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如下面这首唐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谒(求荐之意)之痕”。那么,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

这首干谒诗(诗用于有所要求而拜见对方)是作者西游长安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

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这首干谒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是

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

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虽然也抒写羁旅相思之情,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抒写离愁别恨的小令,词作上片写景,虽抒写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写的秋景阔远绮丽,毫无衰飒情味。下片抒情,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绪、黯然凄怆的思乡情怀。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绮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描写的景色却阔远而绮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情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第三,要注意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的方法很多,概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等等。如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题后要求答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联下句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

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诗歌鉴赏之景与情

【答题步骤】

⒈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读清原诗。

⒉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物的特征和寓意。(抓意象)

⒊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明意境)

⒋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品感情)

〖跟踪练习〗

⒈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⑴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⑵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⑴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怎样的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⑵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分析景物的方法】

⒈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分析。如高、低、俯、仰的变化;绘形、绘声、绘色。

⒉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入手分析。即把握写景的层次。如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

⒊从描写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跟踪练习〗

⒊(2005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绝句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

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04吉林、四川、黑龙江、上海等地区)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

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的上片写景。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只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情与景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要想鉴赏诗歌景物,首先要在阅读中明确所写景物的“乐”与“哀”。从乐与哀角度来说,情和景之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

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这可由尾联可见。中间两联写春天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即是为了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例如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全诗集中表达的是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为此,第二句的"高卧"即是孤独的诗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不得已之举;第四句的"秋声"更是明显地渲染了凄苦的心情。

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鉴于情况不尽相同且各有代表性,下面以四首诗为例作简要分析。先看杜甫的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这时一定要注意,全诗的中心恰恰是这后两句而不是前两句。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前面的美景就是为反衬后面的伤感之情服务的。再看这首《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三、四句虽然写到了芳树之花和春山之鸟,但是不是要表达赏春之喜呢?不是,因为花是"自"落,鸟是"空"啼。"自"和"空"两个字可现美景无人欣赏之孤寂和失落。再看岑参的这首《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前两句无疑是萧条衰败之景,那么后两句庭树发花是不是美景呢?也不是。因为,"人去尽"仍是萧条冷清之景,"庭树"不知人事已非这一变化,仍天真开花,正可反衬山房之破败和人心之凄冷。最后再举杜甫《客至》一诗为例:"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首联写到的春水和群鸥固然是田园生活特有的情趣,

但若仅理解到这里,认为这是在表达对目前生活的欣赏,恐怕有违诗人的本意。这时,我们不妨看一下颔联,颔联说"我这一直没有朋友来,今天才迎来你这位客人",字里行间,充分表现出诗人盼客之苦、迎客之喜。那么,首联所写的"处处春水"、"日日群鸥",是不是在所谓的清新热闹中,蕴含着无人来访的深

深的孤寂呢?

第四种情况,"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请看李白的这首《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常用术语】

⒈景物特征。

⒉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寄情于景、借古抒怀、对比、映衬烘托、以小见大、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乐"景反衬"哀"情等。

⒊意境特征。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⒋诗歌中常见感情。

⑴感情基调:迷恋、忧愁、愁苦、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压抑、沉郁、欢快、风趣、平淡。

⑵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

⑶不同诗歌类别不同感情:边塞征战诗对建功立业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咏物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⒌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要明确在诗中的位置,一般来说首句:渲染气氛,烘托形象,为全诗打下感情基调;尾句:含蓄,留下想象的空间。

〖跟踪练习〗

⒍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2004广东卷)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

(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

⒎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⑴这首诗,有一个字可以作为贯穿全诗的线索,你认为是哪一个字?

