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病

温病

温病
温病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学习资料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痉:是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多为肝风内动所致。透热转气:营分证治法、滋养营阴之中,伍以透泄之品,翼营分邪热透出气分而解的一种治法。4日晡潮热:指发热于午后为甚,是阳明腑实证的表现。5逆传心包:是指邪热由肺卫直传心包,闭阻心窍,而出现昏谵,肢厥,舌红绛等心神证候。6温病: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7新感温病: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初起病变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伏邪温病: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像不显著,为湿蕴热蒸所致,多见于湿温病初期。9卫分证: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属表证范围。10暑温:好发于夏季,因感受暑热病邪所致,初期即以阳明热盛为其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11伏暑:是好发于秋冬季节,由暑热或暑湿病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12舌蹇:指舌体运动不灵,以致语音不清,在温病中主见于热入心包时。13金囚木旺:是指肺为热囚,不能克制肝木,肝木反旺而致肝风内动,临床除见高热咳喘外,并见动风惊厥等症状。14营分证:指温邪深入营分,劫灼营阴,扰神窜络而出现的一类证候类型。15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16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尤期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17暑风:指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18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至损伤肺络,而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促。19益胃法: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使气机宣通,热达于外,腠开汗出,病邪随之外透。20温毒: 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得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21战汗:是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大汗淋漓的表现,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22厥脱:脱证为阴阳耗损至极行将离决的表现,长伴有神志异常和四肢厥冷23浊邪害清: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清阳之气被阻遏,必然出现耳聋,鼻塞,头昏目胀,甚或神志昏蒙等症,即叶天士所说“浊邪害清“之候 膜原:泛指伏邪在体内潜伏的部位。24身热夜甚:指发热入夜尤甚,灼热无汗。为热入营分,邪热炽盛,营阴受损,实中有虚。热入血分热瘀交结亦见25夜热早凉:指夜间发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提示温病后期邪热未净,留伏阴分。26神昏谵语:神昏是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是指语无伦次。往往并见,古也昏谵并称。27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28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

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不应,或时有谵语。多为湿热类病证所致。

1营分证的病因病机、证候表现和辨证要点?

答:病机是营热阴伤,扰神窜络。主证是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辨证要点是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舌质红绛。

2温病解表法主要有哪些?各自的适应证、代表方是什么?

答:解表法也称为“泄卫透表法”,是指疏泄卫表,透邪外出以解除温病表证的方法。疏风泄热法:适应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代表方剂有银翘散,桑菊饮。透表清暑:适应于感受暑湿,复受寒邪犯表者,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宣表化湿法:适应于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犯肺卫表者,代表方剂为藿朴夏苓汤。疏表润燥法:适应于燥热病邪伤于肺卫者,代表方剂桑杏汤。

3临床如何区分实风内动和虚风内动? 答:实证动风是由于邪热内炽,风火相煽,引动肝风所致,多发生在温病的中期或极期,来势凶猛,临床表现为手足抽搐有力,幅度大,或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同时伴有高热,烦渴,神昏等气分,营分,血分热盛的表现,治宜凉肝熄风。虚风内动是由于肝肾真阴亏损而致筋脉失养所致,多发生在温病的后期,来势徐缓,临床上表现为手指蠕动,同时伴有低热,五心烦热,齿黑唇裂,形消神倦,舌干绛而痿,脉细弱等肝肾阴亏的表现,治宜滋阴熄风。 2、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1)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3)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4)燥热病邪: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

5)温热病邪: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性显著;易耗伤阴液 4湿热病邪致病有哪些特点?

答:病位以脾胃为主;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起病较缓,病势缠绵,传变较慢,病程较长,愈后容易复发;既可燥化伤阴,亦可遏伤阳气。

6温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特殊性?

答:起病急,传变快;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易内陷生变。 7简述风温病诊断依据?

答:发病季节为一年四季均可,但多发于冬春。主要依据临床特征是发病急骤,初起即见肺卫表热证。病变中期以邪热壅肺等气分证为主要病理改变,后期多呈现肺卫阴伤证候。部分病例可有热陷心包症状。

8温病致病的共同特征?

答: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季节相关。

10下焦肾阴耗损的病理,证候,辨证要点是什么?

答:病理是邪热久羁,耗损肾阴。证候是低热不退,神疲消瘦,口燥舌干,耳聋膝软,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绛不鲜,干枯而痿脉虚。辨证要点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绛不鲜,干枯而痿脉虚。

11血分证的病机,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是什么?

答:病机是动血耗血,瘀热内阻。证候是

身热,躁扰不安,神昏谵妄,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辨证要点是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

12风温病初起如何区别使用桑菊饮和银翘散?

答:二者均为辛凉解表剂,皆可用于风温初起风热侵犯肺卫之证,但银翘散中有荆芥,淡豆豉辛散透表之品,其解表力强。而桑菊饮内所用大多为辛凉之品,而且药量较轻,其解表之力差于银翘散,但桑菊饮中用杏仁以降肺气,其止咳功能较银翘散为优。

13春温与风温后期均有伤阴之象,证治有何不同?

