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战略管理)战略分析模型

(战略管理)战略分析模型

(战略管理)战略分析模型
(战略管理)战略分析模型

战略分析模型(only for 栖息谷)

如何能够培养有效的战略思维方式,能够对问题进行高度结构化的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关键信息的分析,进而找出问题和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也许是很多家人在学习战略管理的时候经常自问的问题。这就是学习战略分析模型的必要。

先概念性地简单介绍一些经典的战略分析模型(部分参考了“专业人力资源工作者的132项工具”一帖的讨论和其他文章的总结),这些战略分析模型其实大部分教科书上都有,只是需要总结和应用。希望各位有兴趣的家人能跟帖就相关的熟悉模型跟帖介绍和讨论,先谢谢大家的支持。

1、战略框架:公司层战略框架包括总战略框架和公司业务组合矩阵。总战略包括稳定性战略、增长性战略、收缩战略和组合战略;公司业务组合就是的BCG矩阵了。

2、基准化分析法(Benchmarking):将自身的状况与同领域内最好的状况相比较,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模仿行为。要找出或制定评价指标,并对指标进行量化或打分。

3、SWOT分析法:S:strength,W:weakness,O:opportunity,T:threats。具体操作是划一个大十字,分别在四个区间写上自身优势、自身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进行各种因素的组合,找出应对方案。

4、波士顿(BCG)矩阵法:波士顿咨询集团在1970年创立,分两个维度评价现有业务(产品)――市场份额和成长性。把现有业务分为:现金牛型(高市场份额,低成长性)、瘦狗型(双低)、明星型(双高)、问题型(高成长,低市场分额),进而安排业务组合。

5、GE矩阵法(又称九盒矩阵法):按市场吸引力和业务自身实力两个维度评估现有业务(或事业单位),每个维度分三级,分成九个格以表示两个维度上不同级别的组合。两个维度上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确定评价指标。

6、价值能力导向模型:对九盒矩阵法的深化,在两个维度上进行细分。这样,这个矩阵就可以不仅仅用来评价投资的业务了,还可用他来评价管理能力发展的优先次序等。

7、成本曲线法:BCG公司60年代发现,用于预测企业成本、价值等的发展趋势,横轴是时间,纵轴是成本,根据数据划出线,然后研究它的性质。

8、收益曲线法:类似成本曲线,用于财务分析、技术投资等领域,还可用于发现外界因素对投资的影响。

9、股东价值分析:从股东价值出发来考虑企业的业务重新组合。研究两个维度的关系:总资产、净现金流/资产所占百分比,从而决定卖掉、整顿、关闭、发展和培育的业务。

10、外部环境因素分析PEST:即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

11、竞争优势五力分析模型:哈佛迈克·波特教授提出的著名模型,企业竞争优势取决于供应方、买方、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产品。企业通过改变这五种力量赢得竞争优势。

12、价值链模型:迈克·波特的又一个模型,企业九种活动形成创造价值的过程,基本活动包括:进货、生产、经销、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HRM、R&D等,企业通过价值链的分解、重新组合实现价值增长,赢得竞争优势。

13、结构-导向-业绩(SCP)模型:麦肯锡公司70年代开发的方法,把行业结构性趋势(需求因素、供给因素等很多方面)、企业决策导向、企业绩效三者联系起来,以使企业行为符合行业趋势。

14、行业分析模板:几乎所有的著名咨询公司都有用于战略分析的行业分析模板,把企业竞争环境大分为评估领域,然后细化为系列的评估问题,然后出来量化的评估结果。

15、本征值分析法:用本征值(离散型)描述一个事物的真实属性和本质信息,常见的企业本征值包括生产能力、品牌数量、客户数量、是否驰名商标,通过这些可以发现企业真实状况,不同的本征值组合有助于发现新机会。

16、战略游戏模板:类似于GE矩阵法,将市场成熟度与企业竞争地位组合,形成企业不同的策略选择。

17、价值传递模型:把企业运作分为选择价值、提供价值、交流价值三个过程,三个过程同样重要。各个环节均包括一系列企业职能。

18、麦肯锡鱼刺图法:麦肯锡构造的用于分析问题原因的模型,分析影响问题各主要环节的因素,对各个因素再同样的分析,画出图来是一个鱼刺的形式。有助于全面分析问题,并发现关键。

19、战略实施模式:战略实施模式包括有指挥型、变革型、合作型、文化型、增长型几种模式。

20、环境不确定因素分类:依据企业所面临环境的复杂性(指环境构成要素的类别和数量)和动态性(指环境的变化速度及这种变化的可观察和可预见程度)这两项标准可以将组织环境划分为四种不确定情形——低不确定性、较低不确定性、较高不确定性、高不确定性。

21、战略经营单位(SBU):源自GE公司的一种组织技巧,这种特殊的组织单位,能保证该公司经营的几百种产品或产品系列全部受到同样的重视。有些公司有时为主要的产品系列了采用这一组织方式。

22、组织生命周期模型:把企业发展分成成立、成长、发展、衰退、消亡的过程,基于对企业生命周期的重视,提出了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即二次创业问

题。

23、企业发展战略与管理提纲:这是周文兄在本版发的帖。提纲分为企业战略的定义、企业战略的作用、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模型、企业在什么情况下会制订或修改其战略等17点,虽然原创的观点不多,多是归纳和总结,但比较完整的揭示了战略咨询的过程。

最后指出的是,战略分析模型太多了也许是个百宝囊,也是个迷宫。这些模型就像好多好多的工具,斧子啊,锤子的,铁锨什么的,没有它们我们照样干活,但是效率不高,甚至是干不了。但要用的时候必须选择正确的工具才行,比如想挖个坑,就得把铁锨拿出来,如果你觉得锤子更好,那就适得其反了。希望各位家人在工作实践中能适当运用。

一、战略框架(业务概念)

战略框架抽象地描述了一个公司在市场上正在或期望扮演的角色,以及这样的角色能够长期稳定地创造价值的关键原因。

麦肯锡在战略框架有个三轴模型是:

–在哪儿竞争:指从广泛的市场参与(即众多的产品种类,及可能吸引的各类消费者)中选择一些目标市场、产品和顾客,以集中力量于一些细分的产品或顾客市场上。在这些可能的选择中,顾问人员再选择最合适市场中的关键点作为目标。这个战略轴包括五个相互协调的子轴,并在上面定义客户的业务活动:顾客、产品、地理区域、渠道、垂直整合程度。

–如何竞争:指列举所有该产业通常的可能竞争方式,并尝试采用不同的基本竞争手段(例如,采用新技术,或不同的基本手段以满足顾客需求)。这个战略轴包括企业与四种市场参与者的关系:为消费者提供“价值方案”、防止在市场上被竞争者取代、建立与主要供货商分销商建立良好关系、(有时)建立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

–何时竞争:指战略的时间动态考虑,即随着时间推移,战略框架需不断改变成新模式。这个战略轴包括何时进入和推出、决定何时施行不会改变或者会改变行业竞争基础、决定是否在现有的暂时优势基础上竞争。

(三轴模型要深入点讲下去每个小点都可以展开,这里就不一一细述了)

总的来说公司层战略框架可以包括总战略模式和公司业务组合矩阵。

(一)总战略模式

其中总战略分为:

1、稳定性战略

稳定性战略(Stability strategy)特征是很少发生重大的变化,这种战略包括持续地向同类型的顾客提供同样的产品和服务,维持市场份额,并保持组织一贯的投资报酬率记录。

判定一个组织是否在实行稳定性战略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找不到其他理由,而只是几位最高经理口头上这样就更难判断。

2、增长战略

增长战略(Growth strategy)这个术语意味着提高组织经营的层次,这包括一些通行的衡量标准,如更高的销售额,更多的雇员和更大市场份额。增长可以通过直接扩张、合并同类企业或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实现。

像沃尔玛公司和麦当劳公司是以直接扩张的方式追求增长,当然另外有些公司采用合并的方式增长。

3、收缩战略

收缩战略(Retrenchment strategy)——减小经营规模或是多元化经营的范围。现在有少企

业实行收缩战略,其中包括一些美国著名的大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美孚石油公司(Mobil Oil)、伊斯特曼-柯达公司、大通曼哈顿银行,以及联合碳化公司(Union Carbide)等。

4、组合战略

组合战略(Combination strategy)是同时实行两种或多种前面提到的战略。例如,公司的某种事业可能实行增长战略而另一种事业可能实行转包战略。1992年春季,通用汽车公司迅速扩展它的电子数据系统分公司(Electronic Data Systems),而大幅度削减它的美国国内汽车制造业务。

(二)公司业务组合矩阵

制定公司层战略最流行的方法之一是公司业务组合矩阵。该方法是由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于70年代初期开发的。具体的BCG模型将在下面详细介绍。

二、基准化分析法(Benchmarking)

1、定义

基准化分析法(benchmarking)就是将本企业各项活动与从事该项活动最佳者进行比较,从而提出行动方法,以弥补自身的不足。benchmarking是将本企业经营的各方面状况和环节与竞争对手或行业内外一流的企业进行对照分析的过程,是一种评价自身企业和研究其他组织的手段,是将外部企业的持久业绩作为自身企业的内部发展目标并将外界的最佳做法移植到本企业的经营环节中去的一种方法。实施benchmarking的公司必须不断对竞争对手或一流企业的产品、服务、经营业绩等进行评价来发现优势和不足。

