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

中医的阴阳五行的理论

一、阴阳原理

从阴阳生命力的角度看,人的体质有两种:一是寒性体质,二是热性体质。人和一切生命体内的冷热力都要相等。冷热相等,生命机能作用才相等。只有相等的冷热作用才能平衡和协调。热力大冷力小,热作用就大,冷力作用就小,必然导致机能作用不平衡不协调。冷力大热力小也是一样。冷热相等,作用平衡协调,人体内的机能运作就必然平衡协调,人就正常生存无病感。冷热一失衡,机能运作必然失调。机能失调可以造成多种疾病,失调到极点人必死。因此临床上有多种疾病同是一种原因:阴阳力失衡。

自然界的冷热来源于太阳和地球,人体内的冷热力主要来源于生活饮食。热性食物产生热力,寒性食物产生冷力。热性食物多了体内的热力就大,寒性食物多了冷力就大。热性食物缺乏,体内热力不达标;寒性食物缺乏,冷力不达标。体内的冷热力达标,机体运作正常,疾病必然消失。人体内的冷力和热力超标和不达标,加上不合格的物质产品对机能运作的妨害,就可以引发多种大小不等的疾病。冷热力超标和不达标越严重,病就越严重,到达极限人就死亡。因此临床上有多种多样的病是因为冷热力超标和不达标的原因造成。中医的生活饮食和治病都是一个目的,使体内冷热力维持和到达标准。饮食是养生保健,治病也是养生保健。食物是药物,药物是食物。中医的病从口入就是这个原因。

阴阳生命学以水为阴之主,以火为阳之极。人对冷力的要求有严格的标准量,对水也有严格的标准量。水超标,冷力就增大热力就要下降。水超标必然引起血中的水份和细胞液超标,引发细胞水肿,严重妨害生命机能运作,而致病致死。现代人只知道温度不知道温度是有冷热构成。易经的温度计起源于先天八卦。先天八卦和易经六十四卦的阴阳符号就是温度计。这个温度计是以太阳距大地位置远近为依据,太阳近,那么热多冷少,太阳远那么冷多热少。温度是冷热的总和,人体温度就是阴阳生命力的量化。冷力超标致病,尽管体温40 ℃,病人也感觉到全身寒冷。低烧感觉冷和疲劳,而且全身骨肉痛。这是冷

力超标的病症。这种病人要清热燥湿马上好转,二便一通,汗水一流,烧全退。热力超标致病,发烧,感觉全身发热,口干渴,大汗淋漓者,注射糖盐水有效,清热养阴的食物或药物治之。没汗的,用解清热的食物或药物治。口不干渴,不能饮水更不能注射糖盐水。冷力超标致病,一注射糖盐水,病情马上加重。懂阴阳原理的医生,一问病人的感觉,一摸手脚就可以确诊是冷力超标还是热力超标造成的病。冷热超标的病,起病急,死亡快,及时救治,好得也快。

二、五行原理

易经有言:木为少阳之象,火为太阳之象,金为少阴之象,水为太阴之象,土为大地之象。这就是五行的真面目。阴阳学把太极八卦图的圆线称为天道。天道就是太阳地球运行的轨道。因为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轨道都是一个圆周。太极图因此用一个圆线代表。阴阳学根据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远近定大地上的冷热,把天道分为四份: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五行学为了解释说明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和大地对自然生命的功能作用,就用当时人们最熟识的物去象征比喻。五行就是用来比喻说明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和大地对自然生命产生生存开展变化的不同功能作用的象征物。

阴阳日历也是以先天八卦为依据创立。把阴阳学的少阳称之为春,因此春属木。把太阳称之为夏,因此夏属火。把少阴定为秋,秋天因此属金。把太阴定为冬,冬天属水。先天八卦图的中央是大地,大地属土。少阳对生命的作用是木,木的功能作用就是春天的作用。太阳对生命的功能作用是火的作用,火的作用就是夏天的作用。少阴对生命的作用是金的作用,金的作用就是秋天的作用。太阴对生命的作用是水的作用。水的作用就是冬天的作用。大地对生命的作用是土的作用,土的作用就是物质的作用。这就是五行的本来含义。

五行有相生相克同属比。相生是父母生子的生。水生木是说春木是在冬水里盈育产生。相克是互相克伏。秋天到了,金行令,与金相对立的木不能露面,被埋伏下来。金秋无春色和春意。到了春木行令的春天,与木对立的金就要躲避,潜伏。春天里无秋色秋意。在一定时间里,在一定条件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又在一定时间里和一定条件下木克金、土克

