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悠久的相机发展历史

中国悠久的相机发展历史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中国悠久的相机发展历史

相机,那肯定是个好东西,自从有了相机,我们的快乐、悲伤就能随时随地地定格在张张小纸片上,甚至在电脑上,在网络上。我国的照相机有过一段灿烂的历史。传统照相机工业在我国的发展,至今已经有60年的历史。让我们回到那一段历史中去,一起感受我国相机60年的足迹。

一、诞生:1955年-1960年

关键词:大跃进

严格来说,我国的照相机技术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宋代或者更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中华民国时期虽然曾有“仙乐”的昙花一现,可是真正的起步却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产品搜索一:仙乐(SELO)牌照相机

说到仙乐,不能不提中国照相机工业第一人——郑崇兰先生,同时还有他的一句话“我开照相馆以后,发觉所用器材都是从外国进口,我想这些东西我们自己也可以做,何必要买外国货。”正是他的人,他的话,为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信念上的基础——国货当自强

(郑崇兰和仙乐)

(至今国内仅存的一台“仙乐”,正面视图)

(“仙乐”俯视图)

产品搜索二:大来(也有称“大莱”)牌照相机

“大来”照相机是新中国第二台由照相机生产企业生产的相机,据说效果不错,在当年惹来了《工人曰报》与《北京曰报》的长篇报道。

(当年《工人曰报》对“大来”生产的报道)

(“大来”的“后代”——“天坛”)

产品搜索三:七一牌照相机(幸福I型)

“七一” 牌照相机是我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折叠式照相机,也就是业内称的120照相机,于1956年7月1曰作为党庆礼物试制成功,但是没有对外发售,是一台标准小型折叠式相机。除了镜头用的光学玻璃以外,所有四百八十多个零件,都是用国产原料做的。

(“七一”的后身——“幸福I型”)

产品搜索四:上海58-I型照相机、上海58-II型相机

(第一批工业化生产的“上海58-I”)

“上海58-I型”采用了伸缩镜头,口径为1:3.5,焦距50毫米,镜座介面为M39×1,独立快/慢门调节盘,快门调速范围1/30-1/1000秒,有分立式调焦装置和外接取景器插座,莱卡结构的拨起式回卷手轮

(上海58-II全家福)

(上海58-II型的“尸解图”)

“上海58-II”采用50毫米焦距、通光孔径为1:3.5三片三组式正光镜组,可拆卸镜头,快门速度范围1-1/1000、T门、B门,十级调速。1/20秒以上的速度由快门调节盘调节;1/20秒以下须先将高速速盘对准1~1/20秒的位置,然后调节慢速度调节钮。

产品搜索五:紫金山牌照相机

(紫金山,我国的第一台单反)

紫金山牌照相机,采用M39-1接环,布帘快门1/25 -1/500秒,眼平取景。产量不多,不及一千台,是全国第一部单镜反光机。用前,需要先把自拍扳手状钮按下,使反光板下落才能取景,然后调速拍照。

二、徘徊:1961年-1969年

关键词:自然灾害、文革

在六十年代初,全国照相机生产量继续上升,可惜由于全国性“自然灾害”的出现,国民经济面临巨大困难,照相机生产量大幅度下降,许多照相机厂开始下马或转产其他产品,直接地导致了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十年徘徊期。在这十年中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大产商坚持了照相机的生产,当然它们的坚持也为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1961年3月,上海照相机厂研制出了“上海58-IV”型双镜头反光相机(也有少部分资料表明这一机型在1958年已经问世),由于“上海58-IV”相机的基本结构参照了德国罗莱双反相机,各项技术指标比较适合当时的生产能力,所以经过各项必要的技术改造后,1962年,上海照相机厂发表了“上海牌”(即把“上海58-IV”改进为“上海IV型”)双镜头反光相机,並投入批量生产,在当时它的出现的确为国内市场提供了最切合国情的摄影用具,以至于它的影响力一直持续至今。

产品搜索一:上海IV型照相机

(上海58-IV正面)

(上海58-IV和相机套)

虽然这款相机并不气焰,但是由于中国的照相机工业处于徘徊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撑起了中国照相机工业的绝大部分天空。

1963年,上海第二照相机厂(原上海照相机厂第二分厂),试制出了国产折叠相机中技术指标最高的“上海203”相机,装备了双像调焦装置和曝光指数参照表,可以利用指数调节方式来设定曝光量,此外还增加了可控式重拍装置,在需要多次曝光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强制方式取消防重拍模式。由于随后国家提出不准以地名命名照相机以及指定今后上海生产的照相机都以“海鸥”定名,所以“上海203”遂改名为大名鼎鼎的“海鸥203”了。该机持续生产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然,同一时期还有由于同样原因出现的“海鸥-IV”型双反相机,是曰后“海鸥-IV”系列产品的奠基型机种。

产品搜索二:海鸥203型照相机(上海203)

(上海203)

(上海203的升级版——海鸥203)

海鸥203型照相机最大的特点是小巧、方便携带,采用3片3组75毫米焦距f/3.5柯克镜头,直观式光学取景器,附有双影重叠式自动测距仪,速度范围1-1/300秒、B门,有防止重拍装置。

产品搜索三:海鸥IV型(上海IV型)

(“海鸥IV”是不是与“上海IV”相象)

“海鸥IV型”是海鸥双反家族的最基本型号,完全来源于“上海IV型”。除了牌子改了,主要变化就是“名头”上的牌由镶嵌式改为铭牌浇注式(整个海鸥家族都是)。到七十年代这种相机基本停产了,在海鸥家族中属于产量比较少的一种。配置与海鸥203基本相同。

1966年,我国开始进入了是非仍然无法准确评述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这长达十年的文革里,前期,我国的照相机工业逐步摆脱了徘徊的阴影,后期则开始了工业的复苏。在这摆脱徘徊的前期,我国的照相机产商出产了中国照相机发展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两架专业级产品之一:“东风”120单反相机。

产品搜索四:东风120单反相机

(“东风”——复古感觉的机型)“东风”是上海照相机二厂的产品,仿瑞典的“哈苏”制造。“东风”相机配有4/50广角、2.8/80标焦和4/150中焦三个专用镜头,最高标称速度达1/1000秒。

而同样的,在1966年,上海照相机厂开发的“海鸥DF型”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试制成功,这是继1964年上海照相机厂仿曰本“美能达”SR-1型设计的“上海DF型”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成功后,再次仿制“美能达”SR-2型35毫米焦平面快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成功。

产品搜索五:海鸥DF型照相机(上海DF型)

(海鸥单反系列的鼻祖——“海鸥DF”)

“海鸥DF型”(DF即单反的拼音首字母)照相机58毫米六片四组的双高斯结构加膜镜头,有七档光圈可供调节,最小光圈为F16,调焦范围由0.6米至无限远,采用四轴式布帘幕横向机械快门,快门速度为1--1/1000秒、B门,设有X闪光同步档(约1/45秒)、反光镜锁和瞬时复位反光镜,可在翻拍或特殊摄影时减缓机身震动;另装有延时约10秒的机械自拍装置。

