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第1-2课时集合的概念

考情分析考点新知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

于”关系;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

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数学

对象或数学问题;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

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了解

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学会区分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学会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之间的互化.

集合含义中掌握集合的三要素.

④不要求证明集合相等关系和包含关系.

1. (必修1P10第5题改编)已知集合A={m+2,2m2+m},若3∈A,则m=________.

答案:-

3

2

解析:因为3∈A,所以m+2=3或2m2+m=3.当m+2=3,即m=1时,2m2+m=3,此时集合A中有重复元素3,所以m=1不合题意,舍去;当2m2+m=3时,解得m=-

3

2或m =1(舍去),此时当m=-

3

2时,m+2=

1

2≠3满足题意.所以m=-

3

2.

2. (必修1P7第4题改编)已知集合{a|0≤a<4,a∈N},用列举法可以表示为________.

答案:{}

0,1,2,3

解析:因为a∈N,且0≤a<4,由此可知实数a的取值为0,1,2,3.

3. (必修1P17第6题改编)已知集合A=[1,4),B=(-∞,a),A

íB,则a∈________.

答案:[4,+∞)

解析:在数轴上画出A、B集合,根据图象可知.

4. (原创)设集合A={x|x=5-4a+a2,a∈R},B={y|y=4b2+4b+2,b∈R},则A、B的关系是________.

答案:A=B

解析:化简得A={x|x≥1},B={y|y≥1},所以A=B.

5. (必修1P17第8题改编)满足条件{1}

íMí{1,2,3}的集合M的个数是________.

答案:4个

解析:满足条件{1}

íMí{1,2,3}的集合M有{1},{1,2},{1,3},{1,2,3},共4个.

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1) 集合的定义: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其中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2) 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 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 图法.

(4) 集合的分类:若按元素的个数分类,可分为有限集、无限集、空集;若按元素的属性分类可分为点集、数集等.应当特别注意空集是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集合,解题时切勿忽视空集的情形.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 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复数集记作C . 2. 两类关系

(1) 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包括属于与不属于关系,反映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从属关系. (2)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① 包含关系:如果集合A 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那么集合A 称为集合B 的子集,记为A íB 或B ê

A ,读作“集合A 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

B 包含集合A”.

② 真包含关系:如果A íB ,并且A≠B ,那么集合A 称为集合B 的真子集,读作“集合A 真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 真包含集合A”.

③ 相等关系:如果两个集合所含的元素完全相同,即A 中的元素都是B 中的元素且B 中的元素都是A 中的元素,则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3) 含有n 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共有2n 个,真子集共有2n -1个,非空子集共有2n -1个,非空真子集有2n -2个.

题型1 正确理解和运用集合概念

例1 已知集合A ={x|ax2-3x +2=0,a ∈R}. (1) 若A 是空集,求a 的取值范围;

(2) 若A 中只有一个元素,求a 的值,并将这个元素写出来; (3) 若A 中至多有一个元素,求a 的取值范围. 解: (1) 若A 是空集,则Δ=9-8a <0,解得a >9

8.

(2) 若A 中只有一个元素,则Δ=9-8a =0或a =0,解得a =98或a =0;当a =9

8时这个元素是43;当a =0时,这个元素是23.

(3) 由(1)(2)知,当A 中至多有一个元素时,a 的取值范围是a≥9

8或a =0. 备选变式(教师专享)

已知a≤1时,集合[a ,2-a]中有且只有3个整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1

解析:因为a≤1,所以2-a≥1,所以1必在集合中.若区间端点均为整数,则a =0,集合中有0,1,2三个整数,所以a =0适合题意;若区间端点不为整数,则区间长度2<2-2a<4,解得-1

设集合M =????

??x ??x =k 2+14,k ∈Z ,N ={x|x =k 4+1

2,k ∈Z},则M________N.

答案:真包含于

题型2 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例2 已知a 、b ∈R ,集合A ={a ,a +b ,1},B =????

??b ,b a ,0,且A íB ,B íA ,求a -b 的值. 解:∵ A íB ,B íA ,∴ A =B.

∵ a ≠0,∴ a +b =0,即a =-b ,∴ b

a =-1,

∴ b =1,a =-1,∴ a -b =-2. 备选变式(教师专享)

已知集合A ={a ,a +b, a +2b},B ={a ,ac, ac2}.若A =B ,则c =________. 答案:-1

2

解析: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① 若a +b =ac 且a +2b =ac2,消去b 得a +ac2-2ac =0.

当a =0时,集合B 中的三元素均为零,和元素的互异性相矛盾,故a≠0.∴ c2-2c +1=0,即c =1.但c =1时,B 中的三元素又相同,此时无解.

② 若a +b =ac2且a +2b =ac ,消去b 得2ac2-ac -a =0. ∵ a ≠0,∴ 2c2-c -1=0,即(c -1)(2c +1)=0. 又c≠1,故c =-1

2. 变式训练

集合A =?

?????a ,b a ,1,集合B ={a2,a +b ,0},若A =B ,求a2 013+b2 014的值. 解:由于a≠0,由b

a =0,得

b =0,则A ={a ,0,1},B ={a2,a ,0}. 由A =B ,可得a2=1.又a2≠a ,则a≠1,则a =-1. 所以a2 013+b2 014=-1.

题型3 根据集合的含义求参数范围

例3 集合A ={x|-2≤x≤5},集合B ={x|m +1≤x≤2m -1}. (1) 若B íA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2) 当x ∈R 时,没有元素x 使x ∈A 与x ∈B 同时成立,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1) 当m +1>2m -1即m <2时,B =?满足B íA ;

当m +1≤2m -1即m≥2时,要使B íA 成立,则?

????

m +1≥-2,2m -1≤5,解得2≤m≤3.

综上所述,当m≤3时有B í A.

(2) 因为x ∈R ,且A ={x|-2≤x≤5},B ={x|m +1≤x≤2m -1},又没有元素x 使x ∈A 与x ∈B 同

时成立,则

① 若B =?,即m +1>2m -1,得m <2时满足条件; ② 若B≠?,则要满足条件?

??

??m +1≤2m -1,m +1>5,解得m >4.

