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苗

三苗

三苗
三苗

三苗

黄帝时,三苗部落参加过九黎的部落联盟,有的文献说三苗是“九黎之后”。尧时,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作战于丹水(今丹江),打败三苗。三苗可能在这时参加了尧的部落联盟。有文献说三苗的首领驩兜是“尧臣”,被称为“诸侯”。后来,三苗不服,多次为乱,尧遂将他们的一部分人众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将其首领驩兜流放到崇山。舜代尧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三苗不服,舜乃整军振旅,没有经过战争而臣服了三苗。禹时,三苗不服,禹与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70天的大战,大败苗师,从此三苗衰微下去。此后,史籍中不再见三苗的活动。最近几十年以来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后裔。章太炎、吕思勉等与此看法不同,认为现代的苗族与三苗无关。

距今4000多年前,华夏集团黄帝的后代,经过长期争战,先后形成了以尧、舜、禹为领袖的北方部落联盟,为掠夺财富和奴隶,与南方苗蛮集团的三苗部落进行了长期战争。开始,尧在丹水(今陕、豫、鄂境之丹江) 打败三苗,三苗不服。舜时,为伐三苗,一面发展生产,巩固联盟内部团结,一面大习武事。经过三年准备,舜亲征三苗,一直打到今洞庭湖一带。但两大集团决定性的一仗是禹伐三苗。当时,三苗地区发生大地震,禹乘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在誓师动员时说:“三苗不敬鬼神,滥用刑罚,违背天意作乱,上天现在号令我们要对它进行讨伐。” 交战开始,战斗十分激烈,互有胜负。突然,战场雷电交加,三苗领袖不幸被箭射中,苗师大乱,溃不成军。从此,三苗部落逐渐衰亡。

舜征三苗“道死苍梧”后,禹对三苗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讨伐。《墨子·非攻》详细刻度了这场战争的经过:“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

妊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待,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微)。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三苗也。”《墨子·兼爱》还记录禹也征前的誓言:“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按即禹),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邦)诸群(辟),以征有苗。”从誓言来看,此时的禹不仅接替了舜的地位,而且比舜更有权威,俨然国王。这是阶级社会取代氏族社会的重要信息。经过这次摧毁性的打击,三苗后世就此衰微,即所谓“后乃遂几”,三苗之地也纳入了夏王朝的直接控制之下,而作为三苗北疆的随枣走廊一带,自然是首当其冲了。这一变化在江汉地区原始文化发展序列中也有所表现:夏初,夏文化的影响通过南阳盆地,沿着随枣走廊,达到了长江之滨。如在河南淅川下王岗(即“丹水之浦”)、湖北宜昌白庙子、随州西花园和黄陂盘龙城等遗址中,均发现了一些早于商,晚于龙山文化而与二里头文化相同或相似的陶器。如二里头文化中比较典型析器物如橄榄形罐、口沿捏花边的(或称鸡冠形)罐、澄滤器、三足盘、四足方鼎等,在这些遗址中也能见到。这大概是禹占领三苗地区在考古上的反映。

两岸人民同根同源

海峡两岸人民的文字、语言哪里相同? 文字来说的话:新中国建立以前甚至建国初,中国都是用繁体字的。国民党退守台湾以后,台湾沿用了繁体字,但在大陆,共产党对文字进行了改革,形成了今天的简体字。所以说台湾一直沿用了繁体字啊,关于那个“你”,一定是后来变革的啦,人家的字也不是一概沿用古体,当然也有改革了! 语言来说的话:说的是福建的闽南语,这是众所皆知的。 最重要的是台湾人民的祖先大多都是福建、广东的移民,都是中国人! 两岸同根同源年俗大同小异 本报讯(实习记者陈冷冷记者陈毅香黄宝阳)海峡两岸血脉相连,闽台风俗同根同源。本报“特色年俗”征集活动引起了许多海峡彼岸热心读者的关注。 台商周先生在大陆生活了5年,有3个春节是在泉州过的。他说,泉州是一个传统文化气息较浓的城市。特别是元宵节,琳琅满目的花灯散发着浓浓的传统气息。周先生说,台湾和大陆的过年习俗很相近。在台湾,人们过年,也会在大年三十换上喜庆的新装、放鞭炮取乐,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围炉守岁。正月初五,台湾各公司老板都会挑选一个吉时,召集员工到厂房象征性地“开动”机器,然后给每个员工分发红包,寄望来年公司上下一心,事业蒸蒸日上。 泉州市台资企业协会副秘书长刘先生说,每年的正月初二,也就是大陆俗称的“女婿日”,台湾各家各户出嫁的女儿都要回门给娘家人拜年。那天通常是车流不断,有时还会塞车。 从端午节看两岸习俗同源 06/21/2004/13:54 华夏经纬网 农历五月初五谓之“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原汉人南徙开发八闽,带来了中原纪念屈原的端午风俗,与闽越族的“龙子节”糅合成八闽传统的端午趣俗。 端午节“出生”在中国,习俗由来与传说甚多。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名篇,已广泛深入人心。但总体而言,福建和台湾的端午节庆同出一源,民间沿袭习俗亦大致相若,足见台海两岸人民一脉相承、鱼水相依。 福建泉州地区端午节庆更具独特的风格。明清以来,每逢五月初五都会出现“泉

