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九章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第十九章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第十九章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第十九章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第十九章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第一节金融脆弱性

何谓金融脆弱性

狭义上的金融脆弱性:以高负债经营为特点的金融业所具有的容易失败的特性。

广义上的金融脆弱性:泛指一切融资领域(包括金融机构融资和金融市场融资)中的风险积聚。

现在更多使用广义概念。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风险意义相近。金融风险,是指潜在的损失可能性;金融脆弱则是指风险积聚所形成的“状态”---与稳定、坚固、不易受到破坏摧毁相对的状态。金融风险既用于微观领域,也用于宏观领域。金融脆弱性多用于对金融体系的讨论,但人们也常常剖析微观金融行为主体的脆弱性问题。

金融部门脆弱性的指标:

1、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比例失调

2、巨额经常项目逆差

3、预算赤字大

4、资本流入的组成中,短期资本比例过高

5、汇率定值过高

6、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大

7、通货膨胀持续,显著高于历史平均水平

8、M2对官方储备比率变动异常

9、高利率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

金融自由化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相当程度上都激化了金融固有的脆弱性:

1、长期以来,利率自由化被当作金融自由化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在计量研究中,利率自由化变量常常作为金融自由化的替代变量,但利率自由化也使利率风险突出了:

第一,阶段性风险。一旦放开利率管制,长期受到压抑的利率水平会显著升高,危及宏观金融稳定;自由化又使利率水平变动不及,长期在管制状态环境生存的商业银行一时来不及发展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利率水平的骤然升高和不规则的波动性这两个方面加剧了银行脆弱性,其影响之大,常常直接导致银行危机的发生。

第二,恒久性风险,即通常所讲的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源自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具有长期性和非系统性;只要利率管制放开,这样的风险必然存在。

2、金融自由化的另一项主要措施是放松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使金融业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最常见的混业经营是银行业与证券业的融合,再广一点可以把保险业和实业也包括进来。就强化金融脆弱性来说,主要还是银行业和证券业混业经营与银行对房地产领域的投资。

3、自由化包括放宽金融机构开业的限制。准入的限制使银行的执照对其持有者来说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为了保住这种宝贵的执照,

银行关注稳健经营。当自由化改革导致银行竞争加剧并减少了收益时,特许权价值被侵蚀了,这就会削弱银行管理风险的自我激励,并有可能加大脆弱性。

4、发展中国家,其实有些发达国家也如是,由于长期实行政府对银行信贷业务的行政干预,形成大量不良贷款,但在政府的保护措施下,对银行流动性的威胁只是潜在的。一旦实行银行私有化,问题暴露,潜在的金融风险很容易突然转化成为现实的金融风波,乃至金融危机。

5、近来的金融危机大多与国际资本在各国资本市场之间的移动有关。资本自由流动所带来的冲击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并不是均匀分配的。在发达的金融体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手段来中和冲击,而且其巨大的经济实力也经得住冲击。至于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成熟程度低,金融调控经验和心理承受能力低,资本自由流动不利后果必然表现得更为充分。

关于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相互联系的分析说明:只要实行金融自由化,即可使金融压抑所导致的成堆问题得以疏解的论断,是过分简单化、理想化了。无论是利率管制、汇率管制、资本流动管制,以及监管金融机构业务、限制金融机构准入等等,其实施都不是没有理由的,其论证的根据相当部分在今天也依然存在。

但是,不能据以论证因循保守、自我封闭的思路。这里存在着利弊的总体权衡问题,核心是金融效率。解除金融压抑,会使效率大大提高;金融自由化带来的脆弱性增强,会使效率提高的冲减因素。针对金融

脆弱性的增强,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抑制---也许不可能全部予以抑制,但总要有所作为。

第二节金融危机

何谓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利率、汇率、资产价格、企业偿债能力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的类型:货币危机、银行危机、股市危机、债务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

货币危机是指投机冲击导致一国货币的对外比值大幅贬低,或同时迫使该国金融当局为保卫本币而动用大量国际储备或急剧提高利率。银行业危机是指现实的或潜在的银行破产致使银行纷纷终止国内债务的清偿,或同时迫使政府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阻止事态的发展。股市危机的表现最易把握,那就是股市崩盘。债务危机是指一国处于不能支付其外债本息的情形,不论这些债权是属于外国政府还是非居民个人。系统性金融危机可以称为“全面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了严重混乱,如货币危机、银行危机、股市危机及债务危机同时或相继发生。

金融危机与金融脆弱紧密联系。金融危机的爆发以金融脆弱积累到一定程度为条件,但最终在何时发生,还需要某一或某些触发点。某些突发的金融事件,如特大企业的倒闭、欺诈丑闻的揭露等造成公众信心的动摇,往往就是这样的触发点。

普遍发生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危害与防范

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涉及方方面面,使社会为之付出高昂代价。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均屡受其害。拉美债务危机使拉美国家“失去了发展的十年”;亚洲金融危机则使“东亚奇迹”黯然失色;美国的储贷协会危机加深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衰退;欧洲货币体系危机曾迫使西欧若干国家退出欧洲货币体系。金融危机的诸多不利影响最终都将打击经济增长。

早起的技能危机主要是银行危机,与实体经济的状态存在比较直接的联系。那时,主要依靠最后贷款人---中央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银行,使银行渡过挤兑困境,并使厂商获得喘息之机。金融全球化时代的危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曲折迂回,危机成因与表现形式复杂了许多,治理危机的对策也趋于多样化。

