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轮状病毒腹泻病例分析

轮状病毒腹泻病例分析

轮状病毒腹泻病例分析

轮状病毒性肠炎、中度等渗性脱水病例分析

1.病例介绍

姓名:xxx性别:男年龄:11月住院号:19003585

入院日期:2019-04-29出院日期:2018-05-03患者,男,11月,主因“解水样便伴发热4天,尿少伴精神萎靡1天”入院。患儿入院前4天解黄色水样便7-10次/日,带少许粘液,无腥臭味,量多少不定。无脓血便,无里急后重感,无便前便后哭闹。呕吐胃内容物,进食时呕吐明显,2-4次/日,非喷射性呕吐。发热,呈不规则发热,每日2-3次,体温最高达38.5℃。在家给予“蒙脱石散;妈咪爱”等药口服治疗,发热时给予“布洛芬混悬液3.5ml/次”口服后体温下降正常但易反复发热。近1天来腹泻次数增加,夜间出现尿少,精神萎靡,哭时泪少。无烦渴、无思饮。今急来就诊办理住院治疗。自病以来饮食渐差,思睡,体重无明显变化。

个人史及家族史:G2P2,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750克。否认产伤窒息史。母乳喂养。现食母乳+普食。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成员中无传染病史,无遗传性病史,无肿瘤病史。

体格检查:T:36.8℃HR:120次/分R:34次/分W:8Kg,精神萎靡,哭声弱,泪少,前囟凹陷(约1.0cm×0.8cm),眼眶凹陷,口唇干,皮肤无花斑,皮肤弹性降低。腹部轻度膨隆,软,无拒按,肝脾未触及,肠鸣音10次/分。手足凉。毛血管充盈时间3秒。

辅助检查:4月29日:血常规:WBC12.8×10^9/L,N61%PLT430×10^9/L,CRP4.44mg/l;粪便常规:轮状病毒抗体:阳性,潜血:

(++);肝功:ALT:43.4U/L;AST:55.7U/L;肾功:UA:583umol/L;电解质:钙Ca:2.28mmol/L,钾K:3.01mmol/L,钠Na:133mmol/L;氯CL:104mmol/L;血气分析: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律齐。4月30日尿常规+镜检:蛋白质:(1+),白细胞:(+),潜血:(+);5月1日复查血常规:10.02×10^9/L,N51%,

PLT230×10^9/L;复查电解质:钾K:4.01mmol/L;钠Na:132mmol/L;氯CL:112 mmol/L;尿酸:235umol/L;5月2日复查尿常规+镜检:蛋白质:(-),白细胞:(-),潜血:(-);粪便常规:轮状病毒抗体:弱阳性,潜血:(-)。

2.诊疗经过

患儿发病特点:①11个月婴儿,起病急,春夏交替季;②解黄色水样便,7-10次/日,伴发热、呕吐,尿少;③精神萎靡,中度脱水征,腹部稍膨隆,肠鸣音10次/分,手足凉,毛血管充盈时间3秒。入院前无相关实验室辅助检查。接诊患儿时需解决的问题:①该病最可能诊断?②收住后首先需做些什么?③第一天静脉补液方案?有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后结合患儿病情需解决的问题:①该病诊断?②诊疗方案?③怎样和患儿家长沟通患儿病情及相关卫生常识宣教?

入院诊断:急性中型腹泻;中度脱水。

入院诊疗:①根据患儿病史及大便性质考虑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几率大,应防止疾病传染扩散,给予病房隔离,加强婴儿使用物品、医疗用品的管理,粪便管理,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②因患儿解水样便7-10次/日,伴发热、呕吐、精神萎靡、小便少,皮肤弹性降低,手足凉,毛血管充盈时间3秒,有休克征象,应立即给予开通静脉,给予2:1液20mlx8=160ml扩容治疗,防止休克发生,同时给予急查电解质、肝肾功、血气分析、血细胞分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粪便常规,大便培养,根据患儿病情进展是否行腹部平片检查。③第一天静脉补液总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维持量。中度脱水,补液量120—150ml/Kg,该患儿第一天补液总量为8x(120ml—150ml)=960ml—1200ml(1100ml)。

实验室急查辅助检查:4月29日:血常规:WBC12.8×10^9/L,N61%,L24%,PLT430×10^9/L,粪便常规:轮状病毒抗体:阳性,潜血:(++);肝功:正常;肾功:UA:583umol/L;电解质:钾K:3.01mmol/L,钠Na:133mmol/L;氯CL:104mmol/L;血气分析: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律齐。

根据患儿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①诊断:轮状病毒性肠

炎;中度等渗性脱水;低钾血症。②液体疗法;给予第一组扩容:2:1液160ml静脉滴入40分钟,患儿精神好转,手足暖,哭声好转,泪可,皮肤弹性可,小便未解。给予第一阶段液体治疗,给予(2:3:1液)390ml静脉滴入治疗1小时,输入液体量50ml,患儿解小便约30ml 左右,见尿补钾,给予10%KCL7ml加入剩余340ml(2:3:1液)静脉输入治疗。患儿第一阶段补液后,精神可,无呕吐,前囟平软,眼窝凹陷消失,哭时泪可,手足暖,腹部膨隆减轻,解小便2次,量可,解黄色水样便4次,量少。给予第二阶段液体治疗。第一天液体治疗组合:

扩容160ml(2:1

一阶段390ml(2:3:1液)二阶段550ml(1:2液)液)

NS100ml NS130ml NS185ml

5%GS45ML5%G S242ml5%GS365ml

5%SB15ml5%SB18ml10%KCL13ml

10%KCL7ml

患儿经液体治疗,无呕吐,精神好转,小便可,应给予蒙脱石散口服

保护胃肠粘膜;口服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恢复肠道菌群;补锌,每日

口服葡萄糖酸锌20mg治疗,有利于缩短病程,减轻病情严重程度。

观察患儿神经反射,精神、行为情况,防止腹泻、补液后出现低镁、

低钙血症。因患儿无呕吐,应给予足够营养,鼓励患儿进食治疗。患

儿入院第二天患儿解黄色水样便4次,无脓血便,无粘液,无腹痛,

无发热,睡眠可,纳少,小便5次,每次量约50ml,无脱水征,无

腹胀,肠鸣音6次/分,无皮疹。给予

NS200ml+5%GS100ml+10%KCL

6ml继续静脉滴入补液、补钾,同时给予口服补液盐口服补电解质、

补液;③给予患儿家长沟通患儿病情及相关卫生常识宣教。告知家长

轮状病毒感染引起患儿腹泻主要经粪-口传播,应做好患儿饮食卫生,

勤洗手,做好餐具消毒,少去人密集公共场所;一旦出现腹泻、呕吐

应尽早就医,在住院期间加强患儿使用物品、粪便的管理。

3.病例分析

3.1腹泻病,轮状病毒性肠炎概述:①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

引起消化道疾病,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每日大于3次。②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婴幼儿腹泻病最常见的腹泻病,呈散发或小流行,主要经粪-口传播,潜伏期1-3天,易感人群主要在6个月-24个月婴幼儿。起病急,病初常出现呕吐,继而出现蛋花水样便,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可解10-20次。常并发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可侵犯多个器官危及生命。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3-8天,少数较长。

