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包身工》教案(新课标必修一+新闻单元)

《包身工》教案(新课标必修一+新闻单元)

《包身工》教案(新课标必修一+新闻单元)
《包身工》教案(新课标必修一+新闻单元)

《包身工》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重点难点]让学生从现实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再回到现实,联系现实,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增强学生的思辨力和判断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同学们,知道这段话出自哪里吗?(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大家觉得这几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控诉、义愤、同情、沉痛)作者为什么要抒发这种义愤之情,包身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让我们一起在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中找到答案。

二、相关资料介绍(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夏衍,原名沈端先,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矛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2、认识报告文学

A、学生比较:新闻和报告文学的不同(描绘更细致)

B、报告文学是采用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它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

的文学体裁。是文学创作的“轻骑兵”。

其特点有: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C、学生用一句话压缩文章内容

控诉了在工厂里为了给带工头创造最大价值,包身工被迫过着非人生活的社会现实。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包身工指的是哪些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东洋纱厂为日本人工作的女工)筛选信息,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年龄:十五六岁性别:女绰号:芦柴棒、猪猡、娼妓等

工作单位:上海东洋纱厂

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以上

工作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居住条件: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蜂房般的格子铺,鸽子笼一般,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

饮食条件:两粥一饭(乡下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和烂菜叶)劳动待遇:每天三角八分(成年人的三分之一)

来历(身份):贫苦农村少女

2、从你收集到得信息中,可以看出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猪狗般的非人生活

四、合作交流,问题探究

1、包身工们过着这种猪狗不如的生活,在她们的辛苦劳作之下,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带工老板、日本资本家(“芦柴棒”: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纯利润339块。)

2、日本厂家为何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

(1)廉价(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2)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

(3)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得自由)

3、形成包身工制度的根源是什么?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

总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

4、作家为什么要写这篇报告文学?作者到底想揭露什么?(体会主题)

揭露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罪行,控诉这种不人道的制度,并预言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来临。

5、齐读结尾三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控诉、义愤、同情、沉痛等

幸福感言:当我看到包身工们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我想到了我们的丰衣足食,我感到了幸福。

当我看到芦柴棒身患重病,仍遭到老板毒打的时候,我想到了我们生病时父母的百般呵护,我感到了幸福。

五、拓展(不讲)

体会山西“黑砖窑”事件(贫困是童工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我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在这些手脚并用、头发长得像野人一样的孩子中间,有的已经整整和外界隔绝了七年,有的因逃跑未遂被打致残;有的孩子被监工用烧红的砖头把背部烙得血肉模糊(后被人救

出在医院治了数月也未痊愈)。他们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还不让吃饱饭,有时因劳累过度,稍有怠工就会被监工随手拿起的砖头砸得头破血流,然后随便拿起一块破布一裹了之,继续干活,至于拳打脚踢,棍棒伺候更是家常便饭,更有甚者,有的孩子被打手打成重伤也不给医治,如不能自愈或伤情恶化,奄奄一息时黑心的工头和窑主就把被骗的苦工活活埋掉。这些孩子身上都因为长期不洗澡长满了牛皮癣似的皮屑,他们最小的只有8岁,8岁的孩子为了一顿饱餐是那么顺从,每天都干着成人都难以承受的重活。他们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全天候有监工或打手巡逻站岗。”

其实山西那些黑砖窑里的包身工,不光有河南的,还有四川、湖北的。那些他们的孩子大多在各地火车站、汽车站、立交桥下、马路边等地方被人贩子或诱骗或强行拉上车,以500元一个的价格卖到山西临汾市、永济市等地的黑砖窑的。其中卖到山西万荣县一个黑窑厂的童工,最小只有8岁,最大也才13岁。

太多的证据表明山西省大量的黑砖窑得到了地方政府的保护。本该维护治安打击犯罪的警察却变成了黑砖窑主看家护院的私人武装——在解救孩子的过程中,当地警方只允许解救当事人的孩子,不能带走其他孩子。而本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劳动监察部门却成了人贩子——劳动监察部门倒卖黑工,甚至一个姓冯的劳动监察队员还把受害人被解救时补发的300元工钱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山西黑砖窑“现代包身工”事件被媒体暴光后,举国震惊。这些让人难以置信的漠视生命尊严和贱踏人权的行径,是政府的耻辱,是法制社会的耻辱,也是人类社会的耻辱。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处境和我们的生存状况,并追问明天我们究景该往何处去。

更可怕的是,这些犯罪行径得到了山西省一些地方政府的保护。所以我们不仅仅满足了追问将来,我们还必须审判现在。我们不但要将那些丧尽天良的黑砖窑主缠之以法,我们还必须让那些无良的地方政府官员付出代价。

第二课时

六、吸收写作技法

1、学生讨论:本文好在什么地方?

