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霍布斯与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轫

霍布斯与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轫

霍布斯与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轫
霍布斯与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轫

第26卷 第1期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Vol.26 No.1 2009年3月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Mar., 2009

霍布斯与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轫

摘 要:近代之初,西方政治思想世界经历了一次转型,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政治学范式。这一范式的本质是个人

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而这一范式的首创者就是霍布斯。霍布斯将传统自然法思想改造为近代自然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近代理性主义思维,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政治学体系。关键词:霍布斯;个人主义;理性主义;自然法;近代政治学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008-793 ( 009)0 -0076-04

陆锋明

(苏州市职业大学 管理工程系, 江苏 苏州 215104)

Hobb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rdern Politics

LU Feng-ming

(Management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Suzhou V ocational University , Suzhou 215104, China)

Abstract :The world of politics has experienced a transform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odern age, which has produced a new form of politics.The nature of the new form is individualism and rationalism. Hobbes is the pioneer of the new form. This paper analyses Hobbes' politics and points out that Hobbes transforms the traditional nature-law into modern nature-law, and on this basis builds new politics with mordern ration. Key words :Hobbes ; individualism ; rationalism ; nature-law ; modern politics

近代以来,西方政治思想世界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迁。这一次变迁是相对于古希腊的德性政治学和中世纪的神学政治学而言的,变迁导致了一种崭新的政治学范式的出现。与以往的政治学相比,这次变迁的本质是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变迁肇端于马基雅维利,完成于霍布斯。霍布斯从两个方面创造性地改造、组织和整理了旧有的政治思想传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人主义的和理性主义的政治学体系。

首先,霍布斯用个人主义的视角改造了从古希腊就一直成为政治思想中一个重要理论的自然法理论,并使之成为新政治学体系的起点。

自然法理论产生于古希腊的人神对抗中。自人类文明产生至今,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模式不外乎两

种:一是人的模式,即从人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相信人自身可以认识、掌握这个世界;二是神的模式,即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种神秘力量也就是所谓的神在支配这个世界,人类在神面前是渺小的,人类必须要通过对神的膜拜才能获得些许神的恩赐来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在这两个角度之间不断切换,“人神之争”贯穿了整个人类思想史的始终。与其他文明一样,在古希腊最早出现的也是神话认识模式。但随着哲学家的出现,古希腊思想家试图开始用人而不是神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他们认为“宇宙秩序不像在传统的神谱中那样建立在一个主神的威力、他的个人统治或‘王权’之上,而是建立在宇宙的内在规律和分配法则之上,这种规律和法则要求大自然的所有组成部分都遵循一种平等的秩序,任何部

分都不能统治其他部分”[ ]

。这样一种新的秩序被称

收稿日期:2008-10-29

作者简介:陆锋明(1979-),男,江苏宜兴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理论。

2009年第1期

为自然秩序,而这一自然秩序所遵循的内在规律和分配法则被哲学家们称为自然法。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作为内在规律的自然法不再是不可捉摸的神的意志,而是可以通过人的理性被认识的。自诞生伊始,闪耀着人类尊严和理性光芒的自然法就融入了西方文化的血液中。

但在古希腊时代,西方文明正处于起步阶段。刚从大自然脱离出来的人们还保留着个人在面对大自然无穷威力时的无助和无奈的记忆,而城邦这样一种人类团体的形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个人面对大自然时的无助情形,并且极大地发展了希腊人的生活和文化,因此,个人对城邦抱着一种自豪且敬畏的态度。城邦是一种超越个人的存在,犹如神一样存在,每个人都为献身于城邦而自豪,脱离城邦的人被认为等同于野兽。而到了霍布斯的时代,西方文明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人类可以自豪于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创造,而且科学革命的兴起更使个人的自信心高度膨胀,当然市场经济所导致的个人利益分化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总之,此时的人已不是城邦中的人而是超越团体的个人了。因此,自然法理论只有从个人主义的信念出发才能成为新的政治思想体系的起点,这就意味着古希腊的自然法必须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以适应这样一种新的信念。

古典自然法的起点是“自然秩序”这一概念,因为有这一客观秩序,所以才存在代表这一秩序运行准则的自然法。因此,古典自然法更强调为维护这一秩序而应遵循准则的义务。到了近代,随着人的觉醒,马基雅维利把政治学转换成一种个人主义的眼光,把对政治的思考建立在对人性观察的基础上,从而揭开了近代政治学的序幕。古典自然法要进入近代政治学框架也逃不脱这样一个基础。实际上,在格老秀斯的时候,已经尝试着把自然法建立在人的本性的基础上,但更坚定地遵循马基雅维利的路线走下去并在此基础上为自然法建立一个符合近代原则的理论体系的是霍布斯。霍布斯所做的很简单,只是将古典自然法理论中哲学的、抽象的自然秩序概念搬到了地上,搬到了具体的个人和具体的个人所处的具体的历史状况之上,所谓的自然秩序不再是宇宙的自然秩序而是人的自然秩序。人的自然秩序也就是人的本性以及本性的人所处的原初状况,因此,自然法的全盘基础就不再是古典意义上的自然,而变成了近代自然的个人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的自然—社会的原初状况。

霍布斯认为,自然法来源于人的自然,即人的天性。而在霍布斯看来,自然人性最根本、最决定一切的是人自我保全的动机。从这样一种本性出发,人无论何时都具有了保全自己的权利,也就是自然权利。霍布斯认为:“著作家们一般称之为自然权利的,就是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 ]97根据这一自然权利便可顺理成章地引出人们必须遵守的一系列准则,即自然律(自然法),“自然律是理性所发现的诫条或一般法则。这种诫条或一般法则禁止人们去做损毁自己的生命或剥夺保全自己生命的手段的事情,并禁止人们不去做自己认为最有利于生命保全的事情”[ ]97。

这样,霍布斯就把自然法理论的起点建立在了人的本性的基础上,而人的本性就是人有保存自己的自然权利。将古典哲学意义上的自然法改造成以个人自我权利为中心的近代自然法,霍布斯实现了自然法理论的近代转型。霍布斯的转型在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将蕴涵着古典抽象理性的自然法纳入了近代的个人主义视野中,为近代政治思想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最为广泛接受的理论起点。

