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病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温病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温病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温病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现代实用医学期刊杂志

刊名:现代实用医学 Modern Practical Medicine 主办:宁波市医学会;宁波市医学信息研究所 周期:月刊 出版地:浙江省宁波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 1671-0800 CN: 33-1268/R 邮发代号: 32-121 复合影响因子: 0.247 综合影响因子: 0.189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现代实用医学 曾用刊名:宁波医学 创刊时间:1994 目录 《现代实用医学》杂志基础信息 《现代实用医学》杂志栏目设置 《现代实用医学》杂志社投稿信息 《现代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征稿 《现代实用医学》杂志基础信息 本刊为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当好新世纪医生的“加油站”为宗旨,力求体现“现代”、“实用”、“综合”三大特色,重点面向全国中等城市、地市级和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第一线业务骨干。曾用刊名:宁波医学。杂志以“立足宁波、面向全国、服务城乡”为宗旨,学习和汲取中华系列杂志和我省优质杂志的办刊经验,自觉以省级杂志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在刊物定位方面,《现代实用医学》根据刊物所在城市的特点,主要面向市、县两级的临床医生,以宁波为立足点,积极服务于浙江省及浙江省外的全国市县级医院。目前《现代实用医学》的来稿覆盖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录用稿件的地域分布宁波市、浙江省(除宁波)和省外各占1/3。全国性杂志的趋势日渐显现出来。 《现代实用医学》杂志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述评、医学进展、综述、讲座、诊疗规范、论著、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疾病控制、临床护理、药物与临床、争鸣、读者来信、会议综述、医学信息、学术会议预告等栏目。学术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期刊之家网 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 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本站声明:期刊之家网与多家医学期刊结成了学术联盟,如果您有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的需求,以及对于需要论文发票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详情咨询尚编辑2102085228. 1、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期刊之家唯一投稿信箱:qikanbox@https://www.doczj.com/doc/7c15900387.html,;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 一、重点背诵原文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8) [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 [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3) 二、名词 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8、益胃:益胃是叶天上《温热论》中提出温邪始终流连气分的治疗大法,该法以轻清之品,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以振奋正气,经过战汗,使气机宣通,腠理开泄,邪气随汗外透。 三、如何理解叶氏“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叶氏提出“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是指其发展传变均具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伤寒虽以六经分证,亦影响到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故言“同”,但是,此“同”并非完全相同。 2、“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外感热病,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以辛凉解表;若有湿浊兼夹,邪在少阳时多见少阳三焦病变,治以分消上下,温病里结阳明时,多见湿热积滞交结胃肠,治以轻法频下;病程中易伤津液,重视养阴生津;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常要滋养肺胃或肝肾之阴。伤寒初起寒邪束表,治以辛温解表;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以和解表里;里结阳明时多见实热燥屎结于肠腑,多用猛下之法;病程中易伤阳气,重视顾护阳气;病至后期多见虚寒证,每需补脾肾之阳气。故叶氏说:“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四、试述温邪在卫的治法与失治后的表现 1、温邪在卫的治法

中医淋证

淋证 【定义】 淋证是指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特征的一类病症。【病因病机】 淋证可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引起。主要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望、闻、切诊重点内容】 一、望诊重点: 患者基本身体状况; 小便的色泽(混浊黄赤者多为湿热邪气盛,清白而长者多为邪退或正虚); 小便是否排出砂石; 小便是否混浊如米泔或滑腻如脂膏; 小便是否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 二、闻诊重点: 触碰腰部时患者是否有疼痛呼号。 三、切诊重点: 脉象之滑数、虚细、细数、细弱等各种情况; 四、病史采集基本项目,问诊重点 1、起病时间: 包括本次发病时间和整个病程时间; 2、诱发因素: 饮食不当、劳累过度、不良生活习惯、既往用药病史等。 3、主症特点: ①小便的通畅情况: 排尿有无尿道不适,有无尿痛是鉴别虚实的重要指征; ②小便的色泽: 尿液混浊黄赤者多为湿热邪气盛,清白而长者多为邪退或正虚; ③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

