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江西中考历史试题分析

2020江西中考历史试题分析

2020江西中考历史试题分析
2020江西中考历史试题分析

2020江西中考历史试题分析

基本情况

2020年江西省历史中考仍然采用开卷考试形式,政史合卷。

试卷仍分三大题,题型和2019年相同,共18小题,选择题12小题,共24分;判断题共3小题,共6分;综合题共3题,共20分,卷面总分50分。

试题特点

2020年历史学科试卷考查的范围,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以《考试说明》为主要依据,试卷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易懂,关注时事。

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学科基本知识的掌握,对基本技能的运用,以及对历史时空观念的构建;判断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实或历史结论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综合题即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对史料的分析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进而实现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培养目标。

(一)总体情况

每一年的中考题,既是评价选拔的尺标,同时也是今后教学方向的导向,此外也更是一个省市﹙或地区﹚教学研究水平的体现。

2020年中考历史试卷总体难度要求和去年0.6的难度值相同,但或许是顾虑疫情的影响,今年试卷和去年相比,总体难度大大降低,是近几年来最容易的。综合题有一定的区分度,但总体难度也不大。

(二)试题分析

1.试题采用的材料比较丰富,能注重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的培养

2020年历史中考题,题型和去年相同,判断题对错比例有一些变化,同时,综合题试题突出了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考查。试卷采用的材枓延续了江西中考历史试题图文并茂的特点。

2.关注现实、关注热点、强调应用

2020年中考历史试题继承了江西中考历史试题的传统,注重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注重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心社会;注重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总结和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试题中包含了与现实有密切联系的内容,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如选择题第5题,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切入点,既考查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同时又考查了考生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的理解认识,又能理解团结合作则共赢的理念,既关注了周年热点,又考查阅读等综合能力。又如选择题第6题、第9题都属于周年热点。再如第18题,以“安全问题”为切入点,从古代,到近现代再到当代,以顺应历史潮流为主线;古今联系,中外贯通,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从古至今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此次的历史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展望未来,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答题空间,为学生有创意的表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充实了思想教育的内涵,也有利于现代公民人文素养的培养。

3.史论结合,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又注重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培养历史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是历史教学考查的重点。从学

生的发展角度来衡量,把所学的历史知识用于生活和实际是相对较难的,加强能力培养,注重能力的考查,也是课程标准和以往传统教学大纲不相同的地方。综合题18题密切结合当前的形式,从而有利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4.所考查知识点的分布合理,主干知识也考查到位。

近代中国被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近代化的探索,抗日战争,改革开放;资产阶级革命,殖民掠夺,苏联模式,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以及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等知识点均有涉及。

5.注重教材新增加内容的考查,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及有机

如试题的第1、7、15、17⑶、18题等。

备考策略

历史中考试题不可能总是如此容易,即使碰上试题难度不大的情况,平时严格要求,从难从严,也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考场压力,帮助其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严格要求也更有助于为高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高考不可能降低难度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做到:

1.教学和考试复习时不能脱离教材,要引导学生读懂教材进而做到熟悉和运用教材。在考试中,教材中的知识点是占主体的,掌握基本史实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在教学中要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同时要注意历史事件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在平时的讲课和练习中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把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类似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形成大历史观,而不是局限于一两个孤立的知识点。

2.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试题的灵活性越来越强的趋势,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切不可把知识教死、学死。平时要有意识地对每一个题目做变化形式的训练,形成掌握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

3.要用新课标指导课程实践。新课标是课程评价的总要求和基本标准。因此,教师要积极研究新课标,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手段,在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有意识地去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引导学生就历史事件和人物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正确地认识历史的能力,这样才能符合中考的命题思路,适应中考的发展方向。

4.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历史意识,注重现实与历史的联系。要充分认识到:历史教学绝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再现和复述,而是和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和现实紧紧联系起来,在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氛围的同时,找准和现实的切入点,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理论联系实际,在历史中比较现实,在现实中学习历史,从而将较为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历史学习变得较为轻松活泼,贴近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好教材和社会生活素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掘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意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有一个误区必须要避免:即由开卷考试可能带来的轻视历史基本知识、片面重视能力的问题。必须明白这样一个事实:

