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5课 戊戌变法

第15课 戊戌变法

第 15课 戊戌变法

第15课戊戌变法 一、历史根源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联系必修二)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联系必修三)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一)开始:“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二)发展: 1.变法宣传: ①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 ②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 ③创办学堂: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影响: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施政纲领:1898年,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3.组织机构:保国会。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影响: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三)高潮:百日维新(措施)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3.内容: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提议下,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诏书。 变法具体措施:

三、评价: 1、结果:失败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新政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废除。 2、失败原因: 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②维新派力量弱小,不掌握实际权力;③维新派在方针策略方面的一些失误。④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⑤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⑥严重脱离群众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⑦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 3、影响:启蒙的,进步的,爱国的,尽管它是失败的。 ①.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的) a维新思想的传播,起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 b各种社团及新式学堂的创办,促进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c新式书局、报刊、杂志等近代传媒的创办使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 d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 ②.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进步的) ③.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爱国的) 3、经验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思维拓展】 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 (1)相同点: ①背景:两国都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并且得到发展。 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激化。 ②性质:都通过最高统治着颁布诏书加以实施;都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③内容:注重学习西方;发展教育;振兴工业。 (2)不同点: 社会背景: 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②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 ①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②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 ①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第四单元第15课戊戌变法含解析

第15课戊戌变法 问题导学 1.维新派的主张及实践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材料二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材料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1)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探究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何特点? 材料四 (2)结合材料四中的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探究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材料五某同学学习了“戊戌变法”后,对基础知识进行了下

面的总结概括。 “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 《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急。 光绪诏书要变法,救亡图强改现状。 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 (3)你能得出哪些与戊戌变法有关的知识信息? 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2)从涉及领域看,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3)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的上层,只得到少数官员的支持,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4)从内容上看,没有涉及开国会、定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等政治主张,表明光绪帝变法的初衷不是为了实践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同时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活动与探究 下列材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分析: 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材料二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

第15课戊戌变法

新课程导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课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运动背景: 1、政治:甲午震撼,民族危机 甲午一战,中国被日本打败,被迫签订了《》 《马关条约》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割地广、赔款多、丧权多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________________。 2、思想:维新思潮的兴起 ⑴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产生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 产生条件是:伴随着西方______________的传入(思想来源)和中国_________________的产生(经济根源)而产生。 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向西方学习,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 思想内容:经济发展_________________,教育兴办学校,政治建立_________________制度。 特点:比较零散,没有形成________________。 ⑵维新思潮的兴起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①内因: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壮大,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西方思想的传播。②外因:民族危机加重 代表及主张: 康有为和《________________》、《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发表了《变法通议》其思想核心是“____________”。 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______________”。 严复创办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宣扬维新思想,深谙西方,译介了许多重要的西方社会科学名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 3、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二、过程: (一)兴起: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的直接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_》草案电传回北京。领导人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主要内容:提出拒约再战、从富国、_______、教民和______________ 诸方面入手,还提出设__________一职。

高中历史_第15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戊戌变法》课堂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总结戊戌变法的特点。 2依据史料,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总结观点类问题做题方法。 3.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感悟维新志士救亡图存的时代责任。 【课前培训】 1、预习培训:指导学生预习的步骤和方法。先阅读文本一遍,然后根据教材助读对文本进行标注、补充,最后根据情境导学初步明确戊戌变法的背景,找出戊戌变法的内容,并能够对改革的地位形成初步认知。

