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二 乳状液的制备和性质

实验二 乳状液的制备和性质

实验二 乳状液的制备和性质
实验二 乳状液的制备和性质

实验二乳状液的制备和性质

一、目的要求

1.了解乳状液的基本原理

2.掌握制备乳状液及鉴别其性质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乳状液是两种互不溶的液体组成的分散体系.其中一种液体以小液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前一种液体称为分散相,最后一种液体称为分散介质。一般情况下,一种液体是水,另一种液体是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如苯、四氯化碳、原油、油等,总称为“油”。假如油分散在水中,既油为分散相,水为分散介质,这种乳状液称为“水包油”型,以符号O/W表示之;反之,若水为分散相,油为分散介质,则称为油包水型,以W/O表示之。分散相的液滴,一般在1~50微米之间,借助普通显微镜,就可以观察到。

将两种互不溶的液体放在一起,用力振荡,即可得乳状液。但是这种乳状液极不稳定,很快就会分层。要得到稳定的乳状液,必须加入第三种物质—乳化剂。表面活性剂是最常用的乳化剂,它具有极性基团和非极性基团,当它吸附在油水界面时,就能降低界面张力,而且形成一定强度的保护膜,从而使乳状液稳定。

据研究分析乳状液的形成分为两步。首先是在激烈振荡或搅拌下,油相和水相互相混合,各相逐渐成为细小的液滴,分散到另一相中,然后其中的一相,再合并为分散介质,而形成了乳状液。因此在制备乳状液时,要注意掌握振荡和搅拌的时间。长时间的连续振荡和搅拌,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好采用间歇振荡的方法,比较有效。

判断乳状液的类型,一般采用下列方法:

1.稀释法:将水加入乳状液中,若水与分散介质互溶,则乳状液是O/W型;若水域分散介质不互溶,出现分层现象,则乳状液是W/O型。

2.染色法

以油溶性染料苏丹III加到乳状液中去,如分散相呈现红色,则是O/W型,如果分散介质呈红色,则为W/O型。如果用水溶性染料如次甲基蓝试验亦可,不过结果与上相反。

3.电导法

水与水溶液的电导,应大大地大于油溶性溶剂的电导,因此O/W型乳状液的电导,应大于W/O型乳状液的电导。所以根据电导的大小,可以确定乳状液的类型。

4.破乳与转相

当加入某种物质后,乳状液可以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这种现象称为乳状液的“转相”。例如在以钠皂为乳化剂的O/W乳状液中,加入钙盐,则会转化为W/O型乳状液。

在某些情况下,要设法使乳状液破坏。例如原油是W/O型的乳状液,这种含水的原油,不仅质量不好,还会严重腐蚀设备,所以必须破乳以提高原有质量。

常用破乳方法,有下列几种:

(1)替换法:在乳状液中加入一种表面活性更大,但不能形成巩固的膜的物质(如戊醇),由于它的表面活性大,吸附力强,可将原来的乳化剂替换下来,可是它又不能形成坚固的保护膜,所以乳状液的稳定性降低,以达到破乳的目的。

(2)化学破坏法:用皂类作乳化剂时,加入酸,皂类变为脂肪酸。因为脂肪酸不溶于水而析出,油、水界面没有保护膜了,容易聚结,这样可以破乳。

(3)高压电法

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使原油中的水分子定向互相吸引,水滴加大,从而达到破乳的目的。

(4)加热法

温度提高,界面分子的热运动加剧,界面黏度下降,界面膜分子排列松散,将有利于液珠的聚集。另外,温度的升高会降低外相的黏度,从而降低了乳状液的稳定性,故易发生破乳。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

1.实验仪器:25ml具塞比色管,试管,50ml烧杯,滴定管。

2.药品:白油,乳化剂司班80,3mol·L-1HCl溶液,饱和NaCl水溶液,苏丹Ⅲ苯溶液,亚甲基蓝水溶液。

四、实验步骤

1.制备

(1)在具塞比色管中加入2mL白油,加1滴乳化剂溶液轻轻摇匀,一次加入8ml水,制得乳状液1。

(2)另取一具塞比色管向管中加入8ml白油,滴加3滴乳化剂轻轻摇匀,一次加入2ml 水,制得乳状液2。

(3)将(1)(2)中的比色管上下摇动20次,放在试管架上,记录比色管底部析水量填入表中,记录30分钟的吸水量,画出吸水率与时间的曲线。

(4)将两只具塞比色管放入恒温水浴槽中,温度为50℃,观察乳状液1、2的吸水量,记录比色管底部析水量填入表中,记录30分钟的吸水量,画出吸水率与时间的曲线。

2.鉴别类型

(1)稀释法:取100ml烧杯,装水约60ml,倒入乳状液1、2少许于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并记录之。

(2)染色法:取两支干净的试管,分别加入1~2mL乳状液1和乳状液2,向每支试管中加入1滴苏丹Ⅲ溶液,振荡,观察显红色的是分散相还是分散介质。同样操作,加入1滴亚甲基蓝溶液,振荡,观察显蓝色的是分散相还是分散介质?并记录之

3.乳状液的破乳

(1) 取乳状液1和2各1~2mL,分别加入两只试管中,逐滴加入3mol/L的HCl溶液,注意观察乳状液的有无破乳;

(2) 取乳状液1和2各1~2mL,分别加入两只试管中,逐滴加入饱和NaCl的溶液,注意观察乳状液的有无破乳。

五、实验记录与结果处理

表1.乳状液1析水时间与相体积变化关系

表3. 50℃乳状液1、2析水时间与相体积变化关系

(3)将对各种乳状液的鉴别及观察到的现象,按下表记录,并确定其类型。

(4)将转相和破乳实验现象按下表记录,并解释产生各种现象的原因。

1.何谓乳状液?乳状液的稳定条件是什么?

2.乳状液有什么作用?如何使乳状液类型发生转化?

3.乳状液制备中为什么要激烈振荡?

