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基本知识

遥感基本知识

遥感基本知识
遥感基本知识

遥感图像复合:

概念:多种名称,常见的有:图像复合(Image Fusion)、影像融合(Image Merging)、数据复合(Data Fusion)、数据综合(Data Integration)、影像综合(Image Integration)、信息复合(Information Combination)等还有学者称结合(Combined) (Lichtenegger,1991)、重合(Coincident) (Crist,1984)、互补(Complementary) (Koopmans和Forero,1993)、组合(Composited)(Daily等,其实就是影像的融合。

定义:不同的学者定义

Keys(1990),Franklin,Blodgett(1993)定义为输入某区域的空间、时间、光谱都不同的影像数据,对像元第三个新值的计算;

Mongolini(1994)将数据复合定义为利用多源数据不同的特点,以提高数据信息质量的方法,这一定义不仅包括遥感影像的复合,而且包括与其它实际数据如地形图、全球定位系统(GPS)数据等的复合;

Shufet和Mckeown(1990)考虑到在图像处理中不同水平上的复合,定义为信息复合,此处指在复合前已将信息解译到知识水平。

共同配合数据分析(Co-registered) (Rebillard和Neguyen,1982),它不仅指不同光谱影像数字的运算,且包括多源数据以红、绿、蓝(RGP)简单的叠合。

Hall(1992)定义数据复合是处理信息和数据以达到改善判决信息的过程。

Genderten和Pohl(1994)的定义,即影像复合为利用某些算法对二个或更多的不同影像的结合。(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

2影像复合的作用

2.1 提高分辨率(多光谱影像与高空间分辨率影像复合)

多光谱波段(XS)和全色波段(PAN)

TM资料与全色波段(PAN)

多波段资料与高分辨率航空资料的复合或雷达数据;

2.2 改善几何配准精度和几何校正精度

提高影像分辨率,使得图像几何配准精度极大地提高。

2.3 产生立体影像数据

有利于目视对地物分辨与识别,从而有利遥感图像目视解译。

?不同空间分辨率的VIR(可见光与红外光谱)和VIR 数据

? 多视角的SAR 和SAR 数据

? 及VIR 和SAR 数据复合 2.4 提高分类精度

多源影像复合,以实现不同信息的互补。 缺失数据部分的补合 提高分辨率等

2.5 特征增强

增强了各项观察特性,如微波与可见光传感的资料复合。 2.6 变化监测

图像差值法(Image Differencing)是将一个时相的某一谱段光谱密度值减去另一时相对应象元光谱密度值,从而产生差值图像进行动态监测;

DXij 为两时相的图像,k 为波段,i 和j 为象元的行列数,t1、t2分别代表第一、第二时相,C 是人为常数以消除减法运算中出现的负值。

图像比值法(Image Ratioing) 是将一时相的某一波段光谱值除以另一时相对应象元的光谱值,从而获得比值图像,从而进行变化监测的方法。

复合的方法

根据图像处理过程中影像复合发生的阶段不同,影像复合可分为:

? 基于判决水平的复合,基于特征的复合,基于像元的复合,但以基于像元的复合法

为主。 3.1 基于判决水平的复合 首先对图像进行处理提取信息(如划分成大类),然后结合判决规则的应用加强解译,解决分歧及进一步更好地了解观察对象,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复合,它更有利于细分与制图。

关键:在于对初分为大类后选择各大类的特征影像进行复合,以便细分。

3.2 基于特征的复合

特征是指从最原始图像提取的特点,主要指环境如范围、形态、相邻等。

基于特征的复合首先分别从各数据源中提取物体特征,然后再复合。

由于遥感图像结构特征的表达常不成熟,因而基于特征的复合研究有相当大的难度,研究论文也较少。

? Mangolini(1994),

? 我国学者孙家柄、刘继林基于小波理论对航片及TM 的特征进行融合

3.3 基于像元水平的复合

? RGB 合成(将相同或不同传感器遥感资料的不同波段赋予红(R )、绿(G )、兰(B )

进行叠加合成形成复合影像,即假彩色图像)

?

? 加、减(差值 )、乘、除法、加权复合法(不同时期,不同遥感平台,或相同平台

不同波段影像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得到复合影像的方法。) ?

()()c

t DX t DX

DX

k ij k ij

k ij

+-=12()()12t DX t DX DX k ij k ij k ij =?????+≤≤--?+?=C DX C C DX C DX T k ij k ij k ij 110111或

?主成分变换-逆变换复合、(多光谱影像主成分变换,求出第一主成分,然后用高分辨率数据取代第一主成分并进行主成分逆变换,得出复合影像。基本条件: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应包含第一主成分PC-1多光谱影像信息,或与之几乎相等。)?

?RGB-IHS变换法

?小波变换(影像频域分析,同一地区不同类型的影像,低频部分差别不大,高频成分相差很大。小波变换后在变换域内具有分频特性,影像锐度明显提高。

?复合过程为:先在确定的邻区窗口内,在分辨率2j下,分别对复合的影像数据统计均值和方差,然后确定子带和基带复合值。

?高通滤波、

?综合方法(如高通滤波与波段综合、嵌合与其它方法结合等)。

?(8)遥感影像与DTM数据之间的复合

?利用DTM数据,消除影像上由于地形起伏而产生的几何变形,提高遥感影像的定位精度;

?DTM数据也可作为辅助数据,用于遥感像分类识别,提高遥感影像分类精度;

?如提取坡度坡向作为一个波段直接参与分类(如提取知识与规则后参与分类—应属判决水平的复合)

?利用计算机图形学的算法,利用DTM数据,可生成具有真实感的三维立体图象。

?9.4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

?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强大的管理、检索和综合分析各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

?利用GIS,可充分利用非遥感信息,极大地减少解译中的不确定性,提高遥感影像分类精度,是解决同物异谱、同谱异物的有效手段

?