1969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在北京清河镇召开全国照相机生产专业会议,会上传达了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关于要开发高档相机生产以及提高产品质量的指示。会议对开发研制照相机生产专用设备制定了方案。这一会议的结束,标志着中国照相机工业发展的徘徊期开始进入倒计时。

三、腾飞:1970年-1988年

关键词:四人帮、改革开放,四化

我国的照相机工业在经历了十年的徘徊后,没有跟随文化大革命的脚步,而是自己在七十年代前半期,由慢而快地开始了复苏。1973-1975年,全国的照相机厂又再依次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或重建,它们有丹东照相机厂、杭州照相机厂(重建)、哈尔滨照相机厂(重建),常州照相机厂、武汉照相机厂、青岛照相机厂、福州照相机厂(重建)、苏州照相机厂、无锡照相机厂、军工系列的一些光学仪器厂也纷纷加盟照相机的生产行列。照相机的产量稳定上升,主流产品是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1970年,由上海、南京等五个对口厂内迁组建的江西光学仪器厂将“上海205”改版生产,命名为“海鸥205”。“海鸥205”镜头的光学素质相当优异,因此随后江西光学仪器厂对其进行了不断的改版设计,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系列。为了真正设立自己的品牌,与上海照相机厂的“海鸥”区别开,到1983年,经过与苏州白洋照相机厂协商,江西光学仪器厂取得并正式开始启用“凤凰”商标“凤凰”的第一代也就是“凤凰205”,至今,“凤凰”系列仍为国内不少消费者称赞,比如“凤凰205E”。

产品搜索一:凤凰205型照相机

(上为“海鸥205”,下为“凤凰205”,“凤凰205”与“海鸥205”一对兄弟)

(“凤凰205”俯视图)

“凤凰205型”采用50毫米焦距镜头,速度范围为1-1/300秒、B门,十档快门,设有自拍装置,可延时8-10秒,设有X闪光同步档,附有双影重叠式自动测距仪,扳手式卷片,自动停片,卷片、计数及快门上弦联动。

1971年,我国照相机发展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两架专业级产品中的另一架开始投放市场,这就是“红旗20”相机。“红旗20”同样是上海照相机二厂的产品,仿制于极具盛名的莱卡M3,是高档135相机。产品搜索二:红旗20相机

(代表我国光学照相机工业顶峰的“红旗20”)

(“红旗20”彩图)

1972年12月,第五机械工业部组织西南地区的华光、明光、金光、永光、星火等五家仪器厂和云南光仪厂,与广州轻工业产品进出口公司洽谈联合开发出口照相机生产事宜,决定由华光,明光,金光,永光等四家厂生产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产品命名为“珠江S-201型”,华光、云南、星火等三家厂开发生产与之配套的广角,中焦和变焦系列照相机专用镜头。

围绕“珠江S-201型”的研发标志着我国照相机的生产正式走出了徘徊的阴影,同时,“珠江S-201型”还是中国第一台带有可换取景器的135相机,不过这台相机一研究就研究了5年多,一直到了1978年“珠江S-201型”才正式开始生产。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也刚好是我国照相机工业开始走向极盛的时期,可惜的是,这种极盛是消费的极盛,我国的各类照相机厂商追求的是产量,78年后优秀的照相机产品反而越来越少。

产品搜索三:珠江S-201型照相机

“珠江S-201型”照相机是国产135DF机中唯一可以更换俯视取景器的照相机,内地照相机行业及年长的摄影爱好者,对“珠江”品牌的知名度是很高的,这缘于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135单反相机中,这是能够大批生产的相机。

(珠江S-201)

“珠江S-201型”速度范围1-1/1000秒、B门,采用机械帘幕横走焦平快门,有自拍装置。机身为金属,上下盖用黄铜打造,坚固结实。初期产品配有58mm f/2六片四组镀膜标准镜头,35mm f/3.5六片六组广角镜头,以及105mm f/2.5五片四组中焦镜头。因为有专门为其生产镜头的配套产商,在后期其丰富的镜头配置不仅风靡全国,甚至在国外也有不小的影响力。

产品搜索四:凤凰JG301型照相机

“凤凰JG301”是一款迎接国庆30周年纪念机型,JG也就是“建国”的拼音首字母。“凤凰JG-301”从1978年开始试制,样机曾寄到联邦德国弗托—奎勒(FOTO-QULLE)公司测试过,结论是凤凰JG-301无论性能和外观都达到了当时的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凤凰JG301”采用轻型高强度航空铝合金打造相机机身,上、下盖也用铜材制造,加工工艺比国产同类机型精细,相机尺寸为112×71×61mm,重量只有410克。

1981年8月,青岛复印机厂并入青岛照相机厂,成立青岛照相机总厂,在“青岛SF-2型”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向市场推出后,青岛照相机总厂开始了向西德引进阿克发公司开发的“奥普蒂玛2746型”35毫米内藏闪光电子程序快门照相机的谈判进程,到1985年5月所有程序完成,我国照相机工业鼎盛时期代表作之一的“青岛6型”(即“奥普蒂玛2746型”)照相机开始向市场发售。

产品搜索五:青岛6型照相机

“青岛6型”是我国照相机产业鼎盛时期的优秀产品,早期的青岛6型采用了爱克法奥普蒂玛Solitar镜头组件,光学结构为4片4组,全部镀膜;其中前片和后片透镜采用了高质量的澜系光学玻璃,镜头中央分辨率在32-36线对/mm,接近或达到了国家一级镜头分辨率要求标准(国家标准GB9917-88规定此类镜头的中心分辨率应不低于36线对/mm);快门采用了爱克发Optima 2746电子程序快门。

(青岛6型正面)(青岛6型背面)

四、陨落:1989年-今

关键词:改革开放、数码化

“成也开放,败也开放”,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我国庞大的照相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国外优质相机进入,在进口相机的冲击下,我国的传统照相机厂家已经抵挡不住了。而事实上,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也使人们对相机的档次、款式、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继续发展工艺陈旧的产品已经不可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国内照相机生产企业开始了融资和技术引进工作,其中以傻瓜相机发展得最快,但是以我们自己品牌命名的过硬产品在这一时期没有再次出现,我国照相机工业成员间的裂缝越来越大,原来由37个兄弟凝结成的中国照相机工业体系逐步地土崩瓦解了。至今,国内老牌相机生产厂仅存江西凤凰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即原来的江西光学仪器厂)和上海海鸥照相机公司(即海鸥照相机厂、上海照相机二厂等公司的联合企业)。其中凤凰公司的产品后来居上,在产品品种和质量方面一跃成为国产相机中的佼佼者。比如,这一时期受到消费者欢迎的“凤凰”牌135单反相机产品就有:1993年的DC838、1994年的DC818、1997年的DC828及858和1998年的DC500、700、900等等。此外,1997年“凤凰HP”普及系列在市场上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

