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月光 赏析

月光 赏析

月光 赏析
月光 赏析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赏析

一、《月光》创作背景

世界古典音乐中有首《月光奏鸣曲》流芳千古,它是古典派大师贝多芬升C小调奏鸣曲,作品27号之2《月光》,这首曲子举世闻名,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人们称为“乐圣”。他的所有作品在世界各地广为传诵,他的成功完全来之自身的艰苦奋斗。直到今日还被人们视为奋斗的楷模。

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11月16日,贝多芬写给和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

罗曼·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苦。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之火”。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和事实不符。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冥想的、柔情的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什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该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把该曲比作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

二、《月光》的传说

贝多芬这首著名的《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却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弹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异常安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从音乐中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这是我国《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三、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100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冥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得非常完美。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升c小调,4/4拍子

奏鸣曲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着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而又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27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一般来说,如要遵循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月光》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四《月光》艺术特色

《月光》该曲是贝多芬标记着“幻想曲式奏鸣曲”,指出了这部作品的自由、即兴的性质。其突出表现是没有一般古典奏鸣曲快-慢一-快的各乐章布局.而且它的音乐素材运用得非常自由,表现了贝多芬对生活的幻想和探索。全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慢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是小快板;第三乐章是激动的快板。全曲的速度由慢变快,情绪也一步比一步热烈。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思想内容充实,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布局大胆富有创造,具有动人的音乐效果。它深刻展示了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斗争,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力量,显示了贝多芬所特有的感染力,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高尚的美的享受。

贝多芬不是创作速度很快的作曲家,音乐创作对他而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他的每首作品都是深思熟虑的产物,很多初稿都被废弃,最后只有最满意的结果才留了下来。贝多芬的音乐听起来不论令人感到多么自然,实质上,都是经过他严密且具有知性的技巧创造出来的。在贝多芬全部32首奏鸣曲中,几乎没有哪个章节是薄弱的。他先是像年轻的雄狮一样创造英勇业绩;中年时他表现出富有挑战精神的英雄主义;晚年时,则感受到伟大的神秘境界。和键盘音乐的旧约,即巴哈的平均律(由48首前奏曲和赋格组成)不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对于钢琴乐曲的风格有着革命性的影响。它们使钢琴乐曲脱离莫扎特时代那种室内的典雅风格,而为19世纪李斯特、塔尔贝格这样的大师,谱写出热情灿烂的作品开创风气之先。

生活在当下社会的人,为生计而忙碌着,人们用很多词汇把他们的生活形容成黑、白、灰三色。城市总是过于拥挤,人与人之间日渐疏离,所以才会让一碗热汤红了眼眶,所以人们常需要慰藉。此时,音乐是最直接的方式,在这个流行歌曲泛滥的年代,从来就不缺乏关于都市的情歌,那些女声,或是冷漠的嘲讽,或是哀怨的叹息,或是悔恨的追忆,或是美好的憧憬,或是看破人生百态,从此不食人间烟火,或是挣扎于情感,继续在喜怒哀乐间纠结,不管怎样都好,日子总还是要过。

我一般来说不喜欢那些带有说教的唱词,更不喜欢那些所谓的“超级女声”,倒是有点近乎于狂热地喜欢听类如这首《月光曲》的轻音乐。作曲家凭着他与众不同的灵感,将我们带进一个奇妙的世界。这些声音太过于美好,让人心生不忍,遂众人云:此声音必定是被天使亲吻过!于是闻后,忽觉自己长出了翅膀,几乎靠近天堂,又如同漫步云端,顿生惬意之感,欲罢不能。而这就是音乐的魔力!

当你放下一天的疲惫,静心聆听这自然美妙的天籁之音,感受宇宙真理本身具有的圣洁;高贵和荣耀所散发出的真善美,从而到达使生命返璞归真的境地,由此而生产“清微淡远”、“宁静致远”的境界,不正是我们的向往和追求吗?轻轻地闭上眼睛,舒坦全身的筋骨,再将心中的忧虑倾出,放进水晶

般的音符里,沉浸、涤荡、漂净……!这音乐的澄澈、轻扬,让心的忧容褪色、雾化、似清凉剔透的水晶,返璞归真的天籁,又如香汤沐浴、纾解胸中沉积不散郁闷,扫除心中许久以来的阴霾,让心绪溶进这温柔优美、富有人情味的音符里,在音乐里得以化解、消散......

