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15热点问题

城市规划15热点问题

城市规划15热点问题
城市规划15热点问题

郊区化

一、定义(suburbanization)

一个城市发展受向心力、离心力的推动,两种力量相互消长,导致城市发展呈阶段性,郊区化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之后的一种离心分散阶段。

?郊区城市化:郊区转化为城市地区(用地、职业、经济、生活方式),是城市扩大和农业地区非农活动向郊区集散的结果。

?城市郊区化:中心区经济活动和人口迁移到郊区的结果。

郊区城市化,即郊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包括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纯农户向兼农户或非农户转化,农村经济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化。显然.它是城市向心增长的结果,是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的扩大必然引起郊区变成城市,即郊区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主要不是中心区经济活动和人口迁移到郊区的结果,而是城市扩大和农业地区非农活动向郊区集聚的结果。

城市郊区化,指人口、就业岗位和工商业等从大城市的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二、表现

相对分散——郊区化征兆

绝对分散——郊区化典型标志

三、中外郊区化比较

1、背景

相同:人民富裕、交通改善、土地极差地租推动

不同:西方——始于1920’s,兴于1950’s—1960’s。

中国——始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1980’s,经济水平、交通不及西方。

2、动力

离少数民族越来越多的市中心。

较富有阶层主动积极

....郊区化。

3、表现:

西方:

1)富有阶级、中产阶级外迁

2)居住郊区化先于工业郊区化

3)郊区阶层分异严重

4)远郊居住

5)大城市空心化

6)多核心模式

中国:

1)一般市民外迁

2)居住郊区化滞后于工业郊区化

3)近郊居住(由于交通不便)

4)中心区更加繁荣

5)仍有单中心结构、郊区设施较弱

四、睿智增长(smart growth)

?西方为解决郊区化出现问题(环境恶化、空心化、公共投资费用上升、阶层分化)而采

取的措施。

?强调限制城市外围发展,注重发展现有城区,紧凑模式土地利用、混合土地利用

?目的:1)城市发展使人收益;2)经济、环境、社会公平;3)新旧城区都有投资机会,

良好发展

?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阶段,借鉴了新城市主义一些基本理性追求

?特征:保护绿色空间、解决交通拥挤、公众参与、社区协作、增强城市竞争力、紧凑、

混合使用土地

五、中国郊区化利弊

利:

1)疏解中心区过密人口,改善人居环境

2)分散不适合在城市中心区发展工业企业,缓解环境污染

3)有利发挥城市中心区区位优势,获得更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更有效城市中心职能。4)带动郊区乡村发展

弊:

1)近郊化导致规划中城郊隔离,绿带被蚕食

2)工薪阶层外迁,无私家车,有车的高薪阶层不外迁,造成不合理交通流,给城市交通带来压力。

3)中心区更新改造对历史风貌的挑战

4)花园别墅泛滥

5)外迁工业分散、缺乏组织、污染扩散

六、措施

1、公共交通系统

2、利用市场机制完善城市空间,形成多核心结构,中心城与郊区共同繁荣,防止市中心空

洞化

3、居住与产业同步郊区化

4、保留郊区非建设用地(如绿地),保护生态环境

5、政府在旧区改造和郊区化上的政策引导,资金平衡

6、多、高层高密度为住宅建设方针

7、合理布局外迁企业

老龄化

1.老龄化的定义、带来的社会问题(社会心理学130-133页)

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是指老龄人口在社会总人口达到一定比例时的社会,而不是有老龄人组成的社会。

带来的社会问题:1.社会生产力弱化,又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化。老年型消费2.社会活力下降 3. 老年服务设施增加 4. 引发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向城市转移

2.我国老年人独有的特点(社会心理学132页)

此题太偏。应该问我国老龄化的特点?1。发展速度快 2。绝对数量大 3。地区差异大

3.城市规划、居住区建设对于老龄化问题的对策(社会心理学138-139页)

城市规划的对策:

1.建设支持居家养老的社会物质环境,具有深远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2.建设支持居家养老的政策环境。退休养老自我保障制度的建立。对老龄人群及老年家庭的住房需求进行预测,发展适合老年人以及老年人与子女可分可合的住宅类型。

3.发挥社区养老的基础性支持作用。在物质设施,生活服务,医疗照顾等方面应充分考虑老年人口的特殊需求。

社区规划对老龄化社会的适应:

1.老年家庭结构和户型。

2.老年家庭居住模式:传统伦理美德“大家庭”与年轻人现代生活追求。

3.社区规划的结构应对。

4.社区管理组织和适宜就业岗位:潜能与经济收入

5.文化娱乐健身设施:多层次、综合性/服务半径/结合儿童活动场所

6.居住建筑设计的研究:老年公寓/托儿所/敬老院

7.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养老保险体制

社会福利体制

特殊养老赡养制度:孤寡/军烈属

各种社会专项基金

国家法律的相关容:“老年人保障法”/道德与法律的约束

(吴志强在2003年10月29日星期三的讲课上提到了以上的热点问题:

城市发展的两大趋势是:

1.城市化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

2.全球化

另外两个热点问题是:

1.网络化即信息化

2.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和城市规划

增加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城市规划的任务?(王静霞城市规划2002/6/14)

1 管理好城市的公共资源,保障城市公共利益的实现。城市建设是对公共资源的占用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既有以经营为目的的开发行为,也有以社会环境效益为目的的公益性建设行为。政府在城市土地、空间配置中占有主导地位,并通过城市规划确定哪些用地用于公益性建设,哪些用地用于市场化开发,从而保障城市的合理发展;在社会

层面,通过社会服务基本设施,保障生活在城市里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在经济层面通过垄断一级市场来调控土地一级市场和房产价格,发挥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管理好城市的公共资源是实现城市社会公平的首要条件。

2 协调好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平衡社会各阶层的需求。随着投资多元化,计划体制下的使用权改变为财产权,使用者之间的功能性矛盾演变为所有者之间的财产矛盾。市场条件下的商业开发行为总是倾向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并不惜牺牲城市的整体利益和其他利益主体的权益。这就要求城市政府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承担起对各个利益主体经济行为的规和管制职能,以及各种利益的保护和协调职能;城市规划按照土地利用规律和开发项目的类型、特征、对外部环境的要求及对外部的不良影响等,确定各项控制指标和约束条件,从而使商业开发行为受到严格约束,也使商业开发土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保障。因此,城市规划承担着规开发行为的市场规则功能。