生动的人物描写。第三自然段; 写清晨女工们忙着起床时,“那男子(打杂)虎虎地向起身慢一点的人的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向楼上的另一群人呼喊:‘……’”。(写打杂的快速的连续动作,用“虎虎的”描写踢人,十分逼真地表现出这个流氓的凶暴本相。)

生动的人物对话。打杂的“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突出了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统治女工的爪牙狐假虎威凶狠残暴的性格。)

形象的类比。

2、教师提示: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记叙文写作?

A、化虚为实。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脑子里面总有个概念性的东西,你要把它表现出来。比方讲“安静”,同学们常用的词句:哎呀今天教室里安静极了,咱们同学一说安静,安静极了、很安静、十分安静、特安静,这些词用得太多了,缺乏感染力。本文中,作者并没有花太多的笔墨告诉我们:包身工的命运很悲惨,没有用概括性的词句告诉我们“包身工”的遭遇,但我们却从字里行间读出了这种悲惨,为什么呢?作者具体从“吃”“穿” “住”“行”这几个具体方面来描绘包身工的生活,不仅如此,作者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还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所

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

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第一次,由老板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的外貌。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屋子的地位”,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决不放她回去。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这里,作者虽然写的只是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

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通过对“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的命运。

景物描写、人物描写我们都可以这样写,多层面地把具体的形象描绘出来。

例:场面描写:挤

“公共汽车擦着人群的边缘,驶了过来,没等到停稳,人们便一起涌向前门、中门、后门,于是,青年的潇洒大度、教授的温文尔雅、姑娘的矜持恬静,便一齐被抛在那空落落的车牌下,只有那一个个黑发的头、白发的头、长发的头、短发的头和戴帽子、包围巾的头,一样地在车门口攒动,那一双双白皙的手、粗糙的手、青筋暴露的手和戴手套的手,一齐向上挥舞着,努力向前伸——企图抓住车门,此时人们之间便无了高低贵贱,紧紧“团结”在一起:笔挺的西装和肮脏的工作服挨在一起,白亮的高跟皮鞋胡乱地踏在黑亮的大头皮鞋上,人们之间也没有了礼貌谦让:身体高大的在尽情发挥高空优势,身体瘦小的也在巧妙地利用低层空间,上的人气急败坏,下的人败坏气急,满眼扭曲的面孔、暴怒的目光,满耳叫声、喊声、骂声和小孩的哭声。”

要化虚为实,你去描绘形象,让别人得出结论。

B、化显为隐。什么叫化显为隐?同学们都知道,写作文你要有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怎么让人感受到?怎么让人看出来?如果我将第一段改为:“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在上海东洋纱厂里为日本人工作,他们付出了大量的劳动,换来的确是猪狗不如的生活。他们,就是生活在生活最底层的包身工。”看到这个开头你就知道接下来就会写包身工的生活多么悲惨,使文章缺少了吸引力。咱们有的时候为什么有些电影不爱看,看了五分钟就知道后面该干嘛了?你说你爱看吗?写作文,要讲究含蕴。当然我又要提醒大家,化显为隐,中心隐在里边,别隐得让人看不出来,模糊不行,写中心的时候,你不要直通通地把这个中心写出来,让它的语言比较形象,用比较形象的语言把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说出来,不要太直白。

C、化情为物。“说明文以知育人,议论文以理服人,记叙文以情感人”。这个情怎么才能感人?许多同学比较习惯的做法:所谓议论跟抒情相结合。比方讲,文章写到一定的地方了,“妈妈我爱你,一千倍一万倍地爱你,假如有下一辈的话,我还做你的儿子,我还做你的女儿”。好像有的时候给人一个感觉,这个情怎么样,跟挤牙膏似的它挤出来的,真情应当融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让人感觉到字字句句里面你都在表达一种情。如本文中“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

便。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这一细节让人内心震撼,这些女工大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这都是天性,然而就在包身工制度的控制下,她们根本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命,她们每日在死亡的边界上挣扎,性命难保,又何谈自尊、自爱,她们在这种非人的摧残下,也被扼杀了人性。就是这种凶残的,奴隶制般的包身工制度使帝国主义者的腰包迅速膨胀起来。第6段中在这个词上加了引号,带工们“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第31段开首: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前一处,写那些贫苦农民,她们的贫寒、饥苦,使她们的孩子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作者说她们无力“饲养”,这是一种无奈,一种被迫的无奈,养活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最大心愿,然而在那个时代却根本无法办到,就连如同牛马一样的饲养,贫寒的农民也无力维持,社会的黑暗可见一斑。而带工老板,纱厂厂主们对待包身工却是发自内心地视她们为机器,为牛马猪狗,在这些剥削者看来包身工从来也不是人,她们只是一些可以榨取出血汗的动物,可以役使的奴隶,手段之残忍,感情之冷酷,,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控诉包身工制度的卑劣。