【问题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通过《时局图》,分析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 通过欧美各国的改革形势图,分析出世界形势:政治民主 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反观中国,当时的情况是: 政治上专制、经济上落后、思想上封闭。国力的落后和领 导集团的固步自封,导致今日的亡国灭种大祸学生可能存在问题:时空观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历史学科心素养,近代史上一切事件发生都有深刻的国内、国际景。尤其是19世纪末的中面临着被列强的处境,而同期的欧美各国却经过政治经改革在蒸蒸日上。只有学生成了时空观念,在分析背景才能把眼光放到更高的层次才能更轻松的理解。 解决措施:让学生分析时人出的《时局图》,和欧美各国改革形势图,找出中国与世潮流的差距。瓜分 【问题二】 戊戌变法的内容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戊戌变法的内容,引导学生逐条分析, 提升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 结合黑板展示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 和认知,通过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在“新”“旧”两 个方面的相关措施分析,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戊戌变法 的特点;第二,变法措施与维新派的主张方面有何不同? 从而得出“希望”有微弱的光芒,但是因为维新派核心主 张(即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等)的失位,也 预示着改革的前途是希望渺茫的。历史也证明,改革仅维 持了103天就在封建势力的反扑下失败了。 在课堂上,由学生依据所学内容,积极地将自己的想法表 达出来。教师鼓励所有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 学生可能存在问题:学生在 据表格对内容进行分析时, 大的困难是无法准确归纳出 法的特点。 解决措施:对此,提前进行 容的条理化归类: 第一、政治上颁布新法内 与改革旧例的内容,各自 析其意义和弊端。 第二、经济上的措施与中 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联系,并深入到戊戌变法 根源上。 第三、文教与军事内容的 比,可以联系洋务运动的“ 体西用”。 通过逐步的分析,最终归纳 戊戌变法的特点,并引出变 失败的原因。

高中历史第15课 戊戌变法人教版选修一

第15课戊戌变法教学一体案 济阳一中王亭祥 一.高考考什么---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自主学习提纲 三.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知识。 戊戌变法 背景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过程开始: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发展: ①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 ②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 ③创办学堂: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④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高潮:百日维新(措施) 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 文教: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军事: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结果 :失败. 原因①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 ②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 ③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 上而下的方式; 对帝国主义的幻想 ⑤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侵略中国 影响: 积极①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四.课中及课后习题答案 1、联系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想一想,他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1)其目的是利用古代圣贤、经典著作的影响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寻求救国道理;(2)在顽固派旧势力还很强大,封建传统观念在许多人的思想中还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借用儒家学说和孔子的偶像低外进行宣传可以减少阻力和压力,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斗争策略;(3)康有为的维新活动一开始就抱住孔子的理论权威和皇帝的政治权威,也表明他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2、尝试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大意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是无法抗拒的社会变化规律。棉队恶劣的生存环境,“任天为治”、无所作为的态度是不足取的。只有发愤图强、“以人持天”、“与天争胜”,才能在竞争的世界上生存发展。 3、想一想,强学会有哪些作用? 联络官员中赞同变法或主张革新的人,介绍西学,宣传维新变法,刷新了一时社会风气;但另一方面,强学会成员来源不一,逐渐出现了派系各异、主观不一的情况,内部矛盾越来越大,影响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4、想一想,支持变法的都有那些人?为什么慈禧太后起初同意光绪帝变法? (1)维新派和帝党 (2)一种说法:是光绪帝当时陈述的新政方案对她刺激不大,且面临内忧外患,她也有心革新政治、加强国力,故同意变法。 另一种说法:富有政治斗争经验的慈禧虽对光绪的夺权欲望、变法要求暴跳如雷,但她最终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先放手让光绪帝变法,在变法激起顽固派势力更大更普遍仇恨的时候,再下手解决。这种让权,也是慈禧被迫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是给光绪帝设下一个新圈套。同时也说明光绪帝收回权利是有限的。当然光绪帝毕竟从慈禧口中得到可独自办事的承诺,并有第三者为证,又不能不对慈禧产生一种约束。 5、这些问题说明什么? 说明顽固派势力的强大,且有总后台慈禧撑腰,光绪帝的权力有限,变法与反变法斗争异常激烈;也反映维新派急于求成,在变法进程上缺乏通盘考虑,应循序渐进。 6、“六君子”被杀后,时人评论“谭嗣同待死,杨深秀寻死”,你怎么看待谭、杨二人的献身精神? 二人的献身精神边县了维新志士为国家强盛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阅读与思考: 阅读以上材料,你是否同意梁启超的解释?如果不同意,你的看法是什么? 不同意: 过快、过激的改革,超出了社会的承受力,维新派犯了激进主义的错误,他们急于求成,缺乏通盘考虑,“除旧布新”与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改革并不矛盾。 同意: (1)面对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维新派以追求完美至善的精神指定出纲领性的改革规划,但在种种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归于失败。(2)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以变法的失败结局来指责变法纲领,因为纲领本就是一个高于现实的远景计划,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等都是为现实纲领规划而采取的现实策略,不能把变法纲领的力度、强度、广度与现实策略的激进与否等而同之。 解析与探究: 根据材料分析中日两国在近代教育上的差异,并思考这种差异与两国近代化之间的联系。 差异:(1)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义务教育,在全国建立起完善的大中小学教育体制,国民受教育的比例很高;(2)清政府自洋务运动以来功利性地兴办了一些专业技术教育,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教育体制;(3)维新运动期间兴建了一些新式学堂,但规模数量均严重不足,政府投入微乎其微。推行近代教育体制的时间比日本晚30年。 联系:(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日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教育兴国;(2)清政府不注

