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石拓本中节钰专藏

金石拓本中节钰专藏

金石拓本中节钰专藏
金石拓本中节钰专藏

传拓技法与拓本赏析

传拓技法与拓本赏析 古籍馆金石组 传拓作为我国一门独特的传统技艺,其基本技法主要有扑拓、擦拓两种。传拓时根据着色的不同、器物的不同,又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这些多种多样的技法在传世的大量拓本中都有反映。如轻薄淡雅的蝉翼拓,浓黑闪亮的乌金拓,浓淡墨相间的镶拓,以朱、蓝等多种颜料拓成的朱拓和彩拓,用来拓制古器物形制的全形拓,以及专门拓制造像的高浮雕拓法等等。除了严格意义上的传拓,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法,不必经由捶拓这一步骤,亦能复制碑帖器物上的图文,如双钩、响搨、颖拓等。 扑拓与擦拓 扑拓法以扑子蘸墨,均匀扑于拓纸上,是最常用 的传拓方法。其特点是墨色均匀,周到精细,能最大 程度地体现原碑风貌。擦拓法以擦子蘸墨,平行而快 速地擦在拓纸上,传拓法帖多用此法。与扑拓法相比, 擦拓法的优点是用时少、速度快、光泽好,缺点是只 能用于较为平坦的碑石,凹凸不平者则难于操作。 全形拓 全形拓又称器物拓、图形拓、 立体拓。它是一种综合了素描、绘 画、传拓、剪纸等技术的特别技艺。 早期的全形拓不用整张纸,是将器 物各部位的纹饰及器铭分拓,再把 拓完的各部分拓片,按事先画好的 图稿拼粘在一起,故此也叫分纸拓。 现今青铜器全形拓的方法是:在拓 器物前,先选择出更能代表该器物 特征的最佳角度, 然后用铅笔在准扑拓法 大克鼎 噩侯御方鼎

备好的宣纸上轻轻画出“⊥”形图,以表示器物的水平线和垂直线,再以“⊥”形图为基础,画出被传拓器物原大的线描图,随后把标有器物各部位位置的宣纸分先后覆在被拓器物上,用蘸有白芨水的毛笔刷湿,上纸,用棕刷刷实,用墨拓黑后揭下,在拓完器物的各个部位以后用喷壶喷水把拓片整理平整,完成全形拓。 响搨 响搨是摹搨善本碑帖或法书墨迹的一种方法,即将薄纸覆于帖上,用细若游丝的线将字画的轮廓双钩描摹下来,或以薄纸覆帖上,就明窗等透光处影摹,再行填墨或用小扑子补墨。宋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记载:“以纸加碑上,贴于窗户间,以游丝笔就明处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然圈隐犹存,其字亦无精采,易见。”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中说:“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搨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又有以厚纸覆帖上,就明窗景而摹之,又谓响搨焉。”

碑帖拓本定级标准

碑帖拓本定级标准 (初稿) 2011-07-06前言 本标准的编写格式和方法按《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0)和《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二部分: 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GB/T 1.2-2002)中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的国家标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提出,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负责组织起草。 本标准参加编写单位: 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文物出版社、北京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上海图书馆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 施安昌、孟宪钧、冀亚平、胡海帆、刘心明、仲威、卢芳玉。 引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明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发明最多的国家,传拓技法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发明。一千四百年来,拓本保存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和丰富多彩的书法、绘画艺术。 由于天灾人祸,唐、宋、元三代拓本幸存者寥若晨星,弥足珍贵。拓本拓制时间有早晚之别,保存内容有完残多寡之异,原物亦有存佚之殊,存在形式

有整幅和割裱之分,文字种类有汉文和少数民族文字、外国文字之别。为了加强对拓本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确定拓本的级别十分必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01年第19号令发布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和《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所记述的拓本藏品定级的文件精神,并遵循拓本鉴别的“三性原则”,同时考虑到全国各地所存拓本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依照本标准定级的拓本,等同于相应级别的文物。 本标准的定级对象,是通过传拓得到的金石器物的拓本。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拓本基本术语、定义和拓本级别。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 全国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的拓本保护、整理和利用工作,同时供出版、教学、科研及国内外相关业务单位使用。 2术语和定义 2.1传拓与拓本 传拓是用纸、墨和传拓工具从金石器物上棰印其文字和图画的技法。通过传拓所得到的墨本叫拓本,又称拓片。 2.2xx 金石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古铜器和石刻,广义包括甲骨、金属、玉、石、陶、泥、木、竹、墨等材质的器物。本标准用其广义。 2.2.1甲骨 主要指商周时期用于占卜并有契刻文字的龟甲和兽骨。 2.2.2青铜器 用红铜与锡合金制作的器物。2.2.3碑刻

