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美术学师范1602 苗佳伟

教育目的是对人才培养规格总的设计和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它是教育价值观的集中表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因此,研究教育目的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我这一段的学习过程中,我有很多的困惑,也进行了很多的思考,但是弊端显露无疑,那就是所接触的书籍少之甚少,所能够了解的知识少之甚少,这也就导致了能够思考的东西少之甚少。不得已只能翻阅书籍,努力的汲取他人的养分,争取能够从前人身上学到找到了解到对自身有用的东西,这样才能够思考。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精英教育是一种过多强调社会本位论,过分强调社会发展而忽略自身的发展。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指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为出发点;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即先培养人,人从属于社会时为社会服务。个人本位主张教育目的应以发展个性和提升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依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强调个人自由权利的至高无上,将人视为万物的尺度,提倡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历史上,个人本位论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哲学家康德,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等。如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反对教育为封建社会培养“应声虫”和“奴隶”的做法,主张教育目的在于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培养“自然人”。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依照自然法则全面的,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康德也提出使每个人都得到他所能达到的充分完善,这是教育的目的。

个体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从而个体的价值取向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社会是许多个体的集合,是由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一个整体,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的价值观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受整个社会价值观的统摄和引领,随着价值观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中, 我们要兼收并蓄,兴利除弊,一方面要挖掘、继承、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代社会的特性和需求,构建既继承和保留东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精髓又汲取西方价值观念的有益成分的价值观念。

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论争无非在于人的价值与社会需要孰重孰轻,何者更具有优先性的问题,但问题的本质并非在此。教育的目的――受教育者被期望的理想状态,即人类之存在的最佳状态,应以合乎自然规律的事实为标准。人类要与万物生灵亲和地共存,要探寻宇宙自然包括人自身之真理,这些我们存在之必要条件与追求,更是价值取向的终极所在。无论何种社会结构,无论何时代的人类首要关心的问题,并也应以此作为一切行为之最终目的,教育自然为此目的担负着责无旁贷的责任。由此看来,人本位论之个人价值的实现,无非是对自然真理与艺术的探求,无非是为其他个体的成长与幸福作的主动努力;而社会本位论的目光也无须再停留于要求个体之被动服从之上,变之以从社会责任的思维方式,是对术语涵义的新的界定。

教育目的之价值取向并非直接意义上的价值取向。人本位论者与社会本位论者绝非愚蠢到忽视对方的程度,也绝非目光短浅而未见人类存在的终极任务与追求,而是他们已经在讨论目的的实现形式。目的的实现与目的本身具有等同的地位并合于一体,正如理论与实践之合为一体一样浅显。但此时我们对教育目的之价值取向或实现所作的讨论之所以有意义,在于我们对之了解的还不够。如果我们每一位先生、女士都成为或即将成为理想的自我实现者,并以和谐的方式组成社会群体,那么我们对此所做的任何讨论都如同分析加减法则一样多余。教育目的之价值取向与实现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的真相及缺憾所在。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的东西。如要在教育之外另立一个任何目的,例如给他一个目标和标准,便会剥夺教育过程的中的许多意义,并导致我们在处理儿童问题时依赖虚构和外在的刺激。”

我们主张教育就是使自己成为他人,自己塑造他自己。“教育中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他们都有自己特殊的发展要求,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特殊的人和完善其特殊的生活而非将其培养为某种规格的人”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他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浅谈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期末考核) 张莹

