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传统商业街区的形态演进

我国传统商业街区的形态演进

我国传统商业街区的形态演进
我国传统商业街区的形态演进

〔文章编号〕 1002-2031(2010)08-0042-06

我国传统商业街区的形态演进

蔡 辉 段希莹

〔摘 要〕 我国传统商业街区的形成源于居住区,更依赖于街区内居民的消费支撑而发展壮大。商住混合的空间形态为各种规模的业态生存提供土壤。前店后舍(宅)的建筑格局,充分体现出小农经济背景下的城市社会空间特征。历经上千年的积淀,传统商业街区结晶出独特的空间系统,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间艺术范式。本文力求揭示那些传统且以商业功能为主并历经流变的城市商业街区在景观、文化价值以及城市肌理、空间范式方面的形态演进。

〔关键词〕 传统商业街区;商业街;街区;空间系统〔中图分类号〕 T U984.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蔡 辉(1963—),男,汉族,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段希莹(1984—),女,汉族,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

〔收稿日期〕 2010-03-10〔修回日期〕 2010-04-28

 前言

“市”起源于殷、周时期的金文字形“”,上面是“之”(往),下面是“兮”,表市场嘈杂声,即早期

的商业场所。“街”起源于六国古文,秦篆“

”字,

其形像纵横相交的十字路。《吕氏春秋?不苟》记载:“公孙枝徙,自敷于街”,这里的“街”为“市集”之意。在新华字典中,“街”的基本解释是:两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通常指开设商店的区段。“街”不单单表示通达的道路,其功能形式通常与“市”结合而成为“市”的载体。可以说,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街”即指具有一定商业形态的街道,街区则是以街道作为核心的区域。因此,传统街区可以在广义层面上理解为功能混合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街区。

这类街区分布在我国大大小小的城镇中,如北

京的王府井大街、前门大街,保定的东大街、西大街,等等。不仅如此,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址和住宅街区在配套相应的餐饮、购物、游览等服务设施后,具备了现代商业功能,进而形成了新的街区。如上海的石库门,北京的“798”,等等。本文所研究的传统商业街区主要指以商业功能为主并具有重要景观价值和历史积淀的区域。

为便于理解这些概念,有必要对传统商业街区、商业街和普通街区的概念作出界定。 二

 街区概念解析

1.西方“街区”释义演进

“街区”在《牛津英汉双语大词典》中由“bl ock ”

翻译而来,意思是“市区或郊区”(chiefly N.Amer .

 总第181期

城市问题2010年第8期 

any urban or suburban area s o bounded ),即由四周街

道围成的区域。这一偏向造型学的解释仅对“街区”的位置和物质边界作了限定,但没有体现“街区”更深一层的社会含义。

实际上,无论是以何种功能为主的街区,其形成范围通常取决于社会边界,即功能和经济的关联性并由此产生的街区个性和特色,其物质边界与社会边界基本符合。例如,18世纪开发的都柏林市中心的坦普尔街区由沿河商业发展起来,到了19世纪演变成城市服装和毛纺织品贸易中心,街区内遍布服装和纺织品商铺,形成坦普尔街区的特色。坦普尔街区占地超过200英亩(约80.94公顷),街区原有的街道形式和城市肌理至今仍基本保持完好。这些由居住街坊或者工业仓库发展起来的区域,是城市中最传统最有地方特色的街区,并拥有功能混合、联系紧密的传统街道系统(图1)

图1 都柏林市中心的坦普尔街区[2]

关于区域的定义,凯文?林奇在他的《城市意象》中这样描述:“作为城市意象的五要素之一,是城市中等或较大的部分,是以二维空间来表达的,在观察者的精神中有进入其内部的感受,它因为拥有某些共同的、可分辨的特征而被认识。它们总是从内部可识别,如果能从外部被看到则可被用作外部的参照”。1962年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

生与死》一书中则更加强调了不同区域内观察者的视觉感受和情感归属。她认为,街道和广场是城市中最能唤起人们情感归属的城市形态,是真正的城市骨架形成的最基本的要素,而不是现代建筑运动和理性功能主义城市规划所认为的建筑和道路(或公路)

[1]

。街道与道路的区别在于街道充满生命

力,满足人的行为习惯和生理、心理需求。

在后现代主义城市设计中,城市街区的概念日渐流行,这种概念在更为具体化的英国文脉中成为“都市村落”。此类街区的要点在于具有相对较小的尺度、功能混合、良好的步行环境(满足但不鼓励使用汽车)、不同类型与尺度的建筑以及使用权的多样化

[2]

。城市街区在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城

市规划思想的影响下,不断流露出对场地特征和群体意识特别关注的特质,与新都市主义之后“社区”的概念深度契合,即向传统街道模式回归,表现为街道—街坊—街区—社区。

2.我国“街区”释义溯源历溯我国传统汉语词典,如《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均没有收录“街区”一词。但是就其广义应用概念来说,我国早在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市”和“坊里”就已经有了“街区”的形态。在我国古代城市格局中,由街围成坊,由连续的街坊组成了街区,到宋代以后街区才具有近现代街区的意义。

早在曹魏邺城,城市就有三个专门的市,但管理严格,到中午准时闭市。北魏洛阳外城有好几处集中的市,文献可考的有大市、小市、四通市、四夷市,市逐渐从内城脱离出来,分布于内城外东、西、北侧,外城各坊里之间。

隋唐长安城集中设置东西两市,各占两坊之地(约80公顷),为封闭性的商业区。东市“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市则专为外国商人贸易之所。两市内道路宽阔,车马可行,路网结构呈“井”字型,中心设管理商品交易的市署和平准局。西市南北长1031米,东西宽927米。临街地带房址遗迹较稠密,几乎没有空地。商业建筑一般是面阔6米多,约两间,小的面阔4米多,约一间,大的面阔10米多,约三间。

盛唐以后,商业和手工业活动在其它居住坊里越来越活跃,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图2),如乐器作坊(小忽雷)集中在崇仁坊,毡曲在靖恭坊,制玉器在

延寿坊,制售美酒在长乐坊[3]

。这些坊虽然形成了自身特色,但严格封闭,民居只能于坊巷内开门,不可向街。长安城内居住街坊面积都在25-50公顷,居住街坊的内部系统是开放的,相当于一个次级城市区域

图2 唐长安西市街景

北宋汴梁(开封)城中不再按旧制设置独立封

闭的市,大街上到处都有商店。从宫城正门宣德楼

起,各街巷不仅有官衙、寺院、馆驿、达官贵人的住宅,而且有各种各样的商店散布其间。商业设施和商业活动已完全深入居民区,从而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代以后坊里的界限完全被打破,开始出现接近现代意义的商业街区,商业沿路或沿河呈带状分布,并延续至今。

随着近代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中各类功能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题性街区,如北京的王府井,从清宣统年间起陆续建造了一批洋行、银行、珠宝店、高档百货店和饭馆;天津的和平路商业街始建于1905年,19世纪20年代末随着天祥、劝业、泰康三大商场,国民、惠中、交通三大旅馆以及渤海大楼、浙江兴业银行等建筑的落成,逐渐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区。

3.“街区”的相关概念

2004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首次出现了“街区”一词,指“由若干条街道形成的一片区域,面积一般不很大(跟城市的行政区不一定吻合)”。2005年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将“街区”解释为“城市中的某一片区域,也指以某种特征划分的区域”,这一说法中没有提到“道路”的概念,也没有对街区内部的功能加以界定,但其内涵更接近于凯文?林奇的区域,强调城市中的某种共同特征。