金石拓片-----为历史开一扇窗

金石拓片-----为历史开一扇窗 金石金石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墨子·兼爱下》:“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孙诒让间诂:“《吕氏春秋·求人》篇云:‘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高注云:‘金,钟鼎也;石,丰碑也。’”韩愈《平淮西碑》:“既还奏,群臣请纪圣功,被之金石。”戴名世《序》:“扬厉无前之伟绩,可以勒之金石,垂于无穷。”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始皇始东巡郡县,羣臣乃相与诵其功德,刻于金石,以垂后世。”拓片《汉二十四字富贵吉语砖》锦庐艺术馆藏释文:富贵昌宜官堂意气阳乐未央长相思勿相忘爵禄尊寿万年 拓片指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也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北魏释迦牟尼佛像》锦庐艺术馆藏《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老残问那道士说:‘西廊下那块破石片是什么古碑?’道士回说:‘就是秦碣,俗名唤做泰山十字。此地有拓片卖,老爷们要不要?’”鲁迅《书信集·致王正朔》:“其拓片一包,共六十七张,亦已于同日收到无误。”杨朔《泰山极顶》:“你如果想捉住点历史的影子,尽可以在朝阳洞那家茶店里挑选几件泰山石刻的拓片。”《北魏巩义

石窟寺飞天》锦庐艺术馆藏拓片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凡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民俗、文学、艺术、科技、建筑等都可以从中找到有益的材料。广义的拓片就是将宣纸蒙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来记录花纹 和文字,数量、内容之丰富可谓包罗万象,如甲骨青铜、碑刻墓志、摩崖造像、钱币画像等。狭义的拓片主要指碑拓。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片传世,才能感受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北魏《张玄墓志》,东吴《天发神谶碑》以及唐柳公权《宋拓神策军碑》等皆为孤本。若没有拓片,将难睹庐山真容,遂成“迷局”。《汉画像砖龙凤护佑》锦庐艺术馆藏古时,拓片技艺因难度较高且要求严格,在中国文化中还算是一门传统手艺。中国拓片技艺分南、北两大派系,派下又分支系。古时的石刻书法作品多以拓片形式存在于世。自宋代起,“北碑南帖”简单地概括了南北派系的主要分歧。南派着重于帖学(墨迹书法),北派则注重碑学(石刻书法)。南北二派在五胡乱华时期因政治原因隔离开来,南派通过东晋、刘宋、南齐、梁、陈前后五朝,北派以后赵、前燕、前秦、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朝一脉相承,至唐宋二派形成现状。南派以苏派为代表,金春刚是苏派技法的代表大师。《汉画像砖凤仪天下》锦庐艺术馆藏拓片制作手法不同:简单可将纸覆盖在刻有欲拓内容的硬平面上,倾斜铅笔头,轻轻涂画,使图文的凹凸不

感受一下翰墨之韵拓片之美

感受一下翰墨之韵拓片之美 拓片,指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这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艺。 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常将重要的典章制度、法律、文献镂之金石,宜子孙永保。战国以后,“金”——青铜器渐渐式微,石刻方兴未艾,在宣扬政教思想、孝悌传统和佛教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原因无他,因石料易得,石质牢不可摧,能显出神圣庄严之气象也。 自东汉始,书法渐成为一门艺术,为便于欣赏和学习,时人便有了复制金石文字的需求,我国先民独创的传拓技术发挥了作用。相传,传拓产生于隋,最早的用途便是临摹习字。

唐代这种习字方法被上层士大夫普遍采用。两宋时,拓片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并延续至今。宋太宗时,《淳化阁帖》的问世,更是带动了刻帖的兴盛,引发了文人收藏、记录、研究古物的风气,金石学作为一门学问由此兴起,其所依托的载体——拓片一时炙手可热。 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其中的一个“一”便是指他收藏并引以为傲的“一千张拓片”;赵明诚、李清照也深陷这股热潮,他们“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匜、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是正讹谬,去取褒贬”,编为《金石录》;夫妇二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及“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的书斋之乐,一直被后世传为佳话。

