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政治学导论

比较政治学导论

比较政治学导论
比较政治学导论

比较政治学导论

比较政治学理论

——潘维(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

一、Comparative Politics在政治学中的地位和概念

政治学:政治哲学:二战前是政治学的全部。法学者加哲学者几乎就构成了政治系的全部,叫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或者Government Department。二战后,几乎都改成了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只有Harvard和Cornell 还没变。政治哲学往往被我们称为原因了,从价值观上来解释,需要有人研究。

政治学方法论:二战后取代政治哲学占主导地位

比较政治学:二战后成了政治学的核心学科。从教员比例上可以看出来。凡用比较的方法

研究政治学问题,就可以称之为比较政治。因此,政治学系里大多数人作比较政治,政治学研究也离不开比较政治。比较政治几乎是全部,方法论也服务于

它,教你怎么比较。

行政管理:是一门艺术(组织理论),给一堆case,每个学校都积累了大量案例。理论上

很简单,容易掌握,但难实践。国际政治:国政的知识储备主要是国关理论。这点理论虽然不多,但恰恰是其他5部分里没有的。还有一点国际经济知识(是一个杂烩)、军事战略(国际政治从根本上是权力政治,其中最根本的是军队,不懂军事战略就无从谈国际政治)、外国政治(在理解国际行为时也离不开比较政治,一半以上的研究时由比较政治来承担的)。

本国政治:理解、支持本国政治是基本需要,在任何国家都是政治学的核心。

科学:加以证明神学:不需要证明

在科学与神学中间的广阔地带,存在着哲学、法律、历史等人文学科,不是科学。比如历史,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描述事实,逃不出意识形态。人文的东西,比科学还重要,它告诉你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什么是价值观念判断。但是,人文学科中的一些总是要分裂出来,往科学上靠。因为社会科学的成就和声望,很多历史、法律界的学者出来研究比较历史、比较法学,逃脱了价值判断,不得不承认它们是社会科学。

二、基础概念

1.社会

社会是由人组成,是人与人发生关系的场合。彼此关联的人群构成社会。

个人主义在前还是集体主义在前?没有任何个体能脱离群体而存在,因此集体主义在前。在这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社会关系。这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为什么彼此不同的人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课堂)行为惊人地相似?因为,在社会关系里,最核心的是power。摆脱权力束缚本身就需要相当大的权力。在权力结构中,最严谨的是西方,如德国人对红灯的态度。观念背后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背后是权力。权力左右社会关系,构成连接社会的根本纽带。权力

1

连接社会是天然的,永恒的。

权力是社会的基础。但政治学并不研究所有的权力,只研究最根本的权力。政治权力是一切权力中最基本的权力——政府的权力,支配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文明的第一线曙光是政府的出现。无政府状态要么加入弱者联盟,要么bandwagon。

权力:软权力(思想、魅力等),硬权力(暴力,金钱等)。在无政府状态中硬权力强于软权力。

2.政府:垄断了一切合法合理暴力手段、管理社会的机构。3.政治:与政府管理社会直接相关的各种权力。

野蛮状态下没有政府,但文明社会中,政府出现后,对人民最大的威胁恰恰又是政府。研究如何限制政府的权力,禁止政府滥用公权,同时又要使政府为人民服务,是一个艰难的任务。研究政府的权力是政治学的根本,因此,政治学在社会科学中相当重要。

结论之一:政治文明是一切文明的核心。例如:古埃及文明的核心是法老制度;古希腊文明的核心是直接民主制;古罗马文明的核心是贵族领导的法制;美利坚文明的核心是自由民主制;中华文明的核心是科举制(官员考绩制/公务员制度)。

政治文明是无止境的,改善政府的文明是使命。通过比较来实证地判断,这就是比较政治学。

4.资本

帕特南:社会资本,指的是公共精神。公共精神是个人自由的表现。今天中国说的自由和西方的自由概念不同:中国的自由是小农基因,加一点道家无为,包裹在西方观念、词汇的外衣之下;西方的自由自古至今都包含着公共的概念,即得到公众尊重,能够为公众服务。因此,西方能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没有社会资本就无资本,也无民主。

三、课程内容

1、“范式” Thomas K.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1962

1)Kuhn此书研究的是科学探索所涉及的认识论问题。科学探索的基础是范式。Paradigm (范式):是一个结构,它至少包括两个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假定(assumption),它体现了对该领域的基本认识。如时间、空间等范畴及其相互关系。

2)范式不同于理论,比理论大,同一范式中可以包含很多不同

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理论。3)一个范式的生命力有限。当人们的观察手段和思维能力进步以后,人们会观察到既有范式无法包含的现象,由此开始新范式的产生和科学的进步。三个阶段:

a)不愿意否认既有范式,把新现象解释为变种,把原有范式不能解释的东西归为例外。

b)当老范式不能解释的例外越来越多以至于出现学科的困难时,该学科逐渐丧失吸引力并产生

消失的危机。c)学科若要重获新生就必须改变范式,进行重新定义,建立新的理论。前提:新范式既能解释

以往范式能解释的现实,又能解释旧范式不能解释的事实。从科学发展史来看,Kuhn认为科学界最大的范式可能是牛顿的,牛顿前的物理学称为前范式阶段(pre-paradigm),从牛顿到爱因斯坦是一个范式的变迁。他认为社会科学界不存在paradigm,处于前范式阶段。Kuhn的这种说法有很大争议,自然科学界不认可Kuhn的范式一说,社会科学界相反却很认同。

4)本课试图用范式作为工具来组织材料,社会变迁怎样和政治变迁连在一起。

Assumption无所谓正确还是错误,关键是有用(utility)。

5)范式是主观的:一旦它拥有explanatory power,就会被接受。但是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某一范式可能不再具有解释力,于是范

式变迁就发生了。有几种可能的结果:A 对原有范式的变异;B旧有力

2

量强大,范式不变;C原有学科的被推翻或是被新的范式取代。

是科学的,就不可能是真理。理论本身是主观的,而真理则是事实。2、“理论” Theory:关于至少两个变量(variables)之间因果关系的解释。理论包含于范式中。

知识是用理论来积累的,而不是对事实的描述和信息的堆砌。

3、三个层次的范式

政治经济、政治社会、政治文化

四、关于政治变迁

(一)古典范式classic paradigm

18-19世纪之交兴起了一个可以称为classic paradigm的东西,内容上分为两大类: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

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讲课的两大线索(次线索:政治文化学)物质短缺——为了克服自然界的障碍——科学创造发明。

研究17、18世纪社会变迁的基本范式(社会科学界一个通用的范式):变迁的三段论或四段论

分工科技进步(人对自然界的征服)——————→社会结构/ 社会意识的变迁(分工division of labor;社会分层social configuration)————→ 政治权威形式(机构、制度等)的变迁

解释:不同社会阶段(科技发展所致)实际上就是分工不同,分工不同导致社会结构不同,社会结果不同说白了就是阶级结构不同,直接导致了社会意识的不同。例如:工厂的出现如何导致一个村庄的权威结构变迁;农业文明、畜牧文明对自然理解不同,导致社会阶级结构和意识的不同,如对年龄的不同态度。