总的来说,基准化分析法(Benchmarking)就是对企业所有能衡量的东西给出一个参考值,benchmarking可以是一种管理体系、学习过程,它更着重于流程的研究分析。

菲利普,科特勒解释说:“一个普通的公司和世界级的公司相比,在质量、速度和成本绩效上的差距高达10倍之多。benchmarking是寻找在公司执行任务时如何比其他公司更出色的一门艺术。”其实中国古代战略名著孙子兵法也有提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其实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Benchmarking法起源于Xerox公司,施乐曾是影印机的代名词,但日本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勤奋不懈地努力,在诸多方面模仿美国企业的管理、营销等操作方法。日本竞争者介入瓜分市场,从1976年到1982年之间,占有率从80%降至13%。施乐于1979年在美国率先执行benchmarking,总裁柯恩斯1982年赴日学习竞争对手,买进日本的复印机,并通过“逆向工程”,从外向内分析其零部件,并学习日本企业以TQC推动全面品管,从而在复印机上重新获得竞争优势。

Benchmarking法的主要作用是:

(1)做竞争对手的Benchmarking,有助于确定和比较竞争对手经营战略的组成要素。(2)通过对行业内外一流企业的Benchmarking,可以从任何行业中最佳的企业、公司那里得到有价值的情报,用于改进本企业的内部经营,建立起相应的赶超目标。

(3)作跨行业的技术性的Benchmarking,有助于技术和工艺方面的跨行业渗透。

(4)通过对竞争对手的Benchmarking,与对客户的需求作对比分析,可发现本公司的不足,从而将市场、竞争力和目标的设定结合在一起。

(5)通过对竞争对手的Benchmarking,可进一步确定企业的竞争力、竞争情报、竞争决策及其相互关系,作为进行研究对比的三大基点。

2、benchmarking的分类

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所针对的企业运作不同层面将benchmarking分为三类,即战略层的benchmarking、操作层的benchmarking和管理层的benchmarking。

战略层的benchmarking:是将本公司的战略和对照公司的战略进行比较,找出成功战略

中的关键因素。

操作层的benchmarking主要集中在比较成本和产品的差异性,重点是功能分析,一般与竞争性成本和竞争性差异有关。

管理层的benchmarking涉及到分析企业的支撑功能,具体指人力资源管理、营销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等(MIS)。其特点是较难用定量指标来衡量。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将benchmarking分为对竞争对手的benchmarking和瞄准一流企业的benchmarking。前者一般仅限于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企业,其目的主要是发现竞争对手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其优点,取长补短;根据其不足,选择突破口。而后者的范围就要广得多,可挑选任何业绩优良的企业。其好处是更能博采众长;另外,由于不存在竞争关系,交流信息的障碍少。

3、benchmarking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说,对竞争对手所做的benchmarking主要是操作层的benchmarking,而对一流企业所做的更多的是管理层的benchmarking。benchmarking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研究开发、采购、制造、仓储、运输物流、销售、营销、人力资源机劳资关系、财务、管理(规划、组织)。

4、benchmarking的对象和学习的主题

下面是当时Xerox Benchmarking的对象

Company Process

American Express 应收帐款流程

AT&T 研究开发流程

Dow Chemical 供应商认证流程

Florida Power & Light 品质方案

Ford Motor,Cummins Engine 工厂布置

Hewlett-Packard 研究开发流程;工程作业

L.L. Bean 物料管理;配送作业

Marriott 顾客调查技术

Proctor & Gamble 行销

Texas Instrument 策略导入

如何寻找学习的对象:

各著名公司的benchmark学习资料库(例如Arthur Andersen 建立的Global Best Practices知识库)

报纸、期刊及企业本身的网络

各企业经营奖项所出版的奖项目得主介绍书刊

要决定对什么进行benchmarking,最好从思考使命和关键成功要素开始,策略—>使命—>关键活动—>关键成功要素。使用的工具可以有柏拉图分析、鱼刺图、KPI。当时Xerox benchmark学习团队确定的十个焦点问题是:

-什么是影响组织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例如,顾客满意度、费用比例、资产报酬率的表现)

-什么因素造成最大困扰(例如,绩效为达预期)?

-提供给顾客什么产品或服务?

-哪些因素决定顾客的满意度?

-已经认定哪些明确的组织问题(营运方面)?

-组织的哪些部分感受到竞争压力?

-组织里的主要成本(或成本驱动因素)是什么?

-哪些功能所占的成本百分比最高?

-哪些功能最有改善的空间?

-要使组织能在市場上与竞争对手差异化,由哪些功能着手最佳(或最具潜力)

5、benchmarking的主要步骤

比较结果能让企业了解所处的地位和差距,但却无法告诉企业如何缩小差距或超越对手。比较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在过程中能学到HOW-TO

当时的Xerox benchmarking流程是:

决定要benchmarking的对象

确认比较的组织

决定资料连结的方法且连结之

决定目前绩效量度单位

计划未来绩效等级

交流benchmarking的调查结果,增加赞同感

建立实用的目标

发展活动计划

执行明确的活动和监控发展

重新调整benchmarking管理

而一般的benchmarking流程则包括:

1、实施benchmarking主要有确定内容、选择目标、收集分析数据、确定行动目标、实施计划和跟踪结果。

2、确定要进行benchmarking的具体项目;

3、选择目标。确定了进行benchmarking的环节后,就要选择具体的benchmarking对象。通常,竞争对手和行业领先企业是benchmarking的首选对象;

4、收集分析数据,包括本企业的情况和被benchmarking企业(可以是竞争对手,也可以是非竞争对手)的情况。分析数据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本公司目前的状况以及被benchmarking 的企业状况的基础之上,数据必须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经营过程和活动,而不仅仅是针对经营结果;

5、确定行动计划。找到差距后进一步要做的是确定缩短差距的行动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措施,这些目标和措施必须融合到企业的经营计划中;

6、实施计划并跟踪结果。benchmarking是发现不足,改进经营并达到最佳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整个过程必须包括定期衡量评估达到目标的程度。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就需修正行动措施。

最后要注意的是研究较大的流程需花费比较多的资源,且分散注意力容易失去focus,研究较小的流程则所能获得的改善成果比较有限,两者需要平衡。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下面是一个确定benchmarking学习的适当流程范围例子: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三、SWOT分析

在现在的战略规划报告里,SWOT分析算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工具了,同样SWOT也是来自McKinsey咨询公司的。SWOT分析代表分析企业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因此,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

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Why SWOT?可以通过分析帮助企业把资源和行动focus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

1、模型含义介绍

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在分析时,应把所有的内部因素(即优劣势)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外部的力量来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

(1)机会与威胁分析(OT)

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过程的加快,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企业所处的环境更为开放和动荡。这种变化几乎对所有企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环境分析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企业职能。

环境发展趋势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示环境威胁,另一类表示环境机会。环境威胁指的是环境中一种不利的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挑战,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战略行为,这种不利趋势将导致公司的竞争地位受到削弱。环境机会就是对公司行为富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该公司将拥有竞争优势。

对环境的分析也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比如,一种简明扼要的方法就是PEST分析(PEST下面会有详细介绍),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波特的五力分析(五力分析模型下面会有详细介绍)。

(2)优势与劣势分析(SW)

识别环境中有吸引力的机会是一回事,拥有在机会中成功所必需的竞争能力是另一回事。每个企业都要定期检查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这可通过“企业经营管理检核表”的方式进行。企业或企业外的咨询机构都可利用这一格式检查企业的营销、财务、制造和组织能力。每一要素都要按照特强、稍强、中等、稍弱或特弱划分等级。

当两个企业处在同一市场或者说它们都有能力向同一顾客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如果其中一个企业有更高的赢利率或赢利潜力,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企业比另外一个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换句话说,所谓竞争优势是指一个企业超越其竞争对手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实现企业的主要目标——赢利。但值得注意的是:竞争优势并不一定完全体现在较高的赢利率上,因为有时企业更希望增加市场份额,或者多奖励管理人员或雇员。

竞争优势可以指消费者眼中一个企业或它的产品有别于其竞争对手的任何优越的东西,它可以是产品线的宽度、产品的大小、质量、可靠性、适用性、风格和形象以及服务的及时、态度的热情等。虽然竞争优势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企业比其竞争对手有较强的综合优势,但是明确企业究竟在哪一个方面具有优势更有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扬长避短,或者以实击虚。

由于企业是一个整体,并且由于竞争优势来源的广泛性,所以,在做优劣势分析时必须从整个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上,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做详细的对比。如产品是否新颖,制造工艺是否复杂,销售渠道是否畅通,以及价格是否具有竞争性等。如果一个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优势正是该行业企业应具备的关键成功要素,那么,该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也许就强一些。需要指出的是,衡量一个企业及其产品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只能站在现有潜在用户角度上,而不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上。

企业在维持竞争优势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采取适当的措施。因为一个企业一旦在某一方面具有了竞争优势,势必会吸引到竞争对手的注意。一般地说,企业

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建立起某种竞争优势;然后就处于维持这种竞争优势的态势,竞争对手开始逐渐做出反应;而后,如果竞争对手直接进攻企业的优势所在,或采取其它更为有力的策略,就会使这种优势受到削弱。

而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时间,主要的是三个关键因素:(1)建立这种优势要多长时间? (2)能够获得的优势有多大?(3)竞争对手做出有力反应需要多长时间?如果企业分析清楚了这三个因素,就会明确自己在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中的地位了。

显然,公司不应去纠正它的所有劣势,也不是对其优势不加利用。主要的问题是公司应研究,它究竟是应只局限在已拥有优势的机会中,还是去获取和发展一些优势以找到更好的机会。有时,企业发展慢并非因为其各部门缺乏优势,而是因为它们不能很好地协调配合。例如有一家大电子公司,工程师们轻视销售员,视其为“不懂技术的工程师”;而推销人员则瞧不起服务部门的人员,视其为“不会做生意的推销员”。因此,评估内部各部门的工作关系作为一项内部审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波土顿咨询公司提出,能获胜的公司是取得公司内部优势的企业,而不仅仅是只抓住公司核心能力。每一公司必须管好某些基本程序,如新产品开发、原材料采购、对订单的销售引导、对客户订单的现金实现、顾客问题的解决时间等等。每一程序都创造价值和需要内部部门协同工作。虽然每一部门都可以拥有一个核心能力,但如何管理这些优势能力开发仍是一个挑战。

2、SWOT分析步骤

(1)确认当前的战略是什么?