产品搜索一:凤凰特殊相机系列

照相机发展简史

照相机的发展简史 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反景物拍摄下来的摄影器材。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1031至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 1835 英国Talbot发明英国第一台试验照相机并拍摄负片 1837 摄影发明者法国Daguerre制作商品化的Daguerre照相机 1841 德国光学家Voitglander研制出首台带Pitzvar镜头的金属照相机 1851 英国Archer制作最早的湿板相机 1861 英国Ross公司发行首台湿板全景相机 1871 英国Maddox牌第一台干板相机 1875 德国摇头相机 1888 美国Kodak公司发行最先采用胶卷的方盒照相机No.1 Kodak 1890 英国Park牌第一台干板双反相机问世 1893 荷兰和英国合作的Loman§Hinton 公司发行第一台干板单反相机 1896 英国Newman § Guardia公司生产第一台折合式干板Nydia相机 1987 Kodak公司生产第一台折合式120相机 1900 Kodak公司发行第一代轻便普及Brownie相机和使用120胶卷的 全景相机 1900 第一代双镜头立体照相机 1902 第一台拍三原色底片的照相机 1902 美国FORMAR & SCHWING公司推出5X7英寸的大型的单镜头反光 焦平快门新闻照相机Graflex 1914 德国人O. Barnack制作Leica 135原型机 1924 德国Enst Leits公司批量生产的Leica相机 1929 德国Rolleiflex第一代120双镜头反光式照相机 1932 测距和聚焦联动的Leica I型照相机问世 1932 德国Zeiss公司发行1/1000秒纵走金属帘幕快门的Contax I相机 1935 德国Zeiss公司发行带测光表的Contaflex 135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1935 德国Ihagee公司制造第一台120单镜头反光俯视取景相机Exakta 4 德国库瑞列(Korelle?)120单反相机(1932) 1936 Zeiss公司发行带测光表的Contax III 135平视取景照相机 1936 Ihagee公司制造第一台135单镜头反光俯视取景相机Kine Exakta 1938 Kodak公司发行120快门先决自动曝光相机Super Kodak Six-20 1938 拉脱维亚生产第一台8X11毫米微型照相机Minox

数码相机发展史

数码相机发展史 1996年,佳能、奥林巴斯纷纷推出了自行研发的数码相机,随后,富士、柯尼卡、美能达、尼康、理光、康太克斯、索尼、东芝、JVC、三洋等近20家公司也先后加入到数码相机研发和生产的行列中,在这一年都推出了各自品牌的数码相机。因此这一年成为了数码相机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也有人将这一年称之为数码相机全民普及化的一年。 1996年成为数码相机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从此,数码相机进入了以数量级发展的新时代。 1997年9月,索尼公司发布了MVC FD7数码相机,这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常规3.5英寸软盘作为存储介质的数码相机。索尼也由此开始大力进军数码相机业。同年11月柯达公司发布了DC210数码相机,这款数码相机使用了109万的正方像素CCD图像传感器,而且还开始在数码相机上采用变焦镜头,使得数码相机的发展有了全新的突破。 如果说1996年是数码相机开始百家争鸣的年代,那么1997年就是技术全面革新的一年。同样也是在1997年,奥林巴斯这个老牌光学厂商率先推出了“超百万”像素的 CA-MEDIAC-1400L型单反数码相机,引起了行业内的巨大轰动。因此在1997年的美国PMA 国际摄影器材博览会上,数码相机作为新鲜事物,大量出现在这个原本以传统摄影器材为主的展会上,给传统的摄影器材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相机与计算机相结合、数字图像输入输出等都成为了人们关心的话题。不少IT厂商也开始介入数码相机的生产。各大公司纷纷推出高像素、低价格的普及型数码相机,不少数码相机的售价都保持在1000美元以下,最便宜的相机价格仅仅为200美元。这为普通家庭购买数码相机创造了大好条件,同时也翻开了数码相机普及化发展的新篇章。 1998年的数码相机市场,绝不仅仅只是把数码相机看作新鲜玩具那么简单了。1998年是消费级数码相机大发展的一年,大量低价“百万像素”数码相机成为了整个市场的一大看点。同时,“百万像素”数码相机也成为了市场的主流产品。这一年推出的数码相机,不仅

自动照相机发展历史

自动照相机发展历史 照相机自动聚焦系统的研制历史最早要追溯到60年代。1963年,Canon 公司曾在原西德的科隆博览会(Photokina)上展出了一架自动聚焦照相机的样机;1974年,Nikon公司也在这一个博览会上展出了一架样品;由于这些样机结构复杂和体积过大等原因,未能成为商品。直至1975年,美国的亨尼威尔(Honeywell)公司才发表了具有实用价值的自动聚焦组件Vistronic System,称为双象对称式光电自动聚焦系统(简称VAF系统)。亨尼威尔当时并未生产出照相机,但在近20年后,却因为此技术而给公司带来一笔意想不到的收入,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日本小西六写真工业公司(于1987年10月20日改名为柯尼卡有限公司,Konica)于1977年元月开始研制,并于同年11月率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架35毫米自动聚焦袖珍照相机柯尼卡C35 AF,这是第一架作为实用商品出售的AF 照相机。它采用了亨尼威尔公司生产的自动聚焦组件。该机的AF系统是通过两个测距窗后面的反光镜把影像反射到AF传感器来工作的,传感器把两个影像的反差进行比较,并改变其中一块反光镜的位置,当两个影像的反差完全一致时,AF组件内部的集成电路即可操纵照相机进行调焦,从而实现了自动聚焦。由于这一系统获得了成功,所以后来有许多公司都采用Vistronic自动聚焦组件来生产自己的AF相机。由于该系统是接受外来光线的,属于“被动型”AF系统,所以C35 AF的不足之处是当光线暗和被摄体反差低时无法工作,更重要的是聚焦的精度不高(从1.1米至无穷远分11级聚焦),由于该袖珍照相机的镜头焦距短(38/2.8),加上拍摄时大多是选择小光圈,聚焦不准的不足可以由景深来补救。

数码相机的发展史

数码相机的发展史 进入新世纪,数码相机这一产品的普及率已越来越高,握有一台数码相机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成为家庭必备日用消费品之一,数码相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数码相机开始涉足专业摄影领域。 一、数码相机的概念 数码相机又名:数字式相机,英文全称:Digital Camera,简称DC。 数码相机,是一种利用电子传感器把光学影像转换成电子数据的照相机。与普通照相机在胶卷上靠溴化银的化学变化来记录图像的原理不同,数字相机的传感器是一种光感应式的电荷耦合-{zh-cn:器件;zh-tw:组件}-(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在图像传输到计算机以前,通常会先储存在数码存储设备中(通常是使用闪存;软磁盘与可重复擦写光盘(CD-RW)已很少用于数字相机设备)。 按用途分为:单反相机,卡片相机,长焦相机和家用相机等。 二、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 数码相机是集光学、机械、电子一体化的产品。它集成了影像信息的转换、存储和传输等部件,具有数字化存取模式,与电脑交互处理和实时拍摄等特点。光线通过镜头或者镜头组进入相机,通过成像元件转化为数字信号,数字信号通过影像运算芯片储存在存储设备中。数码相机的成像元件是CCD或者COMS,该成像元件的特点是光线通过时,能根据光线的不同转化为电子信号。数码相机最早出现在美国,20多年前,美国曾利用它通过卫星向地面传送照片,后来数码摄影转为民用并不断拓展应用范围。 三、数码相机的发展简史 1.诞生 数码相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1951年宾·克罗司比实验室发明了录像机(VTR),这种新机器可以将电视转播中的电流脉冲记录到磁带上。到了1956 年,录像机开始大量生产。它被视为电子成像技术产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宇航局(NASA)在宇航员被派往月球之前,宇航局必须对月球表面进行勘测。然而工程师们发现,由探测器传送回来的模拟信号被夹杂在宇宙里其它的射线之中,显得十分微弱,地面上的接收器无法将信号转变成清晰的图像。于是工程师们不得不另想办法。1970 年是影像处理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CCD。当工程师使用电脑将CCD 得到的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处理后,所有的干扰信息都被剔除了。后来“阿波罗”登月飞船上就安装有使用CCD的装置,就是数码相机的原形。“阿波罗”号登上月球的过程中,美国宇航局接收到的数字图像如水晶般清晰。 在这之后,数码图像技术发展得更快,主要归功于冷战期间的科技竞争。而这些技术也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大多数的间谍卫星都使用数码图像科技。 在数码相机发展史上,不得不提起的是索尼公司。索尼公司于1981年8月

