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三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三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三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三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三

书画家本人的印章书画家在作书画后,除了签名外还要加钤印章,以表示该书画确为自己所作。但书画上钤印,起始很难考。可以肯定,魏晋南北朝时期书和画都无印记,印记是用来盖封泥的。唐代只见法书上有印,绘画上目前还尚未见到,如孙过庭《书谱序》末行“写记”二字上钤有一方印,惜已模糊难辩,不知是否即孙氏自用印。宋代书画上用印比唐代要多一些,苏轼、黄庭坚、米芾、王岩叟、赵构、吴琚、赵孟坚等人的法书上都有印。绘画上则郭熙、文同、赵令穰、杨无咎、郑思肖、赵孟坚等都有印,元明以来书画上大都有印,但倪瓒中年以后的作品,都无印记,只在《陆继善摹移帖跋》(四十二岁作)和设色《水竹居图》(四十三岁作)、《小山竹树图》上见过几方。明董其昌画有钤、也有不钤的,据说凡是他的得意下之笔都无印记。同时在印章内容方面明代也比前代有新的发展。自明初开始,在文人书画上,除姓名字号印章外,盖书圆上的闲章逐渐增多,如王绂的“游戏翰墨”、姚绶的“紫霞碧月翁”鼎形印,中期文征明的“停云馆”、“唐寅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南京解元”等等。引人注目的是宫廷绘画中某些专业画家,在文人书画家的影响下,也纷纷以文墨风雅相尚。他们不仅在文学、书法方面有相当的修养,且对印章的使用,尤其是闲章的镌刻都十分重视。如早期周位的“自耘生”。郭莼的“玉露馀香”,其《青绿山水》轴本幅不题任何款,只钤有“郭文通印”和“玉露馀香”印。卓迪《修楔图》卷起首处钤有“清约斋”一方长印,本幅后款下钤有“褒德世家”、“卓迪印”、“凤池清趣”三印。边景昭的闲章有“怡情动植”、“多识于草木鸟兽”,戴进的“竹雪书房”,石锐的“钱塘世家”等等。有些作者印章,镌刻上宫廷供奉的职衔或是其它文字内容,从(障上可以了解作者的身份地位。如石锐的“锦衣镇抚”印,周全的“指挥使周全图书”,刘俊的“锦衣都指挥”,李在的“金门画史之章”,郑石的“清禁臣”等。镌刻有“日近清光”同样印文的印记,在周文靖、缪辅、黄济三个人的作品中,都曾钤盖过。明代皇帝也经常御赐臣工们的图书印记,如宣德时,孙隆重花鸟草虫册,未开上方就曾树有“崆峒遗迹”印一方,上书“钦赐”二字。弘治时踢吴伟“画状元”印,孝宗时称钟钦礼为“天下老神仙”,钟于是把这句话刻成闲章。正德时赐朱瑞图书印记日“一樵”,朱遂自号一樵。以上种种情况在宫廷流行,蔚然成风,形成了明代书画家印记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吴门画家中,沈周、文征明、陈淳、陆治等人,在使用印记的习惯上和印章镌刻的笔画结体方面,情况比较复杂,而且有些钤印恐怕有真伪之分,专家都难于辨认。如沈周所用的“启南”朱文印和“石田”白文方印,在他的作品中所见不止一方,同样文字,同样朱文、白文的刻法,在笔法结构、上下部位之间,都有一些小的差异。文征明所用的“衡山”、“文征明印”朱文方印,“停云馆”朱文圆印等印记,也是印文相同,画上所见也不止一两方,但刻法却大同小异。因此我们在鉴别以上各家作品时,对这些印记的特点需要注意辨析,要结合条件来判断。

清人在书画上,运用印章比明代更加普遍。至清中期后,几乎款印并用,很少有不钤印记的。书画家在字和画上不署名款可以,但不钤印记不行。如叶欣的一些作品,就是靠印记来认定的,不具任何款。印章除姓名、字号、别号、室名外,还刻一些闲章,如金农的“淡澹生真趣”,郑燮的“七品官耳”、“无法之

作”,吴昌硕“先彭泽令弃官五十日”等。印文除小篆外,古籀金文之类的古文比任何一朝都多,形成清代书画印记中的一大特色。

书法钤印的部位,大都钤在书行之未,少数人才在首行前上下加钤“起首”印章。尺牍书钤印的较少。北宋人有钤在日子上的,以后又在名字上。明代有用白折子书,称为“副启”,前有“名刺”(单帖),书者将名印钤在“名刺”与“副启”中缝上。

绘画上钤印的部位,有题款的,大都钤在款题下,也有用“起首”印的。手卷亦有另在图前加盖印章的,挂轴、册页则在左右下角加钤“押角”印;无款的手卷钤在图前、图末,挂轴或册页树在左右下角,也有钤在上方空隙处以代替款字的。

其它如书画长卷须连接二纸以上的,作者往往在接纸中缝加钤一印,名为骑缝印,但不是绝对的,也有不钤的。

作家的印章真,说明了书画的可靠性。鉴别作家印章的可靠办法是核对。如何核对呢?先把已经被承认是真的印章作为范本,与即将受鉴别的印章,从它的尺寸、篆法、笔画的曲折、肥瘦、白文或朱文来进行核对,与范本的那方一模一样、丝毫不爽就是真的,如有出入,就是伪的。但是这种核对办法所持的态度不同,而原则也不一样。一种是当被鉴别的印章在一方以上,其中只有一方与范本相符,那么,其他的几方,虽然不符也被承认,理由是既然有一方相符了,其他几方虽不相符,也不会出于伪造;另一种是恰恰相反,一方符合,其他不符合,则那相符的一方,也判定是伪。理由是:那一方符合的,只不过是足以乱真而已。一是以多数服从少数,一是以少数服从多数,这一办法,多少年来,不知令多少收藏家和鉴赏家信服了。但是,如果专靠核对印章,就很容易犯错误,还必须把各时代印章的特点结合起来,印章的时代气息可以从印文、印章的形状、刻法、质地、印色等方面去考察。

如前所述,宋以前的书画作品,钤盖上书画家本人印章的为数很少,大多数书画家在作品上并不钤盖本人的印章。印章上的文字,大都喜用小篆体,印形为长方形、方形、圆形、椭圆形、葫芦形,到了宋代才有奇形异式的钟鼎形出现。从唐宋人印章印出的笔画效果上看,印质以铜、牙、玉居多,少量是其它质料的。铜、牙、玉的材质坚硬,所以印文笔画大都比较滞重、光滑、呆板一些。钤印要用印色,才能显现在纸绢上。在传世书画上看到唐、五代大都用蜜印或白笈水,我们称之为水印,钤时容易模糊走样。油印大约始于宋初,后来用艾绒作底,更是进了一步,但不知始于何时。从此即使细笔画的小印章,钤得好,完全可以不走样。但宋代还是水印、油印杂见,到南宋油印逐渐多于水印。蜜印颜色红而厚,水印颜色淡而薄,油印因有油质的关系,字口较蜜印、水印清晰,但它们钤盖在书画上全都显得厚薄不匀,这一点是共同的。如宋代赵佶的书画印章“御书”长方大印,与明清时期印章的篆法、印色均不相同,印色较红而厚,是蜜印。宋代杨无咎《四梅图》卷中的“草玄之裔”、“逃禅”、“杨无咎印”三方印颜色淡而薄,是水印。辽陈及之《便桥会盟图》卷中的“竹坡及之戏作”朱文长方印,也是淡色的水印。

元人印章上的文字,也大都喜用小篆体,但篆文、刻法有了变化,出现了圆朱文印。印的质料有水、象牙、铜、玉等。水印到了元代几乎绝迹,可说是废而不用,大都采用油印,印色基本上以大红为主,兼有深红带紫色的,亦偶然见到。后世人在服丧中不用红色印泥,但唐宋元人用墨色未必一定是这个原因。

清代翁方纲研究过元代赵孟頫的印章,他在《辛丑销夏记》卷一《唐临右军

二帖》题跋中说:

每观赵文敏真迹,必验其印,此“赵氏子昂”红文铜印,其上边不甚平整,“子”字篆刻圈之顶,其靠上铜边,偏左偏右,皆有微凹入内之痕方为真者。以此鉴定赵迹,万无一失。今此印“子”字篆因上顶边之偏右微凹,而其偏左处上平不凹者。铜质用久刚渐凹,此前数年之迹也。

王以坤先生在《书画鉴定简述》第二十九页上说:

我认为翁氏的观察是比较正确的,但对具体的时间未说清楚。我个人在工作中也注意看了几件实物,如赵孟頫《人骑国》卷为大德三年作:“赵氏子昂印上边未凹,陈琳《溪凫圈》轴为赵孟頫大德五年书题,“赵氏子昂”印上边未赵孟頫《水村图》卷,为大德六年十一月作,“赵氏子昂”印“子”字上边偏右已凹。由此看来,“赵氏子昂”印“子”字上边的凹曲当发生在大德五年以后,大德六年十一月以前,这是我们到目前为止从赵氏真迹上看到的情况。

赵孟頫始用圆朱文印,印色是油质的,据说用的是大麻子油,经过几个寒暑晾晒,再以艾绒衬托调合方可使用,否则钤盖后印文的四周是要出油的。

元代高克恭《秋山暮靄图》卷,虞集的跋在画的本幅上,而虞印的四周边框很整齐,印章的质料为象牙无疑。清代桂馥《续三十五举》说:“江皓臣日:按金、玉石坚固可制印,如水晶、陈蟝、玛瑙、凹角、象牙、皆取其坚。自王冕易以花乳石,而攻坚者鲜矣。”自元末开始用花乳石刻印后,明清以后采用石料刻印的人逐渐多起来。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对我们鉴别字画帮助甚大,如赵孟頫、黄公望等人所用的印章绝对没有石质的,因那时还没有这件新事物出现,如果看到一幅他们的书画上的印章是用石质刻成的话,那末就可以断定那幅书画有问题,或者那方印是翻摹后再加上去的。

明代早期,各种石料的印章已相当普遍,篆文刻法也有新的变化,篆文每个字的停笔处,都比原笔画略粗一点,俗称“锤头式”。例如沈度水乐十六年写的《敬斋箴》,“沈民则”白文方印、“玉堂学士”白文方印;玉谦《墨梅》轴中他自己的印章以及数家题字的印章,都是采取这种锤头式篆文的。这种形式的篆文风格,体现了明代初期印章的特点。宋元时期的印章,就没有这种形式的篆文。到了明代中后期,这种形式、这种风格的篆文印章又突然消失了。初期一般书画家多采用油印,虽然是红色,但显得较淡,并略呈黄色,同元代的印色显然不同,一对比即可知。但明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如朱瞻基用的印油比较红,不同于一般人。有些书画家所用的印章比较固定,很容易核对,但也有些书画家的印章很多,篆文的刻法又不同,因而核对起来比较困难,有的根本就无法核对。如沈周的印章既多且乱,他的作品,从各方面来看,部真,但印章却核对不起来。《卧游图》册中画牛的那一开上的两方“启南”二字朱文印,文字大小相同,如不是同一方印。这就说明,我们搞书画鉴定工作,不能完全凭借核对印章来断定真伪,而要全面地进行分析。

明代中后期,文彭治印很多,后人称之为“文派”。文派在字体和刻法上都有新的进展,白文大体仿汉印,朱印受元赵孟頫的影响,多为圆朱文而稍粗率,特点是字文比较清楚,气势开旷生动,力矫元代纤弱呆滞之弊,有的还刻上边款,这在以前是没有的,是一个新的发展和创造。文彭字三桥,是书画家文征明的儿子。何震字雪渔,是文彭的弟子,安徽人,故称他为“徽派”。但“徽派”的印风发展到后来,亦渐趋呆板,缺乏生气。印章以石质居多,其它如水晶、玛瑙、铜、玉都有。石质软硬适中,刻者可以随意奏刀,表现出更为优美的艺术风格来,

大有不同于铜印和玉印之处。字体到了明代中期,又渐渐追复秦汉之古,所以古文、篆、隶都有,且多数印章用小篆,并朊鞔缙诘挠∥挠植煌逑殖雒鞔泻笃谟≌碌奶氐恪S∩蠖嗍怯椭频模丈灿信ǖ钋持帧S猩偈一故褂盟K『陀陀∈谴蟛幌嗤模∩龋挚谀:陀∷淙灰灿猩钋撑ǖ郑挚诒冉锨宄?br> 明代后期到清代早期,书画家印章所用的篆文变化并木大,但印章形状、字体字形都有多样化的趋势。有的书画家早、中、晚期印章更换很多,也有些书画家的印章变动较少,喜用的印章比较固定。如王时敏有一方“王时敏”白文方印,明代天启年间就用,直到清代初期,仍在使用。恽寿平的“恽正叔”白文方印,下边处有向里凹痕迹,在他的不同时期的几件绘画作品上,都钤盖着这方印。戴本孝的印章,篆文奇特,有的字很难认识。华喦的“华喦”朱文印,“喦”字下部“山”的中锋是偏有的,不在正中,“秋岳”白好防边上有一个小缺口,这两方印在他中年和老年时的作品上常常见到,而在他的早期的作品上却未见使用过。也有些书画家的作品,从各方面来看,都能肯定是真迹,但印章却各不相同,遇到这类情况,必须慎重对待,不能因为印章不同就轻率地鉴定为伪品。

清代中后期的印章,篆文刻法有各种各样的规格,如浙派、皖派和其他各种流派,大都是以《说文解字》为主体,篆法谨严,布局和刀法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印章的侧面都刻有上下款。

所谓的皖派,以安徽的邓石如为首,他初名琰,更字顽伯,擅长书法,四体皆工,刻印吸收了《祀公碑》和《禅国山碑》的体势、笔意,形成了雄浑圆健的风格。

浙派创始人为丁敬,字敬身,号龙泓山人,又号纯丁,他同蒋仁、奚冈、陈豫钟、钱松、赵之琛等八人常在杭州西湖的冷桥畔聚会,人们又称之为“西冷八家”。这一印派的风格,俱宗主秦汉印,兼取众长,讲究刀法,善用切刀,竭力摆脱明代后期印家的矫揉造作,努力提倡淳朴古拙的风貌,能给人以清新而又不逾古人规范的享受,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西冷八家印谱》可供我们参考。

赵派是指浙江会稽的赵之谦,他对碑板很精通。如前所述,浙、皖两派篆刻的字体以《说文解字》为主体,再仿文彰的方法,而赵的篆刻,是熔浙、皖两派为一炉,根抵两汉兼取秦权、量、诏版、六国泉币。匈文、瓦当文字及结体,风格绚丽多彩,典雅深隽。他治的印对后人的影响极为深远。有《金蝶堂印谱》可供我们参考。

黟山派是指安徽黟县的黄士陵,初师邓石如和吴熙载,以后又从先秦两汉器皿文字上另辟新径,形成时肃穆,时谲奇,既才气纵横而又不死守古人法度的独特风格。他刻的印,文字从不支离破碎,不击边,尤长于满白文。朱文印刻得同水印一样,从不显得死板。他常游于广州和上海之间,两地的印风受他的影响也大,但北方人知道他的却不多。

吴派是指吴昌硕,他的篆字是临摹《石鼓文》,刻的印文也就吸取了《石鼓文》的特点,苍劲浑古,在篆刻上反对泥古,主张革新,故刻的印骨力充实,气韵沉厚,有《岳庐印存》可供我们参考。除上述流派、名家外,民国初年还有陈衡格,有《染仓室印存》;赵叔儒有《二弩精舍印存》;王大炘有《冰铁印存》等,也各具风格。而且他们给同时有名的书画家、藏书家、校勘家刻了大量的印章。徽派盛行明嘉靖以后至清初,浙、皖二派风靡于乾隆、嘉庆、道光之际,赵派崛兴于咸丰、同治间,黟山派稍晚于赵派,光绪至民国初年以吴派为主,陈师曾、王冰铁、赵叔儒等是支派。清代中后期,印章的质地多种多样的,但以各种