霍布斯对自然法理论的改造并没有到此结束。自然法来源于人的自然,但是这样一种人的自然不是抽象的自然,而是在具体历史情境中的自然。为此,霍布斯在自然法理论中增加了自然状态这一概念,也就是自然秩序中的历史自然。

自然状态学说最早产生于基督教思想,教父思想家普遍认为,在国家之前,存在着一种前国家状态,国家是人类堕落的产物,而国家作为人类的一个而不是全部的社会团体的观念也因国家与教会的对立观念而加强。到了霍布斯的时候,这样一种人类出现之后、国家产生之前存在一种社会团体的观念已经被大多数思想家普遍接受了,这样一种社会团体的存在状况被霍布斯称为自然状态。霍布斯设想,在自然的状态中,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也不存在什么社会政治团体或管理的机构。而自然又使人们

陆锋明:霍布斯与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轫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26卷

在身心方面十分相等,这种相等不仅是指每个人能力的平等,也指达到目的的希望的相等。同时,霍布斯全盘接受了马基雅维利关于“人性恶”的看法。霍布斯声称,人性都是利己的,人生是一个追求个人欲望无限满足的历程,“今生的幸福不在于心满意足而不求上进……欲望终止的人,和感觉与映象停顿的人同样无法生活下去。幸福就是欲望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不断地发展,达到前一个目标不过是为后一个目标铺平道路”[ ]7 。“因此,任何两个人如果想要取得同一东西而又不能同时享用时,彼此就会成为仇敌。他们的目的主要是自我保全,有时则只是为了自己的欢乐;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彼此都力图摧毁或征服对方。”[ ]93正是这样一种人对欲望的无限追求使得自然状态变成了一种战争状态,人与人之间相互为敌,“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95。这就是初民的生活状况—自然状态。

通过自然人性和自然状态,霍布斯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自然秩序。与古典抽象的自然秩序相比,这是一个活生生的自然秩序,也被设想成一个真实存在的自然秩序。在这个存在于国家产生之前的自然秩序中,人是单个的,也是理性的。从个人的天性出发,经由理性,人类认识了自然法。同时,霍布斯又为自然的人设置了自然的社会生活状况。将人的自然置于历史的自然中,这就完成了霍布斯对于自然秩序的全部构想。在这一自然秩序中,传统自然法被改造成近代个人主义意义上的自然法,个人权利和个人理性成为近代自然法的中心。其中,自然状态的提出不仅为霍布斯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增加了可信性,而且也为霍布斯继续推导他的新政治思想体系提供了推理空间。这里就牵涉到霍布斯为近代政治学建立所做的第二个方面的原创性工作,即为近代政治学建立一个理性主义的分析框架。

近代政治学的另一个本质是理性主义。韦伯认为,近代西方社会变迁背后最根本的精神正是理性化过程,其中理性化的学术研究也是这样一种理性化过程的一部分。[3]因此,作为学术研究一部分的近代政治学研究也逃脱不了这样一种理性化过程。当然这样一种理性化特指近代以来的科学理性主义。

具体来说,这样一种科学理性主义就是把世界万物和现象看成是外在于自己的客观物体,然后通过观察和实验把这一客观物体分解为各种确实的因素,最后再依据逻辑推理从这些确实的因素中来寻找规律,从而重建这一物体。就像物理学中研究机器一样,物理学家先把机器拆卸成部件,观察部件之间的关系,寻找它们内在的规律,然后再按照这样一种内在的规律把它组装起来。通过这样一种分解和组装,物理学家就获得了关于这部机器的全部理性知识。卡西勒生动地描述了这样一种新的理性认识方法:“它分解一切简单的事实,分解所有简单的经验材料,分解人们根据启示、传统和权威所相信的一切;不把所有这一切分解为最简单的成分,不把关于这些事物的信念和见解分解为最终因素,它是决不罢休的。分解之后就开始建设。理性不能在这一堆支离破碎的废墟前停步;它不得不从中建立起一座新的大厦,一个真正的整体。但既然理性创造了这一整体,并按自身的规则把各个部分装配到了一起,它就对自己的产物获得了完备的知识。”[4] -

霍布斯正是遵循这样一种理性主义的方法来建构他的政治学体系的。首先,霍布斯用观察方法将他所要研究的国家分解为确实的因素。在科学理性看来,逻辑思维是对显明无误、实实在在的因素进行推理,而绝不能是从概念到概念的,“自然科学的正确方法,决不可能是从任何任意的、先验的出发点入手,从某种假设入手,然后充分展开其中蕴含的逻辑结论。因为这样的假设能任意杜撰和修改;这些假设中的任何一个假设,与其他任何假设是同样有效的。只有通过运用其他标准,我们才能克服这种逻辑上的超然,使自然科学具有真理性和精确性。科学抽象或‘定义’不能用作真正明确的出发点,因为真正明确的出发点只有通过经验和观察才能获得”[4]5-6。也就是说,霍布斯要寻找的是一种事实的政治逻辑而不是抽象的政治逻辑。为了寻找这样一种事实的政治逻辑,霍布斯把国家看成了一种独立于自己的客观物体,是由个人联合组成的,对国家的研究就是要先将国家还原成一个个互不联系的个人,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把观察和研究个人的人性或意志作为一个最基本、最坚定的政治事实,这样,霍布斯就把对国家的研究还原成对自然状态下个人的研究,并

2009年第1期陆锋明:霍布斯与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轫

以此为逻辑起点构建他的学说体系。

其次,在一个个显明无误的政治事实的基础上,霍布斯用严格的逻辑推理寻找这些政治事实背后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重新建立一种政治学理论范式。每个人都有保全自己的自然天性和每个人都处于战争的自然状态这一情况,霍布斯开始进行他严密的逻辑推理。霍布斯认为,人都有保全自己的权利,但是在自然状态下,人又无法保存自己。因此,为了保存自己,人们可以自愿放弃和出让一部分权利。霍布斯相信,需要把这些权利转交给一个客观超然的实体,让它来保证社会的和平与安全,“把大家所有的权力和力量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能通过多数的意见把大家的意志转化为一个意志的多人组成的集体”[ ] 3 。个人与个人之间订立契约把权利转交给某一个人或组织,即“我承认这个人或这个集体,但条件是你也把自己的权利拿出来授予他,并以同样的方式承认他的一切行为”[ ] 3 - 3 。霍布斯宣称,在这一点办到之后,国家也就是伟大的利维坦诞生了。从自然状态,到为了保护自然状态中人们的自然权利而缔结契约,最后到契约缔结完之后国家的形成,霍布斯通过这样一种逻辑推理,将孤立的因素结合成一个严密的逻辑整体。

