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剧两种最基本的声腔

京剧两种最基本的声腔

京剧两种最基本的声腔

京剧最基本的两种声腔是:西皮和二黄。京胡的伴奏也为适应不同的声腔而随时改变它的定弦音高。为切换方便,通常琴师都会准备三至四把琴放在身边,每一把的定调都不同。下面说一下西皮和二黄两大唱腔系统的不同。

(一)起源不同:

1、西皮起源于秦腔,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了西皮。西皮是一种比较明快、活泼的曲调,长于抒情、叙事、说理、状物。

2、二黄起源于大清初,是徽调的主要唱腔。二黄是一种较舒缓、深沉的曲调,适合表现忧郁、哀伤的情绪。多用于悲剧型的剧情中。二黄与西皮并用时,被称为“黄皮”。在湘剧、桂剧等剧种中,来自南边的二黄又称为“南路”,来自北边的西皮又被称为“北路”,或合称为“南北路”。

(二)演奏音律不同:

音律不同是最显著的不同。西皮主要表现明快亮丽,二黄主要表现低沉悲婉。西皮长于抒情、叙事、说理、状物。西皮腔属板腔体,结构为抑扬扬格,“眼起板落”。胡琴定弦为la、mi。二黄腔也属板腔体,结构为扬扬扬格,“板起板落”。胡琴定弦为Sol、re。京剧是二黄和西皮腔合并形成的独有系统。“急是西皮缓二簧”再配合使用“月琴弦子与胡琴”,能出现绝妙的音效效果。

大学京剧课笔记

京剧知识一(2011.3.20)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习称四功五法的四功,即指唱念做打四种技艺的功夫。“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念”指的是音乐性念白。而“打”则指的是武功。戏曲演员从小就从

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的,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脸谱的分类有: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

京剧

《京剧的行当与声腔》教案 姓名: 学号: 课题: 《京剧的行当与声腔》 教学内容: 高中音乐九年级教材,了解京剧的行当与声腔 教材分析: 京剧是流传全国、影响最大的剧种。它以众多的名剧、名角和高超的表演艺术而成为中国戏曲的杰出代表,并因此而享誉全世界。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相继进京演出。由于徽剧与秦腔、汉腔等剧种进行了很好的融合,从而演化成一种新的声腔——“京调”。发展至清末民初,这个剧种才正式称为“京戏”。 京剧的行当,通常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京剧的种类很多,西皮、二黄是京剧的的主要声腔。西皮和二黄是两种声腔的总称。从京剧的唱腔结构上看,京剧属于“板腔体”。在一般情况下,二黄的唱腔流畅、舒缓,是一种平和、稳重、深沉、抒情的腔调,适合表现沉思、忧伤、感叹、悲愤、压抑的情绪;西皮的唱腔流畅、活泼、跳动、有力,是一种明朗、刚劲、激昂的腔调,适合表现喜悦、激动、高昂及愤怒的情绪。 教学目标: 1、能够随着录像学唱《唱脸谱》,体验京剧的演唱韵味。 2、通过学习,了解脸谱在京剧中的作用,了解京剧的一般常识,能够初步判断京剧的行当及唱腔。 3、通过学唱,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的行当及声腔 教学难点: 判断京剧声腔的类型 教学方法:

讲授法、聆听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多媒体播放图片,导入新课 上课铃声响起,幻灯片播放视频,欣赏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浑身是胆雄赳赳》,老师想学生提问: 老师:同学们知道该选段是什么剧种吗? 学生:京剧 然后,导入新课内容,京剧,学习《京剧的行当与声腔》,介绍京剧的相关知识三、学习新课 屏幕上显示图片——京剧的行当,要学生进行判断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京剧有什么行当吗?有哪两种声腔? 学生:生、旦、净、丑;西皮、二黄 然后看大屏幕,点击幻灯片,对京剧的行当进行分类,解释、说明各自的特征,学生通过对京剧行当的了解,欣赏京剧片段,让学生判断唱段中的角色分别是属于哪个行当? 判断出行当后,再欣赏两个片段,要学生判断是属于京剧中的哪种唱腔,并相互交流,进行总结,各唱腔有怎样的特征?最后,大屏幕显示答案 四、延伸拓展 通过对京剧行当和声腔的认识,让学生学以致用,观赏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智斗》选段,并判断出三个角色的行当和唱腔? 接着,学生进行活动,三人一组,分角色演唱《智斗》中的三个人物,阿庆嫂、刁德一、胡传魁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听一首歌《唱脸谱》,整节课在音乐中结束。 京剧是一种内容丰富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它所涵盖的知识是非常广泛的,京剧艺术中,行当和声腔乃是与戏剧有关的、与音乐有关的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在