尿频尿急尿痛是否反复发作,间隔多久,每次发作持续时间; ④加重/缓解的因素: 如感受外邪、过食肥甘、郁怒伤肝、劳累过度等; ⑤症状演变: 程度的变化,各种淋证之间的转化,虚实的演变等; 4、伴随症状: 恶寒发热、腰痛、尿浊、尿血、水肿等; 5、诊疗经过: 发病后何时何地诊断为什么病、什么证,是否治疗,给予什么法、什么方药 治疗,结果如何,症状如何变化等; 6、刻下症状及中医十问。 7、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与淋证表现类似的常见疾病】 一、下尿路感染: 1、症状:以尿频、尿痛、尿急、排尿不畅、下腹不适为主。 2、体征:无明显体征 3、辅助检查:尿常规:镜下可见白细胞、红细胞。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ml。 二、急性肾盂肾炎: 1、症状:高热寒战,体温>38℃,伴头痛、全身酸痛,可有明显的腰腹部疼痛。尿频、 尿急、尿痛。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2、体征:输尿管点、肋腰点压痛阳性,肾区叩击痛阳性。 3、辅助检查:尿常规:镜下可见白细胞、白细胞管型、红细胞,尿白细胞酯酶阳性。 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ml。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媚、尿β2微球蛋白升高。 三、泌尿系结石: 1、症状:尿中间夹砂石,可见血尿。如石块梗阻于输尿管时可出现肾绞痛,疼痛向会 阴部放射,发作时尿量减少。 2、体征:输尿管点、肋腰点压痛阳性 3、辅助检查:血常规可见红细胞。患者尿中某种盐或可沉淀结晶成分排除增加,如钙、

温病湿热证

温病湿热证 在中医理论中,湿热既指正常“六气”中的“二气”,又指反常情况下致病邪气—“六淫”中的“二淫”。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将湿热作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如《素问·生气通天大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此可知,湿热在中医理论中既为病因又为病症。 温病湿热症的病因病机 薛生白《湿热病篇》中云:“太阳内伤,湿饮内停,客邪在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初步描述了湿热为病的病因病机。吴鞠通认为湿热“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外邪入里,里湿为合”。脾胃失调,内湿停聚,复感受外来之湿热病邪,邪气趁机乘虚而入,与内湿相引,同类相召,发为湿热证。叶天士将湿热证的病因分为内湿和外湿两个方面,认为两者对温病湿热证的发生都有一定的作用,外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内因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外湿的产生受地域气候的影响,如“吾昊湿邪害人最广”,认为内湿的产生于体质,脾胃功能以及饮食关系密切。 综合以上诸家,湿热证的致病原因与内因和外因有直接关系。外因多为外感湿热病邪。湿热病邪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饮食习俗等因素的有关,如南方多潮湿多湿热证。并且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嗜酒以及过量输液,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等,均能伤脾败胃造成湿浊中阻或郁而化热。外因为温病湿热证发病的关键因素。湿热之邪或从口鼻而入,或从肌表而入,但从口鼻而入者更多见,明清时期温病学家薛雪曾云:“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除了外感因素外,温病湿热证的发病也受到某些内在因素的影响,如中气的虚实,阳气的盛衰,体质的强弱和内湿的有无等等,即所谓“内外相引,故病湿热。”这些内在因素不但可以影响到湿热病的形成与发病,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到发病后的证候类型,病情的轻重虚实和疾病的演变转归。叶天士《温热论》中举“酒客里湿素盛”为例说明凡恣食生冷、过食肥甘而损伤脾胃,或素体肥胖、痰湿热盛者,影响脾胃健运,多有湿邪蕴结于里,成为湿热类温病的致病因素,阐述了内湿是湿热类温病发生的中药内在因素。 温病湿热证的传变 湿热之邪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疾病虽不尽相同,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病机传变则不外“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的范围。温病湿热证湿热之邪由口鼻肌表直入中道,内外相引,发为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据传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所著,曾被收入多部医书中。本书原文选自王士雄编著的《温热经纬》,共分46条,是专论湿热病的重要文献,本书选录其中7条。 【原文】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1)【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证初起的临床表现。按薛生白的自注所云,本条是湿热证的提纲。关于湿热证的发病原因,按薛氏自注所云,是:“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也就是说,素有脾湿内蕴之人,再外感湿热邪气,内外相引,最易发生湿热证。可见,湿热证往往初起就以脾胃为中心。其初起以恶寒为主症,是因为湿邪阻遏气机,卫阳之气被郁,不达于表,肌表失于温煦所致。但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故湿热证初起除见恶寒外,还当并见四肢倦怠困重,肌肉重痛。其特点是恶寒而肢体重痛,突出的症状是沉重感,与伤寒初起之恶寒体痛有所不同,临床当重点鉴别。随着病情的发展,湿热郁蒸,则热势渐增而恶寒消失,呈现“但热不寒”,甚至反恶热。热蒸湿动则“汗出”,但其特点是汗少而粘。由于湿邪阻遏气机,故“胸痞”为必见之症。因湿热证初起,热蕴湿中,热郁于里而不得发越,故多见舌苔白腻。若进一步发展,湿热交蒸,热邪发越,则可转为黄腻苔。湿阻气机,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但因其津液未伤且湿邪内停,故口虽渴而不欲饮水。 【原文】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2) 【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重于热的证治。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头痛,必夹风邪,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可见,本条是论述湿热证初起湿邪遏阻卫阳之表证的证治。湿阻气机,卫阳被郁,表气不畅,腠理不通,故“恶寒,无汗”。湿邪重浊,其袭表则“身重”,即周身困重。湿邪夹风上攻,头部气血逆乱,故头痛。湿邪在表,宜用辛温芳香药物,辛温宣透,芳香化湿,以祛除表湿,如: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因其头痛乃湿邪夹风邪上攻所致,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如果无头痛症状,说明未夹风邪,可以去羌活。本条之湿热证,从临床表现上看,是以湿邪为主,湿重于热,热象不显。因湿为阴邪,故薛氏在自注中称其为“阴湿伤表之候”。 【原文】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3) 【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热并重的证治。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此条外候与上条同,惟汗出独异,更加关节疼痛,乃湿邪初犯阳明之表。而即清胃脘之热者,不欲湿邪之郁热上蒸,而欲湿邪之淡渗下走耳。此乃阳湿伤表之候”。由薛氏之自注可以看出,本条与上条均属湿热表证,故恶寒,发热,身重等“外候与上条同”。但与上条不同者,是本条有汗出,且其虽有汗出而肌肉关节疼痛不为汗解。这说明是湿热郁蒸,阻滞气机,虽有热蒸湿动而汗出,但湿邪并不能从汗而驱,故肌肉关节疼痛不得解。本证为湿困肌肉,因胃主肌肉,故薛氏称之为“湿邪初犯阳明之表”。所谓“阳湿”,是指本证与上条有所区别,上条是湿邪重,属