木、水克土、火克水、金克火。这样反回克伏,中医名之为晦。相克的意思是敌对关系。金克木有水在其中间,金水相生,水木相生,构成了以水为中心,团结金木为一个组织体,这就是同属。同属的意思是指组织关系、组织结构。金与金、木与木为同类。同类为比。比指兄弟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同属比是说明自然生命界、物质界、人类社会中的必然存在着的四大关系。五行最喜中和。中和就是不强不弱、不亲不疏、不敌不我、各司其职、各守其道、各尽其能、一视同仁、一概平等。人体五行的中和实际就是:各自的健旺相等,功能作用平衡、协调,之间关系和谐,这样生命就正常生存,无疾病。五行一歪,必然失衡、失调、失和。“三失〞一产生,体内病态就生,“三失〞到达极限人就死亡。五行原理是自然的总结,因此能反解于自然和自然万物。

三、五大致病内因

根据阴阳五行原理,中医认为人的精神和冷、热、虚、实是五大致病内因。

人体五脏六腑是五行,人的头是太阳,是统帅,对人的生死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头部的统帅健壮有力,就能有力地节制五脏六腑,使肾肝心肺脾正常运作,统帅如果因为外界的干扰指挥失误,必然导致脏腑机能作用“三失〞,轻那么是病,重那么致死。人的头部统帅是致病而且是重病的第一致病原因。

物质要让人生存,就要有力的作用。使物质变化生命产生和生存的力是阴阳力,即冷热力。人生存对冷热力的要求标准是严格的。人体内的冷热力保持标准人就正常无病态。冷力超标,冷热就不平衡,冷热力失衡,体内生命机能运作就失调,体温就反常,物质病变就要产生。冷力超标引发的病,中医名之为寒性病。临床中的寒性病的病因就是冷力超标。人体内的热力超标,整体冷热就不平衡。因为力不平衡,机能运作就失调。热力超标引发的病中医名之为热症。这样阴阳力原因引发的病就有两种病:寒病和热病。

生命会因为营养水份缺乏或营养水份超标而生长不正常,出现病态。人的脏腑因为物质组织结构不同,功能作用不同,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水份的性质和份量也不同。脏腑中任何一个脏腑所需营养物质和水份缺乏功能作用不达标,必然引发整体机能作用“三失〞而产生病态。营养物质和水份超标,功能作用

也必然超标,也引发“三失〞而致病。脏腑所需的营养水份超标引发的病,中医名之为实症。某一脏腑所需的营养和水份缺乏引发整体功能“三失〞的病,中医名之为虚。医生在临床中首先要认识病人的病是肝实或者脾虚或肾、肺、心实。辨清是肝虚或脾、肾、心、肺虚。虚那么补之、实那么泻之。虚者一泻病即恶化加重,实者一补必然恶化死亡。

中医治病和养生都是根据精神体,阴阳生命力和脏腑的需要辩证选择食物和药物,对症用药,对症饮食。细菌病毒病不是因为饮食不讲卫生,菌毒随食物进入人体而生病,而是不辩证饮食,不对症饮食,因食物不当使体内的冷力或热力超标,水份超标引发机能作用“三失〞,冷热力失衡以致病,因为致病而产生病毒。临床观察中发现,不是先有细菌病毒然后生病,而是先有病然后产生细菌病毒,反过来进一步妨害生命机能运作而恶化成急病重病。细菌病毒是病之标,内机能性的寒热虚实是病之本。把寒热虚实的内机能性病治好了,病毒就消失了,人就救生了。如果用抗生素杀灭了菌毒,就是菌毒没有了,但是体内的机能性病还在,再加上抗生素的副作用,人不死也残废。因此要治菌毒之病,救生菌毒病的人。

五行治病的原理和原那么

五行治病相辅相成

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从五脏的资生来看,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这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中医学还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及气候、饮食等的关系。

人体在病理情况下的改变,也是可以用五行学说来说明的。由于脏腑分属

五行,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依据五行学说的规律的。

如肝病传脾,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间的相互病理影响,那么为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肝病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即木侮金;影响肾,即子病及母。

依靠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归属,据此,可以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比方,患者面色发青,喜食酸食,脉弦,那么可诊为肝病;面色红,口中苦,脉洪大,可诊断为心火旺。又如,痉挛拘急抽风,根据五行归类属木病,从人体脏腑来看,可诊断为肝病;全身水肿,小便不利,五行归类属水病,而病位可定为肾。

根据五行学说,治疗疾病时不仅要考虑发生病变的脏腑本身,还应根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控制疾病的传变。正如《难经》所论述的:“见肝之病,那么知肝当传之于脾,领先实脾。〞

根据母子相生的关系,提出以下治疗原那么:

1、滋水涵木法,即滋养肾(水)阴以养肝(木)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导致的肝阴缺乏之证。

2、益火补土法,即温肾阳(火)以补脾(土)阳的方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导致的脾阳不振之证。在五脏配属五行中,火指心,但自命门学说兴起,对机体的温煦多指为命门之火的作用,即肾阳的作用。

3、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金)肾(水)阴虚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缺乏,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4、培土生金法,即补脾(土)益气而到达补益肺(金)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而致肺虚脾弱之证。

中医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创立了以下治疗原那么:

1、培土制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土和水,指脾肾两脏,培土制水,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又称温肾健脾法。假设肾阳虚不能温脾阳,那么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治当以温肾为主,兼顾健脾。

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木和土,乃肝脾两

脏。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3、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缺乏,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

4、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肺失清肃,肝火偏盛之证。金和木,乃肺肝两脏。佐金平木,即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又称清肺泻肝法。

中医与阴阳五行原理

中医与阴阳五行原理阴阳和五行是中医的灵魂,是中医生理病理药理的总纲领,是中医临床诊病,用药治病的理论依据。阴阳五行来源于易经。易卜是以易经生命学理论为依据,根据易经发现的自然、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作岀发展变化过程的预测。易医是以易经生命学理论为依据,认识疾病,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所以有医易同道,不通易无以成大医之说。 1 阴阳原理 什么是阴阳?阴阳就是冷热,阴阳学就是冷热学。冷热就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易经有言:天生阳地生阴,大地才有阴阳。有太阳的光热,地球上才有冷热存在。冷热互相作用,使地球上的物质不断地变化而产生生命。物质不变,生命永远不能产生。阴阳生命学认为生命产生生存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冷热力作用,物质是基础。大地物质变化产生生命的主要作用力是太阳热力。故阴阳生命学以阳为主。孤阴不长,独阳不生。冷力和热力对生命的产生和生存起着缺一不可的决定作用。中医的阴阳就是指使生命产生生存的生命力。

阴阳生命力像纲纪一样地牵引和限制着物质变化,生命产生生存发展变化的范围,规律和速度。阴阳力越大,物质变化和生命发展变化的范围越大,速度越快;阴阳力越小,物质变化和生命发展变化的范围越小,速度越慢。正如《黄帝内经·阴阳大论篇》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煞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认识了自然的冷热,就认识了自然和自然万物发展变化的范围规律和速度,认识了一个人的内阴阳,就认识了这个人的体质,疾病和生死。 从阴阳生命力的角度看,人的体质有两种:一是寒性体质,二是热性体质。人和一切生命体内的冷热力都要相等。冷热相等,对生命机能作用才相等。只有相等的冷热作用才能平衡和协调。热力大冷力小,热作用就大,冷力作用就小,必然导致机能作用不平衡不协调。冷力大热力小也是一样。冷热相等,作用平衡协调,人体内的机能运作就必然平衡协调,人就正常生存无病感。冷热一失衡,机能运作必然失调。机能失调可以造成多种疾病,失调到极点人必死。因此临床上有多种疾病同是一种原因:阴阳力失衡。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石,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它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注重平衡和谐。中 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 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两种相 对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即阴与阳。阴阳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否决定了身体的健康状态。中医治疗侧重于调整阴阳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宇宙万物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五行相互生成、相互克制,体现了事 物发展的规律。在中医中,五行学说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医 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五行的变化,从而进行针对性的 治疗。 三、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津液学说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 气是人体的精气之源,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津液是人体润滑和代谢 废物的清除物。中医注重调整气血津液的运行,保持它们的平衡和充足,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四、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论描述。脏器是 指藏于体腔内的重要器官,腑器是指负责消化、排泄等功能的器官。 经络是人体内复杂的经络系统,负责气血的运行。中医通过观察舌诊、脉诊等方法,判断脏腑经络的状况,从而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五、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多种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主要指环境、气候等外 部因素,内因则是指体内的各种异常状态。病因病机学说强调疾病的 发生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和环境的适应性有着密切联系。在治疗上,中 医强调调整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以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 总结起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 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 理论框架,指导着临床实践和治疗方法的选择。中医的独特之处在于 它注重整体观念,强调平衡与和谐,追求治本的方法。这些基本理论 的运用,使得中医学在保健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了五大理论,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这些理论构建了中医学的基石,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涉及到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认为所有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导致人体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原因。中医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通过药物的寒热、滋补与泻疏等特性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二、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元素,即木、火、土、金、水。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可以用五行来解释,通过分析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确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中医治疗常常运用五行学说的原则,例如选择适合患者体质和疾病特征的草药,以达到平衡五行,调理人体的效果。 三、气血理论 气血理论是中医独特的生理学观念,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气和血两种基本物质,它们在人体的营养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气血的运行

和质量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中医治疗疾病时经常注重调节气血的 平衡。例如,根据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师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 段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 四、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是中医对人体内脏器官的一种分类和理解方式。中医将脏 腑视为人体内部重要的生理器官,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 联系。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以及脏腑间的相互作用,中医可以判断人 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情况。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根据脏腑学说 来选用相应的草药和疗法,以调节脏腑的功能,恢复人体的平衡。 五、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它认为人体体表和 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络脉系统,贯穿全身,并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经络的通畅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治疗常通过 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经络,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组织器官的 功能。 综上所述,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这些理论不仅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中医疗效显著的重 要原因。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疗效 和治疗机制,为保护和传承中医宝贵的医疗资源做出贡献。

