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柳林民俗

柳林民俗

柳林民俗
柳林民俗

柳林民俗

一、春节

柳林民间称除夕夜到正月初一(俗称大年)为过年,俗云“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者即是。广义的过年包括整个“新正寿月”,届时家家灯烛,户户红联,老者欣喜,儿童雀跃,共同沐浴着普天同庆的欢乐。除夕俗称年除。早饭习吃油炸糕,以庆祝一年终结。晚上合家团聚,调凉菜、喝烧酒,称“年宴”。宴毕点燃院中炭垒火炉称“点旺火”(城区沿川一带称塔塔火)。睡前给旺火炉及家中灶膛里填放柏叶、柏木片或柏柴香,使香烟燎绕。除夕夜大人小孩故意迟睡或彻夜不眠,俗称“熬年”,也叫“守岁”。50年代前,除夕夜有接神仪式,阖家男子老少提灯笼,捧礼盘,盘内摆放香表、酒器、供献,从居室到大门内外诸神位前上香、焚帛跪拜,尔后燃放爆竹。大年早上,又行醮纸仪式。开门先放炮,然后点神灯。屋内供南海观音、灶君、财神、夫子爷(孔丘)、馗星爷(钟馗)。大小门口贴像供俸门神。院内供天地爷、土地爷、牛王菩萨、马王老爷等,诸神位前,敬礼如仪。此时,大门外灯笼高悬,满院中香烟缭绕,灯火通明,爆竹声声,此起彼伏。

除夕下午大小门前、诸“神”位前均贴大红对联。“守孝”之家头年贴黄联,次年贴蓝色,第三年恢复红色。大小门外两侧摆放“拦门炭”各一块,上贴红签,或红绿纸条束腰点缀。或书“黑汉在此,百无禁忌”字样。

大年早饭吃猪肉哨子(肉片汤菜)挂面汤(或长豆面条汤)。午餐主食羊肉水饺。饭前烧黄二酒以凉菜、炒菜为押品。

大年早饭后,儿子、儿媳携幼抱雏,手执酒具,登居处给父母敬斟喜酒,行跪拜礼,祝福老人延年益寿。平辈年幼者给兄嫂拜年,行拱手作揖礼。拜年礼成,受礼者馈赠行礼者压岁钱。初三、初四日,上年成亲的新婚夫妻须携酒、肉、粉、点四色水礼给岳父母、舅、姑、姨、姐等近亲拜年。

拜年礼在40年代前被认为“正伦”大事,不能苟且。60年代后渐被废止,但散发压岁

钱一直沿袭不衰。80年代后,有的视交往关系分赠多寡,或有求于人时带有行贿色彩。二、破五

农历正月初五日古称破五,意在破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大年初一起,家中扫地不倒土,积至初五太阳出山前持至十字路口倒之,谓作“送穷土"。旺火炉燃剩的煤渣煤灰,不过破五不清理,届时结合清街扫院一并收拾。该日传统吃食为五谷面水饺,今已不传。

三、人日(人起)

正月初七为人日,俗有“人日补大年”之说。故柳林民间人日饮食与大年相同。该日晚上不令儿童外出串门,意恐“失魂”。

四、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亦称灯节。柳林秧歌多在正月十二三出场,以元宵节为中心,古有“正月十五闹元宵"之说。

元宵节期间家家悬灯结彩,灯笼上多写“吉星高照”或字谜字虎。元宵夜观灯猜谜,是柳林人民寓教于乐的活动,富有历史文化传统。

正月十五晚上,家家门前又有“打夜火”之俗。于大门外近街畔处堆放葛针(酸枣枝条)或竖置高粱秸杆(俗称棒棒,成捆状),待日落之后,月华初升之时,家中大人手捧托盘,内置香表供献清茶一盅对天焚化祝祷,然后点燃街畔柴禾。霎时家家门前烈焰升腾,处处儿童欢呼雀跃。高升、二起脚响彻云霄,火光灯光照耀如同白昼。火势稍小时,儿童开始“扑火”,从火堆一侧跃过火焰跳向对侧。年幼者由父母抱越,俗传“扑神火”可以消灾免难。

正月十五前,按地域或按宗族姓氏推出的纠首社家在村中(或街面)公地搭设天官神棚(柳林城川一带称盘子,为一木制神龛),张灯结彩安排灯会。神棚前插立木杆,杆头安置灯碗,排成九曲黄河阵灯油会,以十五晚为正会,前后延续数天(夜)。届时男女老幼接踵而至转九曲,庆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秧歌队、弹唱班、放焰火,人们尽情欢乐,在新正寿月所有节日中最为隆重。

