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分析报告
一、试题概况
1、试卷结构
从考试的内容来看,知识范围仍然是社会知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史、世界近现代史,与去年相同。从考试水平来看,根据对26017分试卷的统计数据,平均分为29.12分,选择题平均分为16.67分,综合题平均分为12.36分,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为综合题。从分数分布来看,总分与往年相同,50分,今年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分值仍然分别为24分、26分。其中社会知识占10分;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占10分,中国近现史的内容占14分;世界古代史的内容占2分,世界近现史的内容占14分,考试的内容分布比较平衡。从题型结构来看,可以说是“稳中有变”。“稳”体现在:今年试题的题型仍然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综合题包括了3个材料题,材料题中又有填空题,例如14题的第3问,这保留了去年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的优点。“变”体现在选择题由去年的16题减少为12题,每小题由去年的1.5分变为2分,这有利于控制题量和阅卷统计分数,这是今年试题在题型结构方面的一项重要优化。
2、试题的基本特点
(1)依托教材,紧扣考纲。
这是今年试卷的一个显著特点。第一、试卷中的图片基本上来源于教材。例如,第3题、第8题、第14题、第15题中的图片,都出自于教材;只有13题的图片不是教材中的。第二、6道选择题的答案在教材中能够找到原话,例如第3题题干的表述、基本上和教材中的习题一样;第4题“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时期”;第5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6
题题干中的引文出自于教材中的材料;第7题“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第9题“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希腊罗马”。第三、除了13题第4问外,主观题的答案都能在教材中找到。总之,整张试卷的试题与教材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超出考试大纲。
(2)测试点分布合理。
从下面表格中的内容可以知:考试内容包括了三大部分,即中国史、世界史、社会知识,所占分数分别为22分、16分、12分。可见,考试内容覆盖全面,又有侧重点。中国史的分数占了40%多,特别是中国近现史占了14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在12道选择题中,除了第2、11、12题外,其它题目都是一些基础题目,灵活性也不是很大,学生做起来也比较顺手,根据对26017份试卷的统计,选择题的9道基础性试题中,除第9题的难度系数是0.57,其它8题的难度系数都在0.72-0.95。选择题总共24分,其中基础性试题占了18分。综合题总共26分,其中基础知识占了14分,例如13题的1、2小问,14题的1、2小问,15题的1、2、 3小问,这几问都是属于基础知识。可见,在整张历史试卷中,基础知识占了32分,相当于总分的60%多,所以说重基础。
中考是一项选拔性的考试,必须有一定的区分度。因此,它不仅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测试,更注重对能力的考查。例如考查阅读能力、识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解题能力、感知和感悟历史的能力等。
例1,第2题:一艘5万吨级货船从中国广州驶往英国伦敦,最佳航线应是
A.广州→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伦敦
B.广州→悉尼→好望角→伦敦
C.广州→马六甲海峡→好望角→伦敦
D.广州→太平洋→巴拿马运河→伦敦
此题就考到了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其实还隐藏考到了识图能力。
例2,第11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①都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②都是人类文明的浩劫
③德国最后都成为战败国④都引起世界格局的变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此题就考查了比较问题的能力,将两次世界大战各方面进行比较;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和运用排除法解题的能力。
此外,13题的第3、4小问,15题的第4小问都考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等。14题也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
(4)增设“导练”语,体现了人文关怀。
在13题中,出现了【图说江西】和【数字江西】这些“导练”性质的语句,关注学生心智,改变了以往严肃的面孔,拉近了试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试卷增强了服务意识,增强了试卷的亲和力,既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又指导了学生做题的方法,充满人性关怀。(5)关注社会热点,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今年试题中,涉及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较多,共有28分,占试卷分数的50%多。试题力求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注意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和现实的能力。例如,第1题、14题的第3小问涉及到了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合理开发资源和资源互补问题;13题涉及到了南昌起义80周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4题涉及到西部大开发问题,有利于学生了解国家对西部的政策;15题涉及到科技革命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意识,理解科教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总之,紧扣当代时事进行思想教育、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今年命题的特色之一,由此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现实。
二、成绩分析及试题评价
1、成绩分析表
2、试题难度评价表
注:计算题目数量时,综合题的每小问为一题。
3、试题区分度评价表
4、试卷综合评述
今年试卷以教材为依托,以考纲为依据,注重对初中历史与社会主干知识的考查,知识点分布合理,对政治、文化、经济三方面内容的考察比例恰当,测试目标明确,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试卷整体难易适当,选择题部分题目偏易,问答题稍微偏难,,具有较好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试题结构、题量趋于稳定与合理,实行网上阅卷提高了阅卷的质量和速度。重视对“双基”的考察,重视思想教育性在历史知识与能力考查中的渗透,突出考查了教材中的重点和时代热点。总之,命题坚持了“稳中有变、稳中求新”的原则,此试卷是一份高质量的中考试卷。
三、考生答题质量分析、命题建议与教学建议
1、考生答题质量情况
中考历史与社会
试题分析报表(全市)