这个范式下容纳了不同的理论,以下一一介绍:

(1)政治经济学:

● Adam Smith(1723-1790)“Wealth of Nations”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8世纪最伟大的著作,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的历史性理论。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是结果变量。

核心概念:“invisible hand in market”,以此来解释市场经济的运作。Smith运用政治经济学来分析,从经济手段谈论社会,是一流的经济学家。

Smith提出了社会转型,开创了政治经济学(PE)的先河。在不同的social context中重提原有的概念。

唯物史观是Adam Smith提出来的,往上追溯是亚里士多德在《政治经济学》里表现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所有重要著作都是按历史唯物主义写。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东西。

他的苏格兰同乡William Roberson在Adam Smith之前便指出欲研究某一人群应首先研究他们的生活

3

方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说法初见端倪。

对Smith而言,最关键的是社会生产活动的复杂程度,尤其是所有权,并以此出发划分社会阶段: 1 狩猎采集阶段hunting-gathering 2 畜牧业社会pastoral 3 农业社会agricultural 4 商业社会commercial

(斯密当时还看不到工业阶段)

财富本身是权力,因而所有权是重要的。政治意味着有形的组织机构及其体现的权力,不同社会阶段,能够控制国家权力的人是不同的,导致不同的结果。Smith描绘的是一幅历史唯物主义的图画,他的因果关系是:

1)在狩猎采集阶段,没有社会分工,没有私有财产,也就没有财富集中,没有权力集中(concentration of power),因此就没有制度,没有成规制的政府,没有压迫性的国家,只有一种原始的政府形式。2)在游牧&农业社会,有复杂的分工和相当程度的财产集中,于是带来权力集中,因此产生强有力、压迫性(strong coercive)的政府。

权力集中的两个原因:

①分工要求合作,在生产者之间需要good coordinating,由权力集中来组织,这需要政府;②怕穷人忌妒富人,需要政府保护富人。3)在商业社会,有高度的分工,结果是国家的作用越来越小(less role of state),压迫性最少。国家作用下降的理由:

①因为市场的兴起,invisible hand逐渐取代政府功能;②社会各个阶层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加深。

怎么相互依赖?在农业社会,lord(拥有土地)和service之间相互依赖。在商业社会,权力由土地所有者手中转移到企业家手中,从少数人转移到多数人手里,人人都可以使是企业家。结果是财产再社会中的分配趋向平均化,就不存在jealousy问题,也就不需要coercive 的政府。

这是一个与马克思主义在同一个范式下的完全不同的理论。

进而有了发展的概念。rude——civilized;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是progress的源泉。Progress / Development :

物质短缺的下降,government coersion政府压制下降社会结构复杂性上升,社会和平上升(孔多塞的社会进步思想)

Adam Smith 强调稳步的发展,并且需要一个firm government。其理论的动机和行为理论基础。

Mobility: assumption: rational man ——selfish interest Motivation:

self-love and desire of to be proved by others Fellow feelings(同胞之情):人在追求自我利益时受到一种天然道德的约束,尽量不去伤害他人,这是造物主种在人的心灵之中的。

并不是每个国家都会走向commercial society,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不是每个民族都有fellow feeling。原因是由于资源短缺,或是居民的自我控制能力差。

4

● K.Marx(1818-1883)

其理论与Adam Smith处于同一范式当中,但相互对立。其理论的起点也是从生产技术开始的,物质生产方式(mold of production)决定生产关系(relations of production)。社会分工、财产所有制、交换方式(modes of exchange)三者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区分。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生产方式是历史进步的原动力/火车头。

他承认社会科学的基本范式,政治受制于经济基础,经济是原因,政治是super structure,是dependent variable结果变量。和Smith一样,Marx也把国家当作政治机构,认为power权力体现在对财产的占有,经济生活塑造人们的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新技术—→新的社会结构,新技术—→新的所有制,新技术—→新的政治意识。

他定义了一些历史的threshold来划分历史发展阶段。《资本论》

的划分与亚当斯密相似:Agricultural, commercial & industrial(研究了一个Adam Smith没有看到的阶段)。

Marx最不重视、甚至蔑视的恰恰是国家,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但年老时又重新考虑这一观点,当他写到《法兰西内战》、《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时,发现国家也可能有一点中立性。

马克思对农民的态度也主要反映在这两本书里。

我们今天更熟悉的是斯大林式的五大社会形态划分(原、奴、封、资、社),但Marx不是这样意识形态化。Marx主要探讨欧洲当代资本主义,也研究过中国的历史(用的是东印度公司寄回大英博物馆的报告),琢磨中国文官制度的由来。他在书中写到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东方专制主义,但对美洲赞美有加,认为美洲可能是唯一一个可能不通过暴力实现革命的大陆,或许是因为他的主要稿费来源是美洲的报刊杂志,对东方印象极差,可能因为信息主要来源于殖民主义当局、印度总督,因此对东方有很多偏见。

Difference between Adam Smith and K. Marx

异1:Marx受到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影响,认为市场存在缺陷,主要是不完美的分配机制。我们今天说market failure市场失败。但Marx的批判逼Ricardo厉害得多。

贫困化理论:

Marx承认商品交换是基于商品对双方的有用性,承认市场交换

的有效性,但他看到了一个例外,即一个绝对商品absolute goods——劳动力。绝对商品被卖给资本家,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工人得到的仅仅是基本生活要求所需。因为这种商品交换的不等价,资本家越来越富,工人却越发贫困。这就是贫富分化的由来,贫困化的由来。

为什么劳动力卖不出其应有的价格?

Marx给了一个bold hypothesis,挑战了过去以及今天一切常规判断。但他解释得不够清楚,有时候认为是资本家利用国家机器压迫工人的反抗和要求;有时候认为是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供应过度/供给过剩,劳动力之间竞争激烈。这是马克思的理论基石,也是致命伤。

剩余价值(surplus)观:

在资本主义社会,剥削者得到的surplus远远超过他们的消费需求,这些surplus转化成资本capital。Marx的剥削管就建立在剩余价值概念之上。所有阶级社会都有剥削,但资本主义社会里剥削变得如此之盛,资本无限自我增值。所以他写《资本论》,想尽办法颠覆资本,颠覆资本家榨取surplus的合理性。但是,Marx预见到了工人工资会增加的情况。他在wage, labor & capital《工资、劳动、资本》里说,工人的工资会增加,甚至超过他们生存的基本需求,但是他们并不会满足,对社会的满意程度反而下降,因为他们改善的程度与资本家富裕的程度之间差距会越来越大,没有赶上的希望。这就是所谓的相对剥夺

5

来为社会提供新的道德准则。reintegration of society不是必然的。换言之,社会的混乱是永恒的。在缺乏行为准则的情况下,就会出现personality collapse(人格的崩溃),人处于心理矛盾之中,在极端情况下,个人的解脱方式就是自杀。Duirheim从社会转型来解释自杀,这种社会转型是永恒的。

认同错位—〉多重人格—〉精神分裂—〉自杀

另一种方式就是反社会,出现各种极端小团体(如画家,各种小团体的出现)。norms & identity出现了问题。这种使个人免于自杀的方式其实也是整个社会病态的根源。

* 如何保持人格统一?要保持社会平衡。Durkheim则认为没有办法解决,只有悲观。

* Weber:新文化的出现要靠英雄。charisma “制度迷信”

涂尔干的悲观主义是非常深刻的:

1、现代社会分化的速度惊人地快,社会价值变化万千。这种阶段一直存在,不是转瞬即逝的。

2、对organic solidarity、现代社会世俗的人为设计的信仰体系非常缺乏信心。

secular cult:对个人的信仰和对利益的迷信。个人主义成为宗教,对个人的秘戏尽管目的都是自我,但对社会团结没有帮助。个人主义的动力来源于社会(differentiation),但不能反过来服务社会,反而使社会更分裂、更脆弱。It’s too ourselves.