化情为物,这个物,是广义的物,人物、事物、景物、器物、动物、植物,你做到情物交融、情景交融、情事交融、情人交融。要做到这一点,不要在那儿空着喊那个情,那个情打动不了别人。我下面我再给你们举一个例子,人家怎么把情融在物里的。

“爸爸,春天又到了!窗外那片竹,那样挺拔,那样秀颀,那样生机盎然。六年来,黄昏走来又走去,可我只能看到那片竹·····

爸爸,那是我终生难忘的一个春天!初春时还飘着零落的雪花,当冻土还未化尽时,您带回来了几株瘦竹,叶尖微微泛黄,蔫蔫的,虽无生气,却有壮实的根。您种下了绿的希望,给我留下了窗外那片竹。就在当年暮春,你匆匆地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爸爸,那片竹顽强地活下来了,活得很旺盛,我整个的思念都系在了那片竹上,在那里,可以拾起您遗落的脚印,可以掬起您爽朗的笑声。

夏天裹着燥热姗姗走来,昏黄的夕照中,我倚窗凝望那疲惫的竹,连日暴晒,叶面上蒙着厚厚的灰尘,叶片向下搭拉着,竹干微微倾斜,竹林似乎疏朗了许多,显得那样疲惫不堪。爸爸,这神情多像您!为了养育我们,您在暑天里四处奔走,收酒瓶,收破烂。归来时您是满身的灰尘,满身的汗,深深的皱纹里藏着辛劳和艰难。就这样,您还忙着为那片竹浇水!每当此时,我心中总涌动着阵阵酸楚。我觉得您很可怜,

也恨自己无能。我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使您幸福。而今,我连着唯一的心愿也未曾兑现,您就走了,永远地走了!窗外的那片竹啊,只有你知道我的哀思有多深!”

写竹实际上也是写谁呀?写爸爸。“叶尖,微微泛黄,蔫蔫的”,但是怎么样?有壮实的根,是不是?爸爸虽然不能让家里富起来,但是在家里面怎么样?他是顶梁柱,顶着这个家承担着养活全家的责任。你看看是不是他的情融在对竹的描写上?融在对人的描写上?我觉得咱们写作文要这么写。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到必修五教材目录及单元说明

必修一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长沙 2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4 烛之武退秦师 5 荆轲刺秦王 6 鸿门宴 第三单元 7 记念刘和珍君 8 小狗包弟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第四单元 10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1 包身工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 ★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 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朗诵 ★梳理探究★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名著导读★ 《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后记

第一单元──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1.反复朗读; 2.分析意象; 3.发挥想像; 4.感受真情; 5.陶冶性情; 6.学写新诗。 其中反复朗读、发挥想像是读诗的基础,这是最基本的训练,也是容易做到的,在本册课本“表达交流”中有“朗诵”一节,较为全面地指导学生朗诵,可提示学生提前阅读,其中朗读的知识、方法、技巧等可供学习本单元时参考;分析意象、感受真情是教学重点,分析意象又是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不懂什么是意象,不会分析意象,应该教给一些关于意象的知识,明确了概念有利于顺利地把握和分析诗中意象;学写新诗体现读写结合的原则,是更高要求,读诗与写诗可以互相促进,但在本单元读诗是更基本的。 第二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1.朗读背诵; 2.知人论世; 3.品味情意; 4.培养语感; 5.注重审美。 其中朗读背诵没有写进单元提示,但它是题中应有之义,读文言文当然应该强化有声的“读”的训练,它与“培养语感”是相适应的,朗读背诵是培养语感的前提和途径,事实上本单元的“研讨与练习”多有朗读和背诵的要求;文言文去今久远,作品背景复杂,作者情况难以明了,所以强调知人论世的阅读鉴赏方式;品味情意是达到审美的一条重要途径,当然审美目标的达成来自多方面努力,包括品味语言、鉴赏文章形式美等,所谓情意也就是习惯所称思想感情。 第三单元──现当代写人记事散文: 1.抓住细节; 2.分析个性; 3.体察倾向; 4.品评亮点; 5.圈点批注。 其中的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包括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和生活环境的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些描写是这类写人记事散文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教学时应当着重关注的部分。要通过对这些细节描写的品味分析,来分析总结人物的个性,体察透视作者对人物、事件和时代的感情倾向、评价判断和深刻思考。圈点批注应细分为圈点和批注,这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最有效的阅读经验之一,现在高中课本是大开本,课文旁边都留有大片空白,供练习批注之用。批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应充分个性化,批注的内容应紧密联系课文,用语最好精粹、恰当。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语文第一次尝试圈点批注,老师们可以提示方法,关注学生圈点批注的过程和结果。 第四单元──中外新闻报告文学: 1.学习新闻作品:弄清新闻结构、新闻事实、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学会提取信息。 2.学习报告文学: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倾向,鉴赏叙事技巧,学会关注社会。 3.读写结合:评论新闻事实,思考社会问题。

