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思考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思考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思考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思考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思考

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内涵

价值取向是指人们根据自身需要而对事物所做出的评价与判断.教育目的的确立往往带着某种价值取向的痕迹,价值取向又可以算是一个价值判断与价值倾向的系统,它对整个活动的发展轨迹和前进方向起着调控、制约作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①.因此,可以说教育目的制约并指导着整个教育过程的发展,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调控、制约着教育目的乃至整个人类教育事业发展方向与趋势.纵观历史,横看中西,人们习惯上将教育目的分为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以及试图平衡两种价值取向的中间派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是从人本身出发,通过人自身,为了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其最终目的在于使人之为人的本性及人的一切能力与潜力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强调的是个人的价值,主张先有人的发展,而后有社会的发展.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倾向于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的目的,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先有社会的发展,再有个人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把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即人是服务于社会,人的培养也应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之间,还存在着中间形式,这种目的观试图平衡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的目的既要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能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2我国当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在各个时代的目的是各不同的,但是无论怎样表述与确定,它都是与特定的历史与阶级相一致的,都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背景和阶级的呼声,都是某些阶级的价值取向与偏好.我国现代的教育目的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反映的也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目的跨入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根据不同时

期的发展要求,对我国的教育目的也惊醒了相应的调整,有代表性的

表述如下: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培

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国

新时期的教育目的.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三个面向”写入教育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之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

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

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

身精神,都应该有不断追求新知,具有事实求实、独立思考、勇于创

造的科学精神.”这一目的强调了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反映了新时期

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仔品德、智力、体制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

基础.”这里特别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的素质.1996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目前我国表述最规范的教育目的,但是教育目的的基本前提是“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突出的是

教育的社会功能.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

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

告再次指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实现

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这都说明我国现在都非常重视教育的强国功能,也就是教育的社会功能.我们不难看出,新时期我国的教育目的虽

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但是,教育目的却明

确规定了与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指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

才的基本要求.培养什么规格的人?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的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人;有文化的人;劳动者和建设者.教育目的

的最终落脚点依然是教育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建设者与劳动者.总之,教

育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可归结为,在古代是教育治国,在近代是教育

救国,在现代是教育强国.总而言之,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于

社会,服务于国家,无论是教育以“明人伦”,还是为了“强国”,

都体现的是教育社会取向的目的.

3对我国当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

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

须转变教育观念,将教育的最终目的回归于人本身,还原教育的本真.

党的十八大全面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工作也不例外.现如今的

教育目的要兼顾社会的需要和个体的发展,并且只有个体的全面完善

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最后,借用生命教育派的观点,生命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离开了生命就不成为教育.人之所以为人,就

在于人有生命,具有自主能动性,能够探寻生命的意义,提升个体的,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而教育正是帮助人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从个体自身出发,充分考虑个体特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要使教育扼杀个体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是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指

数与生命质量,以此来实现个体的价值,通过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与

价值,可以使个体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而后个体

又会不断地权衡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和人生,努力探求和实现自我的价值,进而通过最高道德与最低道德的权衡以

此实现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思考

浅谈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期末考核) 张莹

浅谈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沂源二中曹成龙 154345 本文将对“学校是个小社会”命题进行辨析,揭示出它作为学术命题和大众性的命题所指向的两种不同的内涵,指出在大众话语中其所蕴涵的关于学校教育的错误价值选择,并分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笔者分析指出学校和社会是两种不同的群体模式,提倡学校采取其应有的价值选择。 关于此命题,目前主要有两种用法和两种解释。一个是学术性命题和社会学层面的类比解释;另一个是大众用语和现象层面的类比解释。 1.学术性的社会学解释这种用法和解释可散见于一些学人的著作和论文中,尤见于教育社会学研究者的著作和论文中。与此相似的命题是“班级是个小社会”。所取的意思是学校和社会都具有社会性。此处的社会性中之“社会”非社会的“社会”,而是与群体性中之“群体”同意。所谓群体,“以严格的社会学意义上的用法来讲,一个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群体内的成员是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当然,所有的群体都有一个社会结构。”(戴维?波普诺)整个大社会可谓是个大群体,学校相对与社会而言则可谓是个小群体,在“群体性”这个共同平台的基础上,学校和社会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比如,群体内部都存在着结构,群体成员都承担一定的身份和角色,群体成员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等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学校类比为一个小社会。 2.大众化的现象层面的类比解释这种用法和解释随处可见,包括有关教育的文章中、家长老师的言谈中;文学作品中,等等,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但一个共同的意思是把学校视为社会的袖珍版,社会中所具有的复杂性学校中同样具备,如果说社会是成人的世界,那么,学校则是学生的世界,二者本质上无区别。这个命题是个经验性的命题,里面既包含了建立在纯经验基础上的现象层面又包含了透过经验而直觉到的朴素的本质层面。 笔者以为,前一种解释是科学的、有益的,标志着人们对学校教育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认识到学校的社会性为我们打开了研究学校教育的另一扇窗口,使我们能够从另外一个视角来把握学校教育的规律。以此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教育社会学已经建立了巩固的学科地位,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后一种解释尽管有其朴素直觉到的正确的方面,但更多的是停留在经验性的现象层面,只是把学校和社会作简单的类比,而且它一旦成为学校价值观并用来指导人们的学校教育行为,学校中将会出现忽视学校独特性、违背人们教育理念的行为和现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后一种解释更为“深入人心”,常成为人们解释现象和指导行为的理论基础。下文笔者将指出在这种错误的学校教育价值观指导下的学校现象,并简要分析导致这种错误价值观产生的原因。 二、学校和社会是两种不同的群体模式 笔者对这一种价值选择持否定态度,认为它把学校视为学生进入社会的操练场所,忽略了学校的特殊性──培养价值、公平价值和发展价值。学校并不是一个准社会,二者尽管都具有群体性且都存在着互动,或都肯定了某些群体学理论,但二者的性质和使命却不一样。

