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股权集中度对企业高管薪酬外部不公平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股权集中度对企业高管薪酬外部不公平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股权集中度对企业高管薪酬外部不公平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股权集中度对企业高管薪酬外部不公平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第33卷第1期2019年2月

武汉商学院学报

JOURNAL()卜VH HAN BUSINESS UNIVERSITY

Vol.33Nol

February2019

股权集中度对企业高管薪酬外部不公平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杨莓蓿王喜凤

(信阳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企业高管薪酬外部公平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通过对2008-2014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与高管薪酬外部不公平性呈倒“U”型关系;相比于非民营企业,在民营企业中高管薪酬的外部不公平性较高。

关键词:股权集中度;高管薪酬外部不公平性;产权性质;倒U型

中图分类号:F271;F272.92;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955(2019)01-0066-04

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公开披露企业现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这使得公众可以获得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水平。然而,屡屡曝光的天价高管薪酬总能引起对其公平性和合理性的关注。从2007年,中国平安公司年报显示董事长年薪超过6000万元,到2013年,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总裁在集团利润下降47%的情况下,年薪仍高达160万美元,再一次掀起了关注高管薪酬外部公平性的浪潮。到2016年,根据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排行榜,第一名为海通证券的总经理助理,薪酬约为1549.2万元,第100名为泛海控股的董事,薪酬约为552万元,两者薪酬差距居然高达1000万元。尽管普遍认为,高管薪酬有助于降低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代理成本,但薪酬的巨大差异逐渐引发对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的关注。此外,根据社会比较理论,高管有可能将自身的薪酬水平与其他同等职位的管理者进行比较,来获得关于薪酬是否公平的感知,据此调整管理行为。若感知到不公平,是否会利用权利获得更高额外薪酬。这使得对于高管薪酬外部公平与否的关注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现有学者对高管薪酬外部公平性进行研究,包括:一是,高管薪酬外部公平性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Core etal.(1999)构建高管薪酬决定模型,以残差来衡量高管的额外薪酬,并分为正向额外薪酬和负向额外薪酬,研究发现高管的负向额外薪酬与企业未来绩效负相关叫我国学者以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管薪酬外部公平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叫二是,高管薪酬外部公平性的影响因素研究。高贵富和吴俊财(2011)基于管理权利理论,实证研究发现高管组织权力与高管薪酬外部不公平性正相关,高管所有制权力、股权集中度与薪酬外部不公平性负相关叫晏艳阳和金鹏(2012)研究发现,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外部公平性程度较高问;张悦玫等(2015)和潘卓等(2018)实证分析了行业管制、外部治理环境影响高管薪酬外部公平性的内在作用机制闸。本文认为股权集中度作为企业重要的内部治理机制之一,通过监督权影响企业高管的控制权,从而导致髙管薪酬水平的差异。本文尝试研究股权集中度对高管薪酬外部不公平性的影响机制,以丰富对高管薪酬外部不公平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一)股权集中度与高管薪酬外部不公平性

股权集中度是股东对企业控制权强弱的反映。随着企业所有权的集中,对高管行为的监督效率存在不同,从而影响高管薪酬契约,导致不同股权结构企业高管薪酬的外部公平性存在差异。

在股权相对分散的情况下,股东对于高管监督的需求降低,这是由于高管的行为往往是隐藏的,需要分散的股东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对高管的各种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往往监督获得的收益小于付

收稿日期:2019-01-06

作者简介:杨蓿蓿(1988—),女,信阳学院商学院教师,南京师范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创新;

王喜凤(1982-),女,信阳学院商学院讲师,华南师范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市场营销。.66.

七、绩效激励 1、运用奖励系统进行绩效激励的基本要素: 组织的奖励系统是定义、评估和奖励员工绩效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机制。 价值奖励系统是最常见的绩效奖励形式。价值报酬是基于员工对组织贡献的相对价值而奖励给员工的报酬。报酬较大的员工获得较高的价值报酬。价值报酬计划是正式的基于某些有意义的价值比例的报酬计划。最普通的价值报酬计划是根据员工对组织的相对价值向他们提供年度加薪。这里所说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个体的绩效和对组织的总体贡献。 激励性奖励系统是最古老的的绩效奖励形式。一般而言,激励性报酬计划对员工进行即刻的奖励。也就是说,不会等到年底才提高工资,只要实现了出色的绩效,个体几乎可以即刻获得相应地加薪或财务奖励。个体激励系统最有可能应用于对绩效进行客体评估的场合。 其他奖励形成。有时组织会使用其他激励形式,如放假或疗养等非货币激励。 激励系统同价值系统相比的主要优势是激励通常是一次性的,不会增加个体本工资。如果个体的绩效在未来下降,则他会获得较少的激励,甚至没有激励。个体的工资不变或相对减少,而一次性激励性奖励的发放则完全基于绩效。此外,由于这些计划通常是一次性的,组织可以灵活地改变激励的重点。 2、对国企高管薪酬的看法: 绝大多数企业为高管制定了独特的报酬计划,其目的是为了奖励经理的绩效和组织的绩效。 绝大多数高管的薪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基本工资,同组织内其他专业人员或管理人员一样,基本工资是个体保证可以获得的报酬。除了基本工资以外,绝大多数高管还有激励性的收入。传统的激励性方法是奖金。奖金的数目取决于组织的绩效。在年底的时候,组织所获得的部分利润将用于支付奖金。高管则从总的奖金额度中获得一定的比例,

