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观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

二、层次结构

(一)国家教育目的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目标

(四)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概念辨别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方针的表述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①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

②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

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四、教育目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选择功能

(三)激励功能

(四)评价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三、教育的无目的论

四、教育的辩证统一论

五、生活本位论

六、文化本位论

一、个人本位论

(一)核心观点: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二)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德)福禄倍尔、(瑞士)裴斯泰洛齐、人本主义者、孟轲二、社会本位论

(一)核心观点: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

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二)代表人物:

孔子、(英)斯宾塞、(法)涂尔干、(法)孔德、(德)凯兴斯泰纳

三、教育的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杜威

核心观点: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四、辩证统一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给予个体自由地充

分发展,并予以高度重视;但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和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因而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五、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

关注使受教育者将来如何生活。

(1)英国斯宾塞提出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

(2)杜威反对将教育视为未未来生活而准备。认为“教育即生活”,主张教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培养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

六、文化本位论

以(德)狄尔泰、(德)斯普朗格为代表

基本观点: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

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练习

1.在整个教育体系中,( A )属于核心地位,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类进行改革的依据。

A.教育目的B.教育内容

C.受教育者D.教育手段

2.教育目的是指( D )。

A.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具体要求

B.国家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C.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

D.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3.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坚持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C )

A.卢梭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D.洛克

4. 下列不属于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的是( D )

A 孔子

B 斯宾塞

C 赫尔巴特

D 裴斯泰洛奇

5.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中,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也是最根本性的问题,是(A )之间的矛盾或平衡问题。

A.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

B.教育者的要求与受教育者的要求

C.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

D.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多选

1.教育目的的作用有(ACD )

A.导向作用

B.教育作用

C.激励作用

D.评价作用

2.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BE )

A.萨特

B.孔德

C.卢梭

D.马斯洛

E.涂尔干

3.以下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正确的选项是(ABD )。

A.教育目的是社会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综合

B.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

C.教育目的就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D.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表述及精神实质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95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

文化的劳动者”,“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义”,是我国“教育的目的”。

这是建国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

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86 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

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中共中央1993 年 2 月13 日正式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各级各类学

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1999 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 年6 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

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

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

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国以来,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不一样,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以下不

属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的是__D___。

A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B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C 强调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D 突出教育要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二)教育目的精神实质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

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其要点有以

下几方面:

1.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2.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B )

A.原始社会B.古代社会

C.资本主义D.社会主义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基本内容

1、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4、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

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

第四节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产生背景

(一)教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1、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

2、学校教育重智育,分数至上

(二)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知识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

(三)对教育认识的深化

1999 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

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根本区别

(一)素质教育是“发展”人的,面对的是全体学生。

(二)应试教育是“选拔”人的,面对的是少数学生。

三、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创新精神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练习

1.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 D )

A. 剩余价值学说

B. 资本和商品的学说

C. 劳动学说

D.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D )

A.理论联系实际

B.做到因材施教

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素质教育的核心是(A )

A.创新教育B.思想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D.科学文化教育

4.体育的根本任务是(B )

A.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增强学生体质

C.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D.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

5.二十世纪末在中国开始的“素质教育运动”实质上是( D )的具体体现。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文化本位价值取向

