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阴阳五行的基本知识

阴阳五行的基本知识

阴阳五行的基本知识

阴阳五行学说就是易学哲学关于物质的性质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是风水术的一个中心理论,特别讲究阴阳二气的冲和.五行学说的“五行”概念,是易学哲学对世界万事万物高度抽象的概括.

阴阳五行基本知识介绍

十天干

甲.乙.属东方.属木。丙.丁属南方.属火。戊.己.属中央属土。庚.辛属西方.属金。壬.癸属北方.属水。

【白话释意】

此为天干,五行的配属。

天干,是古人用来纪录时间的符号,因为天干有十个符号,所以叫做“十天干”。这十个符号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古代人用天干纪日,日为阳,阳为天。

十天干本身也分为阴干合阳干两大类:

阳干:甲,丙,戊,庚,壬。.........阴干:乙,丁。己,辛,癸。

十天干与五行组合,结果如下:

甲乙→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

丙丁→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

戊己→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

庚辛→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

壬癸→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十天干与五行,五方组合结果如下:

甲乙→东方→属木;丙丁→南方→属火;

戊己→中央→属土;庚辛→西方→属金;

壬癸→北方→属水。

因为天干,地支原是以意于树木,有这样有趣的说法:

【甲】象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草木出生,枝叶柔软委屈。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行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人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其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十二地支

子水鼠,丑土牛,寅木虎,卯木兔,辰土龙,巳火蛇,午火马,未土羊,申金猴,酉金鸡,戌土犬,亥水猪。

【白话释意】

此为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五行的具体配属。子属水属鼠,居于北方,坎卦,时当十一月。丑属土属牛,居于东北,艮卦,时当十二月。寅属木属虎,居于东北,时当正月。卯属木属兔,居于东方,震卦,时当二月。辰属土属龙,居于东南方,巽卦,时当三月。巳属火属蛇,位居东南,时当四月。午属火属马,位居正南,离卦,时当五月。未属土属羊,位居西南,时当六月。申属金属猴,位居西南,坤卦,时当七月。酉属金属鸡,位于正西方,兑卦,时当八月。戌属土属犬,位居西北方,时当九月。亥属水属猪,位居西北,乾卦,时当十二月。

地支,也是古人用来记录时间的符号,因为有十二个符号,所以叫做十二地支。这十二个符号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月,月为阴,阴为地。

地支十二个符号也分为阴支合阳支两大类:

阳支:子,寅,辰,午,申,戌。

阴支:丑,卯,巳,未,酉,亥。

一年十二个月,即地支十二个符号一个循环纪录。一月三旬,以旬十天,即天干十个符号一个循环记录。将十二地支与十天干组合排列得到六十个不同符号,这就是六十甲子。用六十甲子循环既可以纪

年,有可以纪月,还可以纪日,甚至还可以纪时辰。

十天干相对于十二地支而言,则为阳;十二地支相对于十天干,则为阴。天干与地支的关系犹如树干与树枝的关系一样,天干为树干,地支为树枝。

十二地支与五行组合结果如下:

寅卯→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

巳午→火。巳为阴火,午为阳火。

申酉→金。申为阳金,有为阴金。

亥子→水。亥为阴水,子为阳水。

辰戌丑未→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子】孳也,草木种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生的开始。

【丑】草木在土中发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万物震起而长,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

【午】万物丰满长大,阳气充盛,阴气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酉,就也。万物到这时都收缩收敛。

【戍】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地支与时辰

子时: 23点 --凌晨1 点前

丑时: 1点 --凌晨3 点前

寅时: 3点 --凌晨5 点前

卯时: 5点 --凌晨7 点前

辰时: 7点 --上午9 点前

巳时: 9点 --上午11点前

午时: 11点 --上午13点前

未时: 13点 --上午15点前

申时: 15点 --上午17点前

酉时: 17点 --上午19点前

戌时: 19点 --晚上21点前

亥时: 21点 --晚上23点前

阴阳五行学说简介

阴阳五行学说就是易学哲学关于物质的性质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已经将对宇宙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哲学的高度,对此,我们不能不为我们祖先的智慧感到骄傲、自豪和惊讶.

阴阳,就是现代哲学理论上的矛盾.阴阳这对基本矛盾的对立统一乃是宇宙的普遍规律.阴阳学说从宏观上和事物的相互联系的视角上来观察和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性和普遍性.无论是宏观宇宙,还是微观世界,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普遍存在的.有阳性的物质,就有阴性的反物质;有正电,就有负电;有质子,就有反质子;天地、男女、上下、前后、左右、高低、前进后退、寒暑、昼夜......,地形上的乳突窝钳、山龙的正面背面、山水的顺逆、直曲、紧舒、急缓、刚柔、老嫩、宽窄、硬软、......,处处都有阴阳如影随形.

