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

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

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
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

中国文学的分期:

中国文学的分期一般都采用三分法,即“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从先秦到近代,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现代文学是指从1917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三十二年的历史;当代文学是指从建国开始到现在六十二年的历史。

一、现代文学的背景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强大的思想启蒙诉求迫使新文化阵营开展了一场针对封建旧文学的“新文学运动”,提倡以白话为核心的“新文学”。

封建旧文学的基本特点:1、文言;2、用典;3、模仿古人;4、押韵;5、对仗;6、言之无物;7、用语讲求典雅;8、多滥调套语。

二、现代文学的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色:1、白话;2、借鉴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观和方法论;3、提倡“民主”、“科学”和人道主义,注重“思想启蒙”;

第三节文学的现代和当代意义

一、文学的现代意义

“现代”一词对于中国文学而言,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是反传统的“现代意识”。第二,是指时间。

文学的现代意义更多的代表了以反传统为特征的思潮和观念。由于现代文学经历了三个十年的变化,每一个时期都各有追求。第一个十年重“个人”;第二个十年重“阶级、社会”;第三个十年重“国家、民族”。

二、文学的当代意义

“当代”对于中国文学与“现代”有所不同,它更多都代表了时间的意义,有“最新”、“现在”、“目前”的意思。但,对于“当代精神”的提出,在某种意义带有“后现代”(娱乐、调侃、颠覆、恶搞)成分。

当代文学经历了六十二年的历史发展,从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异来讲经历了五个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主流文化的特点。第一个阶段是从建国到“文革”(1949~1966),提倡文学的“工农兵方向”;第二个阶段是“文革十年”(1966~1976),提倡“阶级斗争”和“三突出则”;第三个阶段是“新启蒙”十年(1978~1988),提倡“拨乱反正”和“回归现实”;第四个阶段“后新时期”(1988~2000),文学中心边缘化,从“先锋”到“后现代”;第五个阶段“新世纪十年”(2000~2010),文学的多元化和市场化。

第二章 1949年以后的文学及发展

1949年以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十七年文学”、

“文革十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

十七年文学

一、文学观念的确立

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会议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通过成立了中华全

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二、小说创作概况

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青春之歌》等。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尤为突出。

三、诗歌创作概况

十七年的诗歌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政治抒情诗、长篇叙事诗以及具有民歌味的爱情诗创作等方面。主要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李季、闻捷等。

四、散文创作概况

散文创作在本时期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魏巍的报告文学。杨朔、秦牧、刘白羽等散文家已各自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五、戏剧创作概况

戏剧创作也较繁荣。老舍的《龙须沟》、《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曹禺的《胆剑篇》等均有独特贡献。

第二节“文革”文学

1966年“文革”爆发,“打倒一切”成为最响亮的口号。

一、“三突出原则”

“三突出原则”几乎可以概括“文革”十年文学创作的基本指导原则。它是指在塑造人物中注重正面人物、英雄人物和主要英雄人物。

二、“革命样板戏”

八大“样板戏”特指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加上《龙江颂》、《平原作战》、《杜鹃山》)

“样板戏”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1、严格按照“一线” 、“二革”、“三突出” 和“三结合”而创作;

2、强调阶级斗争和道德教化;

3、从人物造型、场景组织、情节安排、光线色彩调度、音响效果、到戏剧冲突都有一套公式化、模式化的处理方式。

第三节新时期文学

一、小说创作概况

新时期文学中以小说创作的成就最为突出,尤以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显著。刘心武、张洁、谌容、蒋子龙、高晓声、陆文夫、王蒙、张贤亮、贾平凹等都以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本时期重要的小说作家。

二、诗歌创作概况

新时期诗歌出现了题材多样、形式多样和表现手法多样的喜人趋势。艾青、李瑛、公刘、流沙河等老诗人重新握笔奋力创作。一大批青年诗人以他们对生活

的新鲜感受和表现美的作品成为诗坛的重要力量。

三、散文创作概况

新时期散文的复苏,是由挽悼性散文开始的。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各种题材的叙事抒情散文大量出现。巴金的《随想录》引人瞩目。而代表着新时期散文创作的重大成就的是报告文学的繁荣,徐迟、黄宗英等是本时期很有成就的报告文学作家。

四、话剧创作概况

话剧在新时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既有敏锐反映社会现实的特点,又有题材开拓上的成就,也有形式创新的尝试。苏叔阳、沙叶新、高行健等是新时期话

剧界引人瞩目的作家。

第三章五、六、七十年代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战时文化”对诗歌的渗透

“战时文化”这个概念是抗战时期提出来的,简单讲就是“战斗文化”。它包含了革命斗争、积极进取、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情理合一、破除迷信、昂扬亢奋等关键词。

一、激情与铿锵:战时文化的声响

二、同一性与使命感:战时文化的要求

三、“战时文化”的倾向性特征

1、为理想而献身的青春激情,被引导为社会生活的“主调”,极大影响公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选择;

2、歌颂“新中国”,歌颂革命的先烈,歌颂领袖,歌颂党成为被社会大众所能接受的文学作品的基本使命;

3、写光明战胜黑暗,以写光明为已任的使命感,使文学得心应手地配合政治的发展。

第二节“颂歌体”

一、新时代的狂欢式话语

新中国的成立,成为中国人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也成为诗人们着重表现的对象。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沫若《新华颂》、胡风《时间开始了》﹑公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都以开国大典为题材,歌颂新中国的诞生,抒发豪情壮志,此后,歌颂新中国的建设,歌颂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歌颂革命先烈、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领袖等,成为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二、主要特点:

1、“颂歌体”延续的是解放区诗歌传统,以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2、主要精神风貌表现为革命英雄主义和战无不胜的“牧歌”式情调。

3、基本主题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人民群众成为主人公的豪情壮志。

三、不足:

1、共同的弊病是缺乏诗人的个性,使最具个性的诗歌开始失去个性。

2、艺术生硬,缺乏诗歌的艺术魅力。

第三节政治抒情诗

一、政治抒情诗的性质

在建国后的政治文化语境中,政治抒情诗是应运而生的一种诗歌样式。历史地看,它脱胎于20年代末的无产阶级革命诗歌,与40年代“七月”诗派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也有某种内在的精神联系。

当代政治抒情诗初见于50年代中期,形成于60年代初。以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邵燕祥《我爱我们的土地》、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致青年公民》(组诗)和贺敬之《放声歌唱》《桂林山水歌》为代表。

二、政治抒情诗的主要特点:

1、突出强烈的政治功能,诗人的创作即是这一功能在艺术领域里的实践。

2、强调凸现阶级、国家、民族和集体主义的感情形态,英雄人物的情感世界往往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

3、思辨性、政治性和鼓动性成为它最基本的抒情风格。

4、艺术结构主要分苏俄式阶梯体和中国式铺排体两种样式。

5、追求宏大叙事,体现出洪亮阔大的“放歌性”声音特征。

三、贺敬之(1924—)《桂林山水歌》《回延安》及《雷锋之歌》简析

1、三首诗代表了的两种形式与风格:

(1)自由奔放的民歌体(2)马雅可夫斯基阶梯式。

《桂》和《回》是前者,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语言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意境悠远达观,又具神思妙想。《雷》属后者,将叙事、抒情、议论有机融为一体,具有节奏明快、情绪激越、哲理思辨的风格。

2、三首诗尽显政治抒情的时代特征:

《桂》赞美南方桂林山水,借景抒发具有时代意义的壮志豪情;风景如画,人人进步,祖国强大。

《回》赞美北方革命圣地,表达出延安的历史功绩,指明“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意义。(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雷》赞美时代英雄,与其说是在塑造雷锋的英雄形象,不如说是通过诗中再现出来的雷锋精神境界,折射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四、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望星空》及《团泊洼的秋天》简析

1、郭小川诗歌的思想倾向:

诗人总是从革命战士应有的人生哲学和精神状态回应时代的要求,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思考,表现出乐观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豪情。

2、《甘蔗林——青纱帐》:

交叉式构思:甘蔗林“香甜”而又“严峻”,是今天幸福生活的象征,青纱帐“遥远”而又“亲近”,是昔日艰辛的革命斗争岁月的象征。

语言方式:采取了楚辞、汉赋的铺张、排比、复沓、对偶等手法。

抒情方式:铺张渲染,反复咏叹,取得了雄浑、热烈、色彩浓郁的艺术效果。

3、《望星空》:

这首诗是个体生命与巨大的历史洪流矛盾对立的政治抒情诗。在时代主流意识下,诗人强烈地意识到个人的抒情、个人情感的迷失与软弱,个人与时代要求的矛盾的调和并非那么轻而易举,而是充满矛盾、痛苦,而对这种矛盾与痛苦的敏感体验和有意无意的表现,正是诗的价值所在。

4、《团泊洼的秋天》:

写于1975年9月。当时,郭小川受到“四人帮”及其余党的残酷迫害,被非法关押在天津市郊静海县团泊洼干校隔离审查。诗歌正面描绘了诗人在高压下进行英勇斗争的真实体验,是一首充满革命战士豪情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政治抒情诗。

五、闻捷的《天山牧歌》

闻捷(1923—1971)是这一时期知名抒情诗人,代表作是诗集《天山牧歌》。这本诗集是诗人1955年先后发表在《人民文学》的组诗《吐鲁番情歌》为主体,收录了其它一些诗作而成的诗集。诗集由《博斯腾湖滨》、《吐鲁番情歌》、《果子沟山谣》、《天山牧歌》四个组诗和九首散歌及一首小叙事诗《哈萨克牧人夜送“千里驹”》组成。它是建国后最具特色的反映新疆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生活新貌的少数民族题材的抒情诗集。诗作柔和、轻快,通过生活画面的写实抒发热烈的情感。

(一)《天山牧歌》的意义:

1、开拓了诗歌题材的新领域。它取材于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和爱情,成为50年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尤其是那些爱情诗,填补了爱情诗的空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呈现了诗歌艺术的新风格。《天山牧歌》被人们美誉为“边陲小夜曲”,在其他诗人都在豪情满怀、放声歌唱之时,闻捷却以轻柔细腻的嗓音唱着优美的情歌,可谓独具特色。

(二)分析《苹果树下》

1、主要内容:诗歌抒写的是姑娘和小伙子相爱的过程。

2、艺术特色:

①构思:别致新颖。用甜美的苹果象征幸福的爱情,并把苹果与爱情的生长同步关系作为构设意境的基点。

②结构:前呼后应。用首尾呼应,闪回春、夏、秋,五节诗的组织完成爱情的过程。其中,采用了电影回闪的方式来展示爱情的过程。姑娘:不懂——猜——盼;小伙子:爱——等——爱。

③场景:情景相生。爱情是在劳动场景中孕育成熟的。果园是生活和劳动的场所,也是爱情萌发的环境。

附:“写实”诗

建国以后因为文艺表现“工农兵”的需要,许多诗人去了工厂、农村、工地、军营,得到了第一手素材,进行主流意识要求下的“写实”。于是,诗云上出现了一大批以描写“客观生活”,尤其是反映“工农兵生活”的“写实诗”。

李季写石油工人,有“石油诗人”之称,代表作《玉门诗抄》(诗集);傅仇写伐木工人,有“森林诗人”之称,代表作《伐木者》(诗集)。邵燕祥作为记者诗作带有一定的新闻性,有“诗和新闻联姻”的说法,代表作《到远方去》。

