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考数学总复习教案 第一章-集合

考试内容: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考试要求:

(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01. 集合与简易逻辑 知识要点

一、知识结构:

本章知识主要分为集合、简单不等式的解法(集合化简)、简易逻辑三部分:

二、知识回顾:

(一) 集合

1. 基本概念:集合、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全集;符号的使用.

2. 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形表示法. 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的性质: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 A ?;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φ;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如果B A ?,同时A B ?,那么A = B. 如果C A C B B A ???,那么,.

[注]:①Z = {整数}(√) Z ={全体整数} (3)

②已知集合S 中A 的补集是一个有限集,则集合A 也是有限集.(3)(例:S=N ; A=+N ,则C s A= {0}) ③ 空集的补集是全集.

④若集合A =集合B ,则C B A = ?, C A B = ? C S (C A B )= D ( 注 :C A B = ?). 3. ①{(x ,y )|xy =0,x ∈R ,y ∈R }坐标轴上的点集. ②{(x ,y )|xy <0,x ∈R ,y ∈R

}二、四象限的点集.

③{(x ,y )|xy >0,x ∈R ,y ∈R } 一、三象限的点集.

[注]:①对方程组解的集合应是点集. 例: ??

?=-=+1

323

y x y x 解的集合{(2,1)}.

②点集与数集的交集是φ. (例:A ={(x ,y )| y =x +1} B={y |y =x 2

+1} 则A ∩B =?)

4. ①n 个元素的子集有2n

个. ②n 个元素的真子集有2n

-1个. ③n 个元素的非空真子集有2n

-2个. 5. ?①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 否命题?逆命题. ②一个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原命题?逆否命题. 例:①若325≠≠≠+b a b a 或,则应是真命题.

解:逆否:a = 2且 b = 3,则a+b = 5,成立,所以此命题为真. ②

,且21≠≠y x 3≠+y x .

解:逆否:x + y =3x = 1或y = 2. 21≠≠∴y x 且3≠+y x ,故3≠+y x 是21≠≠y x 且的既不是充分,又不是必要条件. ?小范围推出大范围;大范围推不出小范围. 3. 例:若255 x x x 或,?. 4. 集合运算:交、并、补.

{|,}{|}{,}

A B x x A x B A B x x A x B A x U x A ?∈∈?∈∈?∈? U 交:且并:或补:且C 5. 主要性质和运算律 (1) 包含关系:

,,,,

,;,;,.

U A A A A U A U A B B C A C A B A A B B A B A A B B ?Φ??????????? C

(2) 等价关系:U A B A B A A B B A B U ??=?=?= C (3) 集合的运算律:

交换律:.;A B B A A B B A ==

结合律:)()();()(C B A C B A C B A C B A == 分配律:.)()()();()()(C A B A C B A C A B A C B A == 0-1律:,,,A A A U A A U A U Φ=ΦΦ=== 等幂律:.,A A A A A A ==

求补律:A ∩C U A =φ A ∪C U A =U C U U =φ C U φ=U

反演律:C U (A ∩B)= (C U A )∪(C U B ) C U (A ∪B)= (C U A )∩(C U B )

6. 有限集的元素个数

定义:有限集A 的元素的个数叫做集合A 的基数,记为card( A)规定 card(φ) =0.

基本公式:

(1)()()()()

(2)()()()()

()()()

()

card A B card A card B card A B card A B C card A card B card C card A B card B C card C A card A B C =+-=++---+

(3) card ( U A )= card(U)- card(A)

(二)含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延伸

第二讲.整式不等式的解法

根轴法(零点分段法)

①将不等式化为a 0(x-x 1)(x-x 2)…(x-x m )>0(<0)形式,并将各因式x 的系数化“+”;(为了统一方便) ②求根,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③由右上方穿线,经过数轴上表示各根的点(为什么?);

④若不等式(x 的系数化“+”后)是“>0”,则找“线”在x 轴上方的区间;若不等式是“<0”,则找“线”在x 轴下方的区间.

x

(自右向左正负相间) 则不等式)0)(0(00221

10><>++++--a a x a x

a x a n n n n

的解可以根据各区间的符号确定.

特例① 一元一次不等式ax>b 解的讨论;

2

2.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1)标准化:移项通分化为

)()(x g x f >0(或)()(x g x f <0);)()(x g x f ≥0(或)

()

(x g x f ≤0)的形式, (2)转化为整式不等式(组)???≠≥?≥>?>0

)(0)()(0)

()(;0)()(0)()(x g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3.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公式法:c b ax <+,与)0(>>+c c b ax 型的不等式的解法.

原命题若p 则q 否命题若┐p 则┐q 逆命题

若q 则p

逆否命题若┐q 则┐p 互为

逆否互

否互

逆否互互逆

互(2)定义法:用“零点分区间法”分类讨论.

(3)几何法: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题. 4.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c=0(a ≠0)

(1)根的“零分布”:根据判别式和韦达定理分析列式解之.

(2)根的“非零分布”:作二次函数图象,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列式解之.

第三讲,简易逻辑及命题

1、命题的定义: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2、逻辑联结词、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不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是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和逻辑联结词“或”、“且”、“非”构成的命题是复合命题。

构成复合命题的形式:p 或q(记作“p ∨q ” );p 且q(记作“p ∧q ” );非p(记作“┑q ” ) 。 3、“或”、 “且”、 “非”的真值判断

(1)“非p ”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与F 的真假相反; (2)“p 且q ”形式复合命题当P 与q 同为真时为真,其他情况时为假; (3)“p 或q ”形式复合命题当p 与q 同为假时为假,其他情况时为真.

4、四种命题的形式:

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 。

(1)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是逆命题; (2)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是否命题;

(3)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命题是逆否命题. 5、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的真假有如下三条关系:(原命题?逆否命题) ①、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②、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③、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6、如果已知p ?q 那么我们说,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且q ?p,则称p 是q 的充要条件,记为p ?q.

7、反证法:从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假设),引出(与已知、公理、定理…)矛盾,从而否定假设证明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第四、五讲函数

考试内容:

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 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

指数概念的扩充.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指数函数. 对数.对数的运算性质.对数函数. 函数的应用. 考试要求:

(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 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函数 知识要点

一、本章知识网络结构:

F:A →B

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二次函数

二、知识回顾: (一) 映射与函数 1. 映射与一一映射

2.函数

函数三要素是定义域,对应法则和值域,而定义域和对应法则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因为这二者确定后,值域也就相应得到确定,因此只有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二者完全相同的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3.反函数

反函数的定义

设函数

))((A x x f y ∈=的值域是C ,根据这个函数中x,y 的关系,用y 把x 表示出,得到x=?(y). 若

对于y 在C 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x=?(y),x 在A 中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对应,那么,x=?(y)就表示y 是自变量,x 是自变量y 的函数,这样的函数x=?(y) (y ∈C)叫做函数

))((A x x f y ∈=的反函数,记作

)(1y f x -=,习惯上改写成)(1x f y -=

(二)函数的性质 ⒈函数的单调性

定义: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 1,x 2, ?若当x 1f(x 2),则说f(x) 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若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则就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这一区间叫做函数y=f(x)的单调区间.此时也说函数是这一区间上的单调函数. 2.函数的奇偶性

正确理解奇、偶函数的定义。必须把握好两个问题:(1)定义域在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x f 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x f x f =-或)()(x f x f -=-是定义域上的恒等式。

2.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成轴对称图形。反之亦真,因此,也可以利用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去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3.奇函数在对称区间同增同减;偶函数在对称区间增减性相反. 4.如果)(x f 是偶函数,则|)(|)(x f x f =,反之亦成立。若奇函数在0=x 时有意义,则0)0(=f 。

7. 奇函数,偶函数: ?偶函数:)()(x f x f =-

设(b a ,)为偶函数上一点,则(b a ,-)也是图象上一点. 偶函数的判定:两个条件同时满足

①定义域一定要关于y 轴对称,例如:12+=x y 在)1,1[-上不是偶函数. ②满足)()(x f x f =-,或0)()(=--x f x f ,若0)(≠x f 时,1)

()

(=-x f x f . ?奇函数:)()(x f x f -=-

设(b a ,)为奇函数上一点,则(b a --,)也是图象上一点. 奇函数的判定:两个条件同时满足

①定义域一定要关于原点对称,例如:3x y =在)1,1[-上不是奇函数. ②满足)()(x f x f -=-,或0)()(=+-x f x f ,若0)(≠x f 时,

1)

()

(-=-x f x f . 8. 对称变换:①y = f (x ))

(轴对称

x f y y -=???→? ②y =f (x ))

(轴对称

x f y x -=???→? ③y =f (x ))

(原点对称x f y --=???→? 9. 判断函数单调性(定义)作差法:对带根号的一定要分子有理化,例如:

在进行讨论.

