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仪器设备名称讲解

仪器设备名称讲解

仪器设备名称讲解
仪器设备名称讲解

序号设备

名称

数量

(台、

套)

主要技术指标及配置备注

1 原子

吸收

光谱

1

主要技术参数:

1.★真正的双光束仪器,两个检测器检测,无时间差误差,实现全信息检测

2.单色器米用1600条/mm机刻平面光栅

3.★火焰石墨炉全波长(190~900nm )

4.火焰石墨炉可为串联一体机,也可分开设定使用

5.★火焰基线稳定---火焰点火即可测量

6.火焰微量直接进样及原样分析技术

7.★全内置设计:内置电源,防尘式内置自动进样器,内置无震动光学平台一一使石墨

炉分析灵敏度更高,检出限更低

8.双向控制系统,使石墨炉分析更真实、准确(光控、色度,双除残)

9.★全屏实时显示双光束监控系统,标配6套分析软件

仪器主要技术指标:

1.分析方法:火焰/石墨炉

2.★光路系统:双光束系统

3.背景校正:快速自吸收法/氘灯法等

4.波长范围/设置:190 nm?900nm,自动寻峰设置

5.★检测器:2个检测器,同时检测样品光束和参比光束

6.★灯数:6灯(灯架),2灯预热,国产空心阴极灯适用

7.燃烧头:PPS预混合型燃烧头

8.★火焰特征元素检出限:Cu 2PPM , 0.32ABS

9.★火焰动态基线稳定性:小于0.001Abs/30mi n

10.★安全检测功能:紫外火焰监测器;光学温度传感器错误检测;燃气(上下限)/助

燃器压力检测;乙炔气流速稳定性检测;废水液面检

测;冷却水量检测;防回火装置;断电时火焰安全熄灭(缓冲罐

法);

火焰开启、闭合时气体泄露检测,恢复供电时防止气体自开启功能,N2O安全切换装

11.石墨炉温度:范围室温-3000 C, 400 C以上光控,升温速率:》

3000C /秒

12.★石墨炉特征元素检出限:Cd< 0.06pg

13.★石墨炉自动进样器:内置防尘设计;保证样品,环境,操作者不被污染或交叉污

染。

仪器配置:

1 :主机(原子吸收火焰发射光谱仪(不含电脑系统),标准配置

220V,50 Hz,单相+中文操作软件和操作手册)

2:石墨炉系统(包括石墨炉+高密石墨管+热解石墨管+平台石墨管)

3:全自动进样系统(自动进样器主机+自动进样器附件,用于石墨炉+

技术支持及服

务:

1.由供应商

或生产商负责免

费到校安装调试,

由用户按招标书

合同及产品技术

标准验收,定期

维护终身保修

2.对最终用

户在安装现场及

国内进行免费人

员培训2人以上

3.售后服务应

在8个小时内到

达现场

4.产品质保

期应为一年,在

质保期内属产品

质量问题所发生

的质保期一切费

用由供方负担

5.必须有厂家

授权书

苗族民间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结题报告

苗族民间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结题报告 姜熙 一、选题的背景 1、历史背景 苗族历史悠久,它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的九黎部落。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以蚩尤为首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失败后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先后与三苗部落发生战争。三苗部落战败后,大多数往西南部迁徙,而少数留在长江中下游和中原的三苗后裔,逐渐与华夏族融合。《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几次在逃避战争的民族大迁徙中,为了不暴露秘密,他们甚至不得不将文字抹烧,苗族文化只得口传身授,世代相传,所以现在留下的只有那绣在衣服上的“文字”。 苗族历来以能歌善舞、心灵手巧闻名遐迩。苗歌有质朴庄重的古歌,豪迈奔放的飞歌,缠绵动听的情歌,还有酒歌,丧歌等。苗舞有粗犷豪放的木鼓舞,娴雅潇洒的芦笙舞,优雅和谐的铜鼓舞,还有踩鼓舞,板凳舞等。手工艺品有栩栩如生的剪纸、精美绝伦的刺绣、朴实素雅的蜡染、瑰丽夺目的银饰等,无不各具特色、韵味无穷。 苗族历来居住在西南山区,地理比较偏僻,世代口传身授的苗族文化才有幸得以传承下来。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苗族民间文化,许多苗族民间文化已逐渐消亡,已经到了非拯救不可的地步。 2、学校背景 台江县有14.5万人口,其中苗族同胞占全县总人口的97%,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苗族古歌、反排木鼓舞和姊妹节已列入《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安江、吴通英、唐汪报、万正文、张洪珍、张定祥和姜故代已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但仅仅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还远远不够,现最为迫切的是让苗族的子孙们从小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担当起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而完成这一重任的载体就是学校,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