(1)GIS在遥感影像解译中的作用

?对遥感影像进行辐射较正,消除或降低地形差异的影响。

?几何校正过程中,协助地面控制点的确定。

?监督分类过程中,协助训练样本的选取。

?与遥感影像叠合,协助目视解译。

?作为解译结果的检验数据。

?作为解译的直接或间接数据,增加遥感影像信息量,提高遥感影像解译精度。

几何校正原理与方法:

几何畸变:遥感图像在获取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景物中目标物相对位置的坐标关系图像中发生变化。

畸变来源:传感器成像几何形态影响

传感器一般的成像几何形态有中心投影、全影投影、斜距投影以及平行投影等几种不同类型。

1、全景投变形

2、斜距投影变形

侧视雷达属斜距投影,其成像变形规律如图

(二)传感器外方位元素变化畸变

(三)地球自转的影响

地球自转对于瞬时光学成像遥感方式没有影响,对于扫描成像则造成图像平行错动。

(四)地球曲率影响

二、遥感图像几何校正原理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包括光学校正和数字纠正两种方法。

数字纠正是通过计算机对图像每个像元逐个地解析纠正处理完成的,其包括两方面:一是像元坐标变换;二是像元灰度值重新计算(重采样)。

(一)坐标变换的两种方案

首先要确定原始图像和纠正后图像之间的坐标变换关系。对其包括:

直接法:从原始图像阵列出发,依次对其中每一个像元分别计算其在输出(纠正后)图像的坐标,即:

式中,x,y为P点原始图像的行数和列数;X,Y为P在新图像中的坐标(即地面坐标系),并把P(x,y)的灰度值重新计算后送到P(X,Y)位置上去。

(三)数字图像灰度值的重采样

校正前后图像的分辨率变化、像元点位置相对变化引起输出图像阵列中的同名点灰度值变化。

重采样:P’的灰度值取决于周围列阵点上像元的灰度值对其所作的贡献,这就是灰度值重采样

、最近邻法

用距离投影点最近像元灰度值代替输出像元灰度值。

2、双线性内插法

投影点周围4个相邻像元灰度值,并根据各自权重计算输出像元灰度值,公式简述为:3、双三次卷积法

获取与投影点邻近的16个像元灰度值计算输出像元灰度值,公式为:

三、数字图像几何校正方法

数字图像几何校正方法有多项式纠正法和共线方程纠正法。前者常用。

多项式纠正法的基本思想:回避成像的空间几何过程,而真接对图像变形的本身进行数学模拟。常用的二元齐次多项式纠正变换方程为:

实际工作中,多项式系数求出后,根据上述公式可以求解原始图像任一像元的坐标,并对图像灰度进行内插,获取某种投影的纠正图像。

一般选择最小控制点的数量为:(n+1)(n+2)/2, 为多项式次数。

五、多图像几何配准

在实际应用过程经常需要将同一地区的不同类型传感器获得的各种遥感数据“匹配”起来,以期利用各自优点,这种作法称为多图像几何配准。

?图像配准(或图像匹配)是评价两幅或多幅图像的相似性以确定同名点的过程。

图像配准算法就是设法建立两幅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相应几何变换参数,对两

幅图像中的一幅进行几何变换的方法。

?图像配准是图像分析和处理的基本问题。它在航空影像自动制图、图像三维重构、

计算机视觉、遥感融合、模式识别、医学图像处理、影像分析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

?按照配准算法所利用的图像信息,可以分为基于区域的方法和基于特征的方法。基

于区域的匹配主要是模板匹配和基于相位(频率)的匹配方法;基于特征的匹配包

括基于特征点集的匹配和基于线特征(图像中边缘信息)的匹配算法。

按自动化程度可以分为人工、半自动和全自动三种类型。

金字塔模板匹配

基于特征的配准算法

基于特征的算法(feature-based matching)先提取图像显著特征,再进行特征匹配,大大压缩了图像信息的数据量,同时保持了图像的位移、旋转、比例方面的特征,故在配准时计算量小,速度较快、鲁棒性好。当两幅图像之间的线性位置关系不明确时,应使用基于特征的匹配。一般来说特征匹配算法可分为四步:

1.特征提取;

2.特征描述;

3.特征匹配;

4.非特征像素之间的匹配。

人工匹配步骤

1. 人工选取控制点

2. 多项式匹配

几何精校正一般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建立原始图像与校正后图像的坐标系。

2.确定控制点对。

3.选择畸变数学模型,比如一次、二次、三次多项式。

4.几何校正的精度分析

遥感图像增强:

(1)背景知识

在获取图像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图像质量多少会有所退化。图像增强的目的在于:(1)采用一系列技术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提高图像的清晰度;(2)将图像转换成一种更适合于人或机器进行分析处理的形式。通过处理设法有选择地突出便于人或机器分析某些感兴趣的信息,抑制一些无用的信息,以提高图像的使用价值。

增强的方法往往具有针对性,增强的结果只是靠人的主观感觉加以评价,因此,图像增强方法只能有选择地使用。

图像增强方法从增强的作用域出发,可分为空间域增强和频率域增强两种。空间域增强是直接对图像像素灰度进行操作;频率域增强是对图像经傅立叶变换后的频谱成分进行操作,然后经傅立叶逆变换获得所需结果。

常用处理方法:

1辐射增强处理

①直方图均衡化

②直方图匹配(直方图匹配是对图像查找表进行数学变换,使一幅图像的直方图与另

一幅图像类似。直方图匹配经常作为相邻图像拼接或应用多时相遥感图像进行动态变化研究的预处理工作,通过直方图匹配可以部分消除由于太阳高度角或大气影响造成的相邻图像的效果差异。)

2.空间增强处理(Spatial Enhancement)

①卷积增强处理(Convolution)

②自适应滤波(Adaptive Filter)

③锐化增强处理(Crisp Enhancement )

④分辩率融合(Resolution Merge)

分辩率融合是对不同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的融合处理,使融合后的遥感图像既具有较好的空间分辨率、又具有多光谱特征,从而达到图像增强的目的。操作过程比较简单,关键是融合前两幅图像的配准(Rectification)以及融合过程中融合方法(Method)的选择。