知识是能力之源。

5.加强阅读理解的教学和训练,重视对开放性试题的指导。加大开放性试题的考查力度是命题的新趋势,开放性试题包含内容开放和答案开放,内容的开放是指历史试题的材料来源不能拘泥于教材,“观点在书中,材料在书外”。答案开放是指试题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考试内容和答案的开放,为教学拓展了更大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在训练中要给学生思考问题预留空间,让不同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多角度地解答问题,但开放答案也不是没有边际的,必须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观察、思考、理解和分析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针对考试以能力立意为主的试题,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切忌满堂灌,教师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研究学法。要创设问题情景,重视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不仅应知其然,而且应知其所以然。把历史课“上活”,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6.历史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诸如审题意识、细心程度、对关键词的把握、答题字迹要端正清楚、有条理分点答题的习惯等,要在平时教学中多次强调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这样就能在中考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7.要用好参考书。因为近几年中考题答案不仅在材料中可以找

到,在众多参考书中也都能找得到,甚至还能找到总结并扩展了的部分内容。存在即为合理,选择一本好的参考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在今后的教学和指导学生复习迎考的过程中,要“居安思危”,要始终有“狼来了”的意识,从难从严要求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因为中考﹙历史﹚不可能总是偏易,取得好的成绩也不可能总是只需翻教材直接抄来

江西省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江西省2011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历史试题卷 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内。) 1.右图所示书页出自清末民初平民教育家陈荣衮编写的白话教材《妇孺三字书》。(注:時--时;開--开;豐--丰;廣東--广东;國--国;圓明園--圆明园;燒--烧)根据图片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咸丰十年”是 A.1840年` B.1842年 C.1856年D.1860年 2.作为第一批官费留美学生,他以炽热的爱国热情表示“中国 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修铁路”。京张铁路圆了他 的这个梦,他是 A.张謇B.詹天佑 C.侯德榜D.严复 3.上高会战是抗战时期发生在江西境内、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 利的一次著名战役,当时被誉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目 前,上高县正在筹拍一部影片,以此纪念这一战役。下列与上 高会战最为类似的是 A.黄海海战B.台儿庄战役 C.平津战役D.上甘岭战役 4.小芳同学在笔记中写到:“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统一,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据此判断,她学习的内容是 A.西藏解放 B.抗美援朝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5.小敏同学准备作一个题为《我眼中的“文化大革命”》的发言,以下内容不适合出现在发言提纲中的是 A.民主法制遭受践踏 B.国民经济破坏严重 C.文化教育历经浩劫 D.外交事业停滞不前 6.“对人性的认识和对人权的主张,席卷了整个18世纪的欧洲”,这场思想运动最终演变成了一系列的革命行动,这些革命行动包括下面的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工业革命 C.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D.十月革命 7.小海同学将某一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及贡献概括为:“军队统帅、战功显赫;拒戴王冠、甘为布衣;宪法立国、美国奠基;道德操守、百世流芳”。据此可知,该历史人物是 A.华盛顿 B.拿破仑 C.林肯 D.玻利瓦尔 8.科技的进步,不断为人类经济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同时也不断催生新职业。以下按职业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汽车司机一铁路工人一计算机教师 B.火车司机一网络工程师一石油工人 C.火车司机一汽车司机一网络工程师 D.石油工人一宇航员一轮船修理工 9.下表反映的是1928-1937年某国工业生产总值的排位情况。据此判断,该国是 年份1928年1932年1937年 工业生产总值在世界、欧洲的排位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

2018年最新中考历史材料分析专题拟试题(含答案)(20200420020527)