摄影发展史简述

摄影发展史简述 2016-06-16 16:29 | 纯粹黑白 摄影术的诞生 时代背景 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是时代的必然产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长驻影像的渴望、对影像记录和信息传播的需求催生了摄影术的诞生;同时摄影术的诞生又反过来更进一步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的需求。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图像市场的日益繁荣,为摄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丰富了摄影的生存空间。 摄影术的萌芽

摄影术并不是某一个人发明出来的,而是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的一个成果,它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产物。摄影术一经公布,便吸引了很多人来改进它,使它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公元前400多年,中国哲学家墨子观察到小孔成像的现象,并记录在他的著作《墨子?经下》中,成为有史以来对小孔成像最早的研究和论著,为摄影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墨子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数学家欧几里德、春秋时期法家韩非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北宋科学家沈括等中外科学家都对针孔成像有颇多论述,针孔影像,已为察觉乃至运用,但只可观察,无法记录。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1704年,英国人牛顿首先论及“干涉色”现象。 1725年,德国纽伦堡阿道夫大学医学教授亨利其舒尔茨(Heinrich Schulze1687-1744)发现硝酸银溶液在光作用下会变黑,并于1727年发表论文《硝酸银与白垩混合物对光的作用》,论文讨论了硝酸银混合物在光作用下记录图案的功能,德国人称之为现代摄影的始祖。 1756年,奥地利人福伦达在维也纳创立福伦达公司。(早在照相机被发明前的18世纪福伦达即是一家充满活力的光学仪器厂商。厂址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随后迁移到德国。1839年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在法国出售。翌年,研制成功独立照相机,1841年开始销售,之后受到世人青睐。可谓是伴随摄影历史同步发展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照相机厂商。) 1757年,英国人道龙发明消色差透镜。同年,意大利人贝卡利发现了氯化银的感光性能。 1793年,法国尼埃普斯兄弟两人首先设想利用感光物质来固定针孔镜箱所形成的影像。 1802年,英国人汤姆斯维吉伍德(Thomas Wedgwood)完成“晦影照相机”,使用可感光的硝酸银纸,其学生亨弗利爵士以氯化银取代硝酸银定影,制**类史上第一张较能久存的照片。此二人被誉为“暗箱”与感光材料结合的先驱者。 1816年,尼埃普斯用自己定名的“人工魔眼”的透镜装配成第一架照相机。并使用它制作出一些不能耐光的负像照片。

相机发展史

如今,数码产品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数码影像也渐渐在取代传统的影像,数码相机简单的操控、无须胶卷、即拍即看等的便利性似乎让人无法抵挡,然而传统相机却又有着它独特的韵味让众多发烧友依然对它情有独钟,有人说喜欢胶片的挑战性,有人说喜欢对照片冲洗的那份期待、有人说喜欢手冲的那份成功喜悦...看来在数码大行其道的今天依然有不少人在迷恋着传统,而对于传统相机的历史你又了解多少呢?传统相机的发展已经有百多年的历史,过程是耐人寻味的,下面就让我们对这段历史一起回顾一下!照相机自1839年由法国人发明以来,至今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200年中,照相机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架构演变为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的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而数码相机的出现更是正式标志着相机产业向数字化新纪元的跨越,人们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彻底改变。 相信所有人都懂得相机“小孔成像”的原理。在相机的发展历程中,无论它的外形、架构或记录媒介经历了怎样的改变,但这个基本的成像原理从第一台相机开始便是恒久不变的。这个“小孔”便是相机镜头上的光圈,它和快门一起对进光量进行控制,使底片经受适当光照而感光,从而获得清晰的照片。 自从相机出现以来,它便似乎被人为的划分成了两种档次——消费级相机和专业级相机,也因此而产生了几种不同的相机架构,如传统135相机、单反光镜相机、旁轴相机或4/3系统等。各种不同的的相机架构拥有不同的优势,但总的来说,它们都在努力重现真实的世界。 胶片相机是用胶片捕捉的记录影像,而数字相机是用CCD CCD是一种半导体器件,能够把光学影像转化为数字信号。(少数用CMOS)来捕捉影像,影像的信息用数字的形式(电子文件)记录在存储卡上。CCD与存储卡取代了传统的胶片,这就是数字相机之所以成为“数字”相机的理由。数字相机的优势与缺陷也由此产生。 无论是数字相机还是胶片相机,无论是CCD上的光敏元件还是胶片上的银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单个像素的面积越大图像的动态范围越大,噪音越小。在这方面,很多专业摄影杂志都提供了详细的数据。 单反相机英文是SLR(single lens reflex),直译为单镜头反射相机。从字面就能理解,单反相机与其它相机有很明显的两个不同点:单镜头和反光镜。SLR的种类繁多,而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SLR通常是指日本的单反相机。日本是当今世界照相机生产王国,日本的照相机工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了五十年代,日本的照相机生产和技术飞速发展,取代了德国的照相机王国地位。日本的几家著名照相机厂商及其它的品牌也成了当今照相机的标志,它们是Canon,Nikon,Minolta,Pentax,Ricoh,Onlympus,Konica,Yashica,M amiya。

中国相机发展史

中国相机发展史 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相机已经成为我的必备装备,而中国相机也越来越受到 人们的关注和认可。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尝试着讲述中国相机的发展史,并探讨中国相机发展的未来走向。 一、中国相机的初期历史 中国相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中国生产的相机主要是仿制 苏联或东德相机。最早的中式相机是中国南京的“南京人民厂”(即南京光学仪器厂,现在的中光集团)在1958年设计生产的“红旗”相机。该相机外在设计仿照日本尼 康相机,但采用的是苏联的“热靴”闪光灯接口,系列产品推出后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欢迎。 之后,中国的相机生产逐渐从仿制走向自主研发和创新。1963年,中国“南京 人民厂”研制出第一台单反相机,该款相机原型就是仿制自苏联金属师范学校(Metalwork Teachers College)生产的产品,但细节和设计上进行了改进和优化。 这款相机是小批量生产的,后来成为国家领导人赠送海外元首的礼物之一。 1978年,在中光集团上海分厂生产的J-8相机上,中国相机产业开始具备自主 设计和开发的实力。该款相机采用日本的半导体技术,拥有电子曝光功能和交换镜头的设计,是中国相机历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二、中国相机的现代发展 相机生产经历的是一个内外交合的过程。中国相机的现代发展始于20世纪80 年代,当时广州、深圳和沈阳的相机生产厂商开始大批生产单反相机。同时,国家在北汽、东风等汽车企业旗下成立了相机生产线。

