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战略管理的5P模型

企业战略管理的5P模型

企业战略管理的5P模型
企业战略管理的5P模型

企业战略管理的5P模型

分类: 战略| 标签: 企业管理战略模型

明茨伯格借鉴市场营销学中的四要素(4P)的提法,提出企业战略是由五种规范的定义阐述的,即计划(Plan)、计谋(Ploy)、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和观念(Perspective),这构成了企业战略的“5P”。

明茨伯格借鉴市场营销学中的四要素(4P)的提法,提出企业战略是由五种规范的定义阐述的,即计划(Plan)、计谋(Ploy)、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和观念(Perspective),这构成了企业战略的“5P”。这五个定义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战略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

计划(Plan)

战略是一种计划,是指战略是一种有意识、有预计、有组织的行动程序,是解决一个企业如何从现在的状态达到将来位置的问题。根据这个定义,战略具有两个本质特点:(1)战略是在企业发生经营活动之前制定的;(2)战略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制定的计划。与其他计划相比,战略计划有决定全局性、使用时限长的特点,通常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其目的是实现企业的基本目标。

计谋(Ploy)

战略是一种计谋,是指战略不仅仅是行动之前的计划,还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下成为行动过程中的手段和策略,一种在竞争博弈中威胁和战胜竞争对手的工具。例如,得知竞争对手想要扩大生产能力时,企业便提出自己的战略是扩大厂房面积和生产能力。由于该企业资金雄厚、产品质量优异,竞争对手自知无力竞争,便会放弃扩大生产能力的设想。然而,一旦对手放弃了原计划,企业却并不一定要将扩大能力的战略付诸实施。因此,这种战略只能称为一种威胁竞争对手的计策。

模式(Pattern)

战略是一种模式,是指战略可以体现为企业一系列的具体行动和现实结果,而不仅仅是行动前的计划或手段。即,无论企业是否事先制定了战略,只要有具体的经营行为,就有事实上的战略。

定位(Position)

战略是一种定位,是指战略是确定一个组织在其所处环境中的位置,对企业而言就是确定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并据此正确配置资源,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战略的定位观认为,一个事物是否属于战略,取决于它所处的时间和情况,今天的战术问题可能成为明天的战略问题。

观念(Perspective)

战略是一种观念,是指战略表达了企业对客观世界固有的认知方式,体现了企业对环境的价值取向和组织中人们对客观世界固有的看法,进而反映了企业战略决策者的价值观念。这个角度指出了战略观念通过个人的期望和行为而形成共享,变成企业共同的期望和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5p模式

5P 模型—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分类方法——廖建桥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的 5P 模型, 是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不仅便于记忆, 更能帮助人们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 以及把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应用在企业中。 关键词: Position (职务设计) 、People (人员选拔) 、Performance ( 绩效评估 ) 、Payment ( 薪酬设计 ) 、PositiveAttitude (工作积极性) (1)职务设计(Position)广义地讲, 职务设计应该包括组织设计。事实上, 组织设计是职务设计的先决条件。现在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 甚至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科书中, 在职务设计时没有考虑组织设计, 这样做很容易产生上行下效、因小失大的弊端。 ( 2 ) 人员选拔 ( People ) 在职务设计完成之后, 很自然地, 下一项工作是根据岗位职责和技能的要求, 选择合适的人, 这包括从外部招聘, 也包括从内部提拔, 如果上岗的人能力达不到要求, 应该对在岗员工进行培训。总之, 这一部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使人岗匹配。 职务设计和人员选拔的顺序是职务设计在先, 人员选拔在后, 违反这个规律很容易犯以下2种错误: ①因人设岗: 有许多企业管理人员不是先做职务分析, 而是先招收人,这样很容易形成有的人没有事干, 或有的事没有人干的局面, 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②岗位要求模糊: 这样将导致3种结果: a. 人员能力过剩(overqualified ) , 造成人员能力的浪费, 或企业人力成本的增加, 或员工认为工作没有挑战性不好好工作。 b. 虽然与岗位要求的素质相同 ( 如都要求是大学生) , 但专业知识不匹配。 c. 人员能力不足。 ( 3) 绩效评估 ( Perfo rm ance ) 在5P模型中, 绩效评估排在第3位是因为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既是对职务设计和人员选拔的评价, 也是薪酬设计(主要是奖励)的依据, 同时也是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前提条件之一。 ( 4) 薪酬设计( Paymen t ) 5P 模型的前3个P 实际上是员工对企业的贡献, 员工对企业的付出。员工对企业做出了贡献, 很自然地, 他要求有一定的回报, 这就是薪酬。这里的薪酬不仅仅是指工资, 而是广义的, 指各种员工应该得到的回报, 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社会保险, 甚至劳动合同中对员工有利的条款。 合理的薪酬使企业与员工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是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正常持续进行的保证。当这种平衡被打破之后, 要么企业亏损或降低竞争力, 要么员工不满或跳槽。薪酬设计在5P 中的位置实际上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薪酬设计的基础, 即应当根据职务要求、人的能力、工作绩效这3个因素给劳动者付酬。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使薪酬体系产生缺陷。例如,如果只是根据岗位职责和能力进行付酬, 而不根据工作业绩付酬, 就会产生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结果。如果只根据绩效付酬, 那么很难排除外部环境对绩效的影响。如果只按职责 ( 在企业中的位置) 付酬, 可能会使庸人在企业也拿很高的工资。 ( 5 ) 工作积极性 ( Posit iveattitude ) 与前面的4个P相比,它的内容最软,但也许是最重要的。在我国, 相当多的企业员工素质不低, 收入不低, 绩效考核很严, 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不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企业要建立一个让人乐意工作的氛围和平台, 正像松下幸之助所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员工拼命工作而无怨无悔。这项工作做起来很难, 因为它比较抽象, 也不能立竿见影, 但如果做好了, 效果是巨大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除了工作性质和薪酬之后, 还受到两大类因素的影响, 即企业的因素和个人的因素。 按照5P模型,在判断一个企业是否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时, 只需要问以下4个问题: ①企业内是否鼓励团队合作? ②企业是否存在用人唯亲? ③企业的绩效考核是否科学? ④企业的薪酬制定是否公平? 按照 5P 模型, 很容易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只需要问下面 4 个问题: ①他是否乐于接受岗位职责外的工作? ②他是否愿意学习他目前不具备的技能? ③他是否不仅做考核内的事情, 也做考核外的事情? ④他是否不仅愿意做付酬的事情, 也愿意做不付酬的事情?这些问题都是按5P模型中的前4个P展开的,是对前面4个P必要的补充, 所以我们说, 5P 模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银行5P人才梯队建设》