月光

月光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音乐、分析音乐,探讨作曲家如何用音乐的语言(配器、力度、节奏、和声、非领唱声部的唱词等等)来表现内心对南京大屠杀的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赏音乐、了解历史、分析歌词、学习乐谱、哼唱旋律的方式来初步学习《月光》的几个音乐片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悲剧美”如何在《月光》作品中得到体现。 2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内敛而成熟,可以较深入的理解作品,因此,我从“悲剧美”的角度分析《金陵祭》之“月光”,从音乐本学科特色出发,紧扣音乐要素等角度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研究音乐作品。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去分析《月光》的前奏配器、歌曲第一段(分成片断1、片断2、片断3)的速度、节奏、和声、伴唱声部的唱词; 教学难点:“悲剧美”在音乐作品中的具象表现;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导入(对比欣赏两首表现月亮的童声演唱歌曲《月光光》和《月光》) (一)欣赏温州民歌《月光光》 师:我们来欣赏一首温州童谣《月光光》,听完来说说你的感受? 播放《月光光》 师:这是怎样风格的一首儿童歌谣? 生:欢快、甜美 (二)欣赏童声合唱《月光》 师:我们来欣赏另外一首也是由儿童演唱的歌曲《月光》。 播放《月光》 师:那这首歌曲给你带来的感受呢? 生:恐怖…… 师:我们来看这两个词汇,统一、对比。小孩子的天性的是怎样的? 生:天真活泼 师:两首作品更符合孩子的性格? 生:第一首。 师:那第二首呢? 生:对比。 师:作曲家为什么要创作反差这么大的歌曲呢?让我们把目光追溯到1937年12月13日。 播放ppt,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 活动2【讲授】讲授环节 分析《月光》歌词、前奏、3个演唱片段 (一)音乐背景 师:来说说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生:…… 师:也许你觉得残忍、恐怖、泯灭人性,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真实的照片。它就是? 生:南京大屠杀。 师:作曲家金湘教授在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凭吊了遇难同胞,翻阅了各种文献资料,一页页血写的历史、一幕幕血铸的场景强烈地震撼着他的心灵,他的心内和我们是一样的,然后作为作曲家,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生:作曲。 师:而后,他创作了《金陵祭》这部交响大合唱。金陵指的就是? 生:南京。 师:祭应该不难理解吧,祭奠的意思。作曲家用“交响大合唱”这种形式进行呈现。什么是交响大合唱?我们来聆听片断。生:交响乐伴奏的大合唱。 师:很好。《金陵祭》这部作品很长,总时长约40分钟,分六个部分,分别是序歌、屠城、招魂、月光、涅槃、终曲。有人说《月光》是很有特点的篇章,它特别在哪里? 生:童声合唱 师:对的。今天,我们以此展开,学习研究孩子们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南京大屠杀的。 (二)解读《月光》歌词 师:如果说音乐可以简单的分为喜剧音乐与悲剧音乐,那么《金陵祭》呢? 生:悲剧 师:我们先从歌词中学习它的悲剧色彩。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来朗读歌词,有推荐的同学吗?大家翻开课本第9 页。生上台来朗读。 师:这位同学读的真是催人泪下。我们来分析歌词,一颗头颅、殷红的血,写的都是? 生:…… 师:日本侵略者对南京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月光曲赏析

月光曲赏析 月光奏鸣曲的创作: 乐圣贝多芬的《月光曲》钢琴奏鸣曲写于1801年。那一年贝多芬在信中承认他对耳疾的恐忧。他在一封信中还写道:“我现在正过着一种稍微愉快的生活,这种改变是一个爱我,也为我所爱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带来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这个阶级的人,而且目前我还不能结婚。信中所说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岁的朱丽叶塔,她是贝多芬的钢琴学生。她可能还是贝多芬作品第十八号之一弦乐四重奏中慢板乐章灵感的来源。这首奏鸣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来的。关于此曲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当贝多芬给一对盲人兄妹演奏钢琴时,风将蜡烛吹灭了。当时月光静静地洒落在这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和三个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无论如何,“月光”这个名称使这首奏鸣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 《幻想奏鸣曲》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幻想奏鸣曲》、《幻想朔拿大》,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而第二乐章表现了那种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而这部作品最美丽的,便是第一乐章,让人想起月光。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以后,出版商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其实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朱丽叶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儿,比贝多芬小14岁,两人真诚相爱,因门第的鸿沟,又迫使两人分手。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感情激切、炽热的钢琴曲中。所以,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绕着《月光》,有一段误传的轶事。上半世纪,一位德国音乐评论家发表文章,说贝多芬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使他联想起“瑞士琉森湖上水波荡漾的月光”。于是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为标题杜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天晚上,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外散步,忽然听到琴声,而且是他的作品。他寻声走到一幢旧房窗前,发现是一位盲姑

贝多芬《月光》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强力推荐)

贝多芬《月光》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月光 内容摘要: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阐述音乐家精神发展过程的独特文献。它们实际上囊括了贝多芬在键盘上全部的创作生涯。他先是像年轻的雄狮一样创造英勇业绩;中年时他表现出富有挑战精神的英雄主义;在生命的后期,则感受到伟大的神秘境界。与键盘音乐的旧约,即巴哈的平均律(由48首前奏曲和赋格组成)不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对于钢琴乐曲的风格有着革命性的影响。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阐述音乐家精神发展过程的独特文献。它们实际上囊括了贝多芬在键盘上全部的创作生涯。 一、钢琴奏鸣曲,作品第27号之2《月光》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11月16日,贝多芬写给和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

罗曼·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苦。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之火”。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和事实不符。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冥想的、柔情的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什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该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把该曲比作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c小调奏鸣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 贝多芬有一次说过:“人们常常谈论《#c小调奏鸣曲》,但我曾写过比这更好的东西,《#F大调奏鸣曲》(作品78)就是一个与此相同的作品。”可见贝多芬自己对《月光曲》并不十分满意。 二、《月光曲》的传说 贝多芬这首著名的《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