?1.历史素养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任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甲乙 (1)甲中为英国每年专利数的变化,分析其重要原因是?(1分)在此时生产变革中发挥重 大作用的机器是(1分)根据材料乙,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1分) 答:原因:工业革命;机器:瓦特改良蒸汽机;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 (2)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务进行理性分析评判的能力。 兹依照本法令……所指导的办法,将用以束缚定居在地主领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废除农奴法令》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察中国》 丙丁 (2)说出材料丙的核心内容(1分)材料丁中,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梦想成为现实,与中国哪 一正确的革命道路有关(1分)后又通过哪一文件提高了农民的地位(1分)1978年中国农村再次变革的措施(1分)两段史料,丙更具权威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答:废除农奴制(1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 改革法》(1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丙为一手史料,具有客观、真实性(1分)西欧与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 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二战结束 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1971年尼克松的讲话》 戊 (3)概括材料戊的主要观点(1分)说出西欧与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 答: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或西欧日本崛起挑战美国经济霸权(1分)原因:美国经济援助;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科教兴国;国家干预经济;(任两点2分) (4)上述特性给我们学习历史史实,提供了哪些启示?(2分) 答:利用史料理解史实;利用时间和空间分析史实;注意多角度分析史实等(任两点,给2分) ?2.有位伟人说,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完成问题 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不仅提高了公民总体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给他们

2019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9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7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巻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以“仁”释“礼”,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自觉,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基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汉初的封国有王、候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候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由此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主要针对 A.王国 B.侯国 C.郡 D.县 3.图1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A.源于自然灾害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阻碍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图2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该图反映了

A.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5.“国民政府秉总理之遗嘱出师北伐……革命成功惟一之要素,在得民众扶助。”这次革命的重任是 A.推翻清政府统治 B.反对袁世凯独裁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打败日本侵略者 6.抗战时期,苏联援华约7亿美元;美国援华8.4亿美元,仅占其对外援助的1.8%;英国对华援助也是有限的。中国实际所获外国援助与所需相距甚远。这反映了 A.中国抗日战争无需外援 B.中国单独抗击日军 C.中国抗战主要依靠自己 D.中国经济实力强大 7.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人民到使用的”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 A.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B.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人民代表大会度已确立 D.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8.197年,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即同意北京和台北都在联合国圳有席位。基辛格访华时曾以此试探中国,被周恩来总理拒绝。这说明 A.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一个中国原则是我国政府的一贯立场 C.中国已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驱逐台湾在联合国席位成为中美共识 9.1979年、占中国人ロ80%以上的农民群体人均存款不足10元。2009年,中国人均存款超万元。从1979年到2009年,中国GDP增长了近100倍,人民币总量增加了700多倍。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有企业改革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实行改革开放 D.大量引进外来资金 10.罗马法中有很多法律原则、诸如公民权利平等原则、重视证据原则、法人制度原则等一直被现代法律所采用,这表明罗马法

2017年山西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山西省2017年中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含着“凝聚血缘、合家团圆”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这一寓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 中国的汉字构型独特,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富于个性化的书法艺术创造了条件。根据下面图片提示的相关信息,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的原因是() ①汉字的演变与成熟②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③造纸术的发明④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 873 305人,而山西人口已达到4 103 450人。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便大量从山西往外地迁民。明政府在移民同时,给予外迁之人相关政策上的优惠和照顾,这无疑让外迁的山西人更快地投人到当地的农业生产中,与当地人共同创业,使明朝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从这段话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A.山西人口在明朝增加的原因 B.明朝政府从山西移民的原因 C.政府的优惠政策调动移民积极性 D.山西移民对迁入地经济作出贡献 4. 下列选项与“古代对外友好交往”这一主题不符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B.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 C.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亚非交流 D.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外来侵略 5. 为下表中的历史人物找到准确的对应项,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武昌起义 D.北伐战争 6. 1862年6月26 日,《上海新报》登载了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一现象说明了() A.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B.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7. 山西现有红色遗址600多处,见证了革命战争年代不同时期发生在我省的重大历史事件。下图是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去参观太原解放纪念馆时拍摄的照片及批注说明。据此判断,与太原解放的背景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2017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7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 (开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017·河南)1.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洛阳白马寺洛阳龙门石窟日本唐招提寺内鉴真塑像A.寺院建筑的中国化 B.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C.文化传播者的坚韧 D.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 (2017·河南)2.英法从广州向北推进至北京,俄国从北方边界向南推进,它们除强调经济特权外,也强调取得领土。南北两股势力像一把钳子,紧紧掐住清王朝。这描述的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017·河南)3.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并吸取其争权夺利导致分裂的反面教训。这从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 B.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C.有益于近代的革命探索 D.激起了国内反清的高潮 (2017·河南)4.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 (2017·河南)5.上海的这次会议除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外,在当时的社会上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是,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已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了。这次会议()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C.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D.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2017·河南)6.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用28年的斗争历程证明了这一重要结论。下面属于这一历程的历史事件是()A.五四运动 B.南昌起义 C.台儿庄战役 D.西藏和平解放 (2017·河南)7.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跨越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入插进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形式的进攻行动。这一“行动”() A.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是抗战中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 C.揭开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 D.标志着解 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2017·河南)8.右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 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分布示意图。这表明当时我国()

