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羌塘盆地白垩系黑色岩系生烃母质研究

羌塘盆地白垩系黑色岩系生烃母质研究

羌塘盆地白垩系黑色岩系生烃母质研究

承秋泉;杨若飞;胡广;付修根;曹剑

【摘要】羌塘盆地白垩系是该区域新近发现的潜在烃源层系,通过有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其生烃母质.结果表明,根据观测到的各类生烃母质形状、大小、聚集形式以及荧光等特征综合分析,其成烃生物组合由高到低主要包括底栖

生物、细菌、浮游藻类和高等植物4大类,并以底栖藻类占主要地位.这种以底栖藻类为主的烃源岩系与国内外其他同类烃源岩特征类似,在地球化学特征上表现为有

机质丰度高(TOC大于2.0%,达到好烃源岩质量标准)、有机质类型较差(Ⅱ2型),据此认为这套黑色岩系形成于海相环境.结合其在区域上的热演化特征,认为其具有良

好的生烃潜力,特别是生气潜力,值得在今后的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中加以重视.

【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

【年(卷),期】2016(038)001

【总页数】8页(P91-98)

【关键词】生烃母质;黑色岩系;底栖生物;烃源岩;白垩系;羌塘盆地;特提斯

【作者】承秋泉;杨若飞;胡广;付修根;曹剑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23;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

术学院,成都610500;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61008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1+1

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西藏地区,是当前国内勘探程度最低的油气远景区之一[1],通常认为发育了4套主力烃源层,由下至上包括上三叠统肖茶卡组(T3x)、中侏罗

统布曲组(J2b)、中侏罗统夏里组(J2x)和上侏罗统索瓦组下段(J3s1)[2]。最近,在

北羌塘坳陷南部中央隆起附近的胜利河—长蛇山一带,于下白垩统索瓦组上段

(K1s2)中发现了一套海相的黑色岩系,揭示了一套可能的新烃源层系[3-4]。前人

对K1s2展开了系统的工作[4-7],但对其生烃母质却未得到系统分析,这对于确

定烃源岩的生烃性质与潜力以及沉积环境等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有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生烃母质,旨为区域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提供新的参考;此外,鉴于研究区属于中生代特提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期望研究结果能为这一基础地球科学研究热点提供参考。

羌塘盆地构造上位于可可西里—金沙江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面积约

18×104km2,由北羌塘坳陷、中央隆起、南羌塘坳陷3个二级构造单元组成(图1)。该区历经前泥盆纪基底、泥盆纪—二叠纪裂谷、三叠纪前陆、侏罗纪被动大

陆边缘以及白垩纪—新生代残余等盆地演化阶段,属于一个典型的叠合盆地[8]。

盆地在三叠纪—侏罗纪晚期大部分被海水覆盖,发育了数千米厚的碳酸盐岩为主

夹碎屑岩的地层[1]。侏罗纪末的燕山运动使羌塘盆地进入海相盆地萎缩阶段,到

晚白垩世末,大部分地区转为陆相残余盆地[1]。因此,本次研究的下白垩统主体

应处于海陆过渡演化期。

羌塘盆地最近发现的这套白垩系黑色岩系主要分布于北羌塘坳陷的中、西部(图1),位于下白垩统索瓦组上段。索瓦组岩性组合穿时,存在二分,其中,下段位于上侏罗统,为一套碳酸盐岩组合;上段位于下白垩统,为一套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合,具体为泥晶灰岩和含生物鲕粒灰岩沉积,夹少量细砂岩、泥岩、膏盐岩[9]。在水

平方向上,下白垩统黑色岩系发育2类沉积:(1)三角洲相,位于雀莫错—达卓玛

一线以东,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砂岩,向北和向东转变为雪山组和扎窝茸组陆相沉积,标志着沉积环境转为陆相;(2)潮坪—潟湖相,见于北羌塘坳陷中部大

部分地区,底部岩性包括砂岩、泥晶灰岩、泥灰岩、灰岩、页岩,顶部为巨厚层膏盐岩[10]。

样品采自2008年胜利河西岸发现的剖面(图1),这条剖面位于胜利河—长蛇山黑

色岩系(或油页岩)带中部,层位在索瓦组上段底部,岩性主要包括灰黑色页岩、泥灰岩、泥晶灰岩互层,其上为索瓦组上段厚层石膏、膏灰岩所覆盖。鉴于这些黑色岩系分布稳定[3-4],因此本次工作所采样品具有代表性。

19件样品的采样位置、岩性和编号见图2。为了查明黑色岩系的生烃母质,探讨

其地质意义,进行了较系统的有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有机岩石学分析包括常规光学显微镜下,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测;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包括常规的基础有机地球化学(包括有机碳、氯仿沥青“A”含量、岩石热解等)和生物标志物地球

化学分析。

对黑色岩系进行了系统的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镜下综合鉴定分析,认为其成烃生物组合由高到低主要包括底栖生物、细菌、浮游藻类和高等植物4大类,

并以底栖生物和细菌占主要地位,底栖生物包括底栖藻类和底栖动物(图3)。(1)底栖藻类:是该剖面中有机质的主要存在形式,在所有样品中均有发现,并大

量分布于页岩样品中。底栖藻类按照其形态和赋存形式主要分为3类:第一类主

要以大面积的叶状、片状形式出现,局部有碳化现象,在单偏光下呈红褐色至黑色,蓝光激发下几乎不显荧光(图3a);第二类主要以网格状细胞结构的形式叠加出现,其单个网孔直径约为5 μm,边缘以交织的丝状体相连,在蓝光激发下显棕黄色荧光(图3b);第三类在形态上与第二类相同,但在分布上主要位于底栖动物壳体内部,其网眼内部多被碳酸盐充填,仅残余褐色丝状结构,这类藻在蓝光激发下主要显碳酸盐矿物的黄绿色荧光(图3c)。

(2)底栖动物:又包括腕足类、腹足类、棘皮类以及少量有孔虫、苔藓虫和其他不明生物残体。这些生物壳体普遍因发生严重钙化而显黄绿色荧光。对于腕足类和腹足类,或被网状钙化的底栖藻类充填,或被较大的方解石或白云石晶体充填,而棘皮类生物的骨板则多被细粒方解石充填(图3d,e)。

(3)细菌:是除底栖生物之外另一类重要的生烃母质,其荧光特征为极其细小浸染状分布的绿色斑点。电子显微镜下,黑色岩系中的细菌通常呈球状,直径在2 μm 左右,大多成群分布于方解石、磷灰石等矿物表面(图3f)。

(4)浮游生物:主要为浮游藻类,多见于泥灰岩样品中,以无定形的形式存在,在单偏光下无法分辨其结构,蓝光激发下显黄色荧光(图3g)。

(5)高等植物:只发现于泥灰岩样品中,主要以孢粉的形式出现。光学显微镜下发现其呈碎屑状分布于典型泥灰岩样品中的孔隙中,直径约10~15 μm,在蓝光激发下呈现金黄色荧光(图3h)。

以上分析表明,羌塘盆地(特别是北羌塘坳陷)白垩系黑色岩系的生烃母质以宏观藻类为主。前人分析表明,宏观藻类生烃母质在地球化学特征上通常以有机质类型相对差、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为特征[11-14],这在本次工作中也得到了验证。

采用总有机碳含量、生烃潜量(S1+S2)和氯仿沥青“A”含量等指标来衡量黑色岩系的有机质丰度。胜利河黑色岩系剖面实测11个样品总有机碳含量为

1.96%~6.59%,平均5.06%,达到优质烃源岩标准(>2%)(图4)。其中,2个泥灰岩样品总有机碳含量为1.96%~3.71%,平均

2.84%,泥晶灰岩样品25TC-09总有机碳含量6.46%,其余页岩样品总有机碳含量4.24%~6.59%,平均5.10%。总体而言,整个剖面总有机碳含量呈现先升再降的特点,且有机碳含量在不同岩性中出现差异,页岩总有机碳含量与泥晶灰岩接近,而明显高于泥灰岩。

所有烃源岩样品的生烃潜量为3.04~16.11 mg/g,平均10.47 mg/g,达到好烃源岩(>6 mg/g)标准,并且除25TC-1以外其他样品都大于6mg/g。

其中,2个泥灰岩样品平均生烃潜量为4.69 mg/g,泥晶灰岩样品25TC-09的生烃潜量为12.12 mg/g,其余页岩样品平均生烃潜量11.75 mg/g,同样表现出页岩与泥晶灰岩相近,而大于泥灰岩的特征。