从上面表格中可知,选择题平均得分为16.67分,其中第1、3、4、5、6、7、8、10小题的得分率在72%以上,特别是第3题的得分率达95%,反映出考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的较好,错误主要集中在第2、9、11、12小题。综合题的平均得分只有12.36分,学生在综合运用方面有缺陷,错误主要集中在13题的第3、4小问和14题的第3小问。原因是考生的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有限。例如13题的第3小问:“从‘南昌’到‘井冈山’,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革命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许多学生将答案写成“农村包围城市”。可见,我们的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基本知识能够很好的掌握,但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综合运用方面显得较弱,能力不强,对于开放性试题不能抓住切入点,缺乏应变能力。
从考生具体答题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稍有欠缺和漏洞。通过上面表格的统计数据显示,学生掌握了绝大部分的基础知识,例如:有8道选择题的正答率在72%以上。但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稍有欠缺,例如:第9题,“在世界古代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古代文明为近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西方文明的源头是()A 埃及文明 B 两河流域文明C印度文明 D 希腊罗马文明”,显然,这是一道非常基础的题目,可是正答率只有56.64%。13题第1小问的正答率也只有69%。
(2)基本能力差。从第2题的得分就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有待提高。从13题第4小问学生所写的答案就可以知道:学生的语言阅读和理解能力有限。例如,许多学生不能抓住第13题【数字江西】中两段文字的主旨意思,所以将答案写成“学习长征精神”之类的答案,而参考答案的两层意思、有的学生一层都没有答到。从14题第3小问的平均得分来看,6分的题目,学生的平均得分仅有1.53分,难度系数达到了26%。由于此小问将社会知识和中国古代史知识融合在一起,所以许多学生就不知道到哪一本教材中找答案了,可见,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3)学生有教材不愿意翻、不知道翻、有的甚至没有教材,造成答案错误或者不完整。例如15题第1小问中的“你认为这项科技成果能够荣登榜首的理由是什么?”。这一问多数
学生知道答案的意思,由于没有翻教材,将答案写成“结束了蜡烛时代”或“不要使用油灯了”等,这样的答案显然不完整。
(4)、审题不准确。例如,15第3小问,“这项发明把人类带入什么时代?”。因为1946年发明电脑,有的学生没有注意题目中“时代”两个字,可能看成了年代,所以答案写成“20世纪40年代”,这就是审题不准确造成的后果。
(5)错涂答题卡的考号,答题目的位置不正确。今年萍乡地区实行网上阅卷,将姓名、考号、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阅卷中发现,学生在涂答题卡时出现了两种错误:第一种是错涂答题卡的考号,根据统计,26017份试卷中,有245份试卷错涂答题卡的考号;第二种是答题目的位置不正确,例如将13题的答案写在14题的答题处,13题的答题处写14题的答案,26017份试卷中,这类试卷出现了1000多份。
2、教学中暴露的问题
(1)重基础,忽视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教死书”,即教师照本宣科,只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规范、语言阅读和理解能力、识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等,所以中考时学生最主要就是靠基础性试题得分,而综合题失分多。
(2)对学生学习态度、考试态度的教育不够。根据对全市中考试卷的数据统计,政治和历史分数加在一起,得0—10分的学生有344人,120分的总分、得10分以下,可见,这部分学生平时根本没有学习,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态度教育不够。考试时学生有教材不愿意翻或没有教材、审题不准确、错涂答题卡的考号或答题目的位置不正确,这都是考试态度不认真的表现。
(3)巩固知识的环节存在问题。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考点,老师上课时肯定讲过,但是,从中考的结果中不难发现,上课老师讲过的知识,不少学生在考试时还是做错。例如,第9题,我想每个老师都讲过,但是,全市的正答率只有57%
3、命题工作建议
(1)地图与题目、所问的问题要紧密结合,地图要有助于学生找到正确答案。例如,如果13题的地图中画出了秋收起义后攻打长沙的路线图就更好,因为学生在教材小字中能够找到秋收起义后进攻长沙受挫,然后军队转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的内容,这就有利于帮助学生回答13题的第2小问。
(2)答案要唯一性。例如,考完文综、一出考场,就有许多学生问我:14题第3小问的第1个空填什么答案,填“新疆”可不可以,填“新疆维吾尔”可不可以。可见,学生在考试中就要对这两个词进行思考,其实两个词的本质一样,都可以作为答案,这样就混淆了学生的思维,浪费了考生的时间。
(3)开放性试题提问时,要有必要的提示、给学生思维的角度。例如,13题的第4小问,给两段材料后,问学生“你有何感想?”,这种范围广的提问只适合高中生回答,这题
不少中考生就答成“学习长征精神”。初中生概括、理解材料的能力有限,抓不住材料的主题意思,所以开放性试题提问时,要有必要的提示,给学生思维的角度,范围越广,学生越不好从哪个角度去答题。象这题,有2分,参考答案有两层意思,就应该给学生至少两个思维角度,第一、如何看待革命先辈们;第二、自己应该如何做。
(4)希望选择题更灵活、新颖。选择题中,第2、8、10题灵活比较灵活,第11、12
题考的比较细,其余7题都能从书上直接翻到答案,不需要学生经过很久的分析、对比、演绎、才能解答出来。所以希望今后命题时,题目内容来源于课本,但却高于教材,设计显得灵活,使新课改理念得到了更好的贯彻。
4、教学建议
(1)在注重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的同时,必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特别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分析比较、历史思维能力、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例如,今年中考的第2题,是一道典型的在一定情景中、运用历史与社会知识解决问题的题目,此题2分,但学生的平均得分只有0.98分。
(2)加强学习态度、考试态度的教育。
(3)加强知识的巩固和检测。
(4)加强专题复习。近三年来,中考试卷的最后一套试题都是专题,例如,2005年考的是工业发展方面的专题,2006年考的是改革方面的专题,2007考的是科技革命方面的专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专题意识,带领学生进行专题复习。
(5)关注教材中的历史图片。历史教科书中设置了大量精美直观的图片,目的是让学生真实的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每年中考图片也会成为考试的焦点。例如,今年试卷中的第3、8、14、15题,都出现了教材中的图片。
(6)关注时政热点和地方史。学习历史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例如,事件的周年纪念日,。这两年的试题在这一点上、体现的非常明显。例如,2006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而且长征是从江西出发,2006年就考了长征这个知识点;2007年是南昌起义80周年,南昌在江西,2007年就考了南昌起义这个知识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时政热点和地方史知识的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