10. 外层函数的定义域是内层函数的值域.

2

21222121222

22121)()()(b x b x x x x x b x b x x f x f x ++++-=+-+=-)

例如:已知函数f (x )

= 1+

x

x

-1的定义域为A ,函数f [f (x )]的定义域是B ,则集合A 与集合B 之间的关系是 .

解:)(x f 的值域是))((x f f 的定义域B ,)(x f 的值域R ∈,故R B ∈,而A {}1|≠=x x ,故A B ?.

11. 常用变换:

①)

()

()()()()(y f x f y x f y f x f y x f =-?=+. 证:)()(])[()()

()

()(y f y x f y y x f x f x f y f y x f -=+-=?=

- ②)()()()()()(y f x f y x f y f x f y

x f +=??-= 证:)()()()(y f y

x f y y x f x f +=?= 12. ?熟悉常用函数图象:

例:|

|2x y =→||x 关于y 轴对称. |

2|21+?

?

?

??=x y →||21x y ??? ??=→|

2|21+?

?

? ??=x y

|122|2-+=x x y →||y 关于x 轴对称.

?熟悉分式图象: 例:3

7

2312-+

=-+=

x x x y ?定义域,3|{x x ≠值域},2|{R y y y ∈≠→值域≠x 前的系数之比. (三)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第六讲,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10(≠>=a a a y x 且的图象和性质

A B ?

对数函

y =log a x

的图象和性质: 对数

运算:

n

a n a a a c

b a b b a a a a a

a a a a a c

b a N

N a n 1121log log ...log log 1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32log =????=??=

-推论:换底公式:

(以上10且...a a ,a 1,c 0,c 1,b 0,b 1,a 0,a 0,N 0,M n 21≠≠≠≠ )

?:当

0, b a 时,)log()log()log(

b a b a -+-=?. ?:当0 M 时,取“+”,当n 是偶数时且0 M 时,0 n M ,而0 M ,故取“—”.

例如:x x x a a a log 2(log 2log 2

≠中x >0而2log x a 中x ∈R ).

?x a y =(1,0≠a a )与x y a log =互为反函数.

当1 a 时,x y a log =的a 值越大,越靠近x 轴;当10 a 时,则相反. (四)方法总结

?.相同函数的判定方法: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相同. ?对数运算:

()n

a n a a a c

b a b b a N

a n a a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c

b a

N N N

a M n

M M n M N M N

M

N M N M n a

1121log log ...log log 1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1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32log )12)1(=????=??=

==±=-=+=?-推论:换底公式:

(以上10且...a a ,a 1,c 0,c 1,b 0,b 1,a 0,a 0,N 0,M n 21≠≠≠≠ 注?:当0, b a 时,)log()log()log(b a b a -+-=?.

?:当0 M 时,取“+”,当n 是偶数时且0 M 时,0 n M ,而0 M ,故取“—”. 例如:x x x a a a log 2(log 2log 2 ≠中x >0而2log x a 中x ∈R ). ?x a y =(1,0≠a a )与x y a log =互为反函数.

当1 a 时,x y a log =的a 值越大,越靠近x 轴;当10 a 时,则相反.

?.函数表达式的求法:①定义法;②换元法;③待定系数法.

?.反函数的求法:先解x,互换x 、y ,注明反函数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

?.函数的定义域的求法:布列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不等关系式,求解即可求得函数的定义域.常涉及到的依据为①分母不为0;②偶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小于0;③对数的真数大于0,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④零指数幂的底数不等于零;⑤实际问题要考虑实际意义等.

?.函数值域的求法:①配方法(二次或四次);②“判别式法”;③反函数法;④换元法;⑤不等式法;⑥函数的单调性法.

?.单调性的判定法:①设x 1,x 2是所研究区间内任两个自变量,且x 1<x 2;②判定f(x 1)与f(x 2)的大小;③作差比较或作商比较.

?.奇偶性的判定法:首先考察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计算f(-x)与f(x)之间的关系:①f(-x)=f(x)为偶函数;f(-x)=-f(x)为奇函数;②f(-x)-f(x)=0为偶;f(x)+f(-x)=0为奇;③f(-x)/f(x)=1是偶;f(x)÷f(-x)=-1

为奇函数.

?.图象的作法与平移:①据函数表达式,列表、描点、连光滑曲线;②利用熟知函数的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③利用反函数的图象与对称性描绘函数图象.

第七、八讲 等差、等比数列通项

考试内容: 数列.

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 考试要求:

(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 列 知识要点

1. ?等差、等比数

列:

?看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2(1为常数d n d a a n n ≥=-- ②211-++=n n n a a a (2≥n ) ③b kn a n +=(k n ,为常数).

?看数列是不是等比数列有以下四种方法: ①)0,,2(1≠≥=-且为常数q n q a a n n

②112

-+?=n n n

a a a (2≥n ,011≠-+n n n a a a )①

注①:i. ac b =,是a 、b 、c 成等比的双非条件,即ac b =、b 、c 等比数列.

ii. ac b =(ac >0)→为a 、b 、c 等比数列的充分不必要. iii. ac b ±=→为a 、b 、c 等比数列的必要不充分. iv. ac b ±=且0 ac →为a 、b 、c 等比数列的充要.

注意:任意两数a 、c 不一定有等比中项,除非有ac >0,则等比中项一定有两个. ③n n cq a =(q c ,为非零常数).

④正数列{n a }成等比的充要条件是数列{n x a log }(1 x )成等比数列.

?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与通项n a 的关系:???≥-===-)2()1(111n s s n a s a n n

n

[注]: ①()()d a nd d n a a n -+=-+=111(d 可为零也可不为零→为等差数列充要条件(即常数列也是等差数列)→若d 不为0,则是等差数列充分条件).

②等差{n a }前n 项和n d a n d Bn An S n ??? ?

?

-+??? ??=+=22122 →2d 可以为零也可不为零→为等差的充要条件→若d 为零,

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若d 不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

③非零..

常数列既可为等比数列,也可为等差数列.(不是非零,即不可能有等比数列) 2. ①等差数列依次每k 项的和仍成等差数列,其公差为原公差的k 2

倍...,,232k k k k k S S S S S --; ②若等差数列的项数为2()

+∈N n n ,则,

奇偶nd S S =

-1

+=

n n

a a S S 偶

奇;

③若等差数列的项数为()

+∈-N n n 12,则()n n a n S 1212-=-,且n a S S =-偶奇,1

-=n n S S 偶

奇 得到所求项数到代入12-?n n . 3. 常用公式:①1+2+3 …+n =()2

1+n n ②()()6

1213212222++=

+++n n n n

③()2

213213333??

?

