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物理及勘探专业词汇

地球物理及勘探专业词汇

地球物理及勘探专业词汇
地球物理及勘探专业词汇

The examination includes following five parts, each has 20 scores.

Questions related to structure of the research paper;

Professional words or phrases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Professional words or phrases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short paragraph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short paragraph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1、Questions related to structure of the research paper

How many sections at least are required i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aper in general? Please write the title of every section.

What are the purposes of the “Introduction”in the research paper?

Please specify the main purposes.

What are the functions of the “Abstract”in the research paper?

Please explain the primary functions.

What is the “Appendix”in the research paper?

Please indicate when an appendix is needed.

How to cite reference paper in the text and how to arrange the “References”?

Please give an example to specify them.

2、20 words or phrases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3、20 words or phrases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Lists of Professional words or phrases

Gravity

Airy (Pratt) hypothesis 艾里(普拉特)假说

Bouguer anomaly (correction) 布格异常(校正)

Field (Upward, Downward) continuation 位场(向上,下)延拓Elevation (Topographic,terrain) correction 高程(地形)改正

Geoid,Geodesy 大地水准面,大地测量学Gravimeter, Gradiometer 重力仪,梯度仪

Gravity reduction (survey, prospecting) 重力改正(调查,勘探)

Isostasy correction 均衡改正

Torsion balance (Worden) 扭秤(沃尔登重力仪) Microgravity survey 微重力测量

Magnetic

Aeromagnetic method 航空磁测法

Alternating-field demagnetization 交变场退磁

Magnetic declination (inclination) 磁偏角(倾角)

Secular (diurnal) variation 长期(日)变化

Geomagnetic pole (reversal) 地磁极(倒转)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电磁感应

Magnetic equator(meridian, moment) 地磁赤道(子午线,矩)Magnetic permeability(polarization)磁导率(极化) Paleomagnetism 古地磁学

Magneto-telluric method 大地磁法

Audio magneto-telluric method (AMT) 音频大地磁法Controlled source AMT method (CSAMT) 可控源音频大地磁法Airborne electromagnetic method (AEM) 航空电磁法Transient EM method (TEM) 瞬变电磁法

Long offset TEM (LOTEM) 长偏移距瞬变电磁法Magnetometers (magnetic gradiometer) 磁力仪(磁梯度仪)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全球定位系统International Geomagnetic Reference Field (IGRF) 国际地磁参考场Electrical

Apparent resistivity 视电阻率Conductivity 电导率

Dielectric polarization 电介质极化

Electrical profiling (sounding) 电剖面法(测深)

Self (spontaneous)potential method 自然电位法Electromagnetic method (EM) 电磁法

Induced polarization (IP) 激发极化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核)磁共振

pole-dipole array 单极-偶极排列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TEM) 瞬变电磁

Electrical impedance 电阻抗

Telluric current method 大地电流法Equipotential line method 等位线法

Electric transient method 瞬变电法spontaneous polarization 瞬时极化

Resistivity Method 电阻率法

Seismic

Abnormal events 异常同相轴

Acoustic impedance 声波阻抗

Incident angle (wave) 入射角(波)

Apparent velocity 视速度

Static correction 静校正

Dynamic correction 动校正

Energy attenuation 能量衰减

Coherent noise 相关(相干)噪声Common midpoint gather(CMP) 共中心点道集Common source point gather (CSP) 共炮点道集

Common offset gather (stack) 共偏移距道集(叠加) Reflected (refracted, converted) wave 反射(折射、转换)波Critical angle (distance) 临界角(距离)

De + convolution 反+ 褶积

Elastic impedance 弹性阻抗(声阻抗) Geophone (Receiver) 地震检波器(接收器) Group(interval) velocity 群(层)速度

Pre(Post) + stack migration 叠前(叠后)偏移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 正常时差校正

Raypath (wavefront) 射线路径(波前)

Ray tracing (wavefield simulation) 射线追踪(波场模拟)Reflection coefficient 反射系数

Wide-angle reflection (refraction) 广(宽)角反射(折射)Reverse time migration 逆时间偏移

Root-mean-square (RMS) 均方根

seismic-electric effect 震电效应

seismogram (seismograph) 震相图(地震仪)

Wave form inversion 波型反演

Shearing wave (stress, strain) 剪切波(应力、应变)Non zero-offset 非零偏移距

Time-shift correction 时移校正

Bright spot technology 亮点技术

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 正常时差校正

Interval velocity 层(间)速度

Migration imaging 偏移成像

Seismic resolution 地震分辨率Hydrocarbon identification (HCI) 碳氢识别

Log

Borehole (well) log 测井曲线(记录) Acoustic log 声波测井

Density log (densilog) 密度测井

Electrical log 电测井microresistivity log (microlog) 微电阻率测井

Neutron log 中子测井Radioactivity log 放射性测井

Sonic log 声波测井

Data processing

Auto (cross) correlation 自(互)相关Automatic gain control 自动增益控制

Band-pass filter 带通滤波器

boundary-value problem 边值问题

Initial-value problem 初值问题

Contour map 等值线图

Dynamic range 动态范围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geophysics 工程(环境)地球物理学Flow chart 流程图

Impulse response 脉冲响应

Inverse Fourier transform 傅里叶逆变换

Kernel function 核函数

Least-squares fit 最小二乘法拟合

Remote sensing 遥感

Signal-to-noise ratio 信噪比

Standard deviation 标准差

Covariance matrix 协方差矩阵

Steepest descent method (SD) 最速下降法

Algebra reconstruction tomography (ART) 代数重建成像Simultaneous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Tomography (SIRT) 同时迭代成像Conjugate gradient method (CG) 共轭梯度法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method (SVD) 奇异值分解法

Transient Frequency 瞬时频率

Parallel computing technology 并行计算技术

Rapid relaxation algorithm 快速松弛算法

Quasi-linear method 准(拟)线性法

Anisotropy parameters 各向异性参数

Inelastic attenuation factors 非弹性衰减因子

SEG 勘探地球物理学家联合会EAGE 欧洲地质科学家和工程学家联合会Data reduction 数据补偿

Analytic signal 解析信号

Others

Geothermal prospecting 地热勘探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geophysics 工程(环境)地球物理学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地质雷达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土木工程

Geology engineering 地质工程

Earthquake engineering 地震工程

3D Advanced Visual System (A VS) 三维可视化系统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VR) 虚拟现实技术

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 (VSP) 垂直地震剖面

Seismic while drilling 随钻地震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科技引文指数Engineering index (IE) 工程引文指数

Effective media theory 有效介质理论

Cellular automata 细胞自动机

Fractal theory 分形理论

Chaos theory 混沌理论

Stochastic wave theory 随机波动理论

Neutral network 神经网络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

4、Translation short paragraph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Two short paragraphs each from “Electrical Prospecting Methods” (lecture 10) and “Basic processing steps for explosion seismology” (lecture 6) for majoring in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Tw o short paragraphs each from “The Earth’s Gravity and the Concept of Isostasy” (lecture 3) and “Basic processing steps for explosion seismology”

(lecture 6) for majoring in Solid geophysics.