在城市规划专业领域,“街区”一词并非城市规划术语,而是作为日常用语出现,如城市街区、商业街区等,只有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街区才有明确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明确定义了历史街区的概念,即“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城镇,并报国务院备案”。2008年7月1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颁布,《条例》中亦有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内容,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9年10月16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核定的安徽省历史文化街区为桐城市东大街、胜利街、南大街。2010年1月四川省政府核定公布的四川省历史文化街区为阆中市汉桓侯祠、华光楼、南津关3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和会理县南北街、科甲巷、东明巷、西城巷4条街(巷)。可见,历史文化街区中的“街区”强调的是一种物质边界,即传统的历史风貌区域,也许街区内那些最初的由历史、文化、场地限制以及人的生活习惯相互冲突、协调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早已不复存在,但是这种对物质的多方面保护必然会衍生出一种或几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使传统得以维系。这些特点在我国传统商业街区中体现的尤为充分。

三 传统街区与时代的共生

1.传统商业街区的形态特征

传统商业街区因居住区发展而来,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社会和空间形态方面的独特的组织形式,表现出以下四个特征:

———领域性强。所谓领域性是指个体或团体对特定城市地区的排外性的控制。由居住区发展而来的商业街区是居民居住、生活的场所,这一区域的领域性并没有因其功能的综合而表现分散,反而因时间、空间的统一,居民生活习惯的相似而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居民的生活依赖于街区内部的街道空间。街区内的居民相互熟悉,有良好的邻里关系。时间越长则领域感越强,领域圈内的物质形象和人文形象也越来越以整体面貌出现。

———地块肌理参差交错。封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商业店铺大多是以原宅基地为建设单元,产权地块在尺度上与原宅基地相一致。随着临街商业活动的发展,临街面用地供给紧张且价格昂贵导致地块大都只能向纵深方向发展,遂致窄边向街,家家紧靠,呈“小、密、多”的特点。

———街道尺度适宜。我国传统商业街道大多宽度较小,临街建筑低矮,街廓比(D/H)大多为1∶115。清末民初时期的大型商业街道宽多为10-15米,沿街建筑高度多为6-10米;小型商业街道宽度为4-8米,沿街建筑高度通常为4-6米。这些商业街的长度一般不超过1000米[4]。具有这种尺度关系的街道空间,令人感觉亲切、宜人,易于开展商业活动。

———建筑形态古韵浓厚。商业建筑和街道均具有古朴、窄小的特征,使人极易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图3)。诸多老字号的招牌和传统民居式的建筑风格,更使人感受到浓厚的古韵古风。窄小的街道既为顾客光顾每个门店提供了方便,也使街区产生了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构成了一道传统商业街区特有的古朴而繁荣的景观。

图3 天津古文化街

2.传统商业街区的职能转变

随着现代商业模式的出现,揭示着多元社会的价值取向走向多样化,传统商业街区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服务能力都在缩小。这种“缩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区位和交通优势降低。昔日的控制职能让位于多功能超大规模的商业中心,随着商业功能转移到更便捷的地方,传统商业街区丧失了区位上的优势和竞争力;由于传统商业街区交通可达性低,其吸引力和影响力也随之降低。

———现代商业业态对传统街区的挤压。现代商业业态的综合化趋势正在挤占传统街区的市场份额,使小型零售业向精细化和专业化发展,服务对象趋向小众和街区内消费人群。

———小尺度空间已不能适应现代商业的要求。小尺度的空间已经使空间效能达到极致,满足不了现代商业活动对空间场地的要求,只能按照自身的禀赋适应变革的市场环境。

传统商业街区的职能变化,并不说明传统商业街区活力的丧失,其丰富的空间形态依然是城市共同的记忆,尽管其昔日的风光已经不在,但仍然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3.传统商业街区的异化

传统商业街区的更新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城市更新起源于二战后欧美各国对不良住宅区的改造,随后扩展至对城市其它地区的改造,并将其重点落在城市中土地使用功能需要转换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了快速的大规模的城市更新阶段,特别是旧城中心地区,更新的规模和力度更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商业街区逐渐与现代商业模式相融合,并出现符合自身发展的新形态。

(1)以百货大楼为主体的商业步行街(区)

20世纪初“百货大楼”开始出现。一个业务完全的百货公司的建筑面积比传统的商店要大上几十倍,商品品种齐全,室内环境良好[5],且常常位于繁华的市中心。1955年9月,北京市第一座大型百货商店———北京市百货大楼建成营业。1956年,由上海迁京的蓝天服装店、普兰德洗染店、四联美发厅、中国照相馆等一批名店落户王府井,使王府井商业街的经营内容进一步扩大[6]。

20世纪60-70年代,步行商业街(区)成为许多欧美城市改造旧城区环境、复兴城市中心的一种重要方式。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我国开始了在城市传统商业街区内改建现代商业步行街的进程,以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天津和平路、沈阳中街等为代表的城市商业步行街陆续建成。这些传统商业街区在改造中保留了原有的综合性百货大楼,其余商业则向“一店一品”的专业化商业模式发展,增加了餐饮、休闲、娱乐成份。这些商业步行街不仅成为城市新的形象代表,还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2)以重点保护文物为依托的城市主题街区

“主题”一词指暗含或反复出现的核心理念(思想)的意思。城市商业街区正是朝着这样的趋势发展,或者说将主题化上升为发展目标。传统商业街区内部通常有人文名胜或建筑遗址,特别是一些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名胜遗址,是传统商业街区的重要依托,也是核心理念的代表。这类街区往往成为外地游客了解当地民风民俗、历史风貌的重要场所,如成都的锦里是位于武侯祠东侧的一条老街。2004年,以武侯祠为依托,以古蜀文化为主题打造的民俗一条

街,不仅有静态的历史风貌展示,也有富于参与性的动态旅游项目,使锦里文化街区重新焕发了生机。西安的书院门以碑林为依托打造的以书画为主题的古文化一条街,在570多米长的街道上集中了上百家店铺,以字画为主,还有种类繁多的文房四宝、碑帖拓片、蓝田美玉,以及古乐器“埙”,

凸显了大唐遗风。

(3)以历史风貌为基础的城市特色街区

这种特色街区种类繁多,总体来说可归纳为四类。

第一类为以一般文保建筑为主的传统商业街区。此类文保建筑虽然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整体风貌不佳,也没有形成自身发展的特点。很多老字号店铺从街区撤离,置换进来的业态往往主题分散,与历史街区风貌多不协调。但另一方面,这种零散的业态使老街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并成为街区附近居民的日常消费场所。如河北省保定市的东西大街

虽然民国风格的历史画廊还可循踪影(图6),但是整个街区的业态环境衰退,活力降低。

第二类为工业厂房改造的文化产业街区。

近代图6 保定西大街

工业厂房以及20世纪50-60年代的一批工业遗址

建筑风格简练朴实,讲求功能,如北京798艺术区原为国营798厂等工厂的老厂区。2001年,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开始集聚于798厂,他们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此处对从事艺术工作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原有厂房建筑的风格(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一变而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图7)。798也因此成为国内工业厂房改造的成功案例

图7 北京798艺术区一角

第三类为住宅遗址改造的历史风貌街区。我国有很多特色民居,如上海的旧弄堂,北京的四合院。这些居住建筑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曾经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这些老建筑经过整修而成为观赏、游玩的新的目的地。

如天津五大道旅游区(图8)、意式风情区等。第四类为古镇、古村落。云南丽江(图9)、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这一类古镇、古村落的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其以完整的历史风貌和特色街区成为游览胜地,并不断得到保护,使其

