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副车架总成技术条件

副车架总成技术条件

副车架总成技术条件
副车架总成技术条件

副车架总成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车架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非承载车身的轻型汽车车架。

2 规范性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30 漆膜硬度测定法摆杆阻尼试验

GB/T 1731 漆膜柔性测定法

GB/T 1732 漆膜耐冲击测定法

GB/T 3323 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

GB/T 9286 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

QC/T 518 汽车用螺纹紧固件紧固力矩

GB/T 13452.2 — 2008 色漆和清漆漆膜厚度的测定

QC/T 484-1999 汽车油漆涂层

3 技术要求

3.1 一般要求

3.1.1 车架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和设计文件制造。

3.1.2 组成车架总成的各零件应为检验合格的零件。

3.2 外观要求

3.2.1 车架表面不应有影响外观的裂纹和使用性能、尖角和毛刺等缺陷。

3.2.2 冲压件不应有影响外观裂纹和使用性能的皱褶等缺陷。

3.2.3 焊缝平整光滑,不允许有裂纹、气孔、夹渣、咬边等缺陷。

3.2.4 漆膜应平整光滑,不允许有漏底、起皱、划碰伤等缺陷。

3.3 装配要求

3.3.1 各零部件应装配完整 , 无错装、漏装现象。

3.3.2 下臂轴套与车架压装配合要求:轴套凸缘与车架下臂套管 X 向间隙 3/4 圆周≤ 0.1 ,1/4 圆周≤ 0.5 。

3.3.3 下臂轴套与车架之间的拉拖力≥ 15kN( 暂定 ) 。

3.3.4 螺纹紧固件紧固力矩符合 QC/T 518 的规定。

3.4 尺寸的要求

3.4.1 各安装点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其中前悬架各安装点尺寸、车身悬置各安装点尺寸、后悬

架各安装点尺寸及动力总成各安装点尺寸的重要度应为 B 级。

3.4.2长度≤5m 的车架总成对角线之差≤3mm ,长度 > 5m 的车架总成对角线之差≤5mm 。

长度≤5m 的车架车架总成扭曲变形≤5mm ,长度 > 5m 的车架总成扭曲变形≤7mm 。

3.5 材料要求

3.5.1 组成车架总成的各零件的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如采用其它替代材料,应经设计认可后

方可使用。

3.5.2 组成车架总成的各零件的材料必须有制造厂的质量证明书,并经零件制造厂复检合格方

可使用。

3.5.3 材料在贮存期间应保证不受有害影响 , 并应保持其识别标识。

3.6 焊接要求

3.6.1 一般要求所有焊接部位应焊接牢固,焊接强度应满足使用要求,螺母焊接不应损伤螺纹,

装配及使用过程中不应出现脱落、滑扣等现象,扭矩符合 QC/T 518 的要求。

3.6.2 点焊

3.6.2.1 点焊前的零件必须清洁 , 不得有油污、锈皮等影响焊接质量的缺陷。焊接方向和顺

序应使零件的变形量最小,电极轴线应垂直于零件表面。

3.6.2.2 点焊的焊点要求分布均匀 , 不允许出现焊半点、未熔合或焊穿现象 , 焊点表面清除

飞溅、不应有裂纹。螺纹孔、安装孔、安装面等重要部位不允许有飞溅。

3.6.2.3 焊点表面的电极压痕深度应不超过板厚的 20% 。

3.6.2.4 焊点的焊透率应在板厚的 30% ~ 80% 范围内。

3.6.3 电弧焊

3.6.3.1 焊接零件之间最大的允许缝隙不得超过 1.5mm 。

3.6.3.2 除设计有特殊要求外 , 不得在任何板材的边缘开始或焊接结束 , 对于焊接靠近边

缘的焊件 , 焊接应离边缘 3mm ~ 6mm 开始或结束。

3.6.3.3 焊缝的高度(或厚度)、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对于角焊缝、熔深 f ≥ 0.12tmin ,

( tmin 为板厚,取板厚最小者),焊缝厚度 a≥0.7tmin ;对于对焊焊缝,熔深 f ≥

0.12tmin ,焊缝厚度 a≥tmin 。

3.6.4 焊缝缺陷

不允许出现烧穿、裂纹、夹渣、咬边、未焊满、未焊透等缺陷。对于螺纹孔、安装孔、安装面等重要部位不允许有焊接飞溅物、焊瘤等缺陷;气孔:单个气孔直径应小于

0.5t-min ,在任何 250mm 长的焊接中 , 气孔直径之和不得超过 6.4mm ,不允许有锐

角孔。

3.6.5 焊缝质量

焊缝质量根据 GB/T 3323-2005 附录 C 进行评定 , 焊缝质量要求为 II 级。

3.7 漆膜要求

漆膜符合 QC/T484 中 TQ4 的要求。

3.7.1 漆膜应均匀、光滑,不允许出现针孔、座点、漏底、起皱、划碰伤等缺陷。

3.7.2 涂层的总厚度 20 ~ 40μm 。 3.7.3 机械强度 : 冲击 50kg.cm ;弹性 1mm ;硬度≥

0.6 。

3.7.4 附着力划格试验 0 ~ 1 级合格。

3.7.5耐盐雾性: 500h 合格。

3.7.6 耐水性:浸在 50 ℃水中 20 个循环应无变化。

3.7.7 耐碱性:按 QC/T 484-1999 中 TQ4 的

4.1.8b) 法 4h 不发糊 , 允许轻微变色。

3.7.8 耐酸性: 24h 不发糊 , 无斑点,允许轻微变色。

3.7.9 耐汽油性:浸在 RQ-70 号汽油中, 4h 应无变化。

3.7.10 耐机油性:浸在 HQ-10 号机油中, 48h 应无变化。

3.8 可靠性要求

车架总成按 4.1 及 4.2 的规定分别进行弯曲和扭转疲劳试验后车架总成不得出现裂纹、脱焊,总成弯曲和扭转变形不大于 100mm 。

4 试验方法

试验样件为工装模具产品,不少于 2 件。

4.1 弯曲疲劳试验

4.1.1 、车架总成在台架上的安装方法

用工字型假簧代替后钢板弹簧与车架用螺栓连接,在后轮中心线处铰接在台架上,前轮中心线处安装试验用横梁,把前轮中心线处置于台架的活动支撑上。

4.1.2 试验载荷和加载位置:

定义: S----- 加载位置(试验载荷离后轴中心线的距离)

P----- 试验预载荷

P 1 ----- 前轴净载荷

L----- 轴距

P =汽车总质量—前、后非悬挂质量—三总成质量(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车身总成质量-车架总成质量。

P 1 =汽车前轴荷-前非悬挂质量—三总成质量(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驾驶室总成质量

S = LxP 1 /P

4.1.3 试验方法

4.1.3.1 应力测量

在车架总成的一根纵梁下翼面上,在后钢板弹簧后支架至前悬支架之间等距离的贴上应变片(最大间距 500mm ),在由作动器施加的试验预载荷 P 作用下,测量并记录车架纵梁下翼面各测点的应力。