2018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2018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卷(开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A.分封制的崩溃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D.百家争鸣的原因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学术环境相对宽松;面对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局面,各阶级阶层代表人物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因此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分封制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废除的;选项B商鞅变法,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选项C兼并战争,在题干内容在没有体现,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七上第8课百家争鸣 2.汉代陵阳县,故址在今安徽省石台县广阳镇,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这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 A.外戚干政B.战乱频繁 C.皇权至高无上D.地方权力削弱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代陵阳县,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由此判断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有的“避讳”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避讳”的意思是在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所以“陵阳”避杜皇后名(杜陵阳)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杨广)讳改名南阳,这种“避讳”,体现皇权至高无上,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与“避讳”无关。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3.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

安徽省2017年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1.历史试卷满分70分,历史与思想品德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 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过程中可以参考教科书和其他资料。请独立思考,诚信答题。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2.图1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制作的卡片,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主题是 A.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B.古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宋朝商业的繁荣兴旺D.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3.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哉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4. 20世纪20年代,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缘于对信念的坚守毅然决然地选择暴力反抗的道路,从此,一支英

雄的人民军队开始诞生。这次事件是 A.五四运动B.北伐战争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 5.九一八事变后,《生活画报》刊载了《东北义勇军喋血苦战情形》和《沦亡一年后东北情况》等图片,真 实记录了日军的侵华暴行和东北军民的英勇抗战。这反映了 A.日军侵华蓄谋已久B.日本是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国家 C.全面抗战已经开始D.中国是最早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 6.1953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以下属 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②修建青藏、新藏等公路 ③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科学引领未来。最早提出图2原理的科学家是 A.阿基米德B.瓦特C.牛顿D.爱迪生 8.傅雷评价《蒙娜丽莎》时说:“吸引你的,就是这神秘。因为她的美貌,你永远忘不掉她的面容,于是你就仿佛在听一曲神妙的音乐,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了你的情绪而转移。”这说明该画作体现的主要精神是 A.现实主义B.人文主义C.浪漫主义D.蒙昧主义 9.“大多数德国人相信,战争在圣诞节前就会结束。但由于机枪、毒气、坦克在战争中相继应用,因此战争远没有人们预计的那样顺利。至年底,德国在东西两线都陷入焦灼对峙的状态。”这段文字描写的是A.普法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 10.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能够成立的是 史实结论 A 欧洲人称0—9十个数字为阿拉伯数字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 B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征收粮食税苏俄实行的是农民土地私有制