三苗部族名称解析

三苗部族名称解析 吴国瑜1,2 (1.铜仁学院黔东文化研究所,贵州铜仁 554300; 2.铜仁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贵州铜仁 554300) 摘要:综合苗语黔东北次方言语汇、古代文献及考古材料,发现三苗诸部族的名称大多与动物图腾尤其是人类驯化的动物有关,这是三苗部族联盟以畜牧养殖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远古农业文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的标志。这种在部落联盟内群体性以动物名称命名各部族的现象,是远古时代部族及部族联盟产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特殊现象。 关键词:三苗; 部族名称; 动物图腾; 远古农业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11) 02-0001-06 自古以来一直生活在湘、黔、渝、鄂交界地区自称“仡雄”的苗族民众,被认为是古代三苗部族的后裔,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关于三苗的活动区域,《战国策?魏策》中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俞伟超先生在《先楚与三苗文化的考古学推测——为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而作》一文中认为:“把洞庭、鄱阳之间,北抵伏牛山麓,南至江西修水一带的以屈家岭文化为中心的三大阶段的原始文化,推测为三苗遗存,应当是合理的”。[1] 朱俊明在《论汉晋以前武陵民族成份及来源》中说:“三苗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而是古荆州地区若干部族联盟的总称。”高至喜、熊传新两位先生在《楚人在湖南的活动遗迹概述——兼论有关楚文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三苗“很可能是在江汉流域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一个民族,”“是江汉间古老文化的开拓者。”[2] 综合文献资料及苗族古歌、古老话、祭辞等方面的材料可知,远古的三苗联盟是一个由众多部族组合而成的群体,其中比较著名的部族有九黎、蚩 尤、祝融、熊芈、盘古(又记为盘瓠)、驩兜(又记为板兜或丹朱)等,其先民曾创造了高度发达的远古文明,在包括种植业尤其是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生产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以至于三苗部族联盟中普遍地存在着动物崇拜,甚至组成部族的各支系也常常有自己的动物图腾的现象。笔者综合苗语黔东北次方言语汇、古代文献及考古材料,从人类学的角度,试着对三苗中主要部族的名称进行解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蚩尤——以黄牛为图腾的三苗部族 尤:黔东北苗语次方言读作Youl或Yul,“黄牛”的意思。蚩尤是部族的名称,又是部族首领的名号,作为苗蛮部族的首领,他被尊称为“Puob youl”,用汉语音译过来可读如“剖尤”,其中,“剖”的苗语意思相当于汉语的“公公”、“祖公”;“尤”的苗语意思相当于汉语的“黄牛”,二者合在一起,就是“黄牛祖公”的意思,与学术界通常采用的“牛公公”一说有区别。 梁代任昉《述异志》记载:“秦汉间说蚩尤氏耳 第13卷第2期铜仁学院学报V ol. 13 , No. 2 2011年 3 月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Mar. 2011 收稿日期:2010-09-16 作者简介:吴国瑜(1967-),男,苗族,铜仁学院黔东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古籍研究。

蚩尤非东夷考

蚩尤非东夷考 杜勇 (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天津300074) 摘要:蚩尤是我国传说时代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学术界谓其属于东夷集团的少昊部族似可商榷。通过对传世文献的深入研究表明,蚩尤并非出自东夷集团的少昊氏,而是三苗的前身即九黎族的首领,应当归属于南方的苗蛮集团。 关健词:蚩尤;少昊;东夷; 中图分类号:K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06(2004)04-0026-05 苗蛮在我国传说时代的古史研究中,徐旭生曾提出古代部族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集团说[1],以其论证详密,精义纷呈,颇得学界信从。在他划分的东夷集团中,除有太昊、少昊外,尚包括蚩尤在内。其后唐兰又创新说,称“少昊的英雄是蚩尤”[2],直接把蚩尤并入了少昊部族。然而,仔细考析有关文献资料,便会发现这些看法多有不妥。蚩尤并非出自东夷集团的少昊部族,而当归属于苗蛮集团。本文拟就此略述浅见,以求教正。 一 少昊氏,古籍又称少皞氏,是我国传说时代的古老部族之一。《左传》昭公十七年记郯子曰: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 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 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 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鴠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奭鸠氏, 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 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蚩尤以来,不能 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炭河里古文化初探之一

炭河里古文化初探之一 试揭开宁乡炭河里古城主人之谜 喻立新 宁乡炭河里古城遗址发现于1963年,2001年至2005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该处是一处西周时期的古城址。这一重大发现,为研究黄材炭河里古文化的涵,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据,从而被评为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之一。但炭河里遗址发掘已过去多年,炭河里古文化研究进展不大,它的主人依然是一个谜团。 炭河里遗址位于湘江下游支流——沩水上游的黄材盆地,隶属省宁乡县黄材镇栗山村,黄材盆地地处雪峰山脉东北麓,是沩水上游一 个面积近 千万平方 米的山间 盆地,中 央地势平 坦,三面 高山环 抱。沩水 主源黄材

中国历史地图集·夏时期图 中国历史地图集·商时期全图 河自西向东从盆地中间流过,炭河里遗址即坐落在盆地西部的黄 材岸。 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夏时期全图》显示, 夏代时长江中游一带生活着一个原始部族集团——三苗。其围大 致包括江汉、江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南北、洞庭蠡之间的辽阔地 域,即今天的省南部、省西部,以及、、三省。《非子》云:“三 苗不服者,衡山在南,岷江在北,左洞庭之波,有蠡之水”。 关于三苗的起源,《国语·楚语下》说“其后三苗复九黎之 德”,说的是“三苗”复兴了“九黎”的事业和历史传统。韦昭 注《国语》此句云:“三苗,九黎之后也”,即三苗是九黎的后 裔。《国语?梦语》注中说:“九黎,蚩尤之徒也”。《书吕刑释 文》、《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高诱注,都说蚩尤是九黎 之君。所以,三苗就是中华民族“三始祖”之一——蚩尤的后人。 有的学者认为三苗在商代时就开始神秘消失了。谭其骧先生 在《中国历史地图集·夏时期全图》上标有三苗。但在《商时期

