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三首》微课课件

《古诗三首》微课课件

《古诗词三首》

——明月•秋风•乡情

【教材】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

【微课形式】视频(暂定)

【微课目标】了解作者通过抒情表达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微课内容】

一、导入

第一张ppt内容:明月•秋风•乡情

第一张ppt解说词:《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但是三首诗抓住不同的点来抒情。

二、新授

1。

第二张ppt内容:“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见月思乡: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一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第二张ppt解说词:万般景语皆情语,一轮明月几多情。见月思乡,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原始冲动,渐成一种习惯,后变为一种文化。望月易产生莫名的乡愁,这是习惯的延续,也是文化的积淀。诗的结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它以直抒胸臆的形式为全诗定下了忧郁、伤感的感情基调,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诗人对复出还政并无如愿以偿的喜悦,更无急不可待的热切。相反,

诗人还远没有到达京城,家乡还未从视线中消失,内心里就已真诚地发出了回家乡的念头,这思乡之情还不深切真挚吗?今日明月送我而走,他日明月“何时”送我而还?

第三张ppt内容:《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秋风”带给你什么感受?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第三张ppt解说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第四张ppt内容:《长相思》“故园无此声”,将士思乡之情袒露无余,自然酣畅。

第四张ppt解说词:“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同样的山水,同样的风雨,将士们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体会“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的韵味。

三、总结

第五张ppt内容:《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五张ppt解说词: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第六张ppt内容:“明月”“秋风”“故园”这些环境描写,使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有所依托,不空洞,真实感人,因此写作时要注意这种写法,使得一切景语皆有请.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四下语文《1.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 》优秀教学设计精选合集-微课教案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教学目标】 1.认识“杂、篱”字,会写“杂、稀”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初读感知 1.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板书课题,解释课题,引入新课。 A.这节课我们学习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板书课题,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B.解释课题。(课件展示)。质疑,诗人为什么对农村生活那么情有独钟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去感受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引入新课。 ①师指名读诗题,相机指导:“杂”读平舌音,“兴”读第四声。 ②指导书写。 师范写“杂”字,生边看边书空。师提醒生注意“杂”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下面部分不要写成“木”。 ③了解题意。 师引导:“杂兴”:随性而写的诗;“四时”在这儿表示一年四季,那么整个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预设: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④生齐读诗题。 2.简介诗人。 (1)师引导:这首诗的作者是范成大。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

(2)师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课件) (3)生自由读简介。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引导: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2)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诗中的生字。(出示课件) 4.检查自学,指导识记,读通、读顺本诗。 (1)生自主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出示课件) (2)师指名认读,相机引导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形声字识记示例:“蜻蜓”是一种昆虫,所以都是虫字旁,右边的“青、廷”分别是这两个字的读音。 (3)师重点指导“蜓”字的书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强调右边不要写成了“延”。(4)检查课文预习。 ①课件出示全诗。 ②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③引导生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师引导:小声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读完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④生小声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交流;师指名交流。 ⑤师小结:金黄的梅子、又肥又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还有结了油菜籽的稀稀疏疏的菜花……范成大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多美呀!联系生活实际来读诗,能带我们快速进入诗的意境。 5.指导读出节奏。 (1)师引导: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师指名读,相机指导:“二二三”是七言诗中常规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但是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有时可以分为“四三”或者其他节奏。 (3)师生合作朗读。 (师)“梅子金黄”——(生)“杏子肥”。 (师)“梅子金黄杏子肥”——(生)“麦花雪白菜花稀”。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课前查找资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 一、我会认 鸳yuān(海鸳)海鸳是信天翁的别称。 鸯yāng(鸳鸯)惠huì(恩惠) 崇chóng(崇尚)豚tún(海豚) 减jiǎn(减少) 二、我会写 融(融化)(融合)(融通) 燕(燕子)(乳燕)(燕窝) 鸳(鸳鸯)(海鸳)(鸳凤) 鸯(鸳鸯)(鸯锦)(鸯龟) 惠(恩惠)(实惠)(优惠) 崇(崇尚)(崇高)(崇拜)

芦(芦苇)(芦柑)(芦荟) 芽(发芽)(豆芽)(麦芽) 梅(梅花)(杨梅)(腊梅) 溪(小溪)(溪水)(溪谷) 泛(广泛)(泛滥)(泛应) 减(减少)(加减)(减肥) 三、易错的字 融:左下里面是“点、撇、横、竖”;崇:上下结构,下面是“宗”。 四、多音字 行xíng(行走)háng(银行) 得dé(得到)děi(我得) 地dì(地球)de(高兴地)

