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促进就业规划实施方案公开征求意见稿

促进就业规划实施方案公开征求意见稿

附件

江门市“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实施方案

(公开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10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府〔2017〕66号)精神,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部署要求,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强化政策协同和机制创新,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规模,促进全民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市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城镇新增就业累计22.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创业带动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质量逐步提高。

三、职责分工

(一)增强产业协同吸纳就业能力

1.进一步优化经济格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不断拓展新兴就业领域,推动政府部门带头购买新兴产业新型业态产品和服务。深入推进全国小微“双创”基地示范城市和全市小微“双创”综合改革试点市建设。贯彻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降低民营企业成本、营造开放公平的营商环境、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人行江门支行负责)

2.加快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依托支柱优势制造产业,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上,同时壮大发展生活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金融、创意设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休闲旅游、健康养老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行业、高端服务行业、地方优势行业及特色行业。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门槛低的家庭服务业。依托各级家政服务信息平台、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等实现家庭服务供需信息对接与共享。开展家庭服务业职业化建设,实施家政服务专项培训、养老护理员培训等项目。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传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的应用,发展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服务业态与服务模式。(市发展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妇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旅游局负责)3.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就业创业空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推动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实施农民合作社扩面提质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培育千名青年农场主行动计划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市农业局、市发展改革局、市网络信息统筹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地税局、市旅游局、团市委负责)4.发展特色产业吸纳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以创建广东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市、台开恩世遗文化旅游度假区和环

圭峰山旅游产业集聚区为抓手,建成一批龙头项目和精品项目,大力扶持培育一批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但极具市场潜力的新业态项目,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发展特色效益农林渔业、优势养殖业、林下经济和品牌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辐射带动当地就业创业。充分发挥我市广大农村旅游资源优势,结合推进农业强市和旅游强市建设,利用自然生态、山地森林、河流湖泊、地质资源,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健康养生旅游。(市农业局、市旅游局负责)5.大力推进劳务合作。完善省内劳务合作工作机制,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双向选择、分类施策”的原则,搭建劳务对接平台,提高劳务合作组织化程度。加强信息引导,积极吸纳高技能、高素质劳动力和急需紧缺劳动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二)优化创业带动就业环境

1.营造促进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全面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和电子营业执照。加大对初创企业项目开发、场地支持、租金减免、住房优惠、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培育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完善创业创新和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专利创造能力,着力推动知识产权运用,增强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加大专利保护力度,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全面落实《江门市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切实推进创新驱动“八大工程”,推进创

新型城市建设,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整合各部门、各领域创业创新政策资源,统筹做好广东“众创杯”等各类创业创新大赛。(市发展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工商局负责)

2.优化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式。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银行以批发资金转贷形式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降低小微企业贷款成本。进一步完善小额贷款公司风险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努力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水平。鼓励各市(区)设立一批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充分发挥与省属企业平台的合作作用,壮大创投、风投及天使基金规模。引导银行对小微企业聚集群体提供批量贷款,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提供增信支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购买信用保险和贷款保证保险的小微企业给予贷款优惠政策。积极用好省、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创办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中小微企业,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支持新兴产业领域的初创期中小微企业。鼓励保险公司投资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专项债券。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扩大担保基金规模,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加大对创业主体贷款支持。(市发展改革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金融局、人行江门支行负责)

3.健全创业创新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市场化、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双创示范基地等创业载体,加强创业指导和服务,健全差异化政策体系,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打造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平台,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项目建设,优化和完善创业孵化基地运作模式。加强创业服务,深化第三方对接帮扶工作机制,

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建立涵盖创业团队、社会资源、政府机关、高校等创业相关的创客俱乐部。建设“创客咖啡”空间,为创业者搭建创业交流、培训、指导、投融资和有效的市场对接的平台。探索创业“师徒制”,进一步完善创业导师管理办法,健全创业导师创业帮扶的绩效考评机制,打造创业导师品牌。实施创业培训计划,做好初创企业经营者素质提升培训项目。(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团市委负责)

(三)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1.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回城返乡就业创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落实能力提升、创业引领、校园精准服务、就业帮扶、权益保护五大行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探索将创业培训纳入大学生的教学计划,实现大学生创业培训全覆盖。实施创业实训项目、创业沙盘等,深入高校开展创业论坛,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完善“双困”高校毕业生兜底帮扶机制,健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推进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试点工作。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求职意愿信息数据库、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加强就业市场供需衔接和精准帮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团市委负责)

2.切实做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稳定就业功能,开展失业保险待遇申领发放、失业人员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的“一站式”服务,组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领取失业金的人员进行“一对一”就业帮扶。建立健全失业保险稳定岗位

补贴机制。完善灵活就业人员认定、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等相关政策规定,规范困难人员认定程序,加强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加强社会救助与就业联动,通过“低保渐退”等措施,增强困难群体就业意愿和就业稳定性。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异地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机制,加强对残疾人的就业援助和服务、创业扶持以及技能培训。落实就业“托底”,规范“一对一”就业创业帮扶标准,简化帮扶流程,打造“一对一”就业创业帮扶品牌,提高对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开展“一对一”就业创业帮扶的效率。妥善做好化解产能过剩人员安置工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国资委负责)

3.推进就业创业和技能精准扶贫。实行就业创业扶贫包干责任制,对被确定为贫困户家庭的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及“一对一”就业创业分类帮扶和就业创业跟踪机制。加大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力度,优先安置残疾人、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劳动力、特别困难且无法输送到企业就业的扶贫对象。支持建设一批就业安置基地、“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促进贫困劳动者就业。鼓励企业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按规定给予贫困劳动者岗位补贴和给予企业一次性奖励。对成功组织贫困劳动者到企业就业的职业中介机构、行政村(社区)、劳动站(所)给予一次性奖励。建立技能精准扶贫对接机制,开展贫困家庭学生入读技校专项帮扶,鼓励贫困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局、市民政局、各市(区)政府负责)