5、Translation short paragraph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Two paragraphs each from Home works for VSP and AVO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both for majoring solid geophysics and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地球物理勘探》基本特点

《地球物理勘探》基本特点 (1)地球物理勘探是一种间接的勘探方法 用钻机或其它的机械手段从地下取出岩样来认识地质构造是直接的勘探方法(或称为侵入方法,invasive method)。 地球物理勘探无须从地下取出岩样,而是通过使用专门的仪器在地面(或钻孔中)观察由地下介质引起的某种物理场的分布状态,

收集和记录某些物理信息随空间或时间的变化,并对这些信息的分布特征作出解释和推断,从而揭示地球内部介质物理状态的空间变化和分布规律,以此来了解矿产资源的分布及赋存状态、查明地质构造。

(2)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以往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为矿产资源的调查、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获得实践检验的重要资料;尤其是在覆盖地区对研究地质构造、指导勘探、成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了勘探速度,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水文地质钻孔的成井率。

(3)地球物理勘探能更全面了解勘探目标的全貌,避 免钻孔勘探‘一孔之见’的弱点 在工程勘察中,尤其是在浅层岩溶勘察中,地球物理勘探工作能提供勘探区域内二维、甚至三维的地下岩溶分布状态,克服钻孔‘一孔之见’的局限性。 跨孔声波、电磁波透视法能了解两孔之间的岩体的完整性,能从整体上评价岩体的完整性与基础的稳定性。

(4)地球物理勘探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一)必要条件: 要有物性差异; (二)充分条件: 1、目前仪器技术条件下,能测出异常: (1)场源体要有一定的规模, (2)场源体要有一定的埋深比, (3)仪器灵敏度要高; 2、干扰要小或能分辨异常; 3、环境条件允许。

(5)反演解释具有多解性 同一物理现象(或者说同一性质的物理场的分布)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因素引起。 例如,在电法勘探中,视电阻率的变化可以由被测目标体电阻率值的变化引起;也可能由于地形,产状等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这反映了地球物理勘探资料解释具有多解性。 要克服地球物理勘探资料解释的多解性,就必须将其与钻井资料或地质资料相结合进行推断解释,必须掌握一定的地层岩矿石的物性参数。

地球物理勘探与工程物探

地球物理勘探与工程物探 一、地球物理勘探分类 (一)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是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地球的学问,是一门横跨物理学和地质学的边缘、交叉科学。地球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极为广泛,上达数百公里高空的游离层,下至地球深处,包括重力、电场、地磁、地震和放射性等物性特征,都属于其研究的领域和对象。 (二)地球物理勘探 将研究地球的各种物理方法用来寻找地下矿藏,或者用来探测岩体的赋存状况,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求,就产生了应用地球物理学,或称为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地球物理勘探是以地下岩体的物理性质的差异为基础,通过探测地表或地下地球物理场、分析其变化规律,来确定被探测地质体在地下赋存的空间范围(大小、形状、埋深等)和物理性质,达到寻找矿产资源或解决水文、工程、环境问题为目的的一类探测方法。 (三)地球物理勘探分类 (1)按探测对象、应用领域的不同,物探可分为: ①石油物探 ②煤田物探 ③金属非金属物探 ④放射性物探 ⑤水文物探 ⑥工程物探 ⑦环境物探 (2)按工作环境的不同,物探可分为: ①地面物探 ②航空物探 ③海洋物探 ④地下物探 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根据所探测对象(如岩溶、构造、矿体等各类目的体以及地层等)的物理性质的不同,可将地球物理勘探分为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放射性勘探、地震勘探、地球物理测井和地热勘探等多种方法。 (一)重力勘探 重力勘探是研究由地下岩层与其相邻层之间、各类地质体与围岩之间的密度差而引起的重力场的变化(即“重力异常”)来勘探矿产、划分地层、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种物探方法。重力异常是由密度不均匀引起的重力场的变化,并迭加在地球的正常重力场上。 重力观测方法主要有动力法和静力法两种。 ⑴动力法是观测物体的运动,直接测定的量是时间。 ⑵静力法是观测物体的平衡,直接测定的量是线位移或角位移。静力法只能用于重力的相对测

什么是地球物理勘探

什么是地球物理勘探 人类居住的地球,表层是由岩石圈组成的地壳,石油和天然气就埋藏于地壳的岩石中,埋藏可深达数千米,眼看不到,手摸不着,所以,要找到油气首先需要搞清地下岩石情况以及岩石的物理性质。 岩石物理性质是指岩石的导电性、磁性、密度、地震波传播等特性。地下岩石情况不同,岩石的物理性质也随之而变化。我们把以岩石间物理性质差异为基础,以物理方法为手段的油气勘探技术,称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简称物探技术。 通过观测不同岩石引起的重力差异来了解地下地层的岩性和起伏状态的方法,称为重力勘探。油气生成于沉积盆地,应用重力勘探可以确定沉积盆地范围。 通过观测不同岩石的磁性差异,来了解地下岩石情况的方法,称为磁力勘探。在沉积盆地中,往往会分布着各种磁性地质体,磁力勘探可以圈定其范围,确定其性质。 通过观测不同岩石的导电性差异来了解地下地层岩石情况的方法,称为电法勘探,与油气有关的沉积岩往往导电性良好(电阻率低),应用电法勘探可以寻找和确定这类地层。 通过观测用人工方法(如爆炸)激发的地震波在不同岩石中的速度变化及其他特征来了解地下岩石情况的方法,称为地震勘探。 在以上这四种方法中,重力、磁力、电法三种方法联合起来应用往往可以找出可能有油气的盆地在哪里,盆地中哪里是隆起,哪里是坳陷,哪里是可能最有利的构造等等。这种工作是在找油的开始阶段做的,一般叫做普查。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最主要的一种勘探方法,具有勘探精度高,能更清晰地确定油气构造形态、埋藏深度、岩石性质等优点,成为油气勘探的主要手段,并被广泛应用。 什么是地球物理测井 井下地层是由各类岩石组成,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为了研究各类岩石的物理性质及井下地层是否含有石油天然气和其他有用矿产,建立了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边缘 学科---地球物理测井学,简称“测井”,它以地质学、物理学、数学为理论基础,采用计算机 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及传感器技术,设计出专门的测井仪器,沿着井身进行测量,得出地层 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地层结构及井身几何特性等各种信息,为石油天然气勘探、油气田