3.2轮状病毒性肠炎发病机理,轮状病毒侵犯小肠上皮细胞,破坏其微绒毛,影响水或食物的消化吸收,由于微绒毛受损引起双糖酶缺乏,尤其是乳糖酶最易受累,所以轮状病毒感染常引起渗透性腹泻。

3.3诊断和鉴别诊断

3.3.1诊断:①.轮状病毒性肠炎;②.中度等渗性脱水;③.低钾血症。

3.3.2诊断依据:(1)发病季节;春夏交替季;(2)病史:11月婴儿,解黄色水样便,7-10次/日,带少许粘液,无腥臭味,发热,呕吐,尿少,精神萎靡;(3)体征:HR:120次/分R:34次/分,精神萎靡,哭声弱,泪少,前囟凹陷,眼眶凹陷,口唇干,皮肤弹性降低。腹部轻

度膨隆,鸣音10次/分,手足凉,毛血管充盈时间3秒。(3)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轮状病毒抗体:阳性,潜血:(++);UA:583umol/L;电解质示:钾:3.01mmol/L。

3.3.3鉴别诊断:

(1)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伴有湿疹,生后不久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生长

发育正常,大便常规正常。

(2)坏死性肠炎:中毒症状较重,腹痛、腹胀、呕吐、高热,大便暗红色糊状、赤豆汤样血便,常伴有休克。

3.4.患儿实验室检查,①UA:583umol/L,系腹泻脱水,血容量减少,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给予液体治疗后,复查尿酸降至正常;②尿常规+镜检:蛋白质:(1+),白细胞:(+),潜血:(+),系腹泻脱水血容量减少,婴儿肾脏调节功能未发育完善,出现暂时性尿蛋白,尿潜血,经补液治疗纠正脱水征后复查蛋白质:(-),白细胞:(-),潜血:(-),排外泌尿系统疾病引起尿酸高、尿蛋白及尿潜血。

③粪便常规:轮状病毒抗体:阳性,潜血:(++),轮状病毒感染致腹泻病因明确,大便潜血:(++)系大便次数多致肛门粘膜红肿或出血引起,暂不考虑胃肠道出血引起。④电解质示:钾:3.01mmol/L,低钾血症明确,系腹泻丢失多、进食少引起。

4.腹泻病治疗

4.1治疗原则: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4.2该患者治疗方案,因患儿中度等渗性脱水,患儿精神萎靡,手足凉,毛血管充盈时间3秒,出现休克征象,应防止低血容量性休克,应按重度脱水给予扩容治疗。中度等渗性脱水,第一天液体总量为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维持量,120~150ml/Kg,补液性质,扩容为2:1液,剩余补液为2:3:1液、1:2液;见尿补钾,补钾量【8x (2~3)ml=16~24ml(20ml)】。第一天液体总量【8x(120ml—150ml)=960ml

—1200ml(1100ml)】。

扩容160ml(2:1液)一阶段390ml(2:3:1液)

1100ml/2-160ml=390ml

二阶段550ml(1:2液)

1100ml/2=550ml

NS100ml NS130ml NS185ml 5%GS45ML5%G S242ml5%GS365ml 5%SB15ml5%SB18ml10%KCL13ml 10%KCL7ml

第二天液体疗法,1/2~1/3张液体,补充生理维持量(60~80ml/kg)+继续损失量(丢多少补多少,随时丢随时补),补电解质。补液途径,静脉补液、电解质,口服补液盐口服补液、电解质。

4.4.3调节胃肠道功能、肠道微生态治疗①给予蒙脱石散保护胃肠粘膜联合双歧杆菌恢复肠道菌群治疗,使用方案,蒙脱石散2g兑30ml 温水口服,间隔1小时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2片,每日3次;②补锌治疗,每日口服葡萄糖酸锌颗粒20mg,每日2次,补锌治疗目的,有利于缩短病程,能减轻疾病严重程度,能增强免疫功能,能改善食欲,促进生长发育。③钙剂治疗,如患儿病程中出现惊厥或身体局部抽搐,应给予钙剂治疗,因患儿11个月,虽然在病程中无惊厥表现,应给予钙剂口服治疗满足婴儿生长发育需要,同时可预防脱水、液体疗法后血钙低引起惊厥。

4.2.4合理饮食,该患儿经液体疗法后无呕吐,应鼓励患儿适量进食,如牛奶、鸡蛋、面食、水果泥、粥等,避免油腻饮食,高唐饮食。

4.4.5病房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5小结

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病原主要为病毒,其次为细菌,真菌引起的腹泻相对少见,腹泻根据致病菌不同其腹泻机理及病情轻重不同,根据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脱水严重程度、性质给予预防和纠正脱水,根据辅助检查判断感染性腹泻病原菌,合理用药,防止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严重电解质紊乱、器官功能损害。轮状病毒性肠炎重在预防,健

