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阴阳学说

中医——阴阳学说

中医——阴阳学说 中医——阴阳学说 ——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 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 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 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 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 这个法则而存在),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 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杀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 则),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 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 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阴阳学说 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 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 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 情况。
阴阳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 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 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 增长、生命活动等。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 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 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 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若是以一个动物为例,则它的肉体为阴,生命活动为阳;它内在的脏腑为阴,外 露的皮毛为阳;它向下的腹为阴、向上背为阳……。
由以上例子说明, 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 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

二、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和阳之间,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 关系。现分述如下:
(一)阴阳的相对性:阴阳是说明事物的两种属性,是代表矛盾对立、统一的两 个方面。是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如天为阳、地为阴;白 天为阳、黑夜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寒为阴;阳电与阴电等。诸如此类, 说明了不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存在宇宙间的,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必须根据互相比较的条件而定。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就 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 肾而言,肾所藏之“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阳。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 对的。 (二) 阴阳的互根: 古代医学家称为“阴阳互根”。 中医学有“阳根于阴, 阴根于阳, ”,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和“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等论点。意思是说,阳 依附于阴,阴依附于阳,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任 何阳的一面或阴的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以自然界来说,外为阳、 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如果没有上、外、白天,也就无 法说明下、内、黑夜。以人体生理来说,机能活动属阳,营养物质(津液、精血等) 属阴。各种营养物质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了足够的营养物质,机能活动就表 现得旺盛。从另一方面来说,营养物质的来源,又是依靠内脏的功能活动而吸取的。
以上说明二者是相互依傍、存亡与共的,如果没有阴,也就谈不上有阳。如果单 独的有阴无阳,或者有阳无阴,则势必如《内经》所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则 一切都归于静止寂灭了。
(三)阴阳的消长:指阴阳双方在对立互根的基础上是在永恒地运动变化着,不 断出现“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现象, 这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例如: 四季气候变化,从冬至春至夏,由寒逐渐变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 至冬,由热逐渐变寒,又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由于四季气候阴阳消长,所以才 有寒热温凉的变化。万物才能生长收藏。如果气候失去了常度,出现了反常变化, 就会产生灾害。
临床上常常以阴阳偏盛偏衰(即阴阳消长)来说明临床的不同证候。例如,寒属 阴、阴盛则见寒证,如受冷后出现的胃寒腹痛、腹泻等;热属阳、阳盛则见热证, 如一般的急性肺炎、有高热口渴、皮肤红等急性热病症状。有些虚弱的病症,其发 病机制不是因为阴或阳的偏盛,而是因为偏虚。如果某脏腑的阴偏虚,称为“阴虚”, 此为阴消,“阳”相对的突出,因为热属阳,故阴虚见热证。这种现象称为“虚热”。如 果某脏腑的阳偏虚,此为阳消,称为“阳虚”,此时“阴”相对突出,因寒属阴,故阳虚 见寒证,这种现象称为“虚寒”。
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常处于相对平衡的,如果“消长”关系超出一定的限制,不能

保持相对的平衡时,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导致疾病的发生。
(四)阴阳的转化:指同一体的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其双方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面转化,阴可以转为阳,阳可以转为阴,称之为“阴阳转 化”。
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转化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素问》 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时,便有可能向热的方 向转化,热“极”时,便有可能向寒的方向转化。如某些急性热病,由于邪热极重,大 量耗伤机体正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以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 欲绝等一派阴寒危象,这种病症变化,即属由阳转阴。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使 正气恢复,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恢复,为由阴转阳,病情好转。此外,临床 上常见的各种由实转虚,由虚转实、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等病证变化,也是阴阳转 化的例证。
三、阴阳在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根据上述之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 阴;背为阳,腹为阴的规律,则人之皮毛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头在上为阳, 足在下为阴。
(二)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 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 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 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三)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 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 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 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 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另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 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阴不足,阳正常 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 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阳两 虚”证。
(四)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阴阳是诊断的总纲。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 阴阳两类,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疾病性质来 看:热证(阳),寒证(阴),从疾病发展趋势来自看:实证(阳)虚证(阴)。 总之,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属性。
(五)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药性 来看: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从治疗上总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

为期”,这就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 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中医常用“寒者热之,热者 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促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 临床上借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临床具体 用法:①阳虚和阴胜则寒,治法:寒者热之(用热药);②阴虚和阳胜则热,治法: 热者寒之(用寒药);③正气不足,治法:虚者补之;④邪气偏胜,治法:实者泻之; ⑤阴不足、阳偏亢,治法:滋阴潜阳;⑥阴阳两者均不足,治法:滋阴助阳(阴阳 双补)。