答:风温后期多伤肺胃之阴,治当清养肺胃,方用沙参麦冬汤。春温后期多伤肝肾之阴,治当滋养肝肾阴液,方用加减复脉汤。

14中焦阳明热结证与湿阻大肠证均有腹痛,大便不通,神志异常,如何鉴别? 答:阳明热结证是肠道热结,传导失司,所以表现为潮热,大便硬满疼痛,舌苔黄黑而燥,脉沉实有力。湿阻大肠证是湿浊闭阻肠道,传导失职,故身热不扬或身热不为汗衰,少腹硬满,苔垢腻,脉濡。 16伏暑热在心营下移小肠如何辨治? 答:证见发热夜甚,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或神昏,口干不欲饮,舌绛脉细数同时又见小便短少色赤热痛不利之症。治宜清心营而泻火腑,方用导赤清心汤。

17湿温邪遏卫气时的临床表现特点? 答:身热不扬,午后热势较显,恶寒,无汗或少汗,头重如裹,身重酸痛,四肢倦怠,胸闷脘痞,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 18风温与春温均可发于春季,如何鉴别? 答:相同点是发于春季,属于湿热性质温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的特点。风温病因是风热病邪,正气不足,肺卫不固;病理是病发于表,以肺胃为病变中心;初期邪袭肺卫呈表热证,中期以肺胃气分证为主,病程中可逆传心包,后期肺胃阴伤;治疗以辛凉清解表热。春温病因是温热病邪,阴精亏损,正气不足;病理是病发于里,里热炽盛,阴精亏损;初期病发于气或营呈里热证;中期热结阳明出现多种兼证,易入营入血而出现斑疹,出血,神昏,痉厥等变证重证;后期肝肾阴伤证。治疗苦寒清里热,顾护阴液。

19什么是通下法?在温病中常用的有哪几种?

答:通下法是攻逐里实,通导泻下,泄除邪热的一种治法。有通腑泄热,导滞通便,增液通下,通瘀破结。

20湿温病为什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答:湿温的病因,是感受湿热病邪。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能否发病,还取决于脾胃阳气的胜衰。如饮食不节,饥饱无度,过食生冷而损伤脾胃,则易内湿停聚。特别是在夏秋之节湿盛之季,脾胃之机多较呆滞,尤易导致湿邪内困,在此情况下,外界湿热之邪便易乘虚而入,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21血分与营分在病理变化和证候表现上有何不同?

答:营证病理为营热伤阴,扰神窜络,证候是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降,脉细数。血证病理是耗血动血,瘀热交结。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神昏谵妄,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22上焦两个心包证从临床症状上如何鉴别?

答:热闭心包证是温邪内陷,机窍阻闭,神明内乱,症见身灼热,神昏,肢厥,舌謇,舌质红绛等。湿蒙心包证症见身热,神志昏蒙,时清时寐,舌苔垢腻,舌质红或绛等。

23比较增液润肠法和增液通下法的异同?

答:增液通下:①概念:用通下剂配合滋养阴液之品以泻下肠腑热结。②适应证:肠腑热结而阴液亏虚证。③代表方:增液承气汤。增液润肠:①概念:用甘寒,咸寒之品滋润肠液以通大便。②适应证:温病后期邪热基本解除,阴伤未复,津枯肠燥而便秘者。③代表方:增液汤。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卫气营血1、卫分证:温邪袭表,肺卫失宣.以发热恶寒,口微渴为要点2、气分证:邪入气分,热炽津伤.,以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要点3、营分证:热灼营阴,心神被扰以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絳为要点4、血分证:热盛迫血,热瘀交结.以斑疹,出血见症和舌质深絳为要点.邪在上焦(1)手太阴肺卫证:邪袭肺卫,肺气失宣 以发热,咳嗽,口渴,脉浮数为要点(2)手太阴肺热证:邪热壅肺,肺气郁闭以身热,口渴,咳喘,苔黄为要点3)手厥阴心包证:邪陷心包,机窍阻闭;以昏谵,肢厥,舌红絳为主邪在中焦(1)足阳明胃证:胃经热盛,熏蒸于外以壮热,汗多,渴饮,苔黄燥,脉洪大为主(2)手阳明大肠证:肠道热结,腑气不通 以潮热,便秘,苔黄黑而燥,脉沉有力为主(3)足太阴脾证:湿热固脾,气机郁阻 以身热不扬,脘痞苔腻,脉濡为主邪在下焦1)足少阴肾证:热邪久留,肾阴耗损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脉虚神倦为主2)足厥阴肝证:水不涵木,虚风内动以手指里动或瘛疭,舌干絳而痿,脉虚弱为

温病常用治法解表法―开泄腠理、疏解表邪、透疹外达。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1、疏风泄热(银翘散,桑菊饮)―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2、透表清暑化湿(新加香薷饮)―夏用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3、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4、疏表润燥(桑杏汤)―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清气法―清热保津,止渴除炽,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1、轻清宣气(栀子豉汤加瓜蒌、杏仁、芦根)―邪在气分,热郁胸肺,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2、辛寒清气(白虎汤)―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3、清热泻火(黄芩汤、黄连解毒汤)―邪热内蕴,郁而化火和解法―透解邪热,疏泄分消,宣通气机1、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邪热夹痰湿郁于少阳,柩机不利,胃失和降2、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或杏朴苓之类)―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3、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祛湿法―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1、宣气化湿(三仁汤)―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2、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3、分利湿邪(茯苓皮汤)―湿热郁阻下焦通下法―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1、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热结阳明,内结肠腑2、导滞通便(枳实导滞汤)3、增液通下(增液承气汤)4、通瘀破结(桃仁承气汤)(六)

温病名词解释

温病名词解释 名词术语解释 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系温病教研室 2005年1月 1、温病学: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 的一门临床学科。 2、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 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3、温疫: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 4、温毒:温毒是指因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临床除具一般温病的 见症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发斑疹等独特表现 的急性热病。 5、热象:热象是指性质属热的征象,证见发热、心烦、口渴、尿 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一组证候群。 6、温邪:温邪是指外邪中具有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 特点的一类病邪。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以及温毒、 疠气等。 7、风热病邪:风热病邪是在春季温暖多风,冬季应寒反暖的气候 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温邪,其引起的温病,在春季称风温,冬季称 冬温。 8、暑热病邪:暑热病邪是由夏季火热之气化生的一种温邪,可引 起暑温病。 9、湿热病邪:湿热病邪多形成于长夏暑气犹盛,湿气偏重的气候