4.1.3.2 试验操作

在车架总成上放置试验工字梁,用作动器施加试验载荷

P# , P# = P +车身质量-试验用工字梁重量

调节二根工字梁位置,是测得的各测点的应力与装有车厢的车架应力相接近,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疲劳试验。

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 , 均为等幅正弦加载方式 : 第一阶段 : 试验载荷为 (1 土

0.55)P#( 峰值、谷值 ) ,加载频率为 1.4HZ, 循环次数为 5X10 5 。

4 第二阶段 : 试验载荷为 (1 土 0.85)P#( 峰值、谷值 ) ,加载频率为 1.4HZ, 循环次数为0.5X10

5 。

4.1.3.3 试验期间,最大应力的变化不超过 5 %,如发生铆钉、螺栓松动,必须重铆,拧紧,如发生横梁开裂或断裂,必须更换横梁并作记录,然后继续试验。

4.1.4 评定标准试验完成后纵梁不允许有开裂现象 , 焊缝不允许出现裂纹及总体明显大变形等。

4.2 扭转疲劳试验

4.2.1 试验设备道路模拟试验系统、测力传感器。

4.2.2 车架总成在台架上的安装方法用工字型假簧代替后钢板弹簧与车架用螺栓连接,并通过

球铰连接到台架上,前轮中心处安装一工字型横梁,横梁中点也通过球铰连接到台架上,横梁右端用一杆端关节轴与测力传感器球头连接,测力传感器再与试验设备的作动器连接。 4.2.3 试验条件将样件安装到试验台上 , 使车架前轮中心线处的上平面相对于后轮中心线上平面分别扭转土 1 0 、土 2 0 、土 3 0 、土 4 0 ,扭转循环次数各 10 5 次,共计 4X10 5 次。

4.2.4 、加载位置

前轮中心线处。

4.2.4 试验方法 a) 调整车架为水平位置; b) 调整动作器的行程,使车架扭转角最大达到土1 0 ,扭转角误差必须控制在土 5 %以内; c) 进行频率为 1.0 ~ 1.2Hz 的等幅正弦加载试验至 10 5 次; d) 分别使车架扭转角最大为±2 0 、±3 0 、±4 0 ,重复 a) 、 b) 、c) 项; e) 试验期间,如发生铆钉、螺栓松动必须重铆、拧紧,横梁开裂或扭断必须补焊或更换横梁,进行试验,如果纵梁断裂,则终止试验。

4.2.5 评定标准试验完成后纵梁不允许有开裂 , 焊缝不允许出现裂纹,总成弯曲和扭转变形不大于 100mm 。

4.3 漆膜检测方法

4.3.1 漆膜附着力测定按 GB/T 9286 的规定进行。

4.3.2 漆膜硬度按 GB/T 1730 的规定进行。

4.3.3 漆膜弹性按 GB/T 1731 的规定进行。

4.3.4 漆膜冲击强度按 GB/T 1732 的规定进行。

4.3.5 漆膜厚度的测定按 GB/T 13452.2 — 2008 的规定进行。

4.3.6 漆膜耐碱性、耐酸性、耐水性、耐盐雾性、耐汽油性、耐机油性试验按 QC/T 484-1999 中 4.1.8 、 4.1.9 、 4.1.10 、 4.1.11 、 4.1.12 、 4.1.13 规定进行。

5 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5 5.1 标志

成品出厂应具有制造厂注册商标标记和检验合格证,合格证内容包括厂名(或商标)、检验单、生产批号(生产日期)等,车架上永久性标识应符合设计要求。

5.2 包装、运输运输时车架间不应有直接接触 , 加减震垫,防止变形,勿与腐蚀性物品混装。

5.3 贮存产品应贮存在通风、干燥、无腐蚀性气体的库房中,避免火源靠近 , 不得落地存放。

车架的改造与副车架的设计

车架的改装 主车架是汽车底盘上各总成及专用工作装置安装的基础,改装时受到的影响最大,因此,要特别引起注意。 主车架是受载荷很大的部件,除承受整车静载荷外,还要受到车辆行驶时的动载荷,为了保持主车架的强度和刚度,原则上不允许在主车架纵梁上钻孔和焊接,应尽量使用车架上原有的孔。如果安装专用设备或其它附件,不得不在车架上钻孔或焊接时.应避免在高应力区钻孔或焊接。主车架纵梁的高应力区在轴距之间纵梁的下冀面和后悬的上冀面处。因为这些部位纵梁应力较大,钻孔容易产生应力集中。 对于主车架纵梁高应力区以外的其余地方需要钻孔或焊接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尽量减小孔径,增加孔间距离,对钻孔的位置和孔径规范,应满足图和表的要求。 主车架钻孔的孔径和孔间 距 2)在纵梁翼面高应力区外的其它部位钻孔,只能在中心处钻一个孔,如图所示。 3)在纵梁的边、角区域亦禁止钻孔或焊接,所示的区域即为不允许钻孔和焊接加的部位。因为在这些部位进行钻孔或焊接,极易引起车架早期开裂。 主车架纵梁禁止钻孔区主车架纵梁禁止焊接区 4)严禁将车架纵梁或横梁的男面加工成缺口形状。 本课题中由于主车架与副车架之间的连接选用止推连接板形式,故主车架不用考虑钻孔,只需考虑焊接的位置得当。 主车架的加长设计 因专用汽车法布置的需要,对主车架有时要进行加长。例如厢式零担货物运输车和轻泡货物运输车,若用普通汽车底盘改装.则需要将轴距加大,改装长货厢来提高运输效率,此时要将车架在其中部断开后再加长。也有将车架后悬部分加长的改装设计。 车架加长部分应尽量采用与原车架纵梁尺寸规格一样、性能相同的材料。车架的加长部分与车架的连接一般采用焊接。首先在纵梁腹板处,按与纵梁轴线成夹角45。或90。的方向把纵梁断开,然后把切口断面加工成坡口形状,如图3-4所示。最后将加部分与车架纵梁对接起来。为了获得v型焊缝对接接头的最佳强度,防止焊缝起点出现焊接缺陷,应朱用引弧焊法或退弧焊法。焊接时应根据纵梁的材料选择合适的焊条型号、直径及焊接

关于编制汽车车架总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汽车车架总成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编制时间:https://www.doczj.com/doc/e214072873.html, 高级工程师:高建

关于编制汽车车架总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告编制说明 (模版型) 【立项 批地 融资 招商】 核心提示: 1、本报告为模板形式,客户下载后,可根据报告内容说明,自行修改,补充上自己项目的数据内容,即可完成属于自己,高水准的一份可研报告,从此写报告不在求人。 2、客户可联系我公司,协助编写完成可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跟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 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专 业 撰写节能评估报告资金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 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概要 (1) 1.1.1项目名称 (1) 1.1.2项目建设单位 (1) 1.1.3项目建设性质 (1) 1.1.4项目建设地点 (1) 1.1.5项目主管部门 (1) 1.1.6项目投资规模 (2) 1.1.7项目建设规模 (2) 1.1.8项目资金来源 (3) 1.1.9项目建设期限 (3) 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3) 1.3编制依据 (3) 1.4编制原则 (4) 1.5研究范围 (5)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 1.7综合评价 (6)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7) 2.1项目提出背景 (7) 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7) 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7) 2.3.1促进我国汽车车架总成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8) 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8) 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8) 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8) 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9) 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9) 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10) 2.4项目可行性分析 (10) 2.4.1政策可行性 (10) 2.4.2市场可行性 (10) 2.4.3技术可行性 (11) 2.4.4管理可行性 (11) 2.4.5财务可行性 (11) 2.5汽车车架总成项目发展概况 (12)