五步学会“阿里政委”体系 讲师:陈琦 【课程收益】 深刻了解阿里政委体系的内涵,清晰阿里政委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掌握阿里政委体系建议的方法,摸清阿里政委体系的运营和评估。 【学员对象】 企业中高层、部门主管、人力资源管理者等 【授课方式】 ●30%理论讲述+30%案例研讨+30%视频赏析和演练+10%总结、点评、纠偏; ●大量的实践案例分析及现场演练,更为直观地帮助参与者领会课程思想;【授课时长】 1天,6小时 【课程内容】 一、阿里政委的溯源 1、两部军旅剧的灵感 ?《亮剑》 ?《历史的天空》 2、军队政委 vs 阿里政委的区别联系 3、阿里政委的职责定位 ?政委的愿景与使命 ?业务发展与战略发展的需求 4、阿里政委体系的含义 ?建立一种平台 ?建立一种氛围 ?建立一个渠道 ?建立一种信任 二、阿里政委与人力资源的联系

1、人力资源三支柱介绍 2、阿里政委与传统HR的关系 ?研讨:阿里政委归人力资源部管理吗 ?点评:阿里政委可借鉴的三大模式 3、阿里政委 vs HRBP的区别联系 ?一半西化一半中产 ?HR专家+HRBP 4、阿里政委在HR体系里的创新点 ?更贴近业务 ?强调端对端 ?回归到原点 三、阿里政委体系建设 1、阿里政委架构设置建议 ?案例:阿里政委的工作描述与任职资格 2、阿里政委与业务部门经理的协作关系 ?监督与制衡 ?作用与反作用 3、阿里政委工作目标的界定 ?懂业务 ?提效能 ?促人才 ?推文化 四、阿里政委体系运营 1、阿里政委的梯队建设 ?政委的岗前培训机制 ?政委内外体系梯队 ?阿里政委的汇报机制 2、阿里政委的工作内容 ?“巧招聘”:重中之重的工作

人力资源三支柱模型

人力资源三支柱模型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原创干货|人力资源三支柱之角色与定位初探 企业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向三支柱管理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人力资源中战略性工作和事务性工作分离,通过建立HR专家中心(COE),集中企业内的HR专家,从政策、流程、方案和最佳实践推广等诸方面努力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通过建立HR共享服务中心(SSC),为企业提供标准化、流程化、专业化的服务,实现管理成本的降低、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通过HR业务伙伴(HRBP)角色,聚焦于企业和分支机构的特点和业务需求,按需服务,从人力资源的专业化角度,为企业及其分支机构进行诊断和咨询服务,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和推进整体的解决方案。将人力资源的管理重心向战略性转移。在实际工作中,人力资源三支柱的角色与定位往往是企业比较模糊不清的地方,或者是偏于理论,缺乏可操作性,或者是偏于实战,缺乏前瞻性。 一、人力资源三支柱的总体角色与定位 人力资源的三支柱管理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协助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向战略倾斜,提高人力资源整体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效能,因此三个不同的支柱其总体的角色与定位既有区别又有协同。

