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的归因特点

学生的归因特点

每个学生对其学业成败的归因方式是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学生首先评估自己的行为表现,并对成功或失败的行为结果做出主观评价。学生在学校中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学习,其学习结果主要通过测验、考试、竞赛等活动以分数或等级的形式反映出来。在成功或失败结果出来以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失败后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进一步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造成恶性循环;有的学生则奋起直追,坚持不懈,直到最后成功。

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尽管他们的智力水平正常,但学习成绩却很差,似乎学习上显得无能。事实上,这些学生常常把考试不及格或学习成绩差归因于自己能力低、脑子笨、力不从心。由于这些学生习惯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这种稳定的不可控的原因,因而感到自卑,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随之放弃努力。不难理解,这种学生不是真正没有能力,他们表现出来的无能是因其缺乏信心造成的。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学生就会形成关于自己学习成败原因的一系列信念,这些信念反过来又会影响其学习行为。学习好的学生会认为自己有能力,只要肯努力就能学习好;学习差的学生认为自己没能力,努力也没用。因此,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归因,不论其正确与否,都影响着自己的行为。教师应首先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针对学生不同的归因特点区别加以对待。尤其是对“后进生”,教师如果强化他们学习能力低的信念,则只会加深他们的自卑心理和无助感,进一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造成恶性循环。教师如能引导这些学生把失败归因于努力因素,并创设一定情境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他们就会逐渐改变原来消极的归因方式,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确信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进而增强其自信心。

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

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从教师的评价和自己的体验中获知自己的学习结果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逐渐形成关于自己能力水平、努力程度和自己在学习中能否成功的信念。这是教师的评价给予学生行为表现的具体反馈。教师的情感和随后对学生采取的态度、行为,以及先前给予学生的信息,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能力、努力程度等进行归因的线索和凭借。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相互交往,也会形成关于学生学业成败原因的信念,这些信念将影响教师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和态度,并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机会。在课堂的交往过程中,教师对不同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教师有的时候对某些学生存有一些偏见,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情感反应和行为表现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归因倾向,进而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对学业上成功可能性的信念,甚至影响其个性的发展。为此,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予学生以适当的评价,避免产生不良影响。教师有可能不知不觉地通过以下3种途径给学生提供能力低的信息:1)在简单的任务中,成功了给予表扬,失败了却很少批评;2)学生不需要帮助时,教师过分地帮助,这样学生会认为自己能力低;3)教师对学生的失败表示同

情或无可奈何。

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

众所周知,归因理论将内在的认知过程与外在的行为表现、主观状态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归因对后继的行为有着强大的动力作用。这暗示了一种可能性,即改变个体的自我归因,就能改变其后继行为。也就是说,归因的变化可以引起动机的变化,动机的变化则对行为又有直接的影响。简言之,归因的变化可引起行为上的相应变化,而这种新的行为又会改变归因。根据归因理

论,人们在活动中由于错误的、不精确的归因方式会表现出不良的情绪、期望和行为,如果采用一系列干预法,纠正或改善不良的归因方式,随之能改变其情绪和行为。在成就背景中,学生会利用各种信息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归因,这种归因会引起期望和情感方面的变化,进而影响学习动机和成就行为;新的行为又会引起新的归因,从而形成良性或恶性循环。因此,归因训练的意义是重大的,它预示着人们的不良归因方式是可以改变的。大量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

由于归因影响人们的期望、情感和随后的行为,因此,必须对学生错误的归因方式进行矫正。例如,有的学生习惯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能力低,教师就应明确指明他们的失败是因其努力不够造成的,训练他们在失败时更多地归因于主观努力程度方面。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避免产生自卑心理。再如,有的学生把学习失败归因于教学质量差、教师有偏见等外部原因,这是一种防御性归因,是为了保护自尊心。针对学生的这种防御性归因,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既要从学生归因于教学质量差中发现自己的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更多地进行主观努力因素归因,让学生认识到努力程度对学习成功的重要性。

【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分析与训练】高校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特点

【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分析与训练】高校学生学业成 败归因的特点 【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分析与训练】高校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特点教师总希望学生用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取得令家长和教师都满意的成绩,然而现实却不尽如意。学生的学习问题层出不穷,诸如“我为什么数学成绩总是上不去”、“我尽了努力,为什么还是得不到好成绩”、“别人都学得好,我却学不好,是不是自己太笨”、“我总觉得自己已努力到尽头了,以后不知该怎么办才能取得好成绩”等问题屡见不鲜,这类问题实际上是关于学生学业成败的归因问题。 了解学生对学业成败归因的倾向,其实质还在于能够使教育者掌握学生归因中积极的与消极的因素对其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业期望及学习中的情感反应的影响,从而通过一定的归因训练来消除学生已形成的不恰当的、消极的归因对学习的负作用。归因训练尤其对那些自认为能力差(实际上是努力不足)的“差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大有帮助。 归因训练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同时要掌握相应的训练要领和一些特殊的训练方法才能实现。 一、归因训练的准备 首先,教师要树立明确的归因训练的意识。教师应认识到,归因训练的效果重在平时的日积月累,而非朝夕之功,更不会一蹴而就,最好在学生出现消极归因倾向之初及时纠正,善于引导并抓紧训练,这样做往往比问题严重时再进行大规模的训练更能奏效。 其次,控制来自教师方面对学生归因的负面影响尤为关键。“控制”主要包括:消除教师对男女生、好差生的归因偏差,恰当使用教学中的奖惩方式,合理安排学习任务的难度,巧妙设计学习任务的目标结构等等。