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现状 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国有企业体量大,行业分布也十分广泛。不同行业国有企业处于不同的竞争环境,其薪酬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由于受以往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不同行业、不同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存在一定差异,也客观上造成了不同市场竞争领域国企高管薪酬的差异。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薪酬体系呈现如下特点: 1.全部国有企业中,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一般高于非垄断行业。 垄断行业国有企业,主要是指分布于行政垄断行业和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航空运输业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加工及炼焦业是两个典型的垄断行业,农林牧渔业与文化传媒业是典型的非垄断行业。由图1可知,总体上,垄断行业国企高管薪酬一般要高于非垄断行业。处于垄断行业的航空运输业国企高管平均薪酬最高,达到270.15万元,处于非垄断行业的农林牧渔业国企高管平均薪酬最低,为 113.77 万元。虽然文化传媒业国企高管平均薪酬水平也较高,但主要是由于市场竞争所致。 2.全部垄断行业国有企业中,不同行业间国企高管薪酬差距明显。 由图2可知,2015年国有企业中,高管平均薪酬最高的是国有银行业,达到了423.22万元,高管平均薪酬最低的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加工及炼焦业,为133.23万元,差异非常显著。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同为垄断行业,但不同行业国企高管薪酬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历史因素、管理体制及行业特征等所造成。同时,即使在同一行业内,国企高管薪酬差距也很大。如国有银行业高管最高薪酬为791.74万元,最低薪酬为 293.22 万元,差距两倍有余。此种差异形成可能与国企高管个人经营管理业绩有关。

一、高管薪酬的理论基础本文的理论基础是委托代理理论、效率工资理论、 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呼需求层次理论,不同的理论丛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影响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一)委托——代理理论与高管薪酬委托一代理理论是在1976年提出,是由米契 尔·詹森(MichaelJensen)和威廉·麦克林(William·HMeckling)共同发表的论文《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及其所有结构》中详细阐述的。委托代理理论的观点主要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生产力的产物,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应运而生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企业中的分工更细,企业所有者无法承受巨大的能力和精力挑战,、不能再行驶原来的权力,这种情况下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经理人充斥到市场中,用他们专业的精力和能力代理所有者管理公司,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但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当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公司价值最大化,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作和工资的性价比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委托代理关系普遍存在各种形态的社会和领域,委托一代理问题实质上是双方争夺剩余索取权的斗争。只能将经营者的收益与公司绩效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在双方之间形成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 (二)效率工资理论与高管薪酬效率工资理论是一种劳动理论,主要是指金钱报酬 后来被推广到非金钱报酬,其核心理论是员工的生产力与其员工所获得的报酬是呈正向关系。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员工工作效率与员工工资相关性极大,高工资能使员工工作效率更高。索罗和夏皮罗与斯蒂格里兹认为较高的工资是合理的,是能够帮企业防止工人偷懒,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办法。直观地讲,企业是不可能完全监督工人时刻的工作,工资可以作为一种工人叹解雇的机会成本,工人偷懒被发现就会被解雇,工资越高,激励效果越明显,工人损失的机会成本越高,跳槽的机会成本道理也如此,因此,较高的工资有对降低工人偷懒的倾向性有很好的效果,同时增加其跳槽的机会成本,对高管的薪酬的制定即当其跳槽的机会成本过高时,会激励高层管理者更加努力工作,这样极大的减少需要跳槽的可能性。作为一种企业激励机制,效率工资已被我国很多企业,特别是知识型股份制企业所采用,在这些企业中,员工的努力程度更加难以控制,员工的智商更高,偷懒、欺骗、泄密等败德行为的风险更大、给企业带来的成本更高,因此,采用效率工资制度有助于解决知识型股份制企业监控困难。效率工资也是一种筛选机制,通过高于市场工资水平的高工资可以挑选出优质员工,从而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随着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显著,知识、技能和经验越来越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稀缺性资源,效率工资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激励与分配作用越来越明显。 (三)期望理论与高管薪酬期望理论,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维克多·弗洛姆 (VictorHVroom)提出来的。他认为,一种行为倾向的强度是由个体对于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的强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者的吸引力两个因素决定。人的行为是对目标的追求,而目标价值的高低和期望概率的大小决定了行为的激发力量。通常员工从自身利益出发,都希望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和达到的成绩能够符合他心目中的价值标准从而获得相应的报酬。一旦员工认为企业所给予的报酬低于其主观期望值,或者认为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都难以达到企业设定的绩效目标,那么员工行为受激励的程度就会大打折