???+=++n n n [注]:熟悉常用通项:9,99,999,…110-=?n n a ; 5,55,555,…()

1109

5-=?n

n a .

第九讲,数列的应用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的常见应用题: ?生产部门中有增长率的总产量问题. 例如,第一年产量为a ,年增长率为r ,则每年的产量成等比数列,公比为r +1. 其中第n 年产量为1)1(-+n r a ,且过n 年后总产量为:

.)

1(1]

)1([)

1(...)1()1(1

2

r r a a r a r a r a a n n +-+-=+++++++-

?银行部门中按复利计算问题. 例如:一年中每月初到银行存a 元,利息为r ,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则每月的a 元过n 个月后便成为n r a )1(+元. 因此,第二年年初可存款:

)1(...)

1()1()1(10

11

12

r a r a r a r a ++++++++=

)

1(1]

)1(1)[1(12r r r a +-+-+. ?分期付款应用题:a 为分期付款方式贷款为a 元;m 为m 个月将款全部付清;r 为年利率.

()()

()

()()

()()()1

111111 (1112)

1

-++=

?-+=+?++++++=+--m m

m m

m m m

r r ar x r r x r a x r x r x r x r a 3. 数列常见的几种形式:

?n n n qa pa a +=++12(p 、q 为二阶常数)→用特证根方法求解.

具体步骤:①写出特征方程q Px x +=2(2x 对应2+n a ,x 对应1+n a ),并设二根21,x x ②若21x x ≠可设n

n n x c x c a 2211.+=,

若21x x =可设n n x n c c a 121)(+=;③由初始值21,a a 确定21,c c .

?r Pa a n n +=-1(P 、r 为常数)→用①转化等差,等比数列;②逐项选代;③消去常数n 转化为n n n qa Pa a +=++12的形式,再用特征根方法求n a ;④121-+=n n P c c a (公式法),21,c c 由21,a a 确定. ①转化等差,等比:1

)(11-=?-+=?+=+++P r

x x Px Pa a x a P x a n n n n . ②选代法:=++=+=--r r Pa P r Pa a n n n )(21x P x a P r P P r a a n n n -+=---+=?--1111)(1

)1( r r P a P n n +++?+=--Pr 211 .

③用特征方程求解:

??

??

+=+=-+相减,

r Pa a r Pa a n n n n 111+n a 1111-+--+=?-=-n n n n n n Pa a P a Pa Pa a )(. ④由选代法推导结果:P

r

P P r a c P c a P r a c P r c n n n -+

-+=+=-+=-=

--111111112121)(,,. 46. 几种常见的数列的思想方法: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为n S ,在0 d 时,有最大值. 如何确定使n S 取最大值时的n 值,有两种方法: 一是求使0,01 +≥n n a a ,成立的n 值;二是由n d

a n d S n )2

(212-+=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n 的值. ?如果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项乘积,求此数列前n 项和可依照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

推倒导方法:错位相减求和. 例如:, (21)

)12,...(413,211n n -?

?两个等差数列的相同项亦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此等差数列的首项就是原两个数列的第一个相同项,公差是两

个数列公差21d d ,的最小公倍数.

第十讲,判断数列并求和

1. 判断和证明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常有三种方法:(1)定义法:对于n ≥2的任意自然数,验证)(

1

1---n n

n n a a a a 为同一常数。(2)通项公式法。(3)中项公式法:验证212-++=n n n a a a N n a a a n n n ∈=++)(221都成立。

2. 在等差数列{n a }中,有关S n 的最值问题:(1)当1a >0,d<0时,满足??

?≤≥+0

1m m a a 的项数m 使得m s 取最大值. (2)

当1a <0,d>0时,满足???≥≤+00

1

m m a a 的项数m 使得m s 取最小值。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一)、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1. 公式法:适用于等差、等比数列或可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列。

2.裂项相消法:适用于?

??

???

+1n n a a c 其中{ n a }是各项不为0的等差数列,c 为常数;部分无理数列、含阶乘的

数列等。

3.错位相减法:适用于{}n n b a 其中{ n a }是等差数列,{}n b 是各项不为0的等比数列。

4.倒序相加法: 类似于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二.常用结论

1): 1+2+3+...+n =

2

)

1(+n n 2) 1+3+5+...+(2n-1) =2

n

3)2

333)1(2121??

?

???+=+++n n n

4) )12)(1(6

1

3212

222++=

++++n n n n 5)

111)1(1+-=+n n n n

)2

1

1(21)2(1+-=+n n n n 6)

)()11(11q p q p p q pq <--=

第十一讲,三角函数

考试内容:

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周期函数.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斜三角形解法. 考试要求: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

(5)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理解A.ω、φ的物理意义.

(6)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x\arc-cosx\arctanx 表示.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8)“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sin2α+cos2α=1,sin α/cos α=tan α,tan α?cos α=1”.

1. ①与α(0°≤α<360°)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角α与角β的终边重合):{

}

Z k k ∈+?=,360|αββ

②终边在x 轴上的角的集合: {

}

Z k k ∈?=,180|

ββ ③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

}

Z k k ∈+?=,90180|

ββ ④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

Z k k ∈?=,90| ββ ⑤终边在y =x 轴上的角的集合:{}

Z k k ∈+?=,45180| ββ ⑥终边在x y -=轴上的角的集合:{}

Z k k ∈-?=,45180| ββ

⑦若角α与角β的终边关于x 轴对称,则角α与角β的关系:βα-=k 360 ⑧若角α与角β的终边关于y 轴对称,则角α与角β的关系:βα-+= 180360k ⑨若角α与角β的终边在一条直线上,则角α与角β的关系:βα+=k 180 ⑩角α与角β的终边互相垂直,则角α与角β的关系: 90360±+=βαk

2. 角度与弧度的互换关系:360°=2π 180°=π 1°=0.01745 1=57.30°=57°18′ 注意:正角的弧度数为正数,负角的弧度数为负数,零角的弧度数为零.

、弧度与角度互换公式: 1rad =π

180°≈57.30°=57°18ˊ. 1°=180

π≈0.01745(rad )

3、弧长公式:r l ?=||α. 扇形面积公式:211||22

s lr r α==?扇形

4、三角函数:设α是一个任意角,在α的终边上任取(异于原点的)一点P (x,y )P

与原点的距离为r ,则 r

y =αsin ; r

x =αcos ;

=αtan y

x =

αcot ; x r =αsec ;. y

r

=αcsc .

5、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一全二正弦,三切四余弦)

正切、余切

余弦、正割

正弦、余割

6、三角函数线

正弦线:MP; 余弦线:OM; 正切线: AT.

SIN \COS 三角函数值大小关系图1、2、3、4表示第一、二、三、四象限一半所在区域

8、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αα

αtan cos sin = α

α

α

cot sin cos =

1cot tan =?αα 1sin csc =α?α 1cos sec =α?α

1cos sin 22=+αα 1tan sec 22=-αα 1cot csc 22=-αα

9、诱导公式:

2

k παα±把

的三角函数化为的三角函数,概括为: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三角函数的公式:(一)基本关系

公式组二 公式组三 x x k x x k x x k x x k cot )2cot(tan )2tan(cos )2cos(sin )2sin(=+=+=+=+ππππ x x x x x

x x x cot )cot(tan )tan(cos )cos(sin )sin(-=--=-=--=-

公式组四 公式组五 公式组六

x x x x x x x x cot )cot(tan )tan(cos )cos(sin )sin(=+=+-=+-=+ππππ x x x x x x x x cot )2cot(tan )2tan(cos )2cos(sin )2sin(-=--=-=--=-ππππ x x x x x

x x x cot )cot(tan )tan(cos )cos(sin )sin(-=--=--=-=-ππππ

(二)角与角之间的互换

公式组一 公式组二 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αααcos sin 22sin =

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ααααα2222sin 211cos 2sin cos 2cos -=-=-= 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α

αα2tan 1tan 22tan -=

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2

cos 12

sin

α

α

= 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 2

cos 12cos α

α+±=

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 公式组三 公式组四 公式组五 2tan 12tan

2sin 2

ααα+= 2tan 12tan

1cos 22ααα+-= 2tan 12tan

2tan 2αα-=

4

2675cos 15sin -=

= ,4

2615cos 75sin +== ,3275cot 15tan -== ,3215cot 75tan +== .

