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讲_总论(1)

第1讲_总论(1)

第1讲_总论(1)
第1讲_总论(1)

观上把握学习的进程和节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材章节架构说明

2018年《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教材共包含七个章节。从章节讲解内容看,全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为第一部分,主要讲解公司战略;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为第二部分,主要讲解公司治理与全面风险管理。

①第一章共分两节,对公司战略进行了总体概述和介绍。本章是全书的引言章节,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其内容在后面章节展开详细讲解,从而形成前后映射关系。

②根据教材观点,战略管理流程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即: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展开讲解战略管理的三个环节。其中:“第二章战略分析”讲述了企业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从而为战略选择做基础准备;“第三章战略选择”介绍了企业各层级的不同类型战略的基本内容和实施途径;“第四章战略实施”讲解了企业组织结构、文化建设、控制协调、利益相关者矛盾均衡、信息技术等对战略实施的影响。

③第五章介绍了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观点及相关原则。第六章基于《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文件,讲解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务知识。第七章基于“一个规范、三个

指引”,讲解了有关内部控制知识。公司治理是顶层设计;全面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发展的更高阶段,内部控制也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

3.教材变化对考试影响预判

教材内容的删减,毋庸置疑有效减轻了广大考生复习备考负担,但是在考试整体难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知识点考查的广度(题目覆盖面)和深度(题目的难度)将会有所提升。这对广大学员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不但要学得全、学得细、学得牢,还要学得透、学得懂、学得准;不但能够精准地进行知识点还原,还要能根据题目要求,按照设定的场景进行灵活应用。甘蔗没有两头甜,备考的负担减轻了,随之而来的是考试的难度增加了,正可谓背着抱着一样沉。大家不可因教材内容“缩水”而掉以轻心。

【PART II】总体知识体系与架构讲解

大学语文第一至二讲作业题参考答案(1)

大学语文第一讲、第二讲作业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诗经》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是( C ) A.风、雅、颂 B.赋、比、兴 C.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韵律和谐自然 D.层次错落,富有节奏 2.按音乐形式,《诗经》可分为( A ) A.风、雅、颂 B. 赋、比、兴 C.以四言为主, D.重章叠句,韵律和谐。 3.《诗经》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B) A.风、雅、颂 B.赋、比、兴 C.以四言为主 D.重章叠句,韵律和谐。 4.下列诗作中不表现“在水一方”意境的诗是( D) A.《诗经·汉广》 B.《诗经·蒹葭》 C.《九歌·湘夫人》 D.《九章·橘颂》 5.《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 B )始称为“《诗经》”。 A.周代 B.汉代 C.唐代 D.秦代 6.关于《蒹葭》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请选择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 D ) A.讽刺秦襄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指朋友。 C.描写思念“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 D.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不可即的惆怅的心情。7.下列关于“楚辞”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以屈原的作品为主 B.是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C.大多是叙事作品 D.渊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8.下列作品属于屈原创作的有( ABC ) A.《九歌》 B.《离骚》 C.《九章》 D.《风赋》 9.下列作品,属于楚辞体的是( B ) A.《蒹葭》 B.《国殇》 C.《饮酒》(其五) D.《行路难》(其一) 10. “楚辞”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是(AC ) A.以六、七言为主 B.重章叠句 C.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D.以五言为主 11.《国殇》一诗之“国殇”的含义是( A ) A.祭奠为楚国捐躯的将士 B.感伤楚国将士斗志的衰败 C.鼓舞为楚国捐躯的斗士 D.感伤楚国国势的衰败 12.下列先秦著作属于儒家的有(ABE) A.《荀子》 B.《论语》 C.《庄子》 D.《墨子》 E.《孟子》

第一章 总论01讲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 【考情分析】 2018年本章在机考试卷中预计分值比重为8%左右,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虽非重点章节,但其中“仲裁、诉讼管辖与时效”等内容依旧会以小案例形式进行考核,需要准确理解并重点关注。 第一节法律基础 知识点:法的本质与特征(★) 一、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3.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4.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二、法的特征(2018年调整) 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 【注意】本质与特征,双位一体,无需区分。 【例题·单选题】(2008年)下列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B.法是全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 C.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D.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障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 『正确答案』B 【例题·多选题】(2014年改)下列各项中,属于法的特征的有()。 A.强制性 B.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 C.规范性 D.国家意志性 『正确答案』ABCD 知识点:法律关系三要素(★★★) 【大纲要求】掌握