金石学大盛则是在清代,从乾嘉到同光年间,黄易、阮元、吴大澂等前赴后继。履荒榛,探窈壑,登危峰,伐颓垣,访碑拓碑,并出版一系列理论著作,共同迎来了传拓技艺及拓片收藏的鼎盛期。 此风潮至民国时期尚有余波,胡适、郭沫若、齐白石、鲁迅先生等均热衷收藏拓片。 拓片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古代金石学者和收藏家将拓片作为其文化和学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借助拓片,研读铭文,以考订经史,鉴定古物,编纂谱录。

拓片的装裱

拓片的装裱 (一)全拓的装裱 为了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在博物馆陈列或展览中,一些实物必须靠好的形式来体现。 有些陈列品,如石刻和青铜器的文字或花纹,就必须依靠拓片这一表现手法全面地表现出来,通过艺术处理,才能给观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参展的拓片必须经过精心的托裱。拓片的托裱是一种专门技术,它与字画的托裱是有区别的。石刻上的文字和纹饰都以凹凸不平和黑白不同的变化呈现在拓本上。在托裱时千万不能将其刷平展开。如果刷平展开就会使字和花纹变形,原物的本来面目就会失真,则是大错误。 托裱对拓片有着保护作用。拓片使历代名迹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成为我国非常珍贵的民族二化遗产。如:我国古代的著名学者欧阳修,曾把他收集的商周青铜器铭文、汉唐石刻拓本2000多余件,装裱成轴,多达千卷。在徽宗宣和末年,编成了一部30卷的《金石录》,当然对这些拓本长说也是一种保护。 在对拓片进行托裱之前,首先要对拓片进行仔细的观察,确定方案后方可实施。因为传拓时是把纸刷在字和花纹的里面,这里面的纸即已伸开,到了拓成揭起时,虽然宣纸有收缩性’但伸耳的部分绝不会恢复如前。 尤其对新拓片,在托裱之前,把它折叠起来,用纸包住,不要压得太实,避免文字紧贴。放进蒸笼内蒸20一30分钟,使墨胶牢固地定在

拓片上,不至于在托裱过程中因湿水而脱墨。 具体托裱方法是把要托的拓片反铺在台面上,在上浆水时,不能用大排笔,只能用两三管小排笔或大毛笔。用羊毫笔蘸浆水,在刷浆水时,一定按拓片纹饰或文字的结构,用笔慢慢刷抹。拓片有皱纹的地方,让它原样皱着。浆水上湿点关系不大。将托纸覆上后,用鸡毛帚轻轻一扫,稍等一会儿。将吸水纸铺在旁边,把上好托纸的拓片提起,放在铺好的吸水纸上,用棕刷刷实, 起吸湿作用。然后在托好的拓片四边刷上稠浆,在下边贴一小纸条作启口,上墙。待数日干后揭下,裁剪整齐即可。留边应宽,以便书跋题笺。 在托裱立体图形拓片时,其方法与上述托裱整张拓片方法相同,只是应将青铜器铭文的全文粘附在立体图形上端的某一位置上,要合乎章法。这样,才能成为一幅完整的立体图形拓片。装裱成轴后,可作为艺术品欣赏或珍藏。 (二)册页的装裱 装裱之法因人所好不同,目的不一,其装裱形式也就不一样。在唐宋时期盛行剪裱本,也就是将拓片剪成条分页装裱成册页。如敦煌石室发现的四种碑刻古拓,仍保留唐代的形状,为剪裱本。有些人把好的字剪下来进行装裱,则是为了以之作为学习书法的范本。 此方法要求拓片的字数和行数,必须依照原石刻的文字顺序,其跳行空格、损泐之字均不能剪弃,也都应尽量剪裱。每页有若干行、抬头、年月、落款以及首尾附题小跋的位置均应画好样式;文词必须连贯,方