第十二讲,三角函数图象及性质

若)(x f y =在],[b a 上递增(减),则)(x f y -=在],[b a 上递减(增).

②x y sin =与x y cos =的周期是π.

()()[]()()[]()()[]

()()[]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cos cos 2

1sin sin cos cos 2

1cos cos sin sin 21sin cos sin sin 21

cos sin 2cos 2sin 2sin sin βαβαβα-+=+2sin 2cos 2sin sin β

αβαβα-+=-2cos 2cos 2cos cos βαβαβα-+=+2

sin 2sin 2cos cos βαβαβα-+-=-α

α

αααααsin cos 1cos 1sin cos 1cos 12tan -=

+=+-±=ααπsin )2

1cos(-=+ααπcos )21sin(=+ααπcot )21tan(-=+ααπsin )21cos(=-ααπcos )21sin(=-ααπcot )21tan(=-

③)sin(

?ω+=x y 或)cos(?ω+=x y (0≠ω)的周期ω

π

2=T .

2tan

x y =的周期为2π(πω

π

2=?=T T ,如图,翻折无效).

④)sin(

?ω+=x y 的对称轴方程是2

ππ+=k x (Z k ∈),对称中心(0,πk );)cos(?ω+=x y 的对称轴方程是π

k x =(Z k ∈),对称中心(0,2

1ππ+k );)tan(?ω+=x y 的对称中心(0,2

πk ).

x x y x y 2cos )2cos(2cos -=--=???→?=原点对称

⑤当αtan 2,1tan =β)(2

Z k k ∈+

=+ππβα;αtan 2,1tan -=β)(2

Z k k ∈+

=-ππβα.

⑥x y cos =与??

? ??++=ππk x y 22sin 是同一函数,而)(?ω+=x y 是偶函数,则

)cos()2

1

sin()(x k x x y ωππω?ω±=++=+=.

⑦函数x y tan =在R 上为增函数.(3) [只能在某个单调区间单调递增. 若在整个定义域,x y tan =为增函数,同样也是错误的].

⑧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x f 具有奇偶性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奇偶性的两个条件:一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奇偶都要),二是满足奇偶性条件,偶函数:)()(x f x f =-,奇函数:)()(x f x f -=-)

奇偶性的单调性:奇同偶反. 例如:x y tan =是奇函数,)31

tan(π+=x y 是非奇非偶.(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

奇函数特有性质:若x ∈0的定义域,则)(x f 一定有0)0(=f .(x ?0的定义域,则无此性质)

⑨x y sin =不是周期函数;x y sin =为周期函数(π=T

x y cos =是周期函数(如图);x y cos =为周期函数(=T 2

1

2cos +=x y 的周期为

π(如图),并非所有周期函数都有最小正周期,例如:

R k k x f x f y ∈+===),(5)(.

⑩a

b

b a b a y =

+++=+=??αβαcos )sin(sin cos 22 有y b a ≥+22. 第十三讲,三角函数图象的作法

1)、几何法:

2)、描点法及其特例——五点作图法(正、余弦曲线),三点二线作图法(正、余切曲线). 3)、利用图象变换作三角函数图象.

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有振幅变换、周期变换和相位变换等.

函数y =Asin (ωx +φ)的振幅|A|,周期2||

T πω=,频率1||2f T

ωπ

==,相位;x ω?+初相?(即当x =0时的相

位).(当A >0,ω>0 时以上公式可去绝对值符号),

由y =sinx 的图象上的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伸长(当|A|>1)或缩短(当0<|A|<1)到原来的|A|倍,得到y =Asinx 的图象,叫做振幅变换或叫沿y 轴的伸缩变换.(用y/A 替换y )

y=|cos2x +1/2|图象

由y =sinx 的图象上的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伸长(0<|ω|<1)或缩短(|ω|>1)到原来的1||ω

倍,

得到y =sin ω x 的图象,叫做周期变换或叫做沿x 轴的伸缩变换.(用ωx 替换x)

由y =sinx 的图象上所有的点向左(当φ>0)或向右(当φ<0)平行移动|φ|个单位,得到y =sin (x +φ)的图象,叫做相位变换或叫做沿x 轴方向的平移.(用x +φ替换x)

由y =sinx 的图象上所有的点向上(当b >0)或向下(当b <0)平行移动|b |个单位,得到y =sinx +b 的图象叫做沿y 轴方向的平移.(用y+(-b)替换y )

由y =sinx 的图象利用图象变换作函数y =Asin (ωx +φ)(A >0,ω>0)(x ∈R )的图象,要特别注意:当周期变换和相位变换的先后顺序不同时,原图象延x 轴量伸缩量的区别。 4、反三角函数: 函数y =sin x ,???? ?

?

??????-∈22ππ,x 的反函数叫做反正弦函数,记作y =arcsin x ,它的定义域是[-1,1],值域是??

???

?22ππ,-.

函数y =cos x ,(x ∈[0,π])的反应函数叫做反余弦函数,记作y =arccos x ,它的定义域是[-1,1],值域是[0,π].

函数y =tan x ,???

? ????? ??-∈22ππ,x 的反函数叫做反正切函数,记作y =arctan x ,它的定义域是(-∞,+∞),值域

是?

?

? ??-22ππ,.

函数y =ctg x ,[x ∈(0,π)]的反函数叫做反余切函数,记作y =arcctg x ,它的定义域是(-∞,+∞),值域是(0,π).

第十四讲,反三角函数

一、反三角函数.

1. 反三角函数:?反正弦函数x y arcsin =是奇函数,故x x arcsin )arcsin(-=-,[]1,1-∈x (一定要注明定义域,若()+∞∞-∈,x ,没有x 与y 一一对应,故x y sin =无反函数)

注:x x =)sin(arcsin ,[]1,1-∈x ,??

????-∈2,2arcsin ππx .

?反余弦函数x y arccos =非奇非偶,但有ππk x x 2)arccos()arccos(+=+-,[]1,1-∈x . 注:①x x =)cos(arccos ,[]1,1-∈x ,[]π,0arccos ∈x .

②x y cos =是偶函数,x y arccos =非奇非偶,而x y sin =和x y arcsin =为奇函数. ?反正切函数:x y arctan =,定义域),(+∞-∞,值域(2

,2π

π-),x y arctan =是奇函数, x x arctan )arctan(-=-,∈x ),(+∞-∞. 注:x x =)tan(arctan ,∈x ),(+∞-∞.

?反余切函数:x arc y cot =,定义域),(+∞-∞,值域(2

,2π

π-

),x arc y cot =是非奇非偶. ππk x arc x arc 2)cot()cot(+=+-,∈x ),(+∞-∞. 注:①x x arc =)cot cot(,∈x ),(+∞-∞.

②x y arcsin =与)1arcsin(x y -=互为奇函数,x y arctan =同理为奇而x y arccos =与x arc y cot =非奇非偶但满足

]1,1[,2)cot(cot ]1,1[,2arccos )arccos(-∈+=-+-∈+=+-x k x arc x arc x k x x ππππ.