(2)确认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波特五力或者PEST)

(3)根据企业资源组合情况,确认企业的关键能力和关键限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4)按照通用矩阵或类似的方式打分评价

把识别出的所有优势分成两组,分的时候以两个原则为基础:它们是与行业中潜在的机会有关,还是与潜在的威胁有关。用同样的办法把所有的劣势分成两组,一组与机会有关,另一组与威胁有关。

(5)将结果在SWOT分析图上定位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或者用SWOT分析表,将刚才的优势和劣势按机会和威胁分别填入表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6)战略分析

举一个科尔尼SWOT分析得出战略的例子。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3、SWOT模型的局限性

和很多其他的战略模型一样,SWOT模型也是有麦肯锡提出很久了,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以前的企业可能比较关注成本、质量,现在的企业可能更强调组织流程。例如以前的电动打字机被印表机取代,该怎么转型?是应该做印表机还是其他与机电有关的产品?从SWOT 分析来看,电动打字机厂商优势在机电,但是发展印表机又显得比较有机会。结果有的朝印表机发展,死得很惨;有的朝剃须刀生产发展很成功。这就要看,你要的是以机会为主的成长策略,还是要以能力为主的成长策略。SWOT没有考虑到企业改变现状的主动性,企业是可以通过寻找新的资源来创造企业所需要的优势,从而达到过去无法达成的战略目标。

四、波士顿(BCG)矩阵法

1、模型介绍

制定公司层战略最流行的方法之一就是BCG矩阵。该方法是由波士顿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在上世纪70年代初开发的。BCG矩阵将组织的每一个战略事业单位(SBUs)标在一种2维的矩阵图上,从而显示出哪个SBUs提供高额的潜在收益,以及哪个SBUs是组织资源的漏斗。BCG矩阵的发明者、波士顿公司的创立者布鲁斯认为“公司若要取得成功,就必须拥有增长率和市场分额各不相同的产品组合。组合的构成取决于现金流量的平衡。”如此看来,BCG的实质是为了通过业务的优化组合实现企业的现金流量平衡。

BCG矩阵区分出4种业务组合。

(1)问题型业务(Question Marks,指高增长、低市场份额)

处在这个领域中的是一些投机性产品,带有较大的风险。这些产品可能利润率很高,但占有的市场份额很小。这往往是一个公司的新业务,为发展问题业务,公司必须建立工厂,增加设备和人员,以便跟上迅速发展的市场,并超过竞争对手,这些意味着大量的资金投入。“问

题”非常贴切地描述了公司对待这类业务的态度,因为这时公司必须慎重回答“是否继续投资,发展该业务?”这个问题。只有那些符合企业发展长远目标、企业具有资源优势、能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才得到肯定的回答。得到肯定回答的问题型业务适合于采用我前面战略框架提到的增长战略,目的是扩大SBUs的市场份额,甚至不惜放弃近期收入来达到这一目标,因为要问题型要发展成为明星型业务,其市场份额必须有较大的增长。得到否定回答的问题型业务则适合采用收缩战略。

如何选择问题型业务是用BCG矩阵制定战略的重中之重也是难点,这关乎企业未来的发展。对于增长战略中各种业务增长方案来确定优先次序,BCG也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通过下图权衡选择ROI相对高然后需要投入的资源占的宽度不太多的方案。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明星型业务(stars,指高增长、高市场份额)

这个领域中的产品处于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并且占有支配地位的市场份额,但也许会或也许不会产生正现金流量,这取决于新工厂、设备和产品开发对投资的需要量。明星型业务是由问题型业务继续投资发展起来的,可以视为高速成长市场中的领导者,它将成为公司未来的现金牛业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明星业务一定可以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因为市场还在高速成长,企业必须继续投资,以保持与市场同步增长,并击退竞争对手。企业如果没有明星业务,就失去了希望,但群星闪烁也可能会闪花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眼睛,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这时必须具备识别行星和恒星的能力,将企业有限的资源投入在能够发展成为现金牛的恒星上。同样的,明星型业务要发展成为现金牛业务适合于采用增长战略。

(3)现金牛业务(Cash cows,指低增长、高市场份额)

处在这个领域中的产品产生大量的现金,但未来的增长前景是有限的。这是成熟市场中的领导者,它是企业现金的来源。由于市场已经成熟,企业不必大量投资来扩展市场规模,同时作为市场中的领导者,该业务享有规模经济和高边际利润的优势,因而给企业带来大量现金流。企业往往用现金牛业务来支付帐款并支持其他三种需大量现金的业务。现金牛业务适合采用前面提到的稳定战略,目的是保持SBUs的市场份额。

(4)瘦狗型业务(Dogs,指低增长、低市场份额)

这个剩下的领域中的产品既不能产生大量的现金,也不需要投入大量现金,这些产品没有希望改进其绩效。一般情况下,这类业务常常是微利甚至是亏损的,瘦狗型业务存在的原因更

多的是由于感情上的因素,虽然一直微利经营,但象人养了多年的狗一样恋恋不舍而不忍放弃。其实,瘦狗型业务通常要占用很多资源,如资金、管理部门的时间等,多数时候是得不偿失的。瘦狗型业务适合采用前面提到的收缩战略,目的在于出售或清算业务,以便把资源转移到更有利的领域。

Why BCG Matrix?BCG矩阵的精髓在于把战略规划和资本预算紧密结合了起来,把一个复杂的企业行为用两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来分为四种类型,用四个相对简单的分析来应对复杂的战略问题。该矩阵帮助多种经营的公司确定哪些产品宜于投资,宜于操纵哪些产品以获取利润,宜于从业务组合中剔除哪些产品,从而使业务组合达到最佳经营成效。

2、模型的重要假设

早在还没有提出BCG之前的1966年,波士顿公司通过实证研究获得了一个重要发现——经验曲线。经验曲线的基本结论是:“经验曲线是由学习、分工、投资和规模的综合效应构成的。”“每当积累的经验翻一番,增值成本就会下降大约20%到30%。”“经验曲线本质上是一种现金流量模式。”因为规模是学习与分工的函数,所以可以用规模来代表经验曲线中的学习和分工成份。企业某项业务的市场份额越高,体现在这项业务上的经验曲线效应也就越高,企业就越有成本优势,相应的获利能力就越强。按照波士顿公司的经验,如果一个企业某项业务的市场份额是竞争者该项业务市场份额的两倍,那么这个企业在这项业务上就具有较之竞争者20-30%的成本优势。这就是BCG选取市场份额作为一个重要评价指标的原因所在。

BCG认为市场份额能导致利润,这其实就是“成本领先战略”。BCG一直认为规模优势很重要,BCG自己的解释是市场份额大的公司不仅获得了更多的收入,还实现了更高的单位运营利润,优势在于更高的价格(边际利润)、在广告和分销上更低的单位支出。

3、如何用模型来分析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评价各项业务的前景。BCG是用“市场增长率”这一指标来表示发展前景的。这一步的数据可以从企业的经营分析系统中提取。

(2)评价各项业务的竞争地位。BCG是用“相对市场份额”这个指标来表示竞争力的。这一步需要做市场调查才能得到相对准确的数据。计算公式是把一单位的收益除以其最大竞争对手的收益。

(3)表明各项业务在BCG矩阵图上的位置。具体方法是以业务在二维坐标上的坐标点为圆心画一个圆圈,圆圈的大小来表示企业每项业务的销售额。

到了这一步公司就可以诊断自己的业务组合是否健康了。一个失衡的业务组合就是有太多的狗类或问题类业务,或太少的明星类和金牛类业务。例如有三项的问题业务,不可能全部投资发展,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项或两项,集中投资发展;只有一个现金牛业务,说明财务状况是很脆弱的,有两项瘦狗业务,这是沉重的负担。

(4)确定纵坐标“市场增长率”的一个标准线,从而将“市场增长率”划分为高、低两个区域。

比较科学的方法有两种:

A把该行业市场的平均增长率作为界分点

B把多种产品的市场增长率(加权)平均值作为界分点

需要说明的是,高市场增长定义为销售额至少达到10%的年增长率(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5)确定横坐标“相对市场份额”的一个标准线,从而将“相对市场份额”划分为高、低两个区域。