《包身工》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包身工》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选编在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的第四单元,前三个单元分别是诗歌、文言文和散文单元,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这类文体从内容上强调真实性,要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为此它往往具有深刻、鲜明的时代意义。其中,报告文学除了纪实性之外,也具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通过分析这类文体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生分析] 《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年了,文章所反映的也是上世纪的事,和我们现在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现如今,优厚的生活条件使学生很难从文章中去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曾经有位教师在教学《包身工》一文时,要求学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别人的鞋子,胡乱踏在别人的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时,学生的声音有些异样,似乎强忍着笑,很明显,现在的学生与文章中所反映的时代的隔膜的确是存在的,另外,由于目前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有些学生虽涉世不深,但懂得的东西并不少,因此,让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拓展思维,发展想象力、思辨力和判断力,也是此次教学的目标之一。 [教学目标] 《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土壤上产生的包身工制度所带来的罪恶,文章篇幅较长,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课文虽是老文章,所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和现如今我们的时代有很深的隔膜,但是文章所体现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却是相通的,为此,此次教学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包括: 1. 知识和技能 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 过程和方法 a) 理解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 b) 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重点难点] 1. 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触发学生积极地思维。 2. 让学生从现实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再回到现实,联系现实,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增强学生的思辨力和判断力。 [设计思想] 《包身工》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它切取包身工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从包身工二十四小时的遭际,折射出了包身工整个的悲惨命运。虽然这篇课文时代性离普通中学生稍微远一点,但它还是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唐代魏征曾经说过:“以史为鉴”。历史永远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另外,《包身工》一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但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如果在教学中面面俱到,恐怕时间不够用,针对这些问题,我大致有以下几点设想: 1. 让学生将熟悉课文这一程序放到课前预习中完成,争取时间,长文短教。 2. 教师设计问题,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3. 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增强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2017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2017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2017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新课标)第一单元现代诗新[1] 摘要: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主要选择了现代新诗的学习,包括《沁园春长沙》《诗两首》《大堰河——我的保姆》三首现代新诗。 【编者按】在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将与以往有所不同。语文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共5册。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内容分为:阅读欣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这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 “阅读欣赏”是教材的主体,可分为4个单元,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记叙散文)、博览约取(新闻、报告文学)。 目前,对高中语文必修部分的基础知识的总结,可分为: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写人记事散文)、博览约取(新闻、报告文学)、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这七个部分。 沁园春长沙 【课文简介】 《沁园春长沙》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