《月光奏鸣曲》赏析

《月光奏鸣曲》赏析 《月光奏鸣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这篇名作是被人们称为乐圣的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名字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名字,而是一个机缘巧合: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冠以《月光曲》之名,又名《月光奏鸣曲》。 这篇注视瞩目的名作的产生也存在着故事和传奇。不论成就多大的伟人也有困苦,也有坎坷。我们都知道大师贝多芬的绝大多数或者说所有作品都是来自于他的生活,他的生活充满着快乐和享受,也同时充满着折磨与痛苦。耳疾和贫苦同时折磨着他,他就在苦难中寻找那个她。他一次一次地找到一个她,一次一次地憧憬希望和幸福,然而悲惨的现实一次一次地将他从爱河中“救出”。《月光奏鸣曲》就是在这些过程中,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碰撞中产生的。 进入第一乐章,一副静谧的画面在眼前浮现:银色的月光下,潺潺的流水伴着银色的粼粼波澜。但是静谧之中又伴随着几种不同的情感,有希望与绝望的交织,有疑惑与坚定的冲击。整章的节奏清淡,细致而沉静,有带有一点忧郁。再后半段,音乐错落有致地走向了高音区,显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又缓缓地走向低音,在轻轻的尾奏中慢慢消失,又将听众带入了淡淡的伤感之中。 第二乐章,短小而且十分轻快又轻快的节奏,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与第一乐章的徐徐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截然不同的轻快与第一乐章的沉思冥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氛围衔接得恰到好处。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让人体会到了此章明显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笔者仔细的聆听中,第二乐章不是在流露出贝多芬的伤痛之情,而是贝多芬在缓解心中的一股怒气,转换思考快乐的元素,然而这又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贝多芬最终无法寻觅到渴望中的清泉,于是在第三乐章中释怀了,倾泻了,爆发了。 第三乐章,急风暴风雨式的旋律,无法遏制的沸腾情绪,在突发跳动的节奏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汹涌澎湃的心情达到了最高潮。这一章具有美妙的钢琴效果,旋律动听而充实,旋律之间的停顿少,衔接十分紧凑,表达了高昂的斗志,使听众也充满了激情。在结尾,展现的是不断的呐喊声,突然又沉寂了下来,这是澎湃的积蓄,最终用迅速的节奏圆满收尾。 这部交响曲是贝多芬先生真实生活的鲜明写照,苦难与机遇的并存,幸福和绝望的变换,梦想一次次的破灭和坚持不懈的决心,无不在这奏鸣曲中通过钢琴显现。

月光奏鸣曲的音乐分析

月光》奏鸣曲的音乐分析 第一乐章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充满幻想的,宁静的月色与流动的河水的美丽场景,情绪时而期待又时而失望,时而沉思呻吟又时而思绪如潮,时而忧伤猜疑又时而信念坚定,这其中总是暗藏着某种危机,某种不祥的预感,整个乐章充斥着忧愁哀怨的情绪,似乎是这段严峻感情的开端,这也是贝多芬最杰出的慢板乐章之一。这与现实中的他被卖弄风情、幼稚自私的琪里爱太·吉却娣抛弃存在着暗自的契合关系。它的写法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整个内心激动不安的形象始终浮现在安静、单一的音色背景之上。该乐章采用了单三部歌谣曲的曲体结构,升C 小调,由引子、主题、中间部分、主题的再现、尾声五部分组成。引子为第1-5小节,在逐级下降的八度音支持的低音的基调上,浮现出连续三连音的微弱音响,第5小节以完全终止作为结束;主题为第6-15小节,E大调的调性将我们引入了对光明的憧憬,但这种憧憬是短暂的,随即调性又转入e小调,直至第15小节以平行大调的属小调完全终止(b小调), 主题中以长拍符点节奏为主的音型与紧密的三连音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所表达的激动的内心心理放在了绵绵不绝的三连音伴奏音型的背景之上,似遥远的他方有一人向你娓娓倾诉着他的柔情,情绪似乎有些悲伤和绝望;中间部分为第16-42小节,为对主题音乐材料的发展变化,通过调性的转换以及短暂的离调给音乐带来了新的色彩;主题的再现为第43-51小节,是对主题的重复与肯定,以完全终止结束。尾声为第52-69 小节。整个乐章贯穿着三个重要的写作要素:分解和弦的三连音的连贯音型,低音八度进行、圣歌式的和弦进行,这些共同塑造了一种空灵、朦胧、安静、忧伤的气氛。 第二乐章为小快板,降D大调,复合歌谣曲式。整个乐章的色彩明亮,情绪明朗、轻快,融入了活泼诙谐的小步舞曲元素,与第一乐章、第三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该乐章所塑造的形象直接让我们联想到了美丽、轻佻的琪里爱太·吉却娣,切分音的使用、跳动的旋律、节奏上的变化不定都具有典型的贝多芬色彩。 第1-36小节为主歌谣曲式。第1-16小节为第一部分,1-7小节为主题,8-16小节为该主题的变奏;第17-24小节为第二部分,由主题的因素发展而来,似乎在与主题作着诙谐幽默地问答;第25-36小节为第三部分,是主题的变化再现。第37-60小节为三声中部。第37-44小节为第一部分,第45-60小节为第二部分,是具有主题性格的16小节乐句,用不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 第三乐章为急板,升C小调,奏鸣曲式。整个乐章以狂风暴雨般突进的方式,铿镪的节奏进行和丰满的和声效果,表达了贝多芬暴风雨般的热烈感情和准备向封建等级制度发起攻击的态度。这也是贝多芬所写的钢琴作品中表现力最高昂、最丰富的乐章。

