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当代 十七年文学 精心整理~~~

现当代 十七年文学 精心整理~~~

现当代    十七年文学  精心整理~~~
现当代    十七年文学  精心整理~~~

一.文学思潮

建国初期文艺界三次重大的批判运动的影响及其教训。

1956年以前,三次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①这三次批判运动,规模声势之大,涉及面之广,牵扯人员之多,远远超过此前历次文艺运动与文艺思想斗

争。

②将本来属于文艺思想范畴的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与敌我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

③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摧毁了把写作看做个体的情感、心态的自由表现的“资产阶级”文学观,有力的制约控制了作家艺术思想和行为的选择、规范。

④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简述和评价建国以后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①建国以后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文艺路线上继批判电影《武训传》和《红楼梦研究》中资产阶级唯心论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思想斗争。

②胡风的文艺思想极为复杂,独具特色,其核心在于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提倡主体的“自我扩张”与“自我斗争”,用主观“拥入”客观,表现描写对象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认为它们是现实主义的关键所在。

③1955年推向高潮的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政治上的批判,将本来属于文艺思想范畴的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与敌我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它不仅造成了胡风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关于<武训传>的讨论。

电影《武训传》是孙瑜根据武训生平事迹,编导的历史传记影片。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由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并由此展开了建国后第一次名为讨论、实际为政治批判的文艺运动。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乃至批判,涉及到如何运用正确的观点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的问题。但由于采取行政领导的方式,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将思想、学术、文艺问题当作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斗争的政治问题进行批判,给我国当代文艺运动和创作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双百方针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其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这对纠正文艺界的极“左”倾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推动以反对教条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解放浪潮。文艺界出现某种程度的转机,出现了一些新的探索。

1957年下半年起,政治上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到文艺界,把文艺问题和思想问题搞成政治问题。冯雪峰、丁玲、艾青等一批老作家,王蒙、刘绍棠、流沙河等文坛新秀,以及一批文艺工作者被打成“右派分子”,遭到批斗。反右斗争践踏了“双百”方针,断送了“双百”方针的成果,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想的膨胀。

根本任务论

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根本任务论”服从灭“资”兴“无”的政治需要,改变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践踏了“双百”方针,否定了英雄形象塑造以外的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取消了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了“文革”时期阴谋文学的一体化。

所谓“主题先行论”的主题,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无论是哪种体裁的创作,在创作之前就已规定好这一主题,创作时必须从它出发,依此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加以表现。这颠倒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精神生产的过程,取消了作家的主体性,使文学直接用来图解政治阴谋。两结合

“三突出”创作原则

“三突出”是江青在文革中领导戏剧创作时所推崇的“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后经姚元文规范为: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导致了创作的程式化、公式化、脸谱化。

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无产阶级文艺术应采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二.文学

小说:

“三红一青一创”

指17年五部经典小说作品。包括《红旗谱》(梁斌)、《红日》(吴强)、《红岩》(罗广斌、杨益言)、《青春之歌》(杨沫)、《创业史》(柳青)。这些文学作品以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段历史生活为题材,并按主流文学话语的创作规范叙述。小说具有鲜明的形态特征----革命史诗性,并呈现出高度同一性的审美形态。

赵树理小说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特色

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是赵树理作为一个农民艺术家的最突出的特点。

1.反封建的主题决定了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内容。如,《登记》叙述了一对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青年冲破家庭包办婚姻的阻挠,在刚刚颁布的《婚姻法》的帮助下自由结合的故事,具有反封建性、民族性。

2.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人物形象。具有民族精神的人物反映了民族内容,是赵树理笔下的一代新人。如,小二黑、小芹是典型的新一代农民代表。

3.用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如《小二黑结婚》中介绍三仙姑来历的一段叙述基本全是平淡无奇的口语,但在赵树理笔下,显得很有表现力。

《红旗谱》中主要人物形象。

如分析朱老忠形象特点。

朱老忠形象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他的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

①阶级性:爱憎分明。特别体现在他和严志和一家及其他阶级兄弟的亲密关系上。凡是涉及到农民利益的事,他就忍不住要插手维护,倾家荡产也在所不辞。表现了他对阶级兄弟义重如山、情深似海。

②民族性:豪爽、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是朱老忠的生活信条,它凝聚着劳动人民正直无私、慷慨仗义的精神。小说还注意刻画朱老忠性格的其他侧面,使朱老忠的性格几乎集中了中国农民传统英雄性格的一切重要因素,显示出人物性格刻画上的广度和深度。

