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路勘测与设计原理 A卷 冯阳飞

公路勘测与设计原理 A卷 冯阳飞

公路勘测与设计原理 A卷 冯阳飞
公路勘测与设计原理 A卷 冯阳飞

东 北 大 学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公路勘测与设计原理 试 卷(作业考核 线上2) A 卷(共 3 页)

1四车道高速公路适应的年平均日交通量为( B )辆

A 45000—80000;

B 25000—55000;

C 15000—30000;

D 5000—15000 2设计交通量是指( C )

A 起算年年平均日交通量;

B 设计年限内的各年年平均日交通量的平均值;

C 设计年限末年平均日交通量;

D 设计年年平均日交通量。 3滚动阻力的计算与下列那项无关( C )

A 轮胎变形;

B 轮胎负荷;

C 道路坡度;

D 路面种类。 4 同向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为( A )

A 6V ;

B 2V ;

C 3V ; D4V 。 5设计速度为100km/h ,最大超高为8%,则当园曲线半径取1300m 时,其超高横坡宜为(

D )

A 6%;

B 5%;

C 4%;

D 3%

6新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设计标高是指( D )

A 路中线标高;

B 行车道边缘标高;

C 路基边缘标高;

D 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标高。

7设计速度为80km/h ,纵坡为5%,则最大坡长为( A )

A 700吗;

B 900m ;

C 600m ;

D 800m 。

8桩号分别为K40+456.44和K40+470.25的两相邻横断面的填挖高度分别为1.1、0,填挖面积分别为0,42.122==T T A m A 和0,02.182==W W A m A ,则两桩号间的土石方填挖数量分别为( B )

A 3343.124,76.85m V m V W T ==;

B 3395.82,17.57m V m V W T ==;

C 不能确定;

D 3348.115,75.68m V m V W T ==

9 二级双车道公路弯道处,已知超高横坡度为5%,采用绕路面内边线旋转方式,路拱横坡度为1.5%,超高缓和段长度为100m ,加宽值为0.6m ,采用比例加宽,则该超高缓和段的为

( D )

A 50m ;

B 42.6m ;

C 28m ;

D 30m 。 10 会车视距约为停车视距的( B )倍

A 1.5;

B 2;

C 3;

D 2.5

二 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1同一公路等级可分段选用不同的( C ,D )。

A 行车视距;

B 路基边坡坡度;

C 设计速度;

D 路基宽度。

2我国公路设计中常用的交通量是( A ,B )

A 设计交通量; B设计小时交通量;

C 观测交通量; D累计交通量。

3 施工图设计的主要任务是:( ABCD )

A最终确定各项工程数量和尺寸; B编制施工图预算;

C 选定设计方案; D编制设计概算。

4公路勘测设计的内业设计包括(ABCD )。

A 路线设计; B概算编制;

C 路线视察; D踏勘测量。

5从汽车动力特性图上,可以获取(BCD )

A 临界速度; B设计速度;

C最高速度; D最小稳定速度。

6公路的平面线形中的直线具有(A,B,C )的特点。

A 路线短捷; B视距良好;

C线形呆板; D易与地形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7回旋线的几何要素是( ABCD )

A 内移值; B回旋参数;

C切线角; D曲率半径。

8 缓和曲线的作用是( A,B,D )

A曲率逐渐变化,便于驾驶操作;

B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避免离心力突变,乘客感到舒适;

C与竖曲线配合,纵面线形更美观;

D为设置超高和加宽提供过度段。

9 停车视距由( B,C,,D )构成。

A 最小超车视距; B司机反应时间所行驶距离;

C制动距离; D安全距离。

10最大纵坡的确定考虑了( A,B )因素。

A汽车的动力特性; B工程经济;

C平曲线半径; D行驶车辆型号。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二级公路在困难地段应每隔500m设置一个错车道。(错)

2在挖方路段的弯道处,若有加宽值,则其最大横净距应等于所计算的值加上加宽值。(错)3垭口的选择是沿河(溪)线主要应解决的问题之一。(错)

4公路工程的设计一般多采用两阶段设计。(对)

5在动力特性图上,附着系数越低,则可使用的档位越多。(错)

6干线公路采用二级公路标准时,应采取增大平面交叉间距,以减少横向干扰。(对)

7当车辆重心过高时,可能会发生倾覆先于倒溜。(对)

8采用第30高峰小时交通量(或第20~40高峰小时)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是因为在30高峰小时处(或第20~40高峰小时)全年小时交通量排列顺序曲线有明显的拐点。(对)

9二、三、四级公路,在工程特别困难或受其它条件限制地段,可以采用停车视距,但必须采取分道行驶措施。(对)

10缓和曲线回旋参数A越小,则离心加速度变化率越大。(对)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10分)

1 行车视距

答:行车视距是为保证行车安全,当驾驶者看到一定距离处的障碍物或迎面来车时,进行

刹车或绕过它们而在路上行驶所必要的安全距离。

2 缓和曲线的作用

答:缓和曲线的作用是曲率逐渐变化,便于驾驶操作;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乘客感到舒适;为设置超高和加宽提供过渡段;与圆曲线组合,使线形更美观。

五计算题(每小题15分,共计30分)

设计速度为60km/h的山岭区二级公路,相邻四个变坡点桩号分别为K12+126.42、K12+332.42、K12+482.42和K12+765.68,该路段纵坡分别为+0.03、-0.02、+0.02,变坡点K12+332.42和K12+482.42的高程分别为84.48m、81.48m。(“+”表示上坡)

(1)若K12+332.42处的竖曲线半径为,则K12+482.42处的半径应为多少合适?