或?????m +1≤2m -1,2m -1<-2,

无解. 综上所述,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m <2或m >4. 备选变式(教师专享)

已知集合A ={y|y =-2x ,x ∈[2,3]},B ={x|x2+3x -a2-3a>0}.若A í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有A =[-8,-4],B ={x|(x -a)(x +a +3)>0}.

① 当a =-3

2时,B =?

???

??x ?

?x ∈R ,x ≠-32,所以A íB 恒成立;

② 当a<-3

2时,B ={x|x-a -3}.因为A íB ,所以a>-4或-a -3<-8,解得a>-4或a>5(舍去),所以-4

2;

③ 当a>-3

2时,B ={x|x<-a -3或x>a}.因为A B ,所以-a -3>-4或a<-8(舍去),解得

-3

2

综上,当A íB 时,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4,1).

1. 设集合A ={x|x <2},B ={x|x <a},且满足A 真包含于B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答案:(2,+∞)

解析:利用数轴可得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2,+∞). 2. 已知集合A ={1,2,3,4,5},B ={(x ,y)|x ∈A ,y ∈A ,x -y ∈A},则B 中元素的个数为________. 答案:10

解析:B 中所含元素有(2,1),(3,1),(3,2),(4,1),(4,2),(4,3),(5,1),(5,2),(5,3),(5,4).

3. 若x ∈A ,则1

x ∈A ,就称A 是“伙伴关系集合”,集合M =?

???

??-1,0,12,2,3的所有非空子

集中具有伙伴关系的集合的个数是________. 答案:3

解析:具有伙伴关系的元素组是-1;1

2,2,所以具有伙伴关系的集合有3个:{-1},??????12,2,????

??

-1,12,2.

4. 已知全集U =R ,集合M ={x|-2≤x -1≤2}和N ={x|x =2k -1,k =1,2,…}的韦恩(Venn)图如图所示,则阴影部分所示的集合的元素共有________个.

答案:2

解析:由题图示可以看出阴影部分表示集合M 和N 的交集,所以由M ={x|-1≤x≤3},得M∩N ={1,3},有2个.

5. 设P 、Q 为两个非空实数集合,定义集合P +Q ={a +b|a ∈P ,b ∈Q},若P ={0,2,5},Q ={1,2,6},则P +Q 中元素的个数为________. 答案:8

解析:(1) ∵ P +Q ={a +b|a ∈P ,b ∈Q},P ={0,2,5},Q ={1,2,6},∴ 当a =0时,a +b 的值为1,2,6;当a =2时,a +b 的值为3,4,8;当a =5时,a +b 的值为6,7,11,∴ P +Q ={1,2,3,4,6,7,8,11},∴ P +Q 中有8个元素.

1. 已知A ={x|x2-2x -3≤0},若实数a ∈A ,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1,3]

解析:由条件,a2-2a -3≤0,从而a ∈[-1,3].

2. 现有含三个元素的集合,既可以表示为?

???

??

a ,

b a ,1,也可表示为{a2,a +b ,0},则a2 013+

b2 013=________. 答案:-1

解析:由已知得b

a =0及a≠0,所以

b =0,于是a2=1,即a =1或a =-1,又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可知a =1应舍去,因此a =-1,故a2 013+b2 013=(-1)2 013=-1. 3. 已知集合A ={x|(x -2)[x -(3a +1)]<0},

B =????

??x ??

?x -a x -(a2+1)<0. (1) 当a =2时,求A∩B ;

(2) 求使B 真包含于A 的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1) A∩B ={x|2<x <5}. (2) B ={x|a <x <a2+1}.

①若a =1

3时,A =?,不存在a 使B íA ; ②若a >13时,2≤a ≤3;③若a <13时,-1≤a≤-1

2. 故a 的取值范围是?

???-1,-12∪[2,3]. 4. 已知A ={a +2,(a +1)2,a2+3a +3}且1∈A ,求实数a 的值.

解:由题意知:a +2=1或(a +1)2=1或a2+3a +3=1, ∴ a =-1或-2或0,根据元素的互异性排除-1,-2, ∴ a =0即为所求.

1. 研究一个集合,首先要看集合中的代表元素,然后再看元素的限制条件,当集合用描述法表示时,注意弄清其元素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注意区分{x|y =f(x)}、{y|y =f(x)}、{(x ,y)|y =f(x)}三者的不同.对于含有字母的集合,在求出字母的值后,要注意检验集合的元素是否满足互异性.

2. 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在解题时,若未明确说明集合非空时,要考虑到集合为空集的可能性.例如:A B ,则需考虑A =和A≠两种可能的情况.

3. 判断两集合的关系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化简集合,从表达式中寻找两集合间的关系;二是用列举法表示各集合,从元素中寻找关系.

4. 已知两集合间的关系求参数时,关键是将两集合间的关系转化为元素间的关系,进而转化为参数满足的关系.解决这类问题常常需要合理利用数轴、Venn 图帮助分析.

[备课札记]

第3-4课时集合的基本运算

.

考情分析考点新知

理解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含义;会求两

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理解给定集合的

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

集,会用韦恩图表示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① 在给定集合中会求一个子集的补集,补集

的含义在数学中就是对立面.

②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交集的

关键词是“且”,并集的关键词是“或”.

③会使用韦恩图(Venn)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

算;对于数集有时也可以用数轴表示.

1. (原创)集合M={m∈Z|-3

答案:{-1,0,1}

解析:M={-2,-1,0,1},N={-1,0,1,2,3},所以M∩N={-1,0,1}.

2. (必修1P17第13题改编)A、B是非空集合,定义A×B={x|x∈A∪B,且x

?A∩B}.若A={x|y =x2-3x},B={y|y=3x},则A×B=________.

答案:(-∞,3)

解析:A=(-∞,0)∪[3,+∞),B=(0,+∞),A∪B=R,A∩B=[3,+∞).所以A×B=(-∞,3).

3. (必修1P10第4题改编)已知全集U={-2,-1,0,1,2},集合A=

?

?

?

?

?

?

x|x=

2

n-1,x、n∈Z,则?UA=________.

答案:{0}

解析:因为A=

?

?

?

?

?

?

x?

?x=2

n-1,x、n∈Z,当n=0时,x=-2;当n=1时不合题意;当n=2时,x=2;当n=3时,x=1;当n≥4时,x

?Z;当n=-1时,x=-1;当n≤-2时,x?Z.故A={-2,2,1,-1}.又U={-2,-1,0,1,2},所以?UA={0}.