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

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 中医理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原理和理念。其基本原理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辩证思维等。本文将就这些基本原理逐一展开讲述。 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中医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成的,阴阳的运动平衡决定着事物的生长发育和运行状态。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健康息息相关。阴阳失衡将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治疗就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中医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纳为五个基本要素,即木、火、土、金、水。这五个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人体中,五脏对应五行,相互关联并通过阴阳的调节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中医通过观察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三、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将人体的脏器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每个脏腑都有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脏腑学说认为,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往往建立在脏腑学说的基础上。

四、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经脉,而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道。经络学说强调了气血的运行是维持人体健 康的关键。中医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 五、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思维方法。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 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 等多种因素的失衡。因此,中医强调辩证施治,即通过综合各种病理 病机因素,寻找疾病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辩证思维在中 医临床中具有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 学说、经络学说以及辩证思维等。这些原理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 的基石,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中医理论的独特性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医在保健和治疗疾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中医理 论的研究和应用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和五行

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和五行 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和五行 中医学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和五行。阴阳和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能够解释和分析人体的生理 和病理现象,以及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 一、阴阳理论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最根本的对立统一概念。在中医中,阴 和阳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物。阴阳的关系和平衡在人体 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阴阳在中医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于生理、病理、 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1. 阴与阳的含义 阴和阳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阴通常与负、消极、静止、寒凉、内向等特性相关,而阳则与正、积极、活动、热燥、外向等特性相关。在人体中,阴与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维持着人体内外的平衡状态。 2.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 阴阳的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当阴阳失衡时,人体会出现各 种病理现象。例如,阴阳失衡可能导致体内湿热、血瘀等病症。中医 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这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 重要基础。 二、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系统的 理论框架。 1. 五行的相互关系 五行之间存在着生成与相克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 生水,水生木,这是五行生成的顺序。相克关系包括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经常用于解释人体的 生理和病理现象。 2. 五行与人体器官 中医认为,人体的器官与五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心脏 与火相关,肺与金相关,脾胃与土相关,肝与木相关,肾与水相关。 当五行之间的关系失衡时,人体会出现相应的病理问题。中医通过调 整五行之间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阴阳和五行的应用 阴阳和五行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中医通过观察病人 的症状、脉象、舌苔等,分析阴阳失衡和五行失调的情况,然后采取 相应的调理措施。 1. 阴阳调理 根据阴阳理论,中医可以通过调节病人体内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例如,在病人体弱阳虚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补阳的调理方法,如温补 药物和针灸等。

中医治病的原理

中医治病的原理 主持人李小昆:您刚才为我们介绍了中医是“神传”医学,那么中医到底是用什么方法治病的呢? 王元甫医师:中医是神传医学;其实,我们可以更近一步讲,中医是“道家”医学。 中医是“道家”医学 主持人:中医为什么是“道家”医学呢? 王医师:因为我们刚才讲传“医道”的神“上帝”,是属于道家的;我们讲医道的这个“道”,也是道家的道;医道的传承过程秘传、单传,也是道家的特性;很重要的一点,中医的原理也是来自于道家。 中医用道家“阴阳”与“五行”原理来治病 主持人:中医是用什么原理来治病的呢? 王医师:中医的原理,基本上来讲,就是阴阳与五行,就是这两项。 主持人:阴阳与五行又是什么呢? 王医师:中医的原理有两个:一个是“阴阳”的原理,一个是“五行”的原理;透过阴阳的原理,我们来调和人体的阴阳;透过五行的原理,因为五行它有两个关系,一个是相生、一个是相克,透过五行相生与相克的关系来治病。 “阴阳”与“五行”原理的由来 主持人:用五行的相生、相克来治病,具体的阴阳跟五行又是怎么回事呢? 王医师:中医的阴阳与五行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知道这个“道”,在道家认为是宇宙的本体与宇宙运行的原理;这个道,先生出“一”,就是属于这个无极;一再生“二”,就是无极再生太极,太极就分阴阳了,这个阳的话是天,阴的是地;然后人就是天地合气所形成的,所以说阳跟阴,天跟地再生成人;天、地、人就是“三”,就是讲的“三才”;然后三生万物,所以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这样来的。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就是因为天与地的作用,所以天行六气(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地化五行;“地化五行”就生出木、火、土、金、水“五行”;所以我们刚才讲的阴阳与五行就是由这样来的。(注:老子《道德经?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主持人:您说的这个阴阳与五行,可不可以为我们再更进一步的介绍呢? 王医师:我们这边有两个图,因为这个阴阳与五行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中医治病,都是根据这个来的。 “阴阳”原理 主持人:这就是道家的阴阳图、太极图。 王医师:对。其实,大家看到这个阴阳图好像是圆形的;其实,它是一个球体。 阴阳图 主持人:它是一个球体? 王医师:而且这个球是会转的,不是静止的,因为宇宙万物是生生不息的,所以说阴阳它是互相转的;而且你看阴阳图中,这个白色部份就是属于“阳”,黑色部份属于“阴”;白色的部份之内,还有黑色的部份就是“阳中有阴”;黑色的部份之内,还有白色的部份就是“阴中有阳”。 主持人:而且阴阳两个部份好像都刚好各占一半。 王医师:对。这个各占一半是属于一个均衡;其实,人体生病的时候,就不是这样均衡了。所以说阴阳的关系,也是一个相生与相克的关系;本身阴阳会互相克,例如阳气多了,会耗损阴气;阴气多了,会耗掉阳气,这是相克的关系。但是阴阳之间还有一个相生的关系;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会互生,所以阴阳两者一定要依附在一起的,阴与阳有很密切的关系。(所谓;“独阴不生,独阳不长。”) 主持人:所以单独是阴或者单独是阳都不可以。