五、添仓

农历正月二十日为小添仓,二十五日为大添仓。是农家预祝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的节日。届时凡外出经商、拜友、串亲者必须连日赶回,以应添人进口之吉。家庭主妇捏蒸米面“仓官”,分别摆置炕头、窗台、水缸内(漂浮水面)、粮仓等处。炕头的仓官面塑男女老幼团坐炕头,象征“五男二女七子团圆";打场式仓官,老者执木锹,幼者扛谷袋,牛拉,碌碡,粮食成堆;水缸内放漂一只面塑鸭子,窗台上摆一只面塑小狗……各式仓官均附带面塑灯瓜一只,加捻注油,晚上点燃,别具风情。此时,儿童唱起歌谣:“仓官爷,添仓来,糜子谷,扛回来。大瓮圪堆小瓮满,盔盔钵钵都装满”、“仓官爷,添仓来,扛回个胖壮小子来,有吃有穿大发财。”儿歌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企求和愿望。60年代粮食困难,人们以玉茭面加糖精代替小米面,敬神仪式废去。70年代后,城川一带逐渐不蒸仓官,南北山村偶尔有蒸塑者,但因米面疙瘩不易消化,蒸的数量甚少。青年人对此置之不顾,外出者届时也未必赶回。

盘子文化

柳林盘子是柳林民间年俗中元宵节主要社火活动之一,民间俗称“天官会”。多以居住地域位置,数十户人家集资建坛立社,轮流做酉首,主持邻里元宵节祭祀。所立神坛原称盘子,现在“柳林盘子”多指整个祭祀过程。

何谓天官?指民间元宵节供奉之神“天、地、人三界十方生灵之主宰”。(天、地、人三界十方生灵,是中华民族朴素的信仰哲学的精髓,人只要行善积德,便可升入天界成神,受人间叩拜,要是做恶缺德,就会下到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盘子,多以精美木雕而成,塔楼样式,一般为两层,3~4米高。坛前榜纸对吊,纱灯高悬;神前旗罗伞扇,香烟缭绕。气势庄严肃穆。坛内供奉天官(天官赐福)、地官(地官赦罪)、水官(水官除厄);左右还敬有各路神仙,如:菩萨、观音、八仙、赵公元帅、送子娘娘、钟馗、尉迟公等。

元宵节三日,为传统祭祀日。由社火内巧媳妇蒸好枣山、花花、节节高、肥猪肥羊等精美面塑供奉神前,社内农家携妻伴子前来敬香烧表,乞求一年全家平平安安。新婚夫妻在婆婆一再恳求下,前来偷灯许愿,祈求早生贵子,来年还上一对上好花灯,以致百年老坛,纱

灯绵延数百米。

每每夜幕降临,社外游客蜂涌而至,观灯赏盘,神前随心布施,燃香祈得平安锁,戴于朐前,保佑全家安康。尤其正月十五,万人空巷,人群簇拥,烟花四起,锣鼓喧天,好一幅太平盛世。

求子风俗

多子多福,这种传统观念可谓源远流长。五男二女七子团圆,是历代小说戏剧里大富之人的标志。最著名的是唐朝大将郭子仪,一生有七子八婿,富贵寿考冠绝古今,由此而上了《无双谱》,以此为题材的《满床笏》成了明清两代官场到民间的重头戏。《红楼梦》里贾府唱酬神戏,贾老太太因拈着了这出戏而喜出望外,就是典型的例子。

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孕育了共同的文化心理。但是,由于区域环境的不同,各地的风俗存在着差异、因而求子的方式各不相同。在安徽淮南一带为偷娃娃,想得贵子的人家到八公山上泰山娘娘庙的神座上“偷”庙主买来的泥娃娃,偷子果然生子,再买泥娃娃为它披红挂彩,以鼓乐吹打送回原处,称为还子。江苏淮安是,亲朋好友送子,送的东西为一纸糊小红灯或一块砖,悬挂在盼子夫妇床头。而柳林一带则是以偷枣子为主,这是特有的民俗心理与特定的物产交织而成的一种民俗事象。

柳林有一种别致有趣的求子习俗。女子婚后不孕,家里人就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到别人家“偷”枣子或核桃,或是在正月到多子多孙的人家“偷”灯,“偷”面狗、面鞋,被偷的人不但不责怪,佯装没见,而且内心祈祷着他们如愿以偿,枣(谐“早”)得贵子。柳林以产枣驰名远近,每到秋季,山山岭岭,沟沟壑壑的枣树上挂满了鲜红的枣子,这里的枣子个大、肉厚、核小、色浓、味甜,相传曾被康熙皇帝御笔命名为“油枣”。民间把祈求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民俗心理,寄寓在特有的物产上,赋予枣子以深厚的民俗意蕴,祈求早得贵子。年俗文化

2006 年2月9日,“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年俗文化节”在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孟门镇南山寺拉开序幕,来自国内外的90余名民俗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研究探索如何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年节文化,特别是推动黄河中游及黄土高原民俗文化及年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孟门镇地处晋陕黄河峡谷中段、黄土高原腹地,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其民俗文化积淀深厚,每到传统年节,这里的人们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活动,如火炉则、伞头秧歌、天官会、转九曲、吹打乐等,其独具特色的年俗文化有较强的代表性。

在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开幕式上,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会授予孟门镇“民俗文化保护之乡”,南京大学、东西方艺术家协会(纽约)民俗艺术委员会宣布孟门镇为“南京大学民俗教研基地”,并举行了挂牌仪式。

“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年俗文化节”全体通过了《保护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孟门宣言》,宣言认为,中华传统民间年节民俗文化,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创造,是中华古老文明的生动表现,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科学理念与“和合团结”的民族精神,集中了民众的美好向往与智慧创造。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民俗是中华民族极其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发展民族新文化的根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