《月光》歌词欣赏

《月光》歌词欣赏 月光洒在每个人心上 为想家的人照着亮 哦~离开太久的故乡 和老去的爹娘 哦~迎着月色散落的光芒 把古老的歌谣轻轻唱 哦~无论走到任何的地方 都别忘了故乡 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坚强 是什么离去让我们悲伤 是什么付出让我们坦荡 是什么结束让我们成长 哦~迎着月色散落的光芒 把古老的歌谣轻轻唱 哦~无论走到任何的地方 都别忘了故乡 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坚强 是什么离去让我们悲伤 是什么付出让我们坦荡 是什么结束让我们成长 是什么欲望让我们疯狂 是什么距离让我们守望 是什么誓言让我们幻想 是什么风雨让我们流浪 月亮高高挂在了天上 让回家的路有方向 哦~离开太久的故乡

好想回去见爹娘 离开了太久的故乡 快快回去见爹娘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月亮是一个备受青睐的意象,流传着许多写月亮的名句,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光下,游子思乡怀人的情感愈发朦胧而真切,这些诗句借助月亮来抒发对故人和家乡的思念,情因月生,又由月来传递,月亮俨然已与文人墨客的心理完美地契合,成为他们频频歌咏的对象。羽泉的《月光》出自《@自己》专辑,它也是一首由月思乡之作,然而词作者能以朴实真挚的文字,书写细腻真切的思乡之情,并将这种内心的思考写得丰富而有深度,给听者创造了无限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月光洒在每个人心上”、“为想家的人照着亮”,起句将物理意义上的月光心理化,月光成为想家人心中的一盏明灯。“哦~离开太久的故乡”、“和老去的爹娘”,故乡、爹娘,都是在外游子心中的牵挂,这句也照应了上文中“想家的人”。“哦~迎着月色散落的光芒”、“把古老的歌谣轻轻唱”,月光下迎着朦胧的光芒轻轻哼唱古老的歌谣,这仿佛是一幅富有诗意的月景图。而“哦~无论走到任何的地方”、“都别忘了故乡”一句又回到第一句“想家的人”,外面的世界即使再精彩,也难以取代故乡的地位。 “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坚强”、“是什么离去让我们悲伤”、“是什么付出让我们坦荡”、“是什么结束让我们成长”,第二小节中四句简单而对仗工整的句子,包含着丰富的内心活动。在远离故乡的岁月中,游子难免会遭遇失败和挫折,饱尝人生百味,词作者并没有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也许,我们内心的坚强、悲伤、坦荡、成长都源自背后那有力的依靠,那就是故乡。是故乡给了我们成长中源源不竭的动力,它才是我们的精神领地。 词作者有意地对前文进行了部分重复,词的第三节和第四节强化了上述追问的语气,也为第五节的进一步发问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是什么欲望让我们疯狂”、“是什么距离让我们守望”、“是什么誓言让我们幻想”、“是什么风雨让我们流浪”,这四句的思考力度较之第二节更进一层,那些令人疯狂的欲望、守望的距离、幻想过的誓言、流浪中的风风雨雨,有效地唤起了我们的生活体验;生

欣赏月光精选作文

欣赏月光精选作文 月光在世界上是最美的,苹果树在村子里是最美的,月光照在苹果树上,就是美与美的相遇,就是极致与无限的碰撞,就是世界上大美之物的诞生。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欣赏月光精选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欣赏月光精选作文记忆里,家乡的月光是朴实、明亮的。夏夜里,照亮了田野上一片一片金黄的麦子和辛勤收割的农人。 家乡的月,没有文人墨客笔下的寂寥孤傲,没有远方游子心中的缠绵忧愁。她仿佛一个勤劳善良的小姑娘,陪农人度过一个又一个五月的夏夜,一次又一次紧张的农忙。 五月农忙,太阳也活泼起来,每日早起晚睡,精气神却是旺得很!家乡羊肠小道旁的大白杨投下了一排长长的影子,树上的蝉无力地叫着,仿佛叫着心中的不悦和沉闷,邻家淘气的小男孩趁着大人午睡时偷偷顶着脸盆跑去干涸的荷塘摸鱼。地里的小麦金灿灿的,却也低下了头,热得没了精神。奶奶每每下地割麦都要扣上一顶大大的草帽,套上长长的护袖。拎一壶水,念叨着太阳一番。 五月的夜晚却是令人愉悦的!白天炎热,奶奶很少下地。而到了晚间,醉汉似的太阳红着脸摇摇摆晃地跑下山,一轮轻盈皎洁的明月便走上了山。清亮的银辉洒满了大地,仿佛突然之间下了一场雨,赶跑了所有的烦躁。月光下,一切都变得清爽舒心了。这时。我一定会大口大口地呼着空气,因为这时空气仿佛也变得凉爽了。此刻,奶奶

