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

学习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

学习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

学习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

教师招聘考试当中,教育心理学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模块,而其中的学习动机理论更是各年份、各省份的常考考点。今天带大家一起来破解学习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

一、理论内容: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

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与不可控制性归因。

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的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具体如下所示:韦纳成败归因理论的六因素与三维度表格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

败,也应受到鼓励。

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二、考查方式

归因理论的考察形式主要有:

1.定义类;比如考查“能力属于什么维度的归因”。

2.案例类题目;比如夏明考试失败,认为自己不是学习这块料,问归因于哪种?

3.建议类;教师该如何对待不同类型归因的学生?

三、小试牛刀

1.【单选题】小峰认为输掉学校秋季篮球比赛是因为他们班运气不好,这种归因属于( )。

A.内部、不可控和不稳定的归因

B.外部、可控和稳定的归因

C.外部、不可控和稳定的归因

D.外部、不可控和不稳定的归因

2.【单选题】某生一次考试取得高分后,惊喜的说:“我背到的老师都考到啦!”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该生将这次成功归因于(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复杂度

D.运气

3.【材料分析题】材料:小明和小华是同桌,某次考试中均得85分。小明开心的说:“我太幸运了,昨天做了套模拟题,居然有3

道题重复。”小华却嘟囔着嘴说:“哎,我已经复习的很充分了呀,可是还有几个题目不太明白,最后一个题用哪个公式呢?看来,我还得好好的看看。”

问题:根据归因理论,分析两个人各自的归因要素是什么。作为老师,该如何引导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运气是外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归因。

2.【答案】D。

3.【参考答案】

小明将考试的成功归因于运气这个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虽然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但存有侥幸的心理,假如之后的学习失败也这样归因,会产生懈怠和习得性无助感,不利于其学习成绩的长远提高和发展。老师在对小明进行指导的时候,应该注意引导他将成败的原因归于努力等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这样才有利于之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小华将自己学习的失败归因于努力,归因正确,值得肯定。但是,由于小华对自己要求比较高,考试成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因此产生了负面的情绪体验。对于小华,老师应该跟他耐心分析考试成败还有任务复杂度、运气、身心状况等外部不可控的因素的影响,同时鼓励他继续努力,争取在以后的考试中发挥的更好。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第一节归因与归因理论 一、归因的基本概念 归因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归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上课时有一位学生迟到了,这时,大家都会对这个事件作出解释,有的人会想,他可能是睡过头了;有的人猜测,可能是遇上堵车了等等,无论最终将原因归结为什么因素,这种探索原因、寻求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 每个人都会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原因的分析,只不过有时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一般而言,当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时,人们更有可能去推测其中的原因。这正如一向成绩好的学生考了高分,大家可能习以为常;但如果一向成绩不好的学生考了高分,大家都会感到很好奇,于是会推测其原因。 根据归因者与行为者的关系,归因可以分为自我归因和他归因。自我归因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的分析,他归因指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在前一种归因中,归因者和行为者是同一个人,而后一种归因中,归因者和行为者不是同一个人。也就是说,别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都有可能成为人们进行归因分析的对象,归因未必都是针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的,也未必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人们既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也可能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 归因反映的是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件原因的认识,因此,由归因所得出的原因其实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解释,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原因。但是,这种未必正确的主观解释往往比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例如,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境:叶子这次考试不及格,于是她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太笨、能力很差;其实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智商高达120,她的低分纯属教师判卷错误。在这个情境中,客观的原因是教师的失误,叶子主观的解释是自己的能力低──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但在这两种原因中,影响叶子的是后者──由于她觉得自己笨,所以感到自卑、自责,觉得无颜见人;而不是因为教师的错误而感到愤怒。可见,这种主观解释比客观、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行为。 按照著名的归因研究者韦纳(B.Weiner,1972)的观点,归因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归因研究的价值正在于归因是上一次行为和下一次行为之间的重要环节,具体地说,对上一次行为的原因的解释将对下一次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太笨,那么,他就会自暴自弃,因为聪明和笨是自己无力控制的;相反,如果他将失败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他就会为了获得下一次的好成绩而付出努力,刻苦学习。从这个角度而言,归因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归因是一个比较丰富的研究领域,心理学家对于归因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比较重要的归因理论。