(2)在(1)题确定的的基础上,计算桩号为K12+300.00、K12+500.00处的设计标高。

B D

A C

图1 纵坡示意图

答:(1)【解】图1中A、B、C、D依序分别对应相邻四个变坡点,则变坡点B(桩号K12+332.42)对应变坡角为α=0.03+0.02=0.05rad,为凸形;变坡点C(桩号K12+482.42)对应变坡角为α=0.02+0.02=0.04rad,为凹形。B点处的竖曲线长度:

S B =R

1

×α=3000×0.05=150m

B、C两变坡点距离:L

BC =150m, C、D两变坡点距离:L

CD

=283.26m,若B、C间设置直坡段则

不能满足变坡点C设置竖曲线要求,所以B、C间应采用竖曲线相连设置。因变坡点B处的竖曲线长度的一半为75m,且L

CD

=283.26m,则变坡点C设置竖曲线的长度应为150m,所以其所对应的半径为:

R

2

=150/0.04=3750m,查《规范》满足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的要求。

答:(2)设计标高计算

1)变坡点B处竖曲线起点桩号及高程:

竖曲线起点桩号:K12+482.42-75=K12+257.42

竖曲线起点高程:84.48-75×0.03=82.23m

2)变坡点C处竖曲线起点桩号及高程:

竖曲线起点桩号:K12+482.42+75=K12 +557.42

竖曲线起点高程:81.48 +75×0.02=82.98m

3)桩号为K12+300.00的设计标高计算桩号的横距:x=300-257.42=42.58m

=42.582/6000=0.3m 桩号的竖距:y=x2/2R

1

切线高程:82.23+42.58×0.03=83.51m

设计标高:83.51-0.3=83.21m

4)桩号为K12+500.00的设计标高计算桩号的横距:x=557.42-500=57.42m

=57.422/7500=0.44m 桩号的竖距:y=x2/2R

2

切线高程:82.98-57.42×0.02=81.83m

设计标高:81.83+0.44=82.27m

道路勘测设计

一.基本资料 二.公路建设等级与设计标准 三.路线平面设计 (1)公路选线 (2)方案比选 (3)公路定线 四.道路纵断面设计 (1)准备工作 (2)纵坡设计 (3)纵断面设计成果 五.道路横断面设计 (1)No table of contents entries found.确定路基横断面宽度(2)资料收集 (3)横断面设计计算 (4)横断面设计成果 六.土石方调配 (1)计算横断面面积 (2)土石方数量计算

二级公路路线设计 一、基本资料 1.道路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该工程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地形条件为平原微丘,地形起伏不大,为发展农村开放杨道庄村交通而建此公路。 秦皇岛市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一月平均气温为-5℃,七月平均气温为24℃。气温受海洋影响较大,比较湿润温和,本区年降水量为400-1000毫米,多集中于八九月份,约占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内。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本区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2q,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2.交通量资料(见表1) 表1 交通量调查表 3.路线所经地区地形图一张(比例1:1000)路段起点K0+000为所给地形图坐标(450671.0156,4402307.32366,32.5),终点为所给地形图坐标(474985.5693,4818852.8961,02.006)。

二、公路建设等级与设计标准 根据《标准》表2.0.2“各汽车代表车型与车辆折算系数”确定 现有交通量的折算数,以小客车为标准进行交通量预测: 根据本公路预测年末平均交通量为3000辆,查《标准》中 公路的分级标准,确定此公路为二级公路,并确定此公路的设计速 度为60km/h,路基宽采用10m,路面宽采用7.5m两侧采用硬路肩, 其设计宽度为1.5m,土路肩,其设计宽度为0.75m。 三、路线平面设计 1.公路选线 (1)路线方案选择(全面布局) 该公路为一条二级公路,起点连接旧路,终点连接杨道庄村并 与旧路衔接。期间要保证路线线型合理。按照公路的起始点及控制 点要求,路线有方案一和方案二两个方案可以选择。 d pcu N N d pcu N N N N N N N n d / 3423 ) 096 . 1( 1500 ) 096 . 1( / 1500 4 250 5 . 1 150 . 1 300 . 2 150 5 . 1 250 . 1 800 4 . 1 5 . 1 . 1 . 2 5 . 1 . 1 9 1 拖拉机 大中客 小客 大货 中货 小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道路勘测设计重点

道路勘测设计 名词解释 1、设计速度:又称计算行车速度,是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 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P12) 2、爬坡车道:指设置在陡坡路段上坡方向右侧供慢速车行驶的附加车道。(P72) 3、避险车道:是指在长陡下坡路段行车道外侧增设的供速度失控车辆驶离正线安全减速的专用车道。 4、运行速度:是指中等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良好的气候条件,实际道路状况和交通条件下所能保持的 安全速度。 5、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的分界控制线。 6、横向超高:为减小或抵消离心力的作用,保证汽车在圆曲线上稳定行驶,必须使圆曲线上路面做成 外侧高、内侧低呈单向横坡的形式。 7、缓和曲线: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间或半径相差较大、转向相同的两圆曲线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 的曲线。 8、最小纵坡:是为纵向排水的需要,对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所规定的纵坡最小值。 9、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路段两端点的高差与该路段长度的比值,它是衡量纵断面线形质量的一个 重要指标。 10、合成坡度:是指道路纵坡和横坡的矢量和。 11、路肩:位于行车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 12、行车视距:为行车安全,驾驶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方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前方路面上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撞,这一必需的最短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13、垭口:是山脊上呈马鞍状的明显下凹地形。 14、展线:是为使山岭区路线纵坡能符合技术标准,利用地形延伸路线长度用以克服高差的布线方法。 15、平面交叉:道路与道路(或其他线形工程)在同一平面上的相互交叉。 16、渠化交通:在交叉口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岛等,引导车流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措施。 简答题(选择题) 1、公路按功能和行政管理属性的分类? 答:(1)功能: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和地方公路。(2)行政:国道、省道、县道、乡道。 2、公路分级?答: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3、城市道路网的结构形式有哪些? 答: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4、道路建筑限界的组成? 答:净高和净宽。净高是指道路在横断面范围内保证安全通行所必须满足的竖向高度,我国一般采用不小于4.5米的净高。净宽是指道路在横断面范围内保证安全通行所必须满足的横向宽度。

道路勘测设计知识要点

道路勘测设计2015 1、设计速度:是指当天气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2、动力因数:某型汽车在海平面高程上,满载情况下单位车重所具有的有效牵引力(又称单位车重所具有的潜力)。 3、行车视距:汽车行驶时,发现前方路面上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撞,此时汽车眼公路路面行驶所需的最小必须安全距离 4、平均纵坡:指一定长度的路段纵向所克服的高差与路线长度之比,是为了合理运用最大纵坡、坡长及缓和坡长的规定以避免设计成合法不合理的“台阶式”纵断面线形。 5、自然展线:以适当的坡度,顺自然地形,绕山嘴、侧沟来延展距离,克服高差。 6、横向力系数:用单位车重的横向力来衡量稳定性程度 7、合成坡度:由纵坡与横坡组合成的坡度。 8、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 9、临界车速:汽车稳定运行的极限最小速度。 10、临界标高:隧道造价和路线造价总和最小的过岭标高。 11、识别距离:为保证车辆安全顺利通过交叉口,应使驾驶员在交叉口前的一定距离能识别交叉口的存在及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等,