初中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最新初中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黄帝时期B夏朝C商朝D西周 2、“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襄樊隆中,下列与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袁绍B诸葛亮C孙权D曹操 3、揭开中华民族抗战序幕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卢沟桥事变C西安事变D日本侵占东北三省 4、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的“成吉思汗”是指 A忽必烈B铁木真C努尔哈赤D皇太极 5、1999年12月20日我国政府对其恢复行使主权的是 A英国侵占的香港B葡萄牙侵占的香港C英国侵占的澳门D葡萄牙侵占的要们 6、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B《人民宪章》的发表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国际歌》的诞生 7、我们能够享受电灯带来的光明最应该感谢 A瓦特B爱迪生C莱特兄弟D卡尔本次 8、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A巴黎公社建立B俄国二月革命C俄国十月革命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9、下列会议中决定成立联合国的是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雅尔塔会议D慕尼黑会议 10、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 A国际联盟的成立B欧洲联盟的成立C欧洲共同体成立D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二、非选择题(第11题7分,第12题6分,第13题各7分,第14-15题各6分,第16题8分,共40分) 11、【彰显辉煌历史】(7分) 汉朝和唐朝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影响深远.据此回答: (1)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汉朝出现了大一统局面?(举两例)(2分)(2)“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创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胜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叫做什么?请再列举一例汉、唐出现的盛世局面.(2分)(3)汉唐时汉族同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合同为一家”,请举出一例.(2分)(4)举例说明“唐朝对外友好往来密切.”(2分) 12、【试看资产阶级革命】(6分) 当看到资本主义曙光之时,资产阶级以排山倒海之势冲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缚,迎来了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相同原因是什么?(1分) (2)在此期间美国爆发了一场什么战争?关键性的领导人是谁?(2分)(3)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2分) (4)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对人类历史的共同影响是什么?(1分)

广东省2017年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机密★启用之前 2017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史 说明:1.全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 在答题卡上填写字迹的准考证号、姓名、试室 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号码的标号涂 黑。 3.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 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 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综合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 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个体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 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 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 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 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1.题1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 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 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朝代 题1—1图石斧题1—2图骨耜(复原图)D.铁器时代 2.如果诸侯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超越周王赋予他们的特权,周王可以废除给他们的封地和爵禄,甚至消灭他们。以上解读源于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3、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A 公元前138 年,张骞出使西域 B 丝绸之路通达欧洲 4、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A 、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5、题5图列举的历史现象出 现的朝代是

2018年江西省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历史试卷第1页(共14页)历史试卷第2页(共14页) 绝密★启用前 江西省2018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政史合卷历史部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50分,考试时间4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2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材料描述的战争是 ( )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赤壁之战 2.“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 矣。”“炀帝此举”是指 ( )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开通大运河 D.创立科举制 3.一个曾在中国海关任职的英国人说,上海“已经变成了无法无天的外国人们的一个真正黄金国……其中许多人都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就是行凶杀人,也在所不惜。”这一情形开始于 (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4.下列四幅形势图所示的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的是 ( ) A B C D 5.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28%,152年比1949年增加42%,农作物产量 迅速达到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公有制 C.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6.标语口号体现了时代特色。在有些旧墙上我们还能看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等标语口号。其中“以钢为纲”反映的是 ( )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7.花剌子米是阿拉伯杰出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阿拉伯人发明了这套数码 B.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C.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 D.阿拉伯人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 8.文艺复兴的一位作家亚尔伯蒂说:“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另一位作家彭塔诺说:“我创造了我自己。”以上两位作家的观点都体现了 ( ) A.民主科学精神 -------------在 --------------------此-------------------- 卷-------------------- 上-------------------- 答-------------------- 题-------------------- 无-------------------- 效 ----------------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中考历史分析报告

天水市2020年中考历史试题分析报告一、总体评价及命题思路 (一)总体评价 试题内容符合《2020年天水市初中毕业与升生学业考试(中考)历史复习指导》的要求,符合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设计规范,导向明确,难度适中,信度较高,有效地考查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基础知识、历史课程的基本能力,渗透了丰富的情感态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扣时代脉搏和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凸显了学业考试的公平公正原则,且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有利于向各类中等教育学校输送合格、优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二)命题思路 1.命题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2020年天水市初中毕业与升生学业考试(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2.试题特点 立足基础、突出主干、设计规范、设问严谨、 关注热点、时代感强、稳中求新、稳重质朴。 3.板块结构及分值比例