石料为普遍,印色大多为油质,水印看不见了。明清时期,通国丧,百日之内,官印必须改用蓝色。是专在丧服时期才使用。但不是很多。

怎样鉴定古书画中的用绢

我国的书法艺术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化何止千万,不仅从繁到简,而且在风格上也各有千秋。经过这么多年,又变化这么多,那我们该如何辨别古字画的真伪呢?除对古字画知识有所了解,更需要的是实践,多看博物馆藏品,多看真迹,一般藏者一生难得遇见真迹一两件。 年代相距不远的仿品伪作更是真假难辨,比如唐仿晋,宋仿唐,元仿宋,明仿宋元,因为“条件”上容易解决,逼真程度之高难以分辨。 唐宋两代遗留下来的书画作品,据北京故宫图录资料统计也为数不多了,消失民间更是绝无仅有了,所以说现在藏家想看宋元作品(包括非真迹)只能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博物院,南博才能有机会。 鉴赏古字画必然会遇到真伪问题,制作假画绢本、纸本都有,手法独特,做出来的假画古意盎然,令买家扑朔迷离。 我国的丝织业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在晚期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除了发现苎布,还出土了一段丝带和一小块绢片。随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又创造了多种织法和品类繁多的丝织物,以适应社会上各种不同的需要。 我们在研究书画鉴定与收藏的辅助依据之一的绢帛时必须注意下述几种情况:前人对古书画用绢断代,有宋元绢双丝,明清绢单丝之说。事实上,双丝、单丝前后都能见到,是不能以此断代的。 年代久远的绢本书画,常多次经过重裱,每次重徒时都要加胶加矾,并用石头加蜡将背面用力轧光。次数多了,这些绢本书画从侧面看上去,绢面上有一层亮光,俗称“宝浆亮”。明清时期的绢本书画上,一般是看不到这层亮光的。 由于绢的质量有高低之分,庋藏状况也有好坏之别,收藏得好,绢面就比较干净;较多地受到烟熏潮湿,绢面就会逐渐变色,甚至破碎残损。我们绝不能用绢的黑白与破碎残损的程度来断定它的时代远近。如果认为绢黑暗破碎者其时代一定久远,而洁白完整者其时代一定较近,这就极片面,极不正确了。北宋末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和南来院画林椿、吴炳、马麟等人的作品,虽然经历了千年之久,现在仍然洁白如新;而明代陈洪缤、蓝瑛等人的有些绢本作品,虽然距今不过三百年左右,却已经污黑破烂不堪,有的连画面都看不清了。 我们看到大约从唐宋以来书画用绢,其制作规格,只要同一地区生产,用同一种精粗的丝,制成同一等级的东西,如果仅从制作上来看,极不易区别其生产的年代。有的专家比如徐邦达先生曾以康熙时上有玄晔书字的“贡绢”同南宋院绢比较。除新旧气息不一样以外,其它质料、形制方面几乎完全相似。如果两者的制作年代相距更短,就更难识别其时代了。 我们还必须看到,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同一时期的绢,因地区不同,织法也就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因各地区社会生产发展情况不一样,某一些地区的织绢技术已经发生变化,而在另一地区,还继续沿用旧的技术方法。不论是上述哪一方面的原因,表现在制成品上,都会显现出一定的差异。 懂得门路的人都知道天津有一位陈逸庵是有名的仿唐画高手,制作名画,临摹真本,酷似程度几可乱真,作伪多为写经书法,佛教画之类,纸本、绢本、麻帛本样样具备(伪作都是有兰本的)。 宋人花鸟,北京后门货,过去北京有一位王旭东其人,专门钻研宋画著录书籍,摘录文字,拍摄图像,放大临摹,功夫十足,不过在跋文上有不尽完美之破绽。 善鉴者除了自身的修养外,都具有对字画“味道”的感受能力,一般对字画的装裱(软件)。题跋书法绘画风格,印章印泥都很重视,尤其研究作品“笔”、“墨”、“设色”是否“传统”、“规范”极为重要,只要鉴赏者细心,伪作还是可以分辨的。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步骤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步骤 古书画鉴定这门学问,很多人都需要懂得。首先是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因为历代书画作品,博物馆和图书馆收藏最富,并且还将把出土和传世文物尽可能地收藏起来,保护起来,以服务社会。如果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懂书画鉴定,遇到古字画,其真伪、优劣不辨,随它辽瞭乱玉,鱼目混珠,一来使至宝变为废纸,殊觉可惜;二来不能为书画爱好者和美术工作者提供可靠的资料和方便,三来光藏而不知鉴别,犹瞽之辨色,聋之听音,为有识者所笑。这样博物馆和图书馆也就起不到保护文物、利用文物服务社会的作用。 其次是文史研究工作者。历代流传下的书画作品中,有许多直接反映了现实生活,为研究历代社会生活和文物典章制度,是珍贵的生动形象的历史资料。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内清质以昭明”的透光铜镜,是西汉中晚期物品,光线照射镜面时,纹饰相应,将铜镜正背面的花纹清晰地反映到对面墙壁上。这种精工绝艺和包含着的科学原理,令人惊叹不已。同时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发现近千处,除描写死者的生平事略外,题材内容十分广泛。有古代的神话和历史故事,如伏羲、女娲、神农、古圣先贤、孝子和贞节妇女的故事;有雷公、雨师、风伯、北斗、织女,以及楼台亭阁、舟车人马等。武氏祠里就有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穆王见王母”、“狗咬赵盾”等故事画。四川成都发现的画像砖有“弋射”、“收获”,描写了水边射雁和割稻的情景;“市井”描写了盐的生产过程,等等。但是,要利用这些资料,就必须首先别伪求真。否则,所凭藉的资料若属虚伪,则研究出来的结果当然也随之而虚伪,其研究的工作便算白费了。 收藏家若不懂字画的鉴别,则会花大价钱买赝品。掠贩家若不知晓字画的鉴别,则不知谁贵谁赚,就达不到唯利是图的目的。 何谓书画鉴定?它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别古代书画的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叫作书画鉴定。它包括二项内容: 1.二辨真伪和明是非 古代书画中经常碰到这两种情况:一是有些作品作者自书名款或钤有印章;二是有些作品没有款印。从古书画的鉴定而言,前者是辨真伪,而后者则为明是非,二者是有区别的。有名款印记的,要辨真伪,无印款的书画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评定,认为它是某代或某人所作,这种评定,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正确的当然可信,评定错了的,就不可信,因此还需要我们去辨别这些评定的是或非。这就叫明是非。有些没有被评定过的,我们还要重新去鉴别和评定,但这仅存在是的问题,而不存在非的问题。虽则如此,也属于明是非的范畴。 以上说的是一般情况,还有一些特殊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虽为无款印仍存在着辨真伪。主要是指人们仿元以前的字、画、染旧所造的假古董。例如日本《爽籁馆欣赏》画集影印出来的几幅无作者名款的所谓五代曹仲元、韩虬、左礼的“菩萨”、“水官像”轴,是晚清人可能出于广东地区所造的伪作。画上又仿书了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标题,说它是某某人所作。对这类假古董主要是从仿古做旧方面来辨识它的作伪的实质。因此,尽管它没有款印,但鉴别它仍是一个辨真伪的问题。而对于鉴别伪作的赵佶标题,又存在着明是非的问题了。 第二种情况是,虽有款记却是个明是非的问题。主要是指古代勾填摹仿的一部分作品,以书法为多,当时只是为了搞一个副本以广流传,并不是存心做假。如唐代《万岁通天摹王氏进帖》,它是原底破损残缺笔画处,用墨线圈出示意,这正表明它不是存心作伪。对于这类东西,我们只要了解它确是唐摹本即可。至于原底的真伪,又当别论。因此,虽系有款人法书,但仍是一个明是非的断代问题。