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在某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如斯金纳)看来,无需将动机同学习区分开来。这些心理学家认为,引起动机同习得行为并无两样,都可用强化来解释。 2.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求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马斯洛对这七种需要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位于需要层次图底部的四种需要被归为缺失需要,它是个体生存所必须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如果所有的缺失需要都得到了一定的满足,那么个体将继续追求上面的三种高层次需要,这些需要被归为成长需要,它能够让个体生活得更有质量。一般而言,在学校中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尊重。 教师期望是与学生归属和爱、尊重的需要密切相关的。罗森塔尔等人根据自己的一项教育实验提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渗透着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尊重。 3.学习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 (1)成就动机和期望-价值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由麦克米兰和阿特金森发展出来的。成就动机是指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做好某一事情、获得最大成功的愿望或意向。它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一是追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 成就动机理论的特征是用数量化的形式来说明理论。追求成功的动机乃是成就需要、对行为成功的主观期望概率以及取得成就的诱因值三者乘积的函数。其公式为: Ts=Ms×Ps×Is 根据Is和Ps的关系以及这个公式,中等难度(即在个体看来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对学生最具有挑战性。 (2)归因理论 维纳系统探讨了学生对学业成败的归因方式。他提出,学生往往将学校学业成败归于四个主要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而且,学生对成功和失败的大多数解释都有三个特征: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归因的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归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具体表现于以下方面:①对成功和失败的情感反应。②对成功和失败 个体的归因倾向还与其能力观有关。德维克(Dweck)提出,人们对能力存在两类基本的理解。一种为能力实体观,另一种为能力增长观。持有能力增长观的学生倾向于认为能力是可控的。而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学生倾向认为能力是不可控的。如果失败的事件连续发生,他们就有可能将原因归于稳定的自身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能力,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根据归因理论,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将学业成败归于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努力上。 (3)自我效能感理论 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四个。①直接经验。②替代性经验。③言语说服。④情绪的唤起。 (4)自我价值理论 自我价值理论关注人们如何评估自身价值。卡芬顿(Covington)的自我价值理论认为人类将自我接受作为最优先的追求。这种保护和防御以建立一个正面自我形象的倾向就是自我价值动机。在学校,学生的价值通常来自于他们在

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 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心理学家探索归因问题的客观依据。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Heider,1958)。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样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的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他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内部。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都是外部环境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都是个人内部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后来,罗特(Rotter,1966)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的概念,并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败都归因为他人的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愿承担责任。 在海德和罗特研究的基础上,维纳(Weiner,1974,1992)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最后,将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如表12-2所示的归因模式。 表12-2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 一般而言,学生通常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等四个因素,而较少归因为身心状态或外界环境(Friezer,1976)。不过,在这四个因素中,研究者对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与努力归因及其相互作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Ames & Ames,1985;Ames,1990),认为努力与能力之间存在着一种补偿

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动机归因理论:美国的韦纳。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理解学生对成功或失败所给予的原因或归因是一种鉴别控制学生行为的动机类型的方法。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教育意义: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的进步与努力程度,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正确归因。(2)学生对能力的可控性具有不同的理解。能力虽然是相对稳定的,但并非完全不可控的,能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和受教育的结果。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激励学生加倍努力学习。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美国-马斯洛:七种基本需要: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生长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在学校中,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缺失需要(特别是爱和自尊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学生感到没有

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哪些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让人(特别是教师)喜欢或不知道自己能力高低的学生,往往会作出较“安全”的选择,即随大流,为测验而学习,而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因此,在马斯洛看来,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是热爱和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错而被嘲笑和惩罚。 简述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最早由班杜拉提出。行为主义的基本论调:当前行为的结果强化了未来的行为。班杜拉认为不确切。如听课---好成绩,但有能力听懂才愿意听。像这种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是自我效能感。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具有五方面的作用:(1)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2)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3)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4)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5)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经验(3)言语暗示。4)情绪唤醒 简述成就动机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倾向。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如套圈(麦克利兰)。解

