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物理勘探复习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复习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复习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振动:振动—是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往返运动

波动:是介质在运动,一质点振动会带动相邻质点振动,各质点振动幅度(位移)如同波浪一样的运动(横波),即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整体运动),波动伴随着能量传播。

射线平面(三线所决定平面)、入射线、(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反射线在同一平面,此面称为射线平面或入射平面

振动图:固定空间位置,观察r处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形。

波剖面:固定某时刻,观察质点位移随距离变化规律的图形。

时距曲线:就是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传播时间t,与炮检距x(offset)之间的关系曲线。

2、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它没有考虑波在层状介质中按折线传播的事实。

3、均方根速度:波沿折射线传播的速度,即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作双曲线而求出的速度。

3、叠加速度:由速度谱求得的速度。

3、层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层的波速叫该层的层速度。

4、等效速度:在均匀介质条件下,理论双曲线与实际反射波时距曲线最佳拟合的介质速度。

4、视速度:不沿射线方线测得的传播速度为视速度。

5、视周期

6、视频率

7、视波长:视波长是指从一个检波器排列见到的一个波列的相邻周期上对应点之间的距离。如果波列方向与排列成一夹角,它就不同于真正的波长

8、视波数:从波剖面中可得到相邻两峰或谷间的距离称为视波长,其倒数为视波数。

9、地震地质条件:在一个地区能否有成效地应用地震勘探,来研究地下地质构造的条件。

10、激发条件:是指震源种类、能量、周围介质的情况等与激发地震波密切有关的各种条件。

11、接收条件:是指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

地震子波:人工炮点激发产生地震波,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发生反射、折射等,之后被布设于地面上的检波器所接受到的脉冲信号,它具有有限的能量和确定的起始时间,并且有1-2个非周期

3、反射波:波沿第一条传输线传播到与第二条传输线相交结点处,从结点返回到第一条传输线的那部分行波。

4、折射波:地震波在传播中遇到下层的波速大于上层波速的弹性分界面,而且入射角达到临界角时,透过波将沿分界面滑行,又引起界面上部地层质点振动并传回地面,这种波称为折射波。

5、面波:沿介质的自由界面或界面传播的波。

6、声波:由激发方式引起空气强烈震动造成的。

7、多次波:经界面多次反射后被观测到的波为多次反射波,简称多次波。

8、50Hz干扰波:工业电干扰频率固定(通常50Hz

9、随机噪声:在未来任一给定时刻,其瞬时值都不能精确预知的噪声

10、绕射波:在岩性突变点处产生的地震波。

11、回转波:凹曲界面的反射波

12、断面波:断层产生的反射波

13、侧面波

14、转换波:与入射波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称为同类波,改变了类型的反射波或透射波称为转换波

15、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

16、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不同。

4、正常时差:把任意反射波旅行时与同一反射界面的双层垂直时之差,定义为正常时差

5、倾角时差:由地层倾角引起的时差,称为倾角时差。

6、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

7、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

8、静校正:消除表层因素(低降速带厚度、速度变化、地表起伏不平)造成的时差影响;对同一道而言,从浅到深,有相同的校正量,故称静校正。

9、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得x/2处的to时间,此过程叫动校正。

9、闭合差

10、空间校正

11、三个角度:反射界面真倾角,反射界面视倾角,测线方位角。

12、三个深度:真深度,视铅垂深度,法线深度。

5、几何地震学:研究地震波传播时间与波前空间位置的关系,采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规律,研究地震波时距曲线及解释理论,速度对波的传播路径和时间的影响等。

6、物理地震学:利用地震波的动力学方法研究地震波运动状态规律的科学,其中包括研究地震波能量、振幅、频率和波形等变化。

7、垂直分辨率:地震资料的纵向分辨率通常指能分辨最薄地层的厚度。

8、水平分辨率:地震资料的横向分辨率通常指能分辨地质体宽度。

9、均匀介质:波的传播速度不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

10、层状介质:速度随深度成层分布,在每一层中速度是不变的。

11、连续介质:速度随岩层埋藏深度增加而连续缓慢增加。

二、填空题

1、惠更斯原理:球形波面上的每一点(面源)都是一个次级球面波的子波源,子波的波速与频率等于初级波的波速和频率,此后每一时刻的子波波面的包络就是该时刻总的波动的波面。

费玛原理:地震波沿射线传播的旅行时和沿其他路径传播的旅行时相比为最小,亦是波沿旅行时最小的路径传播。

斯奈尔定律:当波穿过两个各向同性介质的分界面时,波的传播方向改变,并满足如下条件:入射角i(射线和界面法线之间的夹角)的正弦除以波在第一种介质的速度等于折射角θ的正弦除以波在第二种介质的速度

2、观测系统:指激发点与接收排列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共炮点、

4、共接收点、

5、共中心点、

排列:野外地震勘探工作中,每次观测时各道检波器分布的长度和形式称排列

组合等

3、地震反射系数的大小和极性与什么有关?

反射波的极性

r取值有正有负,当zn>zn-1时,r>0,反射波与入射波的相位相同,都为正极性;

当zn

4、等值线疏密程度与地层倾角的关系?

5、地震波吸收与衰减,对比标志、常见地质体的地震响应特征

6、静校正的分类

7、三个角度、

三个深度

8、识别反射波的对比标志

9、虚震源

10、平行不整合在水平叠加剖面上的响应。

平行不整合(假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是平行的,在时间剖面上不易识别。由于沉积间断面是个侵蚀面,是一个不光滑、不稳定的反射面,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为:

(1)反射波强度和波形变化大、不稳定。

(2)常出现绕射波。

三、简答题

1、组合能压制何种波?面波、干扰波

水平叠加能压制何种波?规则干扰波

2、影响速度的因素?岩性、密度及岩石成分、孔隙度、孔隙内流体性质及饱和度、压力、埋深、地质年龄及岩层各向异性等

3、由炮集地震记录获得偏移剖面的基本步骤

4、用计算机作构造解释的基本步骤

1、绘制测线平面位置图

标明测线号,起止桩号,拐点桩号,测线交点桩号,已钻井位

2、检查地震剖面地质解释的可靠性

(1)追踪层位是否可靠,交点是否闭合;(2)断层解释是否准确,断点、断面的确定是否有依据,标注是否清楚;(3)超复点、尖灭点、剥蚀点的确定是否可靠;

3、上数据

将同一反射层的t0值及断层、尖灭、超复、剥蚀等符合及相关数据标注在构造图的底图上。

4、断裂系统图绘制

当断点平面组合时,发现某个断点可能有误,应重新检查地震剖面解释是否合理。

5、等值线的勾绘

当断裂系统图完成后,可进行等值线的勾绘。一般是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先勾绘大体轮廓,再考虑构造细节。

5、多次覆盖及影响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

信噪比高,才能使分辨率较高;覆盖次数决定衰减噪声的能力,覆盖次数较高,则信噪比较高 ,但覆盖次数对横向分辨率有影响。

四、计算题

1、求排列移动道数

2、求平均速度

N 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平均速度公式

在连续介质中,速度是随深度z 连续变化的函数v(z),因此,也是随单程垂直旅行时t 连续变化的函数v(t),此时平均速度可写为

若知v(z)的具体函数形式,便可得到va 的具体公式,如在线性介质情况下,v(z)=v0(1+kz),则平均速度为

均方根速度

五、论述题 1、药量、井深、岩性对地震波振幅、频率的影响;