法律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三要素:主体、内容、客体。 【注意】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构成法律关系。 一、主体 1.主体的种类 (1)自然人 构成: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 (2)组织(法人和非法人组织)(2018年调整) (3)国家 【注意】任何一个法律关系至少要有两个主体。 2.主体资格 区分“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权利”能力:法律关系主体能够参加某种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的权利和承担一定的义务的法律资格。 “行为”能力: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1)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①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第一讲《诗经》和“楚辞”

第一讲《诗经》和“楚辞” 先秦文学:秦统一前的文学。 文学史上,是中国文学从萌芽状态到初步发展的阶段。 一、文学的萌芽: 一)口头文学:原始歌谣,如《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所载《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指禽兽)。 二)古代神话:以口头文学出现的文学样式,它是远古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由集体智慧创作,如《山海经》《淮南子》、《列子》、《楚辞》。【作品赏析】 P149 《山海经》三则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鲧禹治水》 P156《淮南子·女娲补天》 先秦文学翻开了中国文学光辉灿烂的第一页,诗歌方面: 《诗经》和“楚辞”交相辉映,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诗经》:中国古代初民五百年的心灵历史。 一)概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收集编订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师。编成时间约在春秋后期,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广为流传。原叫《诗》或《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 所谓“风”,是“地方乐歌”; 所谓“雅”,即“王畿之音”; 所谓“颂”,即“宗庙之音”、“祭祀乐歌”。 三者中,“风”的成就最高。 二)内容:异常丰富多彩,广泛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生活。 1、 反映社会矛盾的诗歌,主要反映在十五国风和“小雅”里。P151《小雅?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 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后人评价其“悲而不哀”,“温柔敦厚。) 2、再现当时爱情婚姻生活的诗歌,约占十五国风一半,“小雅”中也有 部分爱情民歌。席慕容说:“古诗三百首, 就是年轻时想说而又没有说出的那个字。” 《邶风? 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我维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3、士大夫的政治讽刺诗,在“大雅”和“小雅”中,这类诗歌主要是西 周末到东周初的作品。如:《桑柔》、《荡》等诗斥责了周厉王的横 征暴敛;“小雅”中的《正月》等诗,抨击了周幽王宠褒姒、任用权 奸、昏庸误国的罪行。 4、周部族、商部族的史诗,主要在“雅”和“颂”当中。 “大雅”中的《生民》、“商颂”中的《长发》、《殷武》等,内容 丰富、描写细微,兼具史料和文学价值。这些富有神话色彩的史诗从 不同角度叙述了部族始祖的诞生、成长和艰难创业的过程,歌颂了祖 先光辉历史和伟大功绩,较完整地勾勒出周、商部族的建国史。 5、反映贵族享乐生活的宴会、田猎诗。主要集中在“大雅”“小雅”中。 如《小雅·湛路》:“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小雅? 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 行。” 6、祝颂诗。以“颂”为代表,“雅”中的祭祀诗,也属于这一类。 如 《周颂? 丰年》:“丰年多黍多余,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三)《诗经》的艺术特色 1、以抒情诗为主流。(有别于西方文学的叙事传统) 2、以现实主义诗歌为主,奠定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大学语文》一

一、《诗经》与《楚辞》概述 (一)《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原来称为《诗》或《诗三百》。 2.《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305 篇。 3.《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名“国风”,是带有诸侯国地方色彩的诗歌,其中大部分是民间诗歌,反映普通平民的爱情婚姻、农业生产、征战劳役等生活,是《诗经》中的精华。共160篇。 “雅”是周期王都附近的乐歌,分大雅、小雅两部分,共105篇。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所用的舞曲乐歌,共40篇。 “乡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郑樵 4.《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 赋,就是铺陈叙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收税铺陈排列之义。 比,就是譬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中运用譬喻,从而使诗歌形象更鲜明。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的开头,是诗歌中一种特别的开端。“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关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中的赋、比、兴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特别是比兴结合,形成了中国诗歌独特的文化传统。 5.《诗经》是我国四言诗的高峰。 6.奠定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二)《楚辞》 1.《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在南方江汉一带崛起的一种新体诗歌。楚辞最鲜明的特点是它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今湖南、湖北,特指湖北。 2.作为一种新诗体,楚辞在句式上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3.伟大诗人屈原继承楚地民歌传统和文化传统,将楚辞创作推向成熟并达

到顶峰。 4.《楚辞》作为一部诗歌总集,为西汉时期的学者刘向所编。 5.《楚辞》收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汉代文人模拟的作品,其中以屈原的作品最为重要。 6.《楚辞》一书收录屈原的作品25篇,包括《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等。屈原作品感情强烈,富于想像,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抒情诗歌。 《九歌》是在楚国民间祭祀乐歌的基础上加工的一组抒情诗歌。 《天问》是一首奇特的诗歌,全诗向天地自然、古往今来提出了 170 多个问题,诗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神话和古史材料。 《九章》包括九篇独立的作品,不是一时一地之作,因其内容、形式大致相近,后人集为组诗,以《九章》为名。 7.宋玉是继屈原之后的另一位重要的楚辞作家,代表作《九辩》,开创“悲秋”的文学主题。 8.《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