京剧声腔知识

京剧音乐.声腔的术语------真嗓 真嗓亦名本嗓,大嗓,真声.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声带缩紧,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京 剧的生行(老生,武生,红生);净行,丑行,老旦等行当,在演唱时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则用真假嗓结合. 京剧音乐.声腔的术语------假嗓 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系与真嗓,大嗓,本嗓相对而言.用假嗓发出的声音称假声.发声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假嗓发声的音调较真嗓为高.京剧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声音的刚柔力度有所不同.(小嗓,二本嗓,假声都与假嗓相同) 京剧音乐.声腔的术语之二 左嗓京剧声乐名词.主要指男声中一种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声音刚而扁,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老生嗓音有纯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带左者.另外,左嗓有时亦用作另一解释,指嗓音与伴奏乐器不合,即一般所谓的不搭调. 吊嗓亦作调嗓.京剧演员的练唱方法,也是演员唱功锻炼的步骤之一.演员每天除喊嗓,念白外,还需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声练唱戏中的唱段.有 的先用一般调门,然后适当升高.吊嗓的作用:(1)通过大声练唱使声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于不间断的锻炼,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气力充沛,口齿清 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关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达曲情,使演唱与伴奏的配合达到水乳交融,进而达成艺术上的相互默契,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

京 剧 声 腔 板 式

京剧声腔板式 京剧的曲牌就是曲调的名称,俗称牌子,如「点绛唇」、「将军令」等。曲牌各有固定的名称、句数、句格(包括长短不等的字数、字音的平仄等),以及曲调方面的板式、板数、调高等,格律相当严谨。不过有些曲牌没有唱词,只用它的曲调作为器乐演奏的吹打曲牌(亦名工尺牌子),如「水龙吟」、「柳摇金」之类,可以自由反复,也可以中途停止,以及只念不唱的干牌子,则属例外。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二黄 西皮,京剧主要声腔。西皮在胡琴上的定弦是:63弦。西皮的曲调跳跃、活泼、刚劲有力,节奏紧凑,唱腔明朗、轻快,比较适合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西皮的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娃娃调、导板、回龙、散板、摇板、滚板、二六、流水、快板、反西皮等。 二黄,京剧主要声腔。原作二簧。二黄在胡琴上的定弦是:52弦。二黄是一种比较平和、稳重、深沉、抒情的腔调。节奏比较平稳,起音、落腔多在板上。由于二黄的唱腔流畅、舒缓,比较适合表现沉思、忧伤、感叹、悲愤等情绪,因此悲剧题材的戏,多用二黄腔。二黄的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碰板、顶板、导板、回龙、散板、摇板、滚板、反二黄等。另外有唢呐二黄。 京剧声腔板式:反西皮、反二黄 反西皮,京剧西皮的腔调、板式。反西皮这种腔调发展较晚,现在只有散板、摇板和二六几种板头,不如反二黄板式那样完备。反西皮多用于生离死别或哭祭亡灵等极其悲痛的情境。这种腔调虽名为反西皮,但并不完全是正西皮的转调,有的是把西皮上下句唱腔的落音做了些变动,变为二黄腔,于是就成为用西皮定弦唱二黄腔的格式。 老生戏《连营寨》中刘备唱的“点点珠泪往下抛”的唱段,是反西皮二六;《鱼肠剑》中伍子胥唱的“子胥阀阅门楣第”的唱段,是反西皮散板。旦角戏《三娘教子》中王春娥唱的“不由得春娥女痛在心”的唱段,是反西皮二六。 反二黄,京剧二黄腔调与板式。反二黄基本是把正二黄的曲调,降底四度来唱的腔调。正二黄胡琴定弦为52弦,转反二黄后即为15弦。由于转调后的反二黄调门降低了,相应地唱腔活动的音区也就加宽了,故反二黄调腔比正二黄的唱腔起伏跌宕大,曲调性更强。反二黄擅长表现悲状、慷慨、苍凉、凄楚的情绪。反二黄本身即有导板、回龙、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摇板等各种板式。由于反二典的调门比正二黄低,故其上下句常有提高五度来唱的时候。在京剧传统戏中,老生、小生、旦、老旦均有反二黄的唱段,净行只有《大回朝》中的闻太师唱反二黄其他剧目比较少见。后来一代名净裘盛戎先生又在《林则徐》中也加入了大段发二黄唱腔。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导板 京剧西皮板式之一。西皮导板是个散板上句的变化形式,因为导板多用在一个大唱段开始的地方,感情多较激越奔放,故这个上句要比一般散板上句复杂、开扩、悠扬、充沛。老生导板句尾的落音多为2或3、5。旦角导板句尾的落音为1或6等。老生戏如《击鼓骂曹》中祢衡唱的“谗臣当道谋汉朝”,《珠帘寨》中李克用唱的“昔日有个三大贤”等;旦角戏《女