3 有效经营城市资产,协调资源、环境等目标。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有责任使城市的整体效益得到提升。这也是衡量城市规划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但是,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城市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地方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投资,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往往将城市经营作为唯一的目标,城市的环境保护被忽视,影响了城市的长远利益。城市规划作为一项政府综合协调各类资源的主要手段,通过土地和城市各类公共设施的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在有效保护资源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 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维护城市的整体利益。随着行政体制改革,分税制实施以及各种开发区、园区的设置,各级政府的经济利益和财政责任明晰化,区域、城市行政层次变为利益层次,各层次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权利和利益相对独立的行政主体。政府层面的利益多元化是市场经济的趋势,但需要政府通过城市规划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整合与管制,使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得到优化,防止利益分散化给区域与城市长远发展的整体利益造成负面影响。

5 明晰各级政府事权,规划管理实行依法行政。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面对的是众多的利益主体,因而,依法规划和依法管理是城市政府有效管理城市的重要手段。当前,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城市建设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这要求政府在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改善规划管理,坚持依法行政,任何随意改变规划、违反规划,甚至放弃规划管理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

6 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保障城市的文化传承。由于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城市土地效益最高的地区往往也是大量历史遗存最集中的城市中心地区和展示城市风貌的特色地区,城市政府和开发商为追求经济利益,以牺牲人文资源为代价,进行商业开发,近几年,此类现象很为严重。因而,正确处理文化传承与开发建设的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

全球化

一、背景历史演变

背景:二战之后,60年代以来,劳动分工国际化,国际贸易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区域集体化。

历史演变:约翰弗雷德曼 1986 《世界城的遐想》

法艾斯坦 1990 《世界经济的变化与城市重构》

金 1990 《全球城》

萨森 1991 《全球城》

二、相关名词

(Global City)即世界城市(World City)。全球围起到世界或世界某一大区域的经济枢纽作用,并具有高度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与国际服务活动的功能,世界主要的跨国公司与金融机构高度集中,城市人口规模大部分在500万人以上的超级都市,有的已成为超大型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1、哥特曼的论说:三大判别指标:人口——首要因素;高强度脑力劳动产业——高等级服务职能;政治权利——大国的政治权利中心。

2、弗里德曼的论说:1986年7大著名论断和假说,是研究世界城市的最重要基础:①与世界经济的融合;②全球资本的空间组织基点;③全球经济的控制能力;④国际资本的积累之地;⑤国际和国移民的终点;⑥空间和阶层的两极分化严重;⑦增长带来的社会代价大且快。

1995年世界城市5个特征:①是组织全球经济体系的终点,是地域、国家和国际经济的具体表达;②世界经济积累的地方,但与世界大部分人口和地区隔离;③是高度城市化和高度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地方;④具有等级层次,可按经济控制能力分等;⑤控制世界经济的是跨国资产阶级。

(International Metroplis)国际化程度很高,但没到世界城市的水平,在人、财务、信息和整体文化等方面进行的跨国活动不断增强,其辐射力、吸引力影响到国外

城市。

国际性城市动力因素:①国际贸易扩大;②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加深;③跨国公司扩展;④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⑤金融业务扩大;⑥外国直接投资和委托贸易增加;⑦信息经济一体化。

20世纪70年代完成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70%),步入后城市化阶段(城市更新换代),发展中国家还处于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过渡期(城市化水平转折30%),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快速城市化及发达工业国家城市化衰退,提出了整个人类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重大变革。

移,经济活动中心全球性聚集,促使全球城市体系的多极化,中心城市更加发展,以实现其对全球经济的控制和运作,城市中心区的结构建筑综合体组织以实现更高效率,发达国家城市更新,发展中国家快速工业化。

三、发展趋势

城市产业结构重组:1、制造业比例急剧下降,以批发零售、金融、保险、房地产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比例越来越大;

2、就业、收入两极化形成社会空间隔离;

3、改变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传统分布模式,外来资本使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对外资高度依赖,廉价。

4、劳动力流向城市,带来城市人口增加速度大于工业人口增加速度。

社会空间结构:1、以中心商务区为代表的城市空间繁荣,代表后工业城市主流城市形态;

2、社区分开

3、全球社会转型,大多数城市人口生活方式以都市为特征,城市社会取代

乡村社会;

4、城市价值观由西方主导走向多元化

5、世界城市重要地位,操纵了城市世界。

实体空间结构:1、巨型城市(megacities)和大都市连绵区出现

巨型城市指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集聚地区,通常表现为日益增长的不连续的、多中心的社会空间结构;

大都市连绵区指巨型城市从单一中心模式向网络结构发展而逐步形成城市延伸其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布,甚至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也

呈现扩散化趋势,城市“大集中,小分散”地域发展格局。

2、外城和后郊区化趋势

外城:全球城市产业和人口外迁和分散导致城市外围出现新的以不同产业为主的区域城镇群体。城市郊区出现许多综合规划的工业园、办公园和购物中心。

后郊区化:城市空间不仅向中心城市四周延伸,而且覆盖到大围区域,形成网络。

3、再中心化和绅士化兴起

城市各种功能在中心区域重新融聚,跨国机构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市中心聚集,中心区改造,中心区环境改善,多元化社会文化气氛等刺激富裕阶级重新

回到中心区居住——绅士化兴起。

4、世界城市等级尺度仍存在,世界城市、跨国城市、国家级城市、区域级城

市、地方性城市。

5、随着发展,首位城市首位度降低。

四、经济全球化特征

(1)国家分工拓展与深化

(2)跨国公司兴起与国际资本在全球高速流动;

(3)经济信息网络高速发达;

(4)全球围对外开放

(5)世界市场形成

五、对城市发展要求

(1)建立一批国际化大都市势在必行——世界经济的支点,主导自己的经济;

(2)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城市政府有效职能需要加强——加强市场运作,进行有效宏观调控,保持社会稳定;(4)城市与区域经济合作需要加强——建立国统一大市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

(5)城市投资体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健全——防止泡沫经济,抵御国际投资资本;

(6)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周边地区城市化和大城市全球化进程。

六、对规划的要求

(1)城市规划由传统终极蓝图式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向对经济、社会的关注;

(2)加强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七、WTO对城市发展机遇

(1)加快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促进城市化;

(2)促进城市地区经济稳步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3)国外城市间横向交流加大,外资投入刺激城市化发展;

(4)城市化机制转型和管理体制完善,实现城市建设市场化;

(5)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从事非农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

(6)推动城市择优发展,提高城市化涵;

(7)城市加快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发展。

信息化:

一、定义

?信息化社会:信息对人们的影响与改变大大超过了工业组织活动的影响,成为社会主要特征。

?知识经济:1990年初出现概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1996年度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指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概念,定义为:“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

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特点:科技创新、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人力素质?数字城市: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储存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