中医的医理深度解析

中医的医理深度解析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等,这些理论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体系。 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面构成的。阴阳是一对矛盾而统一的概念,阴阳的运动和变化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规律。在中医中,人体的生理状况、疾病的表现都可以通过阴阳的变化来解释。中医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认为阴阳失衡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贯通、相互转化。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等与五行相对应,而五行之间的相克相生关系也可以用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变化。通过五行学说,中医可以根据疾病的特点,调节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经 络系统,经络贯穿于全身各个部位,是气血流通的通道。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变化与经络的阻塞、疏通有关。通过调理经络,可以促 进气血的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经络学说在中医临床中有广泛 的应用,例如针灸、推拿等手法都是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四、气血理论 气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的气血是生命活 动的基本物质基础。气血有营养和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中医学认为 气血失调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调节气血的平衡是中医治疗疾 病的基本原则之一,例如通过调节饮食、运动等来促进气血循环,达 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总结起来,中医学的医理深度解析涉及到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经络学说和气血理论等多个方面。这些理论相辅相成,相互联系,构 成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医学的医理,我 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促进健康的发展和疾病的治疗。 中医学的医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它不仅丰富了 医学的理论体系,也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相信随着科学 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中医学的医理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中医的治病原理

中医的治病原理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医的治病原理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以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通过调节人体内外环境,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整体观念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密切联系。因此,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通常是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而不是仅仅关注患者的某一个症状。 二、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的治病原理中,阴阳五行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阴阳是对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特性的描述,包括阳气、阴液、阳寒、阴热等方面。五行理论则是通过对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土)的相互关系分析,来理解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根据阴阳五行理论,中医辨证施治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节阴阳平衡、五行相互关系,以恢复身体的健康状况。 三、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方法之一。中医师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病状、皮肤、舌苔、脉搏等信息,结合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确定患者所属的证型。证型是指不同疾病所

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和。根据患者的证型,中医师选择 相应的治疗方法来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四、草药治疗 中草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证型,为其配制相应的中草药,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中草药有着千百年来 的临床应用经验,其治疗作用独特而温和,能够有效调节人体的阴阳 平衡,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另一重要手段。它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 刺激,调节体内的气血流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具有独特 的疗效,常被应用于疼痛疾病、内科疾病等方面。 中医的治病原理是一门科学而神奇的知识体系,它以整体观念和阴 阳五行理论为基础,以辨证施治、草药治疗和针灸疗法为主要手段。 中医治疗疾病注重调节整体身心状态,提高人体自愈能力,更加注重 预防与治疗的综合效果,对维护人体的健康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疗原理与方法

中医治疗原理与方法 中医学源远流长,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的治疗原理与方法一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疗法,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治疗,以下将详细介绍中医治疗的原理与方法。 一、治疗原理 中医治疗的核心原理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是由阴阳两个相互对立又统一的方面所引起的。而五行学说则是根据天地变化规律将描绘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基于这两个学说,中医治疗的原则可以总结为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输布与津液代谢。 二、治疗方法 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包括方剂和单味药物。中药采用草药、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制成,具有温补、清热、化湿、活血等多种功效,常用于疾病的调理和康复中。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最具代表性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根据具体疾病和症状,可选择不同的针刺手法和配穴方法。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传统的手法疗法之一,通过按摩和推拿人体经络或者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解除病痛。推拿按摩有多种手法,如揉、捏、挤、掐、拿、捶等。

4. 中医养生:中医还强调养生保健的原则,通过调整饮食、起居、 运动等方面,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中医养生方法包括食疗、气功、医学按摩、穴位按摩、养生体操等。 5. 中医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症和身 体状况,确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根据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获得病情资料,进行辨证施治。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以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指导,注重平衡人体 内外环境的调节,通过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中医养生等 方式,以辨证施治的方法来治疗疾病。中医治疗的原理与方法综合多 种手段,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治疗,为世界医学的宝贵财富。