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考情分析 在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中,考题主要集中在互根互用、消长中,阴阳的制约有少量试题。而2006年以来大纲中增加的“阴阳的交感与互藏”、“阴阳的自和与平衡”尚未有题目出现。 知识要点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体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法则。如天与地、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气和血、脏和腑等(执业2002/2004/2005)。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执业2000);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 2.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哲学理论。 3.事物的阴阳属性见表1-1。 表1-1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其相对性的一面。 1.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如水与火、水属阴、火属阳,其阴阳属性一般是固定不变的。 2.相对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②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如:昼为阳,夜为阴;而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

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执业2001/2003);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执业2006)。③比较的对象改变,事物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制约,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对抗、相互削弱。阴阳双方的制约结果,使事物取得了动态平衡。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不足,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可称为“制约太过”。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即通常所说的“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盛”,或“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可称为“制约不及”。 2.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故说“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执业2006)、“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执业2005)。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助理2003),“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执业2006)。 3.阴阳交感互藏阴阳的交感互藏,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并由此产生相应的变化和反应。 4.阴阳消长阴阳的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地增长和变化之中。其形式表现为如下两种。 (1)互为消长。原因: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基本形式:阳长阴消(执业2006)、阴长阳消;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如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从冬到立春为阴消阳长的过程(执业2003)。 (2)皆消皆长。原因: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基本形式:阴随阳长;阳随阴长;阴随阳消、阳随阴消。 5.阴阳转化阴阳的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执业2000,助理2002/2004/2005)。阴阳的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内经》以“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助理2000),“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来阐释阴阳转化的机制。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见表1-2。 表1-2 阴阳与人体组织结构关系表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执业2002)”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精与气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维持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稳定有序。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学说用以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和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诸如阴阳偏盛、阴阳偏衰以及阴阳互损等。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1. 阴阳的基本含义 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内涵: (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 代表爭忧厘性] !陆着貝体争切说明』 水火为阴阳之征卷口 不指貝怀事切. (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 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 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 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 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 变化,事 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 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 阴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阴阳的一体观 2. 阴阳对立制约 3. 阴阳互根互用 4. 阴阳交感互藏 {

5. 阴阳消长 6. 阴阳转化 7. 阴阳的自和平衡 1. 阴阳一体观 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 ① 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 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 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 对立制约 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3. 互根互用 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 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 交感互藏 交感一一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一一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 阴阳消长 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形 式 此长帔办圧 此消彼亦消 止匕长復消 此消彼长 与互根直用相痊

中医——阴阳学说

中医——阴阳学说 中医——阴阳学说 ——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 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 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 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 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 这个法则而存在),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 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杀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 则),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 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 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阴阳学说 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 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 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 情况。
阴阳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 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 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 增长、生命活动等。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 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 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 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若是以一个动物为例,则它的肉体为阴,生命活动为阳;它内在的脏腑为阴,外 露的皮毛为阳;它向下的腹为阴、向上背为阳……。
由以上例子说明, 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 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

中医基础之“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之“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概念 阴阳学说定义: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万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定义: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在古代哲学中: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是一个抽象概念,并不专指某一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故《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历史沿革: 1. 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周易》把阴阳从哲学角度高度进行概括,指出“一阴一阳谓之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把阴阳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视为宇宙的基本规律。 2.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理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作为哲学理论的阴阳学说也逐渐形成,并被医家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的两份方面。

阳属性的特点: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 阴属性的特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 在医学领域中的属性:人体中在外、在上的和具有外向、弥漫、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在内的、在下的和具有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如“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阴阳属性的标志:阴阳属性的标志是寒热、动静、明暗。因水火具备了这一特性,故称为阴阳属性标志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三)阴阳的特性: 1.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 2.相对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阴阳属性相互转化:事物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即所谓的“阴中有阳”和“阳中有阴” 如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太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少阴)。夜晚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太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少阳)。 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而划分的。比较对象发生改变,那么阴阳的属性也可以改变。如夏天属于太阳(阳中之阳),秋天属于少阴(阳中之阴),冬天属太阴(阴中之阴),春天属于少阳(阴中之阳) (四)阴阳分类法 阴阳两分法、阴阳三分法。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中医学以阴阳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及自和规律,认识和说明生命、健康和疾病。 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变化的自然观和方法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变化,形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阴阳学说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广泛应用于阐释人体的生命运动,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阴阳的概念与归类 (一)阴阳概念的形成 人类对自身及自然现象的观察,特别是对人类生活、生产影响最大的太阳出没、月亮变化等明暗交替的天象观察,由此形成阴阳最初涵义,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二)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既可标示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又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 (三)阴阳的特性与归类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其中最基本规律是: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基本形式是:消长与

