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瑭及其《温病条辨》的学术思想研究

吴瑭及其《温病条辨》的学术思想研究

吴瑭及其《温病条辨》的学术思想研究
吴瑭及其《温病条辨》的学术思想研究

吴瑭及其《温病条辨》的学术思想研究

关键词吴瑭温病条辨温病三焦辨证中医学术发掘文献研究

《温病条辨》由清代著名医家吴瑭著于嘉庆三年(1798)。该书创立三焦辨证纲领,由上及下、由浅入深,旨在“认证无差”。后世认为,此书创立的三焦辨证体系与张仲景伤寒六经辨证理论、叶桂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互为羽翼,成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1吴瑭其人其书

吴瑭(1758—1836)。字配珩,号鞠通,江苏淮阴人,清代著名医家,其学术思想对后世温病学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吴瑭少时习儒,19岁时其父亲病重年余,终至不起。吴瑭悲痛欲绝,心中愧恨难言。觉得身为人子,却因不懂医学,而在父病之时无能为力。于是,他在习儒之余,兼以自学医理。后来,看到了张仲景《伤寒论》中“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慨然决定,放弃举子业,专心攻读医书。至学医4年,其侄巧官患温病喉痹。先请外科医师,用冰硼散吹喉,病情加重。此后,又延请了多位医生,所用之药大多是双解散、人参败毒散之类,依然无效,其侄发黄而死。当时,吴瑭医学造诣还不高,不仅未能对此进行评价,还不知道应当选用何方。这更坚定了吴氏研究医学、专攻温病的决心。又3年之后,吴塘去京师参加检校《四库全书》,得到了接触大量医学著作的好机会。他广泛阅读。用心体会,逐渐有了较深刻的感悟,学识大有长进。但是,吴氏生性谨慎,未敢轻易为人治病。一直到了乾隆五十八年(1794),吴瑭已经36岁,北京温疫大流行,在朋友们大力劝说下,吴瑭才一展身手,救治了重病患者十数人。在医疗实践中,吴瑭深切地体会到当时的医生治病缺少正确的理论和治法,十分感慨“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璧琳琅,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其何以传信于来兹?”长期的阅读积累,又经过成功的临床实践,吴瑭开始著书立说,希望能完成一部真正切合温病临床实用的医学著作。他广泛采辑自《内经》以降历代名贤著作,去其驳杂,取其精华,并附以本人的学术见解与临床经验,合成一书,名日《温病条辨》。嘉庆三年(1798),其书初步完成。书成之后,吴瑭担心以“救人之心,获欺人之罪”,直到嘉庆甲子(1804),吴氏才将此书展示给友人征保。又经过lO年,该书最终告成,初刊于嘉庆十八年(1813)。

《温病条辨》6卷,并卷首一卷。书仿《伤寒论》体例,分条列论,以求简要易诵,又于各条之下详加辨析议论,故以“条辨”名书。吴氏认为前贤之中,元·王安道虽能辨证温病,但论之未详;明·吴又可(有性)区分伤寒、温病,但立论立法

《温病条辨》学习心得

《温病条辨》学习心得 《温病条辨》为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一部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温病学专著。这书问世迄今已经200多年,因为对温病的辨证论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被广大医家所称誉、效法,至今被看作是学习和研究温病学的重要参考文献。吴鞠通之所以能著成《温病条辨》这部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除了他本人的勤奋努力之外,与他所生活的时代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社会环境来看,吴氏生活在清代中期的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出于清朝的鼎盛时期,即所谓“康乾盛世”。这个时期,清帝国的政权相对稳定,比较重视发展文化,人民的生活也较为安定,这就为文人、学者读书学习,致力于研究工作和著书立说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卷帙浩繁的丛书相继问世。吴鞠通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机会“来邀京师,检校《四库全书》",能够从中看到历代医家的著述。从学术氛围来看,在中医学的学术上,自金、元、明代直至清初,经过刘完素、王履、吴又可、叶天士等医学家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倡导,温病学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已经逐步脱离《伤寒论》,的束缚而自成体系的趋势。特别是叶天士的《温热论》和《临证指南医案》的问世,对《温病条辨》的成书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温病条辨》一书的主要内容在三焦篇。在三焦篇中,吴鞠通把各种温病按病变性质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别,分别论述它们的辨证论治。 1、XX温热病纵观三焦篇有关温热病的全部内容虽然上、中、下三焦的证候类型繁多,治疗方药有异,但自始至终以温热邪气损伤阴津为主要特点。因此,治疗上始终以泄热存阴为目的。《温病条辨》三焦篇中所讲述的温热病,沿上、中、下三焦传变,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由浅入深发展,在传变发展过程中,始终体现着温热伤阴这一特点。在治疗上,上焦用清法,清热以保津;中焦无形热盛仍然用清法,有型热结用下法,急下以存阴;下焦以滋阴法为主。三焦温热病的治疗,都以泄热存阴为原则。可以说,温热伤阴与泄热存阴,是吴鞠通对温热病辨证论治学术思想的核心。 2、湿热病在三焦篇中,吴鞠通把暑温、伏暑中属于暑湿病 的证候与湿温病一同归入湿热病范畴。因为其病因是湿热邪气,湿热熏蒸,弥漫表里,初起卫分与气分的界限并不明显,在湿热未化燥的阶段,一般又不入营分、血分,往往始终留连气分,所以用卫气营血辨证很难标示湿热病的传变发展规律。而湿是重浊之邪,有自上流下的特性,三焦辨证恰恰能清楚的标明湿热邪气由上至下的传变途径,所以书中论述湿热病很少用卫气营血辨证,而是以三焦辨证为纲领。综观三焦篇中湿热的内容,始终突