教师对男女生在成败归因上的看法对女生是不利的,教师应把对女生“能力”评价的忽视调整过来,从有利于女生的能力发展与自信心的建立人手,给男女生平等的起点。同时,教师还应当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对“差生”的看法。有研究表明,教师对自己喜欢的学生和不喜欢的学生归因不一样。当喜欢的学生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常归因于他的能力,成绩不理想时,却归因于考试难度、偶然因素等外部原因;当不喜欢的学生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多归于外部原因,成绩不理想时,则归因于没有能力。总之,教师总认为好学生的成功是内部原因造成的,而“差生”的失败是内部原因造成的。事实上,教师对“差生”的归因有时会存在一种明显的归因偏差,这对提高“差生”学习积极性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教师在运用归因理论引导学生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还应该注意防止自己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归因时所存在的各种偏差。 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归因,而且还可以借助其他方式间接影响学生的归因,其中,合理安排学习任务的难度使之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归因就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若学习任务过难,学生势必会重复体验失败,感到努力无望,能力太差;而若学习任务过于简单、轻松,学生容易因成功而沾沾自喜,轻而易举的成功往往使学生忘记努力的作用,误认为自己能力强,不努力也能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习任务难度的把关十分重要,要力争使学生既感到力所能及,又要付出个人的艰苦努力方能取得好成绩,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之前,还应当巧妙地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的目标结构(学习成绩的评定和奖励方式)。因为研究表明,不同的目标结构,对于学生归因倾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知发展有着十分不同的影响。如集体型目标结构下,成绩不够好的学生显著提高了自我价值,但在学习失败时容易产生消极的评价和情感;个人型目标结构中学生更多作出“努力”归因,学习成绩的信息对于自我评价的作用比较突出;竞争型目标结构提高了成果的价值,但促使学生更

学生的归因特点

每个学生对其学业成败的归因方式是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学生首先评估自己的行为表现,并对成功或失败的行为结果做出主观评价。学生在学校中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学习,其学习结果主要通过测验、考试、竞赛等活动以分数或等级的形式反映出来。在成功或失败结果出来以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失败后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进一步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造成恶性循环;有的学生则奋起直追,坚持不懈,直到最后成功。 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尽管他们的智力水平正常,但学习成绩却很差,似乎学习上显得无能。事实上,这些学生常常把考试不及格或学习成绩差归因于自己能力低、脑子笨、力不从心。由于这些学生习惯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这种稳定的不可控的原因,因而感到自卑,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随之放弃努力。不难理解,这种学生不是真正没有能力,他们表现出来的无能是因其缺乏信心造成的。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学生就会形成关于自己学习成败原因的一系列信念,这些信念反过来又会影响其学习行为。学习好的学生会认为自己有能力,只要肯努力就能学习好;学习差的学生认为自己没能力,努力也没用。因此,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归因,不论其正确与否,都影响着自己的行为。教师应首先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针对学生不同的归因特点区别加以对待。尤其是对“后进生”,教师如果强化他们学习能力低的信念,则只会加深他们的自卑心理和无助感,进一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造成恶性循环。教师如能引导这些学生把失败归因于努力因素,并创设一定情境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他们就会逐渐改变原来消极的归因方式,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确信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进而增强其自信心。 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 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从教师的评价和自己的体验中获知自己的学习结果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逐渐形成关于自己能力水平、努力程度和自己在学习中能否成功的信念。这是教师的评价给予学生行为表现的具体反馈。教师的情感和随后对学生采取的态度、行为,以及先前给予学生的信息,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能力、努力程度等进行归因的线索和凭借。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相互交往,也会形成关于学生学业成败原因的信念,这些信念将影响教师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和态度,并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机会。在课堂的交往过程中,教师对不同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教师有的时候对某些学生存有一些偏见,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情感反应和行为表现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归因倾向,进而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对学业上成功可能性的信念,甚至影响其个性的发展。为此,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予学生以适当的评价,避免产生不良影响。教师有可能不知不觉地通过以下3种途径给学生提供能力低的信息:1)在简单的任务中,成功了给予表扬,失败了却很少批评;2)学生不需要帮助时,教师过分地帮助,这样学生会认为自己能力低;3)教师对学生的失败表示同 情或无可奈何。 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 众所周知,归因理论将内在的认知过程与外在的行为表现、主观状态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归因对后继的行为有着强大的动力作用。这暗示了一种可能性,即改变个体的自我归因,就能改变其后继行为。也就是说,归因的变化可以引起动机的变化,动机的变化则对行为又有直接的影响。简言之,归因的变化可引起行为上的相应变化,而这种新的行为又会改变归因。根据归因理