康宣传,防止疾病流行传染。

参考文献

1.儿科学第八版

2.诸福棠实用科学第八版

3.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轮状病毒

一、轮状病毒性腹泻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 腹泻。轮状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感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呈渗透性腹泻病,病程一般为7天,发热持续3天,呕吐2—3天,腹泻5天,严重出现脱水症状。 轮状病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它特别喜欢在20℃左右气温下活跃。秋冬交接时期尤其要注意,儿童多集中在每年10月至12月期间感染轮状病毒。>>>孩子秋季腹泻多是轮状病毒引起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是导致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 我国每年有近4万名儿童因轮状病毒腹泻死亡,约占中国5岁以下儿童总死亡人数的12%。我国各省、市均有暴发流行的记载。全年均可发生,秋冬为流行高峰。42%的轮状病毒感染者没有症状,但可传播病毒,腹泻患儿和无症状的带病毒者是主要的传染源。轮状病毒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进行传播,也可通过污染 的水、土壤、食物、玩具、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播,较难预防。 轮状病毒,顾名思义,是指它的结构象轮子一样,第三世界国家有80%以上的人感染这种病毒。人轮状病毒属呼肠病毒科,为双链RNA病毒,其基因组由11条双链RNA片段组成,分子量在0.2-2.2MD之间。按照结构蛋白和电泳图谱,可将人轮状病毒分为A、B、C三组,其中B组只见于成人的爆发流行群体;A组只引起婴幼儿肠炎,不感染成人及五周岁以上的大部分儿童;C组病毒较为少见。流行病学调查表明:A组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肠炎的主要病原体。 轮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传播,因此皮肤接触及呼吸道传播是其主要传播方式。由于轮状病毒对PH稳定,传播的轮状病毒经过胃部时不但不会被破坏,反而能经过胃蛋白酶的消化提高其感染性。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小肠上部,侵犯绒毛远端带刷状缘的上皮细胞,在胞内繁殖,引起细胞病变,导致酶活性下降,绒毛功能失调,引起腹泻。 当婴幼儿受到轮状病毒感染后,经过1~3天的潜伏期便开始发病。早期的主要症状是呕吐、体温在38℃~39℃之间,继而出现腹泻,每天大便在10次左右,个别孩子可达20次。早期可有粪便,经数次腹泻后,大便呈水样或稀米汤样,无脓血且量较多。由于患儿大量失水,很快发生脱水现象,出现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嗜睡,面色灰白,前囱门和眼窝下陷,皮肤松弛,捏起后不能立即展平,尿少,口脏黏膜干燥等症状,若不及时纠正脱水状态,常可导致死亡。医生或有经验的家长根据季节、水样大使、无脓血等特点,作出正确诊断并不难,关键足能否得到正确及时的治疗。 选择接种疫苗可以降低感染 对初冬感染轮状病毒的婴幼儿患者,临床没有特效药物快速治疗。有专家特别提醒,“家长在小儿患病期间切忌乱用抗生素治疗,以防引起不良后果。” 隔离染病患儿与其他健康儿童的接触,用消毒液清洗孩子玩具,保持室内通风,常常更换清洗孩子衣物,饭前便后洗手,不在街道上随便购买或食用无卫生保障的食物,是让孩子远离轮状病毒的最佳方式。 目前,杀灭轮状病毒尚无特效药物,现在使用的各种抗菌药物郡对病毒无效。正确的治疗方法就是尽快纠正孩子的脱水、酸中毒。对于症状轻的孩子可用口服补液的方法进行纠正。常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配方为: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氢化钾1.5克,葡萄糖20克加水1000毫升,可让孩

常见腹泻案例解析

常见腹泻案例解析 秋季腹泻是大肠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正常成人每天排便一次,成型。偶有每日两次只要没有脓液不属于疾病范畴。 秋季腹泻的诊断要点有: 1、大便次数明显增多; 2、大便稀薄、颜色、形状(不成型或伴有不消化的食物)气味改变; 3、有明显季节性,伴有腹痛和全身的不适感。 在治疗腹泻的时候要根据具体原因对因、对症治疗,不能盲目止泻。一般轻度腹泻,口服止血药物配伍对症针对病因的药物就能取得很好疗效;对于重症腹泻不能饮水而需要补充液体的患者,需要静滴抗生素和糖盐水治疗。 案例1、两岁的小外甥来家里小住几日,第二天就开始发热、呕吐、腹泻。大便水样,每天大便次数在十几次。 药师分析:根据症状、大便的次数和秋季的季节性,可诊断为小儿秋季腹泻。小儿秋季腹泻在婴幼儿中,40%~70%都是由轮状病毒引起。治疗时要补充肠道益生菌,还要注意补液。服药1天不缓解应及时就医。因为轮状病毒腹泻多侵袭3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病很急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并发很多疾病。 案例2、一位男性顾客称肚脐周围疼痛难忍,腹泻大便带有粘液。伴有恶心、剧烈呕吐。呕吐物有刺激性气味,询问饮食,当天的主食是海鲜和生扎啤。 药师分析:该顾客是饮食不洁导致了腹泻。海鲜不仅要新鲜而且要充分煮熟而且不能大量食用,顾客还喝了生扎啤。治疗药物首先要口服氧氟沙星等抗菌药加止泻药。 案例3、孙老师来店里为4岁的小孙子购止泻药,小孙子无论是吹空调还是电风扇,只要是肚子觉得冷就要拉肚子,昨晚天热开了一夜空调,今早就开始哭闹、拉肚子。 药师分析:据顾客描述孩子是受凉引起的腹泻。建议给孩子多喝些温热水,肚脐贴上丁桂儿脐贴或热敷就能够改善腹痛腹泻的症状。 案例4、老顾客赵先生来店购买止泻药。说上周因为支气管炎,在门诊点滴阿奇霉素注射液后出现腹泻,越来越严重,昨天的大便次数达到了7次。 药师分析:据顾客描述该顾客是药物性腹泻。腹泻是因为阿奇霉素的副作用,建议止泻药如思密达,其次要更换治疗支气管炎的抗生素如头孢类。暂时停用阿奇霉素。 摘自《中国药店》杂志

轮状病毒腹泻病例分析

轮状病毒腹泻病例分析 轮状病毒性肠炎、中度等渗性脱水病例分析 1.病例介绍 姓名:xxx性别:男年龄:11月住院号:19003585 入院日期:2019-04-29出院日期:2018-05-03患者,男,11月,主因“解水样便伴发热4天,尿少伴精神萎靡1天”入院。患儿入院前4天解黄色水样便7-10次/日,带少许粘液,无腥臭味,量多少不定。无脓血便,无里急后重感,无便前便后哭闹。呕吐胃内容物,进食时呕吐明显,2-4次/日,非喷射性呕吐。发热,呈不规则发热,每日2-3次,体温最高达38.5℃。在家给予“蒙脱石散;妈咪爱”等药口服治疗,发热时给予“布洛芬混悬液3.5ml/次”口服后体温下降正常但易反复发热。近1天来腹泻次数增加,夜间出现尿少,精神萎靡,哭时泪少。无烦渴、无思饮。今急来就诊办理住院治疗。自病以来饮食渐差,思睡,体重无明显变化。 个人史及家族史:G2P2,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750克。否认产伤窒息史。母乳喂养。现食母乳+普食。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成员中无传染病史,无遗传性病史,无肿瘤病史。 体格检查:T:36.8℃HR:120次/分R:34次/分W:8Kg,精神萎靡,哭声弱,泪少,前囟凹陷(约1.0cm×0.8cm),眼眶凹陷,口唇干,皮肤无花斑,皮肤弹性降低。腹部轻度膨隆,软,无拒按,肝脾未触及,肠鸣音10次/分。手足凉。毛血管充盈时间3秒。 辅助检查:4月29日:血常规:WBC12.8×10^9/L,N61%PLT430×10^9/L,CRP4.44mg/l;粪便常规:轮状病毒抗体:阳性,潜血: (++);肝功:ALT:43.4U/L;AST:55.7U/L;肾功:UA:583umol/L;电解质:钙Ca:2.28mmol/L,钾K:3.01mmol/L,钠Na:133mmol/L;氯CL:104mmol/L;血气分析: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律齐。4月30日尿常规+镜检:蛋白质:(1+),白细胞:(+),潜血:(+);5月1日复查血常规:10.02×10^9/L,N51%,