五、形近字 芽(芦芽)牙(牙齿) 庐(庐山)芦(芦芽) 六、近义词 融—溶暖—热满—遍 欲—想尽—完添—增 七、反义词 迟—早香—臭暖—冷外—里(内)短—长晴—阴减—加晚—早 八、诗意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意思:春天来了,在明媚的阳光映照下,山河无比秀丽。春风中飘散着花草的芳香。溪边泥土湿软,小燕子翩翩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意: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三衢道中》 诗意: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我)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投下的树荫,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许幽趣。 九、课文主旨 《绝句》是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春日的草堂周围生机盎然的春色。这首五言绝句,格调高远,意境清新,勾勒出一幅春天的图画。自然流畅,不露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风神别具。表达了对春天美好的赞美。

《古诗三首》微课课件

《古诗词三首》 ——明月•秋风•乡情 【教材】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 【微课形式】视频(暂定) 【微课目标】了解作者通过抒情表达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微课内容】 一、导入 第一张ppt内容:明月•秋风•乡情 第一张ppt解说词:《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但是三首诗抓住不同的点来抒情。 二、新授 1。 第二张ppt内容:“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见月思乡: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一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第二张ppt解说词:万般景语皆情语,一轮明月几多情。见月思乡,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原始冲动,渐成一种习惯,后变为一种文化。望月易产生莫名的乡愁,这是习惯的延续,也是文化的积淀。诗的结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它以直抒胸臆的形式为全诗定下了忧郁、伤感的感情基调,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诗人对复出还政并无如愿以偿的喜悦,更无急不可待的热切。相反,

诗人还远没有到达京城,家乡还未从视线中消失,内心里就已真诚地发出了回家乡的念头,这思乡之情还不深切真挚吗?今日明月送我而走,他日明月“何时”送我而还? 第三张ppt内容:《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秋风”带给你什么感受?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第三张ppt解说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第四张ppt内容:《长相思》“故园无此声”,将士思乡之情袒露无余,自然酣畅。 第四张ppt解说词:“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同样的山水,同样的风雨,将士们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体会“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的韵味。 三、总结

2020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品析学习)新人教版

《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本课一共有三首古诗,前两首分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绝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前者主要描写了江南地区春光下大自然的和谐景象,后者是苏轼为惠崇和尚《春江晚景》图所写的一首题画诗,诗中既依画面所绘,又融进作者的想象,刻画了一派江南初春的景象。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三首作者是宋代诗人曾几,写诗人初夏时节山行时宁静的景色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有一定的自学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使学生能够领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感受大自然,感受春天。 【教学目标】 1.会认“鸳、鸯”等6个生字,会写“融、燕”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物,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美景喜爱赞美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诗人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开展“小诗人”古诗背诵活动:请学生背诵平时积累的有关春天的诗句,看看谁积累得最多。 2.过渡:同学们很棒,说了很多有关春天的诗句,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也是跟春天相关的。(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绝句》《惠崇春江晚景》。 二、了解诗人,读写生字

1.请学生概括两位诗人生平。 预设: 师:我已经提前布置好了解两位诗人生平的作业,请学生分享一下大家查阅的资料吧。 生1:我查到了杜甫的生平: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 生2:我知道杜甫的诗作,他的“三吏”、“三别”很有名。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三吏”是哪“三吏”?“三别”又是哪“三别”呢? 生3:我知道,“三吏”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分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师:非常好,看来大家对杜甫这位诗人已经有了很详细的了解了,那有同学可以讲一讲诗人苏轼吗? 生4:我查到了苏轼的生平和诗作: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生5: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代表作《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师:大家的表现都非常棒,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课的生字。 2.读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 融燕鸳鸯惠崇豚芦芽短 (2)请学生指出需要注意的生字和易错的字,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3)教师进行补充和提醒。 (4)开展书写比赛活动,评选出书写最工整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予表扬。 三、走进古诗,品析学习 1.学习《绝句》。 (1)播放课文录音《绝句》,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课件出示: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解释下列词语:迟日;丽;泥融;沙暖。 (春日;秀丽、美丽;泥土变得松软;温暖的沙滩) (3)自读古诗,想象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4)请学生概括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五下语文《1.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等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默写古诗。 4、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学情分析 通过对前面古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的学习能力,古诗对他们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师只需要稍加引导,便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够借助课内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同时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好品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有关田园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齐读古诗题目)。 2、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诗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宋四大家”。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是其田园诗的代表作。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诗歌节奏的划分。 2、听范读。思考:古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整体合作,探究全诗 1、自由读文,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讨论诗句意思。 3、全班交流诗句意思。 4、指名概述全诗大意。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白天出去除草晚上搓麻,农家儿女都能各自持家。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种瓜。 四、尝试赏析 1、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 (1)前两句生动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2)后两句写得妙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荫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一个“学”字使得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2、思考讨论:这首诗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感情? (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了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3、结合想象反复朗读(带着对劳动人民的尊敬、佩服之情,儿童天真懂事的情感进行诵读。)。