第四节流沙河的《草木篇》

一、关于流沙河

流沙河(1931—)原名余勋坦。四川成都人。1957年1月参与创办建国后第一个诗刊《星星》,在创刊号发表散文诗《草木篇》,很快遭公开批判,被认为是“站在已被消灭的阶级立场”上,“向人民发出的一纸挑战书”,由此被打为右派,被贬为平民。1979年重返文坛,在复刊的《星星》作编辑。1985年退休。

二、《草木篇》的创作意图

诗人采用托物喻人的方式,把五种植物作为象征性器物,用以表达自己立身、处事、为人的原则。

三、五种植物的象征意义

白杨:宁死也不弯腰,决不卑躬屈膝;

仙人掌:没有奴颜媚骨,被逐也有顽强不屈的节操;

梅花:执着于白雪,忠贞不渝;

藤:为达目的,不惜手段;

毒菌:丑恶借美丽来伪装。

四、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

组诗借写草木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也鞭挞立身处世中的假丑恶,表达了作者的“善良之心、坦诚大度和刚直人格”。

在艺术构思上以小见大,在表现手法上托物喻人,在感情抒发上憎爱分明,在语言运用上刚柔并济,堪称当代咏物诗中的佳作。

第五节大跃进民歌

一、“大跃进民歌”的形成

1、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了“两结合”的创作原则,号召收集民歌,认为是新诗发展的一个方向。

2、1958年4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大规模搜集全国民歌》的社纶,把新民歌提高到决定新诗发展前途的高度来认识。

3、《诗刊》对诗歌界起到了“引导”和“转向”作用。1958年可以是《诗刊》的“大跃进诗歌年”。

二、主要表现形式

1、利用礼堂、广场、车间和田间地头等一切空间,举办各种赛诗会、诗擂台、诗歌展览会、发动男女老幼、人人写诗赛诗。

2、村边、地头、社员家庭等处,以黑板,围墙,大字板作为民歌的园地。

3、发起省、市、县、乡各级“民歌创作组”、“研究会”,以组织的形式掀起创作的高潮。

4、各种公开出版的诗刊,文学期刊、也组织发表工农兵作者创作的民歌“竞赛”。各种选本的“新民歌”如雨后春笋涌现,其中最具权威,最有影响的当属郭沫若、周扬编选的《红旗歌谣》。

5、到处成了诗的海洋。中国成了诗的国家。万首诗车间、万诗乡、百万首诗选区,万诗兵营等称号随处可见,“全国皆诗人”。

三、“大跃进民歌”的负面影响:

1、它不像《诗经》是劳动者亲身的生活体验自发吟唱,而是服从于政治口号的遵命诗歌,是一种十分典型的“八股诗”、“命题诗”。

2、新民歌所歌颂、描绘的,正是“大跃进”运动中严重破坏生产力发展的虚假现象,它从根本上亵渎了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起码良知。极端的夸张使诗歌中出现了极荒诞的句子。

3、表面上看,这些诗有非常浪漫和个人的色彩,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写作”的“大诗歌”。因为它一没有“个人”的价值判断;二没有一个真正的诗人所应具有的精神立场;三更没有作者本人的艺术个性。

4、庸俗、浅薄的幸福感与虚幻、轻浮的自豪感交相呼应,造就了特殊时代的迷信和愚昧。

第六节红卫兵战歌和天安门诗歌

一、红卫兵战歌

红卫兵战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最独特的诗歌现象。它是指“文革”前期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众性诗歌创作活动,主要发表在全国各地红卫兵自办的小报和大字栏里。

诗歌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对毛泽东的崇拜和歌颂;其二,为“革命”而牺牲的战斗精神;其三,抒写政治观点和事件。其四,诗歌具有天真、狂热、豪迈、粗暴的情感倾向,其粗暴的情感还借助暴力语言来表达。

二、天安门诗歌

天安门诗歌出现在“文革”结束前,是建国后诗歌与政治事件结合得最经典的诗歌运动。1976年4月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借清明节悼念周恩来总理,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斗志,创作出大量歌颂周总理,批判“四人帮”为内容的诗词曲。1978年12月出诗集《天安门诗抄》,编者署名童怀周,华国锋提写书名。

天安门诗歌的特色

1、典型的广场诗歌。一方面是张贴于广场,另一方面作家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唤起民众。

2、诗体百花齐放。诗、词、曲,应有尽有,但以古体诗词为主。古体诗词在形式上短小,有利于传播,用典方便,更好发挥其“匕首、投枪”的功能。如“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扬眉剑出鞘》)

3、直抒胸臆,手法单一, 明白好懂。如“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向总理请示》)

4、互动性。因有一个共同的倾诉对象和征讨目标,所以很适合在广场朗诵。如《读三月二十五日〈文汇报〉有感》:“三月二十五,妖魔起黄浦,《文汇》充当马前卒。攻击总理真露骨,

第四章毛泽东诗词

第一节毛泽东诗词的题材和内容

(一)革命战争纪实类诗词

1、土地革命战争。如:《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2、以长征为主题。如:《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

3、以解放战争为主题。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二)言志抒怀类诗词

1、抒写壮志情怀:如:《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托物言意:如:《念奴娇?昆仑》、《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

3、怀旧思故:如:《蝶恋花?答李淑一》。

(三)祖国山河颂类诗词

如:《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水调歌头?游泳》、《七律二首?送瘟神》《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四)时代风云类诗词:

如《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念奴娇?鸟儿问答》。

第四章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月 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的诗词是他一生政治理想、文化人格和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毛泽东一生作诗词100 首左右,都是古体诗词。这些诗词都是他在日理万机之余,以极大的兴趣和激情、丰沛的想象和用典、坚实的写实加浪漫,创作而出的雄奇瑰丽的诗篇。著名诗人贺敬之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

毛泽东诗词集中发表时间主要在1957至1963年,1957年1月25日《诗刊》一月号(创刊号)上以《旧体诗词十八首》为题正式发表毛泽东诗词。这是毛泽东诗词第一次经作者校定后由官方公开发表,诗人毛泽东正式登上诗坛。