BCG的布鲁斯认为,这个界分值应当取为2,他认为“任何两个竞争者之间,2比1的市场份额似乎是一个均衡点。在这个均衡点上,无论哪个竞争者要增加或减少市场份额,都显得不切实际,而且得不偿失。这是一个通过观察得出的经验性结论。”在同年的另一篇文章中,布鲁斯说的更为明确:“明星的市场份额必须是仅次于它的竞争者的两倍,否则其表面业绩只是一种假象。”按照布鲁斯的观点,市场份额之比小于2,竞争地位就不稳定,企业就不能回收现金,否则地位难保。但在实际的业务市场上,市场领先者市场份额是跟随其后的竞争者的2倍的情况极为少见。所以和上面的市场增长率的标准线确定一样,由于评分等级过于宽泛,可能会造成两项或多项不同的业务位于一个象限中或位于矩阵的中间区域,难以确定使用何种战略。所以在划分标准线的时候要尽量占有更多资料,审慎分析,这些数字范围在运用中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修改。而且不能仅仅注意业务在BCG矩阵图中现有的位置,还要注意随着时间推移历史的移动轨迹。每项业务都应该回顾它去年、前年甚至更前的时候是处在哪里,用以参考标准线的确定。

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是,高市场份额意味着该项业务是所在行业的领导者的市场份额;需要说明的是,当本企业是市场领导者时,这里的“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行业内排行老二的企业。

4、BCG矩阵的局限性

科尔尼咨询公司对BCG矩阵的局限性评价是仅仅假设公司的业务发展依靠的是内部融资,而没有考虑外部融资。举债等方式筹措资金并不在BCG的考虑之中。

另一方面,BCG还假设这些业务是独立的,但是许多公司的业务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如果金牛类业务和瘦狗类业务是互补的业务组合,如果放弃瘦狗类业务,那么金牛类业务也会受到影响。

其实还有很多文章对BCG矩阵做了很多的评价。我可以列举一部分:关于卖出“瘦狗”业务的前提是瘦狗业务单元可以卖出,但面临全行业亏损的时候,谁会来接手;BCG并不是一个利润极大化的方式;市场占有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并不非常固定;BCG并不重视综效,

实行BCG方式时要进行SBU(策略事业部)重组,这要遭到许多组织的阻力;并没告诉厂商如何去找新的投资机会……

为了克服BCG矩阵的缺点,科尔尼的王成老师在《追求客户份额》和《让客户多做贡献》两文中提出了用客户份额来取代市场份额,能有效地解决BCG矩阵方法中把所有业务联系起来考虑的问题。例如经营酒店和公园,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信贷、抵押等业务的关系,当业务是属于同一个客户的时候往往是具有相关性的。这也许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只是如果不是通过统计行业各厂商的销售量而是统计客户数似乎一般的市场调查难以做到。

最后,对于市场占有率,波特的著作在分析日本企业时就已说过,规模不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差异化才是。BCG的背后假设是“成本领先战略”,当企业在各项业务上都准备采用(或正在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时,可以考虑采用BCG,但是如果企业准备在某些业务上采用差别化战略,那么就不能采用BCG了。规模的确能降低一定的成本,但那是在成熟的市场运作环境中成立,在我国物流和营销模式并不发达成熟情况下,往往做好物流和营销模式创新可以比生产降低更多的成本。

五、GE矩阵法(又称九盒矩阵法、行业吸引力矩阵)

1、模型介绍

说到GE矩阵就一定要结合BCG矩阵一起比较讨论,因为GE矩阵可以说是为了克服BCG 矩阵缺点所开发出来的。由于基本假设和很多局限性都和BCG相同,最大的改善就在于用了更多的指标来衡量两个维度,所以在GE矩阵就没有必要再讨论基本假设和局限性了。

针对前面我所提到的波士顿矩阵所存在的很多问题,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于70年代开发了新的投资组合分析方法——GE矩阵。相信很多人都听过GE多元化的故事了,如果非数一数二的SBUs都要脱离GE的航母,GE就是用这个矩阵的。GE矩阵相比BCG矩阵,GE矩阵也提供了产业吸引力和业务实力之间的类似比较,但不象BCG矩阵用市场增长率来衡量吸引力,用相对市场份额来衡量实力,只是单一指标;而GE矩阵使用数量更多的因素来衡量这两个变量,纵轴用多个指标反应产业吸引力,横轴用多个指标反应企业竞争地位,同时增加了中间等级。也由于GE矩阵使用多个因素,可以通过增减某些因素或改变它们的重点所在,很容易地使GE矩阵适应经理的具体意向或某产业特殊性的要求。

2、如何用模型来分析

GE矩阵可以用来根据事业单位在市场上的实力和所在市场的吸引力对这些事业单位进行评估,也可以表述一个公司的事业单位组合判断其强项和弱点。在需要对产业吸引力和业务实力作广义而灵活的定义时,可以以GE矩阵为基础进行战略规划。按市场吸引力和业务自身实力两个维度评估现有业务(或事业单位),每个维度分三级,分成九个格以表示两个维度上不同级别的组合。两个维度上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确定评价指标。

绘制GE矩阵,需要找出外部(行业吸引力)和内部(企业竞争力)因素,然后对各因素加权,得出衡量内部因素和市场吸引力外部因素的标准。当然,在开始搜集资料前仔细选择哪些有意义的战略事业单位是十分重要的。

(1)定义各因素。选择要评估业务(或产品)实力和市场吸引力所需的重要因素。在GE 内部,分别称之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下面列出的是经常考虑的一些因素(可能需要根据各公司情况作出一些增减)。确定这些因素的方法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法或名义小组法等,关键是不能遗漏重要因素,也不能将微不足道的因素纳人分析中。

(2)估测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从外部因素开始,纵览这张表(使用同一组经理),并根据每一因素的吸引力大小对其评分。若一因素对所有竞争对手的影响相似,则对其影响做总体评估,若一因素对不同竞争者有不同影响,可比较它对自己业务的影响和重要竞争对手的影响。在这里可以采取五级评分标准(l=毫无吸引力,2=没有吸引力,3=中性影响,4=

有吸引力,5=极有吸引力)。然后也使用5级标准对内部因素进行类似的评定(1=极度竞争劣势,2=竞争劣势,3=同竞争对手持平,4=竞争优势,5=极度竞争优势),在这一部分,应该选择一个总体上最强的竞争对手做对比的对象。

具体的方法是:

-确定内外部影响的因素,并确定其权重

-根据产业状况和企业状况定出产业吸引力因素和企业竞争力因素的级数(五级)

-最后,用权重乘以级数,得出每个因素的加权数,并汇总,得到整个产业吸引力的加权值下面分别用折线图和表格两种形式来表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3)对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估测,得出衡量实力和吸引力的简易标准。这里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可以选择。

定性方法:审阅并讨论内外部因素,以在第二步中打的分数为基础,按强中弱三个等级来评定该战略事业单位的实力和产业吸引力如何。

定量方法:将内外部因素分列,分别对其进行加权,使所有因素的加权系数总和为1,然后用其在第二步中的得分乘以其权重系数,再分别相加,就得到所评估的战略事业单位在实力和吸引力方面的得分(介于1和5之间,l代表产业吸引力低或业务实力弱,而5代表产业吸引力高或业务实力强)。。

(4)将该战略事业单位标GE矩阵上。矩阵坐标横轴为产业吸引力,纵轴为业务实力。每条轴上用两条线将数轴划为三部分,这样坐标就成为网格图。两坐标轴刻度可以为高中低或1至5。根据经理的战略利益关注,对其他战略事业单位或竞争对手也可做同样分析。另外,在图上标出一组业务组合中位于不同市场或产业的战略事业单位时,可以用圆来表示各企业单位,图中圆面积大小与相应单位的销售规模成正比,而阴影扇形的面积代表其市场份额。这样GE矩阵就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5)对矩阵进行诠释。通过对战略事业单位在矩阵上的位置分析,公司就可以选择相应的战略举措。外面有些文章归结为简单的一句很经典的话“高位优先发展,中位谨慎发展,低位捞它一把”。如果用上图进行分析:

•绿色区域:采取增长与发展战略,应优先分配资源

•黄色区域:采取维持或有选择发展战略,保护规模,调整发展方向

•红色区域:采取停止、转移、撤退战略

一般比较具体的战略图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3、模型应用举例

GE矩阵可以用于预测SBUs业务组合的产业吸引力和业务实力,只要在因素评估中考虑的未来某个时间每一因素的重要程度及其影响大小,就可以建立预测矩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GE矩阵比较全面地对战略事业单位的业务组合进行规划分析,而且可以针对企业实际和产业特性,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用途1:产品选择

下面是一个燃机企业的GE矩阵分析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用途2:关键因素优化分析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关键因素优化分析主要分析各要素对行业竞争的重要性以及本企业拥有的程度。通过将各因素根据两维指标在矩阵中定位后,企业可以直观地分析出企业对关键因素的拥有程度。企业应将其核心能力构建在行业关键成功因素上,企业资源投入应从拥有程度高,但本身重要性不高的那些因素中转移出来,转而投到那些目前拥有程度低,但对行业竞争成功意义重大的那些因素中去。

(转载)直面战略趋同

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企业间的战略趋同现象也越来越明显。2002年上半年在IBM服务转型成功的感召下,惠普、Sun、佳能、柯达等公司也明显加快“转型服务”的步伐。国内,以联想为代表的IT企业,甚至众多家电企业也纷纷宣布“向服务转型”。而联想入主汉普,IBM收购普华永道更是将这种转型推上了高峰。而2000年开始的“系统集成”之路,现在更是被众多IT企业踏得凸凹不平,价格战正酣。同样,向“手机业务转型”也变成了很多IT和家电企业寻找新利润点的异脑同思的选择。

战略趋同的原因

战略趋同首先是人的问题,因为战略选择最终总要归结到某个具体的人身上。

其一表现在企业领导层的“从众”心态和追求“不会错”的心理。在产业鼎盛时期,战略趋同自然无可非议——谁能抵挡市场良机的诱惑呢?而在产业低潮时期,战略受挫也很好找到理由——大家都错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产业的狂潮期和衰退期是战略趋同现象的多发阶段。

其二是参予和影响战略制定的经理人和咨询顾问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的同一化。我们现在的管理理论和教育正在日益变成一种参与市场交换的商品,而在形式差异化的外衣下

该商品的核心正不断被标准化。哈佛商学院和凯洛格商学院的教学有多大不同笔者不敢妄言,但北大和清华的MBA教育显然只是不断地被西化和同质化。芸芸的管理信徒莫不对杜拉克、波特和科特勒的经典膜拜,而所谓的“管理游侠”也未能真正超越前者的理论藩篱。一些极具草莽气息的创业者在成功之后也日益驯服于这些理论体系之下,更别谈用同一饲料,在同一种笼子里喂养起来的职业经理人和咨询人员。虽然有一些公司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花旗银行就曾宣称不再看好MBA毕业生:“我们对来自罗得岛设计学院的怪才或者对生活抱有独特态度的人更感兴趣,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商业培训。”但那所谓的“商业培训”会不会又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呢?