(四)提升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匹配能力

1.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鼓励发展有市场潜力和特色的中小型人力资源专业服务机构。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实施“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计划,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业信息发布机制。争取省、市、区共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人力资源中介并提供行业指导、管理职能,强化市场招聘、网络招聘、猎头招聘、人才派遣、人事代理、人才培训、人才测评、人力资源指数发布、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2.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实施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若干意见,完善人才配套政策,引进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建设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双创”园和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等人才聚集载体。打造技能人才“珠西技谷”。建立高技能人才“菜单式培训”模式。建设中欧高技能人才培训合作(“一试双证”)示范学院。创新实施“一试双证”、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等机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五)优化就业培训体制机制

1.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机制。结合江门市建设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和广东珠西智谷的工作需要,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建立健全以教学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充分发挥我市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依托我市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强重点科研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增强高等学校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建立健全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

习的多元评价机制。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健全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市教育局负责)

2.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鼓励有条件的市(区)和学校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组建区域职业教育集团,推行引校进厂、引厂入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合作形式。大力促进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特色创新发展,加快创建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推动技工院校与大型骨干企业组建技工教育校企联盟。(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3.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积极完善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推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教育资源社会共享。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主动向社会开放教育设施,面向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实施全民技能提升计划,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全面提升未就业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已就业劳动者的就业质量。针对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积极开展专项培训。整合技工院校、公益性职业实训机构、社会培训资源,采取“菜单”

(市方式为各类企业培养技能人才,年均培养高技能人才1万人次。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六)推进就业公共服务重点平台建设

1.打造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平台。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项目建设,优化和完善创业孵化基地运作模式,对创业孵化基地

入驻项目组织专家评审,提高入驻创业孵化基地质量,引导风险投资基金和其他社会资金投资扶持创业项目,建立企业孵化情况跟踪系统,提高创业项目孵化成功率。借助我市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和打造“珠西智谷”的契机,积极申请省级和国家级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2018年底前,建成1个区域性(特色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扩建江门市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力争成为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立海内外研究生人才创业孵化基地。各市、区至少新增一家政府参与投资的创业孵化基地。加快形成完善的孵化育成体系良好的小微企业生态,积极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载体(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技术交易中心、知识产权维权中心、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科技创新环境优化三大工程。着力推进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

2.推进智慧人社建设。建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信息化建设规划体系,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任务,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人社服务载体的全程全网的电子政务系统,健全和完善数据库管理、网络管理、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就业实名制信息采集工作岗位责任制,优化服务流程,扩大信息化应用范围,搭建“互联网+就业补贴”、“互联网+就业服务”、“互联网+失业救济”、“互联网+服务监管”、“互联网+监察执法”平台,形成布局合理、科学高效、安全稳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格局,实现互联网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方面的全面应用。建成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完善数据中心建设,提高对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障全领域业务的数据支撑和保障能力。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有行政审批和社会服务业务全流程网上申请、审批、查询等功能,推广智慧人社系统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加快拓展社会保障卡在其他政府相关部门公共服务业务领域的应用,实现政府公共服务“一卡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3.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网络体系城乡全覆盖。将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延伸至学校、社区及家庭等,为城乡居民提供无差别的就业创业服务;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多渠道加强市场供求信息对接,组织开展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活动,促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有效匹配。建立对服务对象信息的动态摸底、收集、质量审核工作责任制。建立对基层就业公共服务机构开展“一对一”就业服务绩效考评的长效机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七)构建更有力的保障支撑体系

1.强化政策协同。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货币、产业、投资、贸易等经济政策以及人才、教育、社保等社会政策的统筹,形成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体系。实施促进就业创业的财政政策,合理加大就业资金筹集力度,提高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就业管理和服务高效运转。完善失业保险预防失业相关政策,推进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落实支持就业创业的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用工和社保制度,依法规范用工行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局、市财政局、市地税局负责)

2.健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支持劳动者以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创新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激发劳动者创业创新热情。实施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改革,提升各类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小微创业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等群体收入水平。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激发公职人员积极性。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改革。加强对企业工资的调控指导,完善工资决定机制、人力资源市场价位和工资指导线制度,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市发展改革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3.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立实施企业劳动保障信用等级评价办法。推进企业网上用工申报和用工备案全覆盖,建立企业用工及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报表查询、预警分析、权益提醒及决策分析等机制。完善劳资纠纷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定期开展劳资纠纷矛盾隐患排查,建立劳资突出矛盾工作台账,动态分析和报告我市劳资突出矛盾问题化解进展情况,提高预警防控劳资纠纷能力。进一步扩大劳动争议义务调解员队伍,建立劳动争议义务调解的考核、激励和退出机制,加强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完善多部门综合治理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强化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信息系统应用和指挥中心建设。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重点监控监管对象“黑名单”制度。(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4.建立就业统计监测和失业预测预警机制。通过就业实名制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就业、失业、创业、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统计指标体系,提高就业统计数据质量。全面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

息发布制度,加强人工成本变化情况监测,适时发布职业薪酬信息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加强失业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和失业预警工作。探索开展就业质量评估试点,研究建立失业预测预警模型,探索开展经济与就业关联分析和形势研判。(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市统计局负责)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促进就业工作,充分发挥市就业创业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明确职责分工,加强信息共享,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做实做细宣传工作。要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利用各种渠道主动宣传我市用工环境和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讲述先进创业典型和事迹,推广优秀创业项目,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定期开展监督考核。贯彻落实省和市就业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对各部门就业目标责任完成情况定期开展考核,推进各项任务和项目建设有效落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