11个样品的氯仿沥青“A”含量(816~2 110)×10-6,大于1 000×10-6的样品有9个,大于1 500×10-6的样品有3个,其变化趋势与有机碳相似,先升后降(图4)。其中2个泥灰岩样品25TC-1和25TC-4平均氯仿沥青“A”值为938×10-6,泥晶灰岩样品25TC-9氯仿沥青“A”值为1 429×10-6,其余页岩样品平均氯仿

沥青“A”值为1 444×10-6,与有机碳、生烃潜量变化特征相似。

综上所述,胜利河黑色岩系剖面上所有页岩样品都达到优质烃源岩标准,泥灰岩稍差,但也达到好烃源岩标准,泥晶灰岩与页岩样品相似,这样的分布特征也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不同岩性样品中底栖藻类的含量分布特征一致。

常见用来判断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的地球化学参数包括热解参数(氢指数IH)、干酪根元素比值(H/C、O/C)和干酪根碳同位素(δ13C)等,前文的有机岩石学特征是重要的补充依据。

胜利河剖面11个样品氢指数值为152~252 mg/g,平均 203 mg/g,其中,泥

灰岩平均值160 mg/g,泥晶灰岩226 mg/g,页岩202 mg。相比而言,所有

11个样品的氧指数(IO)分布在21~70 mg/g,平均51 mg/g,其中,泥灰岩平均值62 mg/g,泥晶灰岩47 mg/g,页岩48 mg/g。按照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

准SY/T5735-1995,Ⅱ2型有机质的氢指数值在150~350 mg/g,因此胜利河黑色岩系总体上呈现Ⅱ2型有机质的特征。

在IH-IO和IH-Tmax相关图(图5)上,所有样品均落在Ⅱ型有机质范围内,并以

Ⅱ2型为主。其中,泥灰岩样品明显更靠近Ⅲ型所在区,表明其有机质来源中高等植物输入所占比重更大;而泥晶灰岩与页岩样品有机质类型相近,这也与显微镜下观测的样品生物母质组成相一致。

所有样品的干酪根碳同位素值范围为-22.2‰~ -20.9‰,平均值-21.5‰,碳同位素值明显偏重。这种情况的发生有2种可能的解释:一是由于形成黑色岩系的生物母质主要为高等植物,二是在某些海相半咸水—咸水沉积环境下也能形成碳同位素偏重的烃源岩[15-16]。结合有机岩石学观测结果,黑色岩系的生物母质来源以海生底栖藻类为主,因此后一种可能性更大,反映有机质的沉积环境主体为海相,类型较差。

从样品烃源岩热解Tmax变化在440~444℃之间、生烃母质组成中浮游藻类蓝光激发下显黄色荧光(图3g)以及高等植物孢粉在蓝光激发下呈现金黄色荧光(图3h)可以看出,其有机质正处于成熟阶段,相当于Ro变化在0.8%~1.0%之间。

根据地质背景推断,胜利河下白垩统的沉积环境主体应属于海相的潟湖—潮坪沉积[1,9-10],但欠缺过硬的证据。基于本次研究结果(图3),黑色岩系的生烃母质包括底栖生物、细菌、浮游藻类和高等植物,并且以底栖藻类为主;再结合前人对羌塘盆地生烃母质的研究[1,17],可以确定黑色岩系中的底栖藻类主要为红藻,反映了黑色岩系总体沉积于海相的沉积环境[18-19]。而从岩性上看,不同岩性样品的成烃生物组合又具有一定差异,显示其形成环境又有细微差异。

底部泥灰岩样品25TC-01~25TC-04的成烃生物组合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底栖藻类、浮游藻类和高等植物孢粉等,但镜下观测生物母质总体含量和总有机碳含量都偏低。高等植物的出现表明泥灰岩样品沉积时期陆源物质输入相对较多,反映沉积水体深度较浅,盐度较低,属于海陆过渡的滨浅湖相沉积,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页岩样品25TC-05~25TC-08和25TC-10~25TC-19成烃生物组合主要包括大量的底栖藻类、底栖动物和细菌,未发现高等植物,镜下观测生物母质含量和总有机碳含量很高,表明沉积水体相对泥灰岩较深。据前人研究,羌塘盆地早白垩世有间歇性的海侵发生,因此沉积环境应为海侵下的半封闭潟湖相。

泥晶灰岩样品25TC-09的成烃生物组合与页岩类似,同样为底栖藻类、底栖动物

和细菌,但底栖动物的排列具有明显的定向性,说明其形成于水体水动力较强的潮间带,水体深度最浅。显微观测发现,样品中的生物母质含量明显少于页岩,尽管如此,其有机质丰度指标却与页岩相近,表明泥晶灰岩样品的有机质保存条件最好,应当沉积于强还原的沉积环境。样品中未发现任何高等植物孢粉和碎片,表明这一时期气候干旱,由降水带来的陆源物质输入十分有限,因此很可能是强烈的蒸发作用导致的高盐度潟湖环境。

成烃生物分布组合反映出的沉积环境特征也与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从表1

可以看出,所有样品的主峰碳数为nC17~nC19,反映样品的主要生物母质组成均为水生的浮游类或底栖生物[20]。样品的Pr/Ph值均低于1,伽马蜡烷/C30藿烷

比值在0.2~0.4之间,Sr/Ba值大于1,反映沉积环境为还原的海相环境[21-23]。从样品的主量元素氧化物含量可以看出,泥灰岩样品具有较高的Si(SiO2含量

22.16%~25.23%)、Al(Al2O3含量6.29%~6.67%)含量,以及相对较低的

Ca(CaO含量28.58%~32.13%)含量,表明这些样品沉积时期陆源碎屑输入较多,应沉积于气候更加温暖湿润、风化作用较强的时期[24]。相比而言,泥晶灰岩样品具有极低的Si(SiO2含量4.22%)、Al(Al2O3含量0.68%)含量,以及相对较高的Ca(CaO含量34.50%)含量,此外,该样品Mg含量极高(MgO含量12.95%,是其他样品的3倍以上),说明该样品沉积于气候干旱、蒸发作用强烈的时期,高含

量的Ca、Mg可能和水体的咸化与浓缩有关[25]。由于高盐度导致水体分层,使

得泥晶灰岩样品25TC-09的沉积环境相对其他样品更为还原,这也可以从其微量

元素V/Cr和Ni/Co的高比值看出(表1)。

通过前面的研究发现,北羌塘坳陷下白垩统黑色岩系的生烃母质主要是底栖宏观藻类。因此,对底栖宏观藻类生烃能力的认识是评价研究区这套黑色岩系生烃潜力的关键。

传统观点认为,形成沉积有机质的最重要的4类生物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高

等植物和细菌[26]。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海相地层中不断发现以底

栖宏观藻类为主要生烃母质的烃源岩,如河北新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安徽上震旦统蓝田组黑色页岩、湖北宜昌陡山沱组页岩[12, 14, 27-28],由此吸引众多学者对底栖宏观藻类的生烃能力展开了研究。孟庆强等[28-29]通过对多细胞底栖宏观藻、浮游藻和单细胞藻的加水热模拟实验,对比分析后认为,底栖宏观藻的生烃能力总体上不及浮游藻和单细胞藻,其生烃率呈双峰分布,在低熟阶段以生成液态烃为主,但生成的主要为品质较差的稠油或沥青,在高成熟—过熟阶段则具有较好的生气

潜力。秦建中等[14,30]也认为底栖藻类的生烃能力不及浮游藻,其最高生油量仅

为相同质量浮游藻的1/2~1/3,原始生烃潜力相当于Ⅱ型干酪根。而边立曾等[11]则认为,底栖藻类在形成优质烃源岩方面亦有其优势:底栖藻类的生物生产力巨大,其生物生产力可达2 500~5 500 mg/(m2·d),相当于浮游藻的数倍到数十倍;此外,底栖宏观藻类具有易搬运,不易腐烂和被食用的特点,因此在有机质保存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有利于富有机质黑色岩系的形成,因此以底栖藻类作为生烃母质的烃源岩多为Ⅱ型干酪根,以生气为主。

胜利河黑色岩系即属于典型的Ⅱ2型干酪根烃源岩。按照有机质丰度划分达到好烃源岩标准,光学显微镜镜下观测显示有机质荧光较弱,部分生物母质甚至出现轻微碳化现象,表明其成熟度均处于成熟阶段。