大学语文诗经部分

烝民题解周宣王派仲山甫筑城于齐,尹吉甫作诗以增。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天监有周,昭假天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 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 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 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 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译文 老天生下这些人.有着形体有法则。人的常性与生来,追求善美是其德。 上天临视周王朝,昭明之德施于下。保佑这位周天子,有仲山甫辅佐他。 仲山甫贤良具美德,温和善良有原则。仪态端庄好面色,小心翼翼真负责。 遵从古训不出格,勉力做事合礼节。天子选他做大臣,颁布王命管施政。 周王命令仲山甫,要做诸侯的典范。继承祖业要宏扬,辅佐天子振朝纲。 出令受命你执掌,天子喉舌责任重。发布政令告畿外,四方听命都遵从。 严肃对待王命令,仲山甫全力来推行。国内政事好与坏,仲山甫心里明如镜。既明事理又聪慧,善于应付保自身。早早晚晚不懈怠,侍奉周王献忠诚。有句老话这样说:"柔软东西吃下肚,刚硬东西往外吐。"与众不同仲山甫,柔软东西他不吃,刚硬东西偏下肚。鳏夫寡妇他不欺,碰着强暴狠打击。 有句老话这样说:"德行如同毛羽轻,很少有人能高举。"我细揣摩又核计,能举起唯有仲山甫,别人爱他难相助。天子龙袍有破缺,独有仲山甫能弥补。仲山甫出行祭路神,四匹公马力强劲。车载使臣匆匆行,常念王命未完成。四马奋蹄彭彭响,八只鸾铃声锵锵。周王命令仲山甫,督修齐城赴东疆。 四匹公马蹄不停,八只鸾铃响叮叮。仲山甫赴齐去得急,早日完工回朝廷。 吉甫作歌赠穆仲,乐声和美如清风。仲山甫临行顾虑多,宽慰其心好建功。

大学语文试题(1)

大学语文第一讲、第二讲作业题 一、选择题 1.《诗经》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是( C ) A.风、雅、颂 B.赋、比、兴 C.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韵律和谐自然 D.层次错落,富有节奏 2.按音乐形式,《诗经》可分为(A) A.风、雅、颂 B. 赋、比、兴 C.以四言为主, D.重章叠句,韵律和谐。 3.《诗经》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B ) A.风、雅、颂 B.赋、比、兴 C.以四言为主 D.重章叠句,韵律和谐。 4.下列诗作中不表现“在水一方”意境的诗是( D ) A.《诗经·汉广》 B.《诗经·蒹葭》 C.《九歌·湘夫人》 D.《九章·橘颂》 5.《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B)始称为“《诗经》”。 A.周代 B.汉代 C.唐代 D.秦代 6.关于《蒹葭》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请选择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 D ) A.讽刺秦襄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指朋友。 C.描写思念“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 D.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不可即的惆怅的心情。7.下列关于“楚辞”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以屈原的作品为主 B.是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C.大多是叙事作品 D.渊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8.下列作品属于屈原创作的有( B C ) A.《九歌》 B.《离骚》 C.《九章》 D.《风赋》 9.下列作品,属于楚辞体的是(C) A.《蒹葭》 B.《国殇》 C.《饮酒》(其五) D.《行路难》(其一) 10. “楚辞”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是(B) A.以六、七言为主 B.重章叠句 C.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D.以五言为主 11.《国殇》一诗之“国殇”的含义是(A) A.祭奠为楚国捐躯的将士 B.感伤楚国将士斗志的衰败 C.鼓舞为楚国捐躯的斗士 D.感伤楚国国势的衰败 12.下列先秦著作属于儒家的有( B E) A.《荀子》 B.《论语》 C.《庄子》 D.《墨子》 E.《孟子》 13.下列先秦著作属于哲理散文的有( A ) A.《论语》 B.《左传》 C.《孟子》

大学语文(一)