答:(1)在致密介质中激发的波形比在疏松介质中激发的波形频率高而振幅低;

(2)在深井中激发的波形比在浅井中激发的波形频率高而振幅低;

(3)小药量激发的波形比大药量激发产生的的波形频率高而振幅低。

2、提高分辨率采用小道距小排列高覆盖次数的理由;

答:(1)由空间采样定理知,一个波长内至少有两个样点,而波长与频率成反比,分辨率与频率和带宽有关,带宽越宽,频率越高,分辨率越高,因此需要小道距;

(2)排列越长,最大炮检距越大,提高高频成分信噪比的能力越低;当界面倾斜,炮间距越大,反射点越分散,降低横向分辨率,因此,要求小炮检距,即小排列。

(3)信噪比高,才能使分辨率较高;覆盖次数决定衰减噪声的能力,覆盖次数较高,则信噪比较高 ,但覆盖次数对横向分辨率有影响。

3、水平叠加剖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1)当界面倾斜时,共中心点叠加不是共反射点叠加,会降低横向分辨率;

(2)水平叠加剖面上还存在绕射波没有收敛,干涉带没有分解,回转波没有归位;

(3) 水平叠加剖面总是把界面反射点放在地面共中点下方的铅垂线上,当界面倾斜时,反射点位置沿界面下倾方向偏离了反射点的真实位置。

4、地震反射界面的意义

答:地震反射界面是物理界面 (具有波阻抗差的界面),其地质意义是年代地层界面,而不是岩性地层界面。只有沉积表面(包括不整合面)是空间连续的具有波阻抗差的界面。虽然由于沉积环境、物质来源的变化,会使波阻抗差在空间上有所变化,但这些变化只影响反射强度和连续性的变化,不会影响它的延续性。反之,岩性地层界面在客观上是指状交互的、不连续的、不平整的界面。测井分层垂直分辨率高,地震分层受分辨率限制,与测井分层并不一定有一一对应关系,测井分层有可能会形成“穿时现象”。要使二者有对应关系,需要对地震资料作特殊处理。 ∑∑

∑∑====??==n

i i n i i i n i i i n i i a t t V V h h V 1111/)1ln(0kz kz v v a +=?

=t a dt t v t

v 0)(1)1(10-=kt v a e kt v 2221111 n n i i

i i i i R R n n i i i i t v t v v v t t ====??=?=??∑∑∑∑

5、时间剖面与地质剖面存在着哪些差异

答:(1)由钻井资料获得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和出现位置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2)时间剖面纵轴是双程旅行时,地质剖面纵轴是深度,需要用速度将其转换,但速度精度会对其有影响。

(3)反射波振幅、波形及同相轴是包含了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但它不是与地层的简单对应关系,而与界面两侧的介质参数有关。因此,必需经过特殊处理(波阻抗反演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信息转换成与“地层”有关的信息。

(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通常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大小不同、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时间有先有后的地震子波干涉叠加的复合波。因此,其层数少于地质剖面。

(5)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它们在三维偏移剖面上不可见到。

6、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

答:(1)速度与岩性有关;

(2)速度与岩石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速度越大;

(3)速度与地质年代、构造作用有关,年老的岩石较年青的岩石速度高,速度随构造作用力的增加而增大(褶皱强烈处速度高,隆起顶部速度低);

(4)速度随压力增加而增大(密度变大);

(5)速度随埋深增加而增大;

(6)速度随孔隙度增大而减小;

(7)速度随孔隙流体(油气水)增多而降低;

(8)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9)纵横波速与频率无关。

7、虚反射形成过程及特征

答:(1)虚反射是一种短程多次波,其传播路程先由震源向上传播到地面或低速度带底面,然后向下传播,再向上反射至接收点;

(2)它与一次波极性相反;

(3)多走了震源至地面或低速度带底面大约双倍的路程。

8、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岩性解释、开发解释所包含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地震资料解释分为: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开发地震解释。

构造解释—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时间、速度信息,查明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接触关系。

岩性解释—根据反射波特征、结构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相和沉积环境,预测有利油气聚集带;利用地震技术提取各种地震属性,结合地质、钻井、测井资料,研究地层的岩性、厚度、孔隙度、流体性质等。

开发解释—油藏精细描述、储层参数预测、油藏动态监测等。

9、低速带对反射波及构造形态的影响

答:地表附近的岩石,由于长期遭受风化而变得比较疏松,地震波在该岩层中传播,速度很低,故称为低速带;

低速带对地震波具有较强的吸收性,对波的高频部分有很强的吸收作用,使波的频率变低,能量变弱,在低速带很难激发较强的地震波;

低速带的存在使反射波产生时间滞后,当其速度和厚度横向变化较大,对构造形态真实性有较大影响,因此在地震工作中,必须调查和收集地速带速度和厚度资料,在处理中作必要的校正,消除地速带对构造失真的影响。

六、综合题

地震波的识别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题期末复习资

地球物理勘探习题 1、什么是重力勘探方法? 重力勘是指以岩石、矿石密度差异为基础,由于密度差异会导致地球的正常重力场发生局部变化(即重力异常),通过观测研究重力异常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勘探法。 2、什么是重力场和重力位? 重力场:地球周围具有重力作用的空间成为重力场。 重力位:重力场中的重力位W等于单位质量的质点由无穷远移至该点所做的功。 3、重力场强度与重力加速度间有什么关系? 重力场强度,无论在数值上,还是量纲上都等于重力加速度,而且两者的方向也一致。在重力勘探中,凡是提到重力都是指重力加速度。空间内某点的重力场强度等于该点的重力加速度。 4、重力勘探(SI)中,重力的单位是什么?重力单位在SI制和CGS制间如何换算?①在SI制中为m·s-2,它的百分之一为国际通用单位简写.;②SI和CGS 的换算:.=10-1mGal 5、什么是地球的正常重力场?正常重力场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①地球的正常重力场:假设地球是一个旋转椭球体(参考平面),表面光泽,内部密度是均匀的,或是呈同心层状分布,每层的密度是均匀的,并且椭球面的形状与大地水准面的偏差很小,此时地球所产生的重力场即正常重力场。②正常重力值只与纬度有关,在赤道处最小,两极处最大,相差约.;正常重力值随纬度变化的变化率,在纬度45°处最大,而在赤道处和两极处为零;正常重力值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其变化率为./w。· 6、解释重力异常的实质。 重力异常是由于地球表面地形的起伏、地球内部质量的不均匀和内部变动和重力日变引起的重力和正常值产生偏差的现象。