⑵这首诗的一开始其实已经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这种感情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就是

字,诗人在“山行”过程的描写中,和这种感情互相呼应的字是。

⑶从诗中对景物的描写来看,简单说说这首诗的立足点和写景的方法的特点。

⑷这首诗在写景过程中处处流露出欣喜愉悦的感情,试分析结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的描

写,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感情的。(不超过25字。)

⒏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义公禅房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⑵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跟踪练习参考答案】

⒈(1)答: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⑵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⒉⑴喜爱怜⑵春潮、雨、野渡、舟自横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准确地传达出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⒊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过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第一问完全可以从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蛙声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来。)视觉——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

味觉——野梅酸。这些写出天气变暖的感受。听觉——蛙声歇;触觉——东风寒。这些写出“寒”的感受。

第二问,钱钟书的原话是这样的:“下面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所以这种情味应该与变化的季候联系在一起。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⒋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杷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⒌⑴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的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蕖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⑵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⑶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注:还可以从炼字、修辞、寓情于景等方面去分析。

⒍(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⒎⑴行

⑵这首诗的一开始其实已经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这种感情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惬字,诗人在“山行”过程的描写中,和这种感情互相呼应的字是迷。

⑶移步换景和闻声想景

⑷鲁山虽然高大、幽静然而富有生气,充满野趣。

⒏⑴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

⑵语言自然明快、词句清淡秀丽。

写景诗词鉴赏要诀

2002年高考诗词鉴赏题考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李白的这首绝句所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从题材的分类上看,属于“乡思”类。这类诗词明年在高考试卷中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不太大,我们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题材的诗词上。这篇文章就先结合创作方法谈一谈“写景”类诗词的鉴赏要诀,为高三迎考师生抛砖引玉。

王国维亦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鉴赏写景诗词时首先要缘景明情,紧紧抓住“情”这一牛鼻子不放,由此解题,才算进入解题的大门。

但仅仅入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登堂入室。

一是要领会诗的主题,了解诗人的立意。我们不妨先看一看祖咏的《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人站在长安的城楼上,遥望终南余雪,想到“下雪不冷化雪冷”,想到长安还有许多贫穷的百姓,他们缺衣少食,能否在饥寒中度过难关。其关心民瘼之意,隐含其中,所以清代的王渔洋称之为咏雪的“最佳”作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并没有将“意”和盘托出,而是通过最后一句抒发感慨来透露,显得十分宛转。

高考试题用的。立意的问题解决了,写景诗词的意境、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要从结构上将写景诗词看作是一幅画,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

中。即以王维的《汉江临眺》为例来加以阐析:其诗曰:“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首诗便是作者融画法于写景诗的杰作,全诗气势雄伟,意境阔大,既富诗情美,又富绘画美。首联写汉江境域的辽阔,气势宏伟,境界壮阔。这是一幅巨画的背景,诗人以诗家的眼光,画家的笔法,先勾勒出一个轮廓,充分体现出绘画的构图美。中间两联着意写水势的浩淼,是这幅巨画的主画面。诗人没有采用一般的形容手法,而是富有创造性地从倒影着手,刻画出水中的世界。颔联先写江水奔腾东去,雄浑壮丽,以意境取胜。再写远处的山色,在辽阔的天宇下,在江涛的雾霭中,若隐若现,使人感到似有似无。明朝的王世贞盛赞这联诗是诗家语,却入画三味。除了构图美和形象美外,绘画艺术中的、色彩美、意境美等,也应懂得。例如,可以用王维《辋川别业》(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出道题:“这首诗表现出一种怎样的色彩美?”这一问题该作如何回答呢?应从色彩的角度来考虑,做这样回答:“诗人使用‘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个‘红’字,红绿两色的突出与夸张使盎然春色跃然纸上,极富色彩美。”

三是要学会对古人写诗填词时炼字所蕴含的深意的挖掘,做深入浅出的分析。如《终南望余雪》中的“浮”字,就把积雪的终南山写活了。其实,雪压山崖时积雪是静止的,流动的是山头上的云。可诗人不从云入手来写,而从雪切入才符合题意。这样着一“浮”字让人从云的流动中观赏到雪的动感,真是妙不可言。再次是“明”字,含蓄地写出了雪霁后的夕阳,为山顶的积雪和树林抹上了一道亮丽的彩色,整个画面因此换了个模样,使终南山有了神秘的色彩,也使这首诗富有诗情画意。平时只要多加留意,仔细品味,自然可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可以用王湾《次北固山》(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出一道题:“这首诗中哪几个字是诗眼?生动地描述了江潮涨后的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回答时应