浅谈教学的教育性

中国网络大学CHINESE NETWORK UNIVERSITY 毕业设计(论文) 院系名称:百度网络学院 专业:百度 学生姓名:百度 学号:123456789 指导老师:百度 中国网络大学教务处制

2019年3月1日

浅谈教学的教育性 摘要:本文主要浅述教学与教育的定义、教学与教育的关系,认为教学的教育性存在于教学活动的诸因素中,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即持教学具有教育性观点。文章中的第四部分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分析教学如何体现了教育性。 关键词:教学、教育、教育性、教学的教育性 引言:早在很久以前“教育”和“教学”两词就出现在人类生活当中。由古至今,不同阶段对这两个词的理解与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尽相同。然而我认为,尽管对它们的定义有很多,但都体现着同样的中心思想,且相信大家也会有这样的体会。现代教学论中还认为教育与教学体现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其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正文: 一、教学的定义 众所周知,教学具有很丰富的内涵,“它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多种关系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它的外延包括一切的教学活动。因而大家应该也知道,从古至今,对教学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然而当今为较多人所认同的教学的定义则是指教师将一定的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手段传授给学生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认知能力,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和品德的活动过程。教学活动或教学过程有课堂和课外活动两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具有授受知识、培养能力以及发展水平三种职能。 二、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对教育的定义可以从以下两种维度进行理解: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从狭义的维度来看,主要是指人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人们平时所说的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其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技育、教学等几方面。任何教育活动,都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构成。因此,如果只对教育过程而言,教育就是指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手段将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的一种活动。 三、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那么,教育与教学是不是相互独立而存在?是否存在“无教学的教育”或“无教育的教学”?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思考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思考 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内涵 价值取向是指人们根据自身需要而对事物所做出的评价与判断.教育目的的确立往往带着某种价值取向的痕迹,价值取向又可以算是一个价值判断与价值倾向的系统,它对整个活动的发展轨迹和前进方向起着调控、制约作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①.因此,可以说教育目的制约并指导着整个教育过程的发展,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调控、制约着教育目的乃至整个人类教育事业发展方向与趋势.纵观历史,横看中西,人们习惯上将教育目的分为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以及试图平衡两种价值取向的中间派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是从人本身出发,通过人自身,为了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其最终目的在于使人之为人的本性及人的一切能力与潜力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强调的是个人的价值,主张先有人的发展,而后有社会的发展.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倾向于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的目的,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先有社会的发展,再有个人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把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即人是服务于社会,人的培养也应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之间,还存在着中间形式,这种目的观试图平衡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的目的既要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能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2我国当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在各个时代的目的是各不同的,但是无论怎样表述与确定,它都是与特定的历史与阶级相一致的,都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背景和阶级的呼声,都是某些阶级的价值取向与偏好.我国现代的教育目的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反映的也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教育的读书心得(9篇)

教育的读书心得(9篇) 教育的读书心得第一篇: 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题记 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

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

素质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 1、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三、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四、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改革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素质教育的运用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 价值取向的区别:素质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而应试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为考试成功。 教育方针的区别:素质教育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应试教育背离党的教育方针。 六、“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