D.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杜威教育目的观

关于杜威教育目的观 ——无目的乎?有目的乎? 关于杜威,有太多可讲。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界有深刻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将杜威看作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创始人,认为其以儿童、经验和活动为教育教学中心的“新”三中心思想,打破了打破了赫尔巴特所确立的教师、教材和课堂为教育教学活动中心的“旧”三中心思想,视其教育思想为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分水岭。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文中得到充分的阐述和展开。我国教育界对杜威其人其书给予极高的评价。但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对予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存在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杜威是个教育无目的论者,也有人认为杜威的教育不仅是有目的的,而且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种说法各执一端,无所平衡。现采撷两方之论,一一过招。孰是孰非,各位各取所需即可。以下是集教经管22位同学的集体聪明才智的以及发挥本人的苦干巧干的成果。 一、杜威教育目的观的历史渊源 1、哲学渊源 西方哲学史上,古典工具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典工具主义是一种“目的—手段”型的思维方式,它重目的轻过程,,把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看成是实现某种终极目的的手段。但逐渐地,产生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重视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轻视事物发展的结果。并且从自然哲学领域发展到认知哲学。旧哲学思维方式逐渐向新哲学思想转变。利用这种哲学观思考教育问题时,杜威不再把教育仅仅看成是实现某一目的的工具,教育更是儿童不断生长的过程,是经验的不断改造的过程。因而,其必然的逻辑结果就是,教育的过程成为杜威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教育的目的也在教育过程中,无须在教育过程之外寻找一个教育过程。 2、民主思想与教育目的 充分理解杜威的教育目的观,还必须结合杜威的社会思想。杜威“所关心的是民主主义社会及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他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实现民主主义的教育。他认为,民主主义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这种社会生活方式既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也为个人的行为提供一种道德标准,促进个人的发展。他试图通过教育来改造人们的社会生活,实现他的民主主义理想,虽然“教育不是唯一的工具,但它是第一的工具,首要的工具,最审慎的工具”。“教育目的应该是建立在学生活动和需要的基础之上;教育目的应该有助于学生的 相互合作;教育目的应该是具体的、直接的。所以在“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 到教育过程以外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 二、初识杜威教育目的真风采 1、精彩片断:教育的应用(教育的目的) 教育者也是这样,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如果家长或教师提出他们“自己”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当目标,这和农民不顾环境情况提供一个农事理想,同样是荒谬可笑的。所谓目的,就是对行使一种职责——不管是农业还是教育——所要求进行的观察、预测和工作安排承担责任。任何目的,只要能时时刻刻帮助我们观察、选择和计划,使我们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就是有价值的目的;如果这个目的妨碍这个自己的常识(如果目的是从外面强加的或是迫于权势而接受

我的教育观

我的教育观---用爱撒播希望 时常听别人说“不知道做什么,不知道能做什么?”就有人回答“去当老师吧!”说这句话的人一看就是一个外行人。作为内行人,我们都知道现在的老师们都多才多艺都饱读诗书。首先老师需要学科专业知识;其次就是教育类的文化知识;第三种就是教学法。拥有这些是不是就能教好学生呢,我觉得不一定。我认为还需要老师的爱心和耐心。爱是不可缺少的,老师如何爱学生呢?老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一种尊重,一视同仁地把这些爱献给学生。 我在高中的时候,班主任时常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对此我就特别感动,老师喜欢我,我也喜欢老师,那我学习就特别有劲儿,最后考试取得了很大进步,我和班主任都很开心。然而不止班主任关心我,其他老师也关爱我们。化学老师也很关心我的学习,我的化学不好,老师课余时间就让我到办公室给我解惑,慢慢地我对化学就有了兴趣,成绩也有所提高。所以我相信老师的爱是伟大的,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帮助,能给学生信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当我们的成绩有所提高的时候,自我的成就感就得到很大提升,就会更加地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我的老师们怎样教育我,也同样影响着我,让我知道如何去对待他人,如何去教育我的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老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也在教育我们如何为人。老师如何爱我们,我们也会向老师学习如何爱他人,这就是所谓的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教师,用自己生命的质量,让教师这两个字有不一

样的分量,用自己的光亮,让教师这两个字有灿烂的光华。 马斯洛认为,人有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初中生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渴望别人的尊重、受人赏识、注意或欣赏,满足自我尊重的需要,避免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能感。同样我们老师也是如此,当一名人民教师就是想要实现自我价值,得到别人的认同;得到认同后,就有加倍的信心。“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半句寒”,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当心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相信在温情教育到来的春天,我们的学生会学着为平凡感动,我们的校园会绽放出美丽的笑靥。

王道俊《教育学》 课后习题(教育目的)【圣才出品】

第4章教育目的 1.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实际,谈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现实意义。 答:关于人的发展问题,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做出了全面的科学的解释,并创立了科学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一学说是他全部理论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社会实践的历史,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人不断走向解放的历史。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现实。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人的发展,实际上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现阶段发展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宽了道路。 (2)要依据我国的特点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4)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必须和谐统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在继承和发展历史上有关理论基础上的新的探索和科学概括,是人们制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在今天,为人们确立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并向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目标过渡,这一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争对于人的培养与成长有何重大意义? 答: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