运用3S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测、仿真——虚拟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角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二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过去、现在、未来全部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模拟实现。

二、工业时代城市功能结构特征

1、不同功能之间以互不干扰的空间隔离为原则,功能部以积聚效应、规模效应为原则。

2、不同城市功能联系和完要通过城市道路网来实现,形成以可达性为原则的区位原则。在空间上形成以土地成本、交通成本为约束,按区位分布的分区布局特征。

三、信息化城市特征

1、结构:

?网络化,包括经济活动、生产方式、沟通方式、娱乐方式以网络组织起来。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是结构由圈层式向网络化演变的过渡形式。

?土地价格与到城市中心距离弱相关,土地区位与土地使用形式弱相关。

?从城市结构看,城市仍是组织化的扩散中相对集中。

?网络化城市基本空间载体——多功能社区(多功能在空间复合,社会服务机构人情化)?信息空间扩散与城市空间延伸的复合——信息技术协作效应

?信息不均衡分布,导致地域公平问题

2、空间

?流动空间,通过流动而运作的共享时间之社会时间的物质组织。

?信息技术发展导致克服原本存在于人际交流中一些时空障碍,减少人的来回通勤,形成人口、经济分散的潜在动力,但居住的集中倾向不会改变。

?信息环境下决定产业空间分布因素:劳动力地域分配,信息形成,生产扩散,选址灵活性。

?城市功能部由集聚性向分散性的转变。(企业小型化、清洁化、居住社区化、郊区乡村化)

?城市功能边界模糊导致土地使用兼容化。(工业、商业、居住兼容)

?城市功能实现方式的虚拟化导致土地使用比例结构变化(虚拟商业金融、虚拟社会服务如远程教育、虚拟交通)

3、经济

?信息化、全球网络经济

?经济竖向联系简单,空间距离增加,横向联系错综复杂,高层管理机构集中

?制造业从城市分离,高层管理机构向城市集中

4、文化

?真实虚拟文化,以沟通模式的电子整合方式为核心的新沟通系统,其特征并非诱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反而是构建了现实虚拟(virtuality)

四、信息化的负面影响及应对

1、城市结构的分散化造成环保问题:城规应从更大围土地空间资源上进行合理规划控制,对重点区域明确划定保护控制围。

2、城市人口就业问题

结构性失业—→1)加强物质要素;2)为现在及未来劳动者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

绝对性失业—→娱乐设施、休闲设施、服务设施、社区发展考虑提前退休趋势

3、地域公平问题

4、居住分层化造成社会隔离—→1)从更大的经济社会层面保证城市健康发展,再落实到物质形态;2)照顾弱者,制定有利于社会混合的城市规划、社区规划。

五、信息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采用都市圈发展模式,融入全球产业分布体系和全球城市等级网络体系

2、进行信息产业建设(如电讯港、高技术商务中心等)

3、加强我国城市等级研究,分析优劣势,从动态、发展看待城市性质

4、城市中心:加强娱乐功能,分散商业,强化办公;工业边缘化;建立城市综合社区,综合社区之间和外围设置工业,开放性空间布局

5、网络化技术融入家庭和服务配套设施

6、城市空间个性化、生态性,保护历史文脉

7、将高新技术产业与高校合作,以高新技术园区劳动经济发展,以网络化高效管理和运作。

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形成历史(汇刊96第一期20页)

联合国大会在1987年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人类住区的定义、发展任务(汇刊96第一期20页)

人类住区(Human Settlement)是一个培育具有良好素质人群的突出了对人类生存权利的尊重的人类定居基地,它是社会经济再发展结构体系中的重要基础。

人类住区是可持续社会发展战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规划与建设中应将住房、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社区就业、社区管理、环境、资源供配、文化认同、社区保障和社会平等等方面的人居问题纳入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使当代的住区不仅能为当代人而且也为后代人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活动的条件。

人类住区的发展任务: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应该同时考虑资源的保留、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它们的合理利用,并强化对资源和环境作持续再投入使其再生的观念,通过教育科技的发展来不断改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产与消费结构、经济增长质量,从而既为当代建构适当的居住生活条件,也为后代保留和创造其构筑良好生存环境的基础。将这一过程复合在人类住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模式之中。

3.环境、社会、经济、城市空间结构可持续发展的体现(汇刊2000年第二期30页)(汇

刊99年第一期11页)

环境:

充分利用资源、节约用地,创造多维空间,还要努力提高城市建设的科技含量,进行新材料、新能源的研究。创新和推广应用,创建绿色工程和生态工程,实现无废物或少废物排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实现低消耗。高产出、高质量的生产的同时,搞好工业与旧城的改造、更新并避免污染源的转移与扩散。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努力降低城市的生产、生活消费的净增量和消费扩率,缓解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负荷强度。以达到消费总需求与自然供给之间的平衡,保证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

1.人口——今后在严格控制人口总星的同时,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科技水平.变人口负担为人口资源的优势。此外,应从经济、资源.环境、人口发展等方面综合分析,得出不同时期的合理人口或适度人口.

2.教育——从城市可持续发展来说,城市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与各类培训等,而是泛指要培养市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相消曲观,树立生产.消费、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观,培弊牛态道德,增强经济活动与生产牛活巾的“绿色意识”.

3.文化——一是对一个城市的文脉的认识继承与发扬。二是城市文化要为市民创造更多的文化空间和文化设施,一方面,是为提高人凰素质和文化科技水平所必需.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市民文化熏和健康的让会意识之所需,并且为市民的休闲提供有益的容。

经济:

——经济增长从靠物质投人转向靠科学精神投入与物质投入并重;

——经济增长从追求速度转向追求效益与合理的速度;

——从外延扩展转向加强涵发展

——从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式经营;

——从追求增量转向与追求存活量结合;

——从耗能型的生产转向合理集约地利用自然与人力资源。

城市空间结构:

人们在走向集约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退路上,要注意合理调整城市的用地结构、优化城市布局,创造集约化的城市空间与用地结构,充分利用资源、节约用地,创造多维空间。

城市生活居住的组织形式将更多地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城市的基础设施将全面地网络化和均质化。

4.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原则

第一,环境与经济是紧密联系的;第二,代际公平的原则;第三,实现代公平的社会平等;第四,一方面要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要维护生态环境;第五,提倡公众参与的原则。

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五个基本要素。

5.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汇刊2000年第二期30页)