Durkheim认为无秩序的社会就是一个个人主义社会,注定要分裂。因此,需要有强有力的国家strong state。strong state对涂尔干来说也是必须的,这与道德考虑无关。

Durkheim告诉我们社会紧张的来源:专制的现代化。专制的现代会维持统一,并维持着社会分化。“专制——〉现代化”,是Durkheim 提供的解释和路径。

对individualism的信仰在中国并不social,而个人是来自于社会的,不为社会的相处之道提供纽带。

artificial的是不可靠的,总是在变化。

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准则的脱节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流行病。

● Max Weber(1864——19XXXX年代西方风起云涌的“文化大革命”,造反的通常是中上阶级的子弟)。只有一种解决的希望,即旧思想在新环境中的再生(rebirth of traditional thoughts),需要产生文化预言家,用回归传统retraditionalize把大家带出iron cage。《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Legitimacy合法性:

定义:合法性:一个政权做合法的事情,不做违法的事情,而非政权的产生方式。

原意是Legality,即做合法的事情,合什么法不重要。

政治合法性的来源:相互给予reciprocity。统治者与人民交换,

提供人民所需,满足被统治者一部分要求,从而换取被统治者的支持和服从。人民服从权力,因为权力给人民秩序、道德、安全等,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reciprocity。统治包含被统治者的同意。

Lipset李普塞特:Political Man,人民认为该体制(不一定是政府)能够解决人们生存其中的关键性问题,该体制就有合法性;反之,则合法性消失。“合法化”的政府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的支持。

但是,在往下走,就进入了政治文化的问题,不同人民对关键性问题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想法。政治文化研究面临的方法论问题使其很难有所成就,得出来的东西都是common sense。政治文化研究来源于Weber,他以为能继续从这个角度研究合法性,其实是个死胡同。

冷战后,“只有得到选票的多数才具有合法性”泛滥,是美国宣传机构宣传的,西方从来不相信这个,只有共产党国家才信。这是伪科学,民主与合法性几乎没有关系,只是解决了强势集团如何取得统治地位的问题。合法性因时因地不一样,因此民主并不天然具有合法性。60c末70c初,世界政治大牌学者都在研究民主制合法性危机。

政府做合法的事情,人民就支持。这就是合法性的含义。但合法性只是政府稳定的原因之一。

13

* 中国的法律制度自秦朝以来,变化不大,人民反贪官污吏昏君,但是不反体制,因此这是一个合法性极高的体制——官僚体制。

(萨托利:多数决定的一个最大问题是,这个多数往往是少数,

因为社会并不都是只分为两个groups的。)

政治权威的目的只有一个:秩序。政治权威(秩序至上)=/=权威主义(权威本身至上)

(二)新古典主义/新传统主义范式neo-classic paradigm

(1)早期的修正主义:老的范式做出了很大贡献,

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女工出现)—→工厂发展—→所有人被雇佣—→原有的权威体系变了—→城市化

人类知识对社会变迁的理解很伟大,但其成就来源全部是西方经典或者说是欧洲经典,运用于分析非西方社会则产生错误和问题,就需要修正。最早的修正是革命,后来被人忘记了。最先修正社会变迁的线性思维的不是俄国人,而是美国经济学家Veblen韦布伦。

XXXX年轻、更伟大。而在工业后发国家,工业是由国家建立的,工业革命是国家机器推动的结果,不以农业革命和商业革命为前提,相反是先有工业的发达,才推动农业和商业革命。因此,俄国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不是先后出现,而是同时产生的,且工人阶级因为有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而比资产阶级更先进,可以在革命中发挥领导作用,可以使资本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合二为一。俄国具备这种后发优势,可以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孟什维克再质疑:

若跨越阶段的革命能成功,社会主义必然会陷入资本积累的泥潭中,统治者为了获得工业发展的积累可能比资本家更残酷,再也不会有平等,正义和自由。

Plekanov 在《俄国农业问题》中预言:在落后社会中建立的社会主义,将不是人民当家作主,而是半亚细亚专制主义(Semi-Asian Despotism),或像印加帝国(Inca)一样昙花一现。其理论极其有预见性。

孟什维克用标准的马克思主义回击了布什维克,迫使布什维克必须作出回答。

布尔什维克再回答: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论

托洛茨基《不断革命》Permanent Revolution 不断革命论

二人对孟什维克/Plekanov的回答奠定了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基础: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有统一的生产和商业方式,构成了资本主义统一的世界组织形式。(全球15

化在那个时代是一个让人激动得多的概念!)因此民族革命与世界革命是不可分的,在一国范围内夺取政

权不过是整个世界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初始阶段。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世界市场方面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在帝国主义链条上出现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就可能在这样的薄弱环节上成功。WW Ⅱ给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机会,该薄弱环节正好出现在俄国。但

社会主义必须是一个体系,一个国家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整个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成功,相反,一个国家的胜利最终取决于世界革命的胜利。

Stalin《论列宁主义基础》:以往分析无产阶级革命的先决条件往往是在一个国家内作出的,但在XXXX年计划经济很多东西没能转换成财富,隐藏在图章里。

Lenin和托洛茨基的思想被遗忘了大半个世纪,直到60年代,人们才又记起这一理论,由拉丁美洲人首先提出挑战,dependency theory 世界体系理论。Wallenstein、Dependency Theory的作者们都基本上是列宁主义者,对Lenin做补充。

所谓的列宁主义者,即在乎世界革命,把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在整个世界革命上。

Marx: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Lenin: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Lenin早于Wilson提出民族自决权。

● 毛泽东: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理论

文化大革命思想与Lenin、托洛茨基的思想是一脉相传的。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尽管已经被党的决议公开批判了,但它是XXXX年来一次,把官僚全部打掉。

毛看到文革的失败(69年把老干部又请回来了),但不承认文革本身的失败。

毛是最后一个列宁主义者,已经看到一个国家维持社会主义必然

失败的命运,只有世界革命的成功才能维持住中国的社会主义,把希望寄托在世界革命上。核战争后是一个共产主义的红彤彤的新世界。《施密特回忆录》

战争三等:装备战——〉智慧战——〉政治战(拼的是民心、纵横)毛从来都打政治战,无愧于军事家称号。

(2)发展理论/ 现代化理论:古典主义在新形势下的重复

学术中心转向美国:

关于社会发展的学术争议,到XXXX年代中后期是西方经济最好的阶段,基本上没有短缺,物质极大丰富。但是,冲突发展了,造反的都是好家庭出来的人。这些冲突在很大程度下都不是关于重新分配物质的冲突,也不是通过党派政治斗争进行的,而是从文化再生产领域出来的。问题出在文化:生活方式的语法(culture: Grammar of forms of life)。

理性行为是外在利益、符号体系和人们内在心理推理过程的结果。

文化的民主合法性危机:

国家本来是主导、灌输意识形态的。当国家领导人不再能主导意识形态,丧失了与人民交流的能力,就丧失了legitemacy。当官方没有能力塑造交流时,就被别人塑造。

青年人因此不信仰权力,表达对权力的反抗的权利。

一个制度的维持、变迁是与观念有关的。统治是文化的统治。

当社会的经济状况良好时发生危机,就很有可能是文化的危机。这种危机就是出现在西方社会,而且还会出现,helpless的人民,民主制的crisis。

西方社会走出文革,靠的是新的charismatic leader。E.g. Regan Culture: identity and a set of norms of behavior

政治体制:

建立:与社会基础、生产关系、历史事件、传统有关。维持:elites对文化的主导。变迁:意识形态的垮台。

方法论:思辨与实证

思辨interpretation(logical production)依赖A语言;B定义——但思辨不一定产生新知识,是政治哲学而非政治科学。

36

法治:以现有的法律来治理国家。法治的原则:

1、基本法的权威至上

2、司法中立与独立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

政治学导论期末复习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4、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9、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1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为政以德,修已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下面是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管理学读书笔记,希望您喜欢! 管理学读书笔记篇一大三上学期我选修了管理学,因为担任校纪检部部长想了解一点有关管理的学问,以前对于管理学不了解,但对管理有些了解,但不系统。经过半年的公共选修课的学习,我有了不少收获,慢慢知道原来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通过学习,我发现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广,有效的管理,是没有一种固定模式的,但好的管理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首先必须是结合实际,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标,都会有很多个管理的选择,而我们则要从中选择一种最有效、最节约,或最易实现的办法。因此,我们必须要先认识到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对于管理提出了经典论断,而有关企业管理更是情有独钟,所有的企业都是由无数人来担任无数职位然后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同时每一个职位的人,不论是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他们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在一定的计划内的,这些都是企业在运作前需要设计规划好的内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把这些工作的结构和内容计

划安排好。单从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达到了最合理最科学,而企业中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最恰当最精准,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换回最多的回报,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找不到一个最完美的组织结构,现实的要求在不断改变,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须不停的改变,这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管理学家只是致力于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个“最完美”。 其次,如果说对于工作方式的设计和调整是属于比较固定和硬性的话,那么对于人的工作则是充满弹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为人和工作方式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因素会影响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对人的关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霍桑效应就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这样,光靠改善组织结构,越来越机构冗肿,这样会使其办事效率大大降低。如果长久忽视对人的关注,则会产生更消极的影响。对于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这需要人对工作有很大的积极性,并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于人发挥出他们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奖励机制、竞争秩序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开创了这一领域。他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工人生理、心理的需求、非正式组织。梅奥的理论使人们开始关注工作中的“人”。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一群和睦竞争的工

政治学导论汇总1

政治学导论 一、政治的性质 (一) 1、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 “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3、政治博弈 类型:零博弈、非零博弈 要素:局中人(参加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4、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研究路径: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 5、从研究对象和方法论上看,西方政治学可以划分为: 古典主义时期、旧制度主义时期、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时期以及今天的新制度主义时期 6、古典主义政治学传统的旧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特征是: 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合一性 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制度中心主义和制度决定论 7、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政治理论与方法论 本国政府与政治 比较政府与政治 行政管理们研究组织行为 国际关系 8、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 阶级分化 制度主义(特点) (1)在制度的含义上,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关系所构成的“硬约束机制”和宏观上的政体论,即政治制度的好、坏问题。

(2)在制度变迁的方向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线性变迁即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制度变迁。 (3)在变迁方式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阶级斗争所导致的革命性突变;新马克思主义,如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 (4)在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中,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最重要的是阶级关系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权力结构,这一点直接影响着新制度主义的“制度(权力结构)的重要性”。 (5)在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上,马克思强调的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马克思反对把技术与观念的关系简约为技术决定论或观念决定论,而把社会进步看成是一套复杂的关系系统的互动。 (6)在制度变迁的个人作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反对把个人偏好或信念看成是既定的,而是把偏好和信念看成是被解释变量,而不是相反。 9、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行为主义 基本特征:关注的是政治活动者的行为,断然拒绝机构研究法 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政治现象 强调“社会科学的统一” 理性选择主义(核心要素都直接来自行为主义,方法论是个体主义,核心命题是“经纪人”假设)包括: 社会选择理论 集体行动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二) 1、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2、政治权力(关系)的要素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 3、政治权力的主要类型 以性质划分:(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以组织划分:政府的公共权力、政党组织的权力、政治社团的权力 以层次划分:中央的权力上级的权力 地方的权力下级的权力 以功能划分: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司法权力 4、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关系: 价值关系利益关系法律关系 5、权力转化为权威的条件: 合法律性 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政绩的有效性。 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

管理学书籍读书笔记

管理学书籍读书笔记 管理学书籍读书笔记斯图尔特·克雷纳这本《管理百年》是因为这本书是管理学中的经典之作,回顾了1900-XX 这一百年中管理这门科学从萌芽到发展到现今的成熟阶段的重要事件和代表人物。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发现了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有条理的历史性的回顾,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于每一个管理的历史性阶段作出的深刻的反思,他并没有全盘接受过去的被视为权威的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而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分析和观察并得出自己的观点,而不只是进行单薄的陈述。所以这本书折射出了作者对于管理的永不满足的态度和批判性的精神,就像作者在书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管理只有恒久的问题,没有终结的答案。 这一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一百年来西方主要是美国的管理思想的发展,读完之后,我认为最重要的三个部分便是最初的管理者们的纯粹的对效率的追求到中期的对于组织的重视再到后来的对人的探求,当然这种分法并不是完全合理的,因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对不同的管理内容的思考,只不过是在某一些时期中,某些探讨显得也尤为重要而已。而书中对于历史的回顾也主要是用具体的研究者或管理者和具体的案例来呈现的。 追求效率::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阶段,生产力已经被极大地提高,资本家管控的工人开始越来越多,管理的思想开始渐渐的萌芽,但是管理却并不被重视也没有基本的定义,直到亨利法约尔的出现,他开始意识到管理师一门科学,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且他给出了关于管理的严格的定义: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最重要的是他明确了管理者的职能所在,这开启了这个对管理探索的新的世纪。在法约尔之后的最杰出的管理者应该非泰勒莫属了,科学管理概念的提出让他一举成名,曾经有人评述说科学管理的精要就是对“对创造能细分体力劳动的流程的压倒性的重视”,的确,在科学管理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泰勒对于效率的强调,在他的思想中,工人必须要用严格的是时间管理来督促他们不磨洋工,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处最多的产品,这就是多即是好的信条。这当然极大的促发了生产力的提高甚至把人类的生产带到了一个新的领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科学管理中缺乏信任,基本的尊重还有沟通,工人只是生产的工具,在后来的出现的理论中可以被归为“X”型人,没有规定,督促就不能完成最大量的任务,这在当时的年代这些问题并没有凸现出来,科学管理只是给了资本家,工厂主等人更好的剥削工人的知识基础,虽然造成的结果与泰勒的初衷相悖而行。泰勒的一个忠实而又成功的跟随者便是福特了,福特汽车的创始人,生产线的发明设计者,最优秀的公司的

