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三峡工程移民安置环境影响评价

长江三峡工程移民安置环境影响评价

三峡工程移民安置环境影响评价

王文芬

(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长江三峡工程规模宏大、举世瞩目,是我国政府和人民为保障自己的生存权、发展权而进行的重大基础性项目。其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南水北调等综合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骨干工程。水利工程移民生产安置是关系到移民的生产水平能否恢复或超过安置前的生产水平的问题。但移民安置也会带来诸多环境问题。处理和解决好三峡移民安置产生的环境问题则是保障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及工程综合效益充分发挥的重要工作。本文对移民安置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分析评价。

关键词:移民安置;环境影响;评价;三峡工程

1 前言

兴修水库,总要淹没土地。由此引起的移民工程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生态环境许多领域,是一项政策性强,牵涉面广,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水库淹没区的人民进行迁徙,如果他们的生产、生活得不到妥善安排,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使为兴修水库工程作出巨大贡献的移民遭受很大的损失,这就给水利水电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做好移民工程影响评价,用来指导库区移民安置工作,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1]。

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建成后可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洪水,提供巨大电力,改善长江航运,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南水北调综合效益的巨系统工程[2]。在三峡工程进行的同时,与工程建设紧密相关的库区移民和大量城市迁建工作也在紧张的进行着。长江三峡水库移民1993年正式实施,到2003年底累计搬迁安置城乡移民84.65万人,占三峡水库计划总移民数113万人的74.91%。如何解决好移民问题已成为水利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如果只是就近向高处搬迁,只在扩大耕园地上下功夫,势必造成大面积的毁林开荒、陡坡种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进一步恶化环境,使得移民生存条件得不到根本改善,还给库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困难。特别是在国家规定25度以上坡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25度以下坡地必须改造成梯田后,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进一步缩小。如何做到既要满足农村移民的可持续发展,又要保护好库区的生态环境,促使库区的生态环

境向良性循环转化,已成为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首要任务[3]。

2 三峡移民及区域分布

水利工程移民,是指由于水库淹没占地所引起的居民迁移,属非自愿搬迁,有别于其他工程的占地移民(煤田、铁路等)。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m方案,20年一遇回水末端至巴县木洞镇,距坝址565.7km,水库面积1084km2,其中淹没陆地面积632km2。水库淹没涉及川鄂两省19个县市[4]。

①动迁人口

直接受淹人口72.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29万人,农村人口33.26万人。按人口增长率计算,最终迁移安置人口将超过110万人。动迁人口之多,举世罕见。三峡水库淹没城镇人口所占比例较大,涉及13个城镇,总人口为47.19万人,其中淹没线一下28.52万人,占60%。淹没大小集镇140个,共需移民10.78万人。受淹农村人口33.26万人,分散在19个县市331个乡1353个乡村。大量移民动迁,使社会关系、生产、生活方式都会发生改变。为减轻对移民的社会影响,三峡库区一般采取距离尽可能短,尽可能在组内或乡内为移民提供安置条件。

②淹没耕地

三峡库区主要出于峡谷地段,仅万县至涪陵段河谷较为开阔。淹没耕地为沿将河漫滩、一级阶地、部分二级阶地和低丘上肥力较高的冲击土、水稻土、紫色土、红壤、黄色石灰土和黄红壤平坝地,一般土层深厚肥沃,利用率和生产力很高。部分15-25度坡地,因耕作历史长,大部已做成梯土、梯田。

据淹没调查,库区受淹农村人口33.26万人,受淹耕地(含旱地、水田、商品菜地)25.26万亩、河滩地5.74万亩、园地(含果园、茶园、桑园、其它园)10.83万亩,受淹耕园地约占20县市耕园地总面积的1.76%。受淹耕地中比较成片的平坝地有秭归县茅坪溪、郭家坝河水田坝;巫山县的大昌;奉节县的梅溪河和浣花溪;云阳县的高阳;开县的普里河和江里河两岸;万县的新田;忠县的塘涂坝;涪陵市的平西坝等。其中以开县的平坝区较大,约占4万亩,其他一般为2000-3000亩。受淹陆地面积632km2中,耕地占37.6%。受淹的河谷地带耕地水热条件优越,属各县一、二类地,主产粮食、蔬菜和经济作物,复种指数高达200%以上。作物单产高,一般粮食亩产可达400-500kg,较库区全部耕地平均亩产高30%。

③城市搬迁

20年一遇回水线以下,淹没涉及2市11个县城,其中全淹或基本全淹的有秭归县城归州镇、兴山县城高阳镇、巴东县城信陵镇、巫山县城巫峡镇、奉节县城永安镇、开县县城汉丰镇、万县县城沙河镇、丰都县城名山镇等8个;大部分受淹的有万县市、涪陵市、忠县县城中州镇、长寿县城城关镇等4个。受淹没影响的集镇有140个,其中全淹的106个,部分淹没的34个。

三峡库区城镇的历史形成过程与水系分布关系十分密切,几乎所有城市和县城都沿长江或沿支流分布,有的处于支流入长江汇合口,所以水库淹没城镇比重较大。因上面的平缓土地较少,新的城镇建设将更加受地形限制,历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城镇体系将被打乱。城市的社会经济生态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城市的功能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随着新城建设完成而逐渐恢复,而在拆建过程中的长时间内,库区城镇社会经济作用将处于不稳定状态,必将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④水库淹没对工业与交通的影响

库区工业大多分布在城市、集镇及其附近的沿江两岸,是所在市县工业之精华,将有657个工厂受到不同程度的淹没。受淹固定资产原值81876万元,其中湖北省占13%,四川省占87%(万县地区占43%,涪陵地区占34%,重庆站10%)。首演城镇中的工矿企业,原已形成一个较完备的生产系统,相互协作配套,关系十分密切;受淹企业在迁建期间,将受到停产损失,同时还影响到与其协作的非迁建企业的正常生产。此外,其他系统,如交通、商业系统的淹没和迁建,除自身所受的影响之外,也会对工业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还有大量的交通通讯设施、小水电站、抽水站以及1000余处文物古迹需要迁移或复建。如此浩大和繁杂的移民工程,其艰巨性、复杂性是其他任何工程不可比拟的。三峡百万移民也因此而被称为“世界级难题”。