运用归因理论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运用归因理论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作者:河北衡水中学副校长张太庄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9711 更新时间:2004-2-4 文章录入:bgs ]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每次期考过后我们总要依据考试成绩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同时要求并指导学生对自己考试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推测分析。心理学上把这种对别人或自己所表现行为的原因予以解释的过程称为归因。 但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学差生,在进行学习结果的归因分析时并非都能做到正确归因,积极归因,相反,往往会出现一些归因上的偏差,造成消极归因,进而影响以后的学习行为。 一、目前,高中生学习归因出现的偏差 1、浅层归因许多高中生特别是学差生在总结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时,总是认为自己学习没有努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考试马虎,状态不佳等是导致学习质量下降的原因,总结分析也就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而已,殊不知这仅仅是导致成绩下降的直接原因,至于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那就要由果溯因,推导原因的原因。但许多高中生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而且也不愿去做。“我心里有个小秘密,我不愿告诉你”,“千呼万唤始出来,尤抱琵琶半遮面”一语道破了高中生的真实心态。笔者曾经接待过一个来访的中学生,当问及她长期以来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时,她仅仅说了句“学习不用功,努力不够”来敷衍,进一步问她为什么“学习不用功”时,她说:“学习没压力。”“学习没压力的原因又是什么?”答:“缺乏紧迫感。”“为什么缺乏紧迫感?”答:“没有生活目标,缺乏学习动力。”当分析到这一步时,虽然已经找到了很深层的原因,但我们认为仍不是根本原因,要从根本上让其转变学习态度甚至人生态度,仍需找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后来与其深入细致的长谈,才识庐山真面目,原来她是一个“千万富翁”的女儿,从小衣食无忧,娇生惯养,爱享乐怕吃苦,心中无大的志向和愿望,当问及今后的理想时,她说毕业后到父亲的公司当一名职员。这样一个人生目标,可以说不用努力,就可以一蹴而就,这样的目标与其现实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距离和落差,也就不会产生心理冲突,更不能因此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那就必然导致今天的学习结局。试想,这样一个在“三观”上出现问题的学生,如果我们仅仅滞留于浅层归因,能解决她的根本问题吗?我们也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论如何苦口婆心也不会做到她的心坎上,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后来笔者利用不同途径,采取不同方法,先后十几次谈话,半年之后她的学习终于出现了转机,走出了倒数三名的阴影,最后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大学。 2、外向归因,又叫情境归因或外部归因。这种归因倾向与内向归因(又叫性格归因或内部归因)相对立,往往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主体以外的环境因素。如有些学困生在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时,把教师讲解不清、教师偏见、学习(考试)任务偏重(或偏难)、缺乏他人帮助、运气欠佳等当作了主要因素,一味地怨天尤人人,强调客观因素,而不去从主观方面找原因,导致这种归因偏差的原因,我们认为:一是因为在自己表现行为时,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很难做自我观察的,而更多地是注意了自己周边环境;二是因为人总是有一

学生正确归因倾向的培养与训练

学生正确归因倾向的培养与训练 2003-7-16 9:02:15徐永泰 归因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动结果的原因知觉或推断。人是理性动物,是有强烈的理解环境和自身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人们就会依据各种信息和线索对所发生的事情或行为结果进行推断,力求找出动因,以便作出恰当的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对原因的探索可以激发、促进或防止、阻碍人们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行为。 学业成功与失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不同的归因倾向会引起不同的期望和情感体验,由此而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因此,研究归因理论,对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倾向的培养和成就归因训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策略,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有积极意义。 一、学生的几种主要归因倾向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归因理论全面地分析了一个人对其活动成败原因的看法以及这种看法对动机的影响,认为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的原因主要归为: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机遇、他人帮助、情绪等。而所有这些因素可以归入三大维度: 控制源(即是个人内部因素还是外部环境决定一个人的成败);稳定期性(即这些因素是否可变);可控性(行为者能否控制这些因素)。 三维度归因模型 由上表可见,归因分类的三个维度分别为: 首先,按控制源把原因分成属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和属于外部环境的原因。个体能力、努力、心境、个性、健康状况等属于内部原因,任务难度、教学特点、运气、他人的帮助等属于外部原因。其次,按稳定性可把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原因,天资或能力、任务难度、个体长期的努力、外界长期的帮助等是比较稳定的,努力程度、运气等是较不稳定的。再次,按可控性可把原因