图8 天津五大道

传统风貌得以延续传承

图9 丽江古城

四 现代街区的组织结构

现在,“街区”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商业街区。

今天的城市街区形态与社区管理体制密切相关。现在的城市管理机构分为市、区、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四级。我国街道办事处是政府在城市管理体制中最基层的单位,代表区级政府在辖区内实行社会管理,其空间形式表现为:街道(此为道路之意)———街坊———社区———街区(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目前,“街区”作为行政划分出现的频率并不多,也没有明确的概念。但是在城市分区、分地段开发以及房地产开发中都有使用“街区”概念的情况出现。

如汕头在城市更新中的一些片区都以街区命名:市中心区的“第11街区”总面积27.2公顷,是一个全市性的集文化、商业、金融、服务、娱乐等项目为一体的商业街区;市区东南部的“第42街区”总用地面积为30.51公顷,是包括幼儿园、肉菜市场、社区医疗、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活动设施等在内的居住型街区。深圳的街区划分及命名更为系统,也更接近国外发达

国家的街区开发方式。此外,房地产楼盘的“街区”也

有借用国外的概念,由连续的几个街区组成社区,一个街区的用地面积一般在4-10公顷。 五

 结论

无论规模大小,传统商业街区所体现的都是一种共同的特质,维系在成熟稳定的社会自组织结构中。传统商业街区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成熟的空

间范式,而这种完整的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空间格

局对城市的演进过程将继续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尽管传统商业街区在持续的城市更新中经受着一轮又一轮的冲击,在商业浪潮中不断被赋予一个又一个新的定位,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不断接受着一种又一种理念,但传统商业街区没有因此而消亡,而是作为城市历史的见证,伴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壮大着。这是人类的幸事。我们应予珍惜。

【Abstract 】 The f or mati on of China ’s traditi onal com 2

mercial streets origins fr om residential areas and relies more on the support of consu mp ti on .M ixed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s pace p r ovides the foundati on for all kinds of commercial f or m s .The building structure of shop in fr ont homes (houses )fully re 2flects the s 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nd s ociety which born in the context of s mall -peasant economy .W ith thousands of years ’evoluti on,traditi onal commercial streets have p r oduced

unique s pace syste m and created interesting s pace paradig m.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mor phol ogical evoluti on of traditi onal commercial streets fr om the pers pective of landscape,cultural values and urban paradig m.

【Key words 】 traditi onal commercial streets;mall;

bl ock;s pace syste m s

参考文献

[1] 陈友华.城市规划概论[M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101

[2] 史蒂文?蒂耶斯德尔,蒂姆?希斯,塔内尔?厄奇著,张玫英,

董卫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7

[3]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版)[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89:47

[4] 梁江,孙晖,中国封建传统商业街区的空间形态及模式分析

[J ],华中建筑,2006(2):78

[5] 赵仁冠,城市旧商业街区的改造与更新[J ],城市建筑,2005

(8):20

[6] 魏科,北京旧城商业街的复兴———王府井大街一期整治[J ],

北京规划建设,2003(3):84

(编辑:赵志刚;责任编辑:赵 勇)

特色街区打造工作方案

特色街区打造工作方案 未来三年,我市将重点打造“1+1”城市商业形象街区,即民族路全国高品位步行街和中山路繁华商业大道;10条市级特色商业示范街区;同时每个县城打造一条特色示范街区。在全市形成一批集聚效应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鲜明、基础设施完备、街区管理规范、拉动消费作用明显的特色商业街区。 商业街区按四类划分 按照方案,我市将以打造全国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推进国际化省会城市建设为目标,集中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力量,加强特色商业街区的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特色商业街区的商贸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休闲、旅游观光等服务功能,集中培育建设一批特色突出、运营规范的特色商业街区,努力提升省会城市消费环境和扩大中高端消费供给,提高商业集约化水平和推动流通高质量发展,全面展示城市特色风貌和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在编制全市商业街区专项规划过程中,结合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按照风尚大道类、文化亭廊类、味蕾美食类、邻家街巷类四类商业街区划分,明确建设目标、任务、标准和推进措施、政策支持等。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是商业街区建设的一条基本原则。”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品牌街区必须特色鲜明,充分整合省会历史文化、商贸物流、产业特色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餐饮、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的特色街区。 我市还将组织有关部门和相关县(市、区)政府,对本区域内特色商业街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对标国内商业街区建设持色突出的城市考察学习。 重点打造中山路繁华商业大道。其中,核心区域(中华大街一体育大街),将依托大型综合体、商场、超市等高端商贸设施集中,文化、体育、娱乐等业态丰富的优势,同时与中央商务区、百年广场、商业街区、市场等相互结合,推动商、文、旅、体、食、娱等业态融合,打造向智慧化、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商业品牌形象、现代时尚的高端消费聚集区。

传统商业街改造导致传统的丧失及其对策

传统商业街改造导致传统的丧失及其对策 引言:中国许多城市传统的商业街都是名声在外的百年老街,见证了历史的沧桑,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青岛的中山路,在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重组,经济重心的转移,这些传统街区都经历了从繁华到衰落的过程。为此,中国许多的传统商业街先后进行了更新改造,期望恢复其繁荣,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遗憾和不足…… 青岛市中山路是最能体现青岛市老市区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积淀的传统商业街区,其曾是青岛市的商贸中心,随着东部的开发建设,城市中心向东部转移,以中山路为商业中心的单核心的城市结构向多核心的方向转变,削弱了中山路的吸引辐射能力,其逐渐衰败,这是城市发展阶段导致的必然结果。因此,对中山路传统商业街改造更新是历史的必然。综观中国各地传统商业街改造的经验得失,传统商业街改造导致其传统的丧失是最严峻的问题。目前,青岛市中山路正在进行改造更新工作,中山路传统商业街改造如何恢复其生机而保护其传统的特色?笔者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1、中山路传统商业街改造保持其传统氛围的关键――以旅游业开发为主的策略 中山路传统商业街改造如何保护其传统氛围而恢复生机活力呢?作为旧城区最早的商贸区和以历史建筑与文化景观为特色的街区,中山路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上来,形成以旅游业开发为主的模式,而并非是依赖大量的投资或大型的开发项目。 随着青岛经济中心向东部新区的转移,青岛市的大多数星级饭店、大型购物中心、金融机构等都建在东部新区,中山路地区大部分仍然是低价位地段,其宜人的小尺度空间、历史遗留商住区的特征最适合发展中、低档旅游点,以争取那些被独特的文化所吸引的游客。在改造开发的同时,避免引入与此区不协调的大型开发项目(如大型购物中心、大型宾馆),防止当地的房地产价格和混合商业结构的冲击。例如,中山路传统商业街区有很多的历史建筑,如栈桥、天主教堂,这些历史建筑是吸引游客的景点,可讲解历史遗迹的背景、文化,并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或手工艺品的服务,这样,即满足了游客纪念性的需求,又增加了旅游区的收入。 2、对传统商业街物质空间的保护 传统商业街存在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在这条街上集中了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具有城市独特的传统物质空间环境。 2.1 历史建筑的保护2.1.1 保护真实性 “历史建筑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因此,保护历史建筑第一重要的就是保护建筑的“原真性”,即建筑的形态尺度,外形风格,装饰材料类型色彩等等,保护它所遗留的全部历史信息,使其不发生变化。对其保护整治遵循“做减法而不做加法”“整旧如旧”的原则。