竟是应注重满足人的个性发展需要,还是应注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由此,构成了教育目的选择上的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争对于人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个人本位论把个人的自身的需要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种思潮的兴起和盛行时期,正是欧洲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时期。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发展资本主义,不仅要在经济上反对沉重赋税,在政治上反对封建特权;同时,在教育上也要反对宗教神学对于人的思想禁锢,反对封建专制强加于人的教育要求,提出要让人的个性得到解放,要尊重人的需求、人的价值,教育要从人的自身需要出发,这些方面都有其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2)社会本位论者从社会需要出发来选择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无疑是看到了教育的社会作用,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生产高度社会化的时代,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有借鉴价值的。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今天应该比过去的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教育必须满足社会对受教育者所提出的要求,并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3)两者之争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如果只强调个人的需求与个性的发展,而一味贬低和反对社会的需要和发展,那是片面的、极其错误的;如果只是站在社会的立场看教育而完全抹杀了教育在发展和完善个人上的作用,并以此来排斥教育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不正确的、必须避免的片面的思维方式。教育既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要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

第9章教育目的

总体要求: 1、掌握教育目的的理论(选择题); 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半部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要求;(出材料分析题、辨析题) 3、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出材料分析题、辨析题)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一)教育目的概念与结构: (A)概念 教育目的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 1、广义的教育目的: 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或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 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2、狭义的教育目的:(一般讲的指狭义的教育目的) 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 规格和标准要求。 3、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 心发展的状况而确定。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 宿,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主要依据。各级各类无 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的 要求。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学校都具有(指导作用、调控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 用)。 (B)结构 教育目的有层次结构与内容结构之分。 层次结构(重要):宏观到微观:(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 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各育);(3)教师的教学目标(各育教学结果的总设想/在各门 学科的具体化/分课时); 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分为两部分:教育对所要培养的人 的身心素质的要求;教育对人的社会价值的规定。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心得: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心得: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常在想,我选择教育职业的原因是什么?我坚持并热爱的重要理由是什么?我要教育学生什么?我要怎样教好我的学生?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路上探索,我认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三观”就是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观点。下面具体谈谈: 一、教育观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清晰并坚信自己的教育观。 1、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早已不是一个新词了,它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行为和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我们国家呼唤着素质教育,我们需要“高素质人才”,不是“高应试人才”。 有人对立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可以说,“素质教育”是更全面的“应试教育”,它弥补和规范了教育的范围和方法,是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方式。 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白:随着社会的发展,成绩已经不是唯一的衡量准绳,学生不是学习的工具。 2、现代教育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现代的发展很快,教师的教育观也要跟着发展变化,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一个不发展不学习不

专业的教师,是很难教好学生的。那么,什么是现代教育观呢? 我认为:其一,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其二,教学是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其三,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其四,教学更注重人而不是学科更不是成绩。我们教育者早就从“中心”转变成“主导”,学生也已经从“被动接受”转变为学习的“主体”。 二、学生观 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正确的学生观尤为重要。 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教育理念更新,端正教育态度,规范教育行为;应该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坚持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清楚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 2、注重科学规律 学生是人,是发展的人,是有独特思想的人,是有个性差异的人,是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坚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教育和成长,因材施教、正确评价学生,并能时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的理念是让优秀生得到飞跃,让中等生得到发展,让后进生得到进步。