中医的基本的原理原则

中医的基本的原理原则 中医的基本原理原则是指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中所遵循的基本理念和原则。这些原理和原则是中医学发展和实践的总结和规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下面将从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辨证论治等方面介绍中医的基本原理原则。 中医的整体观念是指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经络和气血等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中医治疗不仅关注疾病的症状,更注重调整整体平衡,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中医的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面组成的,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在人体内部,阴阳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中医治疗就是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中医的五行学说是对宇宙和人体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的一种理论。五行学说认为宇宙和人体可以用五个基本要素来描述,分别是木、火、土、金、水。这五个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医治疗就是通过调整五行的相互关系来治疗疾病。 中医的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认

为人体内部有一种特殊的通道系统,通过这些通道可以传输气血和营养物质。经络系统是阴阳和五行在人体内部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中医治疗就是通过调整经络的通畅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临床实践的核心内容之一。辨证论治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综合运用中医的理论和诊断方法进行治疗。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等原因导致的,因此,治疗疾病要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入手。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中草药疗法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的基本原理原则包括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辨证论治等。这些原理和原则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原则。通过遵循这些原理和原则,中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治疗疾病,为人体的健康提供有效的保障。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 理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它涉及 到中医学的诊断、治疗和调养等方面。中医五行学说是一种宏观的观 察和分析方法,可以帮助中医医师了解人体的疾病状况,从而进行针 对性的治疗。本文将探讨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 一、阴阳五行理论概述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自然界和人体都由 阴阳和五行构成。阴阳是两种相对而对立的概念,阴代表柔和、寒凉 等属性,阳代表刚强、热燥等属性。五行则是指木、火、土、金和水,它们相互制约、相互生克。 中医师通过观察人体和环境的变化,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分析和解 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例如,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对应五行,心 属火、肺属金、脾属土、肝属木、肾属水,五脏间相互依存和制约, 当这种依存和制约失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二、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 1. 检测阴阳平衡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对于维持健康非常重要。 当阴阳失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 脉搏等症状来判断阴阳的平衡状态,从而确定治疗方向。

2. 调节五脏功能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五脏对应五行,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 作用。当某个脏腑功能失调时,就会导致相关的疾病。中医师通过调 理患者的脏腑功能,恢复其正常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平衡五行相生相克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人体内部也存在。当五 行相生时,有助于增强人体的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当五行相克时, 会导致机体功能紊乱,出现疾病。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通过 调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平衡人体内部的能量流动,以达到治疗的 效果。 4. 个体化治疗 中医五行学说强调个体化治疗,即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中医师会 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定制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个体化治疗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5. 预防为主 中医五行学说注重预防为主。中医师通过掌握患者的体质、生活方 式等方面的信息,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避免疾病的发生。与西医 注重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不同,中医强调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五行平衡,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涉及到了阴阳平衡、五脏调节、五 行相生相克、个体化治疗和预防为主等方面。中医师通过运用阴阳五

中医观察(65)中医五行辨病原理

中医观察(65)中医五行辨病原理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的生命活动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及热力学第二定律,即人体与其环境组成的完整系统中,其代谢反应和能量转换遵守能量守恒原理,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要维持人体生命系统的稳定,必须依赖持续不断地消耗有机质来补充能量。 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食物经过消化后生成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单体小分子,然后进入血液被输送到全身各处,最后在细胞中被进一步氧化分解为能量和原料,废物和废热则不断地被排出体外。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维持自身物质能量的吸收与排放的平衡,这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解释人体内的物质能量运动变化规律,即人体是由物质(阴)和能量(阳)组成的,人体健康的基础是物质(阴)和能量(阳)循环的平衡,而人体物质能量的运动变化又分为弱(阴)和强(阳)两种状态。 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循环,可分为五个过程: 1、初始生发过程,用“木”表示; 2、成长变强过程,用“火”表示; 3、转化过程,用“土”表示; 4、收敛变弱过程,用“金”表示; 5、贮藏隐匿过程,用“水”表示。 根据人体内物质能量产生、变强、转化、变弱、隐匿的循环过程,可以将人体的组成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系统:木系统主要包括肝、胆、目、筋、爪及相应的经络系统; 火系统主要包括心、小肠、舌、脉、面及相应的经络系统; 土系统主要包括脾、胃、口、肉、唇及相应的经络系统; 金系统主要包括肺、大肠、鼻、皮、毛及相应的经络系统; 水系统主要包括肾、膀胱、耳、骨、发及相应的经络系统; 五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则可以用中医的五行生克理论来解释。

中医理论解析阴阳五行的重要性

中医理论解析阴阳五行的重要性中医理论对于人们的健康和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阴阳和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构成了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本文将从解析阴阳和五行的含义、相互关系以及其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阴阳和五行的含义 1. 阴阳: 阴阳是古代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二元对立概念。阴阳代表了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包括天地、日月、阴阳等。阴阳理论认为,阴阳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热与冷、动与静、内与外等,阴阳的协调平衡有助于维持人体的健康。 2. 五行: 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分别代表了宇宙万物的不同属性和变化规律。五行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构成,五行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二、阴阳和五行的相互关系 1.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和五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阴阳和五行不仅自身具备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阴阳与五行之间也相互转化、相互影