穴位注射技术(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穴位注射技术 穴位注射技术是将小剂量中西药物注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操作技术。本技术通过药物在穴位的吸收过程中产生对穴位的刺激,利用药物与腧穴的双重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方法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器具及药物 1.常用器具 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穴位选用不同型号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针头。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及封闭用长针头。 2.常用药物 根据临床需要通常使用以下几类药物:(1)中草药注射剂: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2)维生素注射剂: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注射液等。(3)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多数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二)基本操作方法 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 1.操作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如需注入较多药液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浅层,边退边推药,或将注射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2.注射角度与深度 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深度。同

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如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劳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等。 3.药物剂量 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0.1~0.5ml,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1~5ml;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损时,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1/10~1/3。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1~2ml。 4.疗程 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应强烈者亦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疗程根据病情确定,一般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宜间隔5~7天。 二、常见疾病的穴位注射治疗 (一)眩晕(颈性眩晕) 眩晕主要是因颈椎及其有关组织的结构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而引起的一组症状。中医认为颈性眩晕是因经脉空虚,经气不足,气血不能上荣清窍,脑失所养而致。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操作方法】 取穴:风池、颈部华佗夹脊穴。 患者取侧卧位。以复方丹参注射液2ml、10%当归注射液2ml、2%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2 2ml(5mg)混合溶液。取10ml注射器,配5号针头,吸取上述药液,充分混匀后,依据患者病情每次选3~5个穴位,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所取穴位皮下,缓慢进针15~25mm左右,有酸胀得气感后,回抽无血,缓慢注入药液1~1.5ml,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

“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 【内容提要】随着全球化一词的提出,文化全球化一词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对这一概念需从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文化全球化的含义等几个方面来界定。另外,英语作为应用极为广泛的语种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其存在状态与走向也应予以关注。【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全球化文化/英语【正文】一、众说纷纭“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80 年代在西方报纸上出现的。90年代以后,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一词被广泛地引用到各个领域,与此相关的概念如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等概念也随之而来。对全球化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一般有以下几种理解:第一,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各个国家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以至形成了全球经济整体。第二,全球化不单指经济生活全球化,而且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第三,全球化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界定。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学家都从各自的领域作出解释。文化学家多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以及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第四,应当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描述的是一种全球范围的深刻变化,这样的变化并不是新现象。从西欧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开始,国际分工与世界经济的形成,各种知识体系的形成,意识形态和宗教的世界范围的影响,到今天货物、服务、技术、资本、信息、人员的跨国流动与资源配置,都是全球化的表现(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学术动态课题组,《世界经济全球化研究现状》,载《人民日报》,1998年8月22日。)。不过把全球化的概念理解到这一层面是不够的。全球化可进一步理解为行为主体的发展并建

皮内注射并发症

第一章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第一节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一疼痛 ㈠发生原因 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 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 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㈡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㈢预防及处理 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 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①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瞩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 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②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 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 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 ㈠发生原因 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㈡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㈢预防及处理

苗族民间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结题报告

苗族民间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结题报告 姜熙 一、选题的背景 1、历史背景 苗族历史悠久,它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的九黎部落。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以蚩尤为首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失败后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先后与三苗部落发生战争。三苗部落战败后,大多数往西南部迁徙,而少数留在长江中下游和中原的三苗后裔,逐渐与华夏族融合。《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几次在逃避战争的民族大迁徙中,为了不暴露秘密,他们甚至不得不将文字抹烧,苗族文化只得口传身授,世代相传,所以现在留下的只有那绣在衣服上的“文字”。 苗族历来以能歌善舞、心灵手巧闻名遐迩。苗歌有质朴庄重的古歌,豪迈奔放的飞歌,缠绵动听的情歌,还有酒歌,丧歌等。苗舞有粗犷豪放的木鼓舞,娴雅潇洒的芦笙舞,优雅和谐的铜鼓舞,还有踩鼓舞,板凳舞等。手工艺品有栩栩如生的剪纸、精美绝伦的刺绣、朴实素雅的蜡染、瑰丽夺目的银饰等,无不各具特色、韵味无穷。 苗族历来居住在西南山区,地理比较偏僻,世代口传身授的苗族文化才有幸得以传承下来。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苗族民间文化,许多苗族民间文化已逐渐消亡,已经到了非拯救不可的地步。 2、学校背景 台江县有14.5万人口,其中苗族同胞占全县总人口的97%,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苗族古歌、反排木鼓舞和姊妹节已列入《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安江、吴通英、唐汪报、万正文、张洪珍、张定祥和姜故代已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但仅仅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还远远不够,现最为迫切的是让苗族的子孙们从小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担当起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而完成这一重任的载体就是学校,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保持其纯粹性和融合西方文化