教育目的观心得

我的教育目的观 爱因斯坦曾说过:“善于宽容,是教师修养的情感问题,宽容中蕴含的理解、信任、平等,表明教育者对自己和教育对象积累了足够的信心,也渗透了一种与事业、与孩子们的诚挚和热爱。 教育目的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总而言之,教育的结果必须使受教育者符合社会需求,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能与社会相融,在社会价值中体现着个人价值。教育目的可以对整个教育做出导向作用,为培养适合的人才做向导。 首先,教育目的应当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准,同时要因材施教,培养个体的发展,使个体发展不被摧残且适应社会。个人各方面的素质发展都依赖于社会,受制于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适合社会需要,否则培养出的人才不能为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且造成人才过剩,形成社会问题。 另外,教育目的要适应人的变化发展。其目的,就在于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教育自然也不例外。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教育,当然也就没有永恒不变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之所以是变化的,首先就在于教育最终为社会服务是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在于教育直接为之服务的人也是不断变化的。教育目的是变化的,但变化的依据是社会和人的变化,因此,教育目的只能在不断适应社会和人的变化中变化。 并且,教育的目的要培养个人的发展,不应该只为培养适合社会的人才而磨灭个人的人性,本性。以瑞士的裴斯泰洛齐为代表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教育目的的提出,要使人的天性和谐发展,与社会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除此之外,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知识,还要使学生在能力上真正提高,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使学生在受教育中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相辅相成。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二二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学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学习情况和自身工作实际,浅谈我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理解和体会。 一、教育观 教育是人类伟大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因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每位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的热爱他们时,他们感情的大门,智慧的大门就会向你打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学生教师的尊敬、对学习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 为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确立先进的教育观念,这比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更新和经验的总结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将立德树人的中心思想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 二、学生观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育人意识。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里的“传道”本质上就是培养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这样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实际上,不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育工作者本身,都应该放下功利心,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让每个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懂得为他人着想,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和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知道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孝敬父母,回报社会。我认为:成才比成绩重要,而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其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平等观 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没有平等、民主,就没有现代教育。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导师,还应该是他们生活中的益友,是他们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育的角度是水平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在国外的课堂上,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视角能和学生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直接面对面地和学生交流,有时他们会跪在地上,由此也可以看到平等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其实是先知和后知的关系,或者说是在某一领域比别人先知而已。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科技日益发达、信息手段不断进步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在很多领域也许我们真的还没有学生知道的多。因此互相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是今天新课标理念的基本要求。

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国外的教学模式 1.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教学模式 3.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 4.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5. 加涅的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6. 塔巴的归纳教学模式 7.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8. 布鲁纳等人的探索发现式教学模式 9.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模式10. 约翰逊兄弟的合作教学模式 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概念 国内的教学模式(1) 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教育过程组织方式做的简要表述。从大到小,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分三个层次来研究教育模式:宏观模式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构建的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战略模式;中观模式是指由学校根据本校特点构建的办学模式;微观模式是教师根据某一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的教学模式。 国内的教学模式(2)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 该教学模式包含以下几个要素:①指导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②主题:是教学活动进行的线索,主导着教学模式的形成。③教学程序: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也使得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另外还有几个隐含的因素:④目标:任何教学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标,使主题具体化,也是主题或教学活动前进的方向。⑤策略:不同的教学模式会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目标。⑥内容:不同的教学模式有适合自己的课程设计方法。⑦评价:不同的教学模式因其主题、目标、程序等因素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教学模式的大致分类 1. 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2. 个性教学模式 3. 合作教学模式 4. 行为控制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是运用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呈现、传递、加工和处理信息的技术。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几种教学模式 1. WebQuest(基于资源的研究学习模式) 2. MiniQuest 3. “情境(问题)探究”模式 4. 基于专题学习网站共建的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 5. 抛锚式教学模式 6. 基于英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模式 W ebQuest WebQuest是一种“专题调查”活动,在这类活动中,部分或所有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根据这一意思我们可以把它译为“网络专题调查”。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Web”是“网络”的意思,“Quest”是“寻求”、“调查”的意思。 根据完成时间的长短,WebQuest可以分为短周期和长周期两种。 1. 短周期的WebQuest一般一至三课时完成,其教学目标是获取与整合知识,学习者需要处理大量新信息并最终形成对这些信息的意识。 2. 长周期的WebQuest一般耗时一个星期至一个月,其教学目标是拓展与提炼知识,学习者需要深入分析“知识体”,学会迁移,并能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对知识的理解。 组成:一个WebQuest必须包括绪言(Introduction)、任务(Task)、过程(Process)、资源