温病条辨方歌

桂枝大枣草姜芍,必备稀粥稻米煞。风温温热冬温疫,初恶风寒信可疗。霍乱湿伤吐利后,身痛不休小和调。冷汗自出温病者,身凉似水效还高。有汗却无咳呕痛,伤燥如寒甚推敲。 2.桑菊饮 辛凉轻剂桑菊饮,薄草芦根桔杏翘,疏风清热宣肺气,风温咳嗽辅之妙。 3.银翘散 辛凉平剂银翘散,薄草芦根豉蒡煎,芥穗桔梗淡竹叶,透表清热解毒先。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太阴温病巳非轻,气血燔时两不平。玉女煎方原可变,石膏知母地玄冬。牛膝趋下无从取,熟地偏温须易生。咽病血伤虽未见,但防邪热入其营。 4.五汁饮子 五汁饮子味甘甜,梨藕芦根荸荠鲜。更取麦冬同捣滤,冷服热饮善驱痰。又疗瘅疟阴先病,阳气独发热不寒。即或微寒亦多热,舌干口渴亦能安。温病后期肌肤燥,溲时茎痛燥咳兼。敹热脉数面微赤,皆当饮用莫迟延。 6.清营汤及其加味 清营犀地元银麦,连翘丹黄竹叶心,能疗烦渴目欠利,寐难舌赤暑厥阴;更医暑痫忽痉厥,还治邪烧老幼身;阳明温病舌黄燥,质绛不渴也当循;寸大舌绛不渴者,除去黄连效更矜。 6.清宫汤·加味清宫汤 清宫汤方治谵昏,误汗偏多用五心。玄冬竹翘莲同没,尖磨犀角可清神。血分热搏苔少绛,胸中大热早清金,须加三位知银沥,驱尽三焦邪暑温。 7.三黄二香散 三黄二香散谁传?乳没将军又柏连。茶水香油先后敷,宜时应以水仙穿。 8.翘荷汤 翘荷汤方草梗齐,黑栀绿豆取干皮,缘为燥火伤清窍,症见龈咽耳目疾。 9.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药拾柒,升葛芪姜冬柏执。曲泽青陈参归枣,二术五味草煎汁。发热恶寒身重病,中暍脉弦细芤迟。气弱肢冷前齿燥,汗下温针不可施。 10.清络饮 清络鲜鲜竹叶心,荷边银扁两花分,丝瓜皮配西瓜翠,不了头邪戡暑温。 11.银翘马勃散 银翘马勃散,牛蒡射干攻。湿温咽痛解,心胆两经清。 12-1.宣痹汤(一) 宣痹汤方通草轻,射干杷叶豉郁金。气分痹郁而为哕,湿温上受太阴经。 12-2宣痹汤(二) 宣痹杏翘己蚕砂,赤豆皮栀薏夏滑。灰苔黄目湿中热,骨骱烦疼经络辖。 13.桂枝姜附汤 桂枝姜附有白术,互证湿温是两途。不渴舌白寒脉缓,经拘络束岂能无。 14.杏仁汤 杏仁汤内翘滑桑,苓蔻梨芩取法凉。渴饮舌白伏暑致,嗽频背冷速煎汤。 15.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汤可贵,玉竹花粉豆桑甘,燥伤肺胃咳或热,久咳须加骨皮三。 16.清燥救肺汤 清燥甘桑膏杏参,救肺阿麦杷麻仁。痰多贝蒌血枯地,热甚犀羚一并吞。 17.化症回生丹

邓铁涛教授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经验整理汇总

邓铁涛教授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经验 整理 来源:晋升网推荐浏览次数:25次发布时间:2011-01-06 作者:汪双双1,杨晓军2(指导:邓铁涛3 作者单位: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广东广州510405;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整理和分析了邓铁涛教授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经验。邓铁涛教授认为,ALS的基本病机是以脾肾亏虚为本,虚风内动、痰瘀阻络为标;在辨证过程中重视面部望诊,尤重准头(鼻尖);治疗上以健脾益肾为主,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辅,善用虫类药熄风解痉,藤类药通络舒筋,中药口服的同时配合捏脊法与艾灸法,培补和调节督脉经气。邓铁涛教授治疗ALS辨证用药的经验可为临床医师临证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药疗法;脾肾亏虚;督脉;邓铁涛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运动神经元退化性疾病,是运动神经元病的常见类型,占运动神经元病的80% [1],年发病率在10万分之4至10万分之6 [2]。临床特征为隐性起病,慢性进行性发展,主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颤动和锥体束病理征阳性,一般无认知、

智能和感觉障碍,属难治病症。邓铁涛教授(简称邓老)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现将其辨治ALS的经验整理如下,与同道共享。 1脾肾亏虚为本,虚风内动、痰瘀阻络为标 由于脊髓侧索退行性变,脊髓萎缩变小,前角细胞及延脑桥细胞神经运动核变性破坏,肌肉显示失神经支配性萎缩,以手足痿弱无力为其主要表现,属中医痿证范畴。《素问?痿论》中提出五痿之分,其病机为内脏精血损伤。邓老根据ALS首发症状为渐进性手足痿弱无力,结合中医学脾主四肢、肌肉、先天禀赋不足等理论,认为其基本病机是以脾肾亏虚为本,虚风内动、痰瘀阻络为标。《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脾胃居中,运转上下,统阳明脉,脾胃虚则阳明虚,不能奉养先天肾精,亦不能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故发为痿证。然而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需借助肾中元阳的推动,故有“脾阳根于肾阳” 之说。肾气旺,助脾健运,脾胃纳化有权,四肢肌肉不断得到气血精津的充养,则健壮有力。若肾气亏虚,无力助脾健运,脾胃纳化失职,气血精津化生乏源,脾不主四肢肌肉,四肢肌肉失养而痿弱无力。脾肾亏虚,纳化失职,精血化生乏源,肾精不能化生肝血,加之病程日久患者多见情志抑郁,化火伤阴耗血,致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肝阳亢逆而致虚风内动,患者可出现肌束颤动,肢体关

《温病条辨》序白话译文及重点词句标注

《温病条辨》序白话译文及重点词句标注 从前,淳于公说过:“人们担心的,是担心疾病多;医生担心的,是担心治病的方法少。”病多而治病方法少的疾病,没有比温病更突出的了。什么原因呢?六气之中,君火、相火不用说了,风、湿与燥没有不同时夹杂有温的,只有寒同温相反,然而被寒邪伤害的人一定患热证。天下的病哪有比温病更多的呢?记载和论述方剂的书是从张仲景开始的。张仲景的书专门论述伤于寒邪,但这只是六气之中的一种啊!其中有同时论说到风的,也有同时论说到温的,可是所讲的风,是寒中的风,所讲的温,是寒中的温,因为他的书本来就是论述伤寒的呀!其余五气一概没有论及它们,因此后代也没有传下来。尽管如此可是,创作的人称作圣人,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学习的人如果能彻底究明他们的文章,通晓他们的文义,加以变通,用它们来治六气所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它们来治疗内伤也是可以的。无奈社会上很少有能触类旁通、闻一以知十的才德之士、以缺而不言为可耻的医生,大都不能触类旁通,由已知推未知,只是就伤寒而论温病罢了。 自从王叔和以后,医生们大约都用治伤寒的方法治疗六气造成的疾病,用细葛布挡风,指鹿为马地混淆了伤寒、温病的界限,等到治疗时就行不通了,也就知道他们的医术粗疏