实验活动6:,酸、碱化学性质学生实验报告单

实验活动6:,酸、碱化学性质学生实验报告单 实验题目: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班级: 日期: 指导教师: 第 组 姓名: 同组人: 【实验目的】 1、加深对酸和碱的主要性质的认识。 2、通过实验解释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实验用品】 试管、药匙、蒸发皿、玻璃棒。 稀盐酸、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钙粉末、石蕊溶液、酚酞溶液、pH试纸、生锈的铁钉。 【实验步骤】 1、参考下图进行实验,比较酸和碱与指示剂的作用。 图10-21酸、碱与指示剂作用 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石蕊溶液 酚酞溶液 2、取两个生锈的铁钉放入两支试管中,然后加入约2mL稀盐酸,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铁锈+稀盐酸 铁锈+稀硫酸 当观察到铁钉表面的绣去掉变得光亮时,讲其中一支试管中的铁钉取出,洗净。继续观察另一支试管中的现象,过一段时间将铁钉取出,洗净。比较两支铁

钉(结论: )。 (想一想:将铁钉放入试管时应如何操作?) 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铁钉+稀盐酸 铁钉+稀硫酸 (想一想:将铁钉放入试管时应如何操作?) 3、在试管中加入约2mL硫酸铜溶液,然后滴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然后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上述实验产物+稀盐酸 4、在试管中加入约1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边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边不断振荡试管,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取该无色溶液约1mL,置于蒸发皿中加热,使液体蒸干,观察现象(现象: )。 实验现象结论或化学方程式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 上述溶液+稀盐酸 5、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相同量的氢氧化钙粉末(用药匙的柄把一端挑一点),然后各加入1mL水,振荡;再各滴入1~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继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约1mL水,振荡;向另一支试管加入约1mL稀盐酸,振荡;比较两支试管中的现象。 实验现象结论或化学方程式氢氧化钙溶液+酚酞溶液 上述溶液+稀盐酸 【问题与交流】 通过实验步骤5,可以验证氢氧化钙的哪些性质?

实验四 乳状液的制备及类型鉴别

实验四乳状液的制备及类型鉴别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乳状液的制备方法。 2、熟悉乳化剂的使用及乳状液类型的鉴别方法。 3、熟悉乳状液的一些破坏方法。 二、实验原理 乳状液是指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与它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乳状液有两种类型,即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只有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是不能形成稳定乳状液的,要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有乳化剂存在,一般的乳化剂大多为表面活性剂。 表面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降低表面能、在液珠表面形成保护膜、或使液珠带电来稳定乳状液。乳化剂也分为两类,即水包油型乳化剂和油包水型乳化剂。 乳状液的类型可用外观法、稀释法、染色法、滤纸润湿法、电导法等方法进行鉴别,而乳状液的破坏可用加破乳剂法、加电解质法、加热法、电法等 三、实验仪器及药品 100mL 具塞锥形瓶 2 个,大试管 5 支,25mL 量筒 2 个,100mL 烧杯 3 个,滴管3个、滤纸 苯(化学纯),油酸钠(化学纯),3mol/L HCl 溶液 1%、5%油酸钠水溶液,2%油酸

镁苯溶液,0.25mol/LMgCl2 水溶液,饱和NaCl 水溶液,亚甲基蓝溶液。 四、实验内容 1.乳状液的制备 在 100mL 具塞锥形瓶中加入 15mL 1%油酸钠水溶液,然后分别加入 15mL 苯,(每次约加 1mL),每次加苯后剧烈摇动,直到看不到分层的苯相。这样制得Ⅰ型乳状液。 在另一个 100mL 具塞锥形瓶中加入15mL 2%SPAN苯溶液,然后分别加入 15mL 水,(每次约加 1mL),每次加水后剧烈摇动,直到看不到分层的水相。这样制得Ⅱ型乳状液。 2.乳状液类型鉴别 (1)稀释法:分别用小滴管将一滴Ⅰ型和Ⅱ型乳状液滴入盛入自来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2)染色法:取两只干净试管,分别加入 1~2mL Ⅰ型和Ⅱ型乳状液,向每支试管中加入一滴亚甲基蓝溶液,观察现象。 (3)滤纸润湿法:取一张滤纸,用玻璃棒将配制好的乳状液滴在滤纸上,观察现象,并记录,根据实验现象判断乳状液的类型。 3.乳状液的破坏和转相 (1) 取Ⅰ型和Ⅱ型乳状液 1~2mL 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逐滴加入 3mol/L HCL 溶液,观察现象。 (2)取Ⅰ型和Ⅱ型乳状液 1~2mL 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在水浴中加热,观察现

第十三章 乳状液与泡沫

第十三章乳状液与泡沫 13.1 本章学习要求 1.掌握乳状液的特点、类型及类型的鉴别。 2.掌握乳化剂的作用,了解乳状液的类型理论。 3.了解乳状液的制备、转型与破坏。 4.掌握泡沫的特点及稳定性。 5.了解乳状液与泡沫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3.2 内容概要 13.2.1 乳状液的类型 乳状液(emulsion)是由一种或几种液体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于另一种与其互不相溶的液体中形成的多相分散体系。其中一种液体是水或水溶液,称为水相,用符号W表示;另一种与水互不相溶的液体统称为“油”相,用符号O表示。 乳状液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外相为水,内相为油的乳状液称为水包油型乳状液(oil in water emulsion),用符号油/水或O/W表示;若外相为油,内相为水,则称为油包水型乳状液( water in oil emulsion),用符号水/油或W/O 表示。两种乳状液在外观上无明显区别,可通过稀释、染色和电导等方法进行鉴别。乳状液能被外相液体所稀释,例如牛奶能被水稀释,所以牛奶是O/W型乳状液。如果将油溶性染料如红色的苏丹III加到乳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若整个乳状液带色,说明油是外相,乳状液是W/O型;若只有星星点点的液滴带色,则是O/W型。水溶液具有导电能力,而油导电能力较差,所以O/W型乳状液的电导率比W/O型的乳状液要大得多。 13.2.2 乳状液的稳定性与乳化 1.乳化剂与乳化作用 直接把水和油混合在一起震摇,虽然可以使其相互分散,但静置后很快又会分层,不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为了形成稳定的乳状液所必须加入的第三组分称为乳化剂(emulsifying agent)。乳化剂的种类很多,可以是人工合成的表面活性剂,也可以是蛋白质、树胶、明胶、皂素、磷脂等天然产物。 乳化剂的乳化作用之所以能使乳状液稳定,主要是由于:(1)乳化剂吸附在油水界面上,降低了界面张力;(2)形成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界面膜,从而阻碍了液滴的聚结变大。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时,乳状液中液滴常常带

最新过氧化钠化学性质的实验报告

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实验目的】 1.掌握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的实质,可以写出方程式。 2.经历吹气点火、滴水点火实验探究,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探究内容】 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2.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实验原理】 1.2Na2O2+2H2O═4NaOH+O2↑ 2.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实验所需仪器及药品】 仪器:试管(1支)蒸发皿(1只)长玻璃管(1支)脱脂棉火柴镊子钥匙 药品:过氧化钠、水 【实验步骤】 1.Na2O2+H2O (1)取一支干净的试管,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过氧化钠。 (2)在试管中加入水,有反应生成。 (3)用点燃的火柴放在试管口,观察有没有变得更亮。 (4)用手摸一摸试管外壁,感受温度变化。 (5)在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2.Na2O2 +CO2 铺于干净的纸上。 (2) (3)取少许过氧化钠,将结块的过氧化钠用研钵研 磨成粉末平铺于脱脂棉上,用镊子将脱脂棉包