3.频率域;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

二、大气校正

定义:指消除主要由大气散射引起的辐射误差的处理过程。

(一)公式法

与卫星扫描同步进行野外波谱测试,将地面测量结果与卫星影像对应像元亮度值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

式中,LAi为卫星观测值;Ri为地面反射率;

a和b为回归系数;

系数a为大气散射引起对辐射的干扰部分

a=SiLBi

式中,Si为系统增益因素;Lbi为大气路径辐射率;

b表示辐射率Lai随地面反射率Ri递增而增长的程度大小;

Ti为大气透射率;Hi为太阳辐照度;θ为太阳天顶角;

由于这个公式计算方法是对于各个波段分别进行的,所以以上各参数都带有i,代表各波段的序号。将上式代入可得:

二)回归分析法

用长波数据来校正短波数。

作法:在不受大气影响的波段(如TM5)和待校正的某一波段图像中,选择由最亮至最暗的一系列目标,将每一目标的两个待比较的波段灰度值提取出来进行回归分析。

(三)直方图校正法

通过灰度直方图对比找出校正量。

Modis接收站:美国16个,日本4个,英法德1个,2007年中国30多个,仅仅北京8个。CRERS-1 设计2年使用了5年。1998年。

CRERS-2 设计年,现在已经使用了6年,还在使用。2004年发射

CRERS-2B 波段最高分辨率2.36米2007年发射的。

海洋3号卫星最高分辨率3米

北京一号分辨率4米,2005年发射,至今运行完好。2米/600公里幅宽

北京二号分辨率2米,今年发射。

Modis分辨率250米,36个离散波段。

目前我国的民用遥感卫星系列中,气溶胶类型即形成机理,传输模式等方面处理到分析都很薄弱,卫星遥感中,大气校正只能套用国外几个大气溶胶模型,这已经成为我国民用遥感卫星定量化限制性因素。

数据获取后,后期效率不高,尚未形成一个有机的综合应用体系,海量空间信息处理能力不足,数据加工和服务体系不健全。

卫星地面站有高达几十TB的数据,由于数据处理技术根不上,大部分遥感图像从一获取就束之高阁。(信息的提取,分析,深加工能力跟不上)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社会对遥感的需求大增,因为遥感数据的存储,流转,信息分析能力的严重不足致使国家的应急遥感信息利用率不高。2008年汶川地震,获取了雷达影像数据,但是无法对其进行解译,救灾部门不得不在网上招募雷达数据解译人员,大大耽误了救灾工作。

AR模型,DOS模型,cost ,6s等。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

第一章 1、遥感的定义:通过不接触被探测的目标,利用传感器获取目标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取被探测目标、区域和现象的有用信息 2、广义的遥感: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 3、狭义的遥感: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应用各种传感器(摄影仪、扫描仪和雷达等)获取地表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研究地面物体形状、大小、位置、性质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 4、探测依据:目标物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被探测的依据)传感器能收集地表信息,因为地表任何物体表面都辐射电磁波,同时也反射入照的电磁波。地表任何物体表面,随其材料、结构、物理/化学特性,呈现自己的波谱辐射亮度。 5、遥感的特点:1)手段多,获取的信息量大。波段的延长(可见光、红外、微波)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全天时。 2)宏观性,综合性。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一景TM影像185×185km2,可见的,潜在的各类地表景观信息。 3)时间周期短。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6、遥感数据处理过程 7、遥感系统:1)被探测目标携带信息 2)电磁波辐射信息的获取 3)信息的传输和记录 4)信息的处理和应用 第三章 1、电磁波的概念:在真空或物质中电场和磁场的相互振荡以及振动而进行传输的能量波。 2、电磁波特征(特征及体现):1)波动性:电磁辐射以波动的形式在空间中传播 2)粒子性:以电磁波形式传播出去的能量为辐射能,其传播也表现为光子组成的粒子流的运动 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粒子性 可见光、红外线——波动性、粒子性 微波、无线电波——波动性 3、叠加原理:当空间同时存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波源产生的波时,每个波并不因其他的波的存在而改变其传播规律,仍保持原有的频率(或波长)和振动方向,按照自己的传播方向继续前进,而空间相遇的点的振动的物理量,则等于各个独立波在该点激起的振动的物理量之和。 4、相干性与非相干性:由叠加原理可知,当两列频率、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的电磁波叠加时,在空间会出现某些地方的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地方的振动始终减弱或完全抵消,这种现象叫电磁波的相干性。没有固定相位关系的两列电磁波叠加时,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种现象叫电磁波的非相干性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考试

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试卷(A卷) 考试科目代码:810 考试科目名称:机械原理 试卷适用招生专业: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2机械电子工程、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4车辆工程、430102机械工程 考生答题须知 1.所有题目(包括填空、选择、图表等类型题目)答题答案必须做在考点发给的答题纸上,做在本试卷册上无效。 请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写清题号。 2.评卷时不评阅本试卷册,答题如有做在本试卷册上而影响成绩的,后果由考生自己负责。 3.答题时一律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作答(画图可用铅笔),用其它笔答题不给分。 4.答题时不准使用涂改液等具有明显标记的涂改用品。

2、试求机构在图示位置的全部瞬心。(10分) 3、标出图示位置时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凸轮从图示位置转过90度后推杆的位移。(10分) 四、(15分,所有考生做)计算图示机构的自由度,若有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请指出。 五、计算题 A B C 2 3 1 4

1、在图示的车床变速箱中,移动三联齿轮a 使齿轮3’和4’啮合。又移动双联齿轮b 使齿轮5’和6’啮合。已知各轮的齿数为48',50',42',38',58,42654321======z z z z z z ,电动机的转速 m in /14451r n =,求带轮转速的大小和方向。 (10分,所有考生做) 2、已知一渐开线规范外啮合圆柱齿轮机构,其模数mm m 10=,中心距mm a 350=,传动比 5/912=i ,试计算该齿轮机构的几何尺寸(各轮的齿数、分度圆直径、齿顶圆直径、齿根圆直径、 齿厚)。(16分,所有考生做) 3、在图示的轮系中,已知各轮的齿数20,50,40,60,2536421======z z z z z z (右旋) ,且各轮均为正确安装的规范齿轮,各齿轮的模数相同。当轮1以900r/min 按图示方向转动时,求轮6转速的大小和方向。 (全日制学术型,15分)