了。因此他们袭用原来的方剂时,稍微改变药味,冲和、解肌等方剂就繁杂地出现于记载。到陶华的《伤寒六书》出现,便竟然用没有根据的臆造的治伤寒的方法治疗六气造成的 所有疾病了。不仅对张仲景没有讲到的内容未能阐明,而且连张仲景已写定的书也都遭到了删改。一般人喜欢《伤寒六书》内容浅近,共同推崇它,而人民的祸害就频繁了。又有一个叫吴又可的,编著《瘟疫论》,其中的方剂本来是治疗特定时期发生的流行性疾病的,但是世人错误地用它治疗平常时候发生的温热病。最后像方中行、喻嘉言诸医家,虽然把温病列在伤寒之外,但是治疗方法则最终没有离开伤寒。只有金代刘完素先生能通晓热病,超出各家,编著的《河间六书》分上、中、下三焦论述治疗,而不固守六经,好似暗室中的一盏明灯,激流中的砥柱。可惜那个人朴素而缺乏文采,他的论述简略而没有发挥尽致,他的方剂有时也驳杂而不纯粹。继承他的人又不能阐明其中的含义,弥补其中的疏漏,像张景岳这一类医生听了刘河间的理论,都正在责怪诋毁他。于是,他的学术不被阐明,他的学说主张不被施行。社会上的平庸医生遇到温热病,没有不首先发汗解表,掺杂用消食导滞之法,接着就猛用攻下之法,或者乱用温补,轻病因之而加重,重病因之而致死。对侥幸不死的就吹嘘是自己的功劳,造成死亡便不说是自己的过失。即使是病人也只知道病情深重难以挽救,却没有想到是误用了药物而杀人。

跟师李可大师之心得

跟师李可老心得(此文难得,可为学李可经验之入门资料) 广东省中医院雒晓东 体会一:六经赅万病之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金匮》则以疾病的特殊性即该病的个性特点来研究辨治疾病。 二者虽均属辨证论治范畴,或均以辨证论治精神来论治疾病,但明伤寒六经之理,可达万病皆通之境界,可以内通于六经(脏腑经络气化),外应于六气,万病皆在掌握之中,而可以一禺三反之。而金匮则重在一病一理,明于此而难例于彼,停留在经验之水平。 故愿大家以伤寒六经为经(核心),以杂病论治为纬,融会贯通,成一家之体。 体会二:论辨阴阳之纲领 一、辨五脏之阳亏阳衰要点 肾―――畏寒肢冷 脾―――食少便溏 肝―――疲乏倦怠 肺―――气短声低 心―――心慌面白 二、辨阴阳之总体要点(舌脉神气声色便) 阳阴 舌舌红苔黄干燥舌淡苔白滑润 脉脉大有力脉弱无力 神有无(但欲寐) 气亢奋疲乏 声高亢低弱 色红赤青白 二便尿赤便干便溏尿清 三、坎离卦解 离卦寓心,真阴寓于中 坎卦寓肾,元阳潜于内 二者互为其根 人体合而观之,一阴一阳而已;更以阴阳凝聚而观之,一团元气而已。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体会三:郑氏理法特点 一、理论上: 沿袭内经伤寒之学术思想, 特重阳气――元阳、真气。 气化六经――乃伤寒一部之真机! 二、诊断辨证上: 首辨阴阳!

重辨六经! 万病总在阴阳之中! 三、论治上: “但扶真阳,内外二邪皆能治” “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 治疗上但求回阳,扶阳,救阳… 四、用药上: 承袭仲景六经用药特点, 简方重剂,大辛大热, 四逆、理中类,重用附、姜、桂, 遵六经以治万病,绝不拘于伤寒。 体会四:伤寒论――立法垂方之作 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之真机! 伤寒者,邪伤太阳寒水之经也,非独为风寒所伤立论,邪犯太阳寒水之界,诸邪皆寒也,故太阳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有恶寒也;表阳被郁,太阳不开也。故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邪犯太阳,与太阳寒水合化,寒水者,太阳之本也,客多从主,故诸邪皆寒也。 治之以开腠疏表,因势利导之,以从太阳之开,麻桂峻剂为首选;体弱、气虚、年老诸辈,宜助少阴之阳,少阴者,太阳阳气之根源也,故麻、附、辛为常用之剂,六经一体也,六气一气也! 老父有不助小儿之理乎? 桑菊银翘诸方,轻浅伤风之剂也。 和营卫,疏表寒之力不足矣。乃上窍不利之剂,太阳重证不可与也。即湿热之邪重伤太阳,亦必麻桂荆防与麻附辛之类也。 “今人只知冬月为伤寒,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皆有伤寒,只要见得是太阳经证的面目,即是伤寒也。” 体会五:三阴论 少阴是三阴的基础,为坎中一点真阳之所在。也是一身之根基。故三阴阳亏,皆可补少阴;三阴阳衰,终要累及少阴。三阴浊阴寒凝久伏不化者,皆可加用四逆辈。另三阴为三阳之根,三阳不解者,久则入三阴,三阳不振者,即可助三阴之阳,附姜桂是也。 六气之体,六经之体也。太阳气虚,麻附细可也。即可治太少两感证,又可治表虚证。太阴阳亏,理中加四逆,即附子理中可也。厥阴乌梅丸是主方正治,附姜桂俱全也。可增桂治之,厥阴经证,血分寒凝,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附子汤可也。 体会六:治阳气阴血 仲景之论,阳气阴血不分也。阳即是气,血即是阴。附子大辛大热,少阴之阳药。回阳、救阳、扶阳不可缺也,缺则不力。干姜辛热,太阴之阳药,也回阳助阳,从后天以滋先天也。故四逆辈从先后两天着眼,互为资助,以炙甘草和谐之。故能起重疾沉疴,为回阳救逆之正局。白通、通脉、加猪胆汁皆变局也。然回阳救逆,起重疾沉疴,非重剂不可,熟附子100-200g/日,干姜60g,炙甘草60g,以水3000ml煎至600ml,分温再服。格阳者用通脉,戴阳者用白通,格拒不能受药者,以热药冷服或加入童便引之。 阳欲散者,加来复汤敛之。 阴欲脱者,加人参以救之。