国企内部薪酬差距激励了谁? * 黎文靖 胡玉明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我国制造行业国有上市公司2003年至2010年的数据,考察了国企高管和职工内部薪酬差距对高管和职工的不同激励效应。结果表明国企内部薪酬差距与企业业绩正相关,并且与企业的日常经营业绩正相关。但内部薪酬差距越大,企业投资越无效率;同时管理层权力与薪酬差距正相关。以上两个证据表明内部薪酬差距可能并不激励高管,内部薪酬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管理层权力。而薪酬差距越大,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越高,并且薪酬差距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关系仅在薪酬差距较低样本中显著。本文的经验证据表明,国企内部薪酬差距较小时更多地激励了职工,薪酬差距较大时对职工无正向激励效应。在内部薪酬差距可能体现为管理层权力的结果时,对高管的激励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内部薪酬差距 管理层权力 企业业绩 投资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 黎文靖、胡玉明,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邮政编码:510632,电子信箱:tliwenjing@jnu.edu.cn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 项目(71032006)、 青年项目(70802024)、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0YJA790127)和暨南大学2012年科研培育与创新基金项目(12JNQM004)的资助,谨致谢意。感谢财政部会计领军人才学术类三期学员2012年厦门集训时提供的宝贵意见,衷心感谢审稿人细致的评论和建议, 当然,文责自负。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一个向企业放权让利、打破平均主义、强调效率优先的过程, 其中薪酬制度改革是重要的一环。薪酬制度改革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将薪酬与企业(工作)业绩挂钩;二是拉大薪酬差距,以期对国企高管和职工产生正向的激励效应。2003年11月,由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将国企高管的薪酬与企业业绩挂钩,一方面激励国企高管重视企业业绩,创造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国企高管薪酬与职工薪酬的差距逐步拉大。2007年, 国有商业银行高管薪酬过高,如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的薪酬为963.1万元,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的薪酬为648.6万元,引发了社会的巨大争议。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社会各界关注并思考企业高管的巨额薪酬,质疑过大的薪酬差距。为了约束国企高管“天价”薪酬,控制高管与职工薪酬差距过大带来的负面影响,2009年9月1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限薪令”),规定国企高管年薪不得超出职工平均工资的20倍。 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的反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监管部门和实务界对于国企薪酬、尤其是内部薪酬差距的激励作用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关于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激励效应,存在两种竞争性的理论解释,即锦标赛理论(Lazear &Rosen ,1981;Rosen ,1986)和社会比较理论(Carpenter &Sanders ,2004;Cowherd &Levine ,1992;Williams ,1995;Williams et al.,2006)。基于我国的薪酬差距研究,一部分研究关注高管团队内部的薪酬差距与业绩的关系(陈振、张鸣,2006;林浚清等,2003;张正堂,2008),另外一部分研究则关注高管与职工之间的薪酬差距的理论解释与经济后果 5 2 1

本部薪酬管理制度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为了有效吸引和激励公司员工,吸引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加盟,确保公司“十二五”战略规划的实现,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薪酬管理理念 在薪酬管理理念上,打破论资排辈和摒除单纯以职务定薪酬”的传统薪酬模式,按现代3P付薪理念,坚持以为“岗位”(Position)付薪、为“能力”(Personality)付薪、为“绩效”(Performance)付薪,同时兼顾内、外部公平,科学反映员工的贡献。 第三条薪酬分配原则 按薪酬分配的一般原则和央企的特点,本薪酬制度遵循以下原则: 效益原则:按央企工效挂钩办法,以效益为前提,实施薪酬总额控制,并按坚持“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经济效益增长、员工平均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建立员工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共进退的机制。 竞争原则:现阶段,公司属于战略性投入期,不符合工效挂钩条件的情况下,实施工资总额预算控制下的,有竞争力的薪酬领先策略,薪酬分配以提高关键岗位在人才市场上的薪酬竞争力和吸引力为导向。通过优化薪酬结构,调整薪酬水平,建立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从而吸引优秀人才,确保企业快速的发展。 激励原则:薪酬以增强工资的激励性为导向,通过绩效工资增加薪酬的激励性,通过年度奖金和利润提成奖励政策,建立起风险与收益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通过设计不同职系的薪酬晋升通道,激励员工立足本职,通过持续提升能力和绩效实现薪酬的提高。 合法合规性:薪酬分配制度要在国家的法律、法规等制度框架下来制定,并且按国资委对央企的薪酬绩效管理有关文件为基本依据。

第四条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工资关系在公司的本部员工,但不包含由集团每年核定薪酬的企业负责人。 第二章职级及薪酬模式 第五条职级设置 结合集团及公司的实际,本部设置十个职级,从高到低依次为:董事长(含党委书记)、总经理(含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含三总师)、总经理助理级(含副总师)、部门主任、部门副主任及主任工程师、处长、主管、主办业务员、业务员。 总经理助理及以上班子成员为高管层级,部门的正、副主任以及主任工程师为中层层级,其他职级的员工为一般员工层级。 第六条薪酬模式 公司本部实施宽带薪酬体系,其中,本部中层及高管实行年薪制,员工层级实行岗效工资制。 第三章薪酬结构和水平 第七条薪酬结构 (一)我公司班子成员 我公司班子成员的薪酬,由基薪、绩效薪金和中长期激励三个薪酬单元组成。基薪是高管年度基本收入,绩效薪金是与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挂钩,考核后的绩效薪金倍数乘以基薪。 我公司班子成员的薪酬由集团负责管理。我公司副总工程师、总助层级由我公司参考班子成员的薪酬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二)我公司中层员工 中层员工年薪制人员的薪酬,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工龄工资、福利津贴、年终效益奖励构成,其中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构成岗位标准年薪。年薪制人员的基本年薪、绩效年薪的比例,视管理需要可以调整。 (三)我公司本部一般员工

高管薪酬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从已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看,尽管大部分公司已建立起较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但不可否认,高管薪酬制度仍存在不少问题,如高管薪酬与管理绩效是否成正比,高管与其他员工的收入是否拉开合理差距,如何平衡对高管的奖励与对股东的回报两者的关系等,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高管激励机制。 首先,部分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管理绩效未达到合理匹配,这是目前高管薪酬制度中最常见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没有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 二是“旱涝保收型”。据统计,有近百家上市公司只有奖励措施,却没有惩罚机制,即使企业当年未能完成预定任务,高管也不须承担任何责任或遭受物质惩罚。如某电力上市公司规定,如果当年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高于9%,则可提取净利润的5%做奖励;但若净资产收益率在6%以内,高管仍可提取净利润的3%作奖励。由于公司此前的净资产收益率都在9%以上,有业内人士估计这是公司的正常盈利水平。 三是公司效益与高管收入成反比。一些企业效益逐年下滑,但高管收入却节节攀升。安徽一家公司2008年出现亏损,但前三名董事的薪酬总额却高达30.81万元,比前一年公司盈利时的收入还高出3倍多。 其次,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劳动付出和分配未能拉开档次。一家地处武汉的资源类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均收入约为8至10万元,该公司有关负责人坦言,公司业绩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但由于体制等原因,高管的收入在当地仅属中等偏上一点水平,与普通员工也没有拉开差距。一些西北部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均年薪在3万元左右,甚至每个月收入仅比普遍员工高出几百元。 最后,部分上市公司在对高管出手大方的同时,对股东却吝啬有加。某沿海上市公司近4年来每股收益均超过0.50元,高管总薪酬接近1000万元,财务状况也较稳健,但公司却没有实施过派现送转方案。 建立高效科学的高管激励机制牵涉面较广。 首先,要破除体制的条条框框的限制,以如何有效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制定激励机制的出发点。