京剧资料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三庆班首发献艺 1790年秋,为庆祝乾隆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人)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这个徽班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这次北京的祝寿演出规模盛大,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粱桥,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荟萃争妍。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还没有歇下,后面又已开场,群戏荟萃,众艺争胜。在这场艺术竞赛当中,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即崭露头角,引人瞩目。三庆班的高朗亭是安徽安庆人,入京时才十六岁,演旦角,擅长二簧腔,技艺精湛。《目下看花记》称他:“宛然巾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 四大徽班进京 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 四大徽班各有所长,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说法,轴子指以连演整本大戏著称,曲子指擅长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戏取胜,孩子指以童伶见长。 在捧旦之风十分火爆的京城,技艺不凡的高朗亭自然受宠。抵达北京后,他接替原三庆班班主余老四掌班,一做就是30多年,同时还担任了京师戏曲界行会组织“精忠庙”的会首,通过精忠庙对北京的戏班、戏园实行行政管理,他也成为梨园领袖。继高朗亭之后,程长庚、徐小香、杨月楼、刘赶三等人均任过此职。 至嘉庆初,徽班在北京戏曲舞台上已取得主导地位,据《梦华琐簿》记载:“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下此则…徽班?…小班?…西班?,相杂适均矣。” 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揭开了200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史的序幕。 在京的各声腔剧种的艺人,面对徽班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艺术优势,无力与之竞争,多半都转而归附徽班。他们中有京师舞台各声腔剧种的名优,如加入春台班的湖北汉戏名优米喜子、李凤林,加入四喜班的湖南乱弹(皮黄)名优韩小玉,加入三庆班的北京籍京腔演员王全福等,于是就形成了多种声腔剧种荟萃徽班之势。也因此,徽班在诸腔杂奏的过程中,从“两下锅”“三下锅”到“风搅雪”,逐渐侧重皮黄戏的演出。 名家大师 耿其昌、于魁智、孟广禄、张建国、杨赤、李宏图、张克、杜镇杰、李军、王佩瑜、李维康、赵葆秀、李胜素、迟小秋、王蓉蓉、袁慧琴、李静文、张火丁、史依弘、赵秀君李佩云

戏曲的种类

1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2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 3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1935年改称今名。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戏。 4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5越剧,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越剧演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男女混合班或全部女班。 6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

京剧资料

京剧 京剧,中国的“国粹”、国剧,已有200年历史,享誉海内外。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 简要介绍 京剧是流传北京、河北、天津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在国外,它往往代表着中国的戏曲艺术,所以又被称为“国粹”。 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 地方的剧种 京剧起源于四个地方的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剧,又叫梆子。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板腔体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和锣鼓、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声腔为主的“三庆”,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结合构成歌舞化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

京剧的基本知识

京剧的基本知识 京剧的基本知识 京剧曾称平剧,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京剧的基本知识,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京剧的发展史 清代初期,昆腔、京腔盛行北京。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光绪年间,京剧艺术初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了京剧现代戏。 二、京剧的唱腔 京剧的唱腔分为“二黄”和“西皮”两种声腔。“二黄”是一种节奏舒缓、旋律平稳、唱腔较为凝重、浑厚、稳健的声腔,适合表现沉郁、肃穆、悲愤、激昂的情绪。 “西皮”是一种节奏紧凑,旋律起伏变化较大,唱腔流畅、轻快、明朗、活泼的声腔,适合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 三、京剧的场面和剧种 京剧的乐队称做“场面”或“文武场”管弦乐部分叫做“文场”打击乐部分叫做“武场” 著名剧种360多种:京剧、越剧、评剧、豫剧、黄梅戏、秦腔、川剧、昆剧、粤剧、花鼓戏 四、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行当是依据人物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来划分的,一般分为生、旦、净、丑四行。“ 生、旦、淨、丑” 是什么 ? 其实不過是角色分类。“ 生” 是男性正面角色,“ 旦” 是女性正面角色,“ 淨” 是性格鮮明的男性配角,“ 丑” 是幽默滑稽或反面角色。每种角色又有表明身份的脸谱、扮相等,只要演员一上场,你一望便知。 生:是男性角色的统称.根据角色的年龄、性格、表演特征、