其次,战略趋同是企业间竞争的结果——成功模式被广泛学习和标杆管理的滥用。好的战略一方面表现在其创新思路很好适应了行业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是对于企业现有资源的很好匹配。这样,企业只要有普通的执行能力,战略就很容易被贯彻从而实现成长。成功案例所产生的强大感召力自然吸引其他企业的广泛学习。“囫囵吞枣”或“去表存真”的学习方式就形成了战略趋同的本质或表象,但无论如何“看起来很同质化”了。另外,“案例驱动”知识体系下的咨询公司又把“成功模式的复制”推上了顶峰。在这种情况下,战略就象用相同的原料和相同的工艺在不同的家庭烤出的面包,趋同就不奇怪了。

再次,稳定性和确定性更加脆弱的经营环境也是促成战略趋同的因素之一。二十多年前,“百年战略”还是实力雄厚的企业独家享用和炫耀的奢侈品。但现实的经营环境,却对战略的柔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极具变化的经营环境不断侵蚀着战略效能的同时,对手的反应模式也在削弱着战略的战斗力,所以,战略的修正和变化周期极剧缩短。惠普就宣称其不会制定超过十六个月的经营战略。在这种情况下,预见趋势,制定“趋势导向型”战略变得越来越困难,只有那些对市场有强大影响和控制力并有足够风险承受能力的公司才敢偶尔试之。例如,“按需计算”的话题,也只有象IBM、惠普和Sun这样的公司才在探讨和准备,但即使这些实力公司也并不是果敢地大规模投入。而中小型企业更是“机会导向型”战略的崇拜者,他们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抓住短期机遇,实现成长。在国内市场,“手机业务”某种意义上来说便是这样的一个机会。而对于短期机会的追逐便是多变市场环境下促成战略趋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外界关联方的媚俗效应也是造成战略趋同的原因。在这一点上,知名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表现得最为明显。一旦企业成长到相当规模,“稳健经营,寻求外部认同”就被重点考虑,特别是在产业内有一定影响的公司,更倾向于选择与自身相匹配的“众望所归”的战略。上市公司,其战略取向也会迎合投资者的意愿,但后者不是经营管理的专家,而是一群规避风险的人群,其中少数专家或是取悦大众,或是被大众的意见所淹没。

战略趋同的结果

总的来说,战略趋同必将由于丧失差异化而使行业竞争激化,从而削低行业平均利润率,随之而来的就是优胜劣汰。但胜败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多因素同时影响着最终胜利者的产生。“先发优势”和“铺路石效应”所带来的大量截然相反的案件使战略的倡导者和跟随者都没有十足的成功把握。

倡导者凭借先发优势,抢先在目标市场和用户心目中建立差异化的形象,以期在进入者到来前形成足够的壁垒和竞争优势。特别是在当今强调快速反应的竞争环境下,“快鱼”前游拉开的距离很难被追上。追随IBM向服务转型的惠普在实力上和前者旗鼓相当,但其服务业务收入却无法相提并论;相对于抢先转入手机业务并在2002年占据当年国产手机销量第一宝座的TCL,海尔却在第三季度把当年手机销量的预期从原来的600万台大幅调低至230万台,稍慢一步的联想同样其收获也聊胜于无。

另一方面,战略的学习者在牺牲了先机和主动的情况下也减少了判断错误和迷路的风险,并且能在先行者的结果中学习经验和修正错误,从而能一失中的。一旦战略创新有误,

波特五力分析报告模型

管理战略管理6大工具---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一)简介 麦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 (二)详解 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 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一 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 公司的不同而变化,如下图所示: 1.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供应商影响一个行业竞争者的主要方式是提高价格(以此榨取买方的盈利),降低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下面一些因素决定它的影响力: (1) 供应商所在行业的集中化程度。 (2) 供应商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3) 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构在企业整体产品成本中的比例。 (4) 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对企业生产流程的重要性。 (5) 供应商提供产品的成本与企业自己生产的成本之间的比较。 (6) 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对企业产品质量的影响。 (7) 企业原材料采购的转换成本。 (8) '供应商前向一体化'的战略意图。 2.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与供应商一样,购买者也能够成为行业盈利性造成威胁。购买者能够强行压低价格,或 要求更高的质量或更多的服务。为达到这一点,他们可能使生产者互相竞争,或者不从任何 单个生产者那里购买商品。购买者一般可以归为工业客户或个人客户,购买者的购买行为与这种分类方法是一般是不相关的。有一点例外是,工业客户是零售商,他可以影响消费者的 购买决策,这样,零售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就显著增强了。以下因素影响购买者集团的议价能力:

企业战略管理工具——五力分析模型

五力分析模型 定义 五力分析模型作为由外而内的管理工具,从五个方面分析企业结构的吸引度,即竞争力,这五个方面分别是,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 起源 五力模型是由麦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公司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五力模型应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演变 1996年,在麦克尔·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基础上,Intel 前总裁Andrew S. Grove提出了六力分析的概念,重新探讨并定义产业竞争的六种影响力。他认为影响产业竞争态势的因素分別是:1.現存竞争者的影响力、活力、能力;2.供应商的影响力、活力、能力;3.客戶的影响力、活力、能力;4.潛在竞争者的影响力、活力、能力;5.产品或服务的替代方式(substitution);6.“协力业者”(政府)的力量。 应用 五力模型中的五种力量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 1.行业现有竞争状况 参考因素:竞争结构、产业结构成本、战略目标、退出障碍、产品差异化程度; 2.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参考因素:购买者的集中程度、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购买者的转换成本、替代品的替代程度、大批量购买的普遍性、购买者的利润率;(购买者对行业盈利性的影响表现在,购买者能够强行压低价格,或要求更高的质量或更多的服务,为达到这一点,他们可能使生产者互相竞争,或者不从任何单个生产者那里购买商品) 3.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参考因素:供应商所在行业的集中程度、供应商的品牌、供应商的利润率、供应商的转换成本、供应商前向一体化的战略意图等;(供应商影响行业竞争者的主要方式是提高价格或降低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4.替代品的威胁 参考因素:替代品的质量、替代品的价格、购买者选择替代品的转换成本;(替代品是指那些与客户产品具有相同功能的或类似功能的产品,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或多或少都必须应付替代品构成的威胁) 5、新进入者的威胁 参考因素:经销渠道的可进入性、技术支持的可能性、进入壁垒的难易程度、品牌忠实

关于企业战略管理模型的思考(1)

关于企业战略管理模型的思考 1.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 20 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的出版, 首开企业战略问题研究之先河。在此基础上,关于战略构造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两个相近的学派:“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这一时期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和具体主X不尽相同% 但从根本上说,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适应环境。经典的企业战略实质是一个组织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内部结构变化的过程。因而,在战略实施上,势必要求企业组织结构要与企业战略相适应。 20世纪80年代初,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概括起来,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的基本逻辑是:产业结构是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和执行一种基本战略影响产业中的五种作用力量(即产业结构), 以改善和加强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低成本 或差异化) ; 价值链活动是竞争优势的来源, 企业可以通过价值链活动和价值链关系( 包括一条价值链内的活动之间及两条或多条价值链之间的关系) 的调整来实施其基本战略。 1990年,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又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该理论强调的是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保持竞争优势以及获取超额利润的决定性作用。进入20 世纪9 0年代中期,随着产业环境的日益动态化, 技术创新的加快,竞争的全球化和顾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企业要培养以发展为导向的协作性经济群体。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 从早期的战略思想发展到当今的企业生态系统理论,企业战略理论演进的背后隐含着如 下的规律:从战略理论的内容上看,存在这样一个发展轨迹,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 ——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分析相结合) ——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从竞争的性质看,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 直至对抗, 然后再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从竞争优势的持续性来看,从追求有形( 产品) 、外在、短期的竞争优势逐渐朝着对无形( 未来) 、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从战略管理的X式来看, 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X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 2.企业战略管理模型 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学者曾提出过多种企业战略管理模型。从已有的模型来看,基本上都是根据狭义的战略管理概念而提出的,也就是围绕如何进行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和战略修正而展开的,各种模型之间只是部分细节上的不同。这样的模型当然具有其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从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来看,就不再是一种合