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文物出版社同时出版了毛泽东自己编定的《毛主席诗词》和《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共收诗词三十七首,其中十首是首次公开发表,这是毛泽东生前圈定出版的第二种,也是最后一种诗集。

1976年元旦,《诗刊》复刊的第一期,1976年一月号上发表了毛泽东写于1965年的两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这是毛泽东生前发表的最后诗作。

此后每逢毛泽东逝世或诞辰都有一些诗词被披露或结集出版,其中, 1986年,为纪念毛泽东逝世1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基础上,由胡乔木主持编辑出版了《毛泽东诗词选》,共收诗词五十首。1996年9月,为纪念毛泽东逝世20周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诗词选》,共收诗词六十七首。而1996年版的《毛泽东诗词集》是截止目前为止,最具权威的毛泽东诗词版本。

第一节毛泽东诗词的题材和内容

毛泽东诗词在题材内容方面可以分为革命战争纪实、言志抒怀、祖国山河颂和时代风云四大类。

(一)革命战争纪实类

1、土地革命战争。如:《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2、以长征为主题。如:《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

3、以解放战争为主题。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二)言志抒怀类

1、抒写壮志情怀:如:《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托物言意:如:《念奴娇?昆仑》、《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

3、怀旧思故:如:《蝶恋花?答李淑一》。

(三)祖国山河颂类

如:《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水调歌头?游泳》、《七律二首?送瘟神》《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四)时代风云类:

如《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念奴娇?鸟儿问答》。

?经典诗篇分析

(一)《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敌军宵遁。 [

1、释词:

[旌旗在望] 指山下的部分红军和井冈山一带的赤卫队、暴动队等地方武装。这里用“旌旗”是为了增加诗的鲜明的形象感。作者说,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

[鼓角] 战鼓和号角。古代军队用鼓角发号施令,指挥队伍行动。这里指红军的军号等声音。

[岿(kuī)然] 形容高踞屹立。

[众志成城] 《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心成城”。意思是说万众一心,就坚如城堡。

2、释题:

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

3、艺术特色:

①满怀激情

诗人满怀激情地描述了这此战斗,热情歌颂了井冈山将士武装割据的伟大斗争。

②举重若轻

在敌众我寡、生死未卜的艰难岁月,诗人依然谈笑风生,举重若轻,以轻松笔法写出最后二行,即敌人宵遁。

③写意烘托

全诗没有对激战进行正面而详细的描写,?但在整个大意境中让读者感到了大气磅礴的气势。

④用词铿锵

以“黄洋界上炮声隆”为例,黄洋界这几个字的字形和读音都极美,?接着的“炮声隆”显得战斗敦厚坚实而无血腥味,而“隆”字的发音也浑厚有力,如用“响”字就败笔了。足见诗人对词的音、色、味、形的轻松把握和出入自如。

(二)《七律?长征》

1、注释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这首诗和《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都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

〔五岭逶迤(wēiyí)腾细浪〕大庾(yǔ)、骑田、萌渚(zhǔ)、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逶迤”)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沿这四省边境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腾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金沙江,即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县之间的一段。江的两岸,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云崖”)。中央红军在云南省禄劝县西北的绞车渡(又称绞平渡)渡过金沙江的时候,是一九三五年五月,所以说“云崖暖”。

本句“水拍”原作“浪拍”。作者自注:“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发表时已改为“水拍”。

〔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源出青海、四川两省交界处的果洛山。两岸都是高山峻岭,水势陡急,曲折流至四川省乐山县,入岷江。桥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在四川省泸定县,形势险要。桥长约三十丈左右,用十三根铁索组成,上铺木板。中央红军在一九三五年五月下旬到达泸定桥,当时桥板已被敌人拆掉,红军先头部队的英雄战士在对岸敌人的炮火中攀缘着桥的铁索冲了过去,夺得此桥。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岷山的南支和北支,有几十座山峰海拔超过四千五百米,山顶终年积雪,称为大雪山。

〔三军〕古时军队曾有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的,以后泛指整个军队。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2、解题: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 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 一、诗人情况 1、创作队伍 50、60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 一类是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 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 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 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 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 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年代的诗坛。 由于政治抒情诗的兴起和风行,60年代的诗歌与50年代的诗歌相比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4、本时期诗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19、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20、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韩冬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朦胧诗”不再先锋。 21、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25、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在百花文学时期因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也因此被划为“右派”。 27、《百合花》描述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故事。 28、《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以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29、50年代前期,文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主要有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中国当代文学史答案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苹果树下》出自以下哪个组诗?( B ) A、《博斯腾湖滨》 B、《吐鲁番情歌》 C、《果子沟山》 D、《天山牧歌》 2、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表现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优秀长篇小说是( C ) A、《红旗谱》 B、《林海雪原》 C、《青春之歌》 D、《红日》 3、老舍话剧中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经典”和现实主义话剧的高峰的是( C ) A、《龙须沟》 B、《西望长安》 C、《茶馆》

D、《春华秋实》 4、下列哪一部话剧是田汉历史剧创作的高峰之作?( B ) A、《胆剑篇》 B、《关汉卿》 C、《蔡文姬》 D、《文成公主》 5、下列哪一作品是张洁创作的“改革小说”?( A ) A、《沉重的翅膀》 B、《花园街五号》 C、《男人的风格》 D、《三千万》 6、《太阳下的风景》是( C )回忆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散文名篇。 A、季羡林 B、余秋雨 C、黄永玉 D、唐弢 7、深刻展现了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事业追求和生活风貌的“手抄本”小说是( A ) A、《第二次握手》 B、《公开的情书》 C、《金光大道》 D、《波动》 8、下列哪一作品是杨绛散文的代表作?( C ) A、《耕堂读书记》 B、《谈生命》 C、《干校六记》 D、《女孩子的花》 9、下列属于“文化寻根”小说的是( A ) A、《棋王》 B、《受戒》 C、《游园惊梦》 D、《陈奂生上城》 10、下列哪一位是新生代诗人中“新古典主义”倾向的代表?(D )