? 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函数的解集:

a 的取值范围 解集 a 的取值范围 解集

①a x =sin 的解集 ②a x =cos 的解集

a >1 ? a >1 ?

a =1 {}Z k a k x x ∈+=,arcsin 2|π a =1 {}Z k a k x x ∈+=,arccos 2|π

a <1 (){}Z k a k x x k ∈-+=,arcsin 1|π a <1 {}Z k a k x x ∈±=,arccos |π

③a x =tan 的解集:{}Z k a k x x ∈+=,arctan |π ③a x =cot 的解集:{}Z k a k x x ∈+=,cot arc |π

二、三角恒等式.

组一

组二

∏==

=n

k n

n n

k

1

2sin

2sin 2

cos

8

cos

4

cos

2

cos

2

cos α

αα

α

α

α

α

∑=++=

+++++=+n

k d

nd x d n nd x d x x kd x 0

sin )

cos())1sin(()cos()cos(cos )cos(

=++=

+++++=+n

k d

nd x d n nd x d x x kd x 0

sin )

sin())1sin(()sin()sin(sin )sin(

α

γγββαγ

βαγβαγβαtan tan tan tan tan tan 1tan tan tan tan tan tan )tan(----++=

++

组三 三角函数不等式

x sin <x <)2,0(,tan π∈x x x x

x f sin )(=

在),0(π上是减函数 若π=++C B A ,则C xy B xz A yz z y x cos 2cos 2cos 2222++≥++

第十五讲,平面向量

考试内容:

向量.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线段的定比分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平移. 考试要求: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和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平面向量 知识要点

1.本章知识网络结构

α

αααααcos 3cos 43cos sin 4sin 33sin 33-=-=()()α

ββαβαβα2222cos cos sin sin sin sin -=-+=-ααααααsin 22sin 2cos ...4cos 2cos cos 1

1++=n n n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1)

第1页 共64页 高考数学总复习教案 第一章-集合 考试内容: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考试要求: (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01. 集合与简易逻辑 知识要点 一、知识结构: 本章知识主要分为集合、简单不等式的解法(集合化简)、简易逻辑三部分: 二、知识回顾: (一) 集合 1. 基本概念:集合、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全集;符号的使用. 2. 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形表示法. 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的性质: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 A ?;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φ;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如果B A ?,同时A B ?,那么A = B. 如果C A C B B A ???,那么,. [注]:①Z = {整数}(√) Z ={全体整数} (×) ②已知集合S 中A 的补集是一个有限集,则集合A 也是有限集.(×)(例:S=N ; A=+N ,则C s A= {0}) ③ 空集的补集是全集. ④若集合A =集合B ,则C B A = ?, C A B = ? C S (C A B )= D ( 注 :C A B = ?). 3. ①{(x ,y )|xy =0,x ∈R ,y ∈R }坐标轴上的点集. ②{(x ,y )|xy <0,x ∈R ,y ∈R }二、四象限的点集. ③{(x ,y )|xy >0,x ∈R ,y ∈R } 一、三象限的点集.

最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数学教案:精品全套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 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3)非负奇数; (4)方程 的解; (5)某校2007级新生; (6)血压很高的人; (7)著名的数学家; (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 A 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 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高三数学第一轮教案简易逻辑

简易逻辑 二.教学目标: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 种命题及其互相关系;反证法在证明过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复合命题的构成及其真假的判断,四种命题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理解由“或”“且”“非”将简单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 2.由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3.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二)主要方法: 1.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集合中的并集、交集、补集有着密切的关系,解题时注意类比; 2.通常复合命题“p 或q ”的否定为“p ?且q ?”、“p 且q ”的否定为“p ?或q ?”、“全为”的否定是“不全为”、“都是”的否定为“不都是”等等; 3.有时一个命题的叙述方式比较的简略,此时应先分清条件和结论,该写成“若p ,则q ”的形式; 4.反证法中出现怎样的矛盾,要在解题的过程中随时审视推出的结论是否与题设、定义、定理、公理、公式、法则等矛盾,甚至自相矛盾. (三)例题分析: 例1.指出下列命题的构成形式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并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1)菱形对角线相互垂直平分. (2)“23≤” 解:(1)这个命题是“p 且q ”形式,:p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q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 ∵p 为真命题,q 也是真命题 ∴p 且q 为真命题. (2)这个命题是“p 或q ”形式,:p 23<;:q 23=, ∵p 为真命题,q 是假命题 ∴p 或q 为真命题. 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首先应看清该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然后判断构成它的简单命题的真假,再由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例2.分别写出命题“若220x y +=,则,x y 全为零”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解:否命题为:若220x y +≠,则,x y 不全为零 逆命题:若,x y 全为零,则220x y += 逆否命题:若,x y 不全为零,则220x y +≠ 注:写四种命题时应先分清题设和结论. 例3.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吗?证明你的结论. 解:方法一:原命题是真命题, ∵0m >,∴140m ?=+>, 因而方程20x x m +-=有实根,故原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是真命题; 又因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的,故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 方法二:原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若2 0x x m +-=无实根,则0m ≤”.∵20x x m +-=无实根 ∴140m ?=+<即104 m <- ≤,故原命题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 例4.(考点6智能训练14题)已知命题p :方程210x m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负根,命题q :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数学总复习 极限的概念教案

教学目的:理解数列和函数极限的概念; 教学重点:会判断一些简单数列和函数的极限; 教学难点:数列和函数极限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实例引入: 例:战国时代哲学家庄周所著的《庄子·天下篇》引用过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也就是说一根长为一尺的木棒,每天截去一半,这样的过程可以无限制地进行下去。(1)求第n 天剩余的木棒长度n a (尺),并分析变化趋势;(2)求前n 天截下的木棒的总长度n b (尺),并分析变化趋势。 观察以上两个数列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当项数n 无限增大时,数列的项n a 无限趋近于某个常数A (即A a n -无限趋近于0)。n a 无限趋近于常数A ,意指“n a 可以任意地靠近A ,希望它有多近就有多近,只要n 充分大,就能达到我们所希望的那么近。”即“动点n a 到A 的距离A a n -可以任意小。 二、新课讲授 1、数列极限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当项数n 无限增大时,无穷数列}{n a 的项n a 无限趋近于.....某个常数A (即A a n -无限趋近于0),那么就说数列}{n a 的极限是A ,记作 A a n n =∞ →lim 注:①上式读作“当n 趋向于无穷大时,n a 的极限等于A ”。“n →∞”表示“n 趋向于无穷大”,即n 无限增大的意思。A a n n =∞ →lim 有时也记作当n →∞时,n a →A ②引例中的两个数列的极限可分别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思考:是否所有的无穷数列都有极限? 例1:判断下列数列是否有极限,若有,写出极限;若没有,说明理由 (1)1,21,31,…,n 1,… ;(2)21,32,43,…,1 +n n ,…; (3)-2,-2,-2,…,-2,…;(4)-0.1,0.01,-0.001,…,n )1.0(-,…; (5)-1,1,-1,…,n )1(-,…;

[精品]新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概率与统计优质课教案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概率与统计 高考要求 概率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尤其是新增的随机变量这部分内容要充分注意一些重要概念的实际意义,理解概率处理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重难点归纳 本章内容分为概率初步和随机变量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和独立重复实验第二部分包括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涉及的思维方法观察与试验、分析与综合、一般化与特殊化主要思维形式有逻辑思维、聚合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有一容量为50的样本,数据的分组及各组的频率数如下 [10,15]4 [30,35)9 [15,20)5 [35,40)8 [20,25)10 [40,45)3 [25,30)11 (1)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含累积频率); (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和累积频率的分布图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和累积频率的分布图的画法