在国家形成之后,霍布斯认为,人们一旦签订了契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退出,否则就是违反自然法的。一旦建立政府之后就不能推翻也不能改变。主权者拥有至高无上而又不受限制的权力。主权者拥有包括立法、决定和平与战争、统帅军队、任免官吏、征税、审判、检查思想和学说、规定宗教等几乎所有权力。主权者的权力不受任何个人、团体的限制,人民对主权者必须保持绝对的服从。对于主权者来说,他的权力是不能分割也不能转让的,只能由他本人来掌握。理所当然地,霍布斯在政体形式上推崇君主政体。那是因为,霍布斯认为只有强有力的君主政体才能更好地保护个人的自我保存,并且,为了强调君主的权力是为了保护个人的自我保存,霍布斯还特别指出,主权者必须要能够保证被统治者的生命安全,否则被统治者就有理由不服从。但是,霍布斯显然忽略了一个强大的权力主体从逻辑上来讲更有可能危害个人自我保存权利的危险。霍布斯的忽略也为其后的启蒙思想家如洛克、孟德斯鸠留下了对理论进一步完善的空间。遵循霍布斯的路径,启蒙思想家们不断改善霍布斯所创造的思想体系,并最终形成了近代政治思想的主流模式。

将古典共和主义的自然法改造为近代个人主义的自然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近代自然法—社会契约论—政体形式”这一理性主义分析框架,霍布斯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政治学说,也为近代政治哲学奠定了一种分析范式,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大多持这样一种分析路径。从人的觉醒开始,经历了对旧思想世界的消解以及在新角度上对政治知识的逐步认识,到了霍布斯,一个从新的起点、运用新的方法来探讨政治本原的、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政治思想体系终于出现了,从这个角度讲,霍布斯是当之无愧的近代政治学第一人,他所开创的“近代自然法—社会契约论—政体形式”的分析路径也成为近代政治学的一个主流分析框架。

参考文献:

[ ] 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M].秦海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 996:3.

[ ] 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985. [3]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刚,译.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987: 5.

[4] 卡西勒.启蒙哲学[M].顾伟铭,杨光仲,郑楚宣,译.济南:山东人民出 版社, 988.

(责任编辑:时 新)

西方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笔记

西方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 导论 1、人类为什么要组织起来:实现自足。 2、政治学要处理好的关系:①神权与俗权的关系,涉及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如何安排的问题。 ②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涉及到社会自律与政府管制的尺度如何把握的问题。 ③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个人与他人,集体、局部与整体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 ④平等与等级的关系,涉及基于社会差别的公民权利和社会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 ⑤自由与权威的关系,涉及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如何划分的问题。 ⑥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涉及公民权利范围与政府权力界限如何界定的问题。 ⑦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涉及公民权利的内容和条件如何确定的问题。 ⑧大众与精英的关系。涉及大众参与经营管理的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 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涉及权力结构以及地域分布如何安排的问题。 ⑩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涉及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如何平衡的问题。 3、为什么名著的魅力是永恒的:是因为它们所讨论的议题是永恒的,它们所阐发的价值取向 和道德意义是永恒的,它们的话语是政治思维永恒的源泉。是时代的具体问题有感而发的著作,而它们的内容却又都有超时代、永恒的意义……它们是我们了解西方现代文化的基础,它们也是构成我们对西方人的了解所需的知识的核心。 三种研究方法:①历史主义研究途径:该方法认为,对于历史上任何一种政治理论的理解,都必须把它置于它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之中,并且是对于某种特定政治事实的反应,研究者的任务在于发现并揭示历史当中的“伟大传统”。 ②哲学研究途径:该方法强调政治思想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复活历史上的巨人,而在于更新今天的生活,解决今天的问题。 ③语境主义研究途径:该方法强调通过分析思想家的语言环境来完整准确地理解各种思想的真实含义,如主权、平等、权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含义。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理想国。 1、柏拉图式的爱情:追求心灵的沟通,排斥肉欲。 2、柏拉图的评价:正如耶稣在基督教中的地位,柏拉图在思想领域也扮演着相同的角色,他就是思想 界的耶稣。诚如美国哲学家怀特海所说的,“欧洲哲学传统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它是由对柏拉图

(完整word版)西方政治学名著导读

西方政治学名著导读 一.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古希腊城邦时代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政治学著作传世的思想家,其著作有:《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理想国》。 二、政治思想: (1)正义论:①回答了什么是“城邦的正义”,即是: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不是为了某一个阶段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②认为一个完善的城邦具有这样一些美德: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 ③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国家分为三个等级,即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认为只有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就实现了正义 (2)哲学家统治:①哲学王统治的思想。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理想国的核心内容。②让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才能保障城邦正义。③哲学家能够掌握正义本身、善本身的知识,能够按照神圣的原理描绘出理想的政治制度,是个人和公民幸福。④能够看到“美善、正义。勇敢、智慧、节制等理念世界中的原型 (3)政体的演变:柏拉图根据国家制度的品德和掌握国家最高统治权的人的品质把政体区分为两类五种:一是善的、正义的政体——王政或贵族政治。一是恶的、非正义的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治、民族政治和僭主政治。 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一.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政治思想家,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他的《政治学》被誉为政治学科的开山之作。其著作有:《政治学》、《尼各马克伦理学》、《雅典政治》等。 二.政治思想: (1)人与城邦:①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来就是政治动物”,过城邦式的生活就是人的本能,直接参与城邦事物是公民谋取幸福、实现集体之善的必要途径,也是公民权的本质。②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泛的社会团体,其目的是完成某些善业。③城邦是自然的演化 (2)法律的统治:①进一步从理论上阐明了法律统治的重要性。②人为政治关系必须是这样的一种关系,即臣民并非全部放弃其判断和责任。③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一词具有三要素:第一,它是为了公众的利益和普遍的利益而实行的统治。第二,它是守法的统治,即统治者的实施根据普遍的法规而不是根据专断的命令。第三,法治意味着对自愿的臣民的统治。(3)政治的改良:①其核心思想是,最好的或最可能好的政体的实现虽然确实人们梦寐以求的饿,但其实现的途径却可能是在现存法律和政治理念的框架内的渐进改良,而不是宣布激进的乌托邦方案②法律应该根据政体来制定,不能叫政体来适应法律 (4)中产阶级的民主:①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混合政体②混合政体的中心旋律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混合以及以中产阶级为主导的社会基础。③亚里士多德认为最良好最稳定的政体是由中产阶级主导的结合贫富两种要素混合的政体(共和政体)④在当今社会,培育社会中间阶层,实现社会结构的正态分布,避免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实现政治社会的中道均衡认为是克服社会不稳定、防止政治动乱的基本原则。 (5)理想城邦:主张自给自足的小国寡民。 三、贡献:①是政治学的开创者。 ②在整体主义的框架内渗入了某些个人主义的因素。 ③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政治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为后世政治思想提供了无尽的思想宝库和灵感的源泉。 三.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西方近代史(政治)