南阳汉画艺术论文

南阳汉画艺术繁荣及数量超凡的原因 院系:文法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李山山学号:105080540017 【摘要】: 辉煌灿烂的汉代艺术,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瑰宝。汉画像砖石便是其中璀璨夺目的明珠。汉画像石墓多集中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地域而言,南阳汉画像石墓较为系统,每一时期都有其比较典型的墓葬。南阳也是中国规模最大、藏品数量最多的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地。 【关键词】:汉画产生原因文化繁荣文化经济 【Abstract】: Brilliant Han art, as we left countless treasures. Chinese portrait brick is a dazzling pearl. Stone tombs are more concentrated in the birthpla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Yangtze River basin. In geographical terms, stone tombs in Nanyang relatively system, each period has its typical tombs. Nanyang is also China's largest collection, the largest number of portraits of Han Dynasty stone carving art. 【正文】: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是么是汉画,汉画就是中国汉代画像,是两汉时期装饰于墓室、墓祠、墓阙、石棺、摩崖等建筑物上,以石为地、以刀代笔,或勾以墨线、涂以彩色的特殊艺术作品,是汉代社会最为盛行的一种文化仪式,也是当时社会最为精华的一种物质和精神产品,更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作为汉代社会的典型性文物遗存,汉画像石(砖)对于研究汉代文化及中华远古文明具有极高价值。那么为什么在南阳会保存如此多的汉画呢?原因有这几点: 《1》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南阳汉画像石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张衡在《南都赋》中的开篇说:“于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割周楚之丰壤,跨荆豫而为疆。体爽垲以闲敞,纷郁郁其难详。尔其地势,则武阙关其西,桐柏揭其东,流沧浪而为隍。廓方城而为墉。汤谷涌其后,淯水荡其胸,推淮引湍,三方是通。”他深情地盛赞南阳肥田沃壤,爽适开阔,地势环境险峻,内外交通便利,自古是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的战略要地。南阳属长江水系,旧属楚地,为楚文化影响区域。关于楚族的起源,史学界的北来说较为可信。大概在黄帝、炎帝阪泉大战之后炎帝弃中原而徒,定居于江淮、荆州,形成了三苗。三苗部落与当地土著部族经过长期的融合,形成了楚族。新生的楚族活动在北抵南阳盆地,西达汉丹源头,南括衡山以北江汉流域,开始了楚的发展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巫楚文化。汉承楚风,有其鲜明的文化特点。它的汉画像砖石艺术体现了楚美术的特色。艺术存在于对事物审美关系的整个体系中,南阳汉画像砖石有概括同类,把握审美整体的研究价值。 《2》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汉画像石的产生提供了技术、财力支持。 汉代南阳社会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汉代在南阳设有铁官和工官管理冶铸工业和其他手工业。南阳的铁器远销全国各地,在新疆就出土有汉代南阳冶铁作坊铸造的生产工具,长安城内就有“南阳工官”铭铜弩机的出土。当时的南阳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盐铁论》称其为“商遍天下,富冠海内”。这些都为汉画像石的制作和这种文化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有力支持。汉代的南阳,为全国屈指可数的重要冶铁基地。元帝时,南阳太守召信臣兴修水利,“民得其利,蓄积有余”。张衡《南都赋》云:“其原野,则有桑漆麻苎,菽麦稷黍,百谷蕃芜,翼翼与与”。经济富庶,贵族云集。 《3》政治上的繁荣是汉画像石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西汉时期,被封在南阳的王侯有二十多人。著名的有冠军侯霍去病、博望侯张骞、新都侯王

史前长江流域的部落争夺战

史前长江流域的部落争夺战 原始社会,氏族林立,有许多部落联盟。伴随着私有制的发展,长江流域的农耕部落与黄河流域的游牧部落因为利益冲突,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殊死搏斗。他们之间的斗争,就是以黄帝、尧舜禹为首的中原华夏族与以蚩尤为首的九黎三苗族之间的斗争。 一、诛戮蚩尤 蚩尤雄霸于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南方,其部落生产力展发水平相对较高,能够取庐山的金属制成五种兵器。为了争夺河东盐池,黄帝与蚩尤互相攻伐,蚩尤来自沿长江流域的九黎三苗部落,能兴风作雨。黄帝很无奈,九战九不胜,三年攻城不下。最后还是凭借风后与玄女发明的指南针与八阵图才打败了蚩尤。败阵的蚩尤残部一部分退回南方,一部分被俘虏,留在北方,成为“黎民”。 战败被捉的蚩尤,手脚被镣铐锁着。黄帝对他的处置非常残酷,据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黄帝四经·正乱》记载,蚩尤被杀后,皮被剥下来做成箭靶;头发被用作“旌旗”的流苏来装饰旗竿;胃被掏空,用毛塞满制成了皮球;骨肉被剁烂,掺在加苦菜的肉酱中,令天下的人来吮吸。 因为害怕蚩尤死后继续“作乱”,他的头和身子分别被葬在了相距遥远的两个地方,所以他有两个冢。蚩尤戴过的枷锁被摘下掷于大荒之中,这些带血的镣铐瞬间染红一片枫林,每一片血红的枫叶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迹,诉说着蚩尤壮志未酬空留的余恨。虽然失败了,但他勇猛的形象却早已深入人心,被人们尊为战神,不失为一代英雄豪杰。 二、南放驩兜 “去国三千里,凶人罚已终。君恩有天大,臣罪比山崇。今昔华夷异,幽明浑敦同。一朝心未死,犹自荐共工。”这一首五律讲述的是一名臣子是如何获罪被杀的。 驩兜,一说叫“混沌”,三苗族首领。郭沫若《中国史稿》说:“三苗那时在江、汉之间。可能是三个部落。其中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名驩兜。” 驩兜是帝尧的司徒,帝尧挑选接班人时,他向尧推荐共工,认为他有能力,会办事。尧则认为共工口才虽好,但品行不好,表面上规规矩矩,背后尽干坏事,不可大用,因此没有采纳驩兜的意见。 其后的事态发展为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舜对三苗部落否定其继位耿耿于怀,趁江淮洪水泛滥时,借口驩兜与共工、鲧一起作乱,南下攻苗,以驩兜为首的三苗集团北上河南与帝尧决战,因战线过长,兵力不集中,激战数月之后,三苗兵败,向湖南西部大迁徙。 吃了败仗的驩兜被舜帝放逐到祟山(今湖南张家界市)。可见早在部落联盟时期,就已存在流放之刑,以此来惩处那些不听话的氏族首领。然而战败的驩兜不愿苟活,“自投南海而死。”这一记载始见于《山海经·海外南经》郭濮注:“驩兜,尧臣,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以其子居南海而祀之。”舜帝的怜悯自然是别有用心的,他将驩兜的后人全部流放到了荒凉的南海。 三、刑天争神 有关刑天神话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沟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刑天原是炎帝近臣,属于南方部落,因断首而得名。这种断头的死刑即后世所谓之“大辟”。