遥感概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遥感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狭义: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探测系统 根据通感的定义,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 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的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与常规观测相比,遥感观测的特点 遥感观测可以实现大面积同步观测,并且不受地形阻隔等限制。 遥感探测,尤其是空间遥感探测,可以在短时间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分别从遥感平台、传感器类型、工作方式和应用简述遥感类型 遥感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传感器: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工作方式: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 应用: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基本概念: 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序,构成了电磁波谱。 按照波长递减的顺序: 长波,中波和短波,超短波,微波,红外波段(超远红外,远红外,中红外,近红外),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0.38~0.76微米),紫外线,X射线,γ射线。朗伯源、朗伯面 辐射亮度L与观察角无关的辐射源,称为朗伯源。一些粗糙的表面可近似看做朗伯源。严格来说,只有绝对黑体才是朗伯源。对于漫反射面,当入射幅照度一定时,从任何角度观察反射面,其反射亮度是一个常数,这种反射面称朗伯面。把反射比为1的朗伯面叫做理想朗伯面。 绝对黑体、灰体、选择辐射体 绝对黑体: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灰体:没有显著的选择吸收,吸收率虽然小于1,但基本不随波长变化,这种物体叫灰体。如果发射率与波长无关,那么可把物体叫作灰体,否则叫选择性辐射体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Final Version)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 一、名词概念 1. 遥感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 传感器 传感器是遥感技术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收集和记录地物电磁辐射能量信息的装置,如光学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等,是获取遥感信息的关键设备。 3. 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是转载传感器进行探测的运载工具,如飞机、卫星、飞船等。按其飞行高度不同可分为近地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 4.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 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按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反射率) 5. 地物发射波谱曲线 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的发射波谱。按地物发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发射波谱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总发射) 6. 大气窗口 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7. 瑞利散射 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许多时,也叫分子散射。 8. 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统称为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按平台距地面的高度大体上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三类。 9. TM 即专题测图仪,是在MSS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成的第二代多光谱光学-机械扫描仪,采用双向扫描。 10. 空间分辨率 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间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最小单元,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通常用像元大小、像解率或视场角来表示。 11. 时间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12. 波谱分辨率 波谱分辨率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也称光谱分辨率。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13. 辐射分辨率 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14. 传感器 传感器,也叫敏感器或探测器,是收集、探测并记录地物电磁波辐射信息的仪器。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绪论 1、遥感的概念: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在地面,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 种传感器获取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 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学科。 遥感概念: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2、遥感的分类: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光谱遥感等。 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 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 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3、遥感起源于航空摄影、摄影测量等。 第一章 1、电磁波:通过变化电场周围产生变化的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产生变化的电场之间的相 互联系传播的过程。电磁波的特性:具有二象性,即波动性(干涉、衍射、偏振现象)和粒 子性。 2、波长最长的是无线电波,最短的是γ 射线。 3、电磁波谱图: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制成的图案。 4、地物的反射率概念: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 化而变化。反射类型:漫反射、镜面反射、方向反射。 5、影响地物反射率的 3 个因素: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入射角的大小,地表颜色与粗糙程度。 附: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 a 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 B 传感器的观测角和方位角 c 不同的地理位置 d 地物本身的变异 e时间、季节的变化 6、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 1.不同地物在不 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 2. 同类地物的反射光谱具有相似性,但也有差异性。不同植物;植 物病虫害 3. 地物的光谱特性具有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同物异谱,同谱异物)。 7、地物发射电磁波的能力以发射率作为衡量标准;地物的发射率是以黑体辐射作为参照 标准。 8、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波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灰体发射率小于1)。 9、黑体辐射的三个特性: a.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 b. 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同。(绝对黑体表面,单位面积发出的总 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c.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 移动。(维恩位移定律) 10、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航空遥感活动区)、平流层、电离层和外大气层。在可见光波段, 引起电磁波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分子散射。在紫外、红外与微波区,引起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吸 收。引起大气吸收的主要成分是:氧气、水( 0.7~1.95)、臭氧( 0.3 以下)、二氧化碳 ( 2.6~2.8)。 11、散射作用:太阳辐射在长波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 改变了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干扰传感器的接收;降低了遥感数据的质量、影像模糊,影响判 读。 12、三种散射方式:米氏散射: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差不多时的大气散射。 均匀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13、大气窗口的概念: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衰减程度较小,透过率较高的

遥感基本知识总结

遥感基本知识总结 一. 遥感的基本概念 1. 遥感的基本知识 “遥感”一词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遥远的感知”之意。顾名 思义,遥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受来自目标物体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物体的属性。 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机械波等的探测被划为物理探测(物探)的范畴,因 此,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根据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 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这五大部分。 1. 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 任何目标物体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探测的依据。 2. 信息的获取 接受、记录目标物体电磁波特征的仪器,称为“传感器”或者“遥感器”。如:雷达、扫描仪、摄影机、辐射计等。 3. 信息的接收 传感器接受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记录在数字磁介质或者胶片上。胶片由人或回收舱 送至地面回收,而数字介质上记录的信息则可通过卫星上的微波天线输送到地面的卫星接收 站。 4. 信息的处理 地面站接收到遥感卫星发送来的数字信息,记录在高密度的磁介质上,并进行一系列的 处理,如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卫星姿态校正、投影变换等,再转换为用户可以使用的通用 数据格式,或者转换为模拟信号记录在胶片上,才能被用户使用。 5. 信息的应用 遥感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涉及到航空、航天、光电、物理、计算机和信息科学 以及诸多应用领域,它的发展与这些科学紧密相关。 2. 遥感的分类 1)按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上,如:车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 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如:飞机、气球等。 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等。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μm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μm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μm之间。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汇编