对于危机的防范治理措施主要有:

1、建立危机的预警系统。

2、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

3、管理国际资本流动。

4、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5、调整经济结构。

第三节中国的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中国金融脆弱的表现

商业银行体系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所积累的不良资产曾是我国金融脆弱的最主要标志。

脆弱但未导致危机之谜

脆弱但未导致危机的原因:

1、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的直接防火墙是资本项目没有开放。

2、中国特有的金融结构,就效率来看,问题突出,可是从抗拒金融冲击的角度看,却又较强。对于较小的金融市场和国家直接支持的银行信贷,外部冲击较难动摇。

3、国家综合债务水平尚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最根本的、长期起作用的应试中国经济现在具有的活力,它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和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竞争潜力。也正是具备这样的根基,才使得中国的金融脆弱性虽处在不断累积的情况之下,却能够经受住剧烈的冲击。

脆弱性与市场化

中国金融的脆弱性是伴随市场化而来的,无市场化就无脆弱性,但我们必须实行市场化:

第一,金融按照市场的轨道改革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总体改革任务的构成部分。就如同把经济整体改造为市场机制是基于以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来替代原有体制低效率的资源配置一样,金融改革与建设的核心目标也在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安于低效率而不推进这样的转化,则没有金融脆弱性;要求有高效率的金融体制,则金融脆弱性必然伴随而生。中国的实践说明,金融脆弱性的社会代价远不会吞噬效率提高所带来的好处。

第二,在改革过程中,虽然金融脆弱性不可避免地伴随而来,但我们对于脆弱性生成和积累的过程却不是无能为力的。在这一方面,中国碰到的一个特殊问题是:一方面,市场机制的改革方向和不可逆转的推进进程;另一方面,传统机制的退出并非一蹴而就,会受到因循守旧力量的牵制。

中国金融的脆弱性及管控.pdf

一、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成因 金融脆弱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采用的是广义金融脆弱性概念。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产生由多种因素造成。 1.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存在内生性缺陷。 一般来说,农村金融机构正常运作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资金提供者不挤兑,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对资金的使用是有效的。但在我国农村,这两个条件极易遭到破坏。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源于其特有的业务活动,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功能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一般来说,只要存款基础稳定,农村金融机构便可在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提款的前提下,将其一定比例的资金投资于流动性不高但收益率较高的资产上。但如果一旦发生重大意外事件,使储户对农村金融机构失去信心时,就会出现挤兑现象,这时,农村金融机构便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挤兑规模越大,所积聚的金融风险越大,金融脆弱性就越明显。近年来,由于信息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农村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并不能保证高效率,从而使金融机构保持稳定的第二个条件难以成立。由于农村借款人往往数量非常庞大且高度分散、对借款额度需求较小且缺乏抵押品,农村金融机构要充分了解这些借款人的情况很困难,而且成本也相当高。同时,我国农村金融债权人与债务人间是一种软约束关系,权责关系不对称,这就必然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地配置资源,无法保证贷款者有效地使用资金。 2.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不合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及其他民间金融机构。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但却没有很好发挥作用。民间金融处于被管制的从属地位,运作极不规范,问题较多。农业银行从1996年开始走商业化道路后,不愿在经济条件薄弱的农村开展业务,不断收缩基层营业网点,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目前,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贷款余额的10%。同时,农业银行贷款权也收缩,使大量农村储蓄流出农村。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正在虚置。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在业务上只吸收存款,对外不办理贷款业务,将农村稀缺的资金“倒流”城市,使农村金融供给市场更加恶化。这样,剩下的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就只有农村信用社,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制度安排。据统计,目前农业新增贷款85%以上都来自农村信用社。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势单力薄的农村信用社难以单独支撑整个农村金融市场,无法满足“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此外,从1999年开始,全国上千家农村基金会全部关闭,形成巨大的坏帐,成为农村金融的一大隐患。目前,民间金融仍处于初级发育阶段,无法进一步扩展规模和经营网络,只能为“三农”提供简单的金融服务。 3.农村金融机构信用环境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我国农村征信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淡漠,信用文化薄弱,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中介服务极不规范,提供虚假资信证明甚至协同贷款欺诈、恶意逃废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与保证人串通骗取金融机构贷款,严重破坏了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同时,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相当普遍,对逃废债务人无强有力的威慑手段,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必然损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加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 4.农村金融机构没有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没有建立与农村金融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科学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难以及时发现、预警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缺乏存款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存款保险保障制度,一旦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恶化,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和支付危机,由于缺乏风险转移机制,将会加大金融风险,加剧农村金融的脆弱性。 二、防范农村金融风险脆弱性的建议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风险不断积聚,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将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克服农村金融的脆弱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1.提高识别农村金融脆弱性的能力。提高对农村金融脆弱性的识别能力,是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脆弱性的前提。可通过建立以“自有资本比例、不良资产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信贷风险度的变化”等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识别、预警农村金融的脆弱性,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可借鉴美国对银行系统脆弱性的识别和防范措施,如,“及时纠正措施”。它是以计算银行自有资本比率来识别银行脆弱性程度的方法(见下表)。应结合我国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把农村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比率作为识别金融脆弱性的一种方法。当农村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低于4%时,就可认为金融脆弱性开始显现,应引起重视,提出改进措施;当自有资本小于0时,就表明金融脆弱性已非常严重,应停业整顿,甚至关闭。 2.转换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机制。要防范金融脆弱性,转换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但改革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输血”,而是培育和恢复“造血”功能。一方面,要给予农村金融机构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包括资金支持、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有效地减轻历史包袱,改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激励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转换经营管理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责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行为规范的治理形式和组织制度。农村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的不良贷款化解机制,真正降低信贷风险,推行严格的问责制,规范业务工作流程和岗位监督,加强内部稽核审计,推行全员竞争上岗用工制度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一种动态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农村金融机