图一、人力资源:三支柱“的角色与定位 首先,共享服务(SSC)是为了通过专业的人来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规模效应节约服务与管理的成本、通过将日常的操作性事务集中起来,让其它HR人员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因此,共享服务的核心是服务!我们在探讨和定位共享服务的时候,应该更关注共享服务中心与其客户的关系应该是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管理,其管理的基础是通过双方协商而形成的服务水平协议(SLA),形成共享服务与其服务客户形成基于契约关系的合作关系。 而专家中心(COE)应该是由企业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来组成,应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他们的主要作用是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政策、流程和方案的有效性,同时利用知识和经验为共享服务和HRBP提供专业和技术上的指导与帮助。为了让集团的人力资源战略能够得到有效的推进和执行,专家中心应该是一个集团层面上的权力机构。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式下HR地新四角色模型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HR的新四角色模型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专业工作吗?HR们足够专业吗? 从纸面上看,似乎是真的。无论是“选用育留”几大功能,还是“岗位分析、人力资源规划、薪酬、绩效、培训、调配”几大业务模块,这种专业的划分看似技术壁垒极高。所以,HR 们也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的专业自豪。但另一方面,随着商业逻辑的迭代,老板和业务部门似乎越来越看轻这个人力资源管理这个职能和HR这个群体,在他们眼中,技术壁垒极高的“规定动作”似乎并没有带来太多的战略贡献。 德勤最近的一项针对CEO的调查显示,人力资源管理被视为反应最缓慢的职能。在德勤与CFO群体的交流中,受访对象认为难以同HR合作。有超过50%的业务领导者认为,HR并没有做好引领公司发展的准备。甚至HR自己也认同这一点,在2014年3月德勤的一次全球调查中,HR领导者(请注意,都是领导者)给自己的总体表现打了C-,77%的受访者认为,他们需要重新规划和提升HR职能的能力,并将这项工作作为最优先的事项之一。 这个时代的变革是由外而内的,商业模式、战略的变化已经在倒逼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HR们危机四伏,但这个群体内部却出现了分歧。 相对一部分人深切感受到压力,愿意拥抱变化的是HR高层。另一部分HR大众却作茧自缚,拒绝变化,试图用传统的玩法“以不变应万变”。这可能和他们陷于日常事务性工作有关,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却连累了这个本来精英云集的群体,使他们越来越曲高和寡,越来越难以沟通。拒绝变化的策略看似保住了HR的专业,实则使他们快速被“边缘化”。 变还是不变,这是个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在管什么? 拨开HR们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迷雾,是让他们直面危机的最好办法。 很多HR从从业之初就被标准的流程和模块束缚了思维,却从来没有想过,企业的那些组织流程和模块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一定要有那些流程和模块? 组织模式 假设有一个企业创始人,看好了一个项目(目标),同时他拥有几个小伙伴(人)能够参与进来,他就会将小伙伴组合成为一个“组织”去实现目标。人不同,目标不同,组织模式(organization pattern)就不同,即需要不同的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组织机构和岗位系统,来明确每个人应该在什么地方发挥什么作用。这个阶段,因为企业人少,业务从无到有,所以,是企业创始人而非HR决定组织模式(创始人根本没有想过要HR介入)。 三大支持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支持机制分别是调配机制,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

战略5P模型

战略5P模型 什么是战略5P模型?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明茨伯格(H.Mintzberg)对企业战略指出,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赋予企业战略不同的内涵,说明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接受多样化的战略定义。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明茨伯格借鉴市场营销学中的四要素(4P)的提法,提出企业战略是由五种规范的定义阐述的,即计划(Plan)、计策(Ploy)、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和观念(Perspective),这构成了企业战略的“5P”。这五个定义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战略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 企业战略5P的具体内容 第一,战略是一种计划(Plan)。是指战略是一种有意识、有预计、有组织的行动程序。可以理解为:从战略对行动具有纲领性指导作用这一角度来考虑--作为一种计划,战略需要充分体现出其预见性和意志性特征;作为对企业资源的统筹安排,需要体现其组织性特征,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可以是时间序、空间序或逻辑序等),将企业的主要目标、方针政策和经营活动结合成一个缜密的整体。战略是解决一个企业如何从现在的状态达到将来位置的问题。战略主要为企业提供发展方向和途径,包括一系列处理某种特定情况的方针政策,属于企业“行动之前的概念”(预见性)。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必须遵从企业的战略方针进行活动,使各部门、各环节步调统一、运行有序、协同合作,齐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意志性和组织性)。 根据这个定义,战略具有两个本质属性:战略是在企业发生经营活动之前制定的,以备人们使用;战略是作为一种计划写进企业正式文件中的,当然不排除有些不公开的、只为少数人了解的企业战略。 第二,战略是一种计策(Ploy)。是指战略不仅仅是行动之前的计划,还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下成为行动过程中的手段和策略,一种在竞争博弈中威胁和战胜竞争对手的工具。例如,得知竞争对手想要扩大生产能力时,企业便提出自己的战略是扩大厂房面积和生产能力。由于该企业资金雄厚、产品质量优异,竞争对手自知无力竞争,便会放弃扩大生产能力的设想。然而,一旦对手放弃了原计划,企业却并不一定要将扩大能力的战略付诸实施。因此,这种战略只能称为一种威胁竞争对手的计策。 第三,战略是一种模式(Pattern)。是指战略可以体现为企业一系列的具体行动和现实结果,而不仅仅是行动前的计划或手段。即,无论企业是否事先制定了战略,只要有具体的经营行为,就有事实上的战略。 如福特汽车公司总裁亨利·福特要求“T型” 福特汽车漆成黑色的行为,就可以理解为一种战略。企业行为模式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因此,在制定企业战略过程中就必须了解企业发展史,在选择战略时要充分考虑并尊重企业原有的行为模式,因为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未来战略的选择和战略实施的有效性。若要改变企业的行为模式,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推行这种变革的难度。 明茨伯格认为,战略作为计划或模式的两种定义是相互独立的。实践中,计划往往没有实施,而模式却可能在事先并未计划的情况下形成。因此,战略可能