起来。 (4)将包好的脱脂棉放入蒸发皿中,用一支细长玻璃管向脱脂棉缓缓吹气。观察现象。 【注意事项】 1. 2.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产物里面滴入酚酞溶液可能会出现颜色变红,但红色 马上消失,这是因为过氧化钠有强的氧化性,将酚酞氧化,则红色退去。因此要同学观察时要快,并且尽量不摇动试管。 3. 4.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由于过氧化碳生产时间久,因此要将结块的过 氧化碳研磨成粉末,使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充分接触。 5.用脱脂棉包过氧化钠时包的松散些,有助于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接触,易于 反应进行。 【实验现象与结果分析】 1.Na2O2+H2O (1)试管内有气体生成。 (2)点燃的的火柴放在试管口变得更亮,说明产生的是氧气。 (3)摸试管外壁,试管外壁温度升高,说明反应放热。 (4)在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红色生成,说明有碱性物质生成。 2.Na2O2 +CO2 (1) 脱脂棉着火,并且火光剧烈。说明反应放热引起脱脂棉燃烧,反应放出氧气,助燃。 【实验的成功关键】

《金属钠的性质》课后评课

《金属钠的性质》课后评课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 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教室装设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重交流、评价与合作。要求确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的发展。基于上述理念,刘老师的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实验探究为主、多媒体辅助的方法进行教学,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从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实验现象的观察),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金属钠的性质),再利用理性认识解决实际问题(金属钠的存在、保存及应用),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探索科学真谛的乐趣,考查学生 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滴水点灯小魔术、钠在氯气中燃烧实验的引入,激发兴趣。本节课刘老师用一个化学小魔术“滴水点灯”引入,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重难点的新理解。本节课刘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的侧重点为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现象的能力,化学反应中有的现象稍纵即逝,有时会观察不全面,有时候学生由于实验时的过分喜悦而忘却了实验目的等,因此,在本节课上刘老师除了应有的通过实验认识钠的性质知识重难点外还让学生如何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很好地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及时全面观察,更考虑学生本身的认知水

平,慎重地为学生设计了实验报告,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使课堂结构更紧凑。 三、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新思路。记得以往无论是随堂课还是一些评比性的课,很多教师就是从原子结构入手与学生分析结构特点从而根据结构推测可能的性质,然后用实验来验证推测的科学性,接着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一句话引出物质的存在和应用。但,刘老师却采用隐形的方式将这种学习方法贯穿在课堂的始终,教师不明说但通过暗设埋伏使学生心神领会。这样教学更能让学生对化学感兴趣。 四、课堂实验的处理。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求知欲在兴趣中,在参与中,在求真中得到升华。如果只由教师单独操作完成,就会显得牵强、死板而且体现不了新课程的理念,达不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目的。考虑到一种新物质的研究方法先从表观的角度去认识,因此金属钠的质地、颜色、状态、密度等安排学生亲身经历,老师也没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了引导;金属钠与氧气、水的反应扑朔迷离、新鲜有趣,又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钠取得太多已引起爆炸),所以此实验由学生分组完成但必须注重实验安全性教育;钠与氯气、硫磺的反应考虑到学校实验室没有通风橱由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演示实验;其余的课堂实验和补充实验考虑到课堂时间和有效性由师生共同完成。

苯妥英钠设计性实验报告

设计性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苯妥英钠的制备与分析 姓名:闫洁 班级: 学号:39 日期:2015.11.2

设计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安息香缩合反应的原理和应用维生素B1及氰化钠为催化剂进行反应的实验方法。 2.学习有害气体的排出方法。 3.学习二苯羟乙酸重排反应机理。 4.掌握用硝酸氧化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方案一 1、实验原理 1.安息香缩合反应(安息香的制备) 2.氧化反应(二苯乙二酮的制备) 3.二苯羟乙酸重排及缩合反应(苯妥英的制备) 4.成盐反应(苯妥英钠的制备) 2、实验仪器与药品 仪器:烧杯(500 ml 250 ml )量筒、锥形瓶、三颈瓶、抽滤瓶、球形冷凝管、干燥管、水浴锅、布氏漏斗、温度计、玻璃棒、抽滤器、 药品:苯甲醛、盐酸硫胺、氢氧化钠、无水乙醇、硝酸、浓盐酸 CHO VitB 1or NaCN O H HNO 3 O O O O H O O 1.H 2NCO NH 2/NaO H 2.HCl N H O O H 5C 6H 5C 6N H N H N O O Na H 5C 6H 5C 6 N H O OH H 5C 6 H 5C 6N O H 2NaOH

4、实验装置图 5、实验步骤 (一)安息香的制备(盐酸硫胺催化) 1.原料规格及用量配比 名称规格用量摩尔数摩尔比 苯甲醛CP d 1.050 bp179.9℃20 ml0.2 盐酸硫胺原料药 3.5 g 氢氧化钠CP10 ml 2. 操作 在100 ml三口瓶中加入3.5 g盐酸硫胺(Vit.B1)和8 ml水,溶解后加入95%乙醇30 ml。搅拌下滴加2 mol/L NaOH溶液10 m1。再取新蒸苯甲醛20 ml,加入上述反应瓶中。水浴加热至70℃左右反应1.5 h。冷却,抽滤,用少量冷水洗涤。干燥后得粗品。测定熔点,计算收率。mp 136—l37℃ 注:也可采用室温放置的方法制备安息香,即将上述原料依次加入到100 ml三角瓶中,室温放置有结晶析出,抽滤,用冷水洗涤。于燥后得粗品。测定熔点,计算收率。 (二)二苯乙二酮(联苯甲酰)的制备 1.主要原料规格及用量比 名称规格用量摩尔数摩尔比 安息香自制8.5 g0.04 1 硝酸(65%-68%) CP d 1.40 bp122℃25 ml0.379.25 2.操作 取8.5 g粗制的安息香和25 ml硝酸(65%-68%)置于100 ml圆底烧瓶中,安装冷凝器和气体连续吸收装置,低压加热并搅拌,逐渐升高温度,直至二氧化氮逸去(约1.5—2 h)。反应完毕,在搅拌下趁热将反应液倒入盛有150 ml冷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直至油状物呈黄色固体全部析出。抽滤,结晶用水充分洗涤至中性,干燥,得粗品。用四氯化碳重结晶(1:2),也可用乙醇重结晶(1:25),mp.94—96℃。 (三)苯妥英的制备