副车架设计说明书

摘要 本文是对侧倾式自卸汽车副车架总成设计的简要说明。 本文首先对自卸车的设计特点以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做了相关的概述,简要介绍了自卸汽车的历史跟发展前景。文中通过对所给参数进行分析论证,对副车架纵梁的尺寸参数、材料选择,横梁的参数设计、材料选择,纵梁与横梁之间连接结构,举升机构在副车架上的安装方式进行了设计。在设计副车架总成纵梁的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自卸汽车的经济性跟使用功能。在其他部件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它们能够协调工作。 所设计的副车架总成能够满足预期期望。提供车厢、举升机构的安装位置,改善自卸汽车主车架的应力分布情况。 关键字:自卸汽车副车架总成,纵梁,横梁,连接结构安装位置,举升机构安装位置,设计

ABSTRACT That design specification is a simple explanation for the design of a subframe for a roll-type dump truck. In that design specification,a simple but clear view about the roll-type dump truck was given to help people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the roll-type dump truck better. To achieve that target,in this design specification,the deputy frame rails,the subframe beams,the connection of the deputy frame rails and the subframe beams,the installation location of lifting mechanism must be well designed. This subframe can achieve the expectation of the roll-type dump truck as required.And that subframe also provide some place to install the lifting mechanism and the compartment.As people expect,it also can make the roll-type dump truck have a better work situation. When design the subframe beams,the economic effect and the function was considered.And so on the others. Key words: subframe for a roll-type dump truck,deputy frame rails,subframe beams,location of connection,location of lifting mechanism,design

整车布置设计规范(修改稿)

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整车总布置设计的原则、规定及应满足的有关法规等。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新产品开发时的整车总布置设计。 2.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C/T490-2000:主图板 QC/T576-1999:轿车尺寸标注编码 GB/T17867-1999:轿车手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位置 GB14167-1993:安全带固定点 GB11556-1994 :A、区 GB11565-1989:B区 GB11562-1994:前方视野 GB/T13053-1991:脚踏板 SAEJ 1100:头部空间、上下左方便性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整车总布置 明示所有总成的硬点、关键的参数的布置图 3.2设计硬点 轮距、轴距、总长、总宽、造型风格、油泥模型表面或造型面、人体模型尺寸、人机工程校核的控制要求、底盘等与车身相关零部件对车身的控制点线面及控制结构,都称为设计硬点。 4.整车总布置图上应确定的参数 4.1整车的外廓尺寸; 4.2轴距和前、后轮距; 4.3前悬和后悬长度;

4.4发动机、前轮的布置关系; 4.5轮胎型号、静力半径和滚动半径、负载能力; 4.6车箱内长及外廓尺寸; 4.7前轮接地点至前簧座的距离; 4.8前簧中心距; 4.9后簧中心距; 4.10车架前部和后部外宽; 4.11车架纵梁外形尺寸及横梁位置; 4.12前簧作用长度; 4.13后簧作用长度; 5.参数确定原则及设计的一般程序 5.1参数确定原则 以设计任务书和标杆样车为基准,按设计任务书上规定的或标杆样车上测定的参数进行总布置,如确实不能满足的,需提出经上级领导批准后方能更改。 5.2设计的一般程序 1)总布置设计人员在接到新车型的开发任务后,首先要进行整车构思,并参与市场调研和样车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总的设计原则和明确设计目标; 2)各专业所建立标杆样车的3D数模,并提供给整车布置人员; 3)总布置设计人员将各专业所提供的数模装配好; 4)对各总成的匹配和布置关系等进行分析,明确它们的优点和不足; 5)各专业所建立拟采用的总成的数模,不提供总布置人员; 6)总布置人员对新的数模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7)对方案进行评审; 8)评审后对各总成进行修改或开发; 6.主要尺寸参数的确定

客车车架结构

1客车车架总成的结构 客车车架按结构型式可分为三种:纵梁式、格栅式及三段式。 纵梁式车架是由贯通前后的纵梁及若干横梁、用铆接或焊接方式连接成的刚性构架。车架构件一般用低合金钢钢板冲压而成。 格栅式车架(承载底架) 是按整车布置要求设计的空间桁架结构,一般用薄壁矩形管或薄板件焊接而成。 三段式车架由纵梁式和格栅式组合而成,即前后段为纵梁式、中间为格栅式结构。 本文将对纵梁式车架构件的冲压工艺作一些介绍。 2车架纵梁与横梁的冲压工艺 客车车架的产量多为中小批量,生产中大多采用一些通用机床、工装、模具,以适应客车多品种、小批量、特殊要求多的特点。 车架构件生产常用冲压工艺有:剪板机剪切下料、冲裁、弯曲、翻边等。根据车架构件生产的特点,冲压生产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剪板机剪切下料 根据要求将材料剪切成毛料,下料时应注意排料。 (1) 提高材料利用率。剪板机下料一般剪为矩形毛料,排样类型为无搭边型。车架构件生产中合理选择材料规格、合理排样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材料利用率可达90% 以上。 (2) 注意材料纤维方向。车架构件材料为热轧大梁钢板,板平面方向性比较明显,即材料轧制方向与宽度方向机械性能差别较大,下料时尽量避免后道工序的弯曲线与材料轧制方向相同,应成45°或90°角。 2.2冲裁 冲裁是利用冲模使材料分离的一种冲压工艺,包括切断、落料、冲孔、切口等工序。 (1) 冲裁模间隙。由于车架构件材料厚度厚、硬度高,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加大间隙以利于提高冲模的寿命。 冲裁模间隙常采用经验公式:c= m t 来确定,式中:c——单边间隙;t——材料厚度,mm;m ——系数,与材料性能及厚度有关,车架材料一般取8%~12% ,断面质量要求不高时,可以放大到12%~18%。

车架电泳线线技术要求

车架以及底盘小件以及薄板件电泳线技术要求 甲方(需方): 乙方(供方): 乙方向甲方提供车架、底盘小件以及薄板件电泳线设备 1 台(台套),由乙方进行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验收合格后一次性交付甲方使用。为确保项目质量,需满足如下要求: 一、技术要求 1、项目总体要求 1.1涂装工件名称:车架以及底盘小件以及薄板件; 1.2零件最大组挂尺寸:长12米*宽1.1米*高1.6米, 1.3最大重量:1500KG 1.4动力来源:电、压缩空气、天然气; 1.3生产纲领: 车架产量50000台/年,底盘小件和薄板件25000挂/年; 1.4工作制度: 工作制度:每年300天,每天工作20个小时,三班制; 生产节拍:4.8分钟/件 1.5工艺过程: 工艺温度:预脱脂、脱脂温度不低于45℃;磷化温度为35~45℃;电泳温度为28~32℃; 电泳烘干工件表面温度为180℃以上,其余工序常温。

