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房颤急救流程

房颤急救流程

房颤急救流程

房颤急救流程

中危

心率100-150次每分,气促,循环差

高危

心率大于150次每分,进行性胸痛,循环衰竭

考虑抗凝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令。如有指征可同行同步直流电复律

发病是否在24小时内

应用胺碘酮300mg 静滴1小时,必要时可重复如有指征可同行同步直流电复律

应用胺碘酮300mg 静滴1小时,必要时可重复

立即给肝素并给同步直流电复律100J,200J,300J

血液动力学部稳定或已知器质性心脏病

低危

心率小于100次每分,轻状或无症状,循环好

发病在24小时内

否 否

房颤

吸氧,建立静脉通路

尝试心脏复律,肝素应用胺碘酮300mg 静滴1小时,必要时可重复如有指征可同行同步直流电复律

初始心率控制,口服或静注β受体阻滞剂,异搏定,地尔硫卓,地高辛。考虑抗凝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令为晚期直流电复律准备

尝试心脏直流电复律 肝素

100J,200J,300J

初始心率控制,应用胺碘酮300mg 静滴1小时,必要时可重复

应用胺碘酮300mg 静滴1小时,必要时可重复

发病在24小时内

房颤的急诊处理流程图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统计,心律失常的急诊患者中,约40%是房颤。急诊房颤主要包括两种情况,即首发房颤、阵发性房颤的发作期或持续性房颤的加重期,往往由于心室率过快和不规则,临床上出现症状或房颤症状突然明显加重,如心悸、气短、呼吸困难等。 急诊房颤的处理应个体化,主要应考虑房颤发病诱因、有无其他合并症、生命体征是否稳定、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等。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血栓栓塞事件、迅速改善心脏的功能和缓解患者的症状。 根据不同的处理原则可将房颤分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血流动力学稳定两类。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房颤又根据复律时机和复律前准备的不同分为发作持续时间<48 h和发作持续时间≥48 h者两类处理(图1)。

图1 急诊房颤处理流程图 抗凝治疗 ①对于阵发性房颤发作持续时间≥48 h,或房颤发作持续时间不明的患者:可选择有效抗凝治疗3周后,或在抗凝治疗同时TEE检查排除心房血栓后再进行复律,复律后继续抗凝至少4周(Ⅰ,B); ②房颤转复后CHA2DS2-VASc评分≥2者,需长期口服抗凝剂治疗(Ⅰ,C); 表1 CHA2DS2-VASc评分 ③对于阵发性房颤发作持续时间<48h的患者:如果平时房颤发作持续时间<24 h,仅需控制心室率,暂不需转复和抗凝;如果平时发作持续时间较长(≥48 h),或首发房颤,或持续性房颤加重期,应尽早(在48 h内)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或普通肝素,也可

给予NOAC进行抗凝治疗(Ⅱa ,C),并尽早(在48 h内)复律。 心室率控制 房颤急性发作时控制快速心室率,一般需使用经静脉的药物,因其起效快、作用肯定。药物主要包括4 大类: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洋地黄类和胺碘酮。 ①如在房颤伴心室率过快时,产生明显症状,应首先控制心室率,减轻症状(Ⅰ,B),然后再考虑其他治疗策略及时机; ②药物选择:无心功能不良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Ⅰ,B);合并心衰者可选用洋地黄制剂(Ⅰ,B); ③急性房颤发作时心室率控制目标:尽量将心室率控制在生理(可承受的)范围内(Ⅰ,B); ④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良或心肌梗死时可选择静脉注射胺碘酮(Ⅱa ,C)。 表2 心室率控制药物

急救技能大赛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2016

急救技能大赛操作流程 一、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操作流程: (一)评估周围环境安全。 (二)识别:拍肩、呼唤患者,确认意识丧失;未见呼吸或呼吸不正常(例如:临终喘息)。 (三)启动急救反应程序,请助手准备除颤监护仪和简易呼吸器、面罩。 (四)摆放体位:患者取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靠近患者跪地,双膝与肩同宽,头侧膝部外缘与患者肩头平齐。 (五)建立人工循环:在操作者一侧检查有无颈动脉搏动5--10秒,同时观察有无呼吸。食指、中指从下颏中点滑至甲状软骨后 旁开1--2厘米,在胸锁乳突肌与喉结中间凹陷处检查。如 无脉搏、无呼吸或呼吸不正常(例如:临终喘息),立即进 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时观察患者面部反应。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1)双手扣手,两肘关节伸直(肩肘腕关节呈一直线); (2)以身体重量垂直下压,压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 (3)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 (4)按压频率100-120次/分; (5)按压深度成人5-6厘米,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保证 按压与松开比例为1:1。 (六)助手协助开放气道,使患者头后仰至下颌骨延线与地面垂直。协助使用简易呼吸器、面罩通气,并可看到胸部起伏。

(七)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成人不论单人或双人均为30:2。(八)首轮做5个30:2,历时约两分钟,复检呼吸、颈动脉搏动,如没有呼吸、脉搏,立即指示助手开启除颤仪,调试除颤仪 至p导联监护位置,选手安放除颤电极板,口述“电极板监 护显示室颤,需紧急电除颤”。 (九)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手持电极板时不能面向自己,助手分别对两块电极板涂以专用导电胶,选手将导电胶均匀分布 于两块电极板上。 (十)确定手控除颤电极板正确安放位置,前电极板放在胸骨外缘上胸部、右侧锁骨下方;外侧电极板上缘放在左下胸、乳头 左侧,电极板中心在腋中线上。 (十一)选手口述“患者仍为室颤,需立即除颤,能量200J”,助手调节旋钮至除颤位置,选手按动除颤器充电按钮,使除颤 器充电。 (十二)确定周围无人员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观察自己、观察助手、观察周围人,大声说:“旁人离开”)。 (十三)除颤仪显示充电完成,除颤电极板紧贴胸壁,适当加以压力,并观察心电波型,确定仍有室颤心率时,双手拇指同时 按压手控电极板上的两个放电按钮进行电击。 (十四)放电结束,移开电极板,指示助手关机。 (十五)口述:继续按压、人工呼吸两分钟后复检呼吸、脉搏出现,心肺复苏成功。选手擦干胸壁皮肤,清洁电极板,归位。二、成人经口机械通气操作流程:

急救技能流程和评分标准

现场医疗救援比赛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一、危重伤(心跳呼吸骤停)伤员抢救操作流程 1、待令时提前完成整队,穿卫生部设计的卫生应急统一服装,携带急救设备。精神饱满,在抢救处有序的待命。 2、检伤分类处的担架员,搬运危重伤员,平稳快速运送危重伤员放在红色抢救毯上。由小组长指挥开展抢救。 3、组长医师口令:按急救医疗程序检查并抢救伤员开始! 4、全体队员:是! 5、1助平抬双手臂,用眼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观察判断周围环境安全,大声说:“周围环境安全”!。 6、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判断意识,对着病人耳朵说:你怎么啦?(病人没有反应)。1助大声说:病人没有意识! 7、组长医师大声说:按心肺复苏抢救,同时做心电监测,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护士快速准备药液和输液)。 8、1助说:请助手准备除颤仪,简易呼吸器、面罩。 9、将病人摆放水平仰卧位,放于抢救地毯上。 8、护士跪在病人左侧,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大声报告!静脉通道建立成功。 10、组长医师大声说:肾上腺素1亳克,静脉推注。 11、护士准备好药液(用注射用水代替肾上腺素),快速推注,大声报告:肾上腺素1亳克静脉推注完成。 12、1助靠病人右侧跪下,(双膝与双肩同宽X用右手食指、中指沿下颌、甲状软骨旁移2厘米摸右侧颈动脉。(判断6秒),判断后大声说:无脉搏! 13、胸外心脏按压:(按压5个周期,30:2)定位;1点2指3 掌根定位于胸骨中下1/3交界处。双手重叠、双臂打直。深度为5厘米。定位后,向下压30次。(绿灯亮),按压的频率为100次∕分以上。大声说:一组,小声数1-24,大声数25-26-27-28-29-30。 14、1助观察口腔后,报告“口腔无异物”,压额抬颏开放气道。 15、组长医师与护士快速建立心电监护。 16、1助判断呼吸:看病人胸部有无起伏,听呼吸的声音,用面部感觉呼气的气流。(判断6秒)大声说:没有呼吸!上呼吸器! 17、2助将准备好的简易呼吸器面罩罩在病人口鼻,1助立即捏气囊吹气二次。(胸部起伏,绿灯亮)交予2助继续操作。 18、1助定位后,向下压30次。(绿灯亮),按压的频率为100 次∕分。大声说:二组,小声数1-24,大声数25-26-27-28-29-30,当数25时,2助准备好简易呼吸器,当数30后,2助将面罩罩在病人口鼻,1助立即捏气囊吹气二次。