浅谈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沂源二中曹成龙 154345 本文将对“学校是个小社会”命题进行辨析,揭示出它作为学术命题和大众性的命题所指向的两种不同的内涵,指出在大众话语中其所蕴涵的关于学校教育的错误价值选择,并分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笔者分析指出学校和社会是两种不同的群体模式,提倡学校采取其应有的价值选择。 关于此命题,目前主要有两种用法和两种解释。一个是学术性命题和社会学层面的类比解释;另一个是大众用语和现象层面的类比解释。 1.学术性的社会学解释这种用法和解释可散见于一些学人的著作和论文中,尤见于教育社会学研究者的著作和论文中。与此相似的命题是“班级是个小社会”。所取的意思是学校和社会都具有社会性。此处的社会性中之“社会”非社会的“社会”,而是与群体性中之“群体”同意。所谓群体,“以严格的社会学意义上的用法来讲,一个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群体内的成员是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当然,所有的群体都有一个社会结构。”(戴维?波普诺)整个大社会可谓是个大群体,学校相对与社会而言则可谓是个小群体,在“群体性”这个共同平台的基础上,学校和社会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比如,群体内部都存在着结构,群体成员都承担一定的身份和角色,群体成员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等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学校类比为一个小社会。 2.大众化的现象层面的类比解释这种用法和解释随处可见,包括有关教育的文章中、家长老师的言谈中;文学作品中,等等,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但一个共同的意思是把学校视为社会的袖珍版,社会中所具有的复杂性学校中同样具备,如果说社会是成人的世界,那么,学校则是学生的世界,二者本质上无区别。这个命题是个经验性的命题,里面既包含了建立在纯经验基础上的现象层面又包含了透过经验而直觉到的朴素的本质层面。 笔者以为,前一种解释是科学的、有益的,标志着人们对学校教育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认识到学校的社会性为我们打开了研究学校教育的另一扇窗口,使我们能够从另外一个视角来把握学校教育的规律。以此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教育社会学已经建立了巩固的学科地位,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后一种解释尽管有其朴素直觉到的正确的方面,但更多的是停留在经验性的现象层面,只是把学校和社会作简单的类比,而且它一旦成为学校价值观并用来指导人们的学校教育行为,学校中将会出现忽视学校独特性、违背人们教育理念的行为和现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后一种解释更为“深入人心”,常成为人们解释现象和指导行为的理论基础。下文笔者将指出在这种错误的学校教育价值观指导下的学校现象,并简要分析导致这种错误价值观产生的原因。 二、学校和社会是两种不同的群体模式 笔者对这一种价值选择持否定态度,认为它把学校视为学生进入社会的操练场所,忽略了学校的特殊性──培养价值、公平价值和发展价值。学校并不是一个准社会,二者尽管都具有群体性且都存在着互动,或都肯定了某些群体学理论,但二者的性质和使命却不一样。

论教育的目的

论教育的目的 姓名:刘璐 班级:英语教育1302班 学号:2013221103100078 教育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教育的目的又影响着教育的整个过程,也最终影响到每一个人的身心发展,究竟应该以什么作为教育的追求目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知道教育目的的准确定义。 教育目的即“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从所含内容的主要指向来看,教育目的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或者说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国家或地区)-----培养目标(学校)-----课程目标(课程)----教学目标(课堂)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立性。 在教育史上存在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价值取向。一是个人本位论,典型代表是卢梭。卢梭是以培养自然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在他看来,教育目的不是别的,它就是自然的目标。二是人格本位论,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使人的各种能力和谐发展。三是文化本位论,其观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个人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有所创造,增加文化的新成分。四是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明明确提出,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为个人更好适应社会生活做准备。五是伦理本位论,即教育的目的即为道德的目的,是指一个人在他的任何活动中都到达到的目的。不管你将来干什么工作,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具有一定完善的道德品质。六是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我国的教育目的在1999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得到确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那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在于塑造和培养人的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所谓健全的人格,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的。一是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这包含三层意思,首先是有自我认识且这种认识是全面的、丰富的;其次是不歪曲自己的特性,即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第三是能够经常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感受到什么,并知道行为、体验缘何而起。积极的自我态度与自我认识有联系但不光全由后者决定。它指的是一种“尽管认识到自己有长有短、有好有坏,但仍然从总体上认可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抱有希望”的态度。二是客观的社会知觉和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人格健全者应能准确地从别人的言语、行为中体察别人的思想、愿望和感受,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而且,他对别人的了解是建立在事实根据上的而不是主观臆测。此外,他对人的态度特征和人际交往技能应有助于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三是生活的热情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应该热爱生活,有投身于工作事业和家庭的热情。要具有与自己年龄相适应的生活能力。四是个性结构具有协调性。人格健全者

浅谈教学的教育性

中国网络大学CHINESE NETWORK UNIVERSITY 毕业设计(论文) 院系名称:百度网络学院 专业:百度 学生姓名:百度 学号:123456789 指导老师:百度 中国网络大学教务处制

