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的对仗词

常用的对仗词

常用的对仗词
常用的对仗词

常用的对仗词:

副词对:还对再、就对将、偶尔对时常、方才对恰巧、必定对应当。连词对:及对与、而对或、除非对倘若、虽然对即使、因为对如果。介词对:同对往、被对朝、由于对沿着、自从对为了、除了对依照。助词对:的对地、啦对吧、罢了对是吗、哎哟对完了、似的对等着。叹词对:嘿对喂、哦对啊、嘿喽对哇啦、哎呀对嗨哟、哼哼对哈哈。象声词对:轰对嗡、噹对哗、叮咚对乒乓、咣噹对扑哧、唏哩对哗啦。联绵对:阡对陌、貅对貔、璀璨对旖旎、氤氲对滟潋、翡翠对琉璃。白雪:

《常用的虚字对》

常用虚字对

但觉——何曾只为——岂因已是——况值

只知——谁道何似——未忍有愿——无缘

漫道——岂缘似闻——恐是莫道——只缘

几度——也曾尚想——徒怜岂闻——始信

忽逢——顿觉但见——焉知自是——何须

誓欲——休将犹自——何曾慢嗟——且喜

未必——难为但得——何须几处——谁家

几日——一番幸有——不须任是——也应

尚有——应怜莫向——何妨那知——从此

时有——更无何处——此间权借——欲凭

常用虚实对

A:先虚后实

一自——终教一去——独留一从——几度任是——不随徒令——终见但得——即是可知——足资既定——笃信谁将——铺就似听——几度幸有——但无不因——那得谁知——又到莫道——自有但期——愧然安得——招来但见——不知肯于——不堪昔曾——自可纵是——从知每羡——定看莫为——合将若非——会向似闻——恐是自顾——空知试问——别意安能——愿借欲试——惊看但恨——喜看但留——换得纵然——依旧料得——莫是谁将——知侬B:先实后虚

暗随——一任周览——犹存我亦——曾效借问——总为亿昔——谁复寄语——莫因自谓——安知还似——何如不惧——何辞他年——莫望刚被——却教

[最新]词语对仗

《古今对偶句选》 写人记事 过五关,斩六将。亲贤臣,远小人。鸿门晏,桃园盟。孙行者,祖冲之。言必信,行必果。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登高极目,览水送归。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名扬四海,声震八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指鹿为马,画地为牢。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棋逢敌手,将遇良才。功盖天下,誉满山河。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志士惜日短,愁人嫌夜长。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与天地并寿,同日月齐光。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仰首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斯人千古少,此曲世间无。人生有乐地,流水无尽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处处春光好,村村气象新。室有惠崇山水,人怀与可风流。漫步半月溪畔,徘徊六角井傍。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桥头。 描景状物 桃灼灼,柳依依。雪茫茫,雨霏霏。山抹绿,燕剪柳。清风明月,苍松怪石十里荷红,三秋桂香。天欲飞霜,云将作雨。烟迷远水,雾锁深山。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水流云在,雨到风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明月如霜,好风似水。千峰凝翠,万峦吐霞。百花含蕾,千枝泛翠。百花吐艳,万木争荣。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苍山如海,残阳如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水流无限阔,山耸有余高。纷纷黄叶坠,对对塞鸿飞。清霜浸碧

体诗,律诗,绝句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近体诗【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2、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3、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讲平仄,八句 绝句分为五言和七言绝句,四句 一、以格律分类: 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二、以字数分类: 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 三、以句数分类: 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四、以用韵分类: (一)古体诗: 1. 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 2. 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 3. 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4. 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5. 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二)近体诗: 1. 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 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 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 4. 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邻韵:某些韵母的发音与另一个或另一些韵母相近。它们是「邻韵」。在填词押韵时,我们常常会借用一些邻韵的字。只要两个韵发音相近,就也算作押韵了。例如《蛛丝马迹》第二段:地上有面包糠伴两滴冷汗原来雪柜清仓查明谁来造案 这句歌词中,「糠」和「仓」都是ㄤ韵,而「汗」和「案」则是ㄢ韵。但由於两韵发音相近,所以这仍是押韵 5. 都用平声韵。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格律诗的变体