系统性金融风险:来源、最新研究进展及方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15924981.html, 系统性金融风险:来源、最新研究进展及方向 作者:沈悦逯仙茹 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13年第08期 摘要:本文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界定、生成原因、传导渠道以及防范等方面具有代 表性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述评,总结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8-0035-05 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说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潮流的不断 推进,因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大引起的金融危机在全球的扩散范围和影响程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猛烈,甚至远远超出了人类的预期。从今后看,系统性金融风险仍然是困扰全球经济金融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问题。 尽管如此,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在次贷危机以前却没有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更多关注。虽然有一些成果问世,但缺乏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专门研究。 次贷危机之后,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也引起了IMF以及BIS的高 度关注,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正在不断提高。 一、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界定 施瓦茨(Schwarcz,2008)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由诸如经济动荡、公司重大失误等事件所引起的一连串负面经济后果的风险,情况严重时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伯南克(Benanke,2009)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威胁整个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而非一两个金融机构稳定性的事件。哈特和津加莱斯(Hart 和 Zingales,2009)指出,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一家机构的倒闭引起系统内其他机构倒闭并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风险。另外还有很多学者集中于更具体的某一点进行界定,如金融失衡(卡瓦列罗, 2009),相关联的风险敞口(阿查 里雅、佩德森、菲利蓬和理查森,2010),对实体经济的溢出效应(Group of Ten,2001),信息传导受阻(米什金,2007),反馈效应(卡帕迪亚、德雷曼、埃利奥特和斯特恩,2009),资产泡沫(罗森格伦,2010;穆萨,2011)以及负外部性(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2009)等。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2010)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同于个体风险,是指金融风险从一家机构传递到多家机构,从一个市场蔓延到多个市场,从而威胁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并影响金融服务经济功能的正常发挥。张晓朴(2010)指出,要区分微观意义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向探讨解读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而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加直接且深远。由于各国都在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各国的经济政策都很及时有力,防止了大萧条的出现。全球经济从崩溃边缘走了出来,金融危机肆意破坏经济的恶劣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性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即全球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本文就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展开了探讨,从多方面分析国际发展形势及对中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关键词:中国经济;金融危机;经济增长方式;战略选择目录第一章前言 4 第二章“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5 2.1 全球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主要特征 5 2.2 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发展方向 6 第三章“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7 3.1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7 3.2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机遇 9 第四章“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11 4.1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发展方向 11 4.2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方向 12 4.3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点分析 14 参考文献 15 第一章前言 2007年3月13日,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为标志,美国正式爆发了次贷危机。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公司宣布破产,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以此为标志,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随即揭开序幕。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被认为是1930年经济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危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都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此次危机改变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几十年来,美国消费者一直是全球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这场危机抑制了债台高筑的美国人的消费,世界开始寻找替代者。自2008年9月下旬开始,世界各国政府通力合作,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措施对市场进行积极且行之有效的干预。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各种救市措施,这些措施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和刺激经济的作用。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格局会有较大变化,美国所占比重将大体维持不变,欧洲和日本所占比重会下降,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所占的比重将有

基于宏观效应的金融脆弱性:理论与实证

基于宏观效应的金融脆弱性:理论与实证由于传统的金融危机理论无法解释当前频繁的金融危机,金融脆弱性理论便应运而生。如何缓解金融脆弱性和防范金融危机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论文基于金融脆弱性相关理论,以当下我国宏观经济现实需求为切入点,研究了金融脆弱性的诱发因素、宏观效应和宏观政策监管。探讨了资产价格波动对金融脆弱性的诱发机理和传导途径、利率市场化和信贷错配视角下的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及其表现特征、货币当局如何着眼于金融稳定目标来强化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搭配,防范金融风险。 首先,以资产价格波动理论为指导,基于资金循环流动视角,利用2010年4季度—2015年4季度相关指标数据,构建了包含金融市场多项资产价格波动的FCI指数和金融脆弱性代理变量,建立了两者之间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VAR模型,并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得出FCI指数的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线性回归模型还是VAR模型,房地产价格、人民币有效汇率价格波动是造成金融脆弱性的主要扰动源,其扰动贡献值高达71%。同时进一步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FCI 指数是金融脆弱性的单项格兰杰原因。其次,以利率市场化理论为指导,探讨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重点检验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 利用2005年1季度—2015年1季度数据,基于金融加速器原理检验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冲击。研究结果表明,面对利率冲击,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脆弱性不仅存在显著差异的宏观效应,并且这种宏观效应还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非对称性差异特征。相应的政策含义是央行在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该根据外部融资溢价的状态相机抉择,采取差异化不对等的操作手段,以提高货币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全面性。再次,基于我国经济现实,同时放松“完美银行”和企业同质性的完美假设,将商业银行对不同企业的“二元”信贷政策引入DNK-DSGE模型,选取2006年1季度—2015年4季度数据实证考察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及其表现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美、金融摩擦的存在,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在我国确实存在。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约束条件的不同,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显著性存在差异。由于放松了“完美银行”假设,银行不再是无资产约束的“完美”个体,外界微小冲击通过银行资产负债表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双重扩大