政治学导论期末复习

政治学导论期末复习14号考 第一章 1.政治的含义:⑴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 ⑵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对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学学科创始人:亚里士多德 3.政治学的内容构成 ⑴按照政治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划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⑵按功能划分:理论研究,应用研究 ⑶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划分:宏观政治学微观政治学 ⑷按照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状况划分:静态研究动态研究 ⑸按照政治学研究的方法划分:规范的政治学实证的政治学

4.政治学的研究方法:⑴历史分析方法 ⑵经济分析方法 ⑶阶级分析方法 ⑷利益分析方法 5.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⑴社会学分析途径 ⑵经济学分析方法 ⑶心理学分析方法 第二章 1.利益的含义:基于一定生产基础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2.政治权力的含义:国家统治机关拥有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垄断性的公共权力.

3.政治权力的主体:国家统治机关 4.政治权力的性质:垄断的公共权力 5.政治权利的范围:特定区域 ⑴政治权利都是有作用范围的 ⑵政治权力如果超出自己的作用范围,就会与别的政治权力发生碰撞 ⑶政治权力碰撞的结果是冲突 ⑷政治权力在自己的范围内不发生作用就是失职 ⑸在相邻的政治之间的范围内的空白地带管理难度增大 6.政治权利的特性:⑴强制性 ⑵垄断性 ⑶自力性 ⑷扩张性

7.消极权利:个人要求国家不得侵犯只能消极的不作为的权利。 积极权利:个人要求国家积极行为的权利 8政治权利的内容:⑴自由权 ⑵参政权 ⑶述愿权 9.名词解释:①自由:一般意义上是指免于外在的强制;法律意义上的自由指的是除法律规定禁止以外主体行为皆被许可的一种状态。 ②权利: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做活不做的某种行为的自由;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指的是法律规定并加以保护的自由。 10.权利与权力的区别:⑴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自由,是不受侵犯的正当性;权力则是一种发生在主客体之间的强制力。

管理学书籍读后感

管理学书籍读后感 读?简单管理?有感 读书周期间,公司开展了征文活动,看到通知后想想自己在这毕业后的半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岗位上度过,也没有抽时间好好儿看看书,学习书中的知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估计自己离被社会淘汰也就不远了。因此,我根据自己的定位选择了?简单管理?这本书来细细品读,学习其中的精髓。 翻开书的序言部分我了解了简单管理比较全面的定义,我觉得简单管理的定义应该总结概括为:准确找到并且把握事物的规律,将复杂的工作简单化,运用简单的技巧发掘员工最大的潜能,以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 书中作者列举了大量实例来与我们分享了众多成功企业家的管理方法。书中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管理者都是通过员工来完成任务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优秀的员工就无法高效的完成任务。那么管理者如何才能带出优秀的员工呢?结合书中的内容我总结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管理者在管理员工时需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员工树立好榜样。 第二:采取师徒制,即当新员工入厂时为其指定一名优秀有经验的员工作为其师父,规定师父须将自己所掌握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全部教授于徒弟,不能有所保留。必要时也需在生活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三:给予员工适当的压力,因为只有那些能够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的员工才会适合那些更高要求的岗位。 第四:管理者在犯错后须主动承认错误,这样更容易赢得员工的尊重,否则会令员工有所失望。 第五:采用施压和奖励结合的方式以及管理者的以身作则来提高员工的执行力,毕竟执行力不是通过一时的开会指导教育就可以提升很大的,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第六:管理者须与员工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既要表现出亲和力,也要给人敬畏,便于对员工进行管理。 我想如果能够做到这六点的话,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员工就不成问题了。那么是不是有了这些优秀的员工,企业就能稳步向前发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我们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以一当十固然重要,以十当一也同样重要,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因此我们需要个人优秀的同时还需要其能团结合作,形成一个高效的团队。 我觉得团队应该是团结的队伍,而要想团结,管理者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首先如果团队做出成果后,管理者把功劳全都归于自己,团队做错事情时管理者却把责任全部归咎于员工,那么这样的团队还能上下一心么?估计早就散了吧。因此在这方面,我们的管理者须做到成果与团队分享,而团队做错时管理者须主动承担至少大部分的责任,只有这样的管理者才值得员工为其效力。不过团结对于团队来说只是基本条件,要想能够拥有一个高效的团队,我们还需要团队中人员能力的互补,这就需要管理者熟知每个员工的优势,整合资源,打

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比较政治学导论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性质 一、比较和比较研究 二、政治与政治学 三、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规范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二、经验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用 一、比较政治学的优长 二、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功用 第二章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早期的比较政治研究 二、近代的比较政治研究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 四、比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主题的变迁 一、研究主题的当代状况 1.政治制度的分析框架与分类体系

2.政治制度的构成及其含义 3.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 4.政治制度的深层次文化结构 5.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方法论模式的发展 1.社会科学化的努力 2.可能性的超越:异质比较与同质比较 3.从描述走向分析和深度描述 4.宏观与微观的融合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发展的动力 一、学科主流的影响 二、主流学科的影响 1.历史学与比较史学 2.人类学与社会学 3.经济学与比较经济学 三、比较政治学学科内部的张力关系 四、社会政治环境所给定的学科发展条件 第三章比较政治学的范式争论 第一节元理论层次的争论及其启示 一、主流范式:实证主义及其主张 二、非主流范式: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 1.后实证主义

2.批判理论 3.建构主义 三、范式间的争论及其启示 第二节作为先驱者的马克思与韦伯 一、马克思主义的范式意义 二、韦伯理论的范式功能 三、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之于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不同政治取向型范式间的争论 一、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 二、激进主义范式 三、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 第四章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技术 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规范研究方法 2.结构研究方法 3.行为研究方法 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进路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操作技术及其缺陷的控制 一、比较政治研究的操作技术 二、比较政治研究的缺陷及其控制 第三节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