总之,凡属于沉静、下降、寒冷、重浊、柔弱、阴暗,趋向于静的物质都属于阴的范畴,而活跃、上升、轻浮、炎热、刚强、光亮,趋向于动的物质则属于阳的范畴.

阴阳一方面是对立的,另一方面又是统一的,阴阳互相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阴和绝对的阳存在.所以说阴阳互根.

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物极必反,阳极必阴,阴极必阳.

阴阳是风水术的一个中心理论,特别讲究阴阳二气的冲和,因为世界上的所有生物物都是阴阳交媾的产物,孤阴不长,孤阳不生.所以,风水师又叫着“阴阳先生”.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 中医的阴阳五行的理论 一、阴阳原理 从阴阳生命力的角度看,人的体质有两种:一是寒性体质,二是热性体质。人和一切生命体内的冷热力都要相等。冷热相等,生命机能作用才相等。只有相等的冷热作用才能平衡和协调。热力大冷力小,热作用就大,冷力作用就小,必然导致机能作用不平衡不协调。冷力大热力小也是一样。冷热相等,作用平衡协调,人体内的机能运作就必然平衡协调,人就正常生存无病感。冷热一失衡,机能运作必然失调。机能失调可以造成多种疾病,失调到极点人必死。因此临床上有多种疾病同是一种原因:阴阳力失衡。 自然界的冷热来源于太阳和地球,人体内的冷热力主要来源于生活饮食。热性食物产生热力,寒性食物产生冷力。热性食物多了体内的热力就大,寒性食物多了冷力就大。热性食物缺乏,体内热力不达标;寒性食物缺乏,冷力不达标。体内的冷热力达标,机体运作正常,疾病必然消失。人体内的冷力和热力超标和不达标,加上不合格的物质产品对机能运作的妨害,就可以引发多种大小不等的疾病。冷热力超标和不达标越严重,病就越严重,到达极限人就死亡。因此临床上有多种多样的病是因为冷热力超标和不达标的原因造成。中医的生活饮食和治病都是一个目的,使体内冷热力维持和到达标准。饮食是养生保健,治病也是养生保健。食物是药物,药物是食物。中医的病从口入就是这个原因。 阴阳生命学以水为阴之主,以火为阳之极。人对冷力的要求有严格的标准量,对水也有严格的标准量。水超标,冷力就增大热力就要下降。水超标必然引起血中的水份和细胞液超标,引发细胞水肿,严重妨害生命机能运作,而致病致死。现代人只知道温度不知道温度是有冷热构成。易经的温度计起源于先天八卦。先天八卦和易经六十四卦的阴阳符号就是温度计。这个温度计是以太阳距大地位置远近为依据,太阳近,那么热多冷少,太阳远那么冷多热少。温度是冷热的总和,人体温度就是阴阳生命力的量化。冷力超标致病,尽管体温40 ℃,病人也感觉到全身寒冷。低烧感觉冷和疲劳,而且全身骨肉痛。这是冷