(战略管理)战略咨询工具模型

战略咨询工具模型 图4-14描述了战略咨询项目的总体思路。一般而言,企业战略需涉及从愿景设计到管理实施的七个阶段,将战略分解为公司战略、业务战略、职能战略三大层次。 图4-15给出了战略咨询项目的框架结构。一个标准的战略咨询项目需要从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入手,在战略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将其分解成业务组合与发展、资本运营、资源整合、IT、品牌和人力资源等局部战略。

图4-16描述了战略咨询项目的详细步骤。总体来说,战略咨询分为内部能力分析、外部环境分析、战略目标制定和战略方案制定四大步骤。 图4-17展示了一个系统化的战略管理体系。在这里,战略从制定到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均得以完整地体现。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战略管理体系必须具备完善的沟通、反馈机制,以保证战略目标准确到位的贯彻与执行。

图4-18描绘了企业进行战略决策的三个层面:既定方针、重点需做出的决策和可推迟的决策。位于这三个层面中的企业战略决策构成了一个决策阶梯。通过阶梯的形式,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战略对企业而言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程度。

图4-19给出了一张根据决策阶梯制定的战略决策表。从决策表中可以看出,企业的真实战略往往就是市场决策的有机组合。 图4-20说明,一个企业的最终战略,极有可能是各种草案的综合体。通过最大化地吸收各种方案的优势,尽可能地规避其各自的风险,保证最终实施方案的完备性与可操作性。

图4-21展现了战略从制定到实施的整体流程。从中可见,一个科学的战略需要评估者、实施者和制定者三方共同的努力,也只有从这三方角度出发而出台的战略方案,在执行的过程中,才能保证将推行的阻力降到最低,方案的成功几率也就相对较高。 图4-22说明,一个战略实施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形成从实施到结果反馈的循环。 图4-23描述了战略实施的四个基本步骤。这是一个从诠释战略和规划、反馈调整、建立各级规划到交流和挂钩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战略管理SWOT,五力模型分析的使用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一五~二○一六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程编号0403640001课程名称战略管理主讲教师柯年满评分学号2013150081姓名陈巧专业年级人力资源管理02 大三 题目:中国汽车行业内外部环境分析报告

目录 一、汽车行业PEST分析 (3) (一)P—政治因素 (3) (二)E—经济因素 (5) (三)S—社会因素 (8) (四)T—技术因素 (11) 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12) (一)潜在进入者 (12) (二)现有竞争者 (13) (三)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14) (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15) (五)替代品的威胁 (16) 三、战略群体分析 (17) (一)战略群体划分 (17) (二)战略群体图 (17) (三)战略群体内的竞争和战略 (18) 四、奇瑞汽车公司SWOT分析 (20) (一)S—优势 (20) (二)W—劣势 (20) (三)O—机会 (21) (四)T—威胁 (21) (五)未来战略 (22)

五、总结 (24) 一、汽车行业PEST分析 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对于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近几年汽车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受2008年底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汽车消费政策的影响,2009年开始,中国汽车销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然而,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往往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对于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必要的作用。 (一)P—政治因素 1.税收政策 “十二五”期间,将通过综合利用金融、税收、经贸等政策,鼓励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等。在国家政策上,近年来陆续推出了汽车补贴政策,汽车下乡政策,还有汽车贷款政策,小排量车的减征购置税等。 车船税改革鼓励节能和小排量汽车。征求意见结果中,建议对草案进行修改、降低税负的意见占54.6%,但对大排量乘用车提高年税额是必然趋势。2011年内《车船税法》发布实施,影响大排量乘用车市场。 国务院宣布自2015年10月1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止,对购置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购置税减半的政策对1.6L以下排量的车型消费已经产生了比较大的促进。 2.产业政策 汽车产业政策重点从生产环节向销售环节转变,以便更好地发挥汽车产业的支柱作用。政治要素主要涉及世界贸易组织、垄断与竞争立法、环保和消费者保护立法、税收政策、就业政策和与法规、贸易规则、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等几个方面。逐渐完善汽车法律、法规体系,是我国汽车工业能够顺利发展的先决条件。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2011年国家启动《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第三阶段标准。第三阶段标准不再以单一车型为限值对象,而将车企旗下车型纳入整体评估范围。随着第三阶段标准的实施,国内汽车行业面对了节能减排的巨大考验,这同时也称为我国汽车行业调整产品结构的关键;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取消汽车产品进口配额管理,继续降低汽车进口关税; 《二手车市场管理办法》:二手车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 《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只要汽车生产商授权,进口车可以和国产车同网销售。很有利的促进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产业作为一个国民经

企业战略管理(课后练习)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企业战略管理》自测练习(全课后) 《企业战略管理》自测练习(第一章) 第1章战略管理导论 名词解释 1.企业战略 2.战略管理 3.战略制定 4.战略实施。 判断正误 1.企业战略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决策。() 2.战略管理是一种全面的管理过程。() 3.战略管理要素可概括为产品市场领域、成长方向、竞争优势、协同作用四个方面。() 4.企业战略管理最早出现在英国。() 5.从实践考察企业战略管理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6.1965年波特在其著作《企业战略论》一书中,把企业战略实现要素概括为四个方面。() 单选题 1.经典战略理论缺陷之一是忽视了对企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与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钱德勒B.安索夫C.波特D.安德鲁斯 2.尽管对战略管理要素概念论述差异较大,但大都是以美国著名战略学家()的产品市场战略为核心展开的。 A.钱德勒B.安索夫C.波特D.拜亚斯 3.《应变的战略》一书的作者是() A.波特B.魁恩C.安索夫D.泰勒 4.()于1980年和1985年先后出版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两本书,是群体分析方法的代表作。 A.安索夫 B.波特 C.安德鲁斯 D.伊丹敬之 5.科学管理创始人()强调,要通过计划工作,挑选,培训和组织工人,以便增加产量。 A.法约尔B.泰勒C.安索夫D.波特 6.强调对“优秀战略”的研究方向作出主要贡献的学者是()。 A.安索夫B.伊丹敬之C.明茨博格D.安德鲁斯 多选题 1.企业战略管理特征有()。 A.高层次性B.整体性C.竞争性D.动态性E.长远性 2.企业战略的特征有()。 A.高层次性B.整体性C.竞争性D.动态性E.风险性

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第10版

战略管理复习 一、名词解释 1.战略竞争力:当一个公司成功地制定并且执行价值创造战略时,它将获得战略竞争力。 2.战略:就是用来发展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系列综合的、协调性的约定和行动。 3.竞争优势:当一个公司具有竞争优势时,其战略的执行将给顾客带来更多的价值,竞争对手也无法复制,并且高昂的成本也使对手难以模仿。 4.超额利润:是指一项投资的利润超过投资者预期的、能从其他相同风险投资项目所获得的利润。 5.战略管理过程:是公司获得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所必需的,由约定、决策和行动所组成的一套体系。 6愿景:是对公司期望最终成为什么所作的描绘。 7.使命:使命指明了一个公司从事的和想要从事的业务,以及所要服务的顾客。 8.有形资源:指那些可以看见的、量化的资产。 (举例:财务资源、组织资源、实物资源、技术资源) 9.无形资源:是指深深地根植于公司的历史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积累的、竞争对手难以分析和模仿的资产。(举例:人力资源、创新资源、声誉资源) 10.业务层战略:是指在具体的产品市场上,公司用来开放核心竞争力以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系列互相组合、协调的约定和行动。 11.成本领先战略:是指通过采取一整套行动,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为顾客提供可接受的、具有特性的产品或服务。 12.差异化战略:指以顾客认为重要的差异化方式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以可接受的成本)的一系列整合行动。 13.公司层战略:是指通过选取和管理不同市场上的不同业务来赢得竞争优势的行动。 14.范围经济:是指通过资源和能力共享,或者将一个业务建立的一种或多种核心竞争力传递给其他业务,从而降低公司成本的一种方式,它可以用于在多个产品市场或行业中运营的公司。 15.重组战略:是指公司用来改变业务框架或者财务结构的战略。 16.收购:是指一家公司购买另一家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并将被收购公司的业务纳入其战略组合。 17.多国化战略:是指公司将战略和经营的决策权分配给各国或地区的战略业务单位,从而使各业务单元有机会为当地市场提供更加本土化的产品。 18.全球化战略:是指由公司总部决定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业务单元的战略。 19.跨国化战略:是指公司寻求同时实现高效的全球化和敏捷的本土反应。 20.业务层战略:是指为了在一个或多个市场获得竞争优势,而将不同公司的资源和能力结合在一起的战略。 21.公司层合作联盟:是指公司为了扩大经营而与一个或多个公司进行合作的战略。 22.多元化战略联盟:是指公司通过共享资源和能力来获得产品和市场多元化的战略。 23.协同战略联盟:是指公司通过共享资源和能力来创造范围经济的战略。