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XXXX--XX 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语 Terms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1 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球物理勘查(包括重力勘查、磁勘查、电勘查、地震勘查、测井及核物探)中常用的、主要的、本学科专有的名词术语。 本标准适用于地球物理勘查工作的语言和文字交流。 2 基本术语 2.1 地球物理勘查geophysical exploration 运用物理学的原理、方法和仪器以研究地质情况或寻查埋藏物的一类勘查。 同义词物探;地球物理勘探:(勘探地球物理;地球物理探矿) 注:1.取决于使用场合,该术语可附加后缀“法”或“学”。 2.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使用“航空物探”,“海洋物探”,“地面物探”,“地下物探”,“深部物探”,“区域物探”, “工程物探”,“环境物探”,……等术语。 2.2 正常场normal field 物理场的相对平稳部分。 2.3 异常anomaly 物理场对正常场的偏离。 2.3.1 理论异常theoretical anomaly 正演所获得的异常。 同义词计算异常 2.4 物性physical properties 岩(矿)石或其它探测对象的物理性质。 2.5 异向性系数coefficient of anisotropy 描述介质垂直层理(片理、节理等)方向与平行层理方向的物性差异的一种参数。 同义词(各向异性系数;非各向同性系数) 2.6 地球物理正演geophysical direct problem 根据地质体或其它探测对象的几何参数和物理参数计算地球物理场值。 同义词物探正演 2.7 地球物理反演geophysical inversion 根据地球物理场值,计算地质体或其它探测对象的几何参数和物性参数。 同义词物探反演 国家技术监督局XXXX—XX—XX批准 XXXX—XX—XX实施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球物理探矿法 一、地球物理探矿法的基本原理 物探的基本特点是研究地球物理场或某些物理现象。如地磁场、地电场、放射性场等,而不是直接研究岩石或矿石,它与地质学方法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通过场的研究可以了解掩盖区的地质构造和产状。它的理论基础是物理学或地球物理学,系把物理学上的理论(地电学、地磁学等)应用于地质找矿。因此具有下列特点和工作前提: (一)物探的特点 1.必须实行两个转化才能完成找矿任务。先将地质问题转化成地球物理探矿的问题,才能使用物探方法去观测。在观测取得数据之后(所得异常),只能推断具有某种或某些物理性质的地质体,然后通过综合研究,并根据地质体与物理现象间存在的特定关系,把物探的结果转化为地质的语言和图示,从而去推断矿产的埋藏情况与成矿有关的地质问题,最后通过探矿工程验证,肯定其地质效果。 2.物探异常具有多解性。产生物探异常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多样的。这是由于不同的地质体可以有相同的物理场,故造成物探异常推断的多解性。如磁铁矿、磁黄铁矿、超基性岩,都可以引起磁异常。所以工作中采用单一的物探方法,往往不易得到较肯定的地质结论。一般情况应合理地综合运用几种物探方法,并与地质研究紧密结合,才能得到较为肯定的结论。 3.每种物探方法都有要求严格的应用条件和使用范围。因为矿床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自然地理条件因地而异,从而影响物探方法的有效性。 (二)物探工作的前提 在确定物探任务时,除地质研究的需要外,还必须具备物探工作前提,才能达

到预期的目的。物探工作的前提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1.物性差异,即被调查研究的地质体与周围地质体之间,要有某种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2.被调查的地质体要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合适的深度,用现有的技术方法能发现它所 引起的异常。若规模很小、埋藏又深的矿体,则不能发现其异常;有时虽然地质体埋藏较深,但规模很大,也可能发现异常。故找矿效果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能区分异常,即从各种干扰因素的异常中,区分所调查的地质体的异常。如铬铁矿和纯橄榄岩都可引起重力异常,蛇纹石化等岩性变化也可引起异常,能否从干扰异常中找出矿异常,是方法应用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地球物理探矿法的应用及其地质效果 (一)应用物探找矿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1.物探找矿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因物理场是以水平面做基面,越平坦越好;矿体形态规则;具有相当的规模,矿物成分较稳定;干扰因素少;有较详细的地质资料。最好附近有勘探矿区或开采矿山,有已知的地质资料便于对比。 2.物探找矿的不利条件:物性差异不明显或物理性质不稳定的地质体;寻找的地质体或矿体过小过深,地质条件复杂;干扰因素多,不易区分矿与非矿异常等。 (二)物探方法的种类、应用条件及地质效果简要列于表4—5。 物探方法的选择,一般是依据工作区的下列三方面情况,结合各种物探方法的特点进行选择:一是地质特点,即矿体产出部位、矿石类型(是决定物探方法的依据)、矿体的形态和产状(是确定测网大小、测线方向、电极距离大小与排列方式等决定因素);二是地球物理特性,即岩矿物性参数,利用物性统计参数分析地质构