小儿腹泻病例分析题及答案

小儿腹泻病例分析题及答案 【模拟试题】 男婴,11个月,发热3天,呕吐、腹泻1天,于2016年11月26日入院。 患儿3天前受凉后开始发热,体温39℃,不伴流涕、咳嗽。1天前开始出现呕吐,共3次,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伴腹泻10余次,呈蛋花汤样,量多,无黏液及脓血,无腥臭味,偶有轻咳。发病以来,食欲差,1天来尿量减少,5小时内无尿。生后混合喂养,按时添加辅食,生长发育同正常儿,按时预防接种,否认药物过敏。家族中无慢性腹泻患者,无遗传病家族史。 查体:T37.8℃,P134次/分,R40次/分,BP75/50mmHg,体重9.5kg。精神萎靡,皮肤弹性差,未见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前囟1.0cm×1.0cm,明显凹陷。眼窝明显凹陷,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哭时无泪。口唇樱桃红色,咽部略充血,扁桃体不大,乳牙5颗。呼吸深且急促,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率134次/分,律齐,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腹稍胀,肝肋下1.5cm,质软,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存在。四肢末端稍凉,皮肤可见花斑。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120g/L,WBC8.3×109/L,N0.33,L0.52,M0.14,PLT215×109/L,CRP<8mg/L。血Na+126mmol/L,K+4.6mmol/L,Cl-96mmol/L,HCO3-10mmol/L。粪常规(-)。

【参考解析】 一、初步诊断(4分) (1)腹泻病(轮状病毒肠炎可能性大)(仅答“腹泻病”得1分)。(2分) (2)重度低渗性脱水。(1分) (3)代谢性酸中毒。(1分) 二、诊断依据(9分) (1)腹泻病(轮状病毒肠炎可能性大) ①婴儿,秋冬季急性起病。(1分) ②发热,呕吐,腹泻。(0.5分) ③大便蛋花汤样,量多,无黏液及脓血,无腥臭味。(0.5分) ④血常规正常,CRP正常。(1分) ⑤粪常规(-)。(1分) (2)重度低渗性脱水 ①重度脱水表现:少尿至无尿,皮肤弹性差,前囟和眼窝明显凹陷,哭时无泪,四肢末端凉,皮肤可见花斑。(0.5分) ②低渗性脱水:血Na+126mmol/L。(0.5分) (3)代谢性酸中毒 ①口唇樱红色,呼吸深且急促。(0.5分) ②HCO3-10mmol/L。(0.5分) 三、鉴别诊断(3分) ①生理性腹泻。(1分)

第二临床医学院儿科教学病例--轮状病毒性肠炎【典型病例分析】

儿科病例3轮状病毒性肠炎 姓名焦综骁男 20月 主诉:腹泻伴发热三天,呕吐一天 现病史:患儿三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泻,大便约4-5次/日,黄色蛋花样便,量中等,无脓血无腥臭,伴发热,热峰不详,热型不规则,查粪常规及轮状病毒未见异常,门诊予"蒙脱石散,金双岐,口服补液盐"等治疗,昨日出现呕吐,共3次,为胃内容物,今日复查轮状病毒阳性,血常规:WBC5.7*10^9/L,N57.2%,L37.2%,故入院作进一步诊疗,病程中患儿无抽搐,无寒战,精神欠佳,无嗜睡,无昏迷,无咳嗽,无气喘气促,无哭闹不安,进乳欠佳,睡眠可,小便少。既往史:既往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无血制品使用史,无重大手术外伤史,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血制品应用史。 个人史:孕38+6周足月顺产,G1P1,出生情况良好,无窒息。出生体重3.0公斤,母乳喂养,适龄添加辅食,生长发育同同龄儿童,预防接种按计划进行。 家族史:父母体健,无家族性遗传传染病史。 体格检查 T 36.6℃(A) P 120次/分 R 28次/分 BP --/--mmHg 体重 10kg 一般情况:自动体位,发育正常,神志清楚,精神稍萎靡,营养良好,无全身中毒症状,呼吸规则,面色正常,唇稍干燥,轻度失水貌,无贫血征 皮肤黏膜:色泽正常,弹性稍差,皮下脂肪适中,无四肢末端厥冷,无皮疹,无皮下出血,无水肿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头部及其器官: 头:头形正常,无颅骨软化,前囟已闭,颅隙已闭 眼:结膜正常,巩膜无黄染,角膜清晰,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 耳:耳廓正常,外耳道正常,无分泌物,无疖肿 鼻:鼻型正常,无鼻扇煽动,鼻腔通常,无流涕 口:牙齿4枚,牙龈正常,舌正常,舌系带正常,口腔粘膜光滑,腭正常,咽充血,扁桃体正常。 颈部: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无颈静脉怒张,甲状腺情况:正常 胸部 1

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60例临床检验分析建议

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60例临床检验分析建议 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肠道感染疾病,通常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根据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轮状病毒感染在儿童中具有较高的感染 率和发病率,且易发生季节性流行。在中国,轮状病毒感染在0-5岁儿童中占肠道病原感 染的首位,因此对于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检验分析至关重要。本文将分析60例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检验数据,并提出相应的分析建议。 一、患儿基本情况统计及临床表现分析 对60例患儿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结果显示,其中男性患儿44例,女性患儿16例,男女比例约为3:1。在年龄分布上,0-2岁的患儿占据了绝大多数,占80%以上。而在临床表现上,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其中80%以上患儿出现腹泻,60%左右患儿出现呕吐,30%左右患儿出现发热。这表明婴幼儿急 性轮状病毒肠炎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期,并以腹泻、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 建议:对于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检验,应当重点关注0-2岁儿童群体,尤 其是男性患儿,临床上应当及时发现和诊断,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二、病毒学检测结果分析 对60例患儿的病毒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包括核酸检测、抗体检测等。结果显示,45例患儿的粪便标本中检测到了轮状病毒核酸阳性,其阳性率达到75%;而抗体检测方面, 60例患儿的血清标本中检测到了轮状病毒抗体阳性,其阳性率达到100%。这表明,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主要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且患儿在感染后可以迅速产生相应的病毒抗体。 建议:对于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的病毒学检测,应当首先进行粪便标本的轮状病 毒核酸检测,以明确病因。也可进行血清标本的轮状病毒抗体检测,辅助诊断及判断患儿 的免疫状态。 三、免疫学指标分析 对60例患儿的免疫学指标进行分析,包括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结果显示,患儿的白细胞计数普遍升高,约有80%患儿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而C反应蛋白也普遍 升高,约有70%患儿C反应蛋白水平超过正常范围。这表明,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在 感染后会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免疫学指标普遍升高。 建议:对于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检验,应当重点关注患儿的免疫学指标变化,特别是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这不仅可以帮助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还可以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轮状病毒肠炎合并中重度脱水36例临床特点分析及护理策略探讨