阴阳五行的基本知识

阴阳五行的基本知识 阴阳五行学说就是易学哲学关于物质的性质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是风水术的一个中心理论,特别讲究阴阳二气的冲和.五行学说的“五行”概念,是易学哲学对世界万事万物高度抽象的概括. 阴阳五行基本知识介绍 十天干 甲.乙.属东方.属木。丙.丁属南方.属火。戊.己.属中央属土。庚.辛属西方.属金。壬.癸属北方.属水。 【白话释意】 此为天干,五行的配属。 天干,是古人用来纪录时间的符号,因为天干有十个符号,所以叫做“十天干”。这十个符号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古代人用天干纪日,日为阳,阳为天。 十天干本身也分为阴干合阳干两大类: 阳干:甲,丙,戊,庚,壬。.........阴干:乙,丁。己,辛,癸。 十天干与五行组合,结果如下: 甲乙→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 丙丁→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 戊己→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 庚辛→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 壬癸→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十天干与五行,五方组合结果如下: 甲乙→东方→属木;丙丁→南方→属火; 戊己→中央→属土;庚辛→西方→属金; 壬癸→北方→属水。 因为天干,地支原是以意于树木,有这样有趣的说法: 【甲】象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草木出生,枝叶柔软委屈。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行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人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其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十二地支 子水鼠,丑土牛,寅木虎,卯木兔,辰土龙,巳火蛇,午火马,未土羊,申金猴,酉金鸡,戌土犬,亥水猪。 【白话释意】 此为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五行的具体配属。子属水属鼠,居于北方,坎卦,时当十一月。丑属土属牛,居于东北,艮卦,时当十二月。寅属木属虎,居于东北,时当正月。卯属木属兔,居于东方,震卦,时当二月。辰属土属龙,居于东南方,巽卦,时当三月。巳属火属蛇,位居东南,时当四月。午属火属马,位居正南,离卦,时当五月。未属土属羊,位居西南,时当六月。申属金属猴,位居西南,坤卦,时当七月。酉属金属鸡,位于正西方,兑卦,时当八月。戌属土属犬,位居西北方,时当九月。亥属水属猪,位居西北,乾卦,时当十二月。 地支,也是古人用来记录时间的符号,因为有十二个符号,所以叫做十二地支。这十二个符号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月,月为阴,阴为地。 地支十二个符号也分为阴支合阳支两大类: 阳支:子,寅,辰,午,申,戌。 阴支:丑,卯,巳,未,酉,亥。 一年十二个月,即地支十二个符号一个循环纪录。一月三旬,以旬十天,即天干十个符号一个循环记录。将十二地支与十天干组合排列得到六十个不同符号,这就是六十甲子。用六十甲子循环既可以纪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 一、阴阳五行概述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中医学术体系的核心。它是中国古代 哲学思想的产物,是对自然界和人体生命现象进行系统概括和总结的 理论。阴阳五行包括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以及阴阳两极。 二、阴阳概念 1. 阴阳的起源 阴阳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最早见于《易经》。《易经》认为天 地万物都有阴阳之分,而且这两种相反的力量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2. 阴阳的含义 (1)阴:指事物内部向心聚集、凝聚、收缩和消耗的性质。 (2)阳:指事物外部向外扩散、扩张、生长和创造的性质。 (3)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等关系。 3. 阳盛则衰,阴盛则生 中医认为,在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之分。如果一个人体内的阴气过盛,则会导致身体出现寒凉症状;如果一个人体内的阳气过盛,则会 导致身体出现热症状。因此,中医强调阴阳平衡十分重要。

三、五行概念 1. 五行的起源 五行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最早见于《周易》。《周易》认为天地万物都由五种元素构成,这五种元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2. 五行的含义 (1)木:代表生长、扩张和创造。 (2)火:代表热情、活力和光明。 (3)土:代表稳定、厚重和安全。 (4)金:代表坚固、收敛和精华。 (5)水:代表流动、渗透和润泽。 3. 五行的相互关系 (1)生克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之则为克。 (2)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反之则为生。 (3)相合关系:木合土,土合水,水合木,火合金,金合火。 四、阴阳五行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1. 望诊法 中医望诊法主要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判断患

中医的阴阳五行

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五行是:木火土金水按大自然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各脏器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 从而形成统一整体,人体五脏,又是五大元素,有着对应关系。 肾属水,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 肝属木,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 心属火,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 脾属土,脾胃不和。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 肺属金,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 肾是先天之本: 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肝; 肝功能调养好了,滋养心; 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 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肾。 这是相生,也是良性循环。 与肾向对应的是膀胱,如有肾虚的朋友小便多; 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 与心对应的是小肠,心系小肠; 与脾相对应的是胃,脾胃不和。 与肺对应是大肠,这是五俯。 再就是五窍: 肾开窍于耳,耳鸣,耳闭,耳朵发炎,都与肾虚有关。 肝开窍于目,眼睛发干,发涩,发雾,与肝脏有关; 心开窍于舌,舌头发麻。起泡,溃烂与心脏有关; 脾开窍唇,口发干,唇发干,都是脾胃不和;

肺开窍与鼻,嗅觉差,与肺脏有关,这是五窍。 再就是五色: 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黑【肾虚】 肝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青【造血功能差】 心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红【血液循环弱】 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黄【消化系统功能弱】 肺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白【呼吸系统功能弱】乃五色。 再就是五志:【人的情绪】 肾功能弱的人,恐惧,胆小,害怕,肾虚; 肝功能弱的人,易怒,怒伤肝,脾气大,火气大; 心功能弱的人,喜,容易激动,喜伤心,乐极生悲; 脾功能弱的人,爱思,思伤脾胃,吃不得,睡不得,睡不得,吃不得,恶性循环‘肺功能弱的人,悲忧,多愁善感,这是五志。 再就是五味: 肾功能弱的人,喜咸【肾病的人少吃盐】 肝功能弱的人,喜酸; 心功能弱的人,喜苦; 脾功能弱的人,喜甜; 肺功能弱的人,喜辛辣,这是五味。 这些都是学习颜面望诊的依据,有相生就有相克: 肾功能弱的人,首先影响心脏【肾是人的第二心脏】; 心功能弱的人,影响肺脏; 肺功能弱的人,影响肝脏; 肝功能弱的人,影响脾脏; 脾功能弱的人,影响肾脏,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源。