统编版语文五下教学课件: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第1课共 2 课时 1.《古诗三首》 【课文简析】 《古诗三首》是三首宋代的诗歌,是描写儿童游戏的古诗,是表现儿童情趣的古诗,是表现对儿童的赞美、喜欢、欣赏的古诗。范成大笔下的儿童生活在农村,模仿大人的辛勤劳作玩耍,在“傍桑阴学种瓜”的游戏里萌生的是勤俭劳作的意识。杨万里笔下的儿童贪玩、会玩、慧玩,脱冰、穿冰、敲冰、碎冰,诗人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活泼顽皮的儿童形象,喜欢之情洋溢诗中。雷震写的是牧童的形象,牧童晚归,“横牛背”“信口吹”,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山村孩童。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课文所描写的情景又都与儿童有关,反映儿童生活,学生也可能有着相似的亲身经历,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的共鸣,进而在阅读古诗中获得感知,加以模仿,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结合注释、图片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4.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学习展开想象体会古诗情感的方法,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认识三个可爱的儿童。 学习难点:学习展开想象体会古诗情感的方法。 【核心学习任务】 在朗读中感受儿童的可爱,在想象中增添细节,体会作者喜欢儿童的情感。 【学习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生字。 2.能结合注释、图片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时重难点】 课时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古诗三首》之《竹石》教学设计(微课版)

《古诗三首》之《竹石》教学设计(微课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请地朗读、背诵并默写《竹石》。 2.借助注释、结合图片,在诵读中理解诗中“咬定、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的意思以及整首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谈竹子,引言志;知诗人,解诗题;吟诗句,诵诗韵;明诗意,想诗境;寻相似,悟诗情;结诗法,延诗志。 情感与价值观: 1.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坚韧不拔的品质。 2.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志向。 3.学习古诗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结合图片,在诵读中理解及整首古诗大意。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坚韧不拔的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志向,学习古诗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谈竹子,引言志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古诗。学习之前老师要考考同学们,课件“花中四君子”是——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你们看,它们里面都有“竹”,可见,竹在我们中华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天学习的这首古诗就和竹有关。 2.同学们,竹子是怎么样的?课件是的,竹子细长挺拔,四季常绿,充满生机。古时候有一位画家,叫做郑燮,他特别喜爱画竹子,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水墨画。 3.边看课件边介绍:郑燮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他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等等。

4.郑燮还是一位厉害的诗人,他常常在自己所画的图画旁边题写诗词。课件看,像这样,为自己的画作而写的诗就叫做——题画诗。 5.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题画诗——《竹石》。 6.还记得上一课《石灰吟》的学习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石灰吟》这首诗写的是石灰,石灰历经了千锤万凿才出深山,面对烈火、碎身的打击也“浑不怕”,它依然是“清白在人间”。诗人在诗中以石灰自喻,表达他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这就是“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托物言志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一种表现手法。 8.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竹石》,诗人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志向呢?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1.我们先来看诗人的名字――郑燮,“燮”是个生僻字,大家注意看它的上半部分,两火之间一个言,一起来读一读吧“xiè”。 2.你们对这位诗人有所了解吗?请看――原来郑燮就是“板桥先生”。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看来,他还是一位很有个性的诗人画家。 (二)解诗题。 1.竹和石是两种不同的事物,题目《竹石》又该怎么理解?大家再来仔细看看这幅水墨竹石图。你发现了吗?原来竹石就是指从岩石缝中生长出来的竹子。 2.清楚了题目的意思,我们一起来读课题吧。 3.知道了诗人,理解了诗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从岩缝中长出来的竹子,它的命运会怎么样呢? 三、吟诗句,诵诗韵 1.同学们,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六年级的我们应该知道该怎么去朗读古诗了吧?对,要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韵味。注意“劲”在这里读后鼻音,表示“坚强有力”的意思。七言绝句该如何停顿?是的,一般按二二三来,同学