五种特殊平仄变体 格律诗在四种基本平仄谱式和三种基本拗救方式以外,还有五种定型的平仄变体,即特殊律诗体式。 (一)丁卯体 此体为唐代诗人许浑所创,因他晚年定居丁卯桥,故得此句。它固定用在七律中的首句仄起入韵式的颔联,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句的第五字平仄互换,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我认为,这本是一种对句相救的拗救方式,如果故意把它搞成固定体式,拟有点舍本求末,自缚手脚,实无必要。 (二)折腰体 这种体式首见于绝句,如王维的《渭城曲》。上下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均能平仄相对;但下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却平仄失粘。这使上下两联如同中腰折断了一般,故名折腰体。 折腰体的七绝扩充为七律,仍存在颔联与首联失粘的问题,则称之为八句折腰体。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三)顺风体 这种体式,全诗各联重复使用相同的平仄对立句型,比如每联均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像顺风吹过一样,故名顺风格,又叫顺风调,如岑参的《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得时字》。 若全诗前三联平仄重复,联间失粘,而尾联与前联能用平仄粘对形式,这是一种半对半不对的顺风体,是介于古风与律体之间的一种体式。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四)古律诗 这是押韵、对仗同律诗,而平仄似古风,不尽合律的诗体。如崔颢的《黄鹤楼》。 (五)吴体 出句与对句平仄大体相对,唯平仄不依定式,粘连不守规矩。此体原是仿效民间歌谣,文人一般不屑为之。但杜甫曾写此体,如《》愁注明“强戏为吴体”。皮日体、陆龟蒙诗集中亦偶见,其他诗人集中则罕见,唐以后少有人提及。 以上五种变体,非律诗之常体、正体,知道即可,不必仿效。 七、对仗位置的六种变格 律诗通常在中间两联即含联和颈联上用对仗,这是对仗的正格。除此之外,对仗可以用在任何一联、两联、三联直至全诗四联上,或者全诗四联都不用对仗,这就是对仗的变格。 古人给出名称的对仗变格有六种。 (一)蜂腰体 颔联不用对仗,只在颈联上用对仗,古人称为蜂腰体或蜂腰格。 (二)偷春体 把本该用在颔联的对仗,挪用到首联上,就构成偷春体,又叫换柱对。 (三)贫对仗

对偶词语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狗仗人势—狐假虎威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雪上加霜——火上浇油 堂堂正正——偷偷摸摸 寻根究底——追根刨底 有条有理——有条不紊 无孔不入——见缝穿针 目无全牛——目中无人 守株待兔——临渊羡鱼 心中有鬼——目中无人 昂首挺胸——扬眉吐气 呆若木鸡——噤若寒蝉 指鹿为马——攀龙附凤 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趁火打劫顺手牵羊审时度势出谋划策由浅入深方兴未艾乐天知命通权达变 反躬自问随声附和大同小异此起彼伏精疲力尽心甘情愿内联外引里应外合 技压群雄功亏一篑身居要职脚踏实地春满人间气贯长虹提纲挈领出类拔萃 树大根深枝繁叶茂狼吞虎咽鸡飞狗跳胆大心细仁至义尽克敌制胜揠苗助长 深信不疑见义勇为为人作嫁同病相怜在劫难逃欲罢不能屈指可数噬脐莫及 不易之论不实之词老当益壮穷且弥坚天衣无缝人言可畏病从口入计上心来 飞扬跋扈骄奢淫逸低声下气阿谀奉承街头巷尾天涯海角蒙混过关敷衍了事 踌躇满志煊赫一时心胸开阔意气风发镇静自若坚贞不屈忠贞不渝坚定不移 证据确凿精神抖擞歪门邪道昏天黑地生离死别冥思苦索展转反侧切磋琢磨 双管齐下一劳永逸初战告捷万事大吉一蹶不振群龙无首高屋建瓴空穴来风 座无虚席亲如一家答非所问朝不保夕言犹未尽义不容辞言之有理天不绝人 狗仗人势风助火威平心而论尽力而为背道而驰半途而废喷薄而出蜂拥而来 顺流而下迎刃而解等闲视之姑妄听之屡教不改百折不挠层出不穷屡见不鲜

玩物丧志倾家荡产胆小怕事树大招风任人唯亲顺我者昌坚强不屈刚正不阿 永垂不朽坚信不疑执迷不悟敬谢不敏呼之欲出召之即来寡不敌众瑕不掩瑜 悬而未决望而却步愤然而起油然而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暴跳如雷欣喜若狂 危如累卵置若罔闻法大于天恩重如山强手如林大智若愚心如刀割泪如雨下 失之交臂置之度外行之有效操之过急气壮如牛胆小若鼠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诗词楹联常识