城市规划的发展,已经从传统规划的职能发展到近代规划的功能观,进而发展为现代规划的需求观。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就是在满足需求的可能性与合理性之间谋求一种适度的结合点。因此,现代规划已经从刺激需求走向控制需求,即对需求的规划。从这个意义广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也就是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规划与需求规划的有机结合:因此,现在的规划就不能停留在对用地、上下水。能源。交通。通讯,绿地等城市资源的定量配置与空间布局的安排上.还必须根据效益与公平兼顾的原则进行有效的调控,以保证代际和代的公平。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增添容:

1.可持续性规划的决策准则(城市规划99年第23期38)

——环境价值准则环境价值准则要求规划设计应具有环境导向性;环境价值准则也要求规划应确定合理的环境保护对策。

——经济效益准则经济效益准则要求规划设计符合可持续经济增长的要求;城市的产业空间布局,以及交通运输、市场等经济要素的空间组织,应在不损害环境质量的前提下,使经济收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应提倡统设工业园区,集中配套园区市政公用设施。城市开发效益主要取决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可持续性规划应努力实现土地的合理高效利用,在遵循

环境价值准则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城市用地构成、功能市局、城市建设总体容量控制标准;科学地确定具体地块的使用性质、开发强度及环境控制要求;根据人口及市场区的分布配置公共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

——社会公平准则规划应在人口规模的理性预测基础上,将重要的社会资源如住房、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在城市空间和建设时序上加以合理分配;要避免不同阶层的住区隔离,增加社会开放空间的可达性;通过合理的布局,利用市场规律来开发城市社会资源,可以促进整个城市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从公平的发展权出发、规划也要注意城市各地域间的平衡,在不危及城市总体发展目标的前提下,给城市各地域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

——土地利用准则规划应倡导适度的土地集约高效利用;通过合理的人均用地标准控制,来保证相当比例的土地可用于后代的生存发展;提倡适度的用地功能混合,以利于形成丰富的城市社会生活;规划应考虑到交通的迅速发展对土地使用方式的影响,预留有充足的应变余地,并要有利于形成新的大运量快速公文系统设计。

——空间发展准则首先,规划应有适度的人口控制,包括城市人口增长控制及人口密度分区控制。适度的城市化速度是城市空间可持续增长的前提,合理的人口密度分区则有助于减少空间开发中的矛盾。其次,规划应努力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及其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平衡。从现阶段看,随着城市周边塞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及其受到的政策量保护,采用城郊绿化隔离带控制城市边缘区建设,阻止城市蔓延,在主城区规划形成开敞式布局结构逐步成为主流.这种空间组织方式虽然有助于主城区环境改善,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区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问题.就应将规划的地理界限从城市建成区扩大到其区域经济及生态瞪地,从区域发展中寻求空间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中考政治复习时事常见热点问题集锦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中考时事政治常见热点问题集锦(共40题) 1.请分析取得抗冰救灾胜利的因素有哪些?我们中学生在抗击冰雪灾害中能做些什么?答:因素:①中国共产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③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行动:节约零花钱,为灾区人民捐款;写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向灾区捐款捐物;节约水电等资源,为灾区重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等。 2.维护民族团结,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答:(1)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为促进民族团结做贡献。(2)就是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同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3.“嫦娥二号”发射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答: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不断创新,科技实力的增强;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综合国力提升;发扬中华民族精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等等。 4.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科技创新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将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必然要求;(4)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是实现经济跨越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5)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 5.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办?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宣传口号或公益广告。 答: (1)我们中学生要明确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创新意识; (2)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等社会实践活动(如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创新活动);(3)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养成勤动脑的好习惯; (4)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口号或广告:(1)走自主创新之路,创中华民族辉煌。(2)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3)自主创新,以人为本。(4)勇于开拓进取,争做创新人才。 6.请你就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几条建议(措施) ①重奖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营造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②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③积极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人才强国战略,加大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的投入,全社会形成重视人才和重视科学技术的社会气氛;④对在职人员进行各种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在职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7.评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有什么重大意义? (1)有利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4)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民族精神. 8.感动中国人物为什么感动中国?(要结合具体人选的事例来分析) (1)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热爱祖国,服务社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2)他们的行为弘扬了社会正气,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3)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胸怀大志,战胜挫折,勇往直前(4)他们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爱岗敬业,敢于奉献(5)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6)他们具有热爱祖国、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9.青少年如何化感动为行动? 答:要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家里,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在社会,遵纪守法,诚信待人,服务社会,积极履行公民义务,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

唯物辩证法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美国执意“走钢丝”,必将寸步难行! 最近,国际社会讨论最多的就是美国对台军售的问题,这也是中国人民普 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然而由唯物辩证法的客观实在性可知,任何一个事物 的出现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而最客观的原因就是当今世界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会有其相应的问题,而美国对台军售问题就是其中一个,所以我们先 从发展这一角度来看待社会热点问题。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个时间段是世界各国快速发展的时期,并且取得了许多令全世界人民骄傲的 成就,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然而,由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可知,发展是一个过程,它不仅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而且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以取代旧的事物。随着经 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新问题更是层出 不穷。而随着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评判标准的深刻变化和民 主意识、法制意识、权利意识、公平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这些问题带来的 困扰、造成的压力感受更明显,对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要 求和期待更强烈。因此,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发展到 一定水平的必然现象。 问题是一种现象,因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存在,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客观 实际和人们主观认识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 新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 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时代性,二是挑战性,三 是普遍性,四是敏感性。 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处理离不开对唯物辩证法的正确把握, 具体应着重如下几方面。 一、冷静思考。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 冷与热是相对的,辩证的。改革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开放之举不可能完美无缺,往往是得失并存,利弊共生。因此,社会生活中出现诸多热点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对这些热点问题的态度: 一方面, 不能回避,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动介入, 积极捕捉, 勇于触及, 提高政治敏锐性与观察力;另一方面,对热点问题要冷思考,要从全社会的大局出发,对热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切不可头脑发热, 凭一时主观冲动, 为其推波助澜, 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 反而会激化矛盾,使问题复杂化,响社会稳定。对于美国对台军售问题,美国国内以及部分国外相关新闻报道,奥巴马此举有助于维持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牵制中国对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而引发的亚太地区的不稳定现象,以愚弄不知情的国内和国外人民。然而我们都知道,对于美国政府自己的说法不可避免的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掩饰,不能反应事物的客观性。所以对于人们议论纷纷即使是莫衷一是的问题不能人云亦云, 要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发展趋势,了解热点问题与它事物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关系, 了解社会各种议论、意见、建议及锋芒所向,正确把握热点问题的本质所在,对于社会矛盾要两利相衡取其重, 两害相衡取其轻。明确应该拥护什么,反对什么, 褒什么,贬什么,提倡什么,鞭挞什么,用冷静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城市规划当前总规热点及趋势