薪酬内部公平性分析 前不久,笔者在浙江一个民营企业进行咨询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该企业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该公司是温州一家实力雄厚、公众形象较好的企业;其薪酬水平比当地劳动力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然而,奇怪的是,公司员工(特别是中、基层的管理人员)流失率比较高。更让公司管理层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多数离职员工跳槽后的薪酬水平不升反降。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宁愿承受较低的薪酬待遇,也要舍弃这个外部形象好,员工薪酬高的老东家呢?随着我们调研的进一步深入,发现员工离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在这家公司,薪酬方面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相反,在工资较低的那个公司里面,感觉到自己受到了较公平的对待,所以更愿意在工资较低但感觉更公平的那家公司里面工作。 从很多表面现象来看,大家总是认为员工工作的目的总是会把金钱放在第一位,但是从上面的这个现实的例子来看,“金钱是万能的”这一定理好像失效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产生这种现象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们在进行薪酬设计时,需要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分别是薪酬的竞争性、合法性、激励性和公平性。关于薪酬的其他三个方面,大家对这方面关注得较多,但是薪酬公平性里面的内部公平性,往往被大家所忽视,上面这个案例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公平性是薪酬制度的基本要求,合理的薪酬制度首先必须是公平的,只有公平的薪酬才是有激励作用的薪酬。所谓公平性,是指员工对于企业薪酬系统以及管理过程的公平性、公正性的看法或感知,这种公平性涉及到员工对于本人薪酬与企业外部劳动力市场薪酬状况、与企业内部不同职位的员工以及类似职位员工的薪酬水平之间的对比结果。在薪酬公平性方面,员工不只是关注薪酬绝对水平——薪酬的外部竞争性,更关注薪酬的相对水平——内部的公平性。员工本人的薪酬与企业外部劳动力市场薪酬状况的对比,更容易得到显化,而企业内部不同职位之间的相对公平性,不容易得到显化,而且这种内部的不公平性,往往容易被企业管理者所忽略。但是,这种内部的不公平性对员工的伤害最大。“不患寡而患不均”,从影响企业的绩效因素角度来看,内部的公平性比外部的竞争性更为重要。所以,只有在制定薪酬时将这种差别体现出来,才能对员工形成有效的激励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薪酬的内部不公平会带来很大的问题。但是造成薪酬内部不公平产生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通过对该企业深入的调研,发现造成该企业薪酬内部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职位价值没有进行评估,缺乏公平分配的基础 这种情况在很多企业里面都存在,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和管理不规范的中小企业更是如此。职位价值是设计企业薪酬的基础。如果职位价值没有得到科学的评价,就无法建立公平的分配体系。我们在咨询过程中,甚至看到过一个汽车集团的幼儿院的院长和该集团的营销总监薪酬竟然为相同的怪现象。问其原因,回答竟然是:他们的级别一样!如果职位价值大小不进行清楚地界定的话,就会造成评价不公、分配不公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影响员工士气和组织的凝聚力,从而造成公司员工的流失。 2、薪酬的确定没有基于能力与绩效 在现在的薪酬设计里面,绩效薪酬占整个薪酬的比重在不断加大。这样就使得那些,职

高管薪酬如何设计才 公平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高管薪酬如何设计才公平 高管薪酬如何支付才公平这就涉及到企业的薪酬结构。在企业进行薪酬设计时,薪酬决策机构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提高薪酬透明度和可参考性。高管薪酬设计要注意内部公平。 薪酬决策机制:究竟谁决定,如何定 薪酬决策机制在所有因素中对高管薪酬有效性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境外企业在高管薪酬决策中虽然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其科学的评估方法和多方的参与制衡,依然值得境内企业借鉴。 充分发挥薪酬顾问的作用。境外实践中,高管薪酬一般由董事会或下设的薪酬委员会来决定。薪酬委员会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其背后还有长期薪酬顾问的随时支持。以瑞银(UBS)为例,每年高管薪酬设计伊始,都会由独立薪酬咨询顾问从公司规模、产品与业务范围、地域范围、总部位置、人才竞争、人员及薪酬战略六个维度严格筛选对标公司,对其薪酬水平与结构进行详尽分析,使之能够为薪酬委员会提供详实全面的数据来支持其作出合理的决策。除了薪酬数据,薪酬顾问还会随时与薪酬委员会分享高管薪酬的一些新趋势新做法,使之拓宽视野,提高薪酬方案的有效性。 与境外相比,国内很多企业在薪酬决策机制建设上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许多企业并没有专门的薪酬委员会;有些企业虽然设立薪酬委员会,但其成员缺乏在薪酬激励方面的专业能力;还有许多薪酬委员会凡事听命于董事长,最后实际上仍是高管自定薪酬,严重影响高管薪酬方案的有效性。 赋予股东更多的话语权。其实不仅在境内,薪酬委员会独立性不强,高管自定薪酬的情况在境外也会发生。为了有效应对,欧美国家通过《多德——弗兰克法案》引入“薪酬话语权”(say on pay)规定,要求企业将高管薪酬提交股东投票。随着股东的非约束性投票权逐步应用之后,近期公司高管薪酬方案(如花旗、巴克莱等)遭遇股东否决的案例不断发生,例如因遭到股东投票反对的压力,巴克莱CEO表示会放弃2011年一半的奖金。不仅如此,部分国家甚至考虑从法律上赋予股东否决高管薪酬的权利——如赋予银行投资人法定权利否决“道德上不成立”的高管薪酬。 对中国而言,可以充分借鉴这一思路,比如说完善《公司法》,允许上市公司股东对不合理的高管薪酬提出质疑,要求召开股东大会重新表决。 薪酬结构设计:如何更好挂钩真实业绩 受制于人才市场充分而激烈的竞争,公司很可能为高管们提供高薪,高薪不代表必然不合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高薪是否充分反映了高管所承担的职责以及公司的真实业绩。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境外优秀企业在薪酬结构设计时一般从两个方面展开努力。 通过中长期激励强化薪酬的股权支付和递延支付。仍然以瑞银为例,其高管薪酬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固定薪酬和奖金。其中40%的奖金为现金支付,按照“60%:20%:20%”的比例分3年递延发放;60%的奖金为股权支付,分别通过“业绩股票单位计划”和“高管持股计划”在3年和5年后逐步归属。从长远来看,股权支付使高