第三讲十七年诗歌

一、创作历程P41 1、1949-1953 分化调整复苏 2、1957年上半年艺术创新 流沙河《草木篇》P43 郭小川《望星空》 3、1958 新民歌运动 4、1961-1962 长篇叙事诗 5、1963-1966 政治抒情诗 二、创作类型 1、政治抒情诗P42 ?多以政治激情来宣扬当时流行的政治信念,直接抒发诗人战斗豪情。颂歌样式成为50-60年代政治抒情诗创作的主流,多是对时代和新政权的歌颂。 1、政治抒情诗P42 ?胡风《时间开始了》 ?郭小川《甘蔗林一青纱帐》《林区三唱》 ?贺敬之《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窗口》 颂歌体的不足 ?呈现程式化,无节制的主观情感宣泄以及对领袖人物的狂热崇拜倾向。 ?贺敬之《雷锋之歌》P51作 2、长篇叙事诗P44 写实性强 李季《杨高传》、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3、1958年新民歌P44 ?这种诗歌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配合,带有明显的政治性质。以政治运动方式进行群众创作,失去了民间创作的基本特征,这种民歌没有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与生活现状产生脱节,记录了那个时期人们畸形精神状态。 新民歌 ?玉米稻子密又浓, ?铺天盖地不透风。 ?就是卫星掉下来, ?也要弹回半空中。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1958年3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会议上提议收集民歌,倡导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1960年7 月22日至8月13日,第三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周扬作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的报告。报告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 三、十七年的诗歌的不足 十七年的诗歌发展道路,由于文艺与政治关系处理不当,严重束缚诗人创作。诗成为政治传声筒,诗风不正,诗歌表现的情感领域单一,个性化程度削弱和模糊,艺术方法比较单一。 四、闻捷的诗歌创作 ?闻捷(1923—1971) ?原名赵方节,江苏丹徒人,创作了一些表现新疆各民族生活和爱情的诗,从1955年开始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誉满诗坛,以后又陆续发表诗集《天山牧歌》《生活的赞歌》《河西走廊行》和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等。 ?1971年1月惨遭迫害,自杀。 创作特征: ?1、具有真切朴实的生活气息。创造了柔和、轻快、明朗的牧歌风格。《婚礼》 创作特征: 2、以美好爱情为主旋律,热情歌唱生活的赞歌。 爱情表现得如此真挚、强烈的,在十七年并不多见。这些爱情诗揭示了爱情与劳动,与创造新生活的紧密联系。它们歌唱的是以政治为最高选择标准的爱情。 《苹果树下》 创作特征: 3、善于描绘人物心理,提炼单纯而明朗的艺术形象。 《苹果树下》《葡萄成熟了》 《葡萄成熟了》 马奶子葡萄成熟了, 坠在碧绿的枝叶间, 小伙子们从田间回来了, 姑娘们还劳作在葡萄园。 小伙子们并排站在路边, 三弦琴挑逗姑娘心弦, 嘴唇都唱得发干了, 连颗葡萄子也没尝到。 《葡萄成熟了》 小伙子伤心又生气, 扭转身又舍不得离去: “悭吝的姑娘啊! 你们的葡萄准是酸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

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请你将正确的答案写在前面的括号里(10分;1×10) ()1、台湾诗坛上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的是() A.郑愁予 B.洛夫 C.余光中 D.杨牧 ()2、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出自()。 A.《一代人》 B.《感觉》 C.《远和近》 D.《昨天,像黑色的蛇》 ()3、白先勇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部以同性恋为题材的小说。 A、《台北人》 B、《纽约客》 C、《孽子》 D、《玉卿嫂》 ()4、高行健的戏剧()明显受到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影响。 A、《野人》 B、《车站》 C、《觉得信号》 D、《彼岸》 ()5、小说()是新时期军事文学创作领域的第一次突破。 A、《红高粱》 B、《高山下的花环》 C、《射天狼》 D、《西线轶事》 ()6、《话说陶然亭》、《那五》、《烟壶》等市井小说是()创作的。 A、邓友梅 B、冯骥才 C、陆文夫 D、高晓声 ()7、“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是谌容的小说()中创造的人物。 A、《减去十岁》 B、《人到老年》 C、《万年青》 D、《人到中年》 ()8、《燕山夜话》的作者是:()。 A、邓拓 B、夏衍 C、唐弢 D、吴晗 ()9、不属于蛤蟆滩“三大能人”的是:()。 A、郭世富 B、姚士杰 C、郭振山 D、高增福 ()10、朱老忠是()的一个人物形象。 A、《红日》 B、《红岩》 C、《红旗谱》 D、《铁道游击队》 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的答案写在空白处(10分;1×10) 1、“双百方针”全称为-------------------------,它是毛泽东于----------年提出来的。 2、徐迟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塑造了科学家------------的形象,掀起了一股“科学家热”。 3、池莉的“人生三部曲”是指---------------------、-----------------------------和《太阳出世》三篇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1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1949__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3.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7.《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8.《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等。 9.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0.《红旗谱》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1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13.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14.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15.在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了夏衍的《考验》、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等优秀作品。16.在60年代初出现的当代戏剧文学创作第二个高潮中,京剧现代戏的主要收获有《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17.京剧《智取威虎山》取材于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18.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或称“试验性话剧”)主要有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的《车站》、马中骏等的《路》、刘树纲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等。19.90年代以后的优秀剧作主要有孟京辉的《思凡》、《恋爱的犀牛》,牟森的《彼岸》,林兆华等的《哈姆雷特》、《三姊妹·等待戈多》,以及李龙云的《正红旗下》、过士行的《鸟人》等。20.《天下第一楼》描写的是民国初年京城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的一段兴衰史。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C )。A.刘雨生B.梁生宝C.王金生D.李月辉 2.《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B )。A.“糊涂涂”B.梁三老汉C.“亭面糊”D.陈先晋 3.在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处于“褒贬毁誉之间”,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D )。A.《三里湾》B.《“锻炼锻炼”》C.《卖烟叶》D.《登记》 4.在《三里湾》中,范灵芝放弃了落后的马有翼,而嫁给了“爱社如家”的小发明家(A )。A.王玉生B.马有翼C.王金生D.满喜 5.在“十七年时期”,最具传统文人意味,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农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二套试卷含答案