相机生产当时处于发展初期,国内市场竞争激烈。1987年,上海摄影器材厂推出了第一款自主设计、生产的大型单反相机—— HX-1。它被誉为中国相机生产的 巅峰之作,拥有红外控制、反向预激光测距、细微曝光调整等众多先进功能。 1991年,东风望江相机生产有限公司推出了第一款腕表相机W-1。同时期,广州缪恩相机厂也是一家比较出名的相机厂商。 二十一世纪,国内相机市场在发生激变: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手机摄像等 新品相继问世,这些新品对传统相机的冲击是巨大的。虽然中国相机生产有跨越性的发展,但随着全球相机市场格局的改变,中国相机厂商的处境也不容乐观。 三、中国相机的未来发展 中国相机的未来发展之路注定是波折的。中国相机业在市场洗礼和外界压力的 推动下,正朝着更高品质、更完善的领域转变。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光集团、玄光等相机厂商在全球相机市场将会取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在中国相机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淘汰陈旧相机的厂商结束了自己的历史; 而研制生产新品的厂商发展势头良好,它们将继续探索更先进的技术并不断推陈出新。中国相机厂商要在全球市场上找寻自己的定位,在市场和发展上走出一条可持续性的大道。 总之,中国相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都值得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相信中国相机制造业也会开辟出新的市场和未来。

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

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 1839年8月19日,路易·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标志着摄影术的正式诞生。1842年5月5日,德国的汉堡发生了一场大火,比欧乌和史特尔茨纳赶赴现场拍摄照片,后仅存一幅,这次拍摄被认为为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摄影照片。至此,世界新闻摄影拉开了序幕。 中国的新闻摄影则晚了半个多世纪,总体来看,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解放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 一、解放前阶段 1. 摄影术的传入: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外国人以牟取暴利为目的开设照相馆,摄影术传入,标志着中国摄影术的产生。 1860年,意大利人F.A.比托作为英法联军的随军摄影师,最早拍摄了英法侵略军攻占天津、北京的照片。到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陆续拍摄了修复后的天津大沽炮台和在洋务运动中兴建的一些军工企业及其产品的照片。这是中国人拍摄的最早的新闻照片。1884年中法战争中,提督刘永福大败法军,广州《述报》曾于同年3月27日将“用西国映相法拍得刘提督小像”印成单张随报赠送。 2. 新闻摄影术的早期阶段:1900年照相铜板制版技术传入中国,铜板照片影像逼真,是报刊图片宣传的的一大革新。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出版《民报》,刊登革命先驱孙中山、邹容、秋瑾的肖像和时事照片。1906年中法“南昌教案”交涉过程中,北京《京话日报》曾在 3月29日发表南昌知县江召棠被法国传教士杀害后的遗体铜版照片,揭穿了法方推卸罪责的谎言。 3. 新闻摄影中期阶段:辛亥革命成功后,以新闻为主要手段的画报、摄影周刊开始出现。1911年武昌起义,革命党人李白贞出入战地拍摄照片, 从战争开始到停战议和,没有中断。所拍《革命军占领蛇山轰击衙署时之写真》、《瑞督逃匿之兵舰》等照片,具有较强的新闻性,被当时许多报刊转载。起义后,武汉、上海、广州等地报纸纷纷发表起义照片,宣传革命。仅同盟会在上海出版的《警报》,在不到4天时间内,就刊出有关革命军在武昌与清军作战的新闻照片10多幅。1912年创刊的《真相画报》为国内最早出现的画报。而1926年创刊的《良友画报》则创造了中国画报史上的一个高潮。这时期刊登的照片,主要为重大历史事件新闻和重要任务照片,新闻性强,图片更清晰。而在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屠杀中国共产党员,许多新闻工作者被迫害,新闻摄影事业停滞不前。 4. 新闻摄影发展阶段:随着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星期,我国新闻摄影状况从根本上有所改变,有一批爱国人士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拍摄出形象生动有很强纪实性的新闻照片,中国新闻摄影记者的大批出现是从 20 年代开始的。1926年前后, 北伐军总政治部开始设随军摄影员。同年,天主教人士马相伯主编的《天民报图画附刊》开始招聘“特约摄影记者”。1927年《时报》设照相室,并刊出署名“时报唐僧摄影”的照片,1928 年又聘请郎静山、蔡仁抱为“摄影记者”。例如《新华日报》等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不时刊登新闻照片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新闻摄影有较大发展。许多报刊开始重视新闻照片的作用,画报以新闻照片为重要内容,报社也纷纷征聘摄影记者。上海

佳能的发展历史

佳能的标识 Canon(佳能)发展历史 1930年,Goro Yoshida和他的姐夫Saburo Uchida在日本创建了精密光学仪器实验室。4年后,他们制造了第一台相机,命名为“Kwanon”(观音菩萨),因此他们的第一个标识就是千手观音的图案。尽管如此,他们最终还是将公司名称和标识都改为“Canon”,因为它的发音更近似于Kwanon。 佳能来源 Canon -佳能名称源于美女。佳能公司的创始人是位医学博士,取此名的灵感出自他抬头眺望天空而来。佳能公司原来的名字叫生本·古岳·橙久城(SEIKI KOGAKU KENKYUJO),是一个精密光学仪器研究所。佳能原有一个十分英语化的名字KWANON,意为一位仁慈佛教女神的名。公司以此名,命其第一架35毫米测距式相机。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唯一一架KWANON相机幸存。大约在1936年,公司用汉莎·佳能(HANSA CANON)为品牌的相机正式上市了。从此,佳能成为举世闻名的相机品牌和公司的象征。毫无疑问,响亮的名字与日俱增,目前使用的EOS(Electronic Optical System)不仅仅表示电子光学系统英文字首字母的缩写,也是一位在希腊被称作黎明的女神。 公司规模 佳能是全球领先的生产影像与信息产品的综合集团。自1937年成立以来,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佳能已将自己的业务全球化并扩展到各个领域。目前,佳能的产品系列共分布于三大领域:个人产品、办公设备和工业设备,主要产品包括照相机及镜头、数码相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广播设备、医疗器材及半导体生产设备等。佳能总部位于日本东京,并在美洲、欧洲、亚洲及日本设有4大区域性销售总部,在世界各地拥有子公司200家,雇员超过10万人。 佳能在2004年全球财富500强的营业额排名中列第165位,并在计算机及办公设备行业类公司的排名中名列第五。2003年,佳能公司实现净销售额298.89亿美元及净收入25.77亿美元,双双刷新其历史新高。 1937年,凭借光学技术起家、并以生产世界一流相机为目标的佳能公司成立。此后,佳能不断研发新技术,并在19世纪70年初研制出日本第一台普通纸复印机。80年代初,佳能首次开发成功气泡喷墨打印技术,并将其产品推向全世界。对技术研发的重视和投入,使佳能数十年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同行业的领导者。去年,佳能在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的2002年在美专利注册数量排名中名列第二,至此,佳能已第十年连续进入该排名前三名。 2003年,御手洗社长被聘为广东省经济顾问。同年,被大连、苏州市评为荣