这一距离称为识别距离。 12、部分互通式立交: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之间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点的交叉 13、完全互通式立交: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全部在空间分离的交叉 14、服务水平:为了说明公路交通负荷状况,以交通状态为划分条件,定性的描述交通流从自由流、稳定流到饱和流合强制流的变化阶段。 15、缓和曲线:设置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16、超高:为抵消车辆在平面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内侧低的单向横坡形式。 17、城市道路网的结构形式: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混合式 18、道路平面线形三要素: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19、各级公路的视距要求: (1)各级公路都应保证停车视距; (2)二三四级公路视距不得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 (3)对向行驶的双车道公路要求有一定比例的路段保证超车视距 (4)在交通量不大的低等级公路上,对于不能保证会车视距的路段 也可以采取其它的措施以防止碰车事故的发生。

道路勘测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重点(计算除外) 第一章绪论 1.公路和城市道路的等级划分依据分别是什么?分级情况怎样?各级公路与城市道路的 主要技术指标有哪些?公路等级选用时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公路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各级公路是根据路线在公路网中的功能、规划交通量和交通组成、设计速度等因素确定的。主要技术指标有:设计速度、车道数、路基宽度、停车视距、圆曲线半径一般值和最小值以及最大纵坡。公路等级的选用应根据公路的功能和规划交通量,结合项目所在地区的综合运输体系、远景发展、路网规划,经论证后确定。根据城市规模、规划交通量和地形等因素,除快速路外,各类道路划分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城市道路的主要技术指标有:设计速度、双向机动车车道数、机动车道宽度、分隔带设置、采用横断面形式等。 2.公路勘测设计为什么要分段进行设计?针对不同情况如何选用设计阶段? 3.道路勘测设计的依据有哪些?技术依据、自然条件、交通条件、道路网、道路建筑限界 与道路用地 4.城市道路路网结构有哪些基本类型?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混合式 5.城市道路红线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确定道路红线宽度、确定道路红线位置、确 定交叉口形式、确定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6.划分公路用地和城市道路红线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划定公路的用地范围?规划道路红 线的目的在于全面规定各级道路、广场、交叉口等用地范围,便于道路设计、施工及两侧建筑物的安排布置,也是各项管线工程设计、施工和调整的主要依据。一经确定,红线以外的用地就要按规划进行建设,各种管线也要按红线进行布设。公路用地的意义? 公路用地范围规定为: (1)新建高速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缘(无截水沟时为坡顶)以外不少于2m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一、二、三、四级公路上述边缘线以外不少于1m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有条件的路段,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不少于3m,二级公路不少于2m. (2)在高填深挖路段,为保证路基的稳定,应根据计算确定用地范围 (3)在风沙、雪害及特殊地质地带,应根据设置防护林、种植固沙植物、安装防沙或防雪栅栏以及设置反压护道等设施的需要确定用地范围 (4)行道树应种植在排水沟或截水沟外侧的公路用地范围内,有时根据环保要求需要种植多行林带的路段,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用地范围。 (5)公路沿线立体交叉、平面交叉、服务设施、安全设施、交通管理设施、停车区、养护管理设施以及料场和苗圃等工程的用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用地范围(6)改建公路可参考新建公路确定用地范围 7.名次解释: 设计车辆:指道路设计所采用的具有代表性的车辆 设计速度: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规划(设计)交通量:指拟建道路到预测年限时所能达到的年平均交通量(辆/日)。 基本通行能力:是指在理想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一个车道或一条道路某一路段可以通过小客车的最大书,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

公路勘测设计复习题库答案培训资料

《公路勘测设计》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公路的平、纵、横三方面应进行综合设计,做到平面________、纵坡________、横面________。2.高速公路和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________预测;具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以及二、三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________预测;四级公路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公路平面线形是由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要素组合而成。 4.《技术标准》规定,公路平曲线最小半径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 5.汽车通过弯道时,由于横向力系数的存在,它不仅影响到乘客的舒适性,还增加了__________消耗和___________磨损。 6.行车视距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7.根据测定,在转角小于_________时,司机容易产生错觉,即曲线长将被看成比实际的_________,公路产生急转弯。 8.在公路路线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的线:一条是_____;另一条是___________。 9.纵坡度表征匀坡路段纵坡度的大小,它是以路线________和__________之间的百分数来量度的,即i=h/L(%) 10.横断面一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地面线所围成的面。 11.当地面横坡大于1:5时,为保证路堤填土的稳定,应将基底(原地面)挖成_________,其宽度应不小于__________,且底面应有__________的向内倾坡。 12.相交路线在__________平面上的交叉称为平面交叉,相交路线分别在__________平面上的交叉称为立体交叉。 13.公路勘测设计根据项目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繁简程度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种。 14、公路纵断面设计线是由和组成,竖曲线根据转坡点处相邻坡度代数差的 符号的不同可分为和两种形式。 15、公路横断面设计的目的是保证路基具有足够的、和,使之,同时为路基土石方工程数量计算等提供依据。 16、土石方调配中,所有均应予计价,但应按土的来源决定是否计价。计价土石方数量,用公式表示为:。 17、选线一般要经过、和等三个步骤,越岭线展线方式有、、。 18、纸上定线一般是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上进行,然后敷设到实地上,实地放线方法很多,常用的 有、、和等。