中医理论解析阴阳五行的重要性

中医理论解析阴阳五行的重要性中医理论对于人们的健康和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阴阳和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构成了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本文将从解析阴阳和五行的含义、相互关系以及其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阴阳和五行的含义 1. 阴阳: 阴阳是古代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二元对立概念。阴阳代表了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包括天地、日月、阴阳等。阴阳理论认为,阴阳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热与冷、动与静、内与外等,阴阳的协调平衡有助于维持人体的健康。 2. 五行: 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分别代表了宇宙万物的不同属性和变化规律。五行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构成,五行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二、阴阳和五行的相互关系 1.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和五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阴阳和五行不仅自身具备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阴阳与五行之间也相互转化、相互影

响。阴阳和五行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调养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2. 阴阳和五行在人体中的表现: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和五行的相互关系。阴阳在人体中分布不均,阴阳失衡会导致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五行在人体中也有相应的表现,如五脏对应五行、五行与五脏的疾病关系等。通过阴阳和五行的分析,中医可以判断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原因,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法。 三、阴阳和五行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性 1. 指导治疗方法: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和五行概念为中医提供了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中医医生通过分析患者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变化,可以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推拿等。通过调节阴阳和五行的平衡,可以促进人体自身的康复和治愈。 2. 个体化诊疗: 每个人的阴阳和五行都存在差异,中医理论可以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诊疗。通过分析患者的体质类型和五行属性,可以制定相应的调养方案和预防措施。个体化诊疗不仅有助于治疗疾病,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和整体健康水平。 3. 强调预防保健:

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和五行

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和五行 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和五行 中医学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和五行。阴阳和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能够解释和分析人体的生理 和病理现象,以及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 一、阴阳理论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最根本的对立统一概念。在中医中,阴 和阳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物。阴阳的关系和平衡在人体 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阴阳在中医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于生理、病理、 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1. 阴与阳的含义 阴和阳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阴通常与负、消极、静止、寒凉、内向等特性相关,而阳则与正、积极、活动、热燥、外向等特性相关。在人体中,阴与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维持着人体内外的平衡状态。 2.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 阴阳的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当阴阳失衡时,人体会出现各 种病理现象。例如,阴阳失衡可能导致体内湿热、血瘀等病症。中医 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这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 重要基础。 二、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系统的 理论框架。 1. 五行的相互关系 五行之间存在着生成与相克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 生水,水生木,这是五行生成的顺序。相克关系包括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经常用于解释人体的 生理和病理现象。 2. 五行与人体器官 中医认为,人体的器官与五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心脏 与火相关,肺与金相关,脾胃与土相关,肝与木相关,肾与水相关。 当五行之间的关系失衡时,人体会出现相应的病理问题。中医通过调 整五行之间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阴阳和五行的应用 阴阳和五行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中医通过观察病人 的症状、脉象、舌苔等,分析阴阳失衡和五行失调的情况,然后采取 相应的调理措施。 1. 阴阳调理 根据阴阳理论,中医可以通过调节病人体内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例如,在病人体弱阳虚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补阳的调理方法,如温补 药物和针灸等。

对阴阳五行的认识

对阴阳五行的认识 阴阳五行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源于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 察和总结,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宇宙本原、事物发展的理论基础。阴阳 五行理论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由五种元素组成的,即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达到动态平衡,形成了宇 宙万物的多样性。 阴和阳是阴阳五行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阴阳是对自然中两个相反但 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的描述,如太阳、热、干燥等是阳的代表,而月亮、寒冷、湿润等是阴的代表。这两种力量在宇宙中不断磨擦、互动,反 映了万物生长、变化的规律。 五行是阴阳五行中的另一重要概念。五行代表着宇宙的五种基本物质 和五种万物的发展道路、变换关系。金、木、水、火、土是五行的具 体表现,它们朝着自己特定的方向,相互声援、相互制约,形成了宇 宙中一切有机和不机的结构和运动。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国古代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医学中,根据五行理论 可准确地诊断身体的病症,帮助病人康复。在建筑学中,阴阳五行理 论被运用在建筑风水中,以达到室内良好的空气流动和符合人体体态 的命理。同时,在农业中也有重要应用,农民根据五行的排列来安排

耕作,以获得更好的收成。 阴阳五行理论的深厚内涵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它通过对宇宙本源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阴阳五行理论中的互动和平衡的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应该学习和应用阴阳五行的正确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阴阳五行理论体现了古代中国哲学的思想精髓,对人类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的存在和应用不仅是中华文化独特之处,也是对人们发现自然异象、了解自然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阴阳五行理论深入人心,经久不衰,在当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应该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和应用。