地球物理名词解释

1布格校正:因测点和基准面(通常是海平面)高度不同所进行的校正。当测点高于基准面时,校正值是由两者之间岩石的引力造成的;当测点低于基准面时,校正值因基准面所缺岩石而引起。布格校正值是0.0417 毫伽/米,其中是岩石的密度,h为测点与基准面的高差。完全的布格校正包括地形校正。 2布格重力异常:(1)从进行纬度校正、地形校正、自由空气校正和布格校正的观测的绝对重力值中,减去按国际椭球公式计算出的理论重力值,所得到的剩余异常值。(2)经过上述校正的重力图上的异常。 3自由空气异常:经地形校正、自由空气校正、潮汐校正后的重力观测值与相应参考椭球体面上的正常重力值之差。有时也称法依异常。 4重力异常:在重力勘探中,将由于地下岩石、矿物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重力变化称为重力异常。 5正常重力值:p52 6磁法勘探:通过观测和分析由岩石、矿石(或其他探测对象)磁性差异所引起的磁异常,进而研究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或其他探测对象)的分布规律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7磁异常:磁异常即“地磁异常”,又称“磁力异常”。地磁场的理论分布是有变化的。而实际上测得的地球磁场强度和理论磁场强度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称地磁异常。它主要是由地壳内磁性不同的岩石受地磁场磁化而产生的附加磁场。一般把地磁异常按面积大小分为大陆性异常、区域性异常和局部异常。 8磁化率:磁化率,表征磁介质属性的物理量。常用符号cm表示,等于磁化强度M与磁场强度H之比引,即M=cmH对于顺磁质,cm>0,对于抗磁质,cm<0,其值都很小。对于铁磁质,cm很大,且还与H有关(即M与H之间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对于各向同性磁介质,cm是标量;对于各向异性磁介质,磁化率是一个二阶张量。 9等温剩余磁化强度:是岩石(或其他磁性材料)在外磁场作用下所获得的磁化强度是表示岩石磁化程度的物理量。如果在岩石获得磁化的整个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种磁化过程就叫等温磁化过程。在等温磁化过程中获得的剩余磁化强度称等温剩余磁化强度。 10粘滞剩余磁化强度:岩石生成后,长期处在地球磁场作用下,随时间的推移,其中原来定向排列的磁畴,逐渐的弛豫到作用磁场的方向。 11碎屑剩余磁化强度:在形成沉积岩的沉积过程中,其中铁磁性矿物碎屑沿着、与时地磁场的方向作定向排列。当沉积物固结成岩后,这种定向排列就会保留下来。成岩矿物所保留的剩余磁化强度,就叫做碎屑沉积剩余磁化强度。 12电法勘探:通过对自然的或感生的电场或电位差的测量,绘制矿藏分布图,或用于地质填图、基底填图。 13射线速度:地震波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时,沿不同的射线路径有不同的传播速度。 14层速度:是波在不同岩性地层中传播的速度。 15均方根速度:对于水平层状介质的共反射点时距关系,可用双曲线的时距曲线公式近似地代替。 16面波勘探:p324 17应力:物体由于外因(受力、湿度、温度场变化等)而变形时,在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以抵抗这种外因的作用,并力图使物体从变形后的位置恢复到变形前的位置。 18应变:应变在力学中定义为一微小材料元素承受应力时所产生的变形强度(或简称为单位长度变形量)。

近地表地球物理勘探

近地表地球物理勘探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近地表地球物理勘探:主要利用地球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地球物理场和地球物质的物理性质差异、分布规律为物质基础,通过观察和研究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研究和解决近地表人类活动所面临或遇到的工程、水文、环境等方面地质问题的一门应用学科。 2.近地表弹性波勘探:研究人工震源(锤击、炸药爆炸、超声波等)激发所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土壤或其他介质中传播来解决工程、水文、环境等近地表地质问题的方法。 3.地震观测系统: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的相互位置关系。 4.波阻抗: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作用于某个面积上的压力与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此面积的质点流量(即面积乘质点振动速度)之比,具有阻力的含义,称为波阻抗,其数值等于介质密度p与波速V的乘积。 5.地震测井: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6.地震子波:爆炸时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的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我们称这种地震波为地震子波,是地震记录中的基本单元。 7.垂向分辨率:它是指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能够分辨的最薄层的厚度。 8.横向分辨率:它是指地震记录沿水平方向能够分辨的最小地质体。 9.炮检距:炮点与检波点的距离。 10.杨氏模量:弹性体单位长度的变形ΔL/L称为应变,单位截面积上的弹性力F/A称为应力。杨氏模量就是应力与应变之比。E=(F/A)/(ΔL/L) 11.垂直地震剖面法:将检波器置于深井中,在地面激发,深井中不同深度的检波器依次接收后,便得到深度-时间剖面图即垂直地震剖面的方法。 12.泊松比:横向相对减缩ΔD/D和纵向上相对伸长ΔL/L之比。σ=(ΔD/D)/(ΔL/L) 13.面波:只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弹性的介质风界面附近观测到,其强度随离开界面的距离加大而迅速衰减的波。 14.电法勘探:是以岩、矿石之间的电学性质的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些差异有关的电场或电磁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和寻找地下电性不均匀体的一类勘察地球物理方法。 15.电阻率测深法:是探测电性不同的岩层沿垂向分布情况的电阻率方法,该方法采用在同一测点上多次加大供电极距的方式,逐次测量视电阻率ρs的变化。 16.电阻率剖面法:采用固定极距的电极排列,沿剖面线逐点供电和