中国金融的脆弱性及管控

---------------------------------------------------------------范文最新推荐------------------------------------------------------ 中国金融的脆弱性及管控 一、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成因金融脆弱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采用的是广义金融脆弱性概念。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产生由多种因素造成。1.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存在内生性缺陷。一般来说,农村金融机构正常运作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资金提供者不挤兑,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对资金的使用是有效的。但在我国农村,这两个条件极易遭到破坏。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源于其特有的业务活动,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功能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一般来说,只要存款基础稳定,农村金融机构便可在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提款的前提下,将其一定比例的资金投资于流动性不高但收益率较高的资产上。但如果一旦发生重大意外事件,使储户对农村金融机构失去信心时,就会出现挤兑现象,这时,农村金融机构便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挤兑规模越大,所积聚的金融风险越大,金融脆弱性就越明显。近年来,由于信息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农村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并不能保证高效率,从而使金融机构保持稳定的第二个条件难以成立。由于农村借款人往往数量非常庞大且高度分散、对借款额度需求较小且缺乏抵押品,农村金融机构要充分了解这些借款人的情况很困难,而且成本也相当高。同时,我国农村金融债权人与债务人间是一种软约束关系,权责关系不对称,这就必然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地配置资源,无法保证贷款者有效地使用资金。2.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 1 / 6

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教育模式变革

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教育模式变革 曾几何时,金融学课堂上《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寓言故事被奉为经典案例,它讲述美国老太太在年轻时通过贷款不仅提前享受了房子,而且临终时也可以将房子传给自己的子女;而中国老太太拼命攒钱到老时由于货币贬值、房价上涨原因不一定买得起房子,而且重要的是她一辈子也没住上好房子,这个案例足以佐证美国金融高度发展促进消费、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然而2007年开始的美国金融危机打破了美国金融神话,并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除了美联储货币政策失误、金融监管不到位、全球流动性泛滥等因素外,华尔街金融精英们所谓的金融创新也直接导致了危机的蔓延与升级,而这些金融精英们大多来自美国有名的商学院,受过正统的金融教育,可以说美国金融教育与金融业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某种意义上说美国金融教育存在的缺陷对这次金融危机具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长期以来奉为经典的美国金融教育模式、理念重新审视,为中国金融教育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背后美国金融教育的弊端 1.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弱化美国金融危机中金融家们毫无节制的逐利贪婪本性暴露无遗,他们为了能够获得短期盈利和薪酬,甘愿冒极大的风险,甚至采取欺骗投资者的手段,早就将职业道德和操守抛之脑后,然而这种自利性行为带来的后果却由股东、债券持有人甚至是纳税人来承担。在奉行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监管下,金融家的这种不负责行为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和监督,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作为培养金融从业人员的美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奉行金钱至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下必然导致学生未来从事金融行业时缺乏诚信、合规、尽职的职业价值理念。 2.金融理论和研究方法存在重大缺陷首先,金融理论基础存在重大缺失。西方金融的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即反对政府干预市场、主张依靠市场、充分明确产权责任,尽可能地将企业交给最合适的人管理,以保证经济以最大的效率稳健地发展。然而市场的力量不是万能的,其负面效应更是不能忽视。在经济金融化、虚拟化的背景下,自由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进一步加剧,金融资本的逐利本性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依托下更是如虎添翼,得以不断放大,

最新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表现及分析

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表现及分析 (二)信息经济角度的研究 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成为金融脆弱性之源。尽管金融机构的产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根源----信息不对称,但进一步分析表明,储户的信心以及金融机构资产选择过程中的内在问题也会使得金融风险不断产生和积累,最终可能依法金融危机,而这些问题也是由信息不对称产生从内部制度上分析,金融机构管理者在经营业绩上获得奖励和受到处罚得不对称性也将导致其不能有筛选客户的原因。 (三)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 认为宏观经济不稳定是导致经融资产价格尤其是股市价格过度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愈脱节的背景下,资产价格并不完全依赖实物经济,而是由市场中的众多因素相互决定,并这些因素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因而金融资产价格会出现过度波动性,是金融市场脆弱性的重要根源。分析金融自由化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金融脆弱性问题在一国由金融压制状态转向金融自由状态更加突出,可以说金融自由化在相当程度上激化了金融固有的脆弱性。 三、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根源 (一)金融制度的缺陷 金融脆弱性归根结底是由金融制度自身特点和缺陷决定的,是内因和外因同综合作用的结果。 1.金融制度主客体缺陷是造成金融脆弱性的根源所在