中国古代书画

中国古代书画 教案背景 1、学科:初中美术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收集书法作品(教师的、同学的、书法爱好者的、挂历上的、报刊书籍上的等); ②利用微机课、历史课寻找相关资料资料;与爱好书法人交流,听他们对书法的理解与心得; 4、书法工具(笔、墨、纸等)等。 二、教学课题: 1、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初步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点及个书体的基本特征; 2、技能目标:通过欣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地能力;通过讨论、分析书写体验 初步掌握中国古代书法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点,掌握各书体的字体特征。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评述,培养学生对传统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增强民 族自豪感。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苏少版第十四册第十课《中国古代书画》——书法 教材分析:书法是中华民族最为优秀和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教材在第十课《中国古代书画》中的第一课时关于“书法”的教学,其以汉字书体特点的变化为主线,通过一些图片展示了各书体的代表作,让学生大致了解中国书其以汉字书体特点的变化为主线,使学生大致了解中国书法发展演变地大致脉络。各种书体代表作品的介绍,帮助学生对汉字书体的变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爱国热情。 学情分析: 初中年级学生介于小学与高中之间,对于事物的理解少了一部分天真和幼稚,却又没有高中学生的理性思维地能力,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离开小学的那种童真地氛围,想表现地成熟却又保留了极强的好奇心。同时,在小学学习了汉字唐楷(欧、颜、柳、赵)部分书体的学习,自认为中国书法艺术已知一二,而对其他书体(篆、隶、草)心存疑念。因此,让学生通过欣赏老师、学生、网络展示及其他作品,再自己动手书写一番,更有真实感、更容易引起学习兴趣。

书画收藏需知的10个注意事项

书画收藏需知的10个注意事项 书画收藏,已经是一个非常热门的收藏品种,无论是对送礼的,还是收礼的,或是收藏者,好的字画一定要学会如何保管。但在保管的同时,要知道书画收藏应注意的10个事项。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书画收藏应注意的10事项! 一、书画装裱后,在展画或挂于墙上欣赏时,因手法错误,在开画时手指顶在画心上,使画心划出折痕,而破坏了画心的美观,也易断裂。怎样展画与挂画,手法是关键。如:展画欣赏时,地轴有“联头”的,一人应手抓画上方的“天杆”,另一个在展画时,应将手心向下,双手抓住“地轴”的“联头”轻松向外(下) 顺势展开。“画轴”无“联头”时,应将手心向下,双手抓住“画轴”轻松向外(下)顺势展开。收回画时,顺序反之。(欣赏画,最好将画平放于桌上展开、收回)。挂画时,应一只手将画挂于墙上,另一只,手心向下抓住“画轴”,慢慢向下顺势展开。收回画时,反之。 二、挂画时期较长久,有灰尘落在画上,错误地用湿布擦画,使书画受水变皱。如要去掉灰尘,应用拂手(鸡毛掸)弹之。切勿用(湿)布擦。 三、常挂于受风吹、日晒、雨淋的地方,会使书画纸张纤维老化易碎、发黄变色,霉斑、水痕等。应尽量避开受风吹、雨淋,也需防阳光直射画心。 四、将书画挂于离厨房较近的地方,受油污侵害。会使纸张受油,发暗,也容易将灰尘吸付在画心上,而失去美观。挂画应避开厨房和易受油污污染的地方。 五、将书画挂于潮湿或易受潮的地方,会使书画发生霉斑,严重的发生霉烂(如:刚装修好的新房、下雨易受潮的墙面,特别是瓷砖墙。墙不干,不能挂画)。应挂于墙体干燥的地方。 六、春夏秋冬四季无休止地悬挂和欣赏书画作品,会使书画作品快速老化。特别是春季的霉雨时节,书画将会受潮、发生霉变。此时,应将书画退下保存,也就是说霉雨季节不挂画。平时在下雨和大风气候时,也要将书画收起保存。平时挂书画作品也不易过长,应定期更换书画展品(最好一星期更换一次),以求欣赏和保存相结合。 七、挂于不适当的地方,容易受人为的破坏。应避开人经常走动或小孩及其它因素能触及到的地方。 八、挂于或存放在老鼠常出没的地方。常被老鼠的粪便所侵扰和被老鼠撕咬。应避开险地,增强外围管理。 九、书画在收藏时,无任何保护措施,并存放于阴湿的地方,会使书画发生霉变,被虫蛙、蟑螂或鼠咬。 十、存放作品过多,使书画受压、皱折、断裂。在保存书画作品时,应注意勿受外力挤压,最好能分隔保存。 以上保护、收藏和手法的不当,使在民间的书画作品,易受损坏。所以,如果你收到极品的书画礼品,一定要多学会如何保管字画,也要记住上面经常出现要注意的事项,以免折扣了字画的价值!

古书画如何正确保存

古书画如何正确保存? 作者:yunxuan 时间:2014-08-23 来源:芸轩艺术网 书画保存不妥是各类要素酿成的,如因季候更替诞生的温差改变,干、湿不匀,阳光 紫外线辐射,情况空气尘土的污染等等,上海古玩修复中 心的员工说,有很多藏友不知道如何保存古书画,导致发 生虫蛀、霉变、退色等景象,使一幅完好的书画面貌全非, 失去其艺术价值,甚是可惜。如果藏友能多少熟悉到书画 容易受损的缺点,了解一些古书画保存和古玩修复的措 施,就能有效地避免手段,从而使书画寿命延伸。那么, 有哪些正确的古书画保存的常识需藏友学习的呢? 书画,不管是立轴、屏、春联、手卷、册页、还是扇面、斗方,基本上属纸质品和丝织品两种,由于都含纤维质,以是具备吸湿性。装裱书画用过的糨糊,含有蛋白质和糖,这又是蠢虫赖以生活的粮食。一幅书画若不细心保存,就很容易蒙受各类腐蚀,从而破坏变质。 凡珍藏的古书画,最好放在封锁的箱、橱、柜内,稳定的储存空间能避免腐蚀和污染。但这也不是说一旦放进去就不用管了,保管久的书画还有被虫蛀的危险。这类蛀虫,人们常称“蠢”虫,呈灰白色,身材短小。大略每一年五月温度升高的时期,蠢虫大量繁衍,保存的时候可用樟脑丸或樟脑精块等类药物。这类樟脑药可以自然挥发出特定的气息来防虫,具备较好的驱虫成效,使用时将樟脑药放在珍藏书画的四周,一年当中最好放二次,第一次在3至4月,第二次在10至11月,这样防虫成效更好。 除了放置防虫药物外,还要经常翻动古书画,定时清扫杂物盒不洁净的物品,同时要注意梅雨季候过去以后,最好能分批将书画掏出来挂几天,进行“晾画”,避免书画生霉。 另外为了防止霉菌的滋生,书画的储藏温度应维持在14℃~20℃左右,相对湿度在50~60%。由于室内相对湿度偏高时,最容易引发纸张受潮而书画发霉,相反,太干燥又容

教你书画的收藏技巧与知识

教你书画的收藏技巧与知识 艺术品一经诞生,它实际在历史便有了本身的价值和位置,优秀的艺术品补充人们在精神领域上的不足,启发人们智慧和灵感,甚至可引导人们进入更高的思想境界。然而当它在市场上以商品形式表现其价值时,它往往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认同价值。正常情况下,作品艺术价值与其市场价值大致平衡。 一件未具知名度的优秀作品必然具有生值的潜力。即市场价值回生。反之亦然。影响艺术品市场价生跌的因素除了该作品本身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平衡关系,便是市场的供求关系。艺术品越精,吸引力越大。如作品不可取代性越高,数量越少,则市场价格通常越高越稳。 一般而言,一件艺术品只要被一个人欣赏接受,对于此人而言,实际上一具有价值。但从历史角度或投资角度来看,画家及作品须具备: 1. 画家作品在艺术上具有独创的个人风格。 2. 作品须有高超的绘画技巧;不易被模仿、取代的技法难度;难度越高,越具 有不可取代性,收藏价值越高。 3. 画家须具有良好的品格及修养以及不断进取的精神、严谨的创作态度。 对有意收藏中国书画者来说,最怕“吃”进赝品或物、价不符的劣品,而要避免吃亏,离不开“理智”二字。 收藏者要有理智,就应当拥有中国书画演变历史,主要流派、代表人物。风格特点等基本常识。一次,有位朋友出高价“吃”进一幅吴昌硕篆书中堂,请我前去观赏。在他得意之际,我却发现这幅轴头滚背的绫子是很陈旧的“精品”,但其所用宣纸则“年轻得多”。再细看其篆字的线条,又发现中锋不那么逆劲,特别是运笔转弯处有几处棱角状,这显然与讲