7、在工作中如何确定重力测量的精度和比例尺?布置测网的原则是什么? ①比例尺反映了重力测量工作的详细程度,取决于相邻测线间的距离。测量精度是根据地质任务和工作比例尺来确定;以能反映探测对象引起的最小异常为准则,一般以最小探测对象引起的最大异常的到为宜。 ②布置测网的原则:测网一般是由相互平行的等间距的测线和测线上分布的等间距的测点所组成。对于走向不明或近于等轴状的勘察对象,宜采用方形网,即点线间距相等。对于在地表投影有明显走向的勘探对象,应用矩形网,测线方向与其走向垂直。 8、野外重力观察资料整理包括几部分工作? 消除自然引起的干扰要进行:地形校正、中间层校正、高度校正;消除地球正常重力场影响要进行:正常场校正。 9、为什么地形校正横为正值? 由于测点所在水准面以上的正地形部分,多于物质产生的引力垂直分量都是向上的,引起仪器读数偏小。负地形部分相对该水准面缺少一部分物质,空缺物质产生的引力可以认为是负值,其垂直分量也是向上的,使仪器读数减小。因此地形影响恒为正值,故其校正值恒为正。 10、什么是布格重力异常?自由空间异常?均衡异常? ①布格重力异常:是对测值进行地形校正,布格校正(高度校正与中间层校正)和正常场校正后获得的。 ②均衡重力异常:是对布格重力异常再作均衡校正,即得均衡校正。表示了一种完全均衡状态下其异常所代表的意义。 ③自由空间异常:对观测值仅作正常场校正和高度校正,反映的是实际地球的形状和质量分布与参考椭球体的偏差。 11、重力观测结果如何用剖面图和平面图来表示?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白永利)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绪论 一.地球物理学的概念,研究特点和研究内容 它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是天文学,物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 边缘学科。 地球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形状,内部构造,物质组成及其 运动规律,探讨地球起源,形成以及演化过程,为维护生态环境,预测和减轻地球 自然灾害,勘探与开发能源和资源做出贡献。包扩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重力 学,地热学,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 研究特点:1.交叉学科地球物理学由地质学和物理学发展而来,随着学科 本身的发展,它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同时促进了各分支学科的相互交叉,加 强了它与地球科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2.间接性都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物理场的 信息内容实现地质勘查目标,研究的不是地质体本身,而是其物理性质。3 多解 性正演是唯一的,而反演存在多解。不同的地质体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但产 生的物理场可能相同。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近的物理性质,由于观测误差,物理 场的观测不完整以及物理场特点研究不够,产生多解。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同的 物理性质,即使知道了地质体的物性分布,也无法确定其地质属性。 地球物理学的总趋势:多学科综合和科学的国际合作。 二.地球物理学各分支所依据的物理学原理和研究的物性参数。 地震学:波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地震体波走时,面波频散,自由振荡的本征 谱特征 重力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地球的重力场和重力位 地磁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地磁场和地磁势。 古地磁学:铁磁学。岩石的剩余磁性。 地电学:电磁场理论。天然电场和大地电场 地热学:热学规律,热传导方程。地球热场,热源。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 一.地球的转动方式。 1.自转地球绕地轴的一种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转速并非完全均匀,有微小变化。 2.公转地球绕太阳以接近正圆的椭圆轨道旋转的运动。 3.平动地球随整个太阳系在宇宙太空中不停地向前运动。 4.进动地球由于旋转,赤道附近向外凸出,日月对此凸出部分的吸引力使地 轴绕黄轴转动,方向自东向西。这种在地球运动过程中,地轴方向发生的运动即 为地球的进动。 5.章动。地轴在空间的运动不仅仅是沿一平滑圆锥面上的转动,地轴还以很小 的振幅在锥面内,外摆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章动。 二.地球的形状及影响因素。 地球为一梨形不规则回转椭球体。 影响因素:1.地球的自引力---正球体;2.地球的自转----标准扁球体;3.地球内 部物质分布不均匀--不规则回转椭球体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重点

第二章重力勘探重点 第一节重力勘探方法的理论基础 1、重力场、重力场强度与重力加速度关系 2、重力的单位 SI制和CGS制换算 3、地球的正常重力场正常重力场随纬度和高度变化规律 4、重力异常的实质 5、产生重力异常的条件 第二~五节岩矿石密度、重力仪、野外工作与资料整理 1、岩矿石的密度特征、影响岩矿石密度的因素 2、重力仪的平衡方程、角灵敏度 3、影响重力仪精度的因素与消除措施 4、确定重力测量精度和比例尺、布置测网的原则 5、野外重力观测资料整理 6、布格重力异常 第六~七节正反演 1、重力勘探正演、反演与反问题的多解性 2、球体重力异常的平面特征与剖面特征 3、水平圆柱体重力异常的平面特征与剖面特征,并与球体重力异常作比较 4、台阶重力异常的平面特征和剖面特征 5、计算几何参数与物性参数的特征点法 6、密度界面反演方法 第八节转换处理,应用 1、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说明它们的相对性 2、划分区域与局部重力场的方法与原理 3、重力异常的解析延拓,向上与向下延拓的作用 4、重力高次导数法,重力高次导数作用 第三章磁法勘探重点 1.地磁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图示之。 2.地磁场的构成。 3.解释名词:正常地磁场,磁异常。 4.世界地磁图分析:(1)垂直强度(2)水平强度(3)等倾线(4)等偏线等的特征。 5.解释名词:偶极子磁场、非偶极子磁场 6.解释名词:地磁场的“西向漂移” 7.太阳静日变化特征,它对磁法勘探作用 8.解释名词:磁暴和地磁脉动 9.总磁场强度异常ΔT,ΔT的物理意义及ΔT与Za、Xa、Ya三个分量的关系。 10.解释名词:感应磁化强度、剩余磁化强度、总磁化强度,它们之间的关系。 11.岩矿石磁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2.解释名词:热剩磁,它在磁法勘探中有什么意义 13.质子磁力仪的工作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题期末复习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习题 1、什么是重力勘探方法 重力勘是指以岩石、矿石密度差异为基础,由于密度差异会导致地球的正常重力场发生局部变化(即重力异常),通过观测研究重力异常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勘探法。 2、什么是重力场和重力位 重力场:地球周围具有重力作用的空间成为重力场。 重力位:重力场中的重力位W等于单位质量的质点由无穷远移至该点所做的功。 3、重力场强度与重力加速度间有什么关系 重力场强度,无论在数值上,还是量纲上都等于重力加速度,而且两者的方向也一致。在重力勘探中,凡是提到重力都是指重力加速度。空间内某点的重力场强度等于该点的重力加速度。 4、重力勘探(SI)中,重力的单位是什么重力单位在SI制和CGS制间如何换算 ①在SI制中为m·s-2 ,它的百分之一为国际通用单位简写.;②SI和CGS的换算:.=10-1 mGal 5、什么是地球的正常重力场正常重力场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①地球的正常重力场:假设地球是一个旋转椭球体(参考平面),表面光泽,内部密度是均匀的,或是呈同心层状分布,每层的密度是均匀的,并且椭球面的形状与大地水准面的偏差很小,此时地球所产生的重力场即正常重力场。②正常重力值只与纬度有关,在赤道处最小,两极处最大,相差约.;正常重力值随纬度变化的变化率,在纬度45°处最大,而在赤道处和两极处为零;正常重力值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其变化率为./w。· 6、解释重力异常的实质。 重力异常是由于地球表面地形的起伏、地球内部质量的不均匀和内部变动和重力日变引起的重力和正常值产生偏差的现象。 7、在工作中如何确定重力测量的精度和比例尺布置测网的原则是什么 ①比例尺反映了重力测量工作的详细程度,取决于相邻测线间的距离。测量精度是根据地质任务和工作比例尺来确定;以能反映探测对象引起的最小异常为准则,一般以最小探测对象

(完整版)工程物探复习资料..