(以上处理方式厂家可按照投标方的最优方案来制定)(每个工位有几个工作点根据工艺平面图确定) 1.6输送方式: 空中输送部分单独招标、地面输送包含在电泳线内 1.7作业点:每个工位有几个工作点根据工艺平面图确定 1.8厂房参数:210×18,厂房高度: 13米 1.9能源: 动力电: 380 V三相 50HZ 照明电: 220 V单相 50HZ 自来水:2~3 Kg/cm2(以实际情况为准) 压缩空气:5~6 Kg/cm2(以实际情况为准) 加热源:天然气 1.10有在著名工程机械单位或者汽车行业设计和建设大型阴极电泳涂装线的工程案例,且所承制的单个涂装线项目规模不小于1000万(出具合同证明); 2、项目内容 2.1项目工作流程 1)工件在上件点上件; 2)工件经前处理、电泳; 3)电泳后转挂至地面链,进入电泳烘房进行烘烤、强冷; 2.2分项工程

电动汽车前后副车架及底盘车架设计开发项目合同技术协议

附件1 技术开发协议 项目名称:电动汽车前后副车架及整体底盘设计开发委托人: 研究开发人: 签订地点:北京 签订日期:___2016-3-11________

目录 一、产品定义 (1) 二、产品开发的要求 (1) 1.产品的基本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2.产品性能目标及主要参数 (1) 3.产品的配置要求 (2) 4.产品开发原则及标准要求 (3) 5.产品开发周期及节点 (3) 6.生产技术支持要求 (4) 三、产品开发内容描述及分工 (4) 四、产品开发成果及验收方式 (5) 五、项目组织及相关事宜 (6) 六、其他 (6) 附件2、《电动汽车前后副车架及底盘车架设计开发项目计划进度表》 附件3、《电动汽车前后副车架及盘设车架计开发项目-商业秘密保密协议》

一、产品定义 1.目标定义 本项目以某商务车副车架为研究对象,借助先进的CAE 方法,建立汽车前、后悬架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和动力总成仿真模型。同时应用有限元方法,研究副车架的静、动态 特性。同时对副车架进行疲劳寿命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优化分析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为副车架结构的进一步设计和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为企业后续的产品研发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完成对底盘车架的优化设计,各项参数需满足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二、产品开发的要求 1、前后副车架应达到的指标 1.1优化后的副车架应有足够的强度。确保副车架在各种工况下有足够的强度,在复杂受力情况下不易产生破坏,特别是严重的疲劳损伤,影响正常的使用寿命; 1.2优化后的副车架应有足够的弯曲刚度。确保该型车在复杂受力的条件下,连接在其上的各总成,像转向机总成、下摆臂等因在特殊工况受力变形而丧失正常的工作能力,影响整车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1.3 优化后的副车架应较原结构减轻30%以上重量。副车架作为一个重要的二级减振和隔振部件,在保证各种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轻重量,降低成本,提高动力性和巡航里程。 1.4 副车架总成中有害物质应符合2000/53/EC和2010/115/EU的要求; 1.5按甲方规定进行耐久性行驶试验后,副车架不允许出现断裂、严重锈蚀、弯曲或扭曲变形超限; 1.6 十万公里各种典型路面的试车后,副车架样件硬点和硬点坐标不允许有不合理变形和破坏;副车架进行6X105次疲劳试验后,金属件无开裂、塑性变形等失效,橡胶件无功能性失效; 2、底盘车架应达到的技术指标 2.1整体车架(底盘)轻量化设计方案的一阶弯曲不低于35Hz和一阶扭转频率不低于36Hz; 2.2整体车架(底盘)轻量化设计方案弯曲刚度不低于2900N/mm和扭转刚度不低于3300N/mm; 2.3整体车架(底盘)轻量化设计方案的前后悬架在车架上的安装点(共计12个点)刚度:X、Y≥8000N/mm,Z≥10000N/mm; 2.4整体车架(底盘)轻量化设计方案刚度和强度性能不低于甲方现有同款车架在静态工况(垂直冲击、转弯、倒车制动、最大制动、最大加速、侧向冲击、前进拉手刹、倒车拉手刹、路缘冲击)作用下的刚度和强度性能指标; 2.5采用高强度铸铝合金,在刚度和强度性能不降低的条件下,要求比甲方现有的同款钢制整体车架(底盘)至少减重35%以上。

汽车设计-车身前副车架安装点设计规范模板

汽车设计- 车身前副车架安装点设计规范模板XXXX发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车身前副车架安装点设计要点及其判断标准等。 本规范适用于新开发的M1类和N1类汽车车身前副车架安装点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566-2009 乘用车外部凸出物》 《GB/T19234-2003 乘用车尺寸代码》 《GB/T 709-2006 热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GB/T 710-2008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薄钢板和钢带》 《GB/T4780-2000 汽车车身术语》 《整车车身设计公差与装配尺寸链分析》 《螺栓连接的装配质量控制》 3 术语和定义 3.1 车身结构 3.1.1车身结构是各个零件的安装载体。 3.2 副车架 3.2.1副车架最早的应用原因是可以降低发动机舱传递到驾驶室的振动和噪音。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点就如同发动机悬置一样。通常一个副车架总成需要由四个悬置点与车身连接,这样既能保证其连接刚度,又能有很好的震动隔绝效果。副车架能分5级减小震动的传入,对副车架来说,在性能上主要目的是减小路面震动的传入,以及提高悬挂系统的连接刚度,因此装有副车架的车驾驶起来会感觉底盘非常扎实,非常紧凑。而副车架悬置软硬度的设定也面临着像悬挂调校一样的一个不可规避的矛盾。所以工程师们在设计和匹配副车架时通常会针对车型的定位和用途选择合适刚度的橡胶衬垫。由于来自发动机和悬挂的一部分震动会先到达副车架然后再传到车身,经过副车架的衰减后振动噪声会有明显改善。副车架发展到今天,可以简化多车型的研发步骤。这是因为悬挂、稳定杆、转向机等底盘零件都可以预先安装在一起,形成一个所谓的超级模块,然后再一起安装到车身上。 3.3前副车架安装点 3.3.1前副车架安装点指安装在车身的安装孔中心线与安装面下平面交点的位置(XYZ 坐标)及装配孔公称尺寸。 4 车身前副车架安装点技术要求 4.1车身安装硬点要求公差控制在±1.5mm范围内; 4.2前副车架与车身安装平面间的平度要求控制在±0.5mm范围内; 4.3车身安装硬点所采用的带法兰面的螺母或者螺纹管要求能够承受的扭矩≥160N.m; 4.4车身前副车架安装点强度由CAE部门依据安装点所选材料及车辆工况分析确定; 4.5车身前副车架安装点刚度要求达到5000N/mm—10000N/mm。 5 车身前副车架安装点设计要点