知识依托频率、累积频率的概念以及频率分布表、直方图和累积频率分布图的画法 错解分析解答本题时,计算容易出现失误,且要注意频率分布与累积频率分布的区别 技巧与方法本题关键在于掌握三种表格的区别与联系 解 (1)由所给数据,计算得如下频率分布表 数据段频数频率累积频率 [10,15) 4 0.08 0.08 [15,20) 5 0.10 0.18 [20,25)10 0.20 0.38 [25,30)11 0.22 0.60 [30,35)9 0.18 0.78 [35,40)8 0.16 0.94 [40,45) 3 0.06 1 总计50 1 (2)频率分布直方图与累积频率分布图如下

高考理科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一节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两个原理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1)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2)会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点两个原理

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完成一件事有两类不同方案,在第1类方案中有m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方案中有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 +n种不同的方法. 2.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完成一件事需要两个步骤,做第1步有m种不同的方法,做第2步有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n种不同的方法. 易误提醒(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在使用时易忽视每类做法中每一种方法都能完成这件事情,类与类之间是独立的. (2)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在使用时易忽视每步中某一种方法只是完成这件事的一部分,而未完成这件事,步与步之间是相关联的. [自测练习] 1.从0,1,2,3,4,5这六个数字中,任取两个不同数字相加,其和为偶数的不同取法的种数有() A.30 B.20 C.10 D.6 解析:从0,1,2,3,4,5六个数字中,任取两数和为偶数可分为两类,①取出的两数都是偶数,共有3种方法;②取出的两数都是奇数,共有3种方法,故由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得共有N=3+3=6种.答案:D 2.用0,1,…,9十个数字,可以组成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个数为() A.243 B.252 C.261 D.279 解析:0,1,2…,9共能组成9×10×10=900(个)三位数,其中无重复数字的三位数有9×9×8=648(个),

∴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有900-648=252(个).答案:B 考点一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精品]新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分类讨论思想优质课教案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分类讨论思想 高考要求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性质差异,分各种不同的情况予以分析解决分类讨论题覆盖知识点较多,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分类思想和技巧;同时方式多样,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及很强的综合性,树立分类讨论思想,应注重理解和掌握分类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做到“确定对象的全体,明确分类的标准,分层别类不重复、不遗漏的分析讨论” 重难点归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问题分类、求解,要特别注意分类必须满足互斥、无漏、最简的原则分类讨论常见的依据是 1由概念内涵分类如绝对值、直线的斜率、指数对数函数、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等定义包含了分类 2由公式条件分类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极限的计算、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中图形的分类等 3由实际意义分类如排列、组合、概率中较常见,但不明显、有些应用问题也需分类讨论 在学习中也要注意优化策略,有时利用转化策略,如反证法、补集法、变更多元法、数形结合法等简化甚至避开讨论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已知{a n }是首项为2,公比为2 1的等比数列,S n 为它的前n 项和 (1)用S n 表示S n +1; (2)是否存在自然数c 和k ,使得21>--+c S c S k k 成立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不等式知识以及探索和论证存在性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 解决本题依据不等式的分析法转化,放缩、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数列的基本性质 错解分析 第2问中不等式的等价转化为学生的易错点,不能确定出k k S c S <<-223 技巧与方法 本题属于探索性题型,是高考试题的热点题型 在探讨第2问的解法时,采取优化结论的策略,并灵活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即对双参数k ,c 轮流分类讨论,从而获得答案 解 (1)由S n =4(1–n 21),得221)2 11(411+=-=++n n n S S ,(n ∈N *) (2)要使21>--+c S c S k k ,只要0)223(<---k k S c S c 因为4)211(4<-=k k S 所以0212)223(>-=--k k k S S S ,(k ∈N *)故只要23S k –2<c <S k ,(k ∈N *) 因为S k +1>S k ,(k ∈N *) ① 所以23S k –2≥2 3S 1–2=1 又S k <4,故要使①成立,c 只能取2或3 当c =2时,因为S 1=2,所以当k =1时,c <S k 不成立,从而①不

2014届高三数学总复习 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教案 新人教A版

2014届高三数学总复习 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与存 1. (选修11P 20第4(1)题改编)命题“若a 、b 、c 成等比数列,则ac =b 2 ”的逆否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若ac≠b 2 ,则a 、b 、c 不成等比数列 2. (选修11P 20第6题改编)若命题p 的否命题为q ,命题q 的逆否命题为r ,则p 与r 的关系是__________. 答案:互为逆命题 3. (选修11P 20第7题改编)已知p 、q 是r 的充分条件,r 是s 的充分条件,q 是s 的必要条件,则s 是p 的__________条件. 答案:必要不充分 4. (原创)写出命题“若x +y =5,则x =3且y =2”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答案:逆命题:若x =3且y =2,则x +y =5.是真命题. 否命题:若x +y≠5,则x≠3或y≠2.是真命题. 逆否命题:若x≠3或y≠2,则x +y≠5.是假命题. 5. 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有________.(填序号) ①$ x ∈R ,x +1 x =2; ② $x ∈R ,sinx =-1; ③ "x ∈R ,x 2 >0; ④ "x ∈R ,2x >0. 答案:①②④ 解析:对于①,x =1时,x +1x =2,正确;对于②,当x =3π 2 时,sinx =-1,正确; 对于③,x =0时,x 2 =0,错误;对于④,根据指数函数的值域,正确. 6. 命题p :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命题綈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所有的三角形都不是等边三角形 1. 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1) 四种命题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天印中学2010届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主备人:李松 2009-12-1立体几何2) 课题:线面平行与面面平行(B 级) 【教学目标】 1. 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解决有关问题; 2. 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解决有关问题。 〖走进课本〗——知识整理 1.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 ; ; 三种 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用符号表示为 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用符号表示为 4.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有符号表示为 5.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有符号表示为 〖基础训练〗——提神醒脑 1.直线a ⊥平面α,直线α||b ,则a 与b 的关系是( ) A.b a || B. b a ⊥ C. b a ,一定异面 D. b a ,一定相交 2.如果直线a 平行于平面α,则( ) A.平面α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 平行; B. 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与a 平行; C. 平面α内不存在与a 垂直的直线; D. 平面α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 垂直; 3.若直线a 与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平行,则a 与α的位置关系是( ) A.α||a B. α?a C.α||a 或α?a D. α?a 4.已知直线b a ,和平面α,那么b a ||的一个必要不充分的条件是( ) A.α||a ,α||b B. α⊥a ,α⊥b C. α?b 且α||a D. b a ,与α成等角 5.以下六个命题: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①两个平面分别与第三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两条交线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②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③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④一个平面内的两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⑤与同一条直线成等角的两个平面平行; ⑥一个平面上不共线三点到另一平面的距离相等,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设计汇编(上册)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上部)

目 录 1、集合与函数概念实习作业…………………………………… 2、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3、对数的概念………………………………………………… 4、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5、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6、函数图象及其应用…………………………………… 7、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8、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9、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0、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1、循环结构 …………………………………………………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1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4、函数sin()y A x ω?=+的图象………………………… 15、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 1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1)……………… 1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2)…………………… 18、正弦定理(1)…………………………………………………… 19、正弦定理(2)…………………………………………………… 20、正弦定理(3)……………………………………………………

21、余弦定理………………………………………………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5、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6、拋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7、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

高三导数总复习教案

导数的应用 一、结合函数的单调性 1、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步骤:①先明确函数的定义域 ②求出函数)(x f 的导数)(x f ' ③求单调增区间时令0)(>'x f ,求单调减区间时令0)(<'x f 例1、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 ⑴52)(24--=x x x f ⑵nx x x f 12)(2-= ⑶ex e x f x -=)( 例2、已知函数nx ax x f 1)(2+=,求函数)(x f 的单调区间 2、已知函数的单调性或单调区间,求字母参数的取值范围 若)(x f 在某区间I 上单调递增,则0)(≥'x f ()x I ∈恒成立 若)(x f 在某区间I 上单调递减,则0)(≤'x f ()x I ∈恒成立 注意:在利用0)(≥'x f 或0)(≤'x f 取等号时,函数)(x f 是否会为常数函数,如果是,则不能取等号,即0)(>'x f 或0)(<'x f 例1、 函数12)(23+++=x x ax x f 是R 上的增函数,求实数a 的取值范