项目一公路勘测设计的认知

项目一 公路勘测设计的认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会搜集国内外公路发展概况的相关资料; 会分析公路运输在现代交通运输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 能够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进行公路分级; 能描述《标准》及《规范》的相关规定; 知道公路设计车辆的组成; 知道各级公路设计速度的选用; 能够进行公路交通量的调查和统计; 熟悉公路勘测设计文件的组成。 内容和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1.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学习内容;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应用;平、纵、横设计简介 2.时间安排: 4 学时 3.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讲述。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及其公路线形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其重性; 2.难点: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导、公路建筑限 界的概念。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目前公路分为几个等级? 2、公路的建设程序是什么? 3、公路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实施情况及分析: 1. 本项目内容范围较广,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大。通过生动讲介及多媒体图片演示,使学生对于该课程有 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次效果较好。 2.本次内容应及时更新,对于新技术、新的设计方法尚应加强。 本课程的课堂教学说明 使学生明确公路主要组成部分、公路分级与技术标准、公路勘测设计的依据、程序和内容; 使学生掌握公路设计中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及公路交叉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基 本设计方法; 熟悉公路平、纵、横设计的过程及文件的编制方法,能在施工中进行技术施工与管理; 会运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与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进行正确的设计; 10)完成本课程的考试。 课程名称 公路勘测技术 专业名称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授课教师 /职称 王建林 /副教授 授课方式(合、小班) 小班 教材及参考书目 公路设计、 公路线型设计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授课题目(章、节) 1、 教学任务与目的: 1) 2) 使学生初步明确汽车行驶理论与特性; 3) 4) 掌握公路勘测工作的内容与要求; 5) 6) 7) 引导学生系统的分析公路勘测与设计中的有关问题; 8) 掌握有效的公路设计方法,提高现代公路设计理念; 9) 完成本课程课程设计;

公路勘测设计论文

公路勘测设计论文 专业:道路桥梁班级:路桥一班姓名:赵靖学号:1108510114 《公路勘测设计》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公路与城市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勘测设计方法等。全书共分13章,包括汽车行驶理论,公路与城市道路平、纵、横断面设计,道路选线与定线,道路交叉口设计,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设计,城市道路公用设施设计,小桥涵勘测设计等。本书以现行标准、规范为依据,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系统性强,内容丰富,叙述翔实,图文并茂。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吸取国内外道路勘测设计的经验与方法。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养护、管理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并可作为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教材。

公路的景观设计 摘要:传统道路一般只注重交通的快捷与使用年限,然而却大多忽视了对道路 的景观设计,这将在今后的道路发展中逐步改善,本文通过对景观设计的作用、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公路建设与景观设计的关系、景观设计的原则、景观设计的内容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希望能对以后的公路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使道路绿化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字:景观设计景观设计的作用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公路建设与景观设计的关系景观设计的原则景观设计的内容 引言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道路系统的不断完善,为国家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精神文明和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最初的以最小工程量获得最大通行能力的原则,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道路建设的要求。与此同时,道路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公路的建设应综合考虑其功能性要求、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司乘人员的心理,通过合理的环境景观设计,把公路建设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并综合环保、美化、历史人文等因素,使公路成为自然景观的新亮点,实现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道路绿化在城市中的作用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道路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空间环境,在大部分的城市中,道路的面积约占所有土地面积的1/4。 道路可以看作是城市的骨架和血管;从精神构成关系来说,道路又是决定人们关于城市印象的首要因素。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人文精神要素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构成区域文化表象背后的灵魂要素。加强道路建设,讲究道路空间的艺术设计,追求其与整体的平衡和谐,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 城市道路是现代化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是现代化城市必备的重要基础设施,起到窗口作用,是现代化城市进步的一个标志。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在满足交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还应做好道路的绿化美化,起到防眩光、缓解驾车疲劳、调节心情稳定情绪等作用。因此,有良好绿化美化的园林环境和赏心悦目的道路景观,也是现代化城市道路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道路绿化就是实现这一功能的主要手段。 二、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

《道路勘测设计-》教学大纲新

道路勘测设计》教学大纲 1 课程的基本描述 课程名称:道路勘测设计Survey and Geometric Design of Road 课程编号:1502E63W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教材选用:杨少伟等编著《道路勘测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总学时:52 学时理论学时:52 学时 实验学时:0 学时课程设计:有 学分: 3 学分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前导课程:工程制图工程测量桥涵水文土木工程概论 后续课程:

2教学定位 2.1能力培养目标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紧跟科技发展步伐、突出工程应用能力培 养,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与CAD技术实施人才培养。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以课内计算能力训练、课外独立设置的课程设计的从单项到综合的工程训练环节,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 实践应用有机地配合,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 学生了解汽车行驶理论,较全面地掌握道路路线设计的基本理论、标准,以及实用方法和技 能,掌握不同地形条件下路线布设要点,结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掌握各种等级道路平面、 纵断面、横断面的基本设计方法和步骤,使学生能独立完成道路勘测设计工作,具备从事道 路路线勘察设计的能力,为今后从事该方向的工作打下基础。 2.2课程的主要特点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集勘测技术、测量技术、设计和计算技术的综合应用于一体,实 践性强,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使学生 系统的了解掌握道路勘测与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2.3教学定位 《道路勘测设计》是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公路工程)、交通工程及公路工程管理专 业的主干专业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公路基本建设程序,掌握路线平、纵、横设计的基本理论、实用方法和技能,掌握国家现行的有关道路设计的标准,结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独立完成各种等级道路的线形设计。 3知识点与学时分配 3.1绪论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要点

第1章绪论 1.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由铁路、道路、水运、航空及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 2.我国将用30年时间,形成8.5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网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为“7918网”,将把我国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全部用高速公路连接起来,覆盖10 亿人口。 3.公路按功能划分为: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地方公路。 4.公路按行政管理属性划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 5.公路分级(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 公路。 6.全部控制出入的高速公路应符合的条件:必须具有四条或四条以上的车道, 必须设置中间带,必须设置禁入栅栏,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7.城市道路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8.除快速路外,各类道路划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 级 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9.城市道路设计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根据规定:快速路、主干 路为20年:次干路为15年;支干路为10~15年。 10.作为道路设计依据的车辆可分为四类: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列车、铰接车。 11.设计速度(又指计算行车速度):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12.运行速度:是指中等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良好的气候条件、实际道路状况和交通条件下所能保持的安全速度。 13.设计交通量:指拟建道路到预测年限时所能达到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14.设计小时交通量的合理取值范围应在第20~40位以内,宜采用第30位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的依据。 15.各级公路车辆折算系数:小客车1.0 中型车1.5大型车2.0 拖挂车3.0 16.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分界控制线。 17.道路建筑限界:又称净空,由净高和净宽两部分组成。它是为保证车辆和行人的正常通行与安全,规定在道路的一定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设施及障碍物侵入的空间范围。净高即净空高度,是指道路在横断面范围内保证安全通行所必须满足的竖向高度。净宽是指道路在横断面范围内保证安全通行所必须满足的横向宽度。 18.道路勘测设计阶段 (1)一阶段设计:即一阶段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地小型建设项目。 (2)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一般建设项目。 (3)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复杂、基础资料缺乏和不足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或隧道等。 第二章平面设计 1