当前总规修编的热点及趋势 1.热点问题 新型城镇化 1)城市开发边界 2)生态安全 3)城市文化 4)城市更新 2.发展趋势 1)政策新要求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要点摘录) 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要以人为本,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推进城镇化,要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注意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2013年甘肃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要点摘录) 围绕提升城镇化质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走出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路子。要积极稳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优先引导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村转移人口落户,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要优化城镇布局,加快编制我省新型城镇化中长期规划,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适当控制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规模,做大一批区域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城,集约发展特色小城镇。要加快城市转型发展,积极建设美丽城市、智慧城市、文明城市。 突出宜居宜业宜商,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保护水系和生态。要推进产城融合,更加注重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把城镇化与培育壮大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创业结合起来。要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营运。 ●《关于2013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甘府发[2013]2号)(文件摘录) 做强产业促进就业。坚持把新增城镇就业岗位放在首位,推进产城一体、园城共融,不

常见热点问题集锦

中考时事政治常见热点问题集锦 1.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科技创新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将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必然要求;(4)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是实现经济跨越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5)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 2.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办?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宣传口号或公益广告。 答: (1)我们中学生要明确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创新意识; (2)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等社会实践活动(如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创新活动);(3)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养成勤动脑的好习惯; (4)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口号或广告:(1)走自主创新之路,创中华民族辉煌。(2)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3)自主创新,以人为本。(4)勇于开拓进取,争做创新人才。 3.请你就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几条建议(措施) ①重奖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营造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②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③积极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人才强国战略,加大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的投入,全社会形成重视人才和重视科学技术的社会气氛;④对在职人员进行各种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在职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4.评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有什么重大意义? (1)有利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4)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民族精神. 5.感动中国人物为什么感动中国?(要结合具体人选的事例来分析) (1)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热爱祖国,服务社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2)他们的行为弘扬了社会正气,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3)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胸怀大志,战胜挫折,勇往直前(4)他们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爱岗敬业,敢于奉献(5)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6)他们具有热爱祖国、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6.青少年如何化感动为行动? 答:要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家里,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在社会,遵纪守法,诚信待人,服务社会,积极履行公民义务,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树立崇高理想,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艰苦奋斗,不断创新。发扬奉献精神,树立责任意识,自觉承担责任。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始终以道德楷模为榜样,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从自身做起,遵纪守法,努力把自己塑造成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7.从我国的国情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建设生态文明? 答:这是由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①目前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很少、利用率低、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这些资源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②在我国,人与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要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 8.你认为怎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①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③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依靠科技开发替代资源,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④坚持法制建设,依法保护环境,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⑤提高全民族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9.我们青少年能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做些什么? 答:我们青少年要从小要树立崇高理想,肩负历史使命,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积极宣传科学发展观,关爱他人、社会和自然,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10.节能减排,我们能做些什么?(你准备为节能减排做些什么?) 答:①为花浇水,积极参加植树种草活动;②继续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在生活中养成节水、节电的良好习惯;④节约环保消费;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尝试节能减排的小发明;⑤积极举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争做节能减排的小主人等。 11.校园节能减排金点子有哪些?(作为一名初中学生,节能, 你能做点什么?) 答:①采用自然光,使用节能灯,杜绝长明灯,做到人走灯灭,随手关灯;②淘米水、用来洗碗筷,去油又节水;③一张纸两面用,没用过的一面可以写草稿或自制成笔记本使用;④能吃多少就买多少,不要浪费一粒粮食;⑤凡是“用过即丢”的商品尽量少用,减少浪费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资源是可以重复利用的。请你列举几个实例。 1)洗脸、洗菜的水可以用来冲马桶,还可以用来浇灌农作物;2)用破旧衣服当抹布;3)用旧牙刷当鞋刷;4)课本连续使用。 12.假如你当选为人大代表,你可以在大会召开之前、召开之时、召开之后做些什么? 答:召开之前:深入基层调研,搜集整理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草拟提案;召开之时:递交议案或建议,反映民声,提出解决办法;召开之后:向选民传达会议精神,并认真贯彻落实。 13.为更好的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答:我们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小主人,热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应有的情感;在生活中尊重人大代表,积极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尽到小主人的责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尽一份力量使我们应有的行动。 14.我们中学生能为和平发展作些什么? 答:中学生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将来投身于现代化建设打好基础。积极宣传和平,呼吁和平,反对战争和冲突。面对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和各种矛盾,要顾全大局,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增强法制观念,不做影响社会稳定的事,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 15.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答:(1)文化建设要博采各国文化之所长,吸收外国文化的文明成果,同时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2)对外来文化要做具体分析,对我有用的要吸收,有不利影响的要抵制。(3),总之,要立足我国国情,结合我国实际,对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应该结合时代和实践加以继承和发展,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努力吸收和学习有益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 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本原因);毫不动摇的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四个文明一起抓,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17.面对日益开放的世界,我们青少年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答:我们青少年应该树立全球观念,培养开放、平等、参与的国际意识,以积极参与的心态,关注世界,关注和平;积极宣传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勇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化建设的本领,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作出贡献。 18.为了让人们在新增的节假日里过得文明、健康、有意义,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端午节参加一些荡秋千、赛龙舟的活动;中秋节陪父母观看有意义的电影,看望孤寡老人等。 19.请你为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答:①组织学生参观民族精神教育基地;②利用广播、橱窗等宣传民族精神; 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爱国歌曲演唱会、爱国诗歌朗诵会等 20.青少年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答:①要以积极的态度,自觉接受民族精神教育。②要积极参加各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 ③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从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1.民族精神的内容很丰富,就你最有感触的一个方面,结合自己学习生活,说说该怎么办? 我们要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学习中要做到乐观开朗、自信自强。遇到困难挫折不气馁,不退缩,如考试失利后不心灰意冷.要找出失利的原因,更加刻苦努力的学习。 22.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能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做些什么? 答:①我们青少年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台独。②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努力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本领;③积极宣传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原则和立场,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④所能及的小事如尊重军人,开展形式多样的拥军优属活动,或给台湾小朋友写一封信表达渴望统一的愿望。 23.请写出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做法有哪些? 答:在家庭:主动分担家务,帮父母做饭、洗碗、洗衣服等;向父母道一声辛苦,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不调吃穿,不乱花钱:在学校:尊敬师长,见面行礼,主动问好;向家庭困难同学赠送学习用品,互帮互助;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在社会:为孤寡患病老人提供服务;积极参加社区清洁卫生、环境保护