大学语文(一) 一、综合分析题 注意:1、附件形式提交 2、抄袭不得分 3、请以课文为论述依据 1、《陌上桑》和《行行重行行》《春江花月夜》对爱情的描绘风格极为不同,请具体分析。 答:《陌上桑》中的罗敷编造出一位才貌双全、有钱有势的夫婿来,是为了蔑视并吓退那个心怀叵测的太守。这种爱情是充冲少女情怀的幻想,也颇有喜剧色彩;《行行重行行》的爱情却显得沉重、哀婉、无奈,思归相思煎熬深重并且不无对远行的丈夫不无悬念和担心;《春江花月夜》面对月夜、春江、花林的美妙抒发了委婉缠绵的离别相思之情 2、《张中丞传后叙》和《长恨歌》《陈情表》同为写人之作,他们的写作手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答:三文中相同的写法是写人叙事的同时抒发议论,抒发情感。三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张中丞传后叙》最大特点是议论叙事,紧密结合;《长恨歌》算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陈情表》抒情意味浓厚 3、以课文为例,说明李白的诗与杜甫的诗有什么同异? 李杜诗歌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两者的生活的时期的不同、生活的经历的各异,李杜诗歌在艺术特色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下面就以李白的《将进酒》与杜甫的《登高》为例,试比较两者诗歌艺术特色的差异: 一、诗歌风格的不同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创作中都形成了特有的风格。李白的诗歌主导风格是飘逸俊美,而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则是沉郁顿挫,这在他们的许多代表作中都有体现。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把黄河在天地之间浩荡奔流的气势与声势充分表现出来,意境开阔,具有非凡的气势和浪漫主义情怀。而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 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一幅惨淡的秋景画面,高天之狂飙,深谷之哀猿,惊心动魄,使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同时也反映诗人凄凉之感。 二、诗歌思想上的不同 李白与杜甫都有满腔抱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但是他们在仕途中都又不得志,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伤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但两者又有不同: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忧国伤时的思想。 如在《将进酒》里,李白将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醉意使李白纵情狂欢,高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一种鄙弃世俗的非凡的自信。虽壮志难酬,但李白却没有一般读书人或士大夫的顾影自怜、怀才不遇的情结,认为“人生苦短,须及时行乐”,有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一讲 总论

第一讲总论 一.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一)文化的定义 1.对于文化定义的一般性讨论 (1)我国学术界对文化的界定 例如:梁漱溟认为,?文化是生活的样法。??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的 一切。??文化之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宽泛) 陈独秀认为,文化的内容?是文学、美术、音乐、哲学、科学这一类的事。?(狭窄) (2)《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 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 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 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3)80年代以来广义和狭义的界定 广义: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独特创造,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 果——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狭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 (4)Raymond Williams对culture一词的分析 culture是英语中最复杂的两三个词之一。原因一:该词在欧洲几种语言中 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历史演变;原因二:该词在几个不同的学科中都作为重 要的概念使用。目前,culture主要用于三个范畴:①用以描述知识、精神、 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②表示一种生活方式,不论是一个民族、一个时期、 一个群体或者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③用以描述智力,特别是艺术活动的 实践和成果。 2.对于文化定义的学术性讨论 人类学家A. Kroeber和Clyde Kluckhohn于1952年发表了专门研究文化定义的 著作:《文化概念与定义评述》,列举了近300个文化定义,对文化一词的意 义做了历史性的回顾,并对各种不同的定义作了评述。 Kroeber 和Kluckhohn将300个定义划分为6类: ①侧重描述型的定义: Wissler (1920): ?文化是所有的最广义的社会活动,包括语言、结婚、财产 制度、礼仪、工业、艺术等。? Dixon (1928):?一个民族的活动、风俗和信仰的总和。? Boas (1930):?文化包括了一个社区社会习惯的所有表现形式,个人受到社 会习惯的影响所作的反应以及由这些习惯所决定的人类活动的结果。? Linton (1936):?社会成员通过学习或者模仿而获得的思想、规定性的感情反 应以及习惯行为模式的总和。这些思想、反应和行为模式为社会成员在不 同程度上所共有。? Manlinowski (1944): ?文化明显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包括工具和消 费品,不同社会团体的共同的宪章,以及人类的思想和技艺、信仰和风俗。? Kelly & Kluckhohn (1947):?文化作为描述性的概念一般说来指人类创造的财