淋证护理常规

淋证护理常规 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示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已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膀胱、肾。泌尿系统感或结石、前列腺炎、乳糜尿等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次数、尿量、尿色、尿痛等情况。 2、病的认知程度。 3、社会状况。 4、湿热蕴结证、肝气郁滞证、脾肾两虚证。临床根据症状不同分为热淋、血淋 气淋、石淋、膏淋及劳淋。 二、护理要点:按中医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多饮水,以通利湿热。 2、做好外阴部清洁卫生。 3、遵医嘱及时准确留取尿培养标本送检。 三、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排尿的次数、尿量、尿色及右无尿痛。 2、排尿不畅或尿闭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腰腹绞痛,或伴恶心、呕吐、出冷汗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血尿多,或引起虚脱危象时,包港澳医师,并配合处理。

四、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注意药后反应,并做好记录。 五、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忌食辛辣、煎炸、肥腻、要就等刺激之品。 2、高淋虚证和劳淋者,之一医师进补。 3、石淋者,应根据结石成分性质的不同,注意饮食宜忌。 六、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给予心理疏导,消除紧张、急躁或悲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热淋,高热不退市,遵医嘱针刺。 2、石淋,肾绞痛发作时,穴位按压。 3、膏淋发作时,按压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 4、劳淋,腰酸甚是,在水面时腰下垫棉垫。 七、健康指导 1、坚持按医嘱服用药物,切勿自行中断,以免复发。 2、按时复诊,如有发病征象,忌食就医,以免延误。 3、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节制房事,保持心情舒畅。 4、做好个人卫生,防止尿路感染。 5、每日坚持多饮水,并限制含钙及草酸丰富的饮食。 6、病情缓解后适当活动。石淋者应增加活动量,指导患者进行

妇产科医院业务副院长主任医师先进事迹

妇产科医院业务副院长主任医师先进事迹 在科学严谨的医学世界在充满毅力、拼搏与艰辛的工作中她把整个心血都无私献给了妇产科事业三十多年平凡而漫长的岁月里她无怨无悔用一颗宽厚、仁慈的心用精湛的医术迎接了无数新生命的诞生也使无数垂危的生命获得了新生。她用爱播种用心耕耘用自己青春年华诠释着对人民的无私奉献和对党的忠诚她就是××地区妇产科医学界的知名专家××市第九人民医院、妇产科医院业务副院长主任医师、共产党员——××。 勤学苦钻练就一身本领 从医以来她扎实工作勤奋钻研在长期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一名德才兼备威望较高的好医生她高超的医疗技术、良好的医德风范深受群众的欢迎、同事的尊敬和领导的赞许。1996年她作为医院引进的专家主持开展了筋膜内子宫全切术、广泛子宫全切盆底淋巴清扫术、经阴道子宫切除加盆底修补术、外阴切除术、阴道成型术、卵巢肿瘤细胞减灭术、宫腹腔镜等妇科高难度的手术尤其是广泛子宫全切盆底淋巴清扫术、经阴道子宫切除盆底修补术等手术大多比较复杂耗时长但××凭着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和精细操作的技术优势在吸收国内外相关治疗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近三十年的临床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使该手术的治疗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她创新性的开展了子宫契形切除术切除子宫保留双侧附件大大提高了妇女术后生