4. (必修1P14第8题改编)设集合U={1,2,3,4,5},A={1,2,3},B={2,3,4},则?U(A∩B)=________ .

答案:{1,4,5}

解析:A∩B={2,3},所以?U(A∩B)={1,4,5}.

5. (必修1P17第6题改编)已知A={1,2,3},B={x∈R|x2-ax+1=0,a∈A},则A∩B=B时,a=________.

答案:1或2

解析:验证a=1时B=满足条件;验证a=2时B={1}也满足条件.

1. 集合的运算

(1) 交集:由属于A且属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记作A∩B,即A∩B={x|x∈A且x∈B}.

(2) 并集:由属于A或属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B,即A∪B={x|x∈A或x∈B}.

(3) 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那么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一切所研究的集合都是这个集合的子集.

(4) 补集:集合A是集合S的一个子集,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的补集

?A}.

(或余集),记作?SA,即?SA={x|x∈S,但x

2. 常用运算性质及一些重要结论

(1) A∩A=A,A∩?=?,A∩B=B∩A;

(2) A∪A=A,A∪?=A,A∪B=B∪A;

(3) A∩(?UA)=?,A∪(?UA)=U;

(4) A∩B=A?AíB,A∪B=A?BíA;

(5) ?U(A∩B)=(?UA)∪(?UB),?U(A∪B)=(?UA)∩(?UB).

[备课札记]

题型1集合的运算

例1 若全集U={1,2,3,4,5,6},M={2,3},N={1,4},则(?UM)∩(?UN)=________.答案:{5,6}

解析:∵M∪N={1,2,3,4},

∴(?UM)∩(?UN)=?U(M∪N)={5,6}.

变式训练

若全集U={1,2,3,4,5,6},M∩N=N,N={1,4},试求满足条件的集合M的个数.

êN.

解:由M∩N=N得M

含有2个元素的集合M有1个,含有3个元素的集合M有4个,含有4个元素的集合M有6个,含有5个元素的集合M有4个,含有6个元素的集合M有1个.

因此,满足条件的集合M有1+4+6+4+1=16个.

题型2求参数的范围

例2 设关于x的不等式x(x-a-1)<0(a∈R)的解集为M,不等式x2-2x-3≤0的解集为N.

(1) 当a=1时,求集合M;

(2) 若M∪N=N,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1) 当a=1时,由已知得x(x-2)<0,

解得0<x<2.所以M={x|0<x<2}.

(2) 由已知得N={x|-1≤x≤3}.

① 当a <-1时,因为a +1<0,所以M ={x|a +1<x <0}. 由M ∪N =N ,得M N ,所以-1≤a +1<0,解得-2≤a <-1. ② 当a =-1时,M =?,显然有M N ,所以a =-1成立. ③ 当a >-1时,因为a +1>0,所以M ={x|0<x <a +1}. 因为M íN ,所以0<a +1≤3,解得-1<a≤2. 综上所述,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2,2]. 变式训练

已知A ={x|ax -1>0},B ={x|x2-3x +2>0}. (1) 若A∩B =A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2) 若A∩?R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1) 由于A∩B =A 得A íB ,由题意知B ={x|x>2或x<1}.若a>0,则x>1a ≥2,得0<a≤1

2;若a =0,则A =?,成立;若a <0,则x <1a <1,根据数轴可知均成立.综上所述,a ≤1

2. (2) ?RB ={x|1≤x≤2},若a =0,则A =?,不成立;若a <0,则x <1

a <1,不成立;若a >0,则x >1a ,由1a <2得a >12.综上所述,a >12. 题型3 集合综合题

例3 已知f(x)=x +b

x -3,x ∈[1,2].

(1) 当b =2时,求f(x)的值域;

(2) 若b 为正实数,f(x)的最大值为M ,最小值为m ,且满足M -m≥4,求b 的取值范围. 解:(1) 当b =2时,f(x)=x +2

x -3,x ∈[1,2]. 因为f(x)在[1,2]上单调递减,在[2,2]上单调递增, 所以f(x)的最小值为f(2)=22-3. 又f(1)=f(2)=0,

所以f(x)的值域为[22-3,0].

(2) ① 当0<b <2时,f(x)在[1,2]上单调递增,

则m =b -2,M =b 2-1,此时M -m =-b

2+1≥4,得b≤-6,与0<b <2矛盾,舍去; ② 当2≤b <4时,f(x)在[1,b]上单调递减,在[b ,2]上单调递增,所以M =max{f(1),f(2)}=b -2,m =f(b)=2b -3,则M -m =b -2b +1≥4,得(b -1)2≥4,解得b≥9,与2≤b <4矛盾,舍去;

③ 当b≥4时,f(x)在[1,2]上单调递减,则M =b -2,m =b 2-1,此时M -m =b

2-1≥4,得b≥10.综上所述,b 的取值范围是[10,+∞). 备选变式(教师专享)

设集合A ={x|x2-2x +2m +4=0},B ={x|x<0}.若A∩B≠?,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解法1)据题意知方程x2-2x +2m +4=0至少有一个负实数根. 设M ={m|关于x 的方程x2-2x +2m +4=0两根均为非负实数},

??

?

??Δ=4(-2m-3)≥0

x1+x2=2>0,解得-2≤m≤-

3

2.

x1x2=2m+4≥0

∴M=

?

?

?

?

?

?

m?

?-2≤m≤-3

2.

设全集U={m|Δ≥0}=

?

?

?

?

?

?

m?

?m≤-3

2,

∴m的取值范围是?UM={m|m<-2}.

(解法2)方程的小根x=1--2m-3<0

T-2m-3>1-2m-3>1m<-2.

(解法3)设f(x)=x2-2x+4,这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因为其对称轴x=1>0,则据二次函数性质知命题又等价于f(0)<0Tm<-2.

1. 设集合A={5,log2(a+3)},集合B={a,b}.若A∩B={2}

,则A∪B=________.

答案:{1,2,5}

解析:由题意知log2(a+3)=2,得a=1,b=2,则A∪B={1,2,5}.

2. 已知全集U=(-∞,3],A=[-1,2),则?UA=____.

答案:(-∞,-1)∪[2,3]

解析:利用数轴可得?UA=(-∞,-1)∪[2,3].