转化 对立制约: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内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如:寒热、水火 互根互用: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如:精气、气血 交感互藏:交感:阴阳相互发生作用 互藏:阴阳双方都蕴含着另一方 消长平衡:阴阳数量多少发生变化,可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消长与转化是事物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消长(量变)是转化的前提,转化(质变)是消长的结果。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一)在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1.脏腑形体 上下表里: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脏腑划分一一五脏属里为阴、六腑属表为阳 腹背四肢:腹背四肢内外划分: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表里组织:体表属阳,然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再分则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五脏: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 2.经络系统的阴阳属性 (1)十二正经:手足阳明、少阳、太阳经;手足太阴、厥阴、少阴经(阳少太,太厥少) (2)奇经八脉: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跷脉与维脉,行于身之内侧者,称阴跷、阴维; 行于身体之外侧者,称阳跷、阳维 (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中医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

中医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一般的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寒热、动静、明暗是阴阳的标志性属性,而水火皆具备,故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绝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体现: 一是阴阳属性可互相转化,如昼为阳,夜为阴。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晚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二是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阳阳的无限可分性。 三是阴阳属性因比较标准变化而变化。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 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是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中医知识:中医阴阳学说

中医知识:中医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是一种关于宁宙起源及万物运动变化的最高法则的理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孳生、发展和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古代哲学家和医学家们用阴阳学说来解释整个宁宙和生命的一切现象和本质,并把阴阳对立和消长运动变化的规律称之为"天地之道";。 古代中国人认为,宇宙的原初状态是"气";,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了相反的两极,即"阴";和"阳";.这一过程叫做"一分为二";。宁宙间万事万物都由气的运动变化而生成,所以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如天地、昼夜、水火、上下、寒热、男女等。 阴阳的含义 阴阳的最初含义是比较直观、具体的,主要指阳光的向背。即事物向阳的一面属阳,背阴的一而属阴,这就是"阴阳";二字的来历。后来,人们把与阴阳相关的具体事物抽象化,归纳出一系列能够表明其阴阳归属的事物属性,从而使"阴阳";特定的指代概念上升为能够普遍运用的理论,这样,阴阳的含义就变得更加宽广了。 由于阴阳所表达的事物属性是很抽象的,所以古人为了清晰明了地表达阴阳的概念,就借具体事物——水火来比喻。由于水火性质相反,并且集中地体现了阴阳的一些特征,所以《黄帝内经》称水火为"阴阳之征兆";。"征兆";,就是象征的意思。相对于"火";温热、明亮、运动、向上的特性而言。‘水";的特性则是寒凉、晦暗、静止、向下,等等,所以《内经》规定"水为阴";,"火为阳";。 阴阳含义的演变

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 由于有了水火的象征性比喻,因而就有了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依据。一般地说,凡是具有温热、明亮、运动、上升、发散等特征的事物和现象都属于阳,凡是具有寒凉、晦暗、静止、下降、收敛等特征的事物和现象部属于阴。 根据上述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依据,就可以对任何事物和现象进行阴阳属性的划分了。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所以在划分事物阴阳属性时,必须注意到以下两点。 (1)事物的阴阳属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适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春与夏相对,夏热而春冷,所以夏属阳而春属阴;若春与冬相对,冬寒而春温,则冬属阴而春属阳。

关于中医的阴阳学说

关于中医的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在物本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其哲理玄奥,影响深远,成为人们行为义理的准则。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者对立统一的结果。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灵枢·病传》),“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 一、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 1.阴阳的哲学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物,分为阴阳。阴阳是物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阴阳虽然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但是它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有着根本的区别。这种区别表现为: (1)阴阳范畴的局限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对立都是矛盾。矛盾范畴,对于各对立面的性质,除了指出其对立统一外,不加任何其他限定。对立统一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因此,矛盾范畴适用于一切领域,是事物和现象最抽象、最一般的概括。而阴阳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又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规定,属于一类相对具体的矛盾。阴阳是标志事物一定的趋向和性态特征的关系范畴。阴阳毕竟是一种有限的具体的矛盾形式,其内涵和外延比矛盾范围小,其适用范围有限,对宇宙的事物和现象只作一定程度的说明和概括,更不能用以说明社会现象。另外对于唯物辩证法来说,具体矛盾的双方,如有主有从,何者为主,何者为从,则视具体情况而定。但阴阳学说认为,在相互依存的阴阳矛盾中,一般情况下阳为主导而阴为从属,即阳主阴从。在人体内部阴阳之中,强调以阳为本,阳既固,阴必从之。“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素问·生气通天论》)。 (2)阴阳范畴的直观性。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建立在高度科学抽象的基础之上的,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而阴阳范畴,还不可能超出直观观察的广度和深度,不可能具有严格科学的表现形式,往往有一定推测成分。 2.阴阳的医学含义 将阴阳范畴引入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成为基本的医学概念。在中医学中,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标示事物内在本质属性和性态特征的范畴,既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如明与暗、表与里、寒与热等,又标示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如动与静、上与下、内与外、迟与数等,阴阳是抽象的属性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的实体概念,也是一对关系范畴,它表示各种物质特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 (二)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不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从宇宙间天地的回旋到万物的产生和消失,都是阴阳作用的结果。 2.阴阳的相对性