温病条辨方歌

1、桂枝汤 桂枝大枣草姜芍,必备稀粥稻米煞。风温温热冬温疫,初恶风寒信可疗。霍乱湿伤吐利后,身痛不休小与调。冷汗自出温病者,身凉似水效还高。有汗却无咳呕痛,伤燥如寒甚推敲。2、桑菊饮 辛凉轻剂桑菊饮,薄草芦根桔杏翘, 疏风清热宣肺气,风温咳嗽辅之妙。 3.银翘散 辛凉平剂银翘散,薄草芦根豉蒡煎, 芥穗桔梗淡竹叶,透表清热解毒先。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太阴温病巳非轻,气血燔时两不平。玉女煎方原可变,石膏知母地玄冬。牛膝趋下无从取,熟地偏温须易生。咽病血伤虽未见,但防邪热入其营。 4.五汁饮子 五汁饮子味甘甜,梨藕芦根荸荠鲜。更取麦冬同捣滤,冷服热饮善驱痰。又疗瘅疟阴先病,阳气独发热不寒。即或微寒亦多热,舌干口渴亦能安。温病后期肌肤燥,溲时茎痛燥咳兼。敹热脉数面微赤,皆当饮用莫迟延。 6、清营汤及其加味 清营犀地元银麦,连翘丹黄竹叶心, 能疗烦渴目欠利,寐难舌赤暑厥阴; 更医暑痫忽痉厥,还治邪烧老幼身; 阳明温病舌黄燥,质绛不渴也当循; 寸大舌绛不渴者,除去黄连效更矜。 6.清宫汤·加味清宫汤 清宫汤方治谵昏,误汗偏多用五心。玄冬竹翘莲同没,尖磨犀角可清神。血分热搏苔少绛,胸中大热早清金, 须加三位知银沥,驱尽三焦邪暑温。 7、三黄二香散 三黄二香散谁传? 乳没将军又柏连。茶水香油先后敷, 宜时应以水仙穿。 8.翘荷汤 翘荷汤方草梗齐,黑栀绿豆取干皮, 缘为燥火伤清窍,症见龈咽耳目疾。 9.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药拾柒,升葛芪姜冬柏执。曲泽青陈参归枣,二术五味草煎汁。发热恶寒身重病,中暍脉弦细芤迟。气弱肢冷前齿燥,汗下温针不可施。 10、清络饮 清络鲜鲜竹叶心,荷边银扁两花分, 丝瓜皮配西瓜翠,不了头邪戡暑温。 11、银翘马勃散 银翘马勃散,牛蒡射干攻。湿温咽痛解,心胆两经清。 12-1、宣痹汤(一) 宣痹汤方通草轻,射干杷叶豉郁金。气分痹郁而为哕,湿温上受太阴经。 12-2宣痹汤(二) 宣痹杏翘己蚕砂,赤豆皮栀薏夏滑。灰苔黄目湿中热,骨骱烦疼经络辖。 13、桂枝姜附汤 桂枝姜附有白术,互证湿温就是两途。不渴舌白寒脉缓,经拘络束岂能无。 14、杏仁汤 杏仁汤内翘滑桑,苓蔻梨芩取法凉。渴饮舌白伏暑致,嗽频背冷速煎汤。 15.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汤可贵,玉竹花粉豆桑甘, 燥伤肺胃咳或热,久咳须加骨皮三。 16、清燥救肺汤 清燥甘桑膏杏参,救肺阿麦杷麻仁。痰多贝蒌血枯地,热甚犀羚一并吞。 17、化症回生丹 化症回生血搏坚,乳没丁茴降麝研; 香附元胡苏木子,良姜阿魏两头尖; 红花益母姜黄艾,棱杏

邓铁涛教授谈养生长寿秘诀

邓铁涛教授谈养生长寿秘诀 *导读:第一、珍惜精气,节戒色欲我国最早的医学典藉《黄帝内经》早就指出醉以入房的弊端…… *第一、珍惜精气,节戒色欲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藉《黄帝内经》早就指出醉以入房的弊端。历代医学又反复强调保养肾精的重要性,如元代名医朱丹溪的《格致全论》,就专门为此撰写了《色欲箴》。精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高级精微物质,精充则体健寿长,精耗则体衰而不能尽其天年。 当今的开放改革,为社会带来了兴旺繁荣,同时亦给人们带来了一个花花世界,俗语有道:饱暖思淫欲,一些人手上有了钱,就去花天酒地,过着糜烂无度的生活,不知珍惜精气,节戒色欲,尽管有很好的营养和优越的生活环境,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会健康长寿。历代帝王的寿命史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据说清代乾隆皇帝之所以长寿(89岁),全靠御医教他远房帷,习武备之故。当然,如果只讲习武,不注意保精,长寿也是不可能的。 *第二、保护脾胃饮食有节 饮食要有节度,过分的肥甘厚味,或过饥过饱,食无定时,都会易伤脾胃,脾胃一伤,则诸病丛生。祖国医学认为,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气血的化生,有赖脾胃的运化功能,故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气血旺盛,人才能健

康成长。现代医学研究还发现脾胃与人体免疫有莫大的关系,这就说明了脾胃受损易生诸病的道理。 许多高龄老人的饮食习惯证明,饮食清淡,适时适量,是一个重要因素。现在防治冠心病十分强调少食高胆固醇食物,以免引起动脉硬化,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也不能机械看待。有些人虽然尽量少食或不食这类食物,但胆固醇仍然很高,这就要靠体育锻炼来帮助解决问题了。 *第三、重视运动勿使过度 提倡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这已是家喻户晓的事了,在我国更是古己有之,但其中有一个科学态度问题,虽说生命在于运动,但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汉代华佗的话才是至理名言,他在论五禽戏时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不当使极是一句关键性的话,就是说运动不能过量,失度过量,则容易劳损伤身,积劳成疾,这对于体弱及老年人说,尤须予以足够的重视,认真的对待。 运动的种类很多,从传统角度来看,可分外功与内功两大类型。体操、跑步、外家拳术之类比较使用外劲的运动属外功;五禽戏、大极拳、八段锦之类则属内功。若以强壮身体为目的,则内功、外功均可;如从摄生角度来考虑,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来说,则以内功为好。内功用意不用力,以意为主,以意引气,以气运肢体,不偏不倚,不会伤气耗血。能持之以恒,则气血流畅,体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8培元固本治未病