阴阳五行基础知识

阴阳五行基础知识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经过不断演化和丰富,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元素之一。阴 阳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体系,它源于古代中国的自然观念和 宇宙观念,并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和逐步丰富,逐渐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化符 号和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医学、建筑、农业、民间信仰等 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阴阳五行理论以阴阳、五行为核心,并将它们无限地运用于万物,形成了 一套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阴阳指的是一对相对的概念,阴代表阴冷、阴暗、 柔软、内向、负责收纳之事物的一面,而阳则代表阳光、明亮、坚硬、外向、 负责进行之事物的一面。在阴阳五行理论中,所有事物都被看作是阴阳两极之 间的变化和转化,而五行是指五种不同的自然元素,分别是木、火、土、金和水。它们代表着一系列自然现象和属性,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形成了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 阴阳五行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五行互用”,这些概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在古代医学中,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疾病 都被看做是五行的相互作用和阴阳不平衡的结果,医生需要通过调节阴阳、调 和五行来治疗病症。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中,也需要考虑到五行的属性和格局, 保持环境的阴阳平衡以创造和谐宜人的生活空间。

阴阳五行理论的影响不仅仅限于中国,它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并深刻影响着这些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在现代社会,阴阳五行理论也不断被运用于新的领域,如风水、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领域,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象征和精神财富。 总之,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元素之一。它以阴阳、五行为核心,通过无限地运用于万物,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些概念不仅仅在古代时期,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阴阳五行的运用

阴阳五行的运用 阴阳五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是古代哲学的 产物,也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理念。阴阳五行在中华文化中可以 说是无处不在,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医学、建筑、风水、音乐、武术等等。那么,阴阳五行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么 重要呢?如何运用阴阳五行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阴阳五行的概念 阴阳,指的是宇宙中最基本的两个对立面,如昼夜、寒暑、湿燥、上下等等。这些对立面是互相依存、互为转化的,一个达到 极端必然转化为另一个。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这五 个元素,这五个元素在自然界中也是互相依存、互为转化的,形 成了宇宙的有机整体。 二、阴阳五行的重要性 1、阴阳五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

在中国文化中,阴阳五行几乎处处可见,它们是我们生活中最 基本的元素之一。阴阳五行概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文化中,贯穿 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和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和精髓。 2、阴阳五行是研究自然和人类的一种方法 阴阳五行的出现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它通过对宇宙中有 机整体的认识和分析,提出了阴阳五行的概念。这种观察和认识 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阴阳五行是中医药的基础 中医药和阴阳五行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就是阴 阳五行。在中医药的实践中,阴阳五行被广泛运用于诊断和治疗。 4、阴阳五行的应用 阴阳五行的应用非常广泛,以下是一些例子:

1)建筑风水:在建筑设计中运用阴阳五行,可以达到调节室内温度、湿度等效果。比如,南北朝时期的《青囊经》中就有介绍如何根据阴阳五行来进行风水布局。 2)音乐:音乐与阴阳五行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音乐中运用阴阳五行可以产生美妙的音乐效果。 3)武术:武术中的招式和技能,也有阴阳五行的理论支撑。如“五行拳”、“太极拳”等,都是通过阴阳五行的概念来进行设计和运用。 4)饮食:阴阳五行的应用在饮食中也是很广泛的。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疾病,可以采用不同的饮食疗法,如《本草纲目》中就有介绍“辛味入肺,辣味入心”的原则。 三、如何运用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具体的运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在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阴阳五行的一些基本原则: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我国古代 智慧的结晶,对于许多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 文将详细介绍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基本概念以及它在中国古代文化 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阴阳学说最早出现 在中国古代的《易经》中,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观察自然现象和描绘 天地变化的需要。《易经》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在长期观察和实践的基 础上总结出来的一部哲学典籍,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阴阳学说。后来, 阴阳五行学说逐渐形成并深入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 阴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阴阳二元对立,它描述了事物存在的不同 状态和相互转化。阴阳代表了宇宙万物的两种基本属性,具有相互依存、转化运动、内外关系的特点。阴阳二元对立与统一是阴阳五行学 说的基本观点,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构成了世界万 物的基本运行规律。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五行是另一个重要的概念。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属性和运动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五行通过生克关系的相互作用来维持平衡,并推动世界的运行。 阴阳五行学说不仅在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还广泛应用于 中国古代的医学、天文学、农学和占卜等领域。在中医学中,阴阳五 行学说被用来解释人体的脏腑功能、疾病的成因和治疗方法。在天文 学中,阴阳五行学说被用来解释星象的演变和天体的运行规律。在农 学中,阴阳五行学说被用来指导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业生产的节气调控。在占卜学中,阴阳五行学说被用来预测吉凶祸福和指导人们的决策。 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深远,它不仅贯穿于古代 文学作品、艺术创作和建筑设计中,还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中医阴阳五行基本知识