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 【字音】 沁(qǐn)园春百舸(gě)峥(zhēng)嵘寥廓(uò)挥斥方遒(qi ú) 漫(àn)江携(xié)来浪遏(è)飞舟 【多音字】 数字\数典忘祖\数见不鲜汗水\可汗遒劲\劲头 【相近字】 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 【字词解释】 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沙西面的湘江中。 舸: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寥廓:指宇宙的广阔。 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粪土:把…视为粪土,意动用法。 中流:江心水深急流的地方。 【近义词辨析】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第11课《包身工》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一第11课《包身工》教案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其间穿插以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使文章内容丰富、线索清晰而且富于批判的力度。在作者精巧的构思下,一幅血淋淋的包身工生活图画展现于读者面前。 第一个场景是:“上午四点过一刻”,“鸽子笼一般”的住房里,包身工起床,开始了一天非人的生活。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空气里“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还夹杂着“打呵欠,叹气”的声音。这就是带工们诱骗乡下女孩子所说的“洋式的公司房子”,它被“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像“鸽子笼一般”。就在这样的房子里面,“住着二千左右衣服褴褛而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她们当然不可能享什么福,也不可能见到外面的什么花花世界,甚至连充足的睡眠都得不到,就在晓星刚刚消失的时候,在带工的打骂中手忙脚乱地起床了。十五六岁的姑娘,正值豆蔻年华,天真活泼,但这群包身工们却没有一点生气,没有一点活力,甚至连“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都迟钝了。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细节描写,极俭省地描绘出她们日常境遇的悲惨。 在具体描写了包身工的居住环境之后,作者用“但是”这个转折联词,笔锋一转,承上启下,说明她们并非“猪猡”,“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然后十分巧妙、自然地插叙了关于包身工的来历,指出包身工是被“带工”凭着“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从农村骗来的,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两相对照,以铁一般的事实戳穿了带工们的无耻谎言。 第二个场景是:“四点半之后”,包身工吃猪食一样的饭。 居住的不是“洋式的公司房子”,吃的当然也不是“鱼肉荤腥”。带工老板们都是一些丧尽天良的寄生虫,渴望的是最大的利润,所以他们规定的定食“是两粥一饭”。粥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吃早饭的时候,“她们一窝蜂地抢一般地盛了一碗,歪着头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根本没有添粥的机会,那些因为“轮着揩地板、倒马桶”的包身工,甚至连一碗粥也吃不上!通过这一个场景,就把包身工猪狗般的非人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没有自由、安全、工价低廉。其间,又通过“芦柴棒”生病被打一事,有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的凶残、狠毒,深刻地说明了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无耻勾结,是造成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根源。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9课《短新闻两篇》之《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编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第四单元的课文,是精读课文《短新闻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还有两篇作品分别是中国报告文学三大里程碑之一的《包身工》和记录中国航天事业辉煌发展的《飞向太空的航程》。 本单元四篇作品不仅传递着新鲜、真实的信息,同时更张显人文性的厚度,他们以饱满的情感,纵横的历史经验,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是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完美结合的典范。基于以上特点我将《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积累新闻文体的相关基本知识,通过快速阅读掌握新闻事实,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感悟借助细节、对比等手法展现出的作者的骄傲与自豪。阅读文本,使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完成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目标。 在教学目标确立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即学习新闻类作品的特点和本文的写作特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且让这种能力的生成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实现。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鉴赏能力,将教学难点设定为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含蓄地表达情感的手法。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和训练,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他们对新闻类作品比较熟悉,学习此类作品容易让他们获得心灵共鸣,产生获取知识的满足感。为防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流于表面化,肤浅化,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已知过渡到未知成为了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全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能力,达到水到渠自成的教学效果。 2、教法指导 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阅读法:先速读,后精读。根据新大纲要求学生的速读应达到每分钟600字。本文约1000字,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读完,并概述本则新闻的要点。这可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概括能力。 (二)提问法:以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适时的点拨,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究文本的真意。同时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个性化解读方式。 (三)示例法:用一篇示例新闻加深学生对这一体裁的理解。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

高中英语必修一Module 1单元训练及详解答案

必修一·Module 1 单元训练及详解答案Ⅰ.阅读理解 A (2019·湖北四市七校联考)It was a normal school day for senior Solymar Solis until an unexpected visitor arrived.Her dad, Sgt.Carlos Solis Melendez, surprised her by coming home early from Kuwait and visiting her unannounced at Spring Valley High School in South Carolina. After serving in Kuwait for nine months, Melendez returned home a week earlier than his daughter expected.He held balloons and flowers in a classroom as he sat at a student's desk to blend in with the crowd.“It came to my mind like ‘How is she going to react?’,”he recalled the heartwarming moment.“Is she going to be happy and run to me and hug me, or cry? That was all going on through my mind.” As unsuspecting Solymar entered the classroom, she was soon overcome with emotion, immediately bursting into tears and covering her mouth.She didn't talk.She was just crying.She was overwhelmed with everything.She thought it was a dream. Melendez was a single parent, so when he was deployed (调动), he got his sister to live with his daughter.When he was coming back and talking to his sister, both of them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y should do something special for his daughter.Melendez and his sister got in touch with the school, and they planned this whole being-in-the-classroom thing, and it turned out perfect. The two are very much looking forward to some good daddy-daughter time now that he's home.“It means everything,”Melendez said of being able to surprise his daughter this way.“After all the sacrifices she's made, she deserves all the special arrangements and special occasions and celebrations.I'll do anything for my daughter.I believe I'm doing good parenting.” 语篇解读:本文是一篇记叙文。文章讲述了一位在科威特工作的父亲提前回国,并在女儿的教室为她准备了一个惊喜的故事。 1.How did Solymar feel at first when entering the classroom? A.She was eager to hug her father. B.She felt everything was as usual. C.She got excited at seeing her father. D.She was surprised by what she saw. 解析:选B细节理解题。根据第一段“It was a normal school day for senior Solymar Solis”和第三段“As unsuspecting Solymar entered the classroom”可知,Solymar那天刚进入教室时感觉到一切如往常一样,故选项B正确。 2.What was Melendez's attitude to the surprise?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一第11课《包身工》研究性学习案例