2019年3月1日

浅谈教学的教育性 摘要:本文主要浅述教学与教育的定义、教学与教育的关系,认为教学的教育性存在于教学活动的诸因素中,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即持教学具有教育性观点。文章中的第四部分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分析教学如何体现了教育性。 关键词:教学、教育、教育性、教学的教育性 引言:早在很久以前“教育”和“教学”两词就出现在人类生活当中。由古至今,不同阶段对这两个词的理解与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尽相同。然而我认为,尽管对它们的定义有很多,但都体现着同样的中心思想,且相信大家也会有这样的体会。现代教学论中还认为教育与教学体现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其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正文: 一、教学的定义 众所周知,教学具有很丰富的内涵,“它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多种关系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它的外延包括一切的教学活动。因而大家应该也知道,从古至今,对教学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然而当今为较多人所认同的教学的定义则是指教师将一定的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手段传授给学生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认知能力,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和品德的活动过程。教学活动或教学过程有课堂和课外活动两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具有授受知识、培养能力以及发展水平三种职能。 二、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对教育的定义可以从以下两种维度进行理解: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从狭义的维度来看,主要是指人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人们平时所说的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其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技育、教学等几方面。任何教育活动,都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构成。因此,如果只对教育过程而言,教育就是指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手段将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的一种活动。 三、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那么,教育与教学是不是相互独立而存在?是否存在“无教学的教育”或“无教育的教学”?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思考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思考 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内涵 价值取向是指人们根据自身需要而对事物所做出的评价与判断.教育目的的确立往往带着某种价值取向的痕迹,价值取向又可以算是一个价值判断与价值倾向的系统,它对整个活动的发展轨迹和前进方向起着调控、制约作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①.因此,可以说教育目的制约并指导着整个教育过程的发展,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调控、制约着教育目的乃至整个人类教育事业发展方向与趋势.纵观历史,横看中西,人们习惯上将教育目的分为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以及试图平衡两种价值取向的中间派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是从人本身出发,通过人自身,为了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其最终目的在于使人之为人的本性及人的一切能力与潜力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强调的是个人的价值,主张先有人的发展,而后有社会的发展.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倾向于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的目的,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先有社会的发展,再有个人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把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即人是服务于社会,人的培养也应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之间,还存在着中间形式,这种目的观试图平衡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的目的既要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能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2我国当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在各个时代的目的是各不同的,但是无论怎样表述与确定,它都是与特定的历史与阶级相一致的,都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背景和阶级的呼声,都是某些阶级的价值取向与偏好.我国现代的教育目的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反映的也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素质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 1、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三、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四、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改革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素质教育的运用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 价值取向的区别:素质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而应试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为考试成功。 教育方针的区别:素质教育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应试教育背离党的教育方针。 六、“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

的道德的发展。 2、基本内容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七、“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八、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1、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2、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九、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1、教师职业的责任 a.教师职业的责任是指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b.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c.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青一代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d.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2、教师职业的价值 a. 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教师职业对他人、集体、国家、社会和人类都有巨大的贡献,能够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提供精神财富,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承担着文明传承的重任。

罗素《论教育之目的》摘录

(英)罗素:《论教育之目的》摘录 教育应当造就的是一种信念,它确信从一定意义上说来,知识是可以获得的――尽管获取知识需要克服困难。在特定的时期内,许多被称作知识的东西或多或少被可能是一种谬误,但是人们可以通过细心检查和勤奋钻研,纠正这些错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建立在信念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应当对细微的错谬之处保持特别的警觉,不然,小错就可能导致大祸。无论如何,我们总是先确定信念,然后再采取行动。一方面需要高度的智慧和文化,一方面又需要不会衰减的热情;而要保持这样的心境实属不易。但是尽管有困难,我们还是有可能获得这种心境;事实上,这就是科学的心境。知识正如其他美好的事物一样,虽然难得,但并非不可获得。教条主义者忘记了获取知识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怀疑论者则否认获取知识的可能性。这两种态度都有是错误的;当这种谬误码率被推而广之以后,就会导致社会性的灾难。 智慧/同情心/善良/想像力/… …学校培养出的人材应当精力充沛,社交有方,身体强壮,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高出常人的正派品质,并且确信,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在我看来,构成理想品质的因素有四:活力/勇气/敏感/智能; 我并不认为只要有这四个要素就足够了.但是,这些要素养却可以把我们带上成材之路.而且, 我还确信,通过在身体上/感情上/智力上对孩子们加以辅导关照,他们就可以普 遍获得上述四种品质.… …活力与其说是一种精神品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素质;只要健康状况良好.一般就可以说是活力永存.…不管周围环境有无令人特别兴奋之处,只要活力存在,生命就会让人感到充满欢乐.活力可以增进快乐,消除痛苦.活力可以使人对周围