人力资源管理 网上作业全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网上作业1-4 一、判断题 ×1、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内容上。 ×2、与经济人假设相应的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考虑人的情感。 ×3、人力资源不是再生性资源。 √4、人际关系理论要求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任务,而应把重点放在关心人和满足人的需要上。 ×5、传统的人员配置通常专注于应聘者的价值观、个性、需求动机与组织的组织文化、工作氛围是否匹配。 √6、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战略层次的总体规划和战术层次的具体规划。 ×7、人力资源需求的个量需求不包括数量方面的需求。 √8、人力资源需求包括总量需求和个量需求。 ×2、不管对于什么职位,网络招聘都是目前最好的外部招聘途径。 ×3、会计、工程师是一种职务。 √4、调剂成本属于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5、人力资源投资收益实质上是人力资本的增加,即人的生产能力的增加。 √6、问卷调查法的优点之一是调查范围广。 √7、工作说明书包括工作描述和职位要求。 ×8、员工招聘应以内部晋升选拔为主。 ×2、脱产培训是最常用的一种培训方式。 √3、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过程。 √4、组织战略是影响组织薪酬制度最重要的内部因素。 ×5、住房补贴属于公共福利。 √6、在培训课程设计中,通常使用的教学策略是“指令-判断-评价”。 ×7、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 √8、在进行绩效反馈时,面谈最为关键。 √2、职业锚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职业时自己心中的标杆。 √3、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而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4、员工职业生涯满意度是员工对自己职业生涯选择、发展及组织管理状况的一种心理反映。 √5、劳动安全卫生与劳动保护没有本质的区别,但通常所说的劳动安全卫生的内容比劳动保护的内容更加宽泛。 √6、按照《劳动法》的规定,试用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 ×7、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保护只是一项特殊规定,它不属于劳动保护的范畴。 ×8 .我国的员工保障管理主要包括社会保障管理和劳动安全卫生。 √9、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员工个人与组织在职业生涯管 劳动合同中的必要条款是指由劳动政策、法律法规规定 二、 单项选择题 1、具有内耗性特征的资源是( B 人力资源 )。 2、下面哪一项不是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 D 产品) 3、下列选项属于人力资源的时效性特点的是(B 人力资源的形成、开发、使用都受到时间方面的制约和限制 ) 4、马斯洛提出了(D 自我实现人 ) 人性假设理论。P16 5、( B 社会人 )人性假设理论来自霍桑实验。P15 6、( D 劳动力资源 )是指狭义的人力资源。 7、决定目标和战略并保证其实施的过程是(A 战略规划)。 8、把组织内部人力资源流模型化,能显示出不同职位类型的员工所占的比例的方法是(A 过渡矩阵法 )。 9、人员绩效管理战略的内容不包括( A )。 A 与市场竞争地位相适应的薪酬水平 D )。 D 有效的绩效管理平台及领导机制 1.对劳动过程中的关键事件进行记录以便对岗位的特征和要求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是(C 关键事件法 ) 2、不属于人力资源原始成本的是( D 保障成本 ) 3、影响招聘的内部因素是( D 组织的发展阶段和策略 ) 4.按照工作岗位的多少,各岗位工作量的大小等因素来定员的方法叫(D 按岗位定员 ) 5、工作日志法的优点是(A 可靠性高 ) 6、招聘中运用评价中心技术频率最高的是( B 公文处理 )。 7、某企业对10名新招来的员工进行上岗前培训,从讲课到实习一共花了5000元费用,请问这笔费用应从人力资源成本的哪个项目中列支?( B 开发成本 ) 8、下列选项属于企业外部招聘优点的是:(D 可供选择的范围大) 。 ( C 来源受限)。 D 反馈)环节。 1.以“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这四大要素为支柱的理论是( C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在培训中,先由教师综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与原理,然后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讨论的培训方式,是(B 研讨法 )。 3.最常用、最必要的培训方式是(C 在岗培训)。 4.(A 讲授法 )是员工培训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培训方法。 5、绩效反馈面谈的三个步骤中,不包括(D 界定绩效)。 6、绩效考核系统具有区分不同绩效员工的能力是绩效考核的( A 敏感性 )标准。 7、属于行为法的是(B 评价中心技术法 )。 8、(A 津贴)是用于补充基本工资的一种辅助工资。 C 工作评估)是基本工资制度设计的关键步骤。 D 劳资集体谈判)。 D )。 D 员工家庭成员 2.劳动者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或其遗属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必要的现金补偿。这是哪种社会保险制度?( D ) D 工伤保险 3.按照人的年龄顺序和不同时期的职业发展状态、职业任务、职业行为等来划分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是(A. 薛恩)。 4.(C. 萨伯 )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护、衰退五个阶段。 5、教师、医生、研究人员等职业领域通常具有( D 安全稳定型)职业锚的特点。 6、( B )养老保险是我国首创的一种新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B 强制储蓄型 7、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中,划入个人帐户的比例 一般为总缴费额的( B.30% )。 8、劳动争议仲裁应遵循以下原则除了(D 多次裁决原则)。 (C 补充条款)。 ( A.强制性 )是社会保险的一项基本属性。 P312 多项选择题 ( ABE)。 A 关注的是价值问题 反映的是存量问题 E 把人当作财富的源泉 2、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正确的认识是:( AB ). A 以人为核心 B 视人为中心 3、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 A 组织人 B 管理环境 C 文化背景 D 价值观 4、舒勒的“5P”模式包括( ABCDE )。 A 人力资源理念 B 人力资源政策 C 人力资源规划 D 人力资源实践 E人力资源流程 5、外部人力资源供给的预测方法包括( AB )。 B 市场调查预测法 ( ABCD )。 A 招聘成本 选拔成本 C 录用成本 D 安置成本 E 岗前教育成本 2、对工作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包括 (ABCD )。 A 职位名称分析 B 工作内容分析 C 工作环境分析 D 任职者条件分析 3、属于内部招聘优点的是( ABD )P137 A 费用低 B 激励员工 D 应聘者更快进入角色 4、按照面试的标准化程度,面试可分为( ABC)P148 A 结构化面试 B 半结构化面试 C 非结构化面试 5、以下属于员工甄选流程的环节有 (ABCDE )P145-146 简历筛选 B 面试 C 笔试 D 体检 E 背景调查 ( BCD )等。 B 养老保险 C 失业保险 D 医疗保险 ?2、在岗培训最常用的方法包括 ( A BC )-P186 A 工作指导法 B 工作轮换法 C 学徒法 3、培训需求分析的方法有( ABCD )等。-P175 A 观察法 B 访谈法 C 问卷调查法 D 绩效分析法 4、绩效考核指标确定的原则有(ABCD )P196 A 一致性原则 B 结构性原则 C 可观察原则 D 独立性原则 5、员工培训的内容包括(ABC )P165 知识培训 B 业务技能培训 C 价值观培训 -人”匹配理论认为,“职业-人”匹配一般分为两种类 A 条件匹配 C 特长匹配)。 