条件下,可引起湿温病。四季均有,以长夏为多。 10、燥热病邪:燥热病邪是在早秋“秋阳以曝”的温燥气候条件下形 成的一种温邪,可引起秋燥病。 11、温毒病邪:温毒病邪是六淫邪气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 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 12、疠气(戾气):疠气是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 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 13、新感温病:新感温病是指感受当令之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的温病。 14、伏气温病:伏气温病是指感受外邪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初起病 发于里的温病。 15、天受:见于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空气传染。 16、传染:见于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接触传染。 17、卫分证: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一种证 候类型。 18、气分证:是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而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 能所出现的一类证候类型。 19、营分证:温邪深入营分,劫灼营阴,扰神窜络而出现的一种证候 类型。 20、血分证:温邪深入血分,耗血动血,瘀热内阻而出现的一种证候 类型。 21、热深厥深:热深厥深是温病病势深重阶段的一种病理征象,属热 厥证,临床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昏迷而手足厥泠,其病机为阳 气被邪热阻遏,不能达于四肢,其热邪越深伏,手足逆冷的程度 就越甚。

温病学-任务-地位-发展史

温病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从定义可以看出它的任务主要是: 温病学- 任务 1、阐明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揭示温病的本质; 2、研究温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从而有效地防治温病,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任务———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反映了温病的理论性) 研讨防治方法(有效防治)(反映了温病的实践性) 能否胜任此任务?虽不能完全胜任,但是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 温病学- 地位 由于温病学提示了温病的本质,并有效地防治温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因而它在祖国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温病是急性外感热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因此,认识和防治温病对保护人民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长期以来,温病学一直有效地指导着温病的临床治疗。此外,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对内、外、妇、儿及五官等学科的某些疾病,也具有突出的指导作用。因此温病学是学习中医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温病学- 发展简史 温病学在祖国医学中是一门年青的学科。然而做为一门学科来讲,则有着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了解其发展概况,可加深对本学科的认识。温病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内经》,到秦汉晋唐时期,温病皆隶属于伤寒范围。经过两宋金元时期的变革发展,温病始脱离伤寒藩篱;时至明清,才逐步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从而形成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综观中医的发展史,温病学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以下三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战国—晋唐时期) 据医史考证,温病学起源较早。古代由于生产水平、科学水平低下,再加上其他社会原因,诸如战争、饥荒等,使许多温病广泛蔓延,温邪日益猖獗,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祖国医学的温病学说便在与疾病斗争中产生出来。从现存医著分析,从战国到秦汉时代,可以作为温病学说的萌芽时期。在此时期中,虽然还没有堪称温病学专著的医

温病

温病学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1.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病特点: ①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②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③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④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3.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4.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5.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 1.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1)风热病邪:①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②易化燥伤阴③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①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②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3)湿热病邪:①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②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③传变较慢,病势

缠绵 4)燥热病邪:①病变以肺为主②易致津液干燥③易从火化 5)温热病邪:①邪气内伏,热自里发②里热内迫特性显着③易耗伤阴液 6)温毒病邪:①攻窜流走②蕴结壅滞 7)疠气:①致病力强②传染性强③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④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2.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 3.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伏暑) 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 证 型 病理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备注 卫邪郁卫表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口 肺气失宣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 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 脉浮数 微渴 气 里热蒸迫 热炽津伤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 汗多,渴喜饮冷,尿赤, 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壮热,不恶寒,口渴, 苔黄 以热盛阳 明多见 营 营热阴伤 扰神窜络 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 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 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 数 身热夜甚,心烦,谵 语,舌红绛 血 动血耗血 瘀热内阻 身灼热,躁扰不安,神昏 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 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身灼热,斑疹,急性 多部位、多窍首出血, 舌质深绛 三焦辨证表

温病学名词解释简答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指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具有熱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邪: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是温病的致病因素。 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 传染:指通过直接接触 瘟疫: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逆传:温邪由上焦手太阴肺不传于胃而直接传于手厥阴心包经的过程,是温病的传变形式之一。 心中憺憺大动:心跳迅速而有xx。 文库瘛瘲:瘛,屈曲;瘲,弛张;指四肢时伸时缩,抽动不止的证候表现。 透热转气:是指温邪入于营分时,不可一味地清营养阴,而应在其中辅以清气之品,使热邪从营分转出气分而解. 白?:指在湿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 日脯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日脯,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5点。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熱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热,久扪时感体温升高。 战汗:指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神昏谵语往往并见,故昏谵并称。

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着。 神志如狂:指昏谵躁扰,狂乱不安。 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或时有谵语,呼之能应。 痉厥:痉,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之证,厥,一般包括昏厥和肢厥,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肢厥指四肢逆冷或不温,,轻者到踝腕,重者逆冷可过肘膝。 燥干清窍:是气分的一个特殊病证。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引起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的病证,俗称上火。 内闭外脱:邪气内闭,气机不通,阴阳气不相顺接,则可出现正气外脱。 暑瘵:是暑热毒邪入血分,壅积于肺,损伤肺络,引起骤然咳嗽,咯血的病证,状如痨瘵,属暑温类证。 风温:指感受风热病邪,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候的急性外感热病。 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表现,由于燥尿与邪热搏结与肠道,肠道液体从燥屎孔隙中渗下流出,表现为纯利恶臭稀水。 逆传心包:逆传是相对顺传而言,一般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不从外解,可顺传阳明气分,若失治误治或心气素虚,或病邪过烈致邪热内陷心包,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肢厥等症候。 春温:感受春季温热病邪引起的,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候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暑温:指感受暑热病邪,初起多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的--类急性外感热病。 秋燥:指感受燥热病邪,初起邪在肺卫时即有津液干燥见症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暑湿:指感受暑湿病邪引起,初起以邪遏卫表,或干犯胃肠为主要证候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学总结(终结版)资料