传统村落空间重构

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蒙太奇重构 肖薇朱霞 摘要: 内外环境的剧变以及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取向分化共生的作用使得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模式面临更替,从强调遗产的稳态转向承认空间变异的必然性,通过人为干预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求解传统村落空间多维属性的矛盾成为规划师面临的新课题。本文试图重新审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体系,以空间叙事学为理论基础,以蒙太奇为主要方法探究传统村落叙事空间重构的必要性及策略,通过“解译提炼—蒙太奇重构—文化耦合”介入传统村落空间秩序组织,解读其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合梳理日益混乱和失去特质的村落空间秩序。以经典结合现代的时空演绎协调村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调整传统村落空间的成长路径实现村落遗产稳态与空间变异性的动态平衡,在空间重构中寻求传统村落空间复兴的生路。 关键词: 传统村落空间叙事蒙太奇重构 1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重构背景 1.1传统村落空间的叙事性 特定时间留存的空间性存在是历史叙事的动机,也是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文化认同的时空容器,这使得空间本身成为一种叙事主体。村落是空间的聚合体,各空间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自组织系统。空间的物质客观性和精神主观性成为理解复杂丰富的人类生活,解读地方历史印记和文化个性的媒介,使传统村落文脉可以借由物质形态被阅读和理解。良性的村落空间应当能够增强文化延续、持续种族生存、增加时空关联性、激发个体成长,实现村落空间对村落地域文化与历史传统的表达。 1.2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演变 近年来,传统村落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巨变,引起村落空间演化模式的显著更替。以人口产业发展与观念转变为主导的内生动力以及城市化、体制改革、旅游驱动、政府调控为主导的外部驱动共同推动传统村落发展轨迹的演变。伴随其中的是村落功能演变并促使传统村落空间的现代性转型。基于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取向的分化共生刺激乡村聚落空间由过去的“同质同构”转变为“异质异构”,村落格局、要素、结构的组织关系呈现加速变动,提出

浅谈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

浅谈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

————————————————————————————————作者:————————————————————————————————日期:

浅谈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旅游管理 浅谈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的传统村落旅游呈现出持续升温的趋势,针对于这一现象,旅游学、地理学以及建筑学等各科学科都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但是关于村落旅游与村落形态变化方面的研究依然还很少,因此,展开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很有必要,在本文中,主要针对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并且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赵敏 作者简介:赵敏1980 年12 月生女民族汉籍贯:河南遂平人,本科学历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开发。 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升温,近年来,旅游的热点已经逐渐倾向于很多保存相对完好的传统村落,并且游客量也在逐年的上升。随着这些传统村落逐渐成为旅游热点,相关方面的专家也开始展开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对于传统村落来说,尤其是被旅游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各科学科作为研究的重点,并且也在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发现,逐渐的揭开传统村落的神秘面貌以及传统形态的变化,虽然传统村落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取得了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实际的学科研究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领域。本文主要以实际的村落来作为研究的例子,并且阐述相关的观点。 一、研究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当很多游客都聚集到传统村落来时,从物质形态上,也让传统的旅游村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变化不一,有一些传统村落因

商业街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商业街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商业街的定义、特点及分类提要:区商业街。与中央商业街相比较,还存在地区性的商业街,即分布在各个居民住宅区、主干线公路边、医院、娱乐场所、机关、团体 更多精品制度 商业街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什么是商业街?商业街就是由众多商店、餐饮店、服务店共同组成,按一定结构比例规律排列的商业繁华街道,是城市商业的缩影和精华,是一种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商业集合体。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功能全。现代商业街至少应具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体育、文化、旅游、金融、电信、会展、医疗、服务、修理、交通等15项功能和50~60个业种,现代商业街要力争做到”没有买不到的商品,没有办不成的事”,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各种需求。2.品种多。现代商业街是商品品种的荟萃,如北京西单、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商业街,不仅要做到”买全国、卖全国”,而且要有比较齐全的国际品牌,既是中国品牌的窗口,又是国际名牌的展台,把民族化与国际化有机地结合起来。3.分工细。分工细、专业化程度高,是现代商业街的重要特色,现代消费已从社会消费、家庭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转变,要求经营专业化、品种细分化,商业街除了少数几个具有各自特色的百货店以外,其余都由专门店、专业店组成。4.环境美。商业街的购物环境优雅、整洁、明亮、舒适、协调、有序,是一种精神陶冶、美的展现和享受,突出体现购物、休闲、交往和旅游等基本功能。5.服务优。服务优是商业街的优势和特点,除了每一个企业塑造、培育和维护自己的服务品牌,推进特色经营外,要突出商业街服务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公用性,提高整体素质、维护整体形象、塑造整体品牌。 综观现在各种商业街,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1.中央商业街。中央商业街一词是大都市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西方国家比较早的采用了这种提法,如美国纽约的曼哈顿、日本东京的银座等均被冠之中央商业街的称号,但中央商业街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至今没有明确的、权威的界定。可以说,一个真正的中央商业街必须是这个城市的商务功能核心。从一般意义上讲,作为中央商业街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商业特别发达。这里所说的”商业”不能作狭义的理解,而是泛指一个具有综合性功能的区域。它不仅涵盖了一般的零售业和服务业,并且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娱乐业、房地产、写字楼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等设施,是一个大商业的概念。第二,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像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香港的中环、纽约的曼哈顿第七大道等都在区域经济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其社会知名度要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的商业中心。第三,中央商业街的功能要辐射整个城市而不是仅在某一地区某一范围内发挥作用。换句话说,中央商业街应是一座城市的开放窗口,它是整个城市经济和商业发展的中枢,是南来北往的客流集散地,特别是搞商务活动的人都必须要前往的地方。第四,中央商业街应位于城市的黄金地段。地价和土地的利用率最高,交通极为便利,人流、车流量最大,建筑物高度集中,有现代化的市政、信息环境、对国际跨国公司有巨大的吸引力。 2.地区商业街。与中央商业街相比较,还存在地区性的商业街,即分布在各个居民住宅区、主干线公路边、医院、娱乐场所、机关、团体、企事业所在地的商业繁华街道。二者有明显的主从区别,概念不能相互混淆。相对中央商业街而言,地区商业街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地区商业街的总体规模小,它以零售业为主,是简单的商业组合,其功能比较单一。比如,超市、百货公司、仓储商店等,其活动范围局限在有限的商圈内。第二,地区商业街是一种社区化消费场所,不是辐射整个城市的行为。 3.特色商业街。商业特色街即是在商品结构、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商业街。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专业店铺经营为特色。以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时候,村落中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往被忽视。本文以江苏省张家港恬庄整治规划为例,从功能布局、街巷空间、滨水空间、建筑整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 一、背景 恬庄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集市型古村,位于无锡、江阴、常熟三市交汇处,处于张家港南大门——凤凰镇的东北角,地理位置优越。204国道、苏虞张、沿江高速、锡张高速等多条公路通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恬庄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榜眼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孝坊”等古建筑已经修复完成,恬庄中街完成了立面整治改造,恬庄保护整治工作初见成效(见图1),但地块内还存在部分建筑破损、环境脏乱、传统空间形态受到破坏等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传统特色,使村落空间形态得以保护和延续,村庄整治工作亟待加强和深化。 二、现状分析