3 移民安置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移民安置环境影响[5]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水环境、大气和声环境以及移民生产生活发展等不利影响。移民安置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主要是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水土流失预测评价、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生活垃圾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以及其它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3.1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分析移民安置对生物量、生态系统的影响,预测森林植被类型演替变化趋势,森林覆盖率、森林资源等数量变化趋势,预测移民安置对陆生动物种类、数量及分布现状的影响,确定受影响的珍稀植物种类、数量、位置和程度。

三峡建库后,随着库水位升高,农田和人类活动上移,以农田草灌和草灌农田生境为主的陆生脊椎动物生存环境受到影响。两栖爬行类在蓄水初期数量将下降,随着时间推移可能逐步增加。黑线姬鼠、褐家鼠等有害鼠类动物将随移民上迁,对生产、生活和人民健康带来危害。而水禽数量将会增加,特别是雁形目、鹤形目、鸥形目鸟类[6]。

3.2 水土流失预测评价

预测移民安置工程新增水土流失量,评价新增水土流失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三峡工程的淹没指标与移民安数量庞大,数量庞大的人口迁移安置与大城镇工矿、公路等的迁移重建,无疑会对人民生活改善和地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将因此而使地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引发大量新的水土流失,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影响[7]。

①农村移民安置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农村移民安里包含农村移民的生产安置和居民点迁建两项内容, 其生产安置是主体。农村移民产生流失的原因,一是开挖平台、建房等之后的弃土弃渣;二是移民为了居住生活孺要和修建新房,农民采伐木材和砍薪柴将导致森林资源的减少和地表植被的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

据淹没调查,库区受淹农村人口33.26万人,受淹耕地(含旱地、水田、商品菜地)25.26万亩、河滩地5.74万亩、园地(含果园、茶园、桑园、其它园)10.83万亩,受淹耕园地约占20县市耕园地总面积的1.76%。很多安置区如巴东县内山高坡陡,环境质明显低于被淹没区。如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这些土地将变为水土流失面积。

②城镇工矿迁建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城镇工矿迁建也是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以巴东县为例。

城镇工矿迁建是巴东县移民安置的主体工程。巴东县规划重建5座城镇,23个工矿企业,迁移2.28万城镇人口,规划用地面积1000亩。这5座城镇均建设

在坡面之上,尤其是就近后靠的新县城, 地面坡度平均在25°左右。在各项前期施工的“三通一平”建设中,将破坏原有地貌形态1300余亩以上,毁坏该区域的植被面积约40亩,开挖土石方约300万立方米。在基础设施施工中,由于难于避开基雨季节,必将加剧水土流失,松散的弃土弃渣也可能在雨季引起泥石流的发生。同时,在开挖、爆破等施工过程中,将扰动坡角,使边坡稳定性受到影响,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崩塌、滑坡等。初步估算,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城镇工矿迁建中将增加水土流失164万吨左右。

③公路改、复建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按移民安置规划,将新建、改建二、三、四级公路、恢复乡村道路等。开挖出的土石方,还会大面积埋压和掩埋地表植被,在暴雨季节,由于暴雨和大雨径流冲刷,堆积在坡面上的松散弃渣弃土,将随地表径流进入河道,从而加剧公路沿线的水土流失。开挖路基还会诱发公路修建沿线的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同时,由于修建公路后使地表径流及沟道洪水的流向改变,将成倍增加沟道洪水的流量,大大加强洪水的挟沙、冲刷能力。

3.3 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预测移民安置后移民生活污水和工业企业生产废水排放对水库水质的影响,评价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三峡工程按正常蓄水方案,将涉及库区内19个县市的搬迁与建设。大规模的城镇搬迁和建设对三峡库区水环境有何影响,需要充分估计,一般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以下以万县市[4]为例,进行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万县市位于四川盆地动员,地跨长江两岸,东临“三峡天险”,具有“众水汇万涪,瞿塘争一门”的雄伟气势。全市东西长23.8km,南北宽14.4km,面积230km2,城区面积6km2。全市人口29.7万,城市人口14.9万。万县市搬迁和建设对水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①城市搬迁对淹没区水环境的影响

万县市搬迁的城市人口占市区人口的45.6%,迁建的工厂占现有工厂数的49%。随着城市搬迁建设,市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密度降低,这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状况。搬迁后,老城区工业废水量减少600万t/年;生活污水减少100万t/年。主要污染物COD、BOD5、硫化物、悬浮物、挥发酚、氨氮的年排

放量分别减少7906t、2571t、168t、7762t、0.39t。这将捡钱苎溪河的污染负荷。据计算搬迁后苎溪河的年均污径比为 1.8%,接纳主要污染物的量减少了一半,COD的浓度将降低43%,水质略有好转。但由于让渡桥上有地区的污水量并未减少,COD的浓度仍比地面水Ⅴ类水体的标准高10mg/L。若要保持苎溪河为Ⅴ类水体的水质,还需削减COD616t/年。但城市搬迁只是污染源“搬家”,不会改善长江万县市江段的水质。

②城市建设对新建成区水环境的影响

龙宝商业中心建设发展,增加这个地区的地表径流,引起城市非点源污染对龙宝湖的污染影响。由于农田土地变成街道房屋,增加了不下渗的土地面积。峰值径流量增加百分比(K)的计算结果指出,城市建设后,不同区域的K值为110-177%。即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将增加一倍。由于不下渗土地面积增加,增加了地表径流,缩短了水流时间,使非点源污染加强,对未来龙宝湖产生不利影响。且万县市搬迁的建设过程中,加剧水土流失。流失的土壤进入龙宝湖或临近水域,使其悬浮固体含量增高。

③城市发展对水环境的污染影响

万县市是库区内以食品和轻工业为主的中小型城市。该市工业产值不高。近年来,由于盐矿资源开发,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三峡工程兴建后,更促进万县市经济的发展,同是也会增加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对环境产生较大的压力。尽管随着技术进步、工业结构和管理水平提高,环保措施得力,废水量在逐年递减,但污水量的年均削减量在逐年下降,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废水仍在增加,污染更为严重。