1.频谱分析:利用傅立叶方法来对振动信号进行分解并对它进行研究和处理的一种过程。 2.剩余时差:将某个波按水平截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自激自收时间之差。 3.静校正:几何地震学的理论都是以地面水平、地表介质均匀为前提假设的。如果地表起伏不平,低降速带厚度及速度变化剧烈等,则会严重影响地震剖面质量。为改善地震剖面质量,要进行表层因素的校正,即为静校正。 4.联合剖面法:电剖面法中最重要的方法。由两个三极装置组合而成,因此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地质信息。另联合剖面法还具有分辨能力强,异常明显等优点。在水文及地质调查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有无穷远极,野外工作中有装置笨重,地形影响大的缺点。 8.电极装置:电法勘探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排列方式和移动方式。 9.均匀电场:在地下建立起了人工电场,如果被电场控制范围内的岩石具有相同的电阻率,并且电阻率的大小不随电流的方向而改变,称该形成的电场为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电场。 10.波剖面:在波动传播的某一确定时刻t,质点位移随传播距离变化关系的图形。 11.波前面: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如果在某一时刻t,把空间中所有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成曲面,这个曲面就称为t时刻的波前面,简称波前。 12.观测系统:炮点与检波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相互位置关系, 13.垂直叠加:同一地点上重复激发,在同一排列上重复接收到的信号,利用信号增强型地震仪依次叠加在一起的过程成为垂直叠加。 14.脉冲响应:脉冲响应是一个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它的傅里叶变换就是滤波器的频率响应。 15.频率响应:在频率域中,我们把随频率的变化关系称之为滤波器的频率响应 16.伪门现象:数字滤波时,将脉冲响应函数按采样间隔Δ进行离散采样,采样后的脉冲响应时间序列的频率特性除了有正门外,还有许多的伪门的现象。17.共反射点道集:将共反射点道集从原始共炮点记录中抽出并集合在一起,即构成共反射点道集。 18.视速度:把地震波沿测线方向传播的速度称之为视速度。 19.时间场:把波至时间的空间分布称作时间场。 20.等时面:在时间场中将时间相同的点连起来,所形成的面。 21.均方根速度:把各分层的层速度加权再取均方根值之后的速度。 22.相遇观测系统:测线两端放炮,在全测线观测它所激发的地震波 23.数据解编:数据处理中,时序排列的形式很不方便,必须转换为道序排列,使同一道数据都排放在一起的过程称之为数据解编 24.临界角:与透射角为90°相对应的入射角。 25.互换点:互为对换的炮点和检波点,其特点是互换时间相等。 宽角反射:过了临界点后,在临界点附近的反射。特点是由于有透射波,全部能量以反射波形式到界面上方,故该处反射波能量很强。 透射波垂直时距曲线:指透射波传播时间与观测深度间关系的曲线。 26.声波探测:用声波仪测试声源激发的单性波在岩体中的传播情况,借以研究岩体的物理性质和构造特征的方法。 27.地球物理勘探:按物理学的原理、用定量的物理学方法研究地球,以寻找和勘探有用矿藏及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地球物理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试题

1、视电阻率:若进行测量的地段地下岩石电性分布不均匀时,上式计算出的电阻率称为视电阻率,它不是岩石的真电阻率,是地下岩石电性不均匀体的综合反映,通常以rs表示 2、纵向电导:是指电流沿水平方向流过某一电性层时,该层对电流导通能力的大小。 3、各向异性系数:岩石的电阻率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即沿层理方向和垂直层理方向岩石的导电性不同,称为岩石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岩石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可用各向异性系数λ来表示 4、视极化率:当地形不平或地下不均时,按式η=△U2/△U计算出来的参数称为视极化率。 5、衰减时 :把开始的电位差△U 2作为1,当△U 2 变为(30%,50%,60%)时所需的时间称为 衰减时S 6、含水因素:测深曲线的衰减时与横轴在一起所包围的面积 7、勘探体积 :长为两个点电源之间距离AB,宽为(1/2)AB,深也为(1/2)AB的勘探长方体 8、扩散电位:两种不同离子或离子相同而活度不同的溶液,其液液界面上由于离子的扩散速度不同,而形成的电位。 9、卡尼亚电阻率:在非均匀介质条件下,以实测阻抗计算出的量称为卡尼亚视电阻率.它的数学表达式为:ρa=Z2(ωμ)(3)ρa—卡尼尔电阻率(Ω·m) 10、趋肤深度:电场沿Z轴方向前进1/b距离时,振幅衰减为1/e倍。习惯上将距离δ=1/b 称为电磁波的趋肤深度 11、振动图:某点振幅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为振动图 12、波剖面图:某时刻各点振幅的变化称为波剖面13、视速度:沿射线方向Ds传播的波称为射线速度,是波的真速度V。而位于测线上的观测者看来,似乎波前沿着测线Dx,以速度V*传播,是波的视速度 14、均方根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取各层层速度对垂直传播时间的均方根值就是均方根速度 15、动校正:反射波的传播时间与检波器距离爆炸点的距离远近有关,并与反射界面的倾角、埋深和覆盖层波速有关,由此产生的时差称为正常时差,需要进行正常时差校正,称为动校正。

应用地球物理学习题答案.docx

一、名词解释 1地震勘探:是以不同岩石、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地震波 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特性,以实现地质勘查目标的一种研究方法。 2震动图:用μ~t 坐标系统表示的质点振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称为地震波 的震动图。 3波剖面图:某一时刻 t 质点振动位移μ随距离 x 变化的图形称之为波剖面图。 4时间场:时空函数所确定的时间 t 的空间分布称为时间场。 5等时面:在时间场中,如果将时间值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在空间构成一个面,在面中任意点地震波到达的时间相等,称之为等时面。 6横波:弹性介质在发生切变时所产生的波称之为横波,即剪切形变在介质中传 播又称之为剪切波或 S 波。 7纵波:弹性介质发生体积形变(即拉伸或压缩形变)所产生的波称为纵波,又 称压缩波或 P 波。 8频谱分析:对任一非周期地震阻波进行傅氏变换求域的过程。 9波前面:惠更斯原理也称波前原理,假设在弹性介质中,已知某时刻 t1波前面上的各点,则可把这些点看做是新的震动源,从 t 1时刻开始产生子波向外传播, 经过t 时间后,这些子波波前所构成的包拢面就是t1+ t 时刻的新的波前面。 10视速度:沿观测方向,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和实际传播时间的比值,称之为视 速度。 V* 11观测系统 :在地震勘探现场采集中,为了压制干扰波和确保对有效波进行√× 追踪,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排列和各排列的位置都应保持一定的相对关系,这种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以及排列和排列之间的位置关系,称之为观测系统。