一培元固本治未病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八 简介:针对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传和愈病防犯的含义,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愈病防犯的思路:恪守疾病禁忌,以免重蹈覆辙;培元固本治体,药分3个层次;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 关键字:中医治未病愈病防犯疾病禁忌培元固本不治之治培元固本散李可医案 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含义,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传和愈病防犯3个方面。也是就说,病未发,当内养正气,外避风寒以预防;病已成,当加强被克者以防传变;病痊愈,当重建免疫屏障以防再犯。李可在前人治未病理论基础上,对愈病防犯之环节进行深入探索,40年来终于有所突破。笔者根据培元固本散11首类方及26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 培元固本散方解 李可从60年代开始,就以参茸胎盘治大病后久损不复得效。唯有的病人,用后有滞闷感。他认为,久损之大虚症,虚必夹瘀,虚甚而反不受补,蛮补反致气机滞塞,欲速则不达。遂加三七,补中有通、有化,虚证用之,可以平稳收功。70年代后加灵脂、琥珀,基本定型。经临床运用30余年,随证加味,治一切久损不复之大虚证,先天不足,衰老退化,免疫缺陷,都取得了泛应曲当的疗效(392页)。 组成胎盘1-2具,鹿茸30-50g,红参50-100g,五灵脂30-50g,三七50-100g,琥珀30-50g。 功能补肾健脾,强脑益智,活血化瘀,溶解血凝;修复脏器,重建免疫,改善体质,终生不犯;延缓衰老,祛病延年,白发渐黑,皱纹消失(150、399页)。 主治一切久损不复、或反复发作之大虚证,先天不足,衰老退化,免疫缺陷,及虚中夹瘀、夹痰、夹积等证。 方解: 胎盘,味甘咸,略有腥气,性温,入心肺脾经。本品古名紫河车,是古方补天丸、大造丸主药,为血肉有情之品,有一般草木药难以达到的补益功效,是中医学最早使用的脏器疗法之一。功能温肾补精,益气养血,用于虚劳羸瘦,骨蒸盗汗,气短喘嗽,食少,阳痿遗精,不孕少乳诸虚百损,有再造人体免疫力之功。现代药理证实,本品含有丙种胎盘球蛋白、干扰素、多糖、多种氨基酸、卵巢激

温病条辨

从前淳于意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人们担忧的事情,是担忧疾病多;而医生担忧的事情,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病种多而治病的方法少的情况,没有比温病更突出的了。为什么呢? 六气之中,君火和相火造成的疾病不用说了,风邪、湿邪和燥邪造成的疾病没有不兼有温热证候的,只有寒邪造成的疾病跟温热病相反,但是被寒邪所伤的病人一定患有温热的证候,那么,天下的疾病有哪一类比温病更多呢?! 医方书是从张仲景开始有的。张仲景的书是专门论述被寒邪所伤的疾病的,这寒邪只是六气中的一种气罢了。其中有同时谈论风邪的内容,也有同时谈论温邪的内容,但是其中所谈的风邪,是寒邪中的风邪;所谈的温邪,是寒邪中的温邪:因为该书本来就是论述被寒邪所伤的疾病的。其余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它们,因此后世没有对它们的传述。即使这样,医方书的开创者张仲景被称为圣人,阐述张仲景书的人也被称为贤明之人。学医的人们如果真的能够研究该书的文字,弄通其中的意义,灵活地加减变通其中的方剂,推广并且实行它们,那么用来治疗六气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来治疗内伤造成的疾病也是可以的。无奈世上缺少才智超群的杰出人物和把医学的缺漏当作令人感到耻辱的精神,一般的医生又不能够举一反三,只是致力于像照着相马图经去寻求骏马的愚人那样套用该书,拘泥而不知变通。 自从王叔和以后,医家们大体上都是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来通治六气造成的疾病的,这就犹如用葛布抵挡风寒,方法实属不当;又好比指鹿为马,混淆了伤寒和温病的不同。等到一经使用就行不通时,也才知道了他们自己医术的浅陋。于是就仍然沿用旧有的方剂,只是稍微改变一下药物的组成,结果冲和汤、解肌汤等方剂就纷纷地被记载了下来。到了陶华的《伤寒六书》这部书问世以后,就竟然用臆造的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治疗天下的六气造成的疾病。不仅是张

SketchUp(草绘大师)学习心得

SketchUp(草绘大师)学习心得 ●1、建模--步骤:首先,一条原则是我们应该尽量将模型量控制在最简单,最 小。当然,如果你以建立细致入微的模型为乐趣的话,那么可以不必遵循这个原则。但是,如果你是用SketchUp(草绘大师)来养家活口,维持生计,那么过分细致的模型是没有必要的。你应该努力在完成工作的前提下,将模型建的尽量简单。一旦你不得不更改模型的时候,尤其是本来即将完成时,需要更改的话,越简单的模型越容易修改。如果你的模型按照一定的原则清晰的分成了组或组件,那么其实你就可以将任意组件保存成一个单独的文件,在需要改变组件的时候,只需要打开保存的那个文件,进行编辑并保存,然后在含有这个组件的模型中,重新调用就可以了,这样做不必受场景中其他东西的干扰,编辑速度也快。具体做法:在需要保存的组件上点击右键-另存为(Saveas...),保存成独立的.skp文件。需要重新载入时,在需要载入的组件上点击右键-载入(Load...),新的组件就被替换进来。如果你边建模边推敲方案,那么就先建立一个大的体块,随着你设计的深入,逐渐将模型加入细节。你可以轻松的将一些粗糙的大体块替换为精致的模型,当然前提是你要有足够深入的设计。 ● 1.导入SketchUp(草绘大师)后,马上CtrlA选中所有导入的线图,用 炸开命令炸开所有CAD中形成的块 ● 2.将所有线归到一层 ● 3.选中所有线,右键-实体属性(EntityInfo),将所有东西的材质规为默 认材质 ● 4.然后将这些变为一个组 ● 5.使用清理命令:窗口-模型信息-统计(Window-ModelInfo-Statistics),对 话框下方的“清理(PurgeUsed)” ● 6.纠正所有目前产生的模型错误:窗口-模型信息-统计 (Window-ModelInfo-Statistics),对话框下方的“纠错(FixProblems)”,