第二节诗词楹联常识 一、近体格律诗 近体诗,就是唐朝的诗。唐朝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的诗,全部称为“古体诗”。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诗规矩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一)近体诗固定的格式和规律 1.字数 句子格式有两种:每句五字称“五言”,每句七字称“七言。 2.句数 诗的句数有四句和八句两种。四句一首的叫“绝句”,八句一首的叫“律诗”。五言四句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四句的称“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五言八句的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八句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3.平仄 近体格律诗中四个字的词组,一般都是按“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方式组合。这样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有韵律之美。 4.押韵 绝句、律诗一律押平声韵,不换韵。“押韵”也叫“叶韵”。 平起的诗首句起韵,仄起的诗第二句起韵,其下都是隔句押韵。 5.对句 对句又称“对偶”或“对仗”,就是上下两句配成对,字句平仄要相对,而且字义也要相对。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定要各自对仗。绝句只要求平仄相对,而不要求字义上相对。所谓对仗,具体说就是:平仄要相反;语法结构,甚至修辞方式要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二)怎样分平仄 平仄是格律诗中的重要因素。作格律诗必须学会调平仄,然后按规定的平仄格式去创作。平声字读音较为舒和、悠扬,上、去、入三个调类的字则比较曲折、急促。作诗的人,为了使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使音节显得有起伏,能生动,就把平声字与上、去、入三声字交错在诗句中使用。因为上、去、入三声字读起来险仄、急促,所以就以“仄”字来代替,这就是平仄音律的得名由来。 从六朝以来,即以平、上(shǎng)、去、入四个字来作四种声调的代名词。“平声”就是调值与“平”字相当的声调,上、去、入可依此类推。 明朝真空和尚曾在《玉钥匙歌诀》中提出四句口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常用的对仗词

常用的对仗词: 副词对:还对再、就对将、偶尔对时常、方才对恰巧、必定对应当。 连词对:及对与、而对或、除非对倘若、虽然对即使、因为对如果。 介词对:同对往、被对朝、由于对沿着、自从对为了、除了对依照。 助词对:的对地、啦对吧、罢了对是吗、哎哟对完了、似的对等着。 叹词对:嘿对喂、哦对啊、嘿喽对哇啦、哎呀对嗨哟、哼哼对哈哈。 象声词对:轰对嗡、噹对哗、叮咚对乒乓、咣噹对扑哧、唏哩对哗啦。联绵对:阡对陌、貅对貔、璀璨对旖旎、氤氲对滟潋、翡翠对琉璃。 白雪: 《常用的虚字对》 常用虚字对 但觉——何曾只为——岂因已是——况值 只知——谁道何似——未忍有愿——无缘 漫道——岂缘似闻——恐是莫道——只缘 几度——也曾尚想——徒怜岂闻——始信 忽逢——顿觉但见——焉知自是——何须 誓欲——休将犹自——何曾慢嗟——且喜 未必——难为但得——何须几处——谁家 几日——一番幸有——不须任是——也应 尚有——应怜莫向——何妨那知——从此 时有——更无何处——此间权借——欲凭 常用虚实对

A:先虚后实 一自——终教一去——独留一从——几度任是——不随徒令——终见但得——即是可知——足资既定——笃信谁将——铺就似听——几度幸有——但无不因——那得谁知——又到莫道——自有但期——愧然安得——招来但见——不知肯于——不堪昔曾——自可纵是——从知每羡——定看莫为——合将若非——会向似闻——恐是自顾——空知试问——别意安能——愿借欲试——惊看但恨——喜看但留——换得纵然——依旧料得——莫是谁将——知侬B:先实后虚 暗随——一任周览——犹存我亦——曾效借问——总为亿昔——谁复寄语——莫因自谓——安知还似——何如不惧——何辞他年——莫望刚被——却教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介绍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介绍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篇一 【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

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这便属于错综对。 【流水对】: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

九种常见对仗

九种常见对仗 1、工对:同一类门词语相互对偶叫工对。古汉语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便是工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有些虽不是同小类但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花鸟、诗酒等也算工对。李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和云既是名词,有是天文类词。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晓和夜是名词中的时令词对时令词。 2、邻对:邻近事类词语相对叫邻对。大约可分二十类:时令与天文;天文与地理;地理与宫室;宫室与器物;器物与衣饰;器物与文具;衣饰与饮食;文具与文学;草木花果与鸟兽鱼虫;形体与人事;人伦与代名;疑问代词与“自”、“相”等字和副词;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人名与地名;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助词。 3、宽对:不能严格区分词语类别,只按词性相同的要求构成对仗叫宽对。半对半不对也属于宽对。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中“匈奴”与“魏绛”是名词相对;“犹”与“复”是副词相对;但“未灭”与“从戎”便不对了,这联就是半对半不对,属于宽对。如:元稹《早归》“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马、雨、水和花、露和衣。名词对名词,可称宽对。 4、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思,诗人用的是甲意,但同时借用它的乙意来与另一词对仗,这叫借对。如“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意,但诗人却借着“桃李”的“李”与“茅”字作对仗。有时候不是借意而是借音。如“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借“皇”为“黄”与“白”相对,这也是借对。“樽开柏叶酒,灯发九枝花”,借“柏”为“百”与“九”以数目词相对。还有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寻常是平常的意思,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故借来对数目。还有一种借音,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沧为苍与蓝相对。 5、流水对:对仗的一联一般是平行的各有其独立性的两句。但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为两句说,每句都没有独立性,出句和对句合起来才是一个整体。这种对仗叫流水对。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就是流水对。 6、反对:意义相反的字互为对仗叫反对。比如“有”与“无”;“多”与“少”。以反对为优,正对(意义相同或相近)为劣。 7、错综对:是指相互对应的两组词的位置转换交叉的一种对仗。如“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鸭”,“萤”与“鸭”,“火”与“暮”是交叉的一种对仗。这种情况只是偶然使用。 8、扇面对:扇面对就是隔句对。如“①飘渺巫山女,②归来七八年;③殷勤湘水曲,④留在十三弦”,不是一般的①句与②句对仗、③句与④句对仗,而是①句与③句对仗、②句与④句对仗。 9、叠字对:在出句某一位置用了重叠字,在对句的响应位置也用重叠字。如“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树树”与“山山”即是。