3. 如图,已知U={1,2,3,4,5,6,7,8,9,10},集合A={2,3,4,5,6,8},B={1,3,4,5,7},C={2,4,5,7,8,9},用列举法写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________.

答案:{2,8}

解析: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A∩C∩(?UB)={2,8}.

4. 已知集合P={(x,y)|x+y=0},Q={(x,y)|x-y=2},则Q∩P=________.

答案:{(1,-1)}

解析:由

??

?

??x+y=0,

x-y=2,

解得

??

?

??x=1,

y=-1.

由于两集合交集中元素只有一个点,故Q∩P={(1,-1)}.5. 设P和Q是两个集合,定义集合P-Q={x|x∈P,且x Q},如果P={x|log2x<1},Q={x||x -2|<1},那么P-Q=________.

答案:{x|0

解析:由log2x<1,得0

由|x-2|<1,得1

由题意,得P-Q={x|0

1. 设全集U =M ∪N ={1,2,3,4,5},M ∩?UN ={2,4},则N =________. 答案:{1,3,5}

解析:画出韦恩图,可知N ={1,3,5}.

2. 设全集为R ,集合A ={x|x≤3或x≥6},B ={x|-2

(2) 已知C ={x|a

∴ ?

????a≥-2,a +1≤9. ∴ 所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2≤a≤8.

3. 设全集I =R ,已知集合M ={}x |(x +3)2≤0,N ={x|x2+x -6=0}.

(1) 求(?IM )∩N ;

(2) 记集合A =(?IM )∩N ,已知集合B ={x|a -1≤x≤5-a ,a ∈R},若B ∪A =A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1) ∵ M ={x|(x +3)2≤0}={-3}, N ={x|x2+x -6=0}={-3,2}, ∴ ?IM ={x|x ∈R 且x≠-3}, ∴ (?IM )∩N ={2}. (2) A =(?IM )∩N ={2},

∵ A ∪B =A ,∴ B A ,∴ B =?或B ={2}, 当B =?时,a -1>5-a ,∴ a>3;

当B ={2}时,?????a -1=2,

5-a =2,

解得a =3.

综上所述,所求a 的取值范围为{a|a≥3}.

4. 设全集U =R ,函数f(x)=lg(|x +1|+a -1)(a <1)的定义域为A ,集合B ={x|cosπx =1}.若(?UA )∩B 恰好有2个元素,求a 的取值集合.

解:|x +1|+a -1>0?|x +1|>1-a , 当a <1时,1-a >0,∴ x >-a 或x <a -2, ∴ A =(-∞,a -2)∪(-a ,+∞).

∵ cos πx =1,∴ πx =2kπ,∴ x =2k(k ∈Z), ∴ B ={x|x =2k ,k ∈Z}.

当a <1时,?UA =[a -2,-a]在此区间上恰有2个偶数.

2016届高考数学经典例题集锦:数列(含答案)

数列题目精选精编 【典型例题】 (一)研究等差等比数列的有关性质 1. 研究通项的性质 例题1. 已知数列}{n a 满足1 111,3(2)n n n a a a n --==+≥. (1)求32,a a ; (2)证明: 312n n a -= . 解:(1)2 1231,314,3413a a a =∴=+==+= . (2)证明:由已知1 13 --=-n n n a a ,故)()()(12211a a a a a a a n n n n n -++-+-=--- 1 2 1313 3 312n n n a ---+=++++= , 所以证得31 2n n a -= . 例题2. 数列{}n a 的前n 项和记为11,1,21(1)n n n S a a S n +==+≥ (Ⅰ)求{}n a 的通项公式; (Ⅱ)等差数列{}n b 的各项为正,其前n 项和为n T ,且315T =,又112233,,a b a b a b +++成等比数列,求n T . 解:(Ⅰ)由121n n a S +=+可得121(2)n n a S n -=+≥, 两式相减得:112,3(2)n n n n n a a a a a n ++-==≥, 又21213a S =+=∴213a a = 故{}n a 是首项为1,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 ∴1 3 n n a -= (Ⅱ)设{}n b 的公差为d ,由315T =得,可得12315b b b ++=,可得25b = 故可设135,5b d b d =-=+,又1231,3,9a a a ===, 由题意可得2 (51)(59)(53)d d -+++=+,解得122,10d d == ∵等差数列{}n b 的各项为正,∴0d > ∴2d = ∴2(1) 3222n n n T n n n -=+ ?=+ 例题3. 已知数列{}n a 的前三项与数列{}n b 的前三项对应相同,且2 12322...a a a +++ 128n n a n -+=对任意的*N n ∈都成立,数列{} n n b b -+1是等差数列. ⑴求数列{}n a 与{}n b 的通项公式; ⑵是否存在N k * ∈,使得(0,1)k k b a -∈,请说明理由. 点拨:(1)2112322...28n n a a a a n -++++=左边相当于是数列{}12n n a -前n 项和的形式,可以联想到已知n S 求n a 的方法,当2n ≥时,1n n n S S a --=. (2)把k k a b -看作一个函数,利用函数的思想方法来研究k k a b -的取值情况. 解:(1)已知212322a a a +++ (1) 2n n a -+8n =(n ∈*N )① 2n ≥时,212322a a a +++ (2) 128(1)n n a n --+=-(n ∈*N )②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解斜三角形(复习)公开课教案

解斜三角形(复习)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巩固对正弦、余弦、面积公式的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分析、演绎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弦、余弦、面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方法解斜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基本知识回顾: 1.1、正弦定理及其变形; 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变式一:sin 2a A R =、sin 2b B R =、sin 2c C R = 变式二: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1.2、余弦定理及其变形; 余弦定理:2 2 2 2cos a b c bc A =+-,变式:222 cos 2b c a A bc +-= 2 2 2 2cos b a c ac B =+-, 222 cos 2a c b B ac +-= 2 2 2 2cos c a b ab C =+-。 222 cos 2a b c C ab +-= 1.3、面积公式 二:例题分析: 1、正弦定理 (1)在△ABC 中,已知 ,则 sin B= ( ) (2)在△ABC 中,若a = 2 ,b =0 30A = , 则B 等于60?或120? 111sin sin sin 222S ab C bc A ac B ===4,303 a b A ===?