(一)功能布局 恬庄地块内以传统民居用地为主,恬庄北街两侧分布一些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其中有省文物单位榜眼府、市文物单位杨氏孝坊、控制保护单位陈宅。商业主要集中在恬庄中街和204国道沿线,包括酒店、超市、棋牌室、医院等。地块西南靠近恬庄中街有一处工业厂房用地。绿化用地以庭院绿化、宅前宅后自留田为主,零散分布,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景观系统(见图2)。对恬庄起防御作用的历史河道玉带河,目前散落地分布在地块内,河道两岸驳岸风格特征不显著,滨水空间没有较好地利用,不成体系(见图3、图4)。 (二)街巷空间 恬庄中街为主要车行道路,现状道路人车混行,交通组织无序。古街主要有恬庄北街、大弄堂和小弄堂,街巷肌理大多保存了原有的空间尺度。恬庄北街是一条以花岗岩大石板铺设的特色老街,石板下有排水设施,街两旁建筑大多保留清代、民国时期的原有风貌,主要有榜眼府、杨氏孝坊和陈宅(见图5、图6)。大弄堂位于恬庄北街中段西侧,旧时是恬庄东、南街人们到横街道院进香、入塾读书或经浜梢岸往张市、塘桥的主要通路;解放后,弄堂中段上空有通弄跨越,是杨、孙姻亲内眷往还的通道。小弄堂位于恬庄北街南段,是通往横街、浜梢岸的通道,弄南为杨氏家族宅第,弄北为陈氏家族宅第,弄西口外为陈氏家祠。内部其余的步行道以生活性为主,道路通达街坊内部,路面大部分为水泥地 面(见图7)。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 村落作为聚落初始原型中的重要形式,研究它对城市发展有深远意义。本文从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等方面阐述江西省吉安市陂古村的空间形态及艺术特色,分析保护陂古村的不利因素,并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相应对策与措施。 标签: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保护 从原始时代的树巢土穴到村镇再到城市,没有聚落的概念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的建筑活动。村落在中国传统社会聚落体系中所处的层次较为基础,是聚落初始原型的一种。研究它对当今村镇、城市发展,以及人类对环境建设的要求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个传统农业大国,村落数量众多,但是随着城镇膨胀,大量古村落遭到破坏。如何对现存古村落进行合理保护利用显得愈发重要。 1 陂古村空间形态、艺术特色 陂古村地处江西省庐吉泰交汇点,有“庐陵文化第一村”的美称,村内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我们对古村落的保护研究从本源入手,探寻其生长的记忆,使村落的发展脉络连续而清晰。 1.1 村落空间形态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认知意象分析中认为,城市空间环境是可识别和可意象的[1],并概括出城市意象的五要素即:路径(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标志(Landmark)等。这五种元素构成了人对空间认知的基本框架,整个村落的布局是该理论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1.1 边界——传统外立面。从陂村来看,实际上是以传统建筑的立面来提示空间特色。陂村建筑虽历经千年岁月的沧桑,但仍保留众多精美绝伦的门楣石刻,青砖马头墙线雕琢细致,外墙窗框和门框清一色的用当地一种叫红石的材料勾边,“古色”与“红色”相得益彰,与巷道围合形成一种具有丰富、深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空间环境,体现古村落的特色,加深人们对其认知。 1.1.2 区域——村落。身临古村落,便有回到旧时领略故人风采的意境。不仅是看一眼,而且是深入其中之后,获得一种心理和生理感受。 1.1.3 节点——宗祠、书院、教堂。自宋代开始,陂村先人便重视宗祠的建造。自古奉行尊师重教,修建有养源、明新、敬德、振翰等书院、学舍,教育后人;被称作小洋屋的教堂则是民国初年的建筑,曾是重要的革命活动地,其外观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思想以及古代建筑向现代建筑形式的过渡,正立面和山墙面分别是中式和欧式风格。

皖南地区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皖南地区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由传统民居集聚而成的皖南地区传统村落,融合于山水之间,或背山临水,或依山跨水,或枕山面水。村落一般都是座落在缓坡上,随着地形、道路方向逐步延伸。研究皖南地区村落空间形态,有利于村落的保护更新建设。 【关键词】村落布局空间层次构成要素 1 村落布局 皖南地区传统村落总的来说呈现出对外封闭的形态,其布局主要有三种形式: (1)线型布局。这种布局通过沿巷道的建筑群完成,或者通过各建筑群的轴线关系延伸。线型布局总有一条主要干线,序列感强,民居一般均可得到良好的朝向与景面,如歙县渔梁。线型布局当主干线过长时,交通、生活稍有不便。 (2)散点型布局。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地段环境中,民居各处于适宜地带,呈散点状。散点型布局可使建筑隐于山林,有利于保持自然风貌,很适合于小自然村的形式,如婺源晓起。但此种方式有时显得凌乱,各户联系不够紧密。 (3)集聚型布局。它适于规模不等的各种村镇。这种布局方式占地少、紧凑,而且因为建筑集中,封闭性较强,如黯县屏山。集聚型布局如果处理不好,内部形态易紊乱,卫生条件差。 2 村落空间层次 村落空间层次关系围绕皖南民居形成特点,将宗族聚落关系以空间递进的方式联系起来。例如宏村村落空间关系就是一个例子。宏村位于黯县是皖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个聚居村落,村落整体布局井然有条。早在明永乐年间就将村中天然泉水挖掘成为半月形池塘,并从西河中引水入村,明万历年间又将村南百亩良田挖掘成南湖,形成完整的水系。 在宏村村落空间规划方面以纵向发展的形式层层叠加,视传统道德观念为规划要点,以宗祠为聚落中心。因此空间环境的构成需要迎合居住者的活动方式与意向,满足人们的各种社会性活动,同时利用依水而居的特点,使村落发达的水系为其横向连通线,渐深渐主。使民居围绕宗祠形成一个空间中心点,体现出整体环境在一个有序的层次空间中体现传统聚居文化的独特空间魅力。 居住组团平行于水系展开布局,有利于建筑空间层次的形成。皖南建筑空间层次是民居形式美的重要表现元素。民居的房屋与视线的焦点形成交错的视觉关

宗族组织和村落空间形态

宗族组织和村落空间形态 王浩锋叶珉 关键词:宗族组织,村落形态,空间构成 1.引言 宗法制度下的社会组织结构一直被认为是影响我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和“规划”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在村落的发展过程中,宗族经常出面调动集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修建村落的公共基础设施如水系、道路、桥梁等,同时大举兴建祠堂等公共建筑并通过其体现宗法制度的意识形态。这种情况在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商业的兴盛为那里大量祠堂的出现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随着宗族房份的形成,大小房支都拥有各自的礼制和生活中心-祠堂。村落中祠堂前面多有供宗族成员聚会的小型广场,周围的建筑布局和街道组织也比较工整,形成了比较有特点的空间节点(图1)。住宅以祠堂为中心布局的特点使得许多研究者认为,村落的发展受宗族裂解的推动和传统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宗族的社会等级结构转化为村落的空间结构。村落以房支祠堂为中心组织各自的空间领域,最后形成以宗祠为中心、以支祠为次核心的多层次空间等级结构,如图2所示(董卫, 1986;余英, 2002;张十庆, 1986)。 然而在我们对徽州村落的研究中发现,上述的看法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首先对此提出了质疑。房份的形成和共有财产以及祠堂的建设并非同步,更多的情况是一个房支祠堂的修建通常较晚(高寿仙, 1995)。荷兰汉学家Zurndorfer(宋汉理)的研究表明,由于非常明显的贫富两极分化,十六世纪时徽州宗族的内部很可能已经产生了基于经济占有权而非长幼辈分的等级秩序(1989)。况且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宗族成员的多次迁入迁出以及地产兼并,即使依据房份划分的空间领域相信也早就变得面目全非。这种质疑在我们进一步对徽州传统村落形态的空间分析中得到了印证。 2.研究方法-空间句法介绍(Space Syntax) 空间句法是伦敦大学建筑学院希列尔教授及其同事的研究成果(Hillier, 1989 & 1996; Hillier & Hanson, 1984)。借助计算机的分析,该方法把对建筑和城市空间组织的描述转述为空间系统中各个空间组成部分所构成的相对关系,从而试图揭示表面形式背后的深层空间结构特征。在其方法背后是一套关于空间形态的理论,该理论假定城市和聚落的空间组织都受到某种“形态法则”(Morphological laws)的影响,人类社会通过这些形态法则在实体环境中再现其种种社会关系的同时,其行为也会受到空间形态的影响。而空间句法的主要目的是展示空间形态法则如何在各种空间形式中产生不同的空间界面来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表述。 空间句法对空间的描述有两个基本概念:一维的线性(Linearity)和两维的凸起程度(Convexity)。一维的线性描述一个空间和其相邻空间可能形成的轴线延伸程度;两维的凸起程度指的是空间的宽度大小和尺度。一个连续空间系统可以解析成许多个由实体环境边界所限定的“凸状”空间(图3-a)。这些“凸状”空间相互所形成的线性连接构成轴线,它指的是一组“凸状”空间不受视线