12水平叠加:又称共反射点叠加或共中心点叠加,就是把不同激发点不同接收 点上接收到的来自同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进行叠加。 13时距曲线:一种表示接收点距离和地震波走时的关系曲线,通常以接收点到 激发点的距离为横坐标,地震波到达该接收点的走时为纵坐标。 14同向轴:在地震记录上相同相位的连线。 15波前扩散:已知在均匀介质中,点震源的波前为求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 球面逐渐扩展,但是总能量保持不变,而使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减少,震动的振幅将随之减小,这称之为球面扩散或波前扩散。 二、判断题 1.视速度小于等于真速度。× 2.平均速度大于等于均方根速度。× 3.仅在均匀介质时,射线与波前面正交。× 4.纵波和横波都是线性极化波。× 5.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长度同它的频带宽度成正比。× 6.倾斜界面情况下,折射波上倾方向接收时的视速度等于下倾方向的视速度。× 7.折射波时距曲线是通过原点的直线,视速度等于界面速度。× 12.瑞雷面波是线性极化波。× 8.折射波的形成条件是地下存在波阻抗界面。× 9.对水平多层介质,叠加速度是均方根速度。√ 10.从各个方向的测线观测到的时距曲线极小点位置,一般可以确定反射界面的 大致倾向。√ 11.相遇观测系统属于折射波法的观测系统√

最新地球物理勘探试题库

一、填空题(37道)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_______勘探,_________勘探,__________勘探和_________勘探。其中是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答:地震;重力;电法;磁法。 2、用___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_______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____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_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 答:人工;地下;地下;物探。 3、地震勘探分__________地震法、__________地震法和_________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__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答:反射波;折射波;透射波;反射波。 4、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___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___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遇到岩层_________时,会产生______成反射波。 答:地层;传播;分界面;反射。 5、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__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_______转换成_________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记录在磁带上的,这就成为_______________地震记录。 答:振动;机械振动;电振动;数字磁带。 6、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做出地震____________,并提出_______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答:处理;解释;构造图;井位。 7、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___________,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能立刻_________层状,这样的特性称为___________。具有这种性能的物体叫____________。 答:形变;恢复;弹性;弹性体。 8、物体在作用下,弹性体____________所发生的_________或________的变化,就叫做_____________形变。 答:外力;体积;形状;弹性。 9、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_________,若去掉外力以后,物体仍旧__________其受外力时的形状,这样的特性称为_________。这种物体称为____________。 答:形变;保持;塑性;塑性体。 10、弹性和塑性是物质具有两种互相___________的特性,自然界大多数物质都___________具有这两种特性,在外力作用下既产生__________形变。也产生___________形变。 答:对立;同时;弹性;塑性。 11、弹性和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形变或___________形变。这取决于物质本身的__________物质,作用其上的外力________作用力延续时间的_____________,变化快慢,以及物体所处____________、压力等外界条件。 答:弹性;塑性;物理;大小;长短;温度。 12、当外力作用_________,而且作用时间又_________,大部分物质主 表现为弹性性质。 答:很小;很短。

地球物理勘探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振动:振动—是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往返运动 波动:是介质在运动,一质点振动会带动相邻质点振动,各质点振动幅度(位移)如同波浪一样的运动(横波),即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整体运动),波动伴随着能量传播。 射线平面(三线所决定平面)、入射线、(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反射线在同一平面,此面称为射线平面或入射平面 振动图:固定空间位置,观察r处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形。 波剖面:固定某时刻,观察质点位移随距离变化规律的图形。 时距曲线:就是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传播时间t,与炮检距x(offset)之间的关系曲线。 2、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它没有考虑波在层状介质中按折线传播的事实。 3、均方根速度:波沿折射线传播的速度,即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作双曲线而求出的速度。 3、叠加速度:由速度谱求得的速度。 3、层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层的波速叫该层的层速度。 4、等效速度:在均匀介质条件下,理论双曲线与实际反射波时距曲线最佳拟合的介质速度。 4、视速度:不沿射线方线测得的传播速度为视速度。 5、视周期 6、视频率 7、视波长:视波长是指从一个检波器排列见到的一个波列的相邻周期上对应点之间的距离。如果波列方向与排列成一夹角,它就不同于真正的波长 8、视波数:从波剖面中可得到相邻两峰或谷间的距离称为视波长,其倒数为视波数。 9、地震地质条件:在一个地区能否有成效地应用地震勘探,来研究地下地质构造的条件。 10、激发条件:是指震源种类、能量、周围介质的情况等与激发地震波密切有关的各种条件。 11、接收条件:是指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 地震子波:人工炮点激发产生地震波,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发生反射、折射等,之后被布设于地面上的检波器所接受到的脉冲信号,它具有有限的能量和确定的起始时间,并且有1-2个非周期 3、反射波:波沿第一条传输线传播到与第二条传输线相交结点处,从结点返回到第一条传输线的那部分行波。 4、折射波:地震波在传播中遇到下层的波速大于上层波速的弹性分界面,而且入射角达到临界角时,透过波将沿分界面滑行,又引起界面上部地层质点振动并传回地面,这种波称为折射波。 5、面波:沿介质的自由界面或界面传播的波。 6、声波:由激发方式引起空气强烈震动造成的。 7、多次波:经界面多次反射后被观测到的波为多次反射波,简称多次波。 8、50Hz干扰波:工业电干扰频率固定(通常50Hz 9、随机噪声:在未来任一给定时刻,其瞬时值都不能精确预知的噪声 10、绕射波:在岩性突变点处产生的地震波。 11、回转波:凹曲界面的反射波 12、断面波:断层产生的反射波 13、侧面波 14、转换波:与入射波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称为同类波,改变了类型的反射波或透射波称为转换波 15、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 16、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不同。 4、正常时差:把任意反射波旅行时与同一反射界面的双层垂直时之差,定义为正常时差 5、倾角时差:由地层倾角引起的时差,称为倾角时差。 6、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 7、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 8、静校正:消除表层因素(低降速带厚度、速度变化、地表起伏不平)造成的时差影响;对同一道而言,从浅到深,有相同的校正量,故称静校正。 9、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得x/2处的to时间,此过程叫动校正。 9、闭合差 10、空间校正 11、三个角度:反射界面真倾角,反射界面视倾角,测线方位角。

840-地球物理学基础

840-《地球物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试卷的内容结构 地震学 60% 地磁学 40% 三、试卷的题型结构 填空题 20% 分析题 80% 四、考察的知识及范围 1、地震学 正确理解地震烈度、震级、地震频度、震中距、震源、震中、波阵面、射线、入射角、出射角、视入射角、视出射角、费马原理、球对称介质、本多夫定律、SNELL定律、高速层、低速层、正演、反演、传播速度、质点振动的位移、质点振动的速度和加速度、面波频散、相速度和群速度等概念。 在无源的情况下,建立无限均匀弹性介质中的波动方程及其解,掌握均匀平面波,非均匀平面波以及球面波之间的关系、矢量场分解及其运算,球面波的分解。掌握平面波在介质表面的折射和反射,非均匀平面波叠加形成面波的理论基础,以及自由表面瑞利面波和勒夫面波的频散特性。