一方面,在金融活动中,金融活动主体的有限理论,结果是金融行为异化。突出表现在金融机构过度借贷冲动和过度竞争;金融市场上的过度投机和盲目惶恐;金融监管行为的扭曲和不规范;金融当局货币政策得失误和过度的货币供给;金融活动中大量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滋生,从而使金融制度功能异化,金融脆弱性不可避免。另一个方面,作为金融合约的安排形式,金融制度客体缺陷主要表现为金融合同的复杂性和不完全行。由于金融资产市场竞争程度高,参与者众多,从而使金融交易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金融风险发生和扩散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金融制度相对稳定的特点和结构缺陷是脆弱性的根源 金融制度是由许多复杂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体。一方面,是由于各子系统发展的不平衡,往往导致系统内部失去均衡,内部调节失灵。金融机构和市场创新不断进行,使原来的金融监管制度滞后甚至失灵,出现“管不住的无奈”,从而使用权子系统功能耦合和互相适应的稳定状态遭到破坏,使金融机构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变化了的金融形势,金融脆弱性相伴而生。另一方面,金融活动又是在金融结构框架中进行的,金融制度总是对一定的金融活动的控制或者管理,当新的金融活动不断发展,原有的制度不能容纳它并对之进行有效的控制的时候,盲区就出现了,盲区的不断扩大是原来的金融制度变得越来越脆弱。因此,金融创新是滋生金融脆弱性的催化剂,旧有的制度安排不适应新的经济金融环境是金融脆弱性的根源。

全球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

全球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 伴随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入,对其爆发和传播的深层次原因的探究都直接指向了现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各国学者和政要都以不同形式发出了改革现行体系的呼吁,使其成为了近期国际经济协商的最重要议题之一。由于对现行体系的批评由来已久,要求其改革的声音也从未间断,而纵观国际货币体系的历次重大调整,无不伴随着经济形势的骤变。那么此刻是否到了重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得绝佳时机呢?可以期待的变革将以一种怎样的形式出现?中国适宜在这场变革中的确立怎样的地位与角色?本文尝试围绕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发展的最新态势来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一、全球金融危机与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缺陷 (一)从危机爆发的结构性因素来看 全球经济失衡早在“次贷”危机爆发的多年前,一些经济学家就基于全球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提出了长期出现“双赤字”的美国迟早将爆发金融危机的预言。这个预言终于在市场泡沫最严重、最脆弱的一环兑现了,并给全世界经济带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时至今日,也并没有明显的复苏迹象。对于这场危机爆发的根源,尽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Dooly等,2009),这只是金融市场失控造成的,因而只要对症下药的加强市场监管就可以避免再次发生同样的悲剧。但是更多学者认为,这场危机的病灶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埋下——如果说对“次贷”市场的过度放任是这场波及全球危机的导火索,那么在危机前,美联储为了应付上一轮的网络经济泡沫长期维持过低的利率水平,早已为这场危机埋下了隐患。长期的低利率造成的结果,一边是美国国内需求的过度膨胀、经常账户巨额赤字和流动性全面泛滥;另一边是新兴国家长期的高储蓄、高投资,经常账户巨额盈余。而最终资本又重新流入美国,资助美国成为最终消费国。这种微妙的均衡,在美国经济形势出现逆转苗头和利率水平快速攀升的情况下,立刻土崩瓦解,并显示其惊人的破坏力。而这还只是世界经济发展长期失衡造成的结构性危机因素,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推动上一轮全球经济增长的源泉的逐渐枯竭[1]。 概言之,我们认为这场危机是结构性因素并增长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应对策略上来说,我们既要重视反周期的刺激计划,又要针对结构性矛 腹有诗书气自华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力量全面绽放(整理精校版)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力量全面绽放 素材汇编 0930 0732 “Change We Need(我们需要的变革)……”,奥巴马2015年的振臂一呼为气氛低迷的美国社会带来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重振增长”,夏季达沃斯年会2015年9月的振臂一呼,让1400余名与会者不约而同地寻找世界经济新的方向,重新定位自己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位置。 亚洲和中国 在达沃斯宴会厅的中央,有一个显眼位置,摆放着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由大会的一个工作人员专门负责,邀请穿梭其间的参会嘉宾、媒体人员、陪同人员乃至志愿者,对着摄像头说上几句观点看法。这并不是一个自我形象展示,而是论坛组委会特别准备的一个辩论,题目是《中国能否引领这一轮世界经济复苏》? “我们已经邀请了500多人参加讨论,大家非常热情踊跃,最集中的关键词就是‘亚洲’、‘中国’。”视频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在本次达沃斯论坛,亚洲力量、中国元素在不同时段的不同会场上反复地上演着,甚至连《中国绿色科技报告》和《2015全球竞争力报告》有关中国的结论,也落脚在“快速增长”上。 “今年中国的增长速度很可能达到9%,明年会达到10%,”波士顿咨询公司大中华区主席麦维德(David Michael)回答《中国经济周刊》提问时先用数字说话,“中国有着广大的消费者,中国政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这些原因都在短期之内促使中国经济较快的恢复过来。所以,我认为这场危机对中国来说也许是个机遇,会催生出新的明星来。” “长久以来,我一直对中国经济抱有乐观的看法。”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表示,“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中,中国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这驾马车在拉动,而非消费拉动。如果中国能继续扩大13亿人的消费,逐步解决经济结构中的失衡问题,中国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他还认为,目前中国需要通过结构调整使经济增长变得更均衡,这样中国的经济增长才能更具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其实早在伦敦举行的G20峰会前夕,美国《新闻周刊》曾出过一期特刊《为新世界书写规则》,专门刊登中国空调生产企业和印度的纺织厂的图片,暗示出全世界的经济势力正在朝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特别是所谓的“金砖四国”,而中国和印度的作用和位置尤为突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15-2015全球竞争力报告》(详见本刊9月7日出版的第35期封面报道),中