这样考虑:“平”、“失”两个字写出水势,“悬”则写出了旅途顺畅,从所描绘的画面看,境界开阔,这是要首先想到的,然后依照情景交融回答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就容易了。其答案曰:“诗眼是‘平’、‘失’、‘悬’三字,生动地描述了水势浩淼,风帆高悬,意境开阔,是一幅绝妙的画图。表现出诗人胸怀的宽阔,表达了征途顺利的喜悦之情。”

四是要领会修辞手法在写景诗词中的作用,比喻、夸张是最为常见的,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就不多谈了,较难掌握的是拟人,“看似寻常最奇崛”。例如王禹偁《村行》的“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尤其是“数峰无语”,最有讲究。诗人仿佛是说山峰原先是会讲话的,强

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这并不是简单地运用拟人修辞格。这样写看似无理,却有妙理奇趣,倘若改用“数峰毕静”,五是要弄清写景诗词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虚”指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等。这些化虚为实的例句都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较为浅显,容易看出。而中学课本中有几个例子是较难看出的,例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金风大散关”,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诗人通过事物的排列来显示,则显得尤其含蓄,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以虚笔写实景的手法很多,有以“问”写景(王维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以梦写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幻觉写景(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等。例如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出如下一道题:“贺铸有‘贺梅子’之别称,起因就在这首词的结尾三句。请深入而简要地分析一下结尾三句之妙。”解答时一定要运用虚实结合的理论,作这样的回答:“妙在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和博喻的修辞手法,一川烟草表示‘闲愁’无处不在;满

城风絮表示‘闲愁’纷繁杂乱;黄梅雨表示‘闲愁’没有穷尽。抽象的‘闲愁’被描写得丰富、生动、形象、真切,而又新奇。”

当然,写景诗词的鉴赏所要掌握的知识远不止这些,只是这五个方面更为重要些,能高屋建瓴,从深处揭示作品的寓意,故诉诸于文,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 一、写景抒情诗 写景抒情诗,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二、赏析步骤: 1、结合诗题、作者、主体、注解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乐、哀)。 2、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色的特点。(抓意象) ⒊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明意境) ⒋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品感情) 三、基本积累: 1.思想内容 A.热爱自然感伤春惜时之情 B.归隐向往自由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孤独寂寞失意之情 2.意象 A.物(各个具体事物以及各事物组成的意境) 附: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B.抒情主人公 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形象 落寞失意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热爱自然、积极生活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语言 A.总体风格: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B.炼字:特别是写景的某一字既突出景物特征,又表达抒情主人公情感。 C.修辞: 4.艺术手法 又叫表达技巧,包括四个方面: A.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a.描写 (1)正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色彩渲染、观察角度的变化、细节描写(2)侧面烘托:衬托 (3)各种修辞手法 b.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B.表现手法: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如下面这首唐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谒(求荐之意)之痕”。那么,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 这首干谒诗(诗用于有所要求而拜见对方)是作者西游长安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 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这首干谒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是

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 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虽然也抒写羁旅相思之情,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抒写离愁别恨的小令,词作上片写景,虽抒写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写的秋景阔远绮丽,毫无衰飒情味。下片抒情,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绪、黯然凄怆的思乡情怀。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绮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描写的景色却阔远而绮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情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第三,要注意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的方法很多,概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等等。如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题后要求答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联下句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鉴赏写景句常用分析方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句常用分析方法 一、修辞 如比喻、拟人、夸张、衬托、顶真、双关、通感、对写、列锦等。 1.比喻 例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神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化无常,大雪来的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东林的景象极为神似。 2.拟人 例2: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赏析: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环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似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

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 3.夸张 例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赏析: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 4.衬托 例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题破山寺后禅院》) 赏析:以动衬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笼罩着若耶山,使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 5.顶真 例5: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白居易《长恨歌》) 赏析: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6.双关 例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赏析: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

即景抒怀诗、借景抒情诗鉴赏

即景抒怀诗、借景抒情诗鉴赏 即景抒怀诗 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那么,这类诗该如何欣赏呢? 首先,要欣赏即事感怀诗的“事”与“怀”结合得是否高明。 且看下面这首xx: 逢xx使 xx 故园xx漫漫,双袖xx*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xx: 泪水淋漓沾湿的样子。 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离开了故乡,立马在西域路上。回望长安景色,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痛流。这里真实而率直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后两句生动传神地写了路中偶遇奉命返京述职的故知,急切地托他带个报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所引起的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 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这瞬间的触动所表达的感情正是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一经诗人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诗作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其次,我们还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