出现的一切事物发生兴趣,由此而增进认识的客观性,而客观地认知事物是心智 健全的本质因素.人类倾向于自我陶醉,以致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因而也就无法对他们身外的现象真正发生兴趣.对于人类来说,这乃是大不幸,因为这样做轻则会带来烦恼; 重则会招致忧郁症; 况且,除也极个别的情况外, 这对于有益的实际行动来说,还是一个致命的障碍.活力可以增进人们对于外在 世界的兴趣; 它还能够提高人们从事艰苦勤工作的能力.进而言之,活力可以抵 御嫉妒心,因为它能使人感到存在的快乐.…活力是人类的一个极重要的优点。 …勇气具有多种形式,而且每一种形式都各具复杂性。没有畏惧是一回事,而有力量战胜恐惧又是另一回事。当有道理产生恐惧时,一个人却无所畏惧,这是一回事;而当没有道理产生恐惧时,一个人表现得无所畏惧,则又是另一回事。不存在无来由的恐惧感,这纯粹是件好事;同样,有力量战胜恐惧感也完全是个优点。… 从心理心和生理学的角度着眼,恐惧与是很相似的两种情绪:愤怒的人其实并不具有真正的勇气。…我相信,通过教育,有可能把普通男女培养成为无所畏惧的人,使他们放心大胆地对待生活。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英雄、贤人才具有这样的生活态度;而其它的人如果能够得到先贤的昭示,也同样有可能学会像他们一样对待生活。那种不受压抑的勇气必须是由一系列共同构成的。首先,对于最恭顺的人来说,健康与活力是极为有益的因素,尽管它们并非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危机环境中,最需要的是行动和技能。但是,当我们考虑的并不是上述两方面的勇气,而是一般意义上的勇气时,需要的就是某些更具本质性的因素了。我们所需要的是由自尊心和无我的生活观共同构成的因素。先说自尊心:一些人是在自省中生活,而另一些人则纯粹是一面镜子,他们的生活无时不反映着周围

浅谈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学前教育的目的大致有两个方面: 一、协助孩童为终身学习作准备、而不单是为小学一年级作准备。 二、为孩童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具体而言,学前教育的目的是让孩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学习对和错、形成初步的判断对与错的能力;对外部世界和所处环境进行初步认知和探索 (学习探索、试验和观察);学会简单社会交往 (学习聆听、分享和合作);形成健康情绪,让他们经常进行正面的情绪 体验(建立自信,学习与同伴和大人沟通);获得健康的体魄(通过活动锻炼身体)。 学前教育有以下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极其重要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中国一青年教师到某贫困山区“支教”,在初中任教了一段时间后,她要求调到小学去,她对她的初中学生说:“你们太老了,我想去教年轻一些的学生。”她的初中学生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说他们老了,她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我感觉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太老了,不良习惯已经形成,个性品质已经趋于稳定,想要改变真是太难了。我要到小学去任教,他们的可塑性应该很大……这就是一个例证,它证明人幼年时是良好习惯和优良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着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对早期教育环境中缺乏成人的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动与交往引导的儿童的研究表明,这些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问题,严重的还产生情感、人格障碍。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对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身体和感觉意识的发展,也包括情绪情感的发展。孩子很早就能照镜子,并开始区分自己与别人。但很多3岁幼儿对身体各部分关系的理解还很肤浅。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在我自己这一段学习的过程中,我有许多许多的疑惑,也有过许多的思索。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精英教育是一种过多强调社会本位论,过分强调社会发展而忽略自身的发展。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指出在制定教育目的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发展自我;社会本位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为出发点;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即先培养人,人从属于社会时为社会服务。 人本论教育目的应该考虑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要培养自然人。 个人本位论者反对用社会来制约人的发展,如果对个体的发展是好的,则该中教育目的是好的,而对社会发展的教育目的不一定是好的。 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得到自然而然的发展;社会本位论强调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柏拉图认为: 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的发展要符合社会的需要,他提出要培养哲人王,只有哲人王才能来统治这个社会。 个人的发展永远依赖于社会,社会的目的才是真正的目的,个人就是为实现社会目标的工具。 这过分强调社会作用,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1 / 7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观点: 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是相一致的(从事什么活动,你的发展会达到什么程度);旧分工是造成人全面发展的根源(人的片面发展到一个极端就叫做异化,被自己单调的职业而定型了,没得到全面的发展);脑力和体力应该得到全面的发展: 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人的职业必然要有变更,也决定了人必然要全面发展);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要做到真正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把劳动作为一种分工,而不应该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 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的原因: 没有认识到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人们处于一个混沌无序的状态下,大多数思想中推崇社会本位论,以个人来推翻社会;当社会很富足时,大多数思想家推崇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价值性,以社会对人进行改造,制约作用。 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论争无非在于人的价值与社会需要孰重孰轻,何者更具有优先性的问题,但问题的本质并非在此。 教育的目的――受教育者被期望的理想状态,即人(类)之存在的最佳状态,应以合乎自然规律的事实为标准。