的道德的发展。 2、基本内容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七、“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八、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1、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2、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九、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1、教师职业的责任 a.教师职业的责任是指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b.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c.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青一代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d.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2、教师职业的价值 a. 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教师职业对他人、集体、国家、社会和人类都有巨大的贡献,能够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提供精神财富,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承担着文明传承的重任。

浅谈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学前教育的目的大致有两个方面: 一、协助孩童为终身学习作准备、而不单是为小学一年级作准备。 二、为孩童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具体而言,学前教育的目的是让孩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学习对和错、形成初步的判断对与错的能力;对外部世界和所处环境进行初步认知和探索 (学习探索、试验和观察);学会简单社会交往 (学习聆听、分享和合作);形成健康情绪,让他们经常进行正面的情绪 体验(建立自信,学习与同伴和大人沟通);获得健康的体魄(通过活动锻炼身体)。 学前教育有以下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极其重要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中国一青年教师到某贫困山区“支教”,在初中任教了一段时间后,她要求调到小学去,她对她的初中学生说:“你们太老了,我想去教年轻一些的学生。”她的初中学生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说他们老了,她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我感觉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太老了,不良习惯已经形成,个性品质已经趋于稳定,想要改变真是太难了。我要到小学去任教,他们的可塑性应该很大……这就是一个例证,它证明人幼年时是良好习惯和优良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着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对早期教育环境中缺乏成人的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动与交往引导的儿童的研究表明,这些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问题,严重的还产生情感、人格障碍。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对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身体和感觉意识的发展,也包括情绪情感的发展。孩子很早就能照镜子,并开始区分自己与别人。但很多3岁幼儿对身体各部分关系的理解还很肤浅。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在我自己这一段学习的过程中,我有许多许多的疑惑,也有过许多的思索。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精英教育是一种过多强调社会本位论,过分强调社会发展而忽略自身的发展。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指出在制定教育目的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发展自我;社会本位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为出发点;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即先培养人,人从属于社会时为社会服务。 人本论教育目的应该考虑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要培养自然人。 个人本位论者反对用社会来制约人的发展,如果对个体的发展是好的,则该中教育目的是好的,而对社会发展的教育目的不一定是好的。 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得到自然而然的发展;社会本位论强调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柏拉图认为: 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的发展要符合社会的需要,他提出要培养哲人王,只有哲人王才能来统治这个社会。 个人的发展永远依赖于社会,社会的目的才是真正的目的,个人就是为实现社会目标的工具。 这过分强调社会作用,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1 / 7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观点: 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是相一致的(从事什么活动,你的发展会达到什么程度);旧分工是造成人全面发展的根源(人的片面发展到一个极端就叫做异化,被自己单调的职业而定型了,没得到全面的发展);脑力和体力应该得到全面的发展: 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人的职业必然要有变更,也决定了人必然要全面发展);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要做到真正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把劳动作为一种分工,而不应该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 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的原因: 没有认识到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人们处于一个混沌无序的状态下,大多数思想中推崇社会本位论,以个人来推翻社会;当社会很富足时,大多数思想家推崇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价值性,以社会对人进行改造,制约作用。 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论争无非在于人的价值与社会需要孰重孰轻,何者更具有优先性的问题,但问题的本质并非在此。 教育的目的――受教育者被期望的理想状态,即人(类)之存在的最佳状态,应以合乎自然规律的事实为标准。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1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20xx 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