乳状液的制备

乳状液的制备和性质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乳状液的制备原理 2. 掌握乳状液以及鉴别其性质的方法。 二. 实验原理 1. 什么是乳状液?乳状液的类型有哪些? O/W型,W/O型 2. 乳状液的鉴别方法 ?稀释法 ?导电法 ?染色法 3. 常见破乳方法 1) 加入适量破乳剂 2) 加入电解质 3) 用不能生成牢固的保护膜的表面活性物质代替原来的乳化剂 4) 加热 5) 电场作用 三. 实验步骤 1. 乳状液的制备 在具塞锥形瓶中加入15mL 1%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然后分次加入10mL 的甲苯,每次约加1mL,每次加甲苯后剧烈摇动,直至看不到分层的甲苯相,即为Ⅰ型乳状液。 在另一具塞锥形瓶中加入10mL2%的司盘的甲苯溶液,然后分次加入10mL 的水,每次约加1mL,每次加水后剧烈摇动,直至看不见分层的水。得Ⅱ型乳状液。 2. 乳状液类型鉴别 1) 稀释法:分别用小滴管将几滴Ⅰ型和Ⅱ型乳状液滴入盛有净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2) 染色法:取两支干净的试管,分别加入1~2mLⅠ型和Ⅱ型乳状液,向每支试管中加入1滴亚甲基蓝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3) 导电法:采用电导率仪测定乳状液的电导率,记录下电导率 的数据。 3. 乳状液的破坏和转相 1) 取Ⅰ型和Ⅱ型各1~2mL,分别放在两支试管中,在水浴中加入,观察现象。 2) 取2~3mLⅠ型乳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0.25mol/L的MgCl2溶液,每加一滴剧烈摇动,注意观察乳状液的破乳和转相。 3) 取2~3mLⅠ型乳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饱和NaCl溶液,剧烈振荡,注意观察乳状液的有无破乳和转相。 4. 注意事项 在制备乳状液时,甲苯或水应分次加入,每加一次剧烈振荡。 5.思考题 1)叙述步骤2和3中的实验现象,并说明乳状液I和II的类型。

实验:胶体与乳液的制备及性质

实验:胶体与乳液得制备及性质 一、实验目得 1、了解溶胶得制备及基本性质。 2、了解乳状液制备原理。 3、掌握乳状液以及鉴别其性质得方法 二、实验原理(此部分不用全抄,主要意思有就行) 胶体分散系就是分散相粒径为1~100nm得一种分散体系。它主要包括溶胶与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溶胶得分散相粒子与分散剂之间存在相界面,它就是一种高分散度得多相分散系,因而胶粒有聚集得趋势,就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溶胶胶粒对光有散射作用,因而具有明显得丁铎尔(Tyndall)效应;溶胶胶粒带电,因而在电场中向与其电性相反得一极泳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胶粒在溶剂分子热运动得推动下作布朗运动,所以说溶胶就是动力学稳定体系。 实验室制备溶胶一般采用凝聚法,即通过水解或复分解反应生成难溶物,在适当得浓度、温度等条件下使生成物分子聚集成较大颗粒得胶核而形成溶胶。为克服其聚集得趋势,胶核选择吸附与其组成相关得离子作为第一吸附层,后者又吸附带相反电荷得离子形成电荷总数少一些得第二吸附层。胶核与其吸附得双电层构成了带电得胶粒,它们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加之对水分子得吸引,形成水化膜,使溶胶得以稳定。 例如用水解反应制Fe(OH)3溶胶,其反应如下 沸腾 FeCl3+ 3H2O === Fe(OH)3+ 3HCl △ Fe(OH)3+ HCl === FeOCl + 2H2O FeOCl === FeO+ + Cl- 氢氧化铁溶胶得胶粒结构为[{Fe(OH)3}m·nFeO+·(n-x)Cl―]x+,胶粒带正电荷,称正溶胶。 又如用复分解反应制AgI溶胶,其反应如下 AgNO3+KI===AgI+KNO3 当AgNO3过量则胶核选择吸附Ag+,第二吸附层为NO3―,胶粒带正电荷,若为KI过量,则胶核选择吸附I―,第二吸附层为K+,胶粒带负电荷。 但若电解质离子过多,则与胶粒带相反电荷得离子再进入第二吸附层,中与胶粒得电荷,促使溶胶聚沉;若将正、负溶胶混合则会互相中与电荷导致聚沉。 为使溶胶稳定,新制备得溶胶需进行透析,去除多余得电解质。这一过程叫溶胶得净化。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得分散相粒径也就是1~100nm,也存在布朗运动。有得高分子化合物分子其实就是电解质大离子,如蛋白质、核酸等,故也有电泳现象。但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就是单相分散体系,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间无相界面,故“Tyndall”效应很微弱,更重要得,其分散相粒子无聚集趋势,故高分子溶液就是热力学稳定体系。使其稳定得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高分子表面有许多亲水基团,使其溶剂化能力比溶胶强得多,高分子化合物可以自发溶解,其沉淀-溶解过程就是可逆得,溶胶却不能。由于有厚实得溶剂化膜保护,高分子溶液不容易发生聚沉。 在溶胶中加入足量高分子溶液,可以保护溶胶使之难以聚沉,称之为保护作用;若加入少量高分子溶液,则反而会促使溶胶聚沉,称之为敏化作用。 在适当浓度、温度下,高分子溶液可以发生胶凝作用,生成凝胶。 乳状液就是一种液体分散到另一种不相溶混得液体中得粗分散体系,分散相粒径大于100nm。必须有乳化剂──表面活性剂得加入,乳状液才能稳定存在,肥皂水即就是一种乳化剂。