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

3.简评xxxx的成就动机理论。 『①阿特金森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②他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既存在成功可能性又有足够挑战性的中等难度的任务;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而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原谅,从而减少失败感。 ③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4.简述维纳归因理论。 『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行为原因的过程。 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 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通常会把自己的成败归于能力、努力、难度、运气。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 根据控制源xx可将原因分为内部和外部; 根据稳定性xx可分成稳定和不稳定; 根据可控性xx可分为可控和不可控。

①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②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③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受到最低评价。因此,维纳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维度。』

学习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

学习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

借鉴归因理论激发学习动机

借鉴归因理论激发学习动机 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初级中学周仁忠 所谓归因理论,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一般地说,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结 为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因素。学习动机是引起、维 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归因理论研究发现,个体对成功 或失败的归因分析广泛影响着他们后来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归因方式,对 个体所产生的效应极不相同。在课教学中,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归因理论,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那么,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归因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个值得 探讨的课题。 一、能力归因 当学生倾向于能力归因时,成功总认为是自己的头脑聪明、能力较强,骄傲自满的情绪便潜滋暗长;失败就会认为是自己脑子笨,能力差,久而 久之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这样的归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教师必 须努力消除这种归因方式给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 在对难题的分析讲解时,教师应先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的基础 上加以点,引导学生最终得出结论。让归因于能力差的学生能够认识到, 只要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自己也能够与他人一样得出正确结论。这样 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开 放性问题让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题,通常让归因于能力强的学生回答, 在肯定他们的答案的正确合理的同时指出还存在的不足,或表述不够确切,或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等,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学无止境的道理,不断认真努

力地学习。难度不大的题,通常让归因于能力差的学生回答,并充分肯定 他们答案中的正确的、合理的地方,从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增强 学生的自信心,克服消极的自卑心理。 二、努力归因 当学生倾向于努力归因时,成功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并会鼓励自 己继续努力,并期望获得更大的成功;失败认为是自己不努力或努力不够 造成的不良后果,认为自己今后只要努力,相信也一定可以获得成功。许 多研究表明,学生把过去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往往能增强 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当人们相信增加努力将带 来成功时,他们就会在工作、学习中坚持更长的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学习成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努力归因,充分发挥努力归因 的积极作用。在学生的努力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体验到他们的努力在不 断取得成功。如在课堂上,对学生正确的回答、包括合理成分的回答都及 时加以肯定和表扬;给这些学生布置一些特殊的作业,对学生作业进步的 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在每次小测验过后,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学生这此的 进步所在等。这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付出终有回报”, 从而坚定了学生继续努力的步伐。 三、难度归因 当学生倾向于难度归因时,成功认为是任务难度小,失败认为是任务 难度大。无论成功与失败,他们都归因于外界因素。由此归因倾向必然导 致两种结果,题目太容易,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题目太难,学生则可能寄希望于教师讲解。

简述成败归因理论

简述成败归因理论 我们在进行学习活动时,往往把某种活动成功或失败归结于若干客观因素上。这些客观因素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可控因素,如教师讲授、学生理解及完成作业情况等;另一类是不可控因素,如家庭、社会、学校、学生本身等。由于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同样的活动,结果也会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正确掌握并了解学生成功与失败的内在原因,通过科学的评价、调整和指导,使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性格等诸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成败归 因理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强调外部归因(成败)和努力程度2、把结果归因与能力因素联系起来3、重视对成败原因的多元分析 4、教师归因评价成功与否1、个人归因对外部环境和个人努力程度等条件的评估。 2、学习者对自身因素的评估。学习者既注意到结果,也注意到了努力程度、能力和技巧等个人能力因素。 3、与学习者的成绩密切相关的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的评估。学习者认为自己做的好的事,就会倾向于得到高分,自己做的差的事,也会倾向于得到低分。 1、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是失败的,树立坚定的信心。 2、通过不断完善,逐渐消除“我不能”的思想障碍,培养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3、帮助学生学会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全面的评价。四、注重对学生进行

成败归因训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1、从小训练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 2、帮助学生从其它角度,比如他人、环境或任务的难度等方面去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表现。 三、积极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四、采用多元评价方式,适当鼓励。第一,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恰当的归因,尽量避免自我归因偏差。第二,在面临较大压力时,通常自我归因更容易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需要进行调节,使自我归因回到合理水平。第三,即使是在无压力状态下,一般人也会用成功——努力程度;失败——能力不足;没有取得预期结果,或不尽如人意;运气不佳——偶然因素来解释成败的原因。