土木工程《道路勘测设计》 复习资料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资料 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满足()的要求。 A.行车视距 B.超车视距 C.停车视距 D.会车视距 答案:C 2. 公路弯道上设置超高的目的主要是()。 A.克服离心力 B.路面排水 C.美观 D便于施工 答案:A 3. 不采用任何措施的平面交叉口上,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车辆。 A. 左转弯 B. 直行 C.右转弯 D.掉头 答案:A 4. 路基设计表是()。 A. 汇集了平、横、纵综合设计成果 B .汇集了纵断面设计成果 C .汇集了横断面设计成果 D. 汇集了平面设计成果 答案:A 5. 公路纵断面设计时,竖曲线一般采用()。 A. 二次抛物线

B. 高次抛物线 C. 回旋曲线 D.圆曲线 答案:A 6. 丘陵地区,路基型式一般为()式。 A.填方 B.挖方 C .半填半挖 D .挖大于填 答案:C 7. 用GPS定位技术,可在测站之间不通视的情况下获得高精度()维坐标。 A.二 B .三 C.四 D.一 答案:B 8. 通常为一般公路所采用的测设程序是()。 A.一阶段测设 B.二阶段测设 C.三阶段测设 D.四阶段测设 答案:B 9. 现场定线时,放坡的仪具可采用()。 A.水准仪 B.手水准 C.罗盘仪 D.求积仪 答案:B

10. 某断链桩K2+100=K2+150,则路线( )。 A.长链50米 B.短链50米 C.长链25米 D.短链25米 答案:B 11. 各等级公路的设计速度是对车辆限制的最大行驶速度。() 答案:错 12. 某二级公路设计速度V=80km/h,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Ls min=70m ,则不论平曲线半径的大小,缓和曲线长度均可取70m。() 答案:错 13. 越岭线纸上定线中,修正导向线是一条具有理想纵坡,不填不挖的折线。() 答案:错 14. 车速愈大,横向力系数愈大,则汽车在弯道行驶时的稳定性愈差。() 答案:对 15. 横净距是指视距线至内车道路中心线的法向距离。()

道路勘测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

一.基本资料 二.公路建设等级与设计标准 三.路线平面设计 (1)公路选线 (2)方案比选 (3)公路定线 四.道路纵断面设计 (1)准备工作 (2)纵坡设计 (3)纵断面设计成果五.道路横断面设计 (1)确定路基横断面宽度(2)资料收集 (3)横断面设计计算(4)横断面设计成果六.土石方调配 (1)计算横断面面积(2)土石方数量计算

二级公路路线设计 一、基本资料 1.道路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该工程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地形条件为平原微丘,地形起伏不大 ,为发展农村开放杨道庄村交通而建此公路。 秦皇岛市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一月平均气温为-5℃,七月平均气温为24℃。气温受海洋影响较大,比较湿润温和,本区年降水量为400-1000毫米,多集中于八九月份,约占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内。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本区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2q,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2.交通量资料(见表1)

表1 交通量调查表 3.路线所经地区地形图一张(比例1:1000)路段起点K0+000为所给地形图坐标(450671.0156,4402307.32366,32.5),终点为所给地形图坐标(474985.5693,4818852.8961,02.006)。 二、公路建设等级与设计标准 根据《标准》表2.0.2“各汽车代表车型与车辆折算系数”确定现有交通量的折算数,以小客车为标准进行交通量预测:

根据本公路预测年末平均交通量为3000辆,查《标准》中公路的分级标准,确定此公路为二级公路,并确定此公路的设计速度为60km/h,路基宽采用10m ,路面宽采用7.5m 两侧采用硬路肩,其设计宽度为1.5m ,土路肩,其设计宽度为0.75m 。 三、路线平面设计 1.公路选线 (1)路线方案选择(全面布局) 该公路为一条二级公路,起点连接旧路,终点连接杨道庄村并与旧路衔接。期间要保证路线线型合理。按照公路的起始点及控制点要求,路线有方案一和方案二两个方案可以选择。 ①方案一 路线的起点与原有的公路连接,位于平坦处,从起点拉直线到达转点1,在路线中部设置控制点A,之后通过一个大半径曲线转向南方,通过直线上坡,到达高处平坦处后设置转点2,在高处平坦处设置控制点B ,之后引直线与旧路相接,到达终点 ②方案二 起点与方案一起点相同,该方案从路的南侧山后用大半径曲线绕行到高地上之后拉直线与旧路相交,以后的路段与方案一相同。 (2)方案比选 d pcu N N d pcu N N N N N N N n d /3423)096.01(1500)096.01(/150042505.11500.13000.21505.12500.18004 .15.10.10.25.10.1910拖拉机大中客小客大货中货小货0=+=+==?+?+?+?+?+?=?+?+?+?+?+?=-

公路勘测设计试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现代交通运输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组成。 2、根据我国高速公路网规划,未来我国将建成布局为“7918”的高速公路网络。其中“7918”是指(七条射线、九条纵线、十八条横线)。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公路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4、各级公路能适应的年平均日交通量均指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交通量。 5、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6、高速公路和具有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20)年预测;具有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和二、三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 15)年预测。 7、设计交通量预测的起算年应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计划)通车年。 8、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将设计车辆分为(小客车、载重汽车)和(鞍式列车)三种。 9、设计速度是确定公路(几何线形)的最关键参数。 10、《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将公路服务水平划分为(四)级。其中高速、一级公路以(车流密度)作为划分服务水平的主要指标,设计时采用(二)级。 1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二、三级公路以(延误率)和(平均运行速度)作为划分服务水平的主要指标,设计时采用(三)级。 12、公路勘测设计的阶段可根据公路的性质和设计要求分为(一阶段设计、二阶段设计)和(三阶段设计)三种。 二、选择题 1、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容许的交通组成是( A )。 A 专供汽车行驶 B 专供小客车行驶 C 混合交通行驶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规定的各级公路所能适应的交通量是指( A )。 A 年平均昼夜交通量 B 日平均小时交通量 C最大交通量 3、公路设计交通量是指(C )。 A 公路设计时的交通量 B公路竣工开放交通时的交通量 C 设计年限末的交通量 4、双车道二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流量为( C )。 A 1000-4000辆 B 3000-7500辆 C 5000~15000辆 5、确定公路等级的重要依据是( B )。 A 设计车辆 B 交通量 C 设计车速 6、公路的设计车速是指在该设计路段内(B )行车速度。 A 最小 B 最大 C 受限制部分所能允许的最大