以几何地震学为基础,分析近震射线及走时方程,建立首波的形成相关概念及波阵面方程。分析球对称介质中的射线特征与走时曲线的关系,确定地球内部速度分布的公式。 地震学以观测为基础,应了解地震仪的主要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摆的固有运动与地面运动之间的关系。另外,掌握地方震、近震、远震的射线传播路径、以及各类震相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学会识别简单的震相,以及利用地震记录定性判地震类别。再次,在测震学中,震级标定和用一个台或三个以上台进行地震定位是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 2、地磁学 地磁场的构成、地磁标势的通解、高斯系数的确定方法、高斯分析的本质内容;主磁场的起源、分布特点、西向漂移,磁极、地磁极;地壳磁异常特征、地磁异常的正演和反演、海底磁异常特征、居里温度;影响地磁场变化的因素、变化磁场的分类、地磁指数、Sq傅里叶系数确定球谐系数、典型磁暴的发展过程。

地球物理勘探考点汇总

地球物理勘探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动校正:校正因炮检距不等而存在的正常时差的影响。 2.时距曲线:若测线是沿一条线进行的,则测线上各观测点坐标与波至时间的关系图称为时距曲线。 3.多次覆盖:指采用一定的观测系统获得对地下每个反射点多次重复观测的采集地震波讯号的方法。 4.电阻率剖面法:当保持供电电极距AB不动时,电极系探测深度一定,移动电极系时就可以反应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地下电阻率的变化情况,这种方法称之为电阻率剖面法。 5.电法勘探:是以岩石、矿石的导电性、电化学活动性、介电性和导磁性的差异为物质基础,使用专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地壳周围物理场的变化和分布规律,进而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的一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6.转换波:与入射波波形不同的反射波和透射波。 7.高密度电法:是集电测深和剖面法于一体的一种多装置,多极距的组合方法。 8.槽波地震勘探:是在井下煤层开采工作面内进行的,地震测线接受点和激发点沿煤巷布设,直接探测煤层内地质构造或其他地质异常体的勘探方法。 9.温纳四极装置:一种三电位电极装置,一次组合,可以获得三种电极排列的测量参数。 10.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11.地电断面:根据地下地质体电阻率的差异而划分界限的断面。 12.视电阻率:在电场有效作用范围内各种地质体电阻率综合反映。 13.正常时差:各观测点有不同的炮检距,因而有不同的旅行时,他们相对于自激自收时的差称为正常时差。 14.静校正:设法消除地表因素影响的校正过程。 15.观测系统:测线上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 16.同类波:与入射波波形相同的反射波和透射波。 17.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18.电测深:电测深法是根据岩石和矿石导电性的差异,在地面上不断改变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位置,观测和研究所供直流电场在地下介质中的分布,了解测点电阻率沿深度的变化,达到测深、找矿和解决其他地质问题的目的。 19.瞬变电磁法: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电极向地下发送脉冲式一次电磁场,用线圈或接地电极观测由该脉冲电磁场感应的地下涡流产生的二次电磁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从而来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的时间域电磁法。 20.水平叠加:又称为共反射点叠加或共中心点叠加,就是把不同激发点、不同接收点上接收到的来自于同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进行叠加。 二、填空题 1.地震勘探的三个主要步骤是采集、处理、解释 2.地震勘探的横波有SV波、SH波 3.联合剖面法曲线中的正交点和反交点分别反映低阻和高阻特征 4.常用电阻率法测量方法有:电阻率测深法、电阻率剖面法、高密度电阻率法 5.观测系统图示方法有视距平面法、普通平面法、综合平面法 6.从实用性出发,地震波可分为有效波和干扰波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docx

绪论 一.地球物理学的概念,研究特点和研究内容 它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是天文学,物理学与地质学Z间的边缘学科。 地球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形状,内部构造,物质组成及其运动规律,探讨地球起源,形成以及演化过程,为维护生态环境,预测和减轻地球自然灾害,勘探与开发能源和资源做出贡献。包扩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重力学,地热学,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 研究特点:1?交叉学科地球物理学由地质学和物理学发展而来,随着学科本身的发展,它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同时促进了各分支学科的相互交叉,加强了它与地球科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2.间接性都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物理场的信息内容实现地质勘查目标,研究的不是地质体本身,而是其物理性质。3多解性止演是唯一的,而反演存在多解。不同的地质体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但产生的物理场可能相同。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近的物理性质,由于观测误差,物理场的观测不完整以及物理场特点研究不够,产生多解。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即使知道了地质体的物性分布,也无法确定其地质属性。地球物理学的总趋势:多学科综合和科学的国际合作。二?地球物理学各分支所依据的物理学原理和研究的物性参数。 地震学:波在弹性介质屮的传播。地震体波走时,而波频散,自由振荡的本征谱特征重力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地球的重力场和重力位 地磁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地磁场和地磁势。 占地磁学:铁磁学。岩石的剩余磁性。 地电学:电磁场理论。天然电场和大地电场 地热学:热学规律,热传导方程。地球热场,热源。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 一?地球的转动方式。 1?自转地球绕地轴的一种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转速并非完全均匀,冇微小变化。 2.公转地球绕太阳以接近正圆的椭圆轨道旋转的运动。 3?平动地球随整个太阳系在宇宙太空屮不停地向前运动。 4?进动地球曲于旋转,赤道附近向外凸出,口月对此凸出部分的吸引力使地轴绕黄轴转动,方向门东向曲。这种在地球运动过程中,地轴方向发生的运动即为地球的进动。 5. 章动。地轴在空间的运动不仅仅是沿一平滑圆锥面上的转动,地轴还以很小的振幅在锥面内,外摆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章动。 二.地球的形状及影响因索。 地球为一梨形不规则回转椭球体。 影响因素:1?地球的自引力…正球体;2?地球的自转■…标准扁球体;3.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不规则冋转椭球体

土木工程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土木工程概论——复习提要 第1章绪论练习题 名词解释题 1、土木工程; 2、基本建设; 3、信息化施工; 4、可持续发展。 单项选择题 1、()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总称。 A、土木工程; B、基本建设; C、信息化施工; D、可持续发展。 2、中国的北京故宫属于() A、钢结构 B、砖石结构 C、木结构 D、钢筋混凝土结构 3、以下著作中不属于土木工程著作的是() A、《考工记》 B、《史记》 C、《营造法式》 D、《论建筑》 4、1825年、法国的纳维建立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方法是() A、容许应力法 B、极限应力法 C、最大强度设计法 D、基于概率的极限状态设计法 5、()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构成危害”。 A、土木工程; B、基本建设; C、信息化施工; D、可持续发展。 6、()向轻质、高强、多功能化发展。 A、工程材料; B、土木工程; C、技术; D、设计。 7、居住建筑,按层数来划分:()层及以上为高层建筑。 A、10 B、9 C、15 D、30 8、用土木工程分析的仿真系统的技术指导设计可大大提高工程结构的()。 A、可靠性; B、真实性; C、观赏性; D、实用性。 9、()应具有信息收集,快速处理,优化决策,大型可视化系统等功能。 A、智能化建筑; B、信息化施工; C、仿真系统; D、智能化交通。 10、无论住宅建筑还是公共建筑,建筑物高度超过()时均为超高层建筑 A、100m B、120m C、150m D、90m 多项选择题 1、建筑物可以按其功能性质分为() A、工业建筑 B、农业建筑 C、民用建筑 D、公共建筑 2、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有()。 A、功能要求多样化; B、城市建设立体化; C、交通工程快速化; D、工程设施大型化。 3、在建设及使用土木工程过程中及()有密切关系,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影响很大。 A、能源消耗; B、资源利用; C、环境保护; D、生态平衡。 简答题 1、什么是“土木工程”? 第2章土木工程材料练习题 判断及改题 1、水泥浆体在常温下会逐渐变稠直到开始失去塑性,这一现象称为水泥的凝结。()