活质量。同时她承担了院内外会诊并组织有效指挥抢救各种危重病人也使医院的各科诊疗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吸引了全国各地病员来院就诊为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完成繁重的临床医疗任务的同时她先后承担了省卫生厅立题科研项目5项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卫生厅科研成果奖1项;××市科研成果奖1项××市卫生局优秀新技术二等奖2项。目前由她主研并已在省卫生厅立项课题“电视腹腔镜、宫腔镜联合治疗不孕症的临床应用研究”和“米索前列腺用于宫腔镜手术前软化宫颈的随机对照研究”正在阶段性进行科研工作。“音乐疗法对剖宫产术痛觉分离的临床研究”课题已结题。她积极推广了小剂量安宫黄体酮治疗子宫颈、子宫内膜腺癌;干扰素涂擦治疗宫颈糜烂;用手指提取输卵管法行女性绝育术等2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近年来在《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国现代实用医学》、《中国妇幼杂志》《世界医学杂志》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42篇供其他医生借鉴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救死扶伤 病员称赞好医生 ××常说要当一名好医生除了扎实的临床学科基础、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面对患者的痛苦和他们投向医生的充满期待的目光感觉是有一条生命交到你手中这样的担子压在你肩上不是一般的责任要尽最大的努力

湿热咳嗽与寒湿、湿热的辨证治疗

湿热咳嗽的症状复杂,舌象是诊断关键。 由于湿热咳嗽的病机复杂,因而临床表现也较为错综复杂,湿热二邪同时为患,二者各自要表现其特点,但又互相影响,互相裹结,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因而临床每多见矛盾性症状。择其常见者如下:(1)咳声重浊、胸闷,痰质粘量不多,湿热咳嗽的热重于湿者,由于肺气不宣,热伤津液,经常痰少质粘,咳吐不利;而湿重于热者可能痰质稀量多。(2)热证而脉不数,热证而面不红反淡黄,精神不烦躁而反呆滞,口干而不引饮、且喜温饮,大便数日不解而不燥结,大便质溏而排出不爽,舌质红而舌苔白厚腻,身体困怠而活动后稍减等。(3)病程长,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具有一般湿热证的症状。《湿热病篇》说:“湿热证,咳嗽昼夜不安”,湿热病具有来缓去迟的特点,湿热咳嗽也不例外,往往缠绵数周或数月;湿热咳嗽具有一般湿热证的症状,如:周身困重,倦怠乏力,纳差,胸闷腹胀。 湿热咳嗽症状表现复杂,但是只要抓住舌象,诊断还是有据可循的,常见舌象为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质地较厚。其中舌质红是判断疾病性质属于热证的重要指证,苔腻是判断存在湿邪的重要根据,苔的厚薄程度是判断湿邪数量多少的依据。舌苔的颜色一般与病程长短、湿邪和热邪之间的比例关系密切,病程短者和湿重于热者多见白色;病程长者和热重于湿者多见黄色。切不可一见白苔便为寒证。 三、湿热咳嗽的治疗规律 湿热咳嗽的治则是宣降肺气,清热利湿。咳嗽的病机,总与肺气失于宣发和肃降有关,然而由于外感湿热病邪多从人体上部侵犯人体。湿热之气的运动途径是由下而上的,湿热之气带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医原·湿气论》曰:“然阴气必得阳气而后升。所以,盛夏热甚湿生,万物皆润,溽暑蒸淫,自下而上,升于太虚,为云雾雨露。”《经》说:“湿上甚为热”。湿热咳嗽的气机病理是以肺气不降为主的。因此,湿热咳嗽的肺气调理当以降肺为主。咳嗽初期伴有表证、脉浮者,咳嗽的病机以肺气失宣为主,治疗当以宣降肺气、清热利湿为主。咳嗽日久者(以笔者的经验而言,约在10天以上者),咳嗽的病机以肺气不降为主,伴有气逆的表现、脉不浮,治疗当以清肺降逆、清热利湿为主。 处方时还应当注意湿热之间的轻重,湿重于热者治疗以利湿为主,热重于湿者治疗当以清热为主。如果津液已受伤者,还应当加入生津化痰之品。 笔者相当长一段时间苦于辨证已明,而无良方,后受《医源》等有关论述的启发,用千金苇茎汤加味治疗,每获良效,基本处方:苇茎(芦根)15-30克,冬瓜仁30克,桃仁6克,薏苡仁30克,杏仁15克,车前子12克,前胡12克。 元犀说:“此方以湿热为主。咳而微热烦满,胸中甲错者,是湿热之邪在肺也。肺既结,则阻其气血不行而为痈矣。方用苇茎解气分之热结;桃仁泄血分之热结;薏苡利湿,清结热之源;瓜瓢排瘀,开结热之路。《金匮方歌括》”《成方便读》说其:“方虽平淡,其散结通瘀、化痰退热之力,实无所遗,以病在上焦,不欲以重浊之药伤其下也。”所以用千金苇茎汤治疗湿热咳嗽是颇为合理的。但是毕竟此方是为治疗痰血热邪互结肺脏、久而成脓的肺痈所设的处方,作用在于清肺化痰化瘀。利湿之力不足,止咳效果较逊,更无降肺之效。所以在原方的基础上增加具有宣肺止咳作用的杏仁,“湿热治肺,千古定论”,一般湿热病都需要宣肺以启水之上源,湿热咳嗽当不能例外,故重用杏仁;“湿热不利小便非其治”,故加用清热利湿降肺作用的车前子;千金苇茎汤止咳之力不足,故加降气化痰止咳的前胡;一般咳嗽气血壅滞之象不及肺痈,故减少活血化瘀的桃仁的药量。全方药物清轻滑利,善走三焦