我的课程观

我的课程观及教学主张 经开区韩庄小学路秀荣 各位领导,大家好: 本次汇报总体上分为五个部分:一、什么是课程;二、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要适应新课程;三、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四、要学会赞美,给学生一些自信;五、力求以情感人,“唤”起兴趣。下面我将就我的课程观及教学主张,跟领导做如下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什么是课程 对于课程我的理解是,课程就是学生要成长为一个能融入社会、建设社会、伴随社会发展的人在现阶段的“需要”。我们的课程应是教师用来进行文化再生产的载体,传播文化的载体,课程的目的应是一切为了学生。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共同的认识:课程应由三部分组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开设的课程,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学生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而需要学习的内容,因此,国家课程必须开足开齐开好,这样学生才能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全面发展。 地方课程是为了促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可以从三方面理解:一是服务于地方,二是立足于地方,三是归属于地方。上好地方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校本课程是充分利用学校或周边课程资源密切结合学校办学思想而开

发多样性、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们从学生乐于接受的多样的形式入手,这学期我校根据教师资源,开设不同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校本课程有:手工橡皮泥制作,国画,舞蹈,乒乓球,合唱,啦啦操等。 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改革,课程的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今天的课程,已经不再是学科知识的综合,而是学生在学校的全部生活,是学科、学习、社会的有机整合。对于课程,我认为应提倡两个“凡是”,凡是学生成长需要的都是课程,凡是有学习发生的地方的都是课堂。 二、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要适应新课程 随着课程的变化,教师的观念也应该发生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关注教育发展的人,都会切身体会到,新课程对传统教育的严峻挑战首先就来自于教育观念。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应由教学课堂的组织管理者变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者。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新课程就是要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精神。以前,我们的教师总是担心学生学不会,记不住,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剥夺了学生动脑,创造的能力。老师在讲台讲的是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基于此,课堂上,要减少教师讲和学生被动听的时间,增加学生说,学生做,学生互动的时间。课堂不是老师的舞台,课堂是学生学习发生的地方。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要藏身于幕后,把讲台和黑板留给学生作为讨论沟通的舞台和解题过程的记录板,为学生

杜威“学校即社会”观点与我国现代教育目的观的分野

杜威“学校即社会”观点与我国现代教育目的观的分野 文章阐述了杜威“学校即社会”观点的主要内涵,并分析了这一观点对我国现代教育目的观的可借鉴之处以及不合理之处,得到一些启示来促进发展更加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即教育目的观的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的平衡;教育目的观取向应灵活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目的应多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素质培养。 标签:学校;社会;教育目的 从古至今的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教育目的指引和指导,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正确合理的教育目的观才能真正促进教育事业和教育改革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教育目的观的取向也受到了广泛地关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学校即社会”观点旨在在学校这个雏形社会中培养儿童的技术技能以及学生的职前准备。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克服杜威“学校即社会”这一思想中的局限性,对其中的合理之处加以借鉴来促进我国现代教育目的观的合理取向。 一、杜威“学校即社会”观点的内涵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经济发展会对教育如何培养人才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到19世纪末期,美国经济的逐步迅速发展在客观上更加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能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的劳动者。然而,美国当时的教育状况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相脱节,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杜威看来,“我们有了这样一个通常的教育概念:这种概念忽视学校教育的社会必要性,把教育和传授有关遥远的事物的知识,和通过语言符号即文字传递学问等同起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这一观点是为了克服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理论中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弊端。当时美国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杜威提出“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当学校能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儿童成为社会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工具,我们将有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的最深切且最好的保证。”按照杜威的观点,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技术技能和职前准备,而不在于间接经验知识。 在杜威“学校即社会”的观点中,他的教育目的观偏向实用主义。杜威强调学校教育是为社会发展进步而服务的,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而且学校是一个社会机构,具备社会的典型条件。杜威还十分强调学校里各项实际操作作业(如缝纫、烹调)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培养儿童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得儿童能多方面发展;另一方面各类作业也为儿童提供深入了解社会和与他人共同完成活动并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他主张学校要把教育和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教会学生如何适应目前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而不只是为将来社会做准备。杜威还提出“如