轮状病毒肠炎合并中重度脱水36例临床特点分析及护理策略探讨 【摘要】目的总结轮状病毒肠炎合并中重度脱水临床特点及探讨正确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儿科2010~2012年间收治的36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中重度脱水病例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78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轻度脱水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探讨正确护理策略。结果轮状病毒肠炎合并中重度脱水临床表现重,出现呕吐、腹胀、低钾血症机率大于轻度脱水患儿,有5例病例出现周围循环障碍需要紧急扩容。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合并中重度脱水临床表现重,护理策略是正确评估脱水程度、及时扩容以及纠正低钾血症。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脱水;低钾血症 轮状病毒肠炎好发于秋冬季,又被称为秋季腹泻,是小儿常见病、多见病。一般认为病程在7~10 d左右,预后良好。但临床上轮状病毒肠炎可合并严重脱水,出现心肌损害、酸中毒、低钾血症、甚至周围循环障碍,对儿童健康造成严重威胁[5]。临床上正确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并发症。因此,本文对于2010~2012年来本院收治的36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中重度脱水患儿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轻度脱水患儿相应资料进行比较,总结轮状病毒肠炎合并中重度脱水的临床特点,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合并中重度脱水的护理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按胡亚美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关于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脱水的诊断标准,在我院2010~2012年住院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中,符合中重度脱水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男∶女=1.25∶1,年龄6月至1岁,20例;1~2岁16例,其余78例为轻度脱水患儿。 1.2 统计学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36例合并中重度脱水轮状病毒肠炎病例,并与合并轻度脱水轮状病毒肠炎78例进行了比较分析。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了中位数(范围)标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标识,两组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轮状病毒肠炎合并中重度脱水组患儿临床表现较轻度脱水表现严重,表现为呕吐、腹胀、低钾血症发生机率大于轻度脱水组患儿,其中有5病例出现周围循环障碍表现,需要紧急扩容治疗。(见下表) 2.2 治疗护理和预后36例合并中重度脱水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入院后均正确评估脱水程度,有周围循环障碍者予2∶1液快速扩容,注意补液护理及病情变化观察,出现呕吐、腹胀、低钾血症患儿根据生化、血气分析和临床情况补钾、补碱,待患儿胃肠功能恢复、呕吐缓解后补充ORS液,并予喂养指导,鼓励母

优秀病例集口服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

优秀病例集口服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 患者概述 姓名:石某 性别:女 年龄:1岁7月 入院时间:2021年1月7日9时16分 主诉:腹泻水样便伴呕吐3天,抽搐 2 分 病史介绍 现病史:患儿3天前受凉后出现排黄色稀水样便,呈蛋花汤样,无粘液脓血,无腥臭,约3次/日,量多,伴呕吐胃内容物1次,非喷射性,无咖啡色样液体,无发热,无咳嗽,家属在家给予益生菌等对症治疗,无效。今晨患儿突然出现抽搐,表现为双眼凝视、牙关紧闭、四肢强直抖动、意识丧失,无口吐白沫,无大小便失禁,无发热,持续约2分钟后抽搐自行缓解,遂至我院就诊,予收住院进一步治疗。患儿自起病以来胃纳欠佳,精神、睡眠可,尿量少。 既往史:否认腹痛腹泻史,否认多饮多尿史,否认尿频尿痛史,否认抽搐史,否认出血史,否认外伤、输血史,否认重大疾病史和治疗史。否认异常出生及喂养史。生长发育史正常。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家族史:父母健在,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抽搐病史,无其他类似病史。

出生史:G2P2,足月产,顺产,无窒息病史 喂养史:母乳喂养,6个月加辅食,未断奶 生长发育史:2个月抬头,5个月翻身,7个月会坐,12个月会走 预防接种史:按规定接种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糖丸、百日破、麻疹、流脑、乙脑、手足口疫苗 病情特点 患儿反复发热,均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退热,24小时蛋花样大便7-8次,量多,呕吐2次,呕吐物仍为少量胃内容物,小便量少,食纳精神差,无咳嗽,睡眠尚可。在院期间反复惊厥3次,惊厥时无发热,电解质反复检查正常范围。 查体:神志清,呼吸平稳,咽充血,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中,心律齐,未闻及杂音,余体征均为阴性,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查体阴性。 治疗策略 1.抗惊厥:患儿入院时抽搐已止,暂不予抗惊厥药物治疗,入院当天夜间再次出现抽搐,予抗惊厥药治疗。 2.补液:查体发现该患儿精神差,口唇干,两眼窝下陷,捏起腹壁及大腿内侧皮肤后回缩慢,属中度脱水,且患儿有抽搐症状,不排除电解质紊乱,予口服补液+静脉补液以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3.退热:患儿入院当天夜间测体温37.8℃,虽不是高热,亦不排除患儿由于腹泻导致高热惊厥阈值降低,予以口服布洛芬退热治疗。

儿科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调查与控制

儿科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调查与控制 目的分析儿科轮状病毒(RV)感染性腹泻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特点和流行因素,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及暴发总结经验。方法对儿科2013年4月16日~18日出现3例RV感染性腹泻医院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环境卫生学标本检测,分析感染因素,采取控制措施。结果3例RV腹泻患儿感染源头可能是同期2例社区感染RV感染性腹泻患儿所致,通过隔离感染患儿,切断传播途径,对患儿进行合理治疗,至4月23日3例患儿全部痊愈出院,截止到4月30日未再出现新的感染病例。结论本次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主要是接触传播所致。立即隔离感染患者,加强手卫生管理和环境物表的清洁消毒,及时报告感染病例,对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及流行暴发至关重要。 标签: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疑似医院感染暴发;调查;控制 本院2013年4月19日儿科报告3例轮涨病毒腹泻医院感染病例,大便标本均检测RV抗原阳性,立即到儿科病区开展调查处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患儿的流行病学特点3例患儿男2例,女1例,年龄2例10个月,1例8个月,分别在4月12日~13日以支气管肺炎入院,入院时白细胞升高,入院4~5 d后相继出现腹泻症状,19日大便标本均检测RV抗原阳性。3例患者分布在相邻的3个病房,不同经管医师。4月15日收治2例社区感染RV感染性腹泻患儿,与上述3例医院感染患儿病房相邻,19日痊愈出院。 1.1.2环境物品病原学检测对医务人员手、听诊器,病房水龙头、门把手、床头柜、床栏杆,开水瓶把手、开水瓶塞,拖把、抹布等21样标本采样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标本采样方法:物表采用涂抹法,抹布拖把各剪取5 cm×5 cm 布条在50 mL生理盐水中洗脱。 1.2方法试剂盒使用杭州艾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原理为免疫层析法,操作及结果判断按说明书。标本液均进行离心后检测。 1.3控制措施调查与控制同时进行,根据该病的传播特点采取隔离感染患儿,切断传播途径、合理治疗等控制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①隔离感染患儿,做好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告知家属做好患儿的大便管理,加强手卫生,患儿餐具(奶瓶、奶具、水杯等)、玩具的消毒;②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③拖把抹布专用,用后清洗消毒晾干;④加强环境物表、患者床单元消毒;⑤医疗物品专用,用后及时消毒,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处置。 2结果