学生学习归因调查及分析总结

学生学习归因调查及分析总结 归因理论告诉我们:对行为归因的不同,会影响个体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时的行为动力。因此,了解学生对学习情况的归因,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业成绩。 这里,我们通过简单的测题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归因。测题为4题,分别对应于四种主要的学习归因倾向:“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其中,“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属于主观因素,是不稳定的,能在一定程度上被个体所把握、控制的因素。“任务难易”、“运气好坏”属于外部因素,是较为稳定的,不易受个体自身控制的因素。学生将学习情况归因于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往往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了解学生在这四个方面的归因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力情况,预测其学业成就,并采取相应的引导策略。 测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将目前自身学习成绩的状况归因于主观的因素,即“能力高低”和“努力程度”。 学生将学习归因于可控的内部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有助于其学业成绩的提高。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只需要引导其,认识自身存在的主观因素,给予其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增强意志力便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业。 对于少数部分将学习情况归因于外部环境的学生,我们需要帮助其客观分析影响学业成绩的各种因素,引导其客观对待主观因素的影响,促使其放弃对外部因素的依赖,而转向对主观因素的信任。 此外,学生学习归因容易受学习成绩波动的影响,而发生转移。因而,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学生学习归因的变化,根据其变化的规律,调节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反馈信息,以使学生能利用反馈信息获得最大的动机量值。

初中生学习归因现状及对策分析

初中生学习归因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采用李梦(2008)修订的学习归因量表,对504名初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其成就行为的归因更倾向于内归因;当学生失败的时候,更倾向于将原因解释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当学生成功的时候,更倾向于将结果归因为自己的努力。性别在失败归因、失败努力归因、失败能力归因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更倾向于将自己的学习失败归结为自己的原因,即归结于自己不够努力或能力不足。教师要对学生的失败归因进行正确地引导与训练,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风格。 【关键词】失败归因成功归因归因训练 1、引言 人们对所发生的事件的解释会影响其当下的情绪。归因是人类的一种由结果 推知原因的认知过程,具体地说是指人们对自己、他人的活动或活动结果以及社 会事件的原因做出的解释或推论,势必会对人们的情绪产生影响。研究者对于归 因种类的研究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研究人类在成就情境中的归因风格;另一 种是研究在非成就情境中的归因风格。学生对在学习经历中对成功或失败的解释,即是对成就情境中行为的归因。韦纳归因理论是围绕成就情境中的行为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积极的归因方式是将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强和努力,将失败归因 为自己没有付出努力;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个体会产生自卑、缺乏 信心等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不利于个体在下一次事件中付出持续的努力。学生 将学习失败归结为自己能力不足,则会逐渐丧失学习的自信,产生焦虑等消极的 情绪体验。教师了解学生的归因风格,可以针对性地对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 训练,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从而缓解学生的学习焦虑,提升学习自信心,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 方法

论小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归因

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小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归因 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专业班级:小学教育(理科方向)08-3班 学生姓名:苏玉琴 指导教师:刘永泉 答辩日期:2012年5月6日 新疆师范大学教务处

目录

论小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归因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的归因越来越备受瞩目,对于归因的研究也是与日俱增本论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谈话法来了解小学生对于学习成绩成败的归因。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了105名小学5、6年级学生,对学习不良和非学习不良学生的成败归因特点进行了对比,并考察了成败归因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关系。结果发现,高分组学生和低分组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有明显不同,与低分组学生相比,低分组学生较少把学习成败解释为内部原因,而更多解释为稳定因素的控制。本研究显示,把学习成败归因于自己的内部因素的学生才更有可能具有深层型学习动机,采取深层型学习策略;而把学习成败归因于不可知因素的学生,不大可能采取成就型学习策略。研究那些归因对小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以及是否具有消极的影响,分析现当代的小学生主要的消极影响对小学生的影响,研究那些归因队小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地影响。小学生应该持有着怎样的归因才对他们的学习具有推动了。 关键词:小学生;归因;学习成绩;成功;失败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attribution Abstract : with the change of times, the pupils' learning achievement attribution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attribution research also grow with each passing day, this thesis uses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method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for academic achievement attribution. This study us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105primary school5,6grade students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the attribution of success or failure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were compared, and the attribution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y relations. The study shows, the learning success attributed to their own internal factors in students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a deep learning motivation, take a deep learning strategy; and the attribution to unknown factors of student, is unlikely to take the achievements of learning strategy. Study on the attribu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have a crucial effect and whether it has a negative effect,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students mainly negative effect on Pupils' influence, study the attribution team students future development has a positive effect. Pupils should hold how attribution to their learning is promoted. Key words: Pupils; Attribution; Learning Achievement; Success; Failure