汽车零部件总成

招专业人才上一览英才汽车车身总成范围 车身(驾驶室):油漆工艺前的车身本体(白车身),不包括车身附件及装饰件。主要由车身结构件及覆盖件(非承载式车身)焊接组成。 M1类包括前围、侧围、后围、顶盖、车身地板、翼子板、车门、发动机罩盖、行李箱盖(或背门总成)等。 M1以外的其它类包括前围、侧围、后围、顶盖、车身地板、地板盖板(金属件)、顶盖通风窗、翼子板、车门、发动机罩盖、车身骨架(非承载式车身) 汽车车身损失的确定 车辆的车身,尤其是轿车和客车的车身更是车辆的主体结构部分,在碰撞、刮擦和倾翻等交通事故或意外事故中,车身是受损最严重的部分,其车身覆盖件及其他构件会发生局部变形,严重时车架或整体式车身都会发生变形,使其形状和位置关系不能符合制造厂的技术规范,这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影响到车身和汽车上其他总成的安装关系,使车辆不能正常行驶。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校正和修复,有些零部件和总成则需要更换。对于保险车辆,这笔费用需要保险人按保险合同的规定承担,这要求有相对准确的计算依据,必须正确地核定车身的损伤情况。 车身由于事故遭受损伤后的修复工作,是一项工艺复杂且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工作,事故车的定损应考虑到工艺的复杂性和技术性,因此,要求定损人员应熟悉汽车车身结构及车身修复工艺。 汽车车身的结构 现代汽车的车身特别是轿车车身,不仅是现代化的工业产品和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的载体,也可以称其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设计者和制造者为了降低轿车的自重,增加车身的整体刚度,大多采用了整体式承载结构,采用了大量的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这使得车身的修复工艺变得更加复杂。所以,为了保证准确的定损核价,为了保证因事故受损的车身能够修旧如新,保证车身的修理质量,不仅修理者,从事保险理赔的事故车辆定损人员也必须十分熟悉车身的材料和结构特点、生产工艺、车身造型、车身维修工艺及特点。 (一)汽车车身的分类及构成 1. 根据用途车身可以分为两大类:客车车身、货车车身。 ①客车车身依据车身的大小和特点又分为:小客车(轿车)车身、大客车车身。 ②货车车身:货车车身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即驾驶室和货厢。 2. 车身按壳体结构型式可分为3种: ①骨架式。壳体结构具有完整的骨架(构架),车身蒙皮板就固定在装配好的骨架上。 ②半骨架式。只有部分骨架,如单独的支柱、拱形梁、加固件等,这些骨架或直接相连或借蒙皮板相连。 ③壳体式。该结构车身没有骨架,全部利用蒙皮板连接时形成的加强筋代替骨架。中型及大型客车多采用骨架式车身,轿车和货车多采用壳体式车身。 3. 按车身受力的不同可分为3类: ①非承载式车身。车身与车架用弹性元件连接,车身不承受汽车载荷。 ②半承载式车身。车身与车架系刚性连接,车身承受车架的一部分载荷。 ③承载式车身。承载式车身没有车架,发动机和底盘各部件都直接安装在车身上。承载式车身具有更轻的质量、更大的刚度和更低的高度,承载式车身是通过点焊将车身前部、车身底部、车身侧部和车身后部四大件焊接在一起,如图10-1所示。 4. 车身构成 (1)车身前部。车身前部一般为厢式结构,具有较强的刚性,用来安装布置发动机、前悬架、转向装置等部件。如图10-2所示。 车身前部配有后挡泥板、两侧挡泥围板、前侧梁、前横梁和散热器上支撑等刚性较高的骨架部分,这些部件组成长方形的发动机舱,在其外部覆盖有发动机罩、前挡泥板、平衡板、散热器隔栅等面板。

汽车副车架装焊要点及其调整方法

汽车副车架装焊要点及其调整方法 概述: 副车架在整车性能的一个关键部件,装焊出质量符合要求的副车架是保证整车的调试的前提,在整车中车的动力部分安装在副车架上它又和车架紧固连接,我们知道车架是整车的承重部分而副车架连接在车架的底部承担着整车的全部重量,副车架的强度是由结构设计和焊接方法及其焊接质量来保证的,这里不在详加分析,现在我们主要来阐述副车架在装焊中的调整方法,如何在工装夹具上装焊出符合设计要求的副车架,供参考借鉴。 副车架属于承重受力结构,一般采用中厚板CO2焊组焊构成,除的合理的安排装焊工艺外,在装焊的各道工序中施加预制其变形量,工装夹具如何调整十分重要,只靠三座标的精度检测标定副车架夹具,忽略了焊接变形的影响是装焊不出质量达标的副车架的。 焊接结构的副车架大多采用管梁拼焊和板件拼焊形式,大同小异结构不尽相同,这里重点介绍副车架工装夹具调整方面的方法。 板件拼焊形式副车架对于非配合安装面非一般可以不做过多的要求,从副车架分析它的主体作用只是承重过渡到每个安装点的连接,主体并不与车的动力配合,只要副车架

和车的动力底盘部分的安装点面准确就不会影响整车的技术参数性能,因此夹具三坐标标定精度后,如何根据副车架总成检具调校修正焊接变形保证各安装点、面的准确,达到副车架的技术质量要求是副车架夹具调整的关键环节。下面分别介绍副车架各道工序的工装夹具调校。 一、副车架上板、副车架下班、左/右连接支柱、左 /右摆臂安装板组焊总成一序夹具调校夹具精度按整车数模标定后,首先分析焊接过程变形趋势和变形量,副车架上下板焊接采用了CO2段焊,焊道在上下板结合处的上边口,焊接变形虽有使上下板产生下凹的趋势单由于采用了断焊板件的受热量较小工艺上又要求采用对称焊接的方法因此下凹变形量很小也无扭曲趋势,不会影响副车架主体尺寸,可以不考虑预制下凹的反变形,左/右连接支座和副车架上下板连接处在整车中受力很大最大,采用了CO2 通焊,焊道长工件结合处受热线能量很大,产生很大的热变形,冷却后整个左/右连接支座向内侧收缩,收缩估算值可达到1.5-2mm,在左/右连接支座上的前安装座孔可以通过对前安装座定位销和前安装座定位面实现预制变形的调整,将其左/右连接支柱定位销向外移动1.5-2mm,依据计算左/右连接支柱定位销向外移动后左/右连接支柱定位面也同时下调约1mm用以抵消焊接收缩变形回位后达到较准确的位置,预制变形量究竟何值最佳,还要通过副车架的试焊上