谢谢主席!大家好! 下面由我做这次的总结陈词。 纵观整场辩论不可谓不精彩,但是细细看来对方辩友存在不少漏洞。 1、我们今天谈及中国传统文化,泛指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文化,即是新文化运动以前的文化。 2、我方所讲融合西方文化并非对方辩友所说的中国文化趋于西化,当然我方也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保持其纯粹性,只是保持到一个什么程度还是有异议。 下面就我方观点做以下总结: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是两个相斥的实体。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发生了剧烈的变动,西方文化的冲击是其中一个中重要的因素。伊斯兰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等都经历了不同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变迁,然而依旧保持他们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同样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并未收到改变。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小农经济封建体制为基础,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确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经济、文化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视乎缺了一段)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是时代在发展,文化发展必须与政治、经济相协调。 再者,“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愈来愈明显,各民族、各文化的接触与沟通之频繁与密切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中国传统文化的确需要经过不断的“扬弃”“审视”来保持其纯粹性,但是融合西方文化,获得其现代意义并发挥创造的力量才能与时俱进。 最后,不管今天我们辩论双方站在何种立场,但是我们共同关心的应该是如何辩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两者关系这一问题。 我方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西方文化,取舍有度,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同根同源的闽台民间信仰

同根同源的闽台民间信仰 海峡之声网 2008-04-30 06:49:55 海峡之声网专稿,(作者:黄伟华)进入四月,气温渐渐回升,闽台民间信仰的交流也随之日益“升温”。 十二日,台湾屏东里港双慈宫妈祖信众七十人赴妈祖故乡——湄洲岛朝圣观光;十七日,第三届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在厦门开幕,七千名来自两岸的信徒齐聚青礁慈济宫,共祭保生大帝;十八日上午,一千余两岸王氏宗亲身着汉服聚集在福州闽王陵前,焚香祝祷,同祭闽王王审知…… 闽台民间信仰同根同源。台湾民众精神生活的民俗文化是民间信仰拜拜盛行,祖先崇拜诚挚深厚。台湾的民间信仰不同于西方与世俗生活分开的“制度化宗教”,而是一种深层次精神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其内容经常与一般的生活混合,普及于文化的各方面。明末清初,闽南、粤东移民到台湾,同时将各地民间种种神明信仰移植台湾,如土地公、妈祖、关帝、观音菩萨、三山国王等等,台湾成为“众神的殿堂”。 移民到台湾,在当时航海技术、设备落后的情况下,要渡过风高浪急的海峡,凶吉难下。于是,移民随船供奉妈祖,以求平安抵台。到台后,自然把妈祖供奉于庙宇。从此,妈祖信仰启蒙及台湾,形成许多以不同妈祖为中心的祭祀圈和大规模的供香、割香活动。 妈祖,原名林默,是宋代莆田湄洲岛的一位民间妇女。据传,她通晓天文、医术,平素急公好义,扶老济困,民间流传着许多妈祖驱恶扬善、扶助百姓的故事。她为救海而捐躯之后,乡亲们便在岛上为她修了一座庙宇奉祀。老百姓出于对妈祖助人为乐、济世救民的向往,把她塑造成一位保佑平安的海神形象。台湾的妈祖崇拜极为普遍,以妈祖为主神的庙宇多达509座。每逢妈祖生日(农历3月23日),各地妈祖庙都在这一天前后举行隆重祭典,绕境游行,称之“迎妈祖”。 台湾最基层的地域神是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各乡村都有土地公庙保护各区域的安全,祈求土地平安,农作物丰收。台湾有句话说:“田头田尾土地公”。在乡村进村路边常见立一块宽30公分-40公分、高80公分-90公分的石碑,上面只刻土地公或福德正神字样,连神像也没有(闽南一带也同样可见),因有所谓“有土即有财”之说,福德正神也成为财神,被商人所信仰。土地公庙很多,据调查,以土地公为主神的庙达669座。可见,土地公信仰之普遍,富有亲和力。 移民到台湾定居下来,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需要互相团结,以便开垦荒地,对抗豪强劫掠。因此,重信义的武神―关公,恰好满足他们的需求,成为他们的精神依托和崇拜偶像。清朝统一台湾后,统治者为了安抚民心,巩固统一的局面,大力提倡忠教节义,鼓励民间崇拜关帝,关公信仰在台湾日益发展起来。关帝既是道教之神,玉皇大帝的近侍;又是佛教之神,护法伽蓝;同时还是儒教之神,文昌帝―文教守护神。据1960年调查,台湾供奉关帝的庙宇共有192座之多。台湾进入工商资本主义社会后,频繁的商业交往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因关公被认为重信义之神,可藉以整合商业社会,于是,关公崇拜便流传起来。现在,我们在北京、厦门等地常可以见到台商企业和餐馆供奉关帝神位。在台湾,城市和市郊纷纷建起关帝庙。90年代关帝庙发展到481座。这些关帝庙大多是从闽南东山岛铜陵的关帝庙分灵过去的。80年代两岸放宽往来以后,台湾信仰者纷纷到东山关帝祖庙