乳状液

1、选择题 1.乳状液与泡沫作为胶体化学的研究内容是因其具有溶胶所特有的 B 。 A分散度 B 多相性及聚结不稳定性 C 多相性及分散度 D 全部性质 2.所谓乳状液是指 D 。 A油、水互溶所形成的二组分体系 B 油分散在水中而不是水分散在油中所成的分散体系 C 水分散在油中而不是油分散在水中所成的分散体系 D 油分散在水中或水分散在油中所成的分散体系 3.乳状液的类型主要取决于 D 。 A分散相的多少 B 分散介质的多少 C 分散介质的性质 D 乳化剂的性质 4.下列关于乳化作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D A降低界面张力 B 形成坚固的界面保护膜 C 形成双电层 D 与分散相液滴发生化学反应改变了分散相的分子形态 5.下列关于乳状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D 。 A乳状液属于胶体分散体系 B 乳状液的类型取决于水、油两相的体积 C O/W型乳状液不能转型为W/O型乳状液 D 能被水稀释的乳状液属于O/W型乳状液 2 填空题 1.乳状液通常可分为两种类型,即___O/W ______型和___ W/O ______型,常用的类型鉴别方法有__稀释法_______、______染色法___、______电导法___。2.乳化剂在乳状液的制备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乳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__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坚固的保护膜________________。3.HLB值较大的乳化剂常用于制备_O/W ________型乳状液,相反,HLB值较小的乳化剂用于制备____W/O_____型乳状液。 3、简答题 1.试列举出两种互不相溶的纯液体不能形成稳定乳状液的原因,加入乳化剂又可以形成稳定乳状液? 答:一种液体在外力(搅拌、震摇)作用下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于另一种与其互不相溶的液体中形成乳状液,在此过程中,分散相液体的比表面增大,因而是一个自由能增加的非自发过程,具有热力学不稳定性。受自由能降低原理支配,小液滴会自发聚结合并成大液滴,从而减少比表面,使体系的自由能降低。所以两种互不相溶的纯液体不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加入乳化剂可以降低界面张力,从而降低界面自由能使体系变得稳定。 2. 将10 -5 m 3的油酸在水中乳化成半径为10 -7 m的小液滴,构成乳状液,系统增加界面积300 m 2,处于不稳定状态。若此时再加入一定体积的2%的皂液就可使乳状液变为相对稳定的状态,试分析该皂液所起的作用。已知油酸与水的界面张力为 2.29×10 -2 N·m -1,加入皂液后可使油酸与水的界面张力降低到 3.0×10 -3 N·m -1。 解:在油酸与水形成乳状液中加入皂液后,由于皂液为表面活性剂,它将乳化后的油酸液滴包围起来,肥皂分子憎液基团与油酸分子接触,亲液基团朝向水分子,如图所示。肥皂分子这种对油酸的“包围”作用阻止了高度分散的小油酸液滴重新集结成大液滴,因而起到了稳定的作用。肥皂即为乳状液的稳定剂。乳状液只有在稳定剂存在的条件下才能稳定存在。

实验五酚、醇、醛、酮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时间: 年 月 日 地点:生科院B108实验室 温度: 实验名称:酚、醇、醛、酮的化学性质 实验性质:基础性 实验要求:必修 实验五 酚、醇、醛、酮的化学性质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了解经典化学分析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易于观察、适用性强的特点; 2.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掌握醇、酚、醛、酮的相关化学性质。 二.实验原理 1.卢卡氏实验: 因含C 3—-C6的各种醇类均溶于卢卡氏试剂,反应能生成不溶于试剂的氯代烷,使反应液呈浑浊状,静置后溶液有分层现象出现,反应前后有显着变化,便于观察; 2.高碘酸实验: CH 2(OH)(CHOH)nCH 2OH + (n +1) HIO 4 H 2O + 2HCHO + (n +1) HIO 3 3.酚和三氯化铁的反应: 2 +2Fecl +2Fecl 3 +2HCl 4.与2,4-二硝基苯肼的反应:共轭醛酮与2,4-二硝基苯胺反应生成的沉淀为红色或桔红色; 5.碘仿反应: NaOH (R ) CH 3I + Nao (R) 三.实验器材 正丁醇、仲丁醇、叔丁醇、卢卡氏试剂、乙二醇、甘油水溶液、高碘酸溶液、饱和亚硫酸溶液、希夫试剂、苯酚、三氯化铁溶液、甲醛、乙醛、丙酮、2,4-二硝基苯肼试剂、碘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四.操作步骤 1.卢卡氏实验: 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1mL 正丁醇、仲丁醇、叔丁醇,然后各加2mL 卢卡氏试剂;用软木塞塞住管口,观察记录混合液变混浊及分层时间; 2.高碘酸实验: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3滴10%乙二醇、10%甘油水溶液,然后各加3滴5%高碘酸溶液,混合静置5min,各加3~4滴饱和亚硫酸溶液,最后再加1滴希夫试剂,静置数分钟,分别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3.苯酚和三氯化铁的反应: 取一支试管加入5滴苯酚,3滴1%三氯化铁溶液; 4.醛,酮与2,4-二硝基苯肼的反应: 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3滴甲醛、乙醛、丙酮,然后加入2,4-二硝基苯肼试剂。边 OH OH CH 3 —C —OH O —C —H O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及破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渗流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成绩: 班级:石工1205 学号:姓名:教师: 同组者: 实验九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及破坏 一、实验目的 1.制备不同类型的乳状液; 2.了解乳状液的一些制备方法; 3.熟悉乳状液的一些破坏方法。 二、实验原理 乳状液是指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与它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乳状液有两种类型,即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只有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是不能形成稳定乳状液的,要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有乳化剂存在,一般的乳化剂大多为表面表面活性剂。 表面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降低表面能、在液珠表面形成保护膜、或使液珠带电来稳定乳状液。 乳化剂也分为两类,即水包油型乳化剂和油包水型乳化剂。通常,一价金属的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钠)由于亲水性大于亲油性,所以,为水包油型乳化剂,而两价或三价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镁)由于亲油性大于亲水性,所以是油包水型乳化剂。 两种类型的乳状液可用以下三种方法鉴别: 1. 稀释法:加一滴乳状液于水中,如果立即散开,即说明乳状液的分散介质为水,故乳状液属水包油型;如不立即散开,即为油包水型。 2. 电导法:水相中一般都含有离子,故其导电能力比油相大得多。当水为分散介质(即连续相)时乳状液的导电能力大;反之,油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水滴不连续,乳状液导电能力小。将两个电极插入乳状液,接通直流电源,并串联电流表。则电流表显著偏转,为水包油型乳状液;若指针几乎不动,为油包水型乳状液。 3. 染色法:选择一种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或仅溶于水不溶于油的染料(如苏丹Ⅲ为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的红色染料)加入乳状液。若染料溶于分散相,则在乳状液中出现一个个染色的小液滴。若染料溶于连续相,则乳状液内呈现均匀的染料颜色。因此,根据染料的分散情况可以判断乳状液的类型。 在工业上常需破坏一些乳状液,常用的破乳方法有: 1. 加破乳剂法:破乳剂往往是反型乳化剂。例如,对于由油酸镁做乳化剂的油包水型乳状液,加入适量油酸钠可使乳状液破坏。因为油酸钠亲水性强,它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2)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成绩: 班级:学号:姓名:教师:王增宝 同组者: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 一.实验目的 1.制备不同类型的乳状液; 2.了解乳状液的一些制备方法; 3.熟悉乳状液的一些破坏方法。 二.实验原理 乳状液是指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与它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乳状液有两种类型,即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只有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是不能形成稳定乳状液的,要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有乳化剂存在,一般的乳化剂大多为表面活性剂。 表面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降低表面能、在液珠表面形成保护膜、或使液珠带电来稳定乳状液。 乳化剂也分为两类,即水包油型乳化剂和油包水型乳化剂。通常,一价金属的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钠)由于亲水性大于亲油性,所以,为水包油型乳化剂,而两价或三价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镁)由于亲油性大于亲水性,所以是油包水型乳化剂。 两种类型的乳状液可用以下三种方法鉴别: 1.稀释法:加一滴乳状液于水中,如果立即散开,即说明乳状液的分散介质为水,故乳状液属水包油型;如不立即散开,即为油包水型。 2.电导法:水相中一般都含有离子,故其导电能力比油相大得多。当水为分散介质(即连续相)时乳状液的导电能力大;反之,油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水滴不连续,乳状液导电能力小。将两个电极插入乳状液,接通直流电源,并串联电流表。则电流表显著偏转,为水包油型乳状液;若指针几乎不动,为油