对仗题练习教师版

对仗题专项练习 出题:王恩翔2017.3.31 1、(2014年江苏卷)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 分)() A. 水面风回聚落花 B. 数峰无语立斜阳 C. 楼上春容带雨来 D. 蝉曳残声过别枝 【答案】A第一步:审读句子,理清结构。“墙头雨细垂纤草”,其结构为“墙头/雨细/垂/纤草”,“墙头”是名词,“细雨”为主谓结构,“垂”为动词,“纤草”为偏正结构。 第二步:对照要求,比较排除。从词性角度分析,“水面”与楼上相对,排除B/D,再从平仄的角度分析,“墙头”平平,须对仄仄,只有“水面”符合。 第三步:联系语意,回读校验。“墙头雨细垂纤草”出自唐代诗人张蠙的七律《夏日题老将林亭》,“墙头雨细垂纤草”,“侯门”的围墙,经斜风细雨侵蚀,无人问津,年久失修,已是“纤草”丛生,斑驳陆离。“水面风回聚落花”写园内湖面上,阵阵轻微的旋风,打着圈儿,把那零零落落浮在水面上的花瓣,卷聚在一起。勾勒出了一幅风自吹拂、花自飘零、湖面凄清、寂寞萧条的景象。上下句句意相承,确定选A。 2、(2016年连云港市高三模拟试卷)下列诗句与“胭脂洗出秋阶影”对仗工整的一项是()A.环佩空归月夜魂 B.浅笔终留倩女魂 C.冰雪招来露彻魂 D.笛咽高亭断魂客 【答案】C(题干中诗句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第37回。为薛宝钗《咏白海棠》。A句出自杜甫《咏怀古迹》。B句出自陈寅恪《甲午元旦题曾农髯丈所画齐眉绥福红梅图》。D句出自清代祖关《金山杂诗》) 3、(2016年盐城市高三模拟考试)下列可作对联上联“万象更新新世纪”的下联是() A.燕子翻飞一世春 B.五羊献瑞瑞门庭 C.五羊献瑞报佳音 D.百鸟鸣春春盈门 【答案】B上联中运用了对联中常用的顶针手法,A、C选项明显不符。上联中的“新世纪”明显是定中结构,D选项的“春盈门”则为主谓宾结构。 4、(2016年南师附中高三模拟考试)下列对联,搭配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上联:飞阁排云入下联:垂杨夹道生 B.上联:山光扑面经宵雨下联:历尽艰难好做人 C.上联:几家深树碧藏楼下联:一壶清茶知真味 D.上联:花开阴影浓下联:花谢白玉落 【答案】A本题考查对仗的技巧。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联,搭配最恰当的一项”。B项,“山光扑面”是主谓结构,“历尽艰难”是动宾结构,不对称;“宵雨”是名词性,“做人”是动词性,不对称。C项,“碧藏楼”与“知真味”结构不一致;D项,两句中的“花”重复。 5、(2016年扬州中学高三模拟考试)下面的八句诗句,可组成四幅题写园林景色的对联,选出上下联组合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水清石出鱼可数②桃花含露柳含烟③石含太古水云气④竹里登楼人不见 ⑤阑干摇红水摇绿⑥竹带半天风雨声⑦花间觅路鸟先知⑧竹密花深鸟自知 A.⑧①/②⑤/③⑥/④⑦B.①⑧/⑤②/⑥③/⑦④ C.①⑧/⑤②/③⑥/④⑦D.⑧①/②⑤/⑥③/⑦④ 【答案】.C(一看对仗关系,二看平仄关系,可以依据平仄先确定下联,因为对联要求仄起平收。故“①⑤③④”应是上联,“⑧②⑥⑦”是下联,然后再依据对仗的知识进行排列即可。“①水清石出鱼可数”与“⑧竹密花深鸟自知”,“⑤阑干摇红水摇绿”与“②桃花含露