外部形象等方面.大致可分为“唱功老生”、“做功老生”、“文武老生”、“末”、“外”、“长靠武生”、“短打武生”、“红生”、“娃娃生”、“小生”、“武小生”、“纱帽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等. 小生:戏曲行当名。属“生”行分支。主要是扮演青少年男子。在舞台表演上,不戴髯口,俊扮,用假声发声。 老生,亦名“须生”。戏曲行当名。属生行分支。在传统戏曲中,泛指带胡须(即“髯口”)的角色。专门扮演中年或老年的男性角色。 红生:戏曲行当名。属“文武老生”行。武生亦兼之。因化妆时,勾画红色脸谱而得名。在舞台表演上,主要是演勾红色脸谱的角色。如《青石山》中的关羽。 旦戏曲行当名。旦之名始于宋杂剧,即宋杂剧中的“装旦”。在元代杂剧中,旦行又分为“正旦”、“小旦”、“搽旦”等。其中“正旦”同“正末”是两个并重的主要行当,正旦扮演剧中的女主人公。明清以后,旦行泛指扮演舞台上的女性角色的行当。根据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表演特征,可分为“正旦”(即“青衣”即)、“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正旦亦名“青衣”。戏曲行当名。属“旦”行。在舞台上扮演端庄、娴雅的青年、中年妇女,大多为剧中的女性主要角色,身段优美、动作妩媚、大方,体现人物的端庄、典雅。 花旦:戏曲行当名。属“旦”行。在舞台上,扮演天真活泼、小家碧玉或身份低下的青、少年女性角色。如《天女散花》中的天女。 刀马旦:戏曲行当名。属“旦”行。在舞台上专门扮演提刀跨马、武艺高强的巾帼英雄。这类角色的身份大都是女元帅或将领。如《抗金兵》中的梁红玉。 净亦名“花脸”。戏曲行当名。净之名源于宋金北杂剧中的“副净”。原本扮演以插科打诨、滑稽调笑为主的喜剧角色,后世渐专工扮演性格粗犷、性情豪放、形象高大的男性角色。在舞台上,以宽宏厚实的.声腔,大幅度的身段动作,刻画粗犷、豪放的人物形象。讲究工架大,勾大花脸的脸谱。净行中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的不

京剧知识竞赛选择题

京剧知识竞赛选择题 京剧单项选择题: 1.京剧的最基本的两种声腔范畴为( A ) a 西皮和二黄 b 西皮和高拨子 c 二黄和吹腔 d 高拨子和吹腔 2.京剧前三鼎甲无( D ) a 程长庚 b 张二奎 c 余三胜 d 王九龄 3.京剧《打鱼杀家》的故事取材于( C ) a 《水浒》 b《荡寇志》 c 《水浒后传》 d《三国演义》 4. 指出小生戏“三托兆”以外的戏?(B) A、“罗成托兆” B、“七郎托兆” C、“孝感天” D、“夜会悲楼”孙荣蕙d孙荣蕙、李荣安、徐荣奎 5.钱金福是著名的( C ) a 铜锤花脸 b 架子花脸 c 武花脸 d 小花脸 6.丑行三大士除去肖长华,慈瑞泉,还有( A ) a郭春山 b 马富禄 c 王长林 d 贾多才 7.黄咏霓的艺名是( A ) a 雪艳琴 b 小翠花