3.4 大气和声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预测城集镇迁建和公路复建中产生的粉尘和噪声对施工区及其周围局部区域的影响,评价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移民安置中对大气和声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在城集镇迁建和公路复建工程建设中,土石方开挖、机械设备及运输车辆运行,将会产生粉尘和噪声,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居民将会产生一些影响;但其影响的范围是局部的,影响时段是有限的,随着安置工程的结束,其产生的影响也基本结束。

3.5 生活垃圾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预测移民生活垃圾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评价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在移民安置过程中将产生弃渣、弃土,安置后将产生的生活垃圾。如果垃圾无固定堆放场地,也不进行必要的处理,如遇大雨,垃圾将会被冲入水体,从而对水体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还会对安置区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卫生产生不良影响,有可能引发流行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必须对生活垃圾和弃渣采取措施,尽量减小其危害。

3.6 其它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分析移民安置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移民生产生活水平及发展的影响等。

在安置建设过程中,由于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力,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既可增加居民的收入,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随着这些城集镇迁建资金和科技信息的流入,将为整个移民安置区提供更多的经济发展信息和资金,为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带来长期的有利影响。

4 结语

如何解决好移民问题已成为水电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任何水电工程的建设无疑会大幅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但移民安置也会带来诸多环境问题。如何面对移民安置产生的环境问题,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评价移民安置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许士国.环境水利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12.46

[2]赵万民.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06.4~5

[3]刘建军.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02.45~54

[4]陈国阶,徐琪,杜榕桓.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科学出版社,1995.09.1~6

[5]何冰崎,邱进生.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环境影响评价实践[J].企业技术开发,2009.04,28(4):86~88

[6]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写本(节选)

[7]张小林.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5.06,6(2):82~85

[8]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科研项目领导小组.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M].科学出版社,1987.07.721~729,962~1021

[9]杨玲,徐刚.三峡库区水环境评价[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2(7):105~106,156

[10]张彦春,王孟钧,戴若林.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分析与战略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1,16(6):801~804

[11]王新祝.世界水库移民历史及三峡百万移民特点考察[J].西北水电,2002,(1):5~11

[12]邹家祥.环境影响评价手册:水利水电工程[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4.

三峡工程的利弊

三峡工程被列为全球超级工程之一,是世界“十大之最”。三峡工程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利用效益等许多方面都堪为世界级工程的前列。 利:有利影响主要在中游,包括减轻洪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燃煤对环境的污染,减缓洞庭湖的淤积等。 弊: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除淹没耕地、改变景观和大量移民外,尚对珍稀物种,库尾洪涝灾害、滑坡、地震、陆生动植物等等有一定影响。 一、长江三峡工程利处: 1、防洪:水库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能有效控制上游进入中下游平原的洪水,遇百年一遇洪水,可在不动用荆江分洪区的情况下控制荆江河段的流量在安全范围以内,遇千年一遇洪水或1870年型洪水,可控制枝城站流量不超过80000立方米/秒。是解除长江中游洪水威胁,防止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灾害有效的措施。 2、发电:电站装机容量1768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840亿千瓦小时,可供电华中、华东以及川东地区。每年约可替代煤炭5000万吨,可减轻上述地区的煤炭运输压力,并可减轻因火电燃煤引起的环境污染。 3、航运:三峡工程建成后,水库回水形成660公里长的深水航道,可改善重庆以下的航道条件。由于险滩淹没,航深增加,坡降变缓,流速减小,船舶的运输效率将明显提高,运输成本可较目前35%~37%,必将大力加速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 4、其他: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方面均有巨大效益。 长江三峡工程弊处: 1. 文物:三峡周边在古代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地。三峡一带已经被证实,埋藏着数量非常巨大的文物,移民很多都是极其珍贵而且是现在为止没有发现过的文物。据报道,真正挖掘出来的移民文物只占全部总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有百分之九十的珍贵文物被埋江底了。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对库区文物的影响,如果不采取文物保护,大量的文物古迹都将被淹没到水下。 2. 环境: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的全面推进和完成,上游水位抬升,使得长江沿岸大面积陆地被淹,一些物种将不复存在;下游水位降低,水流量减少,使得下游气候也将出现变化。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上游水流速度相对减缓,上游泥沙淤积及水土流失问题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应对,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清淤,才能保证三峡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由于人为的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使得一些自然生物链产生破坏,影响植被、影响生态的良性循环,特别表现在对大气候的影响上将难以预测。对温度、湿度、风速、雾日有的影响范围。 3. 对植物、动物有较小的影响。在生态方面,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将会对当地大范围的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申请建设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简写本(节选)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写本(节选) 一、前言 (一)研究历史 三峡工程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为国内外所关注。早在50年代,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编制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和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报告时,就对工程引起的一些环境因素如回水影响、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库岸稳定、地震、泥沙、生物、水库淹没与移民、自然疫源性疾病及地方病等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提出了初步成果并编入了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同时,中国科学院的不少研究所也对长江的地质、地理、气候、水文、资源、环境、人文、经济等作了大量基础研究,为以后的环境影响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1980年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提出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200m方案环境影响报告。随后,进行了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50m方案可行性研究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1983年3月提出了《三峡建坝对环境的影响》的报告。 1984年11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成都召开了长江三峡工程科研工作会议,正式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作为三峡工程前期重大科研项目之一,委托中国科学院主持该项目研究,组建有7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的攻关队伍,于1987年7月提出了科研成果,通过国家科委聘任的专家组评审,并出版了《长

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和对策研究》、《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地图集》等专著。同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及时地将此项研究列入“七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又投入300人的科技力量进行延续研究,并于1991年1月完成攻关任务,以《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系列专著(共8本,约250万字)形式,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5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受国务院委托,为进一步论证三峡工程水位方案,成立了生态与环境论证专家组,对正常蓄水位150~180m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 1986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原水利电力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组织领导下,由生态、环境、水利等方面55名专家组成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专家组,于1988年1月,完成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对策的论证报告》。 1991年3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生态与环境专题预审专家组提出了生态与环境专题的预审意见,同年7月审查委员会审定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评价成果。 (二)编写过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规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及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的要求,受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筹建处委托,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联合编写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即本报告的母本)。