《温病条辨》原文

1、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 2、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3、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4、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 5、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 6、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7、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8、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 9、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10、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11、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12、《金匮》谓太阳中暍,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13、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14、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15、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名曰瘅疟,五汁饮主之。 16、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17、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兼秽,舌浊口气重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18、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19、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20、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21、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22、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 23、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24、阳明温病,脉浮而促者,减味竹叶石膏汤主之。 25、阳明温病,诸证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小承气汤微和之。 26、阳明温病,汗多谵语,舌苔老黄而干者,宜小承气汤。 27、阳明温病,无汗,小便不利,谵语者,先与牛黄丸;不大便,再与调胃承气汤。 28、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不瘛疭,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大承气汤主之。29、阳明温病,纯利稀水无粪者,谓之热结旁流,调胃承气汤主之。

学习国学大师翟鸿燊先生视频讲座心得体会

一、学会快乐生活 即要“学乐”,人最忌“死相脸”,因为情绪是可以传染的。看到别人打哈欠,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打哈欠;看到一个人开怀大笑,自己就会感觉愉悦。只有“独乐”才能“众乐”、“群乐”,让我们把快乐传递给身边的人,你给予别人快乐,你也就快乐。正如翟教授说的,当一个人有爱心的时候,必有和气,有和气必有悦色,有悦色才有婉容。所以请大家常常微笑,快乐生活。 二、有一颗包容心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与别人相处,要发挥别人的长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否则没有合适的人来与你相处。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应多些包容心,包容别人也就是包容自己。善于发现身边人的优点,与身边人建立一种自然、亲切的关系,融洽相处,发挥他的特长,调动其积极性来共同克服困难。正如翟大师所说:“用人所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所短,天下无可用之人;用人所长,必容人所短。”“看别人不顺眼,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愿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包容,因为多一次包容,就多一个朋友;多一次包容,就多一条路 三、亮剑精神 亮剑精神就是指“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的强大,就算对手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 狭路相逢,勇者胜。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亮剑精神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境界、一种敢于担当的品质、一种必胜的信念,正是这种精神让我想到了很多很多,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才华很重要,但如果缺乏责任感、责任心,就不堪大用。即使小用,也令人担心。亮剑精神是一种对事业的执着、忠诚和责任,亮出的是一种气势、一种胆略、一种超越,我们应该学习亮剑精神并加以发扬。当我们在工作中碰见各种困难和阻碍的时候,要敢于“亮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自我超越的意识,为我们的职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四、高效的沟通 沟通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情。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成功,这其中的沟通起着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企业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所以,沟通不是一种说服,而是一种感染、一种形像展示、一种言行一致的体现。销售,管理,就是一种沟通过程,主要工作是沟通而不是去传播什么理念,如果没有沟通好,没有人认同你的理念,再多工作也是枉然。沟通的目的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达成共识,统一行动。沟通方法得当,沟通得好,就会让人心情舒畅,优质、高效地完成岗位职责和使命。沟通中要尊重自己,尊重对方。要会倾听和情绪控制。与同事沟通少走许多弯路,与领导沟通少做许多错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同事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团队精神是我们工作取胜的关键。 五、不停读书、不断学习 通过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对我的工作而言,实践的起点刚刚开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继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以更努力的工作与更优质的业绩回报企业,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温病条辨方歌84013

北京中醫藥大學倪磊 1.桂枝湯 桂枝大棗草薑芍,必備稀粥稻米煞。風溫溫熱冬溫疫,初惡風寒信可療。霍亂濕傷吐利後,身痛不休小和調。冷汗自出溫病者,身涼似水效還高。有汗卻無咳嘔痛,傷燥如寒甚推敲。 2.桑菊飲 辛涼輕劑桑菊飲,薄草蘆根桔杏翹,疏風清熱宣肺氣,風溫咳嗽輔之妙。 3.銀翹散 辛涼平劑銀翹散,薄草蘆根豉蒡煎,芥穗桔梗淡竹葉,透表清熱解毒先。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細生地玄參方太陰溫病巳非輕,氣血燔時兩不平。玉女煎方原可變,石膏知母地玄冬。牛膝趨下無從取,熟地偏溫須易生。咽病血傷雖未見,但防邪熱入其營。 4.五汁飲子 五汁飲子味甘甜,梨藕蘆根荸薺鮮。更取麥冬同搗濾,冷服熱飲善驅痰。又療癉瘧陰先病,陽氣獨發熱不寒。即或微寒亦多熱,舌幹口渴亦能安。溫病後期肌膚燥,溲時莖痛燥咳兼。暮熱脈數面微赤,皆當飲用莫遲延。 6.清營湯及其加味清營犀地元銀麥,連翹丹黃竹葉心, 能療煩渴目欠利,寐難舌赤暑厥陰; 更醫暑癇忽痙厥,還治邪燒老幼身; 陽明溫病舌黃燥,質絳不渴也當循; 寸大舌絳不渴者,除去黃連效更矜。 6.清宮湯·加味清宮湯 清宮湯方治譫昏,誤汗偏多用五心。 玄冬竹翹蓮同沒,尖磨犀角可清神。 血分熱搏苔少絳,胸中大熱早清金, 須加三位知銀瀝,驅盡三焦邪暑溫。 7.三黃二香散 三黃二香散誰傳?乳沒將軍又柏連。 茶水香油先後敷,宜時應以水仙穿。 8.翹荷湯 翹荷湯方草梗齊,黑梔綠豆取幹皮, 緣為燥火傷清竅,症見齦咽耳目疾。 9.清暑益氣湯 清暑益氣藥拾柒,升葛芪姜冬柏執。 曲澤青陳參歸棗,二術五味草煎汁。 發熱惡寒身重病,中暍脈弦細芤遲。 氣弱肢冷前齒燥,汗下溫針不可施。 10.清絡飲 清絡鮮鮮竹葉心,荷邊銀扁兩花分, 絲瓜皮配西瓜翠,不了頭邪戡暑溫。 11.銀翹馬勃散 銀翹馬勃散,牛蒡射幹攻。 濕溫咽痛解,心膽兩經清。 12-1.宣痹湯(一) 宣痹湯方通草輕,射幹杷葉豉郁金。 氣分痹鬱而為噦,濕溫上受太陰經。 12-2宣痹湯(二) 宣痹杏翹己蠶砂,赤豆皮梔薏夏滑。 灰苔黃目濕中熱,骨骱煩疼經絡轄。 13.桂枝姜附湯 桂枝姜附有白術,互證濕溫是兩途。 不渴舌白寒脈緩,經拘絡束豈能無。 14.杏仁湯 杏仁湯內翹滑桑,苓蔻梨芩取法涼。 渴飲舌白伏暑致,嗽頻背冷速煎湯。 15.沙參麥冬湯 沙參麥冬湯可貴,玉竹花粉豆桑甘, 燥傷肺胃咳或熱,久咳須加骨皮三。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4 血证关键在脾胃