1.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皮内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疼痛 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避免药液浓度过高。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采用横次进针法,进针时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 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 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 局部组织反应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注射失败1.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病人配合。 2.对不合作者,肢体要充分约束和固定。 3.充分暴露注射部位。 4.提高注射操作技能,掌握注射的角度与力度。 5.对无皮丘或皮丘过小等注射失败者,可重新选择部位进行注射。 虚脱 1.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态度热情,有耐心,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从而配合治疗;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 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 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三苗部族名称解析

三苗部族名称解析 吴国瑜1,2 (1.铜仁学院黔东文化研究所,贵州铜仁 554300; 2.铜仁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贵州铜仁 554300) 摘要:综合苗语黔东北次方言语汇、古代文献及考古材料,发现三苗诸部族的名称大多与动物图腾尤其是人类驯化的动物有关,这是三苗部族联盟以畜牧养殖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远古农业文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的标志。这种在部落联盟内群体性以动物名称命名各部族的现象,是远古时代部族及部族联盟产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特殊现象。 关键词:三苗; 部族名称; 动物图腾; 远古农业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11) 02-0001-06 自古以来一直生活在湘、黔、渝、鄂交界地区自称“仡雄”的苗族民众,被认为是古代三苗部族的后裔,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关于三苗的活动区域,《战国策?魏策》中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俞伟超先生在《先楚与三苗文化的考古学推测——为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而作》一文中认为:“把洞庭、鄱阳之间,北抵伏牛山麓,南至江西修水一带的以屈家岭文化为中心的三大阶段的原始文化,推测为三苗遗存,应当是合理的”。[1] 朱俊明在《论汉晋以前武陵民族成份及来源》中说:“三苗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而是古荆州地区若干部族联盟的总称。”高至喜、熊传新两位先生在《楚人在湖南的活动遗迹概述——兼论有关楚文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三苗“很可能是在江汉流域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一个民族,”“是江汉间古老文化的开拓者。”[2] 综合文献资料及苗族古歌、古老话、祭辞等方面的材料可知,远古的三苗联盟是一个由众多部族组合而成的群体,其中比较著名的部族有九黎、蚩 尤、祝融、熊芈、盘古(又记为盘瓠)、驩兜(又记为板兜或丹朱)等,其先民曾创造了高度发达的远古文明,在包括种植业尤其是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生产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以至于三苗部族联盟中普遍地存在着动物崇拜,甚至组成部族的各支系也常常有自己的动物图腾的现象。笔者综合苗语黔东北次方言语汇、古代文献及考古材料,从人类学的角度,试着对三苗中主要部族的名称进行解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蚩尤——以黄牛为图腾的三苗部族 尤:黔东北苗语次方言读作Youl或Yul,“黄牛”的意思。蚩尤是部族的名称,又是部族首领的名号,作为苗蛮部族的首领,他被尊称为“Puob youl”,用汉语音译过来可读如“剖尤”,其中,“剖”的苗语意思相当于汉语的“公公”、“祖公”;“尤”的苗语意思相当于汉语的“黄牛”,二者合在一起,就是“黄牛祖公”的意思,与学术界通常采用的“牛公公”一说有区别。 梁代任昉《述异志》记载:“秦汉间说蚩尤氏耳 第13卷第2期铜仁学院学报V ol. 13 , No. 2 2011年 3 月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Mar. 2011 收稿日期:2010-09-16 作者简介:吴国瑜(1967-),男,苗族,铜仁学院黔东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古籍研究。