温病学总结

温病学 第一单元绪论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二单元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二、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温病条辨》 三、分类: 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 治疗应以清热保津为原则 湿热类温病:湿温、伏暑、湿热疫、霍乱 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2、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四、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第三单元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 1、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2、各性 (1)风热病邪: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先犯肺卫;易伤肺胃阴津;病情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发病可径犯阳明;易于耗气伤津;易致闭窍动风;夹湿邪为患 (3)湿热病邪: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易于复发;病位以脾胃为主;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4)燥热病邪:病位以肺为主,初起以肺卫见症为主;易致津液干燥,在病之初起时即可有较明显的津液干燥的表现 (5)温热病邪:病初即导致里热证;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6)温毒病邪:具火热之性,致病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的特点;攻窜流走,外窜经络、肌腠,上冲头面,下注宗筋、阴器;蕴结壅滞 (7)疠气病邪:致病为强,众人触之即病;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为病严重,病情凶险;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二、发病类型 1、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

淋证的病因与诊断

淋证的病因与诊断 一、病因病机 1、膀胱湿热多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过度,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洁,湿热秽浊毒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或肝胆湿热下注皆可使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发为热淋;若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血随尿出,则发为血淋;若湿热久蕴,煎熬尿液,日积月累,结成砂石,则发为石淋;若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不能分清别浊,脂液随小便而出,则发为膏淋。 2、肝郁气滞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或气滞不会,郁于下焦,致肝气郁结,膀胱气化不利,发为气淋。 3、脾肾亏虚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或劳累过度,房室不节,或年老,久病,体弱,皆可致脾肾亏虚。脾虚而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则发为气淋;若肾虚而下元不固,肾失固摄,不能制约脂液,脂液下注,随尿而出,则发为膏淋;若肾虚而阴虚火旺,火热灼伤脉络,血随尿出,则发为血淋;病久伤正,遇劳即发者,则为劳淋。 “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淋证的病位在肾与膀胱,且与肝脾有关。其病机主要是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膀胱的气化与开合。淋证日久不愈,热伤阴,湿伤阳,易致肾虚;肾虚日久,湿热秽浊邪毒容易侵入膀胱,引起淋证的反复发作。因此,肾虚与膀胱湿热在淋证的发生、发展及病机转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淋证有虚有实,初病多实,久病多虚,初病体弱及久病患者,亦可虚实并见。实证多在膀胱和肝,虚证多在肾和脾。 二、诊断 1、具有淋证的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等基本临床特征。尚可有各种淋证各自的特征。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症。 3、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劳累过度,情志变化,感受外邪而诱发。 4、结合有关检查,如尿常规、尿细菌培养、X线腹部摄片、肾盂造影、双肾及膀胱B超、膀胱镜等,可明确诊断。 三、鉴别诊断 1、癃闭癃闭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淋证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特征。其中小便短涩量少,排尿困难与癃闭相似,但癃闭排尿时不痛,每日小便总量远远低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而淋证排尿时疼痛,每日小便总量基本正常。 2、尿血血淋和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尿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丹溪心法·淋》曰:“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故一般将痛者称为血淋,不痛者称为尿血。 3、尿浊淋证的小便浑浊需与尿浊相鉴别。尿浊虽然小便浑浊,白如泔浆,与膏淋相似,但排尿时尿出自如,无疼痛滞涩感,与淋证不同。以有无疼痛为鉴别要点。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感冒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嗽 散 外感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风燥伤肺疏风散寒,润燥止咳杏苏散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 三子养亲汤 内伤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肝泻肺,顺气降火 加减泻白散合 黛蛤散 肺阴亏虚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哮病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发作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定喘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小青龙汤加石 膏汤 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缓解肺肾两虚补肺益肾 生麦地黄汤合 金水六君煎 喘证风寒壅肺宣肺散寒 麻黄汤合华盖 散 实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二陈汤合三子 养亲汤 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 汤 虚肾虚不纳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合 参蛤散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 锡丹 肺胀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 汤 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 肺痨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虚火灼肺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 散 气虚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or参苓白术散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胸痹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 寒凝心脉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心悸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or朱砂安神 丸 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水饮凌心 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宁心安神 苓桂术甘汤