2、余弦定理 (1)在△ABC 中,满足 ,则A = 60° (2)已知△ABC 的周长为9,且4:2:3sin :sin :sin =C B A ,则cosC 的值为 A .4 1 - B .41 C .3 2 - D . 3 2 3、三角形解的个数 (1)在△ABC 中,已知 , 这个三角形解的情况是:( C ) A.一解 B.两解 C.无解 D.不能确定 (2)△ABC 中,∠A ,∠B 的对边分别为a ,b ,且∠A=60°,4,6== b a ,那么 满 足条件的△ABC ( ) A .有一个解 B .有两个解 C .无解 D .不能确定 4、判断三角形形状 (1)若c C b B a A cos cos sin = =则△ABC 为( ) A .等边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有一个内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 D .有一个内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 (2)关于x 的方程02 cos cos cos 2 2=-??-C B A x x 有一个根为1,则△AB C 一定是 A .等腰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5、正余弦定理的实际应用 (1)有一长为1公里的斜坡,它的倾斜角为20°,现要将倾斜角改为10°,则坡底要 伸长( ) A .1公里 B .sin10°公里 C .cos10°公里 D .cos20°公里 (2) 10105/4/o C v v B AB o 某渔船在航行中遇险发出呼救信号,我海军舰艇在A处获悉后立即测出该渔船在方向角为北偏东45,距离海里的处,渔船沿着方位角为的方向以海里小时的速度向小岛靠拢,我海军艇舰立即以海里小时的速度前去营救。设艇舰在处与渔船相遇,求方向的方位角的正弦值 18,20,150a b A ===?222a b c bc =+-

[精品]新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概率与统计优质课教案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概率与统计 高考要求 概率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尤其是新增的随机变量这部分内容要充分注意一些重要概念的实际意义,理解概率处理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重难点归纳 本章内容分为概率初步和随机变量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和独立重复实验第二部分包括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涉及的思维方法观察与试验、分析与综合、一般化与特殊化主要思维形式有逻辑思维、聚合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有一容量为50的样本,数据的分组及各组的频率数如下 [10,15]4 [30,35)9 [15,20)5 [35,40)8 [20,25)10 [40,45)3 [25,30)11 (1)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含累积频率); (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和累积频率的分布图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和累积频率的分布图的画法

知识依托频率、累积频率的概念以及频率分布表、直方图和累积频率分布图的画法 错解分析解答本题时,计算容易出现失误,且要注意频率分布与累积频率分布的区别 技巧与方法本题关键在于掌握三种表格的区别与联系 解 (1)由所给数据,计算得如下频率分布表 数据段频数频率累积频率 [10,15) 4 0.08 0.08 [15,20) 5 0.10 0.18 [20,25)10 0.20 0.38 [25,30)11 0.22 0.60 [30,35)9 0.18 0.78 [35,40)8 0.16 0.94 [40,45) 3 0.06 1 总计50 1 (2)频率分布直方图与累积频率分布图如下

最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数学教案:精品全套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 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3)非负奇数; (4)方程 的解; (5)某校2007级新生; (6)血压很高的人; (7)著名的数学家; (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 A 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 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全国名校高三数学经典压轴题100例(人教版附详解)

好题速递1 1.已知P 是ABC ?内任一点,且满足AP xAB yA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x 、y R ∈,则2y x +的取值范围是 ___ . 解法一:令1x y AQ AP AB AC x y x y x y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由系数和1x y x y x y +=++,知点Q 在线段 BC 上.从而1AP x y AQ +=>?? +

高三数学公开课教案,等差数列的证明与判定

等差数列及其前n 项和(二) 什邡中学数学组 廖美 重点:等差数列的判定与证明. 难点:①如何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证明或者判定等差数列; ②证明或者判定过程中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化简. 教学目标:教会学生掌握简单的等差数列的证明与判定方法. 相关知识点: 1.证明等差数列的方法 ①定义法:d n d a a n d a a n n n n )(2()1(11≥=-≥=--+或为常数) ②等差中项法: )2(2)1(21112≥=+≥=+-+++n a a a n a a a n n n n n n 或 2.判定等差数列的方法 ①定义法:d n d a a n d a a n n n n )(2()1(11≥=-≥=--+或为常数) ②等差中项法: )2(2)1(21112≥=+≥=+-+++n a a a n a a a n n n n n n 或 ③通项公式法:是常数)b a b an a n ,(+= ④前n 项和公式法:是常数)b a bn an S n ,(2+= 例1.在数列{}n a 中,),2.(12,53*11N n n a a a n n ∈≥-==-,数列{}n b 满足1 1-=n n a b )(*N n ∈ (1) 求证:数列{}n b 是等差数列; (2) 求数列{}n a 中的最大项和最小项,并说明理由.

训练1.(01天津,2)设n S 是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且2 n S n =,则{}n a 是( ) A.等比数列,但不是等差数列 B.等差数列,但不是等比数列 C.等差数列,而且也是等比数列 D.既非等比数列又非等差数列 训练2.数列{}n a 中,),2(112.1,2*1 121N n n a a a a a n n n ∈≥+===-+, 则其通项公式为=n a _________. 训练3.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31=a ,点),(1+n n S S 在直线11+++= n x n n y ()*N n ∈上. (1)求证:数列? ???? ?n S n 是等差数列; (2)求n S .