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爆发流行的病例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819159347.html, 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爆发流行的病例分析 作者:刘璇殷峰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1期 【摘要】目的通过对新生儿科轮状病毒感染爆发病例的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方法采用抽样法、统计法进行分析。结果医护诊疗活动中对手卫生的重视程度较低,有对患者的护理治疗需要的满足优先于手卫生的错误想法,忽视了洗手。结论通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认真落实消毒隔离措施,保证执行手卫生制度,检测消毒灭菌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并建立对新生儿病房的控制流程,使新生儿感控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不断的总结经验及教训,进而很快地制了院内感染的爆发。 【关键词】新生儿;轮状病毒;爆发;分析 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患儿多具有病情危重,体重较低,发育不全,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差及侵入性操作多等特点,而轮状病毒感染(RV)是引起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不仅会引起肠道的菌群失调,还会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大大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近年来,已引起各医院的高度重视。本组资料通过对新生儿病房感染控制的流程等各环节的落实和效果进行评价,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9年3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住院患儿,共计205人,无陪病区125人,有陪病区80人,其中早产儿33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60人,重度窒息2人,轻度窒息8人,缺氧缺血性脑病4人,腹泻15人。在15例中(其中3例当月确诊,次月出院,2例查粪便中轮状病毒A群抗原为阴性),重型腹泻2例,轻型腹泻13例; 男性8例,女性7例;1例为入院时即诊断,余14例均为入院后48小时开始发病,均在治疗3-8天全部痊愈。余为呼吸系统感染患儿(其中3例为入院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 1.2诊断标准 1.2.1轻型腹泻大便每日数次至10多次,性状各不同,腹部可闻及肠鸣音和不定的轻压痛,一般无全身症状。 1.2.2重型腹泻发病多急剧,大便每日10-20次左右,全身中毒症状重,体重明显减低,伴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症状。 1.3统计学方法采用计数数据资料的方法,采用х2检验,P 2结果

一起轮状病毒中毒案例分析

【案例】3 患儿,半岁,女。以突然发病出现发热、水样腹泻和呕吐等症状于2012年11月5日急诊入院,询问病史患儿为早产1个月,人工喂养,体检轻微脱水症,蛋花样粪便,体温38℃。患儿起病急,出现发热、水样腹泻和呕吐等症状,发病时间为深秋,体检轻微脱水征,蛋花样粪便。 【讨论题】你作为检验人员,如何进行采样并进行实验室检验确诊? 答:根据患儿表现出的症状(发热、水样腹泻、呕吐、蛋花样粪便)以及患病时间(深秋季节),高度怀疑为患儿感染了轮状病毒();但是从患儿轻微脱水症来看,患儿可能同时感染了肠道腺病毒();虽然根据症状细菌感染的概率较小,但同时还应该考虑到一些常见细菌的感染,例如: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等 1、采样: 对患儿近期所食奶粉、奶瓶、患儿粪便、患儿血液、患儿近期接触物品、与患儿接触人群的手进行采样(对近期所食奶粉、奶瓶、患儿近期接触物品、与患儿接触人群的手进行采样检测可以确定患儿感染途径,对患儿粪便和血液进行检测可以确诊引起患儿症状的原因) 1.1婴儿奶粉采样:利用无菌钥匙取30g奶粉于无菌采样袋中,密封;

1.2奶瓶:洁净棉拭子采样法; 1.3患儿粪便:用采样杯采集婴儿新鲜粪便,避免尿不湿吸附影响检测结果。于0度冰箱冻存,及时检测; 1.4患儿血液:普通真空采集管采集患儿足跟血; 1.5患儿近期接触物品:洁净棉拭子采样; 1.6与患儿接触人群的手:洁净棉拭子采样。 注:采集样本时应注意交叉污染,并做好唯一标记,样本采集完后立即消毒洗手 2、样品前处理: 奶粉奶粉加无菌温水溶解均匀 将采集样品用生理盐水溶解或稀释,然后做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的培养 3.实验室检测 3.1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样品前处理 以无菌操作量取检样25,加入装有225营养肉汤的无菌锥形瓶(瓶内可预置适当数量的无菌玻璃珠),振荡混匀。 增菌 将制备的样品匀液于36℃±1℃培养6h。取10μL,接种于30肠道菌增菌肉汤管内,于42℃±1℃培养18h。 分离 将增菌液划线接种和琼脂平板,于36 ℃±1 ℃培养1824h,观

第三章病例分析——小儿腹泻

第三章病例分析——小儿腹泻 概述 (一)概念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一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 ①病毒感染:轮状病毒等。 ②细菌感染:致腹泻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沙门菌等。 ③真菌感染 ④寄生虫感染 2)肠道外感染 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2.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 2)气候因素 (三)临床表现 1.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 1)轻型 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①胃肠道症状:包括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体;腹泻频繁,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数10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粘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②水、钠平衡紊乱 等渗性脱水临床表现与分度 脱水失水量精神眼口尿量皮肤粘眼窝前卤四休克征

程度%(ml/kg)泪渴膜肢 轻度 5% (50) 稍差 略烦 躁 有轻 稍减 少 稍干燥 略 干 稍凹陷稍下陷温无 中度 5%-10% (50-100) 萎靡 烦躁 少 明 显 减少 干燥,苍 白,弹性 差 干 燥 凹陷下陷 稍 凉 不明显 重度 >10% (100-200) 淡漠 昏迷 无 烦 渴 极少 无 干燥,花 纹,弹性 极差 极 干 明显凹 陷 显现下 陷 厥 冷 有,脉 细,血压 下降 等渗性脱水:血清钠130~150mmol/L; 低渗性脱水:血清钠<130mmol/L; 高渗性脱水:血清钠>150mmol/L。 ③钾平衡紊乱 正常血清钾:3.5~5.5mmol/L,<3.5mmol/L为低钾血症。 ④低钙、低镁血症 ⑤代谢性酸中毒:患儿可出现精神不振,口唇樱红,呼吸深大,呼出气体有丙酮味等症状,但小婴儿症状可不典型。 2.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肠炎 好发于秋、冬季。多见6~24月小儿。潜伏期1~3天。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及上呼吸道症状,呕吐先于腹泻,大便次数多达10次或更多,水样或蛋花汤样大便,无腥臭味。常伴有脱水、酸中毒。病程自限,3~8天。大便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 显微镜下的轮状病毒 2)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肠炎:多发生在夏季。潜伏期1~2天,起病较急。轻症仅大便次数稍增,性状轻微改变。重症腹泻频繁,量多,呈水样或蛋花样混有粘液,镜检无白细胞。伴呕吐,常发生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3~7天,亦可较长。