关于对仗题

关于对仗题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 用平声。(律诗要平仄相对) 3.要词性相同,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 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典型题: 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语序与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给出的上联作适当调整。(3分)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已被打乱的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下联应调整为: 练习: 1、下列诗句与“幽溪鹿过苔还静”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深树云来鸟不知 B、曲径新篁野草香 C、僻寺藓深人少到 D、雁过秋空夜未央 2、下列诗句与“一寸在土已有节”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A.万丈凌云无止心 B.万丈凌云犹心虚 C.万尺凌云仍虚心 D.万尺凌云志永存 3、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4、下列各句填入文中横线甲处,与上句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走进书房,抬头可见墙上挂着的横幅:友古今善士,甲。 A.聚天地精华B.读中外奇书C.凝笔墨之香D.落笔撼五岳 5、下列诗句与“细水浮花归别涧”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碧天如水倚红楼 B.断云含雨入孤村 C.冷红泣露娇啼色 D.雁迷寒雨下空壕 6、下面四句本为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中的一副对联,请依照文意与对联的一般原则,选出最适当的排列方式是() 甲、江阔天高乙、鸢飞鱼跃丙、识此心之分量丁、见斯道之流行 A.甲、乙,丙、丁 B.乙、丁,甲、丙 C.甲、丙,乙、丁 D.丙、甲,丁、乙 7、下列诗句与“物象归余清”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亭亭碧流暗 B.日入孤霞继 C.林峦分夕丽 D.湖云尚明霁 8、下列诗句中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诗对仗基础知识(讲稿)

《诗基础知识》(对仗) 对仗,是我们汉语言文学特有的用词方法。这是因为我们的汉字是一字一音,非常适合组成相对的词和句。不仅我们写格律诗需要对仗,其实,诗、词、曲、赋这类的形式都需要对仗的存在,学习古典诗词,对仗是必须要学好,甚至要精通的。 今天,主要讲一下关于对仗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相关内容。我们先理请一下概念。 什么是对仗呢?文学大师王力说:“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我查了一下资料,上面说“对仗∶[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我个人认为,他的这样的定义并不很完整,也有点含糊。“对仗”,其实是属于诗歌类文学体裁的专用名词,对仗是具有很苛刻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词性相同”,还要求“平仄相对”,还要求“结构一致”,还要求“避免重复”,符合这样的要求,才能称之为“对仗”。严格的讲还有“六相”一说(这我会在后面具体介绍)。 我们还知道一个词叫“对偶”,很多人很多书甚至一些词典都把“对偶”和“对仗”等同了起来,其实,这二者是有区别的,虽然它们很象。正确清晰地理顺二者的概念,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运用是有帮助的。 “对偶”是什么?对偶就是一种修辞方法,也称为一种修辞格。“对偶”的定义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采用的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表达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的效果。对偶一般表现的是词或词组的形式,很短小。 对偶跟对仗,这二者,一个是修辞格,一个是写作手段,是运用在不同的文体当中的,在古代的散文中也常常用到对偶的。格律诗本身的关于对偶方面的要求很严格也很特殊,所以,在格律诗的语言中,不能说是“对偶”,而单独称之为“对仗”。 在前面介绍格律诗格律的时候,介绍过,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使用“对仗”的形式。律诗(七律、五律)的起联和尾联可以不用对仗,中间两联一般是要求必须要对仗的。律诗的美学特点是工稳、典雅、精练,其实更多的是通过这种“对仗”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的。所以,律诗是离不开对仗的。全篇无对仗的(特例除外),我们就可以断定它不能算律诗。格律诗的基础就是对仗,不懂对仗的人,肯定谈不上懂的格律诗。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也是律句。不仅出句和对句的词性要相同及平仄要相对,而且其平仄分布的规律也是和格律诗所要求的一样。比如,对联就不允许三平尾,就不允许孤平的存在。还有,对联要求的也是古韵,也是以我们所说的以《平水韵》为主体,为默认韵。更重要的一点是,对联所能表达的境界极其有限,它可以表达一个片段,一个闪念,一个景致或情思,但是,终究是属于“片面”的,和诗比较而言,缺乏的是完整感和大局观。它属于一种“小巧”的工夫,做为一般游戏应和是可以的,也很适合即景而联。如果熟练了格律诗的谋篇布局以及造境界的手段和诗思,那么,吟联应对那是举手之劳,轻松的很。楹联具有独立性,也是一个专门的“学问”,但是它的基础还是格律诗的基础,如果不懂格律诗,说句实在的,你的楹联也玩不出高水平来。不精通格律诗的楹联写手,是称不上“高手”二字的。 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知识分享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 构成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首诗,一篇文,一席话,都是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声音符号,文字只不过是语音的书面形式而已。读者通过默读或朗读,受到感染和熏陶。优秀的诗词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具备了音韵之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素有讲究音韵美的优良传统。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像《诗经》、《楚辞》这样内容丰富、韵律谐和的作品。《诗经》以四言为主,用韵形式多样而不杂乱;《楚辞》代表了战国后期南方诗歌的格式,已具有六、七言的句式了,并常带有“兮”字。先秦的诗歌中,韵字平仄分押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平仄还没有构成诗句的固定格式。到了魏晋时代,诗人们从历代的诗歌创作中,发现了平仄交错构成音韵美的艺术手法,并吸收它来进行创作,推动着诗歌向格律化方向发展。到了唐代,近体诗的出现,把诗歌的音韵美推向了高峰。唐以后的宋词和元曲,也是唐代诗歌音韵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构成音韵的方法丰富多彩,押韵、平仄、句式、对偶、语调、回旋、重叠等,都可以增加语言的音韵美。本文将结合一些具体例子从韵律、声律、对仗、句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韵律。用韵是文学语言的重要表现手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是诗的国度,在诗词音韵美的创造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1]。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之美,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 (一)诗的押韵 押韵是构成一首诗的主要因素,不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要求押韵,没有韵就不能成诗。 古体诗的用韵比较灵活,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双句用韵,一韵到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转韵;通韵。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展现了上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并具有崇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语言方面具有鲜明的音韵美。《诗经》用韵非常普遍而又灵活、协调。据粗略统计,在305篇诗中,只有《周颂》中的七篇祭祀诗没有用韵,其他则篇篇用韵。用韵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句未用韵、句中用韵、一章中一韵到底、逐句押韵、隔句押韵。如:《秦风·蒹葭》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便是一韵到底的。 《魏风·硕鼠》第一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是逐句押韵。 近体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音韵美的最高成就,其韵律已经模式化了,也比较简明,值得注意的有四点:(1)偶句句末必须用韵,称为“韵脚”,奇句(除首句外)不用韵。(2)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转韵,不许出韵。(4)绝大多数都用平声韵(极少数用仄声韵)。