二、试题内容对课程标准和考试纲要体现(一)选择题涉及的课标要求及考试纲要

(二)非选择题涉及的课标要求及考试纲要

三、2020年试题与2018年、2019年中考试题的沿袭与变化(一)2020年试题与2018年、2019年中考试题的沿袭

2020年中考历史试题,继续沿袭了2018年、2019年中考试题的试题题型及考试范围,试题由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构成,其中主观题所占比例不低于全卷总分的70%。仍然是15道选择题,5道连选题,5道填空题,3道简答题和2道综合探究题。试题难易程度由低到高按7:2:1的比例命题,即考查基础知识的题占总比例的70%,考查学生较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题占总比例的20%,有一定难度的题占总比例的10%。 (二)2020年试题与2018年、2019年中考试题的变化2020年中考历史试题比较2018年、2019年中考试题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试题更接近生活时事热点,更加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能够灵活应用的能力,以及能够分析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意义所在的能力。 四、预测研判2021年中考试题的特点及教学应变策略 2021年的中考历史试题继续会沿袭2020年中考命题规律,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两点: 1.重视热点与生活实际结合 中考是“水平性考试”(初中学生毕业考)和“选拔性考试”(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的“二合一”考试,有难度但也必须保证及格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仍然是主要的。因此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突出主干、夯实基础,帮助学生掌握初中历史的核心主干知识。同时,

2013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含答案)

山西省2013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版) 文科综合(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 选项涂黑。本大题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战国时期,发生在秦赵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B)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2.秦、隋都是我国历史上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朝代,其所创立的新的政治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属于秦、隋新创立的政治制度有(C) ①分封制②中央集权制度③科举制④军机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3.18世纪英王使者马嘎尔尼来华时,提出在中国建立商馆、自由贸易的要求。乾隆皇帝回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出乾隆实行的 是(A)A.闭关锁国政策B.重农仰商政策 C.对外开放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4.“为了救国,我愿洒了我的血。但是今天每一个人的牺牲,将有千百人站起来继续进 行维新的工作。”这一慷慨陈词反映的是(B) A.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谭嗣同誓死推行维新变法的决心 C.陈独秀“民主”“科学”的思想 D.邓世昌勇撞“吉野”号的气概5.1902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山西大学堂创办西式专斋,使山西大学堂与当时的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齐名。这三所学堂所产生的最重要和影响是(D) A.推动了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B.掀起了介绍西方学术著作的高潮 C.引起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D.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元“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军6.右图反映的是历史事件。根据这些信息,判断旗升起的地方”这一 这是(A)

2018年江西省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8年江西中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1. “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材料描述的战争是 A. 城濮之战 B. 桂陵之战 C. 长平之战 D. 赤壁之战 【答案】C 【解析】提取题干的“赵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中,赵王起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坑杀。故材料描述的战争是长平之战。故C符合题意;城濮之战发生在晋国和楚国之间,故A不符合题意;桂陵之战发生在齐国和魏国之间。故B不符合题意;赤壁之战发生在曹军和孙刘联军之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 “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A. 建立隋朝 B. 统一全国 C. 开通大运河 D. 创立科举制 【答案】C 【解析】题干的“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大体意思是促进了多年的国运,造福后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开通的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最宏伟的工程之一,是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大大加强了南北联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同时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运河所经之地,城市兴起,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所以说这是为后世开万世之利。故C符合题意;建立隋朝,统一全国的是隋文帝,故AB不符合题意;创立科举制的是隋炀帝,但与题干的“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不符合。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分析评价报告