湿热类温病考点练习解析

温病学第二单元湿热类温病 一、A1 1、下列属于湿温病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表现特点的是 A、清醒时也表情淡漠 B、神识似清似昧 C、严重时谵语胡言 D、反应迟钝 E、以上都是 2、暑湿郁阻少阳,若心烦重,为热邪扰心,加 A、半夏、黄连 B、猪苓、茯苓 C、山栀、黄连 D、栀子、淡豆豉 E、黄连、苏叶、生姜 3、证见身热汗出口渴,面赤耳聋,眩晕,胸闷喘咳,痰中带血,脘痞腹胀,下利稀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滑,脉滑数,为 A、湿热中阻 B、湿热蕴毒 C、暑湿郁阻少阳 D、暑湿弥漫三焦 E、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4、下列属于湿温病湿遏卫气证候表现的是 A、身热不扬

B、头重如裹 C、身重肢倦 D、胸闷脘痞 E、以上都是 5、湿温病湿重热轻,困阻中焦选用的治法为 A、芳香宣化,燥湿运脾 B、气营两清,解毒救阴 C、清热化湿,豁痰开窍 D、清暑化湿,宣通三焦 E、清泄少阳,分消湿热 6、治疗湿温病湿热中阻证中湿热并重首选 A、三仁汤 B、王氏连朴饮 C、菖蒲郁金汤 D、甘露消毒丹 E、藿朴夏苓汤 7、被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称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的是 A、三仁汤 B、王氏连朴饮 C、菖蒲郁金汤 D、甘露消毒丹 E、藿朴夏苓汤

8、以下属于湿热类温病的是 A、风温 B、春温 C、伏暑 D、暑温 E、秋燥 9、湿温病常发生的季节是 A、春夏 B、春秋 C、夏秋 D、冬春 E、冬夏 10、湿温病的病变中心为 A、肝胆 B、脾胃 C、心肾 D、肺脾 E、肺肾 11、下列属湿温病湿从热化表现的是 A、伤阴 B、闭窍 C、动风 D、动血

E、以上都是 二、B 1、A.清热解毒,疏风消肿 B.气营两清,解毒救阴 C.轻清芳化,清涤余湿 D.清暑化湿,宣通三焦 E.清泄少阳,分消湿热 <1>、治疗湿温病后期,余湿留恋证选用的治法为 A B C D E <2>、治疗暑湿弥漫三焦选用的治法为 A B C D E 2、A.湿温病初起,卫气同病,外内合邪 B.湿邪阻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司 C.湿热秽浊郁伏膜原,阻遏气机 D.湿热互结中焦,脾胃升降失司 E.湿热交蒸,充斥气分,酿成热毒 <1>、湿温病湿困中焦证的病机是 A B C D E <2>、湿温病湿阻膜原证的病机是 A B C D E

四大经典之温病

《温病学名著选》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1.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与伤寒辨治的异同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伤寒与温病由表入里传变的区别及温病表证初起的治法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3.风邪、湿邪与温热相搏的证候与病机及湿热病与伤寒的鉴别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温热夹风、夹湿逆传营分的病机、证候与治法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成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热入于营,舌色必绛。风热无湿者,舌无苔,或有苔亦薄也。热兼湿者,必有浊苔而多痰也。然湿在表分者,亦无苔。 5.斑出而热不解的病机与治法 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