我们来看唐人崔护具有传奇色彩“本事”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xx。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此诗的“本事”是这样的: “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叩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 …谁xx??以姓字对,曰: …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发不胜情 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本诗次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起读者对前后情节的许多美丽想象。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穿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回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全诗没有主观情感的直接抒发,只是把自己两度游春的所见集中到都城南庄一个普通的村舍门口,通过两

写景抒情诗鉴赏方法

写景抒情诗鉴赏方法 写景抒情是一种文学体裁,那么大家知道相关抒情诗的鉴赏方法吗? 写景抒情诗鉴赏 【学习目标】 1、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写景诗歌的能力 2、学会分析并概括画面特点(意境特点) 3、能够分析并鉴赏景物描写的方法技巧 4、了解情与景的关系,并能够独立分析。 【学习重点】目标2、3、4 【学习难点】 【课前预习】 【知识架构】 写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一.古典诗歌中写景的方法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

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3、声与色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

关于写景诗鉴赏

关于写景诗鉴赏 关于写景诗鉴赏 写景诗鉴赏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今夜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思家。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像,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写景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

(完整版)写景抒情诗词分析

写景抒情诗词分析 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选取古典诗词,又以“写景抒情”的题材居多,比如2013年天津卷诗歌鉴赏题,就是写景抒情类的诗歌.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该诗后四句情景交融(关系).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 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分析:这类题目标准答法必须要答关系,参考答案给出的是采分点,由于各省市的要求不一样,对于我们考生来说,掌握规范答法永远处于不败之地。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回答作者情感时,要考虑两个方面:1、对外物的情感;2、作者本身的心情。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的表述思路:景+特点+意境+(效果)+感情,表述模式:描绘了—-的景,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感情。 【答题模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 六看:1、看题目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意象 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情景鉴赏题型: 1. 即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如果要回答关系还要用一个表示情景关系的词语加以概括。比如:天津卷第二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2. 情景鉴赏题: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关系术语: 1)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2)前景后情——触景生情 3)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一、写景诗歌产生原因:1.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2.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二、写景诗歌的特点:写景抒情诗词,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词。诗人在诗词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融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写景抒情诗词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三、写景诗歌的一般模式:

意境优美的古诗及赏析

意境优美的古诗及赏析 【篇一】意境优美的古诗及赏析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因为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能够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以前赞叹

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 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 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 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 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 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 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 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忧无虑呃生活 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 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 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 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能够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 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仅仅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 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 蕴丰富,耐人寻味。 【篇二】意境优美的古诗及赏析 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写景抒情的诗歌赏析

写景抒情的诗歌赏析 写景抒情的诗歌赏析 《长安遇冯著》是中国唐代诗人韦应物作品之一,作于大历四年或十二年,冯著是韦应物的朋友,这首赠诗表达对失意沉沦的冯著深表理解、同情、体贴和慰勉。在叙事中抒情写景,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借写景以寄托寓意。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写景抒情的诗歌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写景抒情的诗歌: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翻译/译文 客人从东方过来,衣服上还带着灞陵的雨。问客人为什么来,客人说为了上山砍伐树木来买斧头。百花正在悄悄地盛开,轻盈的燕子正在哺乳新雏。去年一别如今又是春天,两鬓的头发不知又生出多少。 韵译: 你从东方回到长安来,衣裳沾满灞陵的春雨。 请问你来此为了何故?你说为开山辟地买斧。 冥冥春雨百花淋雨开,习习和风燕子新孵雏。 去年一别如今又逢春,双鬓银丝添生了几缕? 注释 1.冯著:韦应物友人。 2.灞陵:即霸上。在今西安市东。因汉文帝葬在这里,改名灞陵。 3.客:即指冯著。 4.冥冥:形容造化默默无语的情态。 5.扬扬:鸟飞翔的样子。 6.燕新乳:指小燕初生。