2、职业生涯设计的自行设计法中,通常使用的测评工具有 ( BCD )。 B 性格自测 C 能力自测 D 职业素质自测 3、我国的社会保险包括( ABCDE )等。 A 养老保险 B 医疗保险 C 失业保险 D 生育保险 E 工伤保险 4、工伤保险制度的实施原则包括有( ABCD )。 A 无责任补偿原则 B 个人不缴费原则 C 与非工伤相区别,待遇标准从优原则 D 经济损失补偿与事故预防及职业康复结合原则 5、调解劳动争议的步骤包括( ABCDE ) A 申请 B 受理 C 调查 D 调解 E 制作调解协议书 四、简答题 1、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有什么区别? 答:(1)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核心。(2)人事管理将人视为一种成本和工具,注重投入、使用和控制;人力资源管理把人看作资源,注重产出和开发。(3)传统的人事管理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不大,是某一职能部门单独使用的工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企业决策部门的重要伙伴,提高了人事部门在决策中的地位。(4)现代的人力资源开发功能能够为组织创造更大的利益。(5)传统的人事管理将员工视为“经济人”,多采取任务管理的方式;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实行人本化的管理,注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 2、人本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人本管理的基本内容是:(1)人的管理第一; (2)以激励为主要方式;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4)积极开发 人力资源; (5)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 3、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的关系。 答: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的形成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在现实中,制定组织战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与制定职能战略互动的过程。当然,人力资源管理只是组织战略的组成部分。但其因在组织战略制定和实施中的独特作用,被许多学者誉为组织战略的“合作伙伴”和“同盟”。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在制定组织整体战略的过程中考虑人力资源问题,可以帮助公司实现竞争优势。组织战略的形成不仅影响人力资源管,也受到人力资源战略的影响,组织必须从竞争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互动的角度来考虑组织的经济条件、行业环境、劳动力市场,以及其他影响组织战略形成的相关因素。 4、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是什么? 答:在所有的管理职能中,人力资源规划最具战略性和主 动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对组织未来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作出科学预测,保证组织在需要时就能及时获得所需要的各种人才,进而保证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所以人力资源规划在各项管理职能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⑴保障组织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 施,及时满足组织不断变化的人力资源需求; ⑵促使技术和其他工作流程变革,提高竞争优势; ⑶提高人员配置和使用效率,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⑷优化员工队伍结构,使数量、质量、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趋于合理; ⑸有利于搞好培训、职业生涯设计等工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⑹有利于管理者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决策; ⑺帮助适应、并贯彻实施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如劳动法、职业教育法和社会2、人力资源过剩时的管理决策:(1)永久性裁员 (2) 人员的重新配置 (3)降低劳动力成本。 1、什么是工作分析?工作分析的作用是什么?11.1 答案:1、工作分析是组织中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具体包括收集、 分析、整理与工作有关的各种信息,为组织管理和变革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支持和依据。 2、一个组织中有各种各样的职能,如生产、销售、财务等,这些职能需要由各个职位上的人来承担。工作分析就是将组织中的各项职能有效的分解到各个职位上,明确规定每个职位的目的或使命以及所承担的职责与任务,并针对其职责和任务规定相应的绩效标准,确定职位任职者的基本要求,规定各个职位的权限,明确各个职位与组织内外其他单位和个人所发生的关联关系。工作分析能够使工作目标、职权范围和工作流程与规范的变化适应组织变革与发展的需要。工作分析的结果应用于编写职务说明书、工作岗位首长、确定岗位等级、工作再设计、定遍定员等方面。 2、员工甄选的方法有哪些?- 答:(1)心理测验法(2)面试(3)评价中心技术(4)其他方法:个人履历档案分析法、背景调查法、笔记分析法等。 3、招聘的流程是什么?-- -答案:招聘是一项系统工程,招聘流程是指从出现职位空缺到候选人正式进入组织工作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包括确定需求、制定招聘计划、招募、甄选、录用、评估等一系列环节。 (1)确定需求:需求申请;需求分析;职位说明书。(2)制定招聘计划:确定招聘时间、人数、任职资格以及预算等内容。(3)招募:确定招聘策略;发布信息;确定候选人。(4)甄选:初步筛选;笔试;面试及其他测试。(5)录用:作出决策;发出通知;试用;正式录用;签约。(6)评估:对招聘的成本、人员、过程、结果等进行评估,并撰写招聘工作总结。 4、招聘的渠道有哪些?说明其优缺点。 答案:招聘的途径有2种:(一)内部招聘:方法主要有公开招聘、晋升、平级调动、岗位轮换、重新雇用或召回以前的员工等。(二)外部招聘:渠道主要有广告、就业服务机构、人才招聘会、校园招聘、员工推荐、猎头组织、网络招聘等。 内部招聘优点:(1)了解全面,准确性高(2)可鼓舞士气,激励员工进取(3)应聘者可更快适应工作(4)使组织培训投资得到回报(5)招聘费用低 内部招聘缺点:(1)来源局限于组织内,水平等可能受限(2)容易造成“近亲繁殖”,出现思维和行为定式(3)可能会因操作不公或员工心理原因造成内部矛盾。 外部招聘优点:(1)人员来源广,选择余地大,有利于招到一流人才(2)新员工能带来新技术、新思想、新方法(3)当内部有多人竞争而难以作出决策时,向外部招聘可在一定程度上平息或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矛盾(4)人才现成,节省培训投资费 外部招聘缺点:(1)不了解组织情况,进入角色慢,较难融人组织文化(2)对应聘者了解少,可能招错人(3)内部员工得不到机会,其积极性可能受到影响。 5、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是对取得、开发、保全组织人力资产使用价值所产生的成本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人是人力资本的载体,人力资本的占用形态就是人力资产,人力资产具有组织一般资产的特性,是组织需要核算、管理和控制的一项重要的特殊资产,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组织能够计量、记录、报告组织的人力资源情况,并对人力资源的利用效果进行分析、预测和决策。在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信息对人力资源的获得、开放、分配、补偿、保护、使用等方面的计划和控制是很有用的。因此,可以说人力资源会计是整个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1、在岗培训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人力资源管理5P模型