南方民族史

名词: 1,三苗:在中国传说中“三苗”是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之间﹐即长江中游以南一带。梁启超认为﹐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 2,盘瓠蛮:古族名。盘瓠蛮因以神犬盘瓠为图腾而得名。秦汉时,居住在武陵郡(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边缘地区)、长沙郡(今湘中、湘南地区),故又称"武陵蛮"或"长沙蛮";其地有雄、樠、辰、酉、武五溪,故又有"五溪蛮"之称。盘瓠蛮在秦汉时部落分散,各有首领,汉王朝授予邑君、邑长称号,颁赐印绶。蛮语称首领曰精夫,族人相呼曰姎徒。多居山壑,从事粗放农业。能织木皮为布,以草实为染料。衣服五色斑斓,赤髀横裙,以枲束发。汉王朝对他们收取" 布"(作为赋税交纳的布)之赋,大人每岁征布一匹,小口半匹。由于官府徭役失平,妄增租赋,盘瓠蛮屡起反抗,杀长吏,烧官府,终汉之世,连绵不断。 3,武陵蛮: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 4,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为“越”。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不同的名称,或称“吴越”(苏南浙北一带)、或称“闽越”(福建一带)、或称“扬越”(江西湖南一带)、或称“南越”(广东一带)、或称“西瓯”(广西一带)、或称“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等。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 5,山越:汉末三国时期分布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部分山区古越族后裔的通称。百越的一支(见越)。由于秦汉以来长期民族融合的结果,山越已与汉人区别不大,其中还包括一部分因逃避政府赋役而入山的汉人。所以山越虽以种族作称谓,但实际上是居于山地的南方土著,故亦称“山民”。以农业为主,种植谷物;山出铜铁,自铸兵甲。他们大分散、小聚居,好习武,以山险为依托,组成武装集团,其首领称“帅”,对于封建中央政权处于半独立的状态。 6,俚人:6世纪的俚人“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善于铸造铜鼓,解放后仅在高州(今广东省西南部)一带就发现铸造精美、花纹繁缛的粤式铜鼓40多面。说明当时贫富之间差距已经很大。金钱关系笼罩一切,甚至达到“父子别业,父贫,乃有质身于子”的状况出现。习俗呼其首领为“倒老”,又作“都老”。史书记载俚人“质直尚信”,“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改”。还保持原始质朴的性格。 南越俚人“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首领冼氏,称雄岭南一带。南梁州刺史冼挺,曾持强侵掠近邻,得其妹冼夫人的规劝,怨隙渐息,海南、儋耳归附者竞有千余洞。冼夫人未嫁时,即贤明而多筹略,能抚绥部众,行军用师。后嫁高凉太守冯宝为妻,参预政事,对俚人首领犯法者,虽是亲族,也决不宽纵,从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从6世纪中叶到7世纪初,冼夫人从辅佐丈夫冯宝,儿子冯仆,一直与南朝梁、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由于冼夫人在岭南俚人中有着很高的威信,所以被奉为保境安民的“圣母”。当岭南发生动乱之际,冼夫人亲自披甲乘马,巡抚诸州,接受各地首领参谒,让他们继续统治自己原来的部落,为隋王朝稳定岭南地区作出了努力。冼夫人之孙冯盎被拜为高州刺史,冯宝被迫封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姓,为岭南地区的安定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是6、7世纪时期杰出的俚人妹。 7,乌浒:是广西壮族先民之别称。《南方异物志》说:浒,地名,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①即地从族或人而得名。宋《舆地纪胜》卷一O三说:桂北“阳朔县,有夷人,名乌浒,在深山洞内,能织斑布。”有些文献又载:桂南横县有乌浒滩。可见,乌浒之名,不止见于一处。又乌浒以异地而别称,或由译音不同而异名,故