[精品]新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分类讨论思想优质课教案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分类讨论思想 高考要求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性质差异,分各种不同的情况予以分析解决分类讨论题覆盖知识点较多,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分类思想和技巧;同时方式多样,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及很强的综合性,树立分类讨论思想,应注重理解和掌握分类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做到“确定对象的全体,明确分类的标准,分层别类不重复、不遗漏的分析讨论” 重难点归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问题分类、求解,要特别注意分类必须满足互斥、无漏、最简的原则分类讨论常见的依据是 1由概念内涵分类如绝对值、直线的斜率、指数对数函数、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等定义包含了分类 2由公式条件分类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极限的计算、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中图形的分类等 3由实际意义分类如排列、组合、概率中较常见,但不明显、有些应用问题也需分类讨论 在学习中也要注意优化策略,有时利用转化策略,如反证法、补集法、变更多元法、数形结合法等简化甚至避开讨论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已知{a n }是首项为2,公比为2 1的等比数列,S n 为它的前n 项和 (1)用S n 表示S n +1; (2)是否存在自然数c 和k ,使得21>--+c S c S k k 成立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不等式知识以及探索和论证存在性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 解决本题依据不等式的分析法转化,放缩、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数列的基本性质 错解分析 第2问中不等式的等价转化为学生的易错点,不能确定出k k S c S <<-223 技巧与方法 本题属于探索性题型,是高考试题的热点题型 在探讨第2问的解法时,采取优化结论的策略,并灵活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即对双参数k ,c 轮流分类讨论,从而获得答案 解 (1)由S n =4(1–n 21),得221)2 11(411+=-=++n n n S S ,(n ∈N *) (2)要使21>--+c S c S k k ,只要0)223(<---k k S c S c 因为4)211(4<-=k k S 所以0212)223(>-=--k k k S S S ,(k ∈N *)故只要23S k –2<c <S k ,(k ∈N *) 因为S k +1>S k ,(k ∈N *) ① 所以23S k –2≥2 3S 1–2=1 又S k <4,故要使①成立,c 只能取2或3 当c =2时,因为S 1=2,所以当k =1时,c <S k 不成立,从而①不

高三数学立体几何经典例题

高三数学立体几何经 典例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厦门一中 立体几何专题 一、选择题(10×5′=50′) 1.如图,设O 是正三棱锥P-ABC 底面三角形ABC 的中心, 过O 的动平面与P-ABC 的三条侧棱或其延长线的交点分别记 为Q 、R 、S ,则 PS PR PQ 1 11+ + ( ) A.有最大值而无最小值 B.有最小值而无最大值 C.既有最大值又有最小值,且最大值与最小值不等 D.是一个与平面QRS 位置无关的常量 2.在正n 棱锥中,相邻两侧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取值范围是 ( ) A.??? ??ππ-,1n n B.??? ??ππ-,2n n C.??? ??π2,0 D.? ? ? ??π-π-n n n n 1,2 3.正三棱锥P-ABC 的底面边长为2a ,点E 、F 、G 、H 分别是PA 、PB 、BC 、AC 的中点,则四边形EFGH 的面积的取值范围是 ( ) A.(0,+∞) B.???? ??+∞,332a C.??? ? ??+∞,632a D.??? ??+∞,212a 4.已知二面角α-a -β为60°,点A 在此二面角内,且点A 到平面α、β的距离分别是AE =4,AF =2,若B ∈α,C ∈β,则△ABC 的周长的最小值是 ( ) A.43 B.27 C.47 D.23 5.如图,正四面体A-BCD 中,E 在棱AB 上,F 在棱CD 上, 使得 FD CF EB AE ==λ(0<λ<+∞),记f (λ)=αλ+βλ,其中αλ表示EF 与AC 所成的角,βλ表示EF 与BD 所成的角,则 ( ) A.f (λ)在(0,+∞)单调增加 B.f (λ)在(0,+∞)单调减少 C.f (λ)在(0,1)单调增加,在(1,+∞)单调减少 D.f (λ)在(0,+∞)为常数 6.直线a ∥平面β,直线a 到平面β的距离为1,则到直线a 的距离与平面β的距离都等于5 4 的点的集合是 ( ) A.一条直线 B.一个平面 C.两条平行直线 D.两个平面 7.正四棱锥底面积为Q ,侧面积为S ,则它的体积为 ( ) A.)(6 122Q S Q - B. )(31 22Q S Q - C. )(2 122Q S Q - D. S Q 3 1 8.已知球O 的半径为R ,A 、B 是球面上任意两点,则弦长|AB |的取值范围为 ( ) 第1题图 第5题图

高中数学《指数函数(一)》优质课比赛教案设计

指数函数(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能自觉、灵活地应用其性质(单调性、底数变化图像的变化规律、中介值)比较大小。 过程与方法: (1). 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 观察、猜想、归纳、概括的能力。 (2). 从数和形两方面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分 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直 观、严谨的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 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激 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 趣。 (2). 让学生在数形结合中感悟数学的统一美、和谐美,进一步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底数a对图像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概念引入: 1. 某种细胞分裂时,由一个分裂成两个,两个分裂成四个,四个分裂成八个,以此类推,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 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2.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它物质,每经过一年剩余质量约是原来的12 ,设该物质的初始质量为1,经过x 年后的剩余质量为y ,你能写出,x y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1. 2()x y x N +=∈ 2. 1()()2x y x N +=∈ 上述两个函数都是正整数指数函数,但在实际问题中指数不一定都是正整数,比如在实例(2)中,我们除了关心1年、2年、3年后该物质的剩余量外,还想知道3个月、一年半后该物质的剩余量,这就需要对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定义域进行扩充,结合指数概念的的扩充,我们也可以将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扩充至全体实数,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新的函数——指数函数。 一般地,函数(01x y a a a =>≠且)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 R ∈。 结合指数的运算,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规定01a a >≠且,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你能举出指数函数的例子吗? 练习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1)3x y -= (2)2y x = (3)23x y += (4)(2)x y =-

2015届高三数学—不等式1:基本不等式经典例题+高考真题剖析(解析版)

基本不等式 应用一:求最值 例: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y =3x 2+12x 2 (2)y =x +1 x 解:(1)y =3x 2+1 2x 2 ≥2 3x 2·1 2x 2 = 6 ∴值域为[ 6 ,+∞) (2)当x >0时,y =x +1 x ≥2 x ·1 x =2; 当x <0时, y =x +1x = -(- x -1 x )≤-2 x ·1 x =-2 ∴值域为(-∞,-2]∪[2,+∞) 解题技巧 技巧一:凑项 例 已知5 4x < ,求函数14245 y x x =-+-的最大值。 解:因450x -<,所以首先要“调整”符号,又1 (42)45 x x -- 不是常数,所以对42x -要进行拆、凑项, 5,5404x x <∴-> ,11425434554y x x x x ??∴=-+=--++ ?--??231≤-+= 当且仅当1 5454x x -=-,即1x =时,上式等号成立,故当1x =时,max 1y =。 技巧二:凑系数 例: 当 时,求(82)y x x =-的最大值。 解析:由知,,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必须和为定值或积为定值,此题为两个式子积的形式,但其和不是定值。注意到2(82)8x x +-=为定值,故只需将(82)y x x =-凑上一个系数即可。 当,即x =2时取等号 当x =2时,(82)y x x =-的最大值为8。 变式:设2 3 0< -x ∴2922322)23(22)23(42 =?? ? ??-+≤-?=-=x x x x x x y 当且仅当,232x x -=即?? ? ??∈= 23,043x 时等号成立。 技巧三: 分离、换元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设计汇编(上册)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上部)