对仗词语简略

对仗词语简略 天文总太乙==长庚 五纬==三台 鹰风==鹤露 杏雨==槐烟 芦风==橘露 顿雨==疑云 怪雨==玩云 干雨==湿烟 膏雨==油云 电女==星娥 飓母==云师 风脚==雨拳 霞脚==电腰 风爪==云鳞 烟魄==月魂 雨练==云罗 月珥==烟鬟 雪带==云衣 雷斧==星弧 雨翦==风梭 风驷==雷鞭 月浪==星波 河鼓==天船 雨力==风威 日嫩==风娇 月瘦==风尖 风脆==雨香 列缺==丰隆 云帐==霓裳 云岭==风巢 谷雨==梅风 瑞霭==香霞 月娣==风姨 月眼==星眉 日线==云绵 霜练==雾绡 云盖==风轮 烟瘦==月肥

桂月==榆星 花洞雨==石楼霞 蟏蛸月==蛱蝶风 歌扇月==酒旗风 桐叶雨==稻花风 迎梅雨==劈柳风 催诗雨==醒酒风 赵衰日==傅说霖 三竿日==一线天 三径雪==一程云 廉织雨==料峭风 天开子==月建寅 云布甲==月逢庚 云作使==雪为媒 泼火雨==养花天 封姨翦==织女机 惠风畅==化日舒 芭蕉雨==杜若天 红杏雨==绿柳烟 童女电==美人虹 千条露==九点烟 三尺雨==一声雷 巫云洛月==蛋雨蛮风 露松霜瘠==雨瘦风皱 星连月合==雨别云离 从星配日==子雨友风云包露裹==霆扫风移翦云裁月==祝露谈风 黒云翻墨==白雨跳珠 腾六降雪==撰二起风曰雨而雨==若烟非烟天

亲善==益谦 鳌极==蚁盘 寥廓==鸿蒙 大冶==洪钧 盖高==不息 补石==戴盆 刚健==高明 骨连==弓张 灵造==神功 壶中客==瓮里虫 披云观==坐井天 黄金阙==白玉京 共工触==盘古分 分清气==仰至仁 张衡论==邹衍谈 屈原问==秦穆观 名参四大==德冠三才 行以流矢==道犹张弓 无声无臭==至神至虚 无心成化==不见为元 观文以察时变==垂象而见吉凶 或似卵而含黄==或若匮而仰水 日月 素魄==朱羲 素女==黄人 久照==贞明 盈昃==升沉 玉兔==金乌 合璧==重环 炎炎红镜==穆穆金波 临下土==丽中天 生少海==浴咸池 昼夜代==往来推 光有瞿==照无私 冬可爱==秋最明 月几望==日初升 日 复旦==再中五色==重轮驹过==鸟飞寸晷==分阴镜开==轮涌测影==惜阴