苗疆腹地“巴当戎将军”的传说

苗疆腹地“巴当戎将军”的传说 在湘、黔之交的湘西花垣县两河乡正岗寨,峰峦重叠,道险崎岖,绕膝越岭,时上时下,幽深险阻,凳涉艰难。就在这险峻雄浑的苗疆腹地有一岩石,俨然一位身穿铠甲,巡视苗疆的大将军。将军目光炯炯,翘望冥思,似顿悟释怀。其神态栩栩如生,鬼斧神工,苗族人称为将军岩,苗语叫“巴当戎将军”。说起“巴当戎将军”岩的来历,因历史久远,当地苗族人已记忆模糊,但从上辈人的故事传说中,是乎要追溯到上古时期神话时代的洪水滔天,中原问鼎。要追忆苗族几千年来历经劫难、勇武抗争、悲泣沧桑的历史。 一、问鼎中原、涿鹿败北 在河北省涿鹿县境内,矗立着一座由海内外中华儿女捐资建成的中华三祖堂,殿内供祭着三位中华先祖,居中的黄帝气宇轩昂,右侧的炎帝睿智儒雅,左侧的蚩尤勇武彪悍。他们合称中华人文三始祖。究其他们间的关系则要上溯到5000年前的中原问鼎和涿鹿之战。它反映了历史上数千年来苗汉间的族际关系。 据史籍记载及苗族“心史”传说,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南北是平原肥沃的地区,有许多氏族、部落和部落集团都想迁来居住,因此,黄河流域便成了各氏族斗争的舞台,成了不同族际文化相互影响的场所。而其中最为强大的则属黄帝、炎帝和蚩尤所统领的轩辕氏、神龙氏和蚩尤九黎部落集团。 这些部落集团为生存计,相互间不时发生部落争战。从历史资料记载来看,最早占领黄河流域中部的是炎帝和蚩尤。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九黎族最早进入中部地区”。“炎帝姓姜… …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游牧先入中部”。迁居黄河中部后,蚩尤九黎部族和炎帝神农部族杂居相处于中原,是当时两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大部落联盟,期间曾有过一段和平相处的时期。即“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无有相害之心”。“以日为市、致天下民、聚天下货、交易而退、

危姓的来源,姓危的名人

危姓的来源,姓危的名人 本文是关于危姓的来源,姓危的名人,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危 一、姓氏源流 危氏源出于三苗族。相传上古时帝尧因儿子丹朱行为不检,故而把帝位禅让给舜。当时居住在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一带的三苗部族比较强大,他们也反对禅让。丹朱就联合三苗起兵,与舜争夺天下。舜派大禹领兵镇压,禹在丹水一带打败了三苗,三苗君主被杀,丹朱不知所终。叛乱被平息后,舜帝将三苗族人迁徙到西北的三危山(甘肃敦煌东)一带居住。三苗后裔遂以危为姓,称危氏。另外,明初文学家危素之祖本姓黄,他改姓危后,其后人亦称危氏,成为危姓的一支。《舜典》的“传”中,曾将当时三苗的来龙去脉加以介绍说:“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另外,其《名义考》也指出“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扬也。” 二、郡望堂号 【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置,治所上蔡,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临川郡:三国时吴国置,在今江西省抚州市一带。 【堂号】 "太史堂":明朝时危素少通五经,元朝时做经筵检讨。他修了《宋史》、、《辽史》、《金史》,官至翰林学士。元朝亡后,他又修了《元史》。 三、历史名人 危昭德〔約公元一二六零年前後在世〕字予恭,昭武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理宗景定初前後在世。寶佑元年(公元一二五三年)進士。歷官侍御史,擢工部侍郎。在經筵累以經義進講,頗多規正。昭德著有春山文集,《宋史本傳》巳佚亡。今存巽齋四六一卷,《閱庫總目》存駢文四十九首。 危仔昌:后梁南城人。乾符年间江淮盗贼横行,危害乡里。危仔昌聚集丁众,

立壁垒保护乡里,大破寇盗,保护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朝廷因此召他做官,他历任虔州防御使、信州刺史。后来他投奔吴越,子孙都在吴越当了官。 危稹:宋朝临州人,字逢吉,淳熙年间进士。他因为文章出色而被洪迈、杨万里所赏识,被荐为秘书郎。后因触怒当朝宰相,被贬出知潮漳二郡,俱有名绩。 危素:字太朴,一字云林,明朝金谿人。他少通五经,在吴澄、范椁门下游学。元朝至正年间被授为经筵检讨,编修宋辽金三史,纂后妃等传。明初为翰林侍讲学士,与宋濂同修元史,并兼弘文馆学士,有《危学士集》。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选修课论)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荆楚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及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 陈昕炜 (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1108 110107808) 荆楚文化是指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古代的“荆楚”概念,其地域范围大致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区划为主,故湖北人往往将本省称为“荆楚大地”。所谓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从断代的静态角度看,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从发展的动态角度看,它不仅包括古代的历史文化,还包括从古到今乃至未来湖北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此,“荆楚文化”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 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 秦汉三国文化 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楚,也称荆楚,春秋时代的这个国家为什么叫做“楚国”呢。“楚”本是一种灌木的名称,也叫做“荆”,在南方江汉流域的山林中极为常见,可用作薪柴等多种用途,人日常离不了。于是远自商代时,北方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流域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比如《诗经·商颂》中说的“维女荆楚居国南方”。但是,构成楚民族主体的,却并不是江汉流域的土著,而是原居北方的祝融部落的一支(楚人奉祝融为始祖),这支部族迁移到江汉流域,不断地与周围的土著民族(九黎、三苗的后裔)相互融合,发展成为一支强盛的荆楚大族。荆楚部族在与北方商王朝的对峙中也吸收了先进的商文化,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周朝初年,转投周王的荆楚族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支持,从而建立起自

中国茶文化历史渊源与人文掌故解析资料

茶文化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第一章茶的起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 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从 1

征伐的近义词是什么

征伐的近义词是什么 导读:征伐,讨伐,出兵攻打,那么,征伐的近义词有哪些?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征伐的近义词,一起来看看吧! 征伐的近义词: 讨伐、征讨、挞伐、诛讨 征伐造句: 1、第三章从所见征伐方囯、战争的参与者、战利品、军事词汇四个角度整理了何组所见的战争卜辞。 2、我感到遗憾,这位被领导层推举的候选人,至今还未真正提出任何具体和务实的改革宣言和主张,反而使用这个平台进行道德征伐。 3、你乖乖把糖果奉上,送他们离开。孩子们继续走向那些装饰着蛛网,墓碑和南瓜灯笼的房子,去征伐你的邻居。 4、卜辞内容主要是跟征伐有关,大字用双刀刻,充份表现出「雄健宏伟」的书体风格。 5、在血腥的杀戮和无情的征伐中,他踏尸前行。 6、哥伦布的远航开启了欧洲向美洲大陆扩张的新时代,也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征伐时代。 7、在这个被称为春秋的时期,周王朝治下的这些强大而独立诸侯王国持续互相征伐,不过偶尔遵从一下周王朝的命令。 8、1186年,火马之年,蒙古不过是一些小部落的联合体,为求生夺取食物而互相征伐。