轮状病毒腹泻和若如病毒腹泻

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 轮状病毒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胃肠道感染性腹泻,轮状病毒主要于每年的11月至来年5月侵袭5岁以内的儿童,是秋冬季引起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几乎所有儿童在5岁以前都受到过轮状病毒感染。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11亿-1.35亿例轮状病毒腹泻病例,导致65万名婴儿死亡。在我国,每年也约有1800万名婴幼儿患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死亡3-4万例。 临床症状天气渐凉,轮状病毒腹泻是一种严重危害婴幼儿健康的大敌,由轮状病毒引起的,儿童感染后一般出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的临床症状,即水样腹泻,伴有发烧、呕吐和腹痛,腹泻物多为白色米汤样或黄绿色蛋花样稀便,有恶臭,严重者可因脱水及肺炎、中毒性心肌炎等并发症导致死亡。 传播途径轮状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播。幼儿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和玩具等物品而感染。 病因病理 现代医学认为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 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受累的肠粘膜上皮细胞脱落,致使小肠粘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同时病变的肠粘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造成水和电解质的进一步丧失。 轮状病毒模拟图 祖国医学认为轮状病毒肠炎属中医“泄泻” 的“湿热泄泻”范畴,其病因为感受湿热之邪,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相干,下注大肠,传化失司,水反为

湿,谷反为滞,而致挟热下注,水泻不止。重者亡津失水而致气阴两伤,甚至液竭气脱发生危重变症。 预防措施卫生条件及营养状况的改善,不能减少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率。由于尚无治疗轮状病毒腹泻的特效药物(主要采用对症治疗,纠正脱水,维持电解平衡),因此,预防显得极为重要。 一般预防 一般的预防措施,包括鼓励母乳喂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少带孩子到公共场合,避免交叉感染;及时给孩子增减衣服。但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免疫接种。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除了疫苗,没有一种有效方法能够完全消除轮状病毒或它的传播。实践证明,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以有效地减少或减轻腹泻症状,进而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是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尤其是重症腹泻唯一和最经济的手段。 注意饮食卫生:加强卫生宣教,对水源和食品卫生严格管理。食品应新鲜、清洁,凡变质的食物均不可喂养小儿,食具也必须注意消毒。 提倡母乳喂养母乳是六个月以内婴儿最适宜的食物,应大力提倡小婴儿按需喂养。人乳中含有IgA,可中和大肠杆菌肠毒素,有预防感染埃希氏大肠杆菌的作用。 按时添加辅食:小儿在添加辅助食物时必须注意从少到多,逐渐增加,使婴儿有个适应过程;从稀到稠,先喝米汤,渐渐过渡到稀饭、软饭;从细到粗,如加水果时,开始喂果汁,尔后吃果泥。五个月试加鸡蛋黄、鱼泥、嫩豆腐;七个月以后可添加富有营养、适合其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鱼、肉末、青菜、饼干等,逐渐为断奶做些必要准备,但应避免在夏天断奶。 在逐渐添加食物时,最好先习惯一种食物后再加另一种食物,不要同时添加几种如遇小儿生病应暂时不加另一种食物。食欲不振时,不宜强制进食。 增强体质:平时应加强户外活动,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注意小儿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种疾病。 避免不良刺激:小儿日常生活中应防止过度疲劳、惊吓或精神过度紧张。 加强体弱婴幼儿护理:营养不良、佝偻病及病后体弱小儿应加强护理,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各种感染。对轻型腹泻应及时治疗,以免拖延成为重型腹泻。 避免交叉感染:感染性腹泻易引起流行,对新生儿,托幼机构及医院应注意消毒隔离。 发现腹泻患儿和带菌者要隔离治疗,烘便应做消毒处理。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治疗和护理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治疗和护理 轮状病毒肠炎,好发于秋冬季节,起病急、传染性强,因此又被称为秋季腹泻或秋泄。主要由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引起急性肠胃炎,进而出现腹泻症状。而RV也是导致婴幼儿急性腹泻病的最常见病原体。 一、病因及流行病学 RV属于呼肠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无包膜双链核糖核酸RNA病毒。根据内层衣壳蛋白VP6的血清型,将RV分为A~J 群。目前已知A、B、C和H群RV可导致人类腹泻的发生。其中 A群RV是5岁以下儿童急性腹泻最为常见的病原体。 RV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接触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仅随粪便排出体外。从发生腹泻前2天已开始通过粪便排出大量病毒,在出现症状后10天仍可持续排毒。轮状病毒“很坚强”,其对外界环境抵抗力比较强,耐热,室温下能存活7个月,50℃加热1小时,病毒的形态结构无变化,在-20℃的环境中亦可以长期存活,加之它很难被胃酸破坏,所以易引起传播。5岁以下儿童为易感人群,6~24月龄患儿为重症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高峰人群。因此,5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要注意RV感染的预防。随着轮状病毒疫苗的接种,目前轮状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了。

二、发病机制 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小肠绒毛细胞受损,受累的肠粘膜上皮细胞脱落而遗留不规则的裸露病变,导致小肠黏膜和重吸收水、电解质能力下降,肠液在肠腔内大量聚集而引起腹泻;同时,发生病变的肠粘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且活性低,是肠腔内的糖类消化不完全并被肠道内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腔的渗透压增高;微绒毛破坏亦造成载体减少,上皮细胞钠转运功能障碍,进一步造成水和电解质的丧失,从而加重腹泻。 三、临床表现 轮状病毒肠炎的潜伏期为1~3天。起病急,首发症状常表现为恶心、呕吐,可伴有发热(多为中低热),少数患儿体温会超过39℃。 随后出现腹泻,为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大便偶有黏液,无腥臭味,每天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呕吐和发热症状可持续1~3天。病程一般为3~8天。 若继发双糖酶缺乏(主要是乳糖酶),腹泻时间可延长。免疫功能低下患儿感染后可发生慢性轮状病毒肠炎,严重者可发展为全身感染。 并发症主要包括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心肌炎、肺炎、惊厥。严重呕吐和腹泻的患儿因脱水出现尿量减少、哭泣时没有眼泪、口舌干燥、眼窝凹陷、囟门下陷、皮肤张力降