企业战略-企业战略管理模型.doc

★★★文档资源★★★ 摘要:21世纪以来,市场竞争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高速度、高强度的动态竞争。为了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竞争,企业战略管理要立足于培育企业对企业竞争环境的持久适应力,而持久适应力则来自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企业必须正确处理好企业战略管理问题。本文通过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的研究,力图从新的角度,系统地、创新性地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模型,即从企业组织、企业文化、企业家能力、核心能力四个角度去认识一个企业的战略管理。 关键词:战略管理;模型;企业组织;企业文化;企业家能力;核心能力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 首开企业战略问题研究之先河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个相近的学派:“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这一时期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和具体主张不尽相同,但从根本上说,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适应环境。经典的企业战略实质是一个组织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内部结构变化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概括起来,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的基本逻辑是:产业结构是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和执行一种基本战略影响产业中的五种作用力量(即产业结构),以改善和加强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低成本或差异化);价值链活动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可以通过价值链活动和价值链关系(包括一条价值链内的活动之间及两条或多条价值链之间的关系)的调整来实施其基本战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又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该理论强调的是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保持竞争优势以及获取超额利润的决定性作用。90年代中期,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出现了新焦点: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企业的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不过多考虑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而是较多地追求建立扩展性的目标;由企业或企业联盟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参与竞争的主要形式;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 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进得出如下的规律: 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从战略理论的内容上看,存在这样一个发展轨迹,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分析相结合)——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从竞争的性质看,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直至对抗,然后再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 二、企业战略管理模型 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学者曾提出过多种企业战略管理模型。从已有的模型来看,基本上都是根据狭义的战略管理概念而提出的,也就是围绕如何进行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和战略修正而展开的,各种模型之间只是部分细节上的不同。这样的模型当然具有其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从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来看,就不再是一种合适的模型。根据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对一个企业实施战略管理,需要以整个企业为管理对象,是对一个企业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在这一管理过程中,我们认为,从企业组织、企业文化、企业家能力、企业核心能力四个方面去认识一个企业的战略。为直观起见,可以构建如图1所示的模型。

企业战略及对标管理的SWOT分析模型

SWOT分析模型 SWOT分析模型(SWOT Analysis) 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 目录 [隐藏] ? 1 SWOT分析模型简介 ? 2 SWOT模型含义介绍 ? 3 SWOT分析模型的方法[1] ? 4 SWOT分析步骤 ? 5 成功应用SWOT分析法的简单规则 ? 6 SWOT模型的局限性 ?7 SWOT分析法案例分析 o7.1 案例一:中国电信的SWOT分析 o7.2 案例二:某炼油厂SWOT分析 o7.3 案例三:沃尔玛(Wal-Mart)SWOT分析 o7.4 案例四:星巴克(Starbucks)SWOT分析o7.5 案例五:耐克(Nike)SWOT分析

[编辑] SWOT分析模型简介 在现在的战略规划报告里,SWOT分析应该算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工具。来自于麦肯锡咨询公司的SWOT分析,包括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因此,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通过SWOT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 [编辑] SWOT模型含义介绍 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

影响上。在分析时,应把所有的内部因素(即优劣势)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外部的力量来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 1、机会与威胁分析(OT) 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过程的加快,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企业所处的环境更为开放和动荡。这种变化几乎对所有企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环境分析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企业职能。 环境发展趋势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示环境威胁,另一类表示环境机会。环境威胁指的是环境中一种不利的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挑战,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战略行为,这种不利趋势将导致公司的竞争地位受到削弱。环境机会就是对公司行为富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该公司将拥有竞争优势。 对环境的分析也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比如,一种简明扼要的方法就是PEST分析,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波特的五力分析。 2、优势与劣势分析(SW) 识别环境中有吸引力的机会是一回事,拥有在机会中成功所必需的竞争能力是另一回事。每个企业都要定期检查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这可通过“企业经营管理检核表”的方式进行。企业或企业外的咨询机

企业战略管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企业战略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1.在《竞争战略》一书中( A)提出了著名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A.波特 B.钱德勒 C.魁因 D.安索夫 2.进入壁垒高和退出壁垒高对产业获利能力影响表现为( C ) A. 稳定的高利润 B. 稳定的低利润 C. 高利润高风险 D. 低利润低风险 3.竞争对手各种行为取向的最根本动因是 (A )。 A. 自我假设 B. 现行战略 C. 未来目 标 D. 潜在能力 4. 久负盛名的“戴尔直销”模式的实质就是 (A )。 A.大规模定制 B.直销制 C.代理 制 D.连销制 5. 企业竞争优势的根基是( B )。 A.财务能力 B.核心竞争力 C.营销能力 D.科技能力 6.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在同行业中是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是:(A ) A. 低成本战略 B. 营销战略 C. 竞争优势战略 D. 差异化战略 7.集中化战略一般有两种变化形势,一种是低成本集中化,另一种是( A ) A差异的集中化 B产品线集中化 C顾客集中化 D地区集中化 8.差异化战略的核心是取得某种对顾客有价值的( D ) A.可靠性 B.信誉性 C.实用性 D.独特性 9.从行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来看,市场销售量基本稳定的阶段属于( C ) A.导入期 B.增长期 C.成熟 期 D.衰退期 10.下列哪一项属于动态竞争战略( D ) A.成本领先战略 B.差异化战略 C.集中战略 D.进攻战略 11.IT行业变化快,是一个典型的( C )A.长周期市场 B.标准周期市场 C.短周期市场 D.不能确定 12.通常企业间市场共性越大,企业间攻击的可能性会( B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13.对于进攻者来说,随着入侵阶段的上升,其退出障碍越高,所以防御行动最好是在( A )A.准进入阶段 B.进入阶段 C.持续阶 段 D.后进入阶段 14.理发等个人服务业属于下列哪种属性的行业( D ) A.全球市场行业 B.多国市场行业 C.大宗贸易市场行业 D.纯国内市场行业 15.寻求全球化的效率和本土化的敏捷反应之间的统一的战略是( C ) A.全球化战略 B.本土化战略 C.跨国化战略 D.多元化战略 16.企业并不直接参与国外市场的营销活动,主要通过中间商出口产品,这种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叫( B ) A.直接出口 B.间接出口 C.特许经营 D.战略联盟 17.通常本国的生产成本高于目标国时,企业进入目标国市场的方式会更倾向于选择( D )A.直接出口 B.间接出口 C.特许经 营 D.海外投资 18.通过合并、收购同行业竞争企业以增强自身竞争实力的战略称为( A ) A、横向一体化战略 B、纵向一体化战略 C、前向一体化战略 D、后向一体化战略 19.波斯顿矩阵中的相对市场占有率较高而市场需求量下降的产品群称为( C ) A、明星业务 B、问号业务 C、现金牛业务 D、瘦狗业务 20.以市场引力、企业实力这两个综合指标来确定产品地位的矩阵图是 ( A ) A、通用矩阵 B、大战略矩阵 C、波斯顿矩阵 D、SWOT矩阵 21.在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占有率距阵中,相对市场占有率=本公司某项业务本期销售额/( C )。 A. 全行业该中业务的总销售 额 B. 本公司所有业务销售额之和 C. 最强的竞争对手该项业务本期销售 额 D. 竞争对手该项业务本期销售额 22.“东方不亮西方亮”是用来比喻的( C ) A、一体化战略 B、联盟战略 C、多元化战略 D、全方位创新战略 23.纺织印染厂原来只是将胚布印染成各种颜色的花布供应服装厂,现在纺织印染厂与服装加工厂联合这属于( A )。 A.前向一体化 B.后向一体化 C.横向一体化 D.混合一体化 24.A公司购买B公司的所有股票,A公司继续经营,继承B公司的所有资产和负债,B公司则不再存在。这种组合方式通常称为___D_ ,英文词为Merger。 A.联 合 B.合资 C.接 管 D.兼并 25.一家钢铁公司并购一家IT公司,可称之为 D 。 A.横向并购 B.纵向并购 C.外向并购 D. 混合并购 26.战略联盟的特点包括D 。 A.指挥集中统一 B.资源共享 C.人员精简 D. 边界模糊

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动态战略管理模型分析

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动态战略管理模型分析 企业理论在研究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联性时,忽视了各种治理因素对公司绩效的中间变量的影响,无法分析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影响的作用机理。基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假设:经营者的目标与股东的目标之间并不存在冲突,经理人员在制定战略时,总是试图通过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来提升公司的长期经济价值,战略管理领域在研究企业绩效时更多关注的是企业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战略选择及其实施效果。因而,很少考虑公司治理因素、管理者的行为动机对战略及其绩效的影响。 事实上,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使经营者存在机会主义倾向,企业管理理论却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战略既定的前提下,更多地关注战略的执行与控制,而忽视了其它因素。因此,有必要将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公司管理和企业绩效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通过公司治理与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为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寻找中间变量,从公司治理的层面,对公司战略以及其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较为系统的探究,以增强战略管理的有效性。 一、对企业本质的再认识 在研究“公司治理—战略管理—企业绩效”时,有必要深入分析企业

本质的内核,这有助于明晰“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战略管理与绩效”等问题。 (一)新古典企业理论 新古典企业理论基于理性人的假设,企业被看作是单一的代理人,被视为一个“黑匣子”。在这样的企业中,管理者就是所有者,拥有产品和要素的市场供求以及各种要素边际产出的完全信息,他们关注的只是要素的投入和产出。尽管这种简化在很多时候可以为我们理解企业提供一定的方便,但却忽略了人的有限理性以及企业的生产结构和利益结构。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Alchian、Jensen和Williamson等学者在科斯交易费用理论的基础上,将企业理论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有三个重要的分支。 2 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合约关系,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点。不管是否存在阿尔钦(Alchian)和德姆塞茨(Demsetz)意义上的团队生产,所有这些契约都存在代理成本和监督问题。Grossman和Hart(1986)提出有成本的契约理论则强调控制权的一方在购入剩余权利的同时,另一方必然失去这些权利,一体化有助于减轻对机会主义行为和扭曲性行为的激励,但并不能消除这些激励。 3 Williamson(1988)在“人的有限理性”和存在“机会主义”假定的前提下,从交易发生率、交易非确定性的程度和种类以及资产专用性的条件等三个维度来解释交易,并认为特定的交易要以特定的规则