人力资源管理5P模型 人力资源管理的“5P”模式:“识人(Perception)、选人(Pick)、用人(Placement)、育人(Professional)、留人(Preservation)” 一个企业的正常运作,需要各种资源按照一定的结构和流程构成的系统正常运行。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说到底是资源的争夺、重新组织和利用,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在企业的众多资源中,人做为一种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重视,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如何为企业寻找合适的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为组织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如何构建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任务。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评价、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更多地将精力和时间关注能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价值增殖的人力资源业务活动,如图1: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着力构建以识人、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为子系统的5P模型,如图2所示,围绕建立以下五大系统:1、以识人为基础“素质测评与岗位分析系统”; 2、以选人为先导“招聘与选拔系统”; 3、以用人为核心“配置与使用系统”; 4、以育人为动力“培训与开发系统”; 5、以留人为目的“考核与薪酬系统”。 图2:人力资源管理5P模型图

识人:人才识别是以科学的人才观念为指导,借助科学的人才测评技术和手段,识别符合企业需求的真正的人才。只有正确识别出人才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才能为人才的选用提供科学的依据,为人力资源管理奠定基础。人才的识别必须以建立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为核心,重点建立人员素质测评系统和岗位分析与评价两个子系统。 选人:选人是“先导”,选人必须在“识人”的基础上进行,围绕岗位胜任力模型,设计科学的选拔方案,同时借助科学的选拔工具和手段提高选拔的信度和效度。首先,必须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岗位说明书,并定期进行岗位评价,实施动态管理。其次,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和工具,引入诸如网络面试、文件框测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化的人才测评手段,采用网络化和科学化的测评工具,提高选人的科学性。 育人:育人是“动力”,育人必须以战略为导向,既注重满足当前需求的培训,更注重满足未来需求的开发,着力建立一套科学的培训与开发体系。首先,应从战略层次提出企业当前和未来发展所必需的人力资源数量和素质特征。其次,针对企业当前的对人力资源素质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并实施,以化解企业当前的技能风险。第三,针对企业未来发展对人力资源的数量和素质的需求,制定具体的开发方案,以化解企业未来的技能风险。 用人:用人是“核心”,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用人,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达成组织既定的目标。具体来说,首先,应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并分解制定科学合理的年度招聘计划,严格界定需引进人才的数量、层次和结构等内容;其次,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遵循“量才适用、科学合理配置”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人员流动机制。 留人:留人是“目的”,留人要解决“留什么人,怎样留人”问题,必须围绕“持续激励人”这个核心,建立科学的考核与薪酬体系。显然企业应该留住的是人才,而人才又可以分为“现实的人才”和“潜在的人才”两类。对于前者,我们要给予奖励和晋升,激励他们继续为企业工作;对于后者,我们要给予培训与开发,使他尽快成为现实的人才。绩效考核与薪酬体系必须围绕如何留住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展开。