西方近代史(政治) 一﹑近代史的概念 世界近代史包括15世纪初至1900年前后大约500年的时间,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3个时期: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时期、17至18世纪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初步形成时期、19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时期。 二﹑背景知识 ①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阶段。 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兴起。 国际关系方面:以西班牙、葡萄牙为首的殖民主义国家开辟新航路,抢夺殖民地,开始用殖民主义的锁链,把原来彼此孤立、隔绝的大陆连接起来,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思想文化方面: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变动引起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体现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封建神学的精神枷锁,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②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是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初步形成的时期。 经济方面:17世纪后,荷兰、英国等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它们致力于发展海外贸易,积极拓展殖民地,彼此间展开了夺取殖民霸权的斗争。殖民扩张与掠夺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文化方面:17、18世纪,资产阶级掀起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崇尚理性,抨击君主专制和神权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他们勾画出未来理性社会的蓝图,也奠定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基础。 政治方面:17、18世纪,英国、美国分别确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度。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议会制度真正开始的标志;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它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创立了世界政治体制的一个先例。 ③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一个世纪,是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时期。 经济方面:18世纪后期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和19世纪70年代起同时发生于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统治地位,并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政治方面:两次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扩展和完善。 阶级基础:两次工业革命也壮大了工人阶级力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国际工人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 文化方面:19世纪,近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化论的提出对生物学和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学艺术领域也随着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

比较政治学课堂笔记

比较政治学 一、名词解释 1、比较政治学 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思想、行为和政策的比较而进行研究。它是政治学里唯一的一个把研究方法作为自己名字的分支领域。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它指的是对本国之外的国家的政治进行的研究,并不一定要和什么进行比较。 2、理性选择主义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既是新制度主义的一支,也从属于政治学里的理性选择主义。理性选择主义认为,个人利益的总和不等于集体的利益。个人的理性总和也不等于社会的理性。理性选择主义的重点是,理性的个人在环境约束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做出选择,并且根据与别人的行动的互动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策略。 3、囚徒困境 它讲的是两个人作案被抓,但警方没有确实的证据,只能靠囚犯中的一个自首并揭发另一个。于是警方向两个囚犯提出,如果一个自首揭发另一个,另一个拒不交代,则自首的可获自由,另一个会获刑10年。如果两人都交代,每人需服刑1年,如果两人都拒绝与警方合作,则警方会因证据不足,两人都获自由。虽然拒绝交代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如果其中一个人交代了,另一个人就会在监狱里待上十年。因此,理性的囚犯都会选择交代。这个悖论讲的是,对个人来讲理性的选择会导致对集体来讲不理性的结果。 4、社会资本 帕特南第一个将其引入政治学研究的。社会资本的多寡与民主的运行有极大的关系。所谓社会资本,是一种信任的、宽松的、互助互利的、充满公共参与精神的人际关系网络,比如像社区委员会、合唱团、俱乐部、合作社等等。在这种关系中,人们尊重他人、相信他人、有合作意识、富于公共精神。这种关系网络有助于民主制度的运行,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 5、公地的悲哀 由哈丁首先提出。它讲的是假定有一片草地为多户牧民所有,如果大家都只管放养,不管养护,那么草地到最后必定沦为荒地谁也用不了。 6、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反动,对传统的重新发现,以及新的价值和宽容的心态。 7、集体行动逻辑 基本含义是指: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存在强制或其它某些特殊手段促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理性的、自利的个人将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集体行动的逻辑指出,个人理性(利益)和集体理性(利益)之间存在冲突,个人理性并不是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8、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代表着组织起来的、与国家政权相分离的、以理性精神为基础的政治实体,包含着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认同以及对社会成员利益的关切。它是建立在法律保证的公民权利之上的,其中包括言论、结社、新闻和信仰的自由。

必修专题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完善 第1课时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1. 历史学家汤恩比认为,英国是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驱。这是因为英国“光荣革命”后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 ) A. 第一部成文宪法 B. 多党制的议会 C. 总统制 D. 君主立宪政体 解析:D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完成,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政体得以确立。 2. (2009·江都模拟)《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得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 A. 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 B. 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C. 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D.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解析:A 抓住时间“1688年”,光荣革命后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逐渐掌握了实权。 3. (原创题)2007年6月27日,戈登·布朗出任英国第52任首相。关于他的身份,说法正确的是( ) A. 国王任命的贵族领袖 B. 国王任命的多数党领袖 C. 上院议长 D. 皇室成员 解析:B 英国首相首先是下院的多数党领袖,然后再由国王任命为首相。 4. (2009·淮安模拟)伏尔泰在《以英国人的口吻》中写道:“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引文所反映的政治体制是( ) A. 君主制 B. 共和制 C. 贵族制 D. 君主立宪制 解析:D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抓住“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可以看出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故D正确。 5. 下列对英国责任内阁首相表述正确的是( ) A. 首相由国王任命,也可以被国王罢免 B. 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C. 由上议院大选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D. 首相的权力表现为任免高级文官、制定宪法 解析:B 英国首相由议会下院大选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国王在形式上进行任命,但国王无权罢免。首相无权制定宪法,所以A、C、D不正确。 6. (2009·南通模拟)18世纪英国的内阁制与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来源:学科网] A. 组织形式 B. 内阁与君主的关系 C. 社会性质 D. 民主化的程度 解析:C 英国内阁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治制度,而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制是封建制度,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7. (2010·徐州模拟)英国是历史上最早实行议会君主制政体的典型国家,这种政体不同于议会共和制的特点是( )