在烃源岩的分布与数量上,这套黑色岩系在北羌塘坳陷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现,分布面积广,因此不同区域的烃源岩质量可能存在区域差异。事实上,根据前人在整个胜利河—长蛇山油页岩带,以及托纳木地区的研究结果,索瓦组上段在长蛇山、

托纳木地区存在着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成熟度较低的油页岩[31-32]。根据秦建中等[14]所做的模拟实验结果,底栖宏观藻的生油高峰相较浮游藻

要晚一些,约为Ro=1.1%,因此这套羌塘盆地白垩系黑色岩系在热演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可具有一定的生油潜力,即索瓦组上段也具有一定的生油潜力。

(1)胜利河黑色岩系生烃母质组成主要包括底栖生物、细菌、浮游藻类和高等植物4大类,并以底栖生物为主。

(2)胜利河黑色岩系总体上为海相台地—潟湖沉积,但具体在垂向上由下至上又存在细微差异,底段泥灰岩有机质含量较低,沉积环境偏陆相,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水体盐度较低、为弱氧化滨浅湖相环境;中段泥晶灰岩有机质含量较高,沉积于蒸发作用强烈、水体盐度较高、水体分层的蒸发潟湖相环境;顶段页岩有机质含量高,沉积于海侵条件下的还原性半封闭潟湖相环境。

(3)胜利河地区底栖藻类为主的烃源岩系在地球化学上具有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属Ⅱ2型的特征,具有良好的生烃,特别是生气潜力,在热演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可具有一定的生油潜力,其油气资源远景值得在下步勘探中加以重视。

【相关文献】

[1] 赵政璋,李永铁,叶和飞,等.靑藏高原海相烃源层的油气生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Zhao Zhengzhang,Li Yongtie,Ye Hefei,et al.Oil and gas generation of Mesozoic marine source rock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China[M].Beijing:Science Press,2000.

[2] 秦建中.青藏高原羌塘盆地中生界主要烃源层分布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2):134-141. Qin Jianzhong.Distributions of the main Mesozoic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Qiangtang Bas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J].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2006,28(2):134-141.

[3] Fu Xiugen,Wang Jian,Zeng Yuhong,et al.Geochemical and palyn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Shengli River marine oil shale (China):Implications for paleoenvironment and paleoclimat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2009,78(3):217-224.

[4] 王剑,付修根,李忠雄,等.藏北羌塘盆地胜利河—长蛇山油页岩带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质通报,2009,28(6):691-695.

Wang Jian,Fu Xiugen,Li Zhongxiong,et al.Discovery of the Shenglihe-Changsheshan oil shale belt in the Qiangtang Basin,northern Tibet,China and its significance[J].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2009,28(6):691-695

[5] Fu Xiugen,Wang Jian,Zeng Yuhong,et al.Concentrations and modes of occurrence of platinum group elements in the Shengli River oil shale,northern

Tibet,China[J].Fuel,2010,89(12):3623-3629.

[6] Fu Xiugen,Wang Jian,Zeng Yuhonget al.Geochemistry and origin of rare earth elements (REEs) in the Shengli River oil shale,northern Tibet,China[J].Chemie der Erde-Geochemistry,2011,71(1):21-30.

[7] 王剑,付修根,杜安道,等.羌塘盆地胜利河海相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Re-Os定年[J].海相油气地质,2007,12(3):21-26.

Wang Jian,Fu Xiugen,Du Andao,et https://www.doczj.com/doc/e419052997.html,anic Geochemistry and Re-Os dating of marine oil shale in Shenglihe area,northern Tibet,China[J].Marine Origin Petroleum

Geology,2007,12(3):21-26.

[8] 南征兵,张艳玲,李永铁,等.羌塘中生代盆地演化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24(3):534-540. Nan Zhengbing,Zhang Yanling,Li Yongtie,et al.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iangtang Basin in the Mesozoic era[J].Natural Gas Geoscience,2013,24(3):534-540.

[9] 付修根,王剑,汪正江,等.藏北羌塘盆地晚侏罗世海相油页岩生物标志物特征、沉积环境分析及意义[J].地球化学,2007,36(5):486-496.

Fu Xiugen,Wang Jian,Wang Zhengjiang,et al.Biomarker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Late Jurassic marine oil shale in Qiangtang Basin,northern Xizang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J].Geochi-mica,2007,36(5):486-496.

[10] 曾胜强,王剑,陈明,等.北羌塘盆地索瓦组上段的时代、古气候及石油地质特征[J].现代地

质,2012,26(1):10-21.

Zeng Shengqiang,Wang Jian,Chen Ming,et al.Geological age,paleoclimate 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Suowa Formation in the north Qiangtang Basin[J].Geoscience,2012,26(1):10-21.

[11] 边立曾,张水昌,张宝民,等.河北张家口下花园地区新元古代下马岭组油页岩中的红藻化石[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5,22(3):209-216.

Bian Lizeng,Zhang Shuichang,Zhang Baomin,et al.Red algal fossils discovered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Xiamaling oil shales,Xiahuayuan town of Hebei province[J].Acta Micropalaeontolo-gica Sinica,2005,22(3):209-216.

[12] 张水昌,张宝民,边立曾,等.8亿多年前由红藻堆积而成的下马岭组油页岩[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37(5):636-643.

Zhang Shuichang,Zhang Baomin,Bian Lizeng,et al.The Xiamaling oil shale generated through Rhodophyta over 800 Ma ago[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7,50(4):527-535.

[13] 曹剑,边立曾,胡凯,等.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烃源岩中发现底栖宏观红藻类生烃母质[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39(4):474-480.

Cao Jian,Bian Lizeng,Hu Kai,et al.Benthic macro red alga:A new possible bio-precursor of Jurassic mudstone source rocks in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northwestern

China[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2009,52(5):647-654.

[14] 秦建中,陶国亮,腾格尔,等.南方海相优质页岩的成烃生物研究[J].石油实验地

质,2010,32(3):262-269.

Qin Jianzhong,Tao Guoliang,Tenger,et al.Hydrocarbon-forming organisms in excellent marine source rocks in south China[J].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2010,32(3):262-269.

[15] Schidlowski M,Gorzawski H,Dor I.Carbon isotope variations in a solar pond microbial mat:Role of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as steering variables[J].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1994,58(10):2289-2298.

[16] Schouten S,Hartgers W A,Lòpez J F,et al.A molecular isotopic study of13C-enriched organic matter in evaporitic deposits:recog-nition of CO2-limited ecosystems[J].Organic Geochemistry,2001,32(2):277-286.

[17] 秦建中.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有机相展布与成烃模式[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3):264-270. Qin Jianzhong.The organic facies distribution and hydrocarbon-forming model in the Qiangtang Basin,Qinghai-Tibet Plateau[J].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2006,28(3):264-270.

[18] Cole K M,Sheath R G.Biology of the red alga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9] Xie Xiaomin,Volkman J K,Qin Jianzhong,et al.Petrology and hydrocarbon potential of microalgal and macroalgal dominated oil shales from the Eocene Huadian Formation,NE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2014,124:36-47.

[20] Peters K E,Walters C C,Moldowan J M.The biomarker guide:interpreting molecular fossils in petroleum and ancient sediments[M].2nd 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21] Didyk B M, Simoneit B R T,Brassell S C,et https://www.doczj.com/doc/e419052997.html,anic geochemical indicators of palaeo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sedimentation[J].Nature,1978,272(5650):216-222. [22] 傅家谟,盛国英,许家友,等.应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判识古沉积环境[J].地球化学,1991(1):1-12.

Fu Jiamo,Sheng Guoying,Xu Jiayou,et al.Application of biomarker compounds in assessment of paleoenvironments of Chinese terrestrial

sediments[J].Geochimica,1991(1):1-12.

[23] 袁文芳,陈世悦,曾昌民.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海侵问题研究进展及展望[J].沉积学

报,2005,23(4):604-612.

Yuan Wenfang,Chen Shiyue,Zeng Changmin.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on Paleogene sea transgression in Bohai Bay Basin[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05,23(4):604-612.

[24] Egli M,Mirabella A,Sartori G,et al.Weathering rates as a function of climate:results from a climosequence of the Val Genova (Trentino,Italian

Alps)[J].Geoderma,2003,111(1/2):99-121.

[25] Deelman J C,Land L S,Folk R L.Mg/Ca ratio and salinity;two controls over crystallization of dolomite[J].AAPG Bulletin,1975,59(10):2056-2057.