题目:影响高管薪酬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 本文采用经典回归分析技术与现代模型影响评价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持股等激励手段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建模实证分析,克服了文献研究中只进行传统建模而不进行模型稳健分析的缺陷。主要结论是: (1)高级管理人员的人均年度薪金报酬的对数LnAP关于解释变量每股收益、国有股控股比例、高级管理层总体持股比例及公司总股本的对数的回归呈现多元线性关系。(2) LnAP与公司经营绩效变量EPS及公司规模变量LnSIZE之间呈现较显著的、稳定的正相关关系。(3) LnAP与高管持股比例变量MSR之间虽然呈现正相关关系,但这种正相关关系的显著性对异常值较为敏感,容易受强影响点及高杠杆点等的影响,表现出不稳定性。(4) LnAP与国有股控股比例变量FST 之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关系,并且这种负相关性对异常值更加敏感,更易受强影响点的影响。这些结果与国外相关的计量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与国内相关研究结论有一定差异。 关键词: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薪酬;影响评价

一、研究背景 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主要最敏感的制度管理环节之一,对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非常大。从一些研究数据来看,我国高层管理者流动的一个基本趋势是由国有上市公司流向更加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外资、合资企业或民营企业。这一现状严重影响到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极大地制约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高管薪酬制度也反映着整个公司的全部内部治理情况。因此,高级管理者薪酬的决定因素问题就备受关注,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命题,对研究影响企业高管薪酬的相关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提出了必要性。 我国上市公司从1998年年度报告开始披露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情况及年度报酬等信息。于是,对公司管理层的激励与报酬制度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并产生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解决我国企业激励不足问题做出了有益的贡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近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提供的企业绩效以及管理人员报酬等相关信息进行了建模实证分析,系统、辩证地研究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若干因素,建立了一整套理论假设,并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假设进行了检验,提取共同特征,识别个体差异,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与建议。 二、研究意义 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特点,定量的分析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的特点,从而准确的把握现状及症结,进而展开高管薪酬的政策性分析。本文的研究意义是在理论上为深入了解高管的薪酬状况构建进一步研究的平台,为上市公司制定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司治理结构的成败对于本公司的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高管薪酬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最主要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13年年报所提供的高管薪酬以及相关因素等信息,研究了各变量因素对高管薪酬激励的影响。通过对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的研究构建了影响高管薪酬的各主要因素的结构模型,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系统分析,发现高管薪酬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有助于我们深入了

中小企业公司薪酬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1.1 目的 ⑴使公司的薪酬体系与市场接轨,能够达到激发员工活力的目标; ⑵把员工个人业绩和团队业绩有效结合起来,共同分享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收益; ⑶促进员工价值观念的凝合,形成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机制; ⑷最终推进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 1.2 依据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人员,其他成员可参考执行。 第三条薪酬分配的依据 公司薪酬分配依据岗位价值、技能和业绩。 第四条薪酬分配的基本原则 薪酬作为价值分配形式之一,应遵循竞争性、激励性、公平性和经济性的原则。 1、竞争性原则:根据市场薪酬水平的调查,对于与市场水平差距较大的岗位薪酬水平应有一定幅度调整,使公司薪酬水平有一定的市场

竞争性。 2、激励性原则:打破工资刚性,增强工资弹性,通过绩效考核,使员工的收入与公司业绩和个人业绩紧密结合,激发员工积极性。 3、公平性原则:薪酬设计重在建立合理的价值评价机制,在统一的规则下,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考评决定员工的最终收入。 4、经济性原则:人力成本的增长与企业总利润的增长幅度相对应,用适当工资成本的增加引发员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薪酬体系依据岗位性质和工作特点,公司对不同类别的岗位人员实行不同的工资系统,构成公司的薪酬体系,包括年薪制,结构工资制,工资特区及临时性员工工资制。 第二章工资总额 第六条人力资源部通过建立工效挂钩机制,对薪酬总额进行控制。第七条人力资源部根据本年度的经营收入、薪酬总额,以及下一年度的经营计划,对各职等和薪档的岗位薪酬基数进行调整和确定。通过对下一年度各职等和薪档人数的预计,做出下一年度的薪酬预算,包括固定工资总额和标准绩效考核奖金总额。 第八条薪酬预算经公司董事会批准后执行。 第九条为了加强对薪酬预算执行情况的过程控制,人力资源部应于每月初,将上月实际薪酬发放情况汇总上报。 第三章年薪制