2023年春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2023年春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洛、壶”等8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相关课件。 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洛、壶”等8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3.尝试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古以来,很多诗人为了抒情言志,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古诗。这些古诗题材多样,囊括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不同题材的古诗,看看这些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2.师指名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 着重指出“单”“将”“骑”是多音字。在“单于”中“单”读chán;“欲将”中“将”读jiāng;“轻骑”中“骑”读qí。 3.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 4.扫除生字词障碍。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得生字)全班齐读。 (2)(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指生认读,师相机指导易错笔画。 5.个人配乐朗诵古诗,师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三、品读《芙蓉楼送辛渐》,整体感知 1.从诗人及写作背景入手,解读诗题。 (1)(课件出示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语文《9.古诗三首 元日》优秀教学设计精品合集-微课教案合集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元日》 教学背景: 《元日》这首诗是王安石刚任宰相不久写的一首著名诗作。“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这首诗描写了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诗人力图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交融,确实是一首融情入景的好诗。学习这首诗重点在于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让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通过朗读,理解诗意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引导学生诵读。最后教学生学唱《元日》。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理解“屠苏”、“曈曈日”和“桃符”这些词的意思,明白古诗的大意。 3.通过诵读,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过年的快乐、热闹和喜庆,体会诗人在除|旧迎新是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理解解屠苏、桃符、曈曈日的意思,感受过年的快乐与喜庆。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一提到饺子、新衣服、压岁钱你会想到什么?(春节) 2.你知道春节是哪一天吗?(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每年的正月初一就是春节,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那谁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一年的第一 天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吟咏农历春节的七言绝句——《元日》。 4.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诗人王安石。 二、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认读生字。 3.古诗有古诗的味道,在读古诗时,我们不仅要读得准确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来。 4.师范读,学生再读。同学们读的真不错,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文,看一看宋朝人是如何过春节的。 5.理解“爆竹声中一岁除” 你知道什么是爆竹吗?爆竹就是鞭炮,出示爆竹图片,寓意竹报平安。过年了,我们的年龄有什么变化呢?(长大一岁)一岁就是一年的意思。在欢闹的鞭炮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这句中哪个字有“过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三下语文《古诗三首 山行》优秀教学设计-微课精选

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径、斜、赠”等11个生字,学会“寒、径、斜”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够进行背诵积累,同时默写《山行》。 3、理解诗歌大意,能够融人诗歌的意境中,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秋色,体会诗人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情。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第一课时:《山行》 课时目标: 1、认识“径、斜”2个生字,学会“寒、径、斜、霜”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山行》,并能够默写诗歌。 3、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美丽风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解释课题 师:孩子们,秋天正向我们走来,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师:老师也很喜欢秋天,因为秋天的山林色彩缤纷,就像一幅每丽的画卷。(课件出示几幅秋天的风景图片,最后定格在火红的枫叶图片上)。 师: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色,尤其是最后一张枫叶图片,孩子们,

老师突然想起了一句诗(课件出示“霜叶红于二月花”)。你们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吗, 师:你们想知道《山行》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中吧! 二、初读诗歌,疏通词句 1、教师范读诗歌,边读边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课件出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学生自主练习诗歌朗读,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结合朗读情况,再次指导读准节奏,同时强调生字“径”读后鼻音。 4、再读诗歌,借助诗歌旁边的注释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做上记号,请同学、老师帮助理解,也可以结合对诗句意思的感知尝试自主理解。 5、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教师适时引导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字词,教师再进行补充,其中注意“远上”(伸向远方)、“石径斜”(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于”(比)。 6、指导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与韵昧。 三、精读诗歌,体会意境 1、质疑交流: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呢,(深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依据(课件聚焦诗句中“寒”“霜叶”两个词语)。 2、自主探究: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在山间小路上行走,远远地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边读边画出诗中的景物。 (1)学生读书、交流,教师归纳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同时课件出示相关景物,引导学生结合画面试着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适时补充(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

五年级语文下册微课第9课《古诗三首》》

第9课《古诗三首》》 ▼▼▼▼

第一课时从军行

第二课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第三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知识点 从军行 >> 注释 <<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译文 <<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作者 <<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赏析 << 《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诗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ù)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部编语文微课堂】部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语文微课堂】部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微课视频+知识点+同步练习 课文朗读视频 微课视频 电子教材 ▼▼▼▼ 知识点 一、我会写: 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目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言、赠送、回赠) 刘liú(姓刘、刘海儿) 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 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 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 君jūn(君子、君臣、国君) 橙chéng(橙红、橙色、鲜橙) 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 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 二、我会认: 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 傲ào(骄傲、傲骨、傲慢无礼) 橘jú(橘子、橘红色、橙黄橘绿) 三、多音字: 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 挑tiǎo(挑灯)tiāo(挑选) 四、理解诗意: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作者介绍:

杜牧 :(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字词解释: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子小路。 【生】产生,生出。“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坐】因为。 诗词大意: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诗歌主题: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精彩赏析: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诵的佳作。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生机盎然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朗读+知识点图文精讲+教案

知识点 我会写: 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 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 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 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 多音字: 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 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 形近字: 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 晓(报晓)浇(浇水) 问题归纳: 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 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 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