血证关键在脾胃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四 简介:针对见血止血和苦寒止血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之血证分型:胃气上逆,血热妄行;脾气不升,血失统摄;肝不藏血,血热妄行;火不归原,上热熏蒸;肾不封藏,气随血脱;阴损及阳,阳微欲绝。李氏之血证论特点:血证关键在脾胃;重要一环肝传脾;气随血脱肾不固;阴损及阳阳欲绝;善后固本拔病根;选方用药偏于温;四炭三七平淡神。 关键字:血证分型论治特点李可医案 出血证是血液不循常道溢出于外,中医术语称作“血液妄行”。治疗血证,首先应分别出血部位。因为鼻出血和大小便出血的内脏和病因不同。一般以血得热而妄行,清血比较多用。又因急则治标,故多用收涩法。但失血原因并不简单,不是凉血涩血所能包括的,因而有用温补法,如黄土汤治便后下血。有用益气法,如当归补血汤治崩漏不止。虚火上浮的吐血,还可用引火归原法,方如肉桂七味丸。李可在前人血证理论基础上,对血证的病因病机、治疗规律,进行系统整理和发挥。笔者根据李氏之血证医案近30例,整理出以下内容: 1 见血休止血 前人有“见血休止血”之说,意思是出血只是表面现象,酿成血证有寒热、虚实、上下之分,不探求其本源,仅用止血法是不起作用的。李可认为,见血止血为血证大忌,也是医者易犯的通病。治血如治水,一味堵涩,愈补愈瘀,必致冲决堤坝。见效于一时,遗害于无穷(125页)。下面看一则见血休止血案:脑出血合并眼底出血一农妇,37岁。患原发性高血压18年,由于暴怒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48小时,醒后暴盲。诊见寒战、咳逆无汗,查颅内血肿、水肿,双眼底出血、水肿。眼科名家陈达夫云:凡目疾,无外症而暴盲,为寒邪直中少阴,玄府(毛孔)闭塞所致,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李可见此妇禀赋素壮,证见寒战无汗,纯属表实,与少阴无涉,遂径与麻黄汤一剂令服。次日诊之,夜得畅汗,小便特多,8小时约达3000毫升,头胀痛得罢,目珠胀痛亦止,目赤亦退,血压竟然复常,已可看到模糊人影。又以通窍活血汤冲服水蛭末12克,调理一段,终于复明,左、右眼视力分别为1.2、0.8(《中国中医药报》2005.8.4)。 按中医虽无“蛛网膜出血”这样的病名,但患者寒战无汗,纯属表实。病机既合,投一剂麻黄汤之后,夜得畅汗,头痛得罢,目赤亦退,可看到模糊人影。前后诊治,竟无一味止血药,却“效如桴鼓”。可见,中西医结合,绝对不能“对号入座”。

温病条辨学习心得(读后感)

温病条辨读书心得 工号:姓名:科室: 通读全本后了解:《温病条辨》共6卷,主体部分以三焦为纲,分上中下三篇,列条文265条,方剂108首。书前另有四篇序言和一篇凡例,介绍《温病条辨》的来源、概要与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第一篇到第三篇序言分别是由朱彬、汪廷苏征保作序,第四篇是吴鞠通自序。就单从几篇序言来看,其中不仅介绍了当时医风之弊,伤寒与温病混淆不清,也阐述了作为一名医者应具备的医术和医德,读完之后感受颇深,便一一记录下来: (一)医者当有明辨之智,有创新之思 几篇序言当中都有提到当世医者伤寒温病不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不能明辨伤寒是感受寒邪而发病,而温病是感谢温邪而发病。“病者亦但知膏肓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脏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胜叹哉!”世风如此,牢不可破,害人甚广,当时却无明辨医理之人出来打破这桎梏,“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至金代刘元素,勇创新说,治疗疾病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成为划清伤寒与温病的重大转折,为后世医家提供辨病辩证的方向,犹幽室一灯,中流一柱;而后清代叶天士著《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辩证,则为温病学说奠定理论基础。若无这么多学者承前启后的思考探索,中医的发展又怎能日新月异,推陈出新。故医者需有明辨之智,能正确区分各类疾病的微小差异,有创新之思,才能举一反三,学有所长。 (二)医者当有学医之法,有行医之术 序言中写到:“医,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勇以副之,仁以成之。必也博览载籍,上下古今,目如电,心如发,智足以周乎万物,而后可以道济天下也。”作为一名医生,我们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也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文化底蕴。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学医之法,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博览群书,熟读经典,才能在面对疑难杂症时,有独特的思想思考思辨能力,解疑破难,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术者,当以精专为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医学本是神圣的职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而疾病的发展又是变化多端,幽明莫测。作为学子,应先好学博学,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继而深研细究,厚积薄发,为临床疗效提供保障。 (三)医者当有济世之德,有谦卑之心 “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行医先做人,序言中也有写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医,仁道也。”作为一名医生,我们在行医时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病人的健康情况,只有怀有一颗仁者爱人之心,才能于点点滴滴之中体现出对病人的关怀与尊重,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怀有谦卑之心去学习与弘扬医学知识,昌黎有云:“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圣弗传。”如果没有前辈的指引,即使有才能有天赋也难以出人头地;如果没有后辈的传承宣扬,即使功业鼎盛一时也会在后世湮没无闻。学无止境,只有怀着谦卑的态度不断学习,不断前进,发遑古义,勇创新说,才能发挥出中医治疗疾病的优越性,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走近教育大师 读书心得体会