浅析中国传统商业街区空间

浅析中国传统商业街区空间对现代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的启示 摘要:对古代传统商业街区空间形态及启示特征进行了概括,总结出对现代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的启示。分析现代商业街区形态发展趋势,得出公共开放的商业空间具有的优势。用两个实例说明现代商业空间表面上可以极具现代感,但在空间的规划上却可以是传统街区特征的运用和再诠释。 关键词:古代商业街区空间,现代商业空间,城市设计,公共空间,空间尺度,再诠释 引言 在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新城市主义进行研究后,发觉其中很主要的思想便是使用欧洲传统小城市的模式来解决现代城市的问题,希望从传统城市的社区、邻里、尺度等方面来实现城市人性化的回归。虽然新城市主义运动主要是针对美国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化的趋势,但从传统城市空间中寻找真知灼见的思想对我们亦有启示作用。那么,中国的传统城市是怎样的,其空间布局有哪些是可以运用在现代,解决现代城市的矛盾与问题的?本文希望从商业空间这一切入点讨论如何从中国传统商业空间布局中吸取精华,创造现代的、充满人气与活力的商业街区。 1 古代传统商业街区空间形态及启示 商业街区的演进和社会经济、生产方式的发展密切相关。最初形成在人类聚居地的某交通节点附近,进行露天面对面的交易(见图1“集市空间”)。先秦以后,我国古代城市的基本结构是居民区为坊,商业区为市,形成我国城市传统的里坊制度。直到宋代商业突破里坊限制,商业街区便是商业与居住错杂的地区,常以前店后院的景象出现(见图1“街巷空间”)。至此,院落空间、街巷空间便成为了传统商业街区空间的组成部分。这两种空间的渗透组合,使外部空间,街道生活连成一片,凝聚了丰富的城市生活气息。 1.1院落空间 院落空间是构成传统商业街区的基本单元,犹如街区的细胞。传统商业街区的院落空间以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其余的院落空间基本上是从四合院的形式演化而来的,具有与其极为相似的空间形态组成。传统商业街区的院落空间构成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实体的建筑部分、虚体的庭院部分以及二者之问的过渡空间。可见,建筑和环境的融合是其最大特征。同时,虚实过度空间的存在创造了丰富的空间感受。因此要避免没有过度空间的临街建筑。 1.2街巷空间 街巷空间是传统商业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古代城市的主要空间肌理。商业形态的街巷空间两侧主要由商业建筑夹峙而成,主要以小街为主。其主要功能是联系道路两侧的市肆店铺,形成特殊的商业氛围,提供临时的室外售卖空间和顾客停留、逛选的空间。可见,围合感是商业街道的另一特征。适度的高宽比有助于形成商业的氛围。以明清时北京为例,大型商业街道宽度在10到15米,小型商业街道4到8米。以当时的建筑高度判断,D/H=1-2甚至小于1。现代的街道的高宽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如果D/H在4以上时,便完全没有围合感。 商业街巷的交通功能被弱化,成为院落空间的一种延伸,并具有公共空间的性质。可见,商业街区不仅仅是购物的空间,尤其是在有集市、庙会时,还有各种各样的“表演活动”,这些都使之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活动中心。空间使用功能的混合性、多样性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是街道活力的源泉。 1.3启示 从整体的特征可知传统的街道、巷子和小径纵横交错,建筑高度和风格各有不同,在公众的自由穿越通行中,成为开放的公共空间。此外,步行也是容易被忽略的特点。唯有为步行者产生的街道才具有这样的尺度和多样性。 总结起来,传统的商业街区能带给我们这些启示:与环境的有机融合、合理的街巷和建筑尺度、开放的公共空间、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人性化的场所。

国内外著名商业街案例分析规划要点及成功规律总结

商业街按照定位不同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1、综合商业街(专题阅读):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文化等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商业集合体,注重提供消费者所需的综合服务。例如王府井(专题阅读)步行街、纽约第五大街等。 2、主题商业街:集中在一起反映一个主题,并根据这个主题设置衍生类商铺,每个业态均为主题的一个部分,以适应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与差异化的要求。如三里屯酒吧街、香港旺角通菜街(女人街)等。 3、特色小街: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或地域风情的商业街区,为消费者提供具有传统特色的商品与服务。例如成都锦里、西安回民街等。 商业街发展趋势 商业街成功的关键因素

商业街规划要素 规划——空间形态 →国内外大多数成功商业街的规划都很好的利用了窄巷、短街、折线、连廊以及小尺度共享空间,以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 →窄巷容易形成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曲径通幽”的短街不容易让消费者感到紧张与疲劳。 →连廊可以较好的解决二层及二层以上商业的水平交通问题,提升其价值。小尺度共享空间一方面就是聚客点,另一方面也就是商业街的活力空间。

规划——功能结构 →目前国际通行的商业区结构与业态的分布为:购物占30-35%,餐饮占20-25%,休闲、娱乐、酒店、服务等占30-40%。 →我国步行商业街(专题阅读)业态结构调查结果,购物普遍占到总业态的50%以上。 →近些年来,商业步行街功能分布中,购物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规划——尺度(长) →商业街的长度一般在500-700米较合适,最多为1000-1500米。 →从商业街的发展规律瞧,非步行街长度可稍长些,步行街必须短些 ,具体长度视功能定位而定。 →专家测试,一般走2500米左右时腿会发酸;走4000米时会感觉到累,走6000米时会筋疲力尽。 →人逛街走“之”字型线路,行走距离就是直线距离的四倍。