c 白牡丹 d 芙蓉草 8.《法门寺》中赵廉演唱的“眉坞县”是( B ) a 二黄原板转快板 b 西皮慢板转二六 c 反二黄原板转散板 d 西皮二六转流水 9. 哪个不属于丑角八打戏?(D) A 、“打花鼓” B、“打樱桃” C、“打杠子” D、打酒馆 10. 北京现存最早的戏园最早叫什么?(A) A 、查园 B、明月楼 C、太平园D、大观楼 11.马连良在现代京剧《杜鹃山》中饰演( D ) a乌豆 b李石匠 c 温其九 d 郑老万 12. 唱腔“十三咳”在哪出戏中没有使用过?(D) A 、五花洞 B、大登殿 C、铁弓缘 D、问樵闹府 13.《乾坤福寿镜》是( D )派剧目 a 梅 b 张 c 程 d 尚 14.以下艺术人物不是李多奎塑造的(D ) a 康氏 b 吴妙贞 c 佘太君 d 刘妈妈 15.京剧艺术影片《盗御马》是( A )主演的 a 裘世戎 b裘桂仙 c 裘盛戎 d 裘少戎 16.下面剧目那出不是解放后编演的三国剧目( C ) a《凤凰二乔》 b《官渡之战》 c《打曹豹》 d《曹操与杨修》17.程咬金这一艺术人物不出现在下列剧目中是( C )

京剧的声腔及板式

京剧的声腔及板式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戏曲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史上,以及在世界艺术宝库里,占有独特的地位。 中国戏曲有三百多个剧种,古今剧目,数以万计。众多的戏曲剧种在声腔上分为四大系统:高腔、昆腔、梆子腔和皮黄腔。在声腔结构上基本分为三大类:板腔体、联曲体(曲牌连缀体)和综合体。 京剧被誉为“国剧”,视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声腔属于戏曲四大声腔中的“皮黄声腔系统”(京剧以皮黄声腔为主),是板腔体结构,以板式组合、变化形式为特征。 皮黄声腔系统的“皮”即“西皮”,“黄”即“二黄”。京剧表演有“四功”:唱、念、做、打。“唱”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今天的话题,是谈京剧的唱暨京剧声腔。 “声”是声音的声,“腔”是腔调的腔,京剧的唱、念、做、打都需遵循一定的程式进行,京剧的声腔艺术,既有程式严谨的一面,同时也具有灵活、变格的一面。京剧声腔的唱词,多由十字或七字的诗句组成,有上、下句之分。第一、三、五单数句为上句,第二、四、六双数句为下句。每一句唱词(每一个上、下句)又可分为三个小分句(称句逗)。七字句的分句,是二、二、三的结构,(也就是两个字、两个字、三个字结构的分句)十字句的分句是三、三、四的结构。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用演奏连接。上、下句的结构行腔和落音不同。 京剧声腔的歌唱部位,称之为唱腔,开唱之前和连接唱腔的音乐演奏部分,称之为过门,短小的过门一般称为垫头,当然长的、短的,统称为过门,也没什么错。 京剧声腔浩如烟海、内容丰富、琳琅满目,京剧唱腔以皮、黄腔为主,同时吸收了昆曲、弋阳腔、梆子腔和其它地方戏、民歌的曲调,(如“南梆子”、“高拨子”、“四平调”“吹腔”等)。我们把不属于皮黄声腔的唱腔,统称之为“其它声腔。”这些声腔吸收到京剧中后,逐渐向皮黄腔靠拢,成为京剧声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京剧基本知识

京剧基本知识 Peking Opera,京剧.Peking为北京的旧称,现为 Beijing,Opera是歌剧的意思。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簧”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威猛的男人,别称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别称“小花脸”)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剧历史 一、孕育期 徽秦合流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

京剧唱腔基本调为四句式

京剧唱腔基本调为四句式 京剧音乐属皮黄系统而又吸收并融合昆曲、梆子等声腔的音乐因素。由唱腔、打击乐、曲牌三个部分组成。 唱腔以板腔体的西皮、二黄为主。西皮是一种比较明快、活泼的曲调,长于抒情、叙事、说理、状物。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导板、回龙、散板、摇板、二六、流水、快板。另有反西皮,是京剧传统唱腔中出现较晚(据传是谭鑫培所创)的唱腔,板式仅二六、散板、摇板。 二黄是一种较舒缓、深沉的曲调,适合表现忧郁、哀伤的情绪。多用于悲剧型的剧情中。板式有原板、慢板、导板、回龙、散板、摇板,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增加的二六、流水、快板等。二黄降低四度(即京胡由“52”定弦变为“15”定弦)是反二黄。与二黄相较,降低了调门,扩展了音区,曲调起伏更大,旋律性更强,更适于表现悲壮、凄怆的情绪。反二黄的板式与二黄相同。另有四平调,也叫“二黄平板”,由吹腔演变而来。板式只有原板、慢板两种,但曲调灵活,能适应不同句式,可表现多种感情。不论委婉缠绵、轻松明快或沉郁苍凉,都可使用吹腔,旋律与四平调相近,伴奏用笛子。原是曲牌体,逐渐演变为板腔体。唱腔中伴有过门。吹腔的板式不多,基本上是一板一眼,也有少量的一板三眼及流水板。高拨子,亦称“拨子”,是徽班的主要腔调之一。原用弹拨乐器伴奏,后改用胡琴。板式有导板、回龙、原板、散板、摇板。曲调昂扬激越,适合于表现悲愤的情绪。以上诸腔为各行角色所通用,仅在发声、音区、唱法上有