婴幼儿腹泻中A群轮状病毒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婴幼儿腹泻中A群轮状病毒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意义目的:分析广西梧州地区腹泻婴幼儿A组轮状病毒(RV)的检测结果,探 讨婴幼儿腹泻A组轮状病毒(RV)的感染情况,从而得出A组轮状病毒在婴幼儿腹泻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治疗患腹泻的婴幼儿的大便标本710份,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胶体金法)进行A组RV检测,对检测标本A 组RV阳性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10份粪便标本中,有288份检出了A 组RV阳性,总检出率为40.6%。检出率在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之间的A组轮状病毒(RV)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7.395,P<0.001),以1~2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达52.0%。A组轮状病毒检出的四季分布每年不同,2008、2009年和2011年以冬季检出率最高,2010年以秋季检出率最高。A组轮状病毒(RV)引起的腹泻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大便为水样,蛋花汤样,腹泻持续时间为4~9 d;大部分患儿有发热,40.3%的患儿有呕吐,35.4%的患儿有脱水症状,4.9%的患儿有重度脱水及水电解质紊乱,5.6%的患儿有抽搐及意识障碍。结论:A组轮状病毒在梧州地区婴幼儿腹泻中占有重要地位,1~2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冬季和秋季A群轮状病毒检出率较高。流行高峰期应尽早对腹泻的婴幼儿进行A组轮状病毒(RV)的检测,进行合理治疗,防治严重并发症。 标签:A组轮状病毒;婴幼儿;腹泻;流行病学 婴幼儿腹泻是常见病、多发病,而轮状病毒(RV)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因子,RV主要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致婴幼儿腹泻,B组与成人腹泻有关,C组可引起人类腹泻但较少[1],A群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腹泻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以秋冬季发病,俗称“秋季腹泻”,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发病快,水样泻,易引起脱水,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危及生命,全世界每年约有35~59万儿童死于RV引起的腹泻,其中82%的死亡患儿发生在发展中国家[2]。了解本地区A组RV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手段。广西梧州地区婴幼儿A组RV的流行病学特点怎样,目前相关研究较少,为此,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治疗患腹泻的婴幼儿的大便标本710份,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胶体金法)进行A组RV检测,对检测标本A组RV阳性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8年1月-2011年12月患腹泻的710例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婴幼儿腹泻的诊断标准为:大便次数增多,呈水样、蛋花汤样、稀糊样。患儿年龄为出生后1 d~3岁,共分为三组,0~1岁组465例,1~2岁组198例,2~3岁组47例。年份:2008年174例,2009年168例,2010年159例,2011年209例。季节:春季(3~5月)108例,夏季(6~8月)176例,秋季(9~11月)198例,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 一、概述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疏松、水样或黏液血便的症状。在婴幼儿中,轮状病毒是导致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一种双链RNA病毒,属于轮状病毒科,包括7种血清型(G1~G4、G9~G11),其中G1、G2和G3分别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三个亚型。RV感染多发生在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中,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早期发现并诊治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婴幼儿轮状病毒检测及结果分析的相关知识。 二、检测方法 1. 肠道病毒培养法 肠道病毒培养法是传统的病毒检测方法之一,包括传统培养法和快速培养法。传统培养法需要3~7天才能获得结果,一般只适用于研究目的。快速培养法和传统培养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可以在1~2天获得结果,但仍需要技术人员有丰富的操作经验才能获得准确的结果。 2. 免疫学检测法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轮状病毒ELISA检测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经济的方法。该方 法以特异性的抗轮状病毒抗体为探针,检测样本中的轮状病毒抗原。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适用范围广,但灵敏度和特异性不如PCR法。 (2)荧光抗体检测法(FA) 荧光抗体检测法是一种快速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它同样以抗体 或探针为基础进行检测。相比ELISA,FA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 异性,且可以检测多种病毒。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PCR是一种灵敏、特异且可重复的检测方法,能够对低剂量病 毒进行检测。PCR法的灵敏度高,能够检测到病毒抗原在样本中的 微量存在,同时可对病毒血清学分型,有助于了解不同血清型的轮 状病毒在流行病学意义上的分布情况。 (2)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qPCR技术结合PCR技术和荧光测定技术,其结果可以快速、准 确地分析并定量RNA分子的数目。相比传统PCR技术,qPCR具有较 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能够快速、准确、定量检测病原体。 三、结果分析 1. 阳性

附属上海松江中心医院教学病例--轮状病毒肠炎【典型病例分析】

儿科病例9:轮状病毒肠炎 基本信息男,10月 住院日期:2011-11-13 出院日期:2011-11-17 入院诊断:轮状病毒肠炎 出院诊断:轮状病毒肠炎 转归:痊愈 主诉:呕吐、腹泻1天。 现病史:患儿入院前1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随后腹泻。呕吐呈非喷射性,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每次量不多,过去24小时共呕吐4-5次;大便呈水样,无粘液及脓血,每次多少不一;过去24小时共大便次数不详。发病以来,患儿无发热,无咳嗽,小便情况不详。今至我院门诊,查大便常规为稀水样,RBC 0/HP, WBC 0-10/HP ;轮状病毒抗原(+),以轮状病毒肠炎入院。 过去史:既往体健,无类似病史。无“肝炎,结核”传染病史,无药物及其它过敏史,无外伤及手术史。 个人史: 出生史:G1P1,足月剖宫产,出生体重3200g, 否认窒息抢救史。 喂养史:混合喂养,3个月起添加辅食,鱼肝油及钙粉。 生长发育史:三个月抬头,6个月坐,现可站立,智力发育正常。 预防接种史:按时按序进行,无遗漏,无不良反应。 家族史:父:41岁,职员,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否认近亲婚配史 母:30岁,职员,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否认近亲婚配史 家居宽敞,卫生条件好。 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T 37.0℃R,脉搏 124次/分,R28 次/分,HR 128 次/分,WT 12.5Kg. 一般情况:神志清,精神可,面色正常,呼吸平稳,无呻吟,发育、发育一般。 皮肤黏膜:全身皮肤黏膜光滑无皮疹无出血,皮肤稍干燥,弹性尚可。 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 头面部:头颅:无畸形,毛发分布均匀,前囟稍凹陷,头无血肿。 1

眼:眼窝稍凹陷,眼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哭时有泪。 耳: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分泌物。 鼻:鼻翼无扇动,鼻无出血。 口腔:口唇粘膜略干,唇无紫绀,口腔黏膜光滑无溃疡。 颈部: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 胸部:胸廓:无畸形,两侧呼吸运动对称。 肺部视诊:两侧呼吸运动对称。 触诊:哭颤正常。 叩诊:清音。 听诊: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 心脏视诊:心尖搏动范围正常,无弥散。 触诊:无震颤。 叩诊:心界无扩大。 听诊:心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 腹部:视诊:平坦,腹壁静脉无曲张。 触诊:腹胀,全腹未及包块,按之无哭吵,肝脾肋下未触及。 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 听诊:肠鸣音活跃。 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好,肌张力正常。肢端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正常。 泌尿生殖系统:正常男孩泌尿生殖器外观。 肛门:无畸形。 神经系统:腹壁反射(+), 巴氏征阴性。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便常规(2011-11-13门诊):为稀水样,RBC 0/HP, WBC 0-10/HP ;轮状病毒抗原(+) 血常规(2012-11-13): WBC 6.3*10^9/L, N 46.7%, L 49%。 腹部B超(2012-11-13):未见明显异常 血电解质(2012-11-13):钾3.7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 12mmol/L,钠145mmol/L,氯104mmol/L 轮状病毒抗原:(+)。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