(中医)阴阳学说的内容

(中医)阴阳学说的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和阳两个方面,即为阴阳对立。如内与外,外为阳、内为阴;动与静,动为阳、静为阴;出与入,出为阳、入为阴;升与降,升为阳、降为阴;热与寒,热为阳、寒为阴;数与迟,数为阳、迟为阴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阴阳是代表了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并且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或现象之中。阴阳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对立是二者之间相反的一面,统一是二者之间相成的一面。没有对立也就没有统一,没有相反,也就没有相成。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对抗。通过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对抗的结果,取得了统一,达到了阴阳之间的相对动态平衡。 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及温、热、凉、寒四时气候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的变化,这正是自然界中阴阳二气相互制约、相互推移变化的结果。如:夏季正当阳热盛,但夏至以后阴气却渐次以生,用以制约火热的阳气;冬季正当阴寒盛,而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复,用以制约寒冷之阴。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之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温热之气的缘故;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之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寒冷之气的缘故。 阴阳对立,就是通过阴阳的相互制约、相互对抗,促进了自然界

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同时也贯穿于人体生命过程的始终。基于此,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变化,自然界才会生生不息,生物才有生长化收藏和生长壮老已的变化,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中,阴阳两个方面也不是平平静静各不相关,而仍是处在阴阳相互制约、相互对抗的动态平衡之中,《内经》称之为“阴平阳秘”。阴阳的相互对立无所不在,通过相互对抗达到相互制约;在相互制约、相互对抗中取得动态平衡,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果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二)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的两个方面,不仅是相互对立,而且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阴阳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之为阴阳互根。如天为阳、地为阴。没有天,就无所谓地;没有地,就无所谓天。昼为阳、夜为阴。没有昼,就无所谓夜;没有夜,就无所谓昼。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就无所谓寒;没有寒,就无所谓热。阴阳必须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人体的机能活动(阳)和营养物质(阴)是相互依存的,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若双方失去了相互依存的条件,就会出现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而最终导致阴阳均无,即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机体生生不息之机就会遭到破坏,出现“阴阳离决,精气乃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在观察自然万物和人体生命运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对立统一的哲学观念,被运用到中医学中,成为理解和分析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重要理论。 阴阳学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阴阳理论。《易经》中认为,宇宙万物在生命运动过程中,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即阴与阳。阴主寒凉、内敛、负极、静态,阳主热燥、外露、正极、动态。阴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是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基本原理。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被运用到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分析和诊断上。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都是通过阴阳的失衡来表现出来的。阴阳失衡可以表现为阴盛阳虚、阳盛阴虚、阴阳互损等病理变化。例如,肝火旺盛、阴血不足导致头晕目眩、口苦口干等症状;脾阳不足、寒湿内生导致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通过运用阴阳学说,可以帮助中医医生诊断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阴阳学说在中医治疗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医认为,阴阳的失衡是疾病的根本原因,而治疗疾病的核心在于调整阴阳平衡。通过运用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可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例如,应用温补药物调理脾肾阳虚的患者,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强阳气,从而治疗腹泻、食欲不振等病症。

阴阳学说不仅适用于人体生理病理的解释和治疗,还可以运用到其他方面。例如,中医通过观察自然界阴阳的变化来预测气候的变化,从而指导农事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阴阳学说也可以被运用到心理学等其他领域,例如阴阳与情绪、心理健康的关系等。 总之,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万物生命运动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阴阳学说被广泛运用,既可以解释和诊断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又可以指导中医治疗疾病。阴阳学说不仅适用于中医学,还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可以运用到其他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运用是多方面的。除了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解释和治疗外,阴阳学说还在中医的诊断、预防和养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阴阳学说在中医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医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其中包含了对阴阳平衡的观察和判断。例如,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可以判断出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状态。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脉象弱细则为阳虚阴盛,而面色红润、舌苔黄腻、脉象弦滑则为阳盛阴虚。通过对阴阳平衡状态的观察和判断,中医师能够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病情,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其次,阴阳学说在中医的预防和养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医注重预防疾病,强调调整阴阳平衡,使机体保持健康。在中医养生中,阴阳的平衡是关键。例如,在四季养生中,中医提倡人们根据季节的阴阳变化,调整饮食、起居和运动等生活方式,