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特点与教育建议

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特点与 教育建议 [摘要]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特点是: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弄;明显地意识到失败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对学业成败的情感反应较敏锐。中小学生归因特点的成因源于:中国人的“自谦”人格;归因中的“自利性归因偏差”;对突显刺激的过度反应;在失败面前敢于承担责任;各年级归因倾向不同;个体对自己活动结果的预先性认知;在归因过程中把情感因素做为一种动力因素。具体教育建议是: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把握好教材和考题难度;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 [关键词]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教育建议 目前,我国关于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研究存在与西方相关研究求同多而求异少的问题。我们在调研与实验的基础上,参阅其他研究成果,试图归纳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特点,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一、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特点 1.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 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对学业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倾向存在差异,显示出各年级归因倾向各异的特点。归纳起来,小学生倾向于将成功结果归因于教师教学水平高和自己刻苦努力、运气好,较少归因于临考前的“抱佛脚”和心境好等原因;倾向于将失败结果更多地归因于心情紧张、他人帮助少、临考前不抓紧时间复习等。初中生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不紧张等,较少归因于自己长期努力学习;更多地把失败结果归因于教师教学质量差和自己没有长期努力,较少归因于运气和心境等。高中生更多地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努力程度高、教师教学水平高、不紧张等,较少归因于运气差和他人帮助少;更多地把失败结果归因子能力低、没有努力、紧张等,较少归因于他人帮助少、考前没有加强复习等。 通过比较中小学生不同年级水平对学业成败的归因差异发现,年级或学生年龄因素的作用非常明显,除临时努力因素外,对其他各种原因的知觉都存在显著差异。这充分说明中小学生对于学业成败的归因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也就是说,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归因倾向。但是,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不存在性别差异,与西方学者研究结果不同。 2.中小学生明显地意识到学业失败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 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与成功的期望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韦纳的研究表明,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会影响成败期望的继续。学生如果把学业成败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原因,

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及其效应的研究

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及其效应的研究 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倾向研究是指研究学生对自己学业 成就的原因解释倾向,即学生将自己学业成就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哪些因素。学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可以分为内因归因和外因归因。内因归因指的是将学业成就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态度、努力程度等因素;外因归因指的是将学业成就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教师、环境、运气等。 学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倾向会对其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满意度和学业成就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学生的内因归因倾向会增强其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使用,提高其学习满意度和学业成就。而学生的外因归因倾向会减弱其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使用,降低其学习满意度和学业成就。 因此,研究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及其效应,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并为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研究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及其效应,还可以帮助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育政策和教学活动。例

如,学校可以通过强调学生的能力和努力程度等内因因素来增强学生的内因归因倾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教育研究机构可以通过研究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及其效应,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有效的教育政策和教学建议。 另外,研究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及其效应,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例如,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可以了解学生对自己学业成就的认识和评价,从而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总之, 研究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及其效应是一个重要 的课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以及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育政策和教学活动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可以为教师、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此外,研究还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对小学英语学习困难学生原因的探究

对小学英语学习困难学生原因的探究 小学英语学习困难是现在很多小学生面临的比较普遍的问题,也是一直以来都比较受关注的问题,同样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的学习方面出现了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可能在对于自身学习的理解和认知上出现了偏差。所以,笔者在文章当中对影响小学生学习英语困难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同时就此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方法。 标签:小学英语学习困难归因研究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自己一个阶段内收获检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分析自己学习成果的原因和结果。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他們可能会对自己短期内的学习成绩感到满意,并且不再为之努力,那么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会觉得是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足,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甚至放弃了学习。这些不正确的分析结果都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对小学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归因研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归因特点 小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主要有这几个特点: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能力不足,不能够更好的学习英语,觉得自己智力不适合学习英语;还有一些学生会把自己学习英语困难的原因归结在教师身上,他会觉得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从而对自己英语的学习产生了影响;还有一点的客观条件就是很多学生家长对于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没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英语的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将英语成绩不好的原因归结在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上面;最后一点也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对自己的认识问题,他们觉得英语学习不好是因为自身的努力不够,或者是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英语的方法,产生这样心理的学生虽然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对英语的学习,还是会为之更加努力。 二、影响小学生学习英语困难的原因 1.缺失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随着人们对英语学习的重视,英语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还是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已经开设了英语学科的学习,但还是有些学校对于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英语的学习环境也不够完善。英语课堂上的教学仍然是教师给学生讲述课本内容和基本语法知识,并没有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供学生学习。特别是很多农村地区的学校学生,除了可以在课堂上学习英语,在其他生活方面根本不会接触到英语,导致了对英语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拥有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对于英语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完整word版)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理其原因.当学生学习结果出现时,老师和学生都要寻找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即进行成败归因。学生不同的成败归因,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及后继行为。 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教师要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归因特点进行分析. 一.了解学生归因风格、因材施教 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的归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由于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生活经历、认知风格存在着差异,他们的归因风格也千差万别。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有“习惯性无助”的学生,要努力引导他们对失败做出努力不够的归因、并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功体验,时间久了,学生便会改变原来的归因风格,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对于有“推卸责任”倾向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批评指责,而要耐心地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客观地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二.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利性归因” 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身因素,而把消极结果归因于自身以外的情境或他人,这种倾向就是自利性归因偏差。在学校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教学质量好,而把学生的失败归因于学生学习不努力或能力差等等。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正确评价自己和学生,从学生的学业成败中发现自己教学的长处和短处,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同样,学生的成败归因也存在着“自利性偏差",教师应引导他们全面、正确地分析成败的原因,既看到自身的长处,也看到自身的不足。 三.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归因参照系统 任何人的归因都要受他人的影响,学生的自我归因往往要受到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教师对他们的成败归因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客观地评