③时代性:他思想的与时俱进。朱老忠在没有找到新的斗争道路时处处感到困惑和力量不足。但是在立志推翻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农民的心中,有着接受马列主义的基础。朱老忠一旦找到革命的真理,他那中国农民反压迫求解放的思想,就迅速被照亮了。作品要着力表现的是,他那坚韧、豪爽的品质,已发展到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身的思想境界。

朱老忠这个艺术典型体现了中国农民革命运动从自发反抗到有组织斗争的发展过程。虽然,在表现这位中国农民英雄向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方向转化、成长的过程时,显得过于直露和简单。特别是在他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方面,缺乏有深度的描写。但就整个艺术形象来说,浸透着革命现实主义的精神,闪耀着革命理想主义的光芒,是当代文学中难能可贵的艺术创造。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特征。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和各种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从中看出知识分子改造的艰巨和曲折,看到党对知识分子教育和引导的作用。

林道静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她有着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她逃婚,差点掉进余敬唐设下的圈套,走投无路时就去自杀,被余永泽救起,余永泽成了她的“骑士兼诗人”。作品充分地暴露出林道静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幼稚、狂热和不切实际的幻想。

作者通过林道静这一人物的性格发展,揭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主要特点:他们接受革命常常是从个人遭遇和理论认识开始的。他们从民族矛盾进而认识到阶级矛盾;从求民族解放到争阶级的解放;从个人奋斗,幻想个人英雄式的事业,到参加集体的阶级斗争,革命英雄主义;从对劳动人民自上而下的人道主义同

情到同呼吸共命运的阶级感情。

是杨沫1950年代书写的一部带有理想化色彩的革命历史小说。

主要讲述林道静从一个纯洁无知的少女转变成成熟的共产党员的故事。

小说中林在和不同男人的交往中逐步成熟,明确了自己的信仰,并为之奋斗。

“百花”时期的文学创作(非主流文学)

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的描写恋爱与革命关系的《红豆》;陆文夫的《小巷深处》;茹志娟的《百合花》。

简述《组织部来了个的年轻人》的主题及其意义典型形象

主题意义:从小说的文本实际来看,《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虽然具有揭示官僚主义现象、“积极干预现实”的外部写真倾向,但它更是一篇以个人体验和感受为原发点,通过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表现叙述人心路历程的成长小说。

林震形象:主人公林震快乐、单纯、富于青春的朝气和理想的激情。他是怀着一种成长的渴望和焦虑来到组织部的。二十二岁的“生命史上好象还是白纸,没有功勋,没有创造,没有冒险,也没有爱情”,组织部是他走向成熟,实现人生理想的新的环境,而小说也正是以林震的心理体验为视角,在事业功勋和爱情体验这两条线索上,通过麻袋厂事件的始末,展开对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叙述。林震一来组织部,就出现了两个人物:赵文慧和刘世吾。而刘世吾对他的第一次谈话,涉及爱情和工作。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交织、矛盾冲突的,对初涉世事的林震而言都有“冒险”色彩。

介绍李准的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

李准写于“大跃进”期间的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成功塑造了一个精力充沛的农村女性形象,并赋予她不懈追求个人解放和更高精神境界的精神特征。“李双双”成了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泼辣能干的农村女性的代名词。

内容:双双的丈夫喜旺当了村里的记工员后,和副队长金樵、落后农民孙有营私舞弊,多记工分,双双揭发了此事。喜旺一气之下,离家去搞运输。孙有夫妇为女儿桂英在城里说了亲,桂英不愿意,双双帮助桂英,受到孙有婆的怒骂,喜旺见此情再次出走。秋收时节,喜旺看到生产队在双双领导下获得丰收,主动回家团聚,并揭发金樵、孙有搞运输贪污一事,夫妻言归于好。

简述孙犁的小说风格

与赵树理的淳朴憨厚的山药蛋风格相比,孙犁的小说具有浓郁的美学特征,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美的陶冶。

①生活的涓流,时代的风云,蕴时代风云于平常人、平常事。如《山地回忆》写家长里短,反映军民融洽关系。

②善于刻画农村劳动妇女形象,尤其是解放了的农村青年妇女,她们既有传统美德,又有新时代女性特征。如《荷花淀》里的水生嫂。

③纯熟的白描,诗的意境。如《山地回忆》、《白洋淀纪事》。

④结构淳朴自然,运用“散文笔法”。

简述小说《百合花》的艺术特色。

(1)选材立意上以小见大,从日常生活中反映时代风貌。

(2)人物描写富有人情气息,新媳妇、小战士的形象鲜明突出。

(3)画龙点睛的细节描写。如,通讯员枪筒上的树枝和野菊花,出现两次,表现通讯员爱生活、爱美;两个馒头,表现对同志的关心。肩膀上的破洞,出现四次,推动情节发展。

(4)语言清新、自然、朴实,呈现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散文化风格。

《百合花》

茹志娟的短篇小说《百合花》主要塑造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通过对他们在激烈战斗时情感关系的描绘,谱写了一曲不是爱情的爱情赞歌。短小精致的结构与细腻独特的视角浑然一体,风格明朗秀丽。该小说在50年代短篇艺术上有着示范性的成绩,并在“规范性主题”的成功表达上受到肯定。