[26] Tissot B P,Welte D H.Petroleum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a new approach to oil and gas exploration[M]. 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Verlag,1984.

[27] Yuan Xunlai,Li Jun,Cao Ruiji.A diverse metaphyte assemblage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black shales of South China[J].Lethaia,1999,32(2):143-155.

[28] 孟庆强,秦建中,刘文斌,等.多细胞宏观底栖藻类生烃特点实验研究[J].石油学

报,2008,29(6):822-826.

Meng Qingqiang,Qin Jianzhong,Liu Wenbin,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n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multi-cellular benthic macro alga[J].Acta Petrolei Sinica,2008,29(6):822-826.

[29] 孟庆强,马亮帮,邹安德,等.不同藻类热模拟实验的生烃特征对比[J].石油实验地

质,2008,30(3):281-285.

Meng Qingqiang,Ma Liangbang,Zou Ande,et https://www.doczj.com/doc/e419052997.html,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for different alga[J].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2008,30(3):281-285.

[30] 秦建中,申宝剑,陶国亮,等.优质烃源岩成烃生物与生烃能力动态评价[J].石油实验地

质,2014,36(4):465-472.

Qin Jianzhong,Shen Baojian,Tao Guoliang,et al.Hydrocarbon-forming organisms and dynamic evaluation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apacity in excellent source

rocks[J].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2014,36(4):465-472.

[31] 李亚林,王成善,伍新和,等.藏北托纳木地区发现上侏罗统海相油页岩[J].地质通

报,2005,24(8):783-784.

Li Yalin,Wang Chengshan,Wu Xinhe,et al.Discovery of Upper Jurassic marine oil shale in the Tuonamu area,northern Tibet,China[J].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2005,24(8):783-784.

[32] 李忠雄,何江林,熊兴国,等.藏北羌塘盆地上侏罗—下白垩统胜利河油页岩特征及其形成环境[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40(2):264-272.

Li Zhongxiong,He Jianglin,Xiong Xingguo,et al.The Upper Jurassic-Lower Cretaceous Shenglihe oil shales and their formation in the Qiangtang Basin,northern Xizang[J].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2010,40(2):264-272.

二连盆地东北部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相与生烃特征

二连盆地东北部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相与生烃特征 程志强;王飞宇;江涛;任利兵;吴子强;谢红 【摘要】巴音都兰凹陷与乌里雅斯太凹陷位于二连盆地东北端,相距仅30 km,但两凹陷烃源岩有机相类型存在较大差异:巴音都兰凹陷烃源岩主体为C相,初始氢指数为400~800 mg/g,平均为600 mg/g,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主要为腐泥组,形成于水体分层的微咸水-淡水还原环境;乌里雅斯太凹陷烃源岩为D/E相,初始氢指数为200~400 mg/g,平均为333 mg/g,烃源岩形成于淡水偏氧化沉积环境,有机显微组分主体为腐泥组、壳质组和镜质组混合型.烃源岩有机相决定生油特征,两凹陷烃源岩在生烃特征方面具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巴音都兰凹陷原油具有较高含硫量与总胶质量,原油API为15°~30°;而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原油API为35°~45°,原油油质较轻.烃源岩有机相差别也造成生烃门限差异: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烃源岩主体成熟度比巴音都兰凹陷烃源岩成熟度高;巴音都兰凹陷生烃门限深度为1 500~1 600 m,而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生烃门限深度为1 900~2 000 m,比二连盆地其他富油凹陷的生烃门限更深.D/E相烃源岩与典型C相烃源岩(以层状藻和结构藻为主)具有不同的生烃特征,D/E相烃源岩生排烃温度更高,同时排出原油以轻质油为主.【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18(039)004 【总页数】9页(P384-392) 【关键词】二连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相;生烃特征;湖相烃源岩 【作者】程志强;王飞宇;江涛;任利兵;吴子强;谢红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2;中国 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 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公司第二录井公司,河北任丘0625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2.11 有机质的母质类型决定其生烃量的大小和所生烃类性质,既使烃源岩有机碳含量 和成熟度相近,生烃母质不同的烃源岩其生烃量和烃类性质也会有显著差异。因此,研究烃源岩有机相在评价凹陷生油潜力和预测烃类流体性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不同学者根据具体研究情况对有机相进行不同定义与分类[1-9],但前人关 于有机相划分方案所选用参数较多,主要是对烃源岩生烃潜力进行定性评价,而在定量计算烃源岩生烃量时存在一定不足,并且分类方案缺乏对烃源岩生烃特征的研究以及生成烃类性质的预测。本文在对巴音都兰凹陷和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烃源岩显微组分和沉积环境研究的基础上,选用Pepper基于干酪根生烃动力学的相对简单划分方案,对烃源岩有机相进行分类[10]。该分类方法中每种有机相都有相对应的生烃动力学模型,因此,可以对烃源岩进行分级评价和定量评估烃源岩生烃潜力,从而可很好地解决湖相烃源岩强非均质性描述问题,同时也可有效预测不同有机相烃源岩生烃特征。 二连盆地富油凹陷已处于高勘探程度阶段,以往将暗色泥岩作为烃源岩的评价方法无法满足精细勘探需求,而运用Pepper有机相分类方案对烃源岩进行分级评价,可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可靠。同时在烃源岩有机相分类基础上,结合生烃特征,厘定不同烃源岩有机相与生烃特征内在联系,从而可通过有机相描述与烃源灶精细

羌塘盆地侏罗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

羌塘盆地侏罗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 许建华;吕树新 【摘要】在野外露头资料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物性、毛细管压力曲线等手段,对羌塘盆地侏罗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岩石学、孔渗性及孔隙结构等特征作了详细研究.岩石类型主要为颗粒灰岩,包括内碎屑灰岩、鲕粒灰岩和生屑灰岩.储集空间包括孔隙和裂缝两种,孔隙主要为次生溶孔,裂缝为构造缝和溶蚀缝.孔隙的微观结构较差,基本上属于低孔低渗致密储集层.强烈的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导致储集层孔隙结构变差的主要因素,后期的溶解作用对储集层物性有一定的改善.构造作用使得岩石中裂隙发育,提高了岩石孔渗性,极大地改善了岩石的储集性能.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07(028)003 【总页数】4页(P300-303) 【关键词】羌塘盆地;侏罗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 【作者】许建华;吕树新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锦州,1212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2.221

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最大的中新生代盆地,多年来,研究人员对青藏高原羌塘盆地进行了多项研究[1-4]。笔者通过对野外采集的样品进行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压汞曲线、物性等多种实验室分析,对该盆地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羌塘盆地在构造上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藏北地区,属羌塘-昌都地块。南北宽300 km,东西长640 km,面积约16×104km2,是我国西南部中生界大型海相盆地 之一。盆地内分为北羌塘坳陷、南羌塘坳陷和中央隆起带3个二级构造单元(图1)。 盆地内泥盆系—新近系出露齐全,可分为3个构造层,下构造层由泥盆系—中三 叠统组成,为浅海、台地边缘、礁滩等海相碳酸盐岩、砂泥岩夹火山岩、硅质岩;中构造层由上三叠统—侏罗系组成,为陆源滨浅海、三角洲相、碳酸盐岩、碎屑 岩夹膏岩组合;上构造层由白垩系-新近系组成,为零星分布的陆相碎屑岩系。中 上侏罗统是研究区主要油气储集层系,全盆地分布广泛,层系连续完整。储集层岩性主要是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分布在中侏罗统布曲组,上侏罗统索瓦组(表1)[5]。 羌塘盆地侏罗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类型多样,据冯增昭分类标准[6],将碳酸盐岩划 分为泥晶灰岩、结晶灰岩、颗粒灰岩、白云岩和礁灰岩5类,其中颗粒灰岩又分 为内碎屑灰岩、生屑灰岩、鲕粒灰岩、球粒灰岩。各剖面岩石类型厚度统计分析表明(表1),颗粒灰岩是碳酸盐岩储集层的主要岩石类型(其中内碎屑灰岩和鲕类灰岩为主,生屑灰岩次之);次为裂缝发育的泥晶灰岩;礁灰岩和白云岩厚度虽然小,但仍具有储集意义。 由表1可看出,中侏罗统布曲组碳酸盐岩厚度明显大于上侏罗统索瓦组。布曲组 储集层岩石类型以颗粒灰岩为主,占70%,其次为泥晶灰岩,礁灰岩和白云岩分 布于羌南坳陷董杯桑地区;上侏罗统索瓦组储集层仍以颗粒灰岩为主,占61%,