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战汗的病机与预后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7.湿热邪气留滞三焦气分的治法及与伤寒少阳病治法的区别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8.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加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矣。 9.湿热病与体质的关系及温热病与湿热病的治则余医案中,凡先治血分,后治气分者,皆伏气病也,虽未点明,读者当自得之。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

---------------------------------------------------------------最新资料推荐------------------------------------------------------ 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 現代醫學的發展趨勢人類醫學文化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神靈崇拜階段; 2、自然醫學階段; 3、化學醫學階段; 4、生物醫學階段。 神靈崇拜和自然醫學階段又被稱為經驗醫學時代。 那個時代疾病的治療完全依憑經驗法則,醫師的訓練也以師徒傳授的方式進行,缺乏系統性的治病原則,經驗傳承慢,容易陷入神秘主義。 物質醫學和生物醫學階段又被稱為實證醫學時代。 這個階段的醫學開啟於文藝復興之後,由於物理學與化學的快速進步,帶動了生理學與病理學的快速發展,於是醫學就進入到以科學實驗為檢驗醫學真理的年代。 透過系統化的科學驗證與教育訓練,醫師的經驗傳承變得更精確,也更能一致化。 然而一切講求科學證據的實證醫學也因過度迷信看得到,或檢驗得到的巨觀數據,但容易忽略掉醫學儀器所無法檢測到的細節,這種見樹不見林的模式導致醫學檢測缺乏整體概念,對於暫時性失衡的亞健康狀態很難達到治療的效果。 在快速發展的系統論、控制論、與資訊論的時代背景下,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安格(G. L. Engle) 教授體認到傳統生物醫學模式 1 / 4

的諸多侷限和不足,於西元1977 年提出了一個新的現代醫學模式結合生物、心理、及社會醫學模式。 這一理論一經提出,立刻得到了世界各國醫學界的高度重視和廣泛的認同,並對現代醫學的發展方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安格教授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揭示了未來醫學的動態觀及整體觀,從此人類進入了整體(系統)醫學的時代。 依據整體醫學概念,健康應包括生物、心理、社會三個面向。 世界衛生組織也據此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健康定義: 「健康,不僅僅是不生病,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性的完好狀態」。 在肯定了生物醫學價值的同時,新的健康概念也確立了心理、社會因素對身體的重要影響力,從而建構了身、心、靈的健康新趨勢。 由此,現代醫學模式開啟了醫學的新思維、拓展了醫學研究的新思路,進而對醫學的轉型與發展、對預防保健、健康照護、公共衛生教育及醫療決策等方面,都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近年來,現代醫學的發展趨勢已從分科化轉向系統化,從線性化轉向非線性化,從簡單化轉向複雜化,從不可逆性轉向可逆性,從一般性轉向特殊性,從必然性轉向偶然性,從可預見性轉向不可預見性,從治標轉向治本,這些正是整合醫療的特色。 因此,現代醫學的進一步發展,可以從中醫的宏觀戰略思想上,獲得啟迪與開展。

湿热病

甘露消毒丹化裁治疗痤疮、酒渣鼻、湿疹等面部皮肤病 (2013-06-26 10:44:34) 转载▼ 标 分类:皮肤病 签: 健 康 皮 肤 病 甘露消毒丹化裁治疗痤疮、酒渣鼻、湿疹等面部皮肤 病 (附验案4则)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其立法为祛湿,清热,解毒。主治湿热并重,毒邪为患之病症。治湿宜给以出路,治热宜宣散清泄,治毒宜泻火解毒。择甘露消毒丹利湿、清热、解毒之功效,治疗皮肤病,尤其面部皮肤病证属湿热、毒邪为患者,疗效满意。 1.痤疮 辨证:肺经风热,湿毒蕴结。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柴某,男,26岁。2010年5月19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1年前,面部散在出现粉刺,能挤出白色分泌物,未引起重视,不久,丘疹演变成脓疱、囊肿,用多种中医药物,疗效不显著,非常苦恼,现来我中医门