学生课堂专注性归因初探5页word文档

学生课堂专注性归因初探 素质教育的普遍推广,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授课内容日益丰富,课堂形式由教师的一言堂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模式;相应地,对学生参与性、自主性、创新性思维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要求也更高。 课堂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内,由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由此,各种内部、外部因素都会对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果产生或大或小、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学生课堂专注度、参与性的归因同样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内因一:学生智力因素 对于学生来说,影响学习效果和成绩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不可否认,学生的智力水平对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因素,除了极少数发生重大变化的学生,大部分人的学习基础已经定型,这直接影响他们课堂的信息获取量和参与度。学习效率高,学得好,学得会,听得懂,听课时能够产生成就感,基本上就会听,其课堂专注度明显高于那些一窍不通,老师说什么都听不懂的学生。 改善措施:发掘潜能,以勤补拙。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只使用了5%甚至3%,人类大脑至少90%以上都处于休眠状态。所谓的聪明和愚笨,更多只是大脑潜能开发多少的问题。所谓学困生,并不是真正智力有问题,而是自己的潜能没有充分挖掘。所以因为“上课听不懂”而不听课的人,要在“勤”字上下功夫,只有自己慢慢地夯实基础,查漏补缺,训练并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才能真

正解决问题。 内因二:学生自我期许和约束 我们经常能听到教师的“憾言”:“这个孩子其实很聪明,就是自己不抓紧,放弃了自己,太可惜了。”这类学生是另一个典型:自我期许过低。观察发现,课堂专注度低的学生很多都是聪明的孩子,但他们因为缺乏目标,缺少自我约束和要求,失去了课堂上的自我期许,“学多学少,有没有学”,都不在乎。这样就产生了“即使听得懂也不听课、不参与课堂”的现象。 改善措施:端正态度,增强自律。 针对这类学生,应在态度上下功夫,要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 增强学生自律要从多方入手,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从课堂上来说,教师遇到学生的违纪行为,一定要及时制止,不能听任。此外,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以笔者所任教的学生为例,高一和高二时许多学生情绪低迷,睡觉者大有人在;高三第一学期开始的第一个月,刚开始一轮复习,许多都从头开始,学生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此时,强大的动机来源于学生对自己的期许和信心。 内因三:学生性格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它是一个人稳定的态度系统和相应习惯性行为风格的心理特征。课堂上的行为也会受到学生性格的影响。虽然不能认为内向型的学生不专注课堂,但在参与课堂、师生互动方面,性格外向、开朗的人明显要比内向、安静的人活跃。 改善措施:积极引导,调节气氛。

论归因的种类及归因能力的培养

论归因的种类及归因能力的培养 一、学生的归因分类: (1)向外归因:遭受失败首先认为自己学习成绩的好坏受运气、他人和任务难度等一些复杂而又难以预料的外部因素的主宰; (2)向稳定因素归因:学生习惯认为导致失败的因素是自己能力不够或试题较难; (3)向不可控因素归因: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為考试失利找发挥失常或生病了等借口,而他们对于这些情况的发生是不能有所作为的。 有这几种归因的人遭受失败时,往往以“自认倒霉”的态度接受打击,这些归因具有消极的作用,它不能使人重新获得方法,走向胜利,只能使人在失败中迷惘徘徊,无法正确把握自己。 (4)向内归因:学生遭受失败时能勇敢地反省自己,积极的思考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5)向不稳定因素归因:除了积极面对问题外,少数学生对自身充满信心,坚信努力一定会取得进步; (6)向不可控因素归因:主要考察自己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变的那些因素。 学生的不同归因,影响着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作为一名考生要善