一定会牵着我,领着父母一起来到田边。他们有说有笑地捋起裤脚和衣袖,抓一把草绳便下了田。我坐在田埂上看着,每一块田里,仿佛都有躬着的脊背。这块田,那块田,时不时地传来人们的谈笑。月,她静静地看着,静静地笑着,把自己的清辉洒向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微风起了,吹起了人们耳边的青丝,吹响了田里沉甸甸的麦穗。月光照着,人们的脊背渐渐地移动着,他们收割着,收割着希望。五月的夏夜,只有一群勤劳善良的农人收割着;只有一轮勤劳善良的月守候着。 月光从不是清冷的。田地里,一捆一捆的麦子堆着,月光映着,我仿佛看见他们在笑,朝着那轮心爱的明月。他们仿佛在感谢月光让他们收割,让他们奉献自己。月亮仿佛也被这热烈的浅笑感染着,有时竟害了羞,躲进云里。地里的农人们都停下了手中的活,满脸期待地望着黑色的天空,企盼着。月亮又走了出来,月亮是个善良的小姑娘! 收割完回家,月光依旧明亮、清澈,为我们照亮了回家的路,我一抬头,看见奶奶淳朴的浅笑,一个农人的浅笑,她在感谢月光让她丰收! 月光皎皎,照亮农人的希望! 篇二:欣赏月光精选作文朗夜的月光,轻盈,温柔,宁静。 群星闪烁,勾起了我心中的梦幻,皎洁的月光一缕缕洒下来,披洒在肩上,晶莹,轻柔,悄悄冷却了日的炽热。月光,澄莹温润,使疲倦、焦灼和喧闹入眠;月光,清丽温馨,将仇恨、欲火和纷争熄灭。

月光曲教学赏析

第一课时 (上课铃声落,师生问好之后,片刻,教室里响起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声音由弱到强,由强到弱。) 师:(深沉地)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月光曲》。(板书:月光曲。稍片刻,琴声渐止。)《月光曲》怎样谱成的呢?这,还有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请打开书,读读课文。读过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说给家听听。读的时候,要字字入目,把内容记住。能“过目不忘”才好呢!(板书:字字入目,过目不忘) (学生自由读全文,个个神情专注。) 师:看懂了吗?记住了吗? 生:(齐)懂了,记住了。 师:好。我要求大家先概括地讲,就是说,只把这个传说的大意讲出来。概括地讲比具体地讲恐怕还难,请你们再读书,思考一下该怎么讲;想过了,自己小声练习练习。 (学生默读,思考,各自练习。) 师:哪位同学先说?(一男生站起来)其他同学要仔细听,要会听,能听出优点和问题。生: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一年秋天,他来到莱茵河一个小镇上演出。一天晚上,他在一条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地从一所茅屋里传来钢琴声。弹得正是他的曲子。他走到门口,听到屋里有两个人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要是能听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该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惜入场券太贵!咱们买不起。”贝多芬听了很激动,走进屋,为兄妹俩弹了姑娘刚才弹得那首曲子。姑娘一听弹得这么好听,问:“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回答,又为他们弹了一首曲子,嗯,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师:他讲得怎么样? 生:老师要求讲传说,开头那句话可以不要。就从“一年秋天”开始讲。 师:你很会听。(对全班学生)同学们,大家都要像他这样,要专心地听别人讲话。(对发言的同学)你请坐。 生:我还没有说完呢!(笑声) 师:对不起,请接着说。 生:兄妹俩的对话,我觉得不可能你一句我一句地说。 师:你的意思是—— 生:我觉得这样说就不符合您的要求应该这么说:“贝多芬走到门口,听见里面有两个人谈话。从兄妹二人的谈话中,他知道,他们非常喜欢音乐,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票。 师:(非常高兴地)你真是好样的!把对话改成叙述,多简洁!——你说完了吗? 生:说完了。(笑声) 师:请坐。(笑声)谁还有意见? 生:后半部分说得比较好。不过,姑娘说的那句话,那句“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也不应该要,可以去掉。 师:说得有道理。 生:我觉得贝多芬回客店记曲子还得要,不然的话…… 师:你们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说下去。别紧张,想一想,我知道你心里很明白。(不少学生举手要求替该生说。) 师:很多同学想帮你,但是,这次机会我还是想留给你。 生:(该生终于想好了)不然的话,这首曲子人家会觉得早就创作好了。

月光行赏析

赏析《月光行》 美文导读 “月光行”一诗的作者是美国当代诗人里昂?耐特(Leon Knight, 1936年出生)。他是明尼苏达州人,也是诗刊《同心圆》(Full Circle)的主编,早年获得哈佛大学英语系的硕士学位,曾发表过多种诗集及短篇小说和散文集,并常常组织明尼苏达州诗人开展诗歌新作朗诵会。他的诸多作品中不少是写爱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恋人之间的爱。他写爱写得深刻动人,主要原因是他自己便是一个充满了爱心的人。他爱他的学生,爱他的朋友——许多是肤色不同的朋友,爱他的家庭、儿女,更爱他那身患白血病二十多年的妻子Ginny,结婚四十多年如一日。他给她的爱是她精神的支柱,使她有勇气战胜病魔,使她在与白血病的斗争中创造了奇迹。这首诗便是写给妻子的,收录在1989年发表的诗集《驾风的飞蝶》(Butterflies on the Wind)中。 美文赏读 Walk with me in Moonlight Come, walk with me in moonlight. We'll rejoice(1) the close of day. Talk with me as moonlight sparkles(2 )dreams before our way. Draw closer in the moonlight; feel warmth within my arms ? drink (3)deep the cup of moonlight; drink deep the magic charms.(4) We'll learn poetry by moonlight (Hold back the falling moon). We'll drink every drop of moonlight, Knowing the sun shall rise