包水型乳状液。 3.染色法:选择一种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或仅溶于水不溶于油的染料(如苏丹Ⅲ为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的红色染料)加入乳状液。若染料溶于分散相,则在乳状液中出现一个个染色的小液滴。若染料溶于连续相,则乳状液内呈现均匀的染料颜色。因此,根据染料的分散情况可以判断乳状液的类型。 在工业上常需破坏一些乳状液,常用的破乳方法有: 1.加破乳剂法:破乳剂往往是反型乳化剂。例如,对于由油酸镁做乳化剂的油包水型乳状液,加入适量油酸钠可使乳状液破坏。因为油酸钠亲水性强,它也能在液面上吸附,形成较厚的水化膜,与油酸镁相对抗,互相降低它们的的乳化作用,使乳状液稳定性降低而被破坏。若油酸钠加入过多,则其乳化作用占优势,油包水型乳化液可能转化为水包油型乳化液。 2.加电解质法:不同电解质可能产生不同作用。一般来说,在水包油型乳状液中加入电解质,可改变乳状液的亲水亲油平衡,从而降低乳状液的稳定性。有些电解质,能与乳化剂发生化学反应,破坏其乳化能力或形成新的乳化剂。如在油酸钠稳定的乳状液中加入盐酸,由于油酸钠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油酸,失去了乳化能力,使乳状液破坏。 C17H33COONa+HCl→C17H33COOH+NaCl 同样,如果乳状液中加入氯化镁,则可生成油酸镁,乳化剂由一价皂变成二价皂。当加入适量氯化镁时,生成的反型乳化剂油酸镁与剩余的油酸钠对抗,使乳状液破坏。若加入过量氯化镁,则形成的油酸镁乳化作用占优势,使水包油型的乳状液转化为油包水型的乳状液。 2C17H33COONa+MgCl2→(C17H33COO)2Mg+2NaCl 3.加热法:升高温度可使乳状剂在界面上的吸附量降低;溶剂化层减薄;降低了介质粘度;增强了布朗运动。因此,减少了乳状液的稳定性,有助于乳状液的破坏。 4.电法: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使液滴变形,彼此连接合作,分散度下降,造成乳状液的破坏。 三.仪器和药品

乳状液的制备与破坏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 一.实验目的 1.制备不同类型的乳状液; 2.了解乳状液的一些制备方法; 3.熟悉乳状液的一些破坏方法。 二.实验原理 乳状液是指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与它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乳状液有两种类型,即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只有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是不能形成稳定乳状液的,要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有乳化剂存在,一般的乳化剂大多为表面表面活性剂。 表面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降低表面能、在液珠表面形成保护膜、或使液珠带电来稳定乳状液。 乳化剂也分为两类,即水包油型乳化剂和油包水型乳化剂。通常,一价金属的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钠)由于亲水性大于亲油性,所以,为水包油型乳化剂,而两价或三价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镁)由于亲油性大于亲水性,所以是油包水型乳化剂。 两种类型的乳状液可用以下三种方法鉴别: 1.稀释法:加一滴乳状液于水中,如果立即散开,即说明乳状液的分散介质为水,故乳状液属水包油型;如不立即散开,即为油包水型。 2.电导法:水相中一般都含有离子,故其导电能力比油相大得多。当水为分散介质(即连续相)时乳状液的导电能力大;反之,油

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水滴不连续, 乳状液导电能力小。将两个电极插入乳状液,接通直流电源,并串联电流表。则电流表 显著偏转,为水包油型乳状液;若指针几乎不动,为油包水型乳状液。 3.染色法:选择一种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或仅溶于水不溶于油的染料,加入乳状液。若染料溶于分散相,则在乳状液中出现一个个染色的小液滴。若染料溶于连续相,则乳状液内呈现均匀的染料颜色。因此, 根据染料的分散情况可以判断乳状液的类型。在工业上常需破坏一些乳状液,常用的破乳方法有: 1.加破乳剂法:破乳剂往往是反型乳化剂。例如,对于由油酸镁做乳化剂的油包水型乳状液,加入适量油酸钠可使乳状液破坏。因为油酸钠亲水性强,它也能在液面上吸附,形成较厚的水化膜,与油酸镁相对抗,互相降低它们的的乳化作用,使乳状液稳 定性降低而被破坏。若油酸钠加入过多,则其乳化作用占优势,油包水型乳化液可能转化为水包油型乳化液。 2.加电解质法:不同电解质可能产生不同作用。一般来说,在水包油型乳状液中 加入电解质,可改变乳状液的亲水亲油平衡,从而降低乳状液的稳定性。 有些电解质,能与乳化剂发生化学反应,破坏其乳化能力或形成新的乳化剂。如 在油酸钠稳定的乳状液中加入盐酸,由于油酸钠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油酸,失去了乳化 能力,使乳状液破坏。 C 17H 33COONa + HCl →C 17H 33COOH + NaCl 同样,如果乳状液中加入氯化镁,则可生成油酸镁,乳化剂由一