2010—2011学年度第( 1 )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科目:《中国当代文学史》(B)卷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 120分钟 系别、班级: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15分(15×1) 1、()在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2、()是台湾最著名的言情小说作家,具有广泛的影响。 3、()的《白鹿原》和张承志的( )被誉为是“史诗 性”的作品。 4、《负喧琐话》的作者是()。《白发苏州》是()的散 文作品。 5、杨绛的()叙写“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 的小 插曲”,成为80年代散文的精品。 6、“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是朦胧诗 人 ()的诗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是诗人()的作

品。 7、冯骥才的()和()等是著名的津味小说。 8、()是新时期报告文学作家中最具有职业化特点的作家之一。 9、()揭开了“改革文学”的大旗,他的《乔厂长上任记》塑 造了改革家()的形象。 10、《棋王》是作家()的作品。 二、名词解释:20分(5×4) 1、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2、“三突出”创作原则 3、陈奂生 4、八个样板戏 三、简析题:20分(10×2) 1、简述陆文夫小说的艺术特点。 2、宗璞的小说《红豆》简析。 四、论述题:30分(15×2) 1、试论20世纪50、60年代小说的缺失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说《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又一座丰碑? 五、作品赏析题:15分 仔细阅读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四韵》,然后写一篇文学赏析和评论文章。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974年3月 附参考答案或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15分(15×1) 1、郑愁予 2、琼瑶 3、陈忠实、《心灵史》 4、张中行、余秋雨 5、《干校六记》 6、北岛、顾城 7、《神鞭》、《三寸金莲》(或者《阴阳八卦》) 8、陈祖芬9、蒋子龙、乔光朴10、阿城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一、1949——1955年建国初期的颂歌浪潮 二、50年代中期的干预生活的诗歌 三、50年代中后期的大跃进民歌运动。 四、60年代前期的政治抒情诗浪潮 A、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1.祖国颂: 著名的“七月派”诗人胡风在1949年底到1950年初就发表了长诗《时间开始了》,开创了当代文学歌颂诗潮的先河。 代表作品: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王莘的《歌唱祖国》 2.英雄颂 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弛过燃烧的村庄》和《枪给我吧》;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 3.建设新生活之歌 ●“石油诗人”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 ●“森林诗人”傅仇《森林之歌》和《伐木者》; ●“煤炭诗人”孙友田的《煤海短歌》。 颂歌浪潮的局限性 ● 1.文学观念比较狭窄,使不同风格流派的诗人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 2.颂歌注重形象写实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诗人的激情,诗歌艺术创作手法缺乏。 ● 3.从思想内容内涵角度来看,由于解放初期诗人的思想认识比较粗浅,从而使得诗 歌热情有余,深刻不足。 B、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

作品。 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一个和八个》、艾青《养花人的梦》、公刘的《禽兽篇》、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等。 ●它的成绩表现为: ● 1.对诗歌的创作领域做出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写出了建国以来新的内容,丰富了十 七年诗歌创作。 ● 2.干预生活的诗歌客观上揭露了我们建设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新中国建设提 供了借鉴。 ●不足 ● 1.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干预生活的诗歌更注重其内容的批判性,在艺术表现的手 法上又所忽视,从而使得这些诗歌在美感和意境等传统诗歌审美内容上有所欠缺。 ● 2.干预生活的诗歌虽然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它未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 法,因此,在实践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C、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 1.大跃进民歌全面发展了五十年代颂歌的基本主题,并将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是五十年代颂歌在民间的大普及。如《主席走遍全国》 ● 2.大跃进民歌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冲天干劲和作为历史创造者的雄心壮 志。如《我来了》;但是受到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同时由于,诗歌创作就象组织生产一样,使得诗歌在数量上面狂热的浮夸也影响到它的质量。《小篷船》 3.从艺术上看,有些民歌尤其情歌,保留了我国传统民歌朴素清新的风格,具有诗情 画意。 但是大跃进民歌在艺术上更追求革命浪漫主义,注重诗歌的夸张和想象,使大量作品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想象力和极度的夸张,进而作品显得滑稽可笑。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00002)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

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 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

第十章十七年戏剧

第十章十七年戏剧 本章概述:中国当代戏剧史的第一幕是由轰轰烈烈的戏曲改革运动开始的。在1949年至1957年间,戏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戏曲的推陈出新;在1958年至1966年间,戏曲改革的历史使命则是进行京剧现代戏的革命。戏剧作品良莠不齐,而《茶馆》不仅是老舍的代表作,而且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教学内容: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1、农村题材的作品 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艺运动,戏剧是倍受关注的部门。毛泽东还提出对于传统戏曲改革的方针,秧歌剧《兄妹开荒》、歌剧《白毛女》等,是代表性的成果。到了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受到关注,作品有《春风吹到诺敏河》(安波)、《春暖花开》(胡丹沸)、《妇女代表》(孙芋)等。 2、工业题材的作品 50年代前期,被当时的批评界作为成绩而列举的话剧作品,表现“工业建设和工人斗争”的有《在新事物的面前》(杜印、刘相如、胡零)、《不是蝉》(魏连珍)、《考验》(夏衍)、《幸福》(艾明之)、《刘莲英》(崔德志)。 3、军事题材的作品 “革命历史”和写朝鲜战争的话剧,被推荐的有《战斗里成长》、《战线南移》(胡可)、《万水千山》(陈其通)、《钢铁运输兵》(黄悌)等。 4、反映社会矛盾的作品 反映社会矛盾的作品主要有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何求的《新局长到来之前》,岳野的《同甘共苦》,苏一萍的《如兄如弟》、赵寻的《人约黄昏后》、鲁彦周的《归来》等。 5、十七年戏剧的主要特征 图解政治概念和政策条文是十七戏剧的最主要特征。 二、老舍的戏剧创作: 1、老舍创作的转型:原因、背景、评价 老舍 (1899—1966)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父早丧,由母亲抚养成人。1913年入北京师范学校学习,1917年毕业后在北京的小学和天津南开中学任教。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讲中文,并进行创作,先后以市民生活为题材创作3部长篇小说,即:《老张的哲学》、《赵子曰》、