zj 第15课 戊戌变法

第15课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学习戊戌变法,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讨变法过程中的曲折发展和悲剧结局及其原因,进一步认识19世纪末中国的国情,进一步认识维新志士所肩负的救亡图存的责任,并感受维新志士带给我们的心灵的震撼。【学习重点】:维新人物政治主张的特点、百日维新 【学习难点】:探讨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讲述法、材料文本解读、历史比较等 【课型、课时】新授课、共2课时 【复习提问】: 1、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内忧外患、前提) 2、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政治、经济、思想、) 3、明治维新的地位、性质、积极作用、局限性 【导入新课】 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30年,中国发生了著名的戊戌变法,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两者的成败、结局和命运却又是那样的不同。这其中的根源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播放视频《甲午风云》等资料片,导入新课。 【新课学习】 一、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激发 2、经济:19C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根本)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维新思想的传播 (1)早期维新思潮 出现时间:19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原因: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民资的产生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体系没有付诸行动。 主张:①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②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③文化上:兴办学校 (2)康梁维新思想 康有为:《孔》《新》;梁启超:《变法通议》;谭嗣同:《仁学》;严复:译《天演论》 【请思考:】 在维新宣传中,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试比较异同。 异: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侧重于强调“民权”; 谭嗣同侧重“冲决网罗”,抨击纲常礼教;严复系统介绍西学,用进化论宣扬维新思想。 同: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二、戊戌变法的经过 (一)开始序幕—— 1895年“公车上书” 起因: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内容:迁都、练兵、拒和、变法性质:群众性爱国政治行动影响:社会影响极大。表达了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5课 戊戌变法]巩固辅导[含答案解析]十九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5课戊戌变法] 巩固辅导[含答案解析]十九 第1题【单选题】 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 )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前因八股机文,积弊太深,特谕令改试策论。”诏令一出,大学士刚毅立即反对说:“此乃祖制,不可轻废。”这段材料反映出( ) A、废除科举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B、对于八股文的积弊已达成共识 C、戊戌变法受到传统观念的阻碍 D、中国知识分子只接受传统教育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惜乎当时《注:19世纪末)已届学绝道丧之际,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安排,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这一认识( ) A、解释了维新运动兴起的必然性 B、说明了文化革命势在必行 C、反映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曲折 D、促进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美国人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说道:“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此处“皇帝的方向”是指( ) A、实现政体改革,顺应民情 B、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C、实现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D、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同光中兴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共同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都以失败而告终 B、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C、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D、都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了重要措施 【答案】: 【解析】:

第15课 戊戌变法学案

第15课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共同探究来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曲折性,需要有勇气和牺牲精神。 【学习重点】 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知识链接】必修一15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二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必修三20课《西学东渐》 【问题探究】 第一课时 1.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谈谈甲午战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某些爱国志士提出“设厂自救”的主张。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2、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社会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知识分子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潮,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戊戌变法前影响最大的一位维新人士,是中国主张君主立宪的第一人,提出著名的“商战”观点)等。他们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他们的维新宣传为康、梁的维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挺身而出,四处奔走,呼吁通过变法来谋求国家的富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联合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2.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的有识之士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联系必修三的知识,填下列表格,了解 ②主张:(经)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政)建立君主立宪制;(文)提倡西学、兴办学校。 ③认识:认识到单纯依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能让国家富强,主张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并且没有付诸于实践。 3.维新派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宣传维新思想? 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广州万木草堂 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

2021-2022学年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学业达标测评:第4单元 第15课 戊戌变法 Word版含答案