9、但我们也看到仍有部分的土地和居民逃过了约书亚的征伐(13:1)。 10、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 11、在此期间,菲利普伯爵没动过征伐的念头,反而要寻求亨利国王的帮助,对抗年轻的法国国王菲利浦·奥古斯都(PhilipAugustus)。 12、一群好战的牧师呼吁建立通过征伐将所有奥术施法者从大陆驱逐。 13、历史上千奇百怪的战争藉口层出不穷,但因一家糕饼店的损失而兴兵征伐一个国家,真是合理的藉口吗? 14、本文综合分析《元史》等汉文史料中关于元朝征伐爪哇战争之有关记载,对元朝征伐爪哇战争的起因、经过及这次战争的最后结果等方面作了全面概述。 15、特别是他开疆拓土,征伐四夷的举措,为后世的疆域奠定了基础。 16、为了寻找黄金,公司多次派遣远征军到东部地区,在探金的同时疯狂地对原住民进行武力征伐。 征伐的近义词造句 1、这些国家当时正在互相征战,各统治者为了权力而相互讨伐。 2、彼得会非常乐于接受休战,但查理认为自己正在进行一场新教徒对堕落的东方异教徒的讨伐,而他本人对这些人也毫无敬意可言。

关于武术节的调查报告

关于武术节的调查报告 所谓武术节,算是各地武术人士汇合在某地彼此交流武艺以传承和纪念前辈留给我的武术而进行凉爽的节日。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国粹,著名世界。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别断制造、逐渐形成的一具运动项目。它深受中国人民的爱慕,也越来越受到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重视和青睐。 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足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创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同时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从现有的考古发觉中我们能够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浮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则浮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会末期,部降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进展。在部降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长矛,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据史籍记载,大禹阶段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落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察这种千戚舞以显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从此臣服。这是原始社会一次隆重的武术自卫演练。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而少林武术作为一种人文文化现象,作为一种人体形态文化或是作为健身、御敌、竞技专案在中国早已家户喻晓、妇孺皆知,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少林林功夫是一项综合的武术体系,其中禅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据,因为禅是外别着想,内别动心少林六祖惠能在《坛经》上说:禅乃梵文音译禅那,其意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它的基本含义算是息心静寂地参悟。因此少林功夫和其他派别别同,说究的是禅武合一。在少林寺众多的禅武修炼者当中,潘国静法号释延武算是其中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人物。少林武功又是中国武功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内涵,最具宗教文化底蕴,最具完整的体系,最具权威性,又最具奥秘感的中国武功流派,它无疑已成为中国武功的主流学派。 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别同的阶段对武术概念的表达别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进展和武术本身的进展而进展、变化的。 中国武术从历史上看,有很多归属武术类的名称,春秋战国时称技击兵技巧一类);汉代浮现了武艺一词,并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 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浮现,对抗性项目、武术比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别断变化。进展到今天,武林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要紧内容,以套路和捕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从这一定义动身来认识武术。首先,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要紧内容,经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躯体运动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不管是对抗性的捕斗运动,依然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基本上以中国传统的质击办法国棋技术核心的。就人类的社会日子来说,技击术别可能是中国独有的。比较世界各地的技击术,武术别仅在技击办法上更为丰富(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在运动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结合的,又是分离的,这种进展模式,也迥然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技击术。在演练办法上注重内外兼修,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无别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技击术的运动