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的交往必将促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因差异而产生冲突,由沟通而形成融合,这是一种趋势 何为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在相互的交往中由差异而发生冲突这在国际上是常见的事,我们也不必过分忧虑。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这种融合,一是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就像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充分利用文化传播这一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生机和活力;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这种融合是在深切了解异质文化的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摈弃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异质先进文化所达到的时代水平。如满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文化因素也融入到汉文化中。据史料记载,日本人来华,“目睹东方文化发祥地的中国,有统一的政治组织,有灿烂如花的物质生活,更有崇高理想的精神生活,而因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爱慕与追求”。“必须突进文化母国,直接移植优秀的文化,才能满足其欲望。”

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由于其层次的不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们的接受中也是不一样的,不论交流与融合的层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交流与融合中,为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有幸看过鲁迅先生的一篇名为《拿来主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阐明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婴。”鲁迅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很大的飞跃,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拿来主义”,吸收了国外很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是好的一面。但是某些行业(如科学仪器制造)却常常是只仿其形,未得其意,越来越落后于国际水平,生产出大批“山寨”产品。这些行业所处的正是“占有”和“挑选”阶

同根同源经验共享,兄弟院校共同发展

同根同源经验共享,兄弟院校共同发展——记电气工程学院暑期实践团参观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7月19日下午,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把握就业形势·引航电气学子”暑期实践团走访上海交通大学,进行参观与座谈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拥有百年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学院规模颇大且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杰出的人才。 14点到达后,实践团首先参观了学院实验室。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与讲解下,我团成员深深感受到其实验室建设的大规模与系统化。我团成员重点参观了“施耐德联合实验室”中学生的科技作品,这些科技作品的原材料全部由施耐德电气公司提供,皆为当下最新最贴合社会需求的技术,同学们通过自学与设计进行了科技再创新。 15点,实践团一行与学院师生代表以“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为关键词进行了座谈会。学院党委副书记杨一帆老师主持了此次会议,学院副系主任王君艳老师、团委副书记郭非老师等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一开始由杨一帆老师与王君艳简要的介绍了学院的概况及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兄弟院校的大门。随后,郭非老师就“科学建团、文化兴团、团学联动、助力成长”发表了讲话,在讲话我们了解到,学院特别重视学生的入学教育,由团委及学生组织牵头,与教育工作相配合,通过开展活动与发放指导手册等途径,积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树立专业目标。同时郭非老师还介绍了其在将科研优势与组织优势相结合方面的优秀经验,把社团、教学、科研竞赛很好的相结合,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发展。最后,由卢建川老师介绍了学生培养方面的内容。在整个座谈会中,我院党委副书记丁金凤老师也详细介绍了我院的情况,我团成员也积极向

什么是全球文化(译文)

什么是全球文化? 像一个醉鬼,人类跌跌撞撞地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危机,刚躲过一个,另一个就会尾随出现。随着核毁灭危险的消除和冷战的结束,人类似乎可以轻松一下了。然而还真没有喘息的机会,因为紧接着这一致命危机,另一种更不为人知但是危险系数依然很高的危机已然出现。 在如今这个自由开放的世界,一种新的威胁正在逼近,它将给生态和文化带来灾难。它是自由开放的产物,而这种自由和开放正是人们在长期集权主义制度下奋力争取的目标。然而奇怪的是,随着极权制度的垮台,全球化席卷了整个世界,最终却带来了这样的灾难。 在很多领域——很容易想到的领域就有经济、政治、通讯,甚至语言等——都会欢迎全球化的到来。但是全球化也会产生一些对人类未来都很致命的副作用。这并非只是愤世嫉俗者的猜测,连那些原本对全球化持肯定态度的人也表达了这样的担忧。因此,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积极倡导全球化的书里却写下了如下这些话: 我对现行的全球化体系观察得越多,就越明显的感受到,它已经释放出了排山倒海似的巨大发展力量。如果我们不加以遏制,这些潜在的力量将会摧毁环境,根除文化… 由于全球化统一文化和吞噬环境的进程如此之快,所以它的确非常危险,因为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它将会摧毁生态和文化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是人类力量以及其他生物力量历经数百万年才得以形成的。 如此不祥的东西实在是个威胁。然而,纵使有这些忧虑和担心,弗里德曼和其他与之想法相同的人都相信,只要不干预全球化的(技术推进)进程,就能避免它造成大规模的影响。这仅仅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还是他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 正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全球化将威胁自然和文化:不仅威胁到整个生态环境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而且还会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及其所依赖的文化多样性。破坏环境最终势必破坏文化,反之亦然。 许多古代历史上,许多古代文明的消亡就是佐证,因为他们的发展远远超过自然资源的增长。我们现代文明的发展也受制于同样的条件。因此,如果所有农业都变成农业综合业,那么开辟自新石器时代的多样的乡村景观,将会变成单一作物的生态沙漠,因为很多动植物种类将消失,随之一起消失的还有整个乡村生活方式及其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那是人们传承了上千年的文化啊! 随着自然栖息地的消失,自然物种也在逐渐消亡;与此同时,随着扎根于自然环境的社会栖息地的消失,文化“物种”也在逐渐消亡。丛林的消失不仅消灭栖息在那里的动物,而且还影响了祖祖辈辈居住在那里的人类。只需计算下人类语言消亡的速度,就能精确地量化分析文化的消亡。世界上曾经有大约6,000多种语言,如今尚存的几乎不到一般,其中某些语言的语言使用者仅为一人。剩下的语言中,仅有几百多种语言拥有超百万的使用者,只有8门语言的使用者超千万,其中中文、印度语和英语是使用数量最多的语言。尽管语言和文化不完全一致,但是语言的消亡即便不会导致整个生活方式的消亡,但几乎毫无例外地会导致某些独特文化形式的消亡。所以,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只说英语,那么多样的文化就将被简化为单一的文化形式。 自然和文化以这样或那样微弱的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对一方的破坏必将会