究中锋直落、结构对称和偏锋转笔无棱角状的吴氏篆字风格不同。看来我的这位朋友是吃了缺少书法历史知识的大亏。 当然,初涉收藏圈的人,难以全部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因此宜从近代或当代的书画名家作品入手。这一则是因为现有的近、当代书画背景资料较多,鉴别时可供参考;另外是因为近、当代书画作品货源多,可供收藏者在选择时比较,减少盲目购进赝品的机率。 收藏者要有理智,又应当选准收藏方向和收藏对象。依笔者之见,初涉收藏领域者,不妨把收藏目标集中于当今45――60岁的名望较高的书画家身上。相对来说,这些书画家经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技艺已臻老到,其对传统创作的创新还可能辉合了某些西方文化的优点,从而具有当代中国书画的某些特征。从经济角度看,这个年龄段的书画家,对自己作品的要价一般不会很高,相对前一辈书画家来说,较易让收藏者接受。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当中极有可能崛起新的书画大家,因而收藏他们的作品,具有较大的升值潜力。 收藏者要有理智,还应当找准收藏渠道。根据笔者的经验,较保险的渠道有两种:一种是朋友荐介。俗话说“朋友的朋友是朋友”。除非虚伪奸诈之辈,绝大部分书画家或收藏者是不会用赝品或者劣品充作精品,来欺诈朋友的朋友的,而且通过这样的渠道收购藏品,还可免去通过拍卖行或画廊收购藏、品所需支付的不菲佣金。二是去正宗的文物商店淘货。例如说在广东的一些文物商店,不仅货源铎多,品质也有保证,价值也教适中,而且手续齐全。其所售作品,都有职业鉴定师盖章认可及火漆印记,一旦需要转手或遇到纠纷,都可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 若想成为一个理智的收藏者,最重要的还是要多多实践。那种只说不练的“天桥把式”,即使理论知识很丰富,也不会具备实用有效的鉴赏能力和收藏能力。只有多实践,哪怕吃几次亏,也能积累经验,从而逐渐成为理智的收藏者。

当代书画鉴定三大家各有绝招自成三大流派

当代书画鉴定三大家各有绝招自成三大流派 建国后,中国书画鉴定逐步走上了科学性、系统性的研究道路。书画鉴定以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作为主要依据。这期间,出现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鉴定家,他们在书画鉴定上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形成了三大流派。谢稚柳艺术鉴 定谢稚柳先生 艺术鉴定即从书画艺术的本体,包括意境、格调、笔法、墨法、造型、布局等特征入手进行鉴定,是书画鉴定最直接的路径,是鉴定的筑基功夫。鉴定学中艺术鉴定最难,也最切实。艺术鉴定能解决的问题,一般便无需舍近求远地依靠其它的鉴定方法进行佐证。因此,优秀的书画家,加上厚实的书画史论功底,一般便是当然的鉴定家。古代鉴定家都是书画的行家里手,原因也基于此。正是从这一角度上,传统鉴定的“望气”方法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谢稚柳最大的长 处和贡献正在于此。谢稚柳书法 在国家文物局古代书画鉴定组成员中,谢稚柳名列首席。他一生的书画鉴定是和他的书画创作互为作用、相互影响的。他从历代大量书画名作中得到创作养料,滋养了自己的创作。反过来,丰富的创作经验又直接对鉴定产生影响。从书画本体出发对书画进行鉴定成为谢氏的主导风格。可以说,谢稚柳的鉴定是艺术鉴定,同时也是鉴定艺术。谢稚柳画作

谢稚柳的鉴定艺术是在创作中一步一步深化的。他的过人之处是着眼直达书画本身,绝对不会敲边鼓。早在1966年,他在香港《大公报》上连载发表了《论书画鉴别》一文。这是一篇系统的鉴定学论文。从传统的鉴别方法,到鉴别方法的论证、辩伪,特别是讲到对书画本身认识时,精论迭出,显示出艺术家对鉴定的敏锐观察力。他从笔墨、个性、流派诸方面来认识作品的体貌和风格。笔墨是形成书画的基本条件,也是书画风格的重要内容,更是鉴定书画的主要依据。谢稚柳创造性地提出“性格说”,认为鉴定的标准,是书画本身的各种性格,即它的本质。一个画家可以产生水准高的作品,也会产生低劣的作品,问题不在于标准高低、宽严,而在于对书画本身的各种性格的认识,性格自始至终贯穿在优与劣的作品中。基于此,谢氏对于书画作品出现特例时,即某一画家临时变换习惯性画风,或者是早年所作的不成熟样式等等,总是不被迷惑,一锤定音,具有深邃的鉴别力。书画实践和他的望气性格使他的鉴定具有一种神奇性。从这点上看,谢稚柳是目鉴的天才。徐邦达先生 徐邦达技术鉴定在当代书画鉴定家中,徐邦达的鉴定著作最多,有《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古代书画过眼要录》、《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重订清宫旧书画录》以及大量的鉴定论文,从各个方面详尽地对书画鉴定进行论述。从他的论著中,我们注

古玩鉴定标准

文物鉴定的原则和标准 一件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物,它属于什么时代的遗物,它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究竟有多高,这是文物鉴定者首先遇到的问题。文物鉴定者把对文物的辨伪和对其价值确定的工作称为文物鉴定工作,即通过各种手段断定一件文物的真伪,确定其时代范围,评估出它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后,有选择地加以收藏。对于国家文物收藏单位来说,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除需要专门人才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鉴定手段。对于文物爱好者来说,这是必须精通的一门学问。否则,一件文物往往会因为鉴定的错误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被人们遗弃,同时也可能将一件后世仿做的胭品视为宝物而予以收藏,从而造成损失或引起后世的混乱。 文物鉴定工作首先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确定文物的价值。这是一个总的原则。对任何文物都必须用正确的观点去指导鉴选工作,尤其是防止“左”的倾向。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以现代人的政治态度、认识水平和审美观念等去要求古人。例如:我们今天绘画水平已经高度发展,相对几千年以前的崖画及彩陶器皿中绘制的简单线条图案,真可以说是天坡之别,无法同日而语,但如果将两种艺术分别放到原有历史环境中去看,价值的高低就很难区分了。因此,单一的、绝对的标准是不存在的。我们必须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评判。在鉴定文物的过程中,绝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作为科学的标准。不同的文物价值标准也不完全一样,有的文物如果单从艺术角度来分析,不足为奇,但它可能对于某一历史事件的研究有特殊的科学研究价值,它对于我们来说就十分珍贵了。因此,我们应对文物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分析,做到鉴定准确,选择合理。 既然文物是历史文化遗存,它就具有不可再生性。任何时候,完全一致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同一器物也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因此,在鉴定时一定要谨慎从事。 作为国家文物收藏单位,在鉴选文物过程中,考虑的问题相对要多些。在我国,博物馆收藏的文物经过鉴定、定级,可以收存的称为藏品。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对人藏文物有明确的规定。 1957年2月3日文化部颁发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规定,我国博物馆文物藏品依据其价值分别定为一、二、三级藏品。一级藏品为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代表性文物,即珍贵藏品;二级藏品为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即重要藏品;三级藏品为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即一般藏品。具体的定级标准如下: 一级藏品: 1、反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与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代表性文物。 2、反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发明创造的代表性文物。 3、反映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代表性文物。 4、反映历代劳动人民反抗经济剥削、政治压迫,以及有关著名起义领袖的代表性文物。 5、反映了中外友好往来和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相互交流