7.昨别:去年分别。 8.鬓丝:两鬓白发如丝。 赏析/鉴赏 诗人与朋友别后重逢,对朋友的遭遇深表同情,同时予以慰勉。全诗叙事中抒情写景,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既情意深长,又生动活泼,清新明快,回味无穷。它的感人,首先在于诗人心胸坦荡,思想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前途有展望,对朋友充满热情。因此他能对一位不期而遇的失意朋友充分理解,深表同情,体贴入微而又积极勉励。 本诗首二句主要是说冯著刚从长安以东的地方来,还是一派名士兼隐士的风度。接着,诗人自为问答,料想冯著来长安的目的和境遇。“采山”句是俏皮话,打趣语,大意是说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斫除。其寓意即谓谋仕不遇,心中不快。诗人自为问答,诙谐打趣,显然是为了以轻快的情绪冲淡友人的不快,所以下文便转入慰勉,劝导冯著对前途要有信心。但是这层意思是巧妙地通过描写眼前的春景来表现的。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这两句大意是说,造化无语而繁花正在开放,燕子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不难理解,诗人选择这样的形象,正是为了意味深长地劝导冯著不要为暂时失意而不快不平,勉励他相信大自然造化万物是公正不欺的,前辈关切爱护后代的感情是天然存在的,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般焕发才华,会有人来并切爱护的。 所以末二句,诗人以十分理解和同情的态度,满含笑意地体贴冯著说:你看,我们好像昨日才分别,如今已经是春天了,你的鬓发并没有白几缕,还不算老呀!这“今已春”正是承上二句而来的',末句则以反问勉励友人,盛年未逾,大有可为。 这首赠诗,以亲切诙谐的笔调,对失意沉沦的冯著深表理解、同情、体贴和慰勉。 这的确是一首情意深长而生动活泼的好诗。它的感人,首先在于诗人心胸坦荡,思想开朗,对生活有信心,对前途有展望,对朋友充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一、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二、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三、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四、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系列之划分类别(一)——写景抒情

诗歌鉴赏系列之划分类别(一)——写景抒情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掌握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步骤。 2、熟练运用写景抒情诗的解题步骤。 重点:掌握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步骤。 难点:熟练运用写景抒情诗的解题步骤。 一、诗歌鉴赏分类 1、写景抒情诗 2、即事感怀诗(怀亲、思乡、送友、赠人、人生感悟、闲情意趣) 3、托物言志诗(梅兰荷菊松竹鹤雪) 4、怀古咏史诗 5、边塞征战诗 二、分析写景抒情诗鉴赏步骤: 第一步:找出写景的词,看他们的色彩。要体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如: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景词:黄鹂、翠柳、白鹭、千秋雪、万里船 色彩:翠、白 色调:明快、暖色 情绪特点:欢快 第二步:根据景词的色彩揣摩诗人的感情 写景明快的那么作者的感情也一般是愉悦的。 写景寂寥的作者的感情也一般是寂寞愁苦的。依次类推。 解析绝句 背景:写在安史之乱之后。 情感:景色如此美丽,色调如此明快说明作者内心是愉悦的。所以诗人除对山河热爱外,还包含着一种对万象更新的企盼和预买舟东下的欢悦。切忌随意贬低或拔高。 三、练习 (一)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答: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 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二)05北京春12读下面的词,完成(1)—(3)题。(7分)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经典的写景古诗词赏析

经典的写景古诗词赏析 经典的写景古诗词篇一 《台城》 作者:韦庄 朝代:唐朝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赏析: 南京古称金陵,地处江南,“霏霏”正是状写其多雨而细密如丝 的气候特征,芳草弥蔓,绿遍江岸无远不达,一个“齐”字既是形容 它又点明季节,这里暗含了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江南三月,暮春草长”的意思。总之,“江”、“雨”、“草”三者交衬共融, 构筑出一派迷蒙清幽、如烟似雾的境界。六朝即孙吴、东晋、宋、齐、梁、陈,金陵于六朝时称建业、建康,作为它们的都城,一直为宫廷 所在地和皇公贵戚的活动中心,歌舞饮宴,竞相奢靡,可谓繁盛至极,但这里也是权力角逐的之地,三百余年间战乱频繁,六个王朝迭番更代,犹如走马灯一般,教人顿生目不暇接之感,直觉兴衰遽变,短暂 的豪华亦难以持作凭依。加之江南春雨朦胧、细草凄迷的气氛环境所 形成的轻柔婉曼景调,这属于金陵固有节候地域表现着的自然风貌, 它们相互熏染滋润,暗暗逗出一个“梦”字。倘再作深层探究,“六朝”治乱盛亡的往事早已付诸浩浩江流,无从踪迹了,而“江 雨”“江草”却是年年如此,当下映入眼帘的,又是烟笼雾罩般的暮 春景色,抚今追昔,自然人事对照,怎能不满怀惆怅迷惘,顿觉一切