我的教育观

“我与课改共成长”征文 我的教育观 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在长治师范读书的学生,还记的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听到最多的字眼儿就是“减负”。2001年我被安排到一所农村小学实习了一个学期,2002年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直到2004年参加潞城市的公招考试,很荣幸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然后分配到潞城市店上联校赤头小学,一晃已经六年了。 从2001实习年到现在正好十年,我有幸见证了基础教育课改十年来的风起云涌,见证了十年来的辉煌成就。从教学生涯开始的第一天起,像婴儿刚刚诞生的那一刻,就烙上了课改的印记。与其说在谈课改不如说是在讲述自己的生活,我们这些思维独立,个性十足的八0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承担着为人民服务的重任,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发挥着巨大作用。课改的新理念像丝丝春雨浸润着我的心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的教育思想也在不知不觉发生着变化。做为教师,自己的变化当然也会传递给学生,实行在细微的教学环节中,伴随着课改的十年,我也从一个毛头小伙,跨入而立之年。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不断学习课改的新理念,大胆尝试创新,并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浮华的表面逐步走向它的精神实质。现在通过一些对自己心灵有所触动的案例,结合个人所处的教育环境,工作中点点滴滴的积累,以及亲身经历和感受,来谈谈我的教育观。既是对课改十年的感恩,也记录一个年青教师的成长历程。

1、让课堂不再狭小,走向大自然,走向广阔的生活。 “教育即生活”,课改的新理念倡导“时时是教育之时,处处是教育之地”,教育早已不在拘泥于课堂的方寸之地,要走向广阔的生活。 春天是个生机勃勃的季节,万物潜滋暗长,每天都发生着变化,孩子们最能敏锐地感受到春天的变化。每到春天都会领着学生去村外的田野去玩,今年春天,我特地让学生带上彩笔、美术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孩子们欢歌笑语,阳光明媚、春风拂面,每到一处就让学生停下来,欣赏周围的景色,把所看到的画下来,太家都玩得很累,但很高兴。回到学校,趁着休息的时间,让同学们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交流创作感受:有的同学画了连绵不断的大山、弯弯曲曲通向远方的小路、树林中隐约可见的庙、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有的学生画了近处的玉米杆、远处潞宝集团高大的烟囱,有的同学画了刚出芽的小草、村子里错落有致的房子……有的学生说第一次看到家乡如此的美,村子里的变化很大,都住上了新房子;有的学生说在田野里心情很舒畅,外面的空气比教室新鲜;还有的同学说以后当了老板要回来把家乡建设的更美好……这次春游,既让学生欣赏了春天的美景,又是一堂生动的美术课,同时对家乡有了更多的了解。 还记得今年早春的几场大雾吧!上课时候突然想起了本册书中有个单元让学生写天气,今天正好是雾天,与其让学生坐在教室想破脑袋,为什么不带他们去亲身体验一下呢?于是我便和孩子们来到郊外,田野的雾更大了。我先让同学在附近的小路走走,边走边观察自

关于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影响

关于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影响论文关键词:现代人文主义自我实现整体性创造性论文摘要: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对美国以及世界的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秉承西方历史悠久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深受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总体来看,它经历了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新人文主义教育和现代新人文主义教育这四个发展阶段。古典人文教育强调把理智的发展当作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儿童的情感和理智进行陶冶。人文主义教育的出现是针对中世纪封建神学泯灭人性、压制人性,其核心是恢复人的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个性自由和发展,强调用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心性、启迪智慧,但是对自然科学却持冷漠态度。新人文主义教育的最高原则是发展个体的自由,强调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

果来陶冶和教育人。 二、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融合了众多教育流派的体系。广义上说,进 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 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都可以称为现代人文主 义教育。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特指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 的一种人本化教育思想。 总的来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 初产生的新人文主义教育倾向。它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继续和 发展,具有尊重历史文化及调和发展的特点。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 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产生是由于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异化为物的现象逐渐加剧。人类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 面临着外部价值体系的瓦解,随之转向内心世界寻求价值目标。 三、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5见代人文主义^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在人性论、认识论之上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核心内容是“人的存在”》同时,把人的存在视为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此外,现代人文主义把丰富发展人的情感生活看作是人整体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贝尔提出的著名的“我与你”关系理论重视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培养,认为情感发展主要得益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心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述评论文