三峡工程建设方案

三峡工程建设方案 一、项目背景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但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加上近年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一 些地区经常出现水旱灾害。为了解决这一严峻的问题,中国政府决定在长江上游地区建设 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峡工程。该项目将对我国的水资源调整和水能资源利用起到至关 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对三峡工程的建设方案进行深入研究,确保其在经济、社会 和环境方面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总体规划 1. 工程概况 三峡工程是位于长江上游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其集水面积广阔,水资源充足,水能资源 丰富。根据规划,三峡工程包括三峡大坝、两岸码头、船闸、电站和生态移民安置区等。 其总投资额度庞大,工程建设周期长,建设难度较大。 2. 建设目标 (1)水能开发:利用三峡工程水能资源,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满足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 (2)水资源调控:通过三峡工程的蓄水和放水调节,实现对长江的水资源调控,解决长 江流域的旱涝问题,提高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的稳定性。 (3)生态保护:通过三峡工程的规划和设计,保护和改善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4)水运改进:通过三峡工程的船闸和两岸码头建设,改善长江上游的水运条件,提高 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 3. 建设内容 (1)三峡大坝:三峡大坝是三峡工程的核心设施,其高度、长度和工程量均为世界之最。大坝设计合理,结构稳固,能够承受长期蓄水的压力,有效控制江水的流量,并发挥主要 防洪和发电的功能。 (2)两岸码头:两岸码头是三峡工程的重要配套设施,每个码头都装备了大吨位船舶的 装卸设备,具备高效便捷的功能。码头设计合理,与大坝淹没区及其连接线路相配套。 (3)船闸:为了解决船只通过三峡大坝的问题,工程中将建成一系列的船闸,用于船只 的上升和下降。船闸设计采用先进的技术,效果显著,对长江上游航运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利与弊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利与弊 三峡水电站,又称三峡工程、三峡大坝。位于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从构思到践行 在长江三峡建造大坝的设想最早可追溯至中华民国的开创者孙中山先生,他在《建国方略》一书中认为长江“自宜昌以上,入峡行”的这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利”。按此设想,194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与美国垦务局签约,准备利用美国资金建设水电站。萨凡奇在三度实地考察三峡地区后,写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认为三峡工程可行,但后因中国内战,此事无果而终。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口号,要兴建一批骨干工程以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三峡工程于是被再次提上议事日程。1992年4月3日该议案获得通过,标志着三峡工程正式进入建设期。 工程的利 三峡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发电和航运,其中防洪被认为是三峡工程最核心的效益。详细可分为以下三点: 一.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其巨大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将能使下游荆江地区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荆江堤防的全面修补。 二. 它是中国西电东送工程中线的巨型电源点,非常靠近华东、华南等电力负荷中心,所发的电力将主要售予华中电网的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华东电网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南方电网的广东省。 三. 到三峡工程建成后,该段长江将成为湖泊,水势平缓,万吨轮可从上海通达重庆。而且通过水库的放水,还可改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枯水季节的航运条件。 我们在看到其有利一面的同时,也必须慎重考虑其不利的一面。我们下一步应该做的,就是要做到未雨绸缪,冷静应对,科学决策,采取积极措施。 工程的弊 工程的弊端问题有很多个:移民、泥沙的淤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名胜和文物的影响等等,这些弊端甚至比工程的利益还要多。我就在下面详述这些弊端。 一.移民是三峡工程最大的难点,在工程总投资中,用于移民安置的经费便占到了45%。当三峡蓄水完成后,将会淹没129座城镇,其中包括万州、涪陵等两座中等城市和十多座小城市,会产生113万移民,在世界工程史

三峡工程移民安置规划工作总结与启示

三峡工程移民安置规划工作总结与启示 长江三峡工程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19区县和重庆主城区,其中包括2座城市、10座县城、114个集镇;淹没陆域面积632 km2,其中耕园地2.79万hm2(41.83万亩);移民迁移线以下居住人口84.75万人,房屋3 473.15万m2。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峡水库移民安置工作。按照三峡工程“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三峡移民工程分4个阶段连续实施。1993年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正式开始,2009年底,移民搬迁安置规划任务如期完成,累计搬迁移民129.64万人,复建各类房屋5 054.76万m2,移民总体得到妥善安置;各项重建任务均已完成,库底清理任务全面完成,并通过国务院验收组阶段性验收,满足了水库分期蓄水要求[1-2]。三峡工程初步设计阶段移民安置规划编制工作自1992年起至1997年止,历时6 a。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为适应国家政策及相关规程规范调整的需要,解决移民搬迁安置中出现的突出问题,2006~2007年进行了移民安置规划及概算调整。移民安置规划阶段,共形成规划报告600余本,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提供了全面技术支撑。移民安置规划工作为三峡百万移民顺利搬迁、三峡枢纽工程成功建成及效益正常发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主要成效 (1)移民安置规划任务全面完成,有力支持了三峡枢纽工程建设和三峡水库分期蓄水。三峡移民工程是世界历史上移民人数最多的工程,其难度之大、复杂性之高、影响之深远,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三峡工程移民安置规划,为库区百万移民绘制了美好蓝图,并从技术上保障了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如期

长江三峡坝区移民的民生问题调研报告【可编辑版】

长江三峡坝区移民的民生问题调研报告 长江三峡坝区移民的民生问题调研报告 当中国人“高峡出平湖”的世纪幻梦变为现实的时候,“后三峡时代”便开启了历史帷幕。交织着移民痛楚与和谐发展,就业无着与经济转型,背景乡愁与信心重构等由诸多复杂音符构成的交响曲,在人们还没给它齐配相应乐器的时候,便震聋发馈地奏响了。置身三峡库头的三斗坪及周边地区,你可以真切地领悟到这种混合着离乡之忧与奉献之乐的伟大乐章在三峡大坝的上空飘移、回荡。 一、缘起 百多年来,三峡工程始终弹拨着华夏儿女的神经。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 “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成为中国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第一人。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听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库规划的介绍时,希望在三峡修建水库,以毕其功于一役。他指着地图上的三峡说: 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先修那个三峡大坝怎么样?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畅游长江后写下了: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句。 1994年1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宣布: 三峡工程正式开工。经过近15年艰苦奋战,目前,包括枢纽工程、输变电工程、移民工程在内的三大部分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