目 录 1、集合与函数概念实习作业…………………………………… 2、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3、对数的概念………………………………………………… 4、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5、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6、函数图象及其应用…………………………………… 7、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8、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9、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0、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1、循环结构 …………………………………………………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1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4、函数sin()y A x ω?=+的图象………………………… 15、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 1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1)……………… 1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2)…………………… 18、正弦定理(1)…………………………………………………… 19、正弦定理(2)…………………………………………………… 20、正弦定理(3)……………………………………………………

21、余弦定理………………………………………………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5、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6、拋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7、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

高三数学 高考大题专项训练 全套 (15个专项)(典型例题)(含答案)

1、函数与导数(1) 2、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3、函数与导数(2) 4、立体几何 5、数列(1) 6、应用题 7、解析几何 8、数列(2) 9、矩阵与变换 10、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11、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12、曲线与方程、抛物线 13、计数原理与二项式分布 14、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15、数学归纳法

高考压轴大题突破练 (一)函数与导数(1) 1.已知函数f (x )=a e x x +x . (1)若函数f (x )的图象在(1,f (1))处的切线经过点(0,-1),求a 的值; (2)是否存在负整数a ,使函数f (x )的极大值为正值?若存在,求出所有负整数a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1)∵f ′(x )=a e x (x -1)+x 2 x 2, ∴f ′(1)=1,f (1)=a e +1. ∴函数f (x )在(1,f (1))处的切线方程为 y -(a e +1)=x -1, 又直线过点(0,-1),∴-1-(a e +1)=-1, 解得a =-1 e . (2)若a <0,f ′(x )=a e x (x -1)+x 2 x 2 , 当x ∈(-∞,0)时,f ′(x )>0恒成立,函数在(-∞,0)上无极值;当x ∈(0,1)时,f ′(x )>0恒成立,函数在(0,1)上无极值. 方法一 当x ∈(1,+∞)时,若f (x )在x 0处取得符合条件的极大值f (x 0), 则???? ? x 0>1,f (x 0)>0,f ′(x 0)=0, 则0 0000 2 00 201,e 0,e (1)0,x x x a x x a x x x ? > +> -+ = ? ①②③ 由③得0 e x a =-x 20 x 0-1,代入②得-x 0x 0-1+x 0 >0, 结合①可解得x 0>2,再由f (x 0)=0 e x a x +x 0>0,得a >-02 0e x x , 设h (x )=-x 2 e x ,则h ′(x )=x (x -2)e x , 当x >2时,h ′(x )>0,即h (x )是增函数, ∴a >h (x 0)>h (2)=-4 e 2.

高三数学三角函数经典练习题及答案精析

1.将函数()2sin 2x f x =的图象向右移动象如右图所示,则?的值为( ) A 2.为了得到()sin 2g x x =的图象,则只需将()f x 的图象( ) A C 3 ,则sin cos αα=( ) A 1 D -1 4 ) A 5.记cos(80),tan 80k -?=?那么= ( ). A . C .21k k -- 6 .若sin a = -a ( ) (A )(B (C (D 7,则α2tan 的值为( )

A 8.已知函数)sin(cos )cos(sin )(x x x f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x f 的周期为π B .)(x f 在 C .)(x f 的最大值为.)(x f 的图象关于直线π=x 对称 9.如图是函数y=2sin (ωx+φ),φ A.ωφ B.ωφ C.ω =2,φ D.ω=2,10的图象,只需要将函数sin 4y x =的图象( ) A B C D 11.要得到12cos -=x y 的图象,只需将函数x y 2sin =的图象( ) A 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 B 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 C 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 D 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 12.将函数()cos f x x =向右平移个单位,得到函数()y g x =

于() A 13.同时具有性质①最小正周期是π; 增函数的一个函数为() A C 14则tanθ=() A.-2 D.2 15) A 16.已知tan(α﹣)=,则的值为() A. B.2 C.2 D.﹣2 17) A.1 D.2 18.已知角α的终边上一点的坐标为(,则角α值为 19) A 20) A..

高中数学经典50题(附问题详解)

高中数学题库 1.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解法2 令t =sin x ,则f (t )=-t 2 +t +1,∵ |sin x |≤1, ∴ |t |≤1.问题转化为求关于t 的二次函数f (t )在闭区间[-1,1]上的最值. 本例题(2)解法2通过换元,将求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转换的思想.善于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问题,沟通数学各学科之间的在联系,是实现转换的关键,转换的目的是将数学问题由陌生化熟悉,由复杂化简单,一句话:由难化易.可见化归是转换的目的,而转换是实现化归段手段。 2. 设有一颗慧星沿一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地球恰好位于椭圆轨道的焦点处,当此慧星离 地球相距m 万千米和 m 3 4 万千米时,经过地球和慧星的直线与椭圆的长轴夹角分别为3 2 π π 和 ,求该慧星与地球的最近距离。 解:建立如下图所示直角坐标系,设地球位于焦点)0,(c F -处,椭圆的方程为1 22 22=+b y a x (图见教材P132页例1)。