谈谈你对比较教育的理解

比较教育的目的 教育事业是人类永远延续的事业,文化没有国界,这个观点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强更加引起人类的注意,或许教育事业从很早就出现,但比较教育肯定没有教育事业的历史悠久,随着人类的发展,在这个国际化日益发展的世纪,各国间的文化教育事业的比较日益突显影响。 在选择国际与比较教育这门课之前,从来没有比较教育这个概念,或许时常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文化知识,通过比较进行知识的对比而加深理解,也对不同国家的教育事业进行一些初步的比较,但从不想比较教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初步学习后,对比较教育的知识是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学习,大概了解了一些比较教育的目的。 在西方存在这一些观点: 第一,英国的康德尔提出比较教育具有三个目的,即“提供事实,发展教育思想”、“了解教育问题在特定民族背景下的原因”和“借鉴别国经验”,三个目的之间实际上是一个事实——原因——借鉴的递进关系,最终目的还是借鉴。第二,与康德尔同时代的汉斯在明确指出了比较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研究(形成教育制度)的因素,比较各国解决由这些因素产生的问题的方法”的同时,也承认了比较教育为本国教育改革的借鉴目的——“它(比较)不仅允许我们比较现在的制度,而且还设想最为适合新的社会与经济条件的改革……比较教育以坚定的改革信念去看待未来……因此,我们的目标具有含功利主义目的的生气勃勃的特点”。第三,二战后,定居美国的波兰人贝雷迪在比较教育的目的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认为“比较教育最首要的目的是出于人们智力上的要求,人们之所以研究外国教育制度,就是因为他们想要了解”,这使得对比较教育的研究从一个更高层次的角度来进行,即(人类追求)知识的角度,而较少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可是,贝雷迪并没有完全摆脱以往学者对比较教育定位的影响,他也认为比较教育有其实用的目的,即借鉴和评价。贝雷迪在比较教育目的阐述上的新突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更多地关注他所提出的比较四步法)。第四,与上相反,英国的霍姆斯和美国的埃德蒙·金将比较教育密切与教育决策、