乳状液的制备及鉴定

乳状液的制备及鉴定 目的 1 掌握机械搅拌法制备菜籽油和水的乳状液的方法。 2 学会鉴别乳状液类型的方法。 原理 1. 乳状液的形成 通常把能起乳化作用并能提高乳状液稳定性的物质称为乳化剂。两个互不相溶的液体经乳化剂的作用,可生成由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的乳状液。前者称分散相,后者称分散介质。其中一种液体通常是水,另一种是非极性液体,统称为油。因此乳状液可分为两类:即油在水中和水在油中的乳状液,其分散相的液珠一般在1—50μm之间,可用显微镜观察出,通常乳化剂都是表面活性物质,它被吸附在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形成保护膜,防止了分散相的聚集。又由于它能降低液体表面张力,使乳化作用容易发生,当乳化剂与水之间的界面张力σ1大于乳化剂与油之间的界面张力σ2时,水滴收缩,形成水在油中的乳状液(图A),反之σ1〈σ2时,形成油在水中的乳状液(图B),改变乳化剂能使σ1与σ2的大小发生改变,因而能改变乳状液类型。 油σ2 水σ1 σ1>σ2σ1<σ 2 (图A) (图B) 2. 乳状液的制备 按分散相乳状液可分为三类: (1)稀的:分散相的体积含量为介质的1%以下; (2)浓的:分散相的体积含量为介质的74%以下;

(3)高浓度的:分散相的体积含量为介质的74%以上(可达99.7%)。 高分散的浓乳状液可以通过稀释高浓度的,最好是极限浓度99.7%的乳状液来制备,用稳定剂的溶液或纯分散介质稀释高浓度的或极限浓度的乳状液,可以制得任何浓度的较稳定的乳状液。在稀释了的乳状液中,实际上保持了原来高分散状态的小液滴,大小在1μm左右。 3.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方法 鉴别乳状液类型的方法很多,有染色法,稀释法,电导法。 (1)染色法向乳状液中加入少量的油溶性染料,并进行振荡,如果整个乳状液都成染料的颜色,则乳状液为W/O型。若只是液滴呈染料的颜色,则乳状液为O/W型;若改用水溶性染料,则操作方法相同但现象相反。(2)稀释法与乳状液的外相相同的液体能够稀释乳状液,据此可方便的鉴别乳状液的类型,方法为:向乳状液中加入极少量的水或油,何者能与乳状液混溶,何者就是乳状液的外相。 (3)电导法O/W型乳状液的导电性能较好,而W/O型乳状液的导电性能较差,利用它们导电性能差异可将它们区分。但应注意,含水量很高及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的W/O型乳状液其电导往往很高。 实验仪器与试剂 乳化装置一个(滴定管,100毫升圆筒,搅拌器,转动马达,变阻器; 搅拌器由硬钢毛组成,细的毛固定在金属棒上);菜籽油,水,油酸钠或十六烷基酰胺,亚甲蓝或苏丹Ⅲ。 实验装置如下简图: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实验报告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实验名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实验目的:练习固体的取用、溶解、实验仪器的组装等基本操作;加深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 性质的理解。 实验原理:Na 2CO 3和NaHCO 3的性质:①水溶液都显碱性;②热稳定性不同。 实验用品:试管、药匙、玻璃棒、蒸馏水、酒精灯、铁架台、带塞子的导管、玻璃片、标准比色卡、Na 2CO 3固体粉末、澄清石灰水、PH 试纸、NaHCO 3固体粉末、 实验步骤、现象、与装置图: 1.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的Na 2CO 3和NaHCO 3 (各约1g ): (1)观察二者外观上的细小差别,分别滴入几滴水,振荡试管并用手摸一摸试管底部,观察现象。 (2)继续向试管内加入10mL 水,用力振荡,观察现象。 (3)向试管内滴入1~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4)在下表中记录实验现象,并得出初步结论。 (4)在下表中记录实验现象,并得出初步结论。 步骤 Na 2CO 3 NaHCO 3 结论 (1) 加水后结块,能感觉到热 加水后部分溶解,感觉不到热 Na 2CO 3比NaHCO 3溶解放热多 (2) 振荡一段时间后完全溶解 振荡一段时间后仍未完全溶解 Na 2CO 3比NaHCO 3溶解度大 (3) 溶液变红,颜色较深 溶液变红,颜色较浅 Na 2CO 3比NaHCO 3溶液碱性强 2. Na 2CO 3和NaHCO 3的热稳定性 现象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 Na 2CO 3 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Na 2CO 3受热 不分解 NaHCO 3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2NaHCO 3 Na 2CO 3+H 2O +CO 2↑ NaHCO 3受热 易分解 实验结论: 1. 在相同温度下,Na 2CO 3的溶解度比NaHCO 3的溶解度大; 2. Na 2CO 3和NaHCO 3的水溶液都显碱性,Na 2CO 3溶液的碱性比NaHCO 3溶液的强; 3. Na 2CO 3固体稳定,受热不分解,NaHCO 3固体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向碳酸钠(左)、碳酸氢钠(右) 的水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 鉴别碳酸钠和碳酸

实验:胶体与乳液的制备及性质

实验:胶体与乳液的制备及性质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溶胶的制备及基本性质。 2、了解乳状液制备原理。 3、掌握乳状液以及鉴别其性质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此部分不用全抄,主要意思有就行) 胶体分散系就是分散相粒径为1~100nm的一种分散体系。它主要包括溶胶与高分子化 合物溶液。 溶胶的分散相粒子与分散剂之间存在相界面,它就是一种高分散度的多相分散系,因而胶粒有聚集的趋势,就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溶胶胶粒对光有散射作用,因而具有明显的丁铎尔(Tyndall)效应;溶胶胶粒带电,因而在电场中向与其电性相反的一极泳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胶粒在溶剂分子热运动的推动下作布朗运动,所以说溶胶就是动力学稳定体系。 实验室制备溶胶一般采用凝聚法,即通过水解或复分解反应生成难溶物,在适当的浓度、温度等条件下使生成物分子聚集成较大颗粒的胶核而形成溶胶。为克服其聚集的趋势,胶核选择吸附与其组成相关的离子作为第一吸附层,后者又吸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形成电荷总数 少一些的第二吸附层。胶核与其吸附的双电层构成了带电的胶粒,它们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加之对水分子的吸引,形成水化膜,使溶胶得以稳定。 例如用水解反应制Fe(OH)3溶胶,其反应如下 沸腾 FeCl3+ 3H2O === Fe(OH)3+ 3HCl △ Fe(OH)3+ HCl === FeOCl + 2H2O FeOCl === FeO+ + Cl- 氢氧化铁溶胶的胶粒结构为[{Fe(OH)3}m·nFeO+·(n-x)Cl―]x+,胶粒带正电荷,称正溶胶。 又如用复分解反应制AgI溶胶,其反应如下 AgNO3+KI===AgI+KNO3 当AgNO3过量则胶核选择吸附Ag+,第二吸附层为NO3―,胶粒带正电荷,若为KI过量,则胶核选择吸附I―,第二吸附层为K+,胶粒带负电荷。 但若电解质离子过多,则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再进入第二吸附层,中与胶粒的电荷,促使溶胶聚沉;若将正、负溶胶混合则会互相中与电荷导致聚沉。 为使溶胶稳定,新制备的溶胶需进行透析,去除多余的电解质。这一过程叫溶胶的净化。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分散相粒径也就是1~100nm,也存在布朗运动。有的高分子化合物 分子其实就是电解质大离子,如蛋白质、核酸等,故也有电泳现象。但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就是 单相分散体系,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间无相界面,故“Tyndall”效应很微弱,更重要的,其分散相粒子无聚集趋势,故高分子溶液就是热力学稳定体系。使其稳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高分子表面有许多亲水基团,使其溶剂化能力比溶胶强得多,高分子化合物可以自发溶解,其沉淀-溶解过程就是可逆的,溶胶却不能。由于有厚实的溶剂化膜保护,高分子溶液不容易发生聚沉。 在溶胶中加入足量高分子溶液,可以保护溶胶使之难以聚沉,称之为保护作用;若加入少量高分子溶液,则反而会促使溶胶聚沉,称之为敏化作用。 在适当浓度、温度下,高分子溶液可以发生胶凝作用,生成凝胶。 乳状液就是一种液体分散到另一种不相溶混的液体中的粗分散体系,分散相粒径大于100nm。必须有乳化剂──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乳状液才能稳定存在,肥皂水即就是一种乳化剂。