金融学考研经典教材课后习题(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圣才出品】

第28章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1.金融脆弱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狭义上的金融脆弱性是指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决定了金融业具有容易失败的特性。广义上的金融脆弱性,则是泛指一切融资领域——包括金融机构融资和金融市场融资——中的风险积聚。 金融风险,严格说来,是指潜在的损失可能性。 金融危机是指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利率、汇率、资产价格、企业偿债能力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风险意义相近,但着重点不同。金融脆弱性是指风险积聚所形成的“状态”——与稳定、坚固、不易受到破坏、摧毁相对的状态。金融风险既用于微观领域,也用于宏观领域。金融脆弱性多用于对金融体系的讨论;但人们也常常剖析微观金融行为主体的脆弱性问题。“风险”一词的使用,在国内已相当广泛化,常常与脆弱性难以明确区分。金融脆弱,仅仅表明金融已经具有不稳定性,还不等于金融危机。由金融脆弱到金融危机有个演化过程。金融危机的爆发以金融脆弱积累到一定程度为条件,但最终在何时发生,还需要某一或某些触发点。某些突发的金融事件,如特大企业的倒闭、欺诈丑闻的揭露等造成公众信心的动摇,往往就是这样的触发点。早期的看法,如明斯基,十分强调经济周期对金融脆弱性的引爆作用。后来,淡化了经济周期的影响,认为即使经济周期没到衰退阶段,金融脆弱性也会在外力(如国际投机资本)或内在偶然事件(如某一特大企业倒闭)的影响下激化成金融危机。特别是在金融市场膨胀发展,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愈益独立发展的背景下,金融脆弱性具有一种自增强的趋势。

2.关于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有种种假说,试结合前面有关章节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答:(1)从企业角度论述金融机构脆弱性的理论主要是“金融脆弱性假说”,该假说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较早地对金融内在脆弱性问题作了系统阐述。金融脆弱性假说认为私人信用创造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相关的贷款者,它们的内在特性使得自己不得不经历周期性危机和破产浪潮;而它们的困境又被传递到经济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经济危机。这一假说的分析依据是50年左右长波周期理论:在长经济周期的繁荣时期就播下了金融危机的种子。 具体可以解释为:在50年长周期的经济上升时期,贷款人(银行)的贷款条件越来越宽松,而借款人(工商企业)则利用宽松有利的信贷环境积极借款。随着周期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借款人,要维持运营和按期付息还本,必须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然而经济的长波必然迎来滑坡。只要借新还旧被打断,就将引起违约和破产。金融机构的破产迅速扩散,金融资产价格的泡沫迅速破灭,金融危机爆发。 (2)从银行角度解释金融机构脆弱性,主要运用“安全边界”的推理。安全边界可理解为银行收取的利息之中包含有必要风险报酬的“边界”,它能给银行提供一种保护。然而,即使重视安全边界的银行家,在经济稳定扩张时却会不断地降低安全边界。这是因为: ①银行家是否贷款,主要看借款人过去的信用记录。在经济稳定扩张之际,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借款人越来越多; ②对长期投资项目本身的风险,银行同样知识匮乏,因而决策实际是看旁人怎么做就随着做。在激烈的竞争中,是不乏抢占市场份额的同行的。 当安全边界减弱到最低程度时,即使经济现实仅仅略微偏离预期,也会引起借贷关系的紧张。结果,债务紧缩过程开始,继而发生金融危机。

谈事件研究法在金融市场有效性检验中的局限性

谈事件研究法在金融市场有效性检验中的局限性 内容摘要: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当市场能准确而及时地反应当前公开信息时,就一定能良好地反应历史信息,因此用事件研究法检验市场的半强式有效性时存在信息遗漏,所以半强式有效性检验并不能一定导致弱式有效性。这与从弱式有效性到半强式有效性的传统递进关系相矛盾。本文重点分析了事件研究法的检验思路,及运用事件研究法检验半强式有效性的步骤,系统分析了事件研究法在金融市场有效性检验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事件研究法市场有效性信息遗漏局限性 对金融市场有效性的研究起源于对证券价格走势的分析。真正把对有效性问题的研究系统化,并确立有效性问题在金融研究中重要地位的是Fama,他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市场有效性进行了全面总结。按照Fama1965年在《股票市场的价格行为》一文中所说:如果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可得的信息,证券价格总是其内在价值的最佳估计,则该股票市场是有效的。其经济含义是:在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中,市场能够对信息做出迅速合理的反应,使得市场价格能够充分反映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从而使资产的价格不可用当前的信息进行预测,以至于任何人都无法持续地获得超额收益。 金融市场有效性概述 依照价格对信息反映的程度,金融市场有效性分为三个层次: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弱式有效市场是指目前的证券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历史信息,利用历史信息(包括历史价格、报酬率、交易量等)无法预测未来的价格发展趋势,进而获得超额收益;半强式有效市场制的是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已经公开的信息(公司股票分割、年度报告、新股发行公告等,历史信息也属于公开信息),投资者无法利用公开信息获得超额收益。强式有效市场是指证券价格能反映一切信息,包括公开信息和内幕消息。在强式有效市场上,任何投资者都无法从市场中获得超额收益。三个层次的有效市场形式是递进的关系,每一种都包含了前一种的内容。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金融市场有效性三个层次之间具有递进关系,即只有具备了弱(半强)式有效性,才有可能具备半强(强)式有效性;一旦具备了半强(强)式有效性,则一定具备弱(半强)式有效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递进关系呢?这与三个层次对应的信息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相对应。