索尔月光分析

索尔(Fernando Sor,1778-1839)是古典时期西班牙著名的吉他家、作曲家,被人们称为吉他之父,是吉他黄金时期的代表人物。 索尔的这首乐曲是所作《练习曲集》(作品35号)之第22首,b小调,3/4拍,原来并没有名字,后来被日本人给按上了《月光》的名称。现分析如下:练习目的:主调织体、分解和弦练习,提高左手按弦特别是大横按的能力、右手对分解和弦各声部的的控制能力。 结构:带再现的三段曲式,由A、B、A1构成。 A段: 每一乐句可分为2个各4小节的分句。第一乐句是本曲的主题,由于是主题的最初陈述,前4小节要平稳地演奏,不要做过多的干预,让旋律、和声自己说话,后4小节是个上行的旋律进行,稍稍作出点渐强,但为了抑制属和弦的张力及引出下一乐句,对第8小节的和声声部进行最好做渐弱处理。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要注意第11到12小节Ⅴ到Ⅵ和弦的阻碍进行的出现,演奏时要加强乐句的完整性,不要在这断开,后面接着的4小节是一个复式完全终止的音阶下行,可做渐弱处理,最后安静地结束该段。 B段:

乐句结构与A段相似。第一乐句,建立在属功能上,主要应用了大三和弦,与A段形成了色彩和力度上的对比,演奏时力度可随着旋律的起伏作出相应的变化。第二乐句,副属和弦的出现及连续四度的进行形成的不断离调,再加上拿波里六和弦的使用,调性的变化使得音乐在这里达到了高潮,演奏时要注意后几小节的旋律在渐弱的同时,最后的属和弦的中间声部要稍稍作出渐强,以引出再现段落的出现。 A1段: 再现段仍然保持了和以上段落相同的结构。第一乐句是主题的再现,但由于紧跟在对比段落后面,演奏力度要比A段时大些。第二句是一个较长的旋律线条,从渐强再到渐弱,最后用一个复式终止圆满地结束全曲。 演奏提示: 1、虽然在索尔生活的年代,浪漫派的音乐已有所发展,但索尔的作品主要还是体现了古典主义的风格,因此本曲应该是古典时期典型的练习曲。 2、尽管有人给该曲添加了充满诗意的名字,但我们在一开始练习时还是暂时把《月光》忘了吧,因为这很容易束缚我们的思维。 3、本曲大量使用了横按法,需要一定的横按基础,如果没有,请暂时不要练习这首曲子。练习时请注意不要仅仅用手指按弦,要发挥左手手腕、小臂甚至大臂的作用,并小心调整左手大拇指的位置,以与横按的手指形成一定的力矩关系。关于横按,有时间让我们单独讨论。 4、有个问题可能困扰着您:主声部的演奏到底是用靠弦好还是不靠弦好呢!我的看法是:从对作品的演绎来说,不要用靠弦,因为这样容易打断正在进行的声部。但为了训练对声部的控制,可以适当使用靠弦法来练习。 5、在使用不靠弦法时,可以利用手指崩弦和放弦的角度变化来区别主要声部和次要声部。 6、当您能很轻松地控制各个声部时,就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练习:a.突出上声部,让旋律像皎洁的月亮一样悬挂天空中,和声像淡淡的云在衬托着游荡的旋律,这有点像浪漫派的手法; b.让上声部稍稍内敛一点,旋律与和声交织在一起,像在厚厚的云中飘荡的月亮一样忽隐忽现,这更贴近于古典风格; c.或者干脆把旋律隐藏在和声中,分不清哪是月亮哪是云彩,您只是觉得天空在不断地变换着色彩,心中激起一阵阵莫名的惆怅,这像不像印象派的表现方法呢?…… 7、记得有人说演奏此曲时应该突出旋律声部,否则就是错误的,现在您还会同意吗?充分发挥您的想象力吧,开放您的思维模式,您会得到更多的东西,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对作品合理的分析和理解!

贝多芬《月光》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一)

贝多芬《月光》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一) 内容摘要: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阐述音乐家精神发展过程的独特文献。它们实际上囊括了贝多芬在键盘上全部的创作生涯。他先是像年轻的雄狮一样创造英勇业绩;中年时他表现出富有挑战精神的英雄主义;在生命的后期,则感受到伟大的神秘境界。与键盘音乐的旧约,即巴哈的平均律(由48首前奏曲和赋格组成)不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对于钢琴乐曲的风格有着革命性的影响。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阐述音乐家精神发展过程的独特文献。它们实际上囊括了贝多芬在键盘上全部的创作生涯。 一、钢琴奏鸣曲,作品第27号之2《月光》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11月16日,贝多芬写给和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 罗曼·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苦。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之火”。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和事实不符。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冥想的、柔情的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什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该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把该曲比作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c 小调奏鸣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 贝多芬有一次说过:“人们常常谈论《#c小调奏鸣曲》,但我曾写过比这更好的东西,《#F大调奏鸣曲》(作品78)就是一个与此相同的作品。”可见贝多芬自己对《月光曲》并不十分满意。 二、《月光曲》的传说 贝多芬这首著名的《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却瞎了。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