如梦里境像呢?况且韦庄出身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郊)的世家大族,远祖韦待价曾为武则天朝宰相,四世祖是诗人韦应物,他自己却逢辰不偶,半世落拓,大唐帝国也濒临灭亡,难道就要再蹈“六朝”覆辙吗?正当潜沉到现实忧虑和历史反思的纷纭意绪中,留连踟蹰,忽地耳旁传来数声鸟啼,陡然惹起新的慨叹:鸟儿不解世事无常、治乱代变的严重,只依时序自在啼鸣,却让多情的人何以为堪?“空”字写出了因鸟声触发的感叹。 如果说前两句以总体笔墨,描摹金陵的景光风物,而情景中,只凭“梦”字轻轻透露消息;那么,后联则将目光回转到“台城”,正面点明题旨,并选择“柳”为高度凝聚的媒介形象,即景抒情,藉情统驭景,表现了浓厚的主观指向。就像京城是全国中枢似的,台城也是金陵的中枢,皇宫和台省(中央政府)都在这里,六代倾覆的最后一幕往往于此处结束。不过,堆烟叠雾的杨柳却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一如台城豪华鼎盛时,所以说它“无情”。因为韦庄从“六朝如梦”的感受里联想到严峻的现实危机,悲悼大唐帝国的江河日下,灭亡之势已不可回,面对烟柳的生机勃勃、逢春必发景象,排遣无计中,才托辞他向,归于“台城柳”的“无情”吧。 经典的写景古诗词篇二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作者:苏轼 朝代:清朝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赏析:

古诗《观沧海》文学赏析(精选10篇)

古诗《观沧海》文学赏析〔精选10篇〕 篇1:古诗《观沧海》文学赏析古诗《观沧海》文学赏析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

寿》四解(章)。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乐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屡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 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场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承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成功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