诊求治。现症:前额、双颊、颈部均可见丘疹、脓疱、渗出、囊肿,下颌部尤重,口渴,胸闷腹胀,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厚腻,脉濡数。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肺风粉刺。辨证:肺经风热,湿毒蕴结。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药用:滑石15g(包煎),黄芩10g,桑白皮10g,茵陈10g,川贝母5g(研末服),石菖蒲10g,藿香5g,白蔻仁5g,连翘10g,射干5g,生甘草5g。水煎服,200ml,2次/d。第3遍煎液局部湿敷,2次/d。 二诊(2010年5月26日):上方用7剂,渴止,脓疱消退,二便通畅。上方去滑石、射干,继续口服。 三诊(2010年6月9日):上方又用14剂,面部丘疹大部分消失,囊肿明显回缩,胸闷腹胀除,二便通畅。上方去藿香,继续口服。 四诊(2010年6月23日):上方又服14剂,除面部留有瘢痕外,他症悉除。又拟消痕汤:白芷10g,丹参10g,蒲公英20g,丝瓜络10g,夏枯草10g,猫爪草10g,当归10g,炙甘草5g。水煎服及局部湿敷一个月,瘢痕基本消失。 按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复感湿邪,湿热蕴而化毒,上蒸于面。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中滑石利尿通淋,清热,收湿;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茵陈煽情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又有解毒疗疮之功;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结节消肿;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藿香芳香化浊;白蔻仁化湿行气,温中;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温病学名词解释+简答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指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具有熱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邪: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是温病的致病因素。 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 传染:指通过直接接触 瘟疫: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逆传:温邪由上焦手太阴肺不传于胃而直接传于手厥阴心包经的过程,是温病的传变形式之一。 心中憺憺大动:心跳迅速而有空虚感。 文库瘛瘲:瘛,屈曲;瘲,弛张;指四肢时伸时缩,抽动不止的证候表现。 透热转气:是指温邪入于营分时,不可一味地清营养阴,而应在其中辅以清气之品,使热邪从营分转出气分而解. 白?:指在湿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 日脯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日脯,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5点。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熱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热,久扪时感体温升高。 战汗:指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

伦次。神昏谵语往往并见,故昏谵并称。 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着。神志如狂:指昏谵躁扰,狂乱不安。 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或时有谵语,呼之能应。 痉厥:痉,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之证,厥,一般包括昏厥和肢厥,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肢厥指四肢逆冷或不温,,轻者到踝腕,重者逆冷可过肘膝。 燥干清窍:是气分的一个特殊病证。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引起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的病证,俗称上火。 内闭外脱:邪气内闭,气机不通,阴阳气不相顺接,则可出现正气外脱。 暑瘵:是暑热毒邪入血分,壅积于肺,损伤肺络,引起骤然咳嗽,咯血的病证,状如痨瘵,属暑温类证。 风温:指感受风热病邪,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候的急性外感热病。 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表现,由于燥尿与邪热搏结与肠道,肠道液体从燥屎孔隙中渗下流出,表现为纯利恶臭稀水。 逆传心包:逆传是相对顺传而言,一般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不从外解,可顺传阳明气分,若失治误治或心气素虚,或病邪过烈致邪热内陷心包,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肢厥等症候。 春温:感受春季温热病邪引起的,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候的一-类急性

一个患者对现代医学的理解

一个患者对现代医学的理解 秋天 俗话说久病成良医,一个久病的患者是一定会对现代医学有所感悟和理解的。说实在的,我还称不上是一个久病患者,因为我很少去看医生。但是人的一生不去看医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说人人都是患者。 我对现代医学的崇敬是从我儿时的一次重病产生的。记得是三、四岁的时候,我得了脑膜炎,那时这个病对一个幼儿来说是一个非常危重的疾病,我至今还记得我当时发高烧眼前产生幻觉的情形,父母先是请来了我的一位亲戚,他是当时一位有名望的老中医,看后说,他是无能为力了,快送医院。他还对我父母说,即便是救过来,也会是一个傻儿了! 我得感谢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入院后经抽脊髓确诊,用上当时发明不久进口的特效药——盘尼西林,很快稳定了病情并逐日趋好,不久我就痊愈出院了。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并没有成为一个傻儿,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成绩优秀。这件事起,我便对现代医学顶礼膜拜深信不疑,医生也成了最受我尊敬的人,以至于后来有人指责医生病历上的字是鬼画糊涂时,我还辩护说,那是医生开药名写惯了拉丁文,写中文也有点拉丁化而造成的。而相反,我对中医中药只是从文化上认同,不再认为它是医学了。 引起我再次对现代医学的关注,是过了几十年后的今天。 前不久我因一次突然眩晕住院治疗,家里人十分担忧,我因为有对现代医学的崇拜信任而毫不在意。我想,现代医学又经历这几十年的发展,一定比我儿时更有大的长进:现代化的医院大楼,抢救设施完备的住院病房,检查用的现代化设备、手段、项目那都是今非昔比,治愈这小小的眩晕一定是小菜一碟。 然而,这次现代医学却让我失望了。那么多高精尖的设备仪器,那么多的检查项目,竟没有能查出我眩晕的原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代医学到底是怎么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