教师招聘考点之韦纳成败归因理论

教师招聘考点之韦纳成败归因理论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

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最早的提出者是海德。指出一个人取得成功或失败时,把行为的原因或者归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人内部。在海德研究的基础上,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三纬度六因素。后者的成败归因理论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是我们需要重要备考点之一,可作为单选题也可是材料分析题。在本文中,将带领大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一、观点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三维度六因素: 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内外性维度指的是造成事实的原因属于个体内部还是外部的因素,天资、能力、心境、努力等因素都是由个体本身的力量决定的,是内部原因;而任务难度、运气、教师偏见、别人帮助等则是由个体之外的力量决定的,是外部原因。

六个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小试牛刀】 1.【单选题】小李升入初中后学业成绩“屡战屡败”他表现的一点也不在乎,经常说“我就破罐子破摔了”“听天由命吧”这一类话,小李的状态被称为( )。 A.焦虑 B.认知功能障碍 C.抑郁 D.习得性无助 1.【答案】D。解析:题目中小李因为成绩不理想表现出破罐子破摔,听天由命这些想法,说明他对自身成绩产生了无力感。在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中,一个人把失败总是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低,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的感觉,表现为对于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产生无力感。故本题选D。 2.【单选题】某学生认为自己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努力学习,这种归因维度是( )。 A.内部、稳定、可控 B.外部、稳定、不可控 C.内部、不稳定、可控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2.【答案】C。解析: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努力属于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 3.【单选题】在学习成败归因影响学习动机的诸因素中,激励作用最大的是( )。

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

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好些学生明知学习重要,但总是提不起学习的劲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学生似乎很认真,却常常是在自我强迫下进行学习,觉得学习太苦,常有放弃的念头。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知道应当学习却又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激情,即缺乏学习动机,学业成绩自然不稳定、不理想。这个中有什么深层的心理原因?有何解决的方法吗?本文拟从归因的角度谈谈缺乏学习动机的心理原因,以及个人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的方法。 一、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维持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趋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的动力。学习动机直接对学习起促进作用,与学习结果互为因果。一定的学习动机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把“要我学习”的被动局面变成“我要学习”的主动局面,深深影响学习的结果;而学习一旦成功,其结果则大大满足了个体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促使个体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以获得更高程度的满足当作一种新的迫切的需要,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大量的研究证明:无论在哪一个年龄阶段,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具备一定的学习动机是学生获取良好学业成绩的先决条件之一,良好的学

习成绩又能成为激发个体学习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判断。通俗地说,归因就是寻找行为结果的原因,它总是对结果提出为什么,探寻个中原因。当代教育心理学界影响较大的归因理论主要有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提出的。他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四种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或运气。其中,能力和努力是两种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是个人可以控制的;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在原因”,是个人较难控制的;能力和任务难度又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则是不稳定因素。不同的归因倾向会使人对成功和失败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并由此影响个体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和努力。 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决定他在成就情境中的行为动机。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使个体积极从事相应的活动,并乐于付出努力和采取策略来应付遇到的问题,解决面临的困难。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行为的积极性不高,为了避免失败及消极情绪的困扰,常常选择较低难度的任务、甚至自我放弃,这必然导致活动结果不尽