月光曲教材分析

月光曲 【教材解读】 一、教材位置 (一)人文专题的位置 本单元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四篇课文《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分别从音乐、绘画、喜剧的角度展现了艺术的无限魅力。关于感受艺术魅力,是小学阶段唯一的专题,是学习的新起点、新内容。 (二)训练重点的位置 本单元的语文训练重点是: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这同时也是本课的训练重点。所谓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所谓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关于联想和想象,在本册第一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中已经有所涉及,到此学生应该能区分联想想象和现实,但对于联想想象只是宽泛的认识,没有细致区分,更不能自觉运用到习作中去,也不熟悉联想和想象的好处。本课我们要来继续认识联想和想象,进而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表达上的好处。 二、教材特点 (一)字: 会认的字:“券、恬、汹”,其中“券”应该读“quàn”,很容易读错成“juàn”。 会写的字:“茵、蜡、陌、键、粼、霎、录”,其中“蜡”很容易错写成“火字旁”;“盲”上面的“亡”很容易多出一个点。“粼”不太容易写好,要注意左紧右松,以及部件“米”最后一笔要变成点。 (二)词: 霎时间、刹那间、转瞬间,第一个词语本课中出现,后两个为补充。这三个词都表示极短的时间。 (三)句: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这是处感叹句,表现了盲姑娘溢于言表激动的心情,也正是这种爱音乐更懂音乐的知音情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四)段: 课文的第一段为概述性的段落,它的作用是概括或提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篇: 思想内容:《月光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二组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激发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善良品格——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也告诉我们,美好的乐曲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源于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写作特点: 三、课后思考练习题 课后第一题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出于对盲姑娘的同情以及她对音乐的热爱,贝多芬为盲姑娘第一次弹奏;有感于盲姑娘爱音乐更懂音乐,出于这种知音情谊,贝多芬又一次为盲姑娘弹奏。 课后第二题是展开想象的段落,引导学生了解想象的内容,进一步体会想象的好处:为

《月光》的演奏分析

《月光》的演奏分析 吉他曲《月光》是一首古典吉他名曲。作者费尔南度·索尔,1778年2月14日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1839年3月8日在法国巴黎逝世。索尔被誉为“吉他史上的贝多芬”是受之无愧的。《月光》是索尔所作的一首b小调练习曲,全曲结构严谨,音乐形象鲜明,旋律优美动人。作为创作练习曲是为了训练吉他技巧,并有着训练某种应用技巧的明确目的。’该曲为A(a+a’)+B(D+C)+A(a+a’)混合三段体曲式的小品,曲子由三个声部构成,高音为旅律声部,弹奏时尽可能用平行(靠弦)奏法,以突出主旋律,弹奏时耍注意各音之间的和谐与协调;低音声部耍丰满,并注意二分音符、附点及连音时值的保持。就技术上而言,右手如何把握好三个声部不同的音质与、音色,左手横按指法在移动中不失乐句、乐段的流畅及全曲演奏的完整性。吉他乐器的魅力,在于它有着梦幻般迷人的音色。而《月光》。正是展现了一幅田野、河流、村庄在朦胧的月光下,万籁俱寂、大地一片银光的美丽 画面,它与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有着异工同曲之妙。演奏是艺水的第二创造。 索尔(Fernando Sor,1778-1839)西班牙著名的吉他演奏家、作曲家,被后人誉为“吉他之父”,是吉他古典时期的代表人物。本曲是索尔的《练习曲集》(op.35号)之NO.22,b小调,3/4拍。曲名《月光》是日本人出版时所取。演奏分析如下: 练习目的:主调织体、分解和弦练习,提高左手按弦特别是大横按的能力、右手对分解和弦各声部的的控制能力。结构:带再现的三段曲式,由A、B、A1构成。 A段: 第一乐句: 小节第1小节第2小节第3小节第4小节第5小节第6小节第7小节第8小节, 和弦ⅠⅠⅤ7Ⅰ46 ⅤⅠ46 Ⅳ6 Ⅴ 第二乐句: 小节第9小节第10小节第11小节第12小节第13小节第14小节第15小节第16小节。 和弦ⅠⅠⅤ7 ⅥⅡ6 Ⅰ46 ⅤⅠ 每一乐句可分为2个各4小节的分句。第一乐句是本曲的主题,由于是主题的最初陈述,前4小节要平稳地演奏,不要做过多的干预,让旋律、和声自己说话,后4小节是个上行的旋律进行,稍稍作出点渐强,但为了抑制属和弦的张力及引出下一乐句,对第8小节的和声声部进行最好做渐弱处理。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要注意第11到12小节Ⅴ到Ⅵ和弦的阻碍进行的出现,演奏时要加强乐句的完整性,不要在这里断开,后面接着的4小节是一个复式完全终止的音阶下行,可做渐弱处理,最后在主和弦上安静地结束该段。 B段: 第一乐句: 小节第1小节第2小节第3小节第4小节第5小节第6小节第7小节第8小节 和弦ⅢⅤ7 Ⅰ46ⅤⅠ46 Ⅴ7 Ⅰ46 Ⅴ 第二乐句: 小节第9小节第10小节第11小节第12小节第13小节第14小节第15小节第16小节

月光 赏析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赏析 一、《月光》创作背景 世界古典音乐中有首《月光奏鸣曲》流芳千古,它是古典派大师贝多芬升C小调奏鸣曲,作品27号之2《月光》,这首曲子举世闻名,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人们称为“乐圣”。他的所有作品在世界各地广为传诵,他的成功完全来之自身的艰苦奋斗。直到今日还被人们视为奋斗的楷模。 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11月16日,贝多芬写给和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 罗曼·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苦。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之火”。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和事实不符。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冥想的、柔情的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什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该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把该曲比作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 二、《月光》的传说 贝多芬这首著名的《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却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弹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异常安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从音乐中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月光赏析