战略管理4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Five Forces Model ) 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五力分别是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五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最终影响行业利润潜力变化。 行业竞争对手 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潜在竞争者 供应商顾客 替代品提供者 新进入者的威胁 供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买方的讨价 还价能力 替代产品或替代服务的威胁 ------------------------------------------------------------------------------------------------------------------------------------------------------------------------------------------------------------------------------------------------------------------------------------------------------------------------------------------------------------------------------------------------------------------------------------------------------------------------------------------

企业战略管理模型doc13

企业战略管理模型:战略-文化-结构[摘要] 在企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如何从战略上管理企业已成为一个迫切而重要的问题。本文首先指出战略管理时代的来临,并认为企业战略管理实质上是指对企业的战略性管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以战略、文化、结构为顶点的企业战略管理三角形模型,并阐述了该模型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企业管理主题的演变 自20世纪初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围绕企业管理工作的中心,企业管理经历了几次管理主题的演变,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以生产管理为中心,转变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以营销管理为中心,再转变为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以战略管理为中心。 在以生产管理为主题的时代,由于产品市场供不应求,企业实行的是内部控制式管理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内部生产效率上。这时,虽然也出现过某种挑战性的问题,但是当时企业管理者并不认为是对企业的威胁,企业还没有谋划未来的需要。只是到了后期,由于各个企业竞相采用新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使整个市场出现生产过剩和供过于求的局面,企业才开始意识到不得不面向外

部、转向市场。随着生产过剩和供过于求状况的加剧,企业仅靠内部控制式管理,已无法应付未来的挑战和实现自己发展的愿望。于是,企业产生了筹谋未来发展的要求和行为,采取了推断式的管理方式,如目标管理、预算管理和长远计划等。然而,那时的长远计划是建立在未来可以根据历史推断的假设基础上的,完全依靠历史的推断来确定企业未来的目标和行动,并以此、来应付环境的变化。显然,这还不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科学谋划,企业管理的主题只是由生产管理转向营销管理。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企业外部形成了一种特别庞大的、复杂的、不熟悉的、变化频繁的、难以预料的环境,使企业经常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此时,企业仅靠推断型的管理,再也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了,而必须对新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做出新的响应,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来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时代,企业管理的某种失误,所导致的不再仅仅是经营成果上的损失,而是要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管理转入以战略管理为主题,进入到战略管理的时代。战略管理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企业管理的一切工作都应纳入战略管理的框架之下。企业只有强化战略管理意识,按战略管理的思维和方法管理企业,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够管理好企业。不重视战略管理的企业,不仅很难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在环境急剧变迁的条件下,企业随时有可能遭到淘汰。

关于企业战略方案管理模型的思考

关于企业战略管理模型的思考1.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 20 世纪60年代初美国着名管理学家钱德勒《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的出版, 首开企业战略问题研究之先河。在此基础上,关于战略构造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两个相近的学派:“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这一时期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和具体主张不尽相同% 但从根本上说,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适应环境。经典的企业战略实质是一个组织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内部结构变化的过程。因而,在战略实施上,势必要求企业组织结构要与企业战略相适应。 20世纪80年代初,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概括起来,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的基本逻辑是:产业结构是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和执行一种基本战略影响产业中的五种作用力量(即产业结构), 以改善和加强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低成本或差异化) ; 价值链活动是竞争优势的来源, 企业可以通过价值链活动和价值链关系( 包括一条价值链内的活动之间及两条或多条价值链之间的关系) 的调整来实施其基本战略。 1990年,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又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该理论强调的是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保持竞争优势以及获取超额利润的决定性作用。进入20 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产业环境的日益动态化, 技术创新的加快,竞争的全球化和顾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企业要培养以发展为导向的协作性经济群体。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 从早期的战略思想发展到当今的企业生态系统理论,企业战略理论演进的背后隐含着如下的规律:从战略理论的内容上看,存在这样一个发展轨迹,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 ——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分析相结合) ——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从竞争的性质看,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直至对抗, 然后再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从竞争优势的持续性来看,从追求有形( 产品) 、外在、短期的竞争优势逐渐朝着对无形( 未来) 、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 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 2.企业战略管理模型

企业战略管理(课后练习)

《企业战略管理》自测练习(全课后) 《企业战略管理》自测练习(第一章) 第1章战略管理导论 名词解释 1.企业战略 2.战略管理 3.战略制定 4.战略实施。 判断正误 1.企业战略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决策。() 2.战略管理是一种全面的管理过程。() 3.战略管理要素可概括为产品市场领域、成长方向、竞争优势、协同作用四个方面。() 4.企业战略管理最早出现在英国。() 5.从实践考察企业战略管理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6.1965年波特在其著作《企业战略论》一书中,把企业战略实现要素概括为四个方面。() 单选题 1.经典战略理论缺陷之一是忽视了对企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与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钱德勒B.安索夫C.波特D.安德鲁斯 2.尽管对战略管理要素概念论述差异较大,但大都是以美国著名战略学家()的产品市场战略为核心展开的。 A.钱德勒B.安索夫C.波特D.拜亚斯 3.《应变的战略》一书的作者是() A.波特B.魁恩C.安索夫D.泰勒 4.()于1980年和1985年先后出版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两本书,是群体分析方法的代表作。 A.安索夫 B.波特 C.安德鲁斯 D.伊丹敬之 5.科学管理创始人()强调,要通过计划工作,挑选,培训和组织工人,以便增加产量。 A.法约尔B.泰勒C.安索夫D.波特 6.强调对“优秀战略”的研究方向作出主要贡献的学者是()。 A.安索夫B.伊丹敬之C.明茨博格D.安德鲁斯 多选题 1.企业战略管理特征有()。 A.高层次性B.整体性C.竞争性D.动态性E.长远性 2.企业战略的特征有()。 A.高层次性B.整体性C.竞争性D.动态性E.风险性 3.战略管理的要素包括()。 A.产品与市场领域B.成长方向C.竞争优势D.协同作用 E.核心能力

(完整版)解读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解读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明茨伯格(H.Mingt zberg)、阿尔斯特朗(BruceAhl strand)和拉蒙珀(Joseph Lampel)等,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的真谛其实就象一头大象,十大流派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大象的局部,只有综合集成各派的观点,才能对大象有整体的认识和体悟。 一、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 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K.Andrews)提出的著名SWOT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P.Selznick)1957年出版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Chandler)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 二、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工具。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Ansoff)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堪称经典,申德尔和霍夫的《战略管理》(1979)亦是重要文献。此外,在斯坦纳(Steiner)、艾考夫(Ackoff)等人的推动下,计划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如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关系PIMS(Prof it impacto n market share)(PIMS)等概念和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 三、定位学派(Positioning School) 波特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以及随后于1985年、1990年分别出版的《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不仅使他本人声名远播,赢得了定位学派掌门人和“竞争战略之父”的美誉,同时也正是由于波特的这“三部曲”,确立了定位学派在整个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占优地位。定位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强调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性。波特指出,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行业的结构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

小米公司企业经营战略分析.doc

小米公司企业经营战略分析 课程名称:管理学基础 班级:13级连锁经营管理专业(1)班 名字:张家燚 学号:02130011040123

目录 一、公司简介及产品简介 二、竞争环境分析 三、宏观环境分析 四、波特的五力模型 五、SWOT分析 六、小米公司战略制定 七、总结

一、公司简介及其产品简介: (一)、公司简介:小米公司正式成立于2010年4月,是一家专注于智能产品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小米手机、MIUI、米聊是小米公司旗下三大核心业务。“为发烧而生”是小米的产品理念。小米公司首创了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发烧友参与开发改进的模式。 小米手机是小米公司(全称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专为发烧友级手机控打造的一款高品质智能手机。雷军是小米的董事长兼CEO。手机ID 设计全部由小米团队完成,该团队包括来自原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林斌、原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高级总监周光平、原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刘德、原金山词霸总经理黎万强、原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黄江吉和原谷歌中国高级产品经理洪锋。手机生产由英华达代工,手机操作系统采用小米自主研发的MIUI操作系统。手机于2011年11月份正式上市。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在谈及为何做小米手机时说,就目前发展趋势看,未来中国是移动互联网的世界。智能手机和应用会承载用户大部分需求,虽然过去的很多年,花了很多钱买手机。从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到现在的iPhone,但在使用过程中都有很多诸如信号不好,大白天断线等不满意的地方。作为一个资深的手机发烧友,深知只有软硬件的高度结合才能出好的效果,才有能力提升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体验,基于有这个想法和理想,又有一帮有激情有梦想的创业伙伴,促成了做小米手机的原动力。 (二)、产品简介: 小米手机、MIUI、米聊是小米公司旗下三大核心业务。(1)米聊:国内最先推出的IM软件,不过目前市场占有率已被腾讯旗下的微信超越,而且其他互联网公司的加入,使得米聊的盈利模式处于未知状态 (2)MIUI:IUI是一个基于CyanogenMod而深度Android流动操作系统,而且高频率的发布新版本颠覆了整个手机工业认为操作系统基本不换的做法 (3)小米手机自正式发售以来,其火爆程度令人瞠目,多次售罄,其售货速度超越很多国内传统厂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