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分析评价报告 一、总体评价 (一)命题指导思想 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遵循《课程标准》、依据《考试纲要》,既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坚持以考查学生能力为目标,继往开来,稳中有变。 来自考生的评价: 注时事、关心国家,避免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考生三:看了答案之后才知道题目虽难但答案宽松,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难。建议答题的指向性更明显一点,让我们明白试卷考察的是什么内容。 来自考生家长的困惑: 历史本是开卷考试,想不明白为什么孩子考得这样差,是孩子不够努力,还是试卷太难,或者是老师教的水平不行?怎么会是带着资料、翻着书本却找不到答案的? 来自一线教师的反馈: 甲:作为培养学生基本公民素养的必备学科,历史不应该被轻视。开卷考试发挥的导向性失当,学生普遍轻视历史,不重背诵,以为一抄大吉。有人认为,开卷考试就是考老师。可是,现在的开卷考试让老师上课很为难。深入了说,孩子不懂;浅了说,说不明白。 乙:因为是开卷考试,就出现了猜题与反猜题的博弈,这使得近年的有些中考题不按常规“出牌”。今年有的题目就是高考题的水平,题目与题目之间又环环相扣,若前问不能解,后问更不能解,像“希腊文明的影响”、“蒙哥马利之问”等题,甚至比有的高考题还难。 丙:初中开卷,高中闭卷,初高中衔接也是问题。这些年历史开卷考试越走越偏,越出越难,越考越怪,都是开卷惹的祸。出题者没有很好地考虑到教材版本的不同。看样子,历史教材版本有走向统一的趋势。 丁:今年历史中考试题还是很好的,史地学科、人文学科渗透,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正符合当下的课改精神。关键是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到底如何,全省也不均匀,城乡亦有差别。

吉林省长春市2017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答案).doc

吉林省长春市2017 年中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2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 .《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我国近代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A.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3.在“实业救国”主张下创办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 .安庆内军械所 C.福州船政局 D .大生纱厂 4.撰写《制碱》一书,公布制碱奥秘,打破碱业垄断的是 A.魏源 B .严复 C.侯德榜 D .詹天佑 5.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的事件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行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6.下列属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成就的是 A.长春一汽建成投产 B .大庆油田的建成 C.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D .浦东开发区的设立 7.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打破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是在A.“三不”政策调整后 B .“九二共识”达成后 C.汪辜会谈开展后 D .八项主张提出后 8.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的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会议是A.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 .万隆会议 9.尼罗河流域孕育的文明古国是 A.古巴比伦王国 B .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 .古代中国

10.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封闭和孤立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整体的事件是A.文艺复兴 B .新航路的开辟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11.“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此规定出自于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 .《法典》 12.右图人物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吏人类的理性迅速发展,教导人们走向自由。 他是 A.莎士比亚 B .伏尔泰 C.牛顿 D .达尔文 13.掀开法国大革命序幕的事件是 A.来克星顿枪声 B .萨拉托加战役 C.攻占巴士底狱 D .萨拉热窝事件 14.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指 A.巴黎公社 B .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5.英国煤的开采量从1770 年的600 万吨增至1861 年的5700 万吨。与这种“变化”有关的是 A.发电机的发明 B .蒸汽机的推广 C.内燃机的出现 D .计算机的使用 16.1929 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最先爆发于 A.英国 B .日本 C.美国 D .德国 17.以下改革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有

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试题分析报告

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分析报告 一、试题概况 1、试卷结构 从考试的内容来看,知识范围仍然是社会知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史、世界近现代史,与去年相同。从考试水平来看,根据对26017分试卷的统计数据,平均分为29.12分,选择题平均分为16.67分,综合题平均分为12.36分,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为综合题。从分数分布来看,总分与往年相同,50分,今年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分值仍然分别为24分、26分。其中社会知识占10分;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占10分,中国近现史的内容占14分;世界古代史的内容占2分,世界近现史的内容占14分,考试的内容分布比较平衡。从题型结构来看,可以说是“稳中有变”。“稳”体现在:今年试题的题型仍然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综合题包括了3个材料题,材料题中又有填空题,例如14题的第3问,这保留了去年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的优点。“变”体现在选择题由去年的16题减少为12题,每小题由去年的1.5分变为2分,这有利于控制题量和阅卷统计分数,这是今年试题在题型结构方面的一项重要优化。 2、试题的基本特点 (1)依托教材,紧扣考纲。 这是今年试卷的一个显著特点。第一、试卷中的图片基本上来源于教材。例如,第3题、第8题、第14题、第15题中的图片,都出自于教材;只有13题的图片不是教材中的。第二、6道选择题的答案在教材中能够找到原话,例如第3题题干的表述、基本上和教材中的习题一样;第4题“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时期”;第5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6 题题干中的引文出自于教材中的材料;第7题“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第9题“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希腊罗马”。第三、除了13题第4问外,主观题的答案都能在教材中找到。总之,整张试卷的试题与教材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超出考试大纲。 (2)测试点分布合理。 从下面表格中的内容可以知:考试内容包括了三大部分,即中国史、世界史、社会知识,所占分数分别为22分、16分、12分。可见,考试内容覆盖全面,又有侧重点。中国史的分数占了40%多,特别是中国近现史占了14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I 基础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悠远古老而又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回答1-3题。 1.宏伟的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下列关于秦长城起止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 B.西起咸阳,东至鸭绿江 C.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D.西起长安,东到山海关 2.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下列人物在造纸术的改进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A.司马迁 B.蔡伦 C.张衡 D.张仲景 3.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那里的大部分洞窟开凿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明清时期 D.民国时期 努力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历来都是中国社会各阶层、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回答4-6题。 4.为巩固统一,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5.清朝初期,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战胜了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 A.沙俄侵略者 B.荷兰侵略者 C.法国侵略者 D.英国侵略者