预激综合症伴房颤的急诊复律

预激综合症伴房颤的急诊复律 发表时间:2011-06-09T15:04:58.0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1期供稿作者:杨露 [导读] 预激综合症(WPW)因在房间存在异常的传导组织—附加旁道(AP),常伴发快速心脏失常。 杨露(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021)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1-0070-02 【摘要】目的探讨预激综合症伴房颤的急诊复律方法与效果。方法总结分析24例预激综合症伴房颤的急诊措施与疗效。结果用乙胺碘呋酮10例、普鲁卡因胺6例、利多卡因8例,分别有7例、4例、3例转为窦性心律,2例用维拉帕米、1例用阿拉明治疗均无效,1例静脉注毛花甙丙后症状加重,1例自行转为窦性心律,3例药物复律无效及2例未诊时伴休克、肺水肿者用100—150J直流电复律,均一次成功转为窦性心律。结论乙胺碘呋酮、普鲁卡因胺和利多卡因是常规使用的复律药物,而以前者为首选,药物复律无效或伴血液动力学障碍者宜用直流电复律。 【关键词】预激综合症房颤乙胺碘呋酮心脏电复律 预激综合症(WPW)因在房间存在异常的传导组织—附加旁道(AP),常伴发快速心脏失常。尤其是发生房颤(AF)时,治疗上有其特殊性,若处理不当,易致猝死。现将笔者12年来救治的24例WPW伴AF的病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4例中,男18例,女6例。年龄22—67岁,均有WPW史,14例有类似发作史,发作时心室律(MVR)194—236次/min,最短R—R间期(SR—IR)200—220ms。 1.2诊断标准 WPW伴AF的诊断均符合下列心电图标准:①有AF的特点,可见Delta波;②心室律多在180—260次/min;③QRS波群形态与时间多变;④转窦性心律后见有预激波。 1.3治疗方法所有病人均在予以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的基础上,给予药物复律和(或)直流电复律。 2 结果 24例中,乙胺碘呋酮治疗10例,7例转复为窦性心律,2例患者的MVR分别由216次/min和208次/min降至170次/min和167次/min,1例无效;普鲁卡因胺治疗6例,4例转为窦性心律,2例患者的MVR分别由194次/min和228次/min降至158次/min和184次/min;利多卡因治疗8例,3例转为窦性心律,2例患者的MVR由204次/min和210次/min分别降至150次/min和162次/min(但维持时间短),1例无效;静脉注维拉帕米(50mg)治疗2例,阿拉明(5mg)治疗1例均无效;1例用毛花甙丙0.4mg静注后症状加重;1例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3例药物复律无效和2例来诊时伴休克、肺水肿者,用100—150J直流电复律,均一次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 3 讨论 3.1WPW伴AF的发生率为11.6~39.1%,无器质性心脏病或甲状腺功异常的WPW,其AF的发生与AP有关。其发病机理主要有:①与AP的存在有直接关系:房室反复性心动过速(AVRT)多由早搏诱发,必须由AP来维持。AVRT可引起心房牵张和组织缺氧,加之频率极快,心房激动顺应异常,致使心房肌不应期不稳定,心房肌传导离散等使心房肌的易损性升高和心电不稳定而发生AF。②早搏促发AF:房早落在心房易损期,室早在心房易损期内发生室房逆传和AVRT时发放心房或心室期前刺激均能促发AF。③与心房固有特性有关:WPW伴AF者房内传导时间延长,心房易损性增高,心房功能不应期和电位波长缩短。心房内传导延迟有利于心动过速时发生房内折返而诱发AF。AF一旦发生,快速的心房激动可经AF和房室结(AVN)下传心室,其心室率的快慢及激动顺序取决于AF和AVN的前传功能状态。 3.2 WPW伴AF时最大危险是发生室颤(VF)。WPW并发VF主要见于多条AP,反复性心动过速发作频繁及加速性房颤者,AF时心室率决定于AP前传不应期的长短,不应期愈短心房率愈快;快速下传的激动易落在心室易损期内促发VF;使用缩短AP不应期的药物可使AF 恶化为VF,说明AF时的快速房性激动落在心室易损期是突然发生VF的重要生理基础。此外,VF的发生还可能与长时间AF发作引起低血压和继发的心肌缺血缺氧而降低致颤阈和在心室易损期发生室早(RONT)等因素有关。AF发作时若ST—RI≤250ms,则预示有发生VF的危险;若<180ms则为高危病人。本组24例均为非高危病人。 3.3 WPW伴AF紧急处理的首要目标是复律,即使其转为窦性心律。对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宜首先选择用药物复律。依药物对AP和AVN的电生理作用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①主要作用于AVN的药物:常用的熟地黄,如毛花甙丙、普荼洛尔和维拉帕米,它们通过延长AVN的不应期,使激动从AVN前传封闭,仅能或主要经AP下传心室。因此,β阻滞剂普荼洛尔治疗WPW伴AF常无效或可使病情加重而慎用或禁用;洋地黄还能缩短AP前有效不应期(APERP)而加快心室率致病情恶化更应禁用;虽然电生理研究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对APERP影响不一,但临床观察证实维拉帕米静注后可使“逆向型”AVRT恶化为AF或使AF转化为VF,甚至使正常QRS波的AVRT直接转为VF故应禁用。有学者报告1例WVRT伴AF患者在35分钟内静滴注射维拉帕米25mg后发生VF而死亡。本组2例用在患者病情未加重或未发生VF,可能与剂量较小及非高危病人有关。②主要作用于AP的药物:常用的有利多卡因和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抑制AP的前传,延长APERP,以往曾被作为治疗WPW伴AF的首选药物。但Akhtar等认为,当APERP≤300ms时,利多卡因常致心室率加速,主张不宜用。同时利多卡因半衰期短,常规用量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故笔者认为可常规试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能明显延长APERP,尤其是当APERP≥270ms 时,几乎均产生完全性AP前传阻滞,可作为首选药物之一。③作用于AP和AVN的药物:常用药有乙胺碘呋酮和普罗帕酮,它们均能延长AP的前向与逆向不应期和AVN的不应期。有人推荐乙胺碘呋酮作为首选药物之一,其抗心律失常谱广、起效快、副作用小、半衰期短,目前已被列为WPW伴AF的首选药物。 3.4直流电复律后治疗WPW伴任何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是最有效的措施。AF时若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如休克、心衰等)应首选直流电复律治疗;对药物复律无效或缺乏有效药物时,宜用直流电复律治疗,一般用100—150J即可。

急诊房颤患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急性房颤(指阵发性房颤)的处理原则是:一. 控制心室率,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二.. 恢复窦性心律,减少房颤复发,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三.治疗原发病和纠正诱发因素。 1.常用于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有: ①首选洋地黄类药物,西地兰0.4mg+5%GS 10~20ml 10分钟内缓慢静注。(注意:预激综合症合并房扑、房颤者忌用。),控制不满意者可以重复给药,将心室率控制在100~120bpm以下。 ② 钙离子阻断剂,地尔硫卓10mg+5%GS 10~20ml 10分钟内缓慢静注,无效者10分钟后可再注射一次。然后以10-15 mg /h速度静脉维持对房颤快速心室率的控制安全、有效。 ③ 维拉帕米5~10mg+5%GS 20ml,10分钟内缓慢静注,无效者10分钟后可再注射一次。 2.控制心室率同时转复窦性心律的药物: ①胺碘酮.首次150mg静脉注射,10分钟推完,然后以1mg/分钟速度静脉维持6小时,随后18小时以0.5mg/分钟速度静脉维持,第一个24小时内总量不超过2.2g,超过48小时房颤转复者改为口服胺碘酮,第一周600mg/d, 第二周400mg/d,然后以200mg/d长期维持。同时注意抗凝。 ②普罗帕酮.70mg+5%GS 20ml,10分钟内缓慢静注,无效者10~15分钟后可重复一次,总量不宜超过210mg。 3. 同步直流电复律: 当心室率快,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对药物治疗不敏感时,应立即进行同步直流电复律,能量选择100~200焦耳(单相波)、选择70~100焦耳(双相波),复律后应用胺碘酮或奎尼丁维持窦律。 3.预防房颤血栓栓塞并发症: 大多数阵发性房颤可以在24小时-48小时之内自行转复或经静脉药物、同步直流电处理后转复复为窦性心律。48小时之内的复律治疗不需抗凝。48小时之内经复律治疗,仍未能转复者按持续性房颤进行抗凝。房颤持续72小时以上,有可能发生血栓栓塞,尤其既往有栓塞史、左房内有血栓、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均主张长期正规抗凝治疗。在复律之前的3周及成功复律后4周应用华法令抗凝,保持INR 2.0~3.0,预防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对孤立性房颤、血栓栓塞低危患者、老年人或有出血危险的病人,可以选用阿斯匹林(200~300mg/日)等抗血小板凝聚。