论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教育目的三者之关系

第3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7月 Vol.30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8 ────────── 收稿日期:2007-08-04 作者简介:高俊霞(1971-),女,河北滦南人,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 128 - 论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教育目的三者之关系 高俊霞1,毕树林2 (1.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市职称考试中心,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教育价值、教育功能和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领域中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教育实践工作的起点,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教育目的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4-0128-03 Relation among Education Value, Education Function and Education Aim GAO Jun-xia 1, BI Shu-lin 2 (1.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 2. Professional Post Examination Center,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value, education function and education aim are essential issues in education field, and are also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practice. They are dialectic and uniform. Key words: education value; education function; education aim 一、概念分析 1.教育价值 教育价值现象纷繁复杂,欲洞悉其本质,就要从理解价值和教育的概念开始。在价值的本质含义上,哲学界关于价值问题大致有三种理论:主体需要论、客体属性论和主客体关系论。我国的学者一般认同第三种观点,因此我们理解价值的概念基本上可遵循这样的一种思路,从实践中主客体的关系上去理解价值的本质,价值是客体属性的人化、需求化和主体化,又是主体需求和能力的对象化、客体化和现实化,是主体和客体的辨证统一。 我国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价值进行论证,各家均有所侧重。陈理宣在其《教育价值论》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总结,如傅统先、桑新民、马凤歧、王坤庆等诸学者各自从不同的出发点对其概念进行了剖析[1]。总结起来,这些观点大体上基于哲学上关于价值概念的三种理论,即需要论、属性论和关系论,更多的人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认识,认为教育价值是主客体间的一种特殊关系[2]。劳凯声教授在其教育学原理的专题研究讲义中对种种教育价值概念进行了归纳,认为教育价值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教育需求和作为客体的 教育活动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3]。 2.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对社会、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于教育活动的实现。教育有两大功能,即促进功能和选拔功能。一方面,教育促进个人的发展,帮助个体更好地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教育通过培养的这些人来作用于社会。教育功能这一范畴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带来的各种结果和影响都可以称为教育功能,不仅包括对教育系统内部各方面的影响,而且包括对外部其他系统的影响,既包括直接影响也包括间接影响。由于功能在语义学上属于中性词,因此教育功能既可以指对人和人类社会发展有益的结果和作用,也可以包括对人和人类社会不利甚至有害的后果和影响[4]。对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与个体发展的关系这两大功能,从教育产生的时候起即客观地存在着,但对于二者关系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主张上,一直存在着分歧或孰轻孰重的观点,当前这种争论有走向统一的趋势[5]。 3.教育目的 对于教育目的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些不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目的和教学方法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目的 和教学方法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目的和教学方法摘要:教育的现代化与幼儿发展的需要,对幼儿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变传统的幼儿园教学管理理念,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能力势在必行。本文从教育目的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阐述了转变理念是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基石,并对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育目的;教学方法;听觉;熏陶 Abstract: Preschoo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and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r children, teaching management concept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The kindergarten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anagement concept, teaching management ability to ascend kindergarten is imperative. This article from education purpose and teaching methods two aspects, the education idea is to promote the change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n kindergarten to ascend and cornerstone, educ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tactics of the kindergarten with practice is discussed. Key words: Education goals ;Teaching methods ;Hearing influence ;oices 前言: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向教育提出了现代化的要求。而现代化是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21世纪的孩子与过去的孩子相比,他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宽,越来越广,求知欲也越来越强,他们聪明、好动、好奇、调皮、好探索,不喜欢受老师、成人的束缚。所以说教育的现代化与幼儿发展的需要对幼儿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变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思想与观念,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能力势在必行。本文将分别从幼儿的音乐教育目标和音乐的教学方法来探讨现代幼儿的教育。 一、幼儿音乐教育目的 音乐是一门很“难”的艺术,不论是音乐的欣赏、表演或创作都需要遵循一定规律,都不可能是胡编乱造、胡思乱想的结果。音乐教育是建立在音乐艺术的基础之上,是在幼儿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与其他科目的教育意义相同,是有能力、有责任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发展。但是,音乐教育必须引导幼儿参与唱歌、欣赏、音乐游戏、舞蹈、奏乐等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取向的意义

2012年第0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1期) Total No .301 收稿日期:2011—10—18 作者简介:王瑜珲(1965—),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姜宏波(1963—),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取向的意义 王瑜珲,姜宏波 (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高职院校是适应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而兴起并迅速发展的高等学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实践能力强、职业道德好、创新精神突出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只有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坚持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技术教育;价值取向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141—02 目前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必将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教育理念上等各个方面造成全方位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适应经 济全球化的多样价值观挑战具有深远的意义,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思想与品德教育是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基础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我国的经济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经济形式的多元存在带来了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些观念给高职院校的思想品德教育 注入了新的生机, 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 形成了一个新思想文化阵地,各种思想得以迅速在网上传播,对于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有利于社 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而其中的文化垃圾,没落的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传播,给学生的价值选择带来了新的挑战。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学生开放进取意识的形成,使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面临多样化的选择,学生不仅要面对国内竞争的压力,而且要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在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巨大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同时,也诱发了学生极 端利己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在缺乏积极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不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 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诱发了学生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倾向,引发少数学生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追逐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致使道德滑坡。高职院校只有通过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国家至上的理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 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并强化他们的国家自豪感和荣誉感,使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的 发展和未来联系起来,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使学生在受教育期间以及走进社会特别是进入外企工作的过程中,既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又能注意吸收全人类的文明与技术成果,旗帜鲜明地反对资本主义一切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应该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居于首要的地位,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价值取向方面的导向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人文素质教育中健康心理与人格培养决定学生价值取向的完美实现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社会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使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加强对青年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 1 41