铜器拓片工作流程

銅器拓片工作流程 1.所需材料與工具 所需用具包括:單宣紙、雙宣紙或厚棉紙、搨(拓)包、硯台、墨汁、墨條、噴水器、乾淨抹布、白笈片(粉)、羊毛筆、鬃刷或油漆刷,其中較特殊的是大大小小的搨(拓)包,也得費工夫自己DIY製作,依據文物的對象與功能,製作出大小尺寸不同、功能也不同的搨(拓)包。配合由大到小數個搨(拓)包的製作材料為:脫脂棉花或細海綿、絹布、綾布或細綿布、橡皮筋或粗棉繩。 其他工具:水桶、剪刀、熱水杯(碗)、調墨用盤或較大的平底碟子等。 2.前置工作 正式拓器物前的準備時間要完成幾件事: 宣紙事先裁剪好備用,宣紙大小約略大於要拓的器面,上下留天地,左右留兩柱的空間,一般約為3~6公分。(圖五十二) 白笈片(粉)調熱水且攪拌均勻,呈適宜的黏稠膠狀後備用。(圖五十三)研磨墨汁使墨色更為飽和。 3.拓器物步驟: (1) 上紙: A.羊毛筆或刷子沾白笈水均勻塗抹於器物銘文或紋飾上(白笈水為黏著劑與保護膜,黏度不宜過高,濃度過高則容易導致不易著墨,此外乾燥後的拓紙作品不易揭下或易造成破損,但是濃度過低時,則容易在操作的過程中滑動與脫落)。 B.宣紙附著於器物上,以乾淨的掃刷,於紙張的中心由上而下、由內而外方向的輕輕撫刷,使其平貼於器物上。 C.以微濕抹布將宣紙輕壓,使紙張更為服貼,水份則讓宣紙更有張力。 D.特別注意器物紋飾上的高落差位置,不得施力過重,以免破壞紙面或過度變形,因而造成缺陷。 (2) 敲紙:(圖五十四) A.已附著的宣紙上再覆蓋一層厚棉紙(或厚宣紙)用以吸取紙上多餘的水分。 B.鬃刷(彈性越佳越密實越好,尤以頭髮為佳)在紙張表面上敲打,使宣紙與器面緊密接合,陰陽刻文更為清楚,方向可為橫向而縱向或由縱向而橫向,無一處遺漏。

拓本的产生和碑帖的传拓方法

拓本的产生和碑帖的传拓方法 二、拓本的产生 用纸墨拓取石刻上的文字或图像,究竟起源于何时,现还无定论。明清金石学家普遍认为,最早之拓本为宋拓本;现代金石学家马衡认为,“拓石之法盖始于石经”(《凡将斋金石从稿》)。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汉魏石经)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惜不见拓本实物。现可知见之最早拓本有三,皆在清末敦煌石窟发现,即唐太宗书《温泉铭》、欧阳询书《化度寺碑》、柳公权书《金刚经》。其中唐太宗书《温泉铭》拓本末尾有题字一行:“永徽四年(653)八月围谷府果毅见(下缺)”为唐初人亲笔所书,故定其为此前之拓本无疑。其他二本纸墨相近,拓工精好,亦为唐拓本。借此,说明了明清金石学家认识上的局限。所以,拓本若以载籍为据始于梁、隋,如以实物为据则始于初唐无疑。在唐代拓本不称“拓本”,而称为“打本”。西安有一唐代的经幢,其最后一行刻有:“元和八年(813)八月五日女弟子那罗延建尊胜碑打本散施,同愿受持。”意思是说,有一位名叫那罗延的女弟子建立了这个经幢,从这个经幢上打拓下的经文墨本撒发给大家。这“打本”二字就是打印成本的意思。同时,“打本”也成为一个名词。又唐玄宗《石台孝经》后,也存有:“臣仅打本,分为上下卷,于光顺门奉献以闻”之纪录;窦蒙《述书赋注》中有“周宣王猎碣十枚,上有