有关资料显示,截至4月7日,三峡水电站累计发电3000亿千瓦时,三峡工程的三大功能——防洪、发电、通航,均已初步实现。 三峡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规模改造地理景观的人类工程,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产生巨大的冲击。“高峡出平湖”的转变固然恢弘而神奇,但它所带来的“副产品”不容忽视,比如: 移民问题、生态破坏问题、地质灾害问题、水污染问题等等,特别是如何破解百万大移民这道“世界级难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中共中央十分重视民生问题的改善工作,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把保民生视为保增长和保稳定的根本所在,把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视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党校学习期间,专家教授也一再给我们讲解“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的深刻道理。所以,我们中央党校中直分校第54期二班第七支部将调研的视点聚焦在了三峡坝区移民的民生问题上,以图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三峡坝区移民的真实状况,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有关部门制定后续的移民政策提供必要的参考。 5月14日至5月22日,中央党校中直分校第54期二班第七支部一行10人,赴湖北省宜昌市位于三峡坝区的秭归县、夷陵区的部分村镇进行了调研。 二、现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川鄂咽喉长江西陵峡两岸。全县面积2427平方公里,下辖12个乡镇,186个行政村,人口3

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环境影响

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环境影响 引言: 三峡大坝是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一项重大工程,旨在发挥水利资源的最大潜力,提供洪水控制、发电和航运等多种功能。然而,这项工程的建设不仅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讨论。本文将探讨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环境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弊。 一、三峡大坝的建设 三峡大坝的建设始于1994年,于2009年竣工。该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 程之一,总装机容量达到22500兆瓦,年发电量约为1000亿千瓦时。大坝的建设 包括堆石坝、水电站和船闸等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移民搬迁和生态保护措施。 二、环境影响 1. 水文变化:三峡大坝的建设导致了长江水文条件的改变。大坝蓄水后,下游 河段的水位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洪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然而,大坝蓄水也导致了上游水位的上升,影响了上游地区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 2. 生态系统破坏:三峡大坝的建设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大坝蓄水导致了河道的水流减缓和水质变化,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此外,大坝的建设还导致了大量的植被破坏和土地退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3. 土地沉降:三峡大坝蓄水后,上游地区的土地沉降问题逐渐显现。大坝蓄水 导致了地下水位的升高,进而引发了土壤的压缩和沉降。这种土地沉降不仅对当地农业产生了不利影响,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和建筑物的损坏。 4. 移民搬迁:三峡大坝的建设导致了大量的移民搬迁。根据统计数据,超过 100万人被迫离开原居住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

补偿和安置政策,然而,移民搬迁对当地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三、利弊分析 1. 利益方面:三峡大坝的建设为中国提供了可观的水电资源,满足了国家经济 发展的需求。大坝的建设还有效控制了长江的洪水,保护了下游地区的安全。此外,大坝也提供了航运的便利,促进了区域的交通发展。 2. 不利方面:三峡大坝的建设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大坝蓄水 导致了水文条件的改变,影响了上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移民搬迁也给当地社会和经济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结论: 三峡大坝的建设在为中国提供水资源和水电能源的同时,也给环境和生态系统 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在未来的工程建设中,应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高中地理 第五单元 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为例 5.2百万移民及其安置 人教大纲版选修2

§5.2 百万移民及其安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三峡库区移民安置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理解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是移民。 2.了解三峡工程移民安置的有利条件和特色,理解农村移民安置的出路在于调整农业结构,开发大农业。 3.了解开发性移民的含义、意义和模式,通过与一次性补偿的比较,理解实行开发性移民带来的好处和优势。并通过成功案例的分析,对其进行印证和加深认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三峡移民这一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科在社会生产中的实用价值,并增长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三峡移民安置问题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正确看待人类改造自然的一些大型工程措施。 德育目标 1.通过对三峡移民安置的全面了解,体会到党和国家以及全国各地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关注,从而增强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 2.在移民安置条件的分析中,加强对环境容量的理解,进一步确立正确的生态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移民安置的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资源丰富与有潜在的环境容量、就地后靠的安置特点、工程周期较长、政府重视和全国支援等方面。 2.开发性移民。这是一种通过发展经济来安置移民的好方法,比一次性补偿有很多好处,要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懂得其具体操作措施。 ●教学难点 对“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是移民”和“农村移民安置要立足于调整农业结构,开发大农业”的理解。 ●教学方法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阅读各种位置图、景观图来分析认识三峡工程移民安置任务的艰巨性和移民安置的条件等;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对实现问题的探讨,加强师生教学互动。 ●教具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或将相关图表制成投影片供教学之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录像)“江苏大丰市认真落实三峡移民措施,使移民乐于新家乡的生活与工作”,由录像引出移民问题。 (承接)与其他大型工程建设一样,长江三峡工程作为一个世人关注的特大工程项目,将在防洪、发电、航运,以及养殖、供水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利用效益。与此同时,它不可避免地将引发一些不利问题,如三峡工程建设会造成水淹、占地损失和移民搬迁问题,因此也遭到一部分人反对。关键问题是要权衡利弊,及早预见,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控制负面影响。本单元第2、3两课将分别介绍两个问题。在三峡工程建设产生的众

长江三峡工程移民安置环境影响评价

三峡工程移民安置环境影响评价 王文芬 (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长江三峡工程规模宏大、举世瞩目,是我国政府和人民为保障自己的生存权、发展权而进行的重大基础性项目。其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南水北调等综合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骨干工程。水利工程移民生产安置是关系到移民的生产水平能否恢复或超过安置前的生产水平的问题。但移民安置也会带来诸多环境问题。处理和解决好三峡移民安置产生的环境问题则是保障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及工程综合效益充分发挥的重要工作。本文对移民安置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分析评价。 关键词:移民安置;环境影响;评价;三峡工程 1 前言 兴修水库,总要淹没土地。由此引起的移民工程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生态环境许多领域,是一项政策性强,牵涉面广,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水库淹没区的人民进行迁徙,如果他们的生产、生活得不到妥善安排,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使为兴修水库工程作出巨大贡献的移民遭受很大的损失,这就给水利水电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做好移民工程影响评价,用来指导库区移民安置工作,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1]。 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建成后可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洪水,提供巨大电力,改善长江航运,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南水北调综合效益的巨系统工程[2]。在三峡工程进行的同时,与工程建设紧密相关的库区移民和大量城市迁建工作也在紧张的进行着。长江三峡水库移民1993年正式实施,到2003年底累计搬迁安置城乡移民84.65万人,占三峡水库计划总移民数113万人的74.91%。如何解决好移民问题已成为水利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如果只是就近向高处搬迁,只在扩大耕园地上下功夫,势必造成大面积的毁林开荒、陡坡种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进一步恶化环境,使得移民生存条件得不到根本改善,还给库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困难。特别是在国家规定25度以上坡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25度以下坡地必须改造成梯田后,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进一步缩小。如何做到既要满足农村移民的可持续发展,又要保护好库区的生态环境,促使库区的生态环