学习-----好资料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遥感:(1)广义的概念:无接触远距离探测(磁场、力场、机械波); (2)狭义的概念:在遥感平台的支持下,不与目标地物相接触,利用传感器从远处将目标 地物的地磁波信息记录下来,通过处理和分析,揭示出地物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3、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 4、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5、绝对白体:反射所有波长的电磁辐射。 6、光谱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8、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 段。 11、光谱反射率:p =P P/P O X 100%,即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P P占总入射能量R的百分比,称为反射率p。 12、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二、填空题: 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丫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 和波长入的函数。(19页公式)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入乘绝对温度T是常数2897.8。当绝对 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0.47 卩m。 三、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 1、绝对黑体的(②③) ①反射率等于1②反射率等于0③发射率等于1④发射率等于0。

遥感概论知识点

遥感概论—刘朝顺 第一章绪论 一、遥感的概念 1.广义::泛指各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主要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二、什么是传感器 1.地物空间信息主要由搭载在遥感平台上的传感器来获取。 2.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3.分类:摄影类型的传感器;扫描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雷达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非图像类型的传感器。 4.构造: 1)收集器:收集地物辐射来的能量。具体的元件如透镜组、反射镜组、天线等。 2)探测器: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变成化学能或电能。具体的无器件如感光胶片、光电管、光敏和热敏探测元件、共振腔谐振器等。 3)处理器:对收集的信号进行处理。如显影、定影、信号放大、变

换、校正和编码等。具体的处理器类型有摄影处理装置和电子处理装置。 4)输出器:输出获取的数据。输出器类型有扫描晒像仪、阴极射线管、电视显像管、磁带记录仪、XY彩色喷笔记录仪等等。 三、遥感的特点 1空间特性: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 2.光谱特性:探测的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地物特性的研究范围。 3.时相特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 4.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5.时效性- 动态、快速获取监测范围数据。 6.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7.经济性-应用领域多,经济效益高。 8.局限性。 四、遥感的发展历史 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 2.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萌芽阶段) 3.航空遥感阶段 4.航天遥感阶段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理解PPT) 一、电磁波谱 1.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

遥感原理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汇总)

遥感的定义: 遥感是指利用飞机、卫星或其他飞行器等运载工具(平台)上安装的某种装置(传感器),探测目标的特征信息(电磁波的反射或发射辐射),经过传输、处理,从中提取感兴趣信息的过程 遥感类型:按平台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宇航遥感 遥感信息特点: (1)真实性、客观性 (2)探测范围大 (3)资料新颖且能迅速反应动态变化 (4)成图迅速 (5)收集资料方便 遥感系统的组成: 1、目标的信息特性 2、目标信息的传输 3、空间信息的采集 4、地面接收与预处理 5、信息处理 6、信息分析与应用

电磁波:交互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1)电磁波与电磁波谱红外划分 ※紫外线:波长范围为0.01~0.38um,太阳光谱中只有0.3~0.38um波长的光到达地面,对油污染敏感,但探测高度在2000m 以下。 ※可见光:波长范围0.38~0.76um,人眼对可见光有敏锐的感觉,是遥感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波段。 ※红外线:波长范围为0.76~1000um,根据性质可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和超远红外。 ※微波:波长范围为1mm~1m,穿透性好,不受云雾的影响。红外划分: ※近红外:0.76~3.0um,与可见光相似。 ※中红外:3.0~6.0u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波长,有热感,又

叫热红外。 ※远红外:6.0~15.0u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波长,有热感,又叫热红外。 ※超远红外:15.0~1000um,多被大气吸收,遥感探测器一般无法探测。 偏振:指横波的振动矢量偏于某些方向的现象或振动方向对于传播方向的不对称性。 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等于1(100%)的物体。 ※黑体辐射:黑体的热辐射称为黑体辐射。 黑体辐射定律:包括普朗克定律,玻尔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瑞里—金斯公式(注:基尔霍夫定律是一般物体发射定律。) 发射率概念:地物的辐射出射度(单位面积上发出的辐射总通量)W与同温度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 W黑的比值。 按照发射率与波长的关系,把地物分为: 黑体或绝对黑体:发射率为1,常数 灰体:发射率小于1,常数 选择性辐射体:反射率小于1,且随波长而变化。 物体的发射辐射—基尔霍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地物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W和吸收率之比,对于任何物体都是一个常数,并等于该温度下同面积黑体辐射通量W 黑。在给定的温度下,物体的发射率=吸收率(同一波段);吸收率越大,发射率也越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点总结,复习重点

机械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3) 一. 基本概念 (3) 1. 机械: 机器与机构的总称。 (3) 2. 构件与零件 (3) 3. 运动副 (3) 4. 运动副的分类 (3) 5. 运动链 (3) 6. 机构 (3) 二. 基本知识和技能 (3) 1.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与识别图 (3) 2.平面机构的自由度的计算及机构运动确定性的判别 (3) 3. 机构的结构分析 (4)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6) 一. 基本概念: (6) 二.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6) 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 (7) 一. 基本概念 (7) (一)平面四杆机构类型与演化 (7) 二)平面四杆机构的性质 (7) 二.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8) 第四章凸轮机构 (8) 一.基本知识 (8) (一)名词术语 (8) (二)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的特性及选用原则 (8) 三)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8) 二. 基本技能 (9) (一)根据反转原理作凸轮廓线的图解设计 (9) (二)根据反转原理作凸轮廓线的解析设计 (10) (三)其他 (10) 第五章齿轮机构 (10) 一. 基本知识 (10) (一)啮合原理 (10) (二)渐开线齿轮——直齿圆柱齿轮 (11) (三)其它齿轮机构,应知道: (12) 第六章轮系 (14) 一. 定轴轮系的传动比 (14) 二.基本周转(差动)轮系的传动比 (14)