高管薪酬设计方案 由于企业高管这类人群的特殊性,决定了高管的薪酬体系设计必须要有别于企业一般员工的薪酬设计。笔者基于多年的企业薪酬咨询经验,构建了“企业高管薪酬设计模型”(图一): 企业高管的薪酬设计必须首先肯定企业高管是人力资本的这一定位,根据企业的经营特征和企业外部环境特征等确定高管的薪酬水平; 而上述因素又共同决定高管薪酬激励的组合选择:薪酬激励、成就激励、成长激励和工作环境激励; 激励组合作用于高管的人力资本特征,形成激励对象的不同满意度;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标准设定,引导和激励高管的管理行为,最终影响企业绩效;最后,根据企业绩效达成的效果,再不断修正高管的薪酬水平、薪酬激励组合、以及绩效标准。

(图一:企业高管薪酬设计模型) 这一模型的特点在于:肯定了企业高管的人力资本定位,考虑了影响企业高管薪酬激励的内外部因素,企业高管薪酬设计形成闭环,能够自我改进、不断优化。 根据企业高管薪酬设计模型,企业高管薪酬体系的设计必须要关注六大问题: 定位问题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企业的人力资源都是“资本”,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而作为企业决策者和领导者的企业高管,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是通过个人的能力和经验作为“资本”对企业进行投资(经营和管理),在企业中属于人力资本水平最高的一群人。因而,对企业高管的薪酬激励应从其作为人力资本的定位开始,考虑“人”的管理和“资本”的投资回报。 水平问题 企业高管是人力资本,高管薪酬确定是人力资本的定价,一方面对资本的定价必须要由“委托人”来确定,另一方面,对资本的定价不能仅仅考虑市场薪酬水平,还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企业经营特征、企业外部环境特征、企业所在行业特性、所处的阶段和规模、面临的市场竞争状况、企业文化、所处监管环境等等。 不同的企业,其所处的行业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高管经营管理难度不同,其薪酬水平也不尽相同。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hai Finance University 2010年第3期 总第99期No.3,2010 Apr No.99 收稿日期:2010-04-30 作者简介:葛兆强(1966-),男,山东青岛市人,招商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金融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高级经济师,山东 大学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公司治理、激励机制与高管薪酬制度重构 摘要:1990年代以来,公司高管薪酬持续飞涨,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一些接受政府注资的公司高管仍然领取天价高薪,因此,改革高管薪酬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认为,企业高管薪酬的失衡从根本上源于传统薪酬制度理论的不合理,而这些理论假定的不合理则导引于公司治理的内在缺陷。因此,重构薪酬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必须以改革公司治理为逻辑起点。本文在分析公司治理与激励机制关系基础上,对高管薪酬制度的理论假定与现实困境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剖析,对高管薪酬制度框架的设计与重构提出了具体设想。 关键词:公司治理;激励机制;高管薪酬;制度重构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80X (2010)03-0078-07 葛兆强 (招商银行战略发展部,深圳518040;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济南250100) !!!!!!!!!!!!!!!!!!!!!!!!!!!!!!!!!!!!!!!!!!!! !!!!!!!!!!!!!!!!!!!!!!!!!!!!!!!!!!!!!!!!!!!! 1990年代以来,随着股票市场的持续增长,公司高管特别是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飞涨。一项研究显示,从1992-2000年,标准普尔500指数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实际平均薪酬(排除通胀因素)翻了两番。因此,高管薪酬问题引起了投资者、政府部门、监管当局、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1]。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美欧一些公司高管薪酬依然逆势而涨,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笔者认为,对于高管薪酬,既不能仅仅考察其数量的多和少,关键是要考察高管薪酬制度框架及其制度安排能否实现有效激励,能否实现公司治理目标,能否促进企业业绩增长。 一、高管薪酬制度的理论假定与现实困境 关于高管薪酬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但这种讨论长期局限于学术界,社会公众对高管薪酬的多寡与结构合理与否微词较少。综观已有的讨论,大多数还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没有从经济学、法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而且,在大多数人看来,高管薪酬总体上是在市场力量作用下由公司的董事会决定的,其合理性不容质疑。即使有些高管薪酬过高,也不过是几个烂苹果而已。自2001年安然、世通公司丑闻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高管薪酬问题源于公司治理机制中隐藏的系统性、结构性的问题。不仅仅是几个苹果烂了,而是装苹果的桶烂了。传统高管薪酬制度的理论假定和制度安排貌似合乎理论逻辑,但在实践中已陷入失灵困境,导致了高管薪酬的非公平交易,使高管攫取过多的“租金”。 (一)传统薪酬制度的理论假定 薪酬制度是关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有关激励的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经济、社会和心理关系的制度安排,大致包括职级制度、薪酬结构、绩效考核三个部分。职级制度是指企业采用的论资排辈以年功为基础的晋升制度,在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职级决定了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的差异。薪酬结构