地球物理勘探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振动:振动—是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往返运动 波动:是介质在运动,一质点振动会带动相邻质点振动,各质点振动幅度(位移)如同波浪一样的运动(横波),即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整体运动),波动伴随着能量传播。 射线平面(三线所决定平面)、入射线、(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反射线在同一平面,此面称为射线平面或入射平面 振动图:固定空间位置,观察r处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形。 波剖面:固定某时刻,观察质点位移随距离变化规律的图形。 时距曲线:就是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传播时间t,与炮检距x(offset)之间的关系曲线。 2、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它没有考虑波在层状介质中按折线传播的事实。 3、均方根速度:波沿折射线传播的速度,即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作双曲线而求出的速度。 3、叠加速度:由速度谱求得的速度。 3、层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层的波速叫该层的层速度。 4、等效速度:在均匀介质条件下,理论双曲线与实际反射波时距曲线最佳拟合的介质速度。 4、视速度:不沿射线方线测得的传播速度为视速度。 5、视周期 6、视频率 7、视波长:视波长是指从一个检波器排列见到的一个波列的相邻周期上对应点之间的距离。如果波列方向与排列成一夹角,它就不同于真正的波长 8、视波数:从波剖面中可得到相邻两峰或谷间的距离称为视波长,其倒数为视波数。 9、地震地质条件:在一个地区能否有成效地应用地震勘探,来研究地下地质构造的条件。 10、激发条件:是指震源种类、能量、周围介质的情况等与激发地震波密切有关的各种条件。 11、接收条件:是指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 地震子波:人工炮点激发产生地震波,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发生反射、折射等,之后被布设于地面上的检波器所接受到的脉冲信号,它具有有限的能量和确定的起始时间,并且有1-2个非周期 3、反射波:波沿第一条传输线传播到与第二条传输线相交结点处,从结点返回到第一条传输线的那部分行波。 4、折射波:地震波在传播中遇到下层的波速大于上层波速的弹性分界面,而且入射角达到临界角时,透过波将沿分界面滑行,又引起界面上部地层质点振动并传回地面,这种波称为折射波。 5、面波:沿介质的自由界面或界面传播的波。 6、声波:由激发方式引起空气强烈震动造成的。 7、多次波:经界面多次反射后被观测到的波为多次反射波,简称多次波。 8、50Hz干扰波:工业电干扰频率固定(通常50Hz 9、随机噪声:在未来任一给定时刻,其瞬时值都不能精确预知的噪声 10、绕射波:在岩性突变点处产生的地震波。 11、回转波:凹曲界面的反射波 12、断面波:断层产生的反射波 13、侧面波 14、转换波:与入射波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称为同类波,改变了类型的反射波或透射波称为转换波 15、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 16、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不同。 4、正常时差:把任意反射波旅行时与同一反射界面的双层垂直时之差,定义为正常时差 5、倾角时差:由地层倾角引起的时差,称为倾角时差。 6、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 7、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 8、静校正:消除表层因素(低降速带厚度、速度变化、地表起伏不平)造成的时差影响;对同一道而言,从浅到深,有相同的校正量,故称静校正。 9、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得x/2处的to时间,此过程叫动校正。 9、闭合差 10、空间校正 11、三个角度:反射界面真倾角,反射界面视倾角,测线方位角。

地球物理勘探考点汇总

地球物理勘探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动校正:校正因炮检距不等而存在的正常时差的影响。 2.时距曲线:若测线是沿一条线进行的,则测线上各观测点坐标与波至时间的关系图称为时距曲线。 3.多次覆盖:指采用一定的观测系统获得对地下每个反射点多次重复观测的采集地震波讯号的方法。 4.电阻率剖面法:当保持供电电极距AB不动时,电极系探测深度一定,移动电极系时就可以反应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地下电阻率的变化情况,这种方法称之为电阻率剖面法。 5.电法勘探:是以岩石、矿石的导电性、电化学活动性、介电性和导磁性的差异为物质基础,使用专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地壳周围物理场的变化和分布规律,进而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的一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6.转换波:与入射波波形不同的反射波和透射波。 7.高密度电法:是集电测深和剖面法于一体的一种多装置,多极距的组合方法。 8.槽波地震勘探:是在井下煤层开采工作面内进行的,地震测线接受点和激发点沿煤巷布设,直接探测煤层内地质构造或其他地质异常体的勘探方法。 9.温纳四极装置:一种三电位电极装置,一次组合,可以获得三种电极排列的测量参数。 10.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11.地电断面:根据地下地质体电阻率的差异而划分界限的断面。 12.视电阻率:在电场有效作用范围内各种地质体电阻率综合反映。 13.正常时差:各观测点有不同的炮检距,因而有不同的旅行时,他们相对于自激自收时的差称为正常时差。 14.静校正:设法消除地表因素影响的校正过程。 15.观测系统:测线上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 16.同类波:与入射波波形相同的反射波和透射波。 17.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18.电测深:电测深法是根据岩石和矿石导电性的差异,在地面上不断改变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位置,观测和研究所供直流电场在地下介质中的分布,了解测点电阻率沿深度的变化,达到测深、找矿和解决其他地质问题的目的。 19.瞬变电磁法: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电极向地下发送脉冲式一次电磁场,用线圈或接地电极观测由该脉冲电磁场感应的地下涡流产生的二次电磁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从而来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的时间域电磁法。 20.水平叠加:又称为共反射点叠加或共中心点叠加,就是把不同激发点、不同接收点上接收到的来自于同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进行叠加。 二、填空题 1.地震勘探的三个主要步骤是采集、处理、解释 2.地震勘探的横波有SV波、SH波 3.联合剖面法曲线中的正交点和反交点分别反映低阻和高阻特征 4.常用电阻率法测量方法有:电阻率测深法、电阻率剖面法、高密度电阻率法 5.观测系统图示方法有视距平面法、普通平面法、综合平面法 6.从实用性出发,地震波可分为有效波和干扰波