例2、 已知函数)0(ln 22)(2>++-=a x x ax x f 在定义域上是单调增函数,求实数a 的取 值范围 例3、 已知函数()2ln b f x ax x x =--,()10f =.)(x f 在其定义域内为单调函数,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例4、 若函数3211()(1)132 f x x ax a x =-+-+在区间(1,4)为减函数,在区间(6,)+∞上为增函数,试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例5、已知32()1,f x x ax x a R =+++∈ (1)讨论()f x 的单调区间 (2)讨论函数()f x 在区间21(,)33 --内是减函数,求a 的取值范围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讲义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讲义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cture notes for the first round of se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讲义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讲义空间的距离一.复习目标:1.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两条直线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和平面的距离,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2.掌握求空间距离的常用方法和各距离之间的相互转化.二.知识要点:1.点到平面的距离:. 2.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3.两个平面的距离:. 4.异面直线间的距离:.三.课前预习:1.在中,,所在平面外一点到三顶点的距离都是,则到平面的距离是() 2.在四面体中,两两垂直,是面内一点,到三个面的距离分别是,则到的距离是() 3.已知矩形所在平面,,,则到的距离为,到的距离为.4.已知二面角为,平面内一点到平面的距离为,则到平面的距离为.

四.例题分析:例1.已知二面角为,点和分别在平面和平面内,点在棱上,,(1)求证:;(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3)设是线段上的一点,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求的长. 例2.在直三棱柱中,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侧棱,分别是,与的中点,点在平面上的射影是的重心,(1)求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例3.已知正四棱柱, 点为的中点,点为的中点,(1)证明:为异面直线的公垂线;(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五.课后作业:班级学号姓名1.已知正方形所在平面,,点到平面的距离为,点到平面的距离为,则() 2.把边长为的正三角形沿高线折成的二面角,点到的距离是()3.四面体的棱长都是,两点分别在棱上,则与的最短距离是()4.已知二面角为,角,,则到平面的距离为.5.已知长方体中,,那么直线到平面的距离是.6.如图,已知是边长为的正方形,分别是的中点,,,(1)求证:;(2)求点到面的距离. 7.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中,(1)求:点到平面的距离;(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3)求平面与平面的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 函数的奇偶性教案 文

函数的奇偶性 一、知识梳理:(阅读教材必修1第33页—第36页) 1、 函数的奇偶性定义: 2、 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1) 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 确定与的关系; (3) 作出相应结论 3、 奇偶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3)为偶函数 (4)若奇函数的定义域包含0,则 (5)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研究函数的定义域,有时还要对函数式化简整理,但必须 注意使定义域不受影响; (6)牢记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有助于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7)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有时可以用定义的等价形式: 4、一些重要类型的奇偶函数 (1)、f(x)= (a>0,a) 为偶函数; f(x)= (a>0,a) 为奇函数; (2)、f(x)= (3)、f(x)= (4)、f(x)=x+ (5)、f(x)=g(|x|)为偶函数; 二、题型探究 [探究一]: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15年北京文科】下列函数中为偶函数的是( ) A .2sin y x x = B .2cos y x x = C .ln y x = D .2x y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偶函数的定义()()f x f x -=,A 选项为奇函数,B 选项为偶函数,C 选项定 义域为(0,)+∞不具有奇偶性,D 选项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故选B. 考点:函数的奇偶性. 2. 【15年广东文科】下列函数中,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的是( )

A .2sin y x x =+ B .2cos y x x =- C .122x x y =+ D .sin 2y x x =+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函数()2 sin f x x x =+的定义域为R ,关于原点对称,因为()11sin1f =+,()1sin1f x -=-,所以函数()2sin f x x x =+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函数 ()2cos f x x x =-的定义域为R ,关于原点对称,因为 ()()()()2 2cos cos f x x x x x f x -=---=-=,所以函数()2cos f x x x =-是偶函数;函数()122x x f x =+的定义域为R ,关于原点对称,因为()()112222x x x x f x f x ---=+=+=,所以函数()122 x x f x =+是偶函数;函数()sin 2f x x x =+的定义域为R ,关于原点对称,因为 ()()()sin 2sin 2f x x x x x f x -=-+-=--=-,所以函数()sin 2f x x x =+是奇函 数.故选A . 考点:函数的奇偶性. 3. 【15年福建文科】下列函数为奇函数的是( ) A .y x = B .x y e = C .cos y x = D .x x y e e -=-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函数y x = 和x y e =是非奇非偶函数; cos y x =是偶函数;x x y e e -=-是奇 函数,故选D . 考点:函数的奇偶性. [探究二]:应用函数的奇偶性解题 例3、【2014高考湖南卷改编】 已知)(),(x g x f 分别是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和奇函数,且1)()(23++=-x x x g x f ,则=+)1()1(g f ( ) A. 3- B. 1- C. 1 D. 3

(完整版)高中数学一轮复习《1集合与充要条件》教学案

盐城市文峰中学美术生高中数学复习教学案 §1集合与充要条件 【考点及要求】: 1.了解集合含义,体会“属于”和“包含于”的关系,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2.了解并掌握集合之间交,并,补的含义与求法; 3.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会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基础知识】: 1.集合中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文字描述为 和 符号表示为 和 2.常见集合的符号表示:自然数集 正整数集 整数集 有理数集 实数集 复数集 3.集合的表示方法1 2 3 4.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相等关系:_________A B B A ???且 2)子集:A 是B 的子集,符号表示为______或B A ? 3) 真子集:A 是B 的真子集,符号表示为_____或____ 5.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 ,记作 ,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 6.若已知全集U ,集合A U ?,则U C A = . 7.________A A ?=,_________A ??=,__________A A ?=, _________A ??=,_________U A C A ?=,_________U A C A ?=, 8.若A B ?,则____,___A B A B ?=?= 9.若q p ?,则p 是q 的 条件, q 是p 的 条件. 10.若q p ?,且p q ?,则p 是q 的 条件. 【基本训练】: 1.{}a a a ,202-∈,则a 的值等于_________. 2.若全集{}4,3,2,1,0=U ,且{}3,2=A C U ,则A 的真子集有 个. 3.集合{}{}02,12<-=>=x x x B x x A ,则______=?B A . 4.1>x 是x x >2的_____________ 条件. 【典型例题讲练】 例1.已知集合{}{} 03)32(,082222≤-+--=≤--=m m x m x x B x x x A (1) 若[]4,2=?B A ,求实数m 的值;

2019-2020最新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第1讲集合教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最新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第1讲集合教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课标要 求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命题走 向 有关集合的高考试题,考查重点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近年试题加强了对集合的计算化简的考查,并向无限集发展,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利用几何的直观性,注意运用Venn图解题方法的训练,注意利用特殊值法解题,加强集合表示方法的转换和化简的训练。考试形式多以一道选择题为主,分值5分。 预测2017年高考将继续体现本章知识的工具作用,多以小题形式出现,也会渗透在解答题的表达之中,相对独立。具体题型估计为: (1)题型是1个选择题或1个填空题; (2)热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运算和工具作用。 教 学 准 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要点精讲: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成为集合。 (1)集合中的对象称元素,若a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 a∈;若b不是集 合A的元素,记作A b?; (2)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满足:确定性、互异性与无序性; 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 立; 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无序性:集合中不同的元素之间没有地位差异,集合不同于元素的排列顺序无关; (3)表示一个集合可用列举法、描述法或图示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 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注意: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 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 ;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2.集合的包含关系: (1)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称A是B的子集(或 有的学 生对整 数包括 哪些数 还不太 清楚, 后面还 要通过 具体题 目增强 认识。