摄影发展历史简介课件 (一)

摄影发展历史简介课件 (一) 摄影作为一种记录生活、留存历史的艺术形式,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的 历史。从荷兰画家绘制第一张黑白照片开始,摄影技术和应用不断发展,逐步演变为今天的高清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相机等各种形式。 以下是一份“摄影发展历史简介课件”的文章,旨在介绍摄影技术和 历史的演变: 一、摄影术的起源 1. 荷兰画家发明了摄影技术,他制作的第一张黑白照片是由某些物质,在被暴露于阳光下后,在光敏材料上留下阴影影像。 2. 英国人发明了最早的可重复使用的相机,它是一个木质长方形盒子,内部安装了透镜和光敏材料。 二、19世纪的摄影 1. 早期摄影技术因为光线敏感度低,照片需要用数小时的时间来曝光。相机通常是使用银板或铜板底片作为照片质地,这些质地需要在相机 中涂上碘化银或丙酮等化学物质。 2. 19世纪的摄影术开始适用于医学、工程以及地理等课领域。法国医生、科学家路易斯·达盖尔开始探索使用摄影来记录病症体征。 3. 拍摄人物肖像也成为了一项流行的艺术形式,画家们转向照片取代 传统肖像画,相机成为了描绘文化和身份的符号。

三、20世纪的摄影 1. 上世纪初,自动快门和测光仪器的发明解决了光照不足等问题,并 将摄影留给了普通市民,推动了摄影的普及和发展。 2. 20世纪中期,彩色胶片和传送系统的发明将摄影带入了新的纪元,拓展摄影的应用领域,并在报纸、杂志和广告产业中引起了影响。 3. 1975年,斯蒂文·萨斯农发明了数字图像传感器,成为了数码相机发展的奠基人,同时推动了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四、21世纪的摄影 1. 今天,数码摄影时代已经成为了主流。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和发展,更多的人开始使用智能手机相机拍摄照片,分享和传播他们的普通生活。 2.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摄影来表达他们的观点、情感和文化,同时 为现代艺术界的虚拟世界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 3. 在这个时代,摄影不仅是一种技术和艺术内容,也是记录和保持记忆,留存历史的方式。 总之,从13世纪荷兰画家的初步尝试到今天数码摄影的高速发展,摄 影历程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和进步,展示了人类科学技术的不可思议 之处。随着时代的演变和技术的不断升级,摄影将会有更多新的形式 和应用方式。

中国悠久的相机发展历史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中国悠久的相机发展历史 相机,那肯定是个好东西,自从有了相机,我们的快乐、悲伤就能随时随地地定格在张张小纸片上,甚至在电脑上,在网络上。我国的照相机有过一段灿烂的历史。传统照相机工业在我国的发展,至今已经有60年的历史。让我们回到那一段历史中去,一起感受我国相机60年的足迹。 一、诞生:1955年-1960年 关键词:大跃进 严格来说,我国的照相机技术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宋代或者更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中华民国时期虽然曾有“仙乐”的昙花一现,可是真正的起步却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产品搜索一:仙乐(SELO)牌照相机 说到仙乐,不能不提中国照相机工业第一人——郑崇兰先生,同时还有他的一句话“我开照相馆以后,发觉所用器材都是从外国进口,我想这些东西我们自己也可以做,何必要买外国货。”正是他的人,他的话,为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信念上的基础——国货当自强

(郑崇兰和仙乐)

(至今国内仅存的一台“仙乐”,正面视图)

(“仙乐”俯视图) 产品搜索二:大来(也有称“大莱”)牌照相机 “大来”照相机是新中国第二台由照相机生产企业生产的相机,据说效果不错,在当年惹来了《工人曰报》与《北京曰报》的长篇报道。

(当年《工人曰报》对“大来”生产的报道) (“大来”的“后代”——“天坛”) 产品搜索三:七一牌照相机(幸福I型) “七一” 牌照相机是我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折叠式照相机,也就是业内称的120照相机,于1956年7月1曰作为党庆礼物试制成功,但是没有对外发售,是一台标准小型折叠式相机。除了镜头用的光学玻璃以外,所有四百八十多个零件,都是用国产原料做的。 (“七一”的后身——“幸福I型”)

胶片摄影的历史与发展 从胶片相机到数码时代

胶片摄影的历史与发展从胶片相机到数码 时代 胶片摄影的历史与发展: 从胶片相机到数码时代 摄影是一门记录和表达的艺术,它以照片的形式永久地定格下来。而胶片摄影作为摄影技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经历了漫长且精彩的历史发展过程。本文将从胶片相机的起源开始,逐步阐述胶片摄影的历史和发展,并与数码相机时代进行对比。 一、胶片相机的起源 胶片相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发明了膜片胶卷,这在当时是一项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技术创新。此后,他于1888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简便的胶片相机——柯达一号(Kodak No.1)。这台相机采用了可更换的膜片胶卷,并通过邮寄的方式进行底片的冲洗和打印,为广大人民带来了摄影的便利。 二、胶片摄影的辉煌时期 胶片摄影在20世纪风靡全球,成为人们记录生活和创作艺术的主要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胶片质量不断提高,将更多细节和色彩呈现于照片之中。同时,各种不同格式的胶片相机相继问世,满足了摄影师们不同的需求。比如35mm胶片相机的出现,使摄影变得更加灵活,便携,同时也提高了画面的清晰度。而中幅和大幅相机则更适合专业摄影师,拥有更高的相片质量和更大的画面尺寸。

胶片摄影的发展离不开各类胶片的不断创新,例如黑白胶片、彩色 胶片和幻灯片等。每一种胶片都有其独特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类型的 摄影作品,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三、数码相机的崛起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码相机于20世纪90年代初问世。数码相 机通过将照片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存储在记忆卡中,摆脱了胶片的使用,实现了照片的即时回放和编辑。数码相机的出现引发了一场摄影技术 的革命,摄影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相较于胶片摄影,数码相机具有拍摄成本低、方便快捷、易于存储 和传输等明显优势。此外,数码相机还能在照片拍摄后实时调整曝光、对焦和色彩,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和便利。然而,初期数码相机的画 质相对较差,无法与胶片相机相媲美,这也是胶片摄影一度保持盛行 的原因。 四、胶片摄影的魅力与复兴 尽管数码相机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胶片摄影仍然吸引着一批热爱 摄影的人们。胶片摄影有着独特的质感和色彩表现,给人以不同于数 码照片的感受。在追求原汁原味和回归传统的潮流影响下,越来越多 的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开始重新使用胶片相机,并通过胶片摄影记录 自己的视觉故事。 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完善,胶片摄影与数码摄影开始融合。 一些摄影师将胶片拍摄的照片数字化,进行后期处理和分享。这种胶