绪论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着――《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二、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三、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温病条辨》 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治疗应以清热保津为原则 2、湿热类温病:湿温、暑湿、伏暑、湿热疫、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3、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 1、温邪的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2、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1)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3)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4)燥热病邪: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 5)温热病邪: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性显著;易耗伤阴液 6)温毒病邪:攻窜流走;蕴结壅滞 7)疠气病邪:致病力强;传染性强;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二、发病因素:体质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三、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 四、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 一、辨证内容: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 二、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表

岭南温病研究

学术探讨 岭 南 温 病 研 究 彭胜权3 李迎敏3 林培政3 史志云3 提 要 本文阐明了岭南温病的含义,系统总结了近十余年来围绕岭南温病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文献整理及多学科相结合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归纳出了岭南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临床用药方面的特色,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进一步的设想。 主题词 温病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中医发展研究 @岭南 在1985年11月召开的广东省振兴中医大会上,提出了把研究岭南医学作为广东中医特色的战略思想。国家与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中医界的专家学者多次提出,岭南温病独树一帜,是开发研究岭南医学的重要内容。Ξ 温病的发生与流行常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点,为历代中医学家所重视。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就有同一病而各地治法不同的记载;吴又可《瘟疫论》中说“南方卑湿之地,更遇久雨淋漓,时有感湿者”;蒲辅周名老中医指出,临床必须掌握地域有五方之异,也是辨证论治、掌握常变的重点之一(《蒲辅周医疗经验》);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认为:“岭南医学是祖国医学普遍原则和岭南地区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可以表现该地区医学发展的特殊性,通过对这些特殊性的研究,反过来也有助于认识整个中国医学发展过程。所以深入研究地域性医学并不是‘搞地方主义’,而是丰富发展我国传统医学内容”(《邓铁涛医话集》)。 岭南医家对温病辨治的方药认识甚早,晋?葛洪《肘后方》、宋?陈昭遇等《太平圣惠方》、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已载有不少防治温病的方剂;清?何梦瑶《医碥》对火与湿的论述、潘大纪《南北喉症辨异》、李朝栋《寒温条辨治疫汇编》、梁国衍《救疫全生篇》、黎佩兰《良方释疑》等对岭南温病的诊治均有独到见解。潘兰坪《叶案括要》、《评琴书屋医略》是择叶天士理法方药应用于岭南,录其验者而著;陈任枚、刘赤选《温病学讲义》已对岭南温病特点有所阐发;杨鹤龄《儿科经验述要》、古昭尧《痘疹证治》、吕楚白《幼科要旨》、《郭梅峰医案》、《甘伊周医案》、《景天室医案》、《百砚室医案》等等,不乏记有防治岭南温病的独特经验。但是,系统整理岭南温病学说的理论专著并无一册;专门总结、分析其证候特点及选用方药的也无专书;更没有运用其理论指导防治现代急性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研究报道。有鉴于此,我们从1986年开始,对岭南温病进行了10余年的系统研究。 1 研究目的 岭南温病是研究岭南地区自然气候、地理环境、人群体质对该地区温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和防治规律的一个学术流派。通过研究,目的在于阐明人与自然的整体观,探索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辨证论治规律。研究途径是运用流行病学调查该地区温病疾病谱变化,利用气象学、地理学、社会学的知识,分析本地区自然气候、地理环境、人群体质对温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努力揭示中医理论的实质。 2 研究方法 211 文献整理研究 从晋代到明清,不少岭 2新 中 医 Ξ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市机场路10号(510407)

2018年温病学题库

2018年温病学考核题库 1.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A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时后方 E.诸病源候论 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C A.王安道 B.汪石山 C.朱肱 D.刘河间 E.王叔和 3.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D A.王孟英 B.叶天士 C.余师愚 D.吴鞠通 E.喻嘉言 5.(温热经伟)的作者是:A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薛生白 E.吴又可 6..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专著是:A A.温病论 B.温疫论 C.温热经伟 D.疫病篇 E.温病条辨 7.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医家是:C A.吴又可 B.薛生白 C.叶天士 D.吴鞠通 E.陈平伯 8、下列哪一项提法不属于温病基本概念里的内容? D A.以发热为主症 B.热象偏重 C.易化燥伤阴 D.具有传染性 E.由温邪引起的 9.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 B A.风温 B.春温 C.暑温 D.湿温 E.伏暑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 D 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B.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C.易出现险恶证候 D.局部红肿热痛,甚则破溃糜烂 E.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11.温病的特异的致病因素是指: B A.风邪 B.温邪 C.湿邪 D.寒邪 E.疟邪 12.根据临麻证候而命名温病是: A A.大头瘟 B.秋燥 C.伏暑 D.春温 E.温疫 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 E A.流行的性大小 B.发病的缓急 C.病情的轻重 D.传染的强弱 E.伤阴的程度 14.温病的病因是: D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温邪 E.疟邪 15.: D A.湿热病邪 B.疠气病邪 C.温毒病邪 D.风寒病邪 E.疟邪 16.风热病邪致病初起先犯: B A.卫气 B.肺卫 C.脾胃 D.阳明 E.心包 17.下列哪项不属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C A.具有升散疏泄特性 B.先犯上焦肺卫 C.易耗血动血 D.易损伤肺胃阴津 E.易逆传心包 18.以局部红肿疼痛甚至溃烂为主要表现的温病,其病因是: E A.风热病邪 B.暑热病邪 C.湿热病邪 D.燥热病邪 E.温毒病邪 19.温毒病邪致病的特殊征象是: D A.身体壮热 B.口渴苔黄 C.心烦谵语 D.局部红肿热痛 E.脉象洪数 20.下列哪项不属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C