2016年12月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2016年12月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1.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12月1日发布的《2016年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概览》(年终修订版)称,在全球经济疲软、贸易增长乏力、主要经济体增长前景不确定的背景下,中国引领亚太地区经济平稳高速增长,为全球经济提供了稳固支撑。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 12月6日,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客箱船“海蓝鲸”号在山东威海顺利下水。 4. 韩国国会12月9日通过弹劾总统朴槿惠的议案,被称为“决定韩国命运的表决”最终尘埃落定。韩国总统朴槿惠从即日起停职,国务总理黄教安代行总统职务。 5. 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5周年的日子。得益于加入世贸组织红利,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同时,“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也让中国为世界经贸发展贡献了力量。 6. 12月11日零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四号卫星。风云四号卫星是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从第一代(风云二号)向第二代跨越的首发星,也是我国首颗地球同步轨道三轴稳定定量遥感卫星。 7. 12月15日,我国第一个海外陆地卫星接收站——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北极接收站(简称“北极站”),在瑞典基律纳通过现场验收并投入试运行。 8. 12月1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开始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2010年以来俄罗斯总统首次访日,也是普京时隔11年再次踏上日本土地,引起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俄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领土问题至今仍未解决。分析认为,日本希望俄罗斯能在领土问题谈判上有实质性进展,而俄罗斯只想加强与日本的经济合作,以打开西方国家制裁的突破口。两国各有所求,双方关系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

城市规划5热点问题

郊区化 一、定义(suburbanization) 一个城市发展受向心力、离心力的推动,两种力量相互消长,导致城市发展呈阶段性,郊区化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之后的一种离心分散阶段。 ?郊区城市化:郊区转化为城市地区(用地、职业、经济、生活方式),是城市扩大和农业地区非农活动向郊区集散的结果。 ?城市郊区化:中心区经济活动和人口迁移到郊区的结果。 郊区城市化,即郊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包括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纯农户向兼农户或非农户转化,农村经济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化。显然.它是城市向心增长的结果,是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的扩大必然引起郊区变成城市,即郊区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主要不是中心区经济活动和人口迁移到郊区的结果,而是城市扩大和农业地区非农活动向郊区集聚的结果。 城市郊区化,指人口、就业岗位和工商业等从大城市的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二、表现 相对分散——郊区化征兆 绝对分散——郊区化典型标志 三、中外郊区化比较 1、背景 相同 :人民富裕、交通改善、土地极差地租推动

不同:西方——始于1920’s,兴于1950’s—1960’s。 中国——始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1980’s,经济水平、交通不及西方。 2、动力 少数民族越来越多的市中心。 较富有阶层主动积极 ....郊区化。 3、表现: 西方: 1)富有阶级、中产阶级外迁 2)居住郊区化先于工业郊区化 3)郊区阶层分异严重 4)远郊居住 5)大城市空心化 6)多核心模式 中国: 1)一般市民外迁 2)居住郊区化滞后于工业郊区化 3)近郊居住(由于交通不便)

12种城市规划必看的杂志

1、《城市规划》杂志 2、《城市规划学刊》 3、《国际城市规划》杂志(原名《国外城市规划》)该期刊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份介绍国外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国家级专业刊物,建设部优秀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期一个主题:对于城市规划的重点和热点进行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海外信息速递:提供海外最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动态。栏目文章:涵盖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的各个层面。 4、《规划师》杂志 5、《上海城市规划》由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主办,为双月刊。 6、《中国城市规划》(英文版)杂志,可能就是《城市规划》的英文版。 7、《城市问题》杂志 8、《城市发展研究》杂志,该杂志是国家级专业学术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94年创刊以来,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立足专家学者,面向城市决策者,架起专家学者与决策者之间的桥梁,为城市的健康发展而奋斗。主要业务范围是刊载国内外城市科学研究成果,最新城市发展理论和城市发展趋势,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城市总体发展方面的热点问题进行专论、综述或讨论,及时反映学术动态和各城市发展的成功实践。2004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确定为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的中文核心期刊,并被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出版(即第四版)。2009年北大、南 划、住房保障、创意产业、产业结构、城市生态、城市社会学、市长论坛等。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办,为双月刊。 9、《江苏城市规划》期刊由江苏省城市规划协会主办,月刊。 10、《现代城市研究》期刊,月刊。 11、《城市建设》杂志,内有一部分是关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内容不错。 12、《城市中国》杂志,是由建设部、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重庆大学等学术智慧资源共同参与的一本课题性的研究杂志。杂志从政治、人文、经济、规划、建筑、艺术、社会生态、商业形态等学科的各层面介绍当代中国在全球化权力空间背景下的发展现状,是对城市生态、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脉络的理性呈现。 《城市中国》的核心领导层是数位和同济大学有着密切渊源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希望借助杂志这个平台,发出自己更具专业水准的声音。我们的编辑团队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对该进程保持敏锐关注和深入研究的一代知识分子。

当代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调查及原因

当代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调查及原因、对策分析 亲爱的同学,您好!我们是三江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情况,我们正在开展我校大学生的调查,恳请您用几分钟帮忙填答。本问卷实行匿名填写,所有数据只用于统计分析。谢谢您的帮助! 1.1、性别 [单选题] [必答题] ○男 ○女 2.专业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年级 [单选题] [必答题]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4.您平时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国家时事 [多选题] [必答题] □网络 □报纸、杂志 □电视 □广播 □其他 5.您主要浏览哪方面的内容 [多选题] [必答题] □时政热点 □经济局势 □文化娱乐 □体育赛事 □其他 6.您是否经常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单选题] [必答题] ○每天都关注 ○经常关注 ○偶尔关注 ○不关注 7.您对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 [单选题] [必答题] ○深入剖析 ○大概了解 ○随便看看 8.您认为当代大学生有足够的渠道了解热点问题吗 [单选题] [必答题] ○有

○没有 ○一般 9.您会关注哪些国际热点问题 [单选题] [必答题] ○较关注与我国相关的国际事物 ○较关注与我国不相关的国际事物 ○都很关注 10.您最关心以下哪个社会热点问题 [单选题] [必答题] ○腐败问题 ○环境问题 ○医疗问题 ○房价问题 ○就业问题 ○教育问题 ○其他 11.对于加强我校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措施,你觉得以下哪些措施比较合适 [多选题] [必答题] □校园电视 □校园广播 □时事讲座 □建设新闻角 □其他 12.您是否能从您关注的热点中得到启发 [单选题] [必答题] ○能 ○不能 ○不知道 13.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您认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单选题] [必答题] ○积极献言、献策 ○不参与、不煽动,安静的做一个旁观者 ○理性分析,以自己的看法影响别人 ○其他 14.您认为关注热点问题,对将来工作有多大的影响 [单选题] [必答题] ○很大 ○一般 ○几乎没有 ○不知道 15.您认为关注热点问题能给您带来什么具体好处?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关于增强大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度,您有什么建议?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关于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分析与社会发展