《包身工》研究性学习案例 吴湘霞 《包身工》是一篇优秀的课文,选择这篇课文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教学案例很有典型意义。 (一)阅读作品,确定选题 把课文分为三大块:主题研究、文本研究、纵横比较研究。根据这三大块,就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选题合在一处,建立选题库。如主题研究:1、《包身工》的主题是什么?2、《包身工》最后三段的意义何在?对揭示全文主题有何作用?文本研究:1、《包身工》的结构有何特色?2、作家与时代背景简介。3、什么是报告文学?它的特点是什么?4、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评析。5、文中数字的作用。6、文中引号的作用及句子的含义分析。纵横比较研究:1、包身工现象与打工妹现象的比较。2、包身工、海外华工与偷渡者的比较。3、现代“包身工”现象思考。 (二)搜集资料,形成观点 论题确定后,关键就是指导学生针对论题,搜集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网上、图书馆里相关资料很多,面对众多的资料,学生该如何选择呢?必须与自己所选的题目内容相吻合。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材料不符合主题要求,即使再好的材料也是废品。 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最好选在星期五布置这一任务,星期二展示。这样,双休日每个同学都有时间搜集资料,星期一小组的同学又可以相互交换资料,整理、修正自己的观点。 (三)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最能反映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谈论“数字”作用的同学说:最能反映日本帝国主义恶劣行径的当属一系列数字:不到两万、三十年后、六个、五个、二十五万个、三千张、八千工人、一千二百万的资金,都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可恶和没有人性,他们赚取了工人们的血汗钱,把她们当做了罐装的劳动力,作者对此表示深恶痛绝。我们应从此体会作者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句子分析的同学说:“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引号作用:在此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子分析:“罐……”是指封闭式的,形容包身工自由丧失的程度。“安……”是对包工头及老板而言的,因为包身工无从接受革命思想,这是帝国主义惯用的一种手段。 主题分析组的同学说:文章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上海最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并且为后人留下资料,去剖析当时的社会现状。这篇成功的报告文学让人记忆深刻,也让社会震惊! 纵横比较研究组的同学说:据一则新闻报道,上海有一家日资企业违反法律,公然招用童工。在偏僻的路段上,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了那家厂家,忙碌的工作车间里,有着不少稚嫩的面孔,大多数是14岁至18岁的初中未毕业的少年,他们一天12到16小时的高负荷的劳动和4个月50元的工资仿佛又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悲惨的世界,老板赚取了他们的血汗钱,把他们当做了罐装的劳动力,肆无忌惮地压迫和利用,我们可以想像,不知又将有多少个‘芦柴棒’出现。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北京高中语文4.11 包身工 课堂训练

包身工 一、基础知识 1.夏衍,本名,1900生,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是的发起人之一。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他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荣誉称号。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等,改编鲁迅的小说和茅盾的小说为电影剧本。 2.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和的文体。它必须选择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活,如注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笔调的富有特色等。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其特点:、、。 3.给加点字注音。 水门汀.()弄.堂()褴褛 ..()游说.() 契.据()铁锭.()骷髅 ..()船舷.()荤.腥()皮辊.()执拗.()惺.忪() 4.解释词义 游说: 见机: 施与: 生杀予夺: 呻吟: 一听天命: 二、课堂回顾 5.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 6.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包身工的命运怎样? 7.文章写了包身工的一天中哪几个场景? 8.这几个场景分别展现了包身工怎样的生活现状,从中你对包身工的生活有怎样的认

识? 参考答案: 1.沈端先左翼作家联盟有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祝福》《林家铺子》 2.新闻性文学性真人真事轻骑兵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3.水门汀(tīng)弄堂(lòng)褴褛(lán lǚ)游说(shu ì) 契据(qì)铁锭(dìng)骷髅(kū lóu)船舷(xián) 荤腥(hūn)皮辊(gǔn)执拗(niù)惺忪(xīng) 4.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见机:看情况(办事),文中是“知趣”的意思。 施与:以财物周济人。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全听凭命运的安排。一,全;听,听凭,听任。 5.来历: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 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 6.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 命运:极其悲惨 7.1——6(四点一刻)起床。 12——14(四点半后)早餐。 23——32(五点)上工 8.居住环境:恶劣 蜂房般的格子铺;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长方形的红砖墙工房像鸽子笼。 饮食起居:恶劣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单元综合测评1 Word版含答案

单元综合测评(一)第一单元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巩固(17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导学号:79942024】①要知道生之可贵,但不可苟且偷安 ....;要知道死不足惧,但不可轻易言死。 ②他知道自己患的是不可救药 ....的癌症,但他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鞠躬尽瘁为人民办事。 ③对于这样的意见,要加以分析,不可以生吞活剥 ....地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 ④宜春一中的老年人活动中心里,象棋、扑克、乒乓球、羽毛球、收音机、电视 机、书报、画片,包罗万象 ....。 ⑤如果不未雨绸缪 ....,将来就要被动,就难以保证明年地方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今年看明年”,及早准备。 ⑥摆好后,他照例是横瞅瞅,竖看看,里磕磕,外扳扳,直到那砖横平竖直了, 他自己也觉得称心如意 ....了,这才摸起另一块。 A.①③④B.①③⑤ C.②⑤⑥D.③④⑥ A[①苟且偷安:只顾眼前,得过且过的意思。与语境不合。“苟且偷生”与“不可轻易言死”相对,应该用“苟且偷生”。②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可以作定语,使用正确。③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经验、理论、方法等)。本句不是“搬用”的意思,而是“笼统含糊,不加分析”的意思,应用“囫囵吞枣”。④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的意思。虽也可在前边先列举一些事物,但一般都不在前边列出具体事物。而“应有尽有”有概括的作用,运用时可以跟总括性的词语搭配,也可以先在前边列举一些事物,而后用“应有尽有”来总括。所以此处应用“应有尽有”。⑤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使用正确。⑥称心如意: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导学号:79942025】A.这部迪士尼动画影片不仅故事有趣,动物主角可爱,情节引人入胜,而且能将哲理意义、文化内涵自然巧妙地融进精彩的故事情节中,给人以启迪。