当过地球和彗星的直线与椭圆的长轴夹角为 3 π 时,由椭圆的几何意义可知,彗星A 只能满足)3(3/ ππ=∠=∠xFA xFA 或。作m FA FB Ox AB 3 221B ==⊥,则于 故由椭圆第二定义可知得???????+-=-=)32(3 4)(2 2 m c c a a c m c c a a c m 两式相减得,2 3)4(21.2,323 1c c c m c a m a c m =-==∴?= 代入第一式得 .3 2.32m c c a m c ==-∴=∴ 答:彗星与地球的最近距离为m 3 2 万千米。 说明:(1)在天体运行中,彗星绕恒星运行的轨道一般都是椭圆,而恒星正是它的一个焦点,该椭圆的两个焦点,一个是近地点,另一个则是远地点,这两点到恒星的距离一个是c a -,另一个是.c a + (2)以上给出的解答是建立在椭圆的概念和几何意义之上的,以数学概念为根基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另外,数学应用问题的解决在数学化的过程中也要时刻不忘审题,善于挖掘隐含条件,有意识地训练数学思维的品质。 3. A ,B ,C 是我方三个炮兵阵地,A 在B 正东6Km ,C 在B 正北偏西ο 30,相距4Km ,P 为敌炮阵地,某时刻A 处发现敌炮阵地的某种信号,由于B ,C 两地比A 距P 地远,因此4s 后,B ,C 才同时发现这一信号,此信号的传播速度为1s Km /,A 若炮击P 地,求炮击的方位角。(图见优化设计教师用书P249例2) 解:如图,以直线BA 为x 轴,线段BA 的中垂线为y 轴建立坐标系,则 )32,5(),0,3(),0,3(--C A B ,因为PC PB =,所以点P 在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上。 因为3-=BC k ,BC 中点)3,4(-D ,所以直线PD 的方程为)4(3 13+= -x y (1) 又,4=-PA PB 故P 在以A ,B 为焦点的双曲线右支上。设),(y x P ,则双曲线方程为 )0(15 42 2≥=-x y x (2)。联立(1)(2),得35,8==y x , 所以).35,8(P 因此33 83 5=-= PA k ,故炮击的方位角北偏东?30。 说明:本题的关键是确定P 点的位置,另外还要求学生掌握方位角的基本概念。 4. 河上有抛物线型拱桥,当水面距拱顶5米时,水面宽度为8米,一小船宽4米,高2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 课型: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课 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苏教版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高中数学新教材“圆的方程”的综合课. 2、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它是高考中的热点内容之一. 3、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平面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它既复习了前面刚学过的直线与圆的方程,又为今后学习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奠定基础.它虽然是解析几何中较为简单的内容,但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 2、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显示了事物从静态到动态的运动过程,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几何画板可以很好地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较为复杂的问题明了化.教案的简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课、扬州市优秀公开课,并获一等奖. 关键字:位置关系、广义几何法、狭义几何法、代数法. 参赛者简介:扬州市特级教师,扬州市学科带头人,扬州市优秀班主任,高邮市中青年专家,高邮市劳动模范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代数法和几何法解决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差异,明确几何法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中的地位,并能应用几何法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转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计算、总结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重点:几何法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中的应用.

高三数学课题:数学归纳法(公开课讲解)

课题:数学归纳法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2.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数学归纳法的学习,体会用不完全归纳法发现规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时,“归纳奠基”与“归纳递推”两个步骤缺一不可,而关键的第二步,其本质是证明一个递推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归纳法是用有限步骤解决无限问题的重要方法,提高归纳、猜想、证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难点:是对数学归纳法的原理的了解,关键是弄清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P 71中的例1.在数列{a n }中,a 1=1,a n+1= n n a a +1(n ∈N+),先计算a 2,a 3,a 4的值,再推测通项an 的公式. 生:a 2=21,a 3=31,a 4=41.由此得到:a n =n 1(n ∈N +). 问题2:通过计算下面式子,你能猜出()()121531--++-+-n n 的结果吗?证明你的结论? ________97531________ 7531_______531_______ 31=-+-+-=+-+-=-+-=+- 生:上面四个式子的结果分别是:2,-3,4,-5,因此猜想: ()()()n n n n 1121531-=--++-+- (*) 怎样证明它呢? 问题3:我们先从多米诺骨牌游戏说起,这是一种码放骨牌的游戏,码放时保证任意相邻的两块骨牌,若前一块骨牌倒下,则一定导致后一块骨牌也倒下。只要推倒第一块骨牌,由于第一块骨牌倒下,就可导致第二块骨牌倒下;而第二块骨牌倒下,就可以导至第三块骨牌倒下……最后,不论有多少块,都能全部倒下。 (二)、研探新知 原理分析:问题3:可以看出,使所有骨牌都倒下的条件有两个: (1) 第一块骨牌倒下; (2) 任意相邻的两块骨牌,前一块倒下.一定导致后一块倒下。 可以看出,条件(2)事实上给出了一个递推关系:当第k 块倒下时,相邻的第k+1块也倒下。这样只要第1块骨牌倒下,其他所有的骨牌就能够相继倒下。事实上,无论有多少块骨牌,只要保证(1)

高中数学《函数的应用》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可编辑

《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B版)第三章第四节第一课时《函数的应用》. 函数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后进行的一次综合应用,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函数知识的理解,同时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经历由实际问题建立函数模型,再利用模型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体验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会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反思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适当的方案和函数模型解决问题.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研究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能利用函数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应用问题.他们初步掌握了图形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根据给定数据进行指定函数模型的拟合. 授课班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生已经对北京的交通情况作了初步的调查和数据整理,对问题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

识不强,数据处理能力不足,也缺乏利用数学模型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经验.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情境引入、初步探究、综合应用、总结提升四个环节,逐步将研究引向深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为了突破难点,落实重点,我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学生使用图形计算器辅助学习,避免繁琐的计算,为从多角度,多层次研究问题提供了支持.其次,以北京的热点问题——交通问题作为研究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将资料的采集和整理工作交给学生课前完成,让学生提前熟悉问题背景,降低探究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的效果评价以当堂反馈为主,教师通过巡视、提问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讨论,上台展示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效果,发现认知障碍,以便得到及时的引导、分析和纠正.教师还将通过开放式作业进一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对学生之前的调查作简单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函数的应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做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准备,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 (2)ppt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共同梳理解题过程,并进行题后反思.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优质教案7:2.1 函数及其表示教学设计

2.1 函数及其表示 一.课标要求 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4.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5.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二.命题走向 函数是整个高中数学的重点,其中函数思想是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函数问题在历年的高考中都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从近几年来看,对本部分内容的考察形势稳中求变,向着更灵活的的方向发展,对于函数的概念及表示多以下面的形式出现:通过具体问题(几何问题、实际应用题)找出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再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进而研究函数性质,寻求问题的结果。 高考对函数概念与表示考察是以选择或填空为主,以解答题形式出现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本节知识作为工具和其他知识结合起来命题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三.要点精讲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1)“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2)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1)解决一切函数问题必须认真确定该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定义域包含三种形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