响。阴阳和五行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调养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2. 阴阳和五行在人体中的表现: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和五行的相互关系。阴阳在人体中分布不均,阴阳失衡会导致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五行在人体中也有相应的表现,如五脏对应五行、五行与五脏的疾病关系等。通过阴阳和五行的分析,中医可以判断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原因,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法。 三、阴阳和五行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性 1. 指导治疗方法: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和五行概念为中医提供了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中医医生通过分析患者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变化,可以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推拿等。通过调节阴阳和五行的平衡,可以促进人体自身的康复和治愈。 2. 个体化诊疗: 每个人的阴阳和五行都存在差异,中医理论可以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诊疗。通过分析患者的体质类型和五行属性,可以制定相应的调养方案和预防措施。个体化诊疗不仅有助于治疗疾病,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和整体健康水平。 3. 强调预防保健:

中医的原理

中医的原理 中医的思想源于《黄帝内经》,它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用以治疗及预防人体疾病的一种医学理论。《黄帝内经》提出了四大理论:“阴阳,五行,六经,八卦”,这些理论成为中医学的基础。 最主要的理论是阴阳中医学,即阴阳理论,它建立在自然界中阴阳对立相互依赖的原理之上。根据这个理论,阴阳相互交流,如果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引起疾病。因此,中医学将阴阳与五行联系起来,以调节人体内外的平衡。 五行理论是中医的第二个重要理论,它将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的性质归结为“金木水火土”,它们分别代表五种力量:金象征活动,木象征生长,水象征流动,火象征热量,土象征定位。每一种物质包含着不同的力量和特性,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第三个重要理论是六经理论,它指的是六经循经的道德和生命的真理,它们是“肝,心,肺,脾,肾,胆”,它们将身体的生理功能和人的心理特性联系在一起。 最后是八卦理论,它的核心思想是八卦之爻的卦象,它是一种象征性的概念,描述了宇宙间平衡及其变化的过程。它将人体的肢体和内部器官联系起来,以推断和预测疾病的发生。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对疾病的起因,治疗方案,预防措施都有其独特的看法。它以阴阳,五行,六经,八卦为理论支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认识,在传统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医的最大特点是重视人体内外的相互联系及调节,认为疾病的

发生是多种原因的综合影响的结果,所以要治疗疾病,要通过调节人体内外的平衡来恢复健康。因此,中医特别强调体质的调节,关注调节饮食,睡眠,情绪的生活方式,使用草药,应用针灸,拔罐等技术来进行综合治疗,以促进健康。 中医以其世界观和整体认识,致力于构建一种自然健康的人本健康观。中医作为一种完整的医学体系,具有独特的理论,以及拥有悠久历史的治疗方法,它的理论和治疗方式一直被广泛应用,而且仍在不断发展。 中医作为一种古老的医学,其理论及治疗方法因其独特性受到了现代人的青睐,正以更全面,更有效,更卓越的方式融入到现代医学中,它对延缓衰老,保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现代人追求自然健康,康复以及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可能。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 基础之一。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和人体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纳为 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这一理论在中医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 诊断疾病、治疗疾病以及维护健康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 对立、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舌苔、脉象等,判断体内阴阳的平衡状态,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如 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中,根据疾病的性质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治疗阳盛病症可以采用降阳的方法,如清热、泻火、疏风等;治疗阴 盛病症可以采用滋阴的方法,如补益、滋养等。通过调节阴阳平衡, 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描述自然界和人体现象的一个理论体系。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成。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被运用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 根据五行学说,人体的各个部位和脏腑都与五行中的某一类元素相 对应。通过观察病人的五官、舌苔、面色等,可以判断出体内五行的