2019-2020年高三数学总复习教案新课标人教版(I)

2019-2020年高三数学总复习教案新课标人教版(I) 函数的单调性有广泛的应用,利用它可以解方程与不等式,求最值,求参数的取值范围。也可以证明等式与不等式等问题,其中有些问题的解法巧妙、简捷。现举例如下:1.比较大小 例1.比较与的大小: 解:, 由于及01)在R上是增函数, 又∵, ∴, , (1)+(2),, 当时取“=”号, ∴解得, ∴原方程的解是。 3.证方程至多有一个实根 例3.试证方程x3+x+1=0至多有一个实根。

证:(反证法)。 令f(x)=x3+x+1,则原方程写为f(x)=0. 设f(x)=0至少有两个实根x1,x2,且x2>x1, ∴ f(x1)=f(x2)=0 (1) ∵ f(x)=x3+x+1在R上是增函数, 又∵ x2>x1, ∴ f(x2)>f(x1) (2) 由(1),(2)知,两者矛盾, 故方程x3+x+1=0至多有一个实根。 4.解不等式 例4.解不等式(2x-1)5+2x-1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二次函数(1)教案文

课题:二次函数(1) 一、知识梳理 二次函数作为最基本的初等函数,可以以它为素材来研究函数的解析式、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还可建立起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有机联系;二次函数可以编制出层出不穷、灵活多变的数学问题. 二次函数研究就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解析式,二是图像特征.从解析式出发,可以进行纯粹的代数推理,这种代数推理、论证的能力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从图像特征出发,可以实现数与形的自然结合,这正是中学数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 1、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一般式:()()02≠++=a c bx ax x f 顶点式:()()2()0f x a x h k a =-+≠ 零点式:()()02≠++=a c bx ax x f 存在零点21,x x , 则有()()12()()0f x a x x x x a =--≠ 2、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抛物线 的对称轴是 ,顶点的坐标 ,因此对任意的实数x ,都有 。 当 时,抛物线开中方向 ,在区间 上是递增,在区间 上 ,是递减,因此抛物线在 处,取得最小值 。 当 时,抛物线开中方向 ,在区间 上是递增,在区间 上 ,是递减,因此抛物线在 处,取得最大值 。 (2)、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的位置关系:由判别式判定 3、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一般地,设二次函数,二次方程的根的差别式 ,我们可以利用二次方程的根求出不等式,或,解集,它们的关系如下表: 二次函数()的图象 Y X Y X Y X 二次方程 的根 == 没有实数根 ()的解集 (-) R ()的解集 (,) 二、题型探究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导数(1)教案文

导数(1) 一、 知识梳理:(阅读选修教材2-2第18页—第22页) 1、 导数及有关概念: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设函数)(x f y =在0x x =处附近有定义,当自变量在0x x =处有增量x ?时,则函数()y f x =相应地有增量)()(00x f x x f y -?+=?,如果0→?x 时,y ?与x ?的比x y ??(也叫函数的平均变化率)有极限即x y ??无限趋近于某个常数,我们把这个极限值叫做函数)(x f y =在0x x →处的导数,记作0x x y =',即0000()()()lim x f x x f x f x x ?→+?-'=? 在定义式中,设x x x ?+=0,则0x x x -=?,当x ?趋近于0时,x 趋近于0x ,因此,导数的定义式可写成 000000 ()()()()()lim lim x o x x f x x f x f x f x f x x x x ?→→+?--'==?-. 2.导数的几何意义: 导数0000()()()lim x f x x f x f x x ?→+?-'=?是函数)(x f y =在点0x 的处瞬时变化率,它反映的函数)(x f y =在点0x 处变化.. 的快慢程度. 它的几何意义是曲线)(x f y =上点()(,00x f x )处的切线的斜率. 即0()k f x =', 要注意“过点A 的曲线的切线方程”与“在点A 处的切线方程”是不尽相同的,后者A 必为切点,前者未必是切点. 因此,如果)(x f y =在点0x 可导,则曲线)(x f y =在点()(,00x f x )处的切

高考高三数学总复习教案:独立性及二项分布

第十一章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分布列第5课时独立性及二项分布(对应学生用书(理)174~ 176页) 考情分析考点新知 相互独立事件,n次独立重复试验,二项 分布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相互独立事 件因其重要性,成为高考常考内容之一. 1了解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会求独立事件 的概率. 2理解二项分布X~B(n,p)的特点,会计算 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某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 率,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选修23P59练习2改编)省工商局于3月份,对全省流通领域的饮料进行了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某种刚进入市场的x饮料的合格率为80%,现有甲、乙、丙3人聚会,选用6瓶x饮料,并限定每人喝2瓶.则甲喝2瓶合格的x饮料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0.64 解析:记“第一瓶x饮料合格”为事件A1,“第二瓶x饮料合格”为事件A2,A1与A2是相互独立事件,“甲喝2瓶x饮料都合格就是事件A1、A2同时发生,根据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得P(A1·A 2 )=P(A1)·P(A2)=0.8×0.8=0.64. 2.(选修23P63练习2改编)某人射击一次击中目标的概率为0.6,经过3次射击,此人恰有两次击中目标的概率为________. 答案:错误! 解析:本题符合独立重复试验,是二项分布问题,所以此人恰有两次击中目标的概率为C错误!(0.6)

2·(1—0.6)=错误!. 3.甲、乙两地都位于长江下游,根据天气预报记录知,一年中下雨天甲市占20%,乙市占18%,假定在这段时间内两市是否降雨相互之间没有影响,则甲、乙两市同时下雨的概率为________.答案:0.036 解析:设甲市下雨为事件A,乙市下雨为事件B,由题设知,事件A与B相互独立,且P(A)=0.2,P(B)=0.18,则P(AB)=P(A)P(B)=0.2×0.18=0.036. 4.(选修23P63练习2改编)某单位组织4个部门的职工旅游,规定每个部门只能在韶山、衡山、张家界3个景区中任选一个,假设各部门选择每个景区是等可能的.则3个景区都有部门选择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错误! 解析:某单位的4个部门选择3个景区可能出现的结果数为34.由于是任意选择,这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3个景区都有部门选择可能出现的结果数为C错误!·3!(从4个部门中任选2个作为1组,另外2个部门各作为1组,共3组,共有C错误!=6种分法,每组选择不同的景区,共有3!种选法),记“3个景区都有部门选择”为事件A1,那么事件A1的概率为P(A1)=错误!=错误!. 5.在4次独立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概率相同,若事件A至少发生1次的概率是错误!,则事件A 在一次试验中出现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错误! 解析:设A发生概率为P,1—(1—P)4=错误!,P=错误!. 1.相互独立事件 (1)对于事件A、B,若A的发生与B的发生互不影响,则称A、B相互独立. (2)若A与B相互独立,则P(AB)=P(A)P(B). (3)若A与B相互独立,则A与B,A与B,A与B也都相互独立.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优质教案7:2.1 函数及其表示教学设计

2.1 函数及其表示 一.课标要求 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4.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5.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二.命题走向 函数是整个高中数学的重点,其中函数思想是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函数问题在历年的高考中都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从近几年来看,对本部分内容的考察形势稳中求变,向着更灵活的的方向发展,对于函数的概念及表示多以下面的形式出现:通过具体问题(几何问题、实际应用题)找出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再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进而研究函数性质,寻求问题的结果。 高考对函数概念与表示考察是以选择或填空为主,以解答题形式出现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本节知识作为工具和其他知识结合起来命题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三.要点精讲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1)“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2)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1)解决一切函数问题必须认真确定该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定义域包含三种形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