道路勘测设计

1.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区别:设计速度起决定道路几何形状的基本依据的作用;而运行速度则是针对设计速度的不足,避免产生速度突变,保证汽车行驶的连续性而引入的,主要用于根据设计速度初定道路线形,通过测算模型计算路段运行速度,用速度差控制标准检查和修正线形,以修正后的运行速度为依据确定线路其他设计指标。两者区别:设计速度是一个固定值,是控制极限指标,而运行速度是根据设计速度所得线形通过测算模型计算所得,用于控制非极限指标 2.交通量、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三者的关系: 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 通行能力是指在一定的道路、环境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某个断面上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是特定条件下道路能承担车辆数的极限值。 服务水平时车辆在道路上运行过程中驾驶员和乘客所感受的质量量度。 3.城市道路网的结构形式及其特点和适用性:四种基本形式: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方格网式:每隔一定间距设置接近平行的干道,在干道之间再布设次要道路,形成方格棋盘状道路网。特点是街坊整齐,有利于建筑布置和方向识别;简单交叉,多为十字形,个别为T形,交通组织简单便利;交通分散,不会造成市中心的交通压力过重;车流重新分配灵活性大,车辆绕行方便;但对角线方向交通不便,非直线系数高达1.2~1.41。适用于地形平坦的中、小城市或大城市的局部区域。 环形放射式:是由放射式道路和环状道路组成的道路网。特点是能使市中心区与郊区、外围相邻各区间交通联系方便;道路有直有曲,易与地形相适应;非直线系数小,一般在1.1左右;但市中心地区交通压力大,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式好,小范围使用会出现不规则街坊。适用于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干道系统。 自由式:道路弯曲自然、无一定规则几何形状的道路网。特点是能充分利用地形使线形自然顺适、工程造价降低,但因路线曲折而使非直线系数大、不规则街坊多、建筑用地分散。适用于地形起伏较大的中小城市或大城市的局部区域。 混合式:是结合城市用地条件,采用前三种形式组合而成的道路网。特点是能因地制宜,发扬前三种的优点,避免缺点,达到较好的效果。适用于大、中城市的道路系统。 4.道路红线及其规划内容: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的分界控制线。规划内容:(1)确定道路红线宽度;(2)确定道路红线位置;(3)确定交叉口形式;(4)确定控制点坐标和高程。 5.道路设计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内容: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初步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拟定修建原则、选定设计方案、计算工程数量和主要材料数量、提出施工方案、编制设计概算、提供文字说明及图表资料。 技术设计:主要内容包括通过科学试验、专题研究,加深勘探调查及分析比较,解决初步设计中未解决的问题,落实技术方案,计算工程数量,提出修正的施工方案,修正设计概算。施工图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对审定的修建原则、设计方案具体设计,确定各项工程数量,提出文字说明和图表资料以及施工组织计划,并编制施工图预算,满足施工需求。 6.汽车行驶轨迹特征:(1)轨迹是连续的;(2)轨迹的曲率是连续的;(3)轨迹的曲率变化率是连续的。 道路平面线形要素: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称之为平面线形三要素。 7.公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分别在何种情况下使用:(1)极限最小半径:在特殊困难条件下不得已才使用的,一般不轻易采用。(2)一般最小半径:在通常情况下推荐采用的最小半径。(3)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当圆曲线半径较大时,离心力的影响较小,路面摩阻力课保证汽车有足够的稳定性,这时可不设超高,设置与直线段上相同的双向横坡路拱形式。