工程物探试题库

工程物探试题(一) 一、解释概念(共16分) 1.观测系统 2.惠更斯原理 3.频谱 4.波动曲线 5.静校正 6.地球物理勘探 7.折射定理 8.视速度 二、填空题(共13分) 1.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传播,岩土介质可视为介质,产生的波可视为波,按传播方向与介质振动方向的不同,波主要可细分为、和波,同一岩土层波速大小关系为。 2.原始地震记录上主要包含的地震波、、、和。 3.浅层折射波法勘测时,常用的观测系统为,资料处理的主要流程、、。 4.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有:、、 、和。 三、简答题:(共20分) 1. 1.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其能量衰减有什么规律?(4分) 2.什么是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有什么优越性?(4分) 3. 为什么水平叠加时间剖面需要做偏移归位?(4分) 4.t0法的原理。(8分) 四、证明题:(共12分) 假设均匀介质一个水平界面情况下。 证明:1.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 2.该界面产生的折射波时距曲线在盲区半径点与反射波时距曲线

相切。 五、(共24分)假设地质模型如图1所示。 1.推导R界面共激发点反射波理论时距曲线方程 2.写出R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3.讨论两方程共同点和不同点。 4.绘制R界面直达波、反射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 5.绘出图2水平叠加后时间地震剖面。 地面 h1=50m v1=800m/s R v2=1000m/s 图1 地面 (a)(b) 图2 六、(共15分)已知4次覆盖,接收道数N=24,道间距ΔX=4米,偏 移距=1个道间距,单边放炮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 求: 1.为达到满覆盖次数,炮间距应为多少? 2.排列长度和最大炮检距为多少? 3.写出共CDP点道集?

地球物理勘探部分知识点

????????????????? ????????????????????????????????????????????????????????????????????????????????????????????梯度法电位法充电法激电测深法各类剖面法激发极化法多级测深法偶极测深三级测深法对称四级测深法电测深偶极剖面法复合对称四级剖面法对称四级剖面法联合剖面法电剖面电阻率法充电法电位法天然场法直流电法法)无线电波透视法(阴影变频法(交流激电法)甚低频法(长波法)电磁法低频点测法 天然场法交流电法电法勘探???????????声波法横波法纵波法面波法反射波法 折射波法地震勘探 测量均匀大地的电阻率,原则上可以采用任意形式的电极排列来进行,即在地表任意两点(A 、B)供电,然后在任意两点(M 、N)测量其间的电位差,根据 (5.2.10)式便可求出M 、N 两点的电位. AB 在MN 间产生的电位差由上式解出大地电阻率,大地电阻率的 计算公式为 上式即为在均匀大地的地表采用任意电极装置(或电极排列)测量电阻率的基本公式。 其中K 为电极装置系数。 电法勘探的基本概念 电法勘探是以研究地壳中各种岩石、矿石电学性质之间的差异为基础,利用电场或电磁场(天然或人工)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来解决地质构造或寻找有用矿产的)11(2BM AM I U M -=πρ)11(2BN AN I U N -=πρ)1111(2BN BM AN AM I U MN +--=?πρI U K MN ?=ρBN BM AN AM K 11112+--=π

一类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称为电法。 场源 稳定电流场:点电源电场、两异极性点电源电场、偶极子源电场。 变化电流场:电磁场 装置类型:对称四极、三极、偶极 视电阻率均匀介质电阻率计算公式 实际上大地介质常不满足均匀介质条件,地形往往起伏不平,地下介质也不均匀,各种岩石相互重叠,断层裂隙纵横交错,或者有矿体充填其中,这时由上式得到的电阻率值在一般情况下既不是围岩电阻率,也不是矿体电阻率,我们称之为视电阻率。用ρs 表示 视电阻率与真电阻率在概念上有本质的不同,决定视电阻率值大小的因素有: 1) 不均匀体的电阻率及围岩电阻率; 2) 不均匀地质体的分布状态(形状大小、深浅及产状等); 3) 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间的相互位置; 4) 工作装置和地质体的相对位置 电测深 电测深法是根据岩石和矿石导电性的差异,在地面上不断改变供电电极和测置电极的位置,观测和研究所供直流电场在地下介质中的分布,了解测点电阻率I U K MN ?= ρ

勘探地球物理学基础--习题解答

《勘探地球物理学基础》习题解答 第一章 磁法勘探习题与解答(共8题) 1、什么是地磁要素?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解答:地磁场T 是矢量,研究中令x 轴指向地理北,y 轴指向地理东,z 轴铅直向下。地磁场 T 分解为:北向分量为X ,东向分量为Y ,铅直分量为Z 。 T 在xoy 面内的投影为水平分量H ,H 的方向即磁北方向,H 与x 的夹角(即磁北与地理北的夹角)为磁偏角D (东偏为正),T 与H 的夹角为磁倾角I (下倾为正)。X 、Y 、Z ,H 、D 、I ,T 统称为地磁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1。 图1-1 地磁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各要素间以及与总场的关系如下: 222222T H Z X Y Z =+=++, c o s X H D =, sin Y H D =? cos H T I =?, s i n Z T I =?, t a n /I Z H =, a r c t a n (/I Z H = tan /D Y X =, a r c t a n (/D Y X = 2、地磁场随时间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 解答:地磁场随时间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1)地球内部场源缓慢变化引起的长期变化;(2)地球外部场源引起的短期变化。 其中长期变化有以下两个特点: 磁矩减弱:地心偶极子磁矩正在衰减,导致地磁场强度衰减(速率约为10~