急救中心三基技能操作评分标准护士部分_图文

急救中心三基技能操作评分标准护士部分_图文莆田市急救中心操作标准护士部分 心肺复苏+电除颤标准 项目内容操作要求及评分细则标准分扣分实得分 1.准备戴手套 0.5 2.评估环境观察周围环境~确定安全 0.5 拍患者双肩 0.5 3.判断意识分别对双耳呼叫、呼叫声响亮心 1 有效 准备除颤监护仪、简易呼吸器 4.启动BLS 0.5 和面罩 5.摆放体位医生与患者体位正确 0.5 肺 观察口腔有无异物 1 6.开放气道压额抬颏方法正确 1 判断自主呼吸动作规范 1 判断时间5,10秒钟 1 7.人工呼吸首次通气有效 0.5 观察病人胸廓起伏情况 1 复 检查颈动脉搏动方法正确 1 判断时间5,10秒钟 1 8.胸外心脏按扣手~两肘关节伸直 1 压以身体重量垂直下压~压力均 1 匀 苏观察患者面色 1 判断大动脉搏动是否恢复 1 9.复检判断呼吸是否恢复 1 判断时间5,10秒钟 1 正确开启除颤仪~调至监护位1 置 安放除颤电极板~报告心律情1 胸 1.准备除颤况“室颤~须紧急电除颤” 外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打开 导电胶盖~在电极板上涂以适1 心量导电胶混匀。电

脏电极板位置安放正确,左、右 2 除电极板各1分, 非 2.安放电极板电极板与皮肤紧密接触~不得颤 1 同歪斜,左、右电极板各0.5分,。术 3.选择能量除颤能量选择正确 1 步 充电 1 4.充电直请“旁人离开” 1 电极板压力适当,左、右电极流 5.电极板紧贴板各1分,~观察心电示波,13 皮肤分,。 莆田市急救中心操作标准护士部分 除颤前确定周围人员无直接 6.与病人保持1.5 或间接与病人接触安全距离操作者身体不能与患者接触 1.5 除颤仪充电并显示可以除颤 7.放电时~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放电按2 钮电击除颤 不超过20秒钟,21-25秒扣2 8.从擦干患者分~胸部皮肤开始26-30秒扣4分~31-35秒扣610 至除颤放电完分~毕的时间要求 ,35秒0分,。 除颤结束~移开电极板~关机, 1 清洁患者胸壁皮肤 1 9.除颤结束要报告“继续心肺复苏2分钟后 求复检~心跳、呼吸恢复~心肺1 复苏成功”,清洁除颤电极板~ 正确归位电极板。 有效人工呼吸,仅绿灯亮~每次0.25分, 有效按压(仅绿灯亮,每次0.3 分) 150,160秒5分,161,165按压与人工呼吸总分 53 秒4分, 166,170秒3分,超过170秒不得分, 少于150秒~则每5秒钟扣1

房颤治疗综述

房颤治疗近十年进展 摘要: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是所有其他心律失常总和的2倍,并且其发生率及流行范围逐年增加[1],发生于总人口的0.2%。房颤导致心率加快,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更有甚者会出现心衰。另外,房颤时心房出现无效泵血,血液停滞在心房内产生血栓,这些血栓可以脱落形成栓子导致脑卒中。因此,房颤是卒中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老年人中。 关键词:心房颤动病机分析治疗进展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是所有其他心律失常总和的2倍,并且其发生率及流行范围逐年增加[1],发生于总人口的0.2%,在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中,其发生率高达4% [2]。 房颤的临床表现为: 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2. 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 3. 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4. 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 房颤的主要原因 1.心血管系统病变 (风湿性) 心瓣膜疾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三尖瓣返流) 窦房结疾病 2.非心原性疾病 肺部疾患

甲亢 中毒:酒精、咖啡 3.“孤立性”房颤 青年患者 30% 房颤的发生机制:多发子波学说心房基质的不均一性,引起多子波折返激动,要求:心房内同时存在3个以上的微折返环。 房颤的诱发因素: ?快速发放冲动的心房病灶 -房扑或房速的蜕变 房颤分为阵发性(发作通常≤7天,能自行终止)、持续性(通常)>7天,不能自行终止)及永久性(转复失败或不宜转复)房颤三类。 房颤对患者的危害在于:(1)快速心室率如果长期持续,容易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左室功能损害、心室腔的扩张、心力衰竭。(2)房颤时心房血流缓慢,容易形成心房内血栓,血栓栓塞是严重的合并症[3]。房颤过去多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近年来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证据者不在少数。房颤的治疗是针对房颤本身对患者的危害,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栓塞和减轻症状。治疗方法有两种:(1)复律并维持窦性心律;(2)控制心室率同时抗凝治疗。一般情况下,对每一次发作并且持续时间短于24h的房颤,选用复律治疗(包括药物复律和直流电复律),这一选择已成为共识[4]。问题在于,对于持续性的房颤治疗原则数十年来都基于经验,并无权威性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5],由此而来,在房颤治疗方法上出现了至今无法统一的分歧。 1 维持窦性心律 对于房颤的患者,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能明显地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发生率,减轻心律失常的相关症状,并能减少抗凝药物的