长江三峡建设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长江三峡建设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第一章绪论 长江三峡工程是中国近代建设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项重大工程,其建设不仅提升了中国的水利和能源发展水平,也对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长江三峡建设的过程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对长江三峡建设的影响进行详细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第二章环境保护 2.1 水生态环境保护 长江三峡建设对流域内的水生态环境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工程完成后,三峡水库的大规模蓄水和泄洪调度,对于长江的流量和水质造成了巨大的改变。长时间的蓄水不仅改变了有机物及无机物的输移路径,还改变了长江的流速和水生态系统。同时,水库的氧化还原电位的改变对水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长江三峡建设的环保领域的研究也应当致力于探究如何更好地保护水生态环境,从而保障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 大气环境保护

长江三峡水工程建设中,除了涉及水生态环境保护外,还涉及 到了空气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在大型施工现场,装载运输和使用 的大量生产性机动车辆以及工地机器设备导致生产废气、尘、噪 声等的排放,对于空气环境的质量造成了威胁。因此,在长江三 峡建设阶段,环保研究往往会关注于如何减少工程建设对空气环 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 3.1 能源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一大目标就是为中国的水电发展做出贡献,因此,该工程的建设大大满足了中国给足能源的需求。相信,在 接下来的存活期中,长江三峡工程将继续扮演着各种重要的角色,为卫星发射、军事工程等多个领域提供有力支撑。 3.2 生态保护与建设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另一大目标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三峡工程 建设前的长江流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保护问题。例如污染源 排放越来越多严重的掣肘了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长江三峡工程的 建设为该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该工程的建设 不仅有利于优化生态环境,同样也有利于加快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 第四章结论

高三地理第五单元: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人教版 (2)知识精讲

高三地理第五单元: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人教 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 1. 学习目标要求: (1)知道长江三峡工程的位置;理解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方面是怎样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的。 (2)了解三峡库区移民的基本情况、库区移民安置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了解开发性移民的含义及其优点。 (3)了解三峡工程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针对不利影响所采取的相应对策; (4)了解三峡工程建设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2. 知识结构: 发生区域正面效应(有利影响)负面效应(不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主要在库区 具体影响①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 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生存环境; ②有利于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的 防治;③有效控制洞庭湖的萎缩和 泥沙淤积;④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 量,改善枯水期水质;⑤调节局地 气候;⑥减轻环境污染和酸雨危害 ①水库蓄水淹没土地和耕地;②造成 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③可能诱发 地震,增加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④影响三峡自然景观;⑤影响水生生 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⑥库区和库 尾泥沙淤积加重;⑦孳生蚊虫,影响健 康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 (1)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防洪 (2)开发性移民 (3)三峡工程建设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2. 难点 (1)开发性移民与补偿性移民的区别和利弊 (2)“蓄清排浑”的水库运用方式 三. 具体内容 1. 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江河治理和水利建设是国土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我国,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原因,造成河流径流呈现巨大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对主要大江大河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成就巨大,但一些主要大江大河的抗洪能力仍然较低,遭遇特大洪水危害的危险性日益增大。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坚持不懈地抓紧江河治理,是持续稳定发

长江三峡工程成本-效益分析

长江三峡工程成本-效益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组织了四百多位专家和数千名勘测、调查、试验、设计和研究人员参加了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工作,对三峡工程的成本收益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并于1988年重新编写了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一、三峡工程的效益分析 1959年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和1988年完成的修订补充报告,都论证并肯定了三峡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并推荐作为近期开发的重点工程,其主要任务是解决长江中下洲、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向华中、华东和川东地区供电;同时还可以显著改善川江的通航条件。 (一)防洪作用 三峡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可控制荆江河段洪水来量95%,武汉以上洪水来量的2/3左右。三峡工程建成后,有防洪库容221.5亿m3可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遇1000年一遇和1870年类似的洪水,配合分蓄洪工程,可避免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遇1931、1935、1954年型洪水,可拦洪120亿m3—200亿m3,减少中下洲淹没农田250万亩—300万亩;并可减轻武汉的洪水威胁,为洞庭湖区的根本治理创造条件。 (二)发电效益 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1768万KW,年发电量840亿KW·H,主要供应华东、华中地区,小部分送川东,可替代煤炭约4000万吨—5000万吨。是供华中、华东地区的一个最优电源点。它将为华东、华中地区供应可靠、廉价、清洁和可再生的能源,并对缓和两地区的能源供应紧张、煤炭支巨大压力和减少环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 (三)航运方面 据有关方面预测,川江下水运量2030年为5000万吨。目前川江通过能力仅约1000万吨。主要原因是川江航道坡陡流急,在重庆到宜昌660KM航道上,落差120M。共有主要碍航滩险139处,单行控制段46处,三峡工程修建后,航运条件明显改善,万吨级般队可直达重庆,运输成本可降低35%—37%。 二、推荐的三峡工程方案