20nT/a)。 磁场漂移:非偶极子的场正在向西漂移。(且是全球性的,但快慢不同,平均约0.2o/a)。 短期变化有以下两个特点: 平静变化:按一定的周期连续出现,平缓而有规律,称为平静变化。地磁场的平静变化主要指地磁日变。 扰动变化:偶然发生、短暂而复杂、强弱不定、持续一定的时间后就消失,称为扰动变化。地磁场的扰动变化又分为磁暴和地磁脉动两类。 3、地磁场随空间、时间变化的特征,对磁法勘探有何意义? 解答:在实际磁法勘探中,一般工作周期较短,主要关心的是地磁场的短期变化,即地磁日变化、磁暴以及地磁脉动。 在高精度磁测中,地磁日变化是一种严重干扰,一般在地面磁测、航空磁测过程中设有专用仪器进行地磁日变观测,以便进行相应的校正,称为日变改正。但在海上磁测时,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必须提出相应的措施,消除其日变干扰场。 在强磁暴期间,应该暂停野外磁测工作,避免那些严重的地磁扰动覆盖在地质体异常之上。 地磁脉动可以在具有高电导率的地壳层中产生感应大地电磁场,可以作为磁测的激发场。通过测量其大地电流,可以确定地壳层的电导率及其厚度等,以解决某些地质、地球物理问题。 4、了解各类岩石的磁性特征对磁法勘探的有什么意义? 解答:磁法勘探是以地壳中不同岩(矿)石间的磁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天然磁场及人工磁场的变化规律,用以查明地质构造和寻找有用矿产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因此,在磁法勘探前必须了解各类岩(矿)石的磁性参数,以分析总结工作区是否具备磁法勘探的工作前提,为工作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另外,了解工作区各类岩(矿)石的磁性差异、差异大小、分布规律以及成因也是磁法勘探工作的布置和磁测成果资料的解释的重要依据。

地球物理历年试题和答案

( 一、名词解释 (1)地震基本参数 (2)地磁基本要素 (3)传导类和感应类电法(各列出至少两种) (4)岩石主要热物理性质参数和大地热流 (5)大地水准面和地球形状 二、已知折射波时距曲线和反射波时距曲线分别如图a)、b)所示,试根据曲线判断折射界面和反射界面的倾斜方向,并简述判断的依据。 t (a)(b) ^ x x o o 三、简述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波速度分布。 四、如图所示,地下大约10m深处埋藏着一个矿体,分别采用极距A1B1=50m、A2B2=10m、A3B3=200m的三种对称剖面装置进行观测,获得如图中所示的三种反映异常程度不同的视电阻率曲线,试分析其原因。 " 五、简述古地磁学的研究成果及应用。 六、简述布格重力异常、均衡重力异常及其改正。 { 答案: 一(1)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用经纬度表示;震源深度:震源至震中的距离;发震时刻:地震发生时间;震级:地震时所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 (2)地磁场在地面座标系x、y、z轴上的投影X、Y、Z;水平分量H,所指方向为磁北;磁偏角I,偏东为正,偏西为负;磁倾角D,向上为正,向下为负。 (3)前者研究稳定或似稳电流场,有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充电法、自然电场法等;后者研究交变电磁场,有低频电磁法、大地电磁法、甚低频电磁法,频率电磁法等。 (4)热导率(k):k=q/dT/dt,表征岩石导热能力;比热(c):表示岩石储热能力,c=dQ/mdT;热扩散率(α),表征岩石在加热或冷却时各部分温度趋于一致的能力,α=k/cρ。 (5)与平静海平面相重合的等重力位面为大地水准面,其形状叫地球形状。 二、对图a): 方法1:比较水平轴上原点(炮点)两边盲区的长短,若相等,则反射面为水平面;若不等,则界面倾斜,长者一方为界面下倾方向,短者为上倾方向,因此该反射界面为从左

物探复习整理

第二章 物探:以地壳表层不同岩土介质的物性差异为基础,利用天然存在或人工建立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类探测方法 重力勘探:重力勘探是以岩、矿石密度差异为物质基础,由于密度差异会使地球的正常重力场发生局部变化(即产生重力异常),观测和研究重力异常,就能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 异常图解: 重力勘探的应用:了解上地幔的密度变化;研究地壳深部构造及地壳活动性;?划分大地构造单元(如地台与地槽的界线);圈定具有油气远景的沉积岩内部构造、盐丘及煤田盆地;寻找金属矿、钾盐;天然地震预报。 重力:地面上一切物体都要受到两种力的作用,其一是地球的全部质量对物体的引力,其二是物体在自转的地球上受到的惯性离心力,重力就是它们的矢量和。 重力场强度:单位质量的物体在重力场中所受的力,称为重力场强度。 正常重力场: 重力随时间的变化:a.长期变化。原因:地壳内部的物质运动,如岩浆活动、构造运动、板块运动有关。特点:变化十分缓慢、幅度小,在短时间内变化很弱,故在重力勘探中不予考虑。b.短期变化(日变化)。原因:地球与太阳、月亮之间的相互位置变化引起(即天体运动有关)。特点:周期短(24小时)、变化幅度较大,可以达2~3g.u。 重力异常:在重力勘探中,由地下岩(矿)石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重力变化称为重力异常。 重力异常具体条件: 1、探测对象与围岩要有一定的密度差。 2、岩层密度必须在横向上有变化,即岩层内有密度不同的地质体存在,或岩层有一定的构造形态。 3、剩余质量不能太小(即探测对象要有一定的规模)。 4、探测对象不能埋深过深(例如:△m=50万吨的球形矿体,当中心埋深为100米,可产生355μGal的异常;当中心埋深为1000米,则只能产生3.4μGal的异常,该强度的异常仪器不能观测到)。 5、干扰场不能太强或具有明显的特征。 岩(矿)石密度的一般规律:火成(岩浆)岩密度>变质岩密度>沉积岩密度。 决定岩(矿石)密度的主要因素为:1、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的多少。2、岩石中孔隙度大小及孔隙中的充填物成分。3、岩石所承受的压力等。 重力勘探工作方法:A.工作任务。重力预查:在重力测量的“空白区”中进行的大范围、小比例尺的重力测量。目的:大地构造的基本轮廓(如断裂带、岩体的分布等)的资料。重力普查:在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地区开展的重力测量。目的:划分区域地质构造、圈定岩体及储油构造,比较确切地指示成矿远景区。重力详查:在成矿远景区(或成矿有利地段)进行重力测量。目的:详细地研究工区重力异常的规律和特点,寻找局部构造或岩、矿体。重力细测:在已发现的储油、气构造、煤盆地,以及成矿有利的岩、矿体上进行的重力测量。目的:构造、岩体、矿体的形态及产状。B. 工作比例尺、测网及测量精度。工作比例尺:①工作比例尺反映了重力测量工作的详细程度;比例尺取决于相邻测线间的距离。②比例尺愈大,单位面积内的测点数愈多,对重力异常的研究也就愈详细。③比例尺应与工作任务相适应。测网:测网一般是由相互平行的等间距的测线和在测线上分布的等间距的测点所组成。测量精度:①测量精度是衡量野外观测质量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决定技术措施、工作效率和成本的重要指标。②精度是指测量值与真值的接近成度。③精度应根据地质任务和工作比例尺确定。④例如:金属矿普查,取探测对象产生的最大异常的1/3~1/4作为测量精度。C. 重力野外观测。重力基点的建立,重力基点的作用:工区内重力异常的起算点;检查仪器的零点漂移,确定零点漂移校正系数。野外观测。资料整理。 地形校正-δg地:校正原因:地形起伏往往使得测点周围的物质不能处于同一水准面内,对实测重力异常造成干扰,必须通过地形校正予以消除,又称为地改。校正办法:除去测点所在水准面以上的多余物质,并将水准面以下空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