急性房颤处理原则

急性房颤处理原则 临床工作中,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因房颤去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心室率通常都很快,静脉用地尔硫卓或艾司洛尔可以最快地控制心室率。 若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该立即电复律,但若房颤持续 48 小时以上,或者发作间隙不清楚且患者并未接受抗凝,那么理想的电复律应该在经食道心超排除左房栓塞后进行。 但是,在严重的心血管功能失代偿发生的时候,因为要评估是否有心房血栓而耽搁复律却也并不适当。 那么,面对急诊房颤究竟该如何处理呢? 01 判断是否需要复律 若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是否恢复窦律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症状、房颤发作史、年龄、左房大小以及当前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比如:一个症状已经解除的老年患者一旦心室率已得到控制,如果使用控制节律的药物后仍有房颤复发,往往就不需要进一步去追求复律; 而对那些初发房颤或者在以往房颤发作中窦性间期较长的患者,我们可以积极追求复律。 02 判断早期复律 or 晚期复律 若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发作房颤且似乎非自行转复时,我们需要考虑早期复律还是晚期复律? 早期复律的优势是快速缓解症状,避免了经食道心超的必要性或者在复律前 3~4 周的治疗性抗凝,若复律是在房颤发作 48 小时内进行的,则早期房颤复发的风险更低,因为心房重构更少。 延迟复律的可能原因包括房颤发作 48 小时以上或没接受抗凝的患者,其发作间隙不明确以及没有做经食道心超,或经食道心超发现左房栓塞、怀疑房颤可能在未来几天内自行转复(基于以前房颤发作的间隙)以及可纠正的房颤原因(如甲亢)。 03 判断药物复律 or 电复律 房颤早期发作准备复律时,这就要选择药物复律或电复律。 药物复律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心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后果,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房颤的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本文结合《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EACTS》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发表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2018》及近期房颤领域的研究进展,就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1.1电复律 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不论房颤时间、类型首选直流电同步电复律。电复律较药物转复成功率高,患者需镇静或麻醉。非血流动力学障碍,房颤持续时间不明或超过48 小时,目前仍推荐复律前抗凝治疗3周,复律后抗凝4 周的“前3后4”抗凝方案。如果经食道超声(TEE)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可进行即刻电复律。如果TEE检查确诊血栓,应再抗凝进行治疗≥3至4 周,复查TEE确定血栓消失后再行电复律。若仍存在血栓,不建议电复律治疗。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复律的房颤患者,

不应因启动抗凝而延误复律时间。如无禁忌证,应尽早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NOAC,同时进行复律治疗。 建议 Ⅰ类: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②有症状的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③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C)。 Ⅱa 类:电复律前使用胺碘酮、氟卡尼、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增加电复律成功率并预防房颤复发(证据级别B)。 1.2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 应在经过充分培训、有经验的中心进行房颤射频消融,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是房颤导管消融的绝对禁忌证。患者年龄、左心房大小、房颤类型、房颤持续时间、有无二尖瓣反流及其程度、有无基础心血管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术者经验等因素均是可影响导管消融的效果。左心房直径>55 mm、心房肌纤维化、房颤持续时间过长和伴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而未完全纠正者,是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的影响因素。 建议

急性房颤处理4 大原则

急性房颤处理4 大原则 临床工作中,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因房颤去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心室率通常都很快,静脉用地尔硫卓或艾司洛尔可以最快地控制心室率。 若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该立即电复律,但若房颤持续 48 小时以上,或者发作间隙不清楚且患者并未接受抗凝,那么理想的电复律应该在经食道心超排除左房栓塞后进行。 但是,在严重的心血管功能失代偿发生的时候,因为要评估是否有心房血栓而耽搁复律却也并不适当。 那么,面对急诊房颤究竟该如何处理呢? 01 判断是否需要复律 若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是否恢复窦律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症状、房颤发作史、年龄、左房大小以及当前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比如: 一个症状已经解除的老年患者一旦心室率已得到控制,如果使用控制节律的药物后仍有房颤复发,往往就不需要进一步去追求复律; 而对那些初发房颤或者在以往房颤发作中窦性间期较长的患者,我们可以积极追求复律。 02 判断早期复律 or 晚期复律 若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发作房颤且似乎非自行转复时,我们需要考虑早期复律还是晚期复律?

早期复律的优势是快速缓解症状,避免了经食道心超的必要性或者在复律前 3~4 周的治疗性抗凝,若复律是在房颤发作 48 小时内进行的,则早期房颤复发的风险更低,因为心房重构更少。 延迟复律的可能原因包括房颤发作 48 小时以上或没接受抗凝的患者,其发作间隙不明确以及没有做经食道心超,或经食道心超发现左房栓塞、怀疑房颤可能在未来几天内自行转复(基于以前房颤发作的间隙)以及可纠正的房颤原因(如甲亢)。 03 判断药物复律 or 电复律 房颤早期发作准备复律时,这就要选择药物复律或电复律。 药物复律 药物复律的好处在于不需要全麻或者深度镇静。另外,房颤的即时复发率在药物复律比电复律要低。然而,药物复律伴随药物副作用的风险,且不如电复律有效,药物复律对发作 7 天内的房颤经常是无效的。 可用于静脉复律的药物有伊布利特、普鲁卡因胺和胺碘酮。在发作少于 2-3 天的房颤,这些药物的成功率,伊布利特是 60%-70%,胺碘酮是 40%-50%,普鲁卡因胺是 30%-40%。 为了最小化 QT 间期延长和减少多形性心动过速如(尖端扭转性室速)的风险,使用伊布利特应该仅限于那些 EF>35% 的患者。 紧急的房颤药物复律,也包括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尝试口服药物用于紧急房颤复律。复律的最常用口服药物有普罗帕酮 300-600mg、氟卡尼 100-200mg。