九黎与三苗

九黎与三苗 九黎部落(简称黎,为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接界处的一个部族)就是蚩尤的八十一兄弟。九黎原属东夷集团,相传共有九部: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合称九黎或九夷,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共有八十一个氏族。古沁州有一座绵延不绝的大山,叫九黎山,现在叫九连山。远古时候,沁州还没有人类的踪迹时,南方强大的九黎族,进入中原地区.他们大概是沁州的第一批居民。传说这些九黎族人兽身人面,铜头铁额。能吃沙石,这大概是以猛兽为图腾带假面具的勇悍部落(见前)。他们过着原始人的生活,不仅善于狩猎,而且英勇善战,是东方一支庞大势力。蚩尤为其首领。蚩,蚁卵,是以蚩为图腾的民族,后来东迁到海滨,便演化为海兽图腾。蚩尤是一个有非常作战经验,勇猛无比的人。传说他耳上生毛如铁,头上有角能触人。在东迁途中蚩尤、九黎与驩兜等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三苗,由蚩尤统率。 向西北方向流窜的九黎,后来在今山西壶关县一带(今山西省长治县西南)建立起黎国,蚩尤在北方建立的黎国(冀国)是三苗九夷的统一联盟国,当时与黄帝族炎帝族同为方国,直至商末才被周并吞。还有一个黎国,在山东郓城县西。《姓纂》指出:“黎侯,殷周时国,周初为西伯所平,后武王封帝尧之后于此,因氏”;《路史》也指出:“西伯勘黎(灭黎),武王后以封汤后,黎候丰舒之后有黎氏,犁氏”。这是说周朝以帝尧族的黎国和子姓黎国取代了这两个姜姓的黎国。《风俗通义》说这两个黎国都是九黎之后。根据《风俗通》的记载,九黎的后裔之中的确有人以黎为姓。 向南逃亡的蚩尤氏族分作两支:一支自兖州地区南下,落脚于扬州地区,以大茅山为灵山与南方太湖地区居民隔江而居成为扬州苗民。另一支自兖州豫州南下,进入荆州地区,炎帝祝融和三苗九黎就在这一带住下来,各民族各据一山或各据一水分为:夸父铜柏支巫支祁;大别山西南稀水为封稀氏;巴水为蚩尤修氏;举水为举父氏;其西鸡公山南聂水为聂耳国(儋耳国);其西环水为来自泾河支流环江迁来的共工氏;其西桐柏山南涡水上游为天吴虞氏;中游为厉山氏;下游为祁姓神农氏;其西大洪山区为共工氏;汉水襄阳为朱襄氏;宜城为常宜氏;钟祥为钟山氏;其西南漳、朝阳、漳水为自太行山漳河迁来的太昊句芒重氏;其西沮水为自太行沮水迁来的女娲虘(女虘)虎支;浊漳河为重(句芒)虘合居之地;又其西黄柏河为由太行山丹河、柏山柏乡迁来的柏皇氏后裔;其南长江西陵峡为西陵氏常宜;以宜昌为都,又迁宜都,是蚩尤和少昊的联姻族娵訾氏常仪或常羲(昌意)。 这样他们在淮河,长江中、下游、中游以北地区重建了炎帝文化,三苗九黎文化。把东夷的大汶口文化,炎姜的仰韶文化传统带到了淮河流域和湖北地区创造了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以后桐柏山和大别山系的蚩尤氏族繁衍生息,又迁入鄱阳湖(古彭蠡湖)地区。原在大洪山、荆山水寨各氏族由于同样原因,迁入洞庭湖地区分布在湘、资、沅、沣、酉水,以三苗九黎部族为众,蚩尤王族则居位在安乡县,重建三苗国。 三苗是国名也是国君名和部落名。三苗又叫有苗,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三苗为蚩尤氏先祖三苗(柯约、柯挪、柯乌)。蚩尤时代三苗从大地湾进到张家口一带与黄帝族为邻。据《战国策》吴起说:“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彭蠡即今鄱阳湖,洞庭即今洞庭湖。文山已不知今为何山。衡山是今湖南之衡山,或是今安徽之霍山。据此,三苗主要分布于西起三峡、南至衡山的广大地区,主要活动地域在今湖南、江西鄱陽湖一带、湖北以及安徽、河南南部等地。 蚩尤部大部分迁江淮流域(江汉、彭蠡、洞庭),组成的“三苗”部落联盟,后来又被尧、舜、禹击败。兵败后有的被迁至三危,有的南逃云贵湘黔为今三苗。即湘西、黔东北东部苗

三苗

三苗 黄帝时,三苗部落参加过九黎的部落联盟,有的文献说三苗是“九黎之后”。尧时,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作战于丹水(今丹江),打败三苗。三苗可能在这时参加了尧的部落联盟。有文献说三苗的首领驩兜是“尧臣”,被称为“诸侯”。后来,三苗不服,多次为乱,尧遂将他们的一部分人众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将其首领驩兜流放到崇山。舜代尧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三苗不服,舜乃整军振旅,没有经过战争而臣服了三苗。禹时,三苗不服,禹与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70天的大战,大败苗师,从此三苗衰微下去。此后,史籍中不再见三苗的活动。最近几十年以来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后裔。章太炎、吕思勉等与此看法不同,认为现代的苗族与三苗无关。 距今4000多年前,华夏集团黄帝的后代,经过长期争战,先后形成了以尧、舜、禹为领袖的北方部落联盟,为掠夺财富和奴隶,与南方苗蛮集团的三苗部落进行了长期战争。开始,尧在丹水(今陕、豫、鄂境之丹江) 打败三苗,三苗不服。舜时,为伐三苗,一面发展生产,巩固联盟内部团结,一面大习武事。经过三年准备,舜亲征三苗,一直打到今洞庭湖一带。但两大集团决定性的一仗是禹伐三苗。当时,三苗地区发生大地震,禹乘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在誓师动员时说:“三苗不敬鬼神,滥用刑罚,违背天意作乱,上天现在号令我们要对它进行讨伐。” 交战开始,战斗十分激烈,互有胜负。突然,战场雷电交加,三苗领袖不幸被箭射中,苗师大乱,溃不成军。从此,三苗部落逐渐衰亡。 舜征三苗“道死苍梧”后,禹对三苗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讨伐。《墨子·非攻》详细刻度了这场战争的经过:“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

妊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待,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微)。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三苗也。”《墨子·兼爱》还记录禹也征前的誓言:“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按即禹),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邦)诸群(辟),以征有苗。”从誓言来看,此时的禹不仅接替了舜的地位,而且比舜更有权威,俨然国王。这是阶级社会取代氏族社会的重要信息。经过这次摧毁性的打击,三苗后世就此衰微,即所谓“后乃遂几”,三苗之地也纳入了夏王朝的直接控制之下,而作为三苗北疆的随枣走廊一带,自然是首当其冲了。这一变化在江汉地区原始文化发展序列中也有所表现:夏初,夏文化的影响通过南阳盆地,沿着随枣走廊,达到了长江之滨。如在河南淅川下王岗(即“丹水之浦”)、湖北宜昌白庙子、随州西花园和黄陂盘龙城等遗址中,均发现了一些早于商,晚于龙山文化而与二里头文化相同或相似的陶器。如二里头文化中比较典型析器物如橄榄形罐、口沿捏花边的(或称鸡冠形)罐、澄滤器、三足盘、四足方鼎等,在这些遗址中也能见到。这大概是禹占领三苗地区在考古上的反映。