走近教育大师读书心得体会 培根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的文字使我们脱离了未开化的状态。《走近教育大师》为我搭设了一个平台,使我能够有机会以文字的形式,聆听大师的声音,提升自己的心灵。通过读这本书,便能概览从孔子到蔡元培,从苏格拉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主张,通读全篇,受益匪浅。书中共收录了47位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言论,这个数字应该说不小了,但对于人类20**多年的教育史而言,似乎又微乎其微。其实,任何一部辞书都难以容纳所有的教育家。所以,就会深深地发觉:原来教育可以这样美的。竞争的时代,家长挑选学校,孩子选择老师,家长联名上书,道老师的好、说老师的坏,这些现象已屡见不鲜。可以说一个学校创办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但是好老师的数量与质量却是学校真正的生命线。作为一名新教师,孔子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那道指什么呢?我理解,应是指社会、政治的准则和做人的准则。而这些准则要理解他,不是容易的事,多少人就是在追求中,从少年到白头。准则其实是物与俱来的,有的隐藏较深或道理较深,有的则容易让人察觉和接受。不管怎样,求道是辛苦的,而且因人们的悟性所经历的辛苦程度也不一样,但求道的过程又是幸福的,真可谓早晨知道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值得了。就说现在学校开展的历史读书活动,读书之道,倒并不是真的为了颜如玉、黄金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所拥有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学习就会落后时代,落后于生活。特别是我们做教师的,如果知识不够用了,那就意味着职业生命的结束。拿什么去

教学生!既然要读书,那又要花费许多休息时间,又会出现各种工作上的冲突,也就是求道之苦吧。处于今天的社会中,立于自己的世界里,我以为朝闻道,夕死不可矣。求道之路辛苦如此,然得悟即死,得与不得,有何区别?求为何求?我们应体现道的价值,体现求的价值,然后死亦无憾。当然,理解为道是自觉,不是自主。朝闻道,夕死可矣,死的是是非的我,不是主我。即闻道者可以离开是非之人,进入立行真人世界。这又是另一种境界。走进书本与大师为友,走进书本与经典对话,走近这些教育的痴心汉可以让人少一点浮躁和功利,多一点理解和宽容,更多一点热情和关爱,可以让我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让学校的生命线真正得以延长。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24 李可攻癌2号方

一李可攻癌2号方——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四 孙其新 摘要针对肿瘤之世界医学难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后期治肿瘤思想:以阴阳为纲,寒热虚实分型;阳虚寒凝型,攻癌2号方;阴证化阳型,攻癌基础鳖蚤英;组方思路:中医证,西医病,找原点;处方公式:(基础方+主治方)十化痰攻瘤方。 关键词肿瘤寒热分型攻癌2号方攻癌基础鳖蚤英李可医案 对于李可治肿瘤经验,我早就想写两篇文章,上篇是总结其早期《李可经验专辑》的思路,题目为《养正消积治肿瘤》,全文1万5千字,已于《中医药通报》2010年第5期上发表;下篇是总结其近期治肿瘤的思路,题目为《温阳散寒攻癌症》(现改为《李可攻癌2号方》)。由于我手头近期肿瘤医案仅25例,资料太少,故迟迟不能动笔。自从今年5月份,看到了《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后,就做了详尽的笔记,总结出“李可治肿瘤又增加了哪些药”,若再加上攻癌基础方,这实际上就是破译了李可“攻癌2号方”。 1李可攻癌2方 1.1攻癌2号方解析 组成:炙草60g,干姜45g,生附子30g,生半夏65~120g,生南星45~60g,生禹白附30g,白芥子(炒研)15~30~45g,两头尖45g,木鳖子30g,漂海藻45~120g,止痉散6~3g,紫油桂(研粉冲)4.5~3g,生晒参捣、五灵脂各30g,川尖贝(粉冲)6~12g,麻黄5g,辽细辛45g,生姜75g。 主治:阳虚寒凝型肿瘤。 方解:四逆汤、油桂回阳破阴,参灵散启脾进食,两本并重;麻黄附子细辛汤托透寒邪;生禹白附、两头尖、生南星、攻癌基础方(生半夏、生姜、白芥子、海藻、全蝎、蜈蚣、川贝、木鳖子)消痰化瘤。 1.2关于重点药物分析 1.2.1关于白芥子 我于今年4月,将《李可学术思想探讨》20期,锁定为《李可临证要旨》书稿,恳求李老指正。8月25日寄来修改意见及“李可批注”。其中一条关于白芥子,“李可批注”是这样说的:白芥子辛温,入肺胃经,非同小可,有大用,为消痰核主药之一,可去“皮里膜外、胁下、筋间凝聚之痰”,消散一切阴凝痰核,如阴疽漫肿、皮下脂肪瘤、风湿结节、甲状腺瘤、淋巴结肿等。推而广之,一切癌肿无非气滞、寒凝、痰聚、血瘀,用之正所谓“层冰不解,化为阴疽,阳光一照,阴霾可散,寒凝立解”之效。用时注意当置砂锅内高温爆炒,边炒边搅动,炒至全数爆裂(切勿炒焦),然后研末入煎,方可发挥药效。人食芥末,或以芥末油调味,常有一股浓烈辛香辣味,立时窜鼻咽、双目、脑窍,令人涕泪交流,咳嗽出汗喷嚏连连,确有开宣肺气,祛寒温胃,窜通经络,通窍醒神,除顽麻,止朽痛之功。近10年来,我在攻癌夺命汤变方内加白芥子炒研15~30~45g,用于一切慢性癌肿有殊效。其方如下:炙甘草60g,干姜45g,生附子30g,生半夏65~120g,生南星45~60g,生禹白附30g,白芥子(炒研)15~30~45g,漂海藻45~120g,止痉散6~3条,紫油桂(研粉冲)1.5~3g,生晒参捣、五灵脂各30g,川尖贝(粉冲)6~12g,麻黄5g,辽细辛45g,生姜75g。加减法:①垂危病人:先用破格救心汤大剂救阳;②不能食者:先救胃气,大桂附理中汤;③肾不纳气:动则气喘者,加高丽参(捣末吞)9~15g,砂仁米(姜汁炒)30g,肾四味各30g,核桃(打)6枚,山萸肉60g,三石各30g;④阴症化阳:肿物掀赤肿痛者,暂加木鳖子45g,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