创伤院前急救技术评分标准

创伤院前急救技术评分标准

程质量标准85分疋 30 分 3、用两块木夹板,一块长夹板从伤侧腋窝到外踝,一块 短夹板从伤侧大腿根内侧到内踝,两块木夹板长度超岀伤侧 踝关节; 4、在腋下、膝关节、踝关节骨突岀部位和空隙处加垫; 5、用七条绷带固定:先固定股骨干上下两端,然后固定 腋下、腰部、髋部、小腿及踝部,绷带不得捆扎关节上,绷 带绕两圈后将结打在夹板面; 6、“8”字法固定足踝:将绷带置于踝部,环绕足背交 叉,再经足底中部绕回至足背打结; 7、松紧度以绷带能在夹板面上下移动 1 cm为宜。 8、绷带扎完后,检查伤肢末端的循环及感觉情况。 4 4 8 4 2 2 夹板长度不够扣3分 不符合要求扣1分 未加棉垫不得分,棉垫放置位 置错误一处扣1分 绷带捆扎在关节上扣5分,距离 不均匀扣2分,绷带打结未在夹 板面扣2分 方法错误不得分 不符合要求扣1分 松紧不宜不得分 缺此项不得分,检查位置错误一 项1分 搬 运 20 分 上车担架搬运 1、司机 将担架推至现场(在担架脚端推担架,推 至指定区域内,与模拟人平行,担架头部方向与模拟 人头部方向一致,锁后轮刹车); 2、放置担架(抬起担架后部,使前轮着地;捏右边 红色把手,使担架前腿锁定松开,后腿轮子着地;捏左 边绿色把手,使担架后腿锁定松开,担架降至水平); 3、放安全扶手(放下靠近伤病员侧安全扶手,成 180度锁定位); 4、搬抬伤病员(将伤病员放置仰卧位;三名救护员位于 伤病员的一侧,一人位于伤病员的胸部,伤病员的手臂抬起 置于救护员的肩上,一人位于伤病员的腰部,一人位于伤病 员的腿部;双手平伸,同时用力,抬起伤病员放于担架 上); 5、固定伤病员(竖起安全扶手并锁定;用固定带固 定伤病员); 6、抬起担架(前后平稳抬起担架至水平位,使担架 前后腿打开并锁疋) 7、配合默契,安全搬运,病人头部方向朝后,医生应看 到患者面部。 &清理现场物品无遗漏。 3 4 2 4 3 3 2 1 不平稳或在头端推担架不得 分;未锁定扣1分 操作不当扣2分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不符合要求扣1分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未固定扣2分 不符合要求扣1分 不符合要求扣1分 未锁定扣1分 配合不默契扣1分,医生看不到 患者面部扣1分 物品遗漏不得分 终 末 质 1、操作熟练,沉着冷静,手法正确 2、配合默契,程序符合要求,连贯性强。 3、体贴患者,操作动作轻柔、准确、避免造成损伤。 2 2 2 操作不熟练扣2分 配合不默契扣2分 操作不当扣2分

急救技能评分表(2014)

徒手心肺复苏(成人)术操作评分标准姓名:科室:职称: 项目操作流程与标准赋 分 扣 分 备注 1、评估环境、摆放体位周围环境判断,转运、施救患者方法正确 2 施救者与患者体位正确 3 2、判断意识、判断呼吸拍患者双肩分别对双耳呼叫(呼叫声响有效) 5 观察患者有无自主呼吸(有效、快速检查) 3 3、呼救就近求助,呼救(呼救方法规范、有效) 3 4、检查脉搏检查颈动脉搏动(同侧)方法正确 5 判断时间:不少于5s,不超过10s。 2.5 5、胸外心脏按压⑴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手法、部位、深度、 频率、压与松的时间 比)正确; ⑵有效心脏按压; ⑶按压时观察患者面 部反应。 松衣暴露胸部 1.5 第一周期30次按压 5 第二周期30次按压 5 第三周期30次按压 5 第四周期30次按压 5 第五周期30次按压 5 6、开放气道清理口腔异物方法正确 2.5 压额举颏法(打开气道)方法正确 5 7、人工呼吸⑴人工呼吸方法正确; ⑵有效人工呼吸; ⑶观察患者胸廓起伏 情况。 第一周期2次呼吸 5 第二周期2次呼吸 5 第三周期2次呼吸 5 第四周期2次呼吸 5 第五周期2次呼吸 5 8、评估患者判断呼吸是否恢复 2.5 判断有无循环迹象 2.5 观察瞳孔、口唇和外周循环情况 2.5 判断时间:不少于5s,不超过10s。 2.5 9、总时间控制⑴总时间150-155s,得5分; 5 ⑵总时间156-160s,扣1.5分; ⑶总时间161-165s,扣3分; ⑷总时间>165s,扣5分; ⑸总时间少于150s,则每少5s扣2分。 10、复苏成功后处理报告:“经现场急救,患者(复苏评估情况)…… 复苏成功,记录时间,整理衣被、保暖、保持 患者气道开放,侧卧位,后送。” 2.5 合计100 总得分: 评分方法: ⑴记时从第一次拍打患者开始,到复检评估完成后为止; ⑵操作方法正确得满分;人工呼吸无效一次扣2.5分;胸外心脏按压无效一次扣0.25分;

抢救仪器操作评分标准

简易呼吸气囊操作评分标准 姓名:科室:考核日期:分数:

简易呼吸气囊的检测 (一)、呼吸球的测试 1、用一只手挤压呼吸球囊,另一只手关闭球囊颈部的开口端,停止挤压后皮囊快速膨胀,说明吸入阀有效。 2、关闭颈部开口端,试着挤压皮囊,如果用适当的力量不能压扁皮囊或挤压的力量迫使空气从颈部开口端的缝隙间溢出,说明吸入阀能有效的防止气体倒流 (二)、单向阀检测