中医阴阳学说的定义

中医阴阳学说的定义 中医阴阳学说的定义 中医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为太 极哲学。阴阳学说认为万物都由阴阳两种相反而又互相依存、互相转 化的基本属性构成。在中医理论中,人体也被视为阴阳相互调和的体系,各种疾病与身体健康问题都与阴阳平衡失调有关。 以下是对中医阴阳学说的具体解释: 1. 阴阳的含义 "阴"和"阳"是两种相反而又统一的基本属性,"阴"代表深静、凝固、消极、内向、选择性;"阳"代表活跃、发散、积极、外向、透明。阴阳是两种对立而互相依存的力量,阴有内向趋势,阳有外放的趋势,它们之间互为补益的关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万物的世界。 2. 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与身体的健康密切相关。阴阳失 衡可以导致各种疾病,如内脏衰竭、血液瘀滞等。阴阳失衡还可以引 起心理疾病,如情绪失控、脾气暴躁等。因此,中医治疗的首要任务 是调理阴阳平衡。 3. 中医的阴阳诊断方法 中医通过观察、听诊、问诊、脉诊等方式来了解患者的阴阳情况。其中,脉诊是判断患者阴阳平衡的重要方法,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 搏来判断患者的阴阳平衡和病情。 4. 阴阳调理的方法 中医调理阴阳平衡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药物治疗、按摩推拿、 饮食调理等。针灸和药物治疗都可以通过刺激或调节身体的阳性或阴 性能量来达到平衡的目的,按摩推拿则可以让人体的阴阳能量流通, 饮食调理则可以通过食物的性味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定时作息等也是维持阴阳平 衡的有效方法。

总之,中医阴阳学说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医学治疗方法。通过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能量,使身体和心理达到协调和谐的统一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中医药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其影响且远且大,成为人们行为义理的准则。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把钥匙。中医学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实践。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气一物两体,分为阴阳。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阴和阳之间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构成了阴阳的矛盾运动,成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虽然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但是它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有着根本的区别。(二)阴阳的医学含义:阴阳范畴引入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成为基本的医学概念。在中医学中,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标示事物内在本质属性和性态特征的范畴,既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如明与暗、表与里、寒与热等等,又标示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如动与静、上与下、内与外、迟与数等等。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方面的阴阳属性,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由其性质、位置、趋势等方面所决定的。阴阳是抽象的属性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的实体概念,也是一对关系范畴,它表示各种物质特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三)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①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不论是空间还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阴阳学说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来研究、阐释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所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阴阳既可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基本特征 事物观察的阴阳属性 以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积极的,进取的,刚强的,无形的,亢奋的属“阳”的范畴 以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消极的,退守的,柔弱的,有形的,抑制的属“阴”的范畴 阴阳属性的特点 阴阳的抽象性:代表的是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属性,是抽象的概念 阴阳的相关性: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必须满足彼此间具有的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条件,不具有相互关联的基础条件,无从划分彼此间的阴阳属性 阴阳的普遍性: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分类归纳 阴阳的相对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的可分性:自然界任何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都可概括为阴阳两大类,而事物内部有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每一事物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又可再分为阴阳。 阴阳所具有的抽象性、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的特点,

对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阴阳的相互对立 阴阳的相互对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对立——属性截然相反,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制约——相互牵制、掣肘、约束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阴平阳秘 阴阳的相互依存 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 互根——阴阳双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 阴阳的相互消长 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而是始终处于彼此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保持动态平衡。 阴阳互为消长——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此消彼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皆消皆长——此长彼亦长:阴随阳长;阳随阴长。此消彼亦消: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的相互转化 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阳证转化为阴证:热极生寒,重阳必阴 阴证转化为阳证:寒极生热,重阴必阳 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 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 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运动的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其影响且远且大,成为人们行为义理的准则。如当今博得世界赞叹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家理论和实战经验的总结,其将阴阳义理在军事行为中运用至极,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把钥匙。“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灵枢·病传》),“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 中医学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实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 1.阴阳的哲学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气一物两体,分为阴阳。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阴和阳之间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阴阳不仅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而且与天文、历算、医学\农学等具体学科相结合,—并成为各门具体学科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构成了阴阳的矛盾运动,成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