6.下列各项,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回答7-9题。 7.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②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④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8.践行了自己“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的豪言壮语,为变法图强甘愿流血牺牲的爱国志士是() A.邓世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 9.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比较落后 B.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C.以重工业为主 D.深受外国经济势力的影响 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回答10-11题。 10.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 A.民族解放运动 B.反封建斗争 C.反法西斯战争 D.帝国主义战争 1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是() A.珍珠港事件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苏军攻克柏林 12.下列能为我们深入了解与全面评价唐太宗提供丰富而有效的信息的文献是()

中考历史试卷质量分析

中考历史试卷质量分析 根据市局、市教科所的要求,我县抽取部分历史试卷进行质量分析,现将分析情况综合如下: 一、对试卷的基本看法: 本试卷严格遵循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体现课改精神,立足课本,难度中等偏易,题量适当,能对初中历史的主体内容进行相应的考查。试题既做到覆盖面广(古今中外、地方史),又突出历史学科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从整份试卷看,这样的出题有利于提高学习程度中等及以下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如下: 1、选择题 本题基础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广,分数比例恰当,难易程度适中。有的题目体现课改精神,阅读起来朗朗上口,如第3、11小题;有的题目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升华,如第2小题;有的题目设置情境,以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如第5小题;有的题目图文结合,考查学生识图的能力,如第12小题。 2、改错题 同去年相比,今年改错题又多增加一处地方改错,分值也随之增加。这道题虽只有5小题,但有10个改错处,覆盖面广,涉及到了古今中外的一些重点知识,包括重要的时间(唐朝、香港回归9周年)、地点(香港特别行政区)、人物(杨虎城、华盛顿、列宁)、事件(双十二事变、十月革命)、制度(联邦制)等,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同时也考

查了学生的识别与判断能力。 3、材料解析题 A、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如26题的第 ①、②问;B、考查学生历史识记能力,如27题的①、 ②问;C、设置开放性试题,如26、27题的最后一问,这类题目的设置有利考察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这道题从命题思路上是好的,但一些内容偏简单,学生在掌握常识的基础上即可做答,不利于拉开档次,没有梯度,不利于选拔好生。 4、综合题 28题以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阶级或阶层的近代化人物为主线,考查学生对近代化进程中重大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概括等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但设问的难度较小,灵活性不够。29题采用卡片的形式,题型较为新颖,简单明了,比较有吸引力,内容较为精炼,概括性强,学生基本上能依据题目要求进行作答,满分的同学较多。建议今后类似的题型可再出,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的能力。 二、抽样调查 根据抽取的好中差三个等次的试卷分析看,最高得分 60分,最低为0分,平均分为46.13,得分率76.8%。具体为:选择题平均分16.4分,得分率82%;改错题平均分7.73分,得分率77.3%;材料解析题平均分13.66分,得分率85.4%;综合题平均分9.7分,得分率69.3%。 三、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 1、审题能力较差许多考生读题不认真,没有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