1、用充满气体的储气袋与患者阀的接口连接,挤压储气袋可以看到圆形垫片向外翘起,说明呼出 的气体直接排向大气而没有再回到通气皮囊中(吸入阀有效) 2、在患者接头处接上储气袋,挤压皮囊几次,如果储气袋很快充满,说明患者阀能有效吸入气体 给患者。 (三)、安全压力阀检测:旋转安全阀,用手堵住患者接头并按压球体可以看见或听见压力装置的跳动,说明安全阀正常;有条件可接压力表或呼吸机测试安全压力,成人之压力为60cmH2O或无压力阀。儿童、婴儿安全压力阀为40cmH2O。将呼吸球患者接头部分接上0—100cmH2O压力表,以正常速度压下球体。压力表上应显示60cmH2O+/-10 儿童、婴儿显示40cmH2O,如有异常请检测组装是否正确,及有无漏气,如安全阀损坏,请更换新组件以免影响其功能。 (四)、呼吸球氧气袋及储气阀检测 1、先将储气袋充满气,再把储气袋与储气阀接口连接,挤压储气袋,可以看到出气阀垫片向外突出,说明储气阀能有效把多余气体排入大气。 2、将氧气储气阀及储气袋接在一起,连接氧气装置,气体由导入口导入,储气袋应鼓起,多余之气体自储气阀溢出(可以看到出气阀垫片向外突出),如未察觉溢出应检查出气阀组装是否正确; 3、压缩呼吸球体,鼓起之储气袋会将气体导入球体,鼓起之部分会凹陷,如外接之气体进入,储气袋会再度鼓起,请压缩数次,会察觉空气留经储气阀的进气阀,若球体无法回复原状,请检查储气阀是否正常。 4、在排空储气袋后球囊仍可快速膨胀,说明没有足够的氧气供给时,储气阀仍可有效吸入大气作补偿(如不需要氧气供应请不要加装储气座,以免影响呼吸球压缩次数) (五)、呼吸球整组检测请将呼吸球各部分接好,并接上储气阀及储气袋,将患者接头处接上一呼吸袋500ml—2500ml,将氧气流量调节至10-12ml(成人及儿童呼吸球)婴儿8-10ml将呼吸球体压下数次,呼吸袋应有起伏现象,并确定回复之速度及是否有漏气之现象,并确定阀门是否正常运作。简易呼吸气囊检测完毕,如各个步骤没问题说明呼吸气囊是完好的。

房颤的药物治疗

房颤的药物治疗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生会增加血栓栓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加速病情进展及增加病死率。房颤引起的心悸、气短、乏力症状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ACC/AHA/ESC房颤处理指南2006》指出房颤治疗策略应体现个体化,对确诊房颤进行评估,以确定是阵发性、持续性还是永久性房颤,明确有关心脏或心外因素,综合分析后采取综合措施。虽然近年来房颤的射频消融有了飞速发展,但药物治疗仍然是一线治疗,有时甚至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本文将就药物治疗进展简要综述。 控制心室率 控制房颤心室率常是治疗中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目标是将心室率控制在静息时60-80/min,中度活动后90-115/min。AFFIRM研究目标为静息时≦80/min,6min步行试验最大心率≦110/min或24h平均心室率<100/min。治疗药物主要是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为控制心室率最有效的药物。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主要用于运动状态下心室率的控制,首选用于永久性房颤伴有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或不伴心衰时可选用钙拮抗剂。洋地黄主要控制休息状态下的心室率,对于有心力衰竭伴快速性房颤首选。胺碘酮也有降低心室率作用,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可以考虑,一般作为二线用药。房颤心室率控制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阵发性房颤不应该以洋地黄为唯一的心室率控制药物;对于尚未充分药物尝试控制心室率的患者不能进行房室结射频消融;对于伴心衰的患者不能使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有预激的患者不能使用洋地黄和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以免使心室率加快。 虽然有研究显示,控制心室率效果并不比药物维持窦性心律差,甚至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心律控制。但心室率的满意控制并不完全改善预后,对高危患者还需终生抗凝治疗。 恢复并维持窦律 药物复律适用于那些时间不超过半年、心房不大、无结构性心脏异常、触发因素已经去除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 转复药物包括Ia类、Ic类和III类抗心律失常药,这些药物主要作用于心房,延长心房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选用复律药物时需考虑房颤持续的时间,对于新发房颤选用Ic类药物效果较好;因为I类药物可能增加室性心律失常,Ic类药物具有负性肌力作用,故这类药物不宜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和左心功能不全者。对于发作7天以内的房颤适合转复的药物主要有伊布利特和普罗帕酮。胺碘酮则为IIa 类选择。选用普罗帕酮时需注意是否房扑,对于房扑患者首先需要使用药物控制心室率,否则普罗帕酮可能导致过快心室反应而使临床加重。对于7天以上房颤国内目前能选择的药物主要为胺碘酮和伊布利特。伊布利特使用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一过性(多形)室性心律失常,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行消失。该药尤以对于房扑的高转复率为临床青睐。 房颤转复后的窦律维持需要综合治疗。而抗心律失常药物方面目前可选用的有胺碘酮、普罗帕酮和施太可。胺碘酮因其较少心脏副作用而适合那些器质性心脏病人。普罗帕酮则对心脏结构正常的患者有价值。施太可归类为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具有很强的β受体阻滞作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对心功能和对气道阻力影响而产生的不良临床反应。此外,部分患者使用施太可可能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这一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有关,尤其当启用和加量时需要注意。 总之,药物治疗仍然是房颤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选择。心室率控制是房颤处理的第一步,不但有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而且留给临床更多时间分辨、鉴别和思考能否立刻转复窦律(?)、是否需要抗凝(?)、有无特殊因素需要去除(?)等等。 另附胺碘酮药品说明

2016急救技能操作评分表

a医生A项目 参赛号得分评委签字: 指令及相关操作评分标准(13分) 指令下达时机指令内容分值扣分病人进入急诊室“B上前CPR”(0.5分),“C推抢救车、取除颤仪、 呼吸囊”,(0.5分)“开放静脉通道”(0.5分),“准 2 备留取血标本、输生理盐水”(0.5分)。 5组CPR后“B评估”(0.5分)并与A“交换职责”(0.5分) 1 静脉通道开放后“留取血标本,相关检查”(心肌标志物) (0.5分);“输 2 生理盐水”(0.5分),“肾上腺素1mg静推”(0.5分), “监护”(0.5分) 5组CPR后A“评估”(0.5分);“B除颤,C协助”(0.5分); 1.5 继续通气(0.5分) 除颤结束后“B立即5组CPR”(0.5分), “肾上腺素1mg静推” 1 (0.5分) 5组CPR后“B评估”(0.5分),“气管插管,C协助”(0.5分) 1 插管结束后“暂停按压”判断气管导管是否在位(0.5分),“继 续按压”指示B选手继续按压(0.5分),“球囊插管内 2 给氧”指示C选手操作(0.5分),球囊辅助呼吸(5-6 秒予以一次人工呼吸,8-10次/分钟,潮气量500-600ml) (0.5分) 5组CPR后“B识别自主循环恢复(ROSC),评估(心电监测、氧饱和 2.5 度监测)”(1分),“C测血压”(0.5分)。下达进一 步复苏指令(1分) 合计13