篆-文,今见打本”之句,由此可知“打本”是唐人称拓碑的正名。 到了宋代,欧阳修跋《武班碑》云:“后得别本,模搨粗明,始辨其一二。”又跋《唐中兴颂》云:“模打既多,石亦残缺。”这里,他随意用模搨、模打,都是意同词,指打碑而言,不是影写了。在宋代古人法书,大都用石刻或木刻的方法传承,不在用唐人摹搨的方法,故宋人所谓拓本、摹本,实际上已与唐人所谓“打本”同义了。 宋人黄伯思在《跋刘宽碑》中云:“因令工椎拓二碑及阴文,装为三帙。”此时出现了“椎拓”这个词语。椎者,用木椎打纸入碑字也;拓者,用毡包在纸上擦墨也。椎与拓都是打碑的工序,而椎的目的是为了拓,拓本这个名词便由此而来。此外,在宋拓本题跋中,亦有毡蜡一词,同为拓本之称谓。清末随着照相术传入中国,石印、珂罗版印刷技术的应用,碑帖的复制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碑刻传拓这古老的复印方式渐渐退 出了历史舞台。传拓技术的发明,使金石碑帖文字与图形得以如实完整地复制下来,其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文献保存与书法 的学习,还体现在中华文化传承与发扬之功绩上,直到今天也是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瘞鹤铭出水前拓本三、碑帖的传拓方法 1.整理器物。首先需清除碑石拓面的灰尘与油污,保持文字与纹饰的完整与清晰。可先用毛巾蘸清水擦去石面积污,字口或

教你如何做拓片

教你如何做拓片 在数码照相、摄像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拓片”这个 名词已渐渐被大家遗忘,只有少数的文物学科工作人员或爱好者在工作或茶余饭后的谈天中偶尔提起它。殊不知,比起数码类的现代技术,拓片还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这种不可替代性来源于拓片对原物一比一的真实写照,至今仍是最科学的记录方法之一。概括而言,拓片,就是将宣纸贴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来记录花纹和文字。在古代社会,甲骨文字、 铜器铭文、碑刻、墓志铭、古钱币、画像砖、画像石等有凹凸纹饰的器物,都广泛使用这种方法记录。对于不同材质的器物,现代已发展出各异的拓印工艺,如对木雕的拓印,就有“干拓”工艺。但拓印的基本方法万变不离其衷,可概括为以下四步:第一步,剔清要拓的花纹或文字,摩崖石刻、画像石、碑刻等可水洗,但青铜铭文、古钱币、甲骨文字、画像砖、木雕等上细微的土锈需用削尖的竹筷或牙签慢慢剔除干净。第二步,选取大小合适的宣纸覆盖要拓的文字或花纹,用毛巾轻轻润湿使宣纸贴于器物表面。倘有不能紧贴者, 可在宣纸上再蒙上一层软性吸水的纸保护面(塑料袋也可)用蘸了白芨水的毛刷轻轻敲捶,赶走残留在宣纸与器表间的气泡。白芨水是用中药泡出的无色、透明但略有粘性的水,有利于宣纸附着在器物表面,拓印后易剥离。如若不方便购买白芨,用清水也可。第

三步,去除纸保护面,待湿纸稍干。这一步虽不需要人工操作,但对于干湿度的把握及其重要。宣纸偏湿,墨汁氲散;宣纸太干,宣纸不能紧贴印面,不利拓印。因此,一般纸张在肉眼看上去已无明显水印、但宣纸尚紧贴印面之时。第四步,用带墨均匀的扑子,向纸上轻轻扑打,用墨宁淡勿浓,多次均匀拍打后,黑白分明的拓片形成。这里的扑子,俗称“拓包” ,用塑料薄膜包裹棉花,再在外包裹一层纹理细腻的丝绸或其他丝织物既可。拓包的大小根据器物大小而定,一般而言,在拓一件器物时需有两个拓包,一个用来匀墨,另一则用于在纸面轻轻扑打。做拓片的基本方法看似简单,但要完成一张高质量的拓片,操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如:针对不同材质的器物,在拓印过程中要注意不同方面的问题;真正的拓片需要包含原作的创作理念等。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刻理解,需要工作者的耐心、细心和屡败屡战的尝试才行,“动手做拓片”活动之所以在博物馆联展中推出,其目的是想对有兴趣的学生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 1 ?四穗叶蟠螭纹镜战国晚期-西汉早期该镜约24公分,尺寸较大。 2?四神规矩镜西汉铭文“清冶铜华清而明,以之为镜宜 文章,延年益寿去不羊(祥),与天无极如日之光,千秋长乐。” 3 ?四穗叶蟠螭纹镜西汉早期铭文:“大乐贵富得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