平衡状态,进而诊断疾病。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水元素失衡有关, 面色红润可能与火元素失衡有关。 在中医治疗中,根据疾病的五行属性,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木 火相克为例,治疗火性疾病可以采用寒凉的方法,如清热、泻火等; 治疗寒性疾病可以采用温热的方法,如温补、祛寒等。通过恢复五行 的平衡,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案例 1. 根据观察病人面色、舌苔等判断体内阳盛、阴虚的状态,运用滋 阴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服用滋阴的中药、调节饮食结构等。 2. 利用五行相克的原理,通过饮食调控达到治疗效果。例如,治疗 火性疾病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摄入寒凉的食物。 3. 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和针灸理论进行治疗。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增强脏腑功能来恢复阴阳平衡。根据疾病的性质,选择相应的穴位进 行针刺。 总之,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在中医的 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使患者恢复健康。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丰富了 中医理论体系,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 中医的阴阳五行的理论 一、阴阳原理 从阴阳生命力的角度看,人的体质有两种:一是寒性体质,二是热性体质。人和一切生命体内的冷热力都要相等。冷热相等,生命机能作用才相等。只有相等的冷热作用才能平衡和协调。热力大冷力小,热作用就大,冷力作用就小,必然导致机能作用不平衡不协调。冷力大热力小也是一样。冷热相等,作用平衡协调,人体内的机能运作就必然平衡协调,人就正常生存无病感。冷热一失衡,机能运作必然失调。机能失调可以造成多种疾病,失调到极点人必死。因此临床上有多种疾病同是一种原因:阴阳力失衡。 自然界的冷热来源于太阳和地球,人体内的冷热力主要来源于生活饮食。热性食物产生热力,寒性食物产生冷力。热性食物多了体内的热力就大,寒性食物多了冷力就大。热性食物不足,体内热力不达标;寒性食物不足,冷力不达标。体内的冷热力达标,机体运作正常,疾病必然消失。人体内的冷力和热力超标和不达标,加上不合格的物质产品对机能运作的妨害,就可以引发多种大小不等的疾病。冷热力超标和不达标越严重,病就越严重,达到极限人就死亡。因此临床上有多种多样的病是因为冷热力超标和不达标的原因造成。中医的生活饮食和治病都是一个目的,使体内冷热力维持和达到标准。饮食是养生保健,治病也是养生保健。食物是药物,药物是食物。中医的病从口入就是这个原因。 阴阳生命学以水为阴之主,以火为阳之极。人对冷力的要求有严格的标准量,对水也有严格的标准量。水超标,冷力就增大热力就要下降。水超标必然引起血中的水份和细胞液超标,引发细胞水肿,严重妨害生命机能运作,而致病致死。现代人只知道温度不知道温度是有冷热构成。易经的温度计起源于先天八卦。先天八卦和易经六十四卦的阴阳符号就是温度计。这个温度计是以太阳距大地位置远近为依据,太阳近,则热多冷少,太阳远则冷多热少。温度是冷热的总和,人体温度就是阴阳生命力的量化。冷力超标致病,尽管体温 40 ℃,病人也感觉到全身寒冷。低烧感觉冷和疲劳,而且全身骨肉痛。这是冷

阴阳五行治病学1

阴阳五行治病学1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和创造,是对宇宙万物的认识论。阴阳五行学说正确地、朴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源,科学地概括了宇宙万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哲学、天文、地理、历法、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都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中医学理论,也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原理而形成的,并贯穿于整过医疗实践的始终。四柱命理学就是对阴阳五行学说具体实践、具体应用的学问。讲阴阳离不开五行之“气”、“象”的解释,论五行之“气”、“象”也离不开阴阳的属性。 总之,阴阳五行学说,是整个科学领域实践和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先求本。”这一科学论断,证明了宇宙中之万事万物规律的发展和变化,始终都是由于阴阳的发展而发展,阴阳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不断地涌现出新生事物,因此,对“阴阳”二字的理解,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阴阳之气与象 阴阳,用物质表示为“气”,用事物表示为“象”。 阴阳学说认为,在外的、在上的、在明的、在亮的……为阳;在内的、在下的、在暗的、在黑的……为阴。那么,我们就将为阳的称为

“阳气”;为阴的称为“阴气”。以人为例,人在自然界生活、生存,主要靠呼吸自然界中的空气来维持正常的生命。自然界在外,其空气则为阳气,人体将自然界中的阳气,吸入到体内后,则人体内的气,就是阴气;当人体又将体内的阴气,呼出体外,又重新进入到自然界空气之中时,则这种人体内呼出的阴气又转变为阳气。人的生命,就是靠这一吸一呼,一呼一吸地将阴阳二气不停地相互转化,再佐之以饮食,就才能维持几十年,乃至上百岁的寿年。又如,体壮身健的人,若是三天不饮食等,生命是绝对没有危险的,但如果在几分钟内不呼吸,无论是何人,如果不进行抢救的话,就可能会死亡。可见阴阳二气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作用就是如此的重要。再如,临床医学在抢救休克病人时,首先是输氧气,或是人工呼吸,这就是对阴阳二气的重要实践和应用。由此可证:困扰着人体健康的疾病,也就是由于人体内的阴阳二气与自然界中的阴阳二气之间产生的不平衡而致,绝非“怪力乱神”作祟。 用事物表示的阴阳之“象”,却是法无定法的。阴阳的“象”,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灵活变通,绝无固定的概念和范畴。如:对天地来说,天为阳,地为阴;对日月来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对数字来说,正数、奇数为阳,负数、偶数为阴;对疾病来说,热证、表证、实证为阳,寒证、里证、虚证为阴;对人体脏腑来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可见阴阳的概念是多么的灵活,真是“气”“象”万千。但是不管怎么灵活多样,变化无常,只要紧紧扣住阴阳二字的原理和法则,就能够运用自如地用于任何实践,这就是“然其要一也”的道理。 二阴阳属性的特点 阴阳属性,代表了事物的基本准则,代表了事物的自然规律。 阴阳属性的特点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 1. 阴阳的相互对立。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