公路勘测设计

第一章 1、交通运输体系的组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 2、交通运输体系各组成部分的特点:①铁路运输运距长、运量大,是大动脉,是运输的骨干②水运利用天然水资源,只需稍加整治就能具有通过能力大、运量大、耗能低、运输成本少的优点③航空运输速度快,用于长途旅行、国际往来及鲜活、高档货物的运输④管道运输连续性强,运输成本低,安全性能好,当前多用于气体、液体及粉状物运输⑤道路运输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最活跃的一种方式。 3、道路运输的特点:道路运输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优点:①实现铁路、水运、航空运输的货物及旅客的集中与分散②与铁路、内河运输分流③补充铁路长距离运输的不足④面上运输(农村运输、城乡运输、市内运输)⑤国防运输缺点:1)数量少2)质量差 4、道路的分级: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5、技术标准及指标:①路线在公路网中的性质及任务②远景设计交通量及交通组合③地形及其他自然条件④采用的设计速度 6、公路等级的选用:根据公路网的规划,从全面出发,按照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综合确定。 7、设计路段长度:按不同计算行车速度设计的各路段不宜过短,高速公路不宜小于15km,一级、二级不小于10km。 8、设计车辆:在道路设计中,作为道路设计依据把汽车分为三类: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车辆。 9、设计速度:是指气候正常、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的影响时,一般驾驶员能保持安全而舒适的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设计车速是确定道路几何形状的重要依据。 10、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断面的交通流量。交通量的调查、分析及预测是对道路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评价及几何线形的重要依据之一。 11、设计交通量:待建道路远景设计年限能达到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12、设计小时交通量:以小时为计算时段的交通量,是确定车道数和车道宽度或评价服务质量的依据。 13、道路服务水平:描述道路上交通流内的运行条件及其对驾驶员、乘客所提供的服务程度的一种质量标准,一般用速度、密度、驾驶自由度、方便与安全来描述。 14、道路通行能力:亦称道路交通容量,指在一定的道路条件及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上某一断面处的最大车辆数,以辆/h 表示,他是正常条件下道路交通的极限值。 15、设计通行能力:公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服务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处的最大车辆数。 16、基本建设程序:建设前期、投资建设期、生产运营期。 第二章 1、道路与路线的定义:由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和沿线设施等组成的线形人工构造物,是三维的空间实体。路线:道路中线的空间位置和几何构成。 2、道路路线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的定义:路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称作路线的平面,它反映道路平面的弯曲状况;沿道路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在立面上的投影则是路线的纵断面,它反映道路纵向的起伏变化情况;中线上任意点的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点的横断面,它反映道路横向的宽度及具体的横向布置。因此路线设计是指确定路线在平、纵、衡三维立体上各部位尺寸的工作。 3、圆曲线:曲率不为零的常数,汽车车身轴向与汽车行驶方向的夹角为固定值的线形 4、一般最小半径:各级公路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安全行车的最小允许半径。 5、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道路曲线半径较大、离心力较小时,汽车沿双向路拱外测行驶的路面摩擦力足以保证汽车行驶安全稳定所采用的最小半径。 6、圆曲线半径的确定方法:我国现行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极限最小半径是参照各省市以及国外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μmax iymax, 并将其计算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极限最小半径只有在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方可采用。在选用圆曲线半径值时,一方面要考虑汽车行驶的稳定性和乘客的舒适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工程的可行性和工程量的限制。因此,在现行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充分的考虑了这几方面的情况,确定了一般最小半径值。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考虑到道路拱坡度不同的设置情况,取用μmax=0.035~~0.050,iymax = -0.015~~ - 0.035来计算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值。 横向力系数:单位车重所受的横向力,用来衡量汽车所受横向力的程度越大,稳定性越差。 7、缓和曲线:设置在曲线和直线之间的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同向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逐渐变化的曲线。 8、缓和曲线的作用:①缓和曲线通过曲率逐渐变化,可更好的适应汽车转向的行驶轨迹②汽车从一个曲线过渡到另一个曲线的行驶过程中,使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③可以作为超高和加宽变化的过渡段④缓和曲线的设置可使线形美观连续。 10、平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①平面线形应直接、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②除满足汽车行驶力学上的基本要求外,还应满足驾驶员和乘客在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③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④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⑤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⑥各级公路不论转角大小均应敷设曲线,并尽量选用较大的圆曲线半径⑦两同向圆曲线间应设有足够长度的直线。 第三章 1、驱动力的来源:来自发动机,将热能转变为机械能产生的有效功率Ne. Ne=Me ω 3、行驶的充分必要条件:牵引平衡(Pt=R=Rw+Rf+Ri+Rj 牵引 力等于行驶阻力之和)牵引力不能大于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 即 Pt= Rw+Rf+Ri+Rj <= Z*φ 4、汽车行驶的横纵向稳定性: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在外部因 素的作用下,尚能保持或很快自行恢复行驶状态和方向,而不 至于丧失控制产生(横向)倒溜、(纵向)倾覆等现象的能力。 5、影响汽车行驶稳定性因素:1)汽车本身的结构参数2)驾驶 员的操作过程3)作用于汽车的外部因素 6、最大纵坡确定因素:1)汽车的动力特性2)道路等级3)自 然因素 7、竖曲线:在道路纵断面上,为便于行车安全舒适,对于两个 不同坡度的坡段,左转折处需要设置一段曲线进行缓和,这段 曲线即称竖曲线。 8、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的三个影响因素:①汽车行驶 的缓和冲击②行驶时间③视距要求 9、合成坡度:是指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路线的纵坡和弯道 超高所组成的坡度。 11、平、纵线形组合的一般设计原则:1)在视觉上能自然地诱 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线的连续性;2)保持平、纵线形的 技术指标大小均衡;3)为保证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必须选择 适合的合成坡度;4)注意和周围环境的配合,以减轻驾驶员的 疲劳和紧张程度。 第四章 1、公路横断面组成:中间带(中央分隔带、路缘带)、路肩、 行车道、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变速车道、避险车道。 