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第一节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一、疼痛 (一)发生原因 1.注射前患者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二)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三)预防及处理 1.注重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①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患者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患者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再将按压的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②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 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注射。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 (一)发生原因 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患者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二)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三)预防及处理 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患者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

蚩尤非东夷考

蚩尤非东夷考 杜勇 (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天津300074) 摘要:蚩尤是我国传说时代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学术界谓其属于东夷集团的少昊部族似可商榷。通过对传世文献的深入研究表明,蚩尤并非出自东夷集团的少昊氏,而是三苗的前身即九黎族的首领,应当归属于南方的苗蛮集团。 关健词:蚩尤;少昊;东夷; 中图分类号:K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06(2004)04-0026-05 苗蛮在我国传说时代的古史研究中,徐旭生曾提出古代部族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集团说[1],以其论证详密,精义纷呈,颇得学界信从。在他划分的东夷集团中,除有太昊、少昊外,尚包括蚩尤在内。其后唐兰又创新说,称“少昊的英雄是蚩尤”[2],直接把蚩尤并入了少昊部族。然而,仔细考析有关文献资料,便会发现这些看法多有不妥。蚩尤并非出自东夷集团的少昊部族,而当归属于苗蛮集团。本文拟就此略述浅见,以求教正。 一 少昊氏,古籍又称少皞氏,是我国传说时代的古老部族之一。《左传》昭公十七年记郯子曰: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 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 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 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鴠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奭鸠氏, 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 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蚩尤以来,不能 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融合与文化融合的定义-LibraryBinus

第二章 融合与文化融合的定义 关于文化融合的意义、在Koentjaraningrat人类学引论的书上说、融合是一群人和一种文化在人际关系里面对着一种外来的文化、时间长了、外来的文被当地人接受、结果融合在自己的文化里、但不会失去自己文化的特征。( Koentjaraningrat 1979:247-248 ) 文化融合的过程已经有了很久的历史记载。从很久以前在人类历史上有迁移的举动、人类在地球上的搬动。迁移一定会遇见一群文化不一样的人所以每个人难免会面对外来的文化。 人类居民分布和迁移时也散发了世界各地的文化成分、这就叫做扩散。扩散的例子是一群迁移的人把一种文化从一个地方散发到另一个地方。文化散发也能发生不只一群人或民族迁移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而是个人带进来的新文化、他们是商人和航海家。外来文化成分在无意和无逼迫中被商人带进来(Koentjaraningrat,1979:244-245)。 印尼大辞典(1989) 、融合定语是个人或一群民族吸收某个文化的质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交流、而文化融合是一些文化经过人类交际再产生了新的文化。