写景抒情类诗词鉴赏系列十五篇

写景抒情类诗词鉴赏系列十五篇 诗词鉴赏系列十五篇 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浣溪沙 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宋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简介]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四川人。高宗时进士,殿试第一。曾因触犯秦桧,下狱。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有《于湖集》。 [注释]霜日:秋天。鸣鞘(sho):响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尊:通“樽”,酒杯。戍楼:军队驻守的城楼。阑:将尽。 [赏析]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张孝祥正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驻守荆州。秋高气爽,约友登高,不由感叹中原沦陷,遂写成这首《浣溪沙》。 上片写景,烘托边塞气氛和心情。时当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远处水天相接。景是乐景,此处以“乐景”反衬“哀情”。诗人登监的是荆州城,荆州本是祖国内地的一座城池,而今却成边塞之地,时时有被胡虏侵略的危险,这本身就是让人痛心的事。诗人又有满腔爱国热忱,面对“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危局,哪里还有心思欣赏秋日美景?更何况,极目远望,鸣鞘红旗,烟尘滚滚,金人的响鞭声声撕人心肺,心情就更加沉痛了。而澹烟衰草,满目萧疏,自然衬托了诗人的心情。 下片抒情,表达对中原故国的怀念。眼前遍地烽火,而大好河山,万里中原还在遥远的北方,受金人的践踏。思念故土,思念中原父老,心情愁闷,只好借酒浇愁。可一樽浊酒怎能消除满腔悲愤呢?酒尽愁不尽,面对萧瑟秋风,禁不住泪流满面了。 全词虽短短的四十二字,但写情真切,烘托巧妙,意境浑成。(河南南召一中翟杰)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 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 却喜晒谷天晴。 [简介]顾况,字逋翁,浙江海盐人。肃宗至德进士。曾任江南判官,著作郎、司户。性诙谐,有道家思想。携家隐居,自号华阳山人。诗多反映现实。诗风朴质冲淡。其诗吸收方言口语,为一特点。 [注释]嗔,嫌怨。焙,用微火烘。 [赏析]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描绘了江南山乡焙茶晒谷的劳动场景,刻画了山农爽直淳朴的形象。格调明朗,节奏轻快。诗按走访顺序,依次摄取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和晒谷四个镜头,层次清晰。 首句截取山行途中一景。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有淙淙泉声相伴。没有”山”字,却烘托了山行环境。写泉声,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此句写出诗人步入幽境时的心旷神怡之情。 二句较之一句,时空上有了跳跃。来到农家,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山农家的鸡咯咯鸣叫,似在欢迎来客。鸡鸣声使深山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句与上句均写三组情事,前后相对,表现出六言诗体特点。音节上富于节奏感,且音节响亮。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合集5篇)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合集5篇) 第一篇: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 一、解读古诗词有一个比较管用的办法,就是分清其类别。古诗词如果要分类的话,一般可分为以下十个大类别:①写景抒情诗词; ②题赠送别诗词;③托物言志诗词;④山水田园诗词;⑤咏史怀古诗词;⑥边塞征战诗词;⑦羁旅行役诗词;⑧思妇闺情诗词;⑨悼亡游仙诗词;⑩谈禅说理诗词。 二、写景诗歌产生原因:1.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2.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三、写景诗歌的特点:写景抒情诗词,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词。诗人在诗词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融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写景抒情诗词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四、写景诗歌的一般模式: 1、一是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人们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大多都习惯于用优美、绚烂的景物来抒写高兴、快乐的感情,用荒芜、暗淡的景物来抒写凄凉、哀伤的感情。所以,解读时抓住景物特色就可以触摸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二是反其意行之,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乐景写哀情,用让人心情愉悦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悲伤;以哀景写乐情,用让人心情悲伤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欢乐。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让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与技巧五篇范文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与技巧五篇范文 第一篇: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诗歌鉴赏 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目标:通过对写景方法与技巧的掌握,更好地去完成诗歌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运用此方法具体去解答诗歌鉴赏题。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本节课由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导入本节课。二.考纲解读 能力层级为E级,对于古代诗歌来说,该知识点主要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其中表达技巧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而以广义考查盛行。所谓的广义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方法行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所谓狭义的表达技巧,主要指具体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表达技巧中景物的描写手法。 三.高考导航 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能答出一种修辞方法并能举例说明的,给1分;答成“排比”,并以前四句为例的,可给1分。(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①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②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 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动静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05卷全国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槛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

高考最常考的写景抒情诗,牢牢掌握三大“着眼点”即可

高考最常考的写景抒情诗,牢牢掌握三大“着眼点”即可 写景抒情诗作为高考最常考的诗歌类型,是考生必须掌握的。但很多同学在鉴赏思路上总是顾此失彼,所以,我把三大着眼点进行了一个小结与梳理。 1、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点: ① 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听觉、视觉、触觉等的变化。 如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仰视山上的月色)影入平羌江水流。(俯视水中的月影) 如杜甫《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近景,荒江之滨的夜色) 星垂平野宽,月涌大江流。(远景,夜色中原野的辽阔和江流的奔腾) ② 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 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比兴手法的运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④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2.诗词中主要的两种景和情的关系 作者借助外在景物来表达感情,情与景的相通有两种情况: (1)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 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写出了清冷的水乡秋夜,让人感到的是一份凄凉。而这正与诗人那颗羁旅在外的孤寂的心灵相应。 (2)反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看江水碧绿,山花烂漫,多么美好的景色,可后面一句“何日是归年”的悲情感叹,却是在前面的乐景下脱口而出,以乐景写哀情,更增一倍之哀。 3.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四种形式: 情景交融包括四种形式,一是触景生情,二是借景抒情,三是缘情布景,四是寓情于景。 ①触景生情: 就是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例1 杜甫的《登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