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薪酬管理制度 摘要: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是现代企业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上市的经营管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上市公司的薪酬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本文主要研究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薪酬管理制度,首先,本文将先阐述高管人员的薪酬管理的理论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根基。其次将描述我国高管人员薪酬管理的现状,现状是描述问题的关键。然后,将会对我国现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个较为详细的分析,最后,文章将试图对我国这种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点建议,后三个个部分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关键词:薪酬管理高管人员上市公司 一、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研究的理论基础 企业的薪酬管理,就是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员工的报酬的支付水准、发放水平、要素结构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博弈过程。 一是人力资本理论。 “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采取两种形式,即体现在物质形式方面的物质资本和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人力资本。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等构成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国民收入明显的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也必然影响薪酬收入 二是委托代理理论。 由于高管人员掌握大量的市场信息和私人信息,而这些信息恰恰是股东所不能掌握,至少是不完全掌握的。此时,委托人不可能使用强制合同来迫使代理人选择委托人希望的行动,而只能通过激励合同使代理人选择委托人希望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它能把有些外在约束变为内在控制,变他律为自律。事实上,控制与激励在实践中也是相辅相成的,有效的控制与激励相互配合就会产生积极的管理效果。如果缺乏利益制衡,大多数人将会缺乏积极性。所以,只要利益制衡力度还不够,就必须有权力制衡和责任约束,否则将会存在普遍的不负责任。鉴于此,在公司治理结构中,除了激励机制外,还要有控制机制,两者应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二、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管理的现状 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高管薪酬管理体系和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不仅可以激发高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股东和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而且可以帮助高管人员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价值。(一)高管薪酬继续增长 无论是从年薪总额来看,还是从持股市值来看;无论是从绝对值来看,还是从平均值来看,上市公司

本部薪酬管理制度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了有效吸引和激励公司员工,吸引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加盟,确保公司“十二五”战略规划的实现,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薪酬管理理念在薪酬管理理念上,打破论资排辈和摒除单纯以职务定薪酬”的传统薪酬模式,按现代3P付薪理念,坚持以为“岗位”(Position )付薪、为“能力”( Personality) 付薪、为“绩效” (Performance )付薪,同时兼顾内、外部公平,科学反映员工的贡献。 第三条薪酬分配原则按薪酬分配的一般原则和央企的特点,本薪酬制度遵循以下原则:效益原则:按央企工效挂钩办法,以效益为前提,实施薪酬总额控制,并按坚持“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经济效益增长、员工平均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建立员工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共进退的机制。 竞争原则:现阶段,公司属于战略性投入期,不符合工效挂钩条件的情况下,实施工资总额预算控制下的,有竞争力的薪酬领先策略,薪酬分配以提高关键岗位在人才市场上的薪酬竞争力和吸引力为导向。通过优化薪酬结构,调整薪酬水平,建立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从而吸引优秀人才,确保企业快速的发展。 激励原则:薪酬以增强工资的激励性为导向,通过绩效工资增加薪酬的激励性,通过年度奖金和利润提成奖励政策,建立起风险与收益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通过设计不同职系的薪酬晋升通道,激励员工立足本职,通过持续提升能力和绩效实现薪酬的提高。 合法合规性:薪酬分配制度要在国家的法律、法规等制度框架下来制 定,并且按国资委对央企的薪酬绩效管理有关文件为基本依据。 第四条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工资关系在公司的本部员工,但不包含由集团每年核定薪酬的企业负责人。