包身工_优秀教案

《包身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三课时) 疏通字词(早自习) 1)生字注音 蠕动(rú)拎着(līng)弄堂(lòng)游说(shuì) 赚(zhuàn)抹(mā)嘈(cáo)执拗(niù) 簿子(bù)籼米(xiān)莴苣(wōjù)揩地板(kāi) 搽粉(chá)蹒跚(pán shān)皮辊(gǔn)谄媚(chǎn) 骷髅(kūlóu)噩梦(a)怔住(zhang)锭子(dìng) 2)词语解释 【拎着】提着。

【弄堂】方言,胡同,小巷。 【褴褛】衣服破烂。 【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揩地板】擦地板。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第一课时 1.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上节课,同学们和薛老师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 (板书):包身工。 2.时代背景 包身工是怎么一回事?话还得从头说起。在20世纪30年代,具体来说是 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 3.解题:什么是包身工

人教版必修一 教材分析_语文_教材分析_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I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供高一年级上学期前半段使用,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语文必修模块。本册教材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组成,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全册教材,并谈一谈教学设想。 一、阅读鉴赏 阅读鉴赏的四个单元是现代新诗、古代记叙散文、写人记事散文、新闻(新闻和报告文学)。按照教材总的编排构想这四个单元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各有侧重。其中现代新诗侧重于品味和赏析,两个散文单元侧重于思考和领悟,新闻单元侧重于沟通和运用。 第一单元的新诗选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同志年轻时代的佳作。诗中意象丰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意蕴深沉。所谓词如其人,词如其心,此词堪称毛泽东同志的壮志篇、抱负篇、情怀篇,亦可谓号召篇、期望篇。此词虽然运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格律形式,但内容和情感上却完全不受形式所困,是一首将深刻的政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自然结合的上乘之作。教学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此词,但不应变成政治的诠释,而应把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放在对丰富的意象的感知上。 《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雨巷》也使戴望舒有了“雨巷诗人”的称号,《再别康桥》是闻一多在努力实现诗歌“三美”主张的有一代表性作品。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代表作。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怀深情地追忆自己的保姆——一位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惨的中国旧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此诗唯其真而得其美。诗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的生活与我们学生现在的生活存在着比较大的距离,要注意通过情景的创设来缩小这种距离感,才能更好体验诗人的真性情。 需要说明的是,严格讲这三首诗不能统一划分为新诗,如果从创作时间上讲都出现在1919年之后,但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依旧词牌的个律所创作的一首内容全新的诗歌。其次对于新诗歌的教学我们必须关注这一类文本独特的语文价值以及选文所呈现的每一片的核心价值,总体而言新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我们要注意新诗歌以下的特点:

《包身工》教案

包身工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四、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家及作品 夏衍:原名乃熙,号端先,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

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二、报告文学简介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我国现代报告文学史上三大里程碑似的作品: ?夏衍《包身工》我国三十年代报告文学的扛鼎之作,开我国现代文学史报告文学的先河。 ?(扛鼎,举起大鼎;也形容勇武有力。扛鼎之作,指很有分量的作品。) ?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可爱的人”成了人们对人民子弟兵最亲切的称呼。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以歌颂景润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刻苦研究,终究摘取了数学王国王冠上的“明珠”为主题,第一次对“文革”做出了近乎否认的认识。 三、背景知识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包身工》教学设计3