三峡移民评估报告

三峡移民评估报告 评估项目名称:三峡移民工作 评估报告书评估人:xxx 评估报告提交日期:2010年12月8 日 一、评估目的:更全面的了解三峡移民工作的全过程,以及移民安置后的生活状况。 二、评估范围及对象:三峡移民工作全过程中的政策颁布与实施,安置工作后的移民生活状况,各移民安置地地方政府后续政策以及工作状况。 三、评估原则:遵循独立性、科学性、客观性的工作原则,以及替代性原则、公开市场原则和其它一般公允的原则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估。 四、评估方法:文献(资料)查审法,前后对比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基本情况回顾 这是世上最大规模的移民。 根据官方现有资料,移民工作最早可追溯到1992 年(但地方资料显示早在1990 年的时候移民工作开始了),最后一批移民于2010 迁往山东。对于三峡工程总移民数量,说话有二:其一,根据新华社2009年12月4日以及2010年3 月十日的报道:三峡总的移民数为139.76万人(号称140 万);其二,根据国务院发布的的统计总数为127 万人。 为了保障各地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1993 年国务院颁布《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同时颁布《关于资助三峡库区移民、城镇低保人员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意见》等。 在各地方政府的积极工作下,三峡的移民工作很快得以全面开展,其中还有涌现了许多感人的移民搬迁故事。无疑在各层面政策的保障,以及地方政府的极力簇拥下,大部分移民相信自己搬迁之后的生活是有保障的,他们相信从此会过上安定的生活,于是牺牲了自己的部分利益,主动的搬迁到了政府部门预先安置的搬迁地。本次三峡移民有

三次大规模的搬迁,移民安置地区:长江流域及东部沿海地区的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11个省市。 历时18 年,本次移民工作顺利的完成。但这以后的移民工作然再继续中、、、、、、 二、移民政策评估 (一)三峡项目确立时移民政策评估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以赞成票:1767票;反对票:177票;弃权:664票;未投:25票通过次决议。到此,三峡项目获得通过并着手开始建设。在《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中第六条、关于水库移民、生态环境和人防问题(一)水库移民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三峡水库移民,量大面广,据一九八五年统计,淹没区人口七十二万五千五百人,淹没耕地三十五万六千九百亩,涉及川鄂两省十九个县(市)。安置区经济不发达,土地资源有限,移民安置又涉及社会、经济以及生态与环境问题,这是兴建三峡工程中一个关键的和困难的问题。中央和地方对此都十分重视,社会各界也很关注。 为探索解决三峡水库移民安置的途径,一九八五年国务院决定在三峡库区进行开发性移民试点工作,改变过去一次性赔偿的办法,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六年多来,川鄂两省有关县、市进行了开发性移民试点工作,对农村移民安置、城镇及工厂搬迁和人才培训等方面作了探索,受到了库区领导干部与群众的欢迎和支持。试点经验表明,开发性移民大大优越于过去的赔偿性移民,利用移民计划的投资,作为发展当地经济的资金,合理地开发利用当地的资源,积极发展第一、二、三产业,努力拓展移民环境容量,同时安置好移民,使移民的生产和生活得到较好的安排。试点的成功,大大增强了各级领导做好移民工作的信心。从目前的情况看,做好移民安置工作,也还有一些有利因素:一是百分之五十四以上的城镇居民,基本上可从事原来的职业,农村移民的数量不到总数的一半;二是农村移民和被淹的土地、、、、、、上述决议明文指出三峡移民工作量大、难度大,并已提前进行开发性三峡移民试点工作,改变过去一次性赔偿的办法,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并对移民工作的优劣进行了有力的比对,分析精辟、简要,为后面三峡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评价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评价 翁立达,李迎喜,蒋固政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摘要:长江三峡工程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建设的有利影响主要反映在长江中下游,能有效地抗御洪水和提供清洁能源;不利影响主要反映在库区,将形成库区淹没和大量移民。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为了使其有利影响充分发挥,采取有效措施使不利影响得到减免,在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及论证阶段,水利部、中科院组织开展了大量有关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研究论证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本文主要反映了该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1 前言 长江三峡工程规模宏大,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建成后可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洪水,提供巨大电力,改善长江航运,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同时对长江流域的生态与环境也将带来广泛与深远的影响。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十分重视。数十年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及其它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开展了大量有关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研究与论证工作,并在工程不同方案论证、可行性研究中,提出了一批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报告和评价报告,取得了丰富的研究、论证成果。针对比选论证确定的“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正常蓄水位175m、初期蓄水位156m”建设方案,1991年由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合作编制完成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相关资料 一、背景资料 三峡水电站,又称三峡工程、三峡大坝,位于中国重庆市市区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俯瞰三峡水电站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三峡水电站的功能有十多种,航运、发电、种植等等。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举行七届五次会议,审议三峡工程立项。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雷亨顺仍清楚地记得,相关部门出具的几个专题研究报告中,防洪发电等方面得出的结论均为“利大于弊”,唯独环境报告是“弊大于利”。最后,全国人大代表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弃权者之众,为全国人大历次会议之首。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 三峡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发电和航运,其中防洪被认为是三峡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国务院三峡工程验收组在大坝表面发现了80多条裂缝,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引起社会上对三峡工程质量的纷纷议论。2005年1月,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了三十个未办理环保手续就违规开工的工程项目名单,其中包括三峡电源电站和三峡地下电站。三峡总公司一开始对此极力争辩,并不顾环保总局的停工命令,继续施工,双方形成顶牛之势。后来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调解下,三峡总公司被迫认错停工,缴纳罚款。直到2005年4月,在补办完所有手续后,方又重新开工。三峡工程自开工以来,就一直有媒体报道其中存在部分贪污腐败现象。到2004年末,查处的贪污资金已有4000多万,大部分都是挪用或者侵占移民款。 从三峡工程筹建的那一刻起,它就与各种争议相伴。早期的不同意见多偏重于经济和技术因素,普遍认为经济上无法支撑,技术上也无法也难以实现预定目标,并且移民的难度极大。到了19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中国国内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更加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移民、环境、