管理学》读后感

《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着) 读后感 在2017年度工商管理培训班,重温了本科专业,通过卫武教授的悉心教导,管理学的科班知识再次得到巩固和发展,温故知新。XX教授还专门推荐了斯蒂芬·P·罗宾斯着《管理学》,这本书是典型的教科书,知识点覆盖全面,案例分析具体,特别是感觉罗宾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什么事管理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杰出的管理者。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学习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结合课堂上老师的教化和书籍的拜读,受益良多。 《管理学》分为管理导论、综合管理问题、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六篇,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跟本科学习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在表述有点不一致的地方,但仔细斟酌以后,发现“领导”更加贴近现实工作,无论你是哪个级别的管理者,领导是协调和指挥的一门艺术。 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个好的完善的计划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的确定行动方向,从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书中描述计划的一段话特别有感触,“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也就是说,如果

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同时计划也包括旨在完成目标的行动制定。公司的计划有关于公司一个小项目的计划,也有公司的整体战略计划,这些计划的在的实行则需要管理者的决策。 决策、计划的制定过程,书中第三篇开篇就有详细的论述。确定一个问题→确定决策标准→为各项标准分配权重→形成各种备选方案→分析这些备选方案→选择一个方案→实施,我们在企业中,现今还会加上预评估和后评价,做到形成决策计划有依据,对决策计划有监督,对决策计划负责。 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在本书第二章中特地分出了一大部分是用来说明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力。在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软弱无能的,也不是全能的。像是一些自然性灾害、经济危机、政治性强制要求的等外界的约束,管理者自是要在决策的同时顾及这些,这些便是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然而管理者也并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的。书中有提到的,杰出的管理者必定会运用相应的方法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受损最小化、不受损甚至是还能顺应趋势获得更多的利益。此外,我想到的是,这些外界因素对公司或者说公司决策者的种种约束力应该也是可以用公司本身的深厚底蕴避免或减轻其影响力。所以公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发展自身的公司文化,公司文化越好公司的经营发展的也会更好。

政治学导论

一:如何理解权力、权威和合法性之间的关系? 答:(1)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合法性关心的是统治、政府或政权怎样及能否在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 运行。合法性体现一种价值判断。合法性不仅是一个权力问题,它还涉及到权力和权 威的基础。(2)实现合法性权力主要通过信仰体系和有限政府来实现。信仰体系为合法性提供理论基础,有限政府要求政府势力不超过法律。(3)在合法性权力中,关键是权威。权力是迫使人服从的一种力量。权威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服从和支持。人们 对权力安排的服从可能有被迫的成分,但对权威的安排则属于认同,服从不等于认同,权力可能使人服从,但却得不到忠诚。(4)权力和权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被认为是正当的权力。权威被所有人当作正当法则接受,权威的行使既为同意者认可,也为反对 者容忍,面对权力人们反对或支持,对权威则是服从。(5)权力转化为权威,合法性是关键。它要求: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绩效的有效性;合法性 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6)权威虽然在合法性上产生,但有独立性,反过来会促进合法性的稳固性。 二:如何认识大众传媒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答: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但这种媒介可能会扭曲公众舆论,公共舆论 并不总是可靠的。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意识并获得政治 立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中特定政治文化传播和延续的过程。大众媒体在政治社会化中处于何种地位,是一个基本没有悬念、能很快达成共识的论题,那就是传统的政治社会化机构,如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等政治教育功能日渐式微,而大众传媒凭借无与伦比的社会穿透力成为“政治社会化”的最重要的机构。换而言之,借助高科技手段的大众媒介以其超强的渗透性和独有的信息传播效果,对社会成员政治知识的获取、政治信仰的巩固、政治态度的改变以及社会政治文化传承产生其他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众传播 较传统的传播方式更能适应政治活动的要求。1.传递政治信息,引导政治舆论2. 影响政治态度,激发政治参与3. 提高政治技能,完善政治人格 4. 树立价值判断标杆,提高受众 思想政治素质。 三:如何认识国家类型与国家形态的关系?现实政治中有哪些国家形态? 答:(1)国家类型是根据国家基本权力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特征而形成的一种稳定 性的政治形态,对国家的政治过程和人们的政治观有着直接影响。但是,即使在同一种类 型的国家中,如所谓的自由民主主义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也具有不同的行为模式,因此,还必须分析国家的具体形态。(2)失败国家、依附国家以及相关国家形态、自主性国 家。 四:官僚制的特征是什么?如何认识官僚制与官僚主义的关系?

管理书籍读后感讲解学习

管理书籍读后感

管理类书籍读后感 一、《如何进行标准化经营与管理》读后感 本书通过事例生动地分析了如何对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经营和管理,在我看来,经营和管理这两个问题是独立的但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其中,感触最深的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是对员工工作的一个指引,和茫茫海上的灯塔的地位相当,睿智的企业创始人根据自己的人生哲学,结合企业的实际总结提炼出来,经后来的管理者升华而成形成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对其坚决执行,从而成就了成功的企业. 如何对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经营和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企业文化的重要 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和选择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在我看来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在某个程度上来说比选择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更加重要,首先是企业文化指导员工做人、做事,同时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也才能够将企业文化深刻的贯彻和执行,其中的执行是最重要的问题,执行力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 二、制订标准的、细化的管理制度 书中提到制订标准化的经营管理制度,在我看来是阐述了制订标准化、细化的管理制度,不同的企业在对待经营和管理上的思路不一样,现只谈对管理制度的制订,首先是从大局出发,考虑到企业的长久利益的情况下,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制订公正、公开、公平的管理制度,忌严管、卡、压,出发点可以是总结目前的管理制度,针对不足提出改进,长处加以发扬,达到让员工直觉

遵守、执行,更要通过制度建设,培养员工的自制能力,形成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使企业的要求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达到员工自制与企业控制之间的最佳平衡。 企业发展是个动态过程,制度建设也是个动态过程,制度建设要不断改进、创新;同时要细化,制度建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了解员工、关心员工、体贴员工,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切实制订后达到指导、规范员工的工作的作用 三、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 这个问题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说就是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工作中的意识,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素质。 四、强化监督管理,制度制订了就要坚决执行 如何评价执行的效果就要靠监督管理,监督管理要站在公平、公正、公开的角度,做到对事不对人,首先就要做到责任明确、切实实行责任制度,做到谁管理谁负责,责任首先从领导追究起。 五、评价反馈和奖惩制度 评价反馈也就是把收集的资料与标准进行对比,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在哪里,然后反馈给评价对象,也就是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的过程,针对不足提出改进,继续发扬长处;针对反馈的情况对员工进行适当的奖惩制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帮助员工改变不良工作习惯和态度,同时也有助于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但是要注意奖惩的尺度,是以纠正员工的缺点为目的。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治人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九章政治人 一、名词解释 1.政治人(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研) 答:政治人就是指公民以及在政治公民中产生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政治家。人总是要处于社会关系之中,但人并不必然要进入政治关系中。一方面,政治制度不发达会限定某些人作为政治人的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即使享有政治权利的人并不必然去享用属于他们的政治权利。政治人指的是进入到政治关系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政治家。 2.市民社会 答:市民社会是指基于权利观念的平等主体——个人、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所组成的,相对于国家权力拥有自己独立自治空间的共同体,强调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这种共同体是一种具有内聚力和广泛包容性的较为持久的社会组合。市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①内部各主体平等;②外部与国家相对独立;③与国家的关系依法双向互动,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国家的权力与市民社会的权利可以相互作用,任何一方都不应当、也不可能将对方置于自己的绝对控制之下,两者的关系应当统一于有利于整个社会健康存在和发展的有机平衡的状态之中。 3.政治选举与政治投票(南京大学2005年研) 答:政治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