第四讲讲义 诗经

第四讲讲义: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 一、名称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置五经博士”(《汉书·武帝纪》),崇《诗》为经,称《诗经》。 二、篇数 《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乃所谓“笙诗”,有目无辞,故实有305篇。《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都说明《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三、作者 《诗经》只有少数篇目可知作者,如《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墉风·载驰》据《左传·闵公二年》所记为“徐穆夫人”所赋等,大部分篇目的作者已难确考。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所谓“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只能是一种臆测。现在可以断定的是,《诗经》的作者身份十分广泛,有上层的公卿大夫,也有中下层的“士”,“风”类诗歌的作者大多是下层的平民百姓,同时这类诗歌大多是集体创作的。 四、产生的地域 《诗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周颂》出于镐京,“二雅”乃王畿之乐(西周都镐京,东周都洛邑及其周围地区),至于“十五国风”,其名称大都标明了产生的地域;唯《豳风》和“二南”(《周南》、《召南》)尚难确指。总之,《诗经》产生的地域甚广,大抵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江汉流域,延及当时的中国大部。 五、产生的时代 确切年代已难一一确考。可大致确定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三颂”最早,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泮水》、《閟宫》体裁近乎雅诗,《有駜》、《駉》则近于国风。可见颂诗演变之迹。 六、《诗经》诗篇的来源和编订 《诗经》实包括了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的乐歌。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则是有史籍可考的。《诗经》中当不乏这类作品。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这种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未必没有采集来的作品。周王朝是否实行过采诗制度,虽不能确定,但如无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乐官的参与,民间之诗很难汇集于王廷。因此,可以说,《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了宴飨中的乐歌等。 这些作品的编集成书,汉人认为经过孔子的删定。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孔子对“诗”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但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整理编定《诗经》

01_血液系统_第一讲_总论_讲义.

第一章血液系统总论 血液学(h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它们的生理、病理、基础、临床等各个方面。血液病是指原发于或主要发生于造血系统并以血液学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包括各类贫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异常,各种良、恶性白细胞疾病,各类出凝血疾病,以及血浆中各种成分异常发生的疾病。血液系统主要学习造血器官的起源和发育,造血干细胞及其微环境,各种造血细胞的产生和调控,各种血液细胞异常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出血和凝血异常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初步的血液系统诊断和治疗知识。此外,输血也是血液系统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第一节血液学发展简史和未来趋势 中国对血液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尽管中国医学在血液病的的诊断和治疗上取得过惊人的成就,但由于过于宏观,无法深入到微观,无法深入到细胞,分子中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西方医学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对血液及血液病的认识取得了飞跃。而这种进步,主要来自于实验血液学,来自于技术和理论的创新。一方面,由于电子显微镜,组织化学,同位素示踪等新技术的引入,对细胞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发展到了超微水平和动态研究的新阶段;另一方面,血液学和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产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包括血细胞动力学、血液遗传学、血液流变学、免疫血液学、放射血液学等等。可以说,没有实验血液学,就没有血液病学。这是因为血液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难以通过症状和体征将血液病和非血液病区分开来,也不能将患有相同症状的血液疾病,细分为不同的类型或亚型。临床血液学和基础血液学的相互转化,相互促进,阐明了不少血液疾病的发病机制,发展了许多新的诊断技术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早在数千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血液是维持生命的要素。但在相当漫长的时期内只能从象形推理的角度,对血液以及它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提出一些朴素而带有神秘色彩的解释,如Polybos(公元前350-300年)的四液(火、水、土、血)说,Galenos(公元129-199年)的液体病理学说及四体液(粘液、血液、胆汁、黑胆汁)疾病等。直到公元17世纪以前,对于血液的主要成分----血细胞尚且一