一、客观题 有人说:森林是“生态平衡的核心”,也有人说它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下面一些形象比喻,各蕴含森林的一种环境功能呢。请思考回答: A.天然“净化器”(e)B。天然“吸尘器”(c)C。天然“蓄水池”(h) D。天然“过滤器”(d)E。天然“粘合剂”(a)F。天然“绿色卫士”(f) G.天然“加湿器”(b)H。天然“美容师”(i)I。天然“消声器”(j) 备选答案:a。保持水土b。调节气候c。吸烟滞尘d。防风雨沙e。净化空气 f。保护农田g。减弱暴躁声h。涵养水源i。美化环境j。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二、概念题 1.社会问题 是指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或是公共问题或是麻烦。 2.劳动就业 从劳动法的角度来说,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职业。包含四个方面:(1)劳动者就业需要具有劳动能力,包括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2)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即年满16岁。(3)所从事的劳动是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职业,而不是义务劳动。(4)这种劳动是得到社会承认的职业并且是合法的劳动。 3.老龄化社会 当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时,称为老年型国家,这样的社会称为老龄化社会。4.失业 失业: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曾经以各种方式努力寻找工作,但未找到工作的人。 5.人口问题 指人口因素的不正常、不合理、不理想状态,这样的状态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作与和谐发展,引发和导致了许多社会麻烦和社会矛盾,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解决。 6.腐败 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国家公职人员违反公共规则滥用垄断性权限和自由处置权获取私人利益,以致败坏国家正常政治生活秩序的行为。 三、简答 1.失业的类型有哪些? 市场经济国家一般把失业划分为5种类型1、摩擦性失业。2、季节性失业。3、技术性失业。4、结构性失业。5、周期性失业。 2.社会热点问题联系与特征是什么?与社会问题有什么区别? 社会热点问题的特征:1、它是社会利益的聚焦点。2、它是社会成员的疑虑点。3、它具有多样性和周期性。4、它具有社会评价的多义性。 联系: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有相似之处,有的社会热点问题是社会问题,有的社会热点问题不是社会问题,它们具有相当大的重合性。 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区别表现在:(1)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2)性质不同。(3)表现形式不同。(4)涉及范围不同。(5)推动的媒介不同。

高品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若干热点议题探讨

高品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若干热点议题探讨 发表时间:2019-09-21T15:22:48.7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作者:孙艳霞 [导读] 摘要:生态城市建设的观念逐渐普及,在不同的地区中,生态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特点,合理的对城市进行规划,使规划建设更加符合当地发展需求。 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430014 摘要:生态城市建设的观念逐渐普及,在不同的地区中,生态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特点,合理的对城市进行规划,使规划建设更加符合当地发展需求。本文对高品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若干热点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品质生态城市;规划;产业;建设 引言 生态城市指的是能够使社会经济和自然发展相协调的系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保证了环境的健康发展。在当前,高品质生态城市作为一种城市规划中要求更高的城市体系,应通过生态性规划对城市进行改善,在一些国家已经开始进行高品质生态城市建设,这对城市的建设和生态环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以生物多样性体现高品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当前的生态城市建设没有达到实际的水平,由于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人们认为生态城市指的是一种具有现代化特点的城市形态,事实上,生态城市应将自然发展作为主要的内容,使人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在荷兰的农业生产中,出口的数量在世界内排名比较靠前,但是生物的多样性较低。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发展方向进行改变,加强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建设工作,在农业规划中,利用有效的方式将动物的种类增加,使生物多样性实现。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能够稳定的运行,同时不受到破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目标。在苏州的工业园建设中,规划了生物通道,并且在工业园中设计了两条用于迁徙的路径,使生物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保证了工业园的生物多样。在利益方面来看,生态城市建设是一种多利益主体互相之间的利益分配内容。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人们需要将利益让给其他的主体,也就是其他种类的生物,使生态环境能够健康的发展,提升生态城市的水平,同时也体现出了促进生态发展过程中的正确观念,对国家的整体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2以全覆盖精细化方式提升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品质 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维持经济和生态的平衡,使生态和经济共同发展。为了实现平衡发展,需要对城市中的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将每个系统作为生态建设的内容,一些国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将各个地区生态情况以及经济发展情况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后,结合生态性建设的要求科学的进行规划,使城市的生态建设更加的合理。在建设中包括的系统有:生产系统、生活系统、城市系统、大地系统、物理环境系统、经济环境系统、美学环境系统、诊断系统、决策系统等。在不同的系统中内容也不同,需要将具体化和细节化的规划观念结合到建设中,通过具体化、细节化和规范化的原则融入到生态城市建设之中,并且结合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 在布鲁塞尔城市建设中,可持续膳食计划和集体购买组织体现出了全面的规划建设理念,实现了符合生态发展的食品生产目标,这是城市在发展中所消耗的食品的碳排放量也有所减少,从而促进了环境的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规划的内容符合地区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同时具有详细的目标和措施,因此发挥出了有效的作用。在意大利的火车票上明确标注出了不同段的行程中不同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数据,人们在这种情况下会倾向选择碳排放量较低的交通工具。因此,可以通过城市建设中多方面的规划来提升生态发展水平。 3科学生态化调控人的需求,提升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品质 为了实现城市发展的目标,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对需求内容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在科学的范围内容。当前的发展趋势为不将人的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而是将人的需求作为一种发展中的目标,这样可以使生态城市建设的水平提高,同时避免需求超出可持续性范围。人的需求和自身有关,由于人的本性具有两面性特点,同时善良的本性是人们所崇尚的品质,因此应在发展过程中将善作为主要的目标,同时结合生态城市的建设,发挥出人们本性中的善良,体现出更多的价值。加拿大的生态研究学者针对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谦逊”这个定义,同时这位学者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在不消耗人类依赖的生态系统,同时不对地球的循环造成破坏的条件下,给人们带来可接受的生活标准的城市。其中可接受的生活标准的含义为生态城市作为满足人们需求的城市,不能仅通过无原则的满足来提升城市建设质量,而是结合生态城市发展中的性质而言的,同时,生态城市应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有效的作用,这样的建设理念是一种正确的思想,能够为城市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有着积极的影响。 4基于人的心理社会行为规律提升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品质 人的心理对社会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社会行为同时对生态环境有着影响,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对人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使生态城市建设顺利的进行,减少碳排放污染,提升城市的生态健康水平,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保障。在巴西一座城市中发布了绿色交换政策内容,针对一些收入较低或者没有工作的人,可以通过捡垃圾来得到车票或者食物,其中说明了应避免人们乱扔垃圾的行为,减少疾病的危害;给捡垃圾的人民提供食物帮助,为他们带来食物支持,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的发展;通过政策来帮助农民提高收入水平。这样的方式可以利用人们的心理来提升生态建设的水平,人们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受到了尊重和支持,因此具有积极的效果,实现了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目标。我国台北地区组织的“垃圾不落地运动”中,通过对垃圾乱扔行为进行惩罚,加强城市的生态性建设效果,同时举报的民众能够获得罚金,这使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更加积极的参与。一些人为了这项规定而成立了检举公司,使更多的人在生活避免乱扔垃圾的行为,进一步推动这项运动的发展,同时在实际的应用中,这项举措获得的成果也比较明显,台北的垃圾掩埋量逐渐减少,对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使人们对环境保护有更多的重视,同时组织一些相关活动等,鼓励人们参与到其中,提升城市的生态性水平。因此,合理的利用人们的心理行为可以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 5以“极致性”作为提升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品质的操作路径 生态城市的极致化目标包括“最小化”“最大化”和“最优化”三个方面,最小化之中包括土地的需求、物质和资源的消耗、对自然环境的环境、对人的健康的影响等内容,最大化包括对自然的尊重、对人文的尊重等,最优化包括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物质流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的优化。根据这三方面的要求对城市进行规划,保证城市的生态发展得到有效的支持。 生态城市的建设也是一种在生态范围内能够使区域达到极致水平的环境,这种城市类型在社会的发展中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应对多种挑战,因此是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十大教育热点问题