从单语语文词典释义的灵活性看英汉双语词典的释义

从单语语文词典释义的灵活性看英汉双语词典的释义 李红梅 一、单语语文词典释义的灵活性及原因 释义(单语),简言之,就是词典编纂者对每个词目在广泛语言环境的运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含义,经过综合、分析、概括(包括多义词的分项)后用最简洁的文字把它准确地解释出来。根据词典性质、对象、规模的差异,编者会选择不同的释义风格。粗略翻阅一下《韦氏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 Webster 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兰登书屋词典》(Random House Dictionary)和《朗文当代英语词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我们可以看出:由于《韦氏三版》是大型综合性词典,针对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学者;《兰登》是普通语文词典,针对的是一般使用者;而《朗文》是为英语学习者而编的学生词典,它们的释义风格相差很大。且不说不同读者对象的词典,单就两部同是学习词典的《牛津现代英语高级学生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和《朗文当代英语词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下释义方面的不同(以使用较多的牛津1989年版和朗文1987年版为例): 1.两部学生词典释义词难易不同 2.释义详尽程度和区别性特征细节不同 3.义项的确立、分合与排列不同 4.语用标识不同 单语语文词典释义的主观伸缩性或灵活性是有原因的。 1.“语言的本质功能在于它是一种交际工具,创制和使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而且是全社会的交际需要。”(张联荣,1997)因此作为语文词典的释义反映的不一定是一种内涵的认识,而是满足交际需要的语文义,即人对某种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评价,而不同编者对这种语文义的认识即对特定事物和概念的认识和评价是存在差异性的。这就造成了词典释义的处理带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主观性。 2.定义要包括所需要的尽可能多的区别性特征以和其他同类的概念相区分。这是术语学的基本原则。但是这一原则不同程度地适用于普通语文词典。“普通语文词典只需根据词典编纂的目的罗列足够的区别性特征达到精确表达符号的内容即可。”(Svensen,1993)“足够的区别性特征”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这给词典编纂者很大的活动空间。因此传统的“属+种差”释义方法中“种差”即“区别性特征”的取舍也是带有一定灵活性的。 3.模糊语言学认为:一些词的外延部分不明确,一些词义之间或几个义项之间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比如“爱”的词义是很模糊的,很多表示深挚的感情都可以用它来表示。词典给这样一些模糊词释义时常带有编者的主观情感和主观认识的差异性。 4.编者要根据读者对象不同而选择释义风格,如学者需要词典编者给出尽量多的信息;学习者需要简单明了的释义。因此词典对某个义项的语义内涵揭示到什么程度和它所涵盖的词汇量及信息范围必须视读者的需要而定。 5.英语还有国别之分,英国与美国在词典编纂方面有观点和手法上的区别。 二、单语语文词典释义灵活性在双语词典中的体现 编纂一部双语词典要有丰富的资料。资料的来源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编纂宗旨和类型确定之后自建第一手语料库;另一种是选择几部具有权威性的单语词典作为参考依据,以其中一部作为蓝本,然后据此加以增删。由于并非所有的编纂者都具备大规模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条件,多数双语词典是以一部或多部单语词典为蓝本,根据双语词典的特点及双语词典使用者的需求编纂而成。于是单语词典释义的灵活性在双语词典中也得到了体现。 如heinous 一词,不同的英汉双语词典分别解释为。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As we all know, politics is come from the ancient Greece. Most of all agrees that Aristotle is the founder of polotical science , because what he had written was the first system works on Political Science. There are four period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olitical science : the ancient Greece period, the middle ages, the modern times and the contemporary period. First, the ancient Greece period is about 500 BC to 476 BC.It also called The classical political science area.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 is the city state.During the period,th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er are Platon and Aristotle. Second, the medieval period is about 5 to 15 century.Christian theology dominate the era.Politics became the theological subjects.Magisterium and kingship becames the centra content of political research. The main topic is who should have the right to rule.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period is Augustin and Thomas Aquinas Third, the modern period is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Renaissance of 15 to 16 Century is a prosperous period of western politics,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period is Maki Japheth Leigh and Bodin . 17 -18Century is the capitalism development time. Scholars begin to demonstrates what power country should have,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government and how to build the basis of the government power systematically. The main thought is the natural law ,social contract theory, freedom, equality and fraternity. The last is the contemporary era, i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20 century to the 1960s.In the eary twentieth Century .The traditional politics turn to The political science whose representive is the behaviorism politics. it requires the use of natural scientific attitude, means and methods to study the political phenomenon, such as voting behavior, collective decision-making.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60's, Behavioralism backward turn to behaviorism politics.tend to study political theory 西方政治学历史沿革的四个时期: (1)古希腊时期: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76年前,这一时期被称为“古典政治学时代”,政治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城邦政治,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中世纪时期(约5-15世纪):“神学政治学时代”,基督教神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政治研究被神学视界观所笼罩,政治学成为神学的科目,教会与国家,教权与王权成为政治研究的中心内容。 (3)近代时期(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围绕着民族国家的主题,政治学理