八大基本技巧助你判断古代书画的真伪

八大基本技巧助你判断古代书画的真伪 书画自古就与琴、棋一起被视为中国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所必须掌握的技能,代表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一件上好的书画不仅能给人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往往还传递与负载着许多历史与文化信息。 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书画历来倍受国人喜爱与推崇,也有着悠久的收藏传统。历朝历代涌现了无数热衷书画、酷爱书画的收藏大家,不少帝王,诸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徽宗赵佶、清高宗乾隆更是不惜重金,广搜博取,宫藏秘笈了大量的名家巨迹。一些民间藏家,如明之项元汴,清之梁清标、安仪周,民国之庞莱臣、张伯驹,当代王已千,均堪称一代收藏大家。 他们收藏的书画珍品琳琅满目,蔚为大观,富可敌国。随着收藏与艺术品市场的方兴未艾,书画再度成为收藏界人士收藏和投资的热点,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作为重要的投瓷品种与门类,书画更是占据了拍卖市场的“半壁江山”。在中国大陆艺术品拍卖业,书画经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着拍卖行总体业绩与兴衰,所以,被视为重中之重。近年,中国大陆书画拍卖成为艺术品市场一大亮点。许多近现代大师的拍品成为买家追逐的对象,一些重量级拍品屡破纪录,连创新高。如吴昌硕《花卉十二屏》(1650万元)、齐白石《山水册八开》(1661万元)、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1705万元)、傅抱石《毛主席诗意山水册八开》(1980万元)等,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更以6930万元的刷新了中国书画拍卖纪录。古代书画升温之快,也令人始料未及。元倪瓒《江亭山色图》(1980万元)、明陈洪绶《花鸟册页》(2860万元)、清王鉴《仿古山水册》(1265万元)均突破千万元大关。元鲜于枢《草书石鼓歌》更是达至4620万元!此外,恽寿平《花卉册八开》(693万元)、郑板桥《竹石兰蕙图》(539万元)也拍价不俗,八大山人一件不足0.6平尺的《鱼》竟然拍到了484万元!古代书画市场行情的快速升温引起市场各方的关注,市场升值潜力巨大。 古代书画有所升温,但与近现代书画买家众多,成交踊跃相比尚显得稍有逊色,可以说市场中存在着一定的“厚今薄古”现象。造成此种现明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年代久远人们对古代书画的价值、审美与内涵往往缺乏了解与认知;而近现代书画则不存在时代上的隔阂,更容易给人一种亲近感,在审美与欣赏上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其次,在真伪辨别上,由于人们更容易见到近现代名家的真迹,真伪判断更有把握;而古代书画的庐山真面买家们往往见之极少,知之不多,所以对古代书画敬而远之,这恐怕是重要原因所在。再次,投资古代书画通常需要藏家们具备一定的美术史知识,对书画家有较深的研究,对买家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以上种种,便造成了书画拍卖中古冷今热之现象。

书画的纸张年代地域鉴定

书画的纸张年代地域鉴定 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提高,书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书画的鉴定成为重要的一部分,在鉴定中,纸张检验成为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部分,纸张检验的量化也是做好纸张鉴定的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手段。因此,纸张的类型、年代和出现的一些特征等,都构成纸张检验的重要部分。 一、纸张的类型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纸是安灞桥一座西汉墓葬内曾出土一沓麻纸,距今约两千年。到了东汉时期,蔡伦利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作原料,生产出不同品种的纸。晋唐时期的纸多为麻纸,纸张幅宽不超过二十七厘米。宣纸是从唐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唐代除宣纸外,还有一种在纸上涂上一层极薄蜡层的硬黄纸。宋代最著名的是澄心纸,纸质细腻光滑,坚洁如玉,所以宋代著名书画家都用此纸。宋代的藏经纸也比较有名,有黄色、白色和虎皮纹色,不少书画作品将此纸作首卷的引首纸。元代纸与宋时差不多。清代一般常用棉纸、竹纸、宣纸等,还有外国传入的朝鲜竹青纸、南洋的雪纸、西洋的金边纸等。 二、不同年代纸张检验 很久以来存在着对名家作品的摹本或作伪,有时造成鱼目混珠,真假难辨。有些人也有意抬高自己作品的身价,找些文士作题跋,弄虚作假。所有这些,都为后来的书画断代带来不少困难。同时,以往鉴定书画,较少地从研究纸张的真伪入手,因此有时出现意见分歧而难于定夺,或者从墨迹上看出了可疑的破绽,又提不出有科学根据的论据。而研究历代的书画纸张,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是能够为书画鉴定提供重要参考意见。书画有赖于纸张而存在,而纸张又往往有时代性和地域性,只要摸清这二性就可以帮助解决纸张的断代问题。 1、纸张的地域性分布 书画用纸的原料既然有其时代性和地域性,因此当我们鉴别书画用纸时,应首先考察它的原料成分。晋唐宋三代书画用纸的原料虽各有异同,但各自的段落很分明,界限相当清晰。晋唐之间的相同点是南北各地均以麻纸为主,相异点是唐麻纸精于晋麻纸,且唐代有少量的皮纸,晋代纯皮纸迄今罕见。唐代有纸本微绘画传世,晋画则纸本微乎其微。说明晋唐之间有一条分界线。隋唐五代和两宋都有麻纸和皮纸遗存,这是它们的相同点。相异点是隋唐绝大部分用麻纸,少部分用皮纸,而宋代则绝大部分用皮纸,麻纸绝少全用。宋画几乎全用皮纸。如果同是皮纸,代皮纸又大大精于唐代皮纸。迄今所见书画用竹纸始于北宋,大凡书画以竹纸挥毫而号称晋唐墨迹的,多是宋以后的摹本或伪制;而以皮纸挥毫而旧题汉晋墨迹的,多是唐以后的摹本或伪制。竹纸主要产于江南,楮皮纸南北都有。桑皮纸北方以河北闻名,南方以浙江著称。晋唐宋书画纸用料上的这种规律性,同样也表现在各种书画和出土古纸中。 历史上某种名贵的纸,只在特定时间或特定地点出产。唐硬黄纸多制于初唐至中唐之间,如以硬黄纸作书画而称晋人墨迹者,必为唐摹成唐以后的仿本,甚至是伪品。澄心堂纸产于五代南唐的苏皖一带,至北宋已稀见。宋金粟笺产于北宋时的浙江,金粟笺的仿制品和伪作,通过纸的形制的检验,是可以鉴别出来的。宋和宋以后的法书有用“高丽纸”,是从朝鲜进口的,这种纸多是粗茶帘纹、丝纹间距大的厚白桑皮纸,与国产桑皮纸有别。有的作伪者还将古纸回槽,再行抄造。但必须掺加适当量的新鲜纸浆,而且要用后世纸帘抄造,从中可以检验。 明清以来,生产了大量高档艺术加工纸。这些纸张原料讲究,制作工艺精良,花色品种繁多,大部分是御用专用纸。这些形式装饰美,有极高的艺术的纸随着明清赏玩珍藏之风的高涨也被文人墨客们所鉴赏收藏而不用之。凡是厚型的古纸,一般情况很脆,容易破裂,破碎后呈小块,多有斜纹。而伪造古纸则相反,颜色无自然退化的旧色,如有旧色也是利用

传统书画修复主要步骤

传统书画修复主要步骤: 一、润揭画心 即揭除原画背纸和托纸。“揭”的水平如何将会给书画寿命带来决定性影响。陆时化在《吴越所见书画录》中所述“性急而付拙工是灭其迹也” 润画心 将画件正面朝下平铺,润清水并以棕刷排平。绢本及丝、棉质画心,需以水油纸进行封固,即“翻水油纸”:将润潮的画心,正面朝上平铺于裱台,以略大于画心规格裁配水油纸,在水油纸上刷稠浆糊,待浆糊渗透后,与画心排实,翻至洁净裱台上。 揭画 通常先揭背纸,再揭托纸。根据具体情况可用镊子揭或用手指摩、搓,每次所揭范围不宜过宽过长,在保证画心安全的前提下,揭除背纸和托纸。需循序渐进,心平气和。 二、补画心 周嘉胄在《装潢志》中以“女娲炼石补天”来比喻补缀时补料选配的关键性。根据画心质地,选配粘补材料,关键是质(质地)、纹(帘纹、丝纹)、光(包浆)、色(颜色)四大要素。但这其实是很困难的,以纸为例,经历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发展,纸的原料、帘纹以及抄造工艺等都发生