一种烃源岩中不同母质类型生烃强度厘定方法

一种烃源岩中不同母质类型生烃强度厘定方法 烃源岩是地球内部生命活动的产物,其中包含大量的有机质。烃源岩中的有机质经过生烃作用,可以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等烃类化合物。而不同类型的母质在烃源岩中的存在形式和含量不同,对生烃强度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研究不同母质类型对烃源岩生烃强度的影响,对于烃源岩资源评价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烃源岩中的不同母质类型。烃源岩的母质主要包括植物残体、藻类、浮游生物、微生物和颗粒有机质等。这些母质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经过压实、热解等作用逐渐转化为烃源岩中的有机质。 不同母质类型对烃源岩生烃强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母质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对于烃源岩中的流体运移和储存起着重要作用。植物残体和藻类等有机质通常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有利于烃类的生成和运移。而微生物和颗粒有机质等母质则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对烃类的生成和运移不利。 不同母质类型对烃源岩中有机质的含量和类型也有着不同的影响。植物残体和藻类等母质通常富含脂肪类有机质,这种有机质在高温和高压的作用下容易发生热解反应,生成丰富的烃类化合物。而微生物和颗粒有机质等母质则富含蛋白质和多糖类有机质,这种有机质在热解过程中生成的烃类化合物相对较少。

不同母质类型对烃源岩中的有机质成熟度和类型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植物残体和藻类等母质通常具有较高的成熟度,易于生成石油和干气等高级烃类。而微生物和颗粒有机质等母质则具有较低的成熟度,生成的烃类较为简单和低级。 不同母质类型对烃源岩生烃强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有机质含量和类型的影响,以及有机质成熟度和类型的影响等。从烃源岩资源评价和勘探开发的角度来看,研究不同母质类型对烃源岩生烃强度的影响,可以为烃源岩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勘探效果和资源利用率。 因此,研究不同母质类型生烃强度厘定方法对于深入理解烃源岩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烃类化合物的生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分析烃源岩中不同母质类型的特征,结合地质实际情况和实验研究结果,可以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生烃强度厘定方法,为烃源岩资源的评价和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不同母质类型对烃源岩生烃强度的影响,对于烃源岩资源的评价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母质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有机质的含量和类型,以及成熟度和类型等因素,可以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生烃强度厘定方法,为烃源岩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技术支持,推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高效利用。

羌塘盆地鄂斯玛地区索瓦组流体包裹体及油气成藏

羌塘盆地鄂斯玛地区索瓦组流体包裹体及油气成藏 占王忠;贺永忠;陈文彬;朱勋 【摘要】对羌塘盆地鄂斯玛地区索瓦组11块流体包裹体样品荧光观察,显微测温、测盐等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索瓦组储集层发生过5期热流体活动,其中第2期、第3期和第5期与油气成藏相关;第2、第3期流体活动主要以油充注为主,第5 期流体活动主要为天然气充注.结合埋藏史分析可知,该区在晚侏罗世晚期到早白垩 世早期(148.3×106~144.7×106a)、早白垩世早期(144.7×106~141.1 ×106 a) 和中新世中期(17.6×106~11.3× 106 a)存在3期大规模油气聚集成藏.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13(034)004 【总页数】4页(P424-427) 【关键词】青藏高原;羌塘盆地;索瓦组;流体包裹体;油气成藏 【作者】占王忠;贺永忠;陈文彬;朱勋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成都610081;贵州地质调查院,贵 阳550005;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成都610081;贵州地质调查院,贵阳55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体包裹体方法在油气成藏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1-6]。由 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除少数强烈破坏而引起爆裂、泄漏外),流体包裹体不因后

期油气继承性活动的叠加改造而消失,那些至今记录着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扩散等油气成藏重要信息的原始样品,就成为研究盆地流体活动的重要信息的载体[7-9]。 羌塘盆地是目前中国大陆上油气勘探程度最低的含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其所属的西藏特提斯域与波斯湾等油气富集区同处于一个大地构造单元,该区油气赋存条件与勘探前景一直为世界所瞩目[10-14]。鄂斯玛地区位于南羌塘盆地,行政区划属于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中国石油在1998年对该区块进行过地震概查,指出该地区存在对油气保存十分有利的复式背斜构造。2011年笔者在鄂斯玛地区完成1∶50 000石油地质构造详查。其中发现一处大规模沥青出露点,通过孢粉测试表明,该处地层属于上侏罗—下白垩统索瓦组[15,16]。本文在系统观测沥青点处 储集层流体包裹体镜下特征、均一温度、冰点、盐度等基础上,探讨该地区油气成藏特征。 羌塘盆地是一个在古生代之前结晶基底和古生代褶皱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以中生代海相沉积为主的残留盆地[16,17],面积约18.5×104km2.根据航磁异常和大地 电磁(MT)分析可以将羌塘盆地自北而南划分为北羌塘坳陷、中央隆起带、南羌塘坳陷3个Ⅱ级构造单元,其中南羌塘坳陷又可分为帕度错—扎加藏布褶皱带及 诺尔玛—其香错断褶带2个Ⅲ级构造单元,鄂斯玛区块位于南羌塘凹陷的帕度错—扎加藏布褶皱带内,面积约550 km2.区内构造活动较为强烈,根据块构造差异,以拉尔玛阿洛玛断裂—佳林巴阿亚尔一线为界,由南向北将区块分为鄂斯玛断褶 带和西维念果巴扭曲构造带,1∶50 000石油地质构造详查资料表明区块内最有利目的层位于鄂斯玛多雄见来一带的索瓦组,且在此处发现一大规模沥青出露点。 鄂斯玛地区索瓦组与下伏地层中侏罗统夏里组整合接触,与上覆地层上白垩统阿布山组不整合接触,岩性主要是灰色泥质灰岩、砂屑灰岩,砂岩等,研究表明,该区索瓦组油气藏属于自生自储,且该套组合总体有利。

羌塘盆地昂达尔错白云岩古油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

羌塘盆地昂达尔错白云岩古油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 彭清华;杜佰伟;谢尚克;郑博 【摘要】昂达尔错白云岩古油藏位于羌塘盆地南羌塘坳陷,是羌塘盆地规模最大的古油藏带,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依据铸体薄片、储层物性、沥青族组分分析,剖析了白云岩古油藏地质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昂达尔错古油藏的储集体可归类为低孔—低渗型到中孔—中渗型储层,为较好储层类型;其石油族组分呈现饱和烃含量低、非烃+沥青质含量高的特征,为芳香沥青型、芳香环烷型石油。划分出两套生储盖组合,其中的下侏罗统曲色组—中侏罗统布曲组组合为较好的生储盖组合类型,具有较好的勘探远景。认为古油藏在晚侏罗世成藏,在喜马拉雅期遭受逆冲破坏。%Angdarco Jurassic dolostone paleo-reservoirs located at Angdarco in Southern Qiangtang Depression are the largest oil reservoir belt in Qiangtang Basin, which is significant in Tibet's petroleum exploration. It is shown that the Angdarco paleo-reservoirs can be classified as the ones with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to medium porosity and medium permeability, which belong to good reservoirs. The group components in oil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content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 but high content of nonhydrocarbon and asphaltene, which is inclined to aromatic-asphaltic oil and aromatic-naphthenic oil. Two source-reservoir-cap assemblages are divided into. One of them, the J1-2 Buqu-Quse assemblage, is regarded as being of good potential.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aleo-reservoir belt is the residual anticline in which hydrocarbon had been accumulated during late Jurassic period and was damaged during Himalayan orogeny by thrusting.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海相烃源层的沉积形成环境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海相烃源层的沉积形成环境 秦建中 【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 【年(卷),期】2006(028)001 【摘要】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一个最大的中生代海相残留盆地.上三叠统在南、北坳陷为次深海盆地相沉积,发育一套黑色页岩烃源层;下侏罗统和中侏罗统下部为半温暖半干热温暖炎热气候,在南坳陷南部局部地区也发育了浅海次深海盆地相黑色页岩烃源层;中侏罗统中部和上侏罗统下部海侵规模扩大,以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为主,台地凹陷是形成烃源岩的主要场所;中侏罗统上部是一套滨海-浅海碎屑岩沉积,泻湖亚相页岩和前三角洲亚相泥岩为主要烃源岩.羌塘盆地中生界海相烃源岩的沉积发育特征与国内外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烃源岩发育特征基本一致,主要是深海次深海盆地相沉积的黑色页岩、台地凹陷沉积泥灰岩和页岩、泻湖亚相或前三角洲亚相等沉积的页岩(油页岩)和泥岩. 【总页数】8页(P8-14,20) 【作者】秦建中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3 【相关文献】