温病学习题

温病学习题 【绪论】 1.温病学发展史的前3个阶段的年代划分 2.了解温病学成长阶段主要医家学术观点之表1 3(指页码,下同) 3.刘河间和王安道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表1 P2、3 4.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形成阶段的依据3 5.吴又可、叶薛吴王各自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表2 P3-4 【温病的概念】 6.理解温病病理演变的规律性8 7.掌握温病临床表现的特殊性8 8.了解温病的范围9○ 9.可归于温病范围的现代医学疾病种类和病名9 10.温病两大分类法的依据及各自的代表病9-10 11.温病与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关系10○ 12.温病与温疫区别的意义11○ 13.掌握温毒的病变特点11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14.了解温邪的共性12○ 15.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及温热病邪、疠气各自的致病特点12-16 16.论: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中心14、101 17.了解温病发病的三大因素及两种感邪途径16-17○ 18.了解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的鉴别18 表2-1○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 19.了解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及其生理作用19○ 20.掌握卫气营血分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22 表3-1 21.理解影响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的四大因素22○ 22.了解温病三焦辨证纲领的形成及其生理作用23○ 23.掌握三焦辨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26 表3-2 24.了解三焦证候的相互传变形式27○ 25.了解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27○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26.掌握9种发热类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机29-30 27.掌握出现大汗的几种病机31○ 28.掌握6种神志异常的病机及临床表现32-33 29.实风内动与虚风内动的病因病机、表现及治法方药的比较33、81、87 30.对温病重症患者血压观测的方法与意义34 31.斑疹形态的区别35 32.理解“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含义35 33.掌握斑与疹的治法35、 34.斑疹“宜见而不宜见多”的临床意义35○ 35.了解白的形态及其治法35-36○ 36.掌握舌苔之:薄白而腻、白厚而腻36、白厚而干燥、白腻而质红绛、白霉苔及黄白相兼、苔黄腻、苔黑腻的病变机理37 37.掌握舌质之:纯绛鲜泽、镜面舌、绛而不鲜干枯而萎38及杨梅舌猪肝舌的病变机理39 38.了解齿缝流血虚实之不同41○ 39.了解温病中出现浮、洪、数、滑、濡诸脉象的病机特点43-44○

妇科温病研究述要

妇科温病研究述要 摘要:妇科经带胎产疾病与温病发病病因联系密切,笔者通过对两者近年文献的整理研究,对其做一简要概述,提出温病学说在妇科方面的应用情况研究的不足之处。为温病学说在妇科方面的应用和今后的研究提供一点指导。笔者认为,今后对于妇科温病可以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等温病学辨证方法在妇科临床的运用以及妇科温病病机方面进行。 关键词:妇科;温病;述要 经、带、胎、产疾病被称妇科四大病种,多为寒热湿所致,温病致病因素与湿热亦甚密切,因此妇科疾病与温病有密切关系。温病医家在其理论和著作中对妇科也有所论述,如《温热论》中第35至37条文,《湿热病篇--解产难》等。可见温病与妇科疾病相关研究,有助于妇科临床诊疗的指导,故笔者就妇科运用温病学理论指导治疗的研究做一述要。 1 单一方剂为主随症加减治疗 1.1 三仁汤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该方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徐妙燕[1]等运用在妇科临床:①湿热蕴结,肾气不固的先兆流产,予清利湿热,益肾固胎。去通草,加桑寄生,白扁豆,苎麻根,炒杜仲。②外感湿热,邪热气血搏结的急性前庭大腺炎。去竹叶,通草,加川连,川柏,紫地丁,蒲公英,红藤。③湿热熏蒸肌表,迫津外泻的术后自汗。加郁金,枳壳,藿香。黄垚[2]总结何迎春应用三仁汤经验:①健脾化湿,软坚散结治疗痰湿壅滞的卵巢囊肿;②健脾化湿,活血化瘀治疗痰湿壅滞、脉络不通的闭经;③化湿清热,益气养血治疗产后低热。马春芬[3]根据三仁汤特点及功效,用于治疗相应病机的妇人口渴,头痛。 1.2 增液汤 增液汤见于《温病条辨》,作用滋阴清热,润燥通便,用以阳明温病,津亏便秘。高美格[4]以为基本方化裁治疗妊娠恶阻重症:气阴两虚合并生脉散加减,脾胃虚弱用香砂六君子汤,肝胃不和小柴胡汤加减。那素梅[5]用以加味治疗阴虚导致的闭经、缺乳及产后热毒内陷的发热。李文广[6]认为中下焦阴虚湿滞可合用平胃散滋阴、燥湿、行气。并报道验案1例。王苏阳[7]同样配合其他方剂治疗阴虚内热,阳明燥结,耗津伤液的妊娠病4例。王锦春[8]等合用丹桅逍遥散加减治疗血海燥涩,化热伤阴,气机逆乱的月经后期,服药后月经正常。1.3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丹由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组成。具利湿化浊,清热解毒。孟昭良[9]报道1例经行40余日,经治疗仍血流不止的崩漏,经诊断辨为湿热内蕴,以此方化裁,清热解毒,利湿健脾,佐以止血。3 剂血止,9剂告愈。白玉先[10]总结马桂文运用该方治疗妇科经验:对于湿热交结,邪扰冲任导致的崩漏、痛经、带下、经行皮肤瘙痒等妇科疾病都可随证加减治疗。刘观秀[11]报道1例盆腔炎