危姓的来源,姓危的名人_百家姓

危姓的来源,姓危的名人 危 一、姓氏源流 危氏源出于三苗族。相传上古时帝尧因儿子丹朱行为不检,故而把帝位禅让给舜。当时居住在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一带的三苗部族比较强大,他们也反对禅让。丹朱就联合三苗起兵,与舜争夺天下。舜派大禹领兵镇压,禹在丹水一带打败了三苗,三苗君主被杀,丹朱不知所终。叛乱被平息后,舜帝将三苗族人迁徙到西北的三危山(甘肃敦煌东)一带居住。三苗后裔遂以危为姓,称危氏。另外,明初文学家危素之祖本姓黄,他改姓危后,其后人亦称危氏,成为危姓的一支。《舜典》的“传”中,曾将当时三苗的来龙去脉加以介绍说:“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另外,其《名义考》也指出“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扬也。” 二、郡望堂号 【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置,治所上蔡,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临川郡:三国时吴国置,在今江西省抚州市一带。 【堂号】 "太史堂":明朝时危素少通五经,元朝时做经筵检讨。他修了《宋史》、、《辽史》、《金史》,官至翰林学士。元朝亡后,他又修了《元史》。1/ 2

三、历史名人 危昭德〔約公元一二六零年前後在世〕字予恭,昭武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理宗景定初前後在世。寶佑元年(公元一二五三年)進士。歷官侍御史,擢工部侍郎。在經筵累以經義進講,頗多規正。昭德著有春山文集,《宋史本傳》巳佚亡。今存巽齋四六一卷,《閱庫總目》存駢文四十九首。 危仔昌:后梁南城人。乾符年间江淮盗贼横行,危害乡里。危仔昌聚集丁众,立壁垒保护乡里,大破寇盗,保护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朝廷因此召他做官,他历任虔州防御使、信州刺史。后来他投奔吴越,子孙都在吴越当了官。 危稹:宋朝临州人,字逢吉,淳熙年间进士。他因为文章出色而被洪迈、杨万里所赏识,被荐为秘书郎。后因触怒当朝宰相,被贬出知潮漳二郡,俱有名绩。 危素:字太朴,一字云林,明朝金谿人。他少通五经,在吴澄、范椁门下游学。元朝至正年间被授为经筵检讨,编修宋辽金三史,纂后妃等传。明初为翰林侍讲学士,与宋濂同修元史,并兼弘文馆学士,有《危学士集》。 2/ 2

祝融_蚩尤_三苗种族概念关系发微

祝融、蚩尤、三苗种族概念关系发微 邵炳军 杨秀礼 [摘要]祝融、蚩尤、三苗为三个意义部分重合的兼容性种族概念:“祝融”为该部落集团及其首领最早 称谓,“祝融”别称“蚩尤”则为祝融八姓支族东迁后与土著蚩尤部落融合形成的新东夷部族集团以后 称谓,“三苗”为“祝融”与“蚩尤”融合形成的新东夷部族集团支族南迁后别称。 [关键词]中国史;古代史;三代史;民族史;神话传说;种族概念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8)09—0036—13  作者简介:邵炳军(1957-),男,甘肃省通渭县人,文学博士,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上海 200444;杨秀礼(1977-),男,江西省玉山县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241 所谓种族(race or nati onality),亦即种群、族团,是以其原始居住地、血缘、文化、图腾崇拜、心理因素、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多种条件来划分的氏族部落集团,在我国上古传说时代主要有华夏、东夷和苗蛮等三个主要种族。先秦文献中多有“祝融”、“蚩尤”和“三苗”等三个相关的种族概念,自汉以降的学者虽对它们各自的族属多有研究,然对它们之间的族属关系,即对祝融、蚩尤与三苗等三大氏族部落集团之间种族融合关系却关注不够。笔者受前贤时哲研究成果的启发,在对现存文献与考古材料进行钩稽梳理的基础上,讨论祝融、蚩尤、三苗等三个种族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以求教于方家。 一、祝融八姓与陆终六子本事述略 (一)祝融八姓与陆终六子之世系暨族属 《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祝融亦能7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当周未有。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妘姓邬、郐、路、偪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斟姓无后,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姓夔、越,不足命也;蛮芈,蛮矣;惟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 《大戴礼记?帝系》:“颛顼娶于滕坟氏,滕坟氏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纟呙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阝贵氏,产六子,孕而不粥(育),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篯,是为彭祖。其四曰莱言,是为云阝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 谨案:《世本?帝系》、《史记?楚世家》说与《大戴礼记?帝系》略同。《郑语》不言黎(祝融)族源,《大戴礼记》所列陆终族系为“颛顼———老童———重黎、吴回———陆终”,以陆终为重黎之侄、吴回之子;《楚世家》所列陆终族系在颛顼之后增“称”一代,又以“老童”(包山楚简第217号简“童”作“僮”)误作“卷章”,余皆与《大戴礼记》同,其所本当为《大戴礼记》与《世本》。《郑语》谓祝融之后有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八姓,《大戴礼记》谓陆终之后有樊(昆吾)、惠连(参胡)、篯(彭祖)、莱言(云阝人)、安(曹姓)、季连(芈姓)六子,《楚世家》则谓陆终之后有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芈姓)六子,三说有别。《郑语》韦《注》谓秃姓为彭姓之别,斟姓为曹姓之别,说是。胡厚宣认为祝融即陆终,[1]则祝融即黎,陆终即重黎。又,《郑语》谓“黎为高辛氏火正”,黎(祝融)与高辛氏(帝喾)之间为臣属关系;①则《楚语下》谓“(颛顼)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则黎(祝融)与高阳氏(颛顼)之间为臣属关系;②《大戴礼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