1.塔里木盆地两套海相有效烃源层——Ⅰ.有机质性质、发育环境及控制因素 [J], 张水昌;张保民;王飞宇;梁狄刚;何忠华;赵孟军;边立曾 2.羌塘盆地中生界海相烃源层热演化史 [J], 许怀先;秦建中 3.四川盆地东南部海相层系优质烃源层评价——以丁山1井为例 [J], 付小东;秦建中;腾格尔 4.青藏高原羌塘盆地中生界主要烃源层分布特征 [J], 秦建中 5.利用油气化探技术评价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地区构造的含油气性 [J], 孙忠军;杨少平;李亚林;张学君;秦爱华;刘华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吴康军;王艳茹;关欣;贾子策;范丹玲;赵小瑜 【摘要】根据烃源岩露头分析结果,结合岩心样品的S、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测试数据,研究长7段优质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发育环境.长7段泥页岩的有机质丰度较高,氯仿沥青\"A\"的均值大于0.1%,干酪根类型为偏腐泥型的有机质,处于成熟阶段.其中,干酪根δ13 C多分布于-29.5‰~-29.0‰;饱和烃中正构烷烃为单峰型分布,为前峰型的特征;甾烷ααα20R构型的C27、C28、C29呈近\"V\"型或\"L\"型分布,轻重烷烃∑C2-1/∑C2+2比值与(nC21+nC22)/(nC28+nC29)比值均较高,孕甾烷、升孕甾烷及C27—C29规则甾烷含量较高.这些特征均表明,生源母质以低等淡水中水生生物藻类为主.长7段烃源岩沉积期为典型的还原环境,S含量基本小于6%,Pr/Ph平均值为1,Pr/nC17和Ph/nC18比值均小于1,伽玛蜡烷 /C30藿烷的平均值为0.1左右. 【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8(020)006 【总页数】8页(P1-8)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烃源岩评价;地球化学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 【作者】吴康军;王艳茹;关欣;贾子策;范丹玲;赵小瑜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重庆 401331;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331;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中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 124010;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重庆 401331;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331;重庆科技学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秦建中 【摘要】通过青藏高原羌塘盆地烃源层评价、富烃源岩沉积环境及有机相、热演化、生烃史研究和生油气量估算、综合评价排序,结合地质条件综合研究,认为羌塘盆地中部(特别是南、北羌塘坳陷的中部)侏罗系布曲组(J2b)-夏里组(J2x)生储盖组合是大中型轻质油气田或凝析气田勘探最有利的地区和目的层,其泥页岩类和灰岩类有机质丰度相对高,发育有好-很好烃源岩,以红藻有机相和混源有机相为主,多正处于成熟中晚期阶段,具有二次生烃过程,生烃强度高,总生烃量和轻质油气量大.羌塘盆地中部(特别是北羌塘坳陷中部)三叠系肖茶卡组及中下侏罗统的生储盖组合是大型或特大型气田最有利的勘探地区,其泥页岩有机质丰度高,发育有好-很好烃源岩,以红藻有机相和混源有机相为主,已经处于过成熟阶段,生烃强度很高,总生气量巨大.【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 【年(卷),期】2006(028)006 【总页数】8页(P566-573) 【关键词】烃源层;生烃量;资源潜力;中生界;羌塘盆地 【作者】秦建中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3

羌塘盆地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尚处于早期评价阶段,在无钻井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大量野外地质调查获得的地表样品进行典型地球化学剖面的解剖、烃源层评价、富烃源岩沉积环境、有机相的研究、热演化及生烃史的研究、油气源分析及资源潜力等研究,综合评价排序,指出了羌塘盆地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和主要目的层[1,2]。 1 生烃量估算 考虑到羌塘盆地目前的勘探现状和研究程度,在烃源层综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区地表烃源岩模拟实验所提供的油气产率,采用有机碳法、生烃潜量法以及盆地模拟法进行生烃量估算。 盆地模拟法主要是对2条南北向地震测线进行二维剖面盆地模拟生烃量及二次生 烃量的计算,并引入了构造变形不均衡压力生烃理论或局部热流加温生烃模式[2]。有机碳法用单位体积原始有机碳重量减去单位体积残余有机碳重量,然后乘以总体积,再换算为总生烃(排烃)量,换算公式是: Q = H S D TOC残余(KC-1)/0.83 式中,TOC残余为有效烃源岩(高成熟—过成熟灰岩TOC残余>0.2%,高成熟— 过成熟Ⅱ1型泥页岩TOC残余>0.4%)残余有机碳含量实测值;KC为有效烃源岩 原始有机碳含量的恢复系数,它是根据残余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有机质类型和本区典型未成熟—成熟烃源岩样品的模拟实验结果综合分析和计算恢复出来的;H为有效烃源层厚度,km;D为烃源岩密度,108 t/km3;S为单位面积, 这里取1 km2;Q为单位面积的生烃量,108 t/km2,按剖面、层位、岩性和演 化阶段分别进行计算,差—非烃源岩的生烃量不参加计算。生烃强度计算是根据 青藏高原1994—1997年野外地质调查路线或地质填图资料、实测剖面资料和分 析数据所确定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按层位、岩性(分为泥岩类和灰岩类)计算出各剖面点烃源岩单位面积和单位体积生烃量。

利用生烃动力学模型计算烃源岩的生烃量——以冀东探区为例

利用生烃动力学模型计算烃源岩的生烃量——以冀东探区为 例 范柏江;张健 【摘要】生烃量的研究是油气资源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生烃量的计算结果直接影响研究区的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结果.冀东探区为一小型富油气探区,其烃源岩生成 了多少油气缺乏系统认识.本文以烃源岩的基本地质条件分析为基础,采用生烃动力 学模型来进行模拟计算,由此获得合理的生烃量.研究表明,冀东探区发育三套主力烃源岩,即沙三段烃源岩、沙一段烃源岩和东三段烃源岩.三套主力烃源岩具有规模大、有机质丰度高的特点.其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且普遍进入中-高等成熟度、发生了大规模的生排烃过程.本区生烃条件优越、油源充足.基于地球化学实验数据,确定了各个化学动力学参数的取值标准;采用生烃动力学模型,计算获得研究区生烃量为197.43×108 t. 【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6)003 【总页数】6页(P63-67,71) 【关键词】烃源岩评价;生烃动力;生烃量 【作者】范柏江;张健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陕西延安716000;中国石油冀东 油田公司,河北唐山063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14 冀东探区油气资源丰富[1,2]。尤其是在滩海地区取得突破后,使得探区三级油气地质储量大大增大[3,4]。然而对于探区的生烃潜力、生烃量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于生烃量的研究,目前较多的采用模拟实验法,即根据TTI~Ro关系建立烃源 岩在不同地史时期的产烃率。该方法的问题在于TTI的计算并没有严格的理论基础—反应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加1倍的经验规律只适用于烃源岩生烃早期的反应过程[5]。而本区勘探程度较高,积累了大量地化实验数据,这为采用合理 的生烃动力学模型计算本区生烃量创造了条件。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冀东探区油源条件、判断其油源潜力,为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 冀东探区位于燕山台褶带的南缘,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之北。其北部与燕山相连,南部和东部与渤海相接,西部与津冀边界的涧河为边,海域以渤海5 m水深线与 渤海石油公司为界[4]。整个探区面积1900 km2,其中滩海面积1100 km2[4-6]。探区内发育林雀、曹妃甸两个主要次级探区。根据最新构造单元划分结果,冀东探区内部二级构造带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自北向南分别为陆上的高尚堡-柳赞构造、 老爷庙构造、北堡构造,滩海的冀东1号、冀东2号、冀东3号、冀东4号、冀 东5号构造(图1)[4-6]。 对于有机质的丰度评价,本文采用卢双舫等人提出的烃源岩评价标准[7]。冀东探 区古近系烃源岩中,东三段和Es34-5亚段有机质丰度最高,Ed3上亚段平均有机碳为1.17%,生烃潜量(S1+S2)平均为3.35 mg/g;Ed3下亚段平均有机碳为 1.27%,生烃潜量(S1+S2)平均为4.16 mg/g,综合评价东三段为较好烃源岩。 Es34-5亚段烃源岩平均有机碳达4.54%,生烃潜量达4.86 mg/g,综合评价为好烃源岩。沙一段和沙二段烃源岩的平均有机碳和生烃潜量(S1+S2)均进入了较好烃源岩的范围,评价为较好烃源岩。东二段烃源岩平均有机碳为0.83%,生烃潜量(S1+S2)为1.56 mg/g,评价其有机质丰度一般。东一段和Es31-3亚段烃源岩有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长7烃源岩特征及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长7烃源岩特征及评价 黄彦杰; 白玉彬; 孙兵华; 黄礼; 黄昌武 【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 【年(卷),期】2020(032)001 【总页数】10页(P66-75) 【关键词】烃源岩; 地球化学特征; 长7; 富县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作者】黄彦杰; 白玉彬; 孙兵华; 黄礼; 黄昌武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710065; 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5;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富县采油厂陕西延安716000;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32.2 0 引言 烃源岩是油气生成的基础。近年来,自美国成功勘探开发页岩油后,我国含油气盆地中页岩油的开发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其中,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资源十分丰富,与国内其他含油气盆地相比,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优质烃源岩较为发育,具有总有机碳(TOC)含量高、生排烃潜力大的特征,为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三叠系延长组发育北西—南东向生烃中心[2-4],其中长7 烃源岩分布范围最广,尤其是长7 下部的“张家滩页岩”是最优质的烃源岩,为研究区的油