温病的辨证

温病的辨证 温邪入侵导致人体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失调及实质损伤,并产生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这些症状是温病辨证的基础。以卫气营血学说及三焦理论为指导,也就是说以卫、气、营、血及上、中、下焦所属脏腑作为辨证纲领,对患者全部病情进行分析研究,辨析各种症状产生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判断其病变层次、部位、性质,证候类型,邪正消长,以及病程阶段,病变发展趋势,传变规律等。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具有特定生理功能,它们在温邪作用下而失调,产生特有临东症状,这些症状是温病辨证的依据,只有牢固掌握卫、气、营、血及上、中、下焦所属脏腑产生的特异证候,洗能对學病考行正确的辨证论治。 4.1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大师叶桂首创。叶桂依据温病病机演变具有规律性变化,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结合‘《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将营卫气血理论引申发挥,形成了独特的卫气营血辨证学说。 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在于阐明温病病变浅深层次,确定证候类型及病变性质,确立正确的治疗原则等。 4.1.1卫气营血辨证源流 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之前,古医籍中已有关于卫气营血的论述,旨在阐明人体生理功能方面,仅有少许内容是论述病理变化的。《内经》最早认为营卫气血是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如《素问?痹论》说荣(按:荣与营同)者,水谷之精气也0并在《灵枢?营卫生会》篇进一步指明营—的区分^云其“清者为营,油者为玉。”《内经》其他篇章论述了气血有关内容,《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 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V1变化而赤,是谓血,营卫气血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难经.?三十二难》.U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卫为气,:相随上下谓之荣卫域可见,血为心主,气由肺主,血与营同属,旬与五同类,故举气可以核丑,举荣可以骇血。以上为《内.经 1.从生理方面论述营卫气血的有关内容,而《伤寒杂病论》则从病理角度阐述了营卫气血的变化*如《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53条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第54条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第97条说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名词解释 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 2.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 3.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4.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 5.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 6.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 7.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一般规律传变,而是;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 名词解释 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3.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温热病邪等。 4.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如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数、口渴、尿黄。 5.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 6.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 7.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一般规律传变,而是急剧内陷生变。如由肺内陷心包或由卫内陷营血。特点是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病发于表。特点是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变趋势,病情轻,病程短,易愈。 9.伏气:感受邪气当时不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发病于里。特点是由内外透,亦可里而再里传变。病情重,病程长,难于速已。 10.温疫:指感受疫疠病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11.温毒:一指病因,即温毒病邪,具有蕴结壅滞,攻窜流走的致病特点; 一指病名,由温毒病邪引起的,具有温病的共性,还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溃烂或斑疹的一类外感热病。 12.升散疏泄:指向上、向外导致人体腠理疏松、津液外泄。 13.逆传心包:是证的概念,即肺卫之邪不解,患者突然出现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蹇舌绛,四肢厥冷的病证。 14.燥干清窍:即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而致清窍不利的病证。表现为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等症状。 15.疫气:是一种物质性的致病因子,是微生物的雏形,是温一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16.上受:邪从口鼻而入即为上受。 17.透营转气:治法概念,清泻营热的药物中,加入清轻透泄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使营分邪热出气分而解阴。 18.水不涵木:虚不能滋养肝脉。 19.瘛瘲:手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 20.心中憺憺大动:指振动而有空虚貌,因阴液亏损所致。 21.顺传:温病由上焦传中焦,由手太阴传足阳明为顺传。特点是温邪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病情趋于缓解,预后较好。 22.寒起热伏:温病中发热恶寒此起彼伏,是邪留三焦的热形。 23.日晡潮热:日晡即日晡时,古代计时单位,相当于十二地支计时的申时和酉时之间,及北京时间下午3-5时。潮热即发热如潮水般定时涨落。每到下午3时发高烧,5时退烧。为阳明腑实,多伴有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24.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扬者,显扬、张扬之意。以手扪皮肤,始不觉热,甚则觉凉,久则渐觉体温升高,为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见于湿温初起,邪遏卫气。 25.夜热早凉:入夜低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提示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 26.战汗:急性热病过程中,突然恶寒战栗,继之全身汗出,谓之战汗,为邪正交争之象。 27.昏聩:深度昏迷,昏睡不语,意识完全丧失。 28.昏蒙:神志昏糊,意识朦胧,间或谵语。 29.昏狂:神志躁扰,意识狂乱,如狂发狂。 30.斑:为阳明胃热未得及时清解,内迫营血,从肌肉而出。形态为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之上,扪之不碍手,压之