从以上的定义我们能总结来说文化融合跟文化接触相似、那就是两个不一样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所以产生了新的文化接触或一种新的文化接触但没有失去本土的文化。 文化融合的形态过程发生在几个文化长时间的深入交际然后每个文化互相适应再合唯一。文化融合的效果我们能从语言、宗教和信仰、社会团体、智慧制度、艺术和建筑还有结婚礼服。文化融合的呈现是人类其中一个活动内的文化结合过程。 印尼多样性的社会结构常常引起当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结合。Melting Pot的概念(各种种族、宗教和国际的停留处)成为其中一个的文化融合形态、当一些文化成分相见和结合成一个文化。这个文化的变化过程发生的原故是因为有不段的跟外来的文化接触(有容易被接受的文化也有难以被接受甚至被拒绝文化) 第一节 中华和巴达维的文化融合体现 雅加达长久的历史记载着中华文化浓厚地影响了巴达维文化。这显示华人跟巴达维已经有了悠久美好的关系。中华人民的文化被商人带进巴达维文化里、 给巴达维的的文化带来很大的影响。笔者从巴达维新娘的服装和头上的装饰品来分析中华和巴达维的文化融合。

浅说重根文化

浅说重根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就一直有着一种文化观念——根!可以说从有文明开始,根的观念就一直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大脑中,不曾削减。总有人会说落叶归根,也总有人说要衣锦还乡,哪怕是客死他乡,也念叨这魂归故里。其侧重全部都是“归”,而归正是寻根的一种表现,体现着中国人的重根文化。 重根文化的表现主要是乡土观念极重,简单点说就是寻求落叶归根。这里的根,不单单指故乡或是乡土,准确的来说,根指的就是源头、起点,而故乡抑或是乡土之说应该是包含在这样一个意思之中的。 那么重根文化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扎根于中国人的大脑之中并且历经数千载而不古呢?我想,这个问题还得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去寻找答案。 中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文明很多都与星相、占卜、鬼神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程度受当时人类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抱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一切不可捉摸的自然现象来临的恐惧和不安,他们集体的给自己在精神上构建了一个共同的寄托——神灵。将一切的未知都归因到神灵的身上,通过对神灵做出自我认为可以取悦于神灵之类的事情(比如:祭祀),来达到一种安抚不安情绪,消除因未知而带来的恐惧的目的。而在内心塑造神灵的过程就是一个归因寻根的过程!我想,这就是重根文化的开端。 在以后的社会中,人们受到儒家、道家等文化的影响,在社会中自发的形成各种观念,又由观念为指导出现各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现象,产生各种社会集体价值观!而这种观念如果恰好切合根的观念,则又为重根文化加上一条栏目。又因为其所具有的集体性,在其本身的改变上就会具有极强的惰性而不易被异化。就孝着一点来说,《孝经》从社会生活总结并中提出孝的观念,这种观念在社会中广泛传开以后,人们会主动去履行孝的义务,而渐渐的,这种“履行”被集体化,观念亦随之共同化和一体化,最后形成社会肌体价值观念——以孝为美德,并源远流长。而时间越长,这种观念也越来越趋于“理所当然”,在传统文化中的根就越扎越深。而每个人都来自父母赐予的生命,孝更被认为是一种应该有的感激情绪所带来的行为表,而子孝父母、反哺父母的过程,正好切合寻根的表现。因此,孝也可以被认为是重根文化的一种表现。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一定知道,中国最耻辱的历史是哪一段。对,就是中国近代。在近代以前,准确的说是在最后一个王朝败落之前,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是在世界前列的。而在近代,中国人突然发现落到了别人后面。众所周知,中古代有四大发明,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兴盛和发展先进的表现。不仅仅是在科技上,在文学上的成就,古代中国也是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从《易》到《论语》、从《春秋》《史记》到唐诗宋词元曲,从明代话本拟话本到清末《红楼梦》,都是经典的明证。当然,也正是因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过于迅速,导致了一些本该属于近代文明的东西过早的兴盛,因此导致中国人的意识里总存在着一种文化优越感,也是由于这样的优越感,使得在近代,中国人发现落后于他人以后产生的耻辱感比正常情况下更为强烈。于是,中国人又开始了一贯的归因做法,开始对落后寻根问底,一探究竟。这里要说的是,不能把对中国近代社会道路的探索理解为一种寻根,我想说的是归因和寻根,使人们开始反思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反思的结果依然是认为中国文化是优越的,且对其予以标榜、以之为荣,来消除那些因为化从优越到落后带来的额外的那部分耻辱感。这种消除的需要是非常强烈的,就是因为这样,使得消除的手段——归因显得更加必须,大大促进了重根文化的发展和坚定了其在中国人大脑中的扎根。 总的来说,重根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大体是:在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中落前是侧重于创造根的过程,在那之后才是一个侧重于寻根、重根的过程。两个过程都是创造和寻觅共同存在