为方式。政治选票是政治选举的一个方式与途径。它们同属政治参与的方式。 二、简答题 1.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 答:政治参与的历时类型是从纵向历史发展所作的划分,而其共时类型则是从横向表现形态方面所作的划分,其划分标准在于公民是否对于自身权益具有行为能力以及是否作为。 (1)根据这种划分标准,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主要有自动参与、动员参与和消极参与等三种。自动参与是公民基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而自觉地对政治过程施加影响的行为。动员参与是公民因受他人鼓动或响应政府号召而发生的影响政治过程的活动。消极参与指的是公民出于自觉或不自觉的原因而对政治问题漠不关心或对政治活动采取消极行为。 (2)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在政治现实之中并不像在政治理论上那么容易分辨。任何国家实际的政治参与状况,都是动员参与、自动参与和消极参与三种共时类型的混合,所不同的是三种类型在不同条件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合方式。一般情况下,民主程度高的国家自动参与作用的范围就大于其他类型,民主程度低的国家消极参与的作用范围就大些,而在介乎二者之间的转变过程中的国家动员参与的作用就比较突出。 政治参与的三种共时类型之间呈现出一种动态关系。最初是属于消极参与行为状态的,在他人或政府的劝说或诱导之后,会转变为动员参与行为,动员参与又会逐渐转化为一种自愿地表现公民责任的方式,即内化为一种自动参与行为。反之,最初是自动参与的行为也可能因受到操纵而成为动员参与,当动员参与失败或者参与者责任感遭受打击之后,还可能继续下降为消极参与,如政治冷漠行为。当然,这三种类型之间的动态关系并不影响三者作为(3)政治参与类型的内在规定性。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对于分析各国的政治参与状况是很有用处的,它们比单一的投票率分析更能说明问题,因为共时类型的分析能反映出政

杨光斌著《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政治学 参考书目:《政治学导论(第四版)》,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政治的含义。 P5: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文化的含义。 P51: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 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3.正义的定义。 P89:正义的本质是指一个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 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需求。正义既包括分配资源的方法,也包括分配资源的结果。方法是公平交易,结果是指承认所有的个人及团体能够平等地享有一些基本权益,并且在他们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4.共和制的内涵。 P118:共和制是君主制的对称,是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府体制或国家形式。选举产生统治者的历史源远流长,因而共和制具有不同的历史类型和阶级性质。历史上曾出现过奴隶占有制共和国,现代则是资产阶级共和制,无产阶级共和制。 - 1 -

5.国家元首。 P129:国家元首是一国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质上或象征性地居于首脑地位。任何性质的国家都需要有国家元首,例如君主制的国王或皇帝,共和制的总统或主席。国家元首对于国家的作用有:一是象征国家,二是代表国家,三是对内代表国家的统一。 6.统治秩序的含义。 P201:统治秩序是社会各阶级经过特殊斗争和较量之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整个社会的统治行为。因此,从根本上说,统治行为是准暴力行为,以暴力为后盾,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出现。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 7.市场化治理的概念。 P218:市场化治理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化治理。市场化治理引进了市场化运动的手段(例如市场运作,契约外包,私有化,授权经营等),引入企业管理的3E(效率efficiency、经济economy、效益effectiveness)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降低政府运转的成本,增进政府政策的收益。 8.弹性化治理的定义。 P219:弹性化治理是在批判传统的官僚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模式,它主张政府机构不能仅仅依靠僵硬的政府组织、一成不变的制度条文来提供公共服务,而是要变革政府机构、放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章节题库-导论 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导论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概念题 1.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 答:(1)理性主义是指正式或非正式的把理性选择模型应用于国际关系问题,诸如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或博弈论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理性选择强调的是行为体怎样试图使其利益最大化,以及如何选择最有效的手段来实现这些利益。 (2)建构主义是指针对理性主义以为既定的客观事实,从社会学的视角区分了具有物质属性的自然事实和人们的社会活动所建构的社会事实,认为社会事实的形成乃是人的行为的结果,它们并不是既定的,而是取决于观念因素的研究方法。这种观念不是指个人观念,而是指“集体意向”,即共有的观念或文化。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建构主义研究途径的主旨就在于说明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怎样建构了社会事实。 2.案例研究法 答:案例研究法是指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人们基于特定目的,选择单个或少数事例,联系其发生条件与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与解释的一种途径。案例研究法可分为非理论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前者是对该事实本身进行解释,类似于历史性研究,而后者则是为了检验或发展理论。案例研究作为一种运用普遍却又存在争议的方法,通过联结个别研究和一般研究,可以打开通向理论概括的门径,但它本质上并不是一种普遍性研究,不适合需要用大样本进行分析的问题。用案例法对理论进行检验,可以进行证实,也可以进行证伪。

3.定量研究法 答:定量研究是指与定性研究相对的概念,也称量化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之一。进行国际关系研究,人们不但需要论及对象的质的规定性,而且需要论及对象的量的规定性。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进行定量分析,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测量、描述、分析和推论。 4.形式模型 答:形式模型是指作为一种涉及对数学、图形和符号方法的使用的方法,其中博弈论的运用最为普遍。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形式模型可以发挥三种功能:描述、演绎和验证。运用形式模型进行国际关系研究,特别适于进行决策研究,这是该方法的长处。用形式模型说明现实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更多的因素。 5.诠释法 答:诠释法是指一种理解与解释文本的途径,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针对的是事实的不可观察的方面,功能是说明事实的社会(历史)意义。这种意义主要指事实中蕴含的主观因素,包括:事实发生的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事实中体现的行为体的意图与观念,这种意图与观念对国际关系的建构,文本作者所处环境和自身观念对其诠释的影响等。 6.证伪方法 答:证伪方法是指有针对性地搜集反面事例,并用它来订正原来结论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创始者是卡尔·波珀。该方法论认为,任何事实本身都是不可穷尽的,采用传统的归