了变化,宫廷与民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也呈现出差异。还有一些“特种纸”的产生,如明清时期的泥金笺、粉笺、蜡笺等。这就要求人们在选择补料时,要全面地考虑情况,“帘纹宁窄勿宽,绢纹宁细勿粗”。 补料选配后,需根据画心的颜色染配托纸,其一般标准是略浅于画心最浅处调色染配。有的人为了眼前利益,将画心空余处裁切下来当作补料,这种“挖肉补疮”的做法实则是对画心的严重破坏。 补残缺 补料选配之后,就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粘补,主要有碎补、整补、镶补的方式。碎补和整补需先“刮口子”,即用锋刀依残破边缘刮出0.1-0.2厘米的坡度,以利粘补的接口平坦无痕。镶补则无需刮口子,以刀裁切,并按碰缝的方法粘补破洞。 托画心 古旧书画,多选用平托或覆托两种方法,简单的理解平托为画心背面上浆,以托纸覆于画心;覆托为托纸上浆撤水后,以浆面覆于画心背面。托合、排刷之后,将画心面朝上水平翻至高丽纸上,湿润表层,将表面水油纸等衬料揭除,整补的画心由于破损处只有一层托纸,还需进行隐补。 画心托好晾干后,需在其断裂缝的背面粘贴折条——宽为0.3厘米左右的宣纸条,防止画心继续损伤。

古代书画鉴定中的材料和笔墨

古代书画鉴定中的材料和笔墨 书画鉴定中的材料与笔墨,是形式和形象的关系。材料是“死”的,笔墨是“活”的。 前者易言传,后者难意会。原因很简单,对于“死”的东西,只要有充分的时间,科学的分析,一般人是可以接受的。但不排除也有钻牛角不解之人。对于“活”的东西,不是时间能解剖其中之秘要。笔墨需要人用激情去感悟,用大脑去理解。当然没有大量的资料,没有渊博的知识,是不可能做到的. 每个人的知识与理解程度不同,接受能力亦自然不一。 材料指的是书画家创作以外的东西. 具体分纸(绢)质,墨色,颜料,印泥四部分. 表面上看,这四点没有多大学说. 其实不然. 特别是在鉴定远古书画作品时,材料的区分可以直接对某些膺品作出科学的论断,无须深入. 比如一幅明代的书画,如果发现作品的材料不到年纪,或者是新的,就根本不用再深入研究. 要知道,古人是不会用后人的东西。 材料学说基本可以概括成一定义:一点假即全假. 也就是说发现材料的其中一点是假的,就可以断定整件作品是假的! 至于书画作品残破接笔,不能笼统概括混合其中,应另开思路科学对待! 虽说材料一点假即全假. 但是,材料真不一定作品真. 同时代的仿品,老纸 新作等膺品存世量巨大. 只有在肯定材料的基础上,鉴定才有必要深入研究. 值得补充的是,新手对于一些用老纸,老墨,老颜料,老印泥制造的伪作,会产生一定的疑惑. 其实这个疑惑是很天真的. 因为墨,颜料,印泥只有在纸质上使用之后,经过长时间氧化,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古气,现成使用这些老材料,出来的效果其实和新材料相差无几,是很容易分辨的. 除了同时代的仿品以外,现成的任何伪作是没有古气的. 总之,材料是鉴定的基础,在鉴定过程中,应严谨对待,不可轻视。 何为笔墨? 笔墨是作者创作之心境,笔墨是作品表达之语言. 笔墨可以反映出书画的时代气息,个人风格. 鉴定一件作品,首先要熟悉作品的时代气息,进而了解作者的生活 年代,活动场所. 然后研究作者不同年代不同的风格. 这些知识有些是必须掌握的,有些是可以灵活推理. 毕竟中国书画历史悠久,名家辈出,存世量巨大,任何鉴定家不可能涉足中国书画之全部。 作品的时代气息,是证实作者生活年代,活动场所的前提. 我们知道,在中国书画 发展史上,同一个时代,不同的地域,都活跃着不同的书画流派. 所以,当熟悉了作品的时代气息,就可以深入分割研究不同地域的不同流派,二者前后融会贯通,从而达到鉴定的真正目的. 笔墨是鉴定书画时代气息的法宝,也是鉴定的必经之路,鉴定书画时代气息必须以笔墨入手。 作者的个人风格,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 每个书画家在不同的年代,会出现不同的个人风格. 如果把某个书画家某个时期的风格,作为鉴定这个书画家作品真伪的依据,那就大错特错,容易进入鉴定的误区,出现误判! 当然,在没有完全熟悉书画家不同年代的风格时,可以先找自己熟悉的那一段风格,采取灵活推理的方式,进行分析. 推理不是凭空 想像,而是对笔墨的探索,缘由,理解,分解.... 了解以上两点,平时多用心分析不同时期书画家的特点,定能帮助我们提高书画收藏方

古玩鉴定大全

古玩鉴定大全 篇一:古玩鉴定标准 文物鉴定的原则和标准 一件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物,它属于什么时代的遗物,它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究竟有多高,这是文物鉴定者首先遇到的问题。文物鉴定者把对文物的辨伪和对其价值确定的工作称为文物鉴定工作,即通过各种手段断定一件文物的真伪,确定其时代范围,评估出它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后,有选择地加以收藏。对于国家文物收藏单位来说,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除需要专门人才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鉴定手段。对于文物爱好者来说,这是必须精通的一门学问。否则,一件文物往往会因为鉴定的错误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被人们遗弃,同时也可能将一件后世仿做的胭品视为宝物而予以收藏,从而造成损失或引起后世的混乱。 文物鉴定工作首先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确定文物的价值。这是一个总的原则。对任何文物都必须用正确的观点去指导鉴选工作,尤其是防止“左”的倾向。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以现代人的政治态度、认识水平和审美观念等去要求古人。例如:我们今天绘画水平已经高度发展,相对几千年以前的崖画及彩陶器皿中绘制的简单线条图案,真可以说是天坡之别,无法同日而语,但如果将两种艺术分别放到原有历史环境中去看,价值的高低就很难区

分了。因此,单一的、绝对的标准是不存在的。我们必须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评判。在鉴定文物的过程中,绝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作为科学的标准。不同的文物价值标准也不完全一样,有的文物如果单从艺术角度来分析,不足为奇,但它可能对于某一历史事件的研究有特殊的科学研究价值,它对于我们来说就十分珍贵了。因此,我们应对文物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分析,做到鉴定准确,选择合理。 既然文物是历史文化遗存,它就具有不可再生性。任何时候,完全一致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同一器物也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因此,在鉴定时一定要谨慎从事。 作为国家文物收藏单位,在鉴选文物过程中,考虑的问题相对要多些。在我国,博物馆收藏的文物经过鉴定、定级,可以收存的称为藏品。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对人藏文物有明确的规定。 1957年2月3日文化部颁发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规定,我国博物馆文物藏品依据其价值分别定为一、二、三级藏品。一级藏品为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代表性文物,即珍贵藏品;二级藏品为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即重要藏品;三级藏品为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即一般藏品。具体的定级标准如下: 一级藏品: 1、反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与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代表性文物。 2、反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发明创造的代表性文物。