最新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资料

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卫气营血”和“三焦”各阶段的病理特点和主要证候。 2.熟悉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和临床运用规律。 3.了解温病辨证的内容。 基本内容 1.阐述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理论的形成。分析它与《内经》所述的“营卫气血”和“三焦”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讲解卫气营血、三焦的证候表现、病机、传变、治疗大法。 3.明确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指导意义。 4. 注意分析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之间的关系及临床运用。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一、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所创立的。叶氏在《内经》及历代医家有关营卫气血论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临床经验,把卫气营血的理论引申发挥,从而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理 1.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肌表,引起卫外功能失调的一种证候类型。 (1)主要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2)病理特点:邪郁卫表,邪正相争。 (3)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4)传变及转归:温邪犯卫,病变层次最浅,病情较轻,持续时间较短。若正气未衰,加上及时确当的治疗,温邪可从外解;若感邪过重,或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温邪可入气;或因患者心阴、心气素虚,温邪可传营(血)分,出现重险证候。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包括:元气(原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血是红色的液体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2.气分证凡温邪不在卫分,又未传入营(血)分,皆属气分范围。涉及的病变部位主要有:肺、胃、脾、肠、胆、膜原、胸膈等,是病邪入里,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一类病变。 (1)主要症状:气分证临床类型较多,以热盛阳明为多见,主要症状是:壮热,不恶寒,但恶热,汗多,口渴饮冷,舌质红苔黄,脉洪大等。 (2)病理特点:正邪剧争,热炽津伤。 气分证的病机变化和临床表现基本相似,惟气分湿热(包括暑湿)证,病变复杂,临床症状特殊。湿热病邪(或暑湿病邪)流连气分,涉及的主要病变部位有脾胃、膜原、胆腑、肠道等,证候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有区别(详见三焦辨证)。其共有的症状是:发热,脘腹痞满,苔腻。发热的类型随湿热偏盛程度而异,湿偏盛 者,热为湿遏而身热不扬;热偏盛者,因湿热交蒸,身热较盛而不为汗衰。脘腹痞满为湿热郁阻气机的表现。苔腻为湿热征象,初入气分,湿邪偏盛者为白腻苔,湿邪化热,热重湿轻或湿热俱盛时则变为黄腻苔或黄浊苔。可见,身热、脘腹痞满、苔腻是辨别气分是否有湿热内阻的基本症状。 (3)辨证要点: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4)传变及转归:气分证的形成,一是温邪自卫分传入;二是温邪径犯气分;三是气分伏热外发;四是营分邪热转出气分等。邪在气分,邪气既盛,正气抗邪力亦强,邪正相持之时,若正气奋起抗邪,或经及时而正确的治疗,可冀邪退而病愈。相反,若正不敌邪,或有失治、误治,温邪可自气分而陷入营血分,病变趋于严重,而进入危重时期。 3.营分证温邪入营,是以实质损害为主要病机变化,以热邪深入,劫灼营阴,扰及心神,窜扰血络为主要特点的一种证候类型。 (1)主要症状: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等。 (2)病理特点:热邪深入,劫灼营阴,扰及心神,窜扰血络。a辨证要点中无“汗大出” 因为气分证邪陷于肺或脾胃,临床表现可有汗大出;若邪陷肝胆则可致气机不畅,邪热内郁而无汗。故汗出不为辩证要点。b温病发展到气分阶段多以实证为主,故可称里实热证。但若里热耗伤津气较重,则会出现虚实夹杂证,若出现津气外脱则属于里虚证。

《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治法研究

《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治法研究 【摘要】《温病条辨》以温热、湿热为两大纲。因湿性氤氲粘滞,故湿热类温病缠绵难愈,病情复杂多变。通过对《温病条辨》中湿温病所用方剂进行研究,探讨《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上、中、下三焦证的治法。结论:湿热类温病治疗总以清热祛湿为法,但三焦用药有别,属上焦者,以宣肺达祛湿之功;属中焦者,以芳香化湿及利水渗湿为祛湿之法,用药多苦寒与辛温相配以除湿热;属下焦者,除祛湿外,尚以温补固涩为主。 【关键词】《温病条辨》治法三焦宣肺祛湿湿热(中医) 《温病条辨》是清·吴瑭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之心得著成。是书分为七卷,三焦篇论三焦由上及下,辨证方法与《伤寒论》形成一纵一横之妙。不仅如此,《温病条辨》中载有很多有效的方剂,一直指导着温病的临床实践。本文以湿温病为例,通过对其证治中应用的方剂进行分析,以探讨《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治疗的特色。 1 一般资料 1.1 病种的选择《温病条辨》论及湿热类温病包括暑温、伏暑及湿温。依据证候表现,暑温当归属于温热类温病。但据《温病条辨》上焦篇被标为暑温之大纲的第22条自注所云:“……热极湿动,火生土也。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成矣。若纯热不兼湿者,仍归前条温热例,不得混入暑也……”。可知吴氏所列暑温乃指暑挟湿而言。然所论暑温之证候及治疗方剂又有暑温及暑湿之别。因本研究只涉及湿热类温病治法,故只将其中用治暑湿之方纳入研究范畴。 1.2 方剂的选择为研究病证治法的需要,采用如下方法对方剂进行统计:如某方用于治疗不同病证,则该方须累计入统计范围;如在某种病证治疗中,一首方剂用于该病证不同病位的治疗,则该方须累计;而在某病证相同病位的治疗中重复记载的方剂,则该方仅记录一次。据统计,暑温、伏暑中及湿温中载治湿热方分别为18首及79首,方剂分布如表1。表1 湿热类温病用方统计病名上焦篇中焦篇下焦篇共计暑温、伏暑 1.3 方剂的用药种类97首湿热类方剂中含清热药的方剂56首,含利水药的方剂47首,含益气药的方剂45首,含解表药的方剂40首,含理气药的方剂35首,含化湿药及含化痰药的方剂各34首。可见,在《温病条辨》中,湿热类温病的治疗以祛湿清热为主,其次还配伍辛散药以调理气机。湿热类方剂用药种类统计见表2。2 湿温病治法分析表2 湿热类方剂用药种类统计病吴鞠通云:“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因湿温最具特色,故本文将其作为湿热类病证的代表进行研究。此类温病属上焦者用方8首,其中应用清热药的方剂7首,以下依次为含祛湿药、解表药、止咳药的方剂各为5首、3首及3首;病属中焦者用方48首,其中含祛湿药、清热药的方剂最多,各为27首,其次为含解表药、理气药及补气药的方剂;病属下焦者用方23首,其中祛湿药、温里药、益气药、补血药及收涩药在方中的应用较为广泛。相关情况具体列表见表3。表3 湿温病三焦用药统计方中配伍某类药物前10位方剂(药物种类/方剂数目)上焦从表3可以看出,湿

温病的辨证习题及答案

温病的辨证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 一、填空题 1.卫分证的辨证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分证的辨证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营分证的辨证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血分证的辨证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气分证的病理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营分证的病理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血分证的病理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8.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阶段是() A、气分 B、卫分 C、气营 D、营分 E、血分 9.温病证见身体灼热,昏愦不语,舌蹇,肢厥。其病变阶段是() A、卫分兼气分 B、气分兼营分