黄达《金融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圣才出品)

第27章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27.1 复习笔记 一、金融脆弱性生成的内在机制 1.什么是金融脆弱性 狭义上的金融脆弱性: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决定了金融业具有容易失败的特性。 广义上的金融脆弱性,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的风险积聚。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风险意义相近。金融风险,是指潜在的损失可能性。金融脆弱则是指风险积聚所形成的状态。金融风险概念既用于微观领域,也用于宏观领域。金融脆弱性多用于对金融体系的讨论。 对金融脆弱性的研究,以研究对象分: (1)通过金融机构运作的信贷市场的脆弱性; (2)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早期的看法,十分强调经济周期对金融脆弱性的引爆作用。后来认为,即使经济周期没到衰退阶段,金融脆弱性也会激化成金融危机。 2.金融脆弱性的成因 (1)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①企业角度的金融脆弱性假说 “金融脆弱性假说”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较早地对金融内在脆弱性问题作了系统阐述,金融脆弱性假说认为私人信用创造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相关的贷款者,它们的内在特性使得自己不得不经历周期性危机和破产浪潮;而它们的困境又被传递到经济体

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经济危机。 这一假说的分析是依据50年左右长波周期的理论:在长经济周期的繁荣时期就播下了金融危机的种子。 在50年长周期的经济上升时期,贷款人(银行)的贷款条件越来越宽松,而借款人(工商企业)则利用宽松有利的信贷环境积极借款。随着周期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借款人,要维持运营和按期付息还本,必须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然而经济的长波必然迎来滑坡。只要借新还旧被打断,就将引起违约和破产。金融机构的破产迅速扩散,金融资产价格的泡沫迅速破灭,金融危机爆发。 ②银行角度的“安全边界说”推理 安全边界可理解为银行收取的利息之中包含有必要风险报酬的“边界”,它能给银行提供一种保护。 然而,极其重视安全边界的银行家,在经济稳定扩张时却会不断地降低安全边界。这是因为: a.银行家是否贷款,主要看借款人过去的信用记录。在经济稳定扩张之际,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借款人越来越多;b.对长期投资项目本身的风险,银行同样知识匮乏,因而决策实际是看旁人怎么做就随着做。在激烈的竞争中,是不乏抢占市场份额的同行的。 当安全边界减弱到最低程度时,即使经济现实仅仅略微偏离预期,也会引起借贷关系的紧张。结果,债务紧缩过程开始,继而金融危机发生。 ③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 金融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的不对称。当存款人将他们的资金集中到金融机构,事实上是委托该机构作为代理人,对借款人进行筛选。同时,相对于零散的储蓄者,金融机构也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来监督和影响借款人。

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表现及分析

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表现及分析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又为朋友编辑了“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表现及分析”,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一、金融脆弱性的产生 金融脆弱性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进程的不 断深入,金融危机不断爆发并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金融动荡只发生在相对封闭的金融领域内,金融风波发生前宏观经济状况良好,金融动荡与实际经济的联系甚微。传统的从外部宏观经济角度来解释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越来越缺乏说服力,这迫使人们放弃传统的思维方式,从内因的角度即从金融制度自身来解释新形势下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金融脆弱性概念应运而生,金融脆弱性一种趋于高风险的金融状态,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的风险积聚,包括信贷融资和金融市场融资风险。金融脆弱性的主要表现为: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比例失调、巨额经常项目逆差、预算赤字大、资本流入的组成中短期资本比例过高、汇率定值过高、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通货膨胀率持续显著高于历史平均水平、M2对官方储备比率变动异常、高利率等等。 金融脆弱性累积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及时将其化解掉,最终将演变为金融危机。为了消除金融系统既有脆弱性,防止其累积到过高的水平,从而将金融脆弱性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正常状态,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是事关一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重要。 二、金融脆弱性的分析和研究 (一)货币市场上的脆弱性 明斯基从企业的角度研究,提出了“金融脆弱性假说”,认为由于存在经济周期,繁荣 时的利好现象使得贷款人和借款人都放松警惕,市场中高风险性贷款企业比重越来越大,繁荣之后的衰退引起违约和破产迅速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导致金融脆弱性增加并最终爆发金融危机,明斯基运用代际遗忘和竞争压力来解释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的根源,这种解释显然很难让人满意。格瑞克从银行角度提出了“安全边际说”,提出银行不恰当的评估方法——借款人的过去信用记录和其他银行的行为—来估价安全边界,是信贷市场脆弱性的主要原因。经济扩张使得投资预测错误很难被发现,借款人和银行家都变得很自信,安全边界就不断的被降低,产生了金融脆弱性。“安全边界说”告诫银行家不仅应该看过去,还应 该慎重的考虑未来预见事情的影响,如货币政策的变化等;这种学说也解释了现实生活中,出于经济危机之中的各金融机构受灾程度也不同。 (二)信息经济角度的研究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姓名:傅志强 学号:20110204398

2008年金融海啸虽然退潮,但危机余波未息,2011年美债困境与欧债危机再度拉响了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红色警报。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宏观形式混沌不清,世人信心跌宕起伏,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各国发展参差不齐,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以转型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主线的新形势,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都在适时调整思路政策,全新筹划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以催生新一轮产业变革,孕育新一轮技术突破,创造新一轮发展需求。 1. 后国际金融危机 一、概述 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可能是两年、三年或者八年、十年甚至更久。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一个地区企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经济刺激计划后出现的全球性产能过剩,企业生存压力空前增大,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很有可能在即将来临的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市场所淘汰。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六大趋势特征 第一,世界经济逐步进入复苏轨道。当前美国、欧盟、日本三大