于对学习中的成败得失进行正确的归因。而以上三种归因把自己放在了首要位置,自我控制、乐于进取,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归因。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归因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成功或失败时把主要原因归之于内部的努力,有利于激发学习责任感,提高学习努力的程度,克服自卑心理,形成较高的成就动机。所以,教师可采取下列措施帮助学生正确归因: (1)教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敢于反省自己 学生很多时候并不是很了解自己,比如有些学生会问:“我很努力了,可为什么成绩还是上不去。”其实大部分原因是对自己认识不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应该从能力、基础、习惯甚至是性格等各方面分析自己。敢于反省自身也是很重要的,高三学生中有很多在经历多次失败后觉得深受打击,不再有勇气自省,这些对找到失败原因以及学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碰到矛盾,首先要反省自己处理的方法,在原有方法上寻找症结所在,让矛盾得以缓和解决。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敢于正视自己都是能进行正确自我归因的前提。 (2)建立适当的自我归因参照系 学生的成败归因是一个评价过程,只有找到适当的参照系,并确定自己在其中的位置才能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为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归因分析及其教育管理对策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归因分析及其教育管理对策 目前,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现代化,中小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其中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他们的一些行为失范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是一种不符合或者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这种行为给社会、家庭、他人和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危害,怎样预防和矫正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 由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差异,使得学生对事物以不同的主观意识决定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少数学生由于基本需要,兴趣爱好等处于较低水平状态,若受到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便形成病态心理,表现出行为失范。在学校中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一)、散漫性行为。持这种行为的学生,生活散漫,纪律观念淡薄,没有纪律,不愿受正常规范制度的约束,自由散漫,行为随便。做事没有计划,不分主次,全凭兴趣和情绪,自制力差。如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课上吵闹,甚至抽烟喝酒等,严重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二)、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多种多样,可能是躯体的攻击伤害,也可能是言语攻击。包括嘲笑、戏弄、羞辱、威胁或者过分的要求别人。当遇到挫折时,出现焦虑不安、暴躁、伤人毁物,特别是对家人更加蛮横无理。持这种行为的学生,性格暴躁,遇事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差,在校内外打架斗殴,欺侮同学,故意损坏公共财物,对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破坏性很大。 (三)、利欲性行为。持这种倾向的学生,私欲膨胀,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是非不分。当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正常满足时,就会采取越轨手段。如考试作弊、偷窃勒索、早恋、传看不健康音像读物、涉足学生不宜的场所。以上这些不良行为的表现,有些是道德规范问题,有的则已是轻度违法犯罪。由于这类学生大都追求低层次的兴趣爱好,物质和感官享受等原始欲望强烈,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人员的引诱教唆,很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这类学生畸趣相投结成不良群伴,则不良行为就有可能成为犯罪团伙的思想基础,或者这类学生个体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学生。 二、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归因分析 造成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等,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对症下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生理和心理原因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里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他们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对老师、家长言听计从了,他们开始不满足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书本上关于事物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找事物与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希望能够自己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决定并选择自己的言行。因此,他们表现出对老师、家长的管束和空洞说教的强烈不满,对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也是有选择性的,符合其意的乐意接受,否则就消极抵抗甚至当面顶撞。他们想自立又不能自立。同时,由于本身的社会经验有限,导致

学生厌学类型及归因分析

学习是一种发现性的认识活动,它可以满足人们发展的需要,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只要认真学习,就能获得无穷的乐趣,在学习中可以体验到成功的满足和喜悦,可以发展智力,磨炼意志。但学生中却有一部分学生厌学,从近几年我市中考和高考试卷低分段人数看,有的学生得分少得可怜,如2005年中考语文最低分是2分,而且低分段(60分以下)学生逐年增加。这一问题时刻困扰着教研部门、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对教育和教学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对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笔者进行了一些调查,并作出了初步的分析。 一、厌学者的主要类型 1、学习兴趣不浓型 这部分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感到乏味,学习被动,对学习任务只是穷于应付,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简直是一种活受罪,但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在动机上表现为直接动机,只求初中能毕业,或只考技校、职高,早日毕业。缺乏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的长远动机。在他们看来爸妈文化低,在家务农,在厂里打工照样挣钱,很舒服。 2、自暴自弃型 这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而产生自卑感,加上外界压力,如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同学们的耻笑等,使之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一谈起学习就心烦意乱、苦闷、焦躁、头痛,一进教室就情绪低落,他们对考试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爸爸妈妈对学习上的问题一窍不通不能辅导只会批评,自己也只能这样。 3、眼前实惠型 由于家庭的负面影响,他们贪图眼前实惠,需要层次低,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钱就有一切,能捞钱就是有能耐,有了钱可以吃得好,穿得好,因此自小就一心想捞大钱。对于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考虑很少。 4、意志薄弱型 这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娇生惯养,有过强的依赖心理,学习上不愿独立思考,依赖老师和家长辅导。一旦失去辅导成绩一落千丈,一遇到难题,就叫苦不迭,整天没精打采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悲观失望。 二、学生厌学归因分析