C、营分 D、血分 E、气分兼血分 10.下列发热类型哪项不属于气分() A、寒热往来 B、壮热 C、身热夜甚 D、日晡潮热 E、身热不扬 11.发热恶寒,汗出,口渴,心烦,头痛如劈,舌红苔黄,脉滑数。其辨证为() A、卫分证 B、卫气同病 C、气分证 D、卫营同病 E、气营两燔 12.身热夜甚,昏愦不语,大便下血,舌深绛,其辨证为() A、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B、热入气分,邪闭心包 C、湿阻下焦,上蒙清窍 D、热入营分,邪闭心包 E、邪入血分,邪闭心包 13.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神疲,脉虚,为()

《温病学》学习心得

《温病学》学习心得 认识温病是从大一接触《中国医学史》这门课开始的,那时候听老师讲温病四大家的故事,津津有味。事实上,温病作为四大经典的基本课程之一,无论在中国医学史上还是在临床作用上都有着无可磨灭的作用。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记性外感热病。温病是在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

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温病有一系列相对独特的治疗方法,依据温病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的要求,清热存阴为温病的基本治疗原则。详细说来,具体治法有:解表法,具有疏泄腠理、驱邪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病邪在卫。解表法有多种,其中辛凉解表,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宣表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热之邪郁表之证;疏表润燥,适用于秋燥初起,燥热伤肺之证。清气法,具有清泄气分邪热的作用,适用于温邪燔灼气分。其中轻清宣气,适用于温邪初入气分,气机不畅,热郁胸膈,热势不甚之证;辛寒清气,适用于阳明热盛之证;清热泄火,适用于气分蕴热不透,郁久化火之证。化湿法,具有宣通气机、和中利水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其中宣气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湿热又郁遏于肌表之证;燥湿清热,适用于中焦湿热互结之证;分利湿邪,适用于湿热郁阻下焦之证。通下法,具有通腑泄热、荡积通瘀的作用,适用于热结胃肠、湿热结滞及血蓄下焦等证。其中通腑泄热,适用于热传阳明,燥屎结于肠腑的腑实证;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之证;通瘀破结,适用于胃肠或下焦蓄血之证。开窍法,具有促使神志清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心包或痰浊蒙闭心包。熄风法,具有平肝熄风、镇痉

温病

温病 2013-11-18 09:24 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王安道(王屡)的《医经溯洄集》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清代医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3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病学专著《瘟疫论》清代医家“温热大师”叶天士的《温热论》为第一部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医家薛生白所著《湿热病篇》第一部详细论述湿热病专著。温病学家吴鞠通《温病条辨》理法方药具备的专著。王孟英《温热经纬》第一部温病文献汇萃。 4温病:是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5温病的特点:①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②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③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④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原则:①以发病季节为依据有发生于春季的春温,发生于冬季的冬温②以时令主气为命名依据:发生于春季的风温,发生于夏季的暑瘟③以发病季节结合主气而命名:秋燥④以临床表现特点为依据:大头瘟、烂喉痧⑤以疾病流行情况命名:温疫6温病的分类:①根据病因性质分类分为温热类温病 和湿热类温病②根据发病初 起的特点分类分为新感温 病和伏邪温病两类。 7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联 系和区别:①伤寒温病均有 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 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 范围非常广泛,凡由外邪引 起的外感热病都属于它的 范围,其中既有风寒性质外 感热病也包括温热性质外 感热病。感受寒邪引起的外 感热病属狭义伤寒。指发生 于春季的一种外感热病为 狭义温病。多种外感热病的 总称,包括了除外感热病中 除了风寒性质以外的所有 病种是广义的温病。②温病 属于广义伤寒而有别于狭 义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 感热病总称,温病无论广义 还是狭义都属于广义伤寒 范围。 8温病与狭义伤寒的证治区 别:在病因方面温病是感受 温邪而发病,伤寒是感受寒 邪而发病。在感邪途径方 面,温邪多从口鼻而入,先 犯手太阴肺经或中焦脾胃; 寒邪多从皮毛而入,先犯足 太阳膀胱经。在病机方面, 由于温为阳邪,化热极速, 易伤阴液,故病之后期易出 现肺胃阴伤或肝肾阴凅之 证;寒为阴邪,化热较慢, 易伤阳气,故病之后期易出 现太阴少阴阳衰之证。 9温疫:温病中指具有强烈 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疾 病。 10温毒:主要是指感受温热 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 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 11①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多先犯上焦肺胃易伤肺胃 阴津病情变化迅速②暑热 病邪:发病可径犯阳明易 于伤津耗气易致闭窍动风 易夹湿邪为患③湿热病邪: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 缠绵病位以脾胃为主易 困遏清阳,阻滞气机④燥热 病邪:病位以肺为主易致 津液干燥⑤温热病邪:病初 即导致里热证病情较重而 易闭窍,动风,动血易耗 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⑥ 疫疠病邪:致病力强多从 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 位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 引起流行为病严重,病情 凶险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⑦温毒病邪:具火热之性攻 窜流走蕴结壅滞 12卫气营血辨证:①卫病 理:邪郁卫表,肺卫失和。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 痛,无汗或少汗,或咳嗽, 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 红,脉浮数。辨证要点:发 热,微恶寒,口微渴。②气病 理:邪正剧争,热灼津伤。 证候:壮热,不恶寒,反恶 热,汗多,渴喜饮凉,尿赤, 舌质红,舌苔黄,脉数有力。 辨证要点:但发热不恶寒, 口渴,舌苔黄。③营病理: 热灼营阴,扰神窜络。证候: 身热夜盛,口干反不甚渴 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 斑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 数。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 烦谵语,或斑点隐隐,舌红 绛。④血病理:动血耗血, 瘀热内阻。证候:身热灼 手,躁扰不安,甚或神昏谵 狂,吐血,衄血,便血,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