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

谈谈你对比较教育的理解

比较教育的目的 教育事业是人类永远延续的事业,文化没有国界,这个观点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强更加引起人类的注意,或许教育事业从很早就出现,但比较教育肯定没有教育事业的历史悠久,随着人类的发展,在这个国际化日益发展的世纪,各国间的文化教育事业的比较日益突显影响。 在选择国际与比较教育这门课之前,从来没有比较教育这个概念,或许时常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文化知识,通过比较进行知识的对比而加深理解,也对不同国家的教育事业进行一些初步的比较,但从不想比较教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初步学习后,对比较教育的知识是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学习,大概了解了一些比较教育的目的。 在西方存在这一些观点: 第一,英国的康德尔提出比较教育具有三个目的,即“提供事实,发展教育思想”、“了解教育问题在特定民族背景下的原因”和“借鉴别国经验”,三个目的之间实际上是一个事实——原因——借鉴的递进关系,最终目的还是借鉴。第二,与康德尔同时代的汉斯在明确指出了比较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研究(形成教育制度)的因素,比较各国解决由这些因素产生的问题的方法”的同时,也承认了比较教育为本国教育改革的借鉴目的——“它(比较)不仅允许我们比较现在的制度,而且还设想最为适合新的社会与经济条件的改革……比较教育以坚定的改革信念去看待未来……因此,我们的目标具有含功利主义目的的生气勃勃的特点”。第三,二战后,定居美国的波兰人贝雷迪在比较教育的目的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认为“比较教育最首要的目的是出于人们智力上的要求,人们之所以研究外国教育制度,就是因为他们想要了解”,这使得对比较教育的研究从一个更高层次的角度来进行,即(人类追求)知识的角度,而较少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可是,贝雷迪并没有完全摆脱以往学者对比较教育定位的影响,他也认为比较教育有其实用的目的,即借鉴和评价。贝雷迪在比较教育目的阐述上的新突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更多地关注他所提出的比较四步法)。第四,与上相反,英国的霍姆斯和美国的埃德蒙·金将比较教育密切与教育决策、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目的和教学方法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目的 和教学方法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目的和教学方法摘要:教育的现代化与幼儿发展的需要,对幼儿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变传统的幼儿园教学管理理念,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能力势在必行。本文从教育目的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阐述了转变理念是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基石,并对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育目的;教学方法;听觉;熏陶 Abstract: Preschoo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and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r children, teaching management concept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The kindergarten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anagement concept, teaching management ability to ascend kindergarten is imperative. This article from education purpose and teaching methods two aspects, the education idea is to promote the change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n kindergarten to ascend and cornerstone, educ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tactics of the kindergarten with practice is discussed. Key words: Education goals ;Teaching methods ;Hearing influence ;oices 前言: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向教育提出了现代化的要求。而现代化是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21世纪的孩子与过去的孩子相比,他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宽,越来越广,求知欲也越来越强,他们聪明、好动、好奇、调皮、好探索,不喜欢受老师、成人的束缚。所以说教育的现代化与幼儿发展的需要对幼儿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变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思想与观念,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能力势在必行。本文将分别从幼儿的音乐教育目标和音乐的教学方法来探讨现代幼儿的教育。 一、幼儿音乐教育目的 音乐是一门很“难”的艺术,不论是音乐的欣赏、表演或创作都需要遵循一定规律,都不可能是胡编乱造、胡思乱想的结果。音乐教育是建立在音乐艺术的基础之上,是在幼儿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与其他科目的教育意义相同,是有能力、有责任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发展。但是,音乐教育必须引导幼儿参与唱歌、欣赏、音乐游戏、舞蹈、奏乐等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

新教育读书心得(10篇)

新教育读书心得(10篇) 新教育读书心得第一篇: 寒假期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

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取向的意义

2012年第0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1期) Total No .301 收稿日期:2011—10—18 作者简介:王瑜珲(1965—),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姜宏波(1963—),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取向的意义 王瑜珲,姜宏波 (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高职院校是适应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而兴起并迅速发展的高等学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实践能力强、职业道德好、创新精神突出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只有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坚持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技术教育;价值取向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141—02 目前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必将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教育理念上等各个方面造成全方位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适应经 济全球化的多样价值观挑战具有深远的意义,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思想与品德教育是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基础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我国的经济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经济形式的多元存在带来了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些观念给高职院校的思想品德教育 注入了新的生机, 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 形成了一个新思想文化阵地,各种思想得以迅速在网上传播,对于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有利于社 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而其中的文化垃圾,没落的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传播,给学生的价值选择带来了新的挑战。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学生开放进取意识的形成,使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面临多样化的选择,学生不仅要面对国内竞争的压力,而且要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在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巨大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同时,也诱发了学生极 端利己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在缺乏积极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不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 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诱发了学生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倾向,引发少数学生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追逐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致使道德滑坡。高职院校只有通过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国家至上的理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 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并强化他们的国家自豪感和荣誉感,使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的 发展和未来联系起来,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使学生在受教育期间以及走进社会特别是进入外企工作的过程中,既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又能注意吸收全人类的文明与技术成果,旗帜鲜明地反对资本主义一切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应该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居于首要的地位,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价值取向方面的导向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人文素质教育中健康心理与人格培养决定学生价值取向的完美实现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社会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使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加强对青年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 1 41

《教育学》教育目的 题库学习资料

《教育学》教育目的 题库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4)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A)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解析:个人本位论主张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4)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与社会生活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和社会所必需,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这表明教育具有(A) A.永恒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生产性 解析: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其中永恒性是指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与人类共始终。教育的永恒性是教育本身的职能所决定的。 23.辨析题: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其中,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此外,教学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学活动的任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B) A.素质教育理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创新教育理论 D.生活教育理论 解析: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2.辨析题: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确定教育目的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等。因此,题干将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简化为人的发展需求这个单一因素,说法错误。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22.辨析题: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不代表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31.材料分析题:小美很喜欢唱歌,从小就希望自己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在她还没有确定是否报考音乐学院前,她在众人面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歌声。她确定报考音乐学院后,学习更加勤奋努力,希望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在音乐学院的专业课面