《教育学》教育目的 题库学习资料

《教育学》教育目的 题库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4)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A)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解析:个人本位论主张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4)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与社会生活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和社会所必需,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这表明教育具有(A) A.永恒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生产性 解析: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其中永恒性是指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与人类共始终。教育的永恒性是教育本身的职能所决定的。 23.辨析题: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其中,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此外,教学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学活动的任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B) A.素质教育理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创新教育理论 D.生活教育理论 解析: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2.辨析题: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确定教育目的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等。因此,题干将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简化为人的发展需求这个单一因素,说法错误。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22.辨析题: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不代表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31.材料分析题:小美很喜欢唱歌,从小就希望自己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在她还没有确定是否报考音乐学院前,她在众人面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歌声。她确定报考音乐学院后,学习更加勤奋努力,希望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在音乐学院的专业课面

毕业论文范文论教育的目的教育范文_0621

2020 毕业论文范文论教育的目的教育 范文_0621 EDUCATION WORD

毕业论文范文论教育的目的教育范文_0621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为老师赢得福利,为领导赢得政绩,产品的标准就是分数。究竟今天的学习和获得的知识对学生和社会的未来有什么用,那不是学校考虑的事情。从小学到大学都在这样做,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高考获得尽可能高的分数,基础教育的孩子们在拼命的学习,从早到晚,没有节假日,围绕需要考试的几本书,翻过来倒过去得练,做了无数多的题只是为了当熟练工,以便在高考时遇见更多做过的题。而上了大学,大量的业余时间都用于消遣娱乐,考试前几天的突击就能获得毕业需要的学分,大学是天堂,小学中学是地狱,所以学生走出校门就是失业,有了职位也不能做,没有3-5年的重新学习,就不能胜任现有的工作,更不要说创新。 对于对一个人最重要的儿童时的教育——借用一句广告语:人生不止一面,在此方面得到的多,另一方面就获得的少了,人

在生活中扮演着诸多角色,儿女,丈夫,雇员,老板,厨师,自我理财者——许许多多角色,我们现阶段的大部分儿童教育的工作者刻意拔苗助长使一名儿童过早的放弃一个幸福的童年,使他们过早过早的灌输成人的东西,让这些东西在脑海里,挤占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性,须知童年正是人的性格习惯的形成期,这样一味的灌输又怎样真正的培养真正有真我的人才。 以前听到有关美国教育的一则故事,是说有位母亲控告儿子所在学校的老师,说自从儿子上了他的课以后,再也不会把c叫成月亮,把o说成桔子了,这个案例后来成为美国教育反思的反面教材,才会有今天的能力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发掘人的潜力,而并非仅仅是灌输知识。我想伤仲永们的杯具大致在此吧。 由此可见,教育的目的定错了,就如同战略方向定错了一样,后果极为可怕,且是无法弥补的。所有战术手段都是为了达到战略目的而制定的,方向错了,所有过程和手段也就错了,努力越多,错误就会越大。因此教育工作者不要也不能再错下去,帮助学生,还学生真性情发展的自由!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享受他们自然成长的快乐,过程是快乐的,其结果也必然是快乐的。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就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目的。

美术(心得)之浅谈美术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美术论文之浅谈美术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人类自从在劳动中诞生美之后,就寻找着美,追求着美,创造着美———既孜孜不倦地用美的规律塑造客观世界,也孜孜不倦地用美的规律塑造着自身。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美术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美好的人生,事实上每一种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如此,只是美育是最直接的途径和最有效的办法。 一、美的本质及美育的含义 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可又有多少人真正清楚什么是美呢?笔者认为美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蕴涵着客观规律与长远目的高度融合的和谐自由关系的理想存在。罗丹说:“美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存在,而是缺少发现。” 美的本质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它包含着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又不同于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体现出真善统一的特色,它具有人类社会性、客观实现性、形象直觉性、精神功利性、和谐自由性、新颖独特性等基本特征。 美术教育,通常称为审美教育,是审美和教育的融合。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它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所谓美育的本质,是指美育这种教育的本体存在及其特殊的质的规定性。也就是说,美育,这一概念它体现的应是其本体存在的内部联系。因此,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美育的本质,就必须以全面、准确地把握美育本体这一整体存在及其内部联系为前提。美术教育不同于德、智、体等教育,它只是通过艺术等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来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也就是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成为具有崇高情操与富有实践能力的人。它有主体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有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以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