2、路幅:公路路基顶面两路肩外侧边缘之间的部分。 3、行车道宽度影响因素:车辆宽度、设计交通量、交通组成、 汽车行驶速度 4、平曲线加宽的过渡方式:按比例过渡、高次抛物线过渡、缓 和曲线过渡、插入二次抛物线过渡。 5、路肩的作用:(1)支挡作用;(2)供临时停车或堆料;(3)增加 有效行车道宽度;(4)提供道路养护作业、埋设地下管线的场地; (5)精心养护的路肩,能增加公路的美观。 6、路肩的构成:硬路肩:有路面铺装的路肩。土路肩:路基土, (包括加固土路肩:粒料改善土、混凝土预制块铺装) 7、中间带的作用:1、分隔往返车流,避免因快速驶入对向车 道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又能减少公路中线附近的交通阻滞而 增加通行能力。2、可以防止在不分隔的多车道公路上因误驶入 对向车道而引起事故。3、可以避免中途调头,消灭紊乱车流减 少交通事故。4、可在不妨碍公路建设限界的前提下,作为设置 公路标志牌及其他交通管理设施的场地。5、设置一定宽度的中 间带,夜间行车可不灭远光灯,即使宽度小一些,如果用植树 或设防眩设施也可不灭远光灯,从而保证行车安全。6、具有一 定宽度的中间带可以埋设管线设施等。 8、中间带的构成:由两条左侧路缘带和中央分隔带组成 9、中间带的宽度:是根据行车带以外的侧向余宽,防止驶入对 向行车带的护栏、种植、防眩网、被交公路的桥墩等所需的设 置带宽度而定的。 10、边沟的作用:是排除由边坡及路面汇集来的地表水,以确 保路基与边坡的稳定。一般在路堑、低填方路段应设置边沟。 11、边沟的形式:梯形、三角形两大类。 12、路拱定义:为了利于路面排水,将路面做成由中央向两侧 倾斜的拱形,称为路拱。 13、超高定义:为抵消车辆在平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 心力的作用,保证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的稳定性,把路面做成 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的形式,称为平曲线超高。单向横坡 的坡度称为超高率。 14、超高过渡方式:1.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1)绕路面 内边缘旋转(2)绕路中线旋转(3)绕路面外边缘旋转2. 有中 间带公路的超高过渡(1)绕中间带的中心线旋转(2)绕中央 分隔带边缘旋转(3)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3.分离式公路: 可视为两条无中间带的公路分别予以处理。 15、爬坡车道:是指在陡坡路段主线外侧增设的供载重汽车使 用的专用车道。 16、爬坡车道的设置条件:1、沿上坡方向载重汽车的行驶速度 降低到所允许的最低速度以下时,可设置爬坡车道;2、上坡路 段的设计通行能力小于设计小时交通量时,应设置爬坡车道。 17.建筑界限(净空):为了保证公路上各种车辆的正常运行安 全,在一定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侵入的空间范 围。 18.公路横断面设计内容1.确定路幅横断面尺寸(宽度及横坡 度);2.确定路基高度:纵断面设计完成;3.路基横断面形状 设计:如梯形(直线式边坡)、折线式边坡、台阶形边坡;4.边 坡坡度确定;路堤及路堑边坡,土质与岩石边坡5.横断面面积 计算及土石方数量计算与调配 19、横断面设计方法步骤:1、在计算纸上绘制横断面的地面线。 2、从“路基设计表”中抄入路基中心填挖高度,超高、加宽等 数据。3、根据调查得来的“土壤、地质、水文资料”,参照“标 准横断面图”,进行“戴帽子”,并在需要处绘出支挡工程及防 护工程的断面图。4、根据综合排水设计,画出路基边沟、截水 沟、排灌渠等的位置和断面形式,必要时注明各部分尺寸。 20、土方石调配原则:(1)先横向后纵向调配,就近利用,以 减少运量;(2)考虑桥涵对施工运输的影响,不跨沟调运;(3) 必须根据地形情况和施工条件,选用适当的运输方式,确定合 理的经济运距,以分析工程用土是调运还是外借。(4)高向低 调运;(5)经济合理;应进行远运利用与附近借土的经济比较 (移挖作填与借土费用的比较)。远运利用的费用:运输费用、 装卸费等借土费用:开挖费用、占地及青苗补偿费用、弃土占 地及运费。(6)不同的土方和石方应根据工程需要分别进行调 配,以保证路基稳定和人工构造物的材料供应。(7)土方调配 对于借土和弃土应事先同地方商量,妥善处理。 21、调配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经济运距:确定借土与调运的 限界,当调运距离小于经济运距时,采取纵向调运是必要的, 反之,考虑就进借土。平均运距:挖方跌面间距中心至填方截面 间距的中心距离。运量:平均运距与调配数量的乘积。计价土 石方:挖方数量与借方数量总和。 第五章 1:选线的定义与原则:选线是包括路线方案选择、路线布局和 具体定出路线中线位置的全过程。原则(1)处理好近期与远期 的关系(2)采用多方面方案必选(3)正确掌握和运用技术指 标(4)注意与农业的结合(5)与路线周围景观的协调(6)重 视水文、地质问题(7)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2:选线的步骤和方法:全面布局、逐段安排、具体定线。 3:路线方案选择作用:不但关系到公路本身的工程投资和运输 效率,还影响到路线在公路网中是否起到应用的作用,即是否 满足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防的要求和长远利益。 4、山岭线选线的要点:一般多以纵面线形为主安排路线,其次 考虑横断面和平面。 第六章定线 1、平原微丘区纸上定线步骤:1)定控制点,确定路线走向2) 穿点定线 3)穿线交点初定平曲线4)检核线位及技术指标5) 标定中线 2、山岭区越岭线纸上定线步骤:1、定导向线:a确定路线方案 b定匀坡线c定导向线 2、修正导向线 a平面试线b设计理想纵断面c一次修正导向线 d二次修正导 向线3具体定线4设计纵断面 3、直接定线(实地定线)定义及步骤:直接定线,又称现场定 线或实地定线,就是设计人员直接在现场定线。 步骤:①分段安排路线②放坡定导向线③修正导向线④穿线交 点⑤曲线插设⑥纵断面设计 5、平原区路线布设要点:(1)以平面为主安排路线(2)正确 处理路线与农业关系(3)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关系(4)处 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5)注意土壤水文条件(6)正确处理 新旧路关系(7)尽量靠近建筑材料产地。 6:公路定线的影响因素:(1)地形、地质、地物等有形的制约 (2)技术标准的制约(3)国家政策、经济的制约(4)美学及 其它因素的制约。 7:定线方法:纸上定线、实地定线、航测定线。 8:纸上定线:先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上按照选现阶段所选定的路 线带范围内,结合局部地形、地质和地物分布情况,综合考虑 平、纵、横三方面的协调配合,按一定技术标准指标具体定出 道路的中线位置。 第七章 1:平面交叉口:道路与道路平面上的交叉地点。 2:平面交叉口的形式:决定于道路网的规划、交叉口用地及其 周围的环境、地物情况,以及交通量、交通性质和交通组织。 3:立体交叉:利用跨线构造物使道路与道路或道路与铁路不同 高程处相互交叉的连接方式。分互通式立交和分离式立交。 4、立体交叉优点:1、使各方向车流在不同高程的平面上行驶, 消除或减少冲突点2、车流可以连续运行,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3、节约运行时间和燃料消耗 4、控制相交的道路车辆的出入, 减少对高等级道路的干扰。 5、立体交叉组成:跨线构造物、正线、匝道、出入口、变速 车道、辅助车道、集散车道和绿化地带。 6、立体交叉设计步骤:1、初拟方案2、确定比选方案3、确定 推荐方案4、确定采用方案5、详细测量6、完成全部施工图设 计和工程预算 7、交叉口设计的主要内容:(1)正确选择交叉口的形式,合理 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尺寸;(2)进行交通组织,合理布置各 种交通设施;(3)验算交叉口行车视距,保证安全通视条件;(4) 交叉口立面设计,布置雨水口和排水管道。 补充: 1、公路的分类:国道、省道、县乡(镇)道以及专用公路。 2、道路设计的基本依据:1、设计车辆 2、设计速度 3、交通 量 4、服务水平 5、通行能力 5、牵引平衡:为使汽车行驶,牵引力必须足以克服各项阻力, 行驶中牵引力与各项阻力平衡。 6、汽车的动力特性:是指汽车规定速度下的爬坡能力和下坡的 安全性。 7、路线纵断面设计:根据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汽车的动 力特性以及道路等级等情况,拟定的道路竖向起伏变化的空间 线性。 8、人行带宽度组成:步行带宽、绿带宽与设施带宽之和。 9、最大纵坡:在进行纵坡设计时,各级公路所允许采用的最大 纵坡值。最小纵坡:各级公路在特殊情况下允许使用的最小坡 度值。 10、变速车道:加速车道与减速车道的总称。 11、山岭选线的要点:1、平坦地形-走直线;2、具有较陡横破 的地带-沿匀坡线布线;3、起伏地带-走直线连线和云坡线之间。 1影响道路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文、水文地质、地 质、土壤及植物覆盖等。 2影响选择路线方案的因素:1路线在政治、经济、国防上的意 义,国家或地方建设对路线使用任务、性质的要求,改革开放、 综合利用等重要方针的体现。2路线在铁路、公路、航道、空运 等交通网系中的作用,与沿线工矿、城镇等规划的关系,以及 与沿线农田水利等建设的配合及用地情况3沿线地形、地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