宋代文学第一讲:总论

宋代文学第一讲:总论 一、宋代文学的历史定位:高峰与转折 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它既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转折。 (一)高峰。宋代文学的发展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人们常把唐诗宋词并称,以为唐代文学的精华只有诗歌,宋代文学的精华只有词。其实这是很不全面的看法。唐代在诗歌之外还有小说,还有唐传奇。有人认为堪与唐诗相提并论;还有古文,韩柳是散文史的杰出人物,扭转了文坛风气,树立了新的散文典范,开辟了散文发展的新道路;还有词,花间派和南唐派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尤其是后主李煜更是难以企及的高峰。宋代在词之外,还有诗歌、散文。 1,宋词是宋代文学的精华。词本是娱乐助兴的产物,因此一开始被视为小道,不受人们的重视。但在李煜时,已经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为词的自由抒情奠定了基础。到了宋代,在文学观念方面,虽然还有人看不起词,宋代皇帝宋仁宗贬柳永“且去填词”、王安石不满晏殊“为宰相而填小词”、陆游“晚而悔之”。 但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词,推尊词体,张耒评贺铸词“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林景熙《胡汲古乐府序》:“乐府,诗之变也。诗发乎情,止乎礼义,美化厚俗,胥词焉寄?岂一变为乐府,乃遽与诗异哉?”把词与诗骚相提并论,沟通二者,大大提高了词的地位。 在文学创作方面,更是大放光彩,名家辈出。即使是那些对词有偏见的人也往往禁不止其中的诱惑,参与其中。如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宋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词体规范化,在小令之后出现了长调,词牌大量出现,词的结构、音律都已定型。2,风格多样化。大体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派主张词别是一家,尊重词体的传统,对词的语言形式和入乐性非常重视,多以词反映个人生活情感。如北宋二晏、柳永、周邦彦、秦观,南宋姜夔、张炎、吴文英。豪放派则往往是曲子中缚不住者,突破词的传统限制,自由反映情感,以诗为词,以文为词,把以往不用词表现的内容用词来表现。如苏轼、辛弃疾,大有英雄豪杰气概。 2,宋诗。《全宋诗》收录20多万首,是现存唐诗的四倍。对宋诗有人评价很低,何景明说“宋人诗不必观”,毛泽东“味同嚼蜡”,鲁迅“一切好诗,到唐已经做完”。 这些评价不够客观,也不够科学。事实上宋诗可以与唐诗相媲美。蒋士诠“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唐诗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宋人背负很大的影响,极力摆脱影响,自我树立。体现了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在唐诗之外建立起了新的审美典范。 对宋诗的特点,宋人就有总结,严羽:“以议论为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着眼于表现手段。钱钟书:“诗分唐宋。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着眼于美学风格。从此中国古典诗歌无法再超越。虽然也有人提出清代诗歌兴盛,认为唐诗胜在情,宋诗胜在理,清诗胜在学,但毕竟只是一家之言,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3,宋文。《全宋文》收10万多篇,是现存唐文的5倍。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出自宋代,可见盛况。韩柳之后古文运动陷入低潮,骈文重新占据统治地位。 在创作方面,宋代古文家一方面借鉴骈文在形式方面的技巧,把声律、对仗、藻饰等技巧融入古文中,把古文的流动与骈文的精致结合起来,同时又汲取唐代古文运动的教训,改变怪怪奇奇的文风,平易畅达,自然流畅,更容易运用和接受,把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结合起来。从此确立了古文在文坛上的正统地位,一直到五四白话文运动兴起。 值得提及的还有宋人的文赋,唐人的律赋是科举的工具,非常僵化,大多没有文学意义。而宋人融合古文和赋,解放赋体。创造了《秋声赋》前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陆游《尤

古典文学 第一讲诗经

第一讲《诗经》赏析——《载驰》与《柏舟》 一、《载驰》(《诗经·国风·鄘风》) (一)从“卫懿公好鹤”说起 1.卫国的封建:卫康叔姬封,周武王少弟。武庚之乱后,周公以殷之遗民封康叔于故商墟,故址在今河南淇县一带(黄河以北)。周成王时,卫康叔为周司寇,伯爵。西周夷王时,卫顷侯贿赂夷王,升爵为侯。 2.春秋时期卫国的情况:周幽王时,戎狄灭周,卫武公姬和平戎有功,拥立周平王东迁,周平王升卫侯爵位为公。卫武公卒,子庄公立。庄公生子完和晋。庄公卒,太子完立,是为桓公。卫桓公时,庶弟州吁袭杀桓公。公子晋奔邢。后卫大夫石碏与陈侯杀州吁,迎立公子晋,是为宣公。卫宣公为公子时,与父庄公妾夷姜私通,生急子(《史记》作“伋”)。后为君,遂立急子为世子。急子长成,卫宣公为之娶与齐,见宣姜(齐僖公女,齐襄公姊)貌美,遂纳媳为夫人,生公子寿和公子朔。宣姜与公子朔谗害急子,使急子使齐,公子寿闻之,与急子同死。后公子朔立,为卫惠公。急子傅公子职和公子寿傅公子泄心怀怨恨,联合大臣宁跪,发动政变,赶走卫惠公,拥立伋之同母弟公子黔牟为君,并取周庄王女,以取得周的承认。卫人欲杀宣姜,因恐得罪齐襄公而止。齐襄公也怕卫对宣姜不利,于是送逃亡在齐的卫公子硕(《史记》作昭伯顽,太子伋之同母弟)归卫,又设计让公子硕取宣姜,生子女五人:长男齐子早卒,次戴公申,次文公毁;女二,分别为宋桓公夫人和许穆公夫人。后卫惠公在齐桓公的支持下,于黔牟八年复位,俘黔牟,流放于周;杀公子职、公子泄。宁跪奔秦。卫惠公死,子懿公赤立。 3.卫懿公好鹤:卫懿公元年,时当周惠王九年,齐桓公十八年(668B.C.)。齐渐有称霸之势。卫懿公立九年,好鹤,鹤皆有品位俸禄。及狄入侵(660B.C.,冬十二月),国人愤而罢战,要求卫懿公派鹤赴战。卫懿公方才醒悟,但为时已晚。于是,卫懿公派大夫石祁子和宁庄子(宁速)守城,使大夫渠孔驾车,于伯为车右,黄夷为先锋,孔婴齐殿后,亲自带兵与狄作战,战于荥泽(在黄河以北)。卫师败绩。渠孔劝卫懿公去掉帅旗,化装逃跑。卫懿公不肯,遂战死。后卫大夫弘演寻觅其尸,见一肝完好,遂剖腹纳之。狄人趁势灭卫。 (二)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 1.许穆夫人,何许人也:许穆公新臣的夫人,卫公子硕之女,卫文公同胞姊妹。 2.许穆夫人挽救卫国:卫亡后,宋桓公御说(卫戴公之亲妹)率师迎卫遗民,夜渡黄河。卫人拥立戴公为君,舍于漕(今河南滑县东南)。次年,戴公病逝,卫文公毁立。许穆夫人听到卫亡的消息,立刻奔赴漕邑,慰问文公,提出联齐抗狄的主张,并亲自奔走于诸侯国之间。齐桓公相当感动,遂派公子无亏率师戍守漕邑。 3.卫国的再造:经过诸侯国的联合打击,狄患渐平。卫迁都楚邱(黄河以南)。 (三)《载驰》赏析: 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1.思想内容:此诗是一首具有史诗性质的政治抒情诗,抒写了许穆夫人对于祖国覆亡的系念和忧心,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操。诗分四章。第一章写许穆夫人听说问过灭亡后自许赶往卫国。许国大夫闻讯在后追赶,以阻止许穆夫人归卫。按古礼:“妇人非三年之丧,不逾封而吊。”(《礼记·杂记下》)“妇人无出境之事,经礼也;为子娶妇,奔丧父母,变礼也。”(《春秋繁露·玉英》)其时卫懿公死于兵乱,戴公仓促庐漕,俱未能成葬礼,故许穆夫人归