热点一如何改革高考招生制度问题 纵观社会各界、学术界和教育实践领域关于高考改革的观点或意见,其共同点在于,均主张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和更加公平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的跃升,这是当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关键环节。 热点二如何解决农村教师问题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教师津贴补贴拖欠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县镇超编和乡村缺编(包括结构性短缺)现象并存,边远地区教师严重短缺且补充困难;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型短缺与师范院校毕业生无法入编并存;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职称有待提高;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突出,边远农村地区教师流失更为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缺乏保障,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清退农村代课教师难度大、遗留问题多。 热点三如何发展职业教育问题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影响:我国主流文化教育思想史“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求学,求的是圣人之道,讲求的是大道不器、雄才大略。“技”“艺”都属于雕虫小计,这似乎是在教育领域之外的。这从深层心理上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二是社会现实劳动分工中存在的劳动环境、工资待遇等问题的影响: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劳动者,而我国一线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差、劳动环境差、工资待遇低直接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三是职业教育有关管理与政策的不完善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办学体制、招生政策等所导致的重职前教育轻在职培训、中职与高职的脱节等问题使职业教育没有吸引到有潜在需求的人群。四是职业教育本身存在种种问题所导致的质量不高的影响,如我国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工学结合模式推进苦难等问题导致一些职业教育质量不高,也降低了职业的吸引力。 热点四如何解决择校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大中城市中择校现象的逐渐显现和扩大,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择校问题进行规范治理。在政策的总体思路上,概括来说经历了一个从禁止择校到“堵”、“疏”结合再到以均衡发展破解择校问题的转变过程。 我们应当对义务教育阶段公众的择校需求与公众对现实中择校的不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应当反思公众究竟是反对择校,还是反对目前失控、无序以及越来越远离教育本义的择校?二者不应混为一谈。从而,治理择校的政策也不应以消除择校为目标。注重优质教育的生成而非单纯扩充,提供可选择的优质特色教育,使人人各得其所,各择其校,才是真正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热点五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2015年时政热点经典案例深度解析

2015年时政热点经典案例深度解析 (一)法治篇——构建国家法治体系 【会议链接】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会议要求,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基石一: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背景现状】 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截至2014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42部。68部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列入了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中。但是现有法律体系中不协调、不一致、体系性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假如某人因网购的热水器漏电而受伤,审理案件时,法官可以适用合同法、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多部法律,以至因法律规定不一而“同案不同判”。 【重要意义】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为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指明了方向。只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实现有法可依,只有不断提高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才能实现良法善治,才能为依法治国提供基本制度依循。 【重要举措】 首先,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增强法律法规的系统性,解决因体系性不强导致的法律规定在逻辑上、价值取向上相互“打架”。比如,应该加快制定民法总则、人格权法,进而编纂形成逻辑、价值一致的体系化的民法典。 其次,要重视发挥立法对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推动作用,变“政策引领”为“立法引领”,坚持改革于法有据,使改革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进行。这需要在立足国情、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适度超前”谋划立法,使立法更具前瞻性。 再次,要改进立法体制,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去除立法部门化,使立法真正成为凝聚社会共识、调整利益分配的过程,使立法更好地体现广大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基石二: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背景现状】 当前,法律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时有发生;法治的权威尚未完全树立,有的人缺少对法治的信仰和敬畏;立法阶段还存在“部门立法”等问题,影响了立法质量;执法机构权责不清、执法人员的素质不高,造成不文明执法、选择性执法、牟利型执法、不公正司法和不作为等问题;法律实施的评价考核制度缺失,难以对执法机构和人员形成激励奖惩机制。 【重要意义】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法治的核心问题。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律得不到实施,形同虚设。建立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对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至为关键。 【重要举措】

关于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关于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调 查 报 告 组长:周欣(201219030164) 组员:杨丹(201219030149)朗焕(201219030129)杨娇(201219030150)王眉婷(201219030146) 颜朝香(201219030148)熊奕程(201219030117)院系:音乐学院 班级:2012级音乐学1班

前言:大学生始终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他们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他们未来的职业地位将居于社会中上层,他们的意识世界和思想动态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潮流。还记得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所阐述的那几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当前大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就是社会责任感的最直接表现。温家宝在同济大学演讲时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中华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大学生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关注社会时事),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少年强则国家强,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复兴,大学生是未来世界的生力军,他们掌握着先进的技术,拥有着极高的创造性和理解能力,这个群体的思想关乎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以,我们大学生有必要多关心一些时事从而培养更多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洞察力。所以我们组织了这次调查,了解和分析一下当代大学生对社会问题所采取的关注角度和思考方式。 2013年全国两会前夕,2月1日,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第12次联合推出“十大热点问题调查”。自2月19日起,人民网将对网络调查数据进行整理,精选网民留言,分析调查结果并进行解读。“两会调查”结果和网民留言将通过多种方式送至相关部门。敬请网民持续关注、参与并提出建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