中医阴阳五行基本知识 中医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沉淀, 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中最基础的理论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它是中华文化中关于自然哲学、医学理论、情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表现,成为中华文化自我思考过程中的一个异质性 要素。 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宇宙中最基本的两个自然属性和五个基本的物 质形态,具体分别是: 1. 阴阳:阴阳是指天地、人事、万物中共存的两种自然属性,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 的一对概念。阴阳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互为转化,相生相胜,相互补充。 2. 五行:五行又称为五行相生相克,分别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论是中医 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通过对自然界、生命体等物质或现象的观察、归纳和概括,将 自然万物划分为五类,各有其特性、功能和作用。这五行之间既相生相克,又产生相生的 作用。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运用于医学实践中,包括:疾病的诊治、药 物的性能、药物的组方、针灸疗法、食疗保健等方面。 在中医疾病的诊治上,阴阳五行理论具有重要作用。中医认为所有疾病都是由于阴阳 失衡、五行失调而产生的,只有恢复阴阳平衡、五行协调才能根治疾病。例如,中医治疗 气虚质的糖尿病可以采用“益气生津”为主的治疗法,中医所谓的“益气生津”就是根据 阴阳五行理论,选择具有升阳益气、和中生津的药物进行调理。 在中医药物性能方面,阴阳五行理论也很重要。中药的性能是由其味、性、归经、毒性、功效等要素决定的,而其味、性和药物性能与阴阳五行有关。例如,甘温的当归补血,与血液的性质相同,与血液所属的阴性相对应;咸寒的麻黄发汗,与肺所属的阴阳相对 应。 在中医食疗保健方面,阴阳五行理论同样发挥重要作用。按阴阳五行理论,食品也有 阴阳寒温之分,因此不同体质的人应选用不同性质的食品。比如,性格温热的人最好食用 清凉性质的食物,性格寒冷的人则不宜食用寒凉性质的食物。 总体来说,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论概念。它对于理 解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疾病和保健养生具有重要意义。

阴阳五行入门基础知识

阴阳五行入门基础知识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宇宙中的两种相对而言的基本力量——阴和阳,以及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的理论涉及到自然、社会、人类等各个领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指宇宙中两种相对而言的基本力量。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就没有阴。阴阳之间的关系是互为表里、互为因果的。阴阳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 阴阳的具体含义在不同的领域中有不同的应用。在自然界中,阴阳是指天地、日月、阴晴、寒暑、昼夜等相对而言的概念。在社会生活中,阴阳是指男女、上下、左右、前后等相对而言的概念。在医学中,阴阳是指人体内外的相对而言的概念。在哲学中,阴阳是指事物的两个方面,即物质和精神、形式和内容、主观和客观等相对而言的概念。 二、五行的概念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其涉及的领域包括自然、社会、人类等各个方面。 1. 金 金是五行中的一种物质,代表着权力、财富、金钱等。金的特征

是坚硬、冷静、收敛、有价值。 2. 木 木是五行中的一种物质,代表着生命、生长、发展等。木的特征是柔软、生机勃勃、生长迅速、有生命力。 3. 水 水是五行中的一种物质,代表着流动、润滑、清凉等。水的特征是流动、柔软、适应性强、有润滑作用。 4. 火 火是五行中的一种物质,代表着热情、能量、活力等。火的特征是热、光、能量、有爆发力。 5. 土 土是五行中的一种物质,代表着稳定、安全、实际等。土的特征是稳定、实际、承载力强、有安全感。 三、阴阳五行的关系 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阴阳五行的相互作用,使得宇宙中的万物变化不居,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1. 阴阳相互制约 阴阳之间是相互制约的,阴阳的均衡才是最好的状态。阴阳失衡会导致宇宙中的万物失去平衡,从而产生各种问题。例如,阴盛阳衰会导致万物凋零,生命力减弱;阳盛阴衰会导致万物过度生长,失去平衡。

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

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 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 文化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理论之一。阴阳五行思想被广泛应用于 医学、农业、建筑、音乐、书法、绘画等诸多领域,深刻影响了 中国历史上数千年的文化传承。 一、阴阳五行思想的基本概念 阴阳和五行是陈述中国古代宇宙自然现象的一种方式,阴阳是 两个相对的面,五行是五个元素。阴阳五行的概念是在长期的实 践中形成的,它可以解释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概念。阴是指被动、阴沉、消极、寒冷、浑浊、暗等属性;阳则指主动、光明、积极、热烈、清晰等 属性。阴阳相互依存,互为表里,阐述了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描 述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重要思想。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每一行代表一种属性,金代 表清凉,木代表柔和,水代表冷峻,火代表热烈,土代表平稳。 阴阳和五行相互依存,构成了中国古代宇宙与世界的理论基础。