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 2011年7月 65 华尔街高管薪酬效应评价 卢 清 (南京大学,南京,210093) 摘 要:本文应用以结果为导向的思想构建高管薪酬的二维效应评价体系即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用此来全面评价华尔街高管薪酬的作用和影响,并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思路。 关键词:华尔街 高管薪酬 效应 评价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7—0065—01 高管薪酬有史以来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建立一个评价体系客观评估华尔街高管薪酬各方面的效应。 1.文献回顾 高管薪酬则是企业为获得高层管理人员的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及相关支出。现有文献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对高管薪酬的评价与评估的方法。Paul Hodgson (2004)在分析华尔街高管薪酬时评估了其薪酬水平、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和长期激励的效果。Justin Kuepper (2007)提出了两种评估高管薪酬的方法:一是衡量薪酬与绩效的相关性,即采用相关性分析;二是同行业比较。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首先,对高管薪酬评价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其次,有些研究缺乏根据性和合理性;第三,适应性、适当性等评价标准过于笼统,没有具体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2.华尔街高管薪酬效应的评价 2.1评价体系的构建 以公司范围为界限,将高管薪酬的效应分为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内部效应包括:(1)激励作用。高管薪酬中的激励薪酬体现的是薪酬与绩效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测量薪酬与绩效之间的相关性来衡量薪酬的激励效果。相关性越大,说明薪酬的激励性越强。(2)约束作用。约束作用是通过切实的责任承担来防止高管让公司承担过高风险,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公司的风险来衡量高管薪酬的约束效果。在适当的风险之上,风险越低,约束效果越好。(3)内部公平。根据公平理论,衡量内部公平性可以通过比较高管薪酬水平与员工平均薪酬水平的差距。差距越大,不公平感越强。可参考的标准则是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 )最著名的论断之一——在同一公司内,CEO 的薪酬不应超过平均工资水平的20倍。 高管薪酬的外部效应则具体表现为:(1)外部公平。与内部公平性评价相似,外部公平性也是通过比较高管薪酬水平与外部其他薪酬水平的差距来衡量,如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其他行业高管薪酬水平、公共部门领导工资水平等。差距越大,不公平性越强。(2)竞争力。竞争力的评估不仅要考虑薪酬的各个要素的竞争力还要评估其总体竞争力。 2.2华尔街高管薪酬效应的评价 2.2.1内部效用评价 (1)激励性评价 通过对华尔街银行Morgan Stanley 的数据分析得出,奖金与短期绩效指标如收入、收入增加净值、税前利润、利润增加净值和总纯收入回归得出的R2值分别为0.06、0.28、0.54、0.47和0.51,从而得出皮尔森矩相关系数r 分别为0.25、0.52、0.74、0.68和0.72。可以看出,奖金与税前利润和总纯收入的相关性较强,与利润增值也有一定的相关性。由此可见,奖金体现了比较好的短期激励作用。然而,华尔街的高管薪酬机制由于奖金对短期绩效的过度激励,致使高管们承担过高风险,忽略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2)约束性评价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那些主要责任者不管是仍然在职或者被辞退,依然可以拿高薪或者巨额的分手费,而不用承担任何具体责任,做出经济补偿。由此看来,在不会有任何损失,并且风险越高收益越高的情况下,高管们当然会为了追求高收入宁愿让公司承担过高风险,而不会有任何顾虑。因此,华尔街现有的薪酬机制并没有很好的约束作用。 (3)内部公平性评价 高管掌控着企业大权,分享着企业绝大部分的收益,却让普通员工承担经营失败的后果,权、责、利的极度不协调必然会使公司内员工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2.2外部效应评价 (1)外部公平性评价 据一家经济调查机构统计, 2007年底,美国大公司CEO 的平均薪酬是美国普通工人薪酬水平的250~500倍。华尔街高管薪酬作为美国CEO 薪酬中的极大值,与美国公众的薪酬水平的差距可想而知。由于实际薪酬差异超出了大多数人的心理预期差异,加之纳税人强烈的公民意识,引发了民众的薪酬不公平感,从而导致他们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不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2)竞争力评估 华尔街高管薪酬无论从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还是绩效敏感度方面来说,由于其高水平和绝对的收入保障而在行业内外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3. 关于企业高管薪酬制度建议的思路 3.1与绩效挂钩,强化绩效薪酬的激励作用 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绩效指标作为考核依据。高管的奖金与股票发放应与经过风险调整后的经济利润以及与行业之间的比较结果挂钩,而不是简单的利润指标。其次,增强绩效敏感性。高绩效年份的薪酬要超过竞争企业,而低绩效年份的薪酬要低于竞争企业,这样才达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3.2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强化追究风险责任的力度 华尔街高管们为了获得巨额奖金使企业承受巨大风险而没有任何顾虑的原因就是因为只有奖励没有惩罚的机制。可以通过设定锁定和回吐条款、建立动态账户、追偿机制或者递延的方式来实行。一旦高管违反管理要求、业绩不合格或者企业风险暴露陷入危机,高管原先获得被锁定或未支付的奖金将被扣除或一并收回。权、责、利的协调统一自然也会消除员工及公众的不公平感,对他们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Paul Hodgson. 2004. The Wall Street example : Bringing excessive executive compensation into line. Ivey Business Journal [2] Justin Kuepper. 2007. Evaluating Executive Compensation. Forex Report [3] 林泽炎.2003.美国公司高层经理薪酬管理考察报告.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高管薪酬设计】高管薪酬设计案例及分析 引言: 企业高管是企业社会经济发展职能的承担者,在企业内部是整个企业的核心。制定一个完善的高管薪酬设计的方案,是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前提。在以往的考核办法中,对高管的评估缺乏具体衡量指标,易受到主观评价的影响,影响了高管的工作积极性,此时,制定一个完善的高管薪酬设计的方案来激励高管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高管的工作特点以及核心工作职能所制定的高管薪酬设计的方案,可以提高高管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由此可见,制定一个完善的高管薪酬设计方案,对企业能否实现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客户行业】: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 【问题类型】:高管薪酬设计 【客户背景与现状】 中国某机械进出口有限公司是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领域的 大型骨干企业,主要经营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机械零部件、电力 产品等机电设备的进出口贸易,承包对外工程项目和境内利用外资 项目。 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其中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 财务总监和总经理助理构成了总公司副总经理级别干部,属于企业 的高层管理人员。 以往对高管的评估缺乏具体衡量指标(细化说明和标准), 容易受到主观评价的影响,为

了实现量化评价,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因此,目前总公司人力资源部期望改革对高层团队的绩效考核办法。 【华恒智信设计解决方案】 一、方案设计的目的 为了改变该机械进出口有限公司高层团队原有的绩效考核办法,制定完善的高管薪酬设计方案,并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方案设计根据《集团公司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的原则与精神,制定总公司副总经理薪酬体系,最终实现高层经营班子团结高效的共同完成任务。 二、方案设计的出发点 1、倡导业绩为导向 该公司能够持久发展首先来源于业绩的不断提升,因此有效的业绩管理既是该公司发展的需要,也是公司倡导的一种现实文化特征,因此在本次高管薪酬设计方案中,我们将副总分管的部门业绩作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 2、推行量化管理导向 以往对高管的评估缺乏具体衡量指标(细化说明和标准),容易受到主观评价的影响,为了实现量化评价,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因此,在本次薪酬体系方案中,评估指标将细化成:任务指标和管理指标两大类型。 3、解决问题为导向 华恒智信专家在多年企业实践研究中发现,企业管理团队相互协调和团结对企业内部文化建设/运营效率/甚至业绩都影响较大,因此,建议在本次高管薪酬设计方案中增加团队合作类的考核指标,以鼓励和支持高层管理团队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三、方案设计的三大原则 本方案应用在总公司副总经理级别干部等高管层,包括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和总经理助理。本方案设计以三大原则为出发点。 首先,收益与所管辖团队任务业绩挂钩原则,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统一,薪酬与风险、责任相一致,与经营业绩挂钩;第二是科学评价管理干部,实现不仅仅注重业绩,同时注重职业发展的原则,坚持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第三是鼓励团队合作,管理相互支持的合作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促进团队合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