学习动机的五大理论

学习动机的五大理论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学习动机理论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必考知识点,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教师招聘考试当中经常以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的形式出现。 1.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纳,其主要观点是: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某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关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因此,不断强化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比如: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老师为了让学生好好学习,会奖励学生小红花、小卡片等。家长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会奖励允许学生多看一会电视、多玩一会游戏,或者买一个玩具等等。 2.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其主要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而人具有5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所以马斯洛认为人因为有了内在的学习需要会产生相应的学习动机。比如:人因为有了生理需要,所以会学习吃、喝等行为。 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其主要观点:成就动机是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趋向成功的倾向指力求克服障碍,施展才能,从而尽快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心理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指为了避免因失败在他人心中形象受损时带来的不良情绪。所以趋向成功的人更加倾向选择复杂度为50%的任务,当其面临失败的时候,其学习动机水平会提高;避免失败的人更加倾向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其面临失败的时候,其学习动机水平会降低。 4.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维纳,其主要观点是: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与不可控制性归因。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主要的考查方式是维度和因素的匹配,这里需要考生能够准确的识记每一个因素所对应的维度,以便在考试的时候能够顺利地实现再认。 此外,在这六个因素中,如果学生长期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能力强,那么他容易产生骄傲、自负的心理。但是如果学生长期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能力差,那么他就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教育心理学上将后者称为习得性无助,其通常表现为: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丧失自信心等。考生需要着重注意一下,习得性无助经常以单项选择题和判断题的形式出现。 既然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归因于能力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作为老师来讲应该引导学生将其成功和失败归因于努力程度,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5.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其主要观点: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包含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先行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期待。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成败经验(最重要);替代性经验;言语信息;情感状态等。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自我效能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四章学习动机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动机的基本概念、学习动机的理论以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知识点梳理 1.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2.学习动机的种类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4.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4)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5)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5.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6.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运用

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运用 摘要: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 体系及发展轨迹和研究方法等。学习动机是教育心理学中重要内容之一,在学生 的学习活动中意义重大。研究表明,学习动机的学习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行为和学业成就,历来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十分关注学习动机,相关理论有 多种,本文主要就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运用做简要阐述。 关键词:学习动机归因理论动机缺乏动机过强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既重视教育中人的心理的理 论研究,又重视教育中与人心理功能的发挥有关的应用研究。作为心理科学的一 个分支学科的教育心理学是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虽然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但其作为一门独立科学,跻身于心理科学之林,也只是20世纪初叶的事情[1], 在研究过程中应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等基 本原则。关于教育的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丰富多彩,个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首先应 用心理发展的观念来看待问题,发展表现为:“决定要素之间联系的基本原则的获得或变化”[2]。教学的过程就是交往,对此,钟启泉从沟通、合作与语言活动两 方面作了分析[3],即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学的裨就是师生间的一种平等 对话。 教学就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固然不容忽视,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不可抹灭,归根到底末寻求好的发展就要主动地不 断学习理论与实践经验。在教学原则和基本理论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才能有的放矢,而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的意义重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 有志于学,乐于学,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业成绩。 在内驱力和外部诱因两个基本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学习动机,根据不同的分类 依据,又可将其划分为各种各样的类型,周国韬等人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的 学习动机有: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感、外部目的、知识价值观[4]。学生的学习动 机很少有单一的动机,往往更多的是复合性动机,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教 育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要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就需要用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来解释分析,关 于学习动机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等。每一种理论都有其特有的思维根源,即具有相应的理论或实践依据。 这里主要探讨学习动机与归因理论的关系。学习动机是直接失去个体学习活 动以满足其需要的内部状态,是学习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1957)最早提出来的[5],认为人们具有理解 世界和控制环境的两种需要,满足这两种需要的最基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 原因,并指出人们会把行为归结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后来,罗特(1966)根据 控制点将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的。给纳(1971)接受了前两者的观点,同时又 提出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 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为上述原因中的一个或几个。学习者对归 因也不例外,学习动机的归因将导致学习者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发生变化,出现不同的情感,产生不同的责任判断。学习动机是将学习需要和愿望转变 为学习行为的心理动因,是发动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内部力量。大量实验结论表明:学习效率与动机强度之间成倒“U”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学习的 进行,学习动机缺乏或学习动机过强都将影响学习效果。如何引导学生对自己学

教育心理学之学习动机六个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之学习动机六个知识 点 1.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自身学习活动,并引导其行为朝着一定的学习目标发展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学习需求和学习期望,它们相互作用形成学习动机系统。 (1)学习需要和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缺失,并努力得到充实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意图。 (2)学习期待与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是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2.学习动机的种类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距离的直接动机和远距离的间接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4.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 (2)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有五种,按一定的层次从低到高排列,即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人的需求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求。自我实现作为最高需要之一,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创造需要。 (3)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个体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努力又快又好地解决一个问题的愿望或趋势。阿特金森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他把个人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争取成功,一类是避免失败。 (4)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稳定性归测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水平、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机会)质量、身心状态、外部环境。 (5)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项成就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最早由班杜拉提出,他在其动机理论中指出,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