二、阴阳五行思想的历史渊源 阴阳五行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周易》首创了阴阳学说和八卦图,张载在《正蒙》中概括了阴阳五行的精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一、二、三”的阴阳五行之数学推理,成为后来的中医、八字命理、易经等流派的重要基础。 汉代时期,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提出了地心说,《山海经》中也充满了奇异的阴阳五行的神话故事。唐代时期,太极图成为阴阳五行的重要基础之一,到了宋代,元丰学派提出了把阴阳五行与生物学、社会学相结合的思想,从而推动了阴阳五行思想的广泛应用和研究。 三、阴阳五行的影响 阴阳五行思想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渗透进了各个领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思想对中医、农业、建筑、音乐、书法、绘画等文化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阴阳五行的原理及应用

阴阳五行的原理及应用 一、阴阳五行的概念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指万物的运动变化和相 互作用的原理。阴阳指的是宇宙中相对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五行指的是宇宙万物所具有的五种基本属性,即金、木、水、火、土。 二、阴阳五行的原理 阴阳五行理论认为,宇宙和人体都是由阴阳和五行构成的。阴阳是相对的概念,阴性代表负向、消极、内向的属性,阳性代表阳向、积极、外向的属性。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它们分别代表着相应的属性和功能。 阴阳五行的核心原理有以下几点: 1.相辅相成:阴阳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在宇宙和人体中,阴阳的存在 是唇齿相依的,一个物质要完整地存在,需要同时包含阴阳两个方面。 2.生克制化:五行之间相互生克,相互制约。这种生克关系可以描述宇 宙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形成一个循环。 3.平衡协调:阴阳五行的平衡是宇宙和人体健康的基础。当阴阳五行失 衡时,就会出现各种疾病和不和谐状态。通过调整阴阳五行的平衡,可以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平衡的目的。 三、阴阳五行的应用 阴阳五行的原理在中国古代就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易学、农学等领域。它对于 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阴阳五行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示例: 1. 医学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五行的平衡密切相关。中医医生通过调整患者 的阴阳五行平衡,来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例如,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进行针灸疗法等,来平衡五行属性,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2. 风水学 风水学认为,环境的阴阳五行也会影响人的运势和生活质量。通过分析环境的阴阳属性,可以选择适合的居住地、布置家居、摆放家具等,来达到吉祥、健康和幸福的效果。 3. 农学 农学中也运用了阴阳五行的理论。根据土壤的阴阳属性和五行特点,农民可以选择适合的作物种植方式、施肥措施等,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4. 艺术 阴阳五行的理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在绘画中,通过运用五行的色彩、构图和意境,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哲学思想。而在音乐中,通过运用五行的音符和音阶,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四、总结 阴阳五行的原理和应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导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医学实践、农作物生产等。通过理解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和平衡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运行的规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中医考研2阴阳五行

一、阴阳学说 定义: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2、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判断根据:1、死、活 2、标准: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暖的、明亮的,属于阳 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属于阴 3、阴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即是将 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属于阳 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止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属于阴 1、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1、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2、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 2、阴阳的互跟互用 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阴阳之间的这种互相依存关系,称之为阴阳的互跟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对立、互跟形成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1、表现为增、减、盛、衰 2、增、减、盛、衰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消长。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2、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阴阳偏胜:即阴胜,阳胜,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2.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中医的病机总纲。 阳损之阴,阴损之阳,阴阳具损:阳虚不能化生阴液(阳虚为主,阴虚为次)

阴虚不能化生阳气(阴虚为主,阳虚为次)阴阳两虚并不是阴阳的对立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同样存在偏于阳虚和偏于阴虚的不同 3.阴阳的转化“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阳热盛易损伤阴液,阴寒盛易损伤阳气 “热则寒之,寒则热之” “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阳虚则寒“益火之源,以制阴翳”阴病治阳 阴虚则热“壮水之足,以治阳光“阳病治阴 二、五行学说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及其变化,是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 1、特性 木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火火曰炎上温热、升腾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土土曰稼穑生化、承载、收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金金曰从革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水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2、关系 相生: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相克: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的生长和功能据用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制化:指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的关系 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相克反应 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 3、在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功能,故肝属木 心有温煦之功,故心属火