大学语文讲授篇目纲要

《大学语文》精讲篇目 第一讲《诗经》二首《郑风·溱洧》;《王风·黍离》 第二讲楚辞一篇屈原《涉江》 第三讲《论语》十则犁牛之子等励志好学类、君子之道类十则 第四讲《礼记》、《大学》四则《学记》“玉不琢”;《礼运》“大道之行也,大下为 公”《大学》“大学之道”;“君子慎独” 第五讲阮籍、嵇康诗二首《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夜中不能寐);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其十五》(息徒兰圃) 第六讲李白诗二首《将进酒》;《登金陵凤凰台》 第七讲杜甫诗二首《丽人行》;《曲江二首其一》(一片花飞减却春) 第八讲苏轼诗词二首《和子由渑池怀旧》;《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第九讲李清照词二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第十讲辛弃疾词二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 十一讲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游园惊梦” 十二讲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 十三讲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十四讲鲁迅《伤逝》《伤逝——涓生的手记》 十五讲当代诗歌二首食指《相信未来》;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第一讲《诗经》二首《郑风·溱洧》;《王风·黍离》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溱洧 溱(zhēn)与洧(Wěi),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第二讲楚辞一篇屈原《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乘鄂渚而反顾兮,欵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竣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读诗经有感

读诗经有感 读诗经有感(一)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唯美中带有一点凄凉,让人回味无穷! 轻轻地翻开【诗经】那本冰封的古书里,蕴藏着厚重的感悟。静静地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豪放是外骨,忧伤才是灵魂。思无邪只不过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梦。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做笔记,因为这本书浓缩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与思潮。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悄然落泪,因为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陰晴圆缺,让我懂得了真谛,学会了去面对,去等待。如果说诗三百是前人要我们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应该懂得珍惜。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多地

寂寞和不舍之情,总演绎着悲剧,但它叙述的令人惊叹不已。也许是这样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瞧这动人的描写,清澈如泉水,艳的让我想起了一位绝代佳人--息妫。她被世人称之为“桃花夫人”,因为她长得犹如桃花般娇艳欲滴,静婉美约,容貌绝伦,可她的命运却不堪回首,他的艳美而亡三国,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倾国容貌,都使后人无法忘记。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妫一个?红颜薄命的佳人数不胜数!再看看,诗经里的“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很短的一首诗,但却情意深长,悼亡之音沸腾在诗中蔓延。这就是【邺风·绿衣】。起初还不能理解透彻思无邪这种一点点的玩世不恭,又有一点点的心花摇曳的感觉。我总说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观绝决,现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宝钗的任性激昂。思无邪,一本前人着传,后人追捧的书,其实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欲望总会占领人心的某些领域,但并非无法触碰。当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来人世间为了什么,一切就会清楚了。经典之作,固然有