人力资源管理的四大机制模型

人力资源管理的四大机制模型A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在本质上就是要揭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各要素通过什么样的机理来整合企业的人力资源,以及整合人力资源之后所达到的状态和效果。笔者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本土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四大机制模型,即牵引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竞争淘汰机制。这四大机制相互协同,从不同的角度来整合和激活组织的人力资源,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 企业通过牵引机制告诉员工应该前进的方向和应该采取的行为方式;通过激励机制给予员工不断提升自我价值、能力和业绩的动力;依靠约束机制来确保员工的行为始终处于帮助企业发展的轨道之中,而不发生破坏和偏离;依靠竞争淘汰机制来对不合格的员工进行淘汰。这四大机制形成了一个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力学系统,使得员工在企业中能够持续性地处于激活状态,并不断得到能力和业绩的提升。 一、牵引机制 所谓牵引机制,是指通过明确组织对员工的期望和要求,使员工能够正确地选择自身的行为,最终组织能够将员工的努力和贡献纳入到帮助企业完成其目标,提升其核心能力的轨道中来。牵引机制的关键在于向员工清晰地表达组织和工作对员工的行为和绩效期望。因此,牵引机制主要依靠以下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来实现: 1.职位说明书 明确组织和工作对员工的期望和要求首先是通过职位说明书来完成的。通过职位说明书我们可以明确员工承担的职位所要履行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内容,完成这些职责的业绩标准,以及完成这些职责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胜任能力要求。因此,职位说明书一方面向员工传达了在本职位上的主要工作内容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向员工传导了完成这些工作内容的标准要求,以及所需的能力要求。 2.KPI指标体系 职位说明书仅仅说明了组织对员工行为和工作的基本期望,但如果要从组织战略和部门目标达成的高度来提出对员工的期望,则需要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KPI指标体系。KPI指标不仅仅是企业的考核体系,更为重要的在于,它是通过对组织战略的层层分解,形成企业自上而下的目标牵引机制。通过KPI,可以让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明确,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自身应该承担什么样的KPI指标,以及自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确保KPI指标的达成。因此可以说,KPI指标体系是形成一个企业的牵引机制的核心职能模块。 3.企业的文化与价值观体系 企业文化往往隐藏于每个员工的行为和企业的制度化系统的背后,并借助于他们来得以体现。通过企业文化,企业传递给每一位员工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行为;什么是企业所赞同和提倡的,什么是企业所反对和打击的。因此,文化也是企业牵引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4.培训开发体系 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牵引,还要依赖于企业的培训开发体系。通过培训开发,不仅可以提

3P 模型和5P 模型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3P" 模型和5P" 模型。本文所探讨的!" 模型主要是指林泽炎博士编著的《3P"模式———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方案》一书中所提出的思想,它代表了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分类方法的一种传统模型。该著作从(职务分析和岗位)(绩效考核与工资)(工资分配)3 个方面展开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而在廖建桥教授撰写的《5P" 模型———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分类方法》一文中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5P" 模型,这是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分类方法,这种模型便于记忆,并继承了3P" 模型的相关思想,同时对林泽炎博士的3P" 模型进行了恰当补充。本文通过对以上两位学者学术观点的重点研究,对该两种模型进行了比较,经过仔细分析,总结其二者区别如下,见下表: 无论是3P" 模型还是5P" 模型的提出,二者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么都是应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并且都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企业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并结合了中国知名企业的实践经验和失败教训。从时间上来确定,我们把!" 模型称之为一种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分类模式,而#" 模型则为一种新型的分类模型。而对于这种新型人力资源管理分类模型的提出,在我国还并未经过十分广泛的实践和证实。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5P" 模型在3P" 模型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完善,较!" 模型更具有科学性,但5P" 模型的提出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5P" 模型的科学性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分类进一步完善、科学传统的!" 模型直观地表明了职务分析、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内容上来看,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 3、工作分析与设计; 4、员工招聘与录用; 5、员工的培训与开发; 6、绩效管理; 7、薪酬管理;8、(社会保险;)9、激励;10、、员工关系;11、、劳动保护; 12、人力资源管理前沿方向等诸多内容。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的重要性分析来看,我们可发现3P"模型中缺乏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核心内容即员工的招聘与培训。我们知道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而人员的招聘与培训又是形成人力资源的基础,是塑造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5P"模型中注入(人员选拔)可以说是对3P" 的进一步完善。 5P" 模型中提出的第5个" 是指员工工作积极性。我们在企业的工作过程中可以切身的感受到,如果一个企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凝聚力不强,员工对企业没有归属感,人力资源效用也就大打折扣,人力资源将不能够给企业带来 巨大的利润,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还又可能导致一个企业衰败,难于发展而最终退出市场。可见人的因素,企业内部良好的员工关系,工作氛围,同样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它的提出,不仅在已有!" 的基础上更具完善性、同时也更加科学。 2、5P 模型使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增强 1、从整体环境上来看:一个企业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种。在5P" 模型中,我们可看到一种软硬环境的有效结合。(职务设计)、(人员选拔)、(绩效评估)、(薪酬设计)都是从硬环境方面来对人力资源的骨架进行了构建。职务设计将对现有的工作进行分析设计,从而为其他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如人员选拔、培训、绩效评价及薪酬等收集信息。同时要形成对规范的工作过程形成描述书和规范书。企业则通过招聘录用、人员的选拔获得人力资源,尤其对年轻的企业来说,人员的选拔更是企业未来成败的关键。绩效评估同时也是企业中的一

人力资源管理心得感受

人力资源管理心得感受 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日益被管理者重视,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早已深入人心的今天,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以下OK为你带来人力资源管理心得感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管理这个概念带有浓郁的计划经济的色彩,是被动的把人当作成本来进行的管理方式。人力资源管理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90年代被中国学术界和工商业界所接受。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现了一种进步,把对人的管理变得更主动,务实,高效,更以人为体。举个例子来讲:如果员工小强没有完成某项工作,公司只是一味罚款了事,就说明公司的管理水平还处在人事管理;如果公司人力资源部能够及时和小强沟通,分析原因,帮助小强克服自身困难,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提高人的创造力,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把一群普通人组织在一个群体里面,做着不普通的事情,这就是成功的管理工作。柳传志说过,办公司说到底无非是管理好员工。 2. 什么是人力资源?