三.复合轮系的传动比 (15) 第七章其它机构 (15) 1.万向联轴节: (15) 2.螺旋机构 (16) 3.棘轮机构 (16) 4. 槽轮机构 (16) 6. 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 (17) 7. 组合机构 (17) 第九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17) 一. 基本概念 (17) (一)作用在机械上的力 (17) (二)构件的惯性力 (17) (三)运动副中的摩擦力(摩擦力矩)与总反力的作用线 (17) 二. 基本技能 (18) 第十章平面机构的平衡 (18) 一、基本概念 (18) (一)刚性转子的静平衡条件 (18) (二)刚性转子的动平衡条件 (18) (三)许用不平衡量及平衡精度 (18) (四)机构的平衡(机架上的平衡) (18) 二. 基本技能 (18) (一)刚性转子的静平衡计算 (18) (二)刚性转子的动平衡计算 (18) 第十一章机器的机械效率 (18) 一、基本知识 (19) (一)机械的效率 (19) (二)机械的自锁 (19) 二. 基本技能 (20) 第十二章机械的运转及调速 (20) 一. 基本知识 (20) (一)机器的等效动力学模型 (20) (二)机器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 (20) (三)机器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 (20) 二. 基本技能 (20) (一)等效量的计算 (20) (二)飞轮转动惯量的计算 (20)

遥感知识点系统归纳

遥感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 遥感卫星则是指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遥感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它可以在轨道上运行数年,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它能连续地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远距离的探测。所有的遥感卫星都需要有遥感卫星地面站,卫星获得的图像数据通过无线电波传输到地面站,地面站发出指令以控制卫星运行和工作。 9月8日,搭载遥感卫星二十一号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当日11时2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十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还同时搭载发射了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拓二号卫星。遥感卫星二十一号,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天拓二号卫星主要用于小卫星技术试验。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93次飞行。 19日11时1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据了解,这颗卫星系目前我国分辨率最高的光学对地观测卫星,使国产光学遥感卫星空间分辨率首次精确到1米。 光学遥感卫星的分辨率优于1米即达到亚米级,是现在国际上遥感卫星最高分辨率等级。“高分二号”卫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首批启动立项的重要项目之一。“高分二号”卫星投入使用后,将与在轨运行的“高分一号”卫星相互配合,推动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应用,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等行业和首都经济圈等区域应用提供服务支撑。 第一章、绪论 遥感(Remote Sensing):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遥感的系统组成: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 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遥感的特点:宏观性、综合性。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 (简填)多波段性。波段的延长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 多时相性。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此时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 粒子直径小于波长.(N/CO2/O3/O) 对可见光明显,波长越长散射越弱. 影像中霭、雾产生的主要原因. 米氏散射: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差不多时的大气散射。 粒子直径与波长相当.(烟/尘埃/小水滴) 方向性明显. 潮湿天气影响大. 无选择性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符合无选择性散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强度相同。 粒子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水滴) 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大气窗口概念: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

(完整版)机械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绪论 基本概念:机器、机构、机械、零件、构件、机架、原动件和从动件。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和机构的组成原理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1.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是本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为保证机构运动简图与实际机械有完全相同的结构和运动特性,对绘制好的简图需进一步检查与核对(运动副的性质和数目来检查)。 2. 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 判断所设计的运动链能否成为机构,是本章的重点。 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是:原动件数目等于运动链的自由度数目。 机构自由度的计算错误会导致对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的错误判断,从而影响机械设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机构自由度计算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准确识别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并做出正确处理。 (1) 复合铰链 复合铰链是指两个以上的构件在同一处以转动副相联接时组成的运动副。 正确处理方法:k个在同一处形成复合铰链的构件,其转动副的数目应为(k-1)个。 (2) 局部自由度 局部自由度是机构中某些构件所具有的并不影响其他构件的运动的自由度。局部自由度常发生在为减小高副磨损而增加的滚子处。 正确处理方法:从机构自由度计算公式中将局部自由度减去,也可以将滚子及与滚子相连的构件固结为一体,预先将滚子除去不计,然后再利用公式计算自由度。 (3) 虚约束 虚约束是机构中所存在的不产生实际约束效果的重复约束。 正确处理方法:计算自由度时,首先将引入虚约束的构件及其运动副除去不计,然后用自由度公式进行计算。 虚约束都是在一定的几何条件下出现的,这些几何条件有些是暗含的,有些则是明确给定的。对于暗含的几何条件,需通过直观判断来识别虚约束;对于明确给定的几何条件,则需通过严格的几何证明才能识别。 3. 机构的组成原理与结构分析 机构的组成过程和机构的结构分析过程正好相反,前者是研究如何将若干个自由度为零的基本杆组依次联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以组成新的机构,它为设计者进行机构创新设计提供了一条途径;后者是研究如何将现有机构依次拆成基本杆组、原动件及机架,以便对机构进行结构分类。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1.基本概念:速度瞬心、绝对速度瞬心和相对速度瞬心(数目、位置的确定),以及“三心定理”。 2.瞬心法在简单机构运动分析上的应用。 3.同一构件上两点的速度之间及加速度之间矢量方程式、组成移动副两平面运动构件在瞬时重合点上速度之间和加速度的矢量方程式,在什么条件下,可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解? 4.“速度影像”和“加速度影像”的应用条件。 5.构件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以及构件上某点法向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 6.哥氏加速度出现的条件、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确定。 第四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1.基本概念:“静力分析”、“动力分析”及“动态静力分析” 、“平衡力”或“平衡力矩”、“摩擦角”、“摩擦锥”、“当量摩擦系数”和“当量摩擦角”(引入的意义)、“摩擦圆”。 2.各种构件的惯性力的确定: ①作平面移动的构件; ②绕通过质心轴转动的构件;

遥感知识

遥感知识集锦 一. 遥感的基本概念 1. 遥感的基本知识 “遥感”一词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遥远的感知”之意。顾名思义,遥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受来自目标物体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物体的属性。 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机械波等的探测被划为物理探测(物探)的范畴,因此,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根据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这五大部分。 1. 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 任何目标物体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探测的依据。 2. 信息的获取 接受、记录目标物体电磁波特征的仪器,称为“传感器”或者“遥感器”。如:雷达、扫描仪、摄影机、辐射计等。 3. 信息的接收 传感器接受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记录在数字磁介质或者胶片上。胶片由人或回收舱送至地面回收,而数字介质上记录的信息则可通过卫星上的微波天线输送到地面的卫星接收站。 4. 信息的处理 地面站接收到遥感卫星发送来的数字信息,记录在高密度的磁介质上,并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卫星姿态校正、投影变换等,再转换为用户可以使用的通用数据格式,或者转换为模拟信号记录在胶片上,才能被用户使用。 5. 信息的应用 遥感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涉及到航空、航天、光电、物理、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以及诸多应用领域,它的发展与这些科学紧密相关。 2. 遥感的分类 1)按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上,如:车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 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如:飞机、气球等。 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等。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μm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μm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μm之间。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 3)按工作方式分