第1讲 《诗经》

第一讲《诗经》 《毛诗·大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一、关于《诗经》的几个问题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 1. 《诗经》的名称 《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代才尊称为《诗经》。 2.《诗经》产生的年代和地域 《诗经》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产生于黄河中下游及汉水上游地区。 3.《诗经》的收集和编定 “行人”采诗 公卿贵族献诗 史官乐师写诗 4. 四家诗 《诗经》经秦代在民间口头流传,汉初才编写成书,用于教学。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 齐诗:由汉初齐人辕固传授。 鲁诗:由汉初鲁人申培传授。 韩诗:由汉初燕人韩婴传授。 毛诗:由汉初毛亨、毛苌传授。 5. 赋诗言志 《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施教化的重要工具。也是贵族教育通行的教本。 《诗经》当时广泛应用在祭祀、朝聘、外交、宴会等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断章取义 《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6.《诗经》丰富的题材和内容 史诗与祭歌 农事诗 燕飨诗 怨刺诗

战争与徭役诗 婚恋诗 《诗经》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传统。 二、《诗经》的“六义” 1. 风雅颂——《诗经》的体制 风: “风土之音曰风。”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 十五国风是《诗经》最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雅: “雅者,正也。” “朝廷之音曰雅。” “雅”,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是宫廷正乐。 颂: “宗庙之音曰颂。” “颂”是宗庙祭祀时唱的赞歌和舞曲。 2. 赋比兴——《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述法。 “即物即心”。 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法。 “心在物先”。 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联想法。 “物在心先”。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密切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兴”后来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因为“兴”原本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的特征,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比体那样固定,而是显得虚

大学语文诗经学习心得

《《诗经》与远古神话》专题学习心得在中国文学史这条长河中,我们不可追溯其源头,也不能确定它起源的年代。我们虽然有文字的记载,但是却不过是对那段美丽的梦幻的追忆。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国的文学史是一批无可估量的财富。在绵延不断的文学传统中,《诗经》与神话故事特别的富有情趣,让人痴迷。 让我先来谈谈从学习《诗经》得到的乐趣吧。《诗经》包含的思想内容非常的丰富,它涉及到涉及婚恋、农事、征役、赞颂、怨刺、周民族的史诗等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十分的令人寻味。像《子矜》里的“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写出了女主人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然那个我深感爱情的伟大。《诗经》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乐歌总集,它的作品不一,低于不同,内容当然也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风格上的多样性。读诗经真的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我从这个专题中了解了很多我以前在学习中不 知道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这让我的视野得了极大的扩展。原来一部以诗歌集著称的《诗经》,

有着让人佩服的精神理念。那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坦率,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 《诗经》的修辞手法也是那样的令人称赞,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诗经》艺术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所谓“赋”,指的时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里我举一个《诗经》中用比的运用,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当然在诗经中与比的修辞手法一样,赋,和兴的应用都是很多的,有各样的形式。在《诗经》中,常常这三种修辞手法结合在一起使用。 《诗经》的确很让人沉迷。在这个专题中,我想到了《诗经》在我们生活中也有着它那博大的身影。对爱情我会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对于感恩我会想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是的确一部无法读完的历史长诗!

第1讲_总论(1)

观上把握学习的进程和节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材章节架构说明 2018年《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教材共包含七个章节。从章节讲解内容看,全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为第一部分,主要讲解公司战略;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为第二部分,主要讲解公司治理与全面风险管理。 ①第一章共分两节,对公司战略进行了总体概述和介绍。本章是全书的引言章节,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其内容在后面章节展开详细讲解,从而形成前后映射关系。 ②根据教材观点,战略管理流程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即: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展开讲解战略管理的三个环节。其中:“第二章战略分析”讲述了企业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从而为战略选择做基础准备;“第三章战略选择”介绍了企业各层级的不同类型战略的基本内容和实施途径;“第四章战略实施”讲解了企业组织结构、文化建设、控制协调、利益相关者矛盾均衡、信息技术等对战略实施的影响。 ③第五章介绍了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观点及相关原则。第六章基于《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文件,讲解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务知识。第七章基于“一个规范、三个

指引”,讲解了有关内部控制知识。公司治理是顶层设计;全面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发展的更高阶段,内部控制也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 3.教材变化对考试影响预判 教材内容的删减,毋庸置疑有效减轻了广大考生复习备考负担,但是在考试整体难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知识点考查的广度(题目覆盖面)和深度(题目的难度)将会有所提升。这对广大学员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不但要学得全、学得细、学得牢,还要学得透、学得懂、学得准;不但能够精准地进行知识点还原,还要能根据题目要求,按照设定的场景进行灵活应用。甘蔗没有两头甜,备考的负担减轻了,随之而来的是考试的难度增加了,正可谓背着抱着一样沉。大家不可因教材内容“缩水”而掉以轻心。 【PART II】总体知识体系与架构讲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