中医阴阳五行含义

中医阴阳五行含义 一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 部为阳、胸部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皮肤为阳、筋骨为阴;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属阴。 二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 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 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三阴阳与人体气血关系:人体之中气为阳、血为阴。这里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 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 织器官、无处不有,推动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这里的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中医及养生保健学说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气和血密不可分。 四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和病症,而古 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 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中医学把人体的结构分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三大部分。它们在人体中各具不同 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其中,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气血液 则是由脏腑功能活动所生成,也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输布到全身, 供给机体维持生命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有濡养周身的作用,脉为血液运行的通路;心脑藏神,主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肝---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肝主疏泄,情志方面及消化方面。肝主筋,“其华在爪”,全身的筋爪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滋养。肝开窍于目。 脾---主运化,脾具有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 化水液两个方面。“脾气主升”或“脾主升清”。脾统血。脾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和主呼吸之气。肺司宣发,外和皮毛。肺主肃降, 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

最新中医基础知识之阴阳五行

中医根底知识之阴阳五行

中医根底知识之阴阳五行 一、阴阳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非常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被引用于医学领域后,逐渐成为解释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思想武器,并用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从而成为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1、阴阳的根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如以日光的向背而分,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总之,但凡光明温暖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但凡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阴。其中,阴阳最具有特征性质的是水与火的根本特征。水性寒凉,下行,湿润和阴暗。火性温热,升腾,燥烈和光亮。从水火的特征来认识阴阳的根本特征。可以作出以下概括:阳——运动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 古人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属为阴阳两大类,用这个概念来解释人体的脏腑、气血等也有阴阳两大局部。详细归属见下表3—1 表3—1 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表 自然界属 性 人体 无形温 热 春 夏 升 浮 燥昼火左外天日阳男背腑气卫 体 表 上 部 外 侧 督 脉 功 能 亢 奋 有形寒 凉 秋 冬 沉 降 湿夜水右内地月阴女腹脏血营 体 内 下 部 内 侧 任 脉 物 质 抑 制 2、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四个方面的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均存在着完全相反的两种属性,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如:水与火,寒与热,昼与夜,明与暗,上与下,动与静等。

中基阴阳五行总结

一、词语解释 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标示相互对立的物和现象,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2.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有时亦称“阴阳互寓”、“阴阳互合”。 3. 阴阳交感,交互感应。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即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4. 阴阳对立制约: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阴阳对立制约,即阴阳相反。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因为有对立制约才能达到动态平衡。 5. 阴阳消长平衡:消,减少、消耗;长,增多、增长。阴阳消长平衡,是指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并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6. 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互为基础,其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且双方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的关系,又称阴阳相成。 7.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过程。 8. 阴阳转化,阴阳矛盾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9.即阴平阳秘。平,饱满之意;秘即秘密、潜藏之意。阴平阳秘,即阴阳充盛,相互潜藏而不外亢。 10.阳胜则阴病:阳,指阳热;阴,指阴液。阳胜则阴病是指阳热偏盛,必消耗阴液而出现各种伤津、伤阴的病证。 11.阴胜则阳病:阴,指阴寒;阳,指阳气。阴胜则阳病是指阴寒偏盛,必伤阳气而出现各种阳气不足的病证。 12.阳病治阴:阴偏衰产生的“阴虚则热”的虚热证(阳病),治疗当滋其阴(治阴),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此即阳病治阴。 13.阴病治阳:阳偏衰产生的“阳虚则寒”的虚寒证(阴病),治疗当壮其阳(治阳),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此即阴病治阳。 14.阴中求阳:治疗阳虚时,在补阳药中,适当佐以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15.阳中求阴:治疗阴虚时,在补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16.阴损及阳:是指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阳虚,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机变化,称为阴损及阳。 17.阳损及阴:阳损及阴:是指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机变化,称为阳损及阴。 18.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属性及其运动变化。 19.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20.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克制、制约和抑制的关系。 21.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其相生和相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调节作用。 22.五行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 23.五行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本“克我”的一行进行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24.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泻南补北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阴阳五行学说重点知识

阴阳五行学说重点知识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主要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主要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和阳的一方盛极,因而壅盛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临床现象。 阴盛格阳,即阴阳内外格拒。系指阴寒之邪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相互格拒、排斥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疾病的本质虽然是阴寒内盛,但由于其格阳于外,故其临床表现,反见面红烦热、欲去衣被、口渴、狂躁不安等热象。因其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故为真寒假热。 此外,阴盛于下,虚阳浮越,亦可见面红如火,称为戴阳,亦是阳虚阴盛,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的一种表现。 阳盛格阴,系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多见于热病的热盛至极,反见“热极似寒”的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寒象。由于其疾病之本质是热盛于里,而格阴于外,故称为真热假寒。这种四肢厥冷,又称之为“阳厥”或“热厥”。 阴阳互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