百万移民及其安置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练习.doc

一、单项选择 (每小题1分,共20 分) A. 人口文化素质较低 B. 移民环境容量不足 百万移民及其安置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1. 三峡库区36力农村移民能否得到妥善安置的核心问题是( ) A. 耕地问题 B .交通问题 C.就业问题 D.住房问题 2. 有关三峡工程移民的有利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城镇人口数量小,农村移民数量巨大 B. 库区移民集屮,难以就地后靠、就近安置 C. 三峡库区的陆地大部分被淹,移民环境容量难以拓展 D. 淹没区荒山、草坡地多,水库可供养殖,屮低产田比重大,潜在的环境容量较大 3. 从移民结构看,三峡库区所谓移民环境容量,实质上是指( ) A. 57%的非农业人口的安置问题 B. 36万库区农村移民的安置问题 C ・冋水淹没线以下的城市的安置问题 D.冋水淹没线以下的全部移民的安置问题 4. 三峡移民的方针是( ) A. 地方实施,国家指导,不给资金 B.全国支援,及早动手 C. 开发性移民为主 D.以一次性补偿为主 5. 三峡丁•稈建设产生的诸多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屮,首推( ) A. 库区森林耕地保护问题 B.库区防洪问题 C.库区移民安置问题 D.库区文物古迹保护问题 6. 三峡工程移民安置遇到的最大困难是( ) C. 乡土观念太强 D.技术水平校低 7. 三峡工程安置移民的有利条件是( ) ①三峡地区经济发达,地广人稀②三峡地区有较为丰富的资源③三峡地区气候湿润,凉 爽宜人④三峡地区有潜在的环境容量 A. 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8.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的方案是( ) ①初期156米②后期175米③远景175米④近期100米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 成功创造了 “线上一条路,路边两排房,房后一片园”的后靠模式的是( ) A. 商家镇 B.三斗平 C.观音村 D.桐树湾村 10. 下列有关三峡工程所产生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峡工程有利穌,利弊相当 B. 三峡工稈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上游 C. 三峡工程导致珍稀植物被淹没是不可逆转的影响 D. 三峡工程对屮华伺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 11・下列属于三峡工稈爆响较小的是( )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 一、引言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中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水利工程,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和重庆 市奉节县之间。本报告旨在评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可行性,包括工程建设、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二、背景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长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 生产区和经济发展区域。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旨在调节长江流域的水资源,提供洪水调节、航运、发电等多种功能。 三、工程建设 1. 水库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核心工程是三峡大坝,其高度达到185米, 拥有32个发机电组。大坝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混凝土和钢材,以及先进的施工设备 和技术。 2. 船闸建设:为了保证航运的畅通,水利枢纽还需要建设船闸。船闸的设计应 考虑到各类船只的通行需求,并具备良好的安全性能。 3. 发电设备建设:水利枢纽的发电设备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发电设备应具备 高效、可靠的特点,以满足长江流域的电力需求。 四、经济效益 1. 水资源调节: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以调节长江流域的水资源,提供可靠的供 水和灌溉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 洪水调节:水利枢纽可以有效地调节长江流域的洪水,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 航运发展:船闸的建设可以促进长江航运的发展,提高货物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4. 发电产能:水利枢纽的发电设备可以提供大量的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促进可持续发展。 五、环境影响 1. 生态保护:水利枢纽建设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和恢复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2. 水质保护:水利枢纽建设应采取措施,减少水库的污染,保护长江的水质,维护人民的饮水安全。 3. 灾害风险:水利枢纽建设应考虑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 六、结论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可行性评估结果显示,该工程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能够满足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节、洪水调节、航运和发电等需求。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和灾害风险等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七、参考文献 1.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规划设计标准》 2.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3.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经济效益评估研究》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

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 学部: 专业: 班级: 学生: 指导教师: 论文编号: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 引言 (2) 1.三峡库区概况 (3) 1.1自然地理概况 (3) 1.1.1地形 (3) 1.1.2水文状况 (3) 1.1.3气候状况 (3) 1.1.4土壤 (3) 1.2三峡建设现状 (4) 2.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太环境的影响 (4) 2.1三峡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4) 2.2三峡对地貌环境的影响 (5) 2.3三峡对水环境的影响 (5) 2.4三峡对气候环境的影响 (6) 2.5三峡对生物的影响 (7) 2.5.1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7) 2.5.2对库区周围陆地生物的影响 (7) 2.6对库区人文环境的影响 (8) 2.6.1环境污染 (8) 2.6.2三峡移民及库区贫困问题 (9) 2.6.3小水库问题 (9) 2.6.4文物古迹问题 (9) 3.预防及治理措施 (10) 3.1工程措施方面 (10) 3.1.1 采用“3S”(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 (10) 3.1.2 建立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库区动植物资源 (10) 3.1.3 国家应投资发展培育新型库区水生生物 (11)

3.2生物措施方面 (11) 3.2.1生态经济林建设 (11) 3.2.2实施“生物工程”、“天保”和“退耕还林还草”三结合的措施 (11) 3.2.3小流域综合治理 (11) 3.3管理措施方面 (12) 3.3.1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积极性 (12) 3.3.2尽快出台库区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及配套规划 (12) 3.3.3加快三峡水库管理和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步伐 (12) 3.3.4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12) 3.3.5推进有关理论、科技、政策和管理创新 (12)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英文摘要、关键字 (15)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 根据中共中央中发[1986〕15号文件的要求,由四百多位专家和数千名勘测、调查、试验、设计和研究人员参加的三峡工程重新论证工作已结束,并重新编写了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三峡工程在长江流域规划中的地位与作用——兴建三峡工程的必要性 1959年所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和1988年完成的修订补充报告,都论证并肯定了三峡工程在治理开发长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推荐作为近期开发的重点工程,其主要任务是解决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向华中、华东和川东地区供电;同时还可以显著改善川江的通航条件。 防洪作用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耕地9000余万亩,人口7500万,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又是工商业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数米至十数米,历史上洪灾频繁而严重。建国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建设,完成了加高加固堤防土石方30余亿m3,兴建了荆江分洪等分洪工程,安排了一批分蓄洪区,修建了丹江口等有防洪作用的支流水库,目前正继续实施1980年制定的以防御1954年类似洪水为目标的平原防洪方案。 上述方案完成后,干流堤防能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其中荆江河段只能防约10年一遇洪水。超过这一标准时,需运用分蓄洪工程,牺牲局部,以保重点。但分蓄洪损失很大,如遇类似1954年洪水,需分蓄洪约500亿m3,淹没农田约1000万亩。特别是荆江河段,采取分蓄洪措施后,也只能勉强通过技城洪峰流量75000-80000m3/s。自1153年以来,宜昌洪峰流量大于80000m3/s的有8次,其中1860和1870年洪水,宜昌洪峰流量分别约为92500和105000m3/s,枝城洪峰流量均在110000m3/s左右。若这一类特大洪水再现,必将在荆江南岸或北岸溃堤,造成大面积农田和城市被冲毁、大量人口死亡的毁灭性灾害。经反复论证,除兴建三峡工程外,尚无其它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