第15课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见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1.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及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材整理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根源 甲午战斗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基础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进展。 3.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气壮大,开头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 阶段代表人物主要主见 早期(19世纪60年月) 王韬 广贸易、开煤矿、兴铁路、造轮船、进展资本主义,推崇君主立宪 政体,主见君民共主 郑观应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提出了“商战”观点 成熟(19世纪90年月) 康有为主见托古改制,著有《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倡民权” 谭嗣同“冲决网罗” 严复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1)阅读教材P104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的材料,联系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想一想,他的这段话说明白什么? 【提示】①其目的是利用古代圣贤、经典著作的影响力来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寻求救国理论。 ②在顽固派旧势力还很强大,封建传统观念在很多人的思想中还根深蒂固的状况下,借用儒家学说和孔子作偶像对外进行宣扬可以削减阻力和压力,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斗争策略。 ③康有为的维新活动一开头就抱住孔子的理论权威和皇帝的政治权威,也表明他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脆弱性。 (2)尝试理解教材P105吴汝纶《天演论·序》中的材料的意思。 【提示】大意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无法抗拒的社会变化规律。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任天为治”、无所作为的态度是不足取的。只有发愤图强,“以人持天”、“与天争胜”,才能在竞争的世界上生存进展。 教材整理2戊戌变法的经过 1.开端——公车上书 (1)概况 ①1895年春,《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康有为、梁启超马上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 ②由于保守派官员的阻挠,致使“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里。 (2)影响 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学问分子的群体力气。 ②“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标志着维新运动从理论宣扬走向政治实践。 2.进展——强学会与《时务报》 (1)表现 ①维新团体的建立:1895年,由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讲“中国自强之学”。1895年,康有为在张之洞的资助下,创办了上海强学会。 ②维新报刊的创办:1896年,康有为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创刊后,由梁启超担当主笔,使其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2)影响:宣扬了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谈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渐渐形成。 3.高潮——百日新政 (1)施政纲领: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组织机构: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救亡团体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其影响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3)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从6月11日到9月21日,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4)变法内容 类别颁布新法改革旧制 政治方 面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高中历史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1 岳麓版选修1-岳麓版高中选修1历史教案

第15课戊戌变法 1教学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内容有一定的熟悉度,在必修中都已学过。然而在选修分册中再来学习它,应使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去理解,以探究这场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4.1.2学时重点 戊戌变法的背景; 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4.1.3学时难点 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展示散文《日落紫禁城》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杀!!”······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 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 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学生思考:该散文主要描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历史情感? 为什么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师生一起回顾19世纪发生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历史大事,学生得出结论: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是当时的历史潮流。 活动2【讲授】一、历史背景 1、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19世纪的中国”处境如何?展示图片,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当时的困窘,得出结论。 2、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高中历史15.戊戌变法预习案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梁等人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目标】 1.结合教材和史料多角度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2.绘制维新运动进程表,能够简述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3.通过结合教材和史料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异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影响,进而认识中国 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4.通过学习戊戌变法,体会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们力图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操,培养 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难点】 1.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内容、特点及影响。 2.比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 3.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和多样性。 【自主学习】 1.根据教材第一、二子目,归纳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 3.根据教材第三、四、五子目,绘制维新运动进程表。 4.根据教材第五、六子目,评价新政措施并分析变法败因。 5.根据教材第七子目,归纳百日维新的影响。

1.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2.康有为“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这反映了康有为 A.欲使儒家思想近代化 B.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 C.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 D.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 3.梁启超反复强调孟子思想的经世意蕴,认为“民为贵”“仁政”“不忍之政”等与“泰西诸国今日之政, 殆庶近之。”梁启超的主要用意是 A.强调经世致用在变法中的作用 B.传承儒家文化反对西方文化 C.借孟子主张宣传近代民权思想 D.利用传统思想解释变法合理性 4.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5.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 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体系建构】 【知识链接】 1.保国会 1898年4月12日﹐保国会在北京成立﹐拟定《保国会章程》三十条﹐主要内容是:“以国地日制﹐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即“保国家之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讲求变法﹑外交﹑经济﹐以协助政府治理国家。规定在北京﹑上海设总会﹐各省﹑府﹑县设分会﹐时已略具政党规模。共集会三次﹐意在集群策﹑群智﹑群力﹐发愤救亡﹐推动维新运动。接着,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相继组织。它“合群结社”﹐表达了御侮图存的爱国意愿,促使了各省自保的救亡运动和“诏定国是”的实现。保国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资产阶级政党先驱的性质。 2.“明定国是”诏书 根据《清实录》记载,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已日,即公元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原文如下: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内阁奉上谕: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