气聚集成藏提供了丰富的油源[3-4]。关于鄂尔多斯盆地烃源岩的研究,学者们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盆地西部和西南部[5-6],但位于盆地东南部的富县地区的烃源岩研究较少,长7 沉积时期的富县地区为湖盆沉积中心,烃源岩厚度较大,且质量较好[7-8]。近年来,勘探家们在富县地区延长组长7 烃源岩中的致密油勘探获得重要突破。已有研究成果表明[8-11],富县地区三 叠系油藏为典型的构造-岩性油气藏或岩性油气藏,储层致密、非均质性强,探明 的含油层受沉积相和储层物性控制,具有平面上大面积连片分布和纵向上复合叠置的特征。 杨华等[12]通过研究鄂尔多斯盆地烃源岩特征认为,延长组长7 烃源岩在志丹 地区最厚,向东至甘泉—富县一带逐渐变薄,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王晖等[13]认为富县地区延长组长7 烃源岩的下部页岩的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相对较低,大部分页岩仍处于生油窗期;袁媛等[14]总结了甘泉—富县地区长7 烃源岩受 沉积相带控制,整体表现为“西北部较厚、向东南逐渐变薄”的特征,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已处于成熟阶段;贺永红等[15]认为富县探区长7 烃源岩呈条带 状展布,中间较厚,两侧较薄。上述研究从宏观上阐述了研究区烃源岩的分布特征,但未能明确富县地区长7 烃源岩的生烃潜力,笔者在一系列地球化学指标分析的 基础上,评价富县地区长7 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 并结合饱和烃气相色谱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对其生烃潜力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对富县地区长7 致密油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1 区域地质概况 贾承造等[16]研究认为,中国中西部晚三叠世沉积均具有“大原盆、小今盆” 的特点,如华北地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期,湖盆水体浅,南陡北缓,南深北浅,向西开口,远超现今鄂尔多斯盆地的分布范围。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二大含油气盆地,为多旋回、多构造体系的大型沉积盆地。

打开古老烃源岩的“神秘之窗”——访我国著名油气地球化学专家张水昌教授

打开古老烃源岩的“神秘之窗”——访我国著名油气地球化学专家张水昌教授 作者:王大锐 来源:《石油知识》 2016年第4期 本刊特约记者王大锐 深层和古老地层已经成为当前全球范围的油气勘探的新战场。世界范围内的中新元古代地 层已发现大量原生油气藏,并得到工业性开发。四川盆地震旦系气藏和华北元古代地层大量油 苗的发现,证实了我国元古代地层的油气勘探潜力。为使更多读者认识距今大约8亿到14亿年前发育的中元古代可能含有的潜在油气资源,我采访了我国著名的油气地球化学专家张水昌教授。张教授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获得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勘 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问: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烃源岩的形成过程。 答:烃源岩的形成经历了有机质生产、沉积、埋藏、成岩、变质等多个过程。有机质的生 产直接体现了表层海水中生烃母质生物的丰度和分异度,有机质的沉积是生物体残骸在沉积物 上层水体中的氧化降解过程,有机质的埋藏则与水—岩界面的氧化还原条件密不可分。海洋环 境的转化和有机质的成岩变质作用又受控于地质运动。因此,烃源岩发育的规模及质量受到生 烃母质、海洋化学和地质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但长期以来,就海相高有机质丰度沉积地层 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存在“保存条件”与“生产力”两方面的争论,烃源岩的形成取决于生 烃母质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有机质良好的保存条件,但通过我们最近的研究发现,保存条件及氧 化还原条件这两大因素从根本上来说又取决于生物繁殖和埋藏时的古气候、古洋流、古构造及 古环境等各要素的良好匹配,它们归根到底都受控于天文旋回,关于旋回我们在2015年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详细阐述过,感兴趣的可以下载阅读。 问:请给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元古代的地质背景。 答:距今大约8亿到10多亿年前的元古代处于地球环境从低氧到富氧、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转化期,并存在多次的冰期—间冰期、大陆拼合—开裂的旋回变化。 中元古代是地球演化史上最安静、也是最乏味的一个时代,2014年美国著名学者Lyons在《nature》等刊物上仍然发文认为,中元古代氧气含量不到现在氧气的0.1%,不适合生物生存。而近些年研究发现,中元古代的海洋结构远不是那么简单,是在动态变化的,已经出现了表层 有氧、底层也有氧、中部厌氧的最低氧化带海洋。顺着这一思路,我们通过弱氧化海底环境条件,根据与现在海洋沉降速率等参数对比,建立氧消耗模型,计算出当时大气氧气含量已高达 现在的4%。这么高的氧气含量足以使得动物生存,真核生物更可能大量存在,这项成果我们已 经发表在2016年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轰动。总体而言,中元古代不但不是死气沉沉的生物世界,而是地球历史上菌藻类蓬勃发展的时期,以硫细菌、蓝细菌数量急剧 增多和疑源类、真核宏观藻类的大量出现最为特征,是早期地球生物群落的重大转折期。 问:世界各国目前对元古代甚至显生宙之前的油气勘探现状如何? 答:过去的几十年,前寒武系油气系统作为一个具有巨大潜力且尚未开发的资源受到广 泛关注。俄罗斯及阿曼等国已发现这一事实并对这一时期的大型油气田进行了开采,证实了前 寒武纪具有油气勘探的潜力。俄罗斯发现了硬沥青沉积,特征为高密度、黑色、无定形、不透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烃源岩17α(H)-重排藿烷的组成及分布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烃源岩17α(H)-重排藿烷的组成及分布 研究 邹贤利;陈世加;路俊刚;张海;王力;周世颖 【摘要】以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延长组下油层组烃源岩及储层抽提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17α(H)-重排藿烷和18α(H)-新藿烷系列化合物的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及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相烃源岩普遍分布170t(H)-C30重排藿烷(C30DiaH),但研究区各层烃源岩之间C30DiaH的相对丰度存在明显差异,深湖相缺氧环境的长7烃源岩相对丰度较低,而浅湖-半深湖相偏氧化环境的长7-长9黑色泥岩具有高-异常高的C30DiaH.Ts、C29Ts、早洗脱重排藿烷与 C30DiaH之间表现出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在研究区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可能与新藿烷系列具有相同的演化路径与形成机制.环境的氧化还原性和陆源的有机物来源等可能是制约17α(H)-重排藿烷相对丰度的主要因素,因此,不同油层组原油的 17α(H)-重排藿烷相对丰度受到烃源岩的影响,用17α(H)-重排藿烷参数能很好地把研究区原油区分开来,为延长组不同油层的油源精细对比、油气富集规律和油气勘探提供可靠依据.%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ource rock and reservoir extracts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Ordos Basin,North Shaanxi,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istribution rules,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pplications in petroleum geology of 17α(H)-diahopane and 17α(H)-neohopane.Relatively high abundances of 17α(H)- C30diahopane(C30DiaH) were detected in black mudstone,while various types of 17α(H)-diahopane were observed in different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Ordos Basi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lack mudstone was deposited under anoxic condition of semi-