对联的对仗(一)

对联的对仗(一) 第六讲属对精华全对仗 撰联要旨必关联 ──对联的对仗 对仗是对联的首要特征,是对联这一文体区别于其他任何文体的主要标志。 (一)什么是对仗呢? 《辞海》的解释是:“指诗文词句的对偶。”什么是“对偶”呢?《辞海》的解释是:“修辞格上辞格之一。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倪宝元编写的《修辞》,给“对偶”下的定义是:“对偶就是把 一对结构相同或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或词组排列起来,表达相似、相关或相等相反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看了这样的解释,我们对“对偶”已有所了解,但总觉得“对仗”就是“对偶”,二者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呢,二者虽然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却存在不同的地方。

首先,从本质上说,“对偶”是修辞格,而“对仗”是诗词、对联创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其次,从包涵的内容上说,“对偶”要求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应、词性相同、意思相关”,“对仗”则要求诗词、对联在“对偶”的基础上,还必须做到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声调平仄相对,并且避免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比如,鲁迅《纪念 刘和珍君》:“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这两句话完全符合“对偶”的要求,应视为“对偶”。但由于声调的平仄不相对,在相应位置上又重复使用“使我”、“不忍”四个字,所以不能称为“对仗”。还是鲁讯的语句,在《自嘲》中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除满足了“对偶”的要求外,还满足了“对仗”的要求,没有重复使用字词,平仄也相对,应称其为“对仗”。 再次,从适用范围说,“对偶”可以适用于各种文体,古代诗歌、散文运用尤为频繁;“对仗”则应用于格律文学的诗、词、曲、对联和骈文。 (二)对仗的基本要求

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

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 唐诗、宋词和元曲中常遇见的对仗类格和名词的解释,并附有例句,共有: 正名对、双拟对、连珠对(连绵对)、双声对、叠韵对、同类对、异类对、借对、掉字对、自成对、交股对、实字对、虚字句对、流水对、倒装对、逆挽对、错综对、意对、邻对、扇面对(隔句对)、衬豆对、鼎足对、连璧对、联珠对、叠句对、叠字对、鸾凤和鸣对、回文对、工对、宽对、正对、反对、合掌对计三十三种。 对仗是作诗填词的基础,是应当认真学习的。有博友曾说,对仗就简单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不就行了,没必要搞那么复杂。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唐诗、宋词和元曲中有各种类型的对仗,如果对对仗各的种类格或是名词含义所知甚少,不但自己练习、运用会受到局限,恐怕也难理解、欣赏唐诗、宋词、元曲中对仗的精妙之处。 关于对仗的讲究,古人总结出许多类格。《文心雕龙》说对仗有四种对,即言对、事对、正对、反对。《诗苑类格》说:“唐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茅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后来,这种对仗类格日渐增加,《文镜秘府论》综合元兢《髓脑》的六种对,皎然《诗议》的八种对及崔氏《唐朝新定诗格》的三种对,合而为二十九种对。前人所流传下来的各种对仗类格,有的是属讲究如何字面对仗的;有的是属于琢磨

句式对仗的,为便于理解,将它们分为“用字对仗法”与“琢句对仗法”,现将其中18种类格整理、删减如下: 一、用字对仗法 1、正名对,又名的名对、名正对 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凡作对联,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初学对联,宜用正名对。如: 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 上联中的“东”与“西”。“园”与“圃”、“青”与“绿”、“梅”与“草”、“开”与“发”都是正名对。 2、双拟对 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以一物比拟另一物,即“比、兴”的“比”。如: 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 上联中有两个月字,中间隔以“眉欺”二字;下联提到两个花字,中间嵌入“颊胜”二字。字虽重复出现,但却是两个复合词中的主要成分。有独立的意义。而上下两联,用了两个比喻,所以叫“双拟”。 3、连珠对,或联绵对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像这样一文再读,二字双来,语意联绵,则称叠字对、连珠对或联绵对4、双声对

对联与古诗词

导游基础知识—对联与古诗词—内容要点对联与古诗词 1、对联: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2、对联使用的场合: 对联主要悬挂在室内或者贴在门上,许多名胜古迹都点缀有对联,反映其人情风物,风证其历史遗迹,成为这些名胜古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对联的起源与发展的主阶段: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对联的孕育时期——从先秦到唐代;(2)对联的出现时期——五代;(3)对联的发展时期——宋代、元代;(4)对联的鼎盛时期——明代、清代。 4、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 我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根据《宋史.西蜀孟氏》记载,是后蜀之主孟昶所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5、明代把对联推向新高潮的人物: 明代的解缙、祝允明、文征明、唐伯虎等江南才子,把对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6、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人物: 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是清代文学家梁章钜。 7、按应用范围对联的分类: 可以分为春秋(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交际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十类。