在舞蹈鉴赏课上,我欣赏到了中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的《月光》,杨丽萍在舞蹈《月光》中,运用柔美,多变的肢体,表现了月光的意境。 当帷幕缓缓的拉开,音乐随之而起,杨丽萍便也开始舞蹈起来。这月光中翩翩起舞的女人就如同弥漫在云南丛林里的雾水一样,有形无形的用她抽象和变形的肢体迎接着云雾的故乡,拥抱高原的天空下的洁净的月光,如一弯湖水与光影交织,树一样的延伸着根须,花朵般如蜜的开放出生命的热情。我们不得不感叹,杨丽萍真是一位天生的舞蹈家,长长的脖子,修长的四肢,优美的舞姿再加上月光照射下来的倒影,这真是一幅意境纯美的画、一首情意动人的诗。杨丽萍舞动的身影在灯光的映射下,摇曳生姿,让人叹为观止,整个舞台上,杨丽萍仿佛全身散发着月亮的光彩。不是太阳的明媚,却是月亮的皎洁。她在舞台上,有一种深不可测的魔力,一举一动,哪怕是一个休止符,都有如微风从一泓止水上空掠过,寂静的身体里,便有了细浪追逐的声音。她让人动情于自己的感动,自己的发现,她的世界无需用人的语言便能读懂。虽然我没有机会能够亲眼观赏月光的舞蹈,只能通过屏幕来观赏,但我却有一种不可思议奇妙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舞蹈是否吸引人,是否能够打动人心,能够让人难以忘怀,不仅表现在舞姿是否优美,最重要的是舞者是否能透过作品来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无论是动作本身还是舞者杨丽萍本人,都透过了月光这个舞蹈,将月亮的生命形态在我们面前表现无疑。杨丽萍曾说过“舞蹈是我的生命的需要”,她正是在用“心”而舞,舞蹈是她生命的表现,她用肢体表现着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思索和追求。感悟到月光所展现的其实就是杨丽萍对月亮、甚至是生命的认知与感悟。也正是她这种身心合一的舞蹈。杨丽萍把自己完全融人在那皎洁月光之中,得意忘形,仿佛她已化成一个精灵,散发着跃动和张扬的生命。这个作品也是剧场民间舞发展的一个启示。如何摆脱矫揉造作的外在情感表现,真正反映民间舞之“魂”,从这个意义上《月光》也给广大舞者以思索。多年来,《月光》之所以久演不衰,家喻户晓地活跃在舞台上的原因也正是她深深探及到人类生命的灵性。 杨丽萍的《月光》很纯很美,离现实的炊烟很远很远,却离我们心灵所渴求的东西很近很近。她的《月光》是和“灵”、“魂”有关,借助人们熟悉的意象来表现人的内心境界、空间、梦想和意识活动等等,她的舞总给人以超然、空灵、淡泊、抒情而又自我意识强烈的印象,让我们在内心中缓缓的书写出婉转美丽的

德彪西月光浅析

学号:201301025 姓名:张晓波专业:艺术管理 德彪西《月光》浅析 一、创作背景 克洛德〃阿希乐〃德彪西,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是欧洲音乐历史转折关头的重要人物。他所代表的风格成为连接传统和未来的纽带。《贝加摩组曲》创作于1890年,当时德彪西28岁,属德彪西早期的作品。关于组曲曲名有多种说法,一是源于德彪西游历意大利时,对意大利北部贝加摩地区的深刻印象。1884年,德彪西曾以康塔塔《浪子》而荣膺罗马大奖,受邀在罗马美第奇别墅生活三年,作为获奖者的一种物质奖励。二是来自法国诗人魏尔伦《月光》中的诗句“去参加欢畅的假面舞和贝加摩舞”。 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当时,一名叫莫奈的法国印象主义绘画流派一反从传统宗教和神话中吸取创作题材,而主张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去捕捉表现对象,重视给人留下的瞬问印象,而不太注重对象的主题思想和内容,这一作法与当时象证派诗人马拉美强调诗歌创作应该用扑朔迷离的语言来象征隐藏在现实生活背后的理想世界有着相似之处。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影响下,巴黎阁楼里新一代作曲家也在进行着,未来音乐的大胆尝试。1887年1由于德彪西的参赛作品《春天》追求鲜明的音乐色彩和丰富的感觉容量。使评委忠告他要警惕模糊的印象主义,这个评委首次把德彪西的作品与印象主义联系在一起。随着这种艺长潮流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用印象主义音乐概括以德彪西为代表的音乐风格不再具有贬义。德西在绘画印象主义和文学象征主义的直接影响下,找到了一条摆脱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并具有更新技法和风格的创作道路. 二、德彪西的创作风格 首先在选择题材内容方面,德彪西放弃了古典浪漫主义音乐家热衷表现的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社会题材。在他的钢琴音乐中.既没有古典主义音乐的哲理性思考和贝多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已没有浪漫主义音乐的个人激情表达和冥思苦想;强调朦胧的感觉印象和变化多端的色彩气氛。抑制浪漫主义的感情宣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