物探名词解释

1、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作双曲线时,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它是用各分层的层速度加权再取均方根值得到的。VR 2、射线速度:波沿射线传播的速度,Vr 3、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单程传播所需的总时间之比 4、自激自收时间:时距曲线在t轴上的截距,在地震勘探中称为t0时间,表示波沿界面法线传播的双程旅行时间,t0=2h0/v 5、真速度:波沿射线方向传播的速度,也称射线速度。 6、视速度:地震勘探中,一般是在地面或海面观测波的传播,观测方向往往和波射线方向不一致,这时沿观测方向测得的波速度称为视速度。 7、倾角时差:这种在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由界面倾角引起的,称为倾角时差。 正常时差:任一接收点的反射旅行时间tx和同一反射界面的双程垂直时间t0的差,用△tn 表示 8、波的对比:在时间剖面上根据反射波同相轴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就叫做波的对比。波的对比是地震资料解释中的一项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对比工作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地质成果的可靠程度。 9、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 概念:---动力学信息主要是指地震波的振幅、频率、极性等; ----地震剖面上反射波总的特征如同相轴的连续性、反射波的内部和外部几何形态等信息; ----地层岩性解释可分为地层解释和岩性解释两方面(即地震地层学和地震岩性学);10、构造发育史图:又称为古地理-古构造恢复剖面,就是将某些有地质意义的层位认为是古时期的沉积平面,然后将这一层位向上时移拉平,就可得到古构造剖面,其目的是研究这一层在其沉积时期与其它各层之间的关系。 11、振动图:在某一确定距离r处质点位移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 12、波剖图:在某一固定时刻t,介质中不同位置处的质点的位移状态变化曲线 13、多次覆盖技术:多次覆盖技术也称共中心点叠加,共深度点叠加,共反射点叠加,其基本思想是在地面上不同的观测点或以不同的方式对地下某点的地质信息进行重复观测,这样可以保证即使个别观测点受到干扰也能得到地下每一点的信息。 14、时距图(时距曲面):如果在一点激发,而同时在一个面上的许多点进行接收,就可以记录下某一个波到达观测面上的各点的时间,若观测面是平面,在直角坐标系中此面上每一点的位置可用它的坐标(x,y)表示,这样,波的到达时间t就是观测点坐标(x,y)的二元函数t = f(x,y),显然,函数t = f(x,y)的图形是一个曲面,称为时距曲面,函数t = f(x,y)称为时距曲面方程。 15、介质吸收 概念:实际地层介质并非完全弹性介质,弹性波在非完全弹性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质点振动的能量因质点之间相互摩擦,有一部分能量要转化为热能而损失掉,这种现象称为介质对地震波的吸收。这种具有吸收性能的非理想弹性介质就是前面所讲的“粘弹性介质”。 表明:①吸收作用使振幅按指数规律衰减,衰减程度取决于α的大小 ②介质吸收对频率具有选择性,高频吸收强,振幅衰减快。所以波在传播距离较远时,高频损失多,相对低频较丰富。 ③频谱频带变窄,分辨率降低。 大地(低通)滤波作用

地球物理勘探基础知识

地球物理勘探基础知识 一、基本概念 1.石油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称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2.石油成因的学说 主要有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学说。多数学者认为石油主要是有机成因的。 3.生油岩 按照有机成因学说,大量的微体生物遗骸与泥砂或碳酸质沉淀物埋藏在地下,经过长时期的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富含有机质的岩石,其中的生物遗骸转化为石油。这种岩石称为生油岩。 4.储集层 是指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渗透性)。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5.油气藏 圈闭内储集了相当多的油气,就称为油气藏。 6.油气田 在地质意义上,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面积内各油气藏的总称。该产油面积是受单一的或多种的地质因素控制的地质单位。

7.油气聚集带 油气聚集带是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位置邻近的一系列油气藏或油气田的总和。它具有明确的地质边界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 8.含油气盆地 在地质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沉降区,接受同一时期的沉积物,有统一边界,其中可形成并储集油气的地质单元,称做含油气盆地。9.生油门限 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时,叫进入生油门限。10.油气地质储量及其分级 油气地质储量就是油气在地下油藏或油田中的蕴藏量,油以重量(吨 )为计量单位,气以体积(立方米)为计量单位。地质储量按控制程度及精确性由低到高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三级。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平方公里。1995年年产原油192万吨。11.油(气)按储量可分 按最终可采储量值可分成4种:特大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大于7亿吨(50亿桶)的油田。天然气可按1137米3气=1吨原油折算。大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0.7~7亿吨(5~50亿桶)的

我对地球物理勘察技术的认识

我对地球物理勘察技术的认识 1 地球物理勘探的实质 地球物理勘探是通过观察和研究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勘查方法。它是以各种岩石和矿石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为研究基础用不同的物探方法和物探仪器,探测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通过分析、研究所获得地球物理资料,推断、解释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 2 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内容 利用相适应的仪器测量、接收工作区域的各种物理信息,应用有效的处理从中提取出需要的信息,并根据岩(矿)体或构造和围岩的物性差异,结合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做出地质解释,推断探测对象在地下赋存的位置、大小范围和产状,以及反映相应物性特征的物理量等,作出相应的解释推断的图件。地球物理勘探是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3 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根据其所研究地球物理场的不同,物探方法通常可分为以下几大类:(1)以介质弹性差异为基础,研究波场变化规律的地震勘探和声波探测;(2)以介质电性差异为基础,研究天然或人工电场(或电磁场)的变化规律的电法勘探;(3)以介质密度差异为基础,研究重力场变化规律的重力勘探;(4)以介质磁性差异为基础,研究地磁场变化规律的磁法勘探;(5)以介质中放射性元素种类及含量差异为基础,研究幅射场变化特征的核地球物理勘探;(6)以地下热能分布和介质导热性为基础,研究地温场变化的地热勘探等。 地震勘探是近代发展最快的物探方法之一。它的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的传播规律来勘探地下的地质情况。在地面某处激发的地震

波在向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弹性地层就会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返回地面,用专门得仪器可以记录这些波,分析所得记录的特点,如波的传播时间、振动形状等,通过专门的计算或一起处理,能较准确的确定这些界面的深度和形态,判断地层的岩性,是勘探含油气构造,甚至是直接找油的主要物探方法,也可以用于勘探煤田,盐岩矿床,个别的层状金属矿床以及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 电法勘探是根据岩石和矿石电学性质(如电性、电化学活动性、电磁感应特性和电性差异)来找矿和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是通过观测人工的、天然的电场或交变的电磁场,分析、解释这些场的特点规律达到找矿勘探的目的。电法勘探分为两大类,直流电法,包括电阻率法、充电法、自然电场法、直流激发极化法等;交流电法,包括交流激发极化法、电磁法、大地电磁场法、无线电波透视法和微波法。 重力勘探是利用组成地壳的各种岩体、矿体间的密度差异所引起的地表重力加速度值得变化而进行地球物理勘探的一种方法。以牛顿万有引力为基础。只要勘探地质体与周围岩体有一定的密度差异,就可以用精密的重力测量仪器找出重力异常,然后结合当地的地质和其他物探资料,对重力异常进行定性解释和定量解释,便可以推断覆盖层以下密度不同的矿体与岩层的埋藏情况,进而找出隐状矿体存在的位置和地质构造情况。 磁法勘探是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自然界的岩石和矿石具有不同的磁性,可以 产生各不相同的磁场,它使地球磁场在局部地区发生变化,出现磁异常。利用仪器发现和研究这些磁异常,进而寻找磁性矿体和研究地质构造的方法称为磁法勘探,她包括地面、航空、海洋磁法勘探及井中磁法勘探等。磁法勘探主要用来寻找和勘探有关矿产;进行地质填图;研究与尤其油漆有关的地质构造及大地都造等。我国建国以来大多数铁矿区、多金属矿区及油气田等都进行了大量的磁法勘探。效果显著。