遥感基础知识

遥感原理与应用(A) 第 1 章绪论 §1 遥感的基本概念 1.1 遥感的涵义 “遥感”一词最早源于美国,由Evelyn.L.pruitt(伊夫林.L.布鲁依特)于1960年提出。其英文原词是Remote sensing,即遥远感知的意思。 在一定距离的空间,不与目标物接触,通过信息系统去获取有关目标物的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及目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简言之,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1.1.1 广义遥感 是指以现代工具为技术手段,对目标进行遥远感知的整个过程。从这一概念看,遥感技术的范围很广,因为没限定目标的空间范围。 1.1.2 狭义遥感技术 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紫外线、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目标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接收、传输、处理和分析,从而识别目标物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狭义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属高新技术领域范畴。 §2 遥感系统 根据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3 遥感的分类和特点 3.1 遥感的分类 3.1.1 按遥感平台分 ●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指对地月系统外的目标的探测。 ●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 ●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上,主要是飞机、气球等; ●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 3.1.2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0.05—0.38μm) ●可见光遥感(0.38—0.76μm) ●红外遥感(0.76—1000μm) ●微波遥感(1mm—10m) ●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个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3.1.3 按工作方式分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前者是由探测器主动向目标发射一定能量的电磁波,并接收目标的反射或散射信号。后者是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机械原理知识点

1构件:具有确定运动的单元体组成的,这些运动单元体称为构件 零件:组成构件的制造单元体 运动副:两构件直接接触的可动联接 构件的自由度:构件的独立运动数目 运动链:若干个构件通过运动副所构成的系统 机架:固定的构件 原动件:机构中做独立运动的构件 从动件:机构中除原动件外其余的活动构件 运动链→机构:将运动链中的一个构件固定,并且它的一个或几个构件作给定的独立运动时,其余构件便随之作确定的运动,这样运动链就成了机构 2机构运动简图:表示机构中各构件间相对运动关系的简单图形。机构运动简图必须与原机械具有完全相同的运动特性。 示意图:只为了表明机械的结构,不按比例来绘制简图 3约束和自由度的关系:增加一个约束,构件就失去一个自由度 4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机构自由度等于机构的原动件数 5瞬心:在任一瞬间,两构件的运动都可以看作是绕某一重合点的相对转动,该重合点称为他们的瞬心速度中心 绝对瞬心:运动构件上瞬时绝对速度为零的点 相对瞬心:两运动构件上瞬时绝对速度相等的重合点 6摩擦力增大并不是运动副元素材料间摩擦因数发生了变化,而是运动副元素的几何结构形状发生变化所致。 7摩擦圆:对于一具体的轴颈,r和fv为定值,因此ρ为定值,以轴心O 为圆心,ρ为半径做一圆,该圆成为摩擦圆。 8机械自锁:由于摩擦的存在,会出现无论施加多大的驱动力,都不能使机械沿驱动方向产生运动的现象。自锁条件:η≤0 机械发生自锁 9连杆机构(低副机构):若干个构件通过低副联接所组成的机构 10平面四杆机构基本形式:铰链四杆机构 11曲柄:在两连杆中能做整周回转机构 摇杆:只能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摆动的构件 周转副:将两构件能做360°相对转动的转动副 摆动副:不能将两构件能做360°相对转动的转动副 12铰链四杆机构的曲柄存在条件:1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他两杆长度之和 2连架杆和机架中有一杆是最短杆 13最短杆为连杆时,该机构为双摇杆机构;最短杆为连架杆时,该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最短杆为机架时,该机构为双曲柄机构; 14有急回运动:θ≠0时,偏置曲柄滑块机构和导杆机构 无急回运动:对心曲柄滑块机构和双摇杆机构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期末考试整理

第一章 绪论 ? 什么是遥感? 广义上: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实际工作中,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范畴。 狭义上:遥感探测地物基本原理: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现代遥感:特指在航天平台上,利用多波段传感器,对地球进行探测、信息处理和应用的技术。 ? 电磁波的传输过程 ? 遥感技术系统 遥感技术系统是实现遥感目的的方法论、设备和技术的总称。 遥感技术系统主要有:①遥感平台系统②遥感仪器系统③数据传输和接收系统④用于地面波谱测试和获取定位观测数据的各种地面台站网;⑤数据处理系统。⑥分析应用系统。 ? 遥感应用过程 1.问题声明(分析问题、假设建模、指定信息需求) 2.数据收集(遥感、实地观测) 3.数据分析(目视解译、数字图像处理、可视化分析、测试假设) 4.信息表达(数据库、误差报告、统计分析、各类图件) ? 遥感的发展趋势 高分辨率、定量化、智能化、商业化 第二章 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 电磁波、电磁波谱(可见光谱) 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 电磁波是一种横波。 电磁波的几个性质: 一般的光探测器或感光材料只对光强度有响应,因而只能感受到光波场的振幅信息,对相位信息则无响应。 干涉(interfere ) 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的两列光/波相遇时,使某些地方振动始终加强(显得明亮),或者始终减弱(显得暗淡)的现象,叫光/波的干涉现象。 应用:雷达、InSAR 衍射(diffraction ) 光的衍射(Diffraction )指光在传播路径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狭缝)时,偏离直线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 偏振(polarization ) 横波在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上,其振动矢量偏于某些方向的现象。 偏振在微波技术中称为“极化”,一般有四种极化方式:HH 、VV 、HV 、VH 。 应用:偏振摄影和雷达成像 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 ) 发射(Emission ) 吸收(Absorption ) 散射(Scattering ) 反射(Reflection )