人教必修一《包身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学习点面结合的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 4、了解抗日战争前夕国统区黑暗的包身工制度 教学重点: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和点面结合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文章写作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1、本文是作者1936年春以夏衍的笔名发表在《光明》杂志上的一篇报告文学。 2、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经济侵略,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崩溃,农民大量破产;另一方面日本纱厂在上海大力扩张掠夺;日本资本家为了牟取暴利,同时避免工人罢工,大量雇佣破产的农家妇女来当包身工,用这些没有人身自由的女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3、这篇报告文学就是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的罪行而进行的有力揭露。因而本文正是反映30年代中叶,一、二八事件之后到七、七事变以前旧中国的黑暗现实的。 二、作者介绍: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著名作家、电影艺术家。代表作品《包身工》、《上海的屋檐下》。 三、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问题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任务,反映人民群众多姿多彩的生活,揭露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它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 四、结构把握 (一)先由两个问题的设置引发同学对文章的感知和对包身工生活的了解 1、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包身工”这个名词?(二三十年代在上海东洋纱厂里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 2、包身工过着怎样的生活?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每天紧张的生活安排,恶劣的生活条件——吃、住、工作环境和工资,残酷的惩罚,麻木的精神、“严密”的统治)时间顺序 (二)再让同学按时间顺序自主找出全文的结构(文章重要选择了几个场面对包身工进行描绘) 清晨四点一刻:起床 四点半后:吃饭 五点钟:上工 下午五点(可能):收工 (三)自然过度到对包身工制度的评议,并作一定的分析 (四)归纳双线结构,把握文章层次 这篇报告文学材料丰富,画面广阔,揭示深刻,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 主线: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副线:综述包身工制度各方面的情况。 五、板书设计

语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 包身工 教学设计13

包身工(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2003-03-24 课题包身工课时 1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B.艺术构思;C.细节描写;D.语言风格。3.了解《包身工》的影响。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具 学具 预习 要求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内容旁注 一、作者作品介绍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 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二、分析课文 1、了解包身工的生活 一)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 “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 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 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包身工 教案

《包身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对包身工制度的实质有一定的认识 2.具体分析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第一课时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8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 (板书):包身工。 2.作品背景 包身工是怎么一回事?话还得从头说起。在20世纪30年代,具体来说是 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 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损失和渡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这个时候的中国,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采访新闻写作 《新闻类文本教什么怎么教》

新闻类文体教什么,怎么教?以下倪文尖教授这篇论文是我近些年看到的阐述最为清楚的论述。教好本单元,简单来说就是要清晰的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整合教材让新闻的教学价值最大化,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思辨的能力。新闻,是现代社会人们摄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学生的学生应由兴趣层面转入到知识层面进而达到能力和认知层面,让学生一步步提升的关键,就是教师用心的设计和精心的教。对于本单元的教材整合,资源区也提供了案例,供参看。 倪文尖:新闻类文本教什么怎么教 处于“信息爆炸”的媒体社会,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大量信息,也在传播甚至制造诸多信息。同时,新闻文体在语文课程建设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时代信息太多,真假难辨,良莠不齐,如何高效获取、有效解读,如何提高辨析媒介传播内容和利用跨媒介进行交流的能力,这既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课题,也是学校语文教育不能不落实并完成的任务。笔者在十几年前本人主编的两本新闻阅读准教科书基础上,就新闻“教什么”“怎么教”的话题,发表自己进一步学习的心得和拙见,以求教于方家。 把新闻当新闻教 在以选文为主、单元编排的传统语文教材中,初、高中学段通常各有一个新闻单元,由于选文的文类文体意识还不强,新闻的特殊性在课程及教材内容上并没有得到充分凸显。这体现在几乎所有必修教科书的选文上:难得的一个新闻单元,往往还会夹有非典型的新闻——报告文学作品之类;具体到教学上,则表现更为明显:新闻类文本往往难以区隔于文学类、论述类,多半被教得偏文学,甚至没有把新闻当新闻来教。 这样的状况必须改变。新闻教学,首先要把新闻当新闻教。如此大白话乃至近乎废话的常识,还是很有必要不厌其烦地说在前头。 新闻教学最适用叶圣陶先生的那句名言——“课文不过是例子”,换句话说,新闻教学应该立足于教读法,教新闻的读法。新闻是什么?《韦氏百科全书》中,对“新闻”一词的定义有两个:第一,它指“消息”,凡是最近发生的事情、新知识和新信息都可以算是新闻;第二,它专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对新近乃至现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我们这里谈的新闻,是指后者。因此,不妨开宗明义地说,媒体的新闻报道是首先要教的典型新闻,教学时要把它作为学习新闻阅读基本方法的一个例子。 这样的教学背后当然有知识,而且更主要是那些程序性、策略性的知识。只要做有心人并努力学习,教师自己有“一桶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教师只有做到对新闻的相关知识了然于心,教课文时才能游刃有余。很显然,这里并不是通常所说的教课文,其教学内容不是某篇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和主题思想以及一般意义上的艺术特色,而是诸如“倒金字塔”新闻结构的自觉、“消息头”等新闻要件的看重之类的阅读方法。 这意味着,即使面对那些已沉淀为新闻经典名篇的课文,在重视“定篇”的文化传承意义,努力让学生获得重大历史事件的实感乃至体验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它们属于“例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