物探专业术语

物探专业术语

物探专业术语 1、观测系统 测线上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 为了得到能够系统地追踪目的层有效波的地震记录,在野外资料采集时必须适当地安排和选择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即要选择合理的观测系统。 2、二维地震勘探 沿着地表的一条直线进行勘测,就能够研究该测线下面不同地层界面的形状和位置,这种勘测方法称为二维地震勘探,相应的观测系统称为2D观测系统。 3、三维地震勘探 如果在地表的某一平面内连续地进行观测,就能够最佳地研究该平面下不同地震界面的形状和位置,这种勘测方法称为三维地震勘探,相应的观测系统称为3D观测系统。 4、多次覆盖 对界面上某一点进行观测称为采样或覆盖。若对每个点只观测一次,称为单次覆盖,如观测多次,则称为多次覆盖。 5、覆盖次数 对界面上某一点进行观测的次数。 覆盖次数的设计:假如目的层反射波能量强,连续性好,能够可靠地追踪,那么每个反射点只需要勘测一次就足够了。但是实际情况

并非如此,有效反射波总是与各种干扰波重叠干涉。当勘探深度增大时,由于多次波和散射波相对加强,信噪比变得更低,单次覆盖效果不佳,因此现在广泛采用多次覆盖系统。基本思路:用一组单次覆盖系统,其中每一种都可以沿侧线连续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当资料处理合适时,反射层应该位于每个地震剖面的相同地段。 6、炸药震源 炸药震源是脉冲震源。炸药在外界的影响下迅速放出气体和高热,形成高压气团而急剧膨胀,在很短的瞬间将冲击力作用于周围物体,即形成所谓的冲击波。在爆炸中心,物体被粉碎、破坏或产生非弹性形变。在破坏带及非弹性形变带外,形成岩石的弹性变带,此时冲击波变成弹性波传播出去。常用的炸药是硝氨炸药。经验表明,炸药激发的地震振动是衰减很快的似正弦脉冲,脉冲的前缘很陡,能量高度集中。在均匀介质中爆炸时形成中心对称的膨胀型震源,主要产生纵波。 7、可控震源 这是50年代问世的一种新型震源,因为它产生一个延续时间从几秒到几十秒,频率随时间变化的正弦振动,故称为连续振动震源;又因为扫描的频率范围及振动的延续长度都可以事先控制和改变,故称可控震源。 8、时序 在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过程中,因为是多通道同时记录,记录数据是以时间为顺序的,所以保存在磁带介质上的数据也是按时间顺序

地球物理勘探部分知识点

????????????????? ????????????????????????????????????????????????????????????????????????????????????????????梯度法电位法充电法激电测深法各类剖面法激发极化法多级测深法偶极测深三级测深法对称四级测深法电测深偶极剖面法复合对称四级剖面法对称四级剖面法联合剖面法电剖面电阻率法充电法电位法天然场法直流电法法)无线电波透视法(阴影变频法(交流激电法)甚低频法(长波法)电磁法低频点测法 天然场法交流电法电法勘探???????????声波法横波法纵波法面波法反射波法 折射波法地震勘探 测量均匀大地的电阻率,原则上可以采用任意形式的电极排列来进行,即在地表任意两点(A 、B)供电,然后在任意两点(M 、N)测量其间的电位差,根据 (5.2.10)式便可求出M 、N 两点的电位. AB 在MN 间产生的电位差由上式解出大地电阻率,大地电阻率的 计算公式为 上式即为在均匀大地的地表采用任意电极装置(或电极排列)测量电阻率的基本公式。 其中K 为电极装置系数。 电法勘探的基本概念 电法勘探是以研究地壳中各种岩石、矿石电学性质之间的差异为基础,利用电场或电磁场(天然或人工)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来解决地质构造或寻找有用矿产的)11(2BM AM I U M -=πρ)11(2BN AN I U N -=πρ)1111(2BN BM AN AM I U MN +--=?πρI U K MN ?=ρBN BM AN AM K 11112+--=π

一类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称为电法。 场源 稳定电流场:点电源电场、两异极性点电源电场、偶极子源电场。 变化电流场:电磁场 装置类型:对称四极、三极、偶极 视电阻率均匀介质电阻率计算公式 实际上大地介质常不满足均匀介质条件,地形往往起伏不平,地下介质也不均匀,各种岩石相互重叠,断层裂隙纵横交错,或者有矿体充填其中,这时由上式得到的电阻率值在一般情况下既不是围岩电阻率,也不是矿体电阻率,我们称之为视电阻率。用ρs 表示 视电阻率与真电阻率在概念上有本质的不同,决定视电阻率值大小的因素有: 1) 不均匀体的电阻率及围岩电阻率; 2) 不均匀地质体的分布状态(形状大小、深浅及产状等); 3) 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间的相互位置; 4) 工作装置和地质体的相对位置 电测深 电测深法是根据岩石和矿石导电性的差异,在地面上不断改变供电电极和测置电极的位置,观测和研究所供直流电场在地下介质中的分布,了解测点电阻率I U K MN ?= ρ

最新钻井地球物理勘探教案——第七章 声波测井

第七章声波测井 岩石中声速的差别与岩石致密程度,结构和孔隙充填物等有关。 声波测井是运用声波在岩层中的各种传播规律在钻孔中研究岩层特点的一类方法。 声波测井分类:声波速度、声波幅度、声波全波、声波成像等。 第一节声波测井的物理基础 一、声波物理性质简述 对于声波测井来说,声源能量很小,岩石可看作是弹性体,因此可利用弹性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规律来研究声波在岩石中的传播过程。 1 )描述固体弹性的几个参数 ①杨氏模量 E (纵向伸长系数); ②体积弹性模量 K ; ③切变模量μ; ④泊松比σ。 2 )声波在岩石中的传播特性 ①纵波与横波(压缩波与剪切波) ②波的能量与振幅的平方或正比 ③声波幅度随传播距离按指数规律衰减 ④波在两种不同介质分界面处的转换—反射与折射,遵循斯耐尔定律。 首波—滑行波在第一种介质中造成的波称为首波,习惯上称为折射波。 二、钻孔内的声波 第二节声波速度测井 一、单发射双接收声波速度测井原理