诗歌:

《天山牧歌》

这既是闻捷的成名作和抒情诗代表,也是我国建国十七年诗坛上最具有特色的诗集之一。主要描写天山脚下的

草原风光,表现少数民族青年人的爱情劳动生活,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和民族色彩。人们把这部诗集誉为“生活的赞歌”。

政治抒情诗

十七年诗歌的主要样式,即诗歌题材或视角上的政治化。在这种形式中,诗人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表达对社会生活的高度颂扬和积极的参与精神。在形式上,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述相结合,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代表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

《团泊洼的秋天》

这是郭小川写于“文革”时期的政治抒情诗。诗歌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团泊洼充满生机的秋天景色。第二部分,揭示团泊洼人心中怒火,表达革命战士对四人帮的仇恨。第三部分,直接抒发革命战士的崇高情怀,把含蓄的感情表达得更明朗、豪放。第四部分,正面揭示诗情“动”与“静”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表达诗人斗争的决心以及对胜利的坚信。

《回延安》

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抒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的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贡献和建国后的巨大变化。采用陕北信天游形式,具体有比兴、夸张、拟人、对偶、迭字等手法的运用,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语言质朴,感情热烈。

简述贺敬之诗歌《回延安》的艺术特点。

(1)运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描绘延安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

①比兴。如“树稍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是比喻,“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是起兴。②夸张。如“双手搂定宝塔山”。③拟人。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④对偶。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⑤迭字。如“白生生、树根根”。⑥排比。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形式两句一小节,表示一个完整或比较完整的意思。两句押韵,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篇幅可长可短。

(2)构思新颖。用母子血肉关系比拟自己与延安关系,使大我小我融为一体,并以此构成全诗基调,开拓了诗的思想内容。

(3)结构精美。按照诗人回延安的经过,以及情感的自然发展来叙事抒情。初到延安的激动,追忆延安的培育,亲人重逢的话新叙旧,参观延安的喜悦。

简述郭小川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

(1)有强烈的时代感,处处表现出革命战士的风貌。如《向困难进军》,在社会主义创业年代,他呼唤年青的朋友们“以百倍的勇气和毅力向困难进军”。

(2)想象丰富,寓意深刻,有哲理性。如《甘蔗林—青纱帐》,两种农作物本没有什么联系,可在他奇妙的联想中,通过其异与同的比较,构成了两个时代的象征;又通过青纱帐里亲人地位的变化串联起两个时代,以战士们的誓言及互勉阐明哲理。

(3)语言运用具有独创性。他在吸收古典诗词、民歌和群众口头语言的基础上,把哲理与形象,抒情与叙事、描绘结合起来,把明朗与含蓄、粗犷与细腻统一起来,形成了鲜明的语言风格。

(4)众体兼备,为新诗体做出形式上探索。①阶梯式《向困难进军》。②半自由体《白雪的赞歌》。③新民歌体(比兴手法)《青松歌》④自由体(散曲、小令)《将军三部曲》。⑤独创新辞赋体《甘蔗林——青纱帐》。

为什么说郭小川是当代著名的“战士诗人”?

他的诗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他站在时代前列,深入生活,发掘时代先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从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个性。他以战士的胆识和远见、勇敢和磊落,真切的诗情,给人以启迪和鼓舞。在社会主义创业时代,他在《向困难进军》中呼唤年青的朋友们“以百倍的勇气和毅力向困难进军”;六十年代初他以《甘蔗林—青纱帐》等诗表现中国人民对待经济困难的态度、信心及战胜困难的喜悦;七十年代,在“四人帮”高压环境里,诗人写下了《团泊洼的秋天》、《秋歌》,一个威武不屈、凛然正气的战士形象跃然纸上。

新辞赋体

是郭小川借鉴古代辞赋创造的一种新诗体。语言形式上注重反复吟唱和长句、对仗、密韵的结合,可达到雄浑、热烈的艺术表达效果。从主观上讲,郭小川创造此诗体是为了“写政治性较强或所谓浩浩汤汤的内容”。代表作品:《甘蔗林—青纱帐》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