车架结构设计-0

大学生方程式赛车车架结构设计 1、方程式赛车车架结构综述 1.1 方程式赛车车架的功用与要求 1.1.1 车架的功用 大学生方程式赛车车架作为赛车的承载基本是赛车的主要承载构件,其功用是支撑车身各主要总成的安装机体,同时承受这些总成的重力以及其传给车架的各种力和力矩,因此,车架应有足够的弯曲强度,以使装在其上的有关机构之间的相对位置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保持不变并使车身变形量较小:车架也应有足够的强度,以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和寿命,车架主要零件在使用期内不应有严重变形或者开裂。同时在保证强度、刚度的前提下车架的自身质量应尽可能小,以较少整车质量从被动安全性考虑车架应具有吸收撞击能力的特点,此外,车架设计时,还要考虑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技术规范中的要求。 1.1.2车架的要求 (1) 车架应满足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车规则(2016)的要求。 1) 方程式赛车车架应有足够的强度,保证赛车在比赛期间的转弯、制动等各种工况下赛车的零部件不会因受力过大而失效。 2) 保证赛车车架的刚度,包括扭转刚度和抗弯刚度,车架保证赛车正常使用。另一方面,车架具有一定的柔度,即但车架弯曲扰度(扭转刚度)不宜过大,避免变形过大影响车架上总成的正常配合和各零部件的过早损坏。 3) 车架的整体质量应尽可能的小,有效的降低赛车的整备质量,同时结构简单,便于制造。 4) 赛车还需要适合从第5 百分位的女性到第95 百分位的男性车手驾驶。 5) 车架要有一定的韧性。 (2) 方程式赛车车架的结构设计要求 1) 赛车的车架被主环和前环分成三部分。 2) 从侧视图来看,主环斜撑在主环侧倾的一边,在下端通过三角形结构回到主环底部,从而提高车架的稳定性。前环斜撑延伸到脚部之前,保护脚部。 3) 车架的最前端是前隔板,设计为平面结构,能够吸能缓冲的结构,纵向安装在平而中部,一起保护脚部和腿部。

大中型客车车架总成设计规范

2013 大中型客车车架总成设计规范 发布实施 发布

大中型客车车架总成设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半承载式客车车架总成的基本设计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半承载式客车车架总成的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91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GB/T 3273 汽车大梁用热轧钢板和钢带 GB 7258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Q/FT A032 汽车车架总成技术条件 Q/FT B005 汽车及挂车车辆识别代号(VIN)编制与管理规则 Q/FT B013 汽车产品图样格式与要求 Q/FT B039 汽车产品油漆涂层技术条件 3 术语及定义 3.1 车架 汽车承载的基体,支撑着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转向器、半承载式车身等所有簧上质量的有关机件,承受着传给它的各种力和力矩。 3.2 纵梁 车架总成中主要承载元件,也是车架中最大的加工件,其形状应力求简单。纵梁沿全长方向多取平直且断面不变或少变,以简化工艺。有时也采取中间断面高、两边较低来保证纵梁各断面应力接近。 3.3 横梁 横梁将左右纵梁连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车架总成,保证车架有足够的扭转刚度,限制其变形和降低某些部位的应力。有的横梁还需作为发动机、散热器以及悬架系统的紧固点。 3.4 直通纵梁式车架结构 该式车架纵梁可为槽型或Z字型的直通大梁,横梁一般为槽型,纵梁与横梁之间联接一般采用过渡板铆、焊结构,与车身联接的外横梁有槽型和异型管式,见图1a)。 3.5 中段桁架式车架结构 1

S203EV前副车架总成

S203-EV前副车架总成 机器人焊接夹具招标技术要求 编制: 校对: 审核: 四川建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技术部 2019年02月13日

1名称:S203-EV前副车架总成机器人焊接夹具 2数量:两副 3报价币种:人民币 4报价方式:书面正式报价(到用户最终含税价) ★5 交货日期及地点:2019年06月07日,建安公司雅安名山工厂; 6 保密要求: 投标方要郑重承诺:投标方及其代表人等,应对招标内容严格保密。特别当不能中标时,投标方及其代表人应将有关文件、技术资料及其图纸(包括复印件)及时、全部退回。7招标方式和内容: 7.1本项目采用交钥匙工程招标:包括生产线采用的机器人焊接夹具的设计、制造、发运、安装、调试、工位间夹具调换和完成相应电气、控制程序、焊缝示教等调试工作,满足S203-EV前副车架总成产品批量生产。 7.2 招标方提供: 7.2.1产品二维图:S203-EV前副车架总成产品图; 7.2.2产品三维图:S203-EV前副车架总成数模; 7.3 投标方根据招标方提供的有关产品图及技术要求提供机器人焊接夹具的设计、制造及备品备件、包装运输、安装调试、验收、技术服务等。 8投标文件 8.1投标方资质证明文件。 8.2销售业绩 8.2.1投标方必须在中国大陆内地有S203-EV前副车架总成同类产品三条以上生产线销售实绩,且质量和使用反映良好,无不良质量投诉。 8.2.2投标方近三年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生产销售业绩将是评标委员会评标的依据之一,投标方须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在其投标文件中提供业绩表(需附合同)。 8.3合同价和分项价 8.3.1合同总价。投标方必须列出详细的货物明细、生产厂商名称、国别及规格品牌及详细的分项总价和单项价格 8.4投标机器人焊接夹具方案书 8.4.1详细描述机器人焊接夹具的设计方案。 8.4.2详细描述产品质量保证方案。 8.4.3详细计算生产节拍保证方案。 8.4.4.机器人焊接夹具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安装调试、现场到货、安装调试的进度安排。 8.4.5.售后服务内容及措施。 8.5包装及运输方式。 9投标书应以中文打印、签字,投标书应有中文目录,内容按目录顺序汇册。投标书应对标书内容进行逐条响应(“★”项为重点必应项,并详细说明),应备份电子稿一份。10招标机器人焊接夹具用途及总体要求: ★10.1利用建安公司现有的两个双机机器人弧焊工作站,配置其中一个工作站两副机器人焊接夹具,满足S203-EV前副车架总成焊接生产。

副车架的改装分析及设计要点

专用汽车副车架的改装分析及设计要点 专用汽车的各种专用装置都直接或间接地安装在汽车底盘车架(简称主车架)上,即主车架是专用汽车上专用装置的主要承载构件。设计中,为了防止主车架纵梁的应力集中,使纵梁载荷均匀分布,一般在专用装置与主车架之间采用副车架过渡。通过近几年对专用汽车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专用汽车副车架出现裂纹、断裂及焊缝撕裂现象是专用汽车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副车架的载荷分析是否正确、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则是产生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 2 副车架的结构分析 专用汽车在使用中,其副车架纵梁出现的裂纹、断裂及焊缝撕裂现象,以自卸汽车尤为严重。下面以自卸汽车为例,对副车架所受的静载荷、动载荷和疲劳破坏三方面进行分析。 2 . 1 静载荷分析 副车架所受的静载荷主要有焊接应力和静弯曲应力等。 2 . 1 . 1 焊接应力 副车架在焊接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焊接应力对其焊缝的强度及冲击值都有较大影响,特别是三项应力集中的部位,极易产生裂纹。若焊接尺寸过长、焊缝不均匀,均可使焊接应力增大。焊接应力影响较大的部位,一般出现在纵梁焊有腹板处,如图l 中a 、b 、c 、d 等处。 2 . 1 . 2 静弯曲应力 以自卸汽车为例,设主车架纵梁与副车架纵梁为一整体(简称组合梁),货物重量与车厢自重的合力G 均匀作用在组合梁上面,使后桥支点O的两边有向下弯曲的趋势,即载荷P0和Pl (参看图2 ) ,支点后边的载荷通过后翻转轴传至副车架。通过下面公式可简略地计算出组合梁所受弯曲应力σ。