十七年文学

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的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关联紧密的文学,也因此产 生剧烈的错动,而出现了被称之为“转折”的情形,使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当代文学”形态的阶段。“转折”在这里主要并不是指一种全“新”的东西的生成和“旧”的文学成分的消失,主要是指原来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的地位、关系在新的条件下的重组。 一、文学的转折 40 年代后期中国的文学界,存在着多种不同思想艺术倾向的作家、作家群。有与国 民党有着直接的结盟关系的作家;有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一群(如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有“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或称“进步作家”,如老舍、叶圣陶、巴金、曹禺、朱自清等);有活动于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左翼革命作家。有着明确政治、文学目标,并且有力量左右文学走向,对文学状况加以“规范”的,是左翼文学力量。左翼文学力量通过积极传播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延安文艺整风所确立的文艺方向,通过对不同作家、文学派别进行的“类型”划分,以确立团结、争取、打击的对象,而达到文学“一体化”的实现。这样,在进入50 年代之后到70 年代,左翼革命文学凭籍其理论和创作的影响,也凭籍政治权力的支持,而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合法存在的文学事实。 二、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召开于1949 年7 月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通 常被看作是“当代文学”的开端。大会在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成绩、总结检讨40 年代国统区革命文学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来确立“当代文学”的性质,规定文学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方针政策和展开方式。并确定了毛泽东1942 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是文艺界的“共同纲领”。周扬在大会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中指出,毛泽东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这一方向,规定了“当代文学”对于革命政治的服务和配合;以“民族的、阶级斗争与劳动生产”作为创作的体裁;工农兵及其英雄人物是作品的主人公;作品应以歌颂和表达乐观情绪作为基调;采取为广大读者明白易懂的艺术形式;作家的写作,以及文学作品出版、流通和阅读(批评),应高度组织化;……这构成这一时期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三、“十七年文学”的作家 与40 年代相比,五六十年代作家格局发生“结构性”变化,即出现作家的大规模更替, 和他们在文学界地位的转移。40 年代许多重要作家迅速“边缘化”,或基本停止创作。造成这种情况有多种因素:或者其写作“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或者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文学“新方向”的现存规范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距离和矛盾;或者在50 年代几次文学(政治)运动中受到批判。有的作家虽然努力呼应“时代”,企望在创作上跨上新的台阶。但大多数并没有成功。 十七年文学的“中心作家”的构成,一是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另一是四五十年代之交 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他们自然也经历五十年代政治、文学运动的筛选。这一时期“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特征,可以从出身(生活经历)、文学观念、文化素养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四、矛盾冲突和文学运动 这一时期文学界充满复杂矛盾,并演化为若干次大规模的批判运动。如1950-1951 年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4-1955 年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1955 年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7 年的文艺界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文革”前夕在文学理论、创作上展开的大规模批判运动等等。其间,最重要的有发生于1955年的反对“胡风集团”的运动,和出现于1956-1957 年的文学“百花时代”。仅从文学主张方面来看,尖锐冲突涉及到“现代文学”中各种文学力量、派别(特别是左翼文学内部存在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1、《红日》吴强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2、《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红旗谱》梁斌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4、《创业史》柳青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5、《保卫延安》杜鹏程著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6、《林海雪原》曲波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7、《青春之歌》杨沫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8、《山乡巨变》周立波1958年作家出版社 9、《黎明的河边》俊青1956年新文艺出版社 10、《百合花》茹志鹃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1、《风云初记》孙犁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2、《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3、《苦菜花》冯德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4、《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5、《小城春秋》高云览1956年作家出版社 16、《三家巷》欧阳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7、《山地回忆》孙犁写成于1949年 18、《铁木前传》孙犁写成于1956年 19、《三千里江山》杨朔1953年人文出版社 20、《上甘岭》陆柱国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1、《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1957年作家出版社 22、《大波》李劼人1958年作家出版社 23、《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24、《一架弹花机》马锋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5、《三年早知道》马锋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6、《登记》赵树理1953年工人出版社 27、《三里湾》赵树理1955年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 28、《不能走那条路》李凖1954年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 29、《农村散记》秦兆阳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30、《春种秋收》康濯1955年作家出版社 31、《宋老大进城》西戎 32、《新结识的伙伴》王汶石1959年文字改革出版社 33、《静静的产院》茹志鹃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4、《艳阳天》浩然第一卷作家出版社1964年9月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3月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5月 35、《风雷》陈登科196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6、《铁水奔流》周立波1955年作家出版社 37、《春天来到了鸭绿江》雷加1963年作家出版社 38、《百炼成钢》艾芜1959年作家出版社 39、《上海的早晨》周而复1958年5月版(第1部)、1962年12月版(第2部)作家出版社 40、《乘风破浪》草明1959年作家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D) A.《语丝》 B.《小说月报》 C.《创造》季刊 D.《新青年》 2.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C) A.南国社 B.春阳社 C.春柳社 D.民众戏剧社 3.左联成立后,文坛上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是一个(A) A.国民党的文学派别 B.民族主义者的文学派别 C.抗日救亡的文学派别 D.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学组织 4.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写于(D) A.“五四”时期 B.“五卅”时期 C.北伐大革命高潮时期 D.大革命失败后 5.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是(D) A.忠于历史事实的客观描绘 B.戏说历史的主观编造 C.赋予历史以象征色彩 D. 浪漫主义和诗情 6.“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C ) A.美国文学 B.中国古代文学 C.俄国文学 D.日本文学 7.郁达夫30年代的小说《迟桂花》主要表现了(C) A.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B.性苦闷的情绪 C.隐逸的思想 D.追求革命的思想 8.朱自清发表于“五四”之后的抒情长诗是(A ) A.《踪迹》 B.《毁灭》 C.《火把》 D.《北游》 9.许地山的《空山灵雨》是(B) A.小说集 B.散文集 C.童话集 D.诗集 10.