谈中国传统村落形态及其发展现状

谈中国传统村落形态及其发展现状 [摘要] 村落是聚落的一种基本类型,是长期生活、聚居、繁衍在一个边界清楚的固定区域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所组成的空间单元。文章介绍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特征、形态及影响因素、探讨了在城市化和全球化过程给村落造成的负面影响,以期对村落未来的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 传统村落;传统聚落;形态;影响因素 就聚落的形态而言,中国传统聚落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两种类型。村落是聚落的一种基本类型,是长期生活、聚居、繁衍在一个边界清楚的固定区域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所组成的空间单元。中国传统的村落聚村而居,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中国传统村落聚落的特征 乡村聚落形态一般指的是村落中大规模的、静态的,永久的物质实体,例如建筑物,街道,设施,山丘,河流,甚至树木,这些物质实体包含了许多内容,包括用他们的方式,他们的质量以及他们的所有权。一个良好的聚落是一个开放的聚落、可及的、多样的,有适应能力的聚落。 1.1活力 一个聚落形态对于生命的机能,生态的要求和人类能力的支持程度,对于一个有益健康的有良好生态功能的,有利生物生存的环境,由三个重要的特征构成: ⑴延续性 村落的生存条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物质的供应与弃置;居住的密度与资源的相对比例;聚居位置;建筑物的布局对口照和空气流通的影响;以及对空间,土壤和作物恰当的保存方式,使其能维持所需的供应。耕地,暖房,保护林,灌溉系统,水井,室内通风,排水道.垃圾场等是提供人类生存条件的空间设施中的一部分。 ⑵安全 好的聚居地是一个没有各种危险,毒害和疾病或者是能够控制的地方,要达到这种安全目标,要注意空气和水的污染问题:食物的污染问题:对有毒物质的管理;对疾病和传染的控制;对意外事故的预防;对暴力的防范;防洪,防水,防震。

传统商业街面临的危机

传统商业街面临的危机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传统商业街面临的危机 中国商业发展到如今,每个城市,不论大小,几乎都有自己的城市商业中心,它们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产物。在国内,由于经济体制的缘故,和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相比,商业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自解放以来,由于对资本主义的排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国内的商业都是由国家的“计划”而进行,因此,发展缓慢,缺乏生机。每个城市最多也就是以当地城市的名称命名的百货大楼,仅此而已。 改革开放过后,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一系列支持个体经营的条例出台,依然以百货的形式在原有的百货大楼周边重复建设,而个体商业则得到了自清朝乾隆年间以来最为迅猛的发展—其发展大多以城市百货大楼为中心,慢慢向四周辐射,逐步形成了如今的中心,并且大多数是商业街的形式。地方政府为了让其更好的发挥商业的作用,禁止车流,只许步行,形成最终的所谓的商业步行街。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叶到现在,城市的传统商业中心无论是在满足人们消费、休闲方面,美化城市形象方面,还是在对城市的经济贡献方面都起到巨大的作用。

随着改革的不断纵深,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以及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传统商业中心似乎逐渐满足不了城市发展的需要,其市场地位在发生着非常微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商业老化 商业的老化几乎是所有城市的商业中心都面临的最为严峻问题。 从外部的硬件条件来看,主要表现在外部道路的狭窄,无法满足如今庞大的车流量,导致交通堵塞,最终影响到商场的人流量,以及消费者对商业中心的感知甚至消费倾向。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车保有量急剧上升,停车问题日益成为国内商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而传统商业中心恰好在停车上一直是一个空白,如果停车无法良好的解决,将加速传统商业的衰退。 从内部的硬件条件来看,商业的建筑外观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风吹雨打过后,呈现出了明显的沧桑与老迈,它们已经不在扮演城市风景的角色,相反,甚至影响到了城市的市容,相应的,内部装潢配套的陈旧与老化,同样暴露出了传统商业的“人老珠黄”。其次,商业的规模是传统商业更难突破的问题,娇小的规模根本无法体现现代商业的休闲购物环境,也无法满足消费者贪婪的购物欲望。在无法打造“一站式”购物平台的情况下,很难和其他新兴综合性商业抗衡。另外,传统的建筑格局是传统商业的又一不可忽视

浅谈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

浅谈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的传统村落旅游呈现出持续升温的趋势,针对于这一现象,旅游学、地理学以及建筑学等各科学科都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但是关于村落旅游与村落形态变化方面的研究依然还很少,因此,展开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很有必要,在本文中,主要针对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并且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升温,近年来,旅游的热点已经逐渐倾向于很多保存相对完好的传统村落,并且游客量也在逐年的上升。随着这些传统村落逐渐成为旅游热点,相关方面的专家也开始展开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对于传统村落来说,尤其是被旅游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各科学科作为研究的重点,并且也在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发现,逐渐的揭开传统村落的神秘面貌以及传统形态的变化,虽然传统村落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取得了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实际的学科研究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领域。本文主要以实际的村落来作为研究的例子,并且阐述相关的

观点。 一、研究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的目的和 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当很多游客都聚集到传统村落来时,从物质形态上,也让传统的旅游村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变化不一,有一些传统村落因为吸引游客而变得面目全非;而有一些传统村落却保存完好,风采依旧;而有一些传统村落在保存自身文化的同时,也紧跟时代潮流,可谓是焕然一新,因此,这些发生了诸多变化的现象,都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传统村落在旅游业的影响下,形态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在发生变化之后又具有怎样的特征,或者是导致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都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但是,在进行研究时,一定要选择类型不同,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去作为研究对象,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全面、综合性的研究,使得到的研究结论能够真正的适用于其他传统村落的实践。 (一)研究的现实意义 1.为旅游开发提供有益的指导 通常情况下,在进行旅游开发时,游客往往是被传统村落的物资形态所吸引,比如传统村落的标志物、

商业街的定义特点及分类(精)

商业街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当你携同你的家人、朋友到商业街去逛一逛时,你不仅仅可以满足自己的多方面购物需求,还可以亲自体验商品,与商品真正切切的接触;与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相互交流;感受商业街那浓浓的商业气氛。另外商业街适应了现代家庭“一站购齐”(one stopping)的消费心理,又因汇集了众多层次的专卖店与各种服务项目,而有比较灵活的市场反应能力,可以提供全面服务,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成为消费者购物、娱乐一体化的场所,符合我国未来的消费发展趋势。 一、商业街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什么是商业街?商业街就是由众多商店、餐饮店、服务店共同组成,按一定结构比例规律排列的商业繁华街道,是城市商业的缩影和精华,是一种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商业集合体。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功能全。现代商业街至少应具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体育、文化、旅游、金融、电信、会展、医疗、服务、修理、交通等15项功能和50~60个业种,现代商业街要力争做到“没有买不到的商品,没有办不成的事”,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各种需求。2.品种多。现代商业街是商品品种的荟萃,如北京西单、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商业街,不仅要做到“买全国、卖全国”,而且要有比较齐全的国际品牌,既是中国品牌的窗口,又是国际名牌的展台,把民族化与国际化有机地结合起来。3.分工细。分工细、专业化程度高,是现代商业街的重要特色,现代消费已从社会消费、家庭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转变,要求经营专业化、品种细分化,商业街除了少数几个具有各自特色的百货店以外,其余都由专门店、专业店组成。4.环境美。商业街的购物环境优雅、整洁、明亮、舒适、协调、有序,是一种精神陶冶、美的展现和享受,突出体现购物、休闲、交往和旅游等基本功能。5.服务优。服务优是商业街的优势和特点,除了每一个企业塑造、培育和维护自己的服务品牌,推进特色经营外,要突出商业街服务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公用性,提高整体素质、维护整体形象、塑造整体品牌。 综观现在各种商业街,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1.中央商业街。中央商业街一词是大都市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西方国家比较早的采用了这种提法,如美国纽约的曼哈顿、日本东京的银座等均被冠之中央商业街的称号,但中央商业街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至今没有明确的、权威的界定。可以说,一个真正的中央商业街必须是这个城市的商务功能核心。从一般意义上讲,作为中央商业街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商业特别发达。这里所说的“商业”不能作狭义的理解,而是泛指一个具有综合性功能的区域。它不仅涵盖了一般的零售业和服务业,并且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娱乐业、房地产、写字楼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等设施,是一个大商业的概念。第二,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像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香港的中环、纽约的曼哈顿第七大道等都在区域经济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其社会知名度要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的商业中心。第三,中央商业街的功能要辐射整个城市而不是仅在某一地区某一范围内发挥作用。换句话说,中央商业街应是一座城市的开放窗口,它是整个城市经济和商业发展的中枢,是南来北往的客流集散地,特别是搞商务活动的人都必须要前往的地方。第四,中央商业街应位于城市的黄金地段。地价和土地的利用率最高,交通极为便利,人流、车流量最大,建筑物高度集中,有现代化的市政、信息环境、对国际跨国公