由此可知,汽车大梁与副车架纵梁在后桥部位承受较大的弯曲应力,其后悬越长,

弯曲应力越大。此外作用在组合大梁的垂直载荷在偏离各自的弯曲中心时,除产生弯曲应力外,还会产生扭转变形。 2 . 2 动载荷分析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上述的弯曲应力与扭转应力都将变为动载荷,即出现动弯曲应力和扭转应力,其值将比静载荷大3~4 倍。另外,行驶路面的好坏以及载荷分布不均匀,也使副车架纵梁产生严重的扭转变形。一般来说,在副车架纵梁所受的弯曲和扭转复合应力中,扭转应力是主要的,其值将随副车架装置条件的不同而有显著变化。如纵梁在装有加强腹板的地方扭转应力会减小,但在它们的交界处(刚度变化的地方)扭转应力会增大。 2 . 3 疲劳破坏分析 疲劳破坏是由于构件外部形状的突变以及材料不均匀等原因,使构件某些局部应力特别高。而汽车是一个复杂的多质量振动系统,振动意味着交变应力长期重复出现,在交变应力的作用下,应力较高的点或材料有缺陷的点逐步形成了裂纹。当裂纹扩展到一定程度时,遇到偶然的超载冲击,构件就会沿薄弱的截面发生突然脆性断裂。 由于专用汽车在行驶中其副车架的受力情况比较复杂,结构设计时,必须针对其受力情况进行合理布局。否则副车架即会出现裂纹、断裂及焊缝撕裂等缺陷,严重影响专用汽车的使用寿命。 3 副车架的结构设计 了解了副车架的受力情况,则可在副车架的设计中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副车架产生上述各种缺陷。副车架的设计应从两方面考虑其结构,一是副车架对主车架强度的影响,二是副车架自身的强度问题。 3 . 1 副车架纵梁(简称副梁)的前端形状 为避免副梁前端刚度的突然变化对主车架造成的应力集中,同时为防止汽车制动时和超载后副车架对主车架冲击而产生的附加集中应力,通常在设计中将副梁的前端做成逐步过渡的形式,如图3 所示。 3 . 2 腹板的采用 副车架纵梁多数采用槽形截面,在承受较大载荷部位,采用腹板将槽形盒封闭,

车架受力分析基础

车架受力分析基础 一、对车架整车的受力要求 二、车架的受力情况具体分析 三、车架的结构分析 1.车架的基本结构形式 2.车架宽度的确定 3.纵梁的形式、主参数的选择 4.车架的横梁及结构形式 5.车架的连接方式及特点 6.载货车辆采用铆接车架的优点 四、车架的计算 1.简单强度计算分析 2.简单刚度计算分析 3.CAE综合分析 五、附表 2000年7月1日

一、整车对车架的要求 车架是整车各总成的安装基体,对它有以下要求: 1.有足够的强度。要求受复杂的各种载荷而不破坏。要有足够的疲劳强度,在大修里程内不发生疲劳破坏。 2.要有足够的弯曲刚度。保证整车在复杂的受力条件下,固定在车架上的各总成不会因车架的变形而早期损坏或失去正常工作能力。 3.要有足够的扭转刚度。当汽车行使在不平的路面上时,为了保证汽车对路面不平度的适应性,提高汽车的平顺性和通过能力,要求车架具有合适的扭转刚度。对载货汽车,具体要求如下:3.1车架前端到驾驶室后围这一段车架的扭转刚度较高,因为这一段装有前悬架和方向机,如刚度弱而使车架产生扭转变形,势必会影响转向几何特性而导致操纵稳定性变坏。对独立悬架的车型这一点很重要。 3.2包括后悬架在内的车架后部一段的扭转刚度也应较高,防止由于车架产生变形而影响轴转向,侧倾稳定性等。 3.3驾驶室后围到驾驶室前吊耳以前部分车架的刚度应低一些,前后的刚度较高,而大部分的变形都集中在车架中部,还可防止因应力集中而造成局部损坏现象。 4.尽量减轻质量,按等强度要求设计。 二、车架的受力情况分析 1.垂直静载荷: 车身、车架的自重、装在车架上个总成的载重和有效载荷(乘员和货物),该载荷使车架产生弯曲变形。 2.对称垂直动载荷: 车辆在水平道路上高速行使时产生,其值取决于垂直静载荷和加速度,使车架产生弯曲变形。 3.斜对称动载荷 在不平道路上行使时产生的。前后车轮不在同一平面上,车架和车身一起歪斜,使车架发生扭转变形。其大小与道路情况,车身、车架及车架的刚度有关。 4.其它载荷 4.1汽车加速和减速时,轴荷重新分配引起垂直载荷。 4.2汽车转弯时产生的侧向力。 4.3一前轮撞在凸包上,车架水平方向上产生箭切变形。 4.4装在车架上总成(方向机、发动机、减振器)产生的作用反力。 4.5载荷作用线不通过纵梁的弯曲中心(油箱、悬架)而使纵梁产生局部受扭。 因此车架的受力是一复杂的空间力系,纵梁和横梁截面形状和连接的多变多样,使车架的受载更复杂化。车架CAE分析时一轮悬空这种极限工况,即解除一个车轮的约束,分析车架弯扭组合情况下的最大应力。