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特点以及归因分析4

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特点以及归因分析 有104人,女生有96人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200份,收回180份,无论是 问卷的效度还是信度,都符合问卷调查有关的要求和标准。结合对中学生的交往情况进行 的调查问卷,对中学生的交往进行理论分析和深入研究,探讨当代中学生的交往表现及其特点,并对之进行归因,为学生交往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和实践中的必要性。 一、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形式 1、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会化 年发展了必要的社交技能,学会了沟通、合作和竞争,并能根据同伴提供的反馈信息 及时调节自己的行为。青少年正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找到榜样,形成态度,逐步学会和掌 握成人的价值观,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据1988年,我国学者对全国23个省市1640名平均年龄十四岁的中学生的研究发现,无论社会关系质量高低,青少年都同样可能受到 同伴不良行为的消极影响。但与此同时,积极的社会榜样对于青少年社会价值观和利他行 为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法国学者A1莫鲁阿也认为,学校的同学是比家长更好的教育者。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青少年面临的是真实的社会问题,在真正的/危难和不幸的情境中0,青少年学到知识、改变行为。同伴交往还是青少年获得特殊信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2、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感情化 情绪色彩。他们往往珍视友谊,注重感情,常常以感情因素、个人喜好代替理智。由于中学生认知水平的不足,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较幼稚、片面,对 客观事物缺乏抽象的辩证、概括和本质的分析归纳;自我控制、自我监督机制尚未成熟; 意志品质也欠自觉。这一切决定了青少年无法用理智去支配自己的行为。他们以交往过程 的快乐情感取代对友伴的对象性质的全面、客观、冷静的分析。在笔者所作的问卷调查中, 问及交友的目的时,/学习知识、交流感情、广交朋友、其他0四个选项,选择交流感情的达5015%。3、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扩大化 当今中学生身体发育比较早,心理需要的层次提高比较快,除了对知识的渴求外,还渴求 友谊和理解,他们的交往表现出扩大化的趋势。据有关问卷调查/是否愿意与他人交往0 时,96%的人答愿意。而且,随年级的递增,中学生与他人交往的愿望越强烈。在回答/与他人交往的目的0时,由最初刚入学的主要目的学习知识扩大到消除寂寞,广交朋友,以 及其它等等方面。交友的对象也日益扩大。在回答/你是否愿意同社会青年交往0时,多 数反映积极,且高一、高二、高三呈递增趋势。。在问及朋友的人数时,选择越多越好的 达5313%,同时,问卷还反映出,今天的青少年,特别是城市青少年,在学校,社会上的同伴交往已经基本上取代了传统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交往。当问及:你平时将自己的内心 想法对谁说时?选择兄弟姐妹的为0,而选择朋友的多达7819%。对于青少年而言,最 严重的处罚莫过于大家不愿和他来往,孤独是青少年难以忍受的。 4、中学生人际交往的邻近化 邻近,指人们在工作、学习和活动空间距离上的相近性。学习活动中的相近性为青少年交 往提供了较多的机会。据了解,中学生的朋友大多是时间、空间上邻近的同伴。如:同一 学校、同班、同一学习小组。据调查,初中生绝大多数同伴住在同一区域,只有少数同伴相距较远?。有关研究还表明,我国城市独生子女的朋友依次是:同班同学、妈妈、邻居伙伴、 同校同学、父亲、老师、远方笔友和其它成年人?。同时这种邻近化还体现在朋友的来源 和朋友的构成上,如:问卷中问及:你的朋友主要来自于?同桌、同班、同校、同一社区、网络五个选项,其中选择同班的达50%,选择同校的达4517%;在朋友的构成上,中学生选择同桌的有6113%,3519%

有关普通高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归因的特点分析

有关普通高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归因的特点分析 作者:燕蕾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3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学习原因归纳给我们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进行理论研究,以此分析普通高中学生在化学问题解决归因中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在学习化学时的归因并不具备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些都属于努力、教师、基础、能力、运气及环境等诸多因素。而对于化学问题解决的成功归因来说,男生要更加侧重于经验和努力等内在稳定因素,而女生则更加侧重于教师和努力等外在不稳定因素。对于化学问题解决的失败归因来说,男生要更加侧重努力归因,女生则侧重能力归因。 【关键词】普通高中学生化学问题归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176-02 一、研究方法 按照归因理论中所提出的三大维度,并结合我们在学习化学时的具体情况,以此分析了普通高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归因的特点,研究的内容共包含三个,其一是对我们在化学学习中的总体归因进行研究;其二是对我们在对化学问题进行解决时遇到的问题及困难来源进行研究;其三是对同学们在化学问题解决时产生的具体行为进行研究,以此总结出具体的原因。 二、结果及讨论 (一)学习归因 虽然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使我们在进行自我归因时会产生一定的差异,但就总体而言,我们在化学学习归因中并不具备性别上的明显差异。我们在化学归因中主要来自于运气、努力、教师、态度及能力等诸多方面。 (二)成功归因特点分析 在成功归因方面,学生在对化学问题进行成功解决时的归因主要来自于内在的不稳定可控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问题解决时所积累的经验、自身的努力程度以及知识结构的正确构建等,通过这些归因,能够使我们的学习信息得到显著增强,并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兴趣,使我们在化学问题中的解决能力得到了相应提高。此外,教师的教学水平也给我们的化学问题解决行为带来较大影响。以性别来分析,男生和女生在化学问题解决中的成功归因则存在较大区别,男生更侧重于自身因素,如自身学习能力、学习努力程度、化学问题的解决经验等。而女生则更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