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 上下

化学实验报告单年级班级姓名 实验名称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目的通过对燃烧及其现象的观察,认识到燃烧需要的三个 基本条件,以及推论出灭火的基本原理。 一、实验器材、药品酒精灯、烧杯、薄铜片、三脚架、坩埚钳、两节 短蜡烛、滤纸碎片、乒乓球碎片、石棉网、酒精、清水、棉花团等 实验步骤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1.检查仪器、药品。 2.将薄铜片放在三脚架上,在薄 铜片两端各放一小片乒乓球碎片 和滤纸碎片,然后再三脚架下方 点燃酒精灯。观察现象。 3.将两个棉花团先分别浸满水和 酒精,然后用坩埚钳夹住分别在 酒精灯上点燃。观察现象。 4.将两只蜡烛点燃,立在石棉网 上,并点燃。将其中一只蜡烛用 烧杯轻轻罩住。观察现象。 5. 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级姓名

实验名称用实验证明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有什么不同 实验目的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含量越高 二、实验器材、药品水槽、集气瓶(250ml)两个、玻片两片、饮料管 (或玻璃管)、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水,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实验步骤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1.检查仪器、药品。 2. 做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各 项准备工作。 3. 用饮料管向集气瓶中吹气,用 排水法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 体,用玻璃片盖好,放在桌面上。 4. 将另一集气瓶放置在桌面上, 用玻璃片盖好。 5. 用燃烧的小木条分别伸入两 个集气瓶内。 6. 观察实验现象,做出判断,并 向教师报告实验结果。 7. 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级姓名 实验名称组装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蛋白质功能性质的检测实验报告

华南农业大学实验报告
专业班次 13 食工 1 班 题目 蛋白质功能性质的检测 姓 名 黄俊怡 组别 201330500107 日期 2015.07.11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定性地了解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性质。
二、实验原理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一般是指能使蛋白质成为人们所需要的食品特征而具有 的物理化学性质,即对食品的加工、贮藏、销售过程中发生作用的那些性质,这 些性质对食品的质量和风味起着重要的作用。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与蛋白质在食品 体系中的用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开发和有效利用蛋白质资源的重要依据。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可分为水化性质、表面性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 有关性质三个主要类型,主要包括有吸水性、溶解性、保水性、分散性、粘度和 粘着性、乳化性、起泡性、凝胶作用等。
三、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1. 实验材料 (1) 2%蛋清蛋白溶液:取 2g 蛋清加 98ml 蒸馏水稀释,过滤取清夜。 (2) 卵黄蛋白:鸡蛋除蛋清后剩下的蛋黄捣碎。 2. 试剂 (1) (2) (3) (4) 3. 仪器 (1) (2) (3) 刻度试管 100ml 烧杯 冰箱 硫酸铵、饱和硫酸铵溶液 氯化钠、饱和氯化钠溶液 花生油 酒石酸
1

四、实验步骤 1. 蛋白质水溶性的测定 在 10ml 刻度试管中加入 0.5ml 蛋清蛋白, 加入 5ml 水, 摇匀, 观察其水溶性, 有无沉淀产生。在溶液中逐滴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摇匀,得到澄清的蛋白质的 氯化钠溶液。 取上述蛋白质的氯化钠溶液 3ml,加入 3ml 饱和硫酸铵溶液,观察球蛋白的 沉淀析出,再加入粉末硫酸铵至饱和,摇匀,观察清蛋白从溶液中析出,解释蛋 清蛋白质在水中及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以及蛋白质沉淀的原因。 2. 蛋白质乳化性的测定 取 0.5ml 卵黄蛋白于 10ml 刻度试管中, 加入 4.5ml 水和 5 滴花生油; 另取 5ml 水于 10ml 刻度试管中,加入 5 滴花生油;再将两支试管用力振摇 2~3min,然后 将两支试管放在试管架上,每隔 15min 观察一次,共观察 4 次,观察油水是否分 离。 3. 蛋白质起泡性的测定 (1) 在二个 100ml 的烧杯中,各加入 2%的蛋清蛋白溶液 30ml,一份用玻璃 棒不断搅打 1~2min;另一份用吸管不断吹入空气泡 1~2min,观察泡沫的生成、 泡沫的多少及泡沫稳定时间的长短。 (2) 在二支 10ml 刻度试管中,各加入 2%的蛋清蛋白溶液 5ml,一支放入冰 箱中冷至 10℃,另一支保持常温(30~35℃),以相同的方式振摇 1~2min,观 察泡沫产生的数量及泡沫稳定性有何不同。 (3) 在三支 10ml 刻度试管中,各加入 2%的蛋清蛋白溶液 5ml,其中一支试 管加入酒石酸 0.1g,一支加入氯化钠 0.1g;另一支作对照用,以相同的方式振摇 1~2min,观察泡沫的多少及泡沫稳定性有何不同。 4. 蛋白质凝胶作用的测定 在试管中加入 1ml 蛋清蛋白,再加 1ml 水和几滴饱和食盐水至溶解澄清,放 入沸水中,加热片刻观察凝胶的形成。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