比较政治学考试题和答案[1].jsp

《比较政治学》复习提纲 (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比较政治学的目标:比较政治学的目标(static)是澄清、说明不同的国家之间的政治上重要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2、变量,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变量就是可变的量,是指在分析某一具体事物时应当加以解析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往往会以某种相对稳定的方式保持着相互间的联系。因此根据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变量又可以分为:因变量、自变量和干预变量(中介变量)。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依赖于其他变量,而又不能影响其他变量的变量是因变量。简单地说,因变量就是研究者意图加以解释的现象或问题。 3、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在一组变量中,能够影响其它变量发生变化,而又不受其它变量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简单地说,自变量就是那些在理论上有可能影响和制约因变量的那些因素。 4、一元回归分析:求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叫一元回归分析。 5、在比较研究工作中,首先要关注的焦点是:1、首先要关注的焦点是国家之间的比较而非国家本身;2、对于比较研究者而言,要像单一国家之研究专家那样拥有至深的有关知识,不仅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可取的;3、广度与深度至少是同样重要的。 6、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比较政治研究的经典之作。他采取了哪五大步骤开展比较研究?第一步,提出适合于进行比较分析的问题;第二步,收集古希腊城邦国家的个案材料;第三步,在个案史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性准则对城邦国家进行分类;第四步,研究不同类型的政体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第五步,也就是最后一步,进行概括总结,解释稳定与否的原因所在。 7、就研究主题而言,比较政治学在当代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研究方面或领域?民主与民主化;生态环境与政治;妇女与政治。 8、就理论与研究方法而言,比较政治学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研究方面或领域?新制度理论主义;理性选择理论;比较政治经济学。 9、美国哲学家T.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中,使用“范式”一词来表示一种由诸多概念、假设与方法构成的框架,在此框架中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从事着他们的研究。当某一范式需要变化或转型时,就会发生一场科学革命。范式是研究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一套概念、方法及原则的总称。 10、推论,归纳推论,推论,是指在理论建构工作中所必须使用的、从已经完成解析处理的经验事实中概括出理论发现特定方法。(将经验事实与理论发现联系起来的特定方法。)归纳推论,是从对于诸多个别事实的具体观察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认知过程,其特点在于从特殊到普遍、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运动,其认识发生的起点所涉及的是对个别事实的认识,而其推理判断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则是在诸多个案中反复发生或重复出现的事实特征。 11、推论,演绎推论,是将已知的一般原理诉诸于个别事实进而得到有关个案的更加深刻的知识的认知过程;其特点在于从普遍到特殊、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其认识起点是那些已经建构起来且已经过某种验证的普适性理论,其推理判断过程所关注的是这一理论在具体个案中的适用以及在适用过程有可能发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王权;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1)背景:A.历史传统:13世纪<<大宪章》的签署给王权设定了界限,并形成了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B.政治前提:1688年的光荣革命解决了王权与议会的权力之争。 (2)制定: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 (1)内容: 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影响: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是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到法治,英国社会进入长期稳定 发展的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时间: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2)“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首相承担了实际行 政职责。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 (3)运行机制: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 对政府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 举 (4)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和两党制的形成,议会选举由个人竞争扩大为两党间的角逐,大选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3.1832年议会改革 (1)改革原因:““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议会基本掌握在资产阶级化得贵族手中,随着工业革 命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 日渐高涨 (2)改革结果和作用: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发展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虽然保留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①国王是世袭产生,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②议会具有立法权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内阁的领袖就是首相。 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二三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 两个趋势:国王权利逐渐削弱,议会权利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A.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B.行政权力有国王转移到内阁; C.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二.北美大陆的新体制

对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反思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16日/第013版 域外 对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反思 李蕾Leigh Jenco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 近十年来,西方学术界尤其是美国政治理论学界存在一股对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反思浪潮。这些反思大部分以该学科的基本文献,尤其是政治理论所谓的“经典”的近代意义为中心,思考这些基本文献是否能够满足全世界的理论需求。正因为这种怀疑,研究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西方学者越来越愿意把在历史上通常忽略的思想内容,比如中国思想、印度思想等等,引入其学科范畴里。到目前为止,这个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交流方法都会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意味或至少带有西方知识架构的痕迹。 “政治思想”与“政治理论”研究方法格格不入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一过程最大的难题与公平或者平等有关,即在“后殖民地主义”的世界中进行文化交流的时候,西方学者如何能够维持双方平等的地位。西方学术界如何能够认识到其他传统不仅具有能够促使我们进一步反省的内容,而且还具有能代替我们理论基础的内在理论,并由此突破西方中心主义。这两个选择就可取决于“政治理论”与“政治思想”的区别。 虽然“政治思想”与“政治理论”的研究课题通常一样,但是它们的研究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研究结论)是格格不入的。以在美国学术界刚开始出现的一门学科——“比较政治理论”为例,在理论上,比较政治理论家如拉库散,于本(Roxanne Euben)和弗莱德?多勒米尔(Fred Dallmayr)已经开始批评欧美学术界的西方中心主义,并且对非西方的政治思想进行分析;然而在事实上,它仍然把非西方传统列入“思想”范畴而非“理论”范畴,并在此基础上对非西方思想进行“博物馆化”与“边缘化”。更吊诡的是,此学科无法应对其最根本的困境:非西方的思想贡献如何能够动摇西方思想在全世界的主导地位。 政治思想归属于历史学政治理论以历史为背景 本文所用的“政治思想”的定义是比较狭义的,即某一个传统或某一个社会的学者对政治的考虑及研讨。虽然学者通常把“政治思想历史”列入普通政治理论的范畴之内,但是其最具代表的学科模型并非如此。政治思想的内容及其所分析的主体因为属于逝者的思想成果,因而归属于历史学的范围。这就意味着其所面临的思想挑战、其所挑选的研究课题或者材料,都跟过去经历与时间的发展动态有关。 最明显的是,“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都跟政治学有很特别的关系。可是两者和政治的关系有几个很重要的不同。第一个不同点就是虽然它们都有一定的政治内容,但是只有政治理论是针对政治的基本特点与架构进行分析,甚至于讨论“政治”应有什么边界,应该是何种东西。一般来说政治思想以政治的定义为其分析的既成基础,首先从这一定的基础上开始把过去思想分为政治或非政治的范畴,其次阐述政治思想的范畴中有何种意思或影响、跟某一定的历史经历有何种关系等等。简而言之,政治理论的研讨范围比较广义一些,会涉及概念上的基本问题,两者如何对待政治的内容也不一致。政治思想的基本目的一般来说是比较经验性的,而政治理论的基本目的是比较规范性的。 由此可见,政治理论是以政治切要的问题为中心,却不以政治历史或者政治思想历史为中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跟历史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指它跟历史的关系非常特别,没有以上所说的“政治思想”的历史含义。值得注意的是,政治理论把政治经验当做其反省的焦点,这不等于把历史作为其研究的范围。跟政治思想比较起来,其根本的目标并不是把历史经验讲得更清晰,而是对政治生活及其相关的问题进行更确切的分析,只有通过这种分析才能够对政治现象进行尖锐的批