老舍所属的民族是( D.满族 11.《爱情三部曲》指的是(C) A.《新生》、《萌芽》、《灭亡》 B.《雾》、《雷》、《电》 C.《雾》、《雨》、《电》 D.《雨》、《电》、《雷》 12.巴金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作品是(C) A.《灭亡》、《新生》 B.《激流三部曲》 C.《火》三部曲 D.《爱情三部曲》 15.下面属于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一组人物是(A ) A.翠翠船总傩送老船夫 B.夭夭傩送老船夫天保 C.翠翠王团总老船夫滕长顺 D.萧萧傩送船总老船夫 16.沈从文小说《丈夫》表现的思想内涵是(B) A.对封建男权主义的批判 B.对穷苦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与追问 C.对都市文明的批判 D.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7.曹禺描写复仇的一部话剧是(C)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18.下面属于《雷雨》的一组人物是(B) A.周朴园侍萍愫方 B.周朴园鲁大海四风 C.陈白露蘩漪周朴园 D.周萍蘩漪方达生 19.曹禺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的剧作是(B) A.《雷雨》 B.《日出》 C.《北京人》 D.《原野》 20.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的作者是(A) A.胡也频 B.柔石 C.洪灵菲 D.茅盾 21.散文集《画廊集》的作者是(A) A.李广田 B.何其芳 C.陆蠡 D.丽尼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题(20 分,每空 1 分) 1 、《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 言);《青春之歌》的作者是(杨沫)。 2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 3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4 、谢惠敏是小说《班主任》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爸爸爸》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烦恼人生》中 的人物。 5 、《山上的小屋》作者是(残雪);《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刘震云);《岗上的世纪》的作者是(王安忆)。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每题2 分) 1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C)。 A 、自信 B 、能力强 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2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B )。 A 、杨朔 B 、秦牧 C 、刘白羽 D 、周涛 3 、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A )。 A 、《“锻炼锻炼”》 B 、《小二黑结婚》 C 、《三里湾》 D 、《套不住的手》 4、对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创作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主要是(B)。 A 、鲁迅 B 、沈从文 C 、巴金 D 、老舍 5 、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D )。 A 、绿原的《重读< 圣经> 》 B 、公刘的《哎,大森林》 C 、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 、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三、名词解释(20 分,每小题5 分) 1 、“三突出”创作原则: 1 、“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 则。( 1 分)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1 分)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1 分);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1 分)。”“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1 分) 2 、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 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 2 分)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3 分) 3 、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 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2 分) 4 、先锋文学、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2 分)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1 分)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汇总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5、新时期,巴金的《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18、新时期,徐迟的《哥德巳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报告文学和谌容的《人到中年》等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的讴歌和关注,使知识分子题材成为这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 19、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20、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韩冬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朦胧诗”不再先锋。 21、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22、80年代中期以后,以方方、刘震天等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摒弃了传统的功利性和典型化、英雄化,专注于普通人生和现实生活的原生状态。 23、80年代中期以后,以苏红、莫言、叶兆言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将眼光从现实转向历史,摆脱了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方法,致力于民间社会原始形态的还原和历史文化的雕刻。 24、80年代以后,散文创作借助于现代传媒的发达和活跃,制造出了“文化散文、生活散文、智者散文热”、“报人散文、女性散文热”、“学者散文热”等一个个热点,率先进入了市场。 33、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被称为一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说真 话。 34、韩少功的文化寻根小说《爸爸爸》具有整体的象征意味,主要是他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35、艾青重返诗坛的第一部诗集是《归来的歌》。 36、《创业史》中刻划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梁山老汉。号称蛤蟆滩的“三大能人”是郭振山、郭世富和姚士杰。 37、最早的“反思小说”是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改革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他塑造的一批改革者形成了“开拓者家族”。先锋小说中叙事革命的代表作家是马原。 38、“伤痕小说”因卢新华的《伤痕》而得名,而最早的“伤痕小说”是刘心武的《班主任》,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宋宝琦和谢惠敏。 44、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尖锐深刻地提出了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的境遇问题的小说是《人到中年》 45、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当代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力作,在社会中引起轰动,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46、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被评论界称为城市的“女高尔基”。她的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了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47、王安忆发表于1986年的被合称为“三恋”的小说是《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48、张炜的小说《古船》中描写最充分最细腻的一个人物是隋抱朴。 49、《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白嘉轩是陈忠实贡献于中国和世界的中国家族文化的最后一位族长。 50、池莉的中篇小说《烦恼人生》被誉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59、刘雨生、李月辉等都是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中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72、残雪的小说《山上的小屋》写出了生存中的噩梦般的恶与丑陋的景象。 73、北岛的诗歌《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3、所谓"新时期文学"一般是指(D)。 A.1949年建国后的文学 B.抗日战争后的文学 C.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 D.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文学 4、新时期,首先出现的创作潮流是(C)。 A"改革文学" B."反思文学" C."伤痕文学" D."知青文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