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述评论文 摘要:文章论述了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的伦理学基础、教育目的的构成。他认为教育 的最高目的是完满人格的实现。文章最后对其教育目的观进行了简要评价,这对我们当前 的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训育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eh Herbart。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学派”的创始人。他是第一个试图把教 育学建立为独立学科的教育理论家,在教育学史上享有“科学教育学之父”的美誉,同时,他也被美国教育家杜威称为“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目的观是他的教育思想的 重要组成部分。 赫尔巴特讲:“教育的主要部分,常被认为是训育”,那么根据他的见解,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的培养”,旨在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这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 1 教育目的的伦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说:“教育学透过教育者之目的概念而与实践哲学相结合,透过手段与障碍 之探讨而指向心理学。”还说:“科学的教育学是依存于实践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前 者表明陶冶之目的,而后者则指示其方法、手段与障碍。”可见,赫尔巴特把伦理学作为 教育目的的基础。 他的伦理学源于康德的道德哲学。他注重价值和意志自由,认为道德与不道德的行为 只能根据意志来判断,意志之善并不依据意志所成就的行为的程度,行为的价值只依存于 意志的纯真程度。 但是他又不是完全的康德伦理学,他反对康德的“绝对命令”,认为以此作为道德的 根本是错误的,应该以“先验”作为伦理学的起始。此外,他试图以“美的判断”作为道 德终极的原因,并以“美”为基础展开了其内心自由的伦理学。 2 教育目的观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以我之见,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摆脱偶然的游戏,若出现为人 所不容的无把握性,那么就根本不要去想对年轻人进行有意的教育;因为,偶然的事情比 起父母和教师的极其细心的工作来所起的教育作用要强得多。教育因其教育计划的可靠性 才具有自身价值;教育总是在无把握的时候就用高概率来预测自己的成功与否;在非常情 况下,教育的成功与否若纯是些可能性而已,就会终止教育。”可见。教育的目的对教育 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三

上海市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三 一、判断题 1.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 )P5 (× 2.诊断性评价可以通过查阅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日常观察记录分析等非正式渠道进行。 (√) P249 3.在处理教育活动时,教育法规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P244 4.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成熟状况,不能走在发展的前面。 )P120 (× 5.清政府于1905年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P9 6.存在主义认为,教育要维护个人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强调个人对自己的选择 负责。 (√)P72 7.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P111 (× 8.在一个不存在公共法律和道德的社会里,人的个性很难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P81 9.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 (√)P24 10.国家通过教科书的编写和发行来影响教育的发展,这主要体现了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 用。 ) (× 1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P76 (× 12.传统的学科课程是―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 (√)P131 1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 14.德育内容规定了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哪些品德。 (√)P199 15.在教学中,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直接经验。 )P174 (× 16.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关于课程的概念是作为名词使用的。 (√) 1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教育。 )P2 (× 1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P203 19.布鲁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P117 (× 20.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是人格平等和共同探究的交往。 (√)P173 21.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P41 22.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学习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的,正常 的学生不需要诊断性评价。 )P249 (× 23. 《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P27 24.绝对评价也就是目标参照评价。 (√)P250 25.国家课程的开发采用―实践—评估—开发‖这种自下而上的―问题解决‖模式。 )P161 (× 26.德育过程不同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P205 27.中国的私学发展始于战国时期。 )P3 (× 28.能否培养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能否为未来社会培养未知的新人,这 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P81 29.所谓教材的心理化是指将教材上包含的逻辑经验还原为儿童的心理经验。 (√)P138 30.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做到合而为一是完全不可能的。 )P150 (× 31.研究性课程在内容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 (√)P165 32. 《学记》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P27 (× 33.综合课程的组织方式基本上属于课程的横向组织。 (√)P149 34.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P49 35.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P51-52 (×

我的课堂教学观.