经济体先后逐步复苏,2009年四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分别环比(比上一季度)增长1.4%、0.1%和1.1%。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01%,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为2.968%,新兴市场为7.253%,亚洲发展中国家为9.53%。本轮世界经济复苏主要是依靠新兴市场 拉动的,而且未来很长时间内将维持这一现状。2011年世界经济实 际增长了3.3%。世银同时表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已经从金融危机中脱离出来开始了新的发展道路。而欧洲的金融形势却不容乐观。 第二,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特别是以中国为代 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强势崛起,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强。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超过德国居全球第一,上海证券市场交易额居 全球第三;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GDP增速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市场预期。其中,“三驾马车”的变化令人关注。统计显示,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 的贡献率是54.2%,消费是51.6%,而净出口是-5.8%。从数据看,投资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第三,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均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开展新能 源革命,努力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 将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 第四,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石油、黄金、铜、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均涨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高点。当前,各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仍然有待时日,国际流动性过剩现象还将持续,

我国商业银行脆弱性研究

摘要 随着宏观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的开放、金融创新的增加、商业银行的体系的不断壮大,虽然我国从未爆发过大规模的银行危机,但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受到巨大考验。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进行评价,尤其是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脆弱性进行评价,找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抵御风险能力,促进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经济及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其脆弱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已成为金融领域的热点话题,针对如何增强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各国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很多的对策和建议。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节奏加快,外资银行的逐渐涌入,资本市场的放宽等,这些都对我国银行业的稳定性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脆弱性,从其脆弱性的表现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通过我国商业银行的脆弱性的比较研究,寻求其解决之道。 关键词:商业银行,脆弱性,比较研究,对策建议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近些年来,金融经济和金融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起,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频发,如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欧美债务危机等。而大部分的金融危机均源起于银行危机。商业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发达、融资结构较为单一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作为主要的融资渠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影子银行的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凸显、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受到巨大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也经历了较大的变革。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银行转轨,然而却造成其产权不

我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点盘点

我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点盘 点 在目前中美G2货币政策框架下,美国经济近几年的缓慢复苏支撑了美联储新近持续加息动作。强势美元在美联储进入加息通道后再现。经济研究人员认为,中国央行为了阻止资金跨境外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和维持一定的外储水平而被动跟进美联储的中性化步子,于中期未来适当时点需要转换政策姿态,运用加息和收紧流动性等一些列紧缩措施防范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点。这些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种典型类别:流动性沉淀和本币贬值风险;政府债务、全社会债务比率攀升高杠杆--债务风险;低经济增长下悲观预期惯性:预期风险;数轮资产(房地产)过度膨胀(高房价)相关联的系统性危机点。人民币汇率波动和贬值预期 美联储政策持续加息所产生的国内人民币汇率过度波动和贬值预期风险。判断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说有这样RMB贬值预期,且会有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 G2周期差异性与政策切换的时机。中美经济周期差异,处于复苏早期的中国经济和市场状态,使得中国中央银行无法现在贸然跟进美联储加息、紧缩。对时机的研判重要且敏感--缓跟进周期太长,时机把握不好,都会导致市场预期改变--汇率下行--如果出现突然、断崖式状态,系统性风险就可能出现---1997-1998亚洲金融危机模式下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资金(热钱)外流,本币汇率大幅贬值而引发系统性风险爆发,所有这些发生在美联储美联储90年代的一轮升息过程之中。 债务比率与高杠杆风险,国内现有的债务风险包括一下几点: 第一,政府债务、全社会债务比率连年攀升所产生的高杠杆引起的债务风险; 第二,国内各级地方政府债务比率变化与攀升:现状、原因与未来走势; 第三,全社会杠杆率连年上升:M2/GDP 比率近年来大幅攀升原因与趋势2016年底达

后金融危机时代

后金融危机时代 ,人类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2019 年是金融危机之后的第十一年。自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金融危机的余波在十余年之后,仍然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变迁。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讲解本次话题:一,什么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人类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三,面对这些变化,我们所作的反思和展望。 第一部分:什么是后金融危机时代?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上世纪30 年代以来资本主义所经历的最严重的一次危机。此次危机从金融领域始发,逐渐演变成实体经济危机,不仅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且对世界上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灾难。这次堪比1929 年资本主义“大萧条”的全球金融危机,让无数对资本主义抱有迷信和幻想的人重新认清了资本主义的本来面目。原来资本主义只能带来对自由和财富的虚幻承诺,危机到来时,劳动者只会被无情抛弃。 而这里我们所说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在金融危机结束到经济复苏这之间的转折阶段,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就如同后现代是一样的。 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总体特征: 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时,各国往往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来对国际贸易进行干预或阻碍。后金融危机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衰退,力求从贸易关系中进行改革。各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给经济有效且长期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和环境。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贸易逐步转向贸易保护主义。 据统计,2008年11月到2017年6月间,二十国集团(G20)中的19个成员国总计出台了6616项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措施仅2254 项。此外还有比如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主义战略,英国在20 1 6年以全民公投的方式退出欧盟,以及在欧洲甚嚣尘上的“反移民”浪潮。 二、“再工业化”战略受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