比较政治学及中国视角

《国际政治研究》(季刊)2013年第1期 比较政治学及中国视角 潘维 什么是“比较政治学”?比较政治(亦称世界政治),遵循类似自然科学重复实验的规则,在世界范围内兼用纵向(时间)和横向(地域)比较的方法检验“所有的政治因果假设”。灌输有关“正义”道理的“政治哲学”和“宪法学”曾几乎囊括了政治学的全部。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地理区隔迅速消解、民智大开,学者们接触和比较不同国家的机会骤然变得丰富。自此,缺少时空条件比较的价值判断和纯粹思辨逐渐式微。追求对“行为”的“解释”而非描述,即追求“科学性”,成为学科风气。以“为什么”设问,答案必是“因果”的。使用价值中立的“行为”一词、比较其历史的时空条件,创造了政治学的“科学”导向。行为研究让政治“科学”繁荣,原先人文导向的大学“政治系”或“政府系”多改名为“政治(科)学系”(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在自然科学,若因果假设不能被重复实验所验证,就不能称为科学结论。在社会科学,因果关系主要在“行为”比较中确立,以提出“为什么”和出色的“假设”展示学术水准。其实,即便对纯思辨者,催生新知识也依靠比较。逻辑体系依赖概念定义的精准,但“同样”的概念在不同语言中的内涵可能不同。内涵不同会导致逻辑体系不同,貌似相同的知识体系在不同语言里就发生变异。 比较政治学并非“显学”,因为比较只是“方法”而非政治研究的一个具体领域。随着政治“科学”的发展,政治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断演化,在西方大学里逐渐形成了以下六个方向:(1)本国政治;(2)比较政治;(3)国际政治;(4)政治哲学;(5)政治科学方法;(6)行政管理。比较方法已在政治学全部六个领域里应用,几乎覆盖了政治学的全部。所以,政治学逐渐不再需要加上“比较”二字,“比较”政治趋于消亡,成为研究“外国政治”的代名词。美国的大学政治系通常有七成以上的教员从事比较政治的教研。“本国”政治于“外国”则是比较政治的一 *潘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邮编:100871) 02

国开大学政治学原理2020

导论 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 第一讲知识点1:政治带给我们什么思考 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 ) 。 A .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 B .官本位 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 D .权力本位 答案:ABCD 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无非在于:权力本位或官本位,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详见教材P3页 第一讲知识点2:讲政治:讲什么和怎么讲 2、讲政治的目的是() A.学习弄权之术 B.了解政治常识 C.探索构成良好政治秩序的机制 D.做官 答案:C 讲政治的目的是通过解析现实政治生活,探索构成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的机制,以及实现社会善治的条件,详见教材P3页 第一讲知识点3:政治学给我们提供了什么知识 3、政治学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政治分析原理和()

A.政治执行原理 B.政治操作原理 C.政治科学原理 D.政治制度原理 答案:B 政治学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政治分析原理和政治操作原理,详见教材P4页 4、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 A.权力 B.国家 C.正义 D.效率 答案:C 正义,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详见教材P4页 第一讲知识点4:政治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5、宪政与法治之下的自由民主以及()则是迄今为止被人类的智能所发现的最为高明的政治制度。 A.代议民主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政治协商制度 D.有限政府 答案:D 宪政与法治之下的自由民主以及有限政府则是迄今为止被人类的智能所发现的最为高明的政治制度,详见教材P7页 第一讲知识点5:政治学原理提供什么知识?

比较政治学期末整理

问题一、政治学五大范畴 政治学五大范畴:政治哲学、本国政治、国际政治、公共政策、比较政治 问题二、比较政治学的特色 (一)研究方法 (1)比较是用对比和鉴别的方式,确定事物间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认识方法。 (2)比较研究:将比较方法系统地运用于科学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活动和研究方式。 (二)比较政治学在政治学中的作用 (1)在政治学分支学科中以比较的方法见胜。 (2)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基础知识的来源。 (3)与其他学科的交融。 问题三、亚里士多德比较研究五大步骤 1、提出适合于进行比较分析的问题 2、收集古希腊城邦国家的个案资料 3、在个案史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三个相关性原则对城邦归家分类。准则一是最高统治者的数量;准则二是 行为方式;阶级结构即不同阶级间权力分配方式。 4、将这一分类结果与稳定和不稳定联系起来,研究何种整体最不稳定或者最为稳定。得出结论:纯粹的 民主制和纯粹的寡头制属于最不稳定的政体,而最稳定的则是混合政体。 5、在这一分析的基础上做出若干概括,进而解释稳定与不稳定的原因所在。 问题四、近代的比较研究 (一)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作者对美国民主条件的分析无一不反正着他对法国社会的分析,而对法国社会研究也为其对美国的研究所证实。 (二)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以及其他一些涉及印度、古代以色列的论文都可以再比较研究的框架内加以理解。 (三)孔德 他第一个将比较方法看作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孔德将社会学和其他各类自然科学并列,并且在方法论上提出了用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相同或相似的观察方法、实验方法。 问题五、为什么比较政治学在二战后得到长远发展 1、现实政治发展的影响 法西斯主义的普遍兴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 2、学术界知识发展的影响 功能主义分析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分析研究;行为主义研究方法;有关非西方国家制度的研究资料越来越多 3、理论经典 伊斯顿、多伊奇、阿尔蒙德等人提出的理论经典使比较政治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问题六、系统理论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大卫·伊斯顿:《政治系统的分析》;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