汽车总成(系统)所属零部件界定范围

附件2 汽车总成(系统)所属零部件界定范围 本总成(系统)所属零部件范围界定主要用于汽车整车特征认定的总成和系统,总成(系统)所属零部件范围界定的原则:一、功能的完整性;二、装配阶段划分明确。同时参照标准QC/T265-2004《汽车产品零部件编号规则》、QC/T514-1999《轿车车身名词术语》、GB/T4780-2000《汽车车身术语》、GB/T5727-1985《汽车液力变速器术语及定义》、GB/T5333-1985《汽车驱动桥术语及定义》、GB5620.2-1985《汽车和挂车制动名词术语及其定义》、GB/T5179-1985《汽车转向系术语和定义》。 车身(驾驶室):油漆工艺前的车身本体(白车身),不包括车身附件及装饰件。主要由车身结构件及覆盖件(非承载式车身)焊接组成。 M1类包括前围、侧围、后围、顶盖、车身地板、翼子板、车门、发动机罩盖、行李箱盖(或背门总成)等。 M1以外的其它类包括前围、侧围、后围、顶盖、车身地板、地板盖板(金属件)、顶盖通风窗、翼子板、车门、发动机罩盖、车身骨架(非承载式车身)等。 发动机总成: 包括气缸体、气缸盖、正时齿轮室、气门罩、曲轴、飞轮、连杆、活塞、轴瓦、凸轮轴、正时机构、进排气门、驱动机构、进排气歧管、点火系统、水泵、润滑油泵、机油滤清器、曲轴箱通风装置、燃油泵、EFI装置(含ECU、节流阀体、喷油器、传感器)、增压器、起动机、发电机、燃油管路、燃油滤清器、传感器及报警装置等; 柴油发动机还包括高压油泵、中冷器等。 不含散热器、风扇、空气滤清器、消声器、风扇离合器、排放污染物控制装置(微粒捕集器、三元催化器等)。 变速器总成: 自动变速器包括壳体、齿轮机构(或磨擦轮与钢带)、轴类、轴承、换档机构组件、液力变矩器、自动变速器控制模块(ECU)、油泵、液力控制盒、传感器、分动器等。 手动变速器包括壳体、齿轮、同步器、轴类、轴承、换档机构组件、传感器、离合器、分动器等。 不含远程操纵机构。 驱动桥总成: 包括主减速器、差速器、桥壳、半轴(含等速万向节)、转向节、摆臂、轮毂、轴承、悬架弹簧、减震器等。 非驱动桥总成: 包括车轴(拖臂总成)、轮毂、轴承、悬架弹簧、减震器等。 车架总成: 包括纵梁(或承载式车身的前副车架及发动机托架)、横梁(或承载式车身的后副车架)等。 制动系统: 包括制动踏板、回位弹簧、制动主缸、轮缸、助力器、制动器、ABS系统(ECU、阀体、传感器)、制动管路、储液罐、缓速器、制动力调节装置、行车制动踏板装置、驻车制动操纵装置、三通路控制阀、传感器、报警装置等。 气压制动系统还包括制动气室、制动蹄促动器、空压机、储气筒、滤清器、气制动阀、双止回阀、继动阀、快放阀等。 转向系统:

副车架对车辆底盘有什么影响

汽车的底盘性能无外乎舒适性、操控性两大主题,而这两大功能又是一对相互制约的矛盾。传统悬挂系统通常只能偏向一方调校。也就是说注重操控性的悬挂系统势必会损失一些舒适性能,而注重舒适性的悬挂势必也会影响一些操控性能。所以在悬挂系统的设计和匹配上设计师们都尽可能的用一些复杂结构来实现舒适性和操控性的平衡。 而一些对舒适性和操控性影响较大的装备和设计也应运而生。副车架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追溯副车架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与其他任何复杂技术一样,副车架最早也是从D级豪华车的标准配备,发展到如今A级家用车上也能找到的装备。那么副车架到底是什么东西?它的装配与否对汽车的底盘性能到底有哪样的影响呢? 简单的说,副车架可以看成是前后车桥的骨架。是前后车桥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传统的没有副车架的承载式车身,其悬挂是直接与车身钢板相连的。因此前后车桥的悬挂摇臂机构都为散件,并非总成。在副车架诞生以后,前后悬挂可以先组装在副车架上,构成一个车桥总成,然后再将这个总成一同安装到车身上。

对于平台化的今天,这样的设计当然是大有好处的。复杂的悬挂系统由散件变成了总成。同样的悬挂总成可以安装在不同的车身上。也就是说,如今的悬挂设计已经不像过去,需要针对车身来开发与其匹配的悬挂,而是可以直接装上总成,只需稍作调校就能实现良好匹配。这种总成式的车桥能够很好的降低成本,提高技术利用率。 当然,这种带副车架的悬挂总成,除了在设计,安装上能带来各种方便和优越性以外,最重要的还是其舒适性和悬挂刚度的提高。 我们知道,汽车发动机并非直接与车身刚性连接。而是通过悬置与车身连接。悬置就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发动机与车身连接处的橡胶软垫。随着技术的发展,悬置的种类也越来越多,高档车多采用液压悬置。 悬置的作用是用来隔绝发动机震动。也就是说在悬置的作用下,发动机震动能够尽可能少的被传至驾驶舱。由于发动机在各个转速范围段都有不同的震动特性,所以好的悬置机构能够有效屏蔽各个转速范围段的震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开一些匹配较好的高档车时,无论发动机处于2000转还是处于5000转,在驾驶时都感觉不到太多发动机震动的原因。

7 副车架设计指导书

副车架设计指导书 1 副车架设计 副车架与主车架的连接一般采用刚性连接。副车架在设计中应考虑自身结构、刚性分布等,要尽量符合主车架在承载状况下的变形规律,使副车架顺应主车架的扭曲,达到主、副车架的刚性尽量匹配合理(如图2)。 2 车架强度校核 在实际使用状况下车架受力比较复杂,在车架初始设计时,一般对车架强度校核简化为对车架纵梁进行弯曲强度校核。 2.1基本假设 车架纵梁进行弯曲强度校核时,作以下假设:纵梁是支承在悬架支座上的简支梁;所有作用力均通过车架纵梁断面的弯曲中心(即纵梁只发生纯弯曲);空车簧载质量均匀分布在汽车左、右纵梁上;满载时有效载质量e 为集中载荷,分布如图3所示:主、副车架为刚性连接,即主、副车架挠度 2.2车架受力分析及计算 车架受力分析如图3所示。 图三 图中:G ef ,G er 为前、后支架所 承受的有效载质量,由上装平衡条件”1计算可得:G ef = ) 2/2//()2/(n f e d n f G e ++++ )2/2//()2/(n f e d d e ef e er G G G G e ++++=-=; F f ,F r 为前后轴对车架的

支反力,由车架平衡条件计算可得: F f =b n f l b G a L e s G /)]()2/ [--++-, F r =[l)]/b -n (f G L)-(L/2[e ++G s ; G s 为空车簧载重质量,取G s =20m g/3z(0m 为汽车整备质量) 2.3车架纵梁弯矩计算 由受力分析和计算结果,可计算每侧车架纵梁各段的弯矩: 21/(2)S M G X L =- 0X a <≤ 22/(2)()S f M G X L F X a =-+- a X a c <≤+ 223/(2)())s f ef M G X L F X a G X a c =-+---- a c X a c d +<≤++ 24/(2)()() s f ef M G X L F X a G X a c d =-+----- a c d X a b ++<≤+ 25()()/(2)er s M G X a b G X a b L =------ a c d X a b l n ++<≤++-226()/(2)()/(2) S er M G X a b l n L G X a b l n n =----+----+ a b l n X L ++-<≤ 式中:X 为截面至车架前端距离。由此可以求得车架纵梁的最大弯矩 max M 2.4 主,副车架弯矩计算 设车架纵梁在任一截面的弯矩为M,而在截面处,主车架纵梁所受弯矩 Z M ,副车架所受的弯矩为f M ,则有如下关系式; z f M M M += ''//yz z z z D dx M E J = '' //yf z f f D dx M E J = z f y y = 式中; z y f y 为主副车架纵梁的挠度;f z E E ,为主,副车架纵梁材料的弹性模量,f z J J ,为主副车架纵梁的截面惯性矩;假设主副车架纵梁的材料基本相似,即 z f E E =,则可求得主副车架的弯矩 ) () /(f z f f f z z z J J MJ M J J MJ M +=+= 2.5 强度校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