所不同。另有一些唱腔属于特定角色行当通用。如南梆子从梆子演变而来,仅旦角、小生唱,曲调委婉绮丽,适于表达细腻、柔美的感情,板式只有导板、原板。娃娃调(西皮、二黄都有),主要由小生用,旦角、老生、老旦偶一用之。南锣及其他杂腔、小调,为丑角、花旦专用。

京剧的起源与发展(1)

京剧的起源与发展史 京剧介绍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近200年历史。 一、形成 京剧形成于清朝. 清朝历史上有一位很有名的皇帝-—乾隆。他做皇帝的时候,全国的各种戏曲很多,而且很多都发展到北京去演出,比如来自安徽的徽调等. 由于徽调的唱腔优美、表演熟练、剧目丰富,因此在北京发展得很快。到了1828年,道光皇帝的时候汉戏进入了北京,两个剧种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又学习了其他一些戏曲的长处. 到了清朝咸丰皇帝时(1850年左右),一个新的剧种——“京剧”诞生了。 二、发展史 一)、孕育期 徽秦合流 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 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簧、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同光十三绝 二)、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年-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三)、成熟期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上述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四)、鼎盛期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

京剧唱腔知识教案

京剧唱腔 一、什么是唱腔 唱腔,汉族戏曲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指中国戏曲中,需要穿插曲调(如歌谣体、曲牌体)的演唱法的总称。重金属音乐中,有一般通俗歌曲唱腔、死亡金属或黑金属的消沉咆哮式嘶吼唱腔等。 二、基本唱腔 唱腔〔京剧〕京剧音乐属皮黄系统而又吸收并融合昆曲、梆子等声腔的音乐因素。由唱腔、打击乐、曲牌三个部分组成。 唱腔以板腔体的西皮、二黄为主。西皮是一种比较明快、活泼的曲调,长于抒情、叙事、说理、状物。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导板、回龙、散板、摇板、二六、流水、快板。另有反西皮,是京剧传统唱腔中出现较晚〔据传是谭鑫培所创〕的唱腔,板式仅二六、散板、摇板。 二黄是一种较舒缓、深沉的曲调,适合表现忧郁、哀伤的情绪。多用于悲剧型的剧情中。板式有原板、慢板、导板、回龙、散板、摇板,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增加的二六、流水、快板等。二黄降低四度〔即京胡由“5 2”定弦变为“15”定弦〕是反二黄。与二黄相较,降低了调门,扩展了音区,曲调起伏更大,旋律性更强,更适于表现悲壮、凄怆的情绪。反二黄的板式与二黄相同。另有四平调,也叫“二黄平板”,由吹腔演变而来。板式只有原板、慢板两种,但曲调灵活,能适应不同句式,可表现多种感情。不管委婉缠绵、轻松明快或沉郁苍凉,都可使用吹腔,旋律与四平调相近,伴奏用笛子。原是曲牌体,逐渐演变为板腔体。唱腔中伴有过门。吹腔的板式不多,基本上是一板一眼,也有少量的一板三眼及流水板。高拨子,亦称“拨子”,是徽班的主要腔调之一。原用弹拨乐器伴奏,后改用胡琴。板式有导板、回龙、原板、散板、摇板。曲调昂扬激越,适合于表现悲愤的情绪。以上诸腔为各行角色所通用,仅在发声、音区、唱法上有所不同。另有一些唱腔属于特定角色行当通用。如南梆子从梆子演变而来,仅旦角、小生唱,曲调委婉绮丽,适于表达细腻、柔美的感情,板式只有导板、原板。娃娃调〔西皮、二黄都有〕,主要由小生用,旦角、老生、老旦偶一用之。南锣及其他杂腔、小调,为丑角、花旦专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