美术(心得)之浅谈美术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美术论文之浅谈美术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人类自从在劳动中诞生美之后,就寻找着美,追求着美,创造着美———既孜孜不倦地用美的规律塑造客观世界,也孜孜不倦地用美的规律塑造着自身。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美术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美好的人生,事实上每一种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如此,只是美育是最直接的途径和最有效的办法。 一、美的本质及美育的含义 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可又有多少人真正清楚什么是美呢?笔者认为美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蕴涵着客观规律与长远目的高度融合的和谐自由关系的理想存在。罗丹说:“美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存在,而是缺少发现。” 美的本质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它包含着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又不同于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体现出真善统一的特色,它具有人类社会性、客观实现性、形象直觉性、精神功利性、和谐自由性、新颖独特性等基本特征。 美术教育,通常称为审美教育,是审美和教育的融合。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它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所谓美育的本质,是指美育这种教育的本体存在及其特殊的质的规定性。也就是说,美育,这一概念它体现的应是其本体存在的内部联系。因此,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美育的本质,就必须以全面、准确地把握美育本体这一整体存在及其内部联系为前提。美术教育不同于德、智、体等教育,它只是通过艺术等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来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也就是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成为具有崇高情操与富有实践能力的人。它有主体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有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以及

第四章教学目标:能说出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价值取向

1.能说出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功能; 2.能描述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布卢姆、加涅、巴班斯基、奥苏贝尔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并分别做出简要评析; 4.能用自己的话阐述我国教学目标的分类; 5.掌握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原则和一般步骤; 6.能准确陈述教学目标,并能把握陈述时应注意的问题; 7.自选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制定一份教学目标; 8.掌握教学实践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误区及其改进策略。 人的活动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马克思说过:“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教育是一种目的性活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因此,教学也是一种目的性活动,即每一次教学活动,每一堂课,甚至每一个教学言语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目的,这就是教学目标。 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认为:目标就是预期的结果;2.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R.E.Tyler)认为:形形色色的行为方式的变化,就是教学目标; 3.有学者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教和学双方都应共同遵循的,对教师来说这是教授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的目标。 4.有学者认为: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

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 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理解这一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二是教学目标是在当下的基础上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三是教学目标以一定的教学活动为依托。四是教学目标是一种更加具体的、微观的概念,有些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从概念可以看互联网,教学目标是在当下基础上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因此,教学目标具有预期性的特点。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该在学生现有水平基础上和学生能达到最高水平之间进行教学努力。 教学目标虽然是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测,但是,这种预测并不是一成不变、固定僵死的,而是在对教学结果有个大概的预测框架内保留一定的生成空间。教学目标一般分成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两类:预设性目标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预计要实现的目标,是规划好的。如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书写5个英文单词。生成性目标指在在教学活动之前没有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冒”出来的目标,是非预期性的。如学生在学习书写规定的5个单词时,某学生发现这五个单词有共同的特点,教师借此机会进一步与学生讨论了这个规律,并表扬这个同学善于观察,结果大学都多学到这个知识点,这个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了浓厚兴趣。新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事实,只有作为整体而存在的教学目标才是教学目标的真实状态。 举例:冷漠背后(《读者》2005年第16期):在南方某个城市,小学四年级要考试数学了,同学们忽然发现,班里数学成绩最棒的那个女孩子没有考试,同学们正奇怪,老师说她的爷爷去世了,她请假了。同学们听后立即一片欢呼声,说她数学之所以考第一,因为她爷爷是个数学教授,我们没有办法超过她,现在

教育学教育目的 题库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4)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A)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解析:个人本位论主张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4)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与社会生活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和社会所必需,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这表明教育具有(A) A.永恒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生产性 解析: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其中永恒性是指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与人类共始终。教育的永恒性是教育本身的职能所决定的。 23.辨析题: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其中,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此外,教学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学活动的任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B) A.素质教育理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创新教育理论 D.生活教育理论 解析: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2.辨析题: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确定教育目的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等。因此,题干将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简化为人的发展需求这个单一因素,说法错误。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22.辨析题: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不代表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31.材料分析题:小美很喜欢唱歌,从小就希望自己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在她还没有确定是否报考音乐学院前,她在众人面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歌声。她确定报考音乐学院后,学习更加勤奋努力,希望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在音乐学院的专业课面试过程中,由于她极度渴望有完美的表现,结果事与愿违,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而且比平时更差,导致面试失利。这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