特色休闲商业街区

特色休闲商业街区 一、RBD的概念 RBD中文译为“休闲商务区”,是城市中与其商务中心功能相呼应的新兴产业区。它将休闲娱乐、主题旅游、精品购物等各类项目加以整合,并与商务相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旅游休闲产业,形成现代都市新亮点。顶峰国际旅游规划认为他是将休闲娱乐、主题旅游、精品购物、休闲健身等各类项目加以整合,并与商务相结合,形成休闲商务活动集聚的特定区域。 顶峰国际旅游规划认为,从休闲泛化和旅游产业系统升级的角度来看,城市RBD游憩性可以理解为:RBD代表着现代都市商业街区的一种发展模式;游憩功能是RBD的核心功能;RBD的商务和商业功能具有明显的游憩性;城市生活方式的提升,特别是休闲生活成为品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RBD形成的重要动力机制。 二、RBD与城镇化 对于中小型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新利用休闲商业地产的整合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BD作为特色休闲商业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中小型城市必需的休闲聚集核心,也是城市品牌与都市吸引核。特别是城市中央游憩区和城市商业休闲区的结合,作为城市休闲中的核心项目,已经成为城市必需的功能结构。什刹海、798艺术区、南锣鼓巷等都是不同类型的休闲中心。 顶峰国际认为在新城建设过程中,集中较大规模土地,建设RBD,是规模化新城开发最好的模式之一。而在旧城改造中,将整个旧城区、旧工厂区等区域,依据其资源特点打造为不同形式的RBD,使其焕发出全新的魅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利用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的机会,打造RBD,创新建设休闲新城、商业新城、文化新城、康疗养老新城、运动新城等等,结合环城游憩带,开发批零结合或仓储型市场休闲区、休闲新农村社区等等项目,都可以成就产城一体化地产开发新模式。 三、RBD的形成机制及类型 在RBD的形成过程中,顶峰国际旅游规划总结出一些主要的形成机制,这些机制是决定RBD整体或局部商业格局、形态的基础原因。 1、城市商业格局提升形成的RBD CBD叠加型与伴生型 CBD是城市化发展和商业高度聚集的结果,是城市中最具中心性和可达性、商业人群和信息交流量最大、地价最高、零售业最集中和最高档、配套服务最集中的区域,是城市财富的核心。由于商业固有的多样化体验和休闲特性,CBD 自产生起就与RBD有着特殊的互动关系。CBD与RBD既可以是一体,也可以

我国传统商业街区的形态演进

〔文章编号〕 1002-2031(2010)08-0042-06 我国传统商业街区的形态演进 蔡 辉 段希莹 〔摘 要〕 我国传统商业街区的形成源于居住区,更依赖于街区内居民的消费支撑而发展壮大。商住混合的空间形态为各种规模的业态生存提供土壤。前店后舍(宅)的建筑格局,充分体现出小农经济背景下的城市社会空间特征。历经上千年的积淀,传统商业街区结晶出独特的空间系统,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间艺术范式。本文力求揭示那些传统且以商业功能为主并历经流变的城市商业街区在景观、文化价值以及城市肌理、空间范式方面的形态演进。 〔关键词〕 传统商业街区;商业街;街区;空间系统〔中图分类号〕 T U984.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蔡 辉(1963—),男,汉族,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段希莹(1984—),女,汉族,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 〔收稿日期〕 2010-03-10〔修回日期〕 2010-04-28 一  前言 “市”起源于殷、周时期的金文字形“”,上面是“之”(往),下面是“兮”,表市场嘈杂声,即早期 的商业场所。“街”起源于六国古文,秦篆“ ”字, 其形像纵横相交的十字路。《吕氏春秋?不苟》记载:“公孙枝徙,自敷于街”,这里的“街”为“市集”之意。在新华字典中,“街”的基本解释是:两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通常指开设商店的区段。“街”不单单表示通达的道路,其功能形式通常与“市”结合而成为“市”的载体。可以说,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街”即指具有一定商业形态的街道,街区则是以街道作为核心的区域。因此,传统街区可以在广义层面上理解为功能混合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街区。 这类街区分布在我国大大小小的城镇中,如北 京的王府井大街、前门大街,保定的东大街、西大街,等等。不仅如此,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址和住宅街区在配套相应的餐饮、购物、游览等服务设施后,具备了现代商业功能,进而形成了新的街区。如上海的石库门,北京的“798”,等等。本文所研究的传统商业街区主要指以商业功能为主并具有重要景观价值和历史积淀的区域。 为便于理解这些概念,有必要对传统商业街区、商业街和普通街区的概念作出界定。 二  街区概念解析 1.西方“街区”释义演进 “街区”在《牛津英汉双语大词典》中由“bl ock ” 翻译而来,意思是“市区或郊区”(chiefly N.Amer .  总第181期 城市问题2010年第8期

国内16个特色商业街大考察

国内16个特色商业街大考察 目录 一、北京烟袋斜街:线性的街道,呈东西走向 (1) 二、北京三里屯步行商业街区:鱼骨形开放空间 (3) 三、北京苹果社区二十二院街:天井式的街道坊院商街 (6) 四、天津老城厢:低密度的胡同肌理,棋盘式的格局路网 (8) 五、上海新天地:“外铺内里”的巷道和里弄空间 (10) 六、上海海上海:五个块状院落,沿正交网格铺开 (12) 七、上海朱家角古镇步行商业街区:多角、多弯、多弄、多巷的空间肌理 (14) 八、杭州玉鸟流苏:五种组团,独具村落感 (16) 九、嘉兴梅湾街区:三面环水,具有逻辑和开放性 (18) 十、嘉兴月河街区:水格网交错,划分南北两片区 (21) 十一、西安骡马市:以“街”作为动线,串联形态各异的商业空间 (24) 十二、西安书院门:东西向横街,古文化气息浓厚 (26) 十三、西安慈恩镇:“回”字型围合,展现浓郁市井文化 (29) 十四、成都锦里:三段式过渡呈现中国古代街巷的空间韵律 (31) 十五、成都文殊坊:丁字型街道,九街十庙、庭院艺坊 (34) 十六、成都宽窄巷子:“鱼刺”状街巷,宽、窄、井巷子兵营式布局 (35) 一、北京烟袋斜街:线性的街道,呈东西走向 北京烟袋斜街位于什刹海前海,是北京最古老的一条商业步行街。烟袋斜街占地面积1万2千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万4千平方米。 烟袋斜街东口在鼓楼前大街路西,西到银锭桥的北边,西口和鸦儿胡同的东口相接。其周边城市肌 理较小,空间紧凑。什刹海位于街道的西侧,作为区域中最引入注目的自然要素。烟袋斜街街区中段的 北面紧靠道观广福观,曾是朝廷管理全国道观的地方。 1、外部开放空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