我的课堂教学观 从教几十年,可以说,为传统的观念和模式影响很深,不时左右着我的教学。而今日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的时代,随教育改革之不断深化,新的理念便不断地以各种形式,冲击着固定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时时引起我的反思。新旧撞击、交替,历史性的变革以强大不可挡的气势,正出现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之上,在这样的前提下,二期课改的精神应运而生。通读、研究几遍之后,颇有感悟。 一、“二期课改”反对灌输式,一改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观念。 传统的授课形式,强调接受型的学习,注重的是死记硬背。现在的教学方向是,要积极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要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思维、善于用脑,要让学生在参与中体味实践创新的乐趣,在研究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于新课程条件下,教学就是探究,师、生都是研究者。 “二期课改”倡导“活动+体悟”的方式与氛围,引领学生走进知识探求的领域。教师置身其中,其角色就是学习的指导者,就是学生的合作伙伴,而不再单纯地去承担知识传授的全部“重任”。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全面沟通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是新教学模式的一个基本点。“二期课改标准”的出台,将学校教育教学从传统的模式,引领进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二期课改”的精神,打破了传统教室的空间概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全新理念的深入渗透,使教室变得开放而没有边界。课堂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师生间的线状交流,而是一跃成为多元的有序、共同的合作和逐步的深入。课堂,不再以教师一统天下为定式,亦不再演绎“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教案剧,而是在师生们的共同实践中,去构建充分体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灵动的创造性的崭新平台。 三、关怀、促进人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和发展选择,引领他们对人的生命意义探究 1.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其结果往往是轻发展,重选拔;轻过程,重结果。现在则要求学校教育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实施素质教育。过去教师“二维思维方式”,不是肯定就是否定。现在要求多角度、多元思维方式:即在学生正确的答案中,找出可以深入或拓展的空间,以宽泛学生的知识层次;在学生错误的答案中,找出其合理的有效成分,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有所发展,有所获益。

我的教育观

我的教育观 ---读《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有感 2014年盛夏,在充满书卷气息的蜀光中学陋室,我拜读俞敏洪先生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俞敏洪先生的文字朴实而真诚,阅读他的文字,你能感受到向上的张力,昂扬的态度和智慧的人生哲学。本书分为“写给自己”、“写给年轻人”、“写给生活”三大篇章,细数了他50年心路历程、20载创业风云,与年轻人分享他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在这个充斥着不安感的浮躁社会,给人以坚定的力量,让每个人思考应该如何更积极地度过人生……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自然关注的是教育问题,读《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后,有感于教育,谈谈自己的教育观。 观点一:面向未来教育,着重培养孩子的情商和逆商。 智商、情商、逆商的商数决定着一个人的终身成就,其中智商只起到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作用,情商、逆商的作用更为显著。目前13亿中国人中脱颖而出的高考尖子、大学尖子至今没有拿出问鼎世界级别的研究成果,是中国人缺乏获得顶级成就的能力吗?不是,在国外有不的少华裔获得诺贝尔奖。究其原因,中国的教育体制、机制性障碍导致学生能力发生偏差,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情商和逆商开发被忽视,三大商数开发不平衡。因此,培养孩子们讲诚信的人格、人品、待人诚恳和学会分享、相互帮衬情商的重要内容,通过鼓励方式,培养孩子们从失败中站起来勇往直前的逆商教育,都是我们重要的课题。 面向未来教育,除了三大商数的培养外,我觉得可以三方面入手:第一,实行心情教育。纵观山峦叠翠、沐浴晨光雨露、欣赏漫天繁星就是心情教育。江边说故事、参观名人故居、爬山消遣等表面看来不过是浪费时间,但实际上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学会彼此相处、学会排遣杂念,拥有愉悦心情,学习激情与效果在无形中得到提升。目前家庭干预过多,学校不敢作为,心情教育无法推行,而国外学校组织学生参加野外徒步20天等挑战项目,只需家长签生死协议书,发生意外,学校不负任何责任。第二,实行鼓励教育。培养孩子的成就感,让他们收获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如果一位老师不能从学生身上发现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并加以鼓励,就难以称为合格教师,因为这等于你放弃了孩子,扼杀了孩子的成长空间。我们无须吝啬我们的语言和鼓励,鼓励他们的发型、服饰、笑容这些看似

完整word版,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领域。教育目的观可分为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等几种类型。 ⒈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从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它认为教育目的就是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发展。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福禄培尔和康德、瑞典的爱伦.凯、美国的帕克、马斯洛和法国的萨特等 ⒉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因此,在教育目的中主张应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教育目的不应从个人本位出发,而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决定;个人只是教育的加工原料,发展必需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人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主要代表人物有涂尔干、那笃尔普、凯兴斯泰纳、孔德、赫尔巴特等 ⒊文化本位论 其理论来源是文化教育学,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目标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等。 ⒋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和我国的陶行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