测量沿井壁传播的滑行波的速度。 二、井眼补偿式声波速度测井原理 目的在于克服井径变化或仪器在井中倾斜时所造成的声速误差。 三、长源距声波测井 目的在于更好地区分纵、横波和低速波,增加探测深度,克服井壁附近低速带的影响。 源距加大到 2.5m 左右可满足上述要求。 全波测井源距较长,以提高各种波的分辨能力。 四、阵列声波测井及分波速度提取 五、偶极横波测井 1 .单极源及偶极源。 2 .挠曲波及其与横波的关系。 软地层中,单极源不能产生横波,偶极源的波列中,在纵波之后亦无横波,但有明显的挠曲波,在低频时,挠曲波的速度与横波速度相近,高频时则低于横波的速度,可根据挠曲波的速度来求取横波速度。 第三节声波速度测井的解释与应用 一、影响声波速度测井曲线形状的因素 1 )周期跳跃 引起声皮跳跃的岩性因素: ①裂缝层,破碎带; ②含气水胶结纯砂岩; ③高速层(波阻抗大,能量不易传递); ④井径扩大或泥浆中溶有气体。 2 )源距与间距的影响 源距—要保证克服盲区的影响,使折射波首先到达接收器( 1m 即可,长源距可达 2.5m )。 间距—影响分层能力。

地球物理勘探答案

地球物理勘探(2019年) 答案 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 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是一一对应的。(错误) 2.时距曲线就是波的旅行时与波的传播距离间的相互关系。(错误) 3.均匀介质就是各向同性介质。(错误) 4.地震资料的解释可分为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开发地震解释 三个阶段。(正确) 5.波动是一种不断变化、不断推移的运动过程,振动和波动的关系 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正确) 6.进行三维地震勘探时,三维偏移数控题不会出现测线交点不闭合 现象。(正确) 7.速度的倒数通常称之为慢速。(正确) 8.一个分界面情况下直达波与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总会相交。(错误) 9.在实际的地层剖面中,折射层的数目要比反射层数目少得多。(正 确) 10.瑞雷面波的振幅随深度增加呈线性衰减。(错误) 11.多次覆盖的统计效应一定优于组合的统计效应。(错误) 12.实现层位标定的基本方法有平均速度标定法、VSP资料标定法、合 成地震记录标定法三种。(正确) 13.地球物理的勘探方法包括重力、磁力、电法、地震勘探、测井。(正

确) 14.视速度大于等于真速度。(正确) 15.品质因子Q表示的是地震波振幅在一个波长范围内的相对变化。 (正确) 16.共激发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曲率随着界面埋藏深度或t0时间的增 大而变陡。(错误) 17.从波动方程数值解的方式上看,偏移方法可分为有限差分法、 Kihhoff积分法、F-K(频率~波数)域法,有限元法。(正确) 18.在第一菲涅尔带范围内的绕射子波是相互加强的。(正确) 19.D ix公式适用于水平层状介质。(正确) 20.已知地震子波w(t)和反射系数r(t)求取地震记录s(t)的过程称为褶 积模型法正演模拟(正确) 21.均匀介质就是各向同性介质(错误) 22.平均速度一定大于均方根速度(错误) 23.形成反射波的基本条件是上下两种介质的速度不相等(错误) 24.把追踪对比的反射波同相轴赋予具体而明确的地质含义的过程称 为层位标定。(错误) 25.激发点和观测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称为纵测线。(正确) 26.第一菲涅尔带范围内的绕射子波是相互加强的。(正确) 27.简单线性组合只能压制沿测线方向的规则干扰波,而不能压制垂直 或斜交与测线方向的规则干扰波(正确) 28.静校正参数来源于低降速带的测定。(错误)

2019地球物理勘探继续教育答案

2019年中国石油大学60学时地球地质勘探最全答案 1、动校正时如果速度取小了所产生的后果是校正不足。(错) 2、Dix公式主要适用于水平层状介质。(正确) 3、偏移处理后的最终成果显示在深度域则为深度偏移。(正确) 4、侧面反射波可以用二维深度偏移的处理方法加以消除。(错) 5、Widess模型是用于讨论横向分辨率的一种典型模型。(错) 6、闭合就是正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界面的铅垂深度相等。(错) 7、用反射波的t0时间与叠加速度计算的深度就是界面的法线深度。(错) 8、自激自收时间或零炮检距时间,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顶点。(正确) 9、水平层状介质的叠加速度就是均方根速度。(错) 10、共反射点必定是共中心点。(错)

11、视速度大于等于真速度。(正确) 12、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地震波沿着直线传播一定用时最短。(错) 13、时距曲线就是波的旅行时与波的传播距离间的相互关系。(错) 14、形成反射波的基本条件是上下两种介质的速度不相等(对) 15、入射角大于临界角产生不了透射波。(正确) 16、多次覆盖的统计效应一定优于组合的统计效应。(错) 17、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可以从随机干扰的振动图获取。(错) 18、共激发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曲率随着界面埋藏深度或t0时间的增大而变陡(错误)19、激发点和观测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称为纵测线(正确) 20、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重力、磁法、电法、地震勘探、测井(正确)

21、把追踪对比的反射波同相轴赋予具体而明确的地质含义的过程称为层位标定。(正确) 22、速度的倒数通常称之为慢度(正确) 23、实现层位标定的基本方法有平均速度标定法、VSP资料标定法、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法三种。(正确) 24、波动是一种不断变化、不断推移的运动过程,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正确) 25瑞雷面波的振幅随深度增加呈线性衰减(错误) 26.简单线性组合只能压制沿测线方向的规则干扰波,而不能压制垂直或斜交与测线方向的规则干扰波。(正确) 27.多次覆盖的统计效应一定优于组合的统计效应(错误) 28.静校正参数来源于低降速带的测定。(错误)。 29.共激发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曲率随着界面埋藏深度或To时间的增大而变陡。(错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