最新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三篇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特地从网络上查找了该书作者的生平简介,百度百科上的资料显示曾仕强教授真的专注于“中国式管理行为”研究三十年。此外,他还对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有着很深刻的理解与阐释,间或地出现荀子之类的儒家之流和老子之类的道家之流,彰显了笔者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前言中,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他认为尽管西方在全球化中重大而明显的成就,但是中国仍然将在政治上统一世界,并且带来共同的和平。我非常喜欢和欣赏曾老师这种自傲骄傲的口气开场,带我很有底气地阅读下去。中国式管理,应用了易经中的道理,充分体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自然规律,来合理运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而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中国式管理又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国人都有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着独善其身,达者兼计天下”的积极而乐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当中国只局限于黄河谷地之时,传统的中国式管理便已充分发挥了它的功效了,所以我也一直很笃定,中国式的管理历经几千年的考验而不衰,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 杨教授的《学校常规管理学》的结构内容。全书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基础篇(上篇),主要论述学校常规管理的一般理论基础,包括学校常规管理导论、学校馋鬼管理原理、学校常规管理领导、学校常规管理思维、学校常规管理方法、学校常规管理技术、学校常规管理模式、学校常规管理诊断、学校常规管理评价和学校常规管理认证等十章。第二部分为实务篇(下篇),着重阐述学校管理实务中几项工作的常规管理,包括学校校务常规管理、学校教务常规管理、学校总务常规管理、学校教育常规管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学校科研常规管理、学校师生常规管理、学校公关常规管理、学校时间常规管理、学校环境常规管理等各章。 书上提到说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用推、拖、拉来解决问题,以化解代替解决,务求尽量减少后遗症。这让我想起了“化干戈为玉帛这句话”。太极拳的动作无外乎是推、拖、拉的配合,组成各种花样,以求在动态中维持平衡,而立于不败之地,着推、拖、拉在我看来就是借力打力,在紧要关头争取缓冲时间,也是太极阴阳交接处的那条线。这并不是鼓励大家用阴奉阳违,恰到好处地使用这推、拖、拉是可以化解很多尖锐的矛盾,缓和大家的情绪,点到为止,不偏不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合理的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长久的发展。尤其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环境下,曾老师的源于中国古典管理哲学,具有本土化性质管理行为的中国式管理能为中国企业大力来新的惊喜。在修己安人的管理过程和管理目标描述了中国式管理的理论支撑与管理特点。其坚持辩证法思想的新管理模式西学中用,运用中庸之道,在强调原则的前提下,变通地进行灵活的管理也是中国现代企业所需要的。 中国人把“推、拖、拉到没有解决问题”称为“圆滑”,这样的结果人人痛恨;把“推、拖、拉到把问题圆满化解掉”称为“圆通”,这样的结果但然人人都喜欢。国人都是喜欢圆通而厌恶圆滑的,同样的手段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呢,

人大 政治学导论 杨光斌 课堂笔记精华版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 作为导论的基础,本篇将主要介绍政治的涵义、政治学的学科特征以及作为政治核心要素的权力。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关键词: 政治政治学政治权力 本章重点: 政治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要素。学生应该重点理解政治的基本含义;政治的重要地位;政治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简史;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与类型;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 1. 历史上的几种政治观: (1)政治是上帝对人世的安排。 (2)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3)政治就是权力之争。 (4)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2.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建立在对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基础上的,是对政治本质的深刻把握,是一种社会中心主义的政治观。 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因此,结合各位学者对政治的定义,我们认为: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 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人是有欲望的;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 2. 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可以影响决定的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 3. 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政治系统理论认为,政治本身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系统,政治系统又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政治系统与其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二、作为博弈的政治 本目主要从博弈论角度理解政治过程,需要简要把握以下几点: 1. 政治博弈的要素: 局中人(参与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2. 政治博弈的规则: 宪法与法律。 3. 政治博弈的类型:

政治学导论重点题

政治学导论重点题 1-1什么是政治? 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过程。1-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表现 2政治就是各个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2-1什么是政治权力? 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2-2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力有哪些特征? 1原则: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 2:实现机制:一人一票的自由选举制 3国家和社会的二元论造成了新的矛盾,形式上政治平等,实际上经济不平等 4实现形式:代议制与选举制相结合 2-3我国国家政治权力有哪些特征? 1社会主义民主 2议政合一 3党管干部原则下的选举于选拔相结合的权力分配制度 4民主集中制 3-1什么是政治文化? 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3-2政治文化的功能是什么?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 2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3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4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4-1当代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 2民主社会主义 3新自由主义 4新保守主义 5社群主义 6民族主义 4-2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什么? 1政治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 2意识形态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固化和精华。政治文化只有固化为意识形态时,才有稳固的结构体系

比较政治学导论考试要点

比较政治学 比较政治学: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政治体系的政治现象进行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是政治科学的分支学科。是政治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经验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政治学学科获得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理论滋养的主要来源之一。 政治社会化:从政治文化角度看,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对于公民个体来说,是“政治人”的培养过程,或政治角色的训练和生成过程;对政治系统和政治结构来说,是自我再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环节。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 政治参与: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风标模型理论:强调国家本身无足轻重而只是体现和反映着在政治竞技场上获胜者的意见,一如风标体现着强风所向,又如“现金记帐员”一样统计着参与竞争者的输赢得失。 依附:是这样一种状况,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制于他所依附的另一国经济的发展和扩张。依附状况导致依附国处于落后和受统治国剥削这样一种局面。 体系理论:主要指那些试图以含义宽泛的“政治体系”作为政治学核心概念并以此展开政治分析的学术努力及其由此所得到的学术成果。 强权国家:指那些基于政治现实主义,关注于政治生存斗争和统治效力的各种国家概念。 合法性国家:指那些力图揭示并思考有关国家行为之依据,以及其行为由此而取得合法性的基本哲学问题的学术探讨结果。 相对剥夺:在人们所理解的他们所能得到的如财富、福利和政治地位等,与他们所理解的他们理应得到的之间存在着差距,但这种差距是一种心理心智方面的认知和评价,与实际的状况基本无关。人们往往不是因某种原因而真正的被剥夺,而是在心理上感觉的自己在遭受剥夺,这就是所谓剥夺的相对性。 民主巩固:指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已经完成由威权政体向民主政体过渡的新兴国家,如何使民主游戏规则制度化,如何培育一种与民主政体相应的稳定的政治文化,如何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如何深化民主,以建筑一道防止威权政体复辟的强固堤坝这样一个过程。 范式:从事某一科学或学科的研究者群体在某一特定时段所共同持有并尊捧的特定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共同的信念和理念,以及共同的自然观及其形而上的假定。指研究者所假定、接受和采用的基本信念、概念、模式、理论架构、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1.政治的含义: (1)政治是一种对道德的追求和实践 (2)政治是一种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3)政治是一种管理众人和管理社会的活动 (4)政治是一种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5)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2.政治学研究对象 (1)政治学是研究国家问题的科学 (2)政治学是研究公共事务管理的科学 (3)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获得和维持的科学 (4)政治学是研究社会价值和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科学 (5)政治学是研究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6)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的科学 3.政治学研究方法: 古今中外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在当代中国,研究政治学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1,,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的根本方法,也是研究政治学的根本方法。它要求我们辩证地,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揭示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具体地说,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必须坚持以下的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经济分析方法 (3)阶级分析方法 (4)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采用和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方法: (1)政治行为研究方法 (2)政治系统分析方法 (3)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 4.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1)哎呦,,,,好多好多 第二章阶级与国家 1.阶级是什么? 阶级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些稳定的社会团体,这些集团由于它们在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共同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意识形态,彼此发生着特定的关系。 2.国家起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