A综合CPR 第一阶段评分(16分) 步骤关键操作标准分值扣分评估A施救者使用球囊面罩给予人工呼吸的能力 6 开放气道(之前需观察气道内是否有异物)1分 人工呼吸 ·打开气道并保持开放状态(1分)·CW手法固定球囊面罩,压力合适(1分)·单手捏球囊,送气量500-600ml,可见胸廓隆起 (0.5分)·两次送气在6秒内完成(0.5分)第一周 期 3分 第二周 期 3分第三周 期 3分第四周 期 3分第五周 期 3分 合计16分 A综合CPR 第二阶段评分(16分) 步骤关键操作标准分值扣分在此阶段,评估A施救者完成5个周期高质量的CPR的能力。 1 给予高质量的CPR ·按压时身体动作姿势及按压位置正确(1分) ·速率:每分钟100-120次(1分) ·幅度:按压幅度5-6cm(30次按压中至少有26次符 合此标准)(0.5分) ·让胸壁完全回弹(30次按压中至少有26次符合此 标准)(0.5分)第一周 期 3分第二周 期 3分第三周 期 3分第四周 期 3分第五周 期 3分 2 五个周期后快速评估监测指标心电、SPO 2 ,口述(5秒)1分 合计16分A综合CPR 第三阶段评分扣分合计分1、A负责继续人工呼吸(参照标准倒扣分)

中医治疗房颤的偏方 介绍一些中药偏方

中医治疗房颤的偏方介绍一些中药偏方 房颤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会引起患者的心律失常。房颤如果比较严重就会引起缺血性卒中。如果出现房颤一定要进行及时的治疗。中医对于房颤的治疗也是很有疗效的。中医治疗讲究辩证治疗。不同症型的房颤需要不同的中药偏方来调理。房颤是指心房颤动的情况。房颤最大的表 现就是心率失常。中老年人是房颤的易发人群。如果中老年人经常出现心慌气短、胸闷乏力的症状,建议立即去做个心电图。房颤如果比较严重就会引起缺血性卒中。因此中老年人需要警惕房颤这种疾病。如果出现房颤一定要进行及时的治疗。对于房颤的治疗主要是为了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和控制心室率、恢复窦性心律。房颤治疗的首选药物为普罗帕酮或莫雷西嗪。此外中医对于房颤的治疗也是很有疗效的。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治疗房颤的中药偏方。中药偏方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每日一剂。此中药偏方是我们熟悉的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具有温阳益心安神的功效。它对于心阳不足引起的房颤具有很好的疗效。中药偏方二:龙眼肉、酸枣仁、净萸肉、柏子仁、生龙骨、生牡蛎、生明乳香、生明没药。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每日一剂。此中药偏方是我们熟悉的定心汤。定心汤具有益气养阴,通络扭脉的功效。它对于气阴两虚引起的房颤具有

很好的疗效。中药偏方三:太子参、当归、炙甘草、酸枣仁、生白芍、龙眼肉、仙鹤草、紫贝齿、郁金、远志。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每日一剂。此中药偏方是我们熟悉的复律汤。复律汤具有益气养血,宁心复律的功效。它对于阵发性房颤具有很好的疗效。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房颤的中药偏方。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患上房颤的几率是正常人的好几倍。因此中老年人预防房颤首先需要控制自己的血压。长期处于血压很高的状态是非常危险的、中医的辩证治疗方法对于房颤的治疗是非常有帮助的。

房颤的治疗原则

长而增高,成人心房颤动发生率为0.3~0.4%,60岁以上发生率为2.0~4.0%,75岁以上发病率高达8.0~11.0%。 症,因此面对大量的房颤病人,如何治疗并避免合并症成为 治疗的关键。 首先了解心房颤动发生的机制:不论什么原因引发的房颤均由心房内多源性折返所致,即心房内存在3~6个以上折返环并同时运行,如能使该折返环数量减少到3个以下,颤动即不再维持,而且房颤发生的直接原因90%是因房性早搏的出现,所以治疗的重点应在于预防房早的出现和打断 心房内折返。 纵观多年来治疗房颤的传统方法和近年来治疗房颤的 新进展,其原则及方法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控制心室率在合理范围 有报道认为休息时心室率为60~80次/分,中度活动达90~115次/分为宜。根据病情不同治疗也不相同。 同步直流电转复,具体方法见后。

2、在心室率快伴心悸、胸闷等症状的房颤病人采用静脉给药,常用毛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如:西地兰0.4~0.8mg静推,美托洛尔5~15mg静推(心功能不全者慎用),硫氮 FDA7 酮10mg静推(对毛地黄类难以控制的肺部疾患、交感神经兴奋、发热等状态时的 房颤心室率有较好的效果)。 3、需长期控制心室率的房颤病人可用:维拉帕米120~480mg,qd,或氨酰心安25~100mg,qd(降低活动后心室率)或地高辛0.1~0.25mg,qd(降低休息时心室率)。 4.对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性的心室率快的房颤病人采用 介入治疗。 二、恢复窦性心律: 1、同步直流电转复:对于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心室率控制良好者以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者不必考虑;对于恶性肿 者、左房内径大于60mm者不予考虑。首次电转复能量为 应在心电监护和有良好抢救设备的条件下进行复律,复律前应空腹6小时,同时给予抗凝治疗(具体方法见后)。转复率在90%左右。但是它的使用有时受到限制,如患者认为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