8、春联(含节日联)的含义与特点: 春联又叫春帖,是春节时帖的对联,是对联中出现最早的、应用范围最广东的一种类型。内容主要是表现人们辞旧迎新的愉悦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春联一般都帖在门上,多有横批。 9、门联(含行业联)的含义与特点: 门联又叫门帖、门对。是主要反映门第特征和行业性质的对联。其中有的是雕刻、嵌缀在门两旁的永久性对联,有的是在开张或举行庆典时张贴。 10、喜联的含义与特点: 喜联是婚嫁时的专用对联,又叫婚联。多贴在门旁及箱柜等处。内容多为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等喜庆祝愿的吉利话。 11、寿联的含义与特点: 寿联是为年长者祝寿专用的对联。内容多是称颂长者功德业绩,祝其健康长寿。 在寿联中,有一些自己写的“自寿联”,多为愤世嫉俗,言志抒怀之作,往往能反映撰者的真实感情与平生志趣。 12、挽联的含义与特点: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由古代的挽词演变而来。内容大多为评价逝者功业、褒扬其精神情操,寄托生者之哀思。盛情深挚,文辞恳切。 13、交际联的含义与特点: 交际联是人们专门用作酬赠交谊的一类饰联。多应用于社会名流以及文人学者之间,作品往往有较高的艺术性。 14、堂联的含义与特点:

古诗基础

我国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 1、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就是收集在《诗经》里的三百多首诗。 2、古代诗歌的演变过程:古代诗歌经历了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演变过程。 3、我国最早出现的诗歌形式:四言诗是我国诗歌最早出现的形式之一。 4、《诗经》的诗歌形式:《诗经》除了四言诗以外,另有一部分作品,句子长短不一,这种形式的诗,习惯上称为杂言诗。 5.属于杂言诗的著名诗歌:楚辞也属于杂言诗,是在《诗经》出现大约三百年后流行于楚国的诗歌。 6.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体裁的年代:自汉末建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的体裁,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7、七言古诗的特点:七言古诗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8.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是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两首《燕歌行》。 9.七言诗的发展脉络: 到南朝宋时,七言诗的写作才逐渐受到注意。鲍照是我国第一大量写七言诗的人,代表作《行路难》十八首中就有著名的纯七言诗。瑟鲍照同时的谢惠连和谢庄,也都写过一些七言诗。自此时起,七言诗这种形式就已奠定基础。从梁代起,已开始出现七言近体诗的雏形,发展至唐代,终于正式形成了近体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直到后代,七言古诗和七言近体诗都是诗人使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10.古体诗的含义: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指同近体诗相区别的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代诗歌。古体诗产生较早,其名帽始于唐代近体诗成熟时。唐代以后的一些仿效古体形式而写的诗歌,也称为“古诗”或“古体诗”。 11.古体诗的所指范围:古体诗与近体诗是从格律的角度来划分的,一般是唐代近体诗产生之前的诗歌,但古代谣谚、诗经、楚辞和乐府诗等,因各有特点,中立门类,并不包括在“古体诗”的范围内。 12.古体诗在体制上有四个特点: 第一,句数、字数不限。古体诗每句的字数没有限制,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都可以。一般按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为四言古诗,简称“四言”;五字一句的称为五言古诗,简称为“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句子字数不整齐的古诗,称杂言古诗。纯三言,六言的古体诗并不多见。 第二,用韵比较自由。古体诗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以两者交替使用。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隔句押韵,甚至三句、四句押韵。有的古体诗从头至尾一韵到底,也有的中间换韵,有的换韵有规律,有的帽无规律可循。韵脚字有选用同一韵部字的,也有使用相邻韵部字的。 第三、不讲究平仄。古体诗在平仄上没有特殊规定。 第四,不用对仗。古体诗一般不用对仗,即使偶尔出现对仗,也不是格律的要求,而只是修辞的需要。如用对仗,也不规定位置。对仗也不避重字。 13.近体诗的含义: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近体诗在篇章、句式、字数、平仄、对仗、音律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因而又被称为格律诗。 14.近体诗在形式与句式上的类型: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长律三大类。多句式上看,近全诗包括五言、七言两大类。

对偶与对仗

对偶与对仗 子洲县实验中学麻伦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想象”,是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解释得含乎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要领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要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前”。这种对称的语言形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得使用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乐感和音乐美,达到表达形式上的高度完善。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伏,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

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俺《岳阳楼记》)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期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科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劲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彩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对仗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伏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为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