在一定范围内,能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具有体力和脑力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所以不是所有人都称得上是人力资源。 3.人力资源的构成内容 a.体质 b.智质 c.心理素质 d.道德品质 e.能力素养: 学历,经历,阅历,心历。 4.现代人力资源应具备哪5Q和5能力? 智商,情商,逆商,财商,健商 沟通交际能力,英语会话能力,电脑操作能力,汽车驾驶能力,打高尔夫、网球的能力 5.企业文化的建设 理念层---制度层---标示层 企业文化往往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整体精神风貌,带有很强的符号性。民企当中企业文化往往和企业的领导者气质有着很大的相似度。企业文化是公司内部形成的一个价值观,从公司高层确定理

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讲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主讲人:刘大卫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 人口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人口发展战略与人口政策研究; ?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研究; ?人口健康问题研究; ?人口流动、迁移及城镇化研究; ?人口安全与社会发展研究; ?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研究。 相关概念辨析 ?人口资源 ?人力资源 ?人才资源 ?人力资本 ?劳动力资源 三种不同概念的比较 ?人事管理 是“人的事”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是“人+事”的管理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是研究“如何获得人力资源竞争优势”的管理

传统的人事工作 ?员工的调配 ?工资福利 ?劳保医疗 ?晋升提拔惩处 ?人事档案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工作 ?人力资源的配置 (规划、招聘、甄选、录用、晋升、降职、轮换) ?制度建设 (组织设计、工作分析、员工分析、人事行政) ?培训与开发 (技能培训、潜能开发、职业生涯管理、组织学习) ?薪酬与福利 (报酬、激励) ?劳资关系协调及矛盾处理 人力资源管理处在大变革时期 ?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突飞猛进,帮助企业在法律允许的空间展开吸纳人才、培 育人才、留驻人才、激励人才的较量; ?人力资源成为稀缺资源之后,人事管理刚刚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马上进入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时代,这种转变可能更加具有震撼力; ?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业持续管理的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处在大变革时期 ?法律制度的健全,劳动者维权意识的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 ?传统的计划经济的“除了允许作为的都是禁止作为的”转变为“除了禁止作为 的都是可以作为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空间骤增; ?立法滞后、互相矛盾、语义模糊、法无穷尽都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巨大的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8P模型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8P模型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Devanna(1981)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标志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诞生。比尔等(1984)的《管理人力资本》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飞跃。 Wright & Mcmahan(1992)给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即为企业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采用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这个定义突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内涵和特征:①重点在于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这些被称为战略性的人力资源对于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和某种程度的专用性和不可替代性。企业拥有这些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②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而部署的人力资源政策、实践以及方法、手段等构成一个互相协调、互相支持的战略系统。③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人员应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协助决策者制定具体的人力资源行动计划,支持企业战略目标执行和实现。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导向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事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为促成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服务。 Martell & Caroll也给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他们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如下特征(见表1)。 表1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与内涵 (一)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学说

与战略的资源学派可谓一脉相承,这一学说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的战略资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学者们极大的研究热情,欧、美、日企业的管理实践证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获得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途径。 Wright等(1994)首先区分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实践,指出企业的人 力资源是企业的人力资本集合,而企业的人力资源实践是用来管理人力资本集合的人力资源工具。因为能够为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必须是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替代、难以模仿,而一些单个人力资源实践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复制,所以他认为人力资源实践不能作为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而具有高技巧和高激励工作动力的人力资本集合才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Lado & Wilson(1994)提出人力资源不能作为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人力资源实践才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Pfeffer(1997)也认为人力资源实践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美国人力资源 管理专家劳伦斯·克雷曼在其所著的《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一书 中指出:当今,成本领先、产品差异化是研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竞争优势有直接关系。企业招聘、挑选、培训和报酬直接影响成本领先,而所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以直接影响员工对客户的服务方式、态度和水平,从而直接影响竞争优势。苏方国、赵曙明(2003)赞同人力资源实践是企 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的观点。本文作者赞同后一种观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在战略目标指导下长期的、统一的管理理念,是以长期利益为指导,以形成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为目的的统一管理模式,它可以使企业形成长期竞争优势,并使这种优势实实在在地持久下去。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系统的人力资源实践和过程,确保企业能获取、保持和发展独特的人力资本,为企业赢得持续的竞争优势。Becker & Gerhar认为人力资源系统由长时期被开发出来的政策构成,而且不能被竞争对手 在市场中简单购买获得。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促成企业达成战略目标的一种人力资源活动模式。 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提出以前,很多企业虽然提出了远大的战略目标,但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未纳入战略范畴,不能为其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执行保障,因此企业战略最终成了空洞的口号。这一现实促使人们反恩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关系,由此产生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并在企业付诸实践。从而确保企业的战略目标的贯彻执行。 进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之间的有效匹配,使之服务于统一的战略目标,而且能够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创造实施战略的适宜环境,发挥“战略伙伴”的作用,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 业战略保持动态协调。 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8P模型 Devanna,Fombrum & Tichy(1984)提出了—个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框 架图(见图1),他们认为当企业外部环境变动时,将会影响组织内部的战略、组 织结构以及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兰者之间相互协调整合,使组织能迅速适应环境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