穴位注射疗法简介

穴位注射疗法简介 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的药物药理作用和注射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疗法。使用时,将注射针刺入穴位后,作提插手法,使其得气,抽吸无回血后再将药液缓缓注入穴位,从而起到穴位、针刺、药物结合的加成作用。一方面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经络上的穴位,产生一定的疗效;另一方面,穴位注射后,药物在穴位处存留的时间较长,故可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并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直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再者,药物对穴位的作用亦可通过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系统作用于机体,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产生出更大的疗效。 所以穴位注射疗法不仅为针刺治病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特异性穴位刺激物,而且也为药物提供了相对特异性的给药途径(经络穴位),能减少用药量,提高疗效,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穴位注射疗法用及小剂量的药物,即可取得和大剂量肌肉注射同样的效果,所以不仅能提高疗效,而且可以减少用药量。由于用药量的减少,相应的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也减低。 一般患者穴位注射以后,即可随意活动,较之针刺留针法缩短了治疗时间。注入的液体用量多时刺激范围大,且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可于穴位维持较长时间的刺激,延长治疗时效。 操作方法 选穴处方 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局部取穴则选用压痛点、皮下结节、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并宜选肌肉比较丰富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操作程序 根据所选穴位的部位不同及用药剂量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局部常规消毒后刺入穴位,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推入。 药物剂量

第二章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

第二章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 第一节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常见并发症 一、发热反应 (一)原因 1.输入的药液和或药物制品不纯。 2.输液用具污染。 3.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4.环境空气的污染。 5.输液速度过快。 (二)临床表现 发冷、寒战和发热。体温38℃左右,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严重者初期寒战,继之高温达40℃以上,并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症状(三)预防及处理 1.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 2.输液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妥善固定避免反复穿刺 3.输液中经常巡视观察避免输液速度过快而发生热源反应 4.注意药物配伍禁忌,药液现配现用 5.一旦出现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液 6.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观察生命体征 7.对症处理,寒战病人给予保暖,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 8.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 二、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一)、原因 1.短时间过多、过快输入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 2.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 3.老年人机体调节功能差 (二)临床表现 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痰或泡沫样血性痰,听诊肺部布出现大量湿啰音。 (三)预防及处理 1.根据病人病情及年龄特点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可过多。 2.经常巡视输液病人,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滴速 3.如果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4.按医嘱用药 5.安慰病人,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三、静脉炎 (一)原因 1.长期输入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过久,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2.在输液过程中不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二)临床表现

要高度重视企业的文化融合

企业文化融合对于企业并购重组意义重大 企业并购重组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企业做强做大的战略选择。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并购重组日益受到许多跨国公司乃至国家政府的极大关注。在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也得到了企业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企业并购重组成为国有企业优化结构和加快发展的重要形式。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集中,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据初步统计,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仅中央企业的并购重组即达60余家,如果加上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之间、中央企业内部及所属企业之间的重组调整,以及与外资企业的合资合作,其数量更大。今后几年,国资委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将充分发挥出资人的作用,以市场化的方式,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和并购等手段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做强做大优势的国有企业,着力培养和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当前,围绕培育和发展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工作正在迈出新的步伐,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的工作将进一步推进。 企业并购重组能否取得成功,企业文化的融合至关重要。企业并购重组必然带来文化的碰撞,并购重组后企业战略的制定、资产的优化、业务的调整、管理的整合固然非常重要,而企业文化的融合则是并购重组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国内外许多企业并购重组的案例说明,由于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互不认同,导致重组后的企业效率低下,甚至走向失败。科尔尼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调查了欧美和亚洲的115个并购案例,调查显示,在导致并购失败的因素中,文化的差异高居首位。在过去两年里,国际上大的企业并购案中,65%是失败的,没有达到预期的协同效应和财务回报。麦肯锡咨询公司也对公司重组做过一次大规模调查,得出了同样发人深省的结论,重组10年后只有近1/4的公司获得成功。究其原因,各重组方企业文化不能很好融合是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埃克森公司并购高科技企业后因未考虑公司文化差异,导致“埃克森办公系统”项目失败;20世纪90年代巴黎迪斯尼乐园因过于注重美国文化而忽略了欧洲文化背景,造成经营上的 举步维艰;美国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两家企业并购重组后,因文化难以融合而难题不断。为什么这么多大的企业收购成功了,但却“集而不团”、貌合神离,甚至格格不入呢?究其原因,就是重组过程中,没有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以重视,不能很好地实现企业文化的融合。事实证明,企业文化是一种能够凝聚和激励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精神力量,是一种构建和谐内部环境的粘合剂和思想感情基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重组过程中,它的这种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而不能或缺。要避免“集而不团”的现象,使企业的并购重组真正产生“1+1〉2”的效应,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融合问题。 中央企业积极探索企业文化融合并取得明显成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