中国摄影技术的引入与发展

中国的摄影技术引入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以下是中国摄影技术引入与发展的主要阶段: 1. 摄影技术的引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摄影技术最早是由外国传教士引入中国。中国的第一台照相机是由法国传教士罗马仕(John Thomson)于1861年带入上海。这个时期,摄影主要集中在外国人手中,他们用摄影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传教工作。 2. 早期摄影师的兴起(20世纪初):中国的摄影师开始逐渐崭露头角。一些早期的本土摄影师如林风眠、熊十力等开始在中国本土开设摄影工作室。这一时期,中国的摄影师主要从事肖像摄影,以满足社会对于家庭、儿童、婚礼等场合的拍照需求。 3. 战乱时期的摄影发展(20世纪20-30年代):在战乱和社会动荡的年代,一些摄影师通过纪实摄影记录时局变迁,反映社会百态。著名摄影师郑振铎等人在这一时期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纪实摄影的代表。 4.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1949年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摄影事业也得到了发展。政府支持下建立了摄影学院,培养了一批专业摄影人才。这一时期的摄影作品多以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群众为题材。 5. 改革开放与商业摄影(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摄影技术进入了商业化阶段。摄影设备更新换代,数字摄影技术逐渐普及。商业广告摄影、时尚摄影、婚纱摄影等领域迅速崛起,摄影作为一门职业逐渐被更多人认可。 6.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21世纪初至今):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摄影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胶片摄影。摄影器材、后期处理软件等技术不断更新,为摄影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总体来说,中国摄影技术的引入与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引进到本土摄影师的兴起,再到现代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摄影既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与世界摄影技术发展相互交流,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发展格局。

摄影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摄影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摄影技术是指利用光线和相机等工具,将图像记录在感光介质上的一种艺术和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断地迭代和创新,成为现代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摄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古代的墨子学派就提出了“光影记录”这一概念。然而,直到19世纪初,现代摄影技术才真正诞生。 早期的摄影技术使用的是相机暗箱原理。1816年,法国物理学家尼埃普斯·尼埃普斯发明了暗箱相机,它通过一个小孔将景物的倒立影像投射到相机后部的感光介质上。然而,这种相机暗箱非常笨重且操作复杂,限制了摄影的应用范围。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第一台可固定图像的相机,他将银盐溶液涂布在铜板上,经过曝光和处理后,成功地记录下了第一张照片。这一发明标志着现代摄影技术的诞生,也开启了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时期。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摄影技术经历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和发展。1851年,美国摄影师菲尔莫·迪戈雷发明了胶片摄影技术,取代了铜板摄影的繁琐过程,使摄影更加方便。1888年,德国发明家卡尔·本茨推出了第一台可大规模生产的便携式相机——柯达相机,使

摄影进一步普及。 20世纪初,摄影技术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1900年,德国发明家奥斯卡·巴纳克发明了可换镜头的相机,使摄影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拍摄需求选择合适的镜头。这一发明不仅提高了摄影的灵活性和创造力,也为摄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中叶,数码摄影技术的出现再次推动了摄影技术的发展。1975年,美国的斯蒂芬·萨斯纳格发明了第一台数字相机,它使用光电传感器将图像转化为数字信号,存储在电子设备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字摄影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得摄影更加方便和易于编辑。 21世纪以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摄影成为了主流。如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手机拍摄照片,并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分享。同时,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引入,也为摄影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 总的来说,摄影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迭代和创新的过程。从相机暗箱到数码摄影,从胶片到手机摄影,摄影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视觉艺术的进步。相信在未来,摄影技术还会继续演进,带来更多令人惊喜的突破和创新。

照相机的发展历史简介

照相机的发展历史简介 照相机的发展历史简介 如果脱离摄影术 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Daguerre)发明了银版摄影法。同时, 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照相机。这是一台装有新月型透镜的伸 缩木箱照像机。 1840年,美国光学设计师亚力山大·沃柯特(AlexanderSwolcott)制造了一台使用凹面镜成像的照相机Wolcott。从它的光 路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其原理:光线经过凹面镜b反射,成像在感 光材料c上。 [转自铁血社区https://www.doczj.com/doc/e519059686.html,/post_8362153_1.html/] 这台相机比当时采用单片透镜的相机有更大的通光量,在明亮的灯光下,曝光时间为90秒,而与之相比的同时代相机通常要曝光 20分钟。 1841年,33岁的维了纳大学教学教授匹兹伐(JoiefMaxpetz-val)用计算方法设计出了著名的匹兹伐镜头。同年,仪器制造商彼 得·沃可伦德(PeterVonVolgtlder)制出了这只镜头并生产世界上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相机。这架相机装有1:34的匹兹伐镜头。使用者先通过小孔d在磨砂玻璃屏c上取景对焦,再换上感光材料d进行 曝光。这台相机镜头的通光量为当时其它相机的19倍之多,使摄影者终于可以抓取一些运动缓慢的物体。另一位摄影界的光锋,英国 的福克斯·托伯特(FoxTalbot)采取了与匹兹伐相反的道路,他发现使用短焦距镜头及小尺寸感光材料可以缩短曝光时间。于是他制作 了一台小型相机,并用它拍出了照片。由于相机尺寸很小,他的妻 子笑话那是“鼠笼”。由于得到的照片尺寸只有一英寸见方,当时

又没有放大设备,托伯特放弃了继续研制“鼠笼”。殊不知,“鼠笼”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相机是多么相似的啊! 由于当时放大非常困难,而且常常得到模糊不精的照片,所以摄影师们都使用很大画幅的照相机,典型尺寸是11×14英寸。1858 年,英国人汤普森(ThurstonThompson)制造了一台12英尺长的相机,摄利的照片有3英尺见方。面真正最大的相机是1900年在美国出现 的芝加哥和沃顿铁道公司为了给他们新生产的豪华列国照一张完美 的照片,定制了这架名叫“Mamtnoth”的相机。这架相机重达1400磅,使用500镑重的玻璃干板,她的操作小组通常有15人,运输时4.5×8英尺照片一次需要10加仑显影液。Mammoth只使用过一次, 就从摄影史上消失了。 为减小摄影成本,有人考虑在一张平板拍摄多张照片,于是出现了多镜头照相机。这些镜头有各自独立的调焦钮。 有些机种上各镜头具有不同的焦距,从全景到特写可同时拍摄。在19世纪60年代,一般拍摄立体照片的旋风刮过欧美大地。利用 两只略为分开的镜头同时拍摄两张照片,再用特殊的观片器来观看,就可以得到立体感的影像。这与今天我们看立体电影的原理是一样的。 1844年,马坦斯(Marters)在巴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转机。这 台相机依靠镜头的转动,可以拍摄150视角的全景照片。这个原理 到今天还被运用。 [转自铁血社区https://www.doczj.com/doc/e519059686.html,/] 在19世纪80年代,欧美许多机厂纷纷生产一些奇形怪状的偷拍相机。这些相机并不是为了警察或间谍部门生产的,而是许多摄影 爱好者喜欢上了偷拍。于是,这些相机有的做成盘形,镜头象一枚 钮扣,可以挂在马夹内,在一张图形干板上拍摄6幅画面;有的做 在领带里,镜头在上面,而卷片象钮扣一样,可以控制6张平板顺 序拍摄,快门则靠摄影者手中的一个吹气球来开启;有的做成手枪状,弹仓里放了10张小平板,通过扳击来启动快门。这些相机使利 一些非常自然的抓拍作品出现在摄影界中。