书画作品保存方法

书画作品的保存方法 1、暂不装裱的书画片不可随便折叠摞起,否则存放时间一久就会从折叠处折断,或在折处留下黑色折痕,以至装裱后影响美观。如果要临时欣赏,切不可用图钉钉于墙上或用浆糊粘于墙上,否则会直接损坏书画片。正确保存书画片的方法是:可将书画片下面衬一层幅面相当的薄宣纸或皮纸,以纸卷为轴将书画片卷起,并用白纸或塑料膜包装,放在画盒内或书橱内。 2、书画装裱后更应妥善保存,存放在地方首先要考虑防潮、防蛀、防鼠、防霉烂、防玷污等。可将每件书画装入一个塑料袋或布袋,也可用白纸包好,存放时要平放,切勿竖置,更不要在书画上面放置重物使书画受压。如果有条件,可根据书画规格配制画盒,并在盒内放些樟脑和吸潮剂。当画在墙上挂一段时间后,可用鸡毛掸轻轻扫一下画面上的微尘。 要避光、因字画一般都以纸、绢等为载体,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纸、绢的纤维变质或泛黄、褪色、发脆,造成字画的损坏,从而缩短字画的寿命。所以,字画应放置于避光、阴凉、干燥和清洁的地方妥善保管。 要去尘、字画收藏前,最好掸去字画表面的灰尘,防止把灰尘卷进字画,也要防止轴头中引起发霉或污染和虫蛀。对于绢本的字画尤应注意,灰尘落在绢缝里,一定要耐心把它清除,否则一遇潮气,字画的寿命就会缩短。此外,灰尘中潜伏着人眼看不到的虫卵,在温、湿度适宜时就变成成虫,日后便会蛀咬字画。因此,字画不应该一挂数年,因为挂的过程,就是缓慢风化、变质、褪色和损伤的过程。 要防潮、一是要选择不潮湿的墙壁张挂,并要在室内避开有水蒸气的地方,预防平时的湿气附在字画上;二是当雨季到来之前,应暂时将裸露的字画收藏起来,梅雨季过后,及时选晴朗、干燥的天气,将字画逐一展开或张挂,以便在通风中驱散潮气。 要密封、收藏字画者最好能把字画用牛皮纸包裹好放入密封性能好的箱子或柜子里,同时在箱角处放上樟脑块等驱虫用品,以防虫蛀。再放入吸水性能好的土纸,则可保字画安然无恙,延长字画寿命。 3、书画裱件存放时不宜卷得过紧或过松,更不可反卷。如果卷得过紧,天地头两侧就会留下画心与边料接缝的压痕,影响书画的美观,还可能导致裱件的变形或出现脱落;如果卷的过松,容易折毁书画;如果反卷,会使书画出现一道道折痕,特别是古旧书画损害更大。

古玩收藏-鉴定辨伪之中国古书画的鉴别

古玩收藏-鉴定辨伪之中国古书画的鉴别.txt没有不疼的伤口,只有流着血却微笑的人有时候给别人最简单的建议却是自己最难做到的。 中国古书画的鉴别 中国书画的鉴别,应主要看4个方面,首先是看书画中的画与字;其次是看作者款题与他人的题跋;第三看作者的印章与他人的印章;最后就是看所用的纸、绢、绫及装裱的形制。这就是说,要对书画本身进行鉴别,每个方面都不能掉以轻心。其中,最主要的是书画本身的“画与字”。 一、书画本身的画与字 画与字都是作者用笔、墨、色在纸、绢等上表现的基本艺术单位。它的基本组织是笔法、墨、色及结构。笔法就是有方法、有规律地用笔锋画顿出来的线和点。每一个人的笔法都有其特点,与其他人不同;同一人的笔法,从早年到老年也有变化。这种变化是有一定联系的。如王翚是清初大画家,有早、中、晚三期的变化,35岁前为早期,主要是慕仿古画,皴法比较杂乱,到35岁笔墨较成熟,但明显带有王鉴画风。35岁到60岁中期,技法融汇南北诸家之长,技艺精湛,清丽工秀,明快生动。60岁以后为晚期,绘画形成一定格式,笔下有一定的习气,不及中期生动,用笔苍劲而显简练;精品用笔苍劲严谨,墨色富有变化。总的画风摹古代元人笔意,创新较少。还有明代画家吴伟,早年工细白描,晚年有泼墨粗放之作,虽然画风不同,但是笔法始终有跳跃躁动的形式。依凭笔法的特点鉴别真伪最为可靠,如果其他人要模仿是很难的。刻意临慕,必然死板,取其大意又不象原作,同时摹者又有自已的笔法,不易改变,所以作伪者最难的就是笔法。要鉴别笔法,必须首先掌握原作者的笔法,对其有一个全面了解,在心中树立样板。同时,还要了解古画的时代风格(共性),找到“标准”画,如南宋李唐、马远、夏圭等一派,笔法大都比较浑穆。到了明代,王谔、吴伟等人虽学他们的笔法,但一般飞扬轻薄,又具不同时代的不同风格。关于书字,同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时期也有自己的特征,都要作全面了解。 (1)墨与色 墨和色是直接表现书画的,它们在纸与绢上的表现与墨、色、纸、绢的质量好坏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鉴定时要注意其质量的好坏与其性能。笔要靠墨或色在纸上表现,但作伪者都能仿得和原本比较相象,也有用旧墨旧色作伪的,就更难鉴别。但是墨色的新旧,是可以区别出来,真旧与假旧总是不同。 还有,用墨或色有个人的习惯,如清代刘墉,字体外似丰润圆滑,实则内刚劲,骨肉兼备。刘墉爱用浓墨,喜在光滑蜡笺字上写,字的墨色浓重而沉郁,富有“静”趣。王文治却喜淡墨,与刘墉不同。因此,他们被称之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王的字过于妩媚,流于轻佻。画家蒋廷锡的墨花卉常加入赭石色。此外,应注意纸与绢的质量对书画的影响。好纸与绢才能发挥墨与色的特点,如新的生宣纸会使淡墨变成不好看的青灰色调,浓墨易于“火爆”。花青等不同植物颜色,在不同的纸上会产生不同的色彩。 (2)体裁与结构 书画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裁与结构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南宋马远在绘画结构中,是“边角”之景,如果在南宋以前出现这种结构的绘画就是伪品。书法每个字的结构体及字与字之间,或行与行之间都有不同的特征,辨别其真伪要注意。例如董其昌字不大但讲究精整,以险取胜。元代赵孟頫却特别工稳严谨。但是,对这类的问题的鉴别,也要作具体分析。有的作者写字一向严谨,但偶然也有变化。绘画是真实生活的反映,有的绘画有建筑物与各

教你怎么欣赏古书画

教你怎么欣赏古书画 赏古书画,既是享受,又是学习,如果走马观花,那可就是莫大的浪费了。 古书画,是美术考古的重要资料。从古书画中可以了解历史。今天能见到的历史记载,不可能包罗万象。有些问题,在历史书籍中查不到答案,但是在古书画里却得到了解决,就是说,古书画可以验证历史记载,可以弥补历史记载的不足。例如山东省博物馆展出过一幅明代画卷,叫《明夏厚摹机织图卷》。画卷用十分工细的手法表现了生产流水线的具体情况,对了解与研究古代纺织机械、纺织生产工艺的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科学院专门研究古代纺织史的专家曾经非常认真地看过这件《明夏厚摹机织图卷》,说这幅画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很重要的。又如明代爱国将领戚继光,是受人尊敬的历史人物,他的光辉业绩有许多记载,但他的形象却无法从历史文献中查清楚。50年代,戚继光的后人把世代相传的《戚继光肖像轴》捐献给国家,经鉴定,这确实是明代的肖像画。也就是说,这就是戚继光最早的形象资料了。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的《上下五千年》节目中,戚继光的形象也是来自《戚继光肖像轴》。这幅画就收藏在山东省博物馆,许多观众都曾经见到过。其它,如服装、建筑、家具、武器等等,古书画都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历史研究、美术创作以及电视电影的拍摄,都需要借鉴古书画,博物馆是免不了要多来几趟的。 研究美术史,学习美术史,书本上的插图非常有限。要看第一手的资料,必须常跑博物馆。从画的载体说,有壁画、卷轴画;从质地说,有纸本、绢本、绫本;从作者说,有宫廷画、文人画、工匠画;从画法说,有工笔画、写意画等;从画科说,有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等。要观摩实物标本,则博物馆就是最好的课堂了。 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只有印刷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细心揣摩名家的真迹。例如,从明代的大幅山水画里,可以学习斧劈皴、披麻皴等各种皴法,可以清清楚楚地观察墨的干湿浓淡的变化;欣赏清代龚贤画的黄山,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利用写生的;玩味扬州八家的写意花卉,可以比较深入地认识文人画中诗书画相结合的特点。中国绘画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绘画理论,宏观上讲意境,讲气韵;微观上讲构图与形象,讲色彩与笔墨技巧。要想深入理解这些理论,必须反复欣赏名画。因为理论是从创作中总结出来的。 目前,书画市场十分活跃,但是真真假假也十分混乱。只有脑子里装的真迹多了,才能渐渐增加把握。博物馆藏画是一个很大的艺术天地。无论学识多么渊博的专家,也会遇到一时说不清楚的问题。但在另一方面,任何人,包括小朋友,在古书画展厅里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一种博物馆所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这种熏陶,无疑对任何人都是非常有益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