医学专业在线英语词典

医学专业在线英语词典 篇一:医学科研工作者会用到的 5 大英文词典----百替生物 医学科研工作者会用到的 5 大英文词典 做科学研究,看英文文献肯定是逃避不了的。但是面对着文献中无限多的英文单词,以及 各种专业词汇,就算是英文大牛恐怕也不敢完全保证能够通篇顺利的读下来吧,那么选择一本 好的英文词典,将会使你的科研工作事半功倍。 1.灵格斯词典 这个词典或许知道的人不多,但是这个词典的好用程度绝对可以名列前茅的。灵格斯词 典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有着多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扩展词库,而且这些词库中还有各种各样的 专业词库,天文、地理、生物、化学各个方面都有。对于医学研究工作者来说,其中的英汉分 子生物学词典和湘雅医学词典扩展包, 将会成为科研生活中的利器。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到的是, 灵格斯内置了 Google 翻译,虽然仍然需要联网使用,但是据笔者发现,有时候 Google 网站打 不开的时候,灵格斯整合的 Google 翻译却还可以使用,这不得不赞一个。 2.Google 翻译 不用多说,页面简洁,使用方便,随开随用,不用担心软件升级问题,也不会弹出各种 小广告,多种语言随时切换,支持段落翻译,而且质量与同时期其它的翻译软件相比,翻译质 量有明显的优势。使用方便,只要有网就能翻译。缺点在于功能比较单一。 https://www.doczj.com/doc/e08648964.html,KI 翻译助手 CNKI 翻译助手最大的优势也在于它的学术性:所有的例句都是出自于学术期刊,并且通 过这些句子还可以找到到对应的文献来源。然而,这些例句虽然都来源于国内的学术期刊,不 能排除有些 Chinglish 的表达。所以,CNKI 助手非常适合搜索一些专业术语,不仅了解用法, 还能顺带看看国内学术界在该领域的文献。 4.有道金山 有道词典使用的是《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词库,所包含的词条和例句紧跟现代生活。 有道的功能比较全面,带很多扩展功能,包括全文翻译、屏幕取词、划词翻译、例句搜索、网 络释义、真人语音朗读等。还可将单词存入生词本,依靠云同步随时复习,适合词汇量积累。 不好的地方就是,比较占系统内存,小广告多。 5.金山词霸 金山和有道其实不分伯仲,不同的是金山词霸收录的《牛津词典》的词条,该词典详细 的追溯了每个英语词的来源,释义和印证丰富,可以算作是英语词汇的最高权威。金山和有道 在其它的功能上并没有太大差异,在产品的外观上区别,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单凭自己的 喜好来选吧。 篇二:在线词典资源大全 在线词典资源大全

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比较政治学导论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性质 一、比较和比较研究 二、政治与政治学 三、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规范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二、经验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用 一、比较政治学的优长 二、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功用 第二章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早期的比较政治研究 二、近代的比较政治研究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 四、比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主题的变迁 一、研究主题的当代状况 1.政治制度的分析框架与分类体系

2.政治制度的构成及其含义 3.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 4.政治制度的深层次文化结构 5.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方法论模式的发展 1.社会科学化的努力 2.可能性的超越:异质比较与同质比较 3.从描述走向分析和深度描述 4.宏观与微观的融合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发展的动力 一、学科主流的影响 二、主流学科的影响 1.历史学与比较史学 2.人类学与社会学 3.经济学与比较经济学 三、比较政治学学科内部的张力关系 四、社会政治环境所给定的学科发展条件 第三章比较政治学的范式争论 第一节元理论层次的争论及其启示 一、主流范式:实证主义及其主张 二、非主流范式: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 1.后实证主义

2.批判理论 3.建构主义 三、范式间的争论及其启示 第二节作为先驱者的马克思与韦伯 一、马克思主义的范式意义 二、韦伯理论的范式功能 三、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之于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不同政治取向型范式间的争论 一、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 二、激进主义范式 三、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 第四章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技术 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规范研究方法 2.结构研究方法 3.行为研究方法 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进路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操作技术及其缺陷的控制 一、比较政治研究的操作技术 二、比较政治研究的缺陷及其控制 第三节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西方政治学最早发源于古希腊,创始人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其所著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之作。从《政治学》开始,按照历史顺序,可以把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古代西方政治学 公元前5世纪,地中海沿岸分布着数百个奴隶制城邦国家,这些城邦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打破了原始氏族部落社会的血缘关系,瓦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宗法关系,较早地建立了权利关系和契约关系,促成了城市文明、商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这些都为西方古典政治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沃土和摇篮。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撰写了《理想国》和《政治学》等著作,开辟了政治学研究的新领域。 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思想家,其主要政治思想是对“理想国”的描述,主要著作有《理想国》、《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三篇对话。他认为“最好”的政体是“正义之邦”,即“理想国”。在这个规模不大的城邦国家中,分为三个等级,即哲学王、武士和劳动者。哲学王是治理国家的德高望重的哲学家,武士保卫国家,劳动者进行生产,这是柏拉图的理想政体。但如果这三个等级发生了混乱,理想政体的模式会被打乱,代之以军人政体、寡头政体,进而导致民众革命,产生民主政体。柏拉图后期的思想有了一些变化,他设计了“第二等好”的城邦:采用混合政体以取代有可能导致专权的哲人政体;以恢复私有财产和家庭代替了理想国的公产公妻制;按照财产的多少而非天赋划分等级。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学生,代表著作是《政治学》。他考察分析了150多个不同形式的城邦国家,从伦理和利益的角度,研究了国家的基本理论,即国家的起源、性质、目的和任务;研究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划分的原则,并对各种政治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了如何建立以及管理国家等问题,奠定了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具体内容有:①国家的形成如同雌雄结合,是自然的产物,“早期各级社会团体都是自然地生长起来,一切城邦既然都是这一生长过程的完成,也该是自然的产物,这又是社会团体发展的终点”。“事物的终点,或其极因,必然达到至善,那么,现在这个完全自足的城邦正该是至善的社会团体了”。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国家是自然形成的至善的社会团体。②他认为伦理学研究个人的善,政治学研究人群的善,国家这一社会团体的目的在于达到最高尚、最广泛的“善业”。他指出:“政治学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城邦以正义为原则……正义恰恰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③政治权力的分配制度即政体决定着城邦的异同。亚里士多德对各类政体进行了区分和研究之后,认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与共和政体能够照顾公共利益,其差别只在于掌握最高统治权的人数不同;而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都只会为统治者谋利。④最好最易于实行的是共和政体,特别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最为稳定。⑤政体发生变革基于人们对“正义”与“平等”的认识的分歧。寡头会认为基于财产多寡的政治权力不平等是正义的,平民则认为基于人身自由的政治权力的平等分配才是正义的。⑥私有财产和家庭是人本性和城邦的性质,不能取消,但要避免财富的两极分化。⑦城邦要实行法治,并由有公民权的人轮流执政。 亚里士多德时代,古希腊的奴隶制城邦制度已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所以,亚里士多德的任务在于努力维护并竭力赞美城邦制,把它看作是至善的化身;同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