遥感知识点

电磁波的特性 电磁波是横波 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 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波动性;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为粒子性(如光与物质作用时表现出的粒子性,如光的发射、吸收、散射)。 波动性:电磁波是以波动的形式在空间传播的,因此具有波动性 粒子性:它是由密集的光子微粒组成的,电磁辐射的实质是光子微粒的有规律的运动。电磁波的粒子性,使得电磁辐射的能量具有统计性 波粒二象性的程度与电磁波的波长有关:波长愈短,辐射的粒子性愈明显;波长愈长,辐射的波动特性愈明显。 E = hf 能量越大,波长越短,粒子性越强,直线性越强 1、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在电磁波谱中,波长最短的是γ射线,最长的是无线电波。 电磁波谱其按波长可分为长波、中波、短波和微波。 电磁波的波长不同,是因为产生它的波源不同。 2、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波段的特性 紫外线(UV):0.01-0.4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 可见光:0.4-0.76 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红外线(IR) :0.76-1000 μm。 近红外0.76-3.0μm ——又称光红外或反射红外 中红外3.0-6.0μm 远红外6.0-15.0μm 超远红外15-1000μm 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具有穿透能力;发展潜力大。 红外线的划分: 近红外:0.76~3.0 μm,与可见光相似。 中红外:3.0~6.0 μ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波长,有热感,又叫热红外。 远红外:6.0~15.0 μ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波长,有热感,又叫热红外。 超远红外:15.0~1 000 μm,多被大气吸收,遥感探测器一般无法探测。 地物发射电磁波的能力以发射率作为衡量标准;地物的发射率是以黑体辐射作为参照标准。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等于1(100%)的物体。 黑体辐射(Black Body Radiation ):黑体的热辐射称为黑体辐射。 按照发射率与波长的关系,把地物分为: 黑体或绝对黑体:发射率为1,常数。 灰体(grey body):发射率小于1,常数 选择性辐射体:反射率小于1,且随波长而变化。

遥感原理与应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 《814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 《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内容包括遥感的物理基础与成像机理、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和遥感应用三大部分。通过学习,学生应能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遥感图像的地物影像特征、遥感图像解译及遥感制图的基本技能,了解遥感研究现状、遥感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领域,并具备灵活应用各部分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电磁辐射的基本理论和地物的光谱特征,掌握遥感信息的来源与特征,理解遥感图像的成像原理,掌握遥感图像处理与解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遥感的基本概念 1.理解并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类型、特点及优势。 2.理解遥感系统的构成。 3.了解遥感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理解和掌握电磁波谱,辐照度,辐射出射度,辐射亮度,朗伯源,绝对黑体,太阳常数,大气窗口、反射率及反射波谱等基本概念。 2.熟悉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段,理解和掌握普朗克定律,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基尔霍夫定律。 3.了解大气的成份和结构。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掌握大气散射的类型及其特点,大气窗口的光谱段。 4.了解太阳辐射与地球辐射的特点,了解地球辐射的分段特征。 5.熟悉并掌握植被、水体、岩石和土壤反射波谱的特征。理解环境对地物光谱特性的影响。 6.理解地物波谱的概念及其对遥感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1.了解世界范围内主要的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对地观测系统(EOS)卫星和海洋遥感卫星平台的特点。 2.掌握目前常用的遥感图像(AVHRR、TM、ETM+、SPOT、IKONOS、QUICKBIRD、MODIS等)的基本技术参数(波谱段范围、分辨率等)。了解高光谱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传感器的最新进展。 3.掌握垂直摄影像片中垂直投影与中心投影的区别。 4.掌握光机扫描及固体自扫描(推帚扫描),瞬时视场角,高光谱遥感的概念。 5.理解摄影成像原理与影像特点。 6.理解扫描成像原理与影像特点。

遥感基础知识

遥感在地面、空中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等,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的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 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按递增或递减排列就构成了电磁波谱。 绝对黑体 :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绝对白体:是一种只向外辐射而不吸收任何电磁辐射的理想物体 大气窗口:有些波段的电磁辐射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这些波段通常称为大气窗口 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反射光谱是某种物体的反射率对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称为该物体的反射波谱特性曲线 太阳同步轨道:是指卫星轨道面与太阳地球连线之间在黄道面内的夹角,不随地球绕太阳公转而改变。 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是EOS-AM1系列卫星的主要探测仪器。MODIS光谱区间:0.4 --14.4 μm覆盖范围±55°,2330 km 扫描宽度,空间分辨率250 m (2bands),500 m (5 bands),1000 m (29 bands)全景畸变:由于地面分辨率随扫描角发生变化,使红外扫描影像产生畸变,这种畸变通常称之为全景畸变 共线方程: (5-5) 公式5-5即为描述像点、传感器投影中心和地物点之间关系的共线方程 几何校正:是解决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问题,消除遥感图像的几何误差的过程。灰度重采样:若输出图像阵列中的像素在原始图像中的投影点位坐标计算值不为整数,原始图像阵列中该非整数点位上并无现成的亮度存在,于是就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该点位周围领进整数点位上亮度值对该点的亮度贡献累积起来,构成该点位的新亮度值,这个过程为数字图像灰度值的重采样。 大气校正:消除因为大气散射引起的辐射误差的处理称为大气校正。 图像增强:遥感图像增强是为了特定目的,突出遥感图像中的某些信息,消弱或除去某些不需要的信息,使图像更易判读。实质是增强感兴趣目标和周围背景图像间的反差。 图像平滑: 图像平滑是指用于突出图像的宽大区域、低频成分、主干部分或抑制图像噪声和干扰高频成分,使图像亮度平缓渐变,减小突变梯度,改善图像质量的图像处理方法 图像锐化:指使用空间域滤波的方法增强图象边缘的处理过程。 光谱特征向量:同名地物点在不同波段图像中亮度的观测量将构成一个多维的随机向量x称为光谱特征向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