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湖烃源岩生烃机理及资源量新认识

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湖烃源岩生烃机理及资源量新认识 支东明;曹剑;向宝力;秦志军;王婷婷 【摘要】碱湖烃源岩的生烃特征和机理是学科研究的前缘与难点.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为例,采用烃源岩人工剖面、自然剖面、油气特征标定相结合的方法,对这套碱湖烃源岩的生烃特征和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据此重新计算了资源量.结果表明,风城组碱湖烃源岩的生烃特征突出表现为转化率高、连续生烃、多期高峰、生油窗长、油质轻、油多气少,不同于传统的湖相优质烃源岩.这种独特的生烃机理在于烃源岩的有机和无机组成2方面.风城组碱湖烃源岩的生烃母质以菌、藻类为主,特别是菌类发育,因此生烃具有油多气少、转化率高、连续生烃、油质轻的特色;风城组的矿物组成独特性在于兼具发育碱类矿物和火山矿物,二者对生烃分别起延滞和催化作用,使得烃源岩可以早期生烃、持续生烃、多期高峰、生油窗长.基于这种特殊的生烃特征和机理,重新评估了研究区的资源量,生油量较前期认识提高了25%,生气量减少了13%,这更贴近于目前的勘探实际,对确定下步勘探开发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16(037)005 【总页数】8页(P499-506)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湖;烃源岩;生烃特征;生烃机理;资源量【作者】支东明;曹剑;向宝力;秦志军;王婷婷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2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实验检测研究

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2.115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大型叠合型含油气盆地[1-3],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的湖相烃源岩,是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乌尔禾和玛湖两大百里油区 形成的物质基础[4-7]。因此,风城组烃源岩是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但随油气勘探程度的加深,对资源量和产油气性质等需要重新认识,一是当前已经出现了储量接近甚至高于剩余资源量的现象;二是依传统生烃模式,风城组应油气共生,油质偏重,但实际上勘探发现的是油多气少、原油轻质,且在沉积中心烃源岩进入高演化阶段(镜质体反射率近1.6%)后仍以生油为主。 研究发现,风城组发育于特殊的碱湖沉积环境,是全球最古老的碱湖烃源岩[8]。碱湖属于盐湖的一种,但不同于常见的(硫酸盐)盐湖,碱湖中硫酸盐矿物不发育,而碱类矿物的发育往往与丰富的微生物(如硫酸盐还原菌)有关,在大量的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硫酸盐矿物的发育受到抑制,即使有一些形成,也会被还原成硫化氢逸散,此反应的产物单质硫会与金属矿物结合形成硫化物,如常见的黄铁矿;同时,被分解的硫酸盐矿物阳离子会与水体中的碱性阴离子反应形成碱性矿物。此外,还有证据显示,碱湖发育过程中,通常还与海侵和火山作用有关,都会对生烃产生影响。因此,从生烃母质上看,碱(盐)湖中具有丰富的微生物,独特的藻类;而从矿物组成上看,有常见湖相烃源岩不具备的火山矿物和碱类矿物。故可以推测,风城组碱湖烃源岩可能具有独特的生烃演化特征,这可为解释目前风城组生烃和勘探过程中发现的种种“不合理”现象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前人对风城组碱湖烃源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岩相和地球化学2个方面:确定了

青藏高原北部成煤地质背景及煤系矿产资源特征

青藏高原北部成煤地质背景及煤系矿产资源特征 乔军伟;李聪聪;范琪;谭节庆;谢涛;杨成;吕俊娥 【摘要】为摸清青藏高原北部煤系矿产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状况,开展了青藏高原北部成煤地质背景和煤系矿产资源特征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典型样品测试及资料综合分析,总结出青藏高原北部主要成煤时代为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及早中侏罗世,煤系可划分为昆仑山、积石山、唐古拉山、土门—巴青、昌都—芒康等5个赋煤带;主要的煤系矿产有煤炭、煤系气、天然气水合物、煤中锗镓以及煤系石膏、高岭土、优质灰岩等.在成煤环境、煤化作用、构造演化等的共同作用下,尕马羊曲地区形成煤-煤中锗共生矿床;开心岭—乌丽地区形成煤-煤系气-天然气水合物共生能源矿床;唐古拉山地区的巴贡组(T3bg)、那益雄组(P3n)、杂多群(C1zd)、加卖弄群(C2j)均具有形成煤-煤层气-煤系页岩气共生能源矿床的资源潜力. 【期刊名称】《煤炭学报》 【年(卷),期】2016(041)002 【总页数】9页(P294-302) 【关键词】青藏高原北部;煤系矿产;煤系金属矿产;煤系气 【作者】乔军伟;李聪聪;范琪;谭节庆;谢涛;杨成;吕俊娥 【作者单位】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陕西西安710054;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陕西西安710054;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陕西西安710054;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煤炭地质

总局航测遥感局,陕西西安710054;青海煤炭地质勘查院,青海西宁810000;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陕西西安71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1 煤系富集煤、煤层气、煤系页岩气、砂岩型铀矿等能源矿产,砂岩型铜矿、沉积钒矿、煤型锗矿、煤型镓矿等金属矿产,铝土矿、石膏矿、黏土矿、优质灰岩等非金属矿产及水资源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矿产资源综合勘查、综合利用的不断深入,对含煤盆地多矿种的研究和利用已愈来愈引起勘查开发利用部门的重视,以煤系为矿产赋存单元开展矿产资源综合调查成为了目前煤炭地质工作的热点[1]。近几年,青藏高原重点成矿区煤炭、油气和矿产调查有序开展并取了重要进展,特别是在煤系中发现了高元素异常及天然气水合物,这些重要进展预示着青藏高原含煤地层中赋存着较为丰富的煤系能源及金属矿产。但是,目前青藏高原煤系矿产资源的种类、赋存状态、赋存层位、分布特征等仍不清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总体规划。 笔者依托“青藏高原煤系矿产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项目,以地质勘查程度相对较高的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为重点研究区,在系统分析该区煤系的沉积、构造、矿产等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的成煤地质背景、聚煤特征、煤系矿产特征等进行综合研究,为青藏高原地区煤系矿产资源综合勘查提供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撑。 青藏高原位于塔里木板块、中朝板块、扬子板块和印度板块之间,北部以阿尔金断裂为界,南西以喜马拉雅主边界断裂为界[2],南东以龙门山断裂为界,北东以北祁连主断裂为界[3]。其北部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地体逐渐会聚、拼合和碰撞造山的过程[4-5],主要由秦祁昆阿造山系(I)、羌塘—三江造山系(III)、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V)以及夹于之间的康西瓦—南昆仑—木孜塔格—玛多—玛沁对接带(II)、班

青藏高原中部新生代伦坡拉盆地沉降史分析

青藏高原中部新生代伦坡拉盆地沉降史分析 马鹏飞;王立成;冉波 【摘要】新生代伦坡拉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拉萨地体与羌塘地体间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上.伦坡拉盆地及缝合带上其他陆相盆地的形成反映了班怒带缝合之后的再活化过程.盆地内部主要沉积了始新世-中新世牛堡组与丁青湖组两套地层,虽然后期的风化剥蚀和地表第四纪覆盖对获取野外露头资料造成了一定影响,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钻井勘探为研究区域大地构造和沉积盆地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为重建伦坡拉盆地的沉降史,本文对盆地中11条钻井剖面和1条实测剖面进行了回剥分析.沉降曲线显示盆地经历了两个明显不同的沉降阶段和一个缓慢抬升阶段.初始的快速沉降开始于始新世,在区域伸展作用下上地壳破裂形成半地堑型盆地,并开始在滨浅湖环境中沉积牛堡组地层.这一过程中伴有左行走滑.渐新世早期,受构造活动之后热量传导的影响,前期快速沉降被缓慢热沉降取代,沉降中心向北东方向迁移,并在半深湖-深湖环境下沉积丁青湖组地层.与此同时印度板块不断向北俯冲,在挤压作用下热沉降逐渐减弱并提前结束.中新世波尔多阶基底开始构造抬升,盆地不断发生挤压变形,并最终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The Cenozoic Lunpola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Bangong-Nujiang sutures ( BNS) between Lhasa and Qiangtang terranes of central Qinghai-Tibet Plateau. Together with other continental basins in the sutures, Lunpola basin which deposits two Eocene-Miocene formations of Niubao and Dingqing reflects the re-activation of BNS. Despite the later erosion and extensive Quaternary coverage, large-scale drilling exploration since the 1950s provides fundamental data base for the study of the regional tectonic and sedimentary basin evolution. To reconstruct the subsidence history of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