海鸥相机的历史故事

海鸥相机的历史故事 海鸥相机,对于许多摄影爱好者来说,不仅仅是一款相机,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这款相机见证了中国摄影技术的崛起,也记录了无数珍贵的瞬间。让我们一起探寻海鸥相机的历史故事,感受它所承载的文化与情感。 一、初创时期:民族品牌的崛起 海鸥相机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摄影文化的需求,中国急需发展自己的照相机工业。在此背景下,海鸥相机应运而生,成为民族照相机工业的代表。 海鸥相机的制造工艺最初源自仿制德国的徕卡相机。通过不断的研发与改进,海鸥相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当时中国照相机市场的明星产品。 二、辉煌时期:海鸥相机的黄金时代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海鸥相机在六十到八十年代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海鸥相机品种繁多,功能齐全,成为摄影爱好者的首选。 海鸥DF系列单反相机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卓越的性能,在国内市场独占鳌头。与此同时,海鸥还推出了一系列旁轴相机、傻瓜相机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三、转型与创新:应对市场变革 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传统胶片相机市场逐渐萎缩。面对市场变革,海鸥相机积极求新求变,

开始涉足数码相机领域。 海鸥推出了多款数码相机产品,力求在技术与市场上与国际品牌一争高下。尽管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诸多挑战,但海鸥相机凭借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卓越的品质,依然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四、传承与创新:海鸥相机的未来展望 如今,虽然胶片相机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海鸥相机作为时代的见证者,依然受到许多摄影爱好者的喜爱。为了延续品牌传奇,海鸥相机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一方面,海鸥致力于传承经典,推出复刻版胶片相机,让年轻一代感受摄影的魅力与历史的厚重。另一方面,海鸥紧跟科技潮流,不断创新数码相机技术,提升品牌竞争力。 如今的海鸥相机不仅承载了品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更在不断创新中展现出蓬勃生机。面对未来,海鸥将秉承初心,以精湛的工艺和卓越的性能继续服务于摄影爱好者,让历史的印记永续传承。

摄影术在中国的发展

摄影术在中国的发展 19世纪40年代,西方国家的传教士、商人、官员等,首先将摄影术引入中国。随后外国摄影师不断来华拍摄,甚至在一些大城市开设照相馆,使中国人对摄影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19世纪60年代初兴起的洋务运动,对引进近代科学技术打开了方便之门,中国自己的摄影行业开始起步。70年代,国内陆续编印出版了第一批有关摄影的专门书籍,系统介绍了摄影技术理论。19世纪下半叶起,在摄影术传入中国后的50多年时间里,摄影题材多限于人物肖像。但也有了纪实报道的初步尝试,如1876年由英商建造的上海至江湾镇13余里的铁路通车、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铁路通车,都有照相馆的摄影师到场拍摄,说明摄影留念已成为一些重大事件和活动所必备。至20世纪初,由于摄影术的改进,也由于中国的印刷出版技术的进一步完善,网目照相技术开始在报刊出版上得到应用,照片采用的多少和优劣,已成为读者评价报刊的标准之一。报刊上的照片由最初的点缀品演变成以形象纪实的报道形式。一批著名的杂志包括一些在国外印刷出版的中文期刊在20世纪初开始刊登照片。1907年由留法学生创办的《世界》画报是第一种摄影画报,每期刊登一、二百幅照片,一部分内容是世界时事、科学、文化等近况,一部分是国内时事。1906年以后,国内日报开始刊登时事照片。北京《京话日报》于1906年3月29日第570号刊登了在“南昌教案”中被法国教士杀害的江召棠县令的遗体照片,通常被认为是中国报纸刊登新闻照片之首。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的报刊已具备了现代报刊的雏形,摄影图片尤其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摄影图片被越来越多的报刊采用,照片已成为报刊版面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920年6月9日,中国第一份报纸摄影附刊《时报》(年创刊)的《图画周刊》问世。它以刊登新闻照片为主,兼刊美术摄影作品。戈公振在发刊《导言》中谈其宗旨时说:“世界愈进步,事愈繁琐;有非言语所能形容者,必籍图画以明之。”该附刊至1934年5月20日已出1000号,直到1937年“八一三”战事爆发后才被迫停刊,是中国报纸摄影附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到30年代,一种新的社会职业摄影记者开始在中国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4月就在新闻总署下设立了新闻摄影局,其任务包括:向国内和国外报刊发布新闻照片,向全国大城市、工矿企业发行新闻展览照片;搜集和保存国家照片资料;出版《人民画报》、摄影集佳作等。建

世界摄影史的发展脉络

•世界摄影史的发展脉络 (一)早期(1825—1917):摄影术的探索和实验时期; (二)现代(1918——1960年代):摄影艺术现代主义思潮处于主流的时期,摄影艺术多元发展,相互辉映; (三)后现代(1970年代——今):摄影艺术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摄影的曙光 •第一节古代中国对摄影光学的贡献 •第二节新的视觉媒介——摄影术的诞生 •第三节摄影术的改进 •第一节古代中国对摄影光学的贡献 •一·《墨经》光学八条 •1、光的直线传播

•2、影子的成因及变化规律 •3、针孔成像的道理 •4、针孔暗箱成像时,物、像大小取决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5、类似放大率的概念 •第一节古代中国对摄影光学的贡献 •二·光学折射现象的发现 1、公元前139年西汉淮南王刘安主编《淮南万毕术》——用冰造透镜的记载; 2、汉武帝时,人们懂得用白光琉璃折射阳光使暗室变白昼; 3、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对小孔成像和凹面反光镜作分析和解释; 4、元代、明代数位科学家进行了小孔成像光学实验。 •第一节古代中国对摄影光学的贡献 •三·色散现象的发现和感光化学应用 1、北宋药学家寇宗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石英类晶体折射并发散色光的记载; 2、公元三、四世纪的中国炼丹术记载金属的化学反应;苏轼《物类相感志》记载“盐卤写纸上,烘之字黑”;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陶瓷制造也应用了感光化学的方法。

•第二节新视觉媒介—摄影术的诞生 •一·托马斯·韦奇伍德(Thomas Wedgwood)(英)•二·尼埃普斯(Niépce Joesph Nicéphore)(法) “阳光摄影术”(Heliography)•三·达盖尔式摄影法(Daguerreotype) 银版法:标志着摄影术的诞生•四·塔尔博特(W.H.F.Talbot)与卡罗式摄影法(Calotype)•第二节新视觉媒介—摄影术的诞生 •一·托马斯·韦奇伍德(Thomas Wedgwood)(英) •第一位在暗箱内用感光材料录下影像以达到记录目的的人——数